一、济南、天津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热销”品牌(论文文献综述)
王震蒙[1](2021)在《立足新起点 以新材料、新产品开启新征程——访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李楚乔总经理》文中研究指明喜德盛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自行车企业,创立于1995年。经过25年的高速发展,喜德盛已在全球设立多个生产基地,覆盖从上游碳纤维、铝合金、镁合金新材料的研发到自动化制造、销售渠道的全产业链布局,产品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民族品牌的代表,喜德盛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致力于做行业引领者的喜德盛,近年来加大了在新材料、新产品方面的开发力度,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站在新起点上的喜德盛,
赵熙峤[2](2020)在《TN电池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铅酸电池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储能产品,以其安全、可靠而且经济的特点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行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能量密度在锂离子电池等新兴替代品面前愈显无力,环保政策将持续趋紧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整个行业竞争状态非常激烈。本文以TN公司为例,研究公司如何选择和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在整理国内外战略研究理论和分析铅酸电池行业背景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五力模型以及内部分析对TN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宏观环境方面,中美贸易战已经开始,环保政策日益趋紧,国家经济正在下行,电池市场增速放缓,新国标开始实施,税收和用工成本持续上升。行业环境中,由于原材料供应的特点,采购时几乎没有议价可能;面对大牌电动自行车厂商的集中采购时候,销售的议价能力也被削弱;作为锂离子电池正在步步紧逼,其他行业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正在跃跃欲试准备进入,行业内不少现有竞争对手都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牢牢占据市场。这些都对TN公司的发展构成了威胁,但同时也润藏着机会,例如新标准的实施降低了不规范企业的竞争干扰,市场环境将更加规范;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导致对动力电池需求的爆发式增长,环保政策日益趋紧的形势下,农机电池领域将成为一片蓝海。内部环境中,TN公司拥有品牌知名度高、技术水平领先、产品市场认可度高等优点;同时存在成本高、应用场景局限、产能跟不上等劣势。在全面分析TN公司所处内外部环境后,对TN公司进行了SWOT分析,认为TN公司应该选择差异化战略,进而提出产品、服务、渠道和形象等方面的实施方案,最后对于竞争战略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具体的分析论证,为TN公司发展作出战略选择,同时也为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信息中心[3](2019)在《忆往抚今 共话未来——“颂新中国70华诞,踏行业强国征程”座谈会实录忆往抚今、共话未来》文中认为在中国自行车协会(下简称为中自协)召开的主题为"颂新中国70华诞,踏行业强国征程"座谈会上,行业的老领导、老专家、各地协会负责人,以及龙头骨干企业代表畅所欲言,不但全面总结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而且深入探讨了行业面临的困难和机遇,更是充分展望了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我们收录与会代表发言的精彩片段,以飨读者。
冯逸凡[4](2019)在《企业集群背景下XR电动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江苏XR电动车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动交通工具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民营股份制公司,总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为电动两轮车,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之一。我国电动车产业自上世纪末起步,逐渐在渤海湾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地形成了电动车企业集群。这些企业集群是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对集群内电动车企业乃至电动车整个行业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无锡依托其摩托车制造等产业基础,电动车产业发展迅速,是国内三大电动车企业集群之一。XR公司在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中发展壮大,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的现状、环境对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电动车行业整体遇到发展瓶颈,销量逐步放缓,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产品同质化、低价格恶性竞争等问题逐渐显现。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也对电动车提出了轻量化、分类管理的要求。随着电动车相关政策的变更和社会发展的变化,XR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公司运营、产品方向、营销方式等一系列环节上也面临诸多抉择。为抓住机遇,取得更好的自身发展,并进一步服务社会,XR电动车公司迫切需要制定一个适合自身、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本文以XR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探讨了电动车行业的发展现状与电动车企业集群的发展特征和可持续性;其次,在对集群环境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法对XR公司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XR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再次,借助资源基础论的分析框架对XR公司的内部资源能力进行分析,最后用SWOT分析法和QSPM战略评价矩阵对XR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为XR公司的战略选择奠定基础,并对战略实施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当前电动车行业正在从低门槛、低技术的旧形象逐渐向智能化、高端化、网络化、互联化方向转变。消费者对于电动车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代步工具这一基础需求,因此,电动车产品需要不断突破创新,以迎合年轻化的消费结构与随之而来的新理念新需求,这将是电动车企业在当下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江苏XR电动车公司应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推行产品创新战略,重点发展智能化电动车;不断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借新国标推行的契机建立智能、绿色的品牌形象;形成服务差异化和产品差异化,建立品牌独有的核心竞争优势;发展纵向战略联盟,与上下游企业形成积极合作关系,强化经销商管理和电商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开展多元化业务,进军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集群优势,进一步推动集群内的协作,实现集群发展优势。此外,本文从产品开发创新、工业设计、质量管控、服务营销、优化人才结构、建立纵向联盟和跨行业联盟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鉴于中国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和XR公司类似的行业环境和竞争格局,对XR公司的战略管理方面的探讨也对其他企业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樊琳琳[5](2019)在《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动自行车是中国首创的新兴代步工具,以其经济、便捷的特点,迅速成为广大农村、城市短途骑行的首要选择。市场需求带动了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因此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厂家及品牌名称日趋繁多。品牌名称属于词汇学专名词语中的一个类聚,涉及多学科的研究视角。本文以198个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语言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对其作较为细致的考察,对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中存在的命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命名策略,以期为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的系统化和细致化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考途径,为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及其他商品品牌名称命制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绪论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界定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并简介其命名的特点和方法。二是研究现状。国外主要是从英语品牌名称和品牌翻译等角度来研究,国内的主要是命名规则、民族文化和品牌建设等相关研究。三是研究意义。主要从语言学、文化学、经济学以及创新等方面,挖掘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所体现出的研究价值。四是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主要运用描写与解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及比较等方法,以使论文的研究具有深度,结论更有说服力;198个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的语料主要搜集于各大网站和济南市的各大实体卖场。第一章,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的语音特征分析。通过对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在音节、四呼、声调、平仄、谐音五个方面的分布状况进行统计考察,说明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在语音上的特征和规律,反映出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在语音上讲究悦耳悦心、富有趣味性的特点。第二章,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的词汇特征分析。主要从结构类型、命名理据、语义特征等方面探查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的词汇特征。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作为专名词语,主要以国内的消费者为诉求对象,在词汇上表现为结构简洁凝练、命名富有理据性、语义积极丰富等特征,能够体现电动自行车的特点及企业文化。另外,还统计了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中的高频字,这些高频字也与词汇特征有关,分析并归纳其产生缘由。第三章,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的社会心理特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特征与生活方式、日常语言、心理互动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选取了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中“雅”“绿”“爱”“新”四个有代表性的构成成分进行详细分析,归纳其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同时,也对音译词及自造“音译”词品牌名称背后所反映的崇洋心理作了探讨。第四章,电动自行车品牌命名中的问题及策略。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洋化”、雷同化、蹭名牌、读音、非独特性等问题。对于以上问题,本文也提出了独特性、规范性、创新性等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通过可行性策略的应用,能够规避命名中的问题,打造更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牌名称。结语。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在语音、词汇、心理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特征,显示出品牌名称的命制要立足于汉语及汉语社会历史、文化及民族心理等的特点,扬长避短。同时,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也显示出本文研究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价值所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198个电动自行车的品牌名称为语料,作了多角度的系统考察分析,填补了该类品牌名称系统化研究的空白。
斯予[6](2019)在《基于CMF趋势研究的个人交通工具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的多中心化发展,城市居民的城市内部活动距离逐渐拉开,人们活动范围多点化,随机目的地触点增多,传统的公共轨道交通、线路交通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日渐变化的需求。相比于问题重重的四轮汽车和饱受争议的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以其低碳环保、省力出行的优势成为城市出行的最佳解决方案。但一方面,个人电动自行车产品种类单一、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令人心存顾虑;另一方面,国产电动自行车多用于快递、外卖等商用载货,少有针对个人出行的美观轻便具有品质感的解决方案。不久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电动自行车规范化和正规化成为必然。随着消费需求激增和市场变革,设计一款针对城市出行的符合时下审美趋势的电动自行车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对当下电动自行车的现状进行研究之后,提出了以CMF趋势研究为基础,在现有的技术限制条件下进行表面设计的创新思路。由于电动自行车CMF趋势研究的应用案例和理论成果较少,在第二章要素分析部分,通过对CMF设计流程进行梳理总结,结合电动自行车设计特点,确定了针对电动自行车CMF趋势的研究和应用方法及原则,型成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作为电动自行车CMF趋势研究的理论支撑。在上述研究理论成果的指导下,第三章针对性的进行了流行趋势解析、桌面研究、品牌分析、用户研究和行业专家访谈,并给出电动自行车CMF趋势预测和色彩、材质、表面纹理三个方面的应用模型。在第四章的设计实践部分,将趋势预测转化为更针对开发流程的设计策略--设计定位和用户模型,经过大量草图推敲、造型深化后,设计出一款针对城市年轻人出行的电动自行车,并赋予其三个趋势方向的CMF设计方案。通过对趋势的把握和对色彩材质表面纹理的研究,可以使电动自行车的设计更加丰富、体系更加成熟、流程更加完整。结合CMF趋势研究的电动自行车设计将更具有前瞻性并且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在电动自行车产业进入变革时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在要素分析中总结出的电动自行车CMF趋势研究方法及原则,以及第三章专家访谈部分总结的表面设计等相关内容,在相应的领域成果较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宋俊莹[7](2017)在《基于电动自行车发展的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电动自行车以其成本低、方便省力、机动灵活等优势,得到普通市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青睐,作为一种新兴的私人交通方式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城市居民出行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但由于交通管理、交通法规、交通设计等方面的不完善也引发了一系列交通问题,如交通事故多、难管理等。电动自行车的存废问题一度成为、甚至现在也是政策管理人员、交通规划人员、社会广大群众争论的重要话题。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展开的。在深入研究电动自行车的交通特性和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论文通过建立基于电动自行车发展的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定性和定量地探讨了电动自行车对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以及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间的竞争关系,并据此提出了电动自行车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交通未来发展策略。论文首先通过搜集整理相关研究文献、实地调查等方式,对电动自行车的车辆特征、行驶特性、停靠特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分析,以便对电动自行车在交通层面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得到了包括电动自行车的主要速度指标、使用者行为特性、以及在停放时相对于自行车在横向空间上的换算系数等。接下来,结合南京市江宁区的出行调查结果,研究分析了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各交通方式的要素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以出行时间要素为例研究了电动自行车和常规公交的竞争关系和转换机理,同时也研究分析了各交通方式间可能出现的合作关系。为更加直观地考察电动自行车对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论文将电动自行车作为独立于其他交通方式的选择枝,建立了基于电动自行车发展的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多项Logit(MNL)模型。结合南京市江宁区的出行调查数据,论文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数据计算,对模型标定结果和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定性和定量探讨了各交通方式与电动自行车之间的选择竞争关系,并据此确定电动自行车的主要使用群体,探寻电动自行车的可替代交通方式。最后,论文结合以上的研究成果,探讨并提出了电动自行车在近期、中期、远期不同阶段在城市交通中的发展定位和与之对应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以促进和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阳凤娟[8](2016)在《A公司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是提供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的解决方案及电池组封装,集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为一体。该公司在广东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拥有良好的口碑。目前公司首要客户为一级市场的电动自行车厂商如BL和SI、电动自行车经销商;其次是二级市场中的锂电池电动自行车使用者、锂电动自行车修理厂、锂电动自行车经销商维修点。A公司的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组的月产能在1万组左右。本文旨在研究制定A公司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业务的竞争战略。首先,用PEST分析模型和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A公司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业务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发现公司目前面临一定的机会,如电动自行车未来对自行车有替代效应;锂离子电池随着技术变革,其性价比优势日益明显,该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可观。A公司同时也面临一定的威胁,部分城市对电动自行车进行限行和禁行,使得电动自行车行业在部分地区发展受限;电动车行业受到劣质锂离子电池冲击,引发行业危机等。其次,用公司资源、能力等理论对A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发现公司在这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如锂离子电池组生产制造能力好、售后服务反应快;同时也发现有一定的劣势,如缺乏独立自主的研发系统,缺乏市场开发和营销渠道运营管理方面的能力。通过用SWOT分析,结合公司愿景、宗旨,A公司的目标客户定位于重视基本性能和质量,但对价格有一定敏感度的中档客户和具备以上特征且有一定规模的电动自行车厂商,目标市场中一级市场近期选择广东板块,中远期选择广东板块,天津板块,浙江板块和江苏板块;二级市场方面近期选择广东的大中型城市,中远期选择南方大中城市;确定公司要采取独特性竞争战略,并且需要设计独特性的产品或服务和建立独特的价值创造体系。为了保障公司的竞争战略得以顺利实施,文章提出了需要把目标分解,用计划的手段分三阶段实行,同时需要利用经营策略手段使得各职能部门做出相应的配合以及运用组织管理手段在组织结构、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企业文化以及制度方面进行调整。本文对中小型锂离子动力电池PACK企业在制定竞争战略方面,有一定借鉴意义。
杨冉冉[9](2016)在《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驱动机理与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镇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由此引发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交通能耗增加、城市空气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严重,并逐步从大城市蔓延至中小城市,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降低交通能耗、减少空气环境污染,2012年我国已将绿色出行纳入到“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倡导绿色出行”;2013年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提出“倡导绿色出行”、“鼓励绿色出行”;2014年在“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再次明确提出“实行绿色交通行动计划”。居民是绿色出行的主体,而高人口密度和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我国东部地区,其机动化程度和汽车保有量为全国最高,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最为严重,因此,有必要探讨东部地区城市居民的绿色出行行为驱动机理,以提出促进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旨在依据理论铺底—质化研究—量化检验—结论与政策建议的技术路线,对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居民的绿色出行行为及其驱动机理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厘清我国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影响因素体系、影响因素变量与行为变量的作用关系以及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首先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界定了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概念和种类,然后通过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找出了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构建了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我国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调查问卷,并依据东部地区城市的大样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绿色出行行为现状及特征差异,深入研究了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最后梳理了国内外促进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的政策和措施,结合质化和量化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我国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总结如下:(1)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概念和种类的界定。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界定为,在综合考虑人、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城市居民有意识的选用低能耗、高能效、低污染、兼顾效率与公平、有益于城市与居民健康发展的出行方式的行为。并借鉴环境行为的分类方式,首次将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划分为调整型绿色出行行为和促进型绿色出行行为。其中,调整型绿色出行行为是指个体身体力行的日常实践行动,主要是指个体主动实施地、调整现有出行方式为绿色出行方式的行为;促进型绿色出行行为是指个体对其他特定个体的游说行为,具体指积极参与或游说、建议他人参与绿色出行相关组织或活动的行为。(2)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驱动机理的质化研究。本文采用扎根分析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32位代表性城市居民的深度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逐级编码,厘清了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构建了包含出行者心理认知、行为意愿、出行特性、出行偏好、社会参照规范、制度技术情境和出行者属性等7类主范畴的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提出了出行者心理认知通过行为意愿作用于绿色出行行为、出行特性和出行偏好、社会参照规范和制度技术情境分别作为内外部情境变量对意愿—行为存在调节效应、出行者属性直接影响行为的的4类典型关系结构,并从“态度-行为”缺口视角对理论模型进行了深入阐述,论证了绿色出行行为中“态度-行为”缺口的存在。(3)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驱动机理的量化检验。以从我国东部地区城市获取的大样本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本文建立的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进行了综合检验。结果表明,除主观规范和环境知识外,出行者心理认知变量中的其他因素均通过行为意愿间接作用于绿色出行行为;出行特性、出行偏好、社会参照规范和制度技术情境对行为意愿—绿色出行行为存在显着调节效应,但对调整型绿色出行行为和促进型绿色出行行为的调节强度和调节方向存在显着差异;行为结果感知对行为意愿和绿色出行行为均存在显着回调效应;不同出行者属性也对绿色出行行为存在显着影响;绿色出行行为中“态度-行为”缺口确实存在。(4)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和绿色出行行为的特征差异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成熟量表的基础上,本文开发了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调查问卷,以从我国东部地区城市获取的大样本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及绿色出行现状、特征差异和城市等级差异。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为私家车和公共交通,且私家车为城市居民最为认可的出行方式,出行方式选择和绿色出行行为在不同出行特性、出行偏好和出行者属性上存在显着差异,且在一二三四线等不同经济等级城市间也存在显着差异。(5)促进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的政策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居民绿色出行引导政策的梳理,结合不同政策对绿色出行行为直接影响力的量化分析结果,利用鱼骨分析法提出促进我国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的政策建议。
赵文龙[10](2016)在《济南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蓬勃发展,人们的交通需求不断增加,机动车总保有量也在持续上涨,但由于很多人只追求自身便利而忽视交通规则,导致人们在从事交通行为时,生命财产的安全受到的威胁也日益加剧。特别是由于近十多年高层建筑的兴起,城市人口进一步高度集中,车流量十分密集,当前的城市交通安全文化等相关建设已经渐渐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城市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要加强城市交通安全,必须开展对城市交通安全的深入研究,而从交通安全文化的角度开展研究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因为良好的城市交通安全环境需要优秀的交通安全文化做基础。本文主要从济南城市交通安全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运用交通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寻找出更适合于济南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为丰富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做一点尝试,以期能有助于济南市形成良好的交通安全文化。城市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环境等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要按照优化系统要素,坚持从整体出发,依法治理的原则,运用安全管理理论和组织文化建设理论的基本原理,从济南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入手,分析济南城市交通安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同时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实行多措并举,特别是从加强交通安全观念、交通安全制度、交通安全行为和交通安全设施保障方面着手,提升济南市市民交通安全素质,完善城市安全制度和管理体系,以期能形成良好的城市交通安全文化,达到改善济南市现有的交通安全情况的目的。
二、济南、天津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热销”品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济南、天津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热销”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1)立足新起点 以新材料、新产品开启新征程——访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李楚乔总经理(论文提纲范文)
理性研判市场,夯实发展基础 |
攻克核心技术,力推电助力产品 |
推广新材料,勇做行业先行者 |
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 |
(2)TN电池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1.研究方法 |
2.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战略的含义 |
2.竞争战略的含义及类型 |
(二)竞争战略的基本理论 |
1.竞争优势理论 |
2.核心能力理论 |
(三)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1.PEST分析法 |
2.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3.SWOT分析法 |
三、TN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PEST分析 |
1.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2.经济环境分析 |
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技术环境分析 |
(二)行业环境五力模型分析 |
1.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 |
2.替代品的替代威胁 |
3.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
4.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
5.现有对手的竞争能力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四、TN公司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一)TN公司概况 |
(二)TN公司资源分析 |
1.产品资源 |
2.品牌和企业文化资源 |
3.设备资源 |
4.人力资源 |
(三)TN公司能力分析 |
1.技术创新能力 |
2.生产能力 |
3.销售能力 |
4.资金能力 |
(四)本章小结 |
五、TN公司发展的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会分析 |
(四)威胁分析 |
(五)SWOT分析矩阵 |
六、TN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一)TN公司的愿景与战略目标 |
(二)竞争战略选择 |
1.产品差异化 |
2.服务差异化 |
3.营销差异化 |
七、TN公司差异化战略实施的难点及对策建议 |
(一)TN公司差异化战略实施的难点分析 |
1.产品差异化难点 |
2.服务差异化难点 |
3.营销差异化难点 |
(二)化解TN公司差异化战略实施难点的对策建议 |
1.产品差异化难点对策 |
2.服务差异化难点对策 |
3.营销差异化难点对策 |
八、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忆往抚今 共话未来——“颂新中国70华诞,踏行业强国征程”座谈会实录忆往抚今、共话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老骥伏枥,建言献策 |
搭建桥梁,引领发展 |
创新奋进,勇担责任 |
(4)企业集群背景下XR电动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
1.3.2 企业集群相关文献综述 |
1.3.3 电动自行车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电动车基本概念 |
2.1.1 电动车的定义与基本构造 |
2.1.2 电动车的常见类型与国内外发展情况 |
2.2 战略管理理论 |
2.2.1 战略管理的概念与流程 |
2.2.2 战略管理主流学派与理论 |
2.2.3 战略管理基本分析工具 |
2.3 企业集群理论 |
2.3.1 企业集群的定义与形成原因 |
2.3.2 企业集群的类型 |
2.3.3 企业集群的特征 |
2.3.4 企业集群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 |
第3章 我国电动车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我国电动车产业发展现状 |
3.1.1 我国电动车行业发展历程 |
3.1.2 我国电动车行业三大企业集群简介 |
3.1.3 我国电动车企业集群的特征分析 |
3.2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
3.2.1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的形成路径 |
3.2.2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的现状 |
3.2.3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 |
3.3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的相对优劣势分析 |
3.3.1 相对优势 |
3.3.2 相对劣势 |
第4章 江苏XR电动车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4.1 XR电动车公司概况 |
4.2 XR电动车公司业务分析 |
4.2.1 XR电动车公司销售模式与主要客户 |
4.2.2 XR电动车公司近期经营状况 |
4.3 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4.3.1 财务资源能力分析 |
4.3.2 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分析 |
4.3.3 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分析 |
4.3.4 组织机构与管理效能分析 |
4.3.5 XR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小结 |
第5章 江苏XR电动车公司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
5.1 XR公司的宏观环境分析 |
5.1.1 政治环境 |
5.1.2 经济环境 |
5.1.3 社会环境 |
5.1.4 技术环境 |
5.1.5 集群环境 |
5.2 电动车行业基本态势分析 |
5.2.1 当前电动车市场潜力分析 |
5.2.2 电动车用户分析 |
5.3 XR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
5.3.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5.3.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5.3.3 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 |
5.3.4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 |
5.3.5 来自业内竞争者的压力 |
5.3.6 竞争环境分析小结 |
第6章 XR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
6.1 XR公司的战略目标 |
6.1.1 XR公司的长期愿景规划 |
6.1.2 XR公司的短期战略目标 |
6.2 XR公司战略环境SWOT分析 |
6.2.1 外部战略环境发展机遇分析 |
6.2.2 外部战略环境发展威胁分析 |
6.2.3 内部战略环境发展优势分析 |
6.2.4 内部战略环境发展劣势分析 |
6.2.5 发展战略的SWOT矩阵模型 |
6.3 战略选择 |
6.3.1 战略评价QSPM模型构建 |
6.3.2 XR电动车公司的QSPM矩阵 |
6.3.3 XR电动车公司发展战略的确定 |
第7章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7.1 提高研发能力,推进产品升级 |
7.1.1 推进技术升级,加快产品智能化步伐 |
7.1.2 重视工业设计,提升产品差异化水平 |
7.2 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员工素质 |
7.2.1 调整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向 |
7.2.2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 |
7.2.3 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
7.3 整合集群优势,促进良性竞争环境 |
7.3.1 推动集群内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和风险抵御 |
7.3.2 巩固集群主导企业地位,建立纵向联盟 |
7.3.3 加强跨行业联盟,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 |
7.4 创新营销渠道和方式,加快新产品推广 |
7.4.1 构建紧跟时代的营销渠道 |
7.4.2 设计体现独特性的广告创意 |
7.4.3 强化服务体系,以服务促营销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5)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的语音特征分析 |
第一节 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音节特征 |
第二节 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四呼特征 |
第三节 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声调特征 |
第四节 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的平仄分布 |
第五节 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的谐音分布 |
第二章 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的词汇特征分析 |
第一节 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的结构类型 |
第二节 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的命名理据 |
第三节 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的语义特征 |
第四节 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中高频字统计 |
第三章 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的社会心理特征分析 |
第一节 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心理特征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反映的社会心理 |
第四章 电动自行车品牌命名中的问题及策略 |
第一节 电动自行车品牌命名中的问题 |
第二节 电动自行车品牌命名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基于CMF趋势研究的个人交通工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CMF趋势研究现状 |
1.2.2 电动自行车设计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3 研究的社会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框架 |
2 CMF趋势研究案例调研及要素分析 |
2.1 CMF趋势研究对比分析 |
2.1.1 CMF趋势在汽车及电子消费领域 |
2.1.2 CMF趋势在电动自行车领域 |
2.1.3 电动自行车CMF设计主要内容 |
2.2 CMF趋势研究的流程总结 |
2.2.1 品牌战略时期 |
2.2.2 发展趋势的研究与预测 |
2.2.3 CMF调色板 |
2.2.4 测试打样的色彩材质模型 |
2.3 电动自行车CMF趋势研究方法 |
2.3.1 宏观趋势研究 |
2.3.2 市场桌面研究 |
2.3.3 品牌要素分析 |
2.3.4 对话消费者 |
2.3.5 行业专家访谈 |
2.3.6 CMF趋势预测 |
2.4 电动自行车CMF趋势应用方法 |
2.5 电动自行车的CMF趋势研究及应用的原则 |
2.5.1 多领域 |
2.5.2 差异性 |
2.5.3 前瞻性 |
2.6 本章小结 |
3 电动自行车CMF趋势研究 |
3.1 宏观趋势研究 |
3.1.1 权威机构2019年设计趋势预测 |
3.1.2 针对城市年轻人的整体趋势研究 |
3.2 市场桌面研究 |
3.3 品牌要素分析 |
3.4 对话消费者 |
3.4.1 问卷调研 |
3.4.2 用户深访 |
3.4.3 调研结果总结 |
3.5 行业专家访谈 |
3.6 电动自行车CMF趋势预测 |
3.6.1 电动自行车色彩趋势 |
3.6.2 电动自行车材料趋势 |
3.6.3 电动自行车表面纹理趋势 |
3.7 电动自行车CMF应用模型 |
3.8 本章小结 |
4 基于电动自行车CMF趋势研究的设计实践 |
4.1 设计策略 |
4.1.1 项目定位 |
4.1.2 用户模型 |
4.2 造型方案 |
4.2.1 草图推敲 |
4.2.2 二维型面搭建 |
4.2.3 三维模型设计 |
4.2.4 最终造型方案与机构设计 |
4.3 CMF方案设计 |
4.3.1 “玩市”趋势下的CMF方案呈现 |
4.3.2 “邂逅”趋势下的CMF方案呈现 |
4.3.3 “精智”趋势下的CMF方案呈现 |
4.3.4 CMF应用规范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录调查问卷--配置选择 |
附录B 问卷调研—行车关注点部 |
附录C 用户访谈—访纲 |
附录D yangdesing2019-2020趋势报告解析 |
附录E 东亚周2019生活趋势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基于电动自行车发展的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架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动自行车交通特性分析 |
2.1 电动自行车车辆特征分析 |
2.2 电动自行车行驶特性分析 |
2.2.1 电动自行车行驶速度特性分析 |
2.2.2 电动自行车行驶行为特性分析 |
2.3 电动自行车停靠特性分析 |
2.3.1 电动自行车停靠行为特性 |
2.3.2 电动自行车停靠所需空间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
3.1 交通方式分类 |
3.2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
3.2.1 出行者特征 |
3.2.2 出行特性 |
3.2.3 交通方式特性 |
3.2.4 所在地区特性 |
3.3 各交通方式交通要素特性分析 |
3.4 各交通方式竞争、合作关系及转换机理研究 |
3.4.1 各交通方式竞争、转换机理研究 |
3.4.2 各交通方式合作关系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电动自行车发展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的建立 |
4.1 出行方式选择的非集计模型介绍 |
4.1.1 随机效用理论 |
4.1.2 Logit模型 |
4.1.3 Probit模型 |
4.1.4 非集计模型的扩展模型 |
4.2 出行方式选择MNL模型的建立 |
4.2.1 MNL模型的建模流程 |
4.2.2 MNL模型的标定方法 |
4.2.3 MNL模型的主要统计检验指标 |
4.3 基于电动自行车发展的南京市江宁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模型 |
4.3.1 选择枝的确定 |
4.3.2 特性变量的选择 |
4.3.3 模型的标定 |
4.3.4 结果分析 |
4.3.5 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电动自行车发展的城市未来交通发展策略探讨 |
5.1 电动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发展定位 |
5.2 近期发展策略 |
5.3 中期发展策略 |
5.4 远期发展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8)A公司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对A公司及中小型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封装企业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新能源电源研究 |
1.2.2 相关理论 |
1.3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 |
1.3.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研究结构 |
第二章 A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行业简介 |
2.1.1 公司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行业 |
2.1.2 产品生命周期 |
2.1.3 商业模式 |
2.2 宏观环境分析 |
2.2.1 政治法律环境 |
2.2.2 经济环境 |
2.2.3 社会环境 |
2.2.4 技术环境 |
2.3 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产业环境分析 |
2.3.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2.3.2 顾客议价能力 |
2.3.3 潜在进入者威胁 |
2.3.4 替代品威胁 |
2.3.5 同行业竞争 |
2.4 竞争对手分析 |
2.5 关键成功因素 |
2.6 A公司外部的机会和威胁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生产经营情况 |
3.2 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3.2.1 有形资源分析 |
3.2.2 无形资源分析 |
3.3 A公司能力分析 |
3.3.1 采购能力分析 |
3.3.2 营销能力分析 |
3.3.3 生产和制造能力分析 |
3.3.4 售后服务能力分析 |
3.4 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分析 |
3.5 A公司内部的优势和劣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制定 |
4.1 公司的SWOT分析 |
4.2 A公司愿景宗旨 |
4.2.1 愿景和宗旨的内涵 |
4.2.2 愿景和宗旨的合理性 |
4.3 战略定位 |
4.3.1 目标客户定位 |
4.3.2 目标市场选择 |
4.4 竞争优势制定 |
4.4.1 设计独特的产品或服务 |
4.4.2 建立独特的价值创造体系 |
4.4.3 建立独特的价值创造活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竞争战略实施步骤和策略 |
5.1 公司竞争战略实施步骤及重点 |
5.2 公司竞争战略的经营策略 |
5.2.1 营销策略 |
5.2.2 研发与技术策略 |
5.2.3 采购策略 |
5.2.4 生产策略 |
5.2.5 售后服务策略 |
5.3 战略实施的组织管理保障 |
5.3.1 公司治理 |
5.3.2 更改公司目前组织架构 |
5.3.3 战略领导力与企业战略相匹配 |
5.3.4 激励机制 |
5.3.5 企业文化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9)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驱动机理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绿色出行行为的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绿色消费行为的内在机理理论研究 |
2.2 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3 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驱动机理的质化研究 |
3.1 质化研究设计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
3.3 质化研究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驱动机理的实证研究设计 |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4.2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
4.3 正式调研与样本概况 |
4.4 正式量表的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 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驱动机理分析 |
5.1 绿色出行行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绿色出行行为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5.3 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分析 |
5.4 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
5.5 行为结果感知的回调效应分析 |
5.6 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中“态度-行为”缺口存在的实证讨论 |
5.7 出行者属性对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影响分析 |
5.8 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驱动机理综合模型的修正 |
5.9 本章小结 |
6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及绿色出行行为的特征差异分析 |
6.1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统计及特征差异分析 |
6.2 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特征差异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促进我国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的政策设计 |
7.1 国内外城市居民绿色出行引导政策梳理 |
7.2 相关引导政策对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直接影响力的量化分析 |
7.3 促进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的相关政策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济南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文化的概念 |
2.1.2 城市交通 |
2.1.3 交通安全 |
2.1.4 城市交通安全文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安全管理理论 |
2.2.2 组织文化建设理论 |
第3章 济南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济南城市交通安全文化现状 |
3.1.1 济南城市交通概况 |
3.1.2 济南城市交通文化建设概况 |
3.2 济南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
3.2.1 机动车驾驶人的调查分析 |
3.2.2 行人的调查分析 |
3.3 济南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济南城市交通事故及其损失再呈上升趋势 |
3.3.2 济南市民交通安全观念文化存在的问题 |
3.3.3 济南城市交通安全制度文化存在的问题 |
3.3.4 济南城市交通安全行为文化存在的问题 |
3.3.5 济南城市交通安全设施保障文化存在的问题 |
3.4 济南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济南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跟不上交通发展 |
3.4.2 济南市民交通安全观念文化缺失 |
3.4.3 交通安全制度文化不健全 |
3.4.4 交通安全行为文化管理不足 |
3.4.5 交通安全设施保障文化欠缺 |
第4章 国内外其它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经验借鉴 |
4.1 国内外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借鉴选取的原则 |
4.2 国外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
4.2.1 美国纽约人本与法制兼顾的城市交通安全文化 |
4.2.2 日本东京侧重以人为本观念的城市交通安全文化 |
4.2.3 新加坡侧重重典的城市交通安全文化 |
4.3 国内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
4.3.1 杭州首批实行电动自行车管理的经验 |
4.3.2 天津加强城市交通安全设施保障文化的经验 |
4.4 国内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5章 济南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提升策略 |
5.1 构建济南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系统 |
5.1.1 济南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系统的建立依据 |
5.2 加强济南城市交通安全的观念文化建设 |
5.2.1 构建城市交通安全教育体系 |
5.2.2 济南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系统 |
5.2.3 营造良好的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宣传环境 |
5.3 强化济南城市交通安全的制度文化建设 |
5.3.1 完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 |
5.3.2 加强交通安全法规制度制定的理论研究 |
5.3.3 对违法处罚的设置更合理 |
5.4 加强济南城市交通安全行为文化建设 |
5.4.1 强化城市交通安全管理者队伍的建设 |
5.4.2 改进对道路行人车辆交通行为的管理 |
5.4.3 加强对交通管理执法人员执法过程的监督 |
5.5 加强济南城市交通安全设施保障文化建设 |
5.5.1 重视对城市交通安全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与管理 |
5.5.2 纠正城市道路规划中的错误思想 |
5.5.3 完善城市交通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 |
5.5.4 重视交通安全设施的定期维护 |
5.5.5 将车辆安全理念摆在首位 |
5.5.6 优化济南市公共交通 |
5.5.7 鼓励交通安全设施方面的技术创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济南市城市交通安全情况调查问卷(A) |
附录B 济南市城市交通安全情况调查问卷(B) |
致谢 |
四、济南、天津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热销”品牌(论文参考文献)
- [1]立足新起点 以新材料、新产品开启新征程——访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李楚乔总经理[J]. 王震蒙. 中国自行车, 2021(01)
- [2]TN电池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赵熙峤.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忆往抚今 共话未来——“颂新中国70华诞,踏行业强国征程”座谈会实录忆往抚今、共话未来[J]. 信息中心. 中国自行车, 2019(06)
- [4]企业集群背景下XR电动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冯逸凡. 东南大学, 2019(01)
- [5]电动自行车品牌名称研究[D]. 樊琳琳.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基于CMF趋势研究的个人交通工具设计[D]. 斯予.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7]基于电动自行车发展的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方法研究[D]. 宋俊莹. 东南大学, 2017(04)
- [8]A公司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阳凤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9]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驱动机理与政策研究[D]. 杨冉冉.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10]济南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 赵文龙. 大连海事大学,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