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早做出战略选择

尽早做出战略选择

一、及早作出战略性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卢建昊[1](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指出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刘亚男[2](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演变研究 ——基于中国国内因素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顾娇妮[3](2020)在《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文中提出在英国,教育督导被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视为最优先考虑的事项,因为它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改进的动力源头,也是衡量国家教育先进性的主要标杆。本研究聚焦于英国教育标准局(the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为了论述方便,下文中简称为Ofsted)的学校督导制度,并建立起学校督导制度的分析框架,对学校督导制度的发展轨迹、形态特征、功能作用展开了深入研究。本研究涉及到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教育督导、学校督导和学校改进。对三个概念的界定和相互之间逻辑关系的解释,是本研究首先要阐释的基本问题。本研究的理论线索有两条,一条线索是宏观的理论思潮,另一条线索是微观的理论基础。宏观的理论思潮主要是指对督导实施的主体——Ofsted的组建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和社会的背景思潮,其中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教育监管改革浪潮是推动英国督导制度变革的最核心的两大因素。另一条微观的理论基础是影响Ofsted学校督导政策制定和体系建设的背景理念,以CIPP模式评价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论为核心,作用于督导的流程设计、指标框架和现场实施等环节,成为学校督导制度的灵魂。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是Ofsted的指向改进的学校督导制度,围绕这一内容研究者设计了两条研究主线:一是对Ofsted的研究,它是制定政策和实施督导的主体;二是对英国学校督导制度的研究,它的目标设定、内容发展和实施策略都会影响到学校改进的过程和结果。对Ofsted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它的发展历程和当代形态。Ofsted的当代形态包含了宏观职能与愿景、组织任务、内部构架和各类督学的管理等几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保证一个非内阁组织有效运作的主要元件。研究者通过对Ofsted职能与愿景的解读,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更加深层次的分析了Ofsted存在的价值。研究者从系统论的角度阐释了Ofsted为学校改进服务的运作机制。督学的质量是保证督导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Ofsted十分注重对督学的遴选和培训。研究者对这六类督学的任职资格、职责内容、在职培训等方面做了较全面地分析,尤其是督学在新时期不断变换的角色定位,正是决定了指向学校改进的督导能顺利发挥作用的时代特征。研究者对Ofsted学校督导系统的剖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督导流程、框架指标和学校自评,三元素构成了学校督导的核心内容。在CIPP督导模式框架下,深入分析引领学校变革改进的督导流程,督导前、督导中和督导后几个阶段的任务与CIPP模式的背景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理念一一对应,充分说明了督导流程的合理性。在对Ofsted的框架指标分析中,研究者使用了因素分析法,深入探究指标框架的逻辑体系、指标内容、观测手段等。不仅阐明学校督导指标体系“是什么”的问题,更探究它之所以呈现出这种样态的背后机理,解释“为什么”的问题。学校自我评价作为Ofsted外部督导的补充形式,具有一套完整的自洽的运行机制。研究者从原则、要素和改进逻辑三个方面切入,阐释了它的自循环逻辑以及发挥的改进学校的作用和效果。最后,研究者深入分析了Ofsted学校督导经验与启示。这是对Ofsted学校督导的再次解剖和重构。在分析中,研究者反思了前文中所描述的督导涉及到的组织、人员、技能、财物、对象、方法等各个要素,这些要素通过合理的组织与科学的实践,达到了改进学校的效果,为中国的督导工作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加强督导的实效性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价值。

康晗[4](2020)在《房地产企业发行永续债融资的动因及效果分析 ——以首开股份为例》文中认为作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房地产企业对资金具有先天的高度依附性。当前,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长债短借和以债养债的现象。如果企业遇到政策调控或者资金无法按时到位的情况,可能会导致企业资金和债务的错配。如果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作为后盾,房地产企业将举步维艰。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企业融资政策的收紧,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紧张局面和高负债率运营风险同时存在,公司资本的有效运作和融资方式的创新任重道远。一直以来,狭窄单一的融资渠道和不合理的融资结构掣肘着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了破解资金难题,各大房地产公司纷纷开始寻找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永续债的出现为一众房地产企业提供了解决融资问题的良方,不仅丰富了我国债券市场的产品种类,而且进一步满足了投资者和发行方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2013年6月,恒大地产在中国香港率先吹响了我国永续债工具发行的号角。各大房地产企业纷纷效仿,永续债成为了资本市场里备受关注的后起之秀。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频繁出台,金融监管延续趋严态势,致使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持续收紧。在融资难度加大的背景之下,各大房地产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如果企业选择永续债融资方式,在短期内企业只需要支付利息而不需要归还本金,这一特点吸引了许多大型房地产企业,其中就有首开股份。截至2018年12月31日,首开股份发行的永续债余额约80亿,成为A股的房地产企业市场中发行永续债规模最大的企业。因此,本文选择首开股份作为案例公司来分析房地产企业利用永续债融资的动因及效果更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结合以上背景,本文以首开股份发行永续债融资的事件作为研究案例,介绍了我国房地产企业当前的融资困境以及其纷纷发行永续债融资的动因,以优序融资理论、财务契约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和最佳资本结构理论作为后续案例分析的理论基础。紧接着本文介绍了首开股份的基本信息、产权结构和历年融资概况,归纳了其发行永续债融资的过程,并详细介绍了其融资方案的具体条款设计。最后本文结合了外部融资环境和内部融资需求,详细地分析了其选择永续债融资的主要动因,具体原因包括了提升信用评级、降低资产负债率、降低融资成本和锁定长期项目资金。本文的主体部分结合了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种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首开股份选择永续债融资前后的财务绩效变化。本文首先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资本结构、财务风险、资本成本和收益四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公司通过发行永续债融资相对于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所产生经济后果的优劣。同时结合首开股份的各个财务指标进行了纵向对比,辅之以在本文研究期间未发行永续债融资的万科集团的财务指标进行了横向对比,本文发现永续债的发行提高了首开股份的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不过首开股份享受永续债融资收益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财务风险,其盈利能力并没有呈现出良好的预期趋势。最后本文结合案例分析得到了相应的启示:选择适当的发行时机和规模,权衡融资的利弊;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健全风险控制体系;保证经营活动的造血功能,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创新多样化融资组合方式,全面拓宽融资渠道。只有切实提高公司的内源性成长能力,才能有效解决项目资金的缺口问题。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深入探讨了首开股份发行永续债融资的动因和财务效果。本文查询了大量首开股份及同行业企业官方网址的最新数据,希望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其融资效果。通过本文的分析突出本次案例研究的价值精粹所在,本文期冀为其他有意发行永续债以拓宽融资渠道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创新企业的多样化融资组合方式、推进企业的资本运作创新以及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希望我国资本市场能够充分利用永续债的独特优势,让永续债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浪潮中更具有生命力。

田帅[5](2020)在《EPC装配式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飞速发展,但也面临当下资源环境、生产要素制约和“劳务荒”等问题,传统建造方式急需转型升级。适应当前社会的EPC装配式建筑俨然已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模式,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因承发包方缺乏对工程合同的科学有效管理,近年来有关工程合同的纠纷案例逐年增多,完善工程合同的管理与实践,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前两章通过仔细研读阅读与深入学习大量的有关EPC项目管理、国内外建筑合同示范文本、装配式建筑等相关文献资料,为文章的后续研究打下良好铺垫。第三章大量且细致地比较了当前我国建筑施工合同范本2017、EPC总承包合同范本2011、国外FIDIC2017范本等对有关具体重要条款的彼此间比较,熟悉了当前各种工程合同范本的特点。第四章分析了EPC装配式工程的特点,我国当前实施装配式建筑的困境以及装配式与EPC模式的适配性分析。依据调查问卷、实地调查、专家打分等方式梳理归纳出EPC装配式工程合同管理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对策;基于专家打分,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建模,科学分析了在合同策划阶段中,预付款及支付比例这一条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并引入试图解决上述问题的经典博弈理论模型及其对策。最后以某具体EPC装配式安置房工程项目案例,试图通过梳理案例中基本概况以及合同管理难点问题,基于FIDIC等合同范本的分析比较,对案例合同管理中的工程计量,价格调整,工程纠纷处理等重要条款问题提出对策。另通过前述相关理论研究,提出通过构建博弈论模型,解决了项目合同谈判初期对于预付款支付比例这一突出和关键问题,推导和实践了博弈模型在合同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收到了预期效果。该论文共有图21个,表65个,参考文献112篇。

尹星[6](2020)在《考虑消费者偏好的绿色供应链引导政策研究》文中指出绿色供应链也被称作环境供应链,其目的是能够让产品在整个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对环境施加的副作用最小而资源利用率最高。目前全球制造业面临着社会公众对环境友好型产品需求急速上升的新局面,给绿色供应链的运营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如果绿色供应链上的企业仅以自身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行为决策,这往往会与整体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一目标相冲突。因此,政府需要制定适当的政策,以促使企业采用更加绿色环保的技术以迎合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针对单个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政府政策问题,政府考虑到社会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需要制定适当的政策,以促使企业采用绿色技术。本文从供应链的视角研究政府的引导政策,政府制定政策(税收或补贴)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企业则决定产品的绿色程度,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进而影响其自身的需求。主要发现有三点:第一,如果消费者对产品的绿色程度相当敏感,绿化成本高,或者碳排放造成的负面影响大,政府应该采取税收政策。其次,无论政府采取何种环境保护政策(税收或补贴),为了获取补贴或者减少缴税,公司都将采用更环保的技术。最后,消费者对产品的绿色度越不敏感,或者绿色成本越低,消费者的剩余越高。以上本文考虑了绿色供应链上单个企业情形,当供应链上存在竞争时,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企业绿色度及定价问题将变的更为复杂。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绿色供应链拓展到竞争环境,分别分析了政府政策存在与不存在情形下竞争企业的最优产品绿色度及定价决策。主要结论如下:在竞争环境下,绿化成本较低的企业在政府税收或补贴政策下会提供绿化水平较高的产品。当竞争对手的绿化成本增加时,企业所提供产品绿色度增加,由此来提高产品的差异性。此外,在更大的政府处罚或补贴力度下,绿化成本较低的企业比其竞争对手提供更加环保的产品,从而在政府环境政策中收益更多。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政府及企业的绿色供应链模型,以期为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政府政策制定及其对绿色供应链上企业行动决策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而实现整体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甘露茜[7](2019)在《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核电是当今人类社会对核能进行和平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电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发展核能是我国选择的应对当前急迫的能源需求、落实环境保护以及改善能源结构等问题的战略方向。因而核能行业是目前我国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我国的核能工业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相关探索,自此之后不断发展。尤其是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军转民”的相关方针使得核能行业的发展重点由国防建设转向为社会经济建设。其后以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商业性核电站先后开始建设并投入使用,使得我国逐渐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一套核能行业体系。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现有整个核能行业链条中,除核设施建设、运营、研究设计、建筑安装、设备制造、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领域之外,对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和处置也是核能行业中十分关键的一环,更是体现核能行业发展真正水平的试金石。在我国核能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相应的一系列的核能应用过程中已经产生并且将进一步逐渐累积起来更多的放射性废物。这些放射性废物以固态、液态乃至气态的形式存在,对我国的环境存在着较大的潜在危险。如何对放射性废物进行科学、合理且高效的监督与管理,这其中包括处理、运输、贮存和处置等各个环节以确保它们的安全,不仅对于核能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更是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目标所必须确保的要求。针对核能行业中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我国目前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基本法律以及我国国务院各个部委所颁布的部门规章、国家核安全局发布的导则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标准。同时,国家核安全局、环境保护部下属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以及各地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等相关机构也对放射性废物的安全进行着持续的监督与管理。为了对核能行业所产生之放射性废物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当前国际社会层面已经在一些基本的准则上达成共识,即由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颁布的于2001年起生效的《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截止2017年7月,该公约已有42个国家签署加入。在此公约基础之上,跟随国际原子能机构先后所发布的一系列与安全标准,构成了目前全球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法律框架。此外,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也对于辐射剂量防护等事宜发布了一系列体系原则性文件作为指导。目前各个拥有核能行业的国家也在结合IAEA、ICRP等国际组织有关公约、导则或建议后,根据各个国家其自身实际的政治结构、经济状况及社会发展的情况,去详细的制定符合国情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所相应的放射性废物管理战略政策、管理法制以及标准体系、处置体系等系统。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借鉴参考意义的各国实践可作为我国的参考案例。本论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核能国家中放射性废物的法律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借此对我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思考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文章内容主要包含以下部分:引入本文研究内容的绪论、核能行业中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理论分析、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各主要组成部分之研究、我国核能行业中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目前之现状审视与不足之处,以及对于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完整构建的具体建议。目前全球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仍然较多的从物理学、工程学、地质学、环境学乃至项目管理等角度加以研究,而对于相关的战略以及政策,到具体的各项法律制度,其仍然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相信随着核能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的不断增强,相关的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也必将越来越完善。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国内外相关信息之收集与总结,再结合目前我国相关制度的现状,做进一步的比较、分析以最终实现对如何促进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提出意见与建议。文章的研究思路,则是首先对于相关法律制度所涉及的理论基础作深入探讨,再对相应的系列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核能行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介绍。在对所探讨的主体做了学术研究准备及理论分析准备后,本文开始了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法律制度的各个构成部分通过单独的章节进行了单独的讨论。每个相应章节中包含了对域外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在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战略与政策依据及相关法律制度本身主要构成的各个制度进行的比较分析与研究,并且对于这些域外国家之相关战略与政策依据与具体管理法律制度之发展趋势与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同时,在每个章节中对我国相关制度所对应的具体情况也做了介绍,并进一步的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相关制度做深入分析。比较分析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对比与参考的资料。最后,再基于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专门聚焦于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改善路径。整体来讲,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国际法学理论、环境法学理论,以目前现有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等为理论依据,以文献研究为主,大量搜集、阅读文献报刊资料,同时借助媒体网络,广泛收集与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有关的资料。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辨和实证相互运用,重在实证研究,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构建及实践操作形成更为合理的指导与改善。在研究内容方面,文章研究的内容是针对人类社会较为新兴的行业与面临的较为新颖的问题所开展的,文中专门针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之安全管理进行归纳、分析与归纳。研究角度方面,从“安全管理”角度出发,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的相关管理与监督活动进行总结,并从其安全管理制度之法律渊源、法律运行、法律监督等角度通过对现有相关各国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及国际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比较与借鉴。研究方法方面,则是分别应用了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与历史研究等方法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了研究。为充分的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研究,文章专门设立了章节就相关理论问题进行讨论。在对基础概念进行厘定后,可以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来源于核能行业(“Nuclear Power Industry”)的放射性废物,根据组成核能行业的各环节,其中包括对核燃料的地质勘探开采、核燃料的提炼精制、核燃料元件的制造、核燃料循环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以及核设施退役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等。与此同时,在综合各种对于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定义及概念后,本文认为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是指:为实现核能行业中上述各种活动相关放射性废物的安全,依据相关的法律战略与政策依据,通过相关许可制度、应急制度等途径,由相应管理主体所执行的,针对这些放射性废物的一系列监督管理活动。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正当性来说,其本身还应当具有合理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正当性是其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特质。如果说正当性是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研究的前提,那么理论基础则是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基石。针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权理论以及风险控制理论作为对其开展研究之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了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基础。通过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一系列理论分析之后,可以确定本文所讨论的核能行业放射性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正是从实证的角度,主要是指基于相关的战略、政策,通过具体的立法框架,对来源于核能行业中的放射性废物之安全进行监督与管理所相关各领域之法律规范、措施与方法的总称。通过上文中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内涵之专门的解析,再结合目前实践的可以看到该制度主要由相应的主体法律制度、许可法律制度、退役法律制度、应急法律制度以及信息交流与磋商制度所构成。此外,在相关法律制度的内涵与主要构成之外,相关法律制度的价值与功能及构建原则等也应当被纳入相应研究的范畴。针对核能行业所产生之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相关国家都会根据自身情况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战略、政策与策略以作为整个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之基石与出发点。一个国家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是由该国相应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战略、原则、政策所支撑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技术路线、选址准则、决策程序、资金模式等。目前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相关战略与政策理据在技术方面与国外并明显差异,主要不同存在于决策过程透明化程度、资金保障机制等。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除基本的国家战略政策以外。还必须针对此相关的法律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立法体系。由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特殊性质,使得对其的安全管理不仅要从一国国内加以严格要求,并且也必须要从国际社会的尺度进行合作落实。因此如何妥善的处理相关国际立法与国内立法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国际法体系,本身就是不断从领先国家的核能行业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总结归纳而成。并且在相关国际法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必须由相应的国内法律提供支撑与协调,从而有效的对这些国际性的法律文件加以实施。同时,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之国内法律而言,相关国际法律或规范性文件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相关的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引导。基于研究目的,本文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对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各种构成部分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主体法律制度、许可法律制度、退役法律制度、应急法律制度以及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中外比较,可以总结出目前域外各代表性国家所拥有的相关法律制度各主要构成部分的特点。亦可以在结合我国核能行业反射性废物法律制度现状后,看到目前相关法律制度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即:相关立法框架存在缺失、相关管理主体职能设定分散不清、相关管理机制缺乏保障、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相关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制度亟待发展。借鉴域外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中的有益经验,可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制度作出相应的建议。首先,应当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框架加以完善。我国目前我国的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法规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原子能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基本而又迫切需要的法律,构建相对独立的原子能法律是核能安全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急需出台。我国在不断完善核燃料循环、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管理政策,建立健全相关准入和执业资格制度的同时,还应加强“三废”处置经费筹措和使用的管理,制定核设施退役管理办法,研究并制定废旧放射源和核技术利用废物处理处置相关管理办法等。其次,应当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制度加以完善。要完善此方面,需要进一步清晰划分各参与主体之具体职能并加强放射性废物管理主体之权威性与独立性。再次,应当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运行制度加以完善,实现对放射性废物产生及处置活动中的全过程管理并保障相关管理活动之资金需求。之后,还应当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准备、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加以完善。本文认为:对核能行业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安全进行有效管理并建立与之对应的科学和完善的管理法律制度,是保障核能行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石。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证、归纳与演绎互相融合的研究方式。在分析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一般概念、定义基础上,对目前国际中核能行业发展的几个代表国家有关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同时也对我国核能行业的相关国际管理制度、公约等国际法环境进行了归纳和借鉴。通过对于各国之间以及中外之间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之比较,以及对于相关国际性规定与公约的分析,从中提取出对我国相关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具有价值的启示。最后再结合对我国核能行业中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制度之历史沿革、现实状态以及未来展望之分析,对我国目前相关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出有益的意见与建议。

丁斅[8](2019)在《基于不确定性的基础设施工程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础设施工程作为一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有深远影响的项目,已经成为了政府政策和科研机构的热点研究方向,而中国通过近几十年的努力,在工程实践领域更是遥遥领先,但是人类在享受更进步的基础设施设施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发现了这些工程由于工程建设的开放性、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技术的集成性等因素造成工程复杂性日益突出,给我国工程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中国目前的工程技术背景,我们认为对于基础设施工程而言,其管理者需要转换思维,把工作重点从工程建设期前移至决策立项期,重点研究基础设施工程决策的不确定性。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基础设施工程决策是决策主体基于决策目标和偏好对于一类之于基础设施工程全生命期都有深刻或决定性影响的重要问题(如规划、立项、投融资等)的不同行动方案预期结果判读后做出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选择。基础设施工程决策许多都集中在工程前期完成,选择的结果即为基础设施工程决策方案。基础设施工程决策具有决策与投资主体单一、对工程所在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有深远影响、工程生命周期长、工程建设的主体群构成复杂多样的特点。(2)基础设施工程决策的不确定既包括一般不确定性也包括深度不确定性:一般不确定性主要是由决策主体主观因素和决策客观环境因素造成的,在多数情况下,这两类不确定性都是同时存在并糅合在一起的;深度不确定则主要由基础设施工程中一类特殊的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所独有,产生原因多样,包括工程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工程环境大尺度演化、基础设施工程主体认知能力不足等。不确定性虽然不是基础设施工程决策的唯一属性,但却是最重要的属性。(3)基础设施工程决策情景是基础设施工程环境或基础设施工程系统在整体层面上形成的宏观现象、现象的演化以及形成该现象的可能路径;基础设施工程决策是一个错综复杂又紧密相连的系统,合理运用情景去解析我们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尽可能多的可能发生的未来,并对其加以观察,对于其中特别极端的或最易出现的情景,及早制定对策,以保证工程决策的灵活性与适应性。(4)在基础设施工程决策领域运用贝叶斯网络、EM估计算法和连接数算法进行关键不确定因素识别,以桥梁-隧道-人工岛工程为算例,通过软件GeNle 2.0构建了一个包含22个节点的三层贝叶斯网络,采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完成了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风险等级分析、先验概率和后验概率分析,识别出了 7项关键不确定因素,并讨论了其产生原因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利用本文策略可以实现不确定因素之间影响强弱的敏感性分析,为决策者进行直接进行风险控制提供信息支持。(5)结合基础设施工程招投标决策的特殊性,论证了我国招投标活动出现双边资源配置问题的可能性,给出了基础设施工程招投标决策双边资源配置的基本假设、核心定义、问题的最优解存在性和帕累托最优的证明;以模糊综合分析法和Gale-Shapley理论为基础,探讨工程招投标决策的优化策略。双边匹配承包模式比传统单次投标的模式更有效地提高系统效用,同时联合招标模式极大的节约了社会成本,降低了投标企业交易成本,比之传统的独立招标而言,在避免单一企业垄断市场,培育中小企业投标企业、鼓励自主创新等方面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新策略在招投标阶段选择出对于工程整体最适合、最保险的供应商组合,降低工程超支和延时的不确定性。(6)以桥梁工程建设为例,研究了桥梁主跨的工程决策方案产生的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动态演化特性;利用情景建模思想,基于Agent建模技术,构建了不确定因素的关联环境,阐释基础设施面对的复杂决策环境,最后分析了在不同的情景下最终决策方案的优化选择。研究表明基础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包含了非常多深度不确定的复杂决策方案,利用情景建模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和刻画具有演化变动特性的不确定因素;实验结果较好的体现了不同情景下不同的方案比选结果,很好地展现了工程决策问题的复杂性,是对于现有基础设施工程环境影响研究的有效补充。(7)研究了跨区域桥梁工程的费用分摊决策方案选择问题,给出了三地均摊方案、属地划分决策方案、获益对等方案和效益费用比相等方案,以交通量为主要决策变量,采用情景鲁棒性度量法构建鲁棒性度量模型对决策方案进行了比选。研究表明对于跨区域桥梁工程费用分摊决策而言,从经济效益分析角度考虑,效益费用比相等方案的经济效益分配最为合理,同时也属于最强鲁棒性决策方案集合。本文对不同经济体制、不同社会折现率下的跨区域桥梁工程费用分摊决策的研究,是对现有研究工作的有效补充;文章关于情景鲁棒性方案选择算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林苗[9](2018)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内蒙古经验》文中认为人类社会是个民族的大千世界,民族问题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当今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模式多种多样。这些模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不适合本国国情、能否解决本国民族问题之别。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依据国情、尊重历史、顺应民意的正确制度选择,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大支柱。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存在不少质疑的声音,其中不乏对我国有关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争论和非议。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立场和观点出发,回顾和总结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历程,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进行实践总结和理论梳理,不仅是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需要,也是生动实践“四个自信”,坚定中国道路、迈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开创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聚焦于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七十年的发展实践,在历时性地分析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区成立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以及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以整体关照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视角解读“内蒙古经验”;立足于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现实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性思考中,为未来中国民族区域制度的发展贡献“内蒙古模式”,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四个自信”。全文共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论启示三个部分。导论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主要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资料。正文部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八个主要历史动因进行深入分析,这是探讨内蒙古民族区域的历史基础,也是正确评价和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光辉起点。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现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七十年的光辉历程,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按照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分四个阶段对初创期(1947年-1956年)、曲折发展期(1957年-1978年)、跨越前进期(1978年-2012年)以及十八大以来的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总体把握每个阶段社会发展背景基础上,对不同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勾勒不同阶段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发展状况和进程,从而科学把握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七十年内在发展特点和规律。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在具体章节研究和论述过程中,史论结合,旨在回应不同时期重大理论热点和现实关切。比如,第二章充分地挖掘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先创性工作,围绕“良好榜样”,将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贡献和意义进行了总结。第三章在概括总结内蒙古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济社会和民族工作曲折发展的基础上,就“如何看待曲折中前进的内蒙古民族关系”这一重大历史问题给予了积极回应。第四章主要围绕改革开放到十八大以前,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跨越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而展开。第五章在概括总结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取得成就和新发展的基础上,对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七十年的辉煌成就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了理论思考。作为本文重要经验借鉴部分,第六章总结过去、直面现在、展望未来,阐述了内蒙古七十年的生动实践对中国民族工作九个方面的价值贡献,总结了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九条主要历史经验。结论启示部分是本文要义所在。笔者认为,面对世界民族问题的纷繁复杂的态势,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七十年的光辉实践和巨大成就,已充分说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安排,是被证明了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宝贵经验是解读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关键所在,为坚持和完善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路径方向。基于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七十年的历史经验和制度分析,面对各种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大制度安排,要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实现创新发展。与他人研究相比,本文历时性地论述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从而整体把握70年来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史论结合,在对每个阶段发展历程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围绕民族区域自治相关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积极回应时代关切,在对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经验进行总结时,关照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实践;在国际比较中,对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进行了启示性思考。

辛志军[10](2018)在《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条道路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经过无数艰难曲折,探索到的一条被事实所证明的成功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凝心聚力、艰苦奋斗的精神纽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打开的国门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西方社会思潮和社会不良思想对青年大学生不断地产生着冲击,形成着多样化的影响,这务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警惕和防范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生力军,赢得青年就是赢得了未来,赢得了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也就赢得了这条道路继续发展所需要的人力和智力的支持,也就赢得了中国光辉灿烂的明天。大力推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是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的历史性重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如何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当代大学生的凝聚作用,如何赢得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多学科辨析,根据党的十八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定义,结合十九大报告新思想新理念新精神,概括出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应包括历史选择的认同教育、目标引领的认同教育、党领导地位的认同教育、基本国情的认同教育、中心任务的认同教育、发展布局的认同教育和发展路径的认同教育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状况进行了调研,利用SPSS 15.0 FOR WINDOWS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对陕西15所院校的1860余份调查问卷分别从历史观、对资本主义认识、对社会主义认识,以及对两条道路的比较认识进行统计分析,把握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影响道路认同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辨析。本文进一步对当代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的原则、特点和需要处理好的关系等基本要求展开了学理分析,对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今天百年来,在高等学校开展的道路认同教育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成功经验,对美国、英国、德国和新加坡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学生开展道路认同教育的状况、内容、特点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其可以借鉴之处。根据以上研究,本文最终提出应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网络育人和环体育人等途径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树立道路自信,为提高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实效性途径进行了探索。

二、及早作出战略性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及早作出战略性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范围
    1.4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3.4. 日本的官僚制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2.5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4.3 MPC-75项目
    4.4 三步走战略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4.4.2. MD-90
        4.4.3. AE-100 项目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6.4.3. 大型飞机项目
    6.5 小结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7.1.1. 新舟60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7.3 大飞机论证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7.3.2. 第一次论证
        7.3.3. 第二次论证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缘起
        1.1.1 教育督导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
        1.1.2 教育督导是学校改进的动力源头
        1.1.3 英国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质量与标准的标杆示范
        1.1.4 指向学校改进的督导模式是我国学校督导改革的必然趋势
    1.2 研究价值及意义
        1.2.1 理论与实践价值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述评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教育督导
        2.1.2 学校督导
        2.1.3 学校改进
    2.2 相关研究述评
        2.2.1 国内对英国教育督导的研究
        2.2.2 国外对英国教育督导的研究
        2.2.3 国内外对英国Ofsted的研究
        2.2.4 国内对英国学校改进的研究
        2.2.5 国外对英国学校改进的研究
第3章 Ofsted督导改革的背景思潮及理论基础
    3.1 教育督导制度变革的背景思潮
        3.1.1 新公共管理运动
        3.1.2 教育监管改革浪潮
    3.2 教育督导模式发展的理论基础
        3.2.1 CIPP模式
        3.2.2 发展性评价模式
        3.2.3 理论运用浅析
第4章 Ofsted发展历程审视与当代形态
    4.1 Ofsted的成立
        4.1.1 成立背景
        4.1.2 改革举措
    4.2 Ofsted的历史沿革
        4.2.1 正规化与统一化:保守党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4.2.2 精致化与完善化:工党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4.2.3 多样化与简洁化:联合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4.3 Ofsted的当代形态
        4.3.1 宏观职能与愿景
        4.3.2 具体任务及内容
        4.3.3 内部组织与架构
        4.3.4 督学遴选与职责
    4.4 发展特征与流变规律
        4.4.1 从权威走向合作:学校改进的合伙人
        4.4.2 从问责走向改善:学校改进的协助者
        4.4.3 从他评走向自评:学校改进的助推者
第5章 Ofsted学校督导系统剖析
    5.1 督导系统和流程引领学校改进方向
        5.1.1 督导前的准备——CIPP模式的背景评价
        5.1.2 督导实施阶段——CIPP模式的过程评价
        5.1.3 督导反馈阶段——CIPP模式的结果评价
        5.1.4 对Ofsted督导流程的评价
    5.2 督导框架和指标体系聚焦学校改进要件
        5.2.1 贴近教育本质的指导思想
        5.2.2 构建分级分类的指标体系
        5.2.3 对框架和指标的深度反思
    5.3 Ofsted指导下的自我评价开拓学校改进手段
        5.3.1 自我评价的基本原则
        5.3.2 自我评价的核心要素
        5.3.3 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
第6章 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经验与启示
    6.1 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经验分析
        6.1.1 督导人员的专业性是助力学校改进的灵魂
        6.1.2 督导设计的合理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支柱
        6.1.3 督导实践的科学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航标
        6.1.4 督导循证的有效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关键
        6.1.5 督导研究的近地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保障
    6.2 对我国学校督导的启示
        6.2.1 强调循证原则,为教育研究建立督导的大数据库
        6.2.2 注重服务功能,为社会和民众提供信息
        6.2.3 加强改进职能,从以督政为主向督政与督学并重转变
        6.2.4 增进指导功能,推动学校自评体制建设
        6.2.5 加强公正客观,尝试第三方评估机构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房地产企业发行永续债融资的动因及效果分析 ——以首开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永续债性质的研究
        1.2.2 关于永续债融资的动因研究
        1.2.3 关于永续债融资的效果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2 永续债融资的理论概述
    2.1 永续债的定义及特点
        2.1.1 永续债的定义
        2.1.2 永续债的特点
    2.2 房地产企业青睐永续债融资的动因
        2.2.1 灵活应对房地产企业融资需求
        2.2.2 锁定长期项目资金来源的需要
        2.2.3 降低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的需求
        2.2.4 促进房地产企业轻资产战略的实施
    2.3 永续债融资经济效果的评价方法
        2.3.1 比较分析法
        2.3.2 比率分析法
    2.4 永续债融资的理论基础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2 优序融资理论
        2.4.3 财务契约理论
        2.4.4 最佳资本结构理论
3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的案例介绍
    3.1 首开股份的背景介绍
        3.1.1 首开股份的简介
        3.1.2 首开股份的股权结构
        3.1.3 首开股份的融资概况
    3.2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方案介绍
        3.2.1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方案总体情况说明
        3.2.2 首开股份永续债发行过程
        3.2.3 首开股份永续债条款介绍
    3.3 首开股份发行永续债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3.3.1 首开股份发行永续债的会计处理
        3.3.2 首开股份发行永续债的税务处理
4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的动因及效果分析
    4.1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的动因分析
        4.1.1 企业现金流量不足,急需破解资金困境
        4.1.2 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企业再融资困难
        4.1.3 当前融资成本攀升,资金使用限制条件多
        4.1.4 锁定长期资金以保障长期项目资金来源
    4.2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的效果对比分析
        4.2.1 基于资本结构角度的比较分析
        4.2.2 基于资本成本角度的比较分析
        4.2.3 基于财务风险角度的比较分析
        4.2.4 基于财务收益角度的比较分析
    4.3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的直接财务效果分析
        4.3.1 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4.3.2 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4.3.3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4.3.4 成长能力指标分析
    4.4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前后绩效变化的原因分析
        4.4.1 提升了信用评级,增强了企业再融资能力
        4.4.2 合理匹配资金供求周期,适时赎回永续债
        4.4.3 保证了充足现金流,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4.4.4 紧盯资本市场动态,密切关注永续债政策
5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的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1.1 永续债融资是首开股份获取资金的战略性选择
        5.1.2 永续债融资提高了首开的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
        5.1.3 首开享受永续债融资收益的同时也蕴藏着风险
        5.1.4 切实提高内源性成长能力可有效解决资金缺口
    5.2 启示
        5.2.1 选择适当的发行时机和规模,权衡融资的利弊
        5.2.2 保证经营活动的造血功能,规范资金使用管理
        5.2.3 增强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健全风险控制体系
        5.2.4 创新多样化融资组合方式,全面拓宽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致谢

(5)EPC装配式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案
    1.5 技术路线
2 EPC装配式工程合同发展现状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EPC装配式建筑工程概述
    2.2 项目管理模式与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2.3 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发展现状
    2.4 EPC装配式工程项目及合同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2.5 一般管理方法概述
    2.6 本章小结
3 建设工程相关合同示范文本分析与比较研究
    3.1 EPC工程合同范本2011与建施合同范本2017比较分析
    3.2 FIDIC2017 与我国EPC工程合同范本2011 版比较分析
    3.3 FIDIC2017与我国建施合同范本2017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EPC装配式工程合同管理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
    4.1 EPC装配式工程分析
    4.2 EPC装配式工程合同分析
    4.3 调研方案设计与实践
    4.4 EPC装配式工程合同管理各阶段普遍问题与对策
    4.5 EPC装配式工程合同管理AHP分析与博弈对策
    4.6 本章小结
5 某安置房EPC装配式项目案例分析
    5.1 安置房EPC装配式项目概况及合同关系分析
    5.2 安置房EPC装配式项目合同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考虑消费者偏好的绿色供应链引导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顾客选择行为研究
        1.2.2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
        1.2.3 政府环境治理政策研究
        1.2.4 总体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结构安排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绿色供应链概念及特点
    2.2 绿色供应链理论
    2.3 政府环境政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政府政策研究
    3.1 问题描述与假设
    3.2 不考虑政府政策情形
    3.3 考虑政府政策情形
    3.4 有无政府政策结果比较
    3.5 考虑社会福利的政府最优策略
    3.6 企业进行绿色度以及价格双决策情形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竞争环境下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企业绿色度及定价研究
    4.1 问题描述与假设
    4.2 不考虑政府政策情形
    4.3 考虑政府政策情形
    4.4 政府政策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思路
        1.3.1 论文的研究目的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之理论分析
    2.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厘定
        2.1.1 放射性废物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界分
        2.1.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含义厘析
    2.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正当性
        2.2.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合理性
        2.2.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2.2.3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2.3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环境权理论
        2.3.3 风险控制理论
    2.4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内涵与构成
        2.4.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基本内涵
        2.4.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主要构成
    2.5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价值与功能
        2.5.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价值
        2.5.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功能
    2.6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与模式
        2.6.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
        2.6.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模式
3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战略与政策理据之一般分析
    3.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战略与政策理据的特点与趋势
    3.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战略与政策理据之比较
        3.4.1 技术路线之比较
        3.4.2 选址准则之比较
        3.4.3 决策过程之比较
        3.4.4 资金模式之比较
4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立法分析
    4.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立法之一般分析
    4.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国际立法
        4.2.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国际立法之宏观背景
        4.2.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之国际法律渊源
        4.2.3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国际立法中的参与主体
        4.2.4 国际立法对于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之现实意义
    4.3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4.3.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4.3.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4.3.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4.3.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4.3.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4.3.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4.4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4.4.1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法律
        4.4.2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行政法规
        4.4.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部门规章
        4.4.4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标准及技术文件
        4.4.5 国际法渊源与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之关系
    4.5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相关立法之比较
        4.5.1 立法框架之比较
        4.5.2 法律渊源之比较
5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5.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5.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之比较
        5.4.1 主体设置之比较
        5.4.2 主体职能划分之比较
6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6.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6.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之比较
        6.4.1 许可种类划分之比较
        6.4.2 许可审批流程之比较
7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7.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7.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役法律制度
        7.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7.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7.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7.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7.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7.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7.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7.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7.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之比较
        7.4.1 退役计划模式之比较
        7.4.2 退役保障机制之比较
8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8.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8.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之比较
        8.4.1 应急管理框架设定之比较
        8.4.2 应急管理主导机构之比较
9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9.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9.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之比较
        9.4.1 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之比较
        9.4.2 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之比较
10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现状审视与完善
    10.1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现状审视
        10.1.1 相关立法框架存在缺失
        10.1.2 相关管理主体职能设定分散不清
        10.1.3 相关管理机制缺乏保障
        10.1.4 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10.1.5 相关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制度亟待发展
    10.2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之完善
        10.2.1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框架之完善
        10.2.2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制度之完善
        10.2.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运行制度之完善
        10.2.4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度之完善
        10.2.5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之完善
11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基于不确定性的基础设施工程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相关概念
        1.4.1 情景概念
        1.4.2 概念辨析
    1.5 论文组织结构与研究方法
        1.5.1 论文的研究问题与组织结构
        1.5.2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不确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概述
        2.2.1 基础设施工程概述
        2.2.2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概念
        2.2.3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特点
    2.3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的系统分析
        2.3.1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的系统性
        2.3.2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系统复杂性
        2.3.3 一般基础设施工程决策与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决策
    2.4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不确定性
        2.4.1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的一般不确定
        2.4.2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的深度不确定
    2.5 基础设施工程不确定决策
    2.6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情景概念与特点
    2.7 小结
第3章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一般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识别基础设施工程一般不确定性的贝叶斯网络方法
        3.2.1 贝叶斯网络方法
        3.2.2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贝叶斯网络构建范式
    3.3 应对基础设施工程一般不确定性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法
        3.3.1 模糊层次分析方法
        3.3.2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模糊层次分析范式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基础设施工程决策关键不确定因素识别研究
    4.1 引言
    4.2 基本理论
        4.2.1 基于EM估计算法的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算法
        4.2.2 基于连接树的多连通网络推理算法
    4.3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关键不确定因素识别——以桥梁-隧道-人工岛工程为例
        4.3.1 桥梁-隧道-人工岛工程数据采集
        4.3.2 桥梁-隧道-人工岛工程贝叶斯网络
        4.3.3 敏感性、风险等级与先后验概率分析
        4.3.4 桥梁-隧道-人工岛工程关键不确定因素分析与应对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和Gale-Shapley理论的基础设施工程招投标决策研究
    5.1 引言
    5.2 基础设施工程招标决策双边匹配问题的存在性分析
        5.2.1 问题假设与定义
        5.2.2 基础设施工程招投标决策主体行为分析
        5.2.3 基础设施工程招投标决策双边匹配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
    5.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和Gale-Shapley的双边匹配优化策略
        5.3.1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第一阶段决策范式
        5.3.2 基于Gale-Shapley理论的第二阶段决策范式
        5.3.3 基础设施工程招投标决策二阶段匹配算法
    5.4 算例
        5.4.1 小规模问题
        5.4.2 大规模问题
    5.5 小结
第6章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深度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基础设施工程深度不确定性决策不确定因素识别
        6.2.1 基础设施工程深度不确定性决策情景团队构建
        6.2.2 基础设施工程深度不确定性决策情景分析
    6.3 情景耕耘:基础设施工程决策情景空间生成与演化
        6.3.1 情景耕耘的基本概念
        6.3.2 情景耕耘的实现
        6.3.3 情景耕耘与数据耕耘
    6.4 情景鲁棒性度量:基础设施工程深度不确定性决策方案的关键
        6.4.1 情景鲁棒性决策
        6.4.2 情景鲁棒性度量方法
    6.5 小结
第7章 基于情景耕耘的基础设施工程决策方案优化研究
    7.1 引言
    7.2 问题描述
        7.2.1 研究背景
        7.2.2 问题假设
    7.3 基于情景耕耘的跨湖工程决策情景空间演化实现
        7.3.1 以流域企业为核心的流域经济子系统决策情景空间演化实现
        7.3.2 以流域政府为核心的流域社会子系统决策情景空间演化实现
        7.3.3 湖泊环境情景空间演化实现
    7.4 实验
        7.4.1 数据来源
        7.4.2 结果讨论与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基于情景鲁棒性度量的跨区域桥梁工程费用分摊决策方案研究
    8.1 引言
    8.2 问题描述
        8.2.1 问题假设
        8.2.2 费用分摊决策方案
    8.3 跨区域桥梁工程经济费用效益的识别与计算
        8.3.1 趋势交通量效益
        8.3.2 趋势旅客出行时间节约效益
        8.3.3 货物在途时间节约效益
    8.4 基于情景鲁棒性度量的跨区域桥梁工程费用分摊决策方案鲁棒优化算法
        8.4.1 基础设施工程决策情景鲁棒性度量方法概述
        8.4.2 基于情景鲁棒性度量的跨区域桥梁工程费用分摊决策方案鲁棒优化算法
    8.5 实验
        8.5.1 实验数据
        8.5.2 结果与分析
    8.6 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工作总结
    9.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论文与参与项目
致谢

(9)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内蒙古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基本概念界定
    六、本文的贡献及不足
第一章 光辉起点: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
    第一节 近代内蒙古的民族问题
        一、清朝对内蒙古的统治策略
        二、近代内蒙古社会与民族问题
        三、民国时期的内蒙古民族运动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的历程
        一、中共与内蒙古的民族革命
        二、中共领导的内蒙古抗日救亡活动
        三、中共与内蒙古的民族自治运动
        四、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
    第三节 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动因
        一、中共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不断走向成熟
        二、理论准备和经验借鉴
        三、周边国际环境的影响
        四、国内战争形势的发展
        五、坚实的民意基础
        六、坚强的政治保障
        七、强大的军事保障
        八、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二章 良好榜样: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初创(1947-1956年)
    第一节 内蒙古全境的解放与解放初的主要形势
        一、内蒙古全境解放的实现
        二、解放初期内蒙古的主要形势与任务
    第二节 建国前后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与发展
        一、内蒙古治政府成立后的政策实践
        二、建国初期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
        三、过渡阶段内蒙古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第三节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民族区域地方的良好榜样
        一、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为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树立了榜样
        三、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治化创造了条件
        四、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经验
第三章 艰难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曲折发展(1957—1978年)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中内蒙古的曲折发展
        一、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地干扰
        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内蒙古曲折发展中的民族工作
        一、政治环境变化中的内蒙古民族工作
        二、“十年浩劫”对内蒙古的民族工作的破坏
    第三节 正确认识曲折中前进的内蒙古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遭受巨大破坏
        二、民族团结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
第四章 光辉典范: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跨越前进(1978-2012年)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内蒙古自治区的辉煌成就
        一、政治建设的开启与发展
        二、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三、社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四、文化建设的全面繁荣
        五、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节 开创内蒙古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一、民族工作的恢复与发展
        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谱写新篇章
        三、民族关系的阶段性特点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实践与发展
        一、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少数民族自治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
        三、民族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四、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
        五、初步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体系
第五章 守望相助: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的新发展(2012-2017)
    第一节 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
        一、内蒙古自治区七十年发展的辉煌成就
        二、打造北疆靓丽风景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新时代内蒙古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二、提高城市民族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促进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区经济发展
        四、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五、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进步
        六、不断加强民族法制建设
        七、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第三节 新时代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坚持和完善
        一、深刻把握“守望相助”的精神内涵
        二、守望相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三、守望相助是新时代做好内蒙古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第六章 继往开来: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七十年贡献及经验
    第一节 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七十年对中国民族工作的贡献
        一、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表率
        二、开创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
        三、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树立了良好榜样
        四、为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供了重要参照
        五、为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发挥了示范作用
        六、为民族地区正确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提供了提供了宝贵经验
        七、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培养提供了“中国经验”的范例
        八、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路径坐标
        九、为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特殊贡献
    第二节 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七十年的主要经验
        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四、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六、守好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七、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八、优先发展民族教育
        九、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历史的感悟
        1.1.2 现实的感召
        1.1.3 新时代的要求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3.1 国内外关于“认同”的研究
        1.3.2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
        1.3.3 关于大学生与道路认同的研究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域下的道路认同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道路认同
        2.1.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道路认同
        2.1.3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道路认同
        2.1.4 历史唯物主义观与道路认同
    2.2 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基本范畴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基本规律
    2.3 心理学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
        2.3.1 客观认知:道路认同教育的起点
        2.3.2 情感共鸣:道路认同教育的重点
        2.3.3 思维想象:道路认同教育的深化
        2.3.4 理性选择:道路认同教育的内化
        2.3.5 意志行为:道路认同教育的升华
第3章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内容
    3.1 历史选择的认同教育
        3.1.1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
        3.1.2 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
    3.2 目标指引的认同教育
        3.2.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2.2 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3.2.3 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
        3.2.4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战略目标
    3.3 党领导地位的认同教育
        3.3.1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合法性
        3.3.2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
        3.3.3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性保障执政的长期性
    3.4 基本国情的认同教育
    3.5 中心任务的认同教育
        3.5.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3.5.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3.5.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途径
        3.5.4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现实发展的需要
    3.6 发展布局的认同教育
        3.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3.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3.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6.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
        3.6.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发展道路
    3.7 发展路径的认同教育
        3.7.1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3.7.2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第4章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现实状况
    4.1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状况调查设计
        4.1.1 问卷设计
        4.1.2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4.1.3 问卷发放和统计
    4.2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状况的实证调研分析
        4.2.1 社会主义发展史观分析
        4.2.2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道路比较分析
        4.2.3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4.3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中的主流
        4.3.1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4.3.2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
        4.3.3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3.4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4.4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道路发展历程认知欠缺
        4.4.2 社会主义理论内涵认知不准确
        4.4.3 社会主义制度认知不清晰
        4.4.4 社会主义比较性优势认知不足
        4.4.5 部分学生价值观认知受西方影响较重
    4.5 调研分析结论
    4.6 影响当代大学生道路认同的主要因素
        4.6.1 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
        4.6.2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挫折
        4.6.3 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
        4.6.4 价值多元化的博弈
        4.6.5 社会思潮的冲击
        4.6.6 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
        4.6.7 家庭教育因素与个人心理因素
第5章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基本要求
    5.1 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的基本原则
        5.1.1 正确导向原则
        5.1.2 实事求是原则
        5.1.3 以人为本原则
        5.1.4 灌输引导原则
        5.1.5 全面渗透原则
        5.1.6 多层推进原则
        5.1.7 激励驱动原则
        5.1.8 以身示范原则
    5.2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基本特点
        5.2.1 社会性
        5.2.2 计划性
        5.2.3 引导性
        5.2.4 渐进性
        5.2.5 复杂性
        5.2.6 实践性
    5.3 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所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5.3.1 理论与现实相联系
        5.3.2 主导与多样相协调
        5.3.3 灌输与说服相配合
        5.3.4 课堂与实践相贯通
        5.3.5 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
        5.3.6 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第6章 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历史沿革与成功经验
    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道路的选择与认同教育
        6.1.1 革命初期与大革命时期
        6.1.2 土地革命时期
        6.1.3 抗日战争时期
        6.1.4 解放战争时期
    6.2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
        6.2.1 从建国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
        6.2.2 社会主义改造后至改革开放前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
    6.3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
        6.3.1 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道路认同教育
        6.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道路认同教育
        6.3.3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道路认同教育
        6.3.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道路认同教育
    6.4 道路认同教育的成功经验
        6.4.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6.4.2 坚持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
        6.4.3 坚持加强思想建设为根本保障
        6.4.4 坚持实践需要为逻辑起点
        6.4.5 坚持以人为本为育人理念
        6.4.6 坚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核心骨干
第7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认同教育及其启示
    7.1 美、英、德、新的道路认同教育
        7.1.1 美国的道路认同教育
        7.1.2 英国的道路认同教育
        7.1.3 德国的道路认同教育
        7.1.4 新加坡的道路认同教育
    7.2 美、英、德、新道路认同教育的特点
        7.2.1 美国道路认同教育的特点
        7.2.2 英国道路认同教育的特点
        7.2.3 德国道路认同教育的特点
        7.2.4 新加坡道路认同教育的特点
    7.3 美、英、德、新道路认同教育的启示
        7.3.1 引进“政治社会化”合理内核
        7.3.2 开展广泛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7.3.3 加强隐性教育和渗透教育的力度
        7.3.4 打造合力教育系统网络
        7.3.5 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7.3.6 重视社会实践的成长功能
第8章 增强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8.1 课程育人:推动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时代化
        8.1.1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8.1.2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8.1.3 抓好课程思政教学工作
    8.2 实践育人:实现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多维化
        8.2.1 推广实践体验促进自我教育
        8.2.2 提高社会实践质量
        8.2.3 加强党团建设和红色教育
        8.2.4 丰富教育实践的方法
    8.3 管理育人:强化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责任制
        8.3.1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
        8.3.2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8.3.3 加强全体教职工思想建设
    8.4 网络育人:推进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信息化
        8.4.1 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
        8.4.2 强化网络教育主阵地
        8.4.3 净化网络环境
    8.5 环体育人:构建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长效机制
        8.5.1 营造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社会环境
        8.5.2 营造“三位一体”的道路认同教育架构
        8.5.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及早作出战略性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演变研究 ——基于中国国内因素的视角[D]. 刘亚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D]. 顾娇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4]房地产企业发行永续债融资的动因及效果分析 ——以首开股份为例[D]. 康晗.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5]EPC装配式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研究与实践[D]. 田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考虑消费者偏好的绿色供应链引导政策研究[D]. 尹星.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7]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D]. 甘露茜. 重庆大学, 2019(01)
  • [8]基于不确定性的基础设施工程决策方法研究[D]. 丁斅. 南京大学, 2019(06)
  • [9]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内蒙古经验[D]. 林苗.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10]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研究[D]. 辛志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尽早做出战略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