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球合成树脂市场概况

2004年全球合成树脂市场概况

一、2004年全球合成树脂市场纵览(论文文献综述)

周琴[1](2020)在《航空航天用碳化物先进陶瓷材料专利分析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先进材料,其中碳化物先进陶瓷材料具有高熔点、高强度、特殊的电、磁等优异性能,广泛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超高温、高真空等极端苛刻环境中得到使用,但是中国高品质碳化物先进陶瓷产能低下,致使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受到限制,研发碳化物先进陶瓷制品已迫在眉睫,从专利分析角度对航空航天用碳化物先进陶瓷材料专利进行分析研究,对探明全球航空航天用碳化物先进陶瓷技术信息,改变我国航空航天用碳化物先进陶瓷的发展现状,指导我国航空航天用碳化物先进陶瓷技术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可视化分析法、专利引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全球和中国的发展态势、重点创新主体等方面进行专利分析;其次,对热点材料C/SiC复合材料和SiC/SiC复合材料的技术功效、技术路线等进行分析;最后对重点创新主体赛峰集团进行专利引证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全球和中国专利分析来看,全球专利技术发展趋势处于增长态势,美国是研究最早的国家,日本、法国等国家紧随其后,近十多年来,中国是影响全球专利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构成可分为碳化物涂层、SiC增韧相、碳化物陶瓷以及碳化物陶瓷复合材料;就专利申请量而言,碳化物涂层和碳化物陶瓷复合材料是全球研究重点;全球技术来源国家主要为中国、美国和日本;国内主要技术创新地区主要集中在陕西、湖南、北京、江苏省市;我国的专利较多集中在技术改进和研发上,国外的专利较多集中在具体部件应用与改进上。(2)从热点材料C/SiC复合材料和SiC/SiC复合材料的专利分析来看,C/SiC复合材料改进的技术方向主要集中在工艺改进、基体改性以及界面改性上,近五年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提高力学性能、耐高温性能、抗氧化性能、抗烧蚀性能方面,技术难点在于提高耐高温性能和抗氧化性能;SiC/SiC复合材料技术热点的改进主要集中在工艺改进和界面改进上,近五年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降低成本、简化工艺以及提高力学性能等方面,当前需要解决的难题是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3)从重点创新主体的专利引证分析来看,挖掘出赛峰集团在本领域的核心专利US5965266A,追踪到该项技术的发展源头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揭示了引证对象主要包括Carolyn Dry、通用电气公司、霍尼韦尔国际公司、联合技术公司等,且存在竞争关系;自引证专利布局主要为从单对材料的保护发展到对具体部项的保护,对于碳化物陶瓷在涡轮机上的研究较为深入;最后通过引证网络分析了整个技术领域的技术扩散、延伸和发展情况。

董少磊,郝庆君,程广伟[2](2019)在《乙烯装置副产裂解碳五综合利用的探讨》文中提出介绍了乙烯装置裂解碳五的典型组份和当前的主要利用路线,分析了裂解碳五生产碳五石油树脂的合理性,对碳五石油树脂的三种生产路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延长利用产业链、丰富下游产品是裂解碳五最理想的综合利用路线,同时对碳五石油树脂的市场情况和未来碳五中和利用方向进行了分析。

杨兰[3](2017)在《提升T公司客户满意度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企业商务环境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同行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差异化程度不断降低,客户的购买行为也更加理性,同时,客户需求也日益个性化。正所谓“得客户者,得天下”,企业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丰富的客户资源才是王道!毫无疑问,随着“卖方市场”时代向“买方市场”时代的变迁,“产品”导向被“客户”导向所取代。因此,客户已成为企业们竞相角逐的对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客户关系管理不仅仅是一门管理科学,而更是一种经营理念,即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优化企业内部资源,赢得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利润最大化。本文以T公司为研究对象,理论联系实际,构建客户满意度指数模型及满意度测量体系,以投放问卷的形式对T公司客户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整理,求出T公司的客户满意度指数,同时对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回归分析,挖掘出影响T公司客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问卷调查中呈现出的企业实际问题和影响T公司客户满意度的因素加以分析,提出解决思路和改善策略,同时构建了T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模块。

姜丕军[4](2016)在《交通运输对市场规模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深刻反映交通运输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意义是经济学理论一直关注的课题。但主流经济学重点关注市场交易行为本身,忽略市场交易过程中的空间维度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沿着主流经济学的思路而形成的经济增长理论,无论是“资本积累论”、“技术创新论”以及“制度主义论”,都把交通运输视为既定条件,忽略了对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分析,交通运输在经济理论中似乎已经处于可有可无的地步。但现代市场交易充分体现鲜明的跨时间、跨区域特征,无疑,交通运输在其中扮演着重大角色。因此,本文试图将交通运输引入到一般供求模型之中,从市场规模的视角来深入探讨交通运输的经济地位和重大意义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斯密分工增长理论为线索,利用三重维度来刻画市场规模,进一步阐明市场规模的内在含义。以此为切入点,将交通运输引入到市场交易的供需模型之中去,建立交通运输与市场规模的关系框架,充分探讨交通运输对市场规模的作用。在实证研究中,本文以美国水运和铁路运输发展为例,回顾和总结美国经济增长和市场规模扩大的历程,进一步佐证交通运输与市场规模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过去30年经济快速增长的经验,进一步指出交通运输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市场规模扩大中扮演的重大角色,重点论述了集装箱运输在我国建立外向型经济模式和市场规模扩大过程中的重大影响。本文最后对我国粗放式交通发展模式进行了批判,并对当下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发展高铁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考。本文最后结论及创新点如下:第一,对市场规模概念进行界定。市场规模即实现市场有效需求的能力,三重维度可以刻画市场规模,包括人口规模、贸易壁垒和交通运输。市场规模不同于市场半径、销售规模等,市场半径指的是市场覆盖的地理范围,销售规模指的是企业销售额的增速。市场半径的扩大和企业销售规模的增加有助于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第二,建立交通运输与市场规模关系框架,充分论述交通运输对市场规模的作用。本文将交通运输分为交通设施和运输技术,交通运输发展指的是交通设施投入和运输技术创新。交通设施的投入有利于提升通达性,增加人口规模,促进区域分工深化,有助于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市场购买力;运输技术创新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可以扩大市场半径,不仅增加人口规模,对减少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的影响也非常显着。第三,从市场规模的视角论述交通运输在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的重大作用。过去3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创造奇迹来自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中交通运输发挥着重大作用,尤其是我国大规模应用集装箱运输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企业增加销售规模和创造利润,显着增加了国内人们收入,为国内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快速增长等创造条件。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深入,粗放式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不利于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和物流成本,阻碍了国内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此外,由于高铁建设本身的高成本及其持续健康运营所要求的区域经济条件,认为当下在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建设高铁会加重政府财政压力,甚至加重人们的负担,无法进一步减少运输成本和扩大市场规模,建议相关部门给予重新审视。本文中含有图35幅,表22个,参考文献152篇。

李希友[5](2014)在《ZG石油公司一体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天然气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基础,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石油产业的发展深受国际政治,和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多重影响。同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国内石油公司之间、国内石油公司与国际大型石油公司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对于国内的石油企业来说,必须充分分析本公司在产业中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特点及变化趋势等情况,在竞争中寻求企业发展的新的机会,并有效化解企业所面临的发展威胁。企业应该以发展的理念,通过与竞争对手进行对比,以便对企业自身发展及运营管理能力和拥有的资源优势等进行准确判断,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的不利境况进行准确的原因分析,力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积极进行战略调整,实施有效措施,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本论文以深化ZG石油公司一体化战略作为研究命题,力求在充分分析ZG石油公司所处的外部经济政策环境、内部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机会及所面临的威胁,以及公司所拥有的优势和应予以充分重视的劣势短板。提出企业需依据企业自身的优势,以深化企业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目标,采取有侧重的战略调整措施,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从而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期望对中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战略如何与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水平相适应,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增强企业创效水平,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徐剑光[6](2014)在《温州产业区重构:空间、演化与网络》文中研究表明自马歇尔产业区被重新发现,产业空间集聚的各种好处被大量关注,而集聚的负面效应却被忽视。产业区具有结构上的不稳定性,变化是其本质。厘清产业区重构概念和分析框架,梳理国内外各种产业区重构的案例,有利于深化对产业区的动态演化和重构过程的认识。温州是中国工业化先行地区,中国地方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往往会在温州先行显现。研究温州产业区重构问题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产业区重构理论应当从多学科汲取营养,包括非均衡发展理论、集群(产业区)生命周期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演化经济地理理论、技术学习及创新理论、全球化下的地方发展理论等。产业区重构源于西方对集聚优势的质疑和对衰退产业区的解释;应当在新国际劳动分工及区域生产体制变化的背景下建构产业区重构理论体系;从演化的角度讲,产业区重构可以理解为对地区负锁定的一个“响应集合”,是产业区生命周期的一个特定阶段。产业区重构主导机制的核心是“易于变化”,如“产业区适应力”、“弹性”等。欧美老工业区、高技术产业区、马歇尔产业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区重构呈现出不同特征。中国的产业区重构在东北老工业区、东部沿海地区表现较为突出。上世纪末开始,温州经济进入调整重构阶段,本文基于案例调查,从空间、演化过程和对全球生产网络的嵌入三方面探讨了温州产业区的重构,主要的发现是:(1)温州产业区重构是一个多尺度的空间过程,区域内的空间重构呈现出企业从发源地向更高层级区域扩展的路线图。上海、广州、四川、重庆、江西等地是温州国内迁移的主要目的地,特别是生产性迁移;而研发性和总部性迁移集中于上海、广东;多元化迁移分布广泛。样本企业平均外迁年份为2003年。8个样本行业的迁移特征存在差异。美国、阿联酋、俄罗斯是温州企业对外投资最多的三个国家;鞋革是对外投资项目最多的行业。温州产业区空间重构是劳动空间分工演进的结果,在2005年前后,产业区的继续分工演进放大尺度到国内甚至全球范围。温州产业区寻求低成本的空间扩散、生产网络转换、学习空间的重构是值得关注的三种空间重构模式。(2)温州水头皮革产业区的重构案例,展现了“适应性重构”的过程机制与构建“弹性产业区”的重要性。在出现“环境锁定”后,水头皮革产业区以皮带和宠物用品两个新产业对老的皮革制革产业进行了替代。新产业的出现有其触发与机会的偶然性,但也离不开企业、政府、本地厚制度的“选择环境”作用。水头皮革产业区的适应性重构伴随着“路径依赖创新”。通过与瑶溪合成革产业区的比较,本文发现区域适应力和产业区弹性是解释“哪些产业区可以成功应对冲击、保持活力”的关键;而制度、相关多样性和行业特性是“弹性”差异的主要来源。(3)温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区是典型的“社群市场”,通过售后服务市场起家。其重构的主要模式是从售后服务市场走向全球整车配套市场,实质是地方产业区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背景下,摆脱相对封闭的本地生产网络,谋求对全球汽车生产网络的镶嵌,以获取更多价值。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及结构洞分析发现,在纳入了全球汽车跨国公司后,样本企业生产网络的“群体权力”增强,但GPN的领导企业(其次是本地大企业)拥有最大的公司权力。在嵌入GPN时,地方零部件企业容易陷入“强关系锁定”,产业区的企业一般会增加配套品牌,减弱与整车厂关系的强度,实现在GPN中公司权力地位的提升。产业区重构过程中出现了生产网络分异,本地大企业在融入GPN过程中,逐渐脱离了本地网络,他们的“技术看门人”角色并不明显。

徐飞[7](2013)在《日本政府规制政策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场经济本质是契约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二战后,日本进行了战后改革,逐步恢复了市场经济秩序,但同时也伴随着浓厚的政府干预和调节色彩。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有机结合,在宏观领域实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同时为了扶持和促进微观经济的发展,维护市场秩序,政府对微观经济进行了干预。这一时期日本政府的规制政策主要侧重于保护和扶持国内产业、促进工业振兴和经济发展,以实现赶超欧美的目标,而竞争政策的作用相对弱化。政府调节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外部条件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日本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国家带动型增长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高规制带来高成本,低效、封闭的非贸易货物行业占据了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国家负担越来越重。过时的规制体系造成了结构僵化,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经济思潮是经济实践的映射,同时规制实践也受到了经济思潮的影响。在新自由主义思潮推动下,美英等成熟市场经济体率先开始了规制改革的进程,并逐步演化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日本也紧随其后,伴随着行政改革与公企民营化进程展开了规制缓和。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泡沫经济的繁华后,不良债权、通货紧缩等问题更使得日本经济长期在低谷中徘徊,最初实行规制缓和是因为出现经济下滑,人们认为是政府规制扼杀了创新与创业精神,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以放松规制的方法来抑制经济下行并不十分成功。进入二十一世纪,规制缓和最终被规制改革及全面的规制政策所取代。日本规制实践已经从规制缓和,即以放松经济性规制为主,发展到规制改革,局部领域加强规制与社会领域规制改革,再发展到从总体上改善规制质量,实现规制治理的阶段。然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动摇了以新自由主义信念为基石的规制改革,尤其是伴随着严重的东日本大地震,人们开始反思新自由主义给日本带来的影响,进而对规制改革目标进行了修正:规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安心和安全,规制改革已经从单一的制度供给方的改革转变为迎合制度需求方的,并谋求提高规制质量的改革。同样的,规制改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整体转型的一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规制实践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规制机构的设置不仅没有独立于政府,甚至在有些领域仍没有独立于企业,政府在缺乏约束和监督的情况下掌握大量的审批权,政府寻租空间被拓展。政府以规制形式参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政府决定了资源的投向和对象,从而造成资源错配。本文试图在研究日本规制政策的历史演进的经验中,获得对中国规制改革的有益启示。本文采取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的方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来分析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同时期的日本规制政策演变。通过对不同时期日本政府规制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规制政策、规制机构、规制绩效等问题的厘清,试图全面、深入地理解日本的规制政策。本文由七章内容组成。其中:第1章是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规制与规制改革的内涵,文献综述、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与创新,文章基本内容和结构安排。第2章是规制与政府、市场关系的理论框架。本章论述了影响规制缓和与规制改革的经济思潮的演变,从自由放任到市场规制,再到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规制改革,及二十一世纪的新自由主义反思。第3章论述战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国家干预,从战时统制型体制到战后规制型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强化了产业政策而弱化了竞争政策,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规制的症结,如市场封闭、行业垄断、规制俘获等。第4章论述了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规制缓和的展开。本章首先提出了规制缓和的外部动因;其次,分析了规制缓和行动迟缓的症结;再次,提出了这一阶段规制缓和的主要特点,是伴随着行政改革与公企民营化的规制缓和;接着进行了日本电信、日本国铁、日本航空的案例分析;最后分析了由细川内阁到森喜朗内阁的《规制缓和推进计划》情况。第5章论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日本由规制缓和走向规制改革。本章首先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原因提出了改革的迫切性;其次,着重考察了小泉时期规制治理结构的构建情况;之后,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国际比较视角对规制改革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6章论述了受新自由主义修正影响下的日本规制改革。首先分析了这种转变的动因,主要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和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响;之后,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为民生谋利的规制改革。第7章是主要结论及启示。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日本规制政策演变的主要结论,最后概括了对中国的启示。

张军[8](2012)在《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聚丙烯产品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以来,技术创新竞争在全球愈演愈烈,企业为了占有更大市场份额,十分有必要对企业产品进行竞争战略规划。石油企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当下多数同类企业选择了向产业下游发展,以生产石油衍生物的发展方向来增加企业利润。例如本文研究的聚丙烯。聚丙烯是一种热塑性合成树脂,性能良好,在汽车、家电、电子、包装、建材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该产品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仔细分析甄别,形成对事物的科学认知,并对研究对象的内外部环境分别采用了宏观与微观、定性和定量等分析方法有机结合的实证方法,对研究对象竞争战略进行了探寻,以科学的评价结果为依据,对该产品进行竞争产略规划,目的在于为研究对象找寻发展之路。本文以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聚丙烯产品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掌握有关竞争战略理论。而后,从对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聚丙烯产品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技术环境等的宏观环境入手,通过采用行业关键成功要素理论和设计调查表,运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定量分析产品所处的行业位置,找出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并分析该产品目前外部的竞争对手,从而找出产品外部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同时,结合本企业自身条件,对企业的财务数据、人力资源、技术装备、生产经营、企业文化等情况进行分析,并与行业关键成功因素进行匹配,找出企业内部优劣势,通过运用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对企业内部运行环境进行评价,并引入SWOT分析模型对企业聚丙烯产品的外部机会和威胁、内部优劣势进行定性组合,最后运用定量规划矩阵(QSPM)对备选竞争方案进行选择,并且在结合集团“十二五”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系列分析研究,明确了该产品在未来中长期的竞争发展战略为技术创新战略,并同时辅助产品开发战略,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从而为该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依据。同时,作者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对其他石化行业企业也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曹宇[9](2012)在《法蓝瓷品牌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有着几千年的陶瓷发展史,在世界制瓷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虽然是世界日用瓷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是产品还是以中低端为主,在生产技术与产品设计等方面与欧美等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有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在高档日用陶瓷领域,几乎被欧美及日本等国陶瓷品牌独霸。2002年,一个由华人创立的陶瓷品牌“法蓝瓷”获得了“纽约国际礼品展首奖”,改变了上百年来世界陶瓷产业由欧洲名窑独领风骚的历史,赢得世人的亲睐与全球的肯定。本文以法蓝瓷品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品牌的创立及命名、品牌的定位、品牌的营销和推广、品牌延伸、品牌维护等方面进行品牌管理研究,总结出法蓝瓷品牌的成功之道,为国内日用陶瓷品牌的国际化建设提供借鉴作用。同时,结合SWOT分析矩阵结果,为法蓝瓷提出了今后品牌提升和改进的建议。

张健[10](2012)在《大亚科技引进复合门自动化生产线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由于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复合门市场的高速成长,涌现出众多的中小复合门生产企业,行业激烈程度加剧,年产量超过10万套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甚至还不断涌现出了年产量达百万套规模的大企业,这导致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越来越激烈。众多产量小、管理差、生产技术落后的企业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木门行业将会进一步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因此,行业竞争格局迫使大亚科技扩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本文介绍了大亚科技引进复合门自动化生产线的背景和项目概况,提出了项目的建设方案,对其中的关键环节和可行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同时,结合实际,对复合门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做出了判断,对项目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了评估。对项目的建设条件、人员组织、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财务分析和社会经济效益等关键要素也逐一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大亚科技引进复合门自动化生产线后将显着提高复合门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可以有效整合公司林木、人造板资源,充分利用好公司终端零售渠道,提高企业效益,说明大亚科技引进复合门自动化生产线项目是可行的。

二、2004年全球合成树脂市场纵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全球合成树脂市场纵览(论文提纲范文)

(1)航空航天用碳化物先进陶瓷材料专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专利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基本概述与数据处理
    2.1 专利分析概述
        2.1.1 相关研究的发展
        2.1.2 专利情报分析的方法
    2.2 航空航天用碳化物先进陶瓷材料研究概述
        2.2.1 发展现状
        2.2.2 主要应用需求
    2.3 数据处理
        2.3.1 技术分解表
        2.3.2 专利数据的范围和处理
        2.3.3 相关事项和约定
3 航空航天用碳化物先进陶瓷材料专利概况分析
    3.1 全球专利分析
        3.1.1 全球专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3.1.2 技术来源国家分析
        3.1.3 专利技术构成分析
        3.1.4 创新主体分析
    3.2 中国专利分析
        3.2.1 中国专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3.2.2 中国申请区域分析
        3.2.3 法律状态分析
        3.2.4 创新主体分析
    3.3 小结
4 航空航天用碳化物先进陶瓷热点材料专利分析
    4.1 C/SiC复合材料专利分析
        4.1.1 C/SiC复合材料技术功效分析
        4.1.2 C/SiC复合材料技术发展脉络分析
        4.1.3 C/SiC复合材料重点专利分析
    4.2 SiC/SiC复合材料专利分析
        4.2.1 SiC/SiC复合材料技术功效分析
        4.2.2 SiC/SiC复合材料技术发展脉络分析
        4.2.3 SiC/SiC复合材料重点专利分析
    4.3 小结
5 重点创新主体的专利引证分析
    5.1 赛峰的专利引证情况分析
    5.2 赛峰的核心专利分析
        5.2.1 后向引证分析
        5.2.2 前向引证分析
    5.3 小结
6 总结与建议
    6.1 总结
        6.1.1 全球及中国专利分析结论
        6.1.2 热点材料分析结论
        6.1.3 重要创新主体分析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乙烯装置副产裂解碳五综合利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裂解碳五的组成
2 碳五主要利用路线对比分析
    2.1 用作燃料
    2.2 补充裂解原料
    2.3 生产石油树脂
3 碳五石油树脂加工路线分析
    3.1 直接生产混合碳五树脂
    3.2 生产加氢碳五石油树脂
    3.3 经过碳五分离后再生产碳五树脂、橡胶
4 碳五石油树脂市场情况分析
5 裂解碳五资源分布分析
6 结论和建议

(3)提升T公司客户满意度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客户满意度管理相关理论
    2.1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2.1.1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沿革
        2.1.2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2.2 客户满意度理论
        2.2.1 客户满意的内涵
        2.2.2 客户满意度
        2.2.3 客户满意度的特征
        2.2.4 满意度模型——重要因素推导模型(四分图模型)
        2.2.5 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因素
    2.3 客户忠诚理论概述
        2.3.1 客户忠诚的内涵
        2.3.2 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的相互关系
第3章 印刷电路板行业分析及T公司简介
    3.1 印刷电路板行业分析
        3.1.1 印刷电路板的定义
        3.1.2 中国印刷电路板行业的发展现状
        3.1.3 中国印刷电路板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2 T公司概况
        3.2.1 T公司简介
        3.2.2 T公司市场竞争的五力模型
    3.3 T公司生产运营现状分析
第4章 T公司客户满意度调查设计
    4.1 T公司客户满意度模型构建
        4.1.1 构建原则
        4.1.2 客户满意度测量的影响因素
        4.1.3 客户满意度模型和测量体系的构建
    4.2 确定测量思路
    4.3 实证分析
        4.3.1 T公司客户满意度评价模型Ⅰ
        4.3.2 T公司客户满意度评价模型Ⅱ
第5章 提升T公司客户满意度对策研究
    5.1 提升T公司客户满意度的策略概述
    5.2 客户细分策略
    5.3 六西格玛管理
    5.4 T公司CRM系统的改进
    5.5 改进员工绩效考核管理
第6章 结论与局限性
    6.1 结论
    6.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交通运输对市场规模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概述
        1.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交易成本理论
        1.3.2 分工增长理论
        1.3.3 比较优势理论
    1.4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2.1 分工增长理论对交通及市场规模的论述
        2.1.1 斯密的观点与思想
        2.1.2 马克思的相关观点
        2.1.3 杨格的相关论述
    2.2 主流经济学对交通与市场规模的研究
        2.2.1 马歇尔的观点与论述
        2.2.2 萨缪尔森的相关观点
    2.3 发展经济学对交通与市场规模的论述
        2.3.1 赫希曼的思想观点
        2.3.2 刘易斯的相关观点
    2.4 空间经济学对交通与市场规模的研究
        2.4.1 区位理论的相关问题评述
        2.4.2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相关观点
    2.5 国外其它研究综述
    2.6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2.7 本章小结
3 交通运输与市场规模关系框架
    3.1 利用三重维度刻画市场规模
        3.1.1 人口规模
        3.1.2 贸易壁垒
        3.1.3 交通运输
    3.2 市场规模在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
        3.2.1 市场交易是分工形成的前提条件
        3.2.2 市场规模扩大有利于促进分工深化
    3.3 建立基于交通运输作用的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引入交通运输变量的经济学分析
    4.1 输成本在市场交易中的重要影响
        4.1.1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模型
        4.1.2 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运输成本
    4.2 交通设施投入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
        4.2.1 交通设施投入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
        4.2.2 交通设施投入显着的降低贸易壁垒
    4.3 运输技术创新对市场规模的作用显着
        4.3.1 运输技术创新有助于市场范围扩大
        4.3.2 运输技术创新促使信息成本降低
        4.3.3 运输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区域融合
    4.4 本章小结
5 交通运输对市场规模的作用实证研究
    5.1 美国水运大发展促成统一市场雏形
        5.1.1 殖民地时期的交通运输与经济滞后
        5.1.2 运河大规模开凿与汽船使用的兴起
        5.1.3 美国国内统一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5.2 美国铁路革命促使市场规模急剧扩大
        5.2.1 水路运输方式的缺陷与衰落成因
        5.2.2 铁路运输的革命性变化与发展进程
        5.2.3 铁路革命促使美国市场规模急剧扩大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市场规模扩大与交通运输发展
    6.1 我国经济在交通快速发展中异军突起
        6.1.1 经济增长来自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6.1.2 交通运输发展有利于市场规模扩大
    6.2 我国大量应用集装箱运输分享全球化红利
        6.2.1 集装箱运输是开拓全球市场主要基础
        6.2.2 分享全球化红利是经济崛起重要因素
    6.3 本章小结
7 我国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7.1 粗放式交通发展抑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7.1.1 高昂的运输成本抑制市场规模扩大
        7.1.2 我国交通粗放式发展方式亟待改变
    7.2 重新审视在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建高铁政策
        7.2.1 中西部地区交通重点建设有其必要性
        7.2.2 中西部片面追求交通高标准需要谨慎
    7.3 本章小结
8 论文创新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表1
附表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ZG石油公司一体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 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理论发展历程
    2.2 公司总体战略类型
    2.3 一体化战略及文献评述
第三章 .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ZG石油公司基本概况
    3.2 政治环境影响分析
        3.2.1 国际环境变化趋势及影响
        3.2.2 国内经济法律变化及影响
    3.3 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3.3.1 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3.3.2 国内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3.4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3.4.1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不断提升
        3.4.2 石油企业环保压力不断加大
    3.5 技术环境影响分析
        3.5.1 新能源生产技术日趋成熟
        3.5.2 国内炼油化工业务生产技术落后于国际水平
    3.6 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的机会与威胁
        3.6.1 带来的发展机会
        3.6.2 面临的威胁
第四章 . 企业价值链及核心能力分析
    4.1 公司管理能力分析
    4.2 公司各业务单元一体化特征明显
    4.3 通过企业价值链分析寻找深化一体化战略关键点
        4.3.1 企业的优势
        4.3.2 企业的劣势
    4.4 小结:加强业务有效整合,强化研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是深化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关键
第五章 . 公司劣势产生的战略原因
    5.1 公司战略定位模糊
        5.1.1 勘探业务发展定位局限性明显
        5.1.2. 进口天然气业务前瞻性不足
        5.1.3 炼化业务发展定位不明确
    5.2 研发投入不足
        5.2.1. 上游石油勘探业务技术投入不足
        5.2.2. 炼化业务技术投入严重不足
    5.3 业务整合不足,未能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
        5.3.1 主要业务存在的问题
        5.3.2 集团化集约管理机制工作不完善
        5.3.3 公司各项业务缺乏有效的一体化整合
        5.3.4 投资策略不够科学
        5.3.5 职能层战略存在的问题
    5.4 公司发展战略及管理问题小结
第六章 . 深化公司一体化战略对策
    6.1 公司需完善并深化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
    6.2 确定企业深化一体化战略的侧重点
        6.2.1 强化上游业务,拓展油气业务发展范围
        6.2.2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促进上游油气勘探水平、中游炼化产品结构的优化与提升
        6.2.3 提高业务整合水平,强化公司核心业务的发展
    6.3 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业务与财务管理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6.3.1 以扁平化为目标,做好组织机构变革
        6.3.2 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公司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有效融合
    6.4 强化各主营业务经营措施
        6.4.1 勘探业务经营管理措施
        6.4.2 炼化业务经营管理措施
        6.4.3 天然气及管道业务经营管理措施
        6.4.4 完善成品油销售业务经营管理措施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温州产业区重构:空间、演化与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与概念界定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域与案例选择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产业区重构的基础理论
    2.1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2.2 集群(产业区)周期理论
        2.2.1 从经济周期到产品、产业生命周期
        2.2.2 集群(产业区)周期理论
    2.3 制度变迁理论
        2.3.1 制度与制度厚度
        2.3.2 制度变迁:方向、动力与过程
    2.4 演化经济地理理论
        2.4.1 演化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
        2.4.2 广义达尔文主义:惯例、机会、选择与产业空间演化
        2.4.3 复杂性理论:对产业区生命周期的新认识
        2.4.4 路径依赖理论:均衡、锁定与路径创造
    2.5 产业区创新理论:技术学习、创新及其发生机制
    2.6 全球化的地方发展理论
        2.6.1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地方产业区升级
        2.6.2 全球生产网络与地方发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产业区重构研究综述
    3.1 对产业区衰退的解释
        3.1.1 讨论的基础:对集聚优势的质疑
        3.1.2 高度专业化和经济“去集聚化”
        3.1.3 “去地方化”是集群周期演化的题中之意
        3.1.4 产业组织理论的解释:大企业的负面作用
        3.1.5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解释:“锁定”与区域调整的困境
    3.2 产业区重构的理论探讨
        3.2.1 产业区重构理论的演进
        3.2.2 新国际劳动分工、生产体制转变与产业区重构
        3.2.3 产业区重构的概念化:对负锁定的响应集
        3.2.4 产业区重构的周期阶段与主导机制
        3.2.5 产业区重构的主要模式
    3.3 国外产业区重构的案例研究
        3.3.1 欧美老工业区重构:美国“锈蚀带”和德国鲁尔区案例
        3.3.2 高技术产业区的重构:128公路、硅谷与剑桥的案例
        3.3.3 马歇尔产业区的重构:第三意大利的案例
        3.3.4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区重构:东亚、南美、南非的案例
    3.4 中国的产业区重构理论及案例研究
        3.4.1 产业区(重构)理论的引入与探讨
        3.4.2 国内产业区重构案例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州产业区的起源、演化与重构
    4.1 温州模式的内涵:与产业区的概念对应
    4.2 温州产业区起源
        4.2.1 偶然性与创新
        4.2.2 偶然中的必然:历史传统与产业特定要素
    4.3 温州产业区的形成与演化
        4.3.1 传统的解释:规模报酬递增与自我强化
        4.3.2 分工理论的解释:克服交易费用带来的分工深化
        4.3.3 演化理论的解释:企业衍生、知识学习、自组织机制与路径依赖
    4.4 温州产业区的重构:现象描述与文献回顾
        4.4.1 温州产业区的发展阶段和增长乏力的表现
        4.4.2 温州产业区的空间重构
        4.4.3 全球化与温州产业区重构
        4.4.4 创新、学习与温州产业区重构
        4.4.5 其他响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温州产业区的空间重构
    5.1 企业迁移、产业去地方化与产业区空间重构
        5.1.1 企业迁移与企业空间组织变化
        5.1.2 产业转移与去地方化
        5.1.3 产业区空间重构:一个多维的分析框架
    5.2 多尺度的空间重构过程
        5.2.1 区域内的空间重构
        5.2.2 跨区域的空间重构
        5.2.3 跨国的空间重构
    5.3 温州产业区空间重构机制与模式
        5.3.1 “产业区分工演进-空间重构”模型及解释
        5.3.2 温州产业区企业迁移与空间重构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温州产业区的重构过程:水头镇皮革产业区案例
    6.1 演化经济地理对产业区重构的解释
        6.1.1 新产业空间形成的起点:触发与机会
        6.1.2 拉马克主义的行动者:填平新产业与本地环境的“鸿沟”
        6.1.3 路径创造中的企业和政府作用
    6.2 水头镇皮革产业区的演化与重构过程
        6.2.1 水头皮革产业区起源:南宋、清嘉庆(1796)至1990年
        6.2.2 发展成熟阶段:1988-2002
        6.2.3 产业区重构阶段:2003-2011
    6.3 产业区的适应性重构:基于EEG的分析
        6.3.1 “环境锁定”与外部冲击
        6.3.2 重构方式:产业更新
        6.3.3 重构动力:行动者作用
        6.3.4 本地厚制度、新路径创造与适应性重构
    6.4 弹性产业区:瑶溪合成革与水头皮革产业区的比较研究
        6.4.1 区域适应力与弹性产业区
        6.4.2 两个产业区的基本情况
        6.4.3 相似的锁定、差异化的经济后果
        6.4.4 弹性差异的来源:制度、多样性、行业特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嵌入GPN的产业区重构:温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区案例
    7.1 全球化下的地方发展
    7.2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全球生产网络
        7.2.1 国家层面的格局变迁
        7.2.2 汽车GPN的权力、价值与空间网络
        7.2.3 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产业的分工模式
        7.2.4 零部件产业的“网络镶嵌”与“地域镶嵌”
        7.2.5 中国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网络
    7.3 温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区:概况、起源与初期生产网络
        7.3.1 产业区概况
        7.3.2 产业区起源
        7.3.3 发展初期的生产网络
    7.4 温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区的重构
        7.4.1 方法与数据
        7.4.2 产业区重构的主要模式
        7.4.3 本地生产网络与全球生产网络:结构、权力与分异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7)日本政府规制政策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规制与规制改革
        1.2.2 政府规制理论综述
        1.2.3 日本规制改革综述
        1.2.4 已有研究文献述评
    1.3 研究意义、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1.4 文章基本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规制与政府、市场关系理论框架
    2.1 从放任到规制的理论渊源
        2.1.1 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
        2.1.2 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政府干预
    2.2 新自由主义思潮与政策实践
        2.2.1 新自由主义代表学派
        2.2.2 新自由主义政策实践
    2.3 新自由主义的反思
第3章 统制经济到规制经济:国家干预主义盛行
    3.1 统制型体制向规制型体制转换
        3.1.1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
        3.1.2 经济赶超与政府规制
    3.2 规制症结:过度的政府经济行为
        3.2.1 低速经济增长与封闭国内市场
        3.2.2 服务部门的低效率与行业垄断
        3.2.3 铁三角下规制俘获与神仙下凡
    3.3 小结
第4章 迟来的规制缓和:新自由主义改革登场
    4.1 规制缓和的外部动因
        4.1.1 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4.1.2 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
        4.1.3 来自于国际市场的压力
        4.1.4 生产技术与消费需求变化
    4.2 规制缓和行动迟缓的症结分析
        4.2.1 路径依赖与锁入效应
        4.2.2 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
        4.2.3 传统文化对新自由主义排斥
    4.3 行政改革与公企民营化附属品的规制缓和
        4.3.1 从临时行政调查会到行政改革推动审议会
        4.3.2 产权结构改制后的规制重构及规制缓和
        4.3.3 规制缓和案例分析:日本电信
        4.3.4 规制缓和案例分析:日本国铁
        4.3.5 规制缓和案例分析:日本航空
    4.4 《规制缓和推进计划》:从细川到森喜朗
    4.5 小结
第5章 规制缓和到规制改革:新自由主义蔓延
    5.1 规制改革的紧迫性
        5.1.1 日本国内经济与社会状况
        5.1.2 日美贸易摩擦加剧与日美对话
    5.2 规制治理结构的建构:小泉时期强化的新自由主义
        5.2.1 规制机构的设置
        5.2.2 规制政策的制定
    5.3 规制改革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 OLS 方法
        5.3.1 产品价格、需求量与消费者剩余视角
        5.3.2 规制改革行业绩效评价:以电力行业为例
        5.3.3 规制改革国际比较:PMR 和 ETCR 指数
    5.4 小结
第6章 规制改革的修正:新自由主义反思
    6.1 规制改革的动因
        6.1.1 美国次贷危机与新自由主义信念动摇
        6.1.2 东日本大地震与安全规制的缺陷
        6.1.3 中产社会分化与劳动力市场规制弊端
    6.2 规制改革的表现
        6.2.1 规制改革影响力下降
        6.2.2 规制改革目标重新审视
        6.2.3 为民生谋利:安心、安全
    6.3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借鉴
    7.1 主要结论
    7.2 对中国的借鉴
        7.2.1 中国政府规制改革现状
        7.2.2 中国政府规制改革问题
        7.2.3 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

(8)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聚丙烯产品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2 理论基础
    2.1 竞争战略理论
    2.2 产品竞争理论
    2.3 竞争优势理论
    2.4 核心竞争力理论
    2.5 竞争战略理论在聚丙烯行业的应用
3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聚丙烯产品当前竞争战略分析
    3.1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概况
    3.2 延长石油聚丙烯产品竞争战略评价
    3.3 延长石油聚丙烯产品竞争战略存在问题
4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聚丙烯产品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延长石油聚丙烯产品外部环境分析
    4.2 延长石油聚丙烯产品内部环境分析
5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聚丙烯产品竞争战略目标与选择
    5.1 竞争战略目标
    5.2 竞争战略选择
6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聚丙烯产品竞争战略实施
    6.1 竞争战略核心竞争力匹配
    6.2 竞争战略阶段目标划分
    6.3 技术创新竞争战略实施步骤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法蓝瓷品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品牌管理在日用陶瓷领域的研究
第2章 品牌管理理论基础
    2.1 品牌的概念和涵义
        2.1.1 品牌的概念
        2.1.2 品牌的涵义
    2.2 品牌的功能和效应
    2.3 品牌管理理论
        2.3.1 凯文·莱恩·凯勒品牌理论
        2.3.2 菲利普·科特勒品牌理论
第3章 法蓝瓷品牌形成过程
    3.1 日用陶瓷品牌发展现状
        3.1.1 国外日用陶瓷品牌发展现状
        3.1.2 国内日用陶瓷品牌发展现状
    3.2 法蓝瓷公司简介
    3.3 法蓝瓷品牌的创立及命名
    3.4 法蓝瓷品牌的定位
第4章 法蓝瓷品牌管理现状分析
    4.1 法蓝瓷品牌营销与推广
        4.1.1 法蓝瓷品牌的营销
        4.1.2 法蓝瓷品牌的传播与推广
    4.2 法蓝瓷品牌延伸
    4.3 法蓝瓷品牌维护
    4.4 法蓝瓷品牌SWOT分析
        4.4.1 法蓝瓷品牌的优势
        4.4.2 法蓝瓷品牌的劣势
        4.4.3 法蓝瓷品牌的机遇
        4.4.4 法蓝瓷品牌的威胁
        4.4.5 法蓝瓷品牌SWOT分析矩阵
第5章 法蓝瓷品牌管理提升建议
    5.1 利用瓷都品牌提升文化内涵
    5.2 拓展传播途径和销售渠道
    5.3 加大专业销售人才的培养
    5.4 提高售前售后服务水平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大亚科技引进复合门自动化生产线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及作用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企业及项目概况
    2.1 公司概况
    2.2 项目简介
        2.2.1 建设内容与产品方案
        2.2.2 生产工艺技术
    2.3 总体布置与交通运输
        2.3.1 总体布置
        2.3.2 总平面布置方案
    2.4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2.4.1 企业管理体制及组织机构
        2.4.2 人力资源配置
3 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
    3.1 国外市场分析
        3.1.1 国外生产情况
        3.1.2 国外需求情况
    3.2 国内市场分析
        3.2.1 国内生产情况
        3.2.2 国内市场规模及需求预测
    3.3 市场竞争分析
        3.3.1 行业集中度分析
        3.3.2 竞争格局
        3.3.3 价格因素
        3.3.4 渠道因素
        3.3.5 产品质量、服务因素
        3.3.6 品牌因素
    3.4 价格策略及销售量预测
4 财务分析与经济评价
    4.1 投资估算
        4.1.1 建设投资估算
        4.1.2 建设期利息
        4.1.3 流动资金估算
        4.1.4 项目总投资
    4.2 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
        4.2.1 资金筹措
        4.2.2 使用计划
    4.3 经济评估的基础数据
        4.3.1 营业收入
        4.3.2 税金及附加
        4.3.3 成本费用
        4.3.4 利润总额、所得税及利润分配
    4.4 财务分析
        4.4.1 项目投资盈利能力分析
        4.4.2 项目资本金盈利能力
        4.4.3 偿债能力分析
        4.4.4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4.4.5 财务分析结论
5 风险分析
    5.1 不确定性分析
        5.1.1 盈亏平衡分析
        5.1.2 敏感性分析
    5.2 行业环境风险
        5.2.1 宏观经济风险
        5.2.2 宏观经济政策风险
    5.3 上下游产业链风险
        5.3.1 上游行业风险
        5.3.2 下游行业风险
    5.4 木门行业政策风险
        5.4.1 产业政策风险
        5.4.2 环保政策风险
        5.4.3 区域经济政策风险
    5.5 市场风险
        5.5.1 市场供需风险
        5.5.2 价格风险
        5.5.3 竞争风险
        5.5.4 其他风险
6 社会效益评价
    6.1 环境影响分析
        6.1.1 污染源分析
        6.1.2 治理分析
    6.2 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分析
        6.2.1 资源综合利用
        6.2.2 能耗指标及分析
        6.2.3 节能、节水措施
        6.2.4 节能效果
    6.3 其他社会影响
7 结论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四、2004年全球合成树脂市场纵览(论文参考文献)

  • [1]航空航天用碳化物先进陶瓷材料专利分析研究[D]. 周琴.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2]乙烯装置副产裂解碳五综合利用的探讨[J]. 董少磊,郝庆君,程广伟. 石化技术, 2019(08)
  • [3]提升T公司客户满意度管理对策研究[D]. 杨兰. 天津财经大学, 2017(05)
  • [4]交通运输对市场规模的作用研究[D]. 姜丕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16(10)
  • [5]ZG石油公司一体化战略研究[D]. 李希友.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8)
  • [6]温州产业区重构:空间、演化与网络[D]. 徐剑光.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7]日本政府规制政策演进研究[D]. 徐飞. 辽宁大学, 2013(11)
  • [8]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聚丙烯产品竞争战略研究[D]. 张军. 西北大学, 2012(01)
  • [9]法蓝瓷品牌管理研究[D]. 曹宇. 南昌大学, 2012(12)
  • [10]大亚科技引进复合门自动化生产线的可行性研究[D]. 张健.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2004年全球合成树脂市场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