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窦正毅[1](2020)在《高职体育保健教育教师培养制度——评《现代高校体育健康理论与体育保健的科学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导,推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围绕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总结中国可持续过程中取得的绩效和经验,评估中国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未来发展需要做出的努力,直面当前发展的挑战,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纳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计划中,来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成红娟[2](2020)在《新时期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分析》文中指出结题报告编号:JKY10729时间:2019年9月——2020年11月1.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1.1选题的理论意义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身体,使其身心能够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使高校招生不断放宽条件,为部分身体存在缺陷和疾病的学生学习提供渠道。这部分学生因为身体特殊性无法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按照相关教育规定高校要开设体育保健课程,为这部分学生锻炼身体提供便利。为保障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开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高校进行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改革,构建更加符合教育实时的发展道路,从而为这部分学生群体提供更具科学性的体育教育内容。
刘玉玺[3](2020)在《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表明为满足体质弱势群体的生命健康需求,推进体育教育公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以长春市高校为例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发展现状,分析该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继而构建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和设计支持该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机制,结论如下:(1)以长春市高校为例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现状,经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得出:该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各校在教学内容和成绩考核上差异较大,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强但信息化手段使用较少。该课程教学资源有待扩充,教师学历、职称整体结构较为合理,部分高校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针对性指导教材配备不足。该课程教学环境有待优化,各高校均未建设适用于体质弱势群体的场地设施;班级规模设置不够合理,不利于建立积极和谐的情感环境。(2)研究以生命教育、建构主义心理学等四大学科领域理论为基础,结合面向对象、主动调适等六大原则,构建高校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确立以提高个体的生命健康和促进人的社会化为主的课程目标,配备人力资源、课程教材和网络平台等教学资源,设计无障碍化的物质环境和和谐互动的情感环境,采用德尔菲法确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课程内容指标体系,灵活使用分类式教学、运动处方式教学等5种课程实施策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关注体质弱势群体三维生命健康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其准则层总排序为健康体适能(0.3174)>技术技能(0.1887)>心理适能(0.1820)>理论知识(0.1686)>运动参与(0.1433)。(3)高校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保障机制包括四方面:完善由课程管理小组、院系学生负责人和校合作医院三方联合的管理体系,建立组织机构保障;配备课程计划、教学监控等四大制度,形成管理制度保障;增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和鼓励现有教师培训进修,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优化硬件设施配置、开发网络信息平台和加大教师酬金激励,强化资金配备保障。
许月辉[4](2020)在《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江苏省现有的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从课程类型、课程结构和学分比例等方面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从而为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素质、能力适应性方面的定位和要求各不相同,在教育目的内容完整性上及其培养规格内容、要求具体化方面部分高校仍需要加强明确与完善,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相对杂乱、各自为政现象,缺乏统一的规范性。(2)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中总学分在158-160分之间,符合体育学类《国家标准》规定要求;在课程模块分类上,2所学校专业课程必修、选修学分设置都高于规定标准,还有2所学校选修课程学分都没有达到规定要求,且选修课分类不规范,选修范围狭窄,选修课以专项运动技术选修课居多;3所学校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模块总学分都达到并符合体育学类《国家标准》规定要求,还有1所学校则相差较远。(3)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状况,2所学校专业类基础课程学分设置和学科基础“核心知识领域”课程选择完全符合标准规定要求,还有2所学校执行落实没有到位;4所学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总学分均达到规定标准,1所学校其最核心课程以及专业理论与运动技能课程设置比例比较合理,还有3所学校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4所学校专业拓展课程设置总学分都达到标准规定要求,并赋予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课时学分,其中江苏师范大学的“分类分型培养”和南京体育学院的“方向性选修课”课程设置相对更为合理,其专业人才培养多样性有特点、有特色。(4)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实践类课程设置状况,特别重视专业实践,对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都赋予了足够的课程学分,对各自学校专业教育目标及其能力培养能够提供坚实的课程支撑与条件保障。建议:1、4所本科院校需要加强体育学类《国家标准》学习研讨与落实执行力度,规范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拓展专业课程资源,为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有效、规范标准的课程设置和条件保障。2、4所本科院校之间需要加强沟通联系,成立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教育联盟,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相互学习、增进交流,开发共享课程资源,共同助推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发展,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3、江苏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统筹管理,建立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评估考核机制,定期开展督查调研和评估考核,有力推进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
柴武龙[5](2019)在《新媒体时代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已经广泛地融入了各行各业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接触日益密切,慕课课程、远程授课、微视频等网络资源课程的发展越来越丰富。资料显示,从新媒体视角下对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研究的相关讨论并不多见。本文从新媒体的视角下对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的资源整合情况进行讨论,在实践性教学的模式下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期对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的实践有所助益,促进师生和行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李文隆[6](2018)在《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教学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作为体育学的一个分支,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3个方面:一是保健康复学的发展历史和前沿知识;二是保健康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成果;三是常见疾病专业按摩康复治疗方法。在时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有必要对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教学做出全新的思考。
王乃茹[7](2018)在《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培养模式和就业方向的研究——以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采用资料法、调研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知识构成、技能构成、实践构成、课程架构与进程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预实训、实习、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养、创业指导、就业和(或)创业团队的组建方式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为学生就业/创业规划提供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李宇翔[8](2016)在《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文中提出本文对体育保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这一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很多人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就业渠道比较窄,而且并不顺畅。本文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发展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学校应多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教师要对教学的计划进行调整与完善,选择适合的教材,这有利于促进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更好的发展。
郭良志[9](2015)在《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海南省市县城市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发现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推动休闲体育、社区体育快速发展的基础,然而,海南省尚未开设此专业,根据现状,探讨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立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邢维新[10](2014)在《面向市场,打造品牌,构建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专业课程体系》文中提出近年来,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专业迅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体育保健专业人才,也出现了专业能力不强、理论知识不实用、与社会企事业脱节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现行体育保健专业课程建设现状的分析,构建了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期为本专业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帮助。
二、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体育保健教育教师培养制度——评《现代高校体育健康理论与体育保健的科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探究深入,把握了研究教师培养制度的必要性 |
二、内容编排合理,为教师培养制度的完善奠定基础 |
三、方法指导性强,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
(2)新时期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 选题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
2.1 课题研究思路 |
2.2 课题研究目标 |
2.3 课题研究内容 |
3. 课题研究成果 |
4. 几点思考 |
(3)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定义述评 |
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2.3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现状分析—以长春市为例 |
4.1.1 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
4.1.2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4.1.3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4.1.4 课余体育锻炼分析 |
4.1.5 课程制约因素分析 |
4.2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基础 |
4.2.1 理论基础 |
4.2.2 构建原则 |
4.3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要素构建 |
4.3.1 课程目标分析 |
4.3.2 课程资源分析 |
4.3.3 课程环境分析 |
4.3.4 课程内容分析 |
4.3.5 课程实施分析 |
4.3.6 课程评价分析 |
4.4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保障机制 |
4.4.1 组织机构保障 |
4.4.2 管理制度保障 |
4.4.3 人力资源保障 |
4.4.4 资金配备保障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运动训练专业 |
1.4.2 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比较分析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
3.1.1 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体育学科及专业设置情况 |
3.1.2 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制、学分设置情况 |
3.2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
3.3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
3.3.1 课程体系结构模块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
3.3.2 必修、选修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
3.3.3 运动技能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
3.3.4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
3.3.5 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
3.3.6 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
3.4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
3.4.1 课程结构分类模糊,缺乏规范性 |
3.4.2 选修课种类较少,选修范围狭窄 |
3.4.3 运动技能课程趋于传统,缺乏特色 |
3.4.4 综合性课程少,缺少跨学科课程 |
3.4.5 实践环节内容形式单一,专业实习管理不统一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2: 中国矿业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
附件3: 江苏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
附件4: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
附件5: 苏州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
附件6: 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
致谢 |
(5)新媒体时代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的现状 |
1.1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课程的研发和利用不足 |
1.2 教学条件的限制影响了课程资源整合的高效性 |
2 新媒体时代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的资源整合策略 |
2.1 提升教师对资源整合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 |
2.2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化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
2.2.1 教师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
2.2.2 广泛利用社交媒体,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
2.3 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发散思维 |
2.4 加强资源整合 |
2.4.1 重视和加强校内资源的整合 |
2.4.2 加强校外课程资源整合 |
2.4.3 加强专业资源的整合 |
3 结语 |
(6)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教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
1.1 有利于传承传统康复养生思想 |
1.2 针对于社会岗位需求促进就业 |
2 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教学的思考 |
2.1 强化实践教学计划管理 |
2.2 打造稳定双师教育队伍 |
2.3 积极开发建设课程资源 |
2.4 注重校企合作教育发展 |
3 结语 |
(7)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培养模式和就业方向的研究——以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
2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培养模式 |
2.1 培养目标 |
2.2 培养规格 |
2.3 培养模式的知识构成 |
2.4 培养模式的技能构成 |
2.5 培养模式的实践构成 |
2.6 培养模式课程进程 |
3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就业方向 |
3.1 实习前的预实习 |
3.2 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养 |
3.3 就业实习及创业指导 |
3.4 就业团队 |
4 结语 |
(8)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回顾 |
二、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建设 |
1、加强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认识, 对传统的观念进行更新 |
2、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
3、完善体育院系保健康复专业的教学计划 |
三、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未来的发展 |
1、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在发展时应突出特色 |
2、加强实验、见习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
3、加强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专业教材建设 |
四、结语 |
(9)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市 场需求是我校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依据 |
1.1海 南国际旅游岛打造国际养生保健基地需要大批的康复保健人才 |
1.2海南省健身娱乐市场需要高层次专业体育康复保健人才 |
1.3社区体育需要体育康复保健专业人才 |
2校 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我校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基础 |
2.1校内实验室的建设为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2校 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推动了我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开展 |
3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是我校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有力保障 |
4小结 |
(10)面向市场,打造品牌,构建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专业课程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高专高职院校体育保健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 |
1.1 课程体系定位不清 |
1.2 课程设置存在误区 |
1.3 人才培养模式欠灵活 |
2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保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
3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保健专业课程设置构想 |
3.1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构建体育保健专业课程体系 |
3.2 强化职业核心能力, 侧重实践技能培养 |
3.3 课程设置融入职业资格认证的知识与技能 |
4 结语 |
四、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体育保健教育教师培养制度——评《现代高校体育健康理论与体育保健的科学研究》[J]. 窦正毅. 中国食用菌, 2020(10)
- [2]新时期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分析[A]. 成红娟. 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六), 2020
- [3]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D]. 刘玉玺. 吉林大学, 2020(08)
- [4]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许月辉. 苏州大学, 2020(03)
- [5]新媒体时代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J]. 柴武龙. 运动, 2019(04)
- [6]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教学的思考[J]. 李文隆. 科技资讯, 2018(29)
- [7]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培养模式和就业方向的研究——以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王乃茹. 当代体育科技, 2018(17)
- [8]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 李宇翔. 青春岁月, 2016(01)
- [9]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 郭良志. 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 2015(03)
- [10]面向市场,打造品牌,构建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专业课程体系[J]. 邢维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