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研究

女大学生就业研究

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崔华娇[1](2021)在《曲靖师范学院云南农村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整个高校体系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以其特殊性在择业、就业中多要面临诸多问题,从就业保障及工作开展层面分析,如何快速提升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率、保障性尤为关键。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难不是单一的某种理念、认知限制,而是基于时代大背景下的多种因素融合,形成的一种潜在或明显制约、限制效应。因此,从全面提升我国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保障的时代要求出发,本次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主,案例为“曲靖师范学院”,通过走访调查、数据分析、资料汇总等,对云南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全面系统的提出造成问题的因素及环境政策,并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凯恩斯”就业理论、社会性别论等,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精准性进行了明确。云南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她们不仅要与男生竞争,而且还要与非少数民族、省外高校女大学生竞争。尽管针对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各地各校也制定了一些合理性、促进性措施,但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就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全国相比,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点,急需切实研究本省实际,探索出女大学生的就业之路。保障女性高等人才的充分就业,是发挥女性人力资源、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研究认为,只有在探索云南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持续加强政府职能的主导、创新女性就业渠道、促进高校改革、提高女大学生的素质等方面工作,才能切实保证云南女性高等人才的充分就业,发挥女性人才在云南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社会服务中的作用。本次研究中对云南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观点论述、建议提出,主要包括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政策支持、学校对农村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企业对农村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从业的正确认识等,系统全面对其自身观点进行提出,对日后相关研究及大学生就业保障提供些许参考。

杨雨诺[2](2021)在《马克思就业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就业问题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中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新时代女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女性中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其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马克思就业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初期,马克思在对就业问题的长期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中,形成了深刻的见解。马克思对青年职业的选择提出了科学的意见;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揭示了失业的产生与根源;对社会主义的畅想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理想就业形态。研究马克思就业理论有助于为国家重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为社会理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为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提供理论遵循。通过具体的问卷调查发现,与男大学生相比,新时代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择业观念不够理性、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导致就业缺乏竞争力;第二基本生育问题增加企业用人成本导致就业性别歧视;第三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执行率低下导致法律保障略显乏力。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本文充分基于马克思就业理论,客观分析了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状况、主要问题以及问题成因,并提出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具体思路。第一加强学校教育,要把文化教育与社会需求充分对接,教育女大学生做好职业选择与规划,同时提升女大学生整体素质;第二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容量,要促进中小企业与农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重视非正规就业的补充作用;第三推进国家法制建设,促进劳动力合理配置,不断完善女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更加合理的就业市场规则,构建更加公平的大学生就业环境。总之,马克思就业理论对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问卷调查结果与马克思就业理论结合能够对新时代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作科学归因并最终提出可预期的问题解决思路。

王爱琳[3](2020)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S大学A小组为例》文中认为目前,在社会不断前进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尽管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大幅度扩张,大学生人数也在增加,但实际就业岗位并未相应改变。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就更加严重了起来,就业焦虑问题也就日益凸显了。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女大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就业焦虑情绪,就业焦虑使女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感受到心里不踏实、缺乏安全感、精神紧张,并会因此产生忧虑、惊慌,甚至会对就业产生恐惧,最终会导致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加置身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经过调查研究,最终确定S大学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地点,对S大学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通过采用《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基本发现并了解到S大学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现实状况、具体表现、实际问题以及造成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其次根据问卷结果对招募到的人员进行焦虑程度测量,最终确定参与活动的成员,通过运用《女大学生就业焦虑自评表》来进行测量并采取访谈的方式来对研究对象的焦虑程度进行了解,总结出组员们有身体健康、尊重、精神安慰、自我实现这几方面的需求,其次,根据测量和访谈结果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组织开展小组活动,充分利用小组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以帮助研究对象准确地定位自己,了解他们自己的需求和问题,并带动小组成员们让他们可以参与进来,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互动并学习应对焦虑的技巧,帮助其增强自身的信心。在小组中,主要运用小组动力学理论来支撑小组的共识,引导小组成员自身做出调整,最终促进小组目标的完美达成。此后,在对小组活动效果进行评估的阶段,主要运用两种评估方式,即对过程的评估以及对结果的评估。最后,在结果评估中,比较量表测量前后的结果,并根据测量结果评估小组成员参与小组活动之前和之后的变化以及小组活动的效果,并对此进行总结,梳理小组活动带来的利弊,探析如何帮助女大学生摆脱就业焦虑,并对此提出适当建议。通过研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首先,充分运用小组工作帮助女大学生缓解就业焦虑情绪.其次,完善小组专业性,将小组工作与就业指导有效结合.第三,建立服务对象跟进追踪机制。第四,在高校中推广学校社会工作、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最后,丰富社会工作的介入方式来帮助女大学生更好的解决就业焦虑问题。

刘粉粉[4](2020)在《浅析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文中指出最新数据表明,教育部在近期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有874万人,同比增长40万人,然而我国所能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的数量有限,预计今年上半年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而女大学生由于专业限制、自身性别等多方面的就业劣势让其自身的顺利就业陷入了困境。这些问题都将会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故本文将会对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现状以及就业难的问题等多角度来分析,并且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刘英新[5](2019)在《小组工作介入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以Q大学为例》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个高校的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也日益严峻。不少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与大学生自身因素有关,还与高校、家庭、就业单位和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本文笔者以社会支持理论、增能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女大学生的自身潜能和社会支持网络,以期能够缓解当前女大学就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小组工作介入的方式为缓解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提供可行性的实务操作。本文以Q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和无结构访谈发现当前Q大学的女大学生普遍出现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忧心忡忡紧张焦虑的心理、怀疑自身能力自卑怯懦的心理、盲目听从他人意见的从众心理、未能清晰认识自己的自负心理、关注点在别人身上的攀比心理、抗压能力不足的急躁偏执心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小组工作的方式介入,通过开展六次小组活动,帮助组员掌握调节自身情绪的技巧,能够清晰的认识自己的优劣势,增强自我效能感,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提升就业的信心。文章最后笔者对小组工作介入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认为小组工作在介入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服务对象对社工的身份不认同。二是社工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三是小组活动结束后未及时跟进回访。通过此次小组工作介入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问题研究,也带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一是将社会工作方法运用到高校就业辅导体系。二是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优化课程设置。三是加强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和服务对象跟踪机制。四是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女大学生就业公平。

叶文振[6](2019)在《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性别意义与理论建构》文中研究指明聚焦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描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认识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性别意义,构建解释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的理论解释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必然会产生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而女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和质量则取决于社会性别意识的进步,以及对就业市场性别歧视行为有效的制度约束。

李智芳[7](2018)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T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人才市场对人力资本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安置就业岗位这一表层问题发展到如何解决质量就业的深层思考。作为大学生就业群体中占据重要部分的工科女大学生,由于其涉及工科类别与性别差异这两个独特性,其研究更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立意,通过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所取得的成果的归纳,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基本性认知,从中寻找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论文所研究问题试图依据工科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就业现状、就业背景、就业条件等视角,通过研究涉及衡量就业核心要素的就业率、就业期望、岗位匹配、性别歧视等指标,全面从学生自身、学校、企业雇主、社会四大领域进行系统认知与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形成针对求职者个人、院校的就业指导与教学变革、雇主用工、社会法规制定等四大主题的基本性解决对策方案或举措及建设性的建议。论文针对就业学生自身问题,建议调整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多岗位及未来岗位转化的需要;针对院校,建议细化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特别是要强化工科女大学生的指导活动,开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深化教育教学内涵的质量变革,提升学生岗位能力培养;针对企业雇主,建议增强社会责任感、构建校企联动的培训与用工机制、实施男女平等的招聘理念;针对社会环境,建议落实与完善保护女性的政策法规,形成男女平等的社会舆论氛围与更加细化的法规。

柴晓燕[8](2019)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域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的总人数逐年上升,因此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国家统计局表示,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到不公正对待的女大学生高达78%,被拒之门外的女大学生占33%,而男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却比女大学生高10%,女大学生无疑是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本论文以女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实证调查。在对女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选择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切入点,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核心内容及在中国的具体运用,调查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研究所需要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纲要。采取问卷调査与访谈调查的方式,了解女大学生的就业偏好、就业规划、择业标准、就业意识、就业前景、在校情况以及受到的社会排斥等方面,并结合线上调查数据,综合整理进而得出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表现为就业难度有所上升、就业范围较为局限、就业歧视转向隐性、角色冲突逐渐显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即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婚育问题导致企业用人成本增加、未建立完善的就业保障制度、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不够、高校培养方式存在不足以及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经过调查数据和文献阅览的结合,在明确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成因之后,提出以下探索性的建议:建立健全生育保障制度、鼓励幼托机构的设立、实行父育假缓解女性负担、建立女大学生就业监管机构、加大男女平等价值观的宣传力度、高校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及女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吴桐[9](2018)在《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导致供需矛盾突出,引起就业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我国大学生在就业大军中形势不容乐观,而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我国大学生整体队伍当中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自身女性角度出发,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状况,促进女大学生更好地发展,是本研究的出发点。本研究对内蒙古高校的应届女大学生进行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实地调研。从女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态度、就业竞争力以及学校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这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并且加入男女性别对比以及女大学生的蒙汉民族对比,以更好地凸显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卷统计数据、访谈内容、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以及他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四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当前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质量相对较低、就业竞争力相对处于劣势、就业观念过于保守。研究其产生原因,包括四个方面: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其中尤以女大学生增长明显,而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劳动力需求不足,导致劳动力市场上女大学生就业机会相对不足;高校女大学生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定位不够合理;以及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的录用条件苛刻。本研究以凯恩斯就业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其核心内容—有效需求理论,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其一是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其二是以政府为主导,各方共同努力,致力于平衡女大学生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对于如何平衡女大学生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本研究又从四个方面进行探析,即政府应完善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女大学生多渠道就业;高校应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挂钩培养人才;企业应提高就业吸纳能力,积极聘用女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应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荆晅[10](2017)在《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性别差异研究 ——以南京市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千千万万青年大学生的全过程参与,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起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在全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广泛关注的背景下,现有国内外研究从劳动力市场分割、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质量影响因素、就业心态等多角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然而,高校毕业生的性别差异却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与男生相比,女生在就业市场中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她们的就业机会、就业质量、薪资福利等都明显有别于男生,那么男、女生初次就业时的这种差异是由于人力资本的差异造成的还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造成的?倘若这种差异主要由后者导致,那将造成女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起点的不公平以及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细致分析男、女生初次就业时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十分重要。本文以南京市高校毕业生为例,构建了统一的研究框架,从工作搜寻以及就业结果两大方面,以及本科生与研究生、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两个方面考察了男、女生在初次就业时存在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从就业搜寻时间来看,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搜寻工作的时间更长。这与期望起薪越低,则工作搜寻时间越短的理论预期相矛盾。这一矛盾正好表明相对于男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女生实际是处于劣势。即便女生的期望起薪略低,但她们却仍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搜寻才能获得符合自己预期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结果虽然适用于本科生,但对研究生而言,性别变量并不显着;此外,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搜寻时间的性别差异也不显着,而普通高校毕业生这一差别则显着存在。从搜寻成果角度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男生平均要比女生获得更多的Offer,而这种差异并不能通过搜寻时间、个人特征、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加以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男、女生最终获得Offer数的差异很有可能是由看不见的差别所导致。从就业结果看,性别因素对毕业生初次就业产生显着影响。首先,毕业生初次就业起薪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生比本科生能够得到更高的起薪;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要比普通高校有更高的起薪;对男生而言,其在校表现的变量只有是否做过校级学生干部、拥有专业技能证书数量以及是否获得省级奖项对其起薪产生显着作用。对女生而言,是否做过校级或院级学生干部、是否通过英语六级、是否通过计算机二级、是否获得省级奖项、是否获得校级奖项都对其起薪产生显着影响,且作用方向与预期保持一致。行业变量对男生初次就业起薪估计结果显着,表明不同行业间男生的起薪有着较大差距;行业变量对女生初次就业起薪的影响并不显着,但对具体的工作岗位却有着显着影响。最后,毕业生初次就业起薪的性别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人力资本的提高能够带来女生起薪的提高,但在相同条件下,女生的起薪依然显着低于男生,甚至有着较高人力资本的女生的起薪低于较低人力资本的男生。在控制了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特征后,男生初次就业的起薪依然较高。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女生在初次就业过程中遭遇了一定程度的歧视,为了获得工作,她们很有可能被压低了薪资待遇。其次,本文将毕业生进入的工作部门分为国有部门与私有部门,相较于私有部门,国有部门有着更稳定的收入、更好的福利、更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及更高的社会声望等。因此,对于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而言,国有部门内的工作岗位可能是一个“好”的工作。男、女生样本的统计结果表明,专业匹配均呈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对女生的边际作用更大,重点高校毕业的身份对男生更为重要,而党员身份则对女生更为重要;对男生而言,担任过校级学生干部,其进入国有部门的边际概率将提高1 7.4%;对女生而言,担任过班级学生干部,其进入国有部门的边际概率将提高8.6%。最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性别因素对毕业生初次就业的专业匹配并不产生显着影响,表明男、女生在做出专业与工作岗位是否匹配的选择时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专业因素对毕业生初次就业的专业匹配却会产生显着影响:经管类毕业生与人文社科类毕业生,其专业与工作岗位完全匹配的概率要比理工农医类毕业生高,而出现专业基本不匹配的概率较低。这说明,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相比,经管类、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就业面更广,涉及的岗位更多,从而实现专业与工作岗位完全匹配、基本匹配的可能性更大。此外,与自我搜寻渠道相比,毕业生通过学校组织的招聘渠道就业,其专业基本匹配的概率更高。由此可以表明,高校在实现毕业生初次就业的专业匹配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同的工作岗位对毕业生专业匹配的影响有所不同。与其他辅助类岗位相比,专业技术岗的专业匹配程度较高,而销售服务岗的专业匹配程度较低。这种结果与职业性质有关,因为专业技术人员本身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而相对而言,销售服务人员可能对专业技能要求略低,更多需要的是社交能力。由上文分析可以发现,从就业阶段的工作搜寻,到就业结果的产生,两个阶段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就业结果选定前的这一漫长过程决定了就业结果的选定,具有较为明显的“前置性”特征。而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主要集中于就业时及之后的阶段,具有“后置性”保障的特征,这种政策保障体系对于大学生初次就业作用有限。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主体、就业保障功能和就业保障机制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基于性别差异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整体性保障体系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涵盖了六大保障主体█的保障功能和四大机制的保障过程,它能够较好地保障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并且能够较好的关注性别差异,从而体现就业公平,提升就业质量。

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曲靖师范学院云南农村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择业
        2.1.2 就业
        2.1.3 择业与就业的区分
        2.1.4 就业歧视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凯恩斯”就业理论
        2.2.3 社会性别论
        2.2.4 就业公平及竞争理论
3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农村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3.1 研究对象
    3.2 毕业生历年总体就业概况
        3.2.1 曲靖师范学院毕业生总就业率
        3.2.2 曲靖师范学院男女毕业生就业率
        3.2.3 曲靖师范学院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
        3.2.4 曲靖师范学院少数民族男女毕业生就业率
    3.3 农村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概况
        3.3.1 农村少数女大学择业地域方向
        3.3.2 农村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率
    3.4 农村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3.4.1 农村少数民族女大学历年度就业意向
        3.4.2 农村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去向分布
4 农村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农村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4.1.1 影响就业推动现实问题
        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 省内城乡发展不平衡
        3 就业率偏低问题
        4 就业质量较差
        4.1.2 影响择业主要问题
        1 民俗信仰与传统观念的影响
        2 职业发展规划的教育缺失
        3 就业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4.2 农村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
        4.2.1 个人主观原因
        1 思想观念及语言障碍
        2 专业技能与知识影响
        3.就业意识及期望偏激
        4.导致就业偏激主要原因
        4.2.2 社会背景及文化背景方面的客观原因
        1 环境所限语言表达不强
        2 缺乏综合性社会实践
        3.民族风俗及信仰影响
        4.生活习惯与行为影响
        4.2.3 就业环境的性别歧视
        1 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禁锢
        2 性别歧视另外一种形式
        3 女性自身劣势及择业态度
5 解决云南农村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具体对策
    5.1 加大政府就业政策扶持推动工作开展
        5.1.1 树立民族发展融合思想
        5.1.2 完善针对性扶持政策
        5.1.3 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岗位实践
    5.2 强化学校针对性职业规划教育助力就业
        5.2.1 以满足自身职业需求为方向
        5.2.2 引导学生新时代就业意识期望
        5.2.3 全面实施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5.2.4 多举办大型或专属招聘专场
        5.2.5 构建职业规划平台及评估体系
    5.3 树立企业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从业正确认识
        5.3.1 结合人力资本理论统筹设计
        5.3.2 树立企业价值观强化人才公平
        5.3.3 消除就业性别及民族等歧视
    5.4 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强化就业能力
        5.4.1 树立就业信心转变自卑心理
        5.4.2 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
        5.4.3 针对就业需求提升职场技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云南曲靖师范学院农村少数民族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

(2)马克思就业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可行性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行性研究
        1.4.3 创新与不足
2.马克思就业理论与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概述
    2.1 马克思就业理论概述
        2.1.1 马克思就业理论的主要来源
        2.1.2 马克思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2.1.3 马克思就业理论的理论特征
        2.1.4 马克思就业理论在中国的创新与实践
    2.2 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概述
        2.2.1 就业
        2.2.2 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的内涵
        2.2.3 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的新要求
    2.3 马克思就业理论对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义
        2.3.1 为国家重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2.3.2 为社会理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2.3.3 为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提供理论遵循
3.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
    3.2 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取得的成绩
        3.2.1 就业规模持续增加
        3.2.2 人员素质显着提高
        3.2.3 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3.3 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 能力欠缺影响职业选择
        3.3.2 求职过程遭遇性别偏见
        3.3.3 法律法规保障力度不足
    3.4 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3.4.1 女大学生就业观念缺乏深入的引导
        3.4.2 技术进步与资本蓄积加剧就业竞争
        3.4.3 市场配置环境下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4.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4.1 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女大学生整体素质
        4.1.1 促进文化教育与社会需求充分对接
        4.1.2 指导女大学生做好职业选择与规划
        4.1.3 提升女大学生整体素质扩大就业面
    4.2 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容量
        4.2.1 促进中小企业与农业发展
        4.2.2 重视非正规就业补充作用
        4.2.3 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4.3 加强市场法治保障,合理配置劳动力
        4.3.1 不断完善女大学生就业法律法规
        4.3.2 制定更加合理的就业市场规则
        4.3.3 构建更公平的大学生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后记)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S大学A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概念界定
        (一)概念基础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创新点
    四、文献综述
        (一)对于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
        (二)针对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采取方法的相关研究
        (三)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方面的研究
        (四)文献述评
    五、分析框架与研究思路、方法
第二章 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现状
    一、S大学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现状与问题
        (一)情绪水平较低,容易进入持续困扰周期
        (二)意志力水平薄弱,坚持性、韧性、抗逆力较差
        (三)身体健康状况差、伴有严重不良反应
        (四)就业目标不明确、缺乏对自身的定位
        (五)自信心不足、自我认同感差
    二、S大学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成因
        (一)女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
        (二)家庭教育对择业就业观念、行为的影响
        (三)高校就业教育设置不完善
        (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的“暗箱行为”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实务过程
    一、小组工作实务方案设计
        (一)小组的名称和主题
        (二)小组理念
        (三)小组目标
        (四)小组规模、成员与招募计划
        (五)预料中的问题和应变能力
        (六)小组活动评估方法
    二、介入
        (一)小组活动设计
        (二)第一次小组活动——以建立互信为主
        (三)第二次小组活动——目标的落实阶段
        (四)第三次小组活动——目标的实现阶段
        (五)第四次小组活动——活动的结束阶段
    三、小组评估与总结
        (一)小组过程评估
        (二)小组结果评估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一)充分利用互助型小组缓解女大学生就业焦虑
        (二)完善专业资源链接、共享就业指导
        (三)社会工作介入方式多元化
        (四)建立服务对象跟进追踪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1 调查问卷
    附件2 量表

(4)浅析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女大学生当前就业的现状
    (一)国外现状
    (二)国内现状
四、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经济因素
    (二)学校因素
    (三)个人因素
五、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国家要出台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并完善市场制度
    (二)各高校中应该要对女大学生积极负责
    (三)女大学生应该提升自身的素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 提升综合素质与心理素质
        2. 树立正确就业观,把握就业机会
结束语:

(5)小组工作介入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以Q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问题及目标
    1.2 文献回顾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理论基础
        1.5.1 增能理论
        1.5.2 社会支持理论
        1.5.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章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现状调研
    2.1 样本概况
    2.2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现状表现
        2.2.1 忧心忡忡紧张焦虑心理
        2.2.2 怀疑自身自卑怯弱心理
        2.2.3 听从他人意见的从众心理
        2.2.4 未能清晰认识自己的自负心理
        2.2.5 关注点在别人身上的攀比心理
        2.2.6 抗压能力不足的急躁偏执心理
第三章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从个人层面分析
        3.1.1 自我认知不足缺乏实践经验
        3.1.2 职业选择盲从缺乏职业规划
        3.1.3 择业期望过高职业选择产生误区
    3.2 从人际层面分析
        3.2.1 与家人沟通不良缺乏家庭支持
        3.2.2 对朋友依赖易受朋辈群体影响
        3.2.3 高校就业指导方式缺乏专业性
    3.3 从社会层面分析
        3.3.1 就业单位性别歧视严重
        3.3.2 女大学生就业公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3.3.3 对女大学生就业不利的大环境非常严峻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实施
    4.1 小组工作介入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必要性
        4.1.1 Q大学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状况堪忧
        4.1.2 高校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指导不足
    4.2 小组工作介入女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可行性
        4.2.1 小组工作有专业的理念及模式
        4.2.2 开展小组活动的客观条件较好
    4.3 小组介入准备
        4.3.1 组员的招募
        4.3.2 组员的需求评估
    4.4 小组设计
        4.4.1 小组的特征
        4.4.2 小组的目标
        4.4.3 小组活动安排
        4.4.4 预计问题及应对方法
    4.5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的具体实施
        4.5.1 第一次活动“一见如故”
        4.5.2 第二次活动“我想对你说”
        4.5.3 第三次活动“you can I can”
        4.5.4 第四次活动“相信自己”
        4.5.5 第五次活动“我的未来不是梦”
        4.5.6 第六次活动“征战职场”
第五章 小组工作介入女大学生就业的评估与反思
    5.1 小组成效评估
        5.1.1 社工对组员的评估
        5.1.2 组员对小组满意度评估
        5.1.3 社工的自我评估
    5.2 小组工作介入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反思
        5.2.1 服务对象对社工身份不认同
        5.2.2 社工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5.2.3 小组活动结束后未及时跟进回访
    5.3 小组工作介入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启示
        5.3.1 社会工作方法运用到高校就业辅导体系
        5.3.2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优化课程设置
        5.3.3 加强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和服务对象跟踪机制
        5.3.4 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女大学生就业公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性别意义与理论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现实背景
二、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性别意义
三、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理论解释

(7)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T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
        一、工科
        二、就业
        三、性别刻板印象
        四、性别歧视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内涵
        二、人力资本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
        三、人力资本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启示
    第二节 统计性歧视理论
        一、统计性歧视理论的内涵
        二、统计性歧视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
        三、统计性歧视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启示
    第三节 互动理论
        一、互动理论的内涵
        二、互动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
        三、互动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启示
第三章 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第一节 就业率
        一、高校就业率的统计要素组成
        二、高校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率特征
    第二节 就业期望
        一、女性就业中的高期望
        二、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现状
    第三节 岗位匹配
        一、职业选择中的岗位匹配分析
        二、工科女大学生人岗匹配的现状
    第四节 性别歧视
        一、性别歧视现象的客观存在
        二、工科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表现
第四章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学生自身对其就业的影响
        一、自我认知偏差
        二、综合素质欠佳
        三、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第二节 学校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就业指导质量有待提升
        二、学生自主创业人群比重不大
        三、院校教育教学成效难以适应职场需求
    第三节 企业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企业人力资本最优配置的直接影响
        二、企业支付薪酬
        三、企业招聘考核性别因素的间接影响
    第四节 社会因素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女性用工法律保护
        二、国家就业政策
        三、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第五章 解决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调整就业观念,提升自身专业与综合素养
        一、调整自我认知期待
        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多岗位需求
        三、强化与锤炼专业技能,掌握专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第二节 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以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就业
        一、加强就业针对性指导,构建系统化就业服务体系
        二、启迪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开辟学生自主创业途径
        三、强化教育内涵质量建设,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建立企业用工保障制度,发挥企业招工积极作用
        一、构建实习与就业结合的用人机制
        二、构建优质岗前培训机制
        三、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四、构建良好的性别平等企业文化
    第四节 优化女性就业社会环境
        一、优化女性就业保障政策,落实并完善保护女性的法律法规
        二、加强男女平等观念宣传,建设男女平等社会文化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具有大学生就业共性与自身的特殊性
        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软技能是工科女大学生进入职场的基本条件
        三、强化院校质量内涵训练是学生有效就业之本
        四、雇主与用工单位需要担当社会责任
        五、女性用工保护的政策与法规具体实操性还有提升与完善空间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本研究的局限性
        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域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个案访谈法
        1.3.4 统计分析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内容
        2.1.1 妇女受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
        2.1.2 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2.1.3 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2.1.4 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1.5 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
    2.2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实践运用
        2.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我国女性运动的行动指南
        2.1.2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解决我国女性问题的理论武器
        2.1.3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当代不断丰富发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实证调查
    3.1 女性职场调查报告
    3.2 调研数据分析
        3.2.1 就业偏向分析
        3.2.2 就业规划分析
        3.2.3 择业标准分析
        3.2.4 就业意识分析
        3.2.5 就业前景分析
        3.2.6 自身竞争力分析
        3.2.7 学校就业工作分析
        3.2.8 社会排斥分析
    3.3 调查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4.1.1 就业难度有所上升
        4.1.2 就业范围较为局限
        4.1.3 就业歧视转向隐性
        4.1.4 角色冲突逐渐显现
    4.2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4.2.1 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4.2.2 婚育问题导致企业成本增加
        4.2.3 未建立完善的就业保障制度
        4.2.4 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不够
        4.2.5 高校培养方式存在不足
        4.2.6 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路径
    5.1 加大男女平等价值观宣传力度
    5.2 建立健全生育保障制度
    5.3 建立女大学生就业监管机构
    5.4 鼓励幼托机构的设立
    5.5 实行父育假缓解女性负担
    5.6 高校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
    5.7 女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由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凯恩斯就业理论研究
        2.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3.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三)理论基础
    (四)相关概念界定
        1.就业
        2.女大学生就业
    (五)研究设计和过程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及思路
        3.研究方法
        4.研究过程
二、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调查
    (一)调研数据分析
        1.就业去向的选择
        2.就业单位的选择
        3.薪酬期望值的选择
        4.就业地域的选择
        5.择业因素的思考
        6.就业前景的态度
        7.对于“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
        8.就业形势的认知
        9.“就业难”的认知
        10.暂时未就业的态度
        11.获取招聘信息的途径
        12.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结果
    (二)调研分析结论
三、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2.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3.就业竞争力相对处于劣势
        4.就业观念过于保守
    (二)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1.当前就业市场岗位需求相对不足
        2.高校女大学生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
        3.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对自我发展定位不够合理
        4.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录用条件较为苛刻
四、促进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二)政府应完善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女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三)高校应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挂钩培养人才
    (四)企业应提高就业吸纳能力,积极聘用女大学生
    (五)女大学生应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五、结语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后记

(10)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性别差异研究 ——以南京市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高校毕业生
        1.2.2 初次就业
        1.2.3 性别差异
        1.2.4 性别歧视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存在的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
        2.1.1 劳动力供给性别差异相关研究
        2.1.2 工作搜寻性别差异相关研究
        2.1.3 就业结果性别差异相关研究
        2.1.4 高校毕业生就业性别差异相关研究
    2.2 国内研究
        2.2.1 毕业生就业宏观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2.2 毕业生就业微观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2.3 毕业生就业各个指标相关研究
        2.2.4 毕业生就业性别差异相关研究
    2.3 简要评述
3 分析框架与理论
    3.1 分析框架
    3.2 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搜寻性别差异相关理论
        3.2.1 工作搜寻时间及其性别差异分析
        3.2.2 工作搜寻成果及其性别差异分析
    3.3 毕业生初次就业结果性别差异相关理论
        3.3.1 初次就业起薪性别差异分析
        3.3.2 初次就业国有部门进入性别差异分析
        3.3.3 初次就业专业匹配性别差异分析
4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4.1 数据基本情况
    4.2 多维度交叉分析
        4.2.1 本科生与研究生
        4.2.2 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
    4.3 本章小结
5 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搜寻的性别差异分析
    5.1 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搜寻过程分析
    5.2 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搜寻时间性别差异分析
        5.2.1 计量模型
        5.2.2 实证结果分析
    5.3 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搜寻成果性别差异分析
        5.3.1 计量模型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结果的性别差异分析
    6.1 毕业生初次就业起薪的性别差异分析
        6.1.1 统计描述分析
        6.1.2 计量模型
        6.1.3 实证结果分析
        6.1.4 进一步地讨论
    6.2 毕业生初次就业国有部门进入的性别差异分析
        6.2.1 计量模型与统计描述
        6.2.2 实证结果分析
    6.3 毕业生初次就业专业匹配的性别差异分析
        6.3.1 毕业生初次就业专业匹配现状
        6.3.2 计量模型
        6.3.3 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性别差异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整体性保障体系构建
    7.1 消除性别歧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整体性保障体系分析框架
        7.1.1 劳动市场性别歧视多种分散化影响因素
        7.1.2 分析框架维度选择:从整体保障到性别差异引入
        7.1.3 分析框架构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整体性保障体系
    7.2 突显性别差异: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整体性保障体系重点内容
        7.2.1 体现性别意识,发挥六大主体的保障功能
        7.2.2 回应性别需求,推进四大机制的保障过程
    7.3 促进就业公平,有效保障高校女大学生充分就业
        7.3.1 提升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程培养
        7.3.2 对接女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多方协同
        7.3.3 增加女大学生就业机会的精准服务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曲靖师范学院云南农村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崔华娇. 西南大学, 2021
  • [2]马克思就业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杨雨诺.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S大学A小组为例[D]. 王爱琳.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4]浅析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J]. 刘粉粉.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0(05)
  • [5]小组工作介入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以Q大学为例[D]. 刘英新. 青岛大学, 2019(02)
  • [6]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性别意义与理论建构[J]. 叶文振.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9(02)
  • [7]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T大学为例[D]. 李智芳. 天津大学, 2018(06)
  • [8]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域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柴晓燕.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2)
  • [9]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D]. 吴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10]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性别差异研究 ——以南京市高校为例[D]. 荆晅.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女大学生就业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