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用钢筋主导品种《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若干修订问题讲座(一)

混凝土结构用钢筋主导品种《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若干修订问题讲座(一)

一、混凝土结构使用的主导品种钢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若干修订问题讲座(一)(论文文献综述)

熊浩怀[1](2021)在《昆明地区某实验厂房RC排架柱不同服役周期内安全性能综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筋混凝土结构(RC结构)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结构形式。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服役的RC结构普遍受到了环境的侵蚀作用,出现了碳化和钢筋锈蚀等病害,导致结构力学性能逐步退化,增加了提前失效的风险。但现有研究中鲜有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综合耐荷和抗震对RC重要构件进行安全性能评估的研究,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开展此类工作显得极为迫切且具有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以昆明地区某实验楼厂房的RC排架柱为研究案例,研究环境因素影响下排架柱在不同服役周期内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退化规律,并对其安全性能进行综合评估,最后本文基于排架柱保护层混凝土锈胀裂缝宽度并结合神经网络开发能快速评估其安全性能的无损检测系统KUSYPJZ-T1,以下为本文主要研究工作:(1)为建立准确的ABAQUS有限元模型分析排架柱的安全性能退化规律,研究了钢筋和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基于Mander模型修正了箍筋锈蚀后的约束混凝土本构,利用文献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通过Najar理论建立了核心区混凝土的ABAQUS塑性损伤模型;采用了考虑粘结滑移效应的钢筋双折线模型,并考虑了钢筋锈蚀后对滑移效应的影响。(2)为评估排架柱在不同服役周期内的安全性能,根据《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GB/T51355-2019),考虑到实际服役环境的影响对排架柱的劣化进程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内部钢筋初始锈蚀时刻和相应锈蚀速率;同时根据劣化进程有针对性的设计了多组包含不同服役周期的损伤工况,利用ABAQUS有限元分别对其进行了常规单调加载和地震作用反复加载。(3)为量化评估不同服役期内RC排架柱的安全性能,定义了承载安全系数表征排架柱的承载性能变化规律,采用耗能和变形双参数研究了不同服役周期内排架柱的抗震损伤情况,综合承载和抗震能力对排架柱在不同服役周期和超限服役状态下的安全性能进行了评估,并对排架柱超限服役提出了加固建议。(4)为实现对实际工程中排架柱安全性能的快速评估和无损检测,研究了排架柱锈胀裂缝宽度与钢筋锈蚀率的计算模型,提出了基于锈胀裂缝宽度的安全性能评估方法,基于本文对不同服役工况的排架柱的ABAQUS模拟结果数据,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开发了快速评估排架柱安全性能的软件系统。

韩冲[2](2020)在《高强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与钢筋应力关系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裂缝宽度是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关于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裂缝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共设计9组钢筋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1)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构件进行轴向拉伸试验,量测每级荷载下试件的开裂情况及裂缝形态、分布和裂缝宽度等。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研究钢筋应力与构件裂缝宽度之间的关系;(2)通过记录量测混凝土应变随钢筋应力的变化规律,确定钢筋对其周围混凝土的约束范围。通过试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当钢筋应力增大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宽度也随之增大,当裂缝的数量保持不变时,二者大致呈线性比例关系;当构件有新的裂缝出现时,原有的裂缝宽度可能会有所减小。当钢筋混凝土试件的平均裂缝宽度为0.25 mm和0.3mm时相对应的钢筋应力分别在(0.59~0.8)fyk与(0.66~0.86)fyk。。(2)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相同时,平均裂缝间距随钢筋直径和配筋率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d/ρ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且《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相比偏大,二者比值的平均值为1.431,方差为0.185。将所有构件的平均裂缝宽度实测值分别与国标规范计算值进行对比,计算值比实测值大部分偏大,说明规范给出的计算公式有较大的安全系数。(3)在钢筋混凝土构件开裂前,混凝土的应变与钢筋应力大致呈线性增长的关系,当混凝土开裂后,虽然钢筋应力在一直增加,但混凝土的应变增加还是减小并没有确定的规律。(4)随着钢筋应力的增加,钢筋对其附近混凝土的约束面积也增大,但是这个约束范围是有限的,大约是以钢筋形心为圆心,7d(d为钢筋直径)为半径的圆形区域。

刘绪超[3](2019)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中框架柱类构件的非弹性稳定性验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任意一个可靠的结构体系而言,强度、刚度(或者说变形)和稳定性都是其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在钢结构中,由于钢材具有强度高、韧性好、材质均匀且力学性能接近理想弹塑性等特点,故结构构件在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下,普遍设计得较细长或较薄,此时构件的稳定性将对构件的设计起到控制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钢结构设计规范除了要求对整体结构的侧向稳定性进行验算外,还要求对结构中单根构件的整体稳定性及局部稳定性进行验算。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由于混凝土材料的强度明显小于钢材,因此构件的长细度通常不会过大以致于发生失稳,故各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虽都对考虑柱类构件的二阶效应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尚未见有规范对柱类构件的稳定性验算作出规定或给出可供参考的建议方法。尽管如此,面对某些长细度、轴压力偏大的特殊柱类构件,如越层柱等,结构设计人仍需回答其是否存在失稳风险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尚未搜索到得到广泛认可的钢筋混凝土柱类构件非弹性稳定性验算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文出于结构设计的实际需要,以结构静力非弹性分析或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的结果为出发点,在整个结构体系满足重力荷载作用下的侧向整体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试图给出结构中单根框架柱类构件在非弹性受力状态下的稳定性验算方法。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①由于目前部分研究者在对柱类构件的稳定性验算中尚存在误用η-l0法的计算长度及失稳屈曲模态概念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压杆稳定问题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并特别关注了计算长度与失稳屈曲模态的概念,同时简要说明了二阶效应范畴的计算长度(即η-l0法取用的计算长度l0)与稳定范畴的计算长度的区别与联系。两类计算长度虽然都表示了某种等效关系,但从概念上讲两者等效的主体却是不同的,二阶效应范畴的计算长度原则上反映的应是与框架柱实际受力状态对应的“标准柱”控制截面的弯矩放大系数与框架柱柱端控制截面考虑P-Δ效应后的弯矩放大系数的等效关系;稳定范畴的计算长度则用于将不符合两端铰支条件压杆的稳定临界荷载等代为与其同截面、同材料的两端铰支压杆求解,因此稳定范畴的计算长度原则上反映的是压杆稳定临界荷载的等效关系。另一方面,出于简化计算方法的考虑,以美国ACI 318规范[1]为代表的部分规范在使用考虑层效应的ηs-l0法近似计算有侧移框架柱的P-Δ效应时,“借用”由“分离杆件法”得出的稳定范畴的计算长度替代了二阶效应范畴的计算长度,但由于实际结构中二阶效应分布规律的复杂性,这种“借用”并不能保证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准确反映框架柱的P-Δ效应规律。因此,η-l0法只能视为在直接考虑结构二阶效应的弹性二阶分析方法尚未成熟之前的一类近似计算框架柱P-Δ效应的简化方法,故在目前对于建筑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方法(例如基于几何刚度的有限元法)已相对成熟的背景下,η-l0法似乎已不宜再用来考虑框架柱的P-Δ效应,更不应将这种方法中使用的l0用在压杆的稳定分析中。②简要介绍了当前研究界为结构设计中某些特殊柱类构件稳定性验算提出的有关方法,并指出了这些方法在概念上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在未充分了解屈曲模态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的情况下,选用结构屈曲分析得出的高阶屈曲模态验算柱类构件的稳定性应视为一种理论概念不正确的不可取方法。③提出了本文建议的基于框架柱类构件实际非弹性变形特征的稳定性验算方法,根据该方法的主要思路,给出了由框架柱的实际非弹性变形状态及受力状态推导其非弹性计算长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获得广泛认可的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框架柱的非弹性单杆模型完成了系列模拟分析并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据此拟合出了计算框架柱稳定临界荷载的数学表达式。④根据包含细长越层柱的高层建筑结构算例的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结果,应用本文建议的稳定性验算方法对其中的细长越层柱在可能的最不利时点作了稳定性验算,说明了本文建议的稳定性验算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验算结果表明,在本文给定的7条罕遇水准的单向地面运动输入下,算例结构中的细长越层柱在待考察时点(包括越层柱的层间位移最大时点和轴压力最大时点)均尚未发生失稳。本文建议的柱类构件稳定性验算方法的主要特点是:①在理论概念上符合稳定理论的基本原理;②尽可能充分考虑钢筋混凝土材料的非弹性受力性能;③验算过程相对简洁,方便结构设计使用。设计人可根据结构静力非弹性分析或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的结果,针对结构不同部位框架柱类构件在分析过程中不同状态或不同时点的受力特征和变形特征,选取其中长细度和轴压力均偏大从而可能存在较高失稳风险的框架柱类构件按本文建议方法逐一进行验算。

张书[4](2019)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文中提出装配式低层建筑作为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期短、成本低廉、轻巧灵活的居住空间,在新农村建设、高端住宅及游牧式商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西南山地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建设需求也不断增加。推广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因劳动力不足给建筑业带来的冲击,提升区域内建筑品质,改善居住环境,而且符合国家发展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是装配式建筑细分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具有典型的利基属性,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个性化的建设需求,离散型的项目分布,突发性的建设需求,与东部及沿海平原地区的市场有较大差异。由于区域内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还不完备、装配式建筑技术评价标准区域适用性不足、装配式建筑发展理念存在误区、缺乏完善的质量验收体系等因素,给推广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带来许多阻碍。本文关于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的研究,属于一个跨学科、综合性、交叉科学的范畴,涉及领域较多,需要根据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特性,构建一套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是促进区域性细分市场的标准化;为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发展指明方向;为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提供决策咨询;为评价决策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利基理论、技术评价理论,应用文献研究法、语义聚类法、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层次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对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展开了系统性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装配式建筑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包括装配式建筑与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介绍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梳理与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引入利基理论和技术选择理论,论证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的利基属性,规划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技术选择方法。(2)对影响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应用语义聚类法构建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设计了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的基本流程。将企业战略、产业共性、区域特性纳入到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多维量化指标,对指标要素进行构建,同步完成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3)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一套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对重庆市巴南区涂家坝项目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多维度的技术评价,有效减小了决策风险,方便了专家工作,缩短了评价周期,提高了评价效率,弥补了现有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滞后性和灵活性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效平衡了技术评价各方面的利益述求,既能够在宏观层面引领产业技术的发展,又能够在微观层面帮助实际项目进行决策咨询。拓展了利基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了装配式建筑区域性细分市场的标准化,建立了一套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滞后性、适用性方面的不足,该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为装配式低层建筑在西南山地区域的推广发展起到技术支撑,还能够广泛应用在与装配式建筑咨询决策相关的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谷慧[5](2018)在《工业建筑结构可变荷载的概率模型及可靠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比于民用建筑结构,工业建筑结构的使用环境复杂,对其可靠度的控制要求更高,但目前对工业建筑结构的可靠度研究并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对工业建筑结构典型的可变荷载,包括吊车荷载、工业建筑楼面活荷载和屋面积灰荷载,尚未建立能较好反映其随机变化特性的概率模型,难以在工业建筑可靠度分析中考虑这些可变荷载的影响。二、对既涉及时间变异性,又涉及空间变异性的吊车荷载,尚未建立以随机过程和随机场理论为基础的作用概率组合方法,难以在可靠度分析中反映多台吊车共同作用的一般工况。三、对工业建筑可靠度的分析与校核,尚未考虑工业建筑典型可变荷载的概率模型,无法准确掌握设计和评定规范的可靠度控制水平。基于上述的研究现状和不足,本文首先着力于解决工业建筑结构可变荷载的建模问题,然后考虑这些可变荷载的组合作用,对工业建筑典型承重构件进行可靠度校核,揭示设计和评定规范隐含的可靠度控制水平,最后根据可靠度控制理论,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工业建筑设计和使用过程中有关荷载的可靠度控制建议。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荷载性质及特征、调研资料、相关实验、统计学及建模理论,分别建立工业建筑吊车荷载、工业建筑楼面活荷载和屋面积灰荷载的概率模型。2、阐述多个作用的概率组合方法,结合结构性能的概率模型和作用组合效应,建立结构可靠度分析模型,给出构件可靠指标计算方法,并根据作用的随机过程概率模型,提出合理的结构可靠度分析与校核的基本方法。3、采用工业建筑可变荷载的概率模型,校核工业建筑典型承重构件(吊车梁、排架柱、楼面板和屋架)新旧设计规范对应的可靠指标,相比原来采用民用建筑可变荷载的校核结果,更准确地揭示规范隐含的设计可靠度控制水平,同时分析新旧规范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定性提出合理化建议。4、采用工业建筑可变荷载的概率模型,校核《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中典型承重构件分级标准对应的可靠指标,相比原来采用民用建筑可变荷载的校核结果,更准确地揭示既有工业建筑评定标准隐含的可靠度控制水平。5、考虑结构可靠度控制理论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针对前述可变荷载的实际调查资料和可靠度校核结果中发现的问题,按可靠度和保证率一致的原则,给出工业建筑设计中多台吊车组合时折减系数的修正建议,并给出控制积灰荷载实际值的技术管理措施。全文从工业建筑结构典型可变荷载的概率模型、荷载的概率组合方法、结构可靠度分析与校核的基本方法三个方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建筑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吊车荷载、工业建筑楼面活荷载和屋面积灰荷载的概率模型,对典型承重构件进行可靠度校核,更准确地揭示了工业建筑结构设计和评定规范隐含的可靠度控制水平,同时提出了针对吊车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和屋面积灰荷载实际值的相关可靠度控制建议。

冯云芬[6](2015)在《可靠度理论在结构设计中的若干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可靠度理论在结构设计中得到了很大发展,很多国家的结构设计规范都采用了可靠度设计方法,如美国的建筑规范、桥梁规范,欧洲标准以及日本和我国的一些结构设计规范等。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可靠度理论在很多方面的应用还不是很完善,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就我国而言,可靠度理论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比较早、发展相对较快,而在电力建设工程领域的应用比较晚、发展也相对较慢。本文结合3个科研项目,对可靠度理论在建筑、港工和电网输电线路设计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按现行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分项系数设计方法设计的结构的可靠指标在不同情况下相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建筑结构基于可靠指标的设计方法,其中优化确定了荷载与抗力的灵敏度系数,将其表示为荷载效应比的线性函数,从而建立了分项系数与荷载效应比的简化关系式。计算表明,按本文方法设计的结构的可靠度与目标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针对现行建筑结构规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中的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是按经验确定的问题,根据收集的楼面活荷载与风荷载的统计资料,采用统计原理确定楼面活荷载与风荷载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针对混凝土规范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裂缝宽度验算所采用的荷载组合的修订,分别按规范规定和本文确定的准永久值系数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极限状态进行了可靠度分析。结果表明,规范修订后准永久组合下最大裂缝宽度极限状态的可靠度满足统一标准的要求。3.根据海洋环境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工作特点,建立了钢筋未锈蚀、钢筋已锈蚀但混凝土保护层未开裂和混凝土保护层已开裂3个阶段的钢筋锈蚀概率模型;采用Monte-Carlo方法对钢筋锈蚀率和3种锈蚀状态的发生概率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建立的钢筋锈蚀率概率模型,对满足港工规范最低耐久性要求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时变可靠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某时刻钢筋的锈蚀率服从正态-正态双峰分布;结构在海洋环境中暴露时间越长,钢筋未锈蚀和保护层未开裂的概率越小;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可靠度随时间明显降低。4.根据收集的有关荷载、抗力的统计数据和有关标准的验收规定,确定了一般输电线路永久荷载、风荷载、覆冰荷载及杆塔构件、绝缘子、金具和导线抗力的统计参数和概率模型,采用考虑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类型的一次二阶矩方法对按现行输电线路规范设计的输电线路的相关组件进行了可靠度校准,为确定跨高铁输电线路杆塔构件、绝缘子、金具和导线的目标可靠指标提供了依据。5.根据对一般输电线路的可靠度校准结果,提出了跨高铁输电线路杆塔构件、绝缘子、金具和导线的目标可靠指标;建立了杆塔构件重要性系数以及绝缘子、金具和导线的安全系数与可靠指标的关系,从而可直接通过重要性系数或安全系数对输电线路进行可靠度设计。

张岚[7](2014)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考虑二阶效应问题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谈到二阶效应,人们通常提及的是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结构的二阶效应。从国内外20世纪至今较为集中的研究来看,也主要是针对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结构二阶效应的研究。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混凝土结构朝大跨度、大空间方向发展,加之高强钢筋逐渐普及化的使用,使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逐渐成为结构设计的控制指标。因此研究二阶效应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对结构的影响规律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本论文基于标准规范科研项目“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二阶效应设计方法后续问题的研究”的遗留问题之一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即该规范中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偏心受压构件最大裂缝宽度计算中考虑二阶效应方法与承载力极限状态下考虑二阶效应方法的严重脱节。为了解决这种同一本规范在两种状态下考虑二阶效应方法的严重脱节,本论文主要作了如下几点工作及探讨:(1)归纳总结我国1989年版、2002年版及2010年版规范及规程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对二阶效应的考虑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偏心受压构件最大裂缝宽度验算时对二阶效应考虑的规定,说明了这几版规范中有关二阶效应规定的特点,对各版规范及规程有关二阶效应的背景情况进行分析和理解。对2010年版规范中二阶效应设计方法的后续问题进行了归纳,指出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极易造成工程界误解至今未纠正的考虑二阶效应的条文规定,说明规范中验算偏压构件最大裂缝宽度时考虑二阶效应方法的不合理。(2)归纳总结了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研究的背景知识,通过分析说明应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偏心受压构件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验算偏心受压构件最大裂缝宽度所需的前提条件。(3)对变形裂缝专题研究组负责单位当时进行的一系列混凝土偏心受压柱裂缝试验进行归纳总结。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对这一系列偏心受压柱的最大裂缝宽度进行验算并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4)建立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柱子裂缝宽度验算时需考虑二阶效应的结构模型,对该结构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柱子裂缝进行分析。用2010年版规范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对柱子的裂缝宽度进行验算,并对验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5)用有限元分析软件ETABS9.7.4对二阶效应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对结构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2010年版规范中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采用η-l0法考虑二阶效应的适用性进行了考察。(6)通过归纳、总结、理论分析后提出三种可供规范组选用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验算偏心受压构件最大裂缝宽度时考虑二阶效应的设计条文建议。

李扬[8](2013)在《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安全度设置水平研究》文中指出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是关系到混凝土结构能否满足耐久性与适用性要求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但目前各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裂缝控制标准和设计方法仍未及达成共识,裂缝控制标准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关系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本文主要从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宽度计算值的保证率以及基于耐久性的裂缝控制标准的模糊可靠度分析入手,对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标准以及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外包混凝土结构轴向裂缝的控制标准的安全度设置水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可供国内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今后修订时借鉴和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不同荷载组合下裂缝宽度计算值的等效保证率的概念。以频遇组合或准永久组合下的裂缝宽度计算值与标准组合下调整短期裂缝宽度扩大系数后的裂缝宽度计算值相等效为原则,提出了不同荷载组合下裂缝宽度计算值的等效保证率的概念。利用等效保证率的概念,可以定量比较不同荷载组合下裂缝宽度计算值的安全度设置水平。针对当前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可靠度研究尚不够充分的条件下,本文所提出的不同荷载组合下裂缝宽度计算值的等效保证率指标作为一种合理的尝试,避开了较为繁琐的可靠指标计算,为裂缝控制的安全度设置水平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为定量分析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标准的安全度设置水平开辟了一条新途径。(2)建立了计算单根构件裂缝宽度最大值的随机模型。利用短期裂缝宽度计算值的保证率与短期裂缝宽度扩大系数的关系,将短期裂缝宽度扩大系数视为随机变量,建立了计算单根构件裂缝宽度最大值的随机模型。(3)建立了裂缝引起构件耐久性损伤的综合隶属函数模型。基于裂缝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影响的研究成果,以裂缝宽度最大值与保护层厚度之比以及裂缝宽度平均值与保护层厚度之比作为控制指标,建立了裂缝引起构件耐久性损伤的综合隶属函数模型。(4)建立了裂缝控制标准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已建立的裂缝引起构件耐久性损伤的综合隶属函数模型,利用Monte-Carlo法对GB50010-2010规范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标准基于耐久性的可靠指标进行了计算分析,建立了裂缝控制标准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之间的定量关系。(5)利用不同荷载组合下裂缝宽度计算值的等效保证率的概念和GB50010-2010规范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标准基于耐久性的可靠度分析结果,对我国现行规范的裂缝控制标准提出了以下修订建议,可供我国现行规范今后修编时借鉴和参考:1)宜采用荷载频遇组合计算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宽度,短期裂缝宽度计算值保证率仍宜保持为95%左右。2)当保护层厚度c<80mm时,裂缝宽度限值[Wmax]可取为保护层厚度c的线性函数,即取[Wmax]=kc。对于潮湿大气环境,可取k=0.005;对于氯离子侵蚀环境,可取k=-0.0035。当保护层厚度c>80mm时,对于潮湿大气环境[Wmax]可取为0.40mm;对于氯离子侵蚀环境[Wmax]可取为0.30mm。(6)利用本文所提出的等效保证率概念,对我过现行电力行业标准DL/T5141-2001《水电站应力钢管设计规范》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外包混凝土结构轴向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的安全度设置水平进行了分析比较,进而从保证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具有一定的计算精度和符合一定的安全度设置水平的要求出发,对我国现行电力行业标准DL/T5141-2001关于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外包混凝土结构轴向裂缝的控制标准提出了以下修订建议,可供我国现行电力行业标准DL/T5141-2001今后修编时借鉴和参考:1)宜采用荷载标准组合计算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外包混凝土结构的轴向裂缝宽度,同时提出了两套计算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外包混凝土结构轴向裂缝宽度的建议公式,相应的裂缝宽度计算值的保证率约在85%-90%之间。2)关于最大裂缝宽度的限值,采用本文建议公式一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取为0.3mm;采用本文建议公式二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取为0.35mm。

赵怀轩[9](2013)在《热轧带肋高强钢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应用技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热轧带肋高强钢筋作为我国规范倡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主导品种,在许多地区的应用不容乐观。通过对热轧带肋高强钢筋特性的论述,详细说明热轧带肋高强钢筋相对于HPB235级钢筋、HRB335级钢筋的优势,建议设计人员应配合新规范,使热轧带肋高强钢筋真正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的主导品种。同时,也希望各部门密切配合、支持,大力推广热轧带肋高强钢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

金虎根[10](2012)在《我国规范中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若干规定》文中指出简要介绍新修订的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局部修订的GB 50204—2002《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年版)中关于应用普通钢筋的基本规定。并着重介绍HPB300、HRB500钢筋的基本规定和钢筋分项工程原材料主控项目和钢筋加工主控项目的检验要求。

二、混凝土结构使用的主导品种钢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若干修订问题讲座(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结构使用的主导品种钢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若干修订问题讲座(一)(论文提纲范文)

(1)昆明地区某实验厂房RC排架柱不同服役周期内安全性能综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RC构件安全性能影响因素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RC构件混凝土碳化后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2 RC柱钢筋锈蚀后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3 RC柱损伤评估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意义
        1.4.2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4.3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考虑环境因素影响下排架柱的有限元材料本构模型
    2.1 排架柱混凝土有限元塑性损伤模型
        2.1.1 保护层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2.1.2 碳化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2.1.3 核心区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2.1.4 箍筋锈蚀核心区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2.2 排架柱钢筋本构模型
        2.2.1 未锈蚀钢筋本构模型
        2.2.2 锈蚀钢筋本构模型
    2.3 排架柱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排架柱劣化进程分析及ABAQUS有限元模型构建
    3.1 排架柱构件概况
    3.2 排架柱劣化进程分析
    3.3 排架柱有限元分析模型
        3.3.1 模型选择及基本假定
        3.3.2 模型尺寸及构造
        3.3.3 材料本构模型选取
        3.3.4 单元选择及网格划分
        3.3.5 加载制度
    3.4 排架柱工况参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排架柱不同服役周期内的安全性能评估
    4.1 排架柱承载性能分析
        4.1.1 破坏形式
        4.1.2 荷载-位移曲线
        4.1.3 不同服役周期承载力变化规律
    4.2 排架柱抗震性能分析
        4.2.1 破坏形式
        4.2.2 滞回曲线
        4.2.3 骨架曲线
        4.2.4 延性
        4.2.5 刚度退化
        4.2.6 耗能能力
    4.3 排架柱安全性能评估
        4.3.1 承载性能安全评估
        4.3.2 抗震性能安全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锈胀裂缝宽度的排架柱安全性能评估软件开发
    5.1 基于锈胀裂缝宽度的排架柱钢筋锈蚀率计算模型
        5.1.1 钢筋锈蚀率与锈胀裂缝宽度关系
        5.1.2 计算模型
    5.2 KUSTPJZ-T1系统架构
        5.2.1 系统简介
        5.2.2 系统架构
    5.3 排架柱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5.3.1 神经网络模型选用
        5.3.2 训练集设置及标准化处理
        5.3.3 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参数设置
        5.3.4 BP神经网络模型模型训练结果
    5.4 KUSTPJZ-T1系统开发
        5.4.1 基于PyQt5开发程序界面
        5.4.2 KUSTPJZ-T1 程序封装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2)高强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与钢筋应力关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影响混凝土裂缝宽度的因素
        1.2.1 钢筋直径d与配筋率ρ
        1.2.2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1.2.3 钢筋应力σ
        1.2.4 混凝土强度
    1.3 国内外关于裂缝宽度的计算理论
        1.3.1 粘结滑移理论
        1.3.2 无粘结滑移理论
        1.3.3 综合理论
        1.3.4 数理统计方法
    1.4 各国规范关于裂缝宽度的规定
        1.4.1 国内规范裂缝计算公式
        1.4.2 国外规范裂缝计算公式
    1.5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的研究现状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2.1 试验准备
    2.2 试验所用主要仪器
    2.3 试验原材料及性能
        2.3.1 混凝土材料及性能
        2.3.2 钢筋材料及性能
    2.4 试验设计
        2.4.1 试件设计
        2.4.2 试件制作
        2.4.3 应变片的设置与粘贴
    2.5 试验加载方案
        2.5.1 加载装置与方式
        2.5.2 试件开裂荷载、极限荷载和裂缝间距的计算
        2.5.3 试件的加载荷载
    2.6 试验的测量方案
    2.7 试验现象及试件的破坏过程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数据分析
    3.1 试验结果汇总
    3.2 试件的开裂情况及裂缝宽度与钢筋应力关系图
        3.2.1 试件HC1-1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2 试件HC1-2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3 试件HC1-3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4 试件HC1-4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5 试件HC1-5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6 试件HC1-6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7 试件HC2-1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8 试件HC2-2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9 试件HC2-3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10 试件HC2-4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11 试件HC2-5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12 试件HC2-6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13 试件HC2-7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14 试件HC3-1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15 试件HC3-2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16 试件HC3-3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17 试件HC3-4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18 试件HC3-5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2.19 试件HC3-6开裂情况及数据整理
    3.3 平均裂缝间距l_(cr)
    3.4 平均裂缝宽度W_m
    3.5 平均裂缝宽度与钢筋应力关系
    3.6 最大裂缝宽度W_(max)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筋混凝土有效受拉截面面积研究
    4.1 混凝土的有效受拉截面面积概述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混凝土应变与测点位置的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中框架柱类构件的非弹性稳定性验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
1 绪论
    1.1 引言
    1.2 压杆稳定问题的基本概念
        1.2.1 几类常见的压杆稳定问题
        1.2.2 轴心压杆稳定问题的求解方法简介
        1.2.3 用于压杆失稳的计算长度
    1.3 二阶效应范畴与稳定范畴的计算长度
        1.3.1 二阶效应范畴的计算长度
        1.3.2 稳定范畴的计算长度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框架柱类构件实际非弹性变形特征的稳定性验算方法概述
    2.1 当前研究界为结构设计中柱类构件稳定性验算提出的有关方法简介
        2.1.1 结构的整体稳定分析法
        2.1.2 独立构件模型法
        2.1.3 局部结构分析法
    2.2 基于框架柱类构件实际非弹性变形特征的稳定性验算方法概述
        2.2.1 选择待考察的框架柱类构件和拟验算的时点
        2.2.2 获取待考察框架柱在拟验算时点“非弹性计算长度”的方法
        2.2.3 获得待考察框架柱非弹性极值点失稳轴压力的方法及思路
        2.2.4 判断待考察框架柱沿一个平面主轴的稳定性
    2.3 本章小结
3 对模型柱的有限元模拟和稳定临界荷载的数值拟合
    3.1 框架柱类构件非弹性计算长度的推导过程
        3.1.1 计算待考察框架柱在拟验算时点的未知参数
        3.1.2 计算待考察框架柱上、下柱段对应等代柱的挠曲线方程和转角方程
        3.1.3 判断起控制作用的等代柱并求解待考察框架柱的非弹性计算长度
    3.2 模型柱非弹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过程
        3.2.1 影响模型柱稳定临界荷载主要因素的取值范围
        3.2.2 确定模型柱的初始弯曲状态
        3.2.3 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指标和本构模型
        3.2.4 模型柱几何非线性的考虑方法
        3.2.5 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3.3 模型柱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3.3.1 对模型柱在稳定临界时刻的应变状态分析
        3.3.2 各主要因素对稳定临界荷载的影响规律
    3.4 对模型柱稳定临界荷载的数值拟合
        3.4.1 对稳定临界荷载计算公式的拟合结果
        3.4.2 稳定临界荷载的拟合公式计算值与ABAQUS模拟值的对比
        3.4.3 对模型柱稳定临界荷载拟合公式的说明
    3.5 本章小结
4 弹塑性结构算例的建立和分析
    4.1 算例的结构设计
    4.2 算例弹塑性结构模型的建立
        4.2.1 PERFORM-3D软件简介
        4.2.2 结构构件的模型化方法
        4.2.3 材料的强度指标和本构模型
        4.2.4 结构时程分析中质量、荷载与阻尼的设置
        4.2.5 结构时程分析中二阶效应的考虑方法
        4.2.6 结构的模态分析结果
    4.3 算例在结构时程分析中考虑几何缺陷的方法
        4.3.1 EC2第5.2 条的适用范围
        4.3.2 EC2 考虑几何缺陷的具体规定
        4.3.3 在柱类构件的稳定性验算中考虑几何缺陷的建议
        4.3.4 结构时程分析中考虑几何缺陷的方法
    4.4 地面运动记录的选择和标定
        4.4.1 选择地面运动的强度指标
        4.4.2 地面运动记录的选择和标定方法
        4.4.3 对所选地面运动的校核
    4.5 算例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及越层柱稳定性验算的结果
        4.5.1 越层柱挠曲线及挠曲线转角的对比
        4.5.2 越层柱稳定性验算实例
        4.5.3 不同地面运动输入下越层柱的稳定性验算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5.3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基于框架柱类构件实际非弹性变形特征的稳定性验算方法小结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对象
        1.4.1 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的关系
        1.4.2 我国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
        1.4.3 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
    1.5 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重难点与创新点
        1.7.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7.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基于利基理论的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研究
    2.1 利基理论
        2.1.1 利基理论基本概念
        2.1.2 装配式建筑中的利基市场
    2.2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影响因素
        2.2.1 影响因素提取过程
        2.2.2 政策因素
        2.2.3 经济因素
        2.2.4 技术因素
        2.2.5 社会因素
    2.3 西南山地区域利基市场技术选择分析
        2.3.1 利基市场的选择依据
        2.3.2 利基市场中的技术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技术指标建立原则
    3.2 指标构建过程
    3.3 指标分析
        3.3.1 企业战略的评价指标g_1
        3.3.2 产业共性评价指标g_2
        3.3.3 区域特性评价指标g_3
    3.4 赋权专家遴选及权重
    3.5 层次分析法的指标赋权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及选择
    4.1 技术评价要素
        4.1.1 技术评价目标
        4.1.2 技术评价中的博弈
        4.1.3 技术评价流程
    4.2 评价专家遴选及权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总体构架
    5.2 表单及页框结构的创建
    5.3 界面设计与功能开发
        5.3.1 主界面
        5.3.2 指标体系界面
        5.3.3 技术方案界面
        5.3.4 专家赋权界面
        5.3.5 指标赋权计算界面
        5.3.6 评价方法界面
        5.3.7 结果分析界面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决策系统的实证分析及结果
    6.1 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光国村涂家坝项目背景介绍
        6.2.1 技术选型
        6.2.2 运营模式
        6.2.3 经济效益
        6.2.4 社会效益
        6.2.5 新技术应用
    6.2 指标权重确定及分析
    6.3 技术评价结果分析
        6.3.1 企业战略的分析及评价
        6.3.2 产业共性的分析及评价
        6.3.3 区域特性的分析及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与研究结论
    7.1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
        7.1.1 完善装配式建筑利基创新战略
        7.1.2 建立一套PDCA装配式建筑内部质量监管体系
        7.1.3 建立与利基产品相适应的企业竞争策略
        7.1.4 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计价定额
    7.2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2.1 主要研究结论
        7.2.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附录 B:与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相关的主要规范和标准
    附录 C: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
    附录 D:西南山地区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
    附录 E:预制率构件权重和修正系数
    附录 F:山地区域城镇建筑设计评价依据
    附录 G: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附录 H:专家权重的确定过程
    附录 I:基于VIKOR的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流程
    附录 J: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 K: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工业建筑结构可变荷载的概率模型及可靠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工业建筑可变荷载概率模型的研究现状
        1.1.1 吊车荷载
        1.1.2 工业建筑楼面活荷载
        1.1.3 屋面积灰荷载
    1.2 工业建筑设计可靠度的研究现状
        1.2.1 目标可靠指标不准确
        1.2.2 设计可靠指标不明确
    1.3 工业建筑分级标准可靠度的研究现状
        1.3.1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的发展
        1.3.2 分级标准对应的可靠指标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工业建筑可变荷载的概率模型
    2.1 引言
    2.2 吊车荷载的概率模型
        2.2.1 吊车荷载建模样本的获取方法
        2.2.2 吊车荷载的概率模型
        2.2.3 多台吊车荷载组合效应的概率模型
    2.3 工业建筑楼面活荷载的概率模型
        2.3.1 国际标准的建议模型
        2.3.2 设备区楼面活荷载的概率模型
        2.3.3 无设备区楼面活荷载的概率模型
    2.4 屋面积灰荷载的概率模型
        2.4.1 现有的积灰荷载实测数据
        2.4.2 某钢厂积灰荷载监测实验
        2.4.3 积灰速度与积灰容重
        2.4.4 积灰荷载的概率模型
    2.5 结论
3 工业建筑可靠度分析与校核的基本方法
    3.1 作用的概率组合
        3.1.1 目前设计方法中的作用组合
        3.1.2 作用的概率组合方法(基本组合)
    3.2 基本组合时结构可靠度的分析模型
        3.2.1 结构性能不随时间变化
        3.2.2 结构性能随时间变化
    3.3 可靠指标的计算方法
        3.3.1 JC法
        3.3.2 梯度修正迭代法
        3.3.3 MCS法(蒙特卡洛模拟)
        3.3.4 基于Rosenblatt变换的含有两个相关变量的可靠度计算方法
    3.4 结构可靠度校核的基本方法
        3.4.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可靠度校核的一般方法
        3.4.2 既有结构鉴定分级标准可靠度的校核方法
    3.5 结论
4 工业建筑设计可靠度的校核
    4.1 引言
    4.2 规范设计方法及校核要求
        4.2.1 传统的安全系数法
        4.2.2 目前基于概率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4.2.3 设计可靠度的校核要求
    4.3 吊车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的可靠度校核
        4.3.1 抗力标准值
        4.3.2 吊车荷载组合效应的概率模型和模型参数
        4.3.3 校核结果
        4.3.4 各参量对设计可靠度的影响
    4.4 排架柱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的可靠度校核
        4.4.1 抗力标准值
        4.4.2 吊车荷载组合效应概率模型和模型参数
        4.4.3 校核结果
    4.5 楼面板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的可靠度校核
        4.5.1 基本计算
        4.5.2 校核结果
    4.6 屋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的可靠度校核
        4.6.1 基本计算
        4.6.2 校核结果
    4.7 典型构件安全系数法设计的可靠度校核
        4.7.1 吊车梁
        4.7.2 排架柱
        4.7.3 楼面板
        4.7.4 屋架
    4.8 结论及建议
5 工业建筑分级标准可靠度的校核
    5.1 引言
    5.2 分级标准可靠度的校核方法
    5.3 典型构件分级标准可靠度的校核结果
    5.4 结论及建议
6 工业建筑可靠度控制中有关荷载的建议
    6.1 引言
    6.2 设计时多台吊车组合折减系数的修正建议
        6.2.1 基本原则
        6.2.2 考虑一台吊车作用的吊车梁设计可靠指标
        6.2.3 考虑一台吊车作用的排架柱设计可靠指标
        6.2.4 两台吊车组合时折减系数取值的确定
        6.2.5 四台吊车组合时折减系数取值的确定
        6.2.6 修正后的设计可靠度控制水平
    6.3 使用中积灰监测建议
    6.4 结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附录 A:吊车荷载建模样本的获取方法(专利号:201710295162.6)
    附录 B:某渣处理厂房各测点积灰厚度监测实况图
    附录 C:博士期间论文、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6)可靠度理论在结构设计中的若干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TABLE OF CONTENTS
图目录
表目录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结构可靠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1.2.1 结构可靠度的计算方法
        1.2.2 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应用
    1.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1.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1.4.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荷载组合
        1.4.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分析
    1.5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时变可靠度
        1.5.1 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退化过程
        1.5.2 钢筋锈蚀对钢筋力学性能的影响
        1.5.3 钢筋锈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力的影响
        1.5.4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寿命的概率预测
        1.5.5 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变可靠度分析
    1.6 跨高铁输电线路的可靠度
        1.6.1 一般输电线路的可靠度
        1.6.2 跨高铁输电线路可靠度
    1.7 存在的问题
    1.8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建筑结构基于可靠指标的设计方法
    2.1 引言
    2.2 分项系数与可靠指标的关系
    2.3 灵敏度系数的确定
        2.3.1 灵敏度系数取国际标准建议值
        2.3.2 优化确定灵敏度系数
        2.3.3 以荷载效应比的线性函数表示灵敏度系数
        2.3.4 可靠指标的离散性
    2.5 可变作用的组合值系数
    2.6 算例
    2.7 小结
3 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的确定与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极限状态可靠度分析
    3.1 引言
    3.2 荷载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的确定方法
    3.3 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的确定
        3.3.1 楼面活荷载的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
        3.3.2 风荷载的频遇值系数
        3.3.3 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汇总
    3.4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极限状态可靠度分析
        3.4.1 极限状态方程
        3.4.2 荷载与抗力统计参数
        3.4.3 可靠度分析
    3.5 小结
4 海洋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筋锈蚀率的概率模型及时变可靠度分析
    4.1 引言
    4.2 钢筋混凝土构件劣化过程及概率描述
        4.2.1 钢筋初锈阶段
        4.2.2 混凝土保护层开裂阶段
        4.2.3 混凝土保护层开裂后钢筋加速锈蚀阶段
        4.2.4 随机变量的统计参数
    4.3 钢筋锈蚀损失的概率模型
        4.3.1 钢筋锈蚀模型
        4.3.2 钢筋锈蚀深度
        4.3.3 钢筋锈蚀率
    4.4 钢筋锈蚀率的概率分析
        4.4.1 钢筋锈蚀率模拟
        4.4.2 钢筋锈蚀率统计分析
        4.4.3 钢筋锈蚀率概率分布
    4.5 海洋环境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时变可靠度分析
        4.5.1 抗力衰减模型
        4.5.2 时变可靠度分析
    4.6 小结
5 一般输电线路的可靠度校准
    5.1 引言
    5.2 荷载与抗力的概率分布和统计参数
        5.2.1 荷载
        5.2.2 抗力
        5.2.3 荷载与抗力统计参数汇总
    5.3 杆塔杆件可靠度校准
        5.3.1 规范设计基本表达式
        5.3.2 杆塔轴心受力构件可靠度校准
        5.3.3 杆塔轴心受压构件稳定可靠度校准
        5.3.4 杆塔构件可靠指标汇总及分析
    5.4 绝缘子可靠度校准
    5.5 金具可靠度校准
    5.6 导线可靠度校准
    5.7 小结
6 跨高铁输电线路目标可靠指标的确定与可靠度设计
    6.1 引言
    6.2 安全等级
    6.3 目标可靠指标的确定方法
    6.4 跨越高铁输电线路的目标可靠指标
        6.4.1 基准可靠指标
        6.4.2 目标可靠指标
    6.5 重要性系数和安全系数与可靠指标的关系
        6.5.1 杆塔构件重要性系数与可靠指标的关系
        6.5.2 绝缘子、金具和导线安全系数与可靠指标的关系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摘要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考虑二阶效应问题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对建筑结构中的二阶效应的认识
    1.2 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规程二阶效应规定的特点及后续问题
        1.2.1 1989 年版规范及规程中二阶效应规定的有关特点
        1.2.2 2002 年版规范及规程中二阶效应规定的有关特点
        1.2.3 2010 年版规范及规程中二阶效应规定的有关特点
        1.2.4 2010 年版规范二阶效应设计方法后续问题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1.3.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3.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1.3.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2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研究现状
    2.1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研究概况
        2.1.1 国外关于短期荷载作用下裂缝宽度研究概况
        2.1.2 国内关于短期荷载作用下裂缝宽度研究概况
        2.1.3 长期荷载作用下裂缝宽度研究概况
    2.2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研究理论
    2.3 国内外各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计算方法
        2.3.1 国内外各规范计算模式比较
        2.3.2 各本规范公式考虑的影响因素对比
    2.4 裂缝宽度公式计算偏心受压构件裂缝宽度的限制条件
    2.5 国内外规范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限值
    2.6 本章小结
3 偏心受压构件裂缝试验数据分析
    3.1 有关试验单位偏心受压构件的试验情况
        3.1.1 有关试验单位试验试件的制作与设计
        3.1.2 有关试验单位试验试件的加载
        3.1.3 有关试验单位试验试件的测量内容
        3.1.4 正常使用状态下试验荷载的确定
        3.1.5 有关试验单位试验试件的试验数据
        3.1.6 原始数据整理结果分析
    3.2 用现规范公式对当时试验构件的裂缝宽度进行计算
        3.2.1 试验构件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的确定
        3.2.2 计算结果及结论
    3.3 本章小结
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柱子的裂缝分析
    4.1 各大商业软件对偏压构件裂缝宽度验算概况
    4.2 模型的设计及分析
        4.2.1 考虑在正常使用状态下运用二阶效应的条件建立模型
        4.2.2 对使结构产生侧向位移的水平力的考虑
        4.2.3 结构计算主要控制参数
        4.2.4 柱内力读取
    4.3 用现规范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对各柱的裂缝宽度进行验算
        4.3.1 标准组合下各柱最大裂缝宽度验算
        4.3.2 准永久组合下各柱最大裂缝宽度验算
        4.3.3 柱裂缝宽度验算时考虑 s后的裂缝宽度增幅
    4.4 本章小结
5 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考虑二阶效应的讨论
    5.1 引言
    5.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二阶效应对框架结构的影响规律
        5.2.1 二阶效应对无侧移框架结构的影响规律
        5.2.2 二阶效应对有侧移框架结构的影响规律
        5.2.3 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二阶效应规律
    5.3 按规范条件需要进行裂缝宽度验算的柱的分布情况
    5.4 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考虑 P 效应的建议
    5.5 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考虑 P 效应的建议
    5.6 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考虑二阶效应的解决方案
        5.6.1 方案一: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程序直接实现考虑二阶效应
        5.6.2 方案二: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用简化方法考虑二阶效应
        5.6.3 方案三: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不考虑二阶效应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
    6.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安全度设置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相关规范关于裂缝控制标准的设计规定简介
        1.2.2 国内外混凝土结构构件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研究的现状
        1.2.3 国内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标准可靠度研究方面的进展
        1.2.4 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外包混凝土结构轴向裂缝控制研究的现状
        1.2.5 裂缝控制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标准安全度设置水平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荷载作用下的裂缝计算理论
        2.2.1 粘结-滑移理论
        2.2.2 无滑移理论
        2.2.3 粘结-滑移理论与无滑移理论相结合的综合理论
        2.2.4 数理统计方法
        2.2.5 裂缝计算理论小结
    2.3 综合理论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的推导
        2.3.1 裂缝间粘结应力的传递长度l
        2.3.2 平均裂缝间距l_m
        2.3.3 平均裂缝宽度w_m
        2.3.4 最大裂缝宽度w_(max)
        2.3.5 受弯构件短期裂缝宽度扩大系数τ_s与裂缝宽度计算值的保证率的关系
        2.3.6 轴心受拉构件短期裂缝宽度扩大系数τ_s与裂缝宽度计算值的保证率的关系
        2.3.7 荷载组合与短期裂缝宽度计算值的保证率的关系
    2.4 裂缝宽度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关系研究的进展
        2.4.1 裂缝对钢筋锈蚀的影响机理
        2.4.2 裂缝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影响的试验研究的主要结论
    2.5 国内外工程结构模糊可靠度研究的进展
        2.5.1 模糊数学在工程结构可靠度分析中的应用
        2.5.2 工程结构模糊可靠度分析方法的选择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等效保证率的裂缝控制标准的安全度设置水平研究
    3.1 引言
    3.2 等效保证率的定义及其概率意义
        3.2.1 等效保证率的定义
        3.2.2 等效保证率的概率意义
    3.3 GB 50010-2010规范裂缝宽度计算值的等效保证率计算
        3.3.1 不同荷载组合下裂缝宽度计算值的等效保证率计算公式的推导
        3.3.2 等效保证率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3.3.3 基于等效保证率的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标准修订建议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耐久性的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标准的模糊可靠度研究
    4.1 引言
    4.2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计算值的随机模型
        4.2.1 裂缝宽度平均值的随机模型
        4.2.2 裂缝宽度最大值的随机模型
    4.3 裂缝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影响的综合隶属函数
        4.3.1 综合隶属函数的基本形式
        4.3.2 I~*(w_(max),w_m,c)的建立
    4.4 裂缝控制标准基于耐久性的模糊可靠度分析
        4.4.1 基本变量的统计特征
        4.4.2 具体计算步骤
    4.5 算例
        4.5.1 基本计算条件
        4.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3 GB 50010-2010规范裂缝控制标准的安全度设置水平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耐久性可靠度的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标准修订建议
    5.1 引言
    5.2 基于耐久性的裂缝控制标准的目标可靠指标取值建议
    5.3 基于耐久性的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标准的修订建议
        5.3.1 裂缝宽度计算值的保证率与荷载组合的修订建议
        5.3.2 裂缝宽度限值的修订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外包混凝土结构的轴向裂缝控制标准研究
    6.1 引言
    6.2 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外包混凝土结构轴向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研究
        6.2.1 计算条件
        6.2.2 混凝土构件受拉边缘裂缝宽度与侧面受拉钢筋重心处裂缝宽度值的比值研究
        6.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6.3 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外包混凝土结构轴向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的修订建议
        6.3.1 等效保证率计算
        6.3.2 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的修订建议
        6.3.3 荷载组合的选用
    6.4 裂缝宽度限值的修订建议
        6.4.1 现有工程实例
        6.4.2 裂缝宽度限值的修订建议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件
致谢

(9)热轧带肋高强钢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应用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热轧带肋高强钢筋简介
2 应用受阻的原因分析
3 热轧带肋高强钢筋的优势
4 推广应用热轧带肋高强钢筋
5 结语

(10)我国规范中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若干规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普通钢筋品种及基本规定
2 关于普通钢筋采用的原则
3 GB 50204—2002《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有关钢筋验收的规定
4 结语

四、混凝土结构使用的主导品种钢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若干修订问题讲座(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明地区某实验厂房RC排架柱不同服役周期内安全性能综合评估研究[D]. 熊浩怀.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高强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与钢筋应力关系试验研究[D]. 韩冲. 郑州大学, 2020(03)
  • [3]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中框架柱类构件的非弹性稳定性验算方法研究[D]. 刘绪超. 重庆大学, 2019(01)
  • [4]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D]. 张书. 天津大学, 2019(06)
  • [5]工业建筑结构可变荷载的概率模型及可靠度研究[D]. 谷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 [6]可靠度理论在结构设计中的若干应用研究[D]. 冯云芬.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7)
  • [7]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考虑二阶效应问题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研究[D]. 张岚. 重庆大学, 2014(01)
  • [8]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安全度设置水平研究[D]. 李扬. 武汉大学, 2013(10)
  • [9]热轧带肋高强钢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应用技术探讨[J]. 赵怀轩. 福建建材, 2013(02)
  • [10]我国规范中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若干规定[J]. 金虎根. 工业建筑, 2012(08)

标签:;  ;  ;  ;  ;  

混凝土结构用钢筋主导品种《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若干修订问题讲座(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