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成功空中转运经验

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成功空中转运经验

一、成功空中转运一例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马斯佳,陶海,郑剑,向威,吴成,陶凤华[1](2021)在《损伤控制理论应用于1例空中救援重症多发伤患者的治疗体会》文中研究指明重症多发伤是由外界高能量暴力造成的2个以上解剖部位的严重机体创伤,患者伤情复杂,容易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重要保证[1]。"损伤控制"是以分阶段的手术方法来管理重症多发伤患者的一种分步救治策略,其主要内容包括初期稳定生命体征的救治措施,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复苏治疗和后期对明确伤害的修复和重建[2]。在我国,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偏远地区的重症多发伤患者常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延误病情。

樊毫军,李文莉,哈力旦·阿布都,蔡金霞,陈原森,刘燕青,刘子泉[2](2021)在《体外膜肺氧合在院外急救救援现场和转运后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一种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主要用于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体外支持。但目前ECMO设备存在体积庞大、管路和操作复杂问题,不利于院外急救和转运后送,便携式ECMO的出现为现场救治和转运后送带来了希望,但是,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和应用较少,仍有许多方面尚不完善。本文对国内外便携式ECMO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未来能更好地利用ECMO设备成功救治危重症患者。

蔡凌云[3](2021)在《早期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策略在俯卧位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制定俯卧位通气患者早期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的策略。2.观察俯卧位通气患者采取早期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策略进行喂养的临床效果,为俯卧位通气患者达到更高的营养目标提供借鉴。研究方法:1.成立俯卧位通气患者早期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策略的研究团队,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文献资料,制定俯卧位通气患者早期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策略的初稿,通过两轮专家会议论证,对初稿进行修订和完善,确定最终策略。2.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浙江省杭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EICU、GICU接受早期幽门后喂养的俯卧位通气患者共84例,2019年1月~2019年12月入院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减速喂养组),2020年1月~2021年1月入院的患者纳入研究组(不减速策略喂养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处理流程,在入院24~48 h内实施早期俯卧位幽门后喂养,两组均每4 h评估胃肠耐受性。对照组在翻身俯卧位时进行减速喂养,研究组在评估胃肠耐受性、监测腹内压的基础上采取不减速喂养策略喂养。比较两组患者5天的营养摄入量、营养目标达标率、误吸、呕吐、腹泻、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5天的营养摄入量、营养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误吸、呕吐、腹泻、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白蛋白、前白蛋白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白蛋白、前白蛋白治疗前后差值(p<0.05)。两组患者的ICU住院天数、住院总天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在动态监测腹内压、评估胃肠耐受性的前提下,对俯卧位通气患者采取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策略喂养,能够显着提高患者的每日营养达标率且并不增加误吸、呕吐、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李鑫,杨子含,杨贵淑,章晓红[4](2020)在《1例地震严重多发伤伤员航空医疗救援经验》文中研究说明航空医学救援是指利用航空飞行器提供安全的紧急医疗服务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包括重伤病员的生命支持、监护、救治和转运,特殊血液、移植器官、急救人员、医疗装备和药品的快速运达,以排除交通、距离、地形等影响,缩短抢救转运时间,使伤病员尽快脱离灾害或危险,以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的特殊医疗急救方式[1-2]。我院于2018年牵头搭建了成都市首个城市航空医学援助平台,以期在城市道路交通困难等不利于快速转运的情况下,利用航空器速度快、机动性强的特点提高城市救援效率。2019年6月17日,四川宜宾发生里氏6.0级地震,我院首次运用城市航空医学援助平台成功救治1例地震严重多发伤伤员,现报道如下。

张树堂,刘奇,李天宇,赵俊祥,崔正军[5](2019)在《"5·17"河南南阳成批钢水烧伤患者的转运及早期救治分析》文中提出

罗跃全[6](2018)在《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军事变革冲击了传统的军事理念和军事安全观念,未来战争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新材料等会聚发展并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得新边疆、高边疆、生物微边疆成为新的主权概念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面对新军事变革和新技术革命这一发展浪潮,我国安全风险呈累积态势。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加快陆军转型发展。战争形态的改变和陆军职能任务的深化拓展,对战斗力生成转化模式提出了全新命题,使得担负战斗力维护任务的军队卫勤从幕后走向台前,对卫勤建设在为战斗力提供科学性、系统性和效能性保障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大挑战。卫勤建设理念也在发生转型,由伤亡可承受性向“低伤亡”甚至“零伤亡”方向发展,战救技术由保“命”向保功能、保生活质量等“全健康”方面发展。随着未来高技术战争可以实现对致伤手段、打击范围、毁伤程度等多因素的可控,卫勤任务也将从救治能力向战斗力的提升及预先保护等方面转变,向有利于提高、更新战斗力保障机制发展。如何在新一轮变革中实现卫勤保全效能最大化是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全新作战理论和医学科技发展背景下“卫勤保全”思想的深化拓展,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指导卫勤实战化建设,提高战救技术的发展突破和有效运用。陆军师级医院是我军卫勤体系中的核心力量,是执行我军战救、教学、训练、医疗和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多样化任务的主要平台,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处于卫勤要素涵盖最全的关键节点,是全面实践和发展卫勤保全理论的理想切入点。课题着眼陆军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与任务,探索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为实现实战化条件下的卫勤组织指挥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本文系统运用管理学、军事学、运筹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深入分析了“卫勤保全”理论相关概念、核心内涵及应用前景,结合专家论证和建模分析,分析了卫勤保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了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借鉴引用军事建模中“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设计建设实战化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开展能力体系建设实践并通过开展联合作战军事演训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卫勤实践进行建设效果的实证研究,最后对加强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进行了思考和展望。现状及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外军和我军卫勤建设的基本概况、相关理论和发展优势;以既往实战卫勤保障任务为对象进行个案调查与类比分析,归纳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经验和问题不足。探索新形势下,特别是现代战争条件下陆军师级医院进行卫勤保障时的时间点、伤情特点、救治要点等新情况新问题;对卫勤保全、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概念进行阐明,对卫勤保全与外军卫勤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对卫勤保全理论应用的新特点、新形势进行研究。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研究部分,通过情报分析、专家访谈、座谈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深入了解新时期陆军转型发展战略、职能任务拓展以及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布局。以此为基础和框架,根据广泛的文献研究情况和专家访谈意见,设计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调查问卷,采用Delphi法对全军相关单位管理、医学、生物、军事、工程等领域的60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完成对卫勤保全理论构成要素、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核心内容的问卷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熵值法分析等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确定了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指标及权重体系。结果显示: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关系紧密、缺一不可,是推动卫勤保全改革的核心要素。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部分,以能力体系为依据,聚焦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三大领域,以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任务为牵引,运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进行资源到任务的科学配置,创新引入“卫勤蓝军”概念,指导建设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形成循序渐进、优化整合的现场急救、转运后送、综合战救、野战手术、重症监护、控制评估等虚拟仿真合成训练资源集合。综合应用医学模拟、计算机仿真等技术,开展伤情不可预知的、对抗性的卫勤战救模拟训练,探索实战条件下的生理和心理适应、团队综合协作意识、复杂伤情处置技能、战救基本技能、战救思维等战救能力生成;通过“网络学习、模型操作、虚拟仿真场景演练”等手段,对机动卫勤分队进行“多任务场景仿真”的全维全程“对抗性训练”,创新“单元式、组合式、模块化”的组训模式,探索和实践满足新质作战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需要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实证研究部分,采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依托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功能模块齐全、高度贴近实战的训练资源集合,对本单位受领的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等实战卫勤任务进行系统设计、科学组训和资源调度,形成优化的卫勤保障方案并加以模拟演练和实际运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科学验证能力体系建设效果并不断完善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最后,本研究站在陆军使命任务历史性拓展、科学把握战略主动以遂行未来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角度,特别是从满足陆军战斗力新生成模式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需求出发,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二是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三是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为新时期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快速向卫勤保全转型创造条件。

周染云,张敏,杨亚婷,郭营瑾,王宏,秦艳红,韩丽梅[7](2018)在《医疗救援直升机接机转运危重患者护理管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医疗救援直升机转运危重患者至医院临时停机坪,安全顺利接机转运的管理流程。方法根据医疗救援直升机转运危重患者的特点和医院临时停机坪特殊环境的安全管理要求,设计接机转运途中的护理安全管理流程。结果 6例危重患者全部安全顺利接机转运,未发生紧急和意外情况,平均住院52 d;3例患者治疗效果好,安全出院;1例患者因病情危重,家属强烈要求停止一切抢救放弃治疗出院;2例患者因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科学规范的救护流程及严格的落实和统一协调指挥及各部门间的密切配合是保证危重症患者接机转运护理安全的关键。

李娟[8](2014)在《空中救援成功转运五例患者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我国飞机救援现状,有助于改善我国面对需要紧急救助时飞机救援应用不足的情况,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飞机救援水平。方法通过列举文中五个实例,对飞机救援转运患者的年龄、病种、转运目的地及转运所需时间等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找出我国飞机救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通过实例汇总,红十字中心的转运率在逐年上升,转运病人年龄跨度也越来越大,转运病人病种也越来越多样化。利用飞机转送伤病员已日益普及,是非常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转运病人的方式,更符合社会需求。结论随着我国飞机救援的快速发展,可以顺利实施救援,但飞机救援还不完善,在高昂的转运费用、停机坪的设立、飞机转运局限性等方面还需要改进。在我国,飞机救援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国家和各界人士共同协调改善飞机救援存在的问题。

石小军,王光林,裴福兴,宋跃明,杨天府,屠重棋,黄富国,刘浩,林卫[9](2013)在《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骨科伤员伤情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伤员损伤特点,探讨地震伤员的救援及治疗方法。方法:以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骨科伤员为对象,分析比较伤员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部位、就医时间以及伤员转运速度等信息。结果:两次地震伤员的年龄分布及性别构成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芦山地震伤员从受伤到入院平均2.1天,收治高峰出现早、持续时间短,而汶川地震伤员从受伤到入院平均8.3天,收治高峰出现晚且持续时间长。汶川地震挤压综合征、截肢、气性坏疽、血管损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高于芦山地震。汶川地震以倒塌建筑及滚落山石砸伤/掩埋为主,占所有受伤原因的79.6%,而芦山地震砸伤/掩埋占所有受伤原因的39.2%,低于高坠伤和跌伤(56.8%)的发生率。芦山地震足部、脊柱骨折及多发骨折的发生率高于汶川地震,而开放性骨折、小腿骨折的发生率低于汶川地震。结论:快速的现场救援和病员转运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早期救援和病员转运可以显着降低创面感染、挤压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截肢的发生率,而正确的地震应急避难知识的普及有利于降低因地震而盲目跳楼、逃跑等逃生引起的损伤。

曹卫红[10](2012)在《多批次烧伤伤员空中转运救治策略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探讨多批次烧伤伤员空中转运救治方法及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间参与救治的5批次54名军队烧伤伤员的现场救治、空中转运、后送等过程,总结相关经验和问题。结果3例重度烧伤患者在伤后3~4 d因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结论批量伤员救治的分工协作至关重要,但在现场急救、院前急救、空中救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

二、成功空中转运一例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功空中转运一例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体外膜肺氧合在院外急救救援现场和转运后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便携式ECMO设备的研究进展
2 ECMO救援现场应用现状
    2.1 ECMO现场救援的宏观调控
    2.2 ECMO院前现场救治和转运现状
    2.3 ECMO救治团队
    2.4 转运工具的选择
3 局限性和展望
    3.1 局限性
    3.2 展望

(3)早期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策略在俯卧位通气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俯卧位通气
        1.1.2 俯卧位通气患者肠内营养的重要性
        1.1.3 肠内营养途径
        1.1.4 俯卧位通气早期幽门后喂养
        1.1.5 俯卧位通气患者胃肠耐受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
    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专家对象
        2.1.1 成立本次课题研究小组
        2.1.2 确定专家对象
    2.2 制定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策略
        2.2.1 拟定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策略初稿
        2.2.2 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策略的修订
        2.2.3 形成早期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策略终稿
3 幽门后喂养策略的实施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2 样本量估算
    3.3 分组方法
    3.4 研究设计
        3.4.1 伦理原则
        3.4.2 质量控制
        3.4.3 评价指标定义
        3.4.4 技术路线图
        3.4.5 干预方法
        3.4.6 资料收集
    3.5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两组患者营养摄入量与达标率结果比较
        4.2.1 早期幽门后喂养患者肠内营养每日摄入量结果比较
        4.2.2 早期幽门后喂养患者肠内营养每日达标率结果比较
    4.3 胃肠耐受性相关指标比较结果
        4.3.1 入院时与幽门后喂养后5 天的呕吐、误吸、VAP发生率比较
        4.3.2 研究组患者腹内压喂养第 1 天、第 3 天、第 5 天的腹内压情况
    4.4 蛋白相关指标比较结果
    4.5 ICU住院时间、住院时间比较结果
5 讨论
    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5.2 俯卧位通气患者实施早期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策略的安全可行性
    5.3 早期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策略对俯卧位通气患者肠内营养目标达标率的影响
    5.4 监测腹内压对俯卧位通气患者早期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的影响
    5.5 早期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策略对俯卧位通气肠内营养的前白蛋白、白蛋白的影响
    5.6 早期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策略对俯卧位通气ICU住院天数、住院总天数、死亡率的影响
6 结论
7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7.1 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7.2 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俯卧位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1例地震严重多发伤伤员航空医疗救援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救治过程
    2.1 前期处置
    2.2 远程会诊
    2.3 转运前准备
        2.3.1 病情处置
        2.3.2 飞行准备
        2.3.3 医疗团队
        2.3.4 医疗设备
        2.3.5 血液及药品
    2.4 实施转运
        2.4.1 转运过程
        2.4.2 病情观察
        2.4.3 病情处置
    2.5 空地对接
    2.6 入院治疗
3 讨论

(6)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发展现状研究
    2.1 外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2.2 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2.3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
    小结
第三章 卫勤保全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3.1 相关概念及卫勤保全核心内涵研究
    3.2 卫勤保全与国外卫勤保障理论的比较分析
    3.3 新形势下卫勤保全理论应用前景分析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4.1 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模型的假设
    4.2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实践研究
    5.1 用卫勤保全理论引领核心卫勤能力建设方向
    5.2 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统领卫勤保全战救研训资源构建
    5.3 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的特点与应用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效果实证研究.
    6.1 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
    6.2 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
    6.3 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
    小结
第七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思考
    7.1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
    7.2 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
    7.3 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承担课题及获得奖项
致谢

(7)医疗救援直升机接机转运危重患者护理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分析接机转运组织管理主要问题
    2.2 接机转运的组织管理目标
    2.3 医院临时停机坪的安全管理要求
    2.4 接机转运组织管理
        2.4.1 成立接机转运应急救援队
        2.4.2 制订接机转运流程
    2.5 患者的护理与管理
        2.5.1 到达后救治
        2.5.2 患者交接
3 效果
4 讨论
5 小结

(8)空中救援成功转运五例患者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骨科伤员伤情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地震伤员性别、年龄分布
    2.2 致伤原因
    2.3 病员转运
    2.4 骨折部位
    2.5 合并伤
    2.6 挤压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截肢
3 讨论

(10)多批次烧伤伤员空中转运救治策略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现场急救
    2.2 空中转运前治疗
    2.3 空中转运救治
    2.4 目的地后送
3 结果
4 讨论

四、成功空中转运一例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损伤控制理论应用于1例空中救援重症多发伤患者的治疗体会[J]. 马斯佳,陶海,郑剑,向威,吴成,陶凤华.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21(06)
  • [2]体外膜肺氧合在院外急救救援现场和转运后送中的应用[J]. 樊毫军,李文莉,哈力旦·阿布都,蔡金霞,陈原森,刘燕青,刘子泉.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1(08)
  • [3]早期幽门后不减速喂养策略在俯卧位通气患者中的应用[D]. 蔡凌云.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1例地震严重多发伤伤员航空医疗救援经验[J]. 李鑫,杨子含,杨贵淑,章晓红. 现代临床医学, 2020(06)
  • [5]"5·17"河南南阳成批钢水烧伤患者的转运及早期救治分析[J]. 张树堂,刘奇,李天宇,赵俊祥,崔正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09)
  • [6]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D]. 罗跃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7]医疗救援直升机接机转运危重患者护理管理[J]. 周染云,张敏,杨亚婷,郭营瑾,王宏,秦艳红,韩丽梅. 护理管理杂志, 2018(01)
  • [8]空中救援成功转运五例患者案例分析[J]. 李娟.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02)
  • [9]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骨科伤员伤情比较分析[J]. 石小军,王光林,裴福兴,宋跃明,杨天府,屠重棋,黄富国,刘浩,林卫.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5)
  • [10]多批次烧伤伤员空中转运救治策略的初步探讨[J]. 曹卫红. 空军医学杂志, 2012(02)

标签:;  ;  ;  

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成功空中转运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