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结构的市场机会模型:市账率的累积效应

资本结构的市场机会模型:市账率的累积效应

一、资本结构的市场机遇模型:市场-账面价值比的累积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汪程曦[1](2021)在《基于自由现金流量模型的TY公司股票投资研究》文中提出

曹晓月[2](2021)在《企业社会责任对风险承担偏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新常态”情境下,由于我国企业可以从广阔的市场空间中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发展机遇,企业的风险承担活动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同时也会面临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考验。因此,企业必须谨慎制定投资决策,维持合理风险承担水平。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责任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众多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能够影响其未来发展,但对社会责任是如何作用于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清晰地阐述。因此,本文试图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经济后果拓展至风险承担的偏离,讨论企业社会责任与风险承担偏离之间的关系,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方向。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等,探讨社会责任是否可以发挥将企业的风险承担引导至最优水平的作用,并提出媒体关注和资源约束两条影响路径,以我国2013-2019年沪市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社会责任对风险承担偏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并对社会责任进行划分,分别讨论了内外部社会责任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首先,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风险承担偏离有抑制作用,即企业社会责任评分越高,表现越好,越能将企业风险承担引导至最佳水平。内外部社会责任均对风险承担的偏离表现出抑制作用。其次,媒体作为第三方中介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会受到更多媒体关注,媒体关注进而会影响到管理层,使其适当承担风险,降低企业偏离最优风险承担水平的程度,且外部社会责任表现更能够通过媒体关注发挥作用。最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更多地从利益相关者处获取企业所需的各类资源,获取到的充足资源保障,就形成了企业进行风险承担的客观基础。具体而言,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调节资源供给,从而调整风险承担水平,将其引导至最优水平上去。资源约束在内部社会责任与风险承担偏离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但在外部社会责任与风险承担偏离之间中介效应不显着。本文创新点在于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产生的经济后果拓展到了风险承担的偏离,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社会责任进行了划分,讨论内外部社会责任对风险承担偏离的影响;另外,进一步研究了社会责任和风险承担偏离之间的影响机制,讨论媒体关注和资源约束在二者关系间的作用,丰富了社会责任与企业风险承担的研究。

刘嘉祺[3](2020)在《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资产存货审计由于生物资产的自然增值性、生长周期性、地域差异性、环境依附性、价值波动性等特点导致生物资产存货审计难度大。生物资产存货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盘点过程复杂,监审难度大、专业性要求高,审计风险也相对较大。如何以生物资产存货审计为研究对象,对生物资产存货审计进行系统的概念与理论分析,积极探讨生物资产存货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成为许多专家学者与实践者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獐子岛集团频发的“扇贝事件”为研究背景,大规模减值减产频发的生物资产存货为研究对象,对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案例进行分析。獐子岛集团属于水产养殖企业,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具有生物生产周期长、生物资产存货分布范围广、盘点难、交易对象分散、公司业绩不稳定等特征。獐子岛集团的生物资产存货品种多、范围广、数量庞大,生长遵循生物品种的养成规律,自然风险大,价值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导致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的审计风险高、难度大、专业性要求高,因此对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进行审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案例进行研究。理论分析部分对生物资产的概念和特点进行概述,总结分析出生物资产存货审计的难点,包括风险多样化、监盘难度大、专业知识要求高等。案例分析部分首先对獐子岛集团的历史沿革、经营范围、行业概况、财务情况、存货概况五个方面简单地进行了介绍。其次概述会计师事务所对于獐子岛集团存货审计的过程,具体涉及的内容包括与存货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计价、监盘、会计处理、减值计提、原始记录和会计信息披露七个方面的内容。按照审计的过程分析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建议,最后根据研究内容得出本文的结论。本文研究发现獐子岛集团在生物资产存货内部控制、盘点技术、减值处理、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水产养殖行业内具有普遍性,但是也存在特殊性问题。本文以这些问题为基础,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建议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内部控制方面:科学决策苗种计划,控制苗种验收质量,全程监控苗种投放,动态监控存货的生长,降低与生物资产存货相关的控制活动的风险。创新存货盘点技术方面:利用数理公式推算数量,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监控,借助外部的监督提高盘点工作的真实性。生物资产存货的减值工作方面:完善生物资产存货的减值方法、审批流程,加强存货减值结果的审核。信息披露方面:獐子岛集团应及时完整地对关键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细化信息披露的内容,加强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提高重要信息披露的完整度与准确度;立法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披露条款避免企业利用制度的漏洞;监管机构应当强化监督责任意识,加大违规披露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李苗苗[4](2020)在《董事会监督、反腐败与企业绩效》文中研究指明在确保公司健康发展的治理制度安排中,董事会及其监督活动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公司科学决策与恰当经营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企业绩效的达成。因而,如何健全与强化董事会治理,始终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董事会监督的有效性及其对企业绩效的最终影响,除取决于机制设计之外,还受到运行环境的现实影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腐败现象普遍存在且相对严重,对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造成干扰,董事会监督亦可能被弱化甚至失灵,对公司治理乃至企业绩效都有显着负面影响,解决问题的契机无疑是反腐败。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反腐败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之后,反腐败工作持续加强并趋于制度化和常态化,公司治理机制得以运行的外部环境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推动着董事会治理的改善,尤其是监督有效性的提升。基于此种背景,本文选取20112017年间的沪深股市主板777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董事会监督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重点考察反腐败对于两者关系的现实影响。具体地,分别从董事会的结构特征、运行特征与激励特征三个方面,考察董事会监督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反腐败表征制度环境,考察其在董事会监督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潜在调节效应,为反腐败工作在微观企业层面的积极治理意义找寻证据。实证结果表明,在董事会激励特征方面,董事薪酬与企业绩效呈正向相关关系,反腐败在董事薪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存在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在董事会结构特征方面,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呈正向相关关系,反腐败在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存在显着的正向调节效应;在董事会运行特征方面,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企业绩效呈负向相关关系,而反腐败在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不存在明显的正向调节效应。并且,稳健性检验依然支持上述结论。最后,本文结合前述分析,对如何改进董事会监督有效性,继而提升企业绩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熊波[5](2018)在《低碳电力的投资决策、社会福利效应与需求信息共享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恶化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关乎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人们已发现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高达77%,二氧化碳排放源中,电力行业化石燃料的燃烧可称得上是“罪魁祸首”,中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左右,燃煤发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了电力行业总量的93%,远高于全球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毋庸讳言,“多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碳经济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对环境和能源供应的可持续问题重视程度不够,中国以往的高碳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电力行业作为能源战略中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也应该成为中国碳减排任务的主力军。发展低碳电力是中国实现经济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政府正以长远的战略眼光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积极制定低碳战略,发展低碳经济,致力于碳减排,实现低碳能源和低碳电力发展。鉴于此,从低碳经济理论出发,对中国低碳电力的投资行为,社会福利效应下的最优低碳电力决策行为以及能源企业信息共享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往电力投资研究多集中于不完全变量和效益方面的研究;研究方法上多是简单化的归纳演义法,实证研究大都是基于单方程的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低碳电力在社会福利方面的研究,只涉及低碳发电容量问题、低碳能源的并网社会福利问题、碳减排的社会福利绩效,以及电力部门的最优选择等问题,几乎没有考虑到社会计划者职责从社会福利效应出发对低碳电力的供给侧而进行的研究。并且,对电力市场主体之间在低碳环境下进行信息共享及其价值分配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但是在现实中这一问题却是至关重要的。对此,我们通过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针对低碳电力体系结构的参与主体,对低碳电力项目的投资、社会计划者主导的低碳电力供给侧发展,以及由低碳电力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构建的渠道的契约协调和激励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弥补以往研究空白,以期对推动中国的低碳电力快速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根据论文的研究思路,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构建的面板结构VAR模型,基于2003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二季度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涉及低碳的电力公司财务报表获得的微观层面财务数据。研究了低碳电力企业投资,现金流量,Tobin Q和负债率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构建有向无环图对参数进行识别。对低碳电力企业投资行为的决定因素进行分析,以更清晰的数量描述来刻画低碳电力项目投资行为的动态响应机制(2)传统发电模式给环境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从社会福利理论而言,具有负的外部性,作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发电企业,往往不会对负效应支付补偿,加之发电企业对碳的固定效应。因此,在电力产业低碳化的决策和实践中,社会计划者的职责不可或缺。通过建立双寡头垄断电力企业的微分动态博弈模型,考虑了电力企业的利他行为与碳排放的负外部性在电力产出的决定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利他行为进入到了电力企业与社会计划者的目标函数中,而碳排放的负外部性仅进入到了社会计划者的目标函数中。(3)通过建立由单一风险规避电网公司和单一风险中性低碳电力投资发电企业所构成的渠道投资决策模型,考虑低碳低碳电力投资发电企业与电网公司之间是否进行需求信息共享,采用CVaR风险度量准则给出了电网公司的决策目标函数并着重分析了电网公司的风险规避程度以及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信息对渠道双方以及整条渠道的需求信息共享价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收益共享契约下渠道总收益增量的分配问题。根据以上的研究内容,我们得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从脉冲响应分析来看,现金流量和投资机会Tobin Q是推动低碳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虽然电力企业投资自身的惯性同样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但是,这主要是由电力行业的资本投资特性所决定的,即固定资产投资所具有持续性。在当前低碳理念日益盛行的背景下,抛开电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沉没成本,为了提升低碳电力企业的投资,必须拥有一定的现金流量以及把握稍纵即逝的投资机会。现金流量与衡量投资机会的TobinQ对投资行为具有正向效应,而且,二者的累积效应值大小相当,因此,从企业决策层面来看,拥有丰裕的现金流量与掌控投资时机,能有效促进电力企业的投资。而对于负债而言,其对企业投资的效应为负,反映出负债阻碍了企业的投资决策。从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抛开企业投资自身的惯性,现金流量冲击对企业投资波动具有最大的解释力,这表明,作为现金流量充裕的企业投资扩张更快。而Tobin Q和负债率只起到了非常有限的作用。(2)发现负外部性的存在并不影响低碳电力企业的最优行为,在考虑利他行为的条件下,企业的均衡解呈现出双重性,即古诺-纳什解或拉姆塞黄金律鞍点解,然而,究竟是哪种解,具体取决于参数的相对大小。而对于社会计划者而言,负外部性影响到了最优社会福利水平。当负外部性取决于电力的需求时,社会计划者的行为需要根据模型各个参数的取值,尤其是利他程度参数与电力的保留价格和边际成本之差的比较,通过多种情形的讨论,可以进一步来比较外部性的权重与其门限值之间的大小,从而明确社会福利是否达到了最优水平。为了进一步探讨碳排放的决定因素,我们将模型扩展至碳排放取决于电力生产负外部性的情形,此时,我们得到了社会计划者所获得的最优电力产出水平。与之前的讨论得到的结果不同,此时,不管社会计划者是否关注碳排放的外部性,电力产出都无法达到拉姆塞黄金律水平。而稳态时社会计划者的最优产出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与和+之间的大小关系,在一定的约束下,最优产出与利他行为的系数无关,而仅与碳排放的权重系数有关。社会计划者通过主导调整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进程和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投入等角度推动低碳电力的发展,在低碳电力市场交易层面上,完善碳交易市场和加速构建辅助服务管理体系,表面上看虽然是市场本身,但实际上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内容的一部分。而对于低碳电力企业自身发展而言,都要建立资源危机和环境保护意识,在社会计划者的统一谋划下,尽快形成分散化开发与规模化开发相结合的新能源开发格局协调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的低碳化机制。(3)低碳电力需求信息的共享价值与低碳电力供应链中电网公司的风险规避程度,以及低碳电力的不确定市场需求信息与所反映的需求变化的情况有关:当市场的不确定性需求信息反映的是市场上的低碳电力需求增加时,低碳电力供应链中电网公司无偿与发电企业共享低碳电力需求信息,总是会减小自身的售电收益,而供应链中的发电企业通过共享市场不确定信息,总能获得更大的发电收益;在大多数情形下,低碳电力需求信息共享有利于改善低碳电力供应链渠道的最优收益。而当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非常大,并且低碳电力供应链中电网公司并不非常害怕风险时,不确定需求信息的共享行为,反而会降低低碳电力供应链渠道的总收益;当市场的不确定性信息显示的是低碳电力市场需求减少时,若低碳电力供应链中电网公司的风险规避程度较高,这时进行低碳电力需求信息共享能够提升低碳电力供应链渠道总收益。反之,则相反。

陈华[6](2016)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的有力支持,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近年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指导下,研发支出绝对数和相对数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但与技术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距离,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活动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收益高等特征,成功的研发项目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的丰厚回报。技术创新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权变理论等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研发支出对企业价值的促进作用。实证方面,国外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多数结果显示研发支出与企业市场价值显着正相关,但这些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企业。国内学者近年来关于这一命题的研究正在逐渐增多,但由于数据获取不易,多数选择2-3年甚至1年的短期样本,考虑到研发活动周期长的特点,短期研究难以得出可靠结论。本文选取2010年-2014年在沪、深两市连续披露研发支出信息的72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以托宾Q值的自然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研发强度作为解释变量,同时引入四个控制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考察研发支出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系及其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实证结果显示:(1)研发支出与当期市场价值不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2)研发支出在滞后2年和3年时对企业价值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滞后2年的回归系数和显着性水平都高于滞后3年;在滞后1年和4年时影响不显着。(3)研发支出存在累积效应,随着累积年限的增加正向作用有所增强,显着性水平也随之提高。

齐欣林[7](2016)在《中国股票市场盈利溢价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学术研究领域,以资产定价理论为代表的现代金融学理论是投资者进行股票收益预测、进行公司价值评估与投资策略构建的理论本源,经典资产定价理论包括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CAPM模型、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均已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上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大量学者针对有效市场理论的检验以及股票市场异象研究的兴起,资产定价模型研究有了新的发展,Fama和French在原有CAPM模型市场溢酬因子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账面市值比因子和规模因子,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因子定价模型。该模型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普遍认可,成为学术界与业界衡量超额收益表现的基准模型。然而随着实证研究的深入,三因子模型仍旧无法刻画市场上发生的所有变化,近20年里,新的市场异象相继被发现,这为学者剖析资产价格的形成机理并试图对资产定价模型创新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旨在对现行市场异象实现一般意义上的解释,这也是推动现代金融理论不断向前的源动力之一。最近几年,盈利异象成为国际前沿资产定价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公司基本面出发,支持盈利能力对股票横截面收益具有正向预测能力的研究证据陆续被发现(Fama and French,2006,2008;Novy-Marx,2013)。在2015年,基于Q理论的四因子定价模型(Hou,Xue and Zhang,2015a)和Fama-French五因子定价模型(Fama and French,2015)同年问世,二者的研究结论殊途同归,均对经典三因子模型做出了类似的拓展:在两大最前沿定价模型之中,盈利因素都被正式确立为资产定价因子,这进一步肯定了盈利在股票收益预测方面的重要作用。伴随着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价值投资策略不断得到丰富。价值投资思想在1934年本杰明·格拉厄姆和佛兰克·多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着——《证券分析》中被首次提出以来,在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中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已经发展成为被广为接受的主流投资哲学与重要投资风格,其中如何挑选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优质公司,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投资策略以增强绩效表现等问题一直都是众多学者的研究焦点。剖析价值投资内涵的发展与演进可知:传统价值投资策略研究仅仅关注公司估值水平,通过估值指标筛选便宜公司作为价值股进入投资组合,而价值投资策略的最新研究维度是不再单纯考察估值,侧重于对公司盈利水平和质量的评估,构建由盈利性驱动的价值投资策略。投资者依靠盈利相关指标进行股票收益预测,并相应构建投资组合来获取超额收益的现象即为盈利溢价效应(profitability premium)。梳理盈利溢价效应的前沿文献可知,绝大部分研究均集中于美国市场等成熟资本市场环境,而在新兴经济体的市场中,尤其是中国股票市场,探究公司盈利在股票横截面收益预测方面的实证研究还寥寥无几,鲜有研究关注最新提出的盈利定价因子,存在明显的研究空白。中国股票市场在成立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相关市场机制设计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内幕交易与投资炒作现象严重,曾被诟病为是“赌场”,然而经过了过去十年跨越式的集中改革与发展,中国股票市值规模已达到6万亿美元量级,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股票价格中的信息含量稳步上升,股价波动与基本面的相关性在逐步增强,市场成熟度稳步提升。此时,在中国市场中研究上市公司盈利对于价值投资者是否是一个关键性的基本面信号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在这样的背景和动机下,本文专门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环境,探寻中国上市公司盈利性与预期股票投资收益间的关系,对于盈利溢价效应进行系统性的检验,以弥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缺;实证研究基于盈利驱动的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市场中的有效性情况,从而构建符合市场特征的价值选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盈利策略实践背后的运行机制,解释策略超额收益的来源;目的为a股票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和广大个人投资者进行科学理性的价值投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证依据。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文整体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主体实证研究部分,主要运用了投资组合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并在价值投资策略的理论演进梳理、盈利策略的投资绩效表现与超额收益经济学解释等方面多次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具体来看,本文共有八章内容,各章的主要结构安排概况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动机、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梳理了价值投资策略的理论演进,归纳了股票市场异象与价值投资的关系,重点挖掘了盈利溢价效应的相关理论,强调了价值投资策略的最新内涵,并对中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第三章:盈利溢价的理论基础。分别从q理论、股票估值模型和错误定价理论的角度分析可能解释盈利策略超额投资收益来源的理论机制。第四章: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本文实证研究的各项准备性工作:阐述了数据来源、样本选择、所有变量的选取与定义方法、样本的总体描述性统计情况,并详细介绍了文中使用的实证研究方法。第五、六、七三章为本文的主体实证研究章节。第五章研究盈利驱动的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市场的投资绩效,通过不同盈利代理变量对盈利溢价效应进行系统性的测度;第六章进一步对盈利投资策略的稳健性进行了全面检验,研究在控制了规模与价值之后盈利溢价程度的变化情况;第七章实证检验盈利策略获取超额投资收益的成因,对比分析了错误定价理论和q理论对盈利溢价效应的解释力度。第八章:结论与启示。首先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其次,分别在投资者与市场制度建设两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最后对于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概括来看,本文主要有以下研究发现与结论:首先,中国股票市场中可以观测到显着为正的盈利溢价效应,盈利出色公司的股票投资收益相会比盈利平庸公司的更高,即由盈利驱动的价值投资策略可以取得出色的投资绩效表现。例如:在2001年至2015年的样本期内,以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作为衡量基准,基于gpa(roa、roe、roic)构建的多空对冲组合可以获得年均18%(15%、13%、10%)左右的超额收益。其次,盈利策略具有良好的稳健性,fama-macbeth横截面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包括市值规模因子、账面市值比因子、惯性收益因子在内的一系列因素之后,盈利信息对于公司未来股票收益的正向预测能力依然保持显着,即中国股票市场中的盈利溢价效应并不由上述股票横截面收益的重要影响因素来决定。此外,盈利溢价效应在大市值规模和高成长性(低账面市值比)的公司中表现更为突出,因此中国股票市场中的价值投资实践者在遴选股票时,应重点选取盈利水平出色、大盘型且成长性良好的优质公司股票。从2001年至今的14年里,投资者依照“盈利—规模—估值”三维排序联合选股体系构建的盈利套利组合可以斩获高达接近30%的年化超额收益,投资表现优异。最后,在盈利溢价的经济机制解释方面,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错误定价理论并不可行。依照行为金融理论,错误定价的存在会增强股票市场异象的表现。而本文研究发现,盈利溢价效应在估值更加确定或有限套利更弱的公司中表现更强,即在错误定价程度低的公司中反而更加显着,这与非理性假设下的行为金融解释存在明显的矛盾。相比之下,q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中国股票市场中的盈利策略的超额收益来源。根据q理论,股票预期收益率由公司预期的投资边际收益与当前投资的边际成本之比决定。在企业投资给定时,当其面临的投资摩擦越弱时、相应边际投资成本越小,从而盈利水平与股票预期收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就会越强。本文的实证研究中分别使用资产规模、股利支付率、企业产权性质和融资约束程度指数(kz、sa、ww指数)来衡量投资摩擦,研究发现盈利溢价效应在投资摩擦程度更低的公司中表现更显着,此类公司通常属于国有企业且受到的融资约束较弱,具有资产规模大、红利支付水平高、现金流充裕、上市时间长、营业收入增长较快等特征,上述实证结果验证了q理论对于盈利溢价效应的作用机制。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系统性的检验了盈利溢价效应。由于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和Q因素定价模型刚刚在2015年问世,国内学者针对盈利性这一最新资产定价因子的关注度十分有限;与之对应的是,在价值投资策略的实证研究方面,大部分国内学者关注的异象变量均与估值指标相关,属于传统价值投资范畴,基于企业盈利构建投资策略的实证研究还几乎是空白,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检验中国市场中的盈利溢价效应,因此本文从企业盈利层面出发剖析价值投资策略的研究视角非常新颖,可以很好的弥补上述研究空白。第二,丰富了价值投资策略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已有价值投资的实证研究多集中于单纯依靠估值指标选股的传统价值投资策略,近几年中的前沿研究中方才开始关注基于公司品质特征构建投资策略,更鲜有将二者结合考虑、即联合估值与盈利进行股票筛选的投资策略研究。本文在价值投资的新兴领域深入挖掘、符合股票估值模型的本源,并通过控制规模和账面市值比因子来构建多维联合选股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价值投资策略的外延,丰富价值投资的内涵。第三,多维度出发构建价值投资策略。现有研究在构建投资策略时多为仅仅依靠单一指标或选股体系,缺少对于策略的稳健性检验以及不同准则投资表现之间的横向比较,因此角度相对单一、分析较为片面。本文在构建盈利驱动的价值投资策略时,尝试利用多种衡量公司盈利的代理变量,在多维度下更加全面、客观、系统性的诠释了盈利性,并直观的展现了在不同盈利评价准则下构建投资组合的绩效情况。同时,经过精细的实证研究设计,对于所研究策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稳健性检验,增加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第四,揭示了盈利策略投资实践的经济学解释。国内目前有关市场异象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针对异象变量溢价效应的测度,而对基于市场异象构建投资策略可以斩获超额收益的本质原因探究方面所做工作较少,即多数学者更多关注的是策略绩效本身,而缺少对于策略背后起决定作用的运行机制方面的深层次探讨。本文创新性的对比实证检验了行为金融学的错误定价理论和新古典金融学的Q理论对于盈利溢价的经济解释能力,揭示了A股市场中Q理论对于盈利溢价效应的具体作用机制。

吴相俊[8](2015)在《因子误差结构面板数据模型的理论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面板数据模型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越来越流行及普及。面板数据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在控制不可观测的横截面异质性的条件下,获得重要参数的一致估计量(Ahn, Lee, Schmidt,2013).异质性的一个例子是个体效应,它反映了个体拥有的潜在的不可观测特征,例如,在劳动经济学中估计工人的工资决定方程时,个体内在的能力与技能是不可观测的,基于横截面数据对参数进行一致估计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当能够获得面板数据时,即便存在着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依然能够一致地估计出教育对工资的效应。标准的面板数据模型通常假设不可观测的个体效应是不随时间变化,只随个体变化的误差成分,意味着,在整个样本期内,每一个个体的异质特征都是不随时间而变动的,这一假设的约束性显然太强了。有研究表明,工人的生产力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变动,由此可以推断,个体的能力或技能也伴随着经济周期的起伏而变动(Ahn, Lee和Schmidt,2001)。因此,在实证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过程中,采用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效应来捕获个体的不可观测特征显然并不总是合适的。大量的文献在面板数据模型的误差项中以可加的形式同时包含了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即共同因子),试图不仅捕获不可观测的个体潜在特征,而且控制特定的时期效应,如不随个体而只随时间变化的宏观政策冲击等。然而,时间效应的加入,固然可能完善模型的设定和提升其应用的空间与范围,但是,与个体效应的缺陷类似,它所反映的也只是:在每一时期,共同因子对所有个体的冲击具有相同的效应。为避免传统模型设定的不足与缺陷,经济学家将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以乘积的形式引入到了模型中,从而自然地形成了因子误差结构,使得可加形式的模型成为其特例。相较于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因子误差结构的引入,不仅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对异质性进行建模,而且为控制宏观经济与金融数据中广泛存在的横截面相依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允许个体效应、共同因子以及因子结构与解释变量相关,不仅丰富了变量内生性的设置,也使模型设定更符合经济现实。因子误差结构呈现的是典型的因子模型形式,因此,能够基于传统因子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估计。鉴于此,本文在吸收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因子误差结构模型的设定与参数识别及估计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并将理论应用于探讨和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由于代表性文献所考虑的均是对二维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参数识别与估计,考虑到三维面板数据在实证国际经济学等领域的广泛运用,而理论研究并不充分,本文分别研究了三维静态与动态模型在数据平衡以及非平衡时具有参数一致性的估计方法,并基于Monte Carlo仿真实验考察了参数估计量的有限样本性质。其次,考虑到个体可能按照其潜在的特征形成组群结构,即处于同一个组群的个体具有相同的系数,而处于不同组群,系数则是不同的。Ando和Bai(2013,2014)将分组因子结构纳入到了同质与异质系数模型中,但分组因子与因子载荷都设置为组群特有(.Group-Specific)的形式。然而,在现实的经济中,共同因子未必是组群特有的,因此,模型的设定存在着缺陷。鉴于上述模型的特殊构造,在理论与应用层面均不具有一般性,本文考虑因子是共同的,而因子载荷是组群特有的情形,即因子载荷反映出同一组群的个体对宏观冲击具有相同的效应。基于迭代估计的思想,探讨了共同因子为可观测与不可观测时的外生分组因子结构静态和动态模型的估计,以及借鉴惩罚回归思想,探讨了内生分组因子结构模型的参数估计与组群识别。另外,在传统的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VAR模型的基础上,借鉴单方程因子误差结构面板数据模型的建模思路,将因子误差结构引入到了面板结构VAR (PSVAR)系统中。在回顾了传统时间序列与面板VAR模型的参数识别与估计方法的基础上,考察了因子误差结构PSVAR模型的识别与参数估计方法,将因子误差结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思路与面板VAR模型的识别技巧相结合,建立了基于GMM与主成分分析迭代的估计程序。在实证研究方面,首先,采用在中国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构建了共同因子可观测的外生分组因子结构动态模型。基于企业所属的行业对个体企业进行外生分组,从微观货币需求的视角,研究了作为共同因子的货币政策的行业效应的差异。结果显示,传统行业对货币政策冲击更敏感,而纺织服装、IT、食品与饮料、医药与生物制品等服务与高科技行业的敏感性较低。其次,基于因子误差结构PSVAR模型,研究了人力资本、贸易开放、城市化与中国的省际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动态相互依赖关系,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对城市化冲击具有最大的累积效应,城市化自身惯性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力量,各内生变量对TFP均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全局性社会环境共同因素总体上对人力资本积累、城市化进程,以及TFP具有促进作用,但在金融危机期间,对TFP具有明显的遏制作用。而且,相比于欠发达区域,中东部省份对共同因子的冲击更敏感。

童勇[9](2011)在《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时机选择行为效应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构建研究样本,对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市场时机选择行为及其近期效应和持续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着权益融资市场时机选择行为,这一行为不但在短期内显着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而且其效应还将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主要表现是市场价值波动触发公司进行市场时机选择,由此就使得公司在资本市场中各历史年份的表现与其当前资本结构具有较强的相互关系。正是基于上述效应,从长期来看,公司资本结构是公司过去在资本市场时机选择的累积结果。

张坤[10](2011)在《金融稳定机制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系统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舆论导向和政策理念,金融稳定和政府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作用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关于金融脆弱性的成因或金融周期的驱动力量、什么是金融稳定和如何维护金融稳定等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仍然需要从理论上做出进一步研究。本文认为,金融稳定是针对金融系统整体而言的,因此应该避免这样一种方法论上的还原论倾向,即单纯从对个别金融要素的认识和管理入手来认识和维护金融稳定。本文将金融视为一个由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的金融要素构成的有序整体。对于金融稳定而言,金融系统论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金融系统的管理应当采取宏观审慎视角。其一是应该设置审慎的激励结构,确保金融机构的行为与宏观审慎目标之间保持一致。其二是在监管结构方面,应该分别设置负责识别和处理系统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主体,以及负责个别金融机构的安全和稳健的微观审慎监管主体。其三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应该建立一家宏观审慎管理机构,其政策工具要远比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的丰富。其次,在设计金融稳定机制和管理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应当区别对待金融系统和金融要素。金融稳定与个别金融机构的安全与稳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应当设计良好的危机管理程序,特别是问题金融机构处置机制,同时为政府救助行为设置适当的规则,以消除“时间不一致性”。第三,金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反馈或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了金融变量动态变化过程中的显着特征,因此任何一个冲击或政府干预都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宏观效果。从动态上看,金融系统需要具备保持原有稳定结构或者获得新的稳定结构的内在的和外在的稳定机制。在为金融系统立法的过程中,金融系统管理部门应当谨慎行为,而且需要注意,稳定机制的对立面就是不稳定机制。金融稳定机制的设计应当以一般金融系统论为基础,结合特殊金融系统的情况。根据这一认识,本文在行文结构上采取了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的安排。除导论之外,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构建了一般金融系统论。本章探讨了现代金融系统的内容和特征、结构与功能,以及现代金融系统与金融系统管理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本章重点有三:一是发展了金融结构概念,将金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金融总量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区分开来;二是基于以过度负债或清偿能力不足为标志的金融机构发展水平失衡,构建了金融系统失衡分类学和识别方法;三是引入“集体行为”概念来解释金融周期。第二章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别的金融稳定机制。本章首先探讨了金融系统论的金融稳定观,根据金融结构与金融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金融稳定本质上是金融结构稳定,表现为金融服务的连续性。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实施宏观审慎管理,而宏观审慎监管不过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本章将金融稳定机制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两个类别:一是内在稳定机制,具体包括激励结构、反周期机制、进入与退出机制和自组织机制;二是外在稳定机制,具体包括监管理念、综合性资本监管、流动性监管、商业行为监管、金融安全网、危机管理以及货币与财税政策。在当代条件下,不论是内在稳定机制,还是外在稳定机制,都需要金融系统管理部门的设定和维护,都需要以宏观审慎要求和金融机构“审慎经营”要求为基础。“审慎”要求有二:一是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充分识别风险,特别是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时,会产生新的风险,已存在的风险的重要性也会发生变化,甚至会消失;二是充分计量和覆盖风险,特别是应考虑到风险的周期性特征或动态特征,即风险是在繁荣时积累,在衰退时实现的。第三章探讨了金融稳定机制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五个问题,包括简化金融结构;应对资产价格失衡;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监管;金融系统管理体制的设计与改革;稳定政策“悖论”。我们支持通过有约束的混业经营与债务控制来简化金融结构,降低金融系统的复杂性;通过差别化的货币政策或审慎监管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积累;按照“系统重要性等级”,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实施分类监管;按照激励兼容原则来设计和改革稳定机制,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道德风险。金融系统管理体制指的是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力分布以及它们的组织架构或治理结构。我们按照划分标准的一致性要求,为负责审慎监管和商业行为监管的管理部门,构建了新的监管结构分类。不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这一分类都是比较和选择不同监管结构的基础。第四章为中国金融系统稳定机制设计提出了七项政策建议:一是设定金融稳定机制设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二是调整和优化金融结构,实施有约束的混业经营;三是改革监管结构,以适应和加强对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和对金融系统整体的宏观审慎监管;四是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强化宏观审慎管理;五是构建问题金融机构处置机制;六是提高人民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作用;七是根据金融系统的目的或价值来规范和引导金融业改革、开放与发展。第五章从实际因素与货币金融因素的相互作用出发,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成因进行了系统性的解释,并据此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尚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资本结构的市场机遇模型:市场-账面价值比的累积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本结构的市场机遇模型:市场-账面价值比的累积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2)企业社会责任对风险承担偏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社会责任的经济后果
        1.3.2 风险承担的影响因素
        1.3.3 社会责任与企业风险承担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社会责任
        2.1.2 风险承担偏离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信号传递理论
        2.2.4 资源基础理论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企业社会责任和风险承担偏离
    3.2 内外部社会责任和风险承担偏离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变量定义
        4.1.1 风险承担偏离
        4.1.2 社会责任
        4.1.3 媒体关注
        4.1.4 资源约束
        4.1.5 控制变量
    4.2 样本和数据来源
    4.3 模型设计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5.4 稳健性检验
        5.4.1 滞后—期检验
        5.4.2 增加控制变量检验
    5.5 进一步研究
        5.5.1 社会责任、媒体关注和风险承担偏离
        5.5.2 社会责任、资源约束和风险承担偏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本文局限性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特征研究
        1.2.2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方法研究
        1.2.3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程序研究
        1.2.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2章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涉及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2.1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的相关概念理解
        2.1.1 生物资产的相关概念
        2.1.2 存货审计的相关概念
    2.2 生物资产的特点
        2.2.1 生物的自然增值性
        2.2.2 生物的生长周期性
        2.2.3 生物的地域差异性
        2.2.4 生物的环境依附性
        2.2.5 生物的价值波动性
    2.3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的难点
        2.3.1 生物资产存货监盘难度大
        2.3.2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专业性强
        2.3.3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风险多样化
    2.4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的主要内容
        2.4.1 评审企业生物资产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
        2.4.2 验证生物资产存货账面余额的真实性
        2.4.3 审查生物资产存货的存在性与完整性
    2.5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的理论基础
        2.5.1 内部控制理论
        2.5.2 存货管理理论
        2.5.3 审计需求理论
        2.5.4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第3章 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案例
    3.1 獐子岛集团概况
        3.1.1 历史沿革
        3.1.2 经营范围
        3.1.3 行业概况
        3.1.4 财务情况
    3.2 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现状
        3.2.1 生物资产存货概况
        3.2.2 生物资产存货种类
        3.2.3 生物资产存货经营情况
    3.3 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主要流程
        3.3.1 了解生物资产存货的内部控制
        3.3.2 实施生物资产存货的监盘程序
        3.3.3 开展生物资产存货的计价测试
        3.3.4 核查生物资产存货的会计处理
        3.3.5 审核生物资产存货的减值计提
        3.3.6 核实生物资产存货的原始记录
        3.3.7 评估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第4章 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问题分析
    4.1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发现的问题
        4.1.1 生物资产存货内部控制不完善
        4.1.2 生物资产存货盘点技术不优化
        4.1.3 生物资产存货减值计提不合理
        4.1.4 生物资产存货信息披露不充分
    4.2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问题产生的原因
        4.2.1 集团改制公司治理混乱
        4.2.2 水产养殖经营风险复杂
        4.2.3 权力约束机制的缺失
        4.2.4 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4.2.5 监管机构干预力度不够
第5章 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问题的改进建议
    5.1 加强生物资产存货的内部控制
        5.1.1 苗种计划科学决策
        5.1.2 苗种验收控制质量
        5.1.3 苗种投放全程监控
        5.1.4 存货生长动态监测
    5.2 优化生物资产存货的盘点技术
        5.2.1 利用数理公式推算数量
        5.2.2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监控
        5.2.3 利用外部监管加强独立
    5.3 完善生物资产存货的减值工作
        5.3.1 完善存货的减值方法
        5.3.2 完善存货减值审批流程
        5.3.3 完善存货减值结果的审核
    5.4 强化生物资产存货的信息披露
        5.4.1 细化信息披露内容
        5.4.2 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5.5 加强生物资产存货信息披露的监管
        5.5.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5.5.2 强化监督责任意识
        5.5.3 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董事会监督、反腐败与企业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框架
        二、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董事会监督与企业绩效相关研究
        一、董事会监督的相关研究
        二、董事会特征体系的相关研究
        三、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二节 反腐败的相关研究
        一、腐败的概念界定
        二、腐败与反腐败的度量
        三、反腐败对经济的影响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理论分析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资源依赖理论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四、最优契约理论
    第二节 研究假设
        一、董事会监督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反腐败对董事会监督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变量定义及测度方法
        一、被解释变量
        二、解释变量
        三、调节变量
        四、控制变量
    第三节 模型构建
第五章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一、被解释变量
        二、解释变量
        三、调节变量
        四、控制变量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与共线性检验
        一、相关性分析
        二、共线性检验
    第三节 回归分析
        一、董事会监督与企业绩效的回归分析
        二、反腐败的调节作用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实证结果与讨论
        一、董事会监督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反腐败在董事会监督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完善董事激励制度
        二、控制适度的董事会规模
        三、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四、保持合理的董事会会议次数
        五、改善外部制度环境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低碳电力的投资决策、社会福利效应与需求信息共享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逻辑线路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低碳经济概念辨析
        2.1.2 低碳电力概念辨析
    2.2 低碳电力投资的研究动态
        2.2.1 火电CCS技术投资研究动态
        2.2.2 低碳电力投资风险的研究动态
        2.2.3 低碳电力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动态
        2.2.4 低碳电力投资时机的研究动态
        2.2.5 低碳电力投资效果的研究动态
    2.3 基于社会福利理论的低碳能源研究动态
        2.3.1 社会福利理论概述
        2.3.2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低碳能源研究动态
    2.4 电力系统需求信息共享的研究动态
        2.4.1 基于供应链的需求信息共享价值研究动态
        2.4.2 电力系统需求信息共享价值的研究动态
        2.4.3 CVaR方法在能源投资应用的研究动态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低碳电力发展特征与投资结构研究
    3.1 中国电力部门碳排放现状和特点研究
        3.1.1 中国电力部门碳排放现状
        3.1.2 电力行业碳排放特点分析
    3.2 中国低碳电力投资必要性与约束条件分析
        3.2.1 中国低碳电力投资必要性分析
        3.2.2 中国低碳电力投资的约束条件分析
    3.3 基于社会福利效应的低碳电力结构分析
        3.3.1 低碳电力结构的社会计划者
        3.3.2 低碳电力结构的低碳电源规划
        3.3.3 低碳电力结构的低碳电网规划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面板结构VAR模型的低碳电力投资行为实证研究
    4.1 引言
    4.2 低碳电力企业投资行为实证研究框架
        4.2.1 模型的设定
        4.2.2 VAR模型的估计
        4.2.3 VAR模型的识别
    4.3 基于VAR模型的低碳电力投资行为实证研究
        4.3.1 数据与变量设定
        4.3.2 描述性统计与单位根检验
        4.3.3 VAR模型识别
        4.3.4 基于VAR模型的低碳电力投资实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社会福利效应的低碳电力决策行为研究
    5.1 引言
    5.2 电力需求外部性的低碳电力社会福利效应研究
        5.2.1 基本假设和模型设定
        5.2.2 企业的最优行为分析
        5.2.3 社会计划者的最优行为分析
        5.2.4 低碳电力社会福利效应均衡解分析
    5.3 电力生产外部性的低碳电力社会福利效应研究
        5.3.1 模型设定
        5.3.2 稳定解的讨论
    5.4 基于社会福利效应的低碳电力发展对策
        5.4.1 社会计划者的低碳电力发展对策研究
        5.4.2 低碳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
        5.4.3 低碳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对策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CVaR模型的低碳电力需求信息共享决策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低碳电力投资的电力需求信息共享模型构建
        6.2.1 问题描述
        6.2.2 基于低碳电力投资的集中决策模型
        6.2.3 基于低碳电力投资的无需求信息共享的分散决策模型
        6.2.4 基于低碳电力投资的需求信息共享分散决策模型
    6.3 基于低碳电力投资的需求信息共享价值研究
        6.3.1 低碳电力供应链中电网公司的需求信息共享价值
        6.3.2 低碳电力供应链中发电企业的需求信息共享价值
        6.3.3 渠道的需求信息共享价值
        6.3.4 低碳电力投资的低碳电力需求信息共享价值分配
    6.4 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着及论文

(6)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发支出与企业价值理论基础
    2.1 研发支出相关理论
        2.1.1 研发支出的涵义及特征
        2.1.2 影响研发支出的因素
        2.1.3 我国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办法
    2.2 企业价值相关理论
        2.2.1 企业价值的内涵
        2.2.2 企业价值的表现形式和计量方法
        2.2.3 高新技术企业市场价值的驱动因素
    2.3 研发支出影响企业价值相关理论
        2.3.1 技术创新理论
        2.3.2 核心竞争力理论
        2.3.3 信号传递理论
        2.3.4 权变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3.3 变量定义
        3.3.1 被解释变量
        3.3.2 解释变量
        3.3.3 控制变量的定义
    3.4 模型构建
        3.4.1 相关性分析
        3.4.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与企业价值实证研究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研发支出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2 研发支出指标的分布特征
        4.1.3 其它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研发强度与托宾Q值的自然对数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4.3 研发支出与企业价值回归分析
        4.3.1 当期研发支出对企业价值的回归分析
        4.3.2 研发支出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滞后效应分析
        4.3.3 研发支出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累积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与建议
    5.3 研究局限
    5.4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7)中国股票市场盈利溢价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文章结构安排及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传统价值投资研究
    第二节 盈利溢价效应与价值投资
    第三节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五节 中国股票市场环境分析
第三章 盈利溢价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Q理论
    第二节 股票估值模型
    第三节 错误定价理论
第四章 实证研究方法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第二节 变量选择与定义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五章 盈利策略的实证研究发现
    第一节 盈利组合特征分析
    第二节 盈利策略的收益情况分析
    第三节 回归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盈利策略的稳健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规模控制下的策略收益分析
    第三节 估值控制下的策略收益分析
    第四节 规模与估值控制下的策略收益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盈利策略的经济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错误定价理论解释的检验
    第二节 基于Q理论解释的检验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因子误差结构面板数据模型的理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理论意义与研究思路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因子误差结构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综述
    2.2 分组因子误差结构模型综述
    2.3 应用研究
    2.4 小结
3 因子误差结构三维面板数据模型
    3.1 三维面板数据模型
    3.2 因子误差结构三维静态模型
    3.3 因子误差结构三维动态模型
    3.4 小结
4 分组因子误差结构面板数据模型
    4.1 外生分组因子误差结构模型
    4.2. 内生分组因子误差结构模型
    4.3 应用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行业效应
    4.4 小结
5 因子误差结构面板结构VAR模型
    5.1 VAR模型
    5.2 因子误差结构PSVAR模型
    5.3 应用研究:人力资本、贸易开放、城市化与全要素生产率
    5.4 小结
6 总结与说明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金融稳定机制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系统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潮流再转变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金融稳定概念的界定
        二、关于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及其含义的研究
        三、关于金融不稳定性或金融危机的研究
    第三节 基本概念、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概念
        二、研究思路
        三、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金融系统
    第一节 一般金融系统论
        一、金融要素作为系统而存在
        二、金融系统作为过程而存在
    第二节 金融系统的主要特征
        一、整体性
        二、复杂性
        三、等级性
        四、开放性
        五、自稳定性与他稳定性
        六、自组织性和他组织性
    第三节 金融系统与环境
        一、金融系统与金融系统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节 金融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系统金融结构与统计金融结构
        二、金融系统的风险创造与金融功能
        三、金融结构与金融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五节 金融系统失衡的识别
        一、金融系统失衡的分类学
        二、金融失衡的识别方法
    第六节 金融周期与集体行为
        一、集体行为:金融周期中的序参量
        二、金融周期的构成
第二章 金融系统的稳定机制
    第一节 金融系统论的金融稳定观
        一、金融稳定界定:结构-功能视角
        二、金融稳定“悲剧”
        三、宏观审慎管理与金融稳定
    第二节 金融稳定机制分类学
        一、内在稳定机制
        二、外在稳定机制
        三、外在稳定机制与内在稳定机制的相互联系
        四、金融稳定机制的阶段性问题
    第三节 金融系统的内在稳定机制
        一、激励结构
        二、反周期机制
        三、进入与退出机制
        四、自组织机制
    第四节 金融系统的外在稳定机制
        一、金融监管之理论基础:反思与重构
        二、综合性资本监管
        三、流动性监管
        四、商业行为监管
        五、金融安全网
        六、金融危机管理
        七、货币与财税政策
    第五节 金融系统的非稳定机制
第三章 金融系统稳定机制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节 简化金融结构:业务管制与债务控制
        一、业务管制
        二、债务控制
    第二节 应对资产价格失衡:兼论货币政策的作用
        一、物价稳定与资产价格稳定
        二、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
        三、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分工:稳定物价与稳定资产价格
    第三节 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识别与分类监管
        一、系统重要性评估:原则导向的相机抉择
        二、系统重要性评估方法
        三、分类监管与监管边界
        四、其他系统性重要金融要素
    第四节 金融系统管理体制:专业化与协调
        一、金融系统管理体制
        二、危机管理体制:英美日的经验
        三、金融监管结构的分与合: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认识和经验
        四、中央银行的角色
        五、国际金融监管结构
    第五节 稳定政策与道德风险
        一、稳定政策“悖论”
        二、道德风险的原因与对策
第四章 关于中国金融系统稳定机制设计的几点建议
    第一节 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
        一、金融结构的发展和演化
        二、中央银行体制的形成和完善
        三、监管结构:从集中到分散
    第二节 当前中国金融系统稳定机制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必要负反馈机制
        二、金融机构退出机制不完善
        三、分业监管结构难以有效覆盖对金融集团和金融系统整体的监管
        四、缺乏有效的宏观审慎管理机制
    第三节 完善中国金融稳定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金融稳定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优化金融结构,实行有约束的混业经营
        三、改革监管结构,强化宏观审慎监管
        四、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五、建立健全问题金融机构处理程序,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六、提高人民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作用
        七、以价值为导向对金融业改革与发展实施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管
第五章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一节 关于导致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因素的探索
        一、全球经济失衡
        二、低利率、风险承担、自由化与金融创新
        三、证券化过程与道德风险
        四、过度负债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违约
        五、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复杂性和紧耦合性
    第二节 待研究的问题
        一、实际因素与货币金融因素
        二、金融效率
        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相对有效性
        四、金融稳定机制的国际适用与全球治理
        五、国际经济秩序重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资本结构的市场机遇模型:市场-账面价值比的累积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由现金流量模型的TY公司股票投资研究[D]. 汪程曦. 南昌大学, 2021
  • [2]企业社会责任对风险承担偏离的影响研究[D]. 曹晓月. 山东大学, 2021
  • [3]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案例研究[D]. 刘嘉祺.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4]董事会监督、反腐败与企业绩效[D]. 李苗苗.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5]低碳电力的投资决策、社会福利效应与需求信息共享价值研究[D]. 熊波. 重庆大学, 2018(09)
  • [6]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D]. 陈华. 河北工程大学, 2016(08)
  • [7]中国股票市场盈利溢价效应研究[D]. 齐欣林. 中央财经大学, 2016(12)
  • [8]因子误差结构面板数据模型的理论与应用[D]. 吴相俊.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9]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时机选择行为效应实证研究[J]. 童勇. 企业经济, 2011(11)
  • [10]金融稳定机制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系统论视角[D]. 张坤.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标签:;  ;  ;  ;  ;  

资本结构的市场机会模型:市账率的累积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