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光催化降解酸性粒子元青染料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白杨[1](2021)在《动态压电电场增强纳米ZnO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ZnO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无毒、氧化还原能力强等优点,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由于ZnO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低导致其光催化活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其工业化应用。基于ZnO兼具的压电和光催化特性,本文提出利用应用环境中的机械能激发ZnO产生动态压电电场,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一方面,分别采取高能量密度的超声波和低能量密度的水流激发不同形貌结构的ZnO产生动态压电电场,研究动态压电电场的产生过程及其对ZnO光催化活性的增强作用;另一方面,为了提高ZnO的压电光催化活性,对ZnO进行改性,研究气氛处理、V掺杂和Ag负载对ZnO压电光催化活性的增强作用。最后,通过评价样品压电光催化活性、光电化学性能和光吸收特性,结合第一性原理和有限元计算方法,探讨影响ZnO压电光催化活性的因素。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利用高能量密度的超声波激发ZnO纳米颗粒产生动态压电电场。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由纳米片组成的ZnO分级多孔微球,并在真空下热处理获得了具有高氧空位浓度的ZnO微球(V-ZnO)。通过超声波辅助光催化性能测试发现,ZnO微球中的动态压电电场不断驱动ZnO中的多数载流子(电子)向其表面迁移,使V-ZnO具备了压电催化活性。通过对比不同气氛处理下ZnO微球的光催化、压电光催化和压电催化活性发现,随着氧空位浓度提高,在动态压电电场的作用下有更多的多数载流子(电子)迁移至ZnO多孔微球表面参与催化反应,从而使其压电催化活性不断增强。其次,利用光催化服役环境中的低频、低能量密度的水流动能激发ZnO纳米棒阵列(ZnO NRA)产生动态压电电场。采用水热法在二维掺F的SnO2平板(FTO)和三维ZrO2多孔泡沫陶瓷上生长了 ZnO NRA,研究了水流运动方式和基底结构对ZnO NRA压电电场及压电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水流往复流经二维基底或单向水流流经三维基底的过程中,水流对ZnO纳米棒冲击力的方向和大小不断改变,在ZnO纳米棒中产生了动态压电电场。由于动态压电电场对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束缚-释放作用,提高了 ZnO NRA的光催化活性,并且随着动态压电电场的强度和变化频率的提升,ZnO NRA的压电光催化活性不断增强。再次,为了提高ZnO NRA的压电光催化活性,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 V掺杂的ZnO纳米棒阵列(ZnO:V NRA)。研究发现,随V掺杂浓度的提高,ZnO纳米棒的尺寸先增后减,长径比保持不变。V掺杂不仅在ZnO中形成掺杂能级,而且提高了 ZnO纳米棒的动态压电电场强度,减小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加速了光生载流子迁移。当V掺杂量为1 mol%时,ZnO:VNRA表现出最高的压电光催化活性,其在2h内对甲基橙的压电光催化效率达61.6%,降解速率常数k为0.0076 min-1。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ZnO NRA的压电光催化活性,采用压电还原法制备了 Ag负载的ZnO NRA(Ag/ZnO NRA)。利用动态压电电场将ZnO中多数载流子(电子)富集于纳米棒表面参与还原Ag+,黑暗条件下在ZnO纳米棒表面生长了直径约为30 nm的Ag颗粒。在动态压电电场和肖特基势垒的协同作用下,Ag/ZnO NRA在2 h里对甲基橙的压电光催化效率达到94.3%,降解速率常数k为0.0227 min-1。由于Ag与ZnO形成肖特基势垒时,Ag纳米颗粒中的电子向ZnO纳米棒迁移,提高了 ZnO纳米棒中自由电子浓度,使Ag/ZnO NRA对罗丹明B的压电催化效率达到了 58.8%,降解速率常数k为0.0073 min-1,并且经过10次循环后催化活性的保持率为85.8%。
陈姣姣[2](2021)在《TiO2溶胶与纳米TiO2粉末的制备及其在吸附和光催化中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溶胶是一种分散均匀的混合物,相比较于纳米粉末,溶胶更加不易团聚,且分散性好,也无需经过高温煅烧处理。目前较少有文献报道直接用溶胶研究吸附和光催化,更加没有文献将溶胶与纳米粉末在吸附和光催化中进行比较。本文以TiO2溶胶和纳米TiO2粉末作为主要的研究体系,通过研究两者对染料的吸附和光催化性能,得到了TiO2溶胶和纳米TiO2粉末性能的差异。本文首先分别用无机钛源和有机钛源钛源制备出中性TiO2溶胶和酸性TiO2溶胶,并且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TG-DSC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制备的溶胶进行表征。其次对制备的TiO2溶胶进行稀释和干燥处理,得到了经稀释的TiO2溶胶和纳米TiO2粉末。最后研究了TiO2溶胶和纳米TiO2粉末对染料吸附和光催化性能,并比较了TiO2溶胶和纳米TiO2粉末吸附和光催化性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吸附和光催化选择性以无机钛源制备的中性TiO2溶胶和纳米TiO2粉末对四种不同染料的吸附和光催化有很大的差异,而以有机钛源制备的酸性TiO2溶胶和纳米TiO2粉末对四种不同染料的吸附和光催化没有很大的差异。中性TiO2溶胶和纳米TiO2粉末均对孔雀石绿有较大的吸附率和降解率,其次是碱基品红,但是对金橙G和刚果红染料没有吸附和光催化性能作用,这是由于纳米TiO2带的负电位为阳离子染料与纳米材料之间提供了静电相互作用的结果。酸性TiO2溶胶和纳米TiO2粉末对四种不同染料均有吸附和光催化作用,酸性TiO2溶胶里的盐酸改变溶液中TiO2界面电荷性质及颗粒表面的电荷分布,从而影响了染料在其表面的吸附和光催化行为,这可能是由于以有机钛源制备的酸性TiO2溶胶呈酸性,这改变了溶液中TiO2界面电荷性质及颗粒表面的电荷分布,从而影响了染料在其表面的吸附和光催化行为。(2)吸附动力学以无机钛源制备的中性TiO2溶胶和以有机钛源制备的酸性TiO2溶胶均经过干燥对四种染料进行吸附,动力学数据表明中性TiO2材料和酸性TiO2材料对染料的吸附均更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中性TiO2材料的吸附平衡量和吸附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298.15 K下,吸附到达平衡需要2 h,而在335.15 K下,吸附达到平衡需要1h。在相同温度下,三种纳米TiO2材料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纳米TiO2溶胶>经稀释的纳米TiO2溶胶>纳米TiO2粉末。酸性TiO2材料随着黑暗时间的延长,纳米TiO2吸附在30 min左右就可以达到吸附平衡,且在相同温度下,纳米TiO2只有对孔雀石绿的吸附率是已稀释的TiO2大于纳米TiO2粉末,对其余三种染料的吸附率均是纳米TiO2粉末大于已稀释的TiO2溶胶。(3)吸附热力学以无机钛源制备的中性TiO2溶胶经过干燥对四种染料进行吸附,热力学数据表明三种纳米TiO2材料对孔雀石绿染料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35)adsmGo-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均属于物理吸附。又因为三种纳米TiO2对孔雀石绿染料的标准摩尔吸附焓ΔadsHm-o和标准摩尔吸附熵(35)adsSmo-均为正值,这说明此过程为吸热的熵增过程。(4)光催化动力学以无机钛源制备的中性TiO2溶胶和以有机钛源制备的酸性TiO2溶胶均经过干燥对四种染料进行进行光催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中性TiO2材料和酸性TiO2材料对染料的光催化降解均更加符合一级动力学,中性纳米TiO2粉末对孔雀石绿的光催化降解速率常数大于经稀释的中性TiO2溶胶。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在480 min光催化降解达到平衡。中性纳米TiO2粉末对孔雀石绿和碱基品红染料的降解率均大于经稀释的中性TiO2溶胶。酸性纳米TiO2粉末光催化降解四种染料的速率常数小于经稀释的酸性TiO2溶胶。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在150min光催化降解达到平衡。且已稀释的酸性TiO2溶胶对四种染料的降解率均大于酸性纳米TiO2粉末。本文制备的中性TiO2溶胶和酸性TiO2溶胶可以为不同条件下的吸附和光催化提供指导,且通过比较TiO2溶胶和纳米TiO2溶胶吸附和光催化性能可以为TiO2材料的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刘璁[3](2021)在《金属酞菁敏化型有机/无机杂化光催化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工业的不断发展,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由此而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巨大威胁。其中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以及固体难降解废弃物等。因此,寻找合适的污染物处理技术显得极为重要。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绿色天然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它能够快速将有机物和重金属氧化还原成无害的小分子或者毒性较小的物质,为环境及能源问题的解决开辟了一条新思路,深受研究者的青睐,显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光催化技术的关键是制备高效的光催化剂,传统的半导体光催化剂由于具有良好的光电化学特性、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对人体无害以及成熟的制备工艺而备受人们关注。然而,由于大多数半导体光催化剂的禁带宽度较宽,可见光的利用率较低,光生电子-空穴对较高的复合率和易团聚等缺点限制了半导体材料在光催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因具有较窄的禁带宽度,对可见光具有良好的响应性,使其在可见光催化领域展示了极大的应用空间。因此,将金属酞菁类化合物与半导体光催化剂相复合杂化,设计合成高效光催化剂,特别是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剂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论文将金属酞菁与不同无机材料TiO2、Cu2O和Zn In2S4等复合,构建具有回收特性的高效酞菁敏化型有机/无机杂化光催化体系,考察其在可见光下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和还原六价铬Cr(VI)的反应活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1.制备出具有温敏性和可见光响应的Zn Pc-g-Ti O2-g-PNIPAM复合光催化剂,可通过控制温度实现光催化后回收,不造成二次污染。光催化剂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在用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Ti O2的表面上引入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获得Ti O2-g-PNIPAM。通过四马来酰胺基酞菁锌(Zn Pc)与Ti O2-g-PNIPAM表面的-OH作用得到Zn Pc-g-Ti O2-g-PNIPAM。其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为26°C,当温度高于此LCST时,可实现对光催化剂的分离。同时,Zn Pc-g-Ti O2-g-PNIPAM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强吸收,20°C时,光催化剂(0.3 g/L)40 min内对罗丹明B(Rh B)和亚甲基蓝(MB)降解率分别为97.2%和88.6%。同时光催化剂的活性受温度影响,45°C时,可见光下光催化剂(0.3 g/L)对Rh B的降解率为43.4%。光催化剂良好的光催化性能及回收性能得益于二方面:一是Zn Pc敏化Ti O2可以提高光催化剂对可见光响应度,促进光生电子的迁移;二是温敏性PNIPAM的引入,赋予光催化剂温敏的特性。2.设计具有磁和热双重响应的ZnTcPc-g-Fe3O4@Si O2@Ti O2-g-PNIPAM(Zn Tc Pc-g-FST-g-PNIPAM)核壳光催化剂。该光催化剂通过溶剂热法制备出Fe3O4后,在其表面依次包覆Si O2和Ti O2,得到具有磁性的核壳结构Fe3O4@Si O2@Ti O2,然后用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其改性后,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在其表面引入PNIPAM,通过化学键合把四羧基酞菁锌(Zn Tc Pc)固定到其表面。光催化剂的LCST为30°C,当温度低于其LCST时,粒子分布均匀,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当温度高于其LCST和外加磁场协同作用下,粒子团聚,能实现对光催化剂的快速分离。可见光照射下,60 min内,光催化剂(0.2 g/L)25°C时对Rh B和MB的降解率分别为91.8%和98.8%;45°C时对Rh B的降解率为37.0%,经过四次循环,Rh B的降解率仍能达到80%以上。光催化活性增强和可回收性提高归因于以下几点:一是Zn Tc Pc敏化Ti O2使得光催化剂的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得到提高,对可见光具有良好的响应性,二是温敏性PNIPAM和磁性Fe3O4构筑的光催化剂提高了其再生性。3.成功制备了一种空心结构的基于Cu2O和四氨基酞菁锌(Zn TAPc)双改性的有机/无机杂化Cu2O@Ti O2-g-Zn TAPc复合光催化剂,并且在黑暗条件下具有催化活性,可实现对污染物的昼夜处理。光催化剂以Si O2为模板,在其表面依次包覆Cu2O和Ti O2,用马来酸酐改性Ti O2外表面,光催化剂以化学键方式固化Zn TAPc,最后通过Na OH刻蚀得到空心结构的光催化剂。光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219.3 m2/g,通过Langmuir模型得到对Cr(VI)的最大吸附量为48.8 mg/g。可见光下,光催化剂(0.5 g/L)200 min内对Cr(VI)的还原率为95.2%,100 min内对盐酸四环素(TC·HCl)的降解率为87.1%,Rh B与Cr(VI)的共存体系中200 min内对Rh B和Cr(VI)的去除率分别为96.8%和83%。同时,光催化剂经过可见光照射2 h预处理后,黑暗条件下对Cr(VI)的还原率为73.9%。光催化剂的性能显着提高归因于Cu2O和Zn TAPc协同敏化Ti O2,提高了光催化剂对可见光的响应度,降低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率。4.制备出具有磁回收双机制响应Fe3O4@Si O2@Ti O2@Zn In2S4/Zn Pc(FSTZP)核壳光催化剂。光催化剂以Fe3O4@Si O2@Ti O2作为磁性载体,然后经过Zn In2S4和Zn Pc依次对材料表面进行改性,得到FSTZP核壳光催化剂。光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82.5m2/g,通过Langmuir模型得到对Cr(VI)的最大吸附量为132.28 mg/g。可见光下光催化剂(0.3 g/L)60 min内对Cr(VI)还原率为96.4%,40 min内对RhB、MB、甲基橙和TC·HCl的去除率分别为99%、99%、95%和86%,同样适用于含有多种污染物的共存体系。光催化剂能通过磁回收,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这种优异性能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因素:一是ZnIn2S4的改性能够为光催化剂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以及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二是ZnPc的引入能够使得光催化剂更充分的利用可见光,三是磁性材料Fe3O4作为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能快速分离光催化剂。
李灌澍[4](2020)在《水力空化结合高级氧化技术系统的构建及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现代工业技术高速发展,不仅将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的废水排放到环境中,而且水体中难降解的物质也更多更复杂。这给传统水处理方法带来巨大的压力,并且传统处理方法也对这些污染物无能为力。为此,迫切需要探寻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来满足工业的发展和环保的要求。高级氧化技术是通过产生高活性的自由基,氧化分解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对处理复杂的工业废水是一种潜在的优势技术。水力空化是一种新兴的高级氧化技术,具有设备简单、绿色无二次污染以及易于实现和维护等诸多优点,含有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并且,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单独应用水力空化技术时,水力空化处理的效率较低,不能充分彻底的降解有机污染物。因此,水力空化技术与其他高级氧化技术的联用可能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可以将水力空化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本文全新构筑实验室内的水力空化降解系统,并研究了水力空化催化、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以及水力-超声双空化的实验方法,通过对文丘里管空化器的几何参数研究,包括喉部形状与大小、喉部发散角的大小和喉部的长度等,来优化最佳的空化效应强度。此外,还通过水力空化的操作参数,包括入口压力、操作温度、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和pH值等参数,调试出各个系统的最佳降解条件。由于空化的发生可以产生极端条件,能够激发合适带宽的催化剂,进一步地提高水力空化及联合其他高级氧化技术的降解效率。本文还设计并制备了不同的适用于空化系统的催化剂,保证催化剂的稳定性,以此适用于空化所产生的极端条件。此外,具有磁性的催化剂可以使催化剂回收再利用,实现绿色环保的理念。且水力空化产生的冲击波和剪切力可以清洗催化剂的表面,避免污染物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使更多的活性位点应用于污水处理中。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新的水力空化催化方法,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3+-doped TiO2催化剂,并成功使用到水力空化系统中来降解罗丹明B(RhB)。制备的TiO2和不同的Ti/Fe摩尔比的Fe3+-doped TiO2的晶型、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吸光范围,通过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EM/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光致发光光谱(PL)进行表征。考察了文丘里管的喉部形状和大小以及喉部发散角的大小对水力空化效应的影响。在优化后的水力空化系统中,进行水力空化催化实验,研究不同的Ti/Fe摩尔比的Fe3+-doped TiO2催化剂对罗丹明B(RhB)降解的影响。另外,通过响应曲面实验优化水力空化催化的操作参数,包括入口压力、操作温度和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对罗丹明B(RhB)降解的影响。最后,提出了Fe3+-doped TiO2存在下,水力空化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的可能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罗丹明B(RhB)的水力空化催化降解率可达91.11%。(2)构筑了新型的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系统,制备了磁性包覆结构的Fe3O4@TiO2-Pd催化剂降解结晶紫(CV)。使用多种表征技术考察了不同TiO2壳厚度的Fe3O4@TiO2-Pd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化学组成、外观形态、吸收范围和回收磁性等性质。考察了文丘里管几何参数喉部长度和操作参数入口压力对水力空化降解结晶紫(CV)的影响。以及入口压力、不同的催化剂和不同的联合方法,对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降解结晶紫(CV)的影响。通过使用不同的捕获剂鉴定了反应过程中存在的活性氧物种(ROS)。最后,提出了磁性包覆结构的Fe3O4@TiO2-Pd催化剂的存在下,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降解结晶紫(CV)的可能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Fe3O4@TiO2-Pd的存在下,结晶紫(CV)的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降解率可达82.17%。(3)全新组装了水力-超声复合双空化系统,制备了磁性一体化Zn0.5Co0.5Fe2O4催化剂,通过水力-超声复合双空化降解酸性橙II(AO II)。多种表征技术的使用考察了Zn0.5Co0.5Fe2O4的晶态、外貌形态和化学组成等。考察了单独水力空化的入口压力和单独超声空化的超声功率,分别对水力空化催化和超声空化催化降解酸性橙II(AO II)的影响。此外,研究了不同联合方法并计算复合技术的复合效果。最后,鉴定了酸性橙II(AO II)降解过程中的活性氧物种(ROS),以此提出了在磁性催化剂Zn0.5Co0.5Fe2O4存在下,水力-超声复合双空化降解酸性橙II(AO II)的可能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催化剂Zn0.5Co0.5Fe2O4存在下,水力-超声复合双空化降解酸性橙II(AO II)的降解率可达84.42%。
李欣[5](2020)在《水溶性聚合物及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染料颜色鲜艳且多样,被广泛应用到纺织印染、皮革、食品、电子等行业。随着染料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染料废水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给动植物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甚至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对染料废水的处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在研究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例如光催化法、声光催化法、生物降解法、超临界萃取法等,都是较为新颖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均具备较为突出的特点,但总体还是存在耗时长、操作条件复杂或苛刻等不利因素;而吸附法作为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其具备的操作简单、成本低以及时间可控等特色,依然在染料废水处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本论文采用功能性聚合物絮凝—吸附的方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和活性黑KN-B。首先,选择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作为聚丙烯酰胺(PAM)改性剂,验证DMDAAC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效果。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P(DMDAAC-AM)(简称PDA)和PAM分子量,高岭土用量、PDA用量、染料溶液初始pH值及温度对染料吸附和絮凝性能的影响。其次,制备非水溶性功能性聚合物微球,考察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组成及静态吸附条件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相较PAM,经DMDAAC改性后的PDA对两种活性染料均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当DMDAAC的摩尔百分比为5.0%,AM的质量浓度为40.0%时,用量为1.0wt%的PDA对100ml、100mg/L活性艳红X-3B的吸附率约33%,对活性黑KN-B的吸附率约36%;而1.0wt%的PAM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率仅5.0%左右。2.对两种活性染料既能保证良好絮凝效果又不影响吸附性能的最佳功能性聚合物PDA的配方为:AM的质量浓度为20.0%、DMDAAC的摩尔百分比为5.0%;最佳粘度范围:350-1200m Pa·s(5.0wt%的PDA水溶液)。其中用量在1.0wt%时,对100ml;100mg/L的活性艳红X-3B的吸附率约45%;对100ml;100mg/L的活性黑KN-B的吸附率约50%。同用量下,PAM在300-800m Pa·s(5.0wt%的PAM水溶液)的粘度范围内,对同体积同浓度下的两种活性染料几乎没有吸附效果。3.PDA对两种活性染料的最佳絮凝-吸附条件为:高岭土3.0g、聚合物用量1.0wt%、转速200r/min。酸性环境可以提高PDA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但pH值过低不利于PDA对高岭土的絮凝。其中pH=2时,相较未调节染料的初始pH值,1.0wt%的PDA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率均提高了约18%。PDA在25℃-65℃范围内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及絮凝效果不受温度影响。4.对两种活性染料具有有效吸附且能成功制备出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组成及单体摩尔比例为St:MMA:BA:AA:DMDAAC=3.5:2:1.5:0.8:0.4。粒径在75-110um范围的该聚合物微球对未调节pH值的两种活性染料的最大吸附容量约50mg/g。降低染料溶液初始pH值不仅有利于提高该聚合物微球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容量,而且缩短了对活性艳红X-3B的吸附时间。高温不利于该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
黄维佳[6](2011)在《超声波—光催化降解染料普施安蓝MX-R反应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大量难降解有机物被排入水体中,加大了处理难度,高效经济的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应运而生。其中超声波降解技术、光催化降解技术和超声波-光催化降解技术在环境领域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当今最有前途的水处理技术之一。本文以活性染料普施安蓝MX-R作为模型污染物,初步探讨超声波、光催化和超声波-光催化对其降解的反应动力学模式并考察不同因素对三种降解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超声波降解MX-R:①单纯的超声波法无法使MX-R脱色;外加金属盐类对MX-R的超声波脱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②超声波降解CODCr的动力学过程分可为两个阶段,即030min和30120min阶段,且反应的不同阶段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含金属盐类的MX-R溶液超声波脱色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③强酸条件下有利于超声波降解MX-R的CODCr;④超声波功率在降解CODCr时存在一最优值,其反应速率常数绝对值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大而增大,当超声波的功率达到400W时,再加大超声波功率其反应速率常数k值减小;⑤在MX-R超声波降解CODCr的不同反应阶段,其反应速率常数绝对值是初始浓度的负一级或负二级动力学反应;⑥在外加相同浓度的金属阳离子条件下,超声波脱色反应速率常数k值关系为:Fe3+>Al3+>Cu2+>Mn2+>Na+>K+;超声波脱色反应速率常数k值随Fe3+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Al3+、Cu2+、Mn2+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随Na+、K+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的铁离子浓度下,含不同类型阴离子铁盐的MX-R溶液超声波脱色反应速率常数k值关系为:NO3->Cl->SO42-;Fe3+的加入对MX-R的超声波降解CODCr有较大的影响,当外加的Fe3+离子强度为0.015mol/kg时,对溶液CODCr的去除效果最好。(2)光催化降解MX-R:①MX-R光催化脱色和降解CODCr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②在碱性条件(pH=10)下有利于光催化脱色,中性条件下(pH=7)有利于光催化降解CODCr;③TiO2投加量的增大,光催化脱色和降解CODCr的反应速率常数k值均增大,当TiO2投加量达到100mg/L后,再加大投加量,反应速率常数k值基本保持不变;④MX-R光催化脱色和降解CODCr反应速率常数k值分别是初始浓度c 0的负一点二级和负一点六级反应;⑤光催化体系中Fe3+的加入,有效地俘获了体系中的光生电子,抑制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明显促进了MX-R的光催化降解,Fe3+浓度为1.5mmol/L时最有利于光催化脱色,Fe3+浓度为0.5mmol/L时最有利于光催化降解CODCr。(3)超声波-光催化技术降解MX-R:①M X-R超声波-光催化脱色和降解CODCr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②其脱色和降解CODCr反应速率常数k值均随着pH值的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③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大,其反应速率常数k值先增大后减小;④随着TiO2投加量的增大,其反应速率常数k值先增大后基本保持不变;⑤MX-R超声波-光催化脱色和降解CODCr反应速率常数k值分别是初始浓度c 0的负一点三级和负一点四级反应;⑥在超声波-光催化反应过程中加入Fe3+,明显促进了MX-R的超声波-光催化脱色,但外加的Fe3+浓度过大会干扰CODCr值的测定,Fe3+浓度为0.25mmol/L时最有利于MX-R的超声波-光催化降解。基于论文第二章至第五章的实验研究,对比三种高级氧化技术对MX-R的降解规律,分析超声波对光催化降解MX-R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探讨Fe3+对三种高级氧化技术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三种高级氧化技术在相同的因素影响下,脱色与降解CODCr反应速率常数k值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降解CODCr比脱色更易受到因实验条件改变而带来的影响;Fe3+的加入,对MX-R的脱色和降解CODCr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光催化、超声波-光催化降解MX-R是一个先脱色后脱碳的过程;②在超声波-光催化降解MX-R过程中,存在超声波和光催化的协同作用;③在含Fe3+的MX-R溶液超声波-光催化脱色和降解CODCr过程中,也实现了超声波和光催化的相互协同;④Fe3+对超声波-光催化降解MX-R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光生电子的俘获上。
李勇,郭晓玲,秦姹芳[7](2009)在《超声波技术在纳米TiO2制备和光催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超声波的空化效应、机械效应、热效应及化学效应,以及超声波辅助纳米TiO2的制备方法:超声雾化法、超声水解法、超声波溶胶-凝胶法.综述了超声波技术在纳米TiO2粉体制备、分散及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产生的空化效应,不仅可引起局部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而且产生了大量的高活性自由基,可将有机污染物分解掉.超声波产生的机械效应具有分散催化剂、清洗催化剂的表面、强化传质等作用,能够促进光催化反应.但是,超声波辅助纳米TiO2现仅限于实验室研究,尚未实现工业化应用.而且,超声波辅助纳米TiO2的研究尚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谢英鹏[8](2009)在《Er3+:Y3Al5O12和Er3+:YAlO3对二氧化钛和氧化锌光催化活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最近以来,利用某些催化剂进行光催化过程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成为研究的热点。TiO2和ZnO,作为光催化剂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价廉易得、无毒、催化效率高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地用来处理各种废水。光催化的过程是由于半导体被激发产生电子和空穴,从而可以氧化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有机物质。但是,由于TiO2和ZnO的带隙较宽,可利用的激发光仅限于紫外光(λ< 387 nm),而太阳光中仅含3-5 %左右的紫外光。因而在降解过程中利用太阳能仍存在着很大的挑战。很长时间以来,大量的研究集中于扩展TiO2和ZnO催化剂的吸收波长,也就是说,让TiO2和ZnO光催化剂能够最大程度的吸收太阳光。在早期的研究中,一些学者试着通过掺杂过渡金属离子来改变TiO2和ZnO离子的性质以达到降低光产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速率和有效提高界面电荷转移的目的。随后,无机非金属掺杂物由于其离子状态接近于催化剂的价带宽度而被另一些研究人员用来增强催化剂在可见光范围的光催化活性。所有的这些方法都是在扩展TiO2和ZnO催化剂的光吸收范围,但是这些复合物的光吸收光谱依然是很窄的,并且这些复合物还有着热不稳定性、增加了电子-空穴的复合中心、增加了电子-空穴的复合速率、对昂贵的离子掺杂设备的要求和复杂的处理过程的缺陷。在本论文中,可利用可见光的Er3+:Y3Al5O12/TiO2复合物、Er3+:YAlO3/TiO2复合物、Er3+:YAlO3/TiO2包覆物、Er3+:YAlO3/ZnO复合物、Er3+:YAlO3/ZnO包覆物和Er3+:YAlO3/ZnO/TiO2复合物被制备。随后,这些复合物或包覆物由XRD、SEM或TEM来表征。偶氮染料是印染工业中应用的最多的合成有机染料之一,因而也是常见的工业污染物。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被大量的应用并且进入环境中。在本论文中,酸性红B被选来作为主要的模拟污染物来检测Er3+:Y3Al5O12/TiO2复合物、Er3+:YAlO3/TiO2复合物、Er3+:YAlO3/TiO2包覆物、Er3+:YAlO3/ZnO复合物、Er3+:YAlO3/ZnO包覆物和Er3+:YAlO3/ZnO/TiO2复合物在太阳光或可见光照射下的光催化活性。此外,Er3+:Y3Al5O12或Er3+:YAlO3浓度、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这些复合物或包覆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通过降解酸性红B的实验被详细调查研究。并且,一些实验参数如:染料溶液的初始浓度、光催化剂的加入量、溶液酸度和光照时间等也被研究。制备的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提高的机理也被提出。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这一类新的复合物光催化剂可以提供充足的UV光给真正需要的TiO2和ZnO粒子。此外,原材料易得并且复合物容易制备。因此,它使得这种新方法在太阳光下利用TiO2和ZnO并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成为了一种可能性。
钟先锦[9](2007)在《高级氧化法降解对甲基苯磺酸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级氧化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是近20年来兴起的水处理技术新领域,它通过化学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将污水中的污染物直接氧化成无机物,或将其转化为低毒的易生物降解的中间产物。本论文主要对几种高级氧化法处理对甲基苯磺酸模拟废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光催化降解对甲基苯磺酸的研究采用TiO2/UV光催化降解法处理对甲基苯磺酸的水溶液,探讨了二氧化钛的投加量、溶液的初始浓度、溶液的pH、紫外光照射时间和强度、常见无机离子等因素对对甲基苯磺酸的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30 g·L-1对甲基苯磺酸溶液中,光催化剂TiO2最佳投加量为0.10 g·L-1,控制空气分压为5.2kPa,紫外光照射2h,溶液为中性时,对甲基苯磺酸废水降解率达到67.4 %。二氧化钛的用量、溶液的pH是影响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对甲基苯磺酸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还考察了无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对反应的影响,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超声光催化降解对甲基苯磺酸的研究采用US/UV/TiO2法处理对甲基苯磺酸的水溶液,探讨溶液的初始浓度、溶液的初始pH、超声波的频率和功率、空化气体以及投加H2O2的量对对甲基苯磺酸的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30 g·L-1对甲基苯磺酸溶液中,控制超声频率为40kHz,功率为120W,溶液初始pH为3时,1.5小时后对甲基苯磺酸模拟废水降解率达到99.95 %。在此基础上还考察了H2O2的投加量对反应的影响,实验得出,H2O2的投加量为0.8mmol/L时,溶液的降解效果最明显;实验发现,US/UV系统催化氧化技术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对甲基苯磺酸的降解速率提高了2.17倍,并且在1.5小时之内去除率达到99.95%,达到了处理目的。3.光催化臭氧氧化对甲基苯磺酸的研究采用O3/UV,O3法处理对甲基苯磺酸的水溶液,实验结果表明,臭氧与光催化协同产生更多的羟基自由基·OH,使对甲基苯磺酸溶液降解更彻底,且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在此基础上我们考察了pH、臭氧流量对降解效率的影响,实验中我们选择pH为12,臭氧流量为0.5 L/min,这时的溶液COD降解率可达到92.5%,浓度去除率达到95%。还探讨了O3/UV工艺的作用机理。同时采用紫外光谱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对甲基苯磺酸降解的中间产物和降解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
王珩[10](2007)在《H3PW12O40-TiO2/SiO2的制备及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染料工业的稳定发展,印染行业已成为工业废水的排放大户。如何合理而有效的处理废水,使其变废为宝,是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能源的重要研究课题,研究并开发具有高效光催化活性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硅胶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H3PW12O40-TiO2/SiO2催化剂,并利用IR、TG-DTA、XRD、XPS对其进行表征,确定了所制备的催化剂的结构。催化剂中二氧化钛为锐钛矿型,磷钨酸仍保持其Keggin结构的基本骨架,二氧化钛和磷钨酸二者与载体之间均存在着化学作用。本文考察了H3PW12O40-TiO2/SiO2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探讨了催化剂的组成、降解环境、催化剂用量、光照强度、温度、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等因素对罗丹明B水溶液降解率的影响。并在同样条件下,比较了H3PW12O40-TiO2/SiO2和TiO2/SiO2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含4gH3PW12O40的TiO2溶胶浸渍在11gSiO2上的催化效果最佳。在超声/紫外光辐射/催化剂环境下降解罗丹明B效果最佳。最佳光照强度15cm。催化剂最佳用量0.2g。温度对罗丹明B的降解影响较小。催化剂经简单处理后,重复使用6次,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仍达95.65%。对比H3PW12O40-TiO2/SiO2和TiO2/SiO2的光催化性能表明:H3PW12O<sub>40的加入可明显地提高TiO2超声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降解率。这说明H3PW12O40是一种比O2更为有效的电子载体,能够高效率地完成电子从TiO2光催化剂表面导带到O2分子的传递,并且对部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起到抑制作用,从而有效地增加了溶液中·OH等自由基团的浓度,提高了催化剂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
二、超声光催化降解酸性粒子元青染料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光催化降解酸性粒子元青染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动态压电电场增强纳米ZnO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催化技术 |
1.2.1 光催化基本原理 |
1.2.2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
1.2.3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形貌研究 |
1.2.4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改性方法 |
1.3 压电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1.3.1 光电催化 |
1.3.2 动态压电电场的机理和产生方法 |
1.3.3 压电光催化 |
1.4 ZnO的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思路 |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 材料表征方法 |
2.2.1 X射线衍射(XRD)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2.2.5 光致发光谱仪(PL) |
2.2.6 电化学性能测试 |
2.2.7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
2.2.8 压电系数测试 |
2.3 ZnO催化性能的评价 |
2.4 模拟及计算软件 |
2.4.1 Comsol Mutiphysics5.3 介绍 |
2.4.2 Materials Studio介绍 |
3 超声辅助增强ZnO纳米颗粒光催化性能研究 |
3.1 ZnO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3.2 ZnO纳米颗粒的表征及超声光催化性能 |
3.2.1 柠檬酸三钠对ZnO纳米颗粒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
3.2.2 水热时间对ZnO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 |
3.2.3 水热温度对ZnO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 |
3.2.4 ZnO微球的生长机理 |
3.2.5 ZnO形貌对动态压电电场的影响 |
3.2.6 ZnO纳米颗粒超声光催化活性的评价 |
3.3 氧空位对ZnO多孔微球结构和催化活性的影响 |
3.3.1 不同气氛处理下ZnO多孔微球的结构及形貌 |
3.3.2 不同气氛处理下ZnO多孔微球的催化性能 |
3.3.3 ZnO多孔微球的超声催化机理 |
3.4 小结 |
4 收集水流动能增强ZnO纳米棒阵列光催化性能研究 |
4.1 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方法 |
4.2 ZnO纳米棒阵列/FTO的表征及其压电光催化性能 |
4.2.1 ZnO纳米棒阵列/FTO的结构与形貌 |
4.2.2 ZnO纳米棒阵列/FTO中动态压电电场的产生过程 |
4.2.3 ZnO纳米棒阵列/FTO的压电光催化性能 |
4.3 ZnO纳米线/纳米棒阵列/FTO的表征及其压电光催化性能 |
4.3.1 ZnO纳米线/纳米棒阵列/FTO的形貌 |
4.3.2 ZnO纳米线/纳米棒阵列/FTO的压电光催化性能 |
4.4 ZnO纳米棒阵列/ZrO_2泡沫陶瓷的表征及其压电光催化性能 |
4.4.1 ZnO纳米棒阵列/ZrO_2泡沫陶瓷的表征 |
4.4.2 ZnO纳米棒阵列/ZrO_2泡沫陶瓷的压电光催化性能 |
4.5 小结 |
5 V掺杂增强ZnO纳米棒阵列压电光催化性能研究 |
5.1 V掺杂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方法 |
5.2 V掺杂ZnO的形貌及结构 |
5.3 V掺杂ZnO纳米棒阵列的电化学性能 |
5.4 V掺杂ZnO纳米棒阵列的压电光催化性能 |
5.5 V掺杂对ZnO能带结构的影响 |
5.6 V掺杂ZnO纳米棒阵列的压电光催化机理 |
5.7 小结 |
6 压电还原法制备Ag/ZnO纳米棒阵列及其压电光催化性能研究 |
6.1 Ag/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方法 |
6.2 Ag/ZnO纳米棒阵列的形貌与结构 |
6.3 ZnO纳米棒压电还原Ag纳米颗粒的机理 |
6.4 Ag/ZnO纳米棒阵列的压电光催化性能 |
6.5 Ag/ZnO纳米棒阵列的压电光催化机理 |
6.6 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TiO2溶胶与纳米TiO2粉末的制备及其在吸附和光催化中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纳米TiO_2的性质与应用 |
1.2 纳米TiO_2粉末在吸附和光催化中的研究现状 |
1.2.1 粒径大小影响 |
1.2.2 pH影响 |
1.2.3 浓度影响 |
1.3 TiO_2溶胶在吸附和光催化中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TiO_2溶胶和纳米TiO_2粉末的制备 |
2.1 纳米TiO_2的制备方法 |
2.1.1 纳米TiO_2粉末的制备方法 |
2.1.2 TiO_2溶胶的制备方法 |
2.2 实验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步骤 |
2.2.3 表征方法 |
2.3 制备结果与讨论 |
2.3.1 中性溶胶影响因素 |
2.3.2 TEM表征结果 |
2.3.3 TG-DSC表征结果 |
2.3.4 酸性溶胶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iO_2溶胶与纳米TiO_2粉末吸附的比较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步骤 |
3.1.4 数据处理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中性TiO_2溶胶吸附 |
3.2.2 酸性TiO_2溶胶 |
3.2.3 中性TiO_2溶胶和酸性TiO_2溶胶吸附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iO_2溶胶与纳米TiO_2粉末光催化的比较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步骤 |
4.1.4 数据处理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中性TiO_2溶胶 |
4.2.2 酸性TiO_2溶胶 |
4.2.3 中性TiO_2溶胶和酸性TiO_2溶胶光催化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金属酞菁敏化型有机/无机杂化光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光催化概述 |
1.1.1 光催化原理 |
1.1.2 半导体光催化剂 |
1.1.3 光催化剂研究现状 |
1.2 酞菁在光催化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测试方法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主要测试与表征方法 |
2.4 光催化实验 |
2.4.1 光催化实验装置 |
2.4.2 光催化实验方法 |
2.4.3 光催化过程中活性物质检测 |
第3章 金属酞菁敏化的温敏性光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光催化剂制备 |
3.2.2 光催化实验 |
3.2.3 光催化反应过程中活性物质检测 |
3.2.4 理论计算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结构表征 |
3.3.2 光催化性能 |
3.3.3 光催化剂稳定性 |
3.3.4 光催化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属酞菁敏化的磁和热双响应光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光催化剂制备 |
4.2.2 光催化实验 |
4.2.3 光催化反应过程中活性物质检测 |
4.2.4 理论计算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结构表征 |
4.3.2 磁与热性质研究 |
4.3.3 光催化性能 |
4.3.4 光催化剂稳定性 |
4.3.5 光催化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属酞菁和Cu_2O双改性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光催化剂制备 |
5.2.2 光催化实验 |
5.2.3 光催化反应过程中活性物质检测 |
5.2.4 吸附实验 |
5.2.5 理论计算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结构表征 |
5.3.2 光催化性能 |
5.3.3 光催化剂稳定性 |
5.3.4 光催化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金属酞菁和ZnIn_2S_4双改性可再生光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 |
6.2.1 光催化剂制备 |
6.2.2 光催化实验 |
6.2.3 光催化反应过程中活性物质检测 |
6.2.4 吸附实验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结构表征 |
6.3.2 光催化性能 |
6.3.3 光催化剂稳定性 |
6.3.4 光催化机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及创新点 |
7.1.1 结论 |
7.1.2 创新点 |
7.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4)水力空化结合高级氧化技术系统的构建及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染料废水的概述及处理现状 |
1.2.1 染料废水的概述及危害 |
1.2.2 印染废水的处理现状 |
1.2.3 高级氧化技术用于处理染料废水 |
1.3 水力空化理论基础 |
1.3.1 水力空化的定义 |
1.3.2 空化效应 |
1.3.3 水力空化定量描述 |
1.4 水力空化技术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 |
1.4.1 水力空化发生装置 |
1.4.2 单独水力空化技术处理污水 |
1.4.3 水力空化与其他高级氧化技术结合 |
1.4.4 联合技术的不足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2章 Fe~(3+)-doped TiO_2的制备及其水力空化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水力空化实验装置的构建 |
2.2.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2.2.3 单独水力空化及水力空化催化的实验仪器及方法 |
2.2.4 Box-Behnken设计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TiO_2和Fe~(3+)-doped TiO_2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2.3.2 文丘里管的几何参数对水力空化降解RhB的影响实验 |
2.3.3 催化剂种类和溶液pH值对水力空化催化降解RhB的影响 |
2.3.4 响应面法优化水力空化的操作参数对水力空化降解RhB的影响 |
2.3.5 Fe~(3+)-doped TiO_2 水力空化催化降解Rh B的可能机理和过程 |
2.4 第二章小结 |
第3章 磁性催化剂Fe_3O_4@TiO_2-Pd的制备及水力空化结合光催化技术降解结晶紫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水力空化光催化实验装置的构建 |
3.2.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3.2.3 水力空化结合光催化实验检测仪器及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TiO_2,Fe_3O_4和Fe_3O_4@TiO_2-Pd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3.3.2 文丘里管的几何参数和操作参数对水力空化效应的优化研究 |
3.3.3 不同方法的比较研究及催化剂种类对水力空化光催化降解CV的影响 |
3.3.4 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降解结晶紫(CV)溶液的紫外-可见(UV-vis)光谱 |
3.3.5 在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降解过程中的结晶紫(CV)液相色谱(LC)-质谱(MS)及中间产物的鉴定 |
3.3.6 捕获剂对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降解结晶紫(CV)的影响 |
3.3.7 使用前后催化剂的变化分析 |
3.3.8 Fe_3O_4@TiO_2-Pd存在下的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降解结晶紫(CV)的可能机理和过程 |
3.4 第三章小结 |
第4章 磁性催化剂Zn_(0.5)Co_(0.5)Fe_2O_4的制备及水力-超声复合双空化降解酸性橙Ⅱ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水力-超声复合双空化实验装置的构建 |
4.2.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4.2.3 水力-超声复合双空化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Zn_(0.5)Co_(0.5)Fe_2O_4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4.3.2 入口压力对水力空化催化降解酸性橙Ⅱ(AO Ⅱ)的影响 |
4.3.3 超声功率对超声空化催化降解酸性橙Ⅱ(AO Ⅱ)的影响 |
4.3.4 不同降解方法的比较研究 |
4.3.5 捕获剂对水力空化-超声空化复合双空化降解酸性橙Ⅱ(AO Ⅱ)的影响 |
4.3.6 Zn_(0.5)Co_(0.5)Fe_2O_4水力-超声双空化催化降解酸性橙Ⅱ(AO Ⅱ)的机理探讨 |
4.4 第四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5)水溶性聚合物及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染料的概述 |
1.3 染料处理的方法 |
1.3.1 光催化降解法 |
1.3.2 生物降解法 |
1.3.3 声光催化法 |
1.3.4 电化学法 |
1.3.5 超临界萃取法 |
1.3.6 吸附法 |
1.4 聚合物微球的简介 |
1.5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应用 |
1.6 论文设计思路和研究工作 |
1.6.1 DMDAAC对聚丙烯酰胺的改性及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
1.6.2 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
第二章:实验部分 |
2.1 DMDAAC对聚丙烯酰胺的改性及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
2.1.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水溶性聚合物的制备 |
2.1.4 聚合物对活性染料的吸附 |
2.1.5 活性染料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 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
2.2.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3 非水溶性聚合物的制备 |
2.2.4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2.2.5 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的吸附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水溶性聚合物分子量表征 |
2.3.2 红外光谱表征 |
2.3.3 聚合物微球表面及内部形态 |
2.3.4 微球粒径统计 |
2.3.5 染料浓度测定 |
第三章:DMDAAC对聚丙烯酰胺的改性及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
3.1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对聚丙烯酰胺的改性 |
3.1.1 红外光谱表征 |
3.2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含量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3.2.1 聚合物粘度表征 |
3.2.2 不同DMDAAC含量的聚合物对活性染料的吸附性能 |
3.3 丙烯酰胺含量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3.3.1 聚合物粘度表征 |
3.3.2 不同AM含量的聚合物对活性染料的吸附性能 |
3.4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对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3.4.1 聚合物粘度表征 |
3.4.2 不同引发剂用量下的聚合物对活性染料的吸附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吸附条件对功能性聚合物吸附-絮凝染料分子性能的影响 |
4.1 高岭土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1.1 PDA对高岭土絮凝效果的定性表征 |
4.1.2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
4.2 PDA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2.1 PDA用量对活性染料吸附及絮凝性能的定性表征 |
4.2.2 PDA用量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
4.3 搅拌速率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3.1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及絮凝性能的定性表征 |
4.3.2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
4.4 染料溶液初始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4.1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及絮凝性能的定性表征 |
4.4.2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
4.5 酸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5.1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及絮凝性能的定性表征 |
4.5.2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
4.6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6.1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及絮凝性能的定性表征 |
4.6.2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
5.1 聚合物微球基本组成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5.1.1 不同苯乙烯含量的聚合物及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5.1.2 不同苯乙烯含量的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5.1.3 不同丙烯酸含量的聚合物及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5.1.4 不同丙烯酸含量的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5.2 DMDAAC的引入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初步探究 |
5.2.1 红外光谱表征 |
5.2.2 微球形貌及粒径分布 |
5.2.3 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的定性表征 |
5.2.4 聚合物微球对两种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
5.3 丙烯酸对制备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影响 |
5.3.1 红外光谱表征 |
5.3.2 微球形貌表征 |
5.4 静态吸附 |
5.4.1 微球用量和染料溶液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5.4.2 染料溶液初始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5.4.3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5.4.4 时间对吸附平衡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超声波—光催化降解染料普施安蓝MX-R反应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本课题涉及的反应机理 |
1.2.1 超声波降解机理 |
1.2.2 光催化氧化还原机理 |
1.2.3 超声波-光催化降解机理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1 超声波降解染料 |
1.3.2 光催化降解染料 |
1.3.3 超声波-光催化降解染料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氧化还原电极电位法测定水中铁离子含量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原理与分析方法 |
2.2.1 原理 |
2.2.2 分析方法 |
2.3 实验部分 |
2.3.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3.2 实验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标准工作曲线的理论分析 |
2.4.2 加标回收率的分析 |
2.4.3 不同强酸对水中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
2.4.4 其它影响因素对? T 的影响 |
2.4.5 准确度分析 |
2.5 结论 |
第3章 超声波对MX-R 降解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装置 |
3.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动力学模式分析 |
3.3.2 pH 值对超声波降解COD_(Cr) 效果的影响 |
3.3.3 超声波功率对超声波降解COD_(Cr) 效果的影响. |
3.3.4 初始浓度对超声波降解COD_(Cr) 效果的影响. |
3.3.5 离子强度对超声波降解效果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光催化对MX-R 脱色和降解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装置 |
4.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4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动力学模式分析 |
4.3.2 pH 值对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 |
4.3.3 TiO_2投加量对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 |
4.3.4 初始浓度对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 |
4.3.5 Fe~(3+)浓度对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超声波-光催化对MX-R 脱色和降解的影响因素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装置 |
5.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2.4 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动力学模式分析 |
5.3.2 pH 值对超声波-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 |
5.3.3 超声波功率对超声波-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 |
5.3.4 TiO_2投加量对超声波-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 |
5.3.5 初始浓度对超声波-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 |
5.3.6 Fe~(3+))浓度对超声波-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超声波-光催化对MX-R 脱色和降解过程中的协同和促进作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三种高级氧化技术对MX-R 降解效果的比较 |
6.3 超声波-光催化降解MX-R 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分析 |
6.3.1 超声波对光催化降解MX-R 的协同作用 |
6.3.2 超声波对光催化降解含Fe~(3+)的MX-R 溶液的协同作用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超声波技术在纳米TiO2制备和光催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声波效应 |
2 超声波辅助纳米Ti O2制备 |
2.1 超声雾化法 |
2.2 超声水解法 |
2.3 超声波溶胶-凝胶法 |
3 超声波分散纳米Ti O2 |
4 超声波与纳米Ti O2光催化 |
4.1 超声波降解有机污染物 |
4.2 超声波辅助纳米Ti O2光催化 |
4.3 超声波辅助纳米Ti O2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
5 结语 |
(8)Er3+:Y3Al5O12和Er3+:YAlO3对二氧化钛和氧化锌光催化活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选题的背景 |
1.4 文献综述 |
1.4.1 TiO_2 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1.4.2 ZnO 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Er~(3+):Y_3Al_5O_(12)/TiO_2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应用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 |
2.2.2 仪器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讨论 |
2.3.1 Er~(3+):Y_3Al_5O_(12) 的吸收和荧光光谱 |
2.3.2 Er~(3+):Y_3Al_5O_(12)/TiO_2 复合物的XRD |
2.3.3 Er~(3+):Y_3Al_5O_(12)/TiO_2 复合物的SEM |
2.3.4 Er~(3+):Y_3Al_5O_(12) 含量对Er~(3+):Y_3Al_5O_(12)/TiO_2 复合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2.3.5 处理温度对Er~(3+):Y_3Al_5O_(12)/TiO_2 复合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2.3.6 处理时间对Er~(3+):Y_3Al_5O_(12)/TiO_2 复合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2.3.7 Er~(3+):Y_3Al_5O_(12)/TiO_2 复合物降解酸性红B 过程中的UV-vis |
2.3.8 照射时间对Er~(3+):Y_3Al_5O_(12)/TiO_2 复合物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及动力学 |
2.3.9 Er~(3+):Y_3Al_5O_(12)/TiO_2 复合物光催化降解染料的原理 |
2.4 小结 |
第3章 Er~(3+):YAlO_3/TiO_2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应用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 |
3.2.2 仪器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讨论 |
3.3.1 Er~(3+):YAlO_3 的吸收和荧光光谱 |
3.3.2 Er~(3+):YAlO_3 的XRD |
3.3.3 Er~(3+):YAlO_3/TiO_2 复合物的XRD |
3.3.4 Er~(3+):YAlO_3 含量对Er~(3+):YAlO_3/TiO_2 复合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3.3.5 处理温度对Er~(3+):YAlO_3/TiO_2 复合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3.3.6 处理时间对Er~(3+):YAlO_3/TiO_2 复合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3.3.7 Er~(3+):YAlO_3/TiO_2 复合物降解酸性红B 过程中的UV-vis |
3.3.8 照射时间对Er~(3+):YAlO_3/TiO_2 复合物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及动力学 |
3.3.9 溶液酸度对Er~(3+):YAlO_3/TiO_2 复合物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 |
3.3.10 Er~(3+):YAlO_3/TiO_2 复合物光催化降解其它有机染料 |
3.3.11 Er~(3+):YAlO_3/TiO_2 复合物光催化降解染料的原理 |
3.4 小结 |
第4章 Er~(3+):YAlO_3/TiO_2包覆物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应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 |
4.2.2 仪器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讨论 |
4.3.1 Er~(3+):YAlO_3/TiO_2 包覆物的XRD |
4.3.2 Er~(3+):YAlO_3/TiO_2 包覆物的TEM |
4.3.3 Er~(3+):YAlO_3 含量对Er~(3+):YAlO_3/TiO_2 包覆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4.3.4 处理温度对Er~(3+):YAlO_3/TiO_2 包覆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4.3.5 Er~(3+):YAlO_3/TiO_2 包覆物降解酸性红B 过程中的UV-vis |
4.3.6 照射时间对Er~(3+):YAlO_3/TiO_2 包覆物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及动力学 |
4.3.7 溶液初始浓度对Er~(3+):YAlO_3/TiO_2 包覆物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 |
4.3.8 Er~(3+):YAlO_3/TiO_2 包覆物的加入量对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 |
4.3.9 溶液酸度对Er~(3+):YAlO_3/TiO_2 包覆物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 |
4.3.10 Er~(3+):YAlO_3/TiO_2 包覆物光催化降解其它有机染料 |
4.3.11 Er~(3+):YAlO_3/TiO_2 包覆物光催化降解染料的原理 |
4.4 小结 |
第5章 Er~(3+):YAlO_3/ZnO 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应用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药品 |
5.2.2 仪器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讨论 |
5.3.1 Er~(3+):YAlO_3/ZnO 复合物的XRD |
5.3.2 Er~(3+):YAlO_3 含量对Er~(3+):YAlO_3/ZnO 复合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5.3.3 处理温度对Er~(3+):YAlO_3/ZnO 复合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5.3.4 处理时间对Er~(3+):YAlO_3/ZnO 复合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5.3.5 Er~(3+):YAlO_3/ZnO 复合物降解酸性红B 过程中的UV-vis |
5.3.6 照射时间对Er~(3+):YAlO_3/ZnO 复合物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及动力学 |
5.3.7 溶液初始浓度对Er~(3+):YAlO_3/ZnO 复合物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 |
5.3.8 Er~(3+):YAlO_3/ZnO 复合物的加入量对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 |
5.3.9 溶液酸度对Er~(3+):YAlO_3/ZnO 复合物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 |
5.3.10 Er~(3+):YAlO_3/ZnO 复合物光催化降解其它有机染料 |
5.3.11 Er~(3+):YAlO_3/ZnO 复合物光催化降解染料的原理 |
5.4 小结 |
第6章 Er~(3+):YAlO_3/ZnO 包覆物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应用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药品 |
6.2.2 仪器设备 |
6.2.3 实验方法 |
6.3 结果讨论 |
6.3.1 Er~(3+):YAlO_3/ZnO 包覆物的XRD |
6.3.2 Er~(3+):YAlO_3 含量对Er~(3+):YAlO_3/ZnO 包覆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6.3.3 处理温度对Er~(3+):YAlO_3/ZnO 包覆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6.3.4 处理时间对Er~(3+):YAlO_3/ZnO 包覆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6.3.5 Er~(3+):YAlO_3/ZnO 包覆物降解酸性红B 过程中的UV-vis |
6.3.6 照射时间对Er~(3+):YAlO_3/ZnO 包覆物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及动力学 |
6.3.7 溶液初始浓度对Er~(3+):YAlO_3/ZnO 包覆物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 |
6.3.8 Er~(3+):YAlO_3/ZnO 包覆物的加入量对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 |
6.3.9 溶液酸度对Er~(3+):YAlO_3/ZnO 包覆物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 |
6.3.10 Er~(3+):YAlO_3/ZnO 包覆物光催化降解其它有机染料 |
6.3.11 Er~(3+):YAlO_3/ZnO 包覆物光催化降解染料的原理 |
6.4 小结 |
第7章 Er~(3+):YAlO_3/ZnO/TiO_2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应用 |
7.1 前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实验药品 |
7.2.2 仪器设备 |
7.2.3 实验方法 |
7.3 结果讨论 |
7.3.1 Er~(3+):YAlO_3/ZnO/TiO_2 复合物的XRD |
7.3.2 Er~(3+):YAlO_3 含量对Er~(3+):YAlO_3/ZnO/TiO_2 复合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7.3.3 处理温度对Er~(3+):YAlO_3/ZnO/TiO_2 复合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7.3.4 处理时间对Er~(3+):YAlO_3/ZnO/TiO_2 复合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7.3.5 Er~(3+):YAlO_3/ZnO/TiO_2 复合物降解酸性红B 过程中的UV-vis |
7.3.6 照射时间对Er~(3+):YAlO_3 |
7.3.7 溶液初始浓度对Er~(3+):YAlO_3/ZnO/TiO_2 复合物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 |
7.3.8 Er~(3+):YAlO_3/ZnO/TiO_2 复合物的加入量对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 |
7.3.9 溶液酸度对Er~(3+):YAlO_3/ZnO/TiO_2 复合物降解酸性红B 的影响 |
7.3.10 Er~(3+):YAlO_3/ZnO/TiO_2 复合物光催化降解其它有机染料 |
7.3.11 Er~(3+):YAlO_3/ZnO/TiO_2 复合物光催化降解染料的原理 |
7.4 小结 |
第8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高级氧化法降解对甲基苯磺酸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我国水资源的状况 |
1.2 我国水污染状况 |
1.3 废水处理方法 |
1.4 含对甲基苯磺酸废水的研究现状 |
1.4.1 对甲基苯磺酸生产工艺 |
1.4.2 对甲基苯磺酸废水的特性 |
1.5 高级氧化技术 |
1.5.1 光催化氧化 |
1.5.2 湿式催化氧化 |
1.5.3 活性炭纤维电极法 |
1.6 羟基自由基(·OH)的性质 |
1.6.1 羟基自由基具有较高的电负性或亲电性 |
1.6.2 羟基自由基具有较高的氧化电极电位 |
1.6.3 羟基自由基的反应类型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高级氧化法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
2.1 光催化氧化 |
2.1.1 均相光催化氧化 |
2.1.2 非均相光催化氧化 |
2.2 光催化臭氧氧化(UV/O_3) |
2.2.1 处理机理 |
2.2.2 UV/O_3 的协同效应 |
2.2.3 UV/O_3 影响因素 |
2.3 超声光催化氧化(UV/US) |
2.3.1 超声降解有机废水的机理 |
2.3.2 超声-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的机理 |
2.3.3 影响超声-光催化的因素 |
2.3.4 超声-光催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2.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2.4.1 研究意义 |
2.4.2 研究目标 |
2.4.3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仪器药品及分析方法 |
3.1 实验分析方法 |
3.2 对甲基苯磺酸浓度的测定 |
3.3 臭氧光催化实验装置 |
3.4 臭氧浓度的测定 |
3.5 溶液中COD 的测定 |
3.6 实验药品,仪器及设备 |
第四章 光催化降解对甲基苯磺酸的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TiO_2 投加量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4.2.2 对甲基苯磺酸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4.2.3 溶液初始pH 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4.2.4 紫外光照射时间对氧化效果的影响 |
4.2.5 常见无机离子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4.2.6 曝气对降解率的影响 |
4.2.7 紫外光强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超声光催化降解对甲基苯磺酸的研究 |
5.1 实验方法 |
5.2 结果及分析 |
5.2.1 初始pH 对系统降解率的影响 |
5.2.2 超声功率对系统降解率的影响 |
5.2.3 超声波的频率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5.2.4 空化气体对降解率的影响 |
5.2.5 投加H_2O_2对溶液降解率的影响 |
5.3 超声光催化的协同效应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光催化臭氧氧化对甲基苯磺酸的研究 |
6.1 实验方法 |
6.2 不同氧化过程对对甲基苯磺酸降解效率的比较 |
6.3 初始PH 值对对甲基苯磺酸降解效果的影响 |
6.4 臭氧流量对O_3/UV 方法降解效果的影响 |
6.5 O_3/UV 工艺的作用机理 |
6.6 对甲基苯磺酸降解机理探讨 |
6.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H3PW12O40-TiO2/SiO2的制备及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印染废水的研究现状 |
1.2.1 超声波降解 |
1.2.2 光催化氧化降解 |
1.2.3 超声波光催化氧化降解 |
1.3 杂多配合物 |
1.3.1 Keggin结构杂多配合物的结构特点 |
1.3.2 Keggin结构杂多配合物的性质 |
1.3.3 负载型杂多配合物的制备 |
1.3.4 常用于负载杂多配合物的载体 |
1.3.5 杂多配合物的光化学 |
1.3.6 杂多配合物光催化氧化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
第2章 H_3PW_(12)O_(40)的制备及表征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表征方法 |
2.2.1 红外光谱 |
2.2.2 X-光电子能谱 |
2.3 H_3PW_(12)O_(40)的制备 |
2.4 H_3PW_(12)O_(40)的表征 |
2.4.1 红外光谱 |
2.4.2 X-光电子能谱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H_3PW_(12)O_(40)-TiO_2/SiO_2的制备及表征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2 表征方法 |
3.2.1 红外光谱 |
3.2.2 紫外光谱 |
3.2.3 差热-热重分析 |
3.2.4 X-射线粉末衍射 |
3.2.5 X-光电子能谱 |
3.3 H_3PW_(12)O_(40)-TiO_2/SiO_2的制备 |
3.4 H_3PW_(12)O_(40)-TiO_2/SiO_2的表征 |
3.4.1 红外光谱 |
3.4.2 差热-热重分析 |
3.4.3 X-射线粉末衍射 |
3.4.4 X-光电子能谱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H_3PW_(12)O_(40)-TiO_2/SiO_2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 |
4.1 分析方法 |
4.1.1 最大波长的选取 |
4.1.2 光催化性能测试 |
4.1.3 催化氧化降解反应的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催化剂组成对降解率的影响 |
4.2.2 环境对降解率的影响 |
4.2.3 光照强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
4.2.4 催化剂用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
4.2.5 温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
4.2.6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次数对降解率的影响 |
4.3 对比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超声光催化降解酸性粒子元青染料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压电电场增强纳米ZnO光催化性能研究[D]. 白杨.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TiO2溶胶与纳米TiO2粉末的制备及其在吸附和光催化中的比较研究[D]. 陈姣姣.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金属酞菁敏化型有机/无机杂化光催化剂的研究[D]. 刘璁.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1)
- [4]水力空化结合高级氧化技术系统的构建及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 李灌澍. 辽宁大学, 2020(01)
- [5]水溶性聚合物及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D]. 李欣.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超声波—光催化降解染料普施安蓝MX-R反应特性的研究[D]. 黄维佳. 华东交通大学, 2011(05)
- [7]超声波技术在纳米TiO2制备和光催化中的应用[J]. 李勇,郭晓玲,秦姹芳. 印染助剂, 2009(09)
- [8]Er3+:Y3Al5O12和Er3+:YAlO3对二氧化钛和氧化锌光催化活性影响的研究[D]. 谢英鹏. 辽宁大学, 2009(01)
- [9]高级氧化法降解对甲基苯磺酸机理的研究[D]. 钟先锦. 河南大学, 2007(06)
- [10]H3PW12O40-TiO2/SiO2的制备及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D]. 王珩.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