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传染病检测和确认的策略和方法

新发传染病检测和确认的策略和方法

一、发现和确认新传染病的策略与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婉莉,董琳娟,王继伟,姜庆五[1](2021)在《日本传染病监测体系介绍》文中研究说明传染病监测对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控制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日本传染病监测体系的法律法规、传染病的分类标准、监测方法和内容、质量控制和新发传染病的监测等,其中着重介绍了日本的传染病监测中的病例报告和病原体报告,以及新发传染病监测等,以期为完善我国的传染病监测体系提供借鉴。

靳晓菡[2](2020)在《基于5E教学模式《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校本课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青少年健康问题不断增加、我国采取的体育课+心理课的模式并不能全面解决青少年正在面临的一些健康问题的情况下,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甚至课程体系构建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现状并不理想,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由于学校整体课程结构的固定化也受到一定限制。本研究借助校本课程开发这一契机,从学生传染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出发,借助促进学生概念构建及探究能力培养的5E教学模式,旨在回答以下两大关键研究问题:(1)如何构建基于5E教学模式的高中传染病防控相关的校本课程?(2)如何评价该课程的有效性与适用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现状并以此作为课程需求分析,进一步确定《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课程的设计原则、总目标、核心概念及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框架,细化课程章节目标及内容,形成了指导基于5E教学模式《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校本课程教学实践的相关材料,完成了课程的设计。完成课程设计后,采用实验法以上海某中学高中选修拓展课为依托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学习课程前后传染病预防相关知识、行为与态度的变化及其在课程过程中完成的作品评价该课程的有效性,通过回收的学生课程评价问卷及半结构化访谈记录分析该课程对我国高中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参与本课程的14名学生学习课程前后传染病防治知识与行为、态度发生了显着变化;参与课程的所有学生均表示课程内容难度适中、课堂活动形式丰富、课程对自身防治传染病的态度与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本课程应用于高中生传染病防治相关的健康教育十分有效,实验组学生传染病知识与行为以及态度前后测之间呈现显着性差异;(2)本课程适用于我国高中课堂,课程内容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且难易度适于高二学生,同时参与课程的全部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课程中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而本课程对于生活中学生传染病防治的态度与行为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建议将本课程引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同时在健康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课程案例的即时性以及课程活动设计的合理性。在教师实施《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课程教学时,建议注意控制学生的数量及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安排进行灵活调整。

陈云良,陈煜鹏[3](2020)在《论传染病防治决策的法治化和科学化》文中研究说明传染病防治决策的法治化要求明确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法律地位,区分行政紧急权力和一般行政权力的行使,同时通过法律原则对行政紧急权力进行限制。传染病防治决策的科学化则要求通过学术自由保障医学专业机构和医学专家的独立性,从而保障结论的客观性。二者在对传染病的分类管理上表现为及时性与准确性的双重要求。原则上,二者在对行政组织的专业化和行政程序的正当化上是一致的。但对于突发"新传染病"的科学认知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而任何传染病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此有必要从法律上规定传染病风险提示的及时性优先于对其科学认知的准确性,以此更好地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保障公民的健康权。

蒋婵[4](2019)在《低占空比无线传感网中数据采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占空比无线传感网(Low-duty-cyc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简称LDC-WSN)是一种新型的分布式自组织网络,由大量能力有限(通信、存储和计算等)的节点构成,通常部署在人类难以进入的恶劣环境中执行长期的监测或跟踪任务。LDC-WSN可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农业等领域,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传统的无线传感网(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简称WSN)不同,LDC-WSN中节点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只在少量时刻醒来以进行数据的感知和通信工作。数据采集是LDC-WSN中的重要工作,它的目标是尽快将节点感知到的数据传送给用户进行处理。但是,由于网络中任意时刻大量节点处于睡眠状态,无法实时接收和转发数据,使得数据采集的延迟较大。此外,LDC-WSN处于恶劣的环境,存在通信不可靠、节点容易损毁等情况。其中,通信不可靠会导致数据通信发生大量重传,耗费大量的能量和时间,而节点损毁会导致数据丢失。如何在LDC-WSN中实现快速、可靠且节能的数据采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本文针对低占空比无线传感网中的数据采集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旨在设计出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健壮性、能量有效性和延迟性能的数据采集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无固定Sink的低占空比无线传感网中快速的数据保存机制。低占空比无线传感网中节点长时间处于睡眠状态,能够大大节省能耗并延长网络生命周期,但是这样会产生较大的数据传输延迟。而对于部署在恶劣环境中的网络,通常没有固定Sink相连。节点为了防止突然被外力损害而丢失数据,需要尽快将感知的数据发送到其他节点上进行保存,这与网络延迟的特性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已有的数据保存协议没有考虑节点睡眠所导致的延迟,很难在无固定Sink的低占空比无线传感网中快速完成数据分发及存储。本文提出了一个完全分布式的快速数据保存机制FDP(Fast Data Preservation),不仅可以以低延迟完成数据分发,而且能使节点在有限的存储空间内完成数据的编码保存。数据保存完成后,一个移动Sink只要在任意时间和地点进入网络,访问一部分仍然存活的节点,就可以恢复出全部的源数据。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FDP不仅能够比已有协议更快地完成数据保存,并且能量更有效。(2)移动低占空比无线传感网中低延迟的数据持续性提高算法。在移动低占空比传感器网络中,由于节点的存储空间有限,并且节点的移动及睡眠会导致网络不连通、数据无法及时传输等问题,使得数据很难被快速分发并存储,数据持续性较低。为此,提出一种分布式的数据持续性提高算法(LT-MDS),该算法采用一个新的传染病式数据分发方法来在节点不断移动的网络中分发数据,使数据能以较低的延迟被网络中绝大部分节点接收到,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节点在接收到数据的同时,利用LT码(Luby transform codes)对数据进行编码存储,使得容量有限的节点可以保存更多的数据信息。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LT-MDS算法能够以低延迟完成数据分发和存储,同时获得较高的数据持续性。(3)低占空比无线传感网中分布式的环状流水线工作调度。低占空比无线传感网中节点的长时间睡眠会导致数据查询延迟的增加,影响应用的效果。如何调度节点的唤醒时间从而最小化延迟,是一个难解的组合优化问题。本文提出一个分布式的环状流水线调度算法,能挑选能量水平高的节点,在数据查询的发起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构建一条长度尽可能短的路径。路径上的节点将按照流水线调度依次唤醒,不用长时间等待即可进行数据传输。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算法不仅能获得较低的延迟,而且具有更长的网络生命周期。(4)不可靠通信下低占空比无线传感网中低冲突的分布式多流水线调度。低占空比无线传感网可以部署在恶劣的环境中执行长期的监测任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它与传统的传感网不同,节点会长期睡眠以节省能量,使得数据收集延迟较长。为了降低延迟,已有工作主要采用多流水线调度来调整节点唤醒的时刻,让多条数据传输路径上的节点依次醒来,使得数据可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传输。但是,它们普遍没有考虑节点的通信冲突和能量均衡,导致多个节点会选择通信质量最好的同一个节点作为下一跳,冲突较高且使该节点能耗较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文提出一个分布式的低冲突多流水线调度算法,综合考虑节点间的通信质量、节点的能量水平、节点的负载等因素,尽量避免多个节点选择同一个下一跳节点,然后再进行调度。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执行完后,网络可以获得更短的数据收集延迟和更长的生命周期。总体而言,本文对低占空比无线传感网中的数据采集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具有更低延迟、更高能量有效性并且可靠的算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曾瑞声[5](2012)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的形成与演变:国家利益 ——以《国际卫生条例》(2005)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际卫生条例》(2005)是统领全球公共卫生集体行动最权威的法律框架,但是在实施之初却出现了机制失灵的现象。印尼拒绝向WHO转送流感病毒菌株的不合作行为几乎将《国际卫生条例》(2005)建立的合作机制推至崩溃的边缘。为什么《国际卫生条例》(2005)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机制失灵?本文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探讨了《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立法、实施和完善过程,检验并证实了国家利益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形成与演变的主要动因之假设。检验《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立法过程发现:如果存在共同的利益,即使是对立阵营的国家也会提出相同的立法意见,主权渡让议题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立法意见趋同证明了该论断;如果存在利益冲突,即使同一阵营的国家也会产生相互背离的立法意见,规制范围议题中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立法意见的冲突证实了该论断。由此可见,国家利益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形成的重要变量。检验《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实施过程发现:病毒菌株具有全球公共物品的属性,其利用牵动着全球社会的公共利益,但是病毒菌株的研发能够衍生丰厚的私人利益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病毒菌株衍生的利益在全球分配失衡;病毒及相关利益分配失衡的情况下,《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立法遗憾致使不能及时提供具体的制度安排来挽救利益分配失衡的状态,乃是《国际卫生条例》(2005)在实施中出现机制失灵的真正原因。由此可见,国家利益是导致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在实施当中走向崩溃的主要原因。检验《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完善过程发现: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国家能够主张病毒主权权利并拒绝共享病毒菌株的外部环境;该外部环境引发了道德风险问题;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之路径在于设计激励机制来构建病毒主权权利及相关利益,公平地分配这些利益使得失衡的利益分布状态重新恢复均衡。设计激励机制必须满足最低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两个必要条件。压缩与放宽这两个必要条件直接牵涉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家利益增减。给定对立阵营国家间的争议,《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完善就是要找到最低参与约束条件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的最优参数设定,重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益均衡,并且使双方都不愿意偏离之。由此可见,国家利益是弥补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立法缺陷不可或缺的一环。综上,立法之争证实了国家利益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成功立法的重要变量;实施之争揭示了国家利益是推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走向崩溃的主要原因;完善之争提示了国家利益是弥补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立法缺陷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文章的总体假设——国家利益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形成和演变的主要动因被证实了。

周伯平[6](2011)在《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范围内传染性疾病总的发展态势是:经典传染病没有被完全控制或又重新肆虐,新的传染病已出现和流行,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现和确认的新发传染病已达

赵晓冬,张小爱,刘玮,秦成峰,童贻刚,王慧,周育森,赵彤言,曹务春[7](2011)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与流行病学研究60周年回顾与前瞻》文中指出60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微生物与流行病学始终致力于防生物危害医学相关领域研究,为我国的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和鉴定、新发传染病的发现与追踪、新发虫媒传染病的确认与流行趋势研究、重要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和媒介生物学等方面对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与流行病学研究进行了综述.

冯佳园[8](2009)在《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趋势预测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目前,传染病的流行呈现“新传染病不断出现,旧传染病死灰复燃”的新形势,传染病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早期预警能力是应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基础。SARS的暴发暴露了中国传染病监测系统早期预警能力的不足和缺乏及时性。实现早期预警是当前传染病监测的紧急任务之一。现有传染病监测系统基于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报告,在提高预警的及时性方面受到限制。如何把启动预警系统的关口前移是提高及时性的关键。目前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症状监测,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因素作为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前期指标,对其系统研究和探讨的报道则比较少见。目的1.构建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框架;2.预测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未来10-25年在中国可能的变化趋势;3.探讨提高中国传染病监测系统早期预警能力的新途径。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三阶段、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构建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框架;然后通过专家咨询分析框架中哪些是中国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它们未来10-25年在中国的变化趋势;最后收集中国传染病历史资料和主要影响因素可量化的指标资料,对主要影响因素与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了解这些因素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初步构建了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框架,包括管理和社会凝聚力、人口统计学和人口变动、冲突、技术革新及其管理、农业和土地使用、经济因素、贸易和市场相关因素、运输和旅游业、人类活动和社会压力、环境因素、医源性问题和动植物相关问题共12个领域50个影响因素;2.通过分析181位中国专家咨询结果,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框架更改为上述12个领域的47个因素;181位专家对47个影响因素未来10-25年在中国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他们一致认为:2.117种有利于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增强的趋势。它们分别是: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国际/国内/地区间的合作、政策制定和执行机构合作紧密度、政治领袖、国民受教育程度、卫生管理的有效性、对难民的监管、对传染病防控策略的驾驭能力、信息传播新技术的使用、病原体确认和诊断技术的改进、经济发展水平、公众健康和安全意识、媒体报道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宗教信仰的人数、人群免疫状况、食品和水的安全、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2.230种有利于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因素可能的变化趋势可分为三类:①8种影响因素在未来10-25年可能有减弱的趋势,它们分别是:性别不平等、职业的变化、收入差距、贫穷和营养不良、非法贸易、医院过度拥挤、医院感染、动植物基因的多态性减少。②17种影响因素在未来10-25年可能有增强的趋势,它们分别是:生物恐怖、人群边缘化、移民和城市化、耐药性、老龄化、地理景观的多样性、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对外来物品的需求、人、动物和微生物的国际间流动、旅游、不良性行为、不良生活方式、气候变暖、动物的移动、动物种群的减少、动物的集中饲养、转基因动植物数量。③5种影响因素基本保持现有的状况不变,它们分别是:密集农业模式、失业、土地使用方式的变化、贸易壁垒、环境污染。3.通过定量分析肺结核、布鲁氏菌病和梅毒的发生和流行与可能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验证了经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而构建的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因素框架。结论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因素是指示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前期指标,对影响因素的趋势预测和关注是提高传染病监测系统早期预警能力的可能途径。本研究通过构建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框架,预测它们的变化趋势,以期掌握传染病流行的动态,争取更多的公共卫生应对准备时间,为进一步提高中国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早期预警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有用的资料。

宝福凯,柳爱华,程传贤[9](2009)在《新发虫媒传染病流行趋势、因果分析和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发传染病是指近30年来由新发现的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新发虫媒传染病是新发传染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呈现流行加剧形势。本文结合作者长期从事虫媒传染病研究的经历,较为简要论述了新发虫媒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了流行原因和后果,提出了预防控制对策。

秦艳[10](2007)在《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与控制分析》文中提出

二、发现和确认新传染病的策略与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现和确认新传染病的策略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传染病监测体系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体系
2 日本传染病的监测体系
    2.1 日本传染病的分类(表1)
    2.2 日本传染病监测结构(图1、2)
    2.3 日本传染病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图3)
    2.4 新传染病的监测
3 日本传染病的监测体系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3.1 完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法律、法规体系
    3.2 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的分类
    3.3 完善传染病的监测和传报体系,特别是针对新传染病
    3.4 加强疾病控制与临床医疗机构的合作,加强

(2)基于5E教学模式《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校本课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青少年的接受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2 借助校本课程构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
        1.1.3 传染病防控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良好切入点
        1.1.4 基于5E教学模式构建传染病相关校本课程具有合理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学校健康教育
        1.3.2 5E教学模式
        1.3.3 校本课程的开发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实验研究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据处理方法
    2.3 研究思路
3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校本课程的开发
    3.1 课程设计原则的确定
    3.2 课程需求分析
        3.2.1 传染病相关校本课程建设的需求
        3.2.2 基于5E教学模式建设校本课程的需求分析
    3.3 课程目标的确定
        3.3.1 课程目标的来源
        3.3.2 课程总目标
    3.4 课程设计的过程与结果
        3.4.1 课程重要概念的组织
        3.4.2 课程框架的构建
        3.4.3 课程章节目标的细化
        3.4.4 课程章节具体内容的设计
4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高中生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行为与态度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优化
        4.1.1 知识与行为部分难度与区分度分析
        4.1.2 态度部分内部一致性分析
        4.1.3 调查问卷优化结果
    4.2 课程评价问卷与访谈提纲的编制
5 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结果分析
    5.1 课程实施与资料收集分析
    5.2 课程评价结果与分析
        5.2.1 课程有效性分析与讨论
        5.2.2 课程适用性分析与讨论
6 研究讨论与结论
    6.1 研究讨论
    6.2 研究结论
        6.2.1 基于5E教学模式《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校本课程的设计成果
        6.2.2 基于5E教学模式《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校本课程的实践效果
    6.3 研究建议
        6.3.1 关于学校健康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6.3.2 关于《人类与传染病斗争》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的建议
    6.4 研究局限
        6.4.1 课程需求分析不足
        6.4.2 研究样本量较小,覆盖面不够广
        6.4.3 课程评价时学生形成性材料的收集不足
        6.4.4 课程评价方式具有局限性
    6.5 研究展望
        6.5.1 增大样本量、拓展研究对象
        6.5.2 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传染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问卷(初稿)
    附录2 高中生传染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问卷(正式)
    附录3 高中生传染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问卷(正式前测)
    附录4 高中生传染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问卷(正式后测)
    附录5 学生微生物培养记录(部分)
    附录6 课程评价问卷
    附录7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8 学生访谈记录
    附录9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课程纲要
致谢

(3)论传染病防治决策的法治化和科学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染病防治决策的法治化
    (一)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法律地位
    (二)行政紧急权力和一般行政权力的行使
    (三)行政紧急权力的限制
二、传染病防治决策的科学化
三、传染病防治决策的法治化和科学化的关系
    (一)传染病分类管理的及时性与准确性考量
    (二)法治化与科学化的协调关系
    (三)法治化与科学化的紧张关系及其化解
四、结论

(4)低占空比无线传感网中数据采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低占空比无线传感网概述
        1.2.1 网络结构
        1.2.2 网络特征
        1.2.3 低占空比模式的优点
    1.3 数据采集技术概述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不同应用下数据采集的分类研究
        2.1.1 周期性数据采集
        2.1.2 查询式数据采集
        2.1.3 事件驱动数据采集
    2.2 数据采集的两项关键技术研究
        2.2.1 分布式数据保存
        2.2.2 流水线调度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固定Sink的低占空比传感网中快速的数据保存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3.2.1 系统模型
        3.2.2 问题描述
    3.3 算法设计
        3.3.1 算法的基本思想
        3.3.2 数据分发机制
    3.4 数据保存机制
        3.4.1 LT码简介
        3.4.2 数据保存机制的设计
    3.5 性能分析
        3.5.1 时间复杂度
        3.5.2 能量耗费
        3.5.3 数据分发及存储延迟
        3.5.4 算法在小规模网络的性能
    3.6 模拟实验
        3.6.1 算法解码性能对比
        3.6.2 算法的能耗和延迟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低占空比传感网中低延迟的数据持续性提高算法
    4.1 前言
    4.2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4.2.1 网络模型
        4.2.2 问题描述
    4.3 算法设计
        4.3.1 算法的基本思想
        4.3.2 算法的详细描述
        4.3.3 性能分析
    4.4 模拟实验
        4.4.1 参数t的选择
        4.4.2 延迟性能
        4.4.3 数据持续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占空比传感网中分布式的环状流水线工作调度
    5.1 前言
    5.2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5.2.1 系统模型
        5.2.2 问题描述
    5.3 算法设计
        5.3.1 算法的基本思想
        5.3.2 算法设计
        5.3.3 性能分析
    5.4 仿真实验
        5.4.1 平均传输跳数
        5.4.2 查询延迟
        5.4.3 网络生命周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可靠通信下低占空比传感网中低冲突的分布式多流水线调度
    6.1 前言
    6.2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6.2.1 网络模型
        6.2.2 研究的问题
    6.3 算法设计
        6.3.1 设计思路
        6.3.2 算法描述
        6.3.3 性能分析
    6.4 模拟实验
        6.4.1 数据收集延迟
        6.4.2 网络生命周期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的形成与演变:国家利益 ——以《国际卫生条例》(200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提出问题
        (二) 研究的目的
        (三)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
    四、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演变与动因
    第一节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的演变
        一、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的第一次勃兴:开始觉醒
        二、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的第二次勃兴:各自为营
        三、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的第三次勃兴:联合协作
    第二节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演变的动因:全球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
        一、 频繁爆发的全球性疾病与全球共同利益
        二、 公共卫生安全——一项极端重要的国家利益
        三、 本文的总体假设
    小结
第二章 《国际卫生条例》(2005)立法之争
    第一节 立法之争的核心问题:权利让与
        一、 《国际卫生条例》(2005)立法过程中形成的核心问题
        二、 权利让与议题下成员国的最佳策略
        三、 权利让与议题下 WHO 的最佳策略
    第二节 渡让主权之议题
        一、 涉及主权议题的条款及各国的立法意见
        二、 两大阵营立法意见趋同的原因
        三、 最终立法结果的考量
    第三节 扩大规制范围之议题
        一、 成员国的立场与理由
        二、 国际法律文件的冲突与评述
        三、 WHO 的强硬态度
        四、 最终文本的遗憾
    小结
第三章 《国际卫生条例》(2005)实施之争
    第一节 实施之争的核心问题:病毒主权权利及相关利益
        一、 冲突
        二、 冲突的原因
        三、 现有约束机制的考察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与理据
        一、 以印尼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诉求
        二、 发展中国家的理据
        三、 发展中国家的策略
    第三节 发达国家的回应与策略
        一、 发达国家的回应
        二、 发达国家的依据
        三、 发达国家的策略
    第四节 WHO 立场的变化与因由
        一、 WHO 立场的转变及策略
        二、 WHO 立场转变的原因
    小结
第四章 《国际卫生条例》(2005)完善之争
    第一节 完善之争的核心问题:构建病毒主权权利及相关利益的分配机制
        一、 主张病毒主权权利的信息不对称环境
        二、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
        三、 使用激励机制解决全球公共卫生的道德风险问题
        四、 博弈各方对激励机制的立场与策略
    第二节 构建病毒样本及相关利益之议题
        一、 病毒样本的利益
        二、 相关的利益
    第三节 设立标准材料转让协议(SMTA)之议题
        一、 当事方身份的厘定
        二、 当事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设计透明监管机制之议题
        一、 知情同意权的争议
        二、 可追踪机制的完善
        三、 咨询机制的设计
    小结
结论
    一、 研究发现与结论
    二、 研究展望与建议
    三、 研究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8)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趋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传染病现状
        二、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早期预警能力
        三、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假说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假说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设计流程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设计流程
    第四节 论文基本结构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文献研究
        二、专家咨询
        三、代表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第二节 质量控制
        一、信息偏倚
        二、过失误差
    第三节 项目支持及伦理学考虑
        一、项目支持
        二、伦理委员会审查
        三、知情同意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文献研究结果
    第二节 专家咨询结果
        一、专家基本情况
        二、每个领域的专家评价
        三、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趋势预测
    第三节 三种代表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一、代表性传染病的选择结果
        二、三种代表性传染病与可能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框架的确立
    第三节 三种代表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与主要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一、肺结核
        二、布鲁氏菌病
        三、梅毒
        四、小结
    第四节 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趋势预测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第二节 提高传染病监测系统早期预警能力的建议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一、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中、英、美、日四国传染病监测系统比较研究
    附录2:传染病发生和流行主要影响因素趋势预测研究:咨询组专家名单一览表,2007-2008年
    附录3: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趋势预测研究:专家咨询问卷,2007-2008年
    附录4: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因素趋势预测研究:访谈员名单,2007-2008年
    附录5:中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历年发病率一览表,1975-2007年
    附录6: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函
致谢
个人简历
索引

(9)新发虫媒传染病流行趋势、因果分析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发虫媒传染病流行趋势
    1.1 新发传染病概述[1, 2, 3]
    1.2 新发虫媒传染病的流行趋势[2~5]
2 新发虫媒传染病的因果分析
    2.1 新发传染病的共性
    2.2 新发虫媒传染病不断出现的原因分析[7~9]
        2.2.1 微生物的进化与变异
        2.2.2 生态环境变化[10~13]
        2.2.3 人口流动与人类行为
        2.2.4 国际贸易和旅游的发展
        2.2.5 公共卫生措施的失效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削弱
        2.2.6 全球气候变暖
    2.3 新发虫媒传染病流行的后果
3 新发虫媒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3.1 发现新传染病的策略[16~18]
    3.2 新发虫媒传染病的防控措施[16, 17, 18, 20, 21, 22]
        3.2.1 加强媒介昆虫监测
        3.2.2 加强人类虫媒传染病的疫情报告
        3.2.3 加强疫源动物的管理
        3.2.4 加强疫源检疫工作
        3.2.5 切断虫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2.6 提高群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保护易感人群
        3.2.7 法规防治

(10)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与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发传染病的概念
2 新发传染病的分类
    2.1 早已存在的
    2.2 新近被认知的
        2.2.1 军团菌病
        2.2.2 莱姆病
    2.3 新出现的传染病
        2.3.1 艾滋病
        2.3.2 埃博拉出血热
        2.3.3 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
3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现状
4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5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因素分析
    5.1 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学 新发传染病出现原因及影响因素。
    5.2 新传染病发生的社会因素
        5.2.1 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
        5.2.2 新开农田
        5.2.3 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传染病传播散
        5.2.4 世界的都市化
        5.2.5 气温的变暖
        5.2.6 再造森林
6 应对EID应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6.1 国外防治EID策略及经验
    6.2 我国应对新发传染病策略
    6.3 我国应对新发传染病具体措施

四、发现和确认新传染病的策略与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传染病监测体系介绍[J]. 陈婉莉,董琳娟,王继伟,姜庆五. 中国公共卫生, 2021(10)
  • [2]基于5E教学模式《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校本课程的研究[D]. 靳晓菡.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3]论传染病防治决策的法治化和科学化[J]. 陈云良,陈煜鹏. 比较法研究, 2020(02)
  • [4]低占空比无线传感网中数据采集关键技术研究[D]. 蒋婵.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的形成与演变:国家利益 ——以《国际卫生条例》(2005)为例[D]. 曾瑞声. 暨南大学, 2012(06)
  • [6]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进展[A]. 周伯平.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1
  • [7]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与流行病学研究60周年回顾与前瞻[J]. 赵晓冬,张小爱,刘玮,秦成峰,童贻刚,王慧,周育森,赵彤言,曹务春.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1(10)
  • [8]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趋势预测研究[D]. 冯佳园.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S1)
  • [9]新发虫媒传染病流行趋势、因果分析和对策[J]. 宝福凯,柳爱华,程传贤. 中国热带医学, 2009(03)
  • [10]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与控制分析[J]. 秦艳. 内科, 2007(05)

标签:;  ;  ;  ;  

新发传染病检测和确认的策略和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