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妻管严”·对联(论文文献综述)
印清玲[1](2020)在《怀化阳戏剧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怀化阳戏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剧本数量众多,题材内容丰富,且同时具备祭祀和娱乐的双重文化功能,极具地方特色。阳戏的剧本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很大一部分移植于傩堂戏、花灯戏及辰河戏,当然也有少数是阳戏艺人创编的。阳戏剧本的本事来源也是多源的: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改编,有的是源自古代小说或者前代戏剧作品,还有的是源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产与生活。阳戏的剧本题材较为丰富。其题材类型主要有四大类型,即爱情戏、伦理戏、神仙道化戏、公案戏。其中爱情戏又可分为凡人之情与人妖之恋两小类;伦理戏又分为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两种类型;神仙道化戏分为祛煞祈福和度脱飞升两类。阳戏和其他多数小戏剧种一样,其剧本充满喜剧风格,其喜剧风格由喜剧情节、喜剧性格和喜剧语言交织而成。阳戏剧本大多篇幅短小,情节集中;结构单纯,一线到底,无旁枝累叶。它以最经济的篇幅和最洗练的手法,表达出具有本质意义的主题和戏剧冲突,形象地塑造出了一批鲜活艺术形象。阳戏剧本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演出现象,即“戏串”,其表演善用“盘”“比”等表现手法。“盘”和“比古”的戏串方式大量运用于阳戏剧本中,起到了夸张、烘托和突出主旨,营造轻松、风趣演出氛围的作用,当然也有丰富剧本内容,延长表演时间的作用。地域性是民间小戏的重要特征之一。怀化阳戏的地域性特征,除了表现在以方言土语的方式演唱之外,还体现在不少剧本中出现的怀化地区的地名、人名,以及剧本中包含着的与该地区饮食、婚嫁、生产等习俗有关的故事或者民俗事象。这些恰恰彰显了其地域性特征。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张蓓[3](2019)在《变异修辞视角下的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国内文体学界对“语言风格”界定的“总和特征论”和“常规变异论”以及黎运汉对“作家语言的个人风格”的界定,本研究尝试将“作家语言的个人风格”界定为作家一系列作品中反复而持续出现的涉及调音、遣词、择句、设格、谋篇等方面的变异修辞现象的总和。鉴于此,本研究以变异修辞为切入点,对沈从文小说中反复而持续出现的涉及上述各方面的变异修辞现象的再现进行考察,以期对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的整体再现情况作出评价。笔者发现,在汉语变异修辞研究中,相关论述就“变异修辞”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并不充分,对“变异参照系”的认定众说纷纭,无法为变异修辞方式的判定提供可操作的指导原则和统一的判定依据,此外,相关研究对变异修辞方式的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也不甚统一,从而导致了变异修辞方式的归属性混乱。可以说,这些变异修辞研究大都各自为阵,尚未形成统一的变异修辞理论体系,因而不能直接用来对本选题研究对象进行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证分析。然而尽管如此,这些研究均结合大量实例对众多变异修辞方式的结构和修辞效果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沈从文小说中变异修辞现象的结构和修辞效果的分析乃至再现效果的评价都不乏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上述分析,本论文引入了陈望道在其构建的汉语修辞理论体系中提出的“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概念,指出其与“常规修辞”和“变异修辞”之间存在着对等关系。在此前提下,本研究通过将“常规修辞”即“消极修辞”指定为变异修辞的变异参照系,将陈望道所构建的“积极修辞”纲领移用为“变异修辞”纲领,从而将陈望道的汉语修辞理论体系中的“积极修辞”部分改造为“变异修辞”研究框架的基本架构,并以统一的变异参照系和“变异修辞”纲领为依据,对汉语变异修辞研究中归纳出的变异修辞方式的变异性进行了重新判定,同时根据改造后的汉语“变异修辞”研究框架的基本架构,将本研究中所认定的变异修辞方式进行整合和分类,从而形成一个博采众家之长的开放式变异修辞研究框架,以此作为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研究的理论及结构框架。在该理论框架的指导下,笔者对沈从文小说及其英译本进行了比对性细读,从中挑选出反复且持续出现的涉及调音、遣词、择句、设格这四个方面的六种变异修辞现象,将其设定为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的考察参数。译例分析表明:在“词语的超常搭配”的英译过程中,译者所关注的多为其基本语义的传递,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超常搭配所蕴含的独特的美学或诗学意义的再现。以“同词相应”的英译为例,只有43.8%的译文兼顾了原文用词的呼应性再现及构成呼应关系的词语/词素语义的传递。另以“乡土语言”再现为例,在“方言詈辞”的转换过程中,译者大多只关注方言詈辞的字面或语用意义的传递,忽略了其詈骂功能及其他语用功能的再现,而在“地方俗语”的转换过程中,仅有36%的译文兼顾了其语言表达形式移译和语用意义传递。再如“叙事语言中的押韵现象”的翻译,押韵现象的转换率则更是不足17%,而即便有译者尝试进行照应,其译文也存在不少问题,从而较大程度地偏离了作者的用韵风格。在“比喻”的再现方面,对于“A像B,C型”比喻的英译,尽管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再现率高达83.3%,但由于延伸主词英译失当,译文中比喻或难以成立,或无法与原文比喻实现对等或近似对等的修辞效果;对于“联喻”的英译,译文在各分喻语义信息的传递和修辞手法及修辞效果的再现方面,在各分喻之间相关性和呼应性的再现以及各分喻配合使用所实现的组合修辞效应的再现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就“飞白”的英译而言,只有22.2%的译文通过在译入语中重造飞白再现了与原文飞白在修辞效果方面的对等。上述分析表明,多数译者更注重变异修辞现象语义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表达形式和修辞效果的再现。由此,我们认为,从变异修辞视角来看,不少情况下,沈从文小说的语言风格并未得到充分再现。译者在变异修辞现象的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翻译倾向一方面反映了莫娜·贝克所总结的翻译文本的普遍性特征如“明晰化”、“去模糊化和简化”、“传统语法规范化”、“避免重复”以及“夸大译入语特征”等,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文在目标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的影响。当译文在该系统中居于次要地位时,译者往往倾向于以现有的目标语文化规范为依据进行翻译策略选择,从而导致不充分的译文的产生。此外,这种翻译倾向还与以下因素存在着密切关联:一、译者普遍对沈从文小说的语言风格缺乏整体性认识,未能意识到变异修辞转换之于沈从文小说整体语言风格再现的重要意义;二、英语母语译者即便拥有良好的中英文读写能力,较之汉语母语译者,也依然缺乏对汉语敏锐的感知力,因而无法对各类变异修辞现象及其所蕴含的诗学意义进行透彻的理解和传递;汉语母语译者尽管能够更好地识别各类变异修辞现象,在转换过程中,却往往因缺乏应有的语感及相应的表达能力而同样无法传递出变异修辞手段所承载的风格信息;三、英汉两种语言系统上的差异性也为变异修辞现象的再现及其所蕴含的美学意义的传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认为,要充分再现沈从文小说的语言风格,译者应对沈从文小说进行认真细读,从而获得对其作品中种种变异修辞现象等反映原作风格的语言现象的敏锐感知力。在此基础上,若能采用中西合璧的翻译模式,既充分发挥汉语母语译者在识别原作中的变异修辞现象和理解其所蕴含的美学意义方面的优势,又充分发挥英语母语译者在英语表达方面的优势,以变异译变异,充分再现原作中变异修辞现象的修辞效果,并传递出变异修辞现象所承载的风格信息,则有望将沈从文这位蜚声中外的小说家的风采展现于英语世界。
伊忠莎[4](2017)在《元谋方言词汇文化透视》文中认为词汇是语言基本的构成要素,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反映了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章从元谋方言词汇文化出发,以调查法、比较法、列举法为主要方法,挖掘元谋方言词汇背后所蕴含的自然背景、社会历史文化、人文心态等,对元谋方言词汇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调查分析,以期填补元谋方言研究的部分空白,为今后元谋方言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文章共分为六章,文前有绪论,文后有结语,第一章至第六章为文章的正文,是论文的重点所在。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前人对方言词汇的研究概况、元谋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简单分析了元谋方言的特征,并讨论了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目的、意义何在。第一章从历时的角度,以元谋方言词汇为依据,借助古籍,分析了元谋方言词汇的构成。并以词汇表为依据,结合当地语言实际,比较新、老派词汇的差异。第二章从构词理据角度分析元谋方言词汇的文化内涵,探究元谋方言词汇的命名理据,揭示当地人们社会心态。第三章以大量的语料为基础,对元谋方言地名做了初步的分类,揭示元谋方言地名的得名缘由,探求地名与当地的地理、文化的关系,通过地名了解当地自然、社会、民众文化心理等。第四章从反映元谋物质文化的词汇入手,涉及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文词汇和农业、手工业、商贸交易的生产文化词汇,并辅以相对应的词汇示例,更深入的了解元谋方言词汇和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五章从元谋称谓词入手,通过对元谋亲属称谓词和社会称谓词的分析,挖掘称谓词背后所蕴含的民众观念和社会文化心态。第六章主要从节日礼俗、人生礼俗两个方面详尽的描述当地的日常礼俗,对相应的词汇加以深入的研究。通过此类描述与研究,更深入的了解元谋方言词汇的文化内涵。结语是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直面本文的不足与缺陷,还包括对该课题的研究展望。词汇作为语言基本的构成要素,反映了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了解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透过词汇探求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GAVRILYUK MARINA(赵琳娜)[5](2017)在《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与概念体系中。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是人们用某一熟悉的概念来理解或说明另一不熟悉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同时,隐喻又与文化密切相关,它深深地根植于文化土壤中,是文化的沉淀和载体。动物隐喻作为隐喻中的一个类别,是人们在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动物各种特点的感知和体验来认知和理解其他概念或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类的语言中存在的大量动物隐喻表达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层面的体现。由于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他们对同类动物的理解和体验或多或少有着共性;但同时,由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民俗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动物形象的认知必然存在着某些差异。这使得各个语言中都出现了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思维特点、数量丰富的动物隐喻表达。这些隐喻表达的真实意义,对于本族语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则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面对不熟悉的目的语动物隐喻时,缺少对这种文化的特别体验,不具备相似的思维方式的二语学习者很难正确地理解该隐喻所隐含的意义。他们往往会凭借母语文化的生活经验图式或者母语习惯来处理目的语隐喻表达,而这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导致对隐喻的误解。因此,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理解加工过程的特点,寻找能帮助学习者克服理解困难的途径,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与习得来说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在俄汉语动物隐喻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调查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的理解状况,找出并分析他们所采用的理解策略,揭示影响他们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理解的因素和产生误解的原因,以期为二语隐喻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并促进目的语动物隐喻的习得。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依据,根据概念隐喻的映射关系对俄汉语动物隐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认知对比分析,描述了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并从中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和语言因素的影响三个角度阐释了俄汉语动物隐喻异同的原因。然后,在跨文化对比和隐喻差异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俄汉语动物隐喻的一些异同点设计了问卷,并针对俄、汉学习者分别进行了目的语动物隐喻的理解调查。接着,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找出了俄汉语学习者在处理目的语动物隐喻意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解策略以及导致误解的原因,并据此揭示了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的认知加工机制。最后,我们探讨了本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对二语隐喻教学带来的启示。全文共分为6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概要性地介绍了国内外对本选题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以及提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和基本框架。第二章是俄汉动物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在这一章中,我们对从语料库和词典中收集的俄汉语动物隐喻语料按照概念域的不同映射关系做了分类整理,对每一组映射关系所包含的动物隐喻进行了跨文化对比,找出了俄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隐喻所反映出的文化异同。这部分研究结果为调查设计所用。第三章是制约俄汉语言中动物隐喻差异的因素。本章对俄汉语动物隐喻的异同状况作了全面的总结,并从中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和语言因素的影响三个角度对俄汉语动物隐喻差异的成因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该分析的结果有利于加强跨文化的比较深度,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物隐喻,同时也为理解问卷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第四章是俄汉动物隐喻理解现状调查。在这一章中,我们首先明确了调查的目的和对象,阐明了设计思路及执行调查程序,分析和对照了俄汉语两项调查的结果,找出了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所采用的理解策略,总结了影响动物隐喻理解的因素和导致理解误解的原因,并据此揭示了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的理解加工过程。第五章是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本章从国内外二语隐喻教学状况入手,发掘了当前二语隐喻教学的特点和不足点,讨论了本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对二语隐喻教学带来的启示,并从隐喻意识的形成、隐喻思维训练和文化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俄汉语动物隐喻教学的一些适宜的教学途径。第六章是结语部分。本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概括了本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陈辉[6](2013)在《“过日子”:农民的生活哲学 ——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中的家庭主义》文中认为本文在叙述关中黄炎村农民生活故事的同时,阐释农民“过日子”的一般逻辑,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农民的生活哲学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论文主要回应以下几个理论和现实问题:首先,核心家庭和三代直系家庭一直是小农经济的主要家庭形态,小农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基本理论命题。其次,以古代哲人为代表的生活哲学具有很强的精英主义色彩,小农的生活观和生活方法论更能反映中国最广大群体的生活哲学。再次,农民意识并非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阻滞力,农民生活方式与城市化和工业化并非水火不容,反而具有正面作用。最后,农村社会转型研究不仅应该关注“变”,还应该关注“不变”,正是人们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使社会转型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研究发现:家庭主义是对农民生活哲学的高度概括,集中表达了农民“过日子”的各项原则、策略和方法。在家庭生活方面,当家权不是集权,而是以“男主外、女主内”为基础的分权。家庭和睦的前提是成员间形成稳定的强弱对比关系并达成力量均衡。吵架是化解矛盾和怨气的方式之一,更有效的策略是“凑和”。“凑合”减少了争执,搁置了争议,使家庭成员在承认矛盾的前提下继续生活在一起。在社会交往方面,基本交往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农民在处理家族、邻居、朋友三重社会关系时的基本原则是“通情达理讲良心”。其中,“理”是基于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地方性规范,“情”包括人之常情和人情往来,“良心”是人的内在道德体验。在人神关系方面,家庭是农民宗教行为的基本单位,祭拜家族神以男性为主,日常性祈福以女性为主。“有所求”是农民求神拜佛的基本动力。基于现实生活的多样需求,农民信仰具有多神论和实用主义取向。农民获得宗教感的方式不是皈依神灵,而是在“过日子”同时,将世俗与神圣统一起来,升华生命体验。在人生意义方面,“过日子”就是农民的事业,几乎不存在家庭之外的人生意义和归属感。人生任务以养育孩子为中心层层展开,核心是代际责任。农民的人格不是个体本位,而是家庭本位,家庭是农民人格的依托。农民的人格不是“自我实现”,而是在“过日子”时通过完成人生任务得以安身立命。在家庭经济方面,农民以家庭为中心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通过兼业的方式力求家庭收入最大化。勤俭持家是农民处理积累与消费之间紧张关系的基本原则。小农的家庭经济是一种生存经济,“过日子”即是对农民生存理性的概括。综合以上五个方面,进一步将农民生活哲学抽象为“过日子精神”,特指农民在经营家庭生活过程中所表现来的一种精神气质:在生产方面,不计成本地投入劳动,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在家庭生活方面,节俭、顾家,轻个人享受,重子代培养;在人生意义方面,注重现实生活和现世生活,把经营生活作为基本人生目标。这种精神气质,是中国小农在漫长农耕社会中历练而成的生存伦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农民载着它进入现代社会,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产生深远影响。
孙跃[7](2013)在《靖江做会讲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靖江做会讲经产生于民间宝卷的发展期,是全国范围内依然还存活着的少数几种做会讲经。靖江地区地理环境封闭,人民心态保守,使用吴方言区的老岸话讲唱。靖江做会讲经产生之后,一直都是发展变化的,这可以从宝卷文本中的词汇、内容等方面得到印证。靖江宝卷的传播可以分为手抄本的传播与刊刻本的传播,手抄本的故事只有梗概,没有唱的部分,主要流传于佛头中;刊刻本依据佛头讲经整理而成,会形成相互之间差异很大的不同版本。靖江做会讲经的艺人被称为佛头,但与佛教之间已经没有必然的联系,佛头自己更倾向于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民间艺人。佛头群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注重师承关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以男性为主体,有职业化的倾向,注重经济收益。靖江做会讲经有庙会与私会之别,参与人有佛头、斋主以及和佛者。在完成了准备工作之后,做会讲经通常的程序依次是念功课、拜愿、请佛、讲经、送佛等。从内容上来看,靖江做会讲经的圣卷与草卷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圣卷按照故事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佛教类宝卷、道教类宝卷和其他类宝卷。圣卷的主要内容是构建在凡间世界基础之上的神仙世界,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神仙世界源于凡间世界、也可以折射出凡间世界;神仙世界对凡间世界有平衡与约束;是庄严与世俗化的统一;是有情与无情的统一。草卷故事取材于唐代的多为征战主题,取材于宋代的多为宫廷主题,取材于明代的多为爱情主题,取材于清代的则为公案主题。草卷的主题与文学的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草卷的核心内容是笼罩在神仙世界下的凡间世界,具体表现为忠臣与奸臣之间的斗争,复杂矛盾的男女关系以及理想的凡间世界。科仪卷部分主要是以祈祷祝福为主,多用于做会仪式中,如“请佛”、“送佛”、“上茶”、“解结”等。靖江做会讲经中的宗教思想是一个比较复杂,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混乱的问题,宝卷中包括的宗教思想有儒教的、道教的以及佛教的,三教往往相互之间融合,有时又相互排斥、诋毁。具体到某一种特定的宗教,靖江做会讲经也体现出了混乱的特点,如靖江做会讲经中对儒教思想,既有信奉,又有悖反。对佛教思想、道教思想也是如此。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佛头们的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作为民间说唱艺术,靖江做会讲经虽然在思想上存在缺陷与不足,但是,它深受靖江地区人民的喜爱,它具有提升社会公德、增加日常生活常识、从精神上抚慰妇女、娱乐民众的精神生活等社会功能,因而有必要对它进行保护。但是由于佛头的文化程度不高以及做会讲经所具有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它与生俱来地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对靖江做会讲经进行保护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笔者为此提出几点建议:除了其他专家提出的保护方略外,还应当多种措施一起运用,并让它们之前产生良性的互动,形成一股合力。在各项因素中,除了对靖江做会讲经进行文本整理,录制成视频之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以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加大对靖江做会讲经的宣传;政府加大投入对讲经艺人进行奖励,提高艺人群体的文化水平和创造力:适度对靖江做会讲经进行改良等方面。
李胜利[8](2013)在《金兆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兆燕作为乾隆年间长期生活在扬州的一位着名文人,由于长期的幕僚生活,其思想性格比较复杂,对科举考试爱恨交加、对佛教取舍有度、对幕僚身份既褒又贬。金兆燕的戏曲和诗词、文创作都有较高的成就,他强调戏曲创作的教化作用和结构因素的重要性;论诗反对模拟抄袭、门户之见和闭门觅句,主张要抒写真性情、广泛学习和得江山之助;词的创作要求学习姜夔、张炎,要合乎温柔敦厚的标准;重视文章的传世功能。金兆燕在创作中实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戏曲宣扬了男女之间的真情和正情,表达了古代社会下层文人对科举功名的热切期待,反映了欲念与修行之间的冲突。诗歌创作不局限于一家一派,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广泛借鉴前人的特点,记录自己不同时期的游宦生活。词作清雅,近浙西词派,偏婉约一格。古文感情丰富、语言朴实,骈文用典精当、语言华美。
朴爱华[9](2012)在《汉字在韩语汉字词中的发展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汉字语素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汉字语素在韩语汉字词中语音、语素义、构词功能上发生的变化,并以语言接触理论进行解释。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汉字词研究现状,并对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加以说明。第二章考察了汉字在韩语汉字词中的语音发展变化情况,并解释发生变化的原因。第三章对韩语汉字词中发生语素义变化的汉字分为三类进行考察,分别为:保留汉字古义的语素、受日语影响衍生出新义的汉字语素、在韩语里自身衍生出新义的汉字语素,并解释语素义发展变化的具体路线。第四章以韩国独有汉字词为研究对象,考察汉字语素在韩语里的构词情况,并与汉语词进行比较,试图解释韩(朝鲜)民族对汉字的认识及运用情况。第五章总结中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创获及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李秀明[10](2012)在《对外汉语高级口语教材文化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词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词语又是词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高级阶段,留学生学习文化词语的需求加大。因此,研究高级汉语教材中的文化词语对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来看,对“对外汉语教材文化词语”方面的研究还是凤毛麟角。因此本人试图通过自身努力,从教材着手,对教材中文化词语进行分类研究,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以及文化类别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词语,更好地学习汉语,也以期能够为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提供一些资料依据。本文对《高级汉语口语》(北京大学出版社)、《发展汉语-高级汉语口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两套教材中总共374个文化词语进行了统计和分类。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文化类别、产生方式等几个方面着手,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对文化词语的等级和教材的文化词语收录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高级口语教材文化词语选词的局限性,并针对文化词语收录和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研究意义、现有的研究成果及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确定等。第二部分,针对两套高级口语教材中的374个文化词语进行统计分类,阐述文化词语产生的背景和教材中文化词语收录情况,分析教材文化词语收录的特点。第三部分,阐述高级汉语口语教材文化词语的分布情况和选词现状。第四部分,针对高级汉语口语教材中文化词语收录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策略和建议。
二、“妻管严”·对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妻管严”·对联(论文提纲范文)
(1)怀化阳戏剧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怀化阳戏简介 |
1.4 怀化阳戏研究现状综述 |
第2章 怀化阳戏剧本探源 |
2.1 怀化阳戏剧本来源 |
2.1.1 改编自傩堂戏 |
2.1.2 移植自花灯戏 |
2.1.3 改编自辰河戏 |
2.1.4 艺人创编 |
2.2 阳戏剧本故事本事来源 |
2.2.1 源自神话与传说 |
2.2.2 源于古代小说 |
2.2.3 源自戏曲作品 |
2.2.4 源自日常生产与生活 |
第3章 剧本的题材类型 |
3.1 爱情戏 |
3.2 伦理戏 |
3.3 神仙道化戏 |
3.4 公案戏 |
第4章 剧本的审美特征 |
4.1 诙谐幽默,寓庄于谐 |
4.2 情节集中,结构单纯 |
4.3 戏串的语言特点 |
第5章 剧本的地域色彩 |
5.1 称谓语俗 |
5.2 “名”与“物” |
5.3 方言与民俗 |
5.4 生产与生活民俗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阳戏剧目简况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学术会议的清单 |
致谢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变异修辞视角下的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综述 |
1.1.1 文献搜集及宏观分析 |
1.1.2 各主题研究现状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学术价值 |
1.3.2 现实意义 |
第2章 变异修辞与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的英译再现研究 |
2.1 中、西方修辞研究发展历程概述 |
2.2 汉语修辞的定义及分类 |
2.2.1 汉语修辞的定义 |
2.2.2 汉语修辞的分类 |
2.3 汉语常规修辞与变异修辞 |
2.3.1 汉语常规修辞与变异修辞的界定 |
2.3.2 汉语变异修辞研究述评 |
2.4 汉语变异修辞再定义及汉语变异修辞研究框架的重构 |
2.4.1 汉语变异修辞再定义 |
2.4.2 汉语变异修辞研究框架的重构 |
2.5 重构后的汉语变异修辞研究框架对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研究的启示 |
2.5.1“语言风格”的定义 |
2.5.2 语言风格与变异修辞的关系 |
2.5.3 重构后的汉语变异修辞研究框架对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研究的启示 |
第3章 沈从文小说中辞的意味的英译再现 |
3.1 词语的超常搭配的英译再现 |
3.1.1 词语的超常搭配的定义 |
3.1.2 词语的超常搭配的译例分析 |
3.1.3 词语的超常搭配的英译再现情况小结 |
3.2 同词相应的英译再现 |
3.2.1 同词相应的译例分析 |
3.2.2 同词相应的英译再现情况小结 |
3.3 乡土语言的英译再现 |
3.3.1 方言詈辞的英译再现 |
3.3.2 地方俗语的英译再现 |
第4章 沈从文小说中辞的音调的英译再现 |
4.1 沈从文小说中辞的音调的英译再现 |
4.1.1 辞的音调的定义及分类 |
4.1.2 沈从文小说对辞的音调的运用 |
4.2 叙事语言中押韵句的译例分析 |
4.3 叙事语言中押韵句的英译再现情况小结 |
第5章 沈从文小说中辞格的英译再现 |
5.1 比喻的英译再现 |
5.1.1“A像B,C型”比喻的英译再现 |
5.1.2 联喻的英译再现 |
5.2 飞白的英译再现 |
5.2.1 飞白的定义 |
5.2.2 飞白的译例分析 |
5.2.3 飞白的英译再现情况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4)元谋方言词汇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对象和语料来源 |
一、论文研究的对象 |
二、语料来源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方法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三节 元谋方言研究概况 |
一、文化词汇的研究 |
二、元谋方言概况 |
第一章 元谋方言词汇的构成与新、旧词汇之间的差异 |
第一节 元谋方言词汇的构成 |
一、古语词 |
二、其他民族语言词汇的借用 |
第二节 元谋方言新、旧词汇比较 |
一、旧词汇数量逐渐减少 |
二、旧词汇逐渐消亡,与之相对应的新词汇产生 |
三、新词汇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 |
第二章 元谋方言词汇的构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 |
第一节 显性的构词理据 |
一、以事物外在特征为构词理据 |
二、以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为构词理据 |
三、以事物产生的原因或结果为构词理据 |
四、以事物的来源或用途为构词理据 |
五、以事物的原料为构词理据 |
六、多个特征融合为构词理据 |
第二节 隐性的构词理据 |
一、修辞方式命名 |
二、猜测附会式命名 |
第三章 元谋方言地名体现的文化内涵 |
第一节 自然景观在地名中的体现 |
一、以山为名 |
二、以水为名 |
三、以木为名 |
四、以动物为名 |
第二节 文化景观在地名中的体现 |
一、地名与街市 |
二、地名与人工建筑、军事设施 |
三、以手工业生产为名 |
四、以传说或历史事件为名 |
五、1949 年后形成或重新命名的村庄 |
第三节 地名体现的文化心理特征 |
一、地名体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
二、地名体现传统观念和社会心态 |
三、地名体现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
四、地名体现民族文化交流 |
第四章 元谋方言词汇与物质文化 |
第一节 元谋方言词汇与生活文化 |
一、服饰文化 |
二、饮食文化 |
三、居住文化 |
四、出行文化 |
第二节 元谋方言词汇与生产文化 |
一、农业文化 |
二、手工业文化 |
三、商贸文化 |
第五章 元谋方言称谓词的文化内涵 |
第一节 元谋方言亲属称谓词体现的文化内涵 |
一、亲属称谓 |
二、元谋方言亲属称谓词 |
三、元谋亲属称谓词反映的文化内涵 |
第二节 元谋方言社会称谓词体现的文化内涵 |
一、元谋方言社会称谓词 |
二、元谋方言社会称谓词反映的文化内涵 |
第六章 元谋方言词汇与日常礼俗文化 |
第一节 岁时节日文化 |
一、传统节日习俗 |
二、地方节日习俗 |
第二节 人生礼俗文化 |
一、出生礼俗 |
二、成长礼俗 |
三、婚姻礼俗 |
四、丧葬礼俗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
附录 |
(5)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缘由及研究的意义 |
1.1.1 选题的缘由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本选题相关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
1.3.1 本文的研究目标 |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3.3 研究方法与语料说明 |
1.4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俄汉动物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 |
2.1 俄汉动物隐喻的类型分类 |
2.2 动物域映射人的外貌域 |
2.2.1 从动物到人体的解剖生理特点 |
2.2.2 从动物到人的生理状态与年龄 |
2.2.3 从动物到人体的机能特征 |
2.2.4 从动物到个人风格特点 |
2.3 从动物域映射人的内在特征域 |
2.3.1 从动物到个人品德特点 |
2.3.2 从动物到人的性格特点 |
2.3.3 从动物到个人才智 |
2.4 从动物域映射人的社会角色特征域 |
2.4.1 从动物到人的职业和职业特性 |
2.4.2 从动物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2.4.3 从动物到社会评价 |
2.4.4 从动物到人之间的亲昵称谓 |
2.4.5 从动物到詈语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约俄汉语言中动物隐喻差异的因素 |
3.1 地理环境与动物分布 |
3.2 文化背景的影响 |
3.2.1 宗教信仰的影响 |
3.2.2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影响 |
3.2.3 古典文学的影响 |
3.2.4 民俗传统的影响 |
3.3 语言因素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俄汉动物隐喻理解现状调查 |
4.1 俄汉动物隐喻理解调查设计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4.1.3 调查过程与数据统计 |
4.2 俄汉语动物隐喻理解调查的结果与讨论 |
4.2.1 汉语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4.2.2 俄语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4.2.3 俄汉动物隐喻理解调查结果比较 |
4.3 俄、汉学习者动物隐喻理解模型构建 |
4.3.1 基于已有相关单语者隐喻理解模型的讨论 |
4.3.2 基于本研究结果的俄汉语动物隐喻理解模型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
5.1 隐喻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
5.2 国内外二语隐喻教学研究现状与特点 |
5.3 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对二语隐喻教学的启示 |
5.4 俄汉语动物隐喻的教学途径 |
5.4.1 针对俄汉语学习者的动物隐喻教学的基本原则 |
5.4.2 培养俄汉语学习者动物隐喻能力的教学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本文的研究内容总结 |
6.2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贡献 |
6.3 本文的局限性及研究前景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一:俄语动物隐喻 |
附录二:汉语动物隐喻 |
附录三:汉语调查问卷 |
附录四:俄语调查问卷 |
致谢 |
(6)“过日子”:农民的生活哲学 ——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中的家庭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问题提出 |
1.3 文献综述 |
1.4 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过日子”概念考析 |
2.1 出处考证 |
2.2 词素分析 |
2.3 语料分析 |
小结:“过日子”的含义 |
第3章 家庭生活中的秩序与冲突 |
3.1 爱情故事 |
3.2 媳妇当家 |
3.3 父子之间 |
3.4 分家立户 |
小结:家庭生活艺术 |
第4章 社会交往中的情与理 |
4.1 贵在自立 |
4.2 礼尚往来 |
4.3 善邻敬友 |
4.4 以理服人 |
小结:社会交往之道 |
第5章 世俗生活中的神圣感 |
5.1 庙与庙会 |
5.2 求神拜佛 |
5.3 祖先崇拜 |
5.4 信仰天主 |
小结:农民的宗教感 |
第6章 人生意义与心理调适 |
6.1 人生任务 |
6.2 人生动力 |
6.3 人生态度 |
6.4 人生体验 |
小结:农民人格及其实现方式 |
第7章 家庭经济与小农的谋生之道 |
7.1 土地改革 |
7.2 集体经济 |
7.3 分田到户 |
小结:生存经济与勤俭持家 |
第8章 生活转型 |
8.1 从过日子到赚钱花 |
8.2 亲密关系的变革 |
8.3 通往社会之路 |
8.4 关起门来过日子 |
8.5 无聊的闲暇 |
小结:人心之变 |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
9.1 “过日子”与农民的家庭生活再生产 |
9.2 家庭主义与农民的生活哲学 |
9.3 当代农民生活中的“个体化”与“家本位” |
9.4 “过日子”与农民的宗教感 |
9.5 “过日子精神”与社会转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卷内备考表 |
(7)靖江做会讲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对象概述 |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概述 |
(一) 国内相关研究 |
(二) 国外相关研究 |
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五、本课题的研究范畴、方法 |
(一) 研究范畴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靖江做会讲经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与传播 |
第一节 靖江做会讲经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靖江做会讲经产生的地理环境 |
二、靖江做会讲经的文化风俗环境 |
三、靖江做会讲经产生的语言环境 |
四、全国宝卷产生发展的大环境 |
第二节 靖江做会讲经的发展 |
一、靖江宝卷目录与靖江做会讲经的发展 |
二、靖江宝卷的内容与靖江做会讲经的发展 |
第三节 靖江宝卷抄本与刊本的传播 |
一、从抄本看靖江宝卷在艺人群体中的传播 |
二、从刊刻本看靖江宝卷在听众中的传播 |
第二章 靖江做会讲经的艺人与形式 |
第一节 靖江做会讲经的艺人:佛头 |
一、注重师承关系 |
二、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
三、以男性为主体 |
四、职业化:注重经济收益 |
第二节 靖江做会讲经的形式 |
一、做会讲经及其参与人员 |
二、做会讲经的准备 |
三、做会讲经的程式 |
第三章 靖江做会讲经的内容 |
第一节 圣卷的内容 |
一、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圣卷的故事梗概 |
二、构建在凡间世界基础之上的神仙世界 |
第二节 草卷的内容 |
一、几部具有代表性的草卷的故事梗概 |
二、神仙世界笼罩下的凡间世界 |
第四章 靖江做会讲经中的宗教思想 |
第一节 靖江做会讲经的儒教思想 |
一、靖江做会讲经对儒教思想的信奉 |
二、靖江做会讲经对儒教思想的悖反 |
第二节 靖江做会讲经中的佛教思想 |
一、靖江做会讲经对佛教思想的信奉 |
二、靖江做会讲经对佛教思想的悖反 |
第三节 靖江做会讲经中的道教思想 |
一、圣卷中的道教思想 |
二、草卷中的道教思想 |
第四节 三教混杂的民间信仰的功利性 |
一、靖江做会讲经三教的混杂 |
二、三教混杂的功利性目的 |
第五章 靖江做会讲经的社会功能与特征 |
第一节 靖江做会讲经的社会功能 |
一、教化劝善功能 |
二、从精神上抚慰妇女 |
三、反映、引导民间风俗并传承文化 |
四、娱乐民众的精神生活 |
第二节 靖江做会讲经的特征 |
一、地域性 |
二、时代性 |
三、实用性 |
四、趣味性 |
五、草根性 |
余论:靖江做会讲经在当代的窘境及未来之前景 |
一、以国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加强对靖江做会讲经的宣传 |
二、政府建立对讲经艺人进行培养与奖励的机制 |
三、对靖江做会讲经进行改良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金兆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趋势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金兆燕的生平及创作 |
第一节 家世及生平 |
一、金兆燕的家世 |
二、金兆燕的生平 |
第二节 作品简介 |
一、阶段性整理的作品 |
二、现存的系统整理出版的作品 |
三、其他散见的作品 |
第二章 金兆燕的游宦生活 |
第一节 游宦的几个阶段 |
一、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客游 |
二、中年时期的游幕生涯 |
三、任职扬州教授近十二年 |
四、迁官京城国子监博士 |
五、辞官后寄寓扬州 |
第二节 长期游宦的原因 |
一、性格豪爽,喜好交友 |
二、苦饥卖文,负米辞亲 |
三、选声求友,文酒相会 |
四、公车七上,壮心不再 |
第三章 金兆燕的思想性格 |
第一节 对科举考试的追逐与批判 |
一、坎坷的科考道路 |
二、沉痛地批判分析 |
第二节 对佛理寺院的热心与冷静 |
一、熟悉佛教经典 |
二、与名僧来往密切 |
三、冷静地抽身而退 |
第三节 对幕僚生活的依赖与否定 |
一、憎恨为富不仁,又结交富商 |
二、肯定贞烈典型,又批风弄月 |
三、洞悉幕僚生活,又多次入幕 |
第四章 《旗亭记》和《婴儿幻》 |
第一节 《旗亭记》的版本问题 |
一、几个版本的简介 |
二、版本的先后问题 |
三、主要的差别 |
四、修改前后的得失分析 |
第二节 《旗亭记》分析 |
一、复杂婉曲的创作动机 |
二、生旦形象的显着变化 |
三、精心打理的关目排场 |
四、清新流丽的曲词 |
五、《旗亭记》的影响 |
第三节 《婴儿幻》分析 |
一、作品的主旨 |
二、人物的改编 |
第五章 金兆燕的诗歌研究 |
第一节 金兆燕的诗学主张 |
一、反对模拟抄袭,主张抒写真性情 |
二、反对门户之见,主张广泛地学习 |
三、反对闭门觅句,主张得江山之助 |
第二节 诗歌的题材与内容 |
一、述怀言志 |
二、行旅游览 |
三、交往应酬 |
四、咏题画作 |
第三节 金兆燕诗歌的体裁 |
一、随意挥洒情感的古诗 |
二、无法淡化自我的律诗 |
三、清空淡远的绝句 |
第四节 金兆燕诗歌的特点 |
一、转益多师地取法学习 |
二、常用词和词组 |
三、缺点和不足之处 |
第六章 金兆燕的其他作品 |
第一节 文章 |
一、熟练的作文手法 |
二、强烈的感情宣泄 |
三、鲜明的史传意识 |
四、合体的遣词命意 |
第二节 词作 |
一、与浙西词派作家的交往唱和 |
二、金兆燕的填词观点 |
三、金兆燕的词作分析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汉字在韩语汉字词中的发展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前人的研究 |
1.2.1 关于汉字与汉字词传入过程的研究 |
1.2.2 有关汉字词来源与汉字词在韩语中所占比例的研究 |
1.2.3 关于汉字词构词方面的研究 |
1.2.4 关于汉语词语与韩国汉字词的比较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范围、内容及国际音标转写与术语说明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3.3 韩语转写及术语说明 |
第二章 汉字在韩语汉字词中的语音发展变化 |
第一节 一字一音情况 |
第二节 受古汉语影响形成的“一字多音”现象 |
2.2.1 借入古汉语中一字多音多义的语素形成的“一字多音”现象 |
2.2.2 借入古汉语有通假现象的字形成的“一字多音”现象 |
第三节 受韩语影响形成“一字多音”现象 |
2.3.1 受韩语固有词语音特点影响形成“一字多音”现象 |
2.3.2 受语流音变影响形成“一字多音”现象 |
2.3.3 几个零星的变化 |
第四节 特殊的“一字多音”现象 |
2.4.1 “金” [k m]、 [kim]一字双音现象 |
2.4.2 “间” [kan]、 [k an]一字双音现象 |
2.4.3 “不” [pu]、 [pul]一字双音现象 |
2.4.4 “宅” [tek]、 [t ek]一字双音现象 |
2.4.5 小结 |
第五节 韩语[KIM I](泡菜)一词探源 |
2.5.1 对[kim i]源自“咸菜”一说的分析讨论 |
2.5.2 对[kim i]源自“沈菜”一说的分析讨论 |
2.5.3 “沈菜”的语音演变 |
2.5.4 韩语中语素“菜”的几种读音分析 |
2.5.5 小结 |
第三章 汉字在韩语汉字词中的语素义及发展演变 |
第一节 保留汉字古义的语素 |
3.1.1 “假” |
3.1.2 “都” |
3.1.3 “娘”、“娘” |
3.1.4 “顷” |
3.1.5 “阵” |
3.1.6 “然” |
3.1.7 “汤” |
第二节 受日语影响衍生出新义的汉字语素 |
3.2.1 “延” |
3.2.2 “祭” |
3.2.3 “地” |
3.2.4 “届” |
3.2.5 “高” |
3.2.6 “纸” |
第三节 在韩语中自身发展出新义的汉字语素 |
3.3.1 “王” |
3.3.2 “软” |
3.3.3 “津” |
3.3.4 “宅” |
3.3.5 “空” |
3.3.6 “哥” |
3.3.7 “没” |
3.3.8 “间” |
第四章 汉字语素在韩语中的构词研究 |
第一节 韩国汉字词构词分析 |
4.1.1 汉字词构词类型 |
4.1.2 汉字词中的派生词 |
第二节 汉字语素在韩国独有汉字词中的构词研究 |
4.2.1 汉字语素“假”在韩国独有汉字词中的构词分析 |
4.2.2 汉字语素“间”在韩国独有汉字词中的构词研究 |
4.2.3 否定义汉字语素在韩国独有汉字词中的构词研究 |
4.2.4 表人义汉字语素在韩国独有汉字词中的构词研究 |
第三节 韩国独有汉字词“独有”之解释 |
第四节 韩国独有汉字词有别于韩语固有词的原因分析 |
4.4.1 汉语影响根深蒂固 |
4.4.2 汉、韩民族文化心理比较 |
4.4.3 语言内部的支持 |
第五章 结语 |
第一节 汉字在韩语汉字词里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韩国独有汉字词构词表 |
附录 B 汉字词缀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对外汉语高级口语教材文化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1.2 现有研究成果及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
1.3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其界定 |
1.3.1 高级汉语口语教材的选取 |
1.3.2 文化词语的界定及分类 |
1.4 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及拟解决措施 |
2 高级汉语口语教材文化词语收录特点研究 |
2.1 北大版《高级汉语口语(上、下)》文化词语收录特点 |
2.1.1 《高级汉语口语(上)》中的文化词语分类和描述 |
2.1.2 《高级汉语口语(下)》中的文化词语分类和描述 |
2.1.3 北大版教材文化词语收词的基本情况 |
2.2 北语版《发展汉语-高级汉语口语》文化词语收录特点 |
2.2.1 《发展汉语-高级汉语口语(上)》中的文化词语分类和描述 |
2.2.2 《发展汉语-高级汉语口语(下)》中的文化词语分类和描述 |
2.2.3 北语版教材文化词语收词的基本情况 |
2.3 北大版教材与北语版教材文化词语收录情况分析小结 |
2.3.1 文化词语中成语来源及语义演变 |
2.3.2 文化词语量的分析 |
2.3.3 文化词语反映内容领域的分析 |
3 高级汉语口语教材文化词语分布与选词状况研究 |
3.1 四部高级口语教材文化词语等级 |
3.2 高级口语教材文化词语中的超纲词 |
3.3 高级汉语口语教材中共选词 |
3.4 目前高级汉语口语教材文化词语选词的局限性 |
3.4.1 文化词语收词数量不够 |
3.4.2 文化词语涵盖面较窄 |
3.4.3 收词主要集中于超纲词 |
3.4.4 不同教材的共选词语极少 |
4 高级汉语口语教材文化词语收词方面的建议 |
4.1 加大文化词语的收词量 |
4.2 选取普遍应用的文化词语 |
4.3 促进文化词语等级的发展 |
4.4 大纲适度扩充超纲类常用文化词语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四、“妻管严”·对联(论文参考文献)
- [1]怀化阳戏剧本研究[D]. 印清玲.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变异修辞视角下的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研究[D]. 张蓓.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4]元谋方言词汇文化透视[D]. 伊忠莎.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5]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D]. GAVRILYUK MARINA(赵琳娜). 武汉大学, 2017(06)
- [6]“过日子”:农民的生活哲学 ——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中的家庭主义[D]. 陈辉.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8)
- [7]靖江做会讲经研究[D]. 孙跃.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8]金兆燕研究[D]. 李胜利.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9]汉字在韩语汉字词中的发展变化研究[D]. 朴爱华. 南开大学, 2012(06)
- [10]对外汉语高级口语教材文化词语研究[D]. 李秀明. 重庆师范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