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猪、鱼配套养殖实现一石三鸟

鸭、猪、鱼配套养殖实现一石三鸟

一、鸭猪鱼配套养殖一举三得(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庆[1](2019)在《环境、国策与民生:明清下河区域经济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下河”是指淮扬运河以东、黄海以西、运盐河以北、废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域,在明清行政区划上隶属淮扬二府。明嘉靖中叶以后,下河地区经济整体趋于衰败,同时局部地带却保持着持续性商业繁兴,对此经济现象,学界尚乏系统考察。与以往基于环境、灾伤、漕运、盐业等视角的专题研究只是旁涉下河地区不同,本文以下河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地方社会与民生视角,正面考察该地水利、农业、商业、盐业及百姓生活情状等历史面相,清晰呈现地区经济面貌的具像图景与变迁轨迹,藉以提炼影响下河经济演变的诸种要素,追问形塑该地经济格局的根由。最后以下河为个案,试就帝制后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稍作申说。大致结论为:明中叶以来下河水利环境的恶化是国家政策逐步推演实践的结果。明代治黄以保运为先,造成淮河入海通路被侵占,遂使淮扬运道、祖陵与下河地区同罹水患。鉴于祖陵、运道对皇室与国计的特殊意义,下河被迫成为排泄区。清廷虽曾积极救治下河水利,却未能变更下河作为排泄区的角色设定,主要原因在于固守保运通漕政策,而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能力及有效的统筹管理机制,则进一步削弱了下河水利的治理效能。由于水利环境难以根本改善,灾伤频发,使得作为下河主导产业与经济命脉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阻碍,具体表现在田地大量损毁、耕作效率低下、种植制度与节奏变动引发的产能减损、再投入能力弱化等多个层面。就农业收成评估,晚明多属欠年,清代黄河北徙前欠年亦占据近半光景,下河农业根基被彻底动摇。下河发达的内外交通网络,为商品流通与贸易开展提供了便捷条件,商业得以发展。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运河商贸波动、商品附加值低、商品生产缺乏稳定性等限制性因素。尤其是生产稳定性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下河商品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的双重萎缩,商业发展只能更多地倚赖交通优势带来的规模性商品流通与人员集聚形成的强劲消费。这不仅导致下河经济与商业活动空间龟缩一隅,也放大了商业发展的潜在风险。下河部分人口、土地资源被规定用作盐业生产,但在国家政策框架下,下河百姓却难以从盐业中获利。无论是“食盐”还是“肩挑背负”政策,皆属蝇头微利;盐商通过善举将部分盐利分润于下河,但却不构成对下河经济的有效“反哺”;下河百姓以及外来人群的勾连贩私,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秩序的稳定。从付出与回报角度考量,盐业并不因下河“所有”而构成天然的优势发展资源。资源对于资源所在地的意义主要取决于国家对资源的利用与分配机制。由明入清,下河百姓承担的赋、役负担皆有所减轻。依托于宽广的水面,以及河工、盐业、漕运释放出来的工作机遇,失地百姓尚有多种谋生途径可供选择,但大多数生活贫苦。国家的蠲赈举措虽能缓解灾伤引发的民生伤害,却无力兜底因政策性致灾造成的民生窘境,亦无法扭转下河整体衰败、贫困的命运。下河士绅曾力图改变地方的生存窘境。在水利方面,他们虽明了致灾缘由并有所申说,但却深知事涉国计,并未对国家泄水行为本身进行强烈抗拒,终难达成整体改善水利的目标。赋税减免的努力成效则基本取决于国家财力是否许可。可见下河士绅面对水利环境恶化及由此引发的地方窘境及衰变命运,实属无能为力。整体而言,环境、国策与地方士绅构成了理解下河经济演变的要素。环境是下河经济演变的基础。该地交通、稻作、盐业等优势皆基于环境生成,这既构成了下河经济演变的底色,也成为国家与下河发生关联的背景条件。下河因运道、盐业与国家经济密切关联,成为国家财赋的核心承载区域,这让下河经济演变在环境禀赋之外,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河因保运政策被迫成为泄水区,农业因之衰败,地区经济失去了自主造血的能力。基于漕运政策带来的商品流通与人员集聚带动了商业的勃兴,但同时泄水也让下河失去了强大的商品生产能力,难以充分利用交通优势构筑起广泛的商品交流,商业繁兴局促一隅。最终,基于国家政策形成的局部商业繁荣与政策性泄水引发的下河农业衰败交织共存,构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两层皮现象。下河被规定为盐业生产提供资源,但却被排斥在盐利分配格局之外,纯然成为盐课提取地。而维护运道及驿递供给则给下河百姓带来了极大负担。另一方面,国家治水形成的间歇性水文环境改善、漕盐运带来的谋生机会以及国家的积极蠲赈举措,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农业衰败引发的生存危机,社会秩序得以稳定。但国家政策造成的消极恶果与积极成效不可等量齐观,毕竟在国家政策的作用下,下河百姓陷于普遍贫困,地区经济也因此衰败沦落。国家的积极作为只是履行维系地方秩序、保障民生最低生存底线的职责,而非助力地方摆脱贫困状态。下河士绅试图改善地方生存窘态,然收效甚微,根本无力左右该地的经济面貌与发展态势。对明清下河经济而言,国家政策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下河的历史演变,构成了帝制时代基于国家政策与行为所引发的社会经济变迁的典型个案。这提示区域经济受制于国家大的经济结构,多扮演国家既定性经济角色,本身并不具备脱离国家而独立演进的能力与途径,所以区域史研究需放置于全国性经济结构中进行审视,充分考量“国家”要素。下河士绅在地方事务中发挥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有限,并未表现出对地方的支配性影响,下河因此绝非“士绅社会”。如此,在对帝制后期国家与社会关系解读时,既不可强行谋求统一的解释模式,也不可将单一区域模式推演、默认成全国模式。至于何为帝制后期地方社会的支配力量,可能还需更多的个案呈现,方能周至论说。

华峰[2](2018)在《湖南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背景是,湖南省是中国的人口大省,其人口自然增长较快,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二者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湖南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是湖南的主要发展行业,建设创新型湖南要求把湖南农业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真正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好农业发展问题,把主产业提升为优势产业,是湖南省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对湖南省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结合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不同生态农业的发展经验,提出湖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的可参考性模式,以期推动湖南省生态农业的更高效、健康发展。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结合有关专家的已有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整合,最终得出适合湖南省的生态农业模式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湖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并在湖南省内随机抽取当地农户进行生态农业调研。并结合分析总结,发掘优势和长处,也分析存在的问题,对湖南省生态农业的现状形成立体的呈现。发现生态农业在湖南省的发展有一定的基础,民众的生态农业理念和态度也相对较积极,但仍存在较大的进步和提升空间,需要政府及民众本身做出相应的努力。同时,介绍各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根据湖南省农业发展现状及水土特点,提炼出可借鉴的,适合湖南省现状特征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湖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的蓝图。最后,本文层层剖析湖南省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食物链模式等是适合湖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的类型选择并进行原因及可行性阐述。同时,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对湖南省发展生态农业各种模式的策略进行了针对性阐述,以期对其推广和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钟建华[3](2017)在《明清以来漳州浦头港民间信仰与社会变迁》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综合的研究视角出发,强调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微观个案研究与宏观整体观察并重,对明清以来地处漳州府城东厢的九龙江西溪故道“浦头溪”中段的内河码头——浦头港的民间信仰历史与现状,进行了仔细的爬梳与再现,进而深入探讨明清以来以“大庙管十八庙门”而闻名遐迩的浦头港民间信仰的历史发展与其地方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文章认为,地处漳州府城城郊结合带且具有内河码头这一特殊经济地理区位的浦头港的民间信仰,其自明清至今的历史存在,实际上已经走过了一个半的发展周期:历经明清两代、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直至改革开放前,在这一个完整发展周期中,浦头港码头经济的兴起、繁荣与式微直接影响了浦头港民间信仰的复兴、发展与衰微,两者息息相关,堪成正比;在改革开放至今近四十年的这半个发展周期,完成经济转型后的浦头港的现代商业城市经济发展态势亦是浦头港民间信仰方兴未艾的决定性因素。此外,影响浦头港民间信仰存在的力量是多元的,战乱、改朝换代、国家大政方针、地方士绅、普通社民信众,以及神只自身神职功能的社会适应性等等因素,都曾对浦头港民间信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一切也都可从浦头港民间信仰核心内容“大庙管十八庙门”所涉及的民间诸宫庙各自的历史发展轨迹,一一得到印证。由此,综合构成了明清以来浦头港民间信仰及其社会变迁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为观察处在不同经济地理区位的闽南民间信仰的历史发展,提供一项具有一定历史深度,兼具代表性与启发性的研究个案。

邓泽涛[4](2013)在《生态循环农业园建设项目设计 ——以重庆华牧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传统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发展现代农业,是要从“平面化”到“立体化”,从单纯的农业发展到综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从简单的生产到“种、养、加、销、研”一体化发展,从简单的机械化向全自动化、电脑数字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逐步形成的新的农业,是中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态循环农业,规划设计生态循环农业园,把循环经济、农业产业化等相关理论结合起来不断实践,并将其中的经验不断总结,推动农业大发展,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生态循环农业相关概念入手,根据其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的特点,与传统农业进行比较,对如何实现农业产业的生态循环、如何将农业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等问题进行了阐释;从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园的意义、设计原则入手,介绍如何对生态循环农业园进行分区布局、选址,从实际出发规划园内的交通道路、景观绿化、建筑、农业设施的布局;从有利于农业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如何对农业园进行功能分区,通过功能分区进行产业规划,并用产业项目将不同的产业链接在一起,形成和谐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为深入了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本文还对重庆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情况进行了介绍。遵循生态循环农业园的设计原则,对华牧生态循环农业园进行了实例设计。按照“因地制宜、市场导向、特色突出、效益稳定、生态循环”的规划思路,提出了打造具有科学性、生态性、示范性、特色性、休闲性、带动性、效益性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典范的目标。按照“生产示范、休闲体验、服务配套”三个层次,将生态循环农业园划分为九大功能区,设计了每个功能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建设内容,并依托建设单位的产业发展优势,形成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集常规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特色农业和开放农业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贾丽娟[5](2013)在《洱海北部流域有机固体废物氮磷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业有机固体废物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达7.24亿t,畜禽粪便年排放量多达27亿t,这些有机废弃物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我国每年产生的有机废物中蕴涵的N、P、K贮量分别达到3.Ox107t、2.5x107t和2.8x107t,在农业上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运用合理技术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和利用,对节约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洱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洱海北部流域是洱海的主要补水流域,也是大理市农业和养殖业的主要集中地,长期以来,洱海北部流域农业和养殖业有机固体废物已成为洱海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本论文以洱海北部流域农村有机固体废物氮磷污染控制为主要目的,以农村有机固体废物中氮磷的环境影响和控制对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洱海北部流域农村有机固体废物管理及处理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输出系数模型构建理念,结合生命周期评价和层次分析法,以氮磷在农村生产活动中的流动分析为主线,建立了洱海北部流域农村有机固体废物元素流分析模型(ORSOWARE, Organic Solid Waste Research)。ORSOWARE模型共有152个输入项,507个参数,模型所有节点均设置平衡项,用热力学第三定律—质量平衡方程验算各节点输入输出的平衡。采用ORSOWARE模型,计算了2008年洱海北部流域内农业有机固体废物中氮磷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洱海北部流域内由农村有机固体废物排放到大气、水体内的氮、磷污染物总量分别为899.22吨、33.38吨;洱海北部流域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消费过程从外界摄入氮、磷元素量分别为1232.51吨、234.69吨;系统对外界输送氮、磷元素量分别为1434.3吨、193.11吨,人口增长带来的元素沉积量分别为氮2.05吨、磷0.684吨;系统氮亏损203.84吨,磷盈余70.90吨:氮磷物料衡算平衡率达83%以上。在处置效率方面,洱海北部流域内农村有机固体废物的表象利用量高,但是现有的利用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洱海北部流域农村有机固体废物氮磷引起的水体污染富营养化潜势为847.51吨PO43-eq,农村畜禽粪便直排控制是富营养化控制的关键因素;有机固体废物氮素类气体温室气体贡献0.35吨CO2-eq,有机固体废物的直接还田和各种粪便的堆沤、贮存过程以及种植秸秆的露天焚烧是流域温室气体控制的关键因素。针对洱海北部流域内农村面源污染现状,本论文提出“源头控制、过程削减、末端治理”思路,在模型中选择了收集-堆肥一体化技术、户用沼气强化技术、中温太阳能沼气发酵技术、食用菌基质化利用技术以及有机肥生产技术。模拟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技术后,在洱海北部流域固体废物收集率达80%的条件下,由固体废物造成的水体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氮、磷削减量分别为2101.15t/a、124.17t/a,削减率分别达80%以上:堆肥化技术改进后比改进前NH3排放量减少50%,户用沼气池比原沼气池排放NH3减少70.04%,沼气发酵工程改进后实现减排NH3为92.17%。考虑环境、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利用权重总和计分排序法优选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中有机固体废物控制最佳实用技术,结果表明应以户用沼气池、户用堆肥推广为主,大中型工程依次考虑基质化工程、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厂。本论文提出了洱海北部流域内农村固体废物资源化成套技术体系与规范,并在洱海北部流域内以示范工程的形式得以实施。示范工程实施以后,由有机固体废物氮磷引起的水体污染减排氮9.35吨、磷0.6吨,氮磷减排率分别达到了92.48%和81.08%;对氮素类温室气体减排了26.89吨,减排率达到70.8%。示范工程采用的各项技术减排效果良好,正常稳定运行。现场示范工程运行效果与ORSOWARE模型模拟结果一致,证明了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示范工程实施的基础上,本论文还形成了易于推广、经济实用的农村固体废物资源化成套技术体系与规范。本文所提农村固体废物资源化成套技术体系方案及相关规范有效削减了洱海北部流域内农村面源污染负荷,保障了各项示范工程长期有效运行,最终实现了示范区污染减排、环境改善的总体目标。

董锋[6](2006)在《循环经济思想在农业中的应用 ——以安徽省临泉县为例》文中指出在2006年3月份的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国内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主要限于工业和社区生活等领域,对于农业循环经济这一方面则涉及很少。无农不稳,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怎样在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下,在不破坏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临泉农民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他们紧紧抓住循环经济这个发展模式,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创造性地探索出以黄牛为纽带的“牛——粪——菌——沼——肥”和“林——草——牧——菌——肥”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并积极发展技术已经成熟的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在临泉农村的开展,使得以前焚烧的秸秆有了新的用途,以前污染环境的畜禽粪便得到了妥善处理。这样在不浪费自然资源、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临泉农业有了长足发展,农民收入得到增加。当然总体上来说,临泉农村经济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发展阶段,但是临泉农民依托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临泉模式”却为全国其它有意于通过循环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循环经济思想简介和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背景。二、临泉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分析。三、临泉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益实践。四、临泉模式的启示和相关建议。 第一部分是介绍循环经济思想以及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背景。循环经济思想是伴随着资源循环思想、环境革命和绿色文明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等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已经形成了以“3R”原则(reduce reuse recycle)为核心的系统理论。循环经济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和社区生活三个方面。中国农村人多地少,单位经济效益低下和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中国农业问题的一个很好途径。 第二部分是对临泉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分析。临泉县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县,地少人多是该县发展经济的最大障碍,临泉县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就是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个部分对临泉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做了战略分析,也就是SWOT分析,即战略优势(Strengths),战略劣势(Weakness),战略机会(Opportunity)和战略威胁(Threats)。临泉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优势主要有:政策优势、地理优势、生态优势、起步优势和发

孙悦良[7](2006)在《西藏农村贫困问题与扶贫开发研究 ——以西藏林周县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西藏因其独特的地域特征,至今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贫困问题尤为突出,扶贫开发工作异常艰巨,历来倍受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笔者利用援藏的有利条件,以所在的林周县为个案,运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联系西藏农村实际,在总结了西藏农村扶贫开发已取得的成就基础之上,描述了西藏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与特征,又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了贫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西藏农村扶贫开发路径的选择从“先搬后建再治”,努力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控制增长,调整布局,提高西藏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产业层次,促进农牧民增收;转变援藏工作思路,加强西藏农村自我发展“造血”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探索。本文的研究旨在从根本上提高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推进西藏的扶贫开发进程,从而缩短东西部地区差距,促进援藏工作取得实效。

郑云[8](2004)在《关于信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文中提出信阳市农业结构调整是经历了从数量增长型到质量提高型的发展过程。信阳市农业结构调整坚持与生态示范市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田园农业相结合的特点及取得的四个成效。进一步提出了培育龙头企业、创建信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改善生态环境等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 ,对加快信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提供参考

杨延生[9](1997)在《小流域开发的意义及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文中认为

二、鸭猪鱼配套养殖一举三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鸭猪鱼配套养殖一举三得(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国策与民生:明清下河区域经济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时段与“下河”概念界说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
    五 文献系统
第一章 晚明下河地区的经济转衰
    一 明中叶以前下河发展的优、劣势——基于环境的考察
    二 下河由盛转衰的时间节点及缘由
        (一)明中前期的经济恢复
        (二)下河地区的衰败:时间节点及原因
    三 晚明下河水害的生成机制
    小结
第二章 国计与民生:清代下河水利问题的延续与治理
    一 明末清初下河水利失治
    二 下河水利治理历程:康熙二十三年至雍正年间
    三 下河水利治理历程:乾隆至嘉道年间
    四 国策、财力与管理机制:下河水利治理成效的影响因素
    余论
第三章 难尽地力:水利“不治”、灾伤与下河农业根底的损毁
    一 清代下河灾伤的数理统计及分析
    二 灾伤与下河农业生产
        (一)耕地面积与使用率
        (二)农业生产与投入
    三 下河农业收成评估
    小结
第四章 交通、商业发展与下河经济
    一 发达的内外交通条件
        (一)下河内部的水陆交通网络
        (二)下河的对外交通线路
    二 下河地区的商品生产与流通
        (一)商品生产与售卖
        (二)下河商品的集散模式
    三 基于杂税、市镇看下河地区的商业发展
        (一)杂税税额变动
        (二)市镇的数理统计及解读
    四 下河商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一)运河贸易本身受到诸多限制
        (二)下河商品的低附加值
        (三)农业收获量的起伏不定
    小结
第五章 蝇头微利:盐业与下河社会
    一 灶户与荡地的管控
        (一)灶户的佥派与管控
        (二)荡地的管控
    二 地方的盐利分配(上):二府食盐
        (一)明代淮扬二府的盐业政策
        (二)清代淮扬二府的盐业政策
    三 地方的盐利分配(下):肩挑背负
    四 盐商资本的使用与地方社会
        (一)资金使用项目与地域空间分布
        (二)对商人捐输报效行为的解读
    五 私盐贩卖与地方秩序
    小结
第六章 下河百姓的赋役负担及生存状态
    一 折银、雇募与劳役负担
        (一)运河维护
        (二)驿站负担
    二 晚明以来下河百姓的赋税负担
        (一)晚明下河赋税沉重
        (二)清代田赋加增与蠲免的常态化
    三 下河百姓的谋生途径与生存境遇
    四 灾伤下的民生惨状
        (一)人口死亡、买卖与流徙
        (二)灾荒赈济与百姓生活
    小结
第七章 下河士绅改变生存窘态的努力及成效
    一 改善水利环境的主张与实践
        (一)减轻上游来水的努力
        (二)排泄来水:下河水网与海口的开浚
        (三)下河水利治理的系统方案举要
    二 轻减赋税的努力——以晚明泰州与兴化为例
        (一)泰州赋税减免的努力
        (二)兴化粮额调整及改折努力
    三 下河士绅的作用申说
结论
    一 明清下河经济变迁的历史面貌
    二 下河经济变迁的要素解析
    三 下河个案所见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附录
    一 明清下河水、旱(蝗)、潮(江、海)灾统计及蠲赈一览表
    二 清代下河农业收成统计资料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湖南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农业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生态农业的概念
    2.2 生态农业模式类型
    2.3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湖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湖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概述
    3.2 湖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
        3.2.1 基本常识了解
        3.2.2 垃圾及污水、废弃物处理
        3.2.3 病虫害防治及施用化肥
    3.3 湖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外国先进经验对湖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的启示
    4.1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经验
    4.2 对于湖南省发展生态农业的启示
第五章 湖南省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
    5.1 湖南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需考虑的问题
    5.2 湖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模式选择
    5.3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解决增量问题
    5.4 景观农业模式—解决存量问题
    5.5 立体模式--解决存量问题
    5.6 食物链模式--解决存量问题
    5.7 湖南省发展生态农业的策略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明清以来漳州浦头港民间信仰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第一节 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论述框架
第一章 明清时期漳州浦头港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明代月港与清代厦门湾港口经济的相继兴起
    第二节 月港与厦门湾港口经济对浦头港的影响
第二章 明清时期浦头港民间信仰的重构与发展
    第一节 明代浦头港民间信仰的历史回溯
    第二节 清代浦头港民间信仰核心宫庙的建构
    第三节 清代浦头港角头庙的集体繁荣
第三章 近现代以来浦头港及其民间信仰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命运多舛的浦头港
    第二节 动荡时期中的浦头港民间信仰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浦头港民间宫庙群的复兴
    第一节 浦头港民间信仰的复苏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浦头港民间信仰
    第三节 浦头港“联合宫庙”东岗祖宫
    第四节 现代与传统的博弈:2006 年浦头港端午节“扒龙舟”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浦头港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浦头港民间信仰周期性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生态循环农业园建设项目设计 ——以重庆华牧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4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概述
        1.4.1 生态循环农业的概念
        1.4.2 生态循环农业的特点
        1.4.3 生态循环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比较
        1.4.4 国外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
        1.4.5 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几种主要模式
2 生态循环农业园规划设计
    2.1 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园的意义
        2.1.1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1.2 发挥多样的产业优势
        2.1.3 提高产业竞争力
        2.1.4 提高效益持续发展
        2.1.5 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2 生态循环农业园设计原则
        2.2.1 从实际出发,做到统筹设计
        2.2.2 从和谐出发,做到生态循环
        2.2.3 从市场出发,做到各方增效
        2.2.4 从特色出发,做到优势突出
    2.3 生态循环农业园分区布局
        2.3.1 选址原则
        2.3.2 总体布局
        2.3.3 设施布局
        2.3.4 功能分区
    2.4 产业发展与模式的选择
        2.4.1 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2.4.2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3 重庆华牧集团生态循环农业园设计实例
    3.1 项目概况
        3.1.1 项目简介
        3.1.2 建设单位简介
    3.2 项目选址及基本情况
        3.2.1 选址
        3.2.2 项目地基本情况
    3.3 规划思路与目标
        3.3.1 规划思路
        3.3.2 预期目标
    3.4 功能分区
        3.4.1 果品种植生产区
        3.4.2 高端种猪繁育区
        3.4.3 生态土鸡放养区
        3.4.4 林下作物套种区
        3.4.5 青绿饲料种植区
        3.4.6 优质苗木栽培区
        3.4.7 果品采摘体验区
        3.4.8 环湖垂钓野营区
        3.4.9 办公生活配套区
    3.5 产业选择
        3.5.1 种猪生产
        3.5.2 土鸡放养
        3.5.3 枇杷种植
        3.5.4 葡萄栽培
        3.5.5 作物套种
        3.5.6 苗木栽培
        3.5.7 饲草栽培
        3.5.8 休闲农业
    3.6 建设规模及内容
        3.6.1 设施建设
        3.6.2 各功能区建设
    3.7 主要技术应用简介
        3.7.1 “三沼”利用技术
        3.7.2 种猪繁育技术
        3.7.3 枇杷高接换种
        3.7.4 葡萄种植技术
        3.7.5 蜜本南瓜栽培技术
        3.7.6 生态土鸡养殖技术
        3.7.7 青绿饲料栽培技术
    3.8 华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3.9 效益分析
        3.9.1 经济效益
        3.9.2 生态效益
        3.9.3 社会效益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洱海北部流域有机固体废物氮磷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有机固体废物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1.2.1 有机固体废物的产生量研究
    1.2.2 有机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研究
    1.2.3 国内外有机固废的管理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整体技术路线 第二章 洱海北部流域污染源调查
2.1 流域基本情况问卷调查
    2.1.1 常住人口及收入情况
    2.1.2 农村生活用水情况
    2.1.3 农村厕所类型及人粪尿去向
    2.1.4 生活污水及厨余垃圾利用情况
    2.1.5 流域内畜禽养殖及废物处理情况
    2.1.6 流域内农田类型及农村种植情况
    2.1.7 洱海北部水系水质现状
2.2 有机固体废物产生现状
    2.2.1 废物产生量核算方法
    2.2.2 有机固体废物产生量
2.3 有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现状
    2.3.1 无控混合垃圾堆放场
    2.3.2 沼气化处理
    2.3.3 自然堆沤
2.4 流域内有机固体废物无控排放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固体废物氮磷背景值分析
3.1 实验方法及装置
    3.1.1 采样点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装置
3.2 实验结论
    3.2.1 土壤氮磷背景值
    3.2.2 种植模块氮磷背景值
    3.2.3 畜禽养殖模块氮磷背景值
    3.2.4 农产品加工氮磷背景值
    3.2.5 农村居民生活氮磷背景值
    3.2.6 养殖废物自然堆放氮磷流失系数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氮磷元素流模型构建
4.1 建模方法
    4.1.1 模型思路
    4.1.2 模型基本假设
    4.1.3 模型结构
4.2 模型算法
    4.2.1 农作物种植模块
    
4.2.1.1 农产品
    
4.2.1.2 有机固体废物及利用
    
4.2.1.3 作物秸秆环境影响
    4.2.2 畜禽养殖模块
    
4.2.2.1 系统外输入
    
4.2.2.2 养殖产品和副产品
    
4.2.2.3 有机固体废物及处理处置
    
4.2.2.4 环境影响
    4.2.3 农产品加工模块
    
4.2.3.1 农产品加工
    
4.2.3.2 畜禽产品加工
    
4.2.3.3 环境影响
    4.2.4 农村生活模块
    
4.2.4.1 人体元素积累
    
4.2.4.2 有机固体废物产生和处理
    
4.2.4.3 环境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洱海北部流域氮磷元素流分析
5.1 洱海北部流域各模块氮磷元素流分析
    5.1.1 种植模块氮磷元素流分析
    5.1.2 畜禽养殖氮磷元素流分析
    5.1.3 农产品加工氮磷元素流分析
    5.1.4 农村居民生活氮磷元素流分析
5.2 研究系统元素流平衡分析
    5.2.1 系统元素输入结构分析
    5.2.2 系统氮磷元素排放结构分析
    5.2.3 系统氮磷元素流平衡分析
5.3 流域污染潜势分析
    5.3.1 富营养化潜势分析
    5.3.2 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机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6.1 控源收集工程
    6.1.1 户用型收集工程
    6.1.2 适度集中型收集工程
    6.1.3 集中收集型收集工程
    6.1.4 收集工程减排效果
6.2 堆肥化技术
    6.2.1 蚯蚓床半好氧堆肥
    6.2.2 蚯蚓床半好氧堆肥技术减排效果
6.3 沼气化技术
    6.3.1 改进型户用沼气池
    6.3.2 改进型中温沼气
    6.3.3 射流搅拌中温发酵装置
    6.3.4 沼气化技术减排效果
6.4 基质化技术
    6.4.1 基质化工艺
    6.4.2 基质化技术减排效果
6.5 污染减排模拟及技术优选论证
    6.5.1 技术改进前后污染减排模拟对比
    6.5.2 工程优选论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程运行保障措施研究
7.1 调整现行养殖模式
7.2 收集-堆肥一体化工程管理模式
7.3 沼气工程运行管理
7.4 农村固体废物技术集成示范模式
7.5 示范区示范工程减排效果
    7.5.1 示范区建设
    7.5.2 示范建设前污染排放量模拟计算
    7.5.3 示范建设后污染减排效果
    7.5.4 ORSOWARE模型准确性验证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本研究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清单 附录Ⅱ 污染源调查数据
附表1 洱海北部流域村落基本情况调查数据
附表2 洱海北部流域规模化养殖场调查数据
附表3 洱海北部流域混合垃圾无控堆放点
附表4 洱海北部流域中温沼气站调查数据 附录Ⅲ 农村固体废物收集与利用技术规范

(6)循环经济思想在农业中的应用 ——以安徽省临泉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言
    0.1 问题的提出
    0.2 循环经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
        0.2.2 国内循环经济的研究现状
1. 循环经济思想简介和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背景
    1.1 循环经济思想的提出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1.1.1 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1.2 “3R”原则(reduce reuse recycle)是循环经济的灵魂
        1.1.3 发展循环经济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
    1.2 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背景
        1.2.1 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大背景
        1.2.2 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1.2.3 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1.2.4 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
        1.2.5 政府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性政策
2. 临泉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分析
    2.1 临泉县县情简介
        2.1.1 临泉县经济发展状况
        2.1.2 临泉县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2 临泉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战略的 SWOT分析
        2.2.1 临泉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优势(Strengths)
        2.2.2 临泉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劣势(Weakness)
        2.2.3 临泉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机会(Opportunities)
        2.2.4 临泉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威胁(Threats)
3. 临泉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益实践
    3.1 以黄牛为纽带,工农牧综合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3.1.1 “牛—粪—菌—沼—肥”模式
        3.1.2 “林—草—牧—菌—肥”模式
        3.1.3 其他模式介绍
        3.1.4 推广以黄牛为纽带模式中出现的阻碍和问题
    3.2 以沼气为纽带,“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3.2.1 “四位一体”模式简介
        3.2.2 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审视“四位一体”模式
        3.2.3 关于“四位一体”模式的定位与推广问题
    3.3 依托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临泉县的一个创新
        3.3.1 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的组成及运作方式
        3.3.2 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推广循环经济的主要举措
        3.3.3 利用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
    3.4 改进临泉县农业循环经济工作的建议
4. 临泉模式的启示与相关建议
    4.1 临泉模式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借鉴意义
    4.2 借鉴国外推广循环经济经验,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4.2.1 国外推广循环经济的经验
        4.2.2 我国循环经济下农业政策法规建设的探讨
    4.3 循环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4.3.1 趋势之一:生态经济示范区
        4.3.2 趋势之二:运用循环经济延长农业产业链
    4.4 未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7)西藏农村贫困问题与扶贫开发研究 ——以西藏林周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单位
    四、文献综述
    五、本文创新
第一章 理论与方法论的指导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贫困的界定和分类
        二、关于反贫困与扶贫开发
    第二节 理论支撑
        一、形成贫困的理论分析
        二、反贫困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地观察法
        三、访问调查法
第二章 西藏农村贫困问题现状
    第一节 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历程及主要成就
        一、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历程
        二、近年来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成就
        三、林周“十五”期间扶贫开发成效明显
    第二节 西藏农村贫困问题现状
        一、贫困人口基数依然很大
        二、农牧区生产生活水平依然很低
        三、农牧区人口素质依然不高
        四、贫困人口脱贫乏力
    第三节 西藏农村贫困问题的特征
        一、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相对贫困问题突出
        二、区域性贫困与零星分散贫困并存,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
        三、中心地区贫困与边缘地区贫困并存,边缘地区贫困问题突出
        四、返贫和新贫并存,返贫问题突出
第三章 西藏农村贫困问题原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环境因素
        一、自然环境恶劣,对农牧业生产极为不利
        二、自然环境恶劣,对农牧区基础设施改善制约较大
    第二节 产业发展的低层次
        一、传统农牧业对农牧民增收带动乏力
        二、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对农牧民增收、脱贫产生直接影响
    第三节 农村人口高增长低素质
        一、增长过快,农村发展人地矛盾突出
        二、素质过低,农村发展自身动力不足
        三、学非所用,农村发展科技带动不力
    第四节 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西藏农村扶贫开发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先搬后建再治”,努力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
        一、扶贫搬迁,实施贫困户安居工程
        二、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三、资源实施资产化管理,遏制环境污染破坏扩大趋势
    第二节 控制增长,调整布局,提高西藏农村人力资源素质
        一、农村人口发展政策重在控制数量
        二、农村基础教育重在提高质量
        三、人力资源布局重在优化结构
        四、宗教文化影响重在正确引导
    第三节 提升产业层次,促进农牧民增收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二、用足政策,加快农牧业产业化
        三、完善市场,促进农牧产品商品化
        四、做好服务,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四节 转变援藏工作思路,加强西藏农村自我发展“造血”功能
        一、既要做好资金、项目的援藏,又要注重观念、机制的援藏
        二、既要加大援藏“输血”力度,又要加强西藏自我“造血”功能
        三、把援藏从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化为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自觉行动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录
后记

(8)关于信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突出特点
    (一) 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示范市建设相结合
    (二) 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
    (三) 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
    (四) 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与田园农业相结合
二、信阳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一) 农业经济发展基本实现了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的转变
    (二) 农业各产业形成了规模配套专业化生产
    (三) 发挥资源优势, 形成了各具比较优势的区域性特色农业
    (四) 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食品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
    (一)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二) 以生态示范市建设为契机, 实施名牌战略, 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
    (三) 改善生态环境, 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拉长农业生产链条
    (四) 迎接“入世”挑战, 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颇具地方特色的产品

四、鸭猪鱼配套养殖一举三得(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国策与民生:明清下河区域经济变迁研究[D]. 李小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2]湖南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D]. 华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6)
  • [3]明清以来漳州浦头港民间信仰与社会变迁[D]. 钟建华. 闽南师范大学, 2017(09)
  • [4]生态循环农业园建设项目设计 ——以重庆华牧集团为例[D]. 邓泽涛. 重庆师范大学, 2013(07)
  • [5]洱海北部流域有机固体废物氮磷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 贾丽娟.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1)
  • [6]循环经济思想在农业中的应用 ——以安徽省临泉县为例[D]. 董锋. 江西财经大学, 2006(04)
  • [7]西藏农村贫困问题与扶贫开发研究 ——以西藏林周县为个案[D]. 孙悦良. 苏州大学, 2006(12)
  • [8]关于信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 郑云.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 [9]小流域开发的意义及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J]. 杨延生. 湖南农业科学, 1997(02)

标签:;  ;  ;  ;  ;  

鸭、猪、鱼配套养殖实现一石三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