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厅赴西安县开展下乡文化活动

省文化厅赴西安县开展下乡文化活动

一、省文化厅到献县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李朱雯[1](2020)在《农村文化礼堂在当前乡村治理中的功能研究 ——以德清县为例》文中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成为了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从2013年开始提出在全省实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目的是通过文化设施、文化传承、文化传播,让文化真正成为农村群众的精神支柱。以农村文化礼堂为载体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反作用于乡村治理。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在当前乡村治理中的功能研究,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内在价值,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浙江省德清县为样本,将德清县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特色、成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剖析,以点带面,反映整个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中应该并可以发挥的功效,由此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措施,为下阶段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提供借鉴。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选题背景和意义进行介绍,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阐述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内容。第二部分阐述乡村治理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背景和意义,进一步理解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乡村治理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以德清县为例,以问卷调查、访谈形式深入调查,剖析德清县农村文化礼堂对乡村治理的推动作用并且剖析德清县农村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人才不足、功能发挥有限、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发挥进一步作用提出对策和建议,提出要突出农村文化礼堂背景下乡贤作用,强化村民自治的自我服务和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和德治内涵,培育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阵地;拓宽礼堂资金“多元化”渠道,进一步拓展农村文化礼堂产业经济。

马晓南[2](2019)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河南省滑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农民大国,80%以上的地理区域是农村,50%左右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面向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农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阵地,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高农民群体整体素质,为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所以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是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本文从宏观和微观双重视角入手,以公共文化产品理论、公共治理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运用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从宏观角度解读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从微观角度剖析河南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然后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农村文化服务建设的成功之处,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出几点对策建议。论文由七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梳理相关文献,提出研究问题、背景及意义,概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界定相关概念,阐述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从队伍、设施、活动、资金、政策法规五个维度,详细阐述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第四部分案例分析,通过实地调研,从文化机构、队伍、设施、资金、群众文化生活、农民满意度六个方面,分析探讨河南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与问题。第五部分以浙江嘉兴、河北秦皇岛为例,学习借鉴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成功做法。第六部分从农村教育、体制机制、供给方式、设施、资金、人才方面,提出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几点对策建议。第七部分结论与展望。通过研究,形成如下基本认识:(1)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文化发展,尤其是一系列农村文化政策法规的出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文化振兴行动提上日程,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但因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农村文化建设依旧存在较大差距。(2)必须解放思想,除了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基层、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之外,地方政府要注重制定具体优惠措施、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实体的投资兴办、公益文化活动的捐赠赞助;着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具备一定文化、科技、经营管理素质的新型农民,改善农村精神风貌。(3)农村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已成为趋势,必须依托“互联网+”,加快农村文化数字平台建设,整合县(区)、乡(镇)、村文化资源,让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活起来,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发展与精准有效供给,逐步解决城乡之间文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实现全面均衡覆盖。

刘枭[3](2019)在《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研究》文中指出河北梆子作为戏曲百花园中一簇艳丽夺目的艺术之花,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五大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发展历程中,因女伶的大量出现,并占据主导地位,致使男演员被迫以假声(背工嗓)应付,失去男性特点,进而限制了生行当的发展,成为阻碍河北梆子声腔艺术生存、发展的弊端和劣势。反观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田春鸟先生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形成独树一帜的真假混声演唱特色,引领了河北梆子小生声腔新的音色审美观念,被誉为“河北梆子权威小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北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彻底扭转了这一劣势,为推动河北梆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以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研究为研究对象,从音乐专业的视角入手分四个部分,寻味田春鸟小生声腔的形成原因、背景、过程,探析声腔演绎中的风格特色,审美特征以及其现代化转型和贡献。经过深入分析和总结,从而引发河北梆子小生声腔发展与民族声乐之启示。第一部分,是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研究溯源。主要从河北梆子历史沿革中的小生行当与小生声腔概述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梳理、论述。第二部分,对田春鸟的声腔形成背景、过程,风格特色,审美特征三个方面展开对田春鸟小生声腔的探析。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田春鸟的声腔对河北梆子发展的突出贡献,以及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转型。第四部分,是河北梆子小生声腔发展与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研究的互相启示的论述。总之,河北梆子面临着小生行当人才稀缺,传承者后劲不足和高校教育与戏曲声腔研究脱轨等诸多现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主动担负起传承重任。通过对田春鸟的声腔音乐性分析和详细阐释,为河北梆子小生演员的培养与训练提供规范、科学的指导工具和参考资料。自此,引起音乐、声乐、学术界对河北梆子的关注,展开河北梆子声腔发展与高校音乐、声乐专业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长期对话,促成双向共同发展,从而为河北梆子的传承发展尽绵薄之力。作为笔者本人,则希望在研究过程中提升对戏曲声腔的研究与实践,为自身实现集戏曲声腔、民族、美声、通俗的综合型“声乐文化人”这一理想作以铺垫。

苗金娣[4](2018)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的实践与反思 ——以对“兴国山歌”传承人的考察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田野调查法为基础,结合历史研究法和查阅资料法,以兴国山歌为例考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制度在兴国县的执行情况,揭示了该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阐述了在兴国县的实施概况、实践及其效果,试图以此为基础找出制度实践中仍存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建议。兴国山歌作为承载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又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其传承人制度的执行情况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研究兴国山歌传承人制度实施为中心,选取实践效果、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为重点,并对传承人保护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认为,要成功进行非遗的抢救与保护,离不开精通理论与实践的传承人,目前我国传承人制度虽有种种成就但也存在诸如资格认定程序不完善、管理不健全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政策制定、法律执行方面的问题,也有传承人自身及社会环境方面的不利因素。而要解决此困境也须从多方面入手,既要政府完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机制、管理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也要加强扶助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如帮扶传承人以新形式发展、宣传山歌,从学校入手,重视学校教育等。

徐瞳[5](2018)在《徐州市农村文化活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随着十九大的召开,确认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也意味着在政府的工作中更应侧重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以及精准扶贫政策、家庭农场政策的推进过程中,农村地区逐渐走出物质匮乏的阶段,对文化的需求逐渐凸显。徐州市悠久历史,农村面积广阔,农村地区物质生活的丰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要求也愈加强烈,农村地区文化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徐州市农村文化活动管理的质量也要与农村文化活动的发展现状相匹配。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选取江苏省徐州市农村地区为研究目标,以徐州市农村文化活动管理情况为研究主要对象,综合使用文献法、归纳法、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分析当前影响徐州市农村文化活动管理的情况。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概括了徐州市文化活动管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重点界定了农村文化活动和农村文化活动管理的概念,对本文所需的理论包括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等做简要概括;第三部分徐州市农村文化活动管理现状分析,主要就徐州市目前管理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国内外其它地区农村文化活动管理的经验借鉴,简要介绍国内外其他国家、地区先进做法以及经验总结;第五部分提升徐州农村文化活动管理的对策,结合徐州市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第六部分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情况以及不足。针对徐州市农村文化活动管理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就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从而进一步推进徐州市农村文化活动管理,丰富相关理论研究。

湖南省人民政府[6](2018)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文中研究说明湘政发[2018]2号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中央在湘有关单位:为认真做好2018年政府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现就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工作提出部门分工意见如下:一、落实2018年工作总体部署(一)总的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

齐洪洲[7](2017)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878年,清政府效仿英国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从此便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历经清代、民国、新中国将近一百四十年的历史阶段中,中国邮票设计从最初的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尽管历经曲折,但发展却从未间断。本文以中国邮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收集梳理其发展历史,运用设计艺术学、历史学等方法呈现其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历史语境、技艺场景、设计风貌,剖析其中的视觉语言、设计思想及艺术风格,并据此勾勒清晰的设计发展脉络和流变轨迹。全文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的研究从四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历史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层面不仅是文章的基础,也是全文的发展线索。文章在大量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在“学西观”和“中体西用”思想的相互作用,使清代邮票的设计在照搬、模仿西方邮票设计格局的同时又体现出清代特有的艺术特色,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必然呈现;在国统区邮票与解放区邮票并行发展的民国历史时期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新中国的邮票设计在建国初期获得良性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致使邮票事业呈现混乱状态,邮票设计工作也在反反复复中艰难前行;经过文革后两年徘徊时期的调整,改革开放初期的邮票事业繁荣发展,邮票设计也日渐成熟,特别是设计中民族风格的体现获得了极大成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近20多年的邮票设计继续向前发展并呈现出新的面貌。文章认为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历史可划分为移植期、借鉴期、自立期、探索期、曲折期、繁荣期和多元发展期。其次是物象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在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这一层面通过图表演示与文字阐述,对中国邮票各时期实物图像的构图、边饰、表现手法及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总结其艺术特征,发掘艺术规律。本研究发现:中国邮票在近一百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时期邮票呈现出不同的图像特征,均是当时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的反映与写照;中国邮票的设计历经了从最初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的曲折过程;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受到过许多艺术形式的影响,且这些艺术表现方式和手法被运用于邮票设计当中,而反过来有的邮票设计形式也对某些艺术形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再次是技术层面,即中国邮票在各时期的印制技术特征。设计和印刷是邮票诞生的前提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本研究表明:中国邮票的印制从最初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人员,到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间一直不断向前发展,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邮票印制水平仍得到一定的提高;中国邮票的印制在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印制特点,不同的设计形式产生不同的图像特征,而印刷又往往决定着设计的最终面貌,有时乃至决定着艺术风格,如解放区邮票所呈现出的强烈的木刻版画风格便是由这一时期特殊的印制条件所决定的。最后是现实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面貌呈现。第七章紧扣现实,总结数字时代背景下中国邮票设计艺术所呈现出的多元发展新面貌,探讨数字化设计平台给邮票设计所带来的利弊关系,最后建立在各章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归纳总结和图表演示。在以上四个层面逐层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的全面研究,本论文得出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历史可划分为移植期、借鉴期、自立期、探索期、曲折期、繁荣期和多元发展期;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历经了从最初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的发展过程;数字化设计平台在给邮票设计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弊端等主要结论。

张蕊[8](2015)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新型城镇化战略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加快推进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新的文化自觉,体现了政府从传统管制型向现代服务型的转变,对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研究背景,以城乡—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公共服务等为理论基础,运用历史研究、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首先,梳理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对历年《湖北年鉴》、《湖北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湖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报告》等统计资料以及2011-2013年连续三年对湖北省农民文化生活状况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仍然存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且利用率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和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数量少且整体素质不高等的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从宏观制度设计上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布局,提出从中小特色城镇建设、创新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统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拓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以及建立科学合理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等方面出发,探索务实、有效地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李艳秋[9](2015)在《辽宁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辽宁省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在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对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认识不充分、资源配置不合理、运行机制不完善。近几年,辽宁省开始逐步重视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了一大批文化下乡惠民工程。例如,进一步深化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尊重辽宁城乡文化差异,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享,落实农村文化支撑资源,推动城乡文化的相融互生,实现城乡文化的权利平等化,以期最终达成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浙江省人民政府[10](2014)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政发〔2014〕4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浙委发〔2014〕14号)精神,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万亿大产业,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

二、省文化厅到献县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文化厅到献县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文化礼堂在当前乡村治理中的功能研究 ——以德清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乡村治理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第一节 关于乡村治理的阐述
        一、乡村治理的内涵和组成要素
        二、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历程
        三、现代化乡村治理的目标和意义
    第二节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一、农村文化礼堂的定义和时代背景
        二、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状况
        三、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意义
    第三节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与乡村治理的内在联系
        一、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政治功能
        二、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德清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第一节 德清县农村文化基本情况
        一、德清县的基本情况
        二、城乡体制改革试点下的农村文化建设
        三、德清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推进情况
    第二节 德清县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多元治理中的作用
        一、对德清县农村文化礼堂的问卷调查
        二、德清县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德清县农村文化礼堂对乡村治理的推动
        四、现代农村多元治理新模式:“德清乡贤参事会”和农村文化礼堂
    第三节 德清县农村文化礼堂在推动乡村治理中的不足
        一、乡村治理管理人才不足,导致农村文化礼堂管理不足
        二、农村文化礼堂功能发挥有限,对乡村治理助推不够
        三、产业发展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农村文化礼堂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第四章 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发挥进一步作用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突出农村文化礼堂背景下乡贤作用,强化村民的自我服务和管理
        一、新乡贤文化和新乡贤人群的培养
        二、突出乡村“带头人”参与社会管理
        三、积极引导村民自治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基层民主
    第二节 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和德治内涵,培育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阵地
        一、普及深化宣传法制教育,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二、重视民间信仰,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
        三、坚持典型引领,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根基
    第三节 拓宽资金“多元化”渠道,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礼堂长效机制
        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全程
        二、探索“农村文化礼堂+美丽经济”模式,打造农村文化礼堂经济圈
        三、突出“菜单式”制度,完善文化产品服务供给长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河南省滑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文化
        2.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文化产品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2.3 需求层次理论
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
    3.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3.1.1 服务队伍
        3.1.2 文化设施
        3.1.3 文化活动
        3.1.4 资金投入
        3.1.5 政策法规
    3.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3.2.2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3.2.3 文化设施建设薄弱
        3.2.4 服务资金投入有限
        3.2.5 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创新
4 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与问题—案例分析
    4.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4.2 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现状
        4.2.1 文化机构
        4.2.2 文化队伍
        4.2.3 文化设施
        4.2.4 群众文化生活
        4.2.5 文化遗产
    4.3 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4.3.1 基层政府重视程度不高,建设理念落后
        4.3.2 文化设施建设不到位,有效利用率低
        4.3.3 文化服务人才短缺,总体素质不高
        4.3.4 文化资金投入不足,地区发展不均衡
        4.3.5 群众满意度较低,文化消费观念淡薄
5 国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启示
    5.1 国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
        5.1.1 浙江嘉兴
        5.1.2 河北秦皇岛
    5.2 国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5.2.1 发挥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作用
        5.2.2 推广互联网+流动文化服务建设
        5.2.3 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6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发展农村教育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6.2 优化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6.3 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方式
    6.4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
    6.5 健全文化资金保障体系
    6.6 构建文化服务人才支撑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内容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方法
第一章 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研究溯源
    第一节 河北梆子历史沿革中的小生行当
        一、河北梆子的形成与兴起
        三、河北梆子的衰落与复兴
        四、河北梆子行当简介
    第二节 河北梆子小生声腔概述
        一、河北梆子小生声腔特点
        二、河北梆子小生声腔代表人物梳理
        三、河北梆子男声声腔改革
第二章 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探析
    第一节 田春鸟的声腔形成
        一、田春鸟的声腔形成人文背景
        二、田春鸟的声腔形成三个时期
        三、田春鸟的声腔代表剧目
    第二节 田春鸟的声腔风格特色
        一、叹为观止的宽广音域
        二、细致入微的吐字发声
        三、精妙绝伦的真假混声唱法
        四、丰富多彩的演唱方法及润腔风格
    第三节 田春鸟的声腔审美特征
        一、新颖
        二、明亮
        三、潇洒
        四、细腻
        五、真挚
第三章 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贡献及现代化转型
    第一节 田春鸟的声腔艺术对河北梆子的贡献
        一、田春鸟的声腔真假混声唱法贡献
        二、田春鸟的声腔发展创新贡献
        三、田派小生声腔艺术基本形成
    第二节 田春鸟的声腔现代化转型
        一、节奏转型演变
        二、吐字发音转型演变
        三、调性转型演变
第四章 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与民族声乐启示
    第一节 对民族声乐启示
    第二节 对河北梆子小生声腔发展启示
        一、河北梆子小生声腔发展现状
        二、发挥地方高校的传承保护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的实践与反思 ——以对“兴国山歌”传承人的考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的学术史回顾
        一、非遗传承人制度研究成果综述
        二、兴国山歌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国山歌”传承人制度的实施及其效果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概述
        一、传承人制度出台原因
        二、传承人制度出台过程
        三、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内容
    第二节 兴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的实施概况
        一、兴国县传承人申报情况
        二、兴国县传承人管理情况
    第三节 “兴国山歌”传承人的文化传承活动及其效果
        一、“兴国山歌”传承人制度的实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国山歌”传承人的文化传承活动及其效果
第三章 非遗传承人制度在“兴国山歌”项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非遗传承人制度在“兴国山歌”项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传承人资格认定方面的问题
        二、关于传承人管理方面的问题
        三、关于传承人保护方面的问题
        四、其他方面的问题
    第二节 非遗项目“兴国山歌”传承人制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非遗传承人制度本身存在不科学的地方
        二、非遗传承人保护的法律建设不健全
        三、非遗项目传承人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
第四章 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传承人认定机制
        一、申报评审程序适当灵活
        二、扩大传承人认定范围,合理确定非遗传承人认定数量
    第二节 优化传承人管理制度
        一、建立传承人分类管理制度
        二、建立传承人追踪制度
    第三节 健全传承人保障和激励机制
        一、政策法规的保障
        二、资助扶持保障
        三、社会地位的保障
        四、其他保障
    第四节 加强扶助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一、帮扶传承人以新形式发展、宣传山歌
        二、重视学校教育
结语
    一、传承人生存需要适宜的土壤
    二、帮扶传承人需要多方努力
    三、执行传承人制度需要端正态度
附录1
附录2
附录3:田野调查图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5)徐州市农村文化活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文化活动
        2.1.2 农村文化活动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3章 徐州市农村文化活动管理现状分析
    3.1 徐州市农村文化活动管理采取的措施与成效
        3.1.1 徐州市农村文化活动管理采取的措施
        3.1.2 徐州市农村文化活动管理取得的成效
    3.2 徐州市农村文化活动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2.1 法律制度不完善
        3.2.2 监督力度不足
        3.2.3 资金管理模式不健全
        3.2.4 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3.2.5 内容管理缺少创新与特色
        3.2.6 人才队伍管理薄弱
        3.2.7 文化活动需求与供给断层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政府文化活动管理职能转型不到位
        3.3.2 财政资金监管机制不完善
        3.3.3 基础设施运营、维护不到位
        3.3.4 人才队伍落后于当地文化需求
第4章 国内外其它地区农村文化活动管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外其它地区农村文化活动管理经验
        4.1.1 江西省安远县多层次农村文化活动管理
        4.1.2 温州市苍南县公共文化设施再利用
        4.1.3 韩国“新村文化”运动
        4.1.4 德国乡村竞赛制度
    4.2 经验借鉴
        4.2.1 完善多层次的文化活动管理体系
        4.2.2 推进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
        4.2.3 重视文化活动品牌管理
        4.2.4 注重文化队伍的培养
第5章 提升徐州农村文化活动管理的对策分析
    5.1 推动政府文化职能转型
        5.1.1 深化政府文化活动管理职能转变
        5.1.2 简化民间文化团体审批程序
    5.2 建立专项资金使用制度
        5.2.1 文化设施专项资金
        5.2.2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
        5.2.3 文化活动和工程专项资金
    5.3 完善文化活动基础设施管理制度
        5.3.1 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的推广
        5.3.2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需求的反馈机制
    5.4 推动农村文化特色活动供给侧改革
        5.4.0 加大公益性文化活动管理力度
        5.4.1 打造文化活动品牌
        5.4.2 加强文化活动对外交流制度
    5.5 打造专业的农村文化活动管理人才队伍
        5.5.1 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
        5.5.2 建立农村地区优秀文艺工作者吸纳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相关范畴与命题
        (一) 邮票之“设计艺术”
        (二) 邮票之“技艺场景”
        (三) 邮票之“研究范围”
    四、篇章结构与主要观点
    五、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移植期(1878-1911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舶来与肇始
        二、通信机构多样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人员单一
        二、印制借法西方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九宫图式
        二、象征设计手法
        三、直、曲装饰风格
        四、清邮“图像无人”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深层因素
    小结
第二章 借鉴期(1912-1949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扬弃与推进
        二、民国时期的中华邮政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人员多样
        二、印制工艺精良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文字加盖
        二、构图形式
        三、设计主题“通俗化”
        四、西藏特色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小结
第三章 自立期(1930-1949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分隔与交融
        二、人民邮政的开创与建立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队伍广大
        二、印制工艺朴质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构图形式
        二、独特的汉字设计形式
        三、图案象征意义鲜明
        四、人物图像丰富多彩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小结
第四章 探索期(1949-1966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承继与开创
        二、中国邮政的新纪元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群体稳定
        二、印制工艺精致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铭记与志号
        二、幅面种类增多
        三、构图形式多样
        四、常见图案的表现方式
        五、初探民族风格
        六、设计开始走出国门
        七、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小结
第五章 曲折期(1966-1978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低迂与激昂
        二、邮政机构的波动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群体萎缩
        二、印制精益求精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志号变化频繁
        二、设计形式产生变化的纪念邮票
        三、面貌单一的“文”字邮票
        四、略有起色的编号邮票
        五、好转并反复的“纪”(J)、“特”(T)邮票
        六、徘徊中发展的“纪”(J)、“特”(T)邮票
        七、客观看待“文革”邮票设计风格
    小结
第六章 繁荣期(1979-1991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溯源与逐流
        二、邮政机构健康发展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群体扩展
        二、印制工艺精美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题材丰富
        二、品种增多
        三、新的构图形式
        四、民族风格愈加鲜明
        五、其它风格亦出精品
        六、现代设计手法初露端倪
        七、首轮十二生肖系列邮票的设计获得成功
    小结
第七章 多元发展期(1992-2015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承载与传播
        二、通信网络的全球化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群体多元
        二、印制工艺精湛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选题侧重点有所调整
        二、铭记、志号再次改变
        三、票型种类多样
        四、民族风格依然保持
        五、其它风格崭露头角
        六、现代设计手法日益丰富
        七、先抑后扬的二、三轮十二生肖系列邮票设计
        八、数字设计平台对邮票设计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 相关概念界定
        2. 理论基础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五) 创新点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一) 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发展历程
        1.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情况
        2. 改革开放后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情况
    (二) 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
        2.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日益健全
        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体系逐步完善
        5. 农村公共文化绩效评估体系逐步建立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且利用率低
        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
        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数量少且整体素质不高
    (二)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城镇化的发展客观上造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体缺位
        2. 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3. 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体性意识尚未觉醒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
    (—) 建设特色中小城镇
    (二) 创新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机制
        1. 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
        2. 理顺农村基层政府财政管理体制
        3. 创新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
        4.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机制
    (三) 统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
        1. 完善县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2. 整合乡镇综合文化站
        3. 强化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四) 拓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
        1. 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化发展
        2. 由政府单向供给向农民文化自觉转变
    (五) 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1.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
        2. 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管理机制
        3.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激励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辽宁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辽宁省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问题 分析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二)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低下
    (三)农村文化市场运行低效
二、辽宁省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实践 分析
    (一)构建了省级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传播 平台
    (二)开展了县级文化下乡惠民工程
    (三)推行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 室建设
三、辽宁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 发展建议
    (一)尊重辽宁城乡文化差异,实现城乡文 化资源共享
        1. 尊重辽宁城乡文化差异
        2. 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享
    (二)深入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充分认识农 村文化需求
        1. 深入挖掘农村文化资源
        2. 充分认识农村文化需求
    (三)整合农村文化传播渠道,构建农村文 化落地平台
        1. 整合农村文化传播渠道
        2. 构建农村文化落地平台
    (四)规范农村文化促进政策,落实农村文 化支撑资源
        1. 规范农村文化促进政策
        2. 落实农村文化支撑资源

(10)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体要求
二、发展目标
    (一) 旅游产业实力更强。
    (二) 旅游产业结构更优。
    (三) 旅游产业品牌更响。
    (四) 旅游产业贡献更大。
三、主要任务
    (一) 深化旅游改革开放。
    (二) 优化旅游产业布局。
    (三) 加快旅游大平台建设。
    (四) 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 加快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发挥乡村旅游在增收入、扩就业、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依托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业产业、农耕文化等资源要素, 大力培育休闲观光农业, 开发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注重乡村旅游规划编制, 加强名村名寨、古村古镇保护与利用, 建设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文化的旅游风情小镇。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新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强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稳步推进“送培训下乡”活动, 每年免费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人数不低于4 0 0 0 人次。到2017年, 全省力争打造10个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3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促进我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五) 培育旅游新业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海洋旅游、工业旅游、运动休闲旅游、森林旅游、养生养老、研学旅行、购物旅游、康体旅游、红色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电商等新型旅游业态, 不断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供给。大力培育美食、茶楼、疗休养、美容化妆、保健、时装、婴童、婚庆、摄影、工艺美术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特色潜力行业。注重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培育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到2017年, 重点打造50个文化旅游示范区;50个特色文化主题酒店;1 0 0 个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 0 0个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含优秀项目、精品线路) ;1 0 0 个中医药养生养老示范基地;1 0 0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
    (六) 打响“诗画浙江”品牌。积极打造“诗画浙江”省级综合宣传品牌, 在省级主流媒体及重大经贸、文化、体育等活动中统一使用该品牌。创新营销方式, 改进营销理念, 拓展营销渠道, 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三位一体”的合力营销策略, 构建全媒体时代的立体营销系统和多元化的旅游消费市场。创新办展模式, 拓展展会内涵, 吸引国际会议会展活动更多地落户浙江。积极打造旅游展会和节庆品牌, 加强旅游区域合作, 整合资源, 精心设计和宣传以浙江传统文化为内涵、以浙江特色旅游资源为内容的旅游线路, 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等旅游线路建设。积极探索在境外投放“诗画浙江”宣传广告, 建立完善多语种网站, 开发建设与电子商务一体化的网络营销平台, 加快我省旅游国际化进程。
    (七) 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八) 发展入境旅游。
    (九) 推进智慧旅游。
    (十)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调整省旅游发展领导小组, 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定期研究全省旅游发展重大事项。各市、县 (市、区) 政府要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 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或机构, 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探索重点旅游县域差异化考核机制, 着重考核生态、旅游等发展指标, 健全完善培育旅游万亿产业的激励机制。制订实施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县评价与考核办法。
    (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旅。
    (三) 强化旅游规划引导。
    (四)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2014—2017年, 省旅游发展资金每年增长10%, 用于加强旅游规划、形象推广、公共服务建设等。省级财政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市、县 (市、区) 人民政府应设立旅游发展资金, 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合理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利用各种融资工具做大做强, 引导设立旅游产业基金, 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鼓励担保、再担保机构为旅游企业提供优惠服务。
    (五) 积极支持旅游消费。
    (六) 保障旅游用地供给。
    (七)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四、省文化厅到献县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文化礼堂在当前乡村治理中的功能研究 ——以德清县为例[D]. 李朱雯.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河南省滑县为例[D]. 马晓南.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3]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研究[D]. 刘枭.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的实践与反思 ——以对“兴国山歌”传承人的考察为中心[D]. 苗金娣.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徐州市农村文化活动管理研究[D]. 徐瞳.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1)
  • [6]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J]. 湖南省人民政府. 湖南政报, 2018(03)
  • [7]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D]. 齐洪洲.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8]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张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9]辽宁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J]. 李艳秋.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10]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J].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4(38)

标签:;  ;  ;  ;  ;  

省文化厅赴西安县开展下乡文化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