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中年教师的脑力保健(论文文献综述)
鲁志琴[1](2021)在《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国内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培育的重要方向,对小镇持久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立足我国国情与特色小镇特点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效果,是当前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亟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产业融合理论、产业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主要从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历程、类型及经验,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历史进程、动力机制及需求特征,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对策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认为:1、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萌芽形成期,产业融合程度低、配套设施滞后、产业链不完善;快速成长期,核心业态较为凸显、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产业链相对健全;成熟稳定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主题特色分化显着、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要包括体育健身休闲业引领型、体育用品制造业引领型、康体产业引领型以及体育竞赛表演业引领型四种不同产业融合发展类型。2、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包含三个阶段:转型培育阶段,体育元素占比较低、民俗体育项目为主、产业融合程度较低;探索成型阶段,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链类型多样,利益联结机制缺乏;全面发展阶段,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融合产业逐渐增加,利益联结机制逐渐形成。推动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动力主要来自技术的创新推动、政府的政策引导、市场的需求拉动以及企业间的竞合驱动,四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3、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消费市场需求特征表现为消费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学历普遍较高,脑力劳动者居多,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多数消费者运动休闲意识较强,且认可运动休闲的作用,但对运动休闲项目了解不深;消费者期望通过运动休闲增进健康、放松身心以及增加交流,消费者热衷项目为山地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大多消费者停留时间较短,消费数额较低,以周末短距离个人或家庭出行为主。4、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5类一级指标,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政府支持条款等18项二级指标。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政府支持条款、企业数量与投资总额、人才引进数量是政府支持的重要因素,体育产业从业人数、旅游产业从业人数、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及旅游产业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因素,体育产业收入、旅游产业收入、消费者总人数、消费者人均消费是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研发经费投入与研发人员数量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小镇景区等级、交通便利程度、体育场地资金投入、wifi网络覆盖率是产业融合环境的重要因素。5、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存在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融合模式。其中,纵向延伸型模式指体育产业链的纵向延长,是体育产业上下游之间的链接融合,主要涉及体育产业自身各行业之间的融合;横向拓展型模式主要是指体育产业链的横向拓宽,即在体育产业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其他产业功能,主要是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共生共荣,创新体育产品和拓展体育市场,满足体育市场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混合交叉型模式是指体育产业链同时存在纵向延长与横向拓宽,既包括体育产业自身各产业的互补延伸,也包括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功能整合。6、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应加强规划引领,树立融合理念;要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拓宽融合发展渠道;要强化政府引导监督,创新融合发展机制;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培育特色消费市场;要加强企业交流与合作,培育融合型龙头企业;要不断地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环境,提高产品品牌价值;强化风险预警,注重评价管理。
温舒[2](2021)在《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文中认为成人自主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能力,融媒体是基于现代技术平台整合形成的新型媒体,融媒体应用于成人自主学习是现代技术产物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媒介进化理论为基础,发现融媒体在促进成人自主学习功能与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融媒体通过增长成人自主学习平台、转变成人自主学习方式、更新成人自主学习观念延展了成人自主学习功能;通过顺应终身学习、主体理性、人性解放的价值诉求与维护学习机会平等权、学习条件保障权、学习自由权、个体发展权等学习权利提升了成人自主学习价值。为使融媒体促进成人自主学习的价值从理论落向实处,借助TAM模型(技术接受模型)进行建模,对成人运用融媒体进行自主学习的接纳程度进行检测。结合模型所涉及元素编制了融媒体时代成人自主学习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个人基本情况、使用现状、影响因素进行数据收集。利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从而修正并生成了由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资源优化性、社会影响、个人基本情况、使用意愿所组成的,关于融媒体视域下成人自主学习意愿的TAM模型(技术接受模型)。结合问卷所涉及的使用意愿影响因子编制了访谈提纲,利用访谈法对成人学习者在实践层面运用融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个人学习条件不足,学习心理不积极;融媒平台操作不便,内容质量不佳;泛娱乐现象严重,内容呈现表层化;社会影响程度深,学习障碍增多。分析其主要成因是:终身学习理念贯彻不够,媒介学习素养不足;融媒学习平台发展不成熟,资源优化不佳;市场经济下商业行为异化,平台逐利化现象严重;个人理性发挥不足,从众效应明显。基于此,从政府、成人学习者、社会层面分别提出优化策略,从而趋利避害,更好地释放融媒体教育功能、发挥融媒体教育价值,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
张瑜[3](2020)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文中提出中共对于人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视程度是一以贯之的。本研究关注的是集体化时代中共对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和培养问题,通过考察乡村社会中的“问题人物”、各类模范、干部、妇女、儿童、民兵六类不同身份的人物群体或具体的人物代表,集中探讨了集体化时代国家在基层乡村社会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方式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治理技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通过政治学习、日常劳动、军事训练、树立典型等方式向“新人”们传输中共的价值观,将不同的人纳入到不同的组织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国家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在乡村具体的实践方法。从民众的角度来讲,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去适应社会主义新人的标准,通过具体的行动实践着国家在不同阶段对于新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使得国家不再是事不关己的遥远存在,而是化身为一个熟悉的邻人,他可能是一名干部、模范,又或是五类分子。在塑造新人的过程中,国家的权力不仅触及到乡村的每个角落,也触及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将个人与国家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中共的领导下,共同缔造了集体化时代。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乡村“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本章是对四个乡村社会中“问题人物”个人生活史的研究,主要运用个人档案,还原这些曾经生活在村庄五类分子的平凡人生,试图揭示出他们在那个政治挂帅的时代环境下,那些隐藏在不合时宜言行中的复杂内心世界与性情。第二章:“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乡村干部作为村庄里的领导人,他们是沟通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桥梁。因此,他们的自身素质、作风问题、与村民的关系问题则成为影响基层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教育、培养好各种类型的乡村干部,也成为国家控制、动员广大的农民的前提和基础。本章主要从组织架构、干部正面和负面的形象等方面,尽可能全面揭示集体化时代真实的干部面向,探讨国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乡村干部塑造成为符合中共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新人。第三章: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代对模范的塑造。集体化时代是模范辈出和“模范引领”的时代,国家重视模范的引领作用,不遗余力地评选模范。本章既关注模范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也关注模范作为具体个人的存在。将以村级档案为核心史料,尝试揭示集体化时代基层普通模范的形象和模范评比制度在基层的运作及不同时期对劳模标准的变化,以求尽可能真实、立体、动态地展示各类模范被塑造的过程。以此呈现新中国通过树立模范典型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进一步阐释中共在群众动员方面的成功之道。第四章: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本章将依照集体化时代不同“表征”的顺序,探讨中共期望新妇女在新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分析集体化时代妇女参加劳动的基层实践,揭示国家对妇女角色和形象如何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塑造,妇女劳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被一步步开发以及开发的程度,又如何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进而考察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和问题;同时,也尽量从妇女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自身体验,从而尽可能全面地、连续地呈现国家如何培养、塑造新时期女性的努力,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新妇女何以产生的问题。第五章:“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中共对儿童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式塑造和培养赋予了儿童新的角色、定位、属性和“儿童—国家”关系。通过梳理集体化时代儿童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寻特殊历史背景下童年经历的蛛丝马迹,不失为理解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因此,本章以集体化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尝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变迁和国家在塑造“共产主义接班人”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试图为理解集体化时代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第六章: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山西乡村的民兵。民兵制度作为集体化时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兵是中共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民兵制度如何嵌入到农村并逐步完善起来;二是将农民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他们在民兵制度下的心态与行为以及与国家的互动,进一步探讨国家借助民兵形象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努力。本研究将采用传统史学中重资料重描述的方式,注重村庄一手档案的整理与利用,并以此为主,结合地方文献、官方档案和口述资料,试图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来阐释集体化时代国家与个人互动的场景及其背后的微妙关系,再现权力与利益博弈的历史图像。力争把宏观的理论构想和微观的个案分析相结合,更全面系统地研究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试图诠释集体化时代社会与文化的深层内涵,思考集体化时代的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既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具体个人,既关注历史进程也关注具体事件,既关注制度层面也关注执行效果,既关注成绩又考察问题与矛盾,希望以“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体现出集体化时代不同时期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人要求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以揭示共产主义革命对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改造和重塑历程,进而去解读集体化时代在乡村的运行逻辑和历史进程。回答“集体化时代基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国家与个人是怎样互动”、“国家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研究表明,劳动是集体化时代塑造新人的重要途径,是理解集体化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劳动成为了中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载体,在劳动的过程中,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得到了塑造和锻炼。集体化时代所塑造的各类新人形象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代的命运休戚相关,但是也夹杂着问题与矛盾,其中问题的根本还应回到对人的关照上来。因此,对待集体化时代的认识,也应当放到动态地、连续的情境中,将历史的解读更为人性化。集体化时代的乡村社会研究应当在重视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终究回归以人为中心,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整体史的研究。
王芳[4](2020)在《民族地区初中老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以南宁市X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家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近些年来教师地位和待遇也不断提高,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在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中小学教师保障责任,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老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一部分,却受到了有限的关注,老教师虽说是“老”,是指教学年限相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但实际上老教师的年龄还在中年阶段,这正是具有了思维深度并且能产出经验、成果的阶段,因此老教师的作用不能忽视,不能把老教师作为人才资源的浪费。那么,如何提高老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自己岗位上更好地发挥作用,丰富的经验得以传承,从而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做出贡献,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使用了文献法、个案法、比较法来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叙事故事的方法撰写了论文。在做实地调研和撰写论文之前,对激励相关理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基于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从内外激励两个角度总结了民族地区X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老教师重视的激励因素,对更加完善的老教师激励提出了建议。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的绪论和第二章文献综述。第一章具体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对象以及所需要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包括国内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三章的内容是老教师激励机制现状,对S、W和H三位老教师进行了案例呈现,主要包括X学校老教师激励机制和老教师所看重的激励因素访谈的内容等。第四章总结了X校老教师激励机制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是对民族地区老教师激励机制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主要从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两方面来讨论。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语部分,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文章的不足之处,以待改进。
郭家骏[5](2019)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在“新常态”成为中央执政理念关键词的背景下,认识、判断和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现阶段的紧迫任务。在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框架中,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实现全人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强体健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师资水平的提升,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推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通过文献综述整理得知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水平较低、教育知识匮乏、教学能力单一、教学热情不足等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而且无法满足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育实现人文性、社会性、生态性、制度性的需求。因此,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新常态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内容,通过综合使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采取混合研究设计,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阶段性特征、内容构成、实现路径和支持系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同时梳理分析了我国着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发展轨迹,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未来发展的价值选择。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旨在深切关照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呼吁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支持策略与方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沿用“理论分析”到“实证调查”再到“理论分析”的总体思路确定培训迁移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U-G-S”教师教育模式为研究的实践基础。以此,明确研究问题、规定了核心概念、呈现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和总结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第二,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发现: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教师年轻化、理论水平较低、职称分布失衡、整体研究能力低、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过大、薪资待遇相对弱势、业务水平后劲不足的现状。虽然绝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都认为有专业发展的必要,但是在实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不恰当、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的问题。不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受到多元动机的驱动、获得多元内容支持,知识需求广泛、技能需求深入,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第三,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布鲁克菲尔德的成人学习理论,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三维度分析模型,包括社会环境方面、工作场所层面和个体层面。基于这个分析模型,编制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00份面向教师的问卷和48份面向专家的问卷。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后表明,政府政策法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高校体育教师选拔晋升制度、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评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监督机制、高校体育教师的薪金及保障体系、高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在明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根据是职业社会化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理论视角梳理了新手、熟手、专家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式,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这要求在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并统筹分层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的分层培训模式。第五,详细的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构成,包括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理清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和明确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中美两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后,通过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基本内容和维度,从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明确了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第六,基于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专业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内容构成的讨论,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驱动分为问题驱动、目标驱动、责任驱动、创新驱动和资源驱动五个维度,构建了一个从国家政策到教师自主发展、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专业发展驱动模型。本研究尤其强调了“自主—合作”型专业成长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七,为了让驱动力量更好地发挥实效、切实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专业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这个支持体系的建设应秉持扩大支持广度、增强支持强度、净化支持纯度的思路,切实落实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和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的建设原则。这些思路与原则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进行、保障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长效运转的有力武器。最后,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马约翰先生的成长过程与实践智慧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马约翰先生的专业热情、运动精神、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立足本土鼓励科学锻炼的魄力是其成为卓越体育教师的重要原因。马约翰先生的事迹体现出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严于律己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能力品质。马约翰先生的精神提醒着当代高校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成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并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构建了我国当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图景。在深入探讨从专业发展现状到专业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本研究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竭力营造可持续的动态发展环境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有效的专业发展。
胡小京[6](2019)在《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文中提出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该会于1912年4月,为启迪女性新知,专门针对社会中上层受过教育的家庭女性及女学生群体创办了《女铎》杂志。在基于基督教指导原则之下,该刊重点围绕女性的家政事务管理、儿童教养、婚恋、教育、职业、自身权益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给予女性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女铎》发行近四十年,是与时代互相适应和选择的产物,其选载文章时而保守、时而偏激、时而激进、时而反复,对女性角色定位在情感上错综复杂,恰恰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角色建构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刊行基调上,《女铎》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选择了一条温和而保守的“新”路线,试图在培养家庭新式“贤妻良母”与社会新女性之间达到一种有序过渡和平衡,这种平衡是近代中国转型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种体现。虽然在近四十年的发刊中,《女铎》始终将重心落足于家庭,但其在女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引导、规训及处理这二者平衡之间的努力和尝试,推动了家政科学化及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女铎》文本的解读,以“女性角色”为连接点,探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变迁与报刊媒介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充分阐释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功能性内涵和时代性特征,并对二种角色的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在研究女性角色建构的历程中,不仅可以透视出民国时期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与定位,也从中显露出以知识女性群体为代表的,来自女性自身的自省和自言,凸显了女性角色从被动受男性社会精英倡导到女性自身主动诉求的历史性转变。
马进疆[7](2019)在《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认知疗法心理矫治职务犯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认知疗法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应用价值;促进职务犯从自身深刻认识自己的犯罪根源,纠正以往习惯外归因,推卸责任的错误倾向。在职务犯的教育实践中,检验具有长远效果的人格矫治与人格塑造的新方法。弥补职务犯以往心理矫治工作针对性不强,深度不足、高度不够的问题。方法:首先对心性修养、内观、正念、禅修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语数据库对近20年文献检索整理。运用文化心理学、宗教心理学、解释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中国心学和中医内观认知疗法所涉及理论与技术进行跨文化比较分析。研究者自我体验不同的内观方法,加深对中国心学和中医内观疗法的认识。在广东省某监狱运用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疗法进行心理矫治的社会实践研究。在心理矫治职务犯的过程发现问题,并随时对有代表性的职务犯进行质性访谈。结果:通过调查广东省某监狱,204名服刑职务犯平均年龄为54.0岁,其中83.8%在40岁到65岁之间。学历较高,74%的职务犯接受过高等教育,研究生比例竟然达到了12.7%。捕前绝大多数处于领导岗位。原判刑期较长,近70%超过了 5年。犯罪类型贪利类为绝大多数,贪利类为78.4%,若加上数罪并犯中核心罪名为贪利类的,那贪利类就达到90.2%。与全国常模组相比,职务犯组SCL-90总分(170.59±79.29)及个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组,职务犯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比普通人群要低很多,尤其是躯体化、抑郁与强迫状态;在人格方面,运用卡特尔16PF量表测量职务犯发现职务犯人格特质的各项因子分均比普通人群要低;运用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Internal External Control Scale)测量职务犯的归因方式发现职务犯有明显的外归因倾向。将纳入社会实验的职务犯随机分配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经过对实验组中国心学与中医内观认知疗法干预,对照组空白对照。实验后发现对照组(1.94±0.60)与实验组(1.56±0.54)相比SCL-90总均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实验后发现对照组与实验组中16PF中的怀疑性、独立性、紧张性、适应性与焦虑型、心理健康因素等发生了明显改变;实验后发现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分值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实验前(1.89±0.68)、后(1.56±0.54)相比实验组SCL-90总均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实验前后发现实验组的16PF中的怀疑性、独立性、紧张性、适应性与焦虑型、心理健康因素等发生了明显改变;实验前后发现实验组的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分值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实验前(1.89±0.74)、后(1.94±0.60)相比对照组SCL-90总均分发生了并未明显的改变;实验前后发现对照组的16PF中的聪慧性、实验性等发生了明显改变;实验前后发现对照组的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分值并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认知疗法可明显改善职务犯的心理健康状况,可改善职务犯的某些职务犯的怀疑性、独立性、紧张性、适应性与焦虑型、心理健康因素等人格特征发生改变,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分值并未发生明显改变。
冯艳[8](2012)在《兰州市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一定的威胁,表现在: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疾患比例最高,这些疾病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国西北区域中心城市,是甘肃省的省会,属于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全市高校众多,拥有大量的高级知识分子。因此本文以兰州市的6所本科院校384名教职员工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其健康状况及生活方式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兰州市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被访者中患病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54.4%,在患疾病种类上,以呼吸、消化和心血管系统为主,并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2)被访者中饮食不规律者患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明显高于饮食规律者。(3)被访者中有74.3%处于亚健康状态。2.部分兰州市高校教师已形成不良生活方式:(1)部分高校教师不注意饮食规律及其营养平衡;(2)吸烟、饮酒率高于我国平均吸烟、饮酒率;(3)熬夜人数较多;(4)缺乏体育锻炼意识,未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此,本文建议兰州市高校教师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希望各高校领导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塑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促使部分教师克服懒惰的习惯,使其从被动变为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兰州市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肖克凡[9](2010)在《生铁开花》文中研究指明1梆黄之子一大早儿,父亲匆匆走出家门,到区里开会了。小巧玲珑的母亲追到门口叫着父亲名字,说云亭你不吃早点就走哇。父亲烦躁地甩下俩字:不饿!母亲随即一声叹息,带着几分京剧青衣韵味。
邹媛[10](2009)在《新疆高校处级以上管理干部及高级知识分子健康意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新疆高校在职处级以上管理干部及高级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全面了解健康状况,掌握健康需求,揭示健康意识的强弱和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论证,为预防保健工作提供有力依据,并探究可行性措施和对策。方法: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等方法,以全疆17所高等院校在职副处级以上职务及副高以上职称教职工为研究对象,从基本情况、疾病信息、体育锻炼、生活方式及心理状况方面进行健康及健康意识状况的深入分析。结果:(1)颈椎病占各年龄组及男女患病首位,男性高血脂症患病率较高,女性肩周炎患病率较高,均以36岁以上占多数,且部分同时患有2~3种疾病。(2)亚健康症状中,易感乏力占首位(37.54%),女性和≤45岁亚健康症状发生率较高。(3)只有30.29%的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中青年和女性参与率不高;符合标准的体育人口平均约为13.21%;锻炼方式单一,锻炼场所与设施缺乏。(4)≤35岁生活不规律者居多,三餐不规律占17.98%,作息不规律占25.28%,约23%的人平均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并存在睡眠质量问题。(5) SCL-90调查结果显示,躯体化和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全国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躯体化因子分有递增趋势;躯体化因子分女性高于男性,而偏执因子分男性高于女性;除抑郁因子外,维吾尔族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其他民族。结论:新疆高校管理干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整体健康水平尚可,但也存在一些健康隐患;部分具备较强的健康意识,但知与行不一致,部分健康意识薄弱;工作压力大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应切实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二、谈谈中年教师的脑力保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中年教师的脑力保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 |
1.2.4 简要述评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2 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特色小镇 |
2.1.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2.1.3 产业融合 |
2.1.4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产业链理论 |
2.2.3 产业集群理论 |
2.2.4 创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历程、类型与经验 |
3.1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 |
3.1.1 萌芽形成期(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
3.1.2 快速成长期(20 世纪60 年代—90 年代) |
3.1.3 成熟稳定期(21 世纪初—至今) |
3.2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类型 |
3.2.1 健身休闲产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3.2.2 体育用品制造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3.2.3 康体产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3.2.4 体育竞赛表演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3.3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
3.3.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3.3.2 围绕主题项目和资源禀赋,培育和完善体育产业链 |
3.3.3 注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
3.3.4 发挥政府支持保障作用,优化产业融合生态系统 |
3.3.5 举办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深度 |
3.3.6 扎根文化创造与再传承,增强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力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演进动力与需求特征 |
4.1 演进历程分析 |
4.1.1 转型培育阶段(2004 年-2013 年) |
4.1.2 探索成型阶段(2014 年-2016 年) |
4.1.3 全面试点阶段(2017 年-至今) |
4.2 动力机制分析 |
4.2.1 技术创新推动力 |
4.2.2 政策导向支持力 |
4.2.3 消费需求拉动力 |
4.2.4 企业竞合驱动力 |
4.3 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
4.3.1 消费者基本情况分析 |
4.3.2 消费者对运动休闲的认知分析 |
4.3.3 消费者对运动休闲的需求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 |
5.1 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指标的选择 |
5.1.1 指标的初步选择 |
5.1.2 指标的最终确定 |
5.2 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指标的分析 |
5.3.1 政府支持因素 |
5.3.2 企业竞争与合作因素 |
5.3.3 市场需求因素 |
5.3.4 技术创新因素 |
5.3.5 产业融合环境因素 |
5.4 本章小结 |
6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6.1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划分 |
6.1.1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分类依据 |
6.1.2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 |
6.2 纵向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 |
6.2.1 主要特征 |
6.2.2 融合的契合点 |
6.2.3 适用条件 |
6.2.4 案例分析 |
6.2.5 影响因素评价 |
6.3 横向拓展型融合发展模式 |
6.3.1 主要特征 |
6.3.2 融合的契合点 |
6.3.3 适用条件 |
6.3.4 案例分析 |
6.3.5 影响因素评价 |
6.4 混合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 |
6.4.1 主要特征 |
6.4.2 融合的契合点 |
6.4.3 适用条件 |
6.4.4 案例分析 |
6.4.5 影响因素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7 促进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
7.1 加强规划引领,树立融合发展理念 |
7.1.1 科学编制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
7.1.2 增强融合发展理念 |
7.2 加强科技创新,拓宽产业融合渠道 |
7.2.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7.2.2 开辟多渠道商业模式 |
7.3 加强政府引导监督,创新融合发展机制 |
7.3.1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机制 |
7.3.2 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
7.3.3 建立对外交流常态化机制 |
7.4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培育特色消费市场 |
7.4.1 激发市场消费新需求 |
7.4.2 创新体育产业业态 |
7.4.3 夯实“特色”消费内涵 |
7.5 加强企业交流与合作,培育融合型龙头企业 |
7.5.1 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
7.5.2 促进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
7.5.3 培育当地龙头型企业 |
7.6 优化产业融合环境,提高产品品牌价值 |
7.6.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7.6.2 强化文化融合意识 |
7.6.3 塑造特色文化品牌 |
7.7 强化风险预警,注重评价管理 |
7.7.1 加强融合风险控制 |
7.7.2 完善融合评价体系 |
7.8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2)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概述 |
一、选题缘由 |
(一)探寻:真实问题情境亟待成人教育力量介入 |
(二)审视:深层教育价值依托成人自主学习渗透 |
(三)实践:当前教育热点结合个人兴趣共同驱动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 |
(一)关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 |
(二)关于自主学习特征的研究 |
(三)关于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 |
(四)关于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 |
(五)关于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 |
二、国内外关于成人自主学习的研究 |
(一)关于成人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 |
(二)关于成人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
(三)关于成人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关于成人自主学习效用的研究 |
(五)关于成人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 |
三、国内外关于融媒体的研究 |
(一)关于融媒体发展变迁的研究 |
(二)关于融媒体内涵的研究 |
(三)关于融媒体应用现状的研究 |
四、国内外关于融媒体与成人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研究 |
五、小结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融媒体的界定 |
(一)融媒体概念 |
(二)融媒体特征 |
二、成人自主学习的界定 |
(一)成人自主学习概念 |
(二)成人自主学习特征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媒介进化理论 |
一、媒介的人性化趋势理论 |
二、补偿性媒介理论 |
三、三阶段媒介发展论 |
第三章 融媒体促进成人自主学习的功能与价值 |
第一节 融媒体延展成人自主学习功能 |
一、增长成人自主学习平台 |
二、转变成人自主学习方式 |
三、更新成人自主学习观念 |
第二节 融媒体提升成人自主学习价值 |
一、顺应现世价值诉求 |
(一)终身学习的价值诉求 |
(二)主体理性的价值诉求 |
(三)人性解放的价值诉求 |
二、维护成人学习权利 |
(一)维护学习机会平等权 |
(二)维护学习条件保障权 |
(三)维护学习自由权 |
(四)维护个体发展权 |
第四章 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 |
一、模型的提出 |
二、初始模型的构建 |
三、变量定义 |
(一)感知有用性 |
(二)感知易用性 |
(三)感知娱乐性 |
(四)资源优化性 |
(五)社会影响 |
(六)使用意愿 |
(七)个人基本情况 |
四、研究假设 |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的试测与修改 |
(一)信度检验 |
(二)效度检验 |
(三)试测修改 |
三、问卷的正式发放 |
第三节 研究数据统计分析 |
一、样本信效度分析 |
(一)信度检验 |
(二)效度检验 |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
二、问卷的统计分析 |
(一)个人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使用现状分析 |
(三)相关分析 |
(四)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五)调节变量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六)模型修正 |
第五章 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问题分析 |
一、个人学习条件不足,学习心理不积极 |
二、融媒平台操作不便,内容质量不佳 |
三、泛娱乐现象严重,内容呈现表层化 |
四、社会影响程度深,学习障碍增多 |
第二节 成因分析 |
一、终身学习理念贯彻不够,媒介学习素养不足 |
二、融媒学习平台发展不成熟,资源优化不佳 |
三、市场经济下商业行为异化,平台逐利化现象严重 |
四、个人理性发挥不足,从众效应明显 |
第六章 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提升策略 |
第一节 政府层面 |
一、制定完善学习政策引导终身学习潮流 |
二、警惕商业异化与低俗低劣的不正之风 |
三、扶持公共性质与市场性质的融媒场所 |
第二节 成人学习者层面 |
一、丰富精神世界,共创深层学习价值 |
二、拓宽学习思维,提升主体学习能力 |
三、转换学习动能,增强内部学习动力 |
第三节 社会层面 |
一、提升用户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 |
二、建立分层收费机制实现互利与双赢 |
三、联合社会各支持体系创设学习情境 |
四、借助混合学习模式实现互补与转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融媒体时代的成人自主学习调查问卷 |
附录B 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理论反思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区域及史料特点 |
第一章 “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 |
一.精诚所至:董心诚的重归“群众”之路 |
(一)学生时代 |
(二)军旅生涯 |
(三)成为“反革命” |
(四)接受改造 |
(五)成为“群众” |
二.我行我素:石逢生难以被改造的本性 |
(一)成长过程一波三折 |
(二)青年时期因言获罪 |
(三)政治渗透下的家庭关系 |
(四)本性难改:回村后的表现 |
(五)学会使用政治话语保护自己 |
(六)人生悲剧的心理分析 |
三.大起大落:一个皮革手工业者人生的“高潮”与“低谷” |
(一)坎坷波折的前半生 |
(二)改造生活 |
(三)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
四.“学而优则仕”:宁家成士绅梦想的破灭 |
(一)求学 |
(二)工作 |
(三)管制 |
(四)改造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 |
一.集体化时代蔚村权力结构的变迁 |
二.大队的核心干部 |
(一)大队书记 |
(二)大队长 |
(三)其他干部 |
三.小队干部 |
(一)小队干部的基本设置 |
(二)大队干部与小队干部之间的关系 |
四.“三通四化”的干部形象 |
(一)党课制度 |
(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
五.“人无完人”:干部的另一面 |
(一)违反国家政策问题 |
(二)“四清”与整风运动中的干部问题 |
(三)作风问题 |
六.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期对模范的塑造 |
一.制造模范 |
(一)制造模范的标准及变化 |
(二)制造模范的困难与问题 |
二.解读模范 |
(一)模范贴近生活 |
(二)模范无处不在 |
(三)模范的奖励 |
三.典型模范 |
(一)水利专业队队长赵世喜 |
(二)第七生产队长卫胜利 |
(三)“保险会计”杨家星 |
四.事件中的模范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 |
一.互助组时期:妇女走向生产的准备 |
(一)“互助”的早期理解 |
(二)妇女参与生产的背景 |
(三)效果和经验 |
(四)理想的妇女形象 |
二.初级社、高级社时期:从家庭妇女到劳动妇女 |
(一)以妇女参加劳动生产为中心 |
(二)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 |
三.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妇女”和“革命妇女”的双重身份 |
(一)新的要求 |
(二)新的举措 |
(三)新的变化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 |
一.幼托事业的发展及幼儿教养 |
(一)合作化时期“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 |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对“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
(三)集体化时代后期:“儿童本位”的回归 |
二.儿童的小学教养 |
(一)集体化时代农村小学教育普及概况 |
(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
(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
三.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乡村社会中的民兵 |
一.民兵制度的数据分析 |
(一)人数统计 |
(二)组织、干部结构 |
(三)年龄分析 |
(四)基本情况 |
二.民兵的日常管理 |
(一)军事训练制度 |
(二)宣传、学习制度 |
(三)武器管理制度 |
(四)评优制度 |
(五)问题及对策 |
三.民兵的模范带头作用 |
(一)改造种子山 |
(二)抗旱蓄水 |
(三)抗洪抢险 |
(四)科学种田 |
四.民兵营中的女民兵 |
五.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民族地区初中老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以南宁市X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
(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较薄弱 |
(三)教师激励相关研究较多,对老教师激励的研究较少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四、老教师的特点 |
(一)教学经验丰富 |
(二)老教师的健康、家庭问题突出 |
(三)工作热情减退 |
五、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六、本研究创新点 |
七、研究计划 |
(一)制定研究计划 |
(二)研究路线 |
(三)调研结果分析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一)老教师现状的相关研究 |
(二)教师激励因素相关研究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一)教师激励因素相关研究 |
(二)教师激励实践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X校老教师激励现状研究 |
一、X学校简介 |
二、X学校的激励机制 |
(一)薪酬制度 |
(二)专业发展 |
(三)晋升制度 |
(四)民族文化活动鼓舞人 |
三、X学校老教师的激励措施 |
(一)将师徒结对与绩效工资挂钩 |
(二)延长老教师亲情假 |
(三)根据老教师健康状况安排课时 |
(四)关注老教师的生活 |
四、三位不同类型民族地区老教师的案例呈现 |
(一)专业发展型——S老师 |
(二)获得认可型——W老师 |
(三)寻求安稳型——H老师 |
五、中部地区老教师的案例呈现 |
六、关于激励因素的调研结果 |
(一)外部激励 |
(二)内部激励 |
第四章 X校老教师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X校老教师激励制度存在问题 |
(一)老教师薪酬与青年教师无明显差距 |
(二)老教师表现出一定的职业倦怠 |
(三)老教师对学校纪律不重视 |
二、X校老教师激励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方面 |
(二)老教师方面 |
第五章 民族地区初中老教师激励问题的对策 |
一、外部激励 |
(一)合理提高老教师薪酬,提升奖励性工资 |
(二)老教师弹性退休 |
(三)将职称工资与教龄工资科学结合 |
(四)树立学校管理制度权威性 |
二、内部激励 |
(一)提升老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提高专业能力 |
(二)以成就促使命感,唤醒老教师的远大志向和使命感 |
(三)增加老教师学校治理参与权 |
(四)完善老教师医保,关注其身心健康 |
(五)完善老教师培训体系 |
(六)提高对老教师沟通激励的有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5)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基础 |
六、研究设计 |
七、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与问题诊断 |
第一节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发展的现实考察 |
一、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 |
二、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诊断 |
一、专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
二、专业发展培训内容不恰当 |
三、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 |
四、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 |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式的选择 |
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选择 |
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的需求 |
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技能的需求 |
第二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依据 |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三、布鲁克菲尔德成人学习理论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分析结构的三维度模型 |
一、社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工作场所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与实证分析 |
一、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修订 |
二、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第一节 教师发展阶段论的梳理 |
一、职业社会化视角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
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征 |
一、新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
二、熟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
三、专家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
第三节 阶段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 |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 |
二、不同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
第四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构成 |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 |
一、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
二、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框架 |
三、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 |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维度 |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 |
一、使命担当的思想素质 |
二、阳光体健的身心素质 |
三、促进健康的知识结构 |
四、实践创新的教学能力 |
第五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
一、问题驱动的战略路径 |
二、目标驱动的战略路径 |
三、责任驱动的战略路径 |
四、创新驱动的战略路径 |
五、资源驱动的战略路径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共同体的开发与优化 |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路径 |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路径 |
第六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思路 |
一、扩宽渠道,扩大支持广度 |
二、激发活力,增强支持强度 |
三、持续支持,净化支持纯度 |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原则 |
一、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 |
二、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 |
三、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 |
四、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 |
第七章 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个案分析 |
第一节 马约翰先生的实践智慧 |
一、用专业热情引导学生热爱运动 |
二、用运动精神引导学生以道驭术 |
三、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
四、立足本土融汇中西鼓励科学锻炼 |
第二节 优秀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品质 |
一、由内而外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
二、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
三、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 |
四、严于律己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未来 |
一、紧跟时代共同构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 |
二、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6)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近代女性角色研究 |
(二) 近代女性报刊研究 |
(三) 《女铎》杂志研究 |
(四) 近代基督教女刊研究 |
四、概念的界定 |
(一) 《女铎》 |
(二) 女性角色 |
五、研究理论和创新点 |
(一) 研究理论 |
(二)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女铎》杂志 |
一、合力兴办,顺势而为 |
(一) 依托宗教平台 |
(二) 借助上海地势 |
二、主办得力,女性合聚 |
(一) 主编 |
(二) 撰写人员 |
(三) 读者 |
三、编排精良,取材适宜 |
(一) 编辑要旨 |
(二) 栏目内容 |
四、宣传有方,名声远播 |
(一) 布道征文 |
(二) 编读互动 |
第二章 女性家庭角色的重塑 |
一、树立科学的家政生活理念 |
(一) 衣食住的科学搭配 |
(二) 家庭常见疾病的防治 |
(三) 家政经济能力的培养 |
二、培养新型的育儿观念 |
(一) 优生优育的筹划准备 |
(二) 幼童饮食的科学哺育 |
(三) 幼童卫生保健的推广 |
三、注重科学的家庭教育 |
(一) 严于律己的母教典范 |
(二) 遵从规律的育儿策略 |
(三) 自幼规范的礼仪教育 |
(四) 教导得法的金钱观念 |
(五) 科学引导下的性教育 |
四、建立新型的内外关系 |
(一) 夫妻关系 |
(二) 亲子关系 |
(三) 婆媳关系 |
(四) 主仆关系 |
(五) 新式社交 |
第三章 女性社会角色的新构 |
一、谋求女性教育的发展 |
(一) 倡导女学的时代背景 |
(二) 重视女学教育的教会力量 |
(三) 强调女学教育的多渠道推广 |
二、培养自食其力的经济能力 |
(一) 近代女性职业的溯源 |
(二) 女性经济自立的倡导 |
(三) 女性职业教育的推广 |
(四) 育儿后顾之忧的应对 |
三、倡导因时而易的参政立场 |
(一) 创刊之初的保守规避 |
(二) 时代呼吁下的主动诉求 |
四、推动社会角色的外延 |
(一) 启迪女性社会服务意识 |
(二) 倡办女性特色的服务团体 |
第四章 《女铎》视域下女性角色的平衡 |
一、两性角色关系之平衡 |
(一) 男女两性之有别 |
(二) 男女两性之平等 |
二、中西文化融合之平衡 |
(一) 家庭角色的固守与微变 |
(二) 社会角色的渐变与生成 |
三、主办与时局之平衡 |
(一) 宗教与世俗兼顾 |
(二) 角色引导与重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一) 附表1 1912-1948年《女铎》“家政”专栏文章统计表 |
(二) 附表2 1936-1950年《女铎》其他专栏家政文章统计表 |
(三) 附表3《女铎》定价变更表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认知疗法心理矫治职务犯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心理学本土化与民族文化现代化问题 |
1.1.2 对特殊人群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
1.1.3 职务犯罪心理矫治的发展趋势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对中医内观认知疗法的研究 |
1.2.2 “内观”修炼方法的机理研究 |
1.2.3 “内观”在全球促进健康中的应用研究 |
1.2.4 中国心学研究与应用 |
1.2.5 职务犯的心理矫治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工作假设 |
1.5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工具 |
第二章 职务犯犯罪心理、自我、社会认知分析 |
2.1 职务犯犯罪心理 |
2.2 职务犯的自我认知 |
2.3 职务犯的社会认知 |
第三章 中国心学与中医内观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 |
3.1 节欲制情,以德养生 |
3.2 道法自然,畅神怡情 |
3.3 心主神明,五脏藏神 |
3.4 动静结合,以静为养 |
3.5 病不愈者,神不使也 |
3.6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3.7 身心同治,调神养形 |
3.8 调息静坐,养心修性 |
第四章 职务犯心理矫治的实施过程 |
4.1 技术路线图 |
4.2 阶段一前测过程 |
4.3 阶段二经典诵读 |
4.4 阶段三专题教育 |
4.5 阶段四内观练习 |
4.6 阶段五后测过程 |
4.7 个案访谈 |
4.8 实验过程中获得的部分资料 |
第五章 研究结果 |
5.1 职务犯人口学基本描述 |
5.2 职务犯SCL-90、16PF、I-E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 |
5.3 入组前对照组与实验组SCL-90、16PF、I-E各因子比较 |
5.4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SCL-90、16PF、I-E各因子比较 |
5.5 实验前后实验组SCL-90、16PF、I-E各因子比较 |
5.6 实验前后对照组SCL-90、16PF、I-E各因子比较 |
5.7 典型个案 |
第六章 讨论分析 |
6.1 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疗法心理矫治职务犯的理由 |
6.2 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疗法对职务犯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6.3 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疗法对职务犯人格特征的影响 |
6.4 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疗法对职务犯归因方式的影响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对职务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建议 |
7.2.1 增加道德矫治,致良知的新目标 |
7.2.2 树立守敬忠信,勿忘初心的信念 |
7.2.3 运用内省慎独的道德自律的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内观使用材料 |
附录二 职务犯学习体会 |
附录三 访谈节选 |
附录四 自编练习手册 |
附录五 开展活动照片 |
附录六 心理测量量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兰州市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论述 |
2.1.1 生活方式 |
2.1.2 健康 |
2.1.3 亚健康 |
2.2 关于科学生活方式的研究 |
2.3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兰州市高校教师基本情况特征统计分析 |
4.2 兰州市高校教师体检情况、疾病情况与亚健康情况特征分析 |
4.2.1 兰州市高校教师体检情况 |
4.2.2 兰州市高校教师五年中所患疾病调查情况 |
4.2.3 兰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调查情况 |
4.3 兰州市高校教师生活方式的特征分析 |
4.3.1 兰州市高校教师饮食习惯特征分析 |
4.3.2 兰州市高校教师烟酒嗜好特征分析 |
4.3.3 兰州市高校教师作息时间及其规律特征分析 |
4.3.4 兰州市高校教师闲暇时间活动特征分析 |
4.3.5 兰州市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特征以及运动对其健康的影响分析 |
4.3.6 兰州市高校教心理调适能力特征分析 |
4.4 改善兰州市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对策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生铁开花(论文提纲范文)
1梆黄之子 |
2大英格手表 |
3父与子 |
4师傅徒弟 |
5珍稀动物 |
6“奶奶”和小提琴 |
7酸碱反应 |
8此起彼伏 |
9氧化还原 |
10高温裂变 |
11点火升温 |
12有人自杀 |
13风生水起 |
14所谓合资 |
15这是“柏林墙” |
16镇厂之宝 |
17不受欢迎的人 |
18夜来风雨声 |
19阿庆呢 |
20基本如此 |
(10)新疆高校处级以上管理干部及高级知识分子健康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4. 质量控制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谈谈中年教师的脑力保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鲁志琴. 武汉体育学院, 2021(12)
- [2]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D]. 温舒.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D]. 张瑜. 山西大学, 2020(01)
- [4]民族地区初中老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以南宁市X学校为例[D]. 王芳.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5]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D]. 郭家骏.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6]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D]. 胡小京.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1)
- [7]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认知疗法心理矫治职务犯的实证研究[D]. 马进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兰州市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 冯艳.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1)
- [9]生铁开花[J]. 肖克凡. 中国作家, 2010(24)
- [10]新疆高校处级以上管理干部及高级知识分子健康意识研究[D]. 邹媛.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