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夹马口灌区节水改造效益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范珍[1](2021)在《为有源头活水来》文中研究说明阅读提示近年来,夹马口灌区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灌区,年提水量1.8亿立方米左右,年灌溉农田220万亩次,在全省12个大型灌区排名第一,为灌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用水保障。如今,一幅水清、渠畅、业兴、景美、民富的乡村?
党平,邹体峰[2](2021)在《深入开展灌区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促进农业用水效率不断提升》文中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的承载能力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和水平。我国人多水少,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破解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自21世纪初,我国就把节约用水、
王文军,许引弟[3](2021)在《一泓清水润泽百万亩农田》文中研究表明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本着让黄河能够更好地造福运城人民、润泽河东大地的原则,夹马口引黄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胸怀“国之大者”,在服从全局、服务大局中校准航向、找准定位,协同推进政治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项目建设、环境建设“五?
杨士荣,狄帆[4](2020)在《山西省农业节水灌溉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山西省水资源极度匮乏,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农田灌溉是山西省第一用水大户,但其节水潜力较大。本文结合山西农业灌溉实际,分析山西省农业节水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水源配置、补短板工程建设、计量监控水平提升、调整种植结构和精准灌溉方式、水价水市场政策落实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增强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快全省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发展。
杨靖[5](2020)在《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灌区用水管理系统的设计 ——以宝鸡峡灌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田水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水利部更是做出重要批示要深化农田水利改革,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因此,持续、健康的推进农田水利向更智能化、更精准化方向发展,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设施与现代化改造,从水源到田间整体实现水利设施的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具有地理空间属性的事物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技术上的革新,本次研究通过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完美结合,再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实现灌区渠系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使得灌区实现水资源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更科学的技术支持。我国的灌区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要实现灌区的精细化管理,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对灌区内地地理空间要素实现系统、精准化管理,因此建立灌区空间数据库是非常有必要,以数据库为支撑,来制定灌区用水计划。本次研究基于陕西省宝鸡峡灌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数据采集手段移动GIS、无人机、GPS等开展数据采集工作。本文主要以研究与开发宝鸡峡灌区扶风段用水计划系统为目标,通过构建灌区空间数据库为重点展开如下工作,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首先对灌区用水管理系统进行概念设计。通过概念设计,对灌区用水管理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了解系统所需基础数据,通过结合“3S”技术开展了灌区基础数据采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用比较先进的采集手段—无人机测量和移动GIS,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2)将采集完成的灌区基础数据如渠系资料、田块信息、农作物信息、灌溉制度等进行入库前的预处理,实现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3)通过GIS系统构建灌区空间数据库,以Geo Database数据库模型,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对灌区内的地理要素分类编码,实现分层管理,构建的灌区动态数据库为后期设计灌区用水系统提供数据支撑。(4)以典型灌区——宝鸡峡灌区渠扶风段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来解决实际问题。利用Arc GIS Engine技术和C#为开发语言,在Visual Studio 2012为开发工具包、.Net Frame Work4.0框架,对GIS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将整个系统开发设计为用户管理模块、渠系数据管理模块、属性数据管理模块、优化配水模块、数据导出模块、帮助等几个方面。整个系统界面优化、操作简单、系统数据管理完整、性能突出,有较好的移植性和推广性。
张金星[6](2018)在《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型灌区生产了超过全国粮食总量1/4的粮食,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针对当时灌区工程老化、年久失修,致使灌区各项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灌溉效率低下的问题,我国于1998年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迄今为止,工程设施以及运行管理状况都得到了极大改善。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自2003年始,国家连续15年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农田水利的支撑,对现代灌区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大力推进现代灌区建设是重要之举。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是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延续和深化。由此可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现代灌区建设进程中地位举足轻重,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也需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囊括在内。此外,论文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理论联系实际,取得的结果也具有创新性。本文论述了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地位与作用,以及灌区存在的问题,初步分析了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水平。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现代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传统灌区同现代灌区间的差异以及现代灌区的内涵和特征,归纳总结了现代灌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建立了一套现代灌区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生态健康、安全保障、效率与效益五大方面。结合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委托的“现代灌区建设管理现状调研分析”课题资料,分析了 12个大型灌区的建设管理现状,并初步构建了一套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体系,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其中8个资料相对翔实的灌区进行综合效果评估,评估结果效果良好的灌区仅占所有灌区的3/8,表明灌区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加大投入力度。以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为例,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收集的指标资料,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加权评价模型对该灌区的现代化进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赣抚平原灌区处于现代化初级阶段,并分析了该灌区的薄弱环节。评估结果与实际状况较为吻合,同时,也为该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烨[7](2016)在《干旱区社会水文系统演化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类纪”时代,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组成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水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与人类社会也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组成耦合的社会水文系统。干旱区社会水文系统内部的耦合反馈作用更加强烈。研究干旱区社会水文系统演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对揭示人水相互作用机理、发展相关理论和方法、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构建了基于自然-社会二元驱动机制的社会水文系统动态演变分析的理论框架,并构建了基于水量平衡-经济活动-社会决策三层次的社会水文模型框架,提出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系统变异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社会水文系统演化的动力基础。开展了塔里木河流域2000年社会水文动态演化历史的阶段分析,发现外部社会输入的技术与制度因素长期主导了当地社会水文系统发展阶段的演替。进一步针对巴州地区1960-2010年的社会水文动态演化历史的分析表明,在社会生产力逐渐成为社会水文系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的同时,自然条件如水土资源的约束也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着关键的塑造作用。为改进对社会决策过程的刻画,定义了表征政策决策者进行耕地-节水政策调控意愿的“决策者敏感度”概念,对政策变量进行结构化定量表达,从而实现对政策演变过程的动态模拟。在此基础上耦合水量平衡和宏观经济模型建立了概念性社会水文模型,模拟了巴州地区1998-2010年间节水农业发展及耕地和节水政策的自适应演变过程,揭示了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与政策调控的适应效应对灌溉效率悖论现象演变的作用机理。基于多种社会调查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人群对节水措施的认识,揭示了由于缺乏对水土资源协调利用的认知,导致节水农业发展时耕地政策过度宽松的社会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运用干旱区节水农业的社会水文模型,以巴州为例模拟比较了不同初始耕地政策方案对灌溉效率悖论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前采取模型预测的严格耕地政策,可能导致灌溉效率悖论提前发生,且由于灌溉面积增长缓慢而严重伤害农业经济发展;干旱区节水农业发展的初期,在考虑社会水文系统存在耦合反馈的基础上采取适当宽松的耕地政策措施,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成果可为干旱区节水农业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龚孟建[8](2010)在《山西省夹马口灌区建管模式的社会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过去对水问题的研究主要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角度展开。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水问题,可弥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方面的某些不足之处。水是生命的载体,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山西省运城市夹马口灌区作为研究对象。夹马口灌区是我国在黄河干流上建设的第一座大型黄河提水灌区。50年来灌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认真整理研究了夹马口灌区不同时期的有关管理制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了灌区农民对灌区的评价和诉求;还进行了深度访谈,主要访谈了灌区管理者和部分农民。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交代了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在此基础上,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一些理论假设。第二部分是研究项目区概况,简述了项目区的地理、历史、气候、经济、技术等概况。第三部分是灌区发展历程、制度变迁与个案分析。首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项目区三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和制度变迁,分别是传统体制时期的工程筹划与建设、农村改革时期不断壮大与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引领的现代化建设时期;其次,引用五个个案详细说明了夹马口灌区实施灌溉管理的情况;最后,指出了夹马口灌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第四部分是结论,呼应前面提出的假设,系统总结了夹马口灌渠工程的功能和意义。一是灌溉工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是创新观念、与时俱进是水利工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三是依靠科学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是永恒主题;四是正确处理好灌区与受益群众的关系,在互动和摩擦中寻求最佳结合点;五是引黄灌溉在山西潜力巨大,是一项战略之举。第五部分是关于水利社会学的一些思考。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治水史;水资源的多重属性决定了水利属于社会学范畴;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以灌溉为主的灌溉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主要依托。灌溉农业与千家万户的农民相联系,灌溉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学议题,需要深入研究。
赵东胜[9](2009)在《黄汾灌区农业节水途径探索》文中认为针对运城市黄汾灌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灌区实施工程节水同时利用非工程节水的思路和具体措施,并论述了节水效益。
董斌,张学会,张笑天[10](2009)在《灌区快速评估方法及其应用》文中提出灌区快速评估方法RAP(Rapid Appraisal Process)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大学灌溉培训和研究中心(ITRC-CalPoly)研究开发完成的一整套灌溉系统评价方法。该评估方法不是仅对单个建筑物的检查,而是对整个运行过程进行综合检查。在短短12周时间内,就能为灌区进行现代化改造而应采取的行动提供足够的信息,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灌区评价工具,在世界很多国家推广应用。详细介绍了灌溉系统快速评估方法的内容、指标体系和标准工作表格,并在湖北漳河灌区和山西夹马口灌区进行了运用。评估结果能较好地反映两个灌区在工程管理、运行管理、组织管理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灌区的现代化规划和具体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夹马口灌区节水改造效益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夹马口灌区节水改造效益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提纲范文)
阅读提示 |
引来“丰收水”助农增收 |
让黄河水发挥最大效益 |
创建生态治理标杆灌区 |
(2)深入开展灌区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促进农业用水效率不断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一、灌区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助推农业节水 |
二、首批灌区水效领跑者引领示范效果初步显现 |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开展第二批灌区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进灌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 |
(3)一泓清水润泽百万亩农田(论文提纲范文)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队伍建设为保障,创建党建内嵌品牌灌区和运管探索先进灌区 |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项目建设为支撑,创建用水效率领跑灌区和节水续建样板灌区 |
以环境建设为载体、生态保护为要义,创建生态治理标杆灌区 |
(4)山西省农业节水灌溉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农业灌溉现状分析 |
1.1 山西省水资源条件 |
1.2 全省供用水现状 |
1.3 不同类型灌区建设情况 |
1.4 节水灌溉发展水平 |
1.4.1 按节水类型划分 |
1.4.2 按地域划分 |
1.5 灌溉效率分析 |
2 山西省农业灌溉存在的问题 |
2.1 水源配置方面 |
2.2 农业灌溉管理方面 |
2.3 农业灌溉工程建设方面 |
3 山西农业节水灌溉高质量发展对策 |
3.1 实施节水灌溉水源优化配置 |
3.2 实施节水灌溉管理强监管 |
3.3 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补短板 |
4 结语 |
(5)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灌区用水管理系统的设计 ——以宝鸡峡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国内灌区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宝鸡峡灌区用水管理现状 |
1.4.2 宝鸡峡灌区空间数据库构建 |
1.4.3 宝鸡峡灌区用水计划系统设计 |
1.4.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础数据采集 |
2.1 灌区基础地理数据 |
2.2 属性数据 |
2.3 技术路线 |
2.4 基础数据采集方式 |
第三章 基础数据预处理 |
3.1 专业术语解释 |
3.1.1 地理信息系统 |
3.1.2 地理信息数据库 |
3.1.3 地图投影与坐标系统 |
3.1.4 空间分析 |
3.2 栅格数据处理(地理配准) |
3.3 地图矢量化-Arc Scan自动矢量化 |
3.4 遥感数据处理 |
3.5 拓扑关系构建 |
3.6 数据处理辅助软件 |
3.6.1 奥维互动地图 |
3.6.2 Arc GIS10.2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灌区空间数据库的构建 |
4.1 典型灌区地理状况 |
4.2 空间数据库构建理论基础 |
4.3 空间数据库的特点 |
4.4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4.4.1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目的 |
4.4.2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内容 |
4.5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6 空间数据库设计 |
4.7 属性数据库设计 |
4.8 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联结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灌区用水计划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5.2 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原则 |
5.2.1 系统设计思路 |
5.2.2 系统设计原则 |
5.3 系统开发总体框架设计 |
5.4 系统开发平台 |
5.4.1 系统开发硬件环境 |
5.4.2 系统开发软件环境 |
5.5 系统模块设计 |
5.5.1 登录界面设计 |
5.5.2 地图管理模块 |
5.5.3 渠系数据管理模块 |
5.5.4 灌区属性数据管理模块 |
5.5.5 用水计划生成 |
5.5.6 数据导出模块 |
5.5.7 帮助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历程 |
1.1.2 我国大型灌区的地位与作用 |
1.1.3 国内大型灌区发展现状 |
1.1.4 现代灌区建设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代灌区的内涵 |
1.2.2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
1.2.3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
2.1 现代灌区的内涵与特征 |
2.2 传统灌区与现代灌区差异分析 |
2.3 现代灌区评价指标分析 |
2.3.1 基础设施体系 |
2.3.2 管理与服务体系 |
2.3.3 生态健康体系 |
2.3.4 安全保障体系 |
2.3.5 效率与效益体系 |
2.4 现代灌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4.1 指标选取原则 |
2.4.2 指标的选取 |
2.4.3 指标评价阈值及进程阶段划分 |
2.5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三章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 |
3.1 综合集成赋权法 |
3.1.1 权重集成原理 |
3.1.2 序关系分析法(G1法) |
3.1.3 熵值法 |
3.2 主成分分析法 |
3.3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判法 |
3.4 模糊可变评价模型 |
3.5 模糊物元模型 |
3.6 集对分析模型 |
3.7 层次分析法 |
3.8 各方法评述及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的选择 |
3.8.1 各种方法评述 |
3.8.2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四章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评价 |
4.1 典型灌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
4.1.1 典型灌区基本情况分析 |
4.1.2 灌排工程现状分析 |
4.1.3 灌区管理现状分析 |
4.1.4 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
4.1.5 灌区用水计量情况分析 |
4.2 大型灌区存在的问题 |
4.3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 |
4.3.1 指标资料收集 |
4.3.2 综合集成赋权评价 |
4.3.3 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
4.3.4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 |
4.3.5 模糊可变综合评价 |
4.3.6 模糊物元综合评价 |
4.3.7 集对分析综合评价 |
4.3.8 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
第五章 现代灌区评价 |
5.1 加权评价模型 |
5.2 评价体系权重方法选取 |
5.3 指标权重的计算 |
5.4 实例分析 |
5.4.1 典型灌区概况 |
5.4.2 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分析 |
5.4.3 典型灌区现代化进程评价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经历 |
附表 五级李克特量表 |
致谢 |
(7)干旱区社会水文系统演化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社会水文系统的耦合演化 |
1.2.2 社会水文学研究进展 |
1.2.3 干旱区农业发展中的社会水文问题 |
1.2.4 小结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社会水文系统耦合演化分析的理论框架 |
2.1 基于动态反馈的社会水文系统演化分析框架 |
2.1.1 社会水文系统的要素结构 |
2.1.2 社会水文系统的尺度特征与边界确定 |
2.1.3 社会水文系统的动态反馈 |
2.1.4 社会水文系统的驱动机制 |
2.2 社会水文系统的耦合模式 |
2.3 社会水文模型框架 |
2.3.1 水量平衡模型 |
2.3.2 宏观经济模型 |
2.3.3 社会决策模型 |
2.4 小结 |
第3章 塔里木河流域社会水文系统的长期演化规律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塔里木河流域概况 |
3.1.2 巴州地区概况 |
3.2 塔里木河流域2000年的自然环境变化背景 |
3.3 塔里木河流域2000年的社会水文演化阶段分析 |
3.3.1 自然演化阶段(前138年至18世纪中期) |
3.3.2 人类开发阶段(18 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 |
3.3.3 生态退化与恢复阶段(20 世纪中期至今) |
3.4 巴州地区 1950-2010 年的演化阶段分析 |
3.4.1 灌溉规模扩张阶段(1950-1960) |
3.4.2 生产技术发展阶段(1960-1998) |
3.4.3 节水技术推广阶段(1998-2010) |
3.5 不同社会水文耦合演化阶段特征 |
3.6 古代楼兰与当代巴州的比较与启示 |
3.7 小结 |
第4章 巴州地区灌溉效率悖论现象分析及社会水文模拟 |
4.1 巴州地区灌溉效率悖论现象分析 |
4.1.1 灌溉效率悖论现象 |
4.1.2 经济原因分析: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 |
4.1.3 社会原因分析:政策因素的影响 |
4.1.4 灌溉效率悖论现象与“钟摆现象”的关系 |
4.2 干旱区节水农业的社会水文耦合模型 |
4.2.1 模型结构 |
4.2.2 环境评价模块 |
4.2.3 政策组合模块 |
4.2.4 灌溉面积模块 |
4.2.5 灌溉用水模块 |
4.3 灌溉效率悖论现象模拟 |
4.3.1 驱动数据与模型初值 |
4.3.2 模型参数估计与率定 |
4.3.3 巴州地区灌溉效率悖论模拟 |
4.3.4 灌溉效率悖论现象的趋势预测 |
4.4 小结 |
第5章 节水农业发展中的耕地政策失衡原因与应对 |
5.1 研究思路 |
5.2 综合调研思路与方法 |
5.2.1 调查对象 |
5.2.2 综合调研方法 |
5.2.3 核心问题设置 |
5.3 农户基本情况调研 |
5.4 农户与管理者专题小组讨论调研 |
5.5 专家学者反馈式邮件调研 |
5.6 基于模型方法的干旱区节水农业初始耕地政策分析 |
5.6.1 不同初始耕地政策情景设定 |
5.6.2 政策情景模拟与对比分析 |
5.7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农业生产与用水情况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山西省夹马口灌区建管模式的社会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方法与分析思路 |
1.3 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 |
1.3.1 基本概念 |
1.3.2 理论假设 |
2 研究项目区概况 |
3 灌区发展历程、制度变迁与个案分析 |
3.1 传统体制时期的工程筹划与建设(1956 年-1966 年):集权与动员 |
3.1.1 筹划过程 |
3.1.2 建设过程 |
3.1.3 时代背景 |
3.1.4 小结 |
3.2 农村改革时期不断壮大与发展(1967 年-1996 年):自治与合作 |
3.3 科学发展观引领的现代化建设时期(1997 年至今):制度创新与市场介入 |
3.3.1 有科学的管理理念 |
3.3.2 有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3.3.3 有高效完备的信息化系统 |
3.3.4 有一套适用的管理考核体系 |
3.4 夹马口灌区实施灌溉管理的个案分析 |
3.4.1 个案一、灌溉实验站——引导农民科学灌溉 |
3.4.2 个案二、规范用水市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相关规定 |
3.4.3 个案三、管理局对干渠的管理 |
3.4.4 个案四、灌区“阳光工程”介绍 |
3.4.5 个案五、2006 年灌区内外农民人均收入调查表对比 |
3.5 夹马口灌区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4 结论 |
4.1 灌溉工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
4.2 创新观念、与时俱进是水利工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4.3 依靠科学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是永恒主题 |
4.4 正确处理好灌区与受益群众的关系,在互动和摩擦中寻求最佳结合点 |
4.5 引黄灌溉在山西潜力巨大,是一项战略之举 |
5 关于水利社会学的一些思考 |
5.1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 |
5.2 水资源的多重属性决定了水利属于社会学范畴 |
5.2.1 从本质属性来讲,它是一种自然资源 |
5.2.2 从经济角度来讲,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
5.2.3 从哲学层面来讲,水具有有利性和有害性的双重属性 |
5.3 水利工程的特性决定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9)黄汾灌区农业节水途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城市概况 |
2 黄汾灌区工程状况 |
2.1 工程现状 |
2.2 黄汾灌区特点 |
3 工程节水措施 |
4 非工程节水措施 |
4.1 非工程节水措施的概念 |
4.2 科学用水的管理方法与措施 |
4.2.1 灌溉水的市场化运作 |
4.2.2 灌区用水管理的阳光工程 |
5 节水成效 |
6 结语 |
(10)灌区快速评估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灌区快速评估方法 |
1.1 灌区快速评估的指标体系 |
1.2 外部指标 |
1.3 内部指标 |
1.4 快速评估的标准工作表 (EXCEL表格) |
2 快速评估方法的应用 |
2.1 应用的步骤 |
2.2 快速评估方法在灌区的应用和结果 |
3 结 语 |
四、夹马口灌区节水改造效益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为有源头活水来[N]. 范珍. 山西日报, 2021
- [2]深入开展灌区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促进农业用水效率不断提升[J]. 党平,邹体峰. 中国水利, 2021(17)
- [3]一泓清水润泽百万亩农田[N]. 王文军,许引弟. 运城日报, 2021
- [4]山西省农业节水灌溉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 杨士荣,狄帆.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0(10)
- [5]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灌区用水管理系统的设计 ——以宝鸡峡灌区为例[D]. 杨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张金星. 武汉大学, 2018(06)
- [7]干旱区社会水文系统演化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D]. 刘烨. 清华大学, 2016(11)
- [8]山西省夹马口灌区建管模式的社会学研究[D]. 龚孟建. 山西师范大学, 2010(07)
- [9]黄汾灌区农业节水途径探索[J]. 赵东胜.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36)
- [10]灌区快速评估方法及其应用[J]. 董斌,张学会,张笑天.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