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断螺钉在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

折断螺钉在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

一、折断螺钉在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涛[1](2021)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术中和术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为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证据,选择最佳手术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选取我院骨科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两种治疗方式的75岁以上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72例(72髋),必要时结合骨折处小切口切开辅助复位,钢丝环扎固定。所获病例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35例(35髋),PFNA内固定组37例(37髋),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男10例,女25例,平均年龄(83.77±4.45)岁,因摔倒致伤34例,交通事故致伤1例;PFNA组男12例,女25例,平均年龄(82.03±4.19)岁,因摔倒致伤36例,交通事故致伤1例;两组病例骨折程度分别根据Seinsheimer分型统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负重时间及住院费用,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综合上述数据对两组病例术中及术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证据。结果:72例患者全部完成随访,随访时间12-17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PFNA组在年龄、性别、致伤原因以及Seinsheimer分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略短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在术中出血及切口长度均小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但是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住院费用低于PFNA组(p<0.05);在术后效果方面,由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2-5天可下地负重活动,PFNA组术后负重需12周后,因此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负重时间远远短于PFNA组(p<0.05);在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7天、1个月及3个月评分,明显高于PFNA组(p<0.05),但是术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VAS评分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7天和1个月评分优于PFNA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PFNA组出现肺炎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假体周围骨折2例,骨折延迟愈合5例,骨折不愈合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出现假体周围骨折1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肺炎及骨折不愈合相关病例。两组临床效果对照发现,在手术时间相近的情况下,PFNA组术中出血及切口长度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但是在住院费用、下地负重时间、术后早期疼痛、髋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显现出了它的优势。结论:1.对于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术后早期可减轻疼痛、获得更好的髋关节功能且允许负重活动,显着提高术后早期生活质量;2.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降低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卧床相关并发症和骨折愈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范翘楚[2](2021)在《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DHS螺旋刀片(DHS-B)、第三代Gamma钉、股骨近端顺行联合交锁髓内钉(InterTAN)治疗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为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4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预先设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经筛选后剩余108例骨折分型为31-A1.2和A1.3(AO/OTA-2018)型的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DHS-B组34例、Gamma3钉组41例及InterTAN组33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24个月,平均18.7个月。收集并整理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发病位置、术前合并症、ASA风险分级、Singh指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资料,通过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总结。结果:1.三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Gamma3钉组短于其他两组,InterTAN组和DHS-B组无差异。在手术时间方面,Gamma3钉组和DHS-B组无差异,但均短于InterTAN组。在住院费用、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和输血率方面,DHS-B组少于其他两组,而InterTAN组和Gamma3钉组无差异。2.三组患者在术前合并症、ASA风险分级、Singh指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应用DHS螺旋刀片、Gamma3钉和InterTAN治疗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DHS螺旋刀片手术时间短、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少、输血率低、住院费用低,建议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DHS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

张浚哲[3](2021)在《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长度约为身高的1/4,分为一体两端。人体股骨形态并不是笔直不变的,它的曲度和角度等相关参数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在成年以后,自身的股骨曲度和角度也会随着年龄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然而,中国人的股骨曲度相关参数缺乏系统研究,更重要的是治疗股骨骨折时,应用常规固定物通常无法完全与个性化的股骨曲度和角度相适形,进而不能恢复生理股骨内外骨皮质的解剖连续性。由于局部应力遮挡造成的术后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的发生率居高不下。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对人体股骨动态形变进行了系统研究,阐述了股骨动态形变规律,首先提出了骨动态形变定律。为了研究人体股骨曲度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和影响股骨曲度变化的相关因素,并为中国人股骨相关内固定物的设计提供股骨曲度方面的数据支持。本研究探讨了从发育成熟阶段到老年阶段中国人的股骨前弓角(sagittal femoral bowing angle,s FBA),股骨侧弓角(coronal femoral bowing angle,c FBA),矢状位股骨皮质指数(sagitt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s FCI)和冠状位股骨皮质指数(coron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c FCI)四个形态学参数是否与年龄相关,以及FCI是否与矢状面和冠状面FBA相关。股骨远端骨折(distal femur fractures,DFFs)是一种不常见但是严重的骨折,大约一半的DFFs都合并膝关节内骨折。股骨远端C型骨折是一种复杂的关节内完全骨折,股骨远端骨折后冠状位宽度的复位和固定质量是影响患者中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目前,累及股骨双髁关节面的骨折的微创复位技术主要是对于塌陷移位骨折块的复位,针对双髁关节面出现变宽的情况,如果不能准确复位则会出现力线不正,影响疗效。使用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是目前常用的治疗关节面变宽的方法之一,但是这些接骨板均配以普通锁定螺钉或拉力螺钉,这两种螺钉的加压作用有限,不能充分恢复股骨远端内外髁之间的宽度。此外,以往的螺栓进行加压后螺钉末端过长,导致皮肤受刺激而出现局部软组织疼痛的问题。我们团队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并发明了一种加压自断螺栓(slot-designed compression bolt,SCB)组件,这种SCB可以在加压螺栓拧紧到位后,从加压部位的凹槽折断,解决了由于螺栓末端遗留过长而引起的局部软组织刺激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明确SCB在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内固定效果,本研究首先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了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然后对比SCB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加压自断螺栓在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在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临床治疗方面,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大多数骨科和创伤外科医生面临的主要挑战。我们前瞻性研究了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SSI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预测因素。为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的预防和监控提供数据支持。第一部分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成年人体股骨曲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探讨成人股骨曲度的形态学参数与年龄、股骨皮质指数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1.连续收集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体检的正常成年人的股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120个测量对象。人工测量的曲度和角度参数有股骨干前弓角(sagittal femoral bowing angle,s FBA),股骨干侧弓角(coronal femoral bowing angle,c FBA),矢状位股骨皮质指数(sagitt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s FCI),冠状位股骨皮质指数(coron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c FCI)。记录每个测量对象的年龄、性别、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人口学特征指标。2.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分析连续变量的正态性,不同性别间的人口学指标的比较使用Two-Sample 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使用two-way ANOVA分析性别和侧别这两个因素对四个股骨形态学测量参数的交互作用;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身高、体重、BMI对四个股骨形态学测量参数的影响。使用Pearson法对s FBA、c FBA、s FCI和c FCI进行两两相关分析。最后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身高、体重、BMI、s FCI和c FCI这些因素对于s FBA和c FBA的综合影响。结果:1.男性和女性测量人群的平均年龄分别是46.95±15.25岁和52.22±15.61岁,女性的右侧股骨皮质指数显着低于男性的右侧股骨皮质指数(P<0.05),性别和侧别对于s FBA、c FBA、s FCI和c FCI的交互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sFCI与s FBA存在高度的负相关性(r=-0.535,P<0.05),s FCI与c FBA也存在高度的负相关性(r=-0.535,P<0.05);年龄(β=0.304)和s FCI(β=-0.322)是s FBA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年龄(β=0.308)和s FCI(β=-0.414)也是c FBA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中国人的股骨干曲度与年龄存在正相关性,矢状面的股骨皮质指数与年龄存在负相关性。2.一个较大的股骨干曲度常常伴随一个较小的股骨皮质指数,股骨干曲度与股骨皮质指数存在负相关性。进行股骨相关手术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些老年人的股骨形态学变化。第二部分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比较不同复位程度对于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内固定系统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分别在股骨远端骨折分离位移复位间距为0mm,1mm,2mm,3mm时使用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接骨板固定,对四组模型进行轴向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N,700N,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计算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700N,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压载试验中,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轴向位移均显着高于0mm和1mm组,且与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随着复位间隙的增大,系统扭转刚度也逐渐下降,且各复位组之间的扭转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循环轴向负荷试验过程中,在100-400、100-700和100-1000三个循环水平下,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循环轴向位移均显着高于0mm和1mm组,且与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远端骨折块间的复位间隙影响股骨远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复位间隙增大会导致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钢板的系统垂直刚度和扭转刚度越降低。当骨折分离移位为0-1mm时,坚强内固定可使股骨远端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维持稳定,大于2mm的分离移位均会使股骨远端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显着减低。第三部分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及稳定性。方法:将36例成年男性股骨防腐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记录当压力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组的轴向位移、系统扭转刚度和循环负荷位移的变化数据。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分为2组,使用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锁定螺钉组与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加压自断螺栓组。对两组模型进行垂直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计算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600N,100-800和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载荷试验中,轴向负荷为400N时,加压自断螺栓组与锁定螺钉组的轴向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负荷增大为600、800、1000N时,加压自断螺栓组的轴向刚度均显着高于锁定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载荷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加压自断螺栓组与锁定螺钉组的扭转刚度间无显着性差异。在循环轴向载荷试验中,在100-400、100-600、100-800和100-1000四个循环水平下,加压自断螺栓组的压缩位移比锁定螺钉组显着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普通锁定螺钉相比,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更加坚强可靠,具有更高的系统刚度。加压自断螺栓在固定和使用时具有操作微创和关节内加压的优势。第四部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手术部位感染是切开复位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终生残疾和截肢等严重后果。关于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预测因素的资料有限。我们设计了这项前瞻性研究来探索和预测这一临床问题。方法:前瞻性调查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成人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36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的股骨远端骨折(Distal femur fractures,DFFs)的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记录DFF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信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术后感染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并在一年内随访完整数据。对于股骨远端骨折术前连续变量进行相关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对于分类变量进行卡方分析,最后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内固定术后发生SSI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SSI的发生率为6.0%(22/364):浅表SSI为2.4%(9/364),深部SSI为3.6%(13/364)。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36.8%,7/19)。在多变量分析中,与SSI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开放性骨折(OR:7.3,P=0.003)、使用引流管(OR:4.1,P=0.037)和切口低清洁度(OR:3.5,P=0.002)。白蛋白/球蛋白(A/G)水平≥1.35(OR:0.2,P=0.042)是SSI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大约1/15的DFFs患者在ORIF术后发生SSI。开放性骨折、引流管的使用、术中切口清洁度低、术前A/G低于1.35与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内固定术后SSI的风险增加显着相关。术前应对伴有这些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汪祥[4](2021)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在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在术中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分为2组。其中,滑动加压组42例,年龄(76.21±6.70)岁;男18例,女24例;骨折根据AO/OTA分型:A1.2型6例,A1.3型16例,A2.2型8例,A2.3型12例,近端均采用滑动加压技术。非滑动加压组34例,年龄(75.76±5.73)岁;男18例,女16例;骨折根据AO/OTA分型:A1.2型5例,A1.3型12例,A2.2型7例,A2.3型10例,近端均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股骨颈长度改变量、尖顶距改变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结果:纳入研究的76例患者随访资料均完整,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4.81±6.60)min vs.(56.29±4.14)min]、术中出血量[(117.38±23.07)ml vs.(122.35±21.89)ml]、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股骨颈长度改变量[(2.39±0.56)mm vs.(2.17±0.52)mm]、尖顶距改变量[(1.67±0.75)mm vs.(1.94±0.89)mm]、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89.83±2.25)分vs.(87.35±10.61)分]等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滑动加压组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均未见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共出现5例肉眼可见的退钉,骨折端滑动加压达临床愈合。其中1例术后1个月发生退钉的同时伴有螺钉切割及髋内翻,经卧床休息,延缓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该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可自觉髋部外侧隐痛不适,负重活动时髋部疼痛加重,伴有跛行;1例合并螺旋刀片钉尾部隐痛不适,考虑系退钉后钉尾部对周围的软组织产生激惹所致,予以止痛等对症处理后好转。非滑动加压组无退钉现象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共出现3例螺钉切割,伴髋内翻,经卧床休息,延缓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1例切出股骨头,穿入髋臼,造成髋关节功能障碍及疼痛不适,由于患者身体状况较差,缺乏二次翻修的机会,生活质量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滑动加压组为11.9%(5/42),非滑动加压组为11.8%(4/34),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000,P=0.985)。但滑动加压组骨折愈合时间[(6.79±0.81)周]显着短于非滑动加压组[(7.88±1.0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无法解剖复位时,内侧皮质应力求达到正性支撑复位,近端采用滑动加压技术可显着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吴锡[5](2020)在《橘术四物汤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研究橘术四物汤结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运用古方橘术四物汤联合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科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60名患者,按临床随机法分为治疗组(橘术四物汤联合PFNA)、对照组(PFNA),每组30例。两组均由同一组医师行PFNA内固定术,术后均常规予以预防感染、抗血栓及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橘术四物汤,连续服用30天。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评分、患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1、缓解疼痛程度(VAS):在缓解疼痛方面,将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第一天、术后1周、术后2周的VAS评分相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第一天VA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与术后2周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在缓解骨折术后疼痛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改善髋关节功能(Harris):在改善髋关节功能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2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表明治疗组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变化: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证候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结果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结果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在改善证候疗效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患肢短缩、髋内翻、内固定植入物松动或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肺部感染、肺栓塞、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橘术四物汤通过活血化瘀,健脾止痛,益气养血能显着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且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橘术四物汤联合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气虚血瘀证)安全有效,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许晓[6](2020)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对于PFNA疗效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获得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对于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疗效的影响,寻求理想的复位方式及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AO/OTA31A2型)共113例,其中男性占43例,女性占70例,年龄分布于59至91岁,平均年龄72.43岁。根据术后复查所摄X片正位片中股骨头颈骨块内侧皮质与股骨近端内侧皮质间的相对位置,将所行PFNA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三组,头颈骨块内侧皮质位于股骨近端内侧皮质内上方为正性支撑组,两者内侧皮质在透视下解剖复位时为中性支撑,头颈骨块内侧皮质位于股骨近端内侧皮质外上方为负性支撑。其中正性支撑组病例数为75例,其中男28例,女47例,平均年龄73.0岁;中性支撑组病例数21例,其中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70.7岁;负性支撑组病例数17例,其中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72.0岁。通过对比三组患者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六个月相比术后即刻股骨颈长度和颈干角丢失、术后六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并发症,了解不同支撑方式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资料,随访时间8到14个月,平均10.6个月。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无切口裂开,无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现象,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尖顶距小于25mm例数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正性支撑组、中性支撑组、负性支撑组的颈干角变化分别为0.76°±0.2°,4.23°±1.05°,8.81°±0.98°,正性组与中性组比较,t=-27.206,p<0.01,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正性组与负性组比较,t=-33.590,p<0.01,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34.04±3.51天,35.19±3.96天,53.18±5.34天,正性组与中性组比较,t=-1.291,p=0.2,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正性组与负性组对比,t=-18.277,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股骨颈缩短长度分别为2.3mm±0.55mm,3.49mm±0.58mm,6.36mm±0.92mm,正性组与中性组对比,t=-8.619,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正性组与负性组比较,t=-23.897,p<0.01,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六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8.84±2.94,85.38±3.44,83.94±2.93,正性组与中性组对比,t=0.315,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正性组与负性组比较,t=6.207,p<0.01,正性支撑组明显更优,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数量分别为2例,2例,3例,正性组与负性组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正性支撑、中性支撑、负性支撑三种复位方式中,正性支撑相较于负性支撑,在术后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长度丢失、颈干角丢失,髋关节Harris评分、并发症方面均明显更有优势,相较于中性支撑多个术后指标有明显优势,获得了更好的手术疗效。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正性支撑复位虽然是非解剖复位,但可以使头颈骨块和股骨干之间获得更稳定的支撑,提高了治疗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我们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在有限度的情况下,应积极追求正性支撑,以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李建良[7](2019)在《加味复元活血汤合并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加味复元活血汤以及运用Intertan在临床上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探讨加味复元活血汤对隐性失血以及凝血功能方面的多个因素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09月至2018年09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骨科住院接受单侧Intertan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共60人。入院后记录患者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明确骨折诊断,确定手术指征。取得患者知情同意之后,将患者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中药组入院后第2天开始给予复元活血汤口服加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对照组入院后第2天开始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两组患者术后皆予抗感染、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不使用除了上述两种药物之外其他影响凝血功能药物。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积极治疗老年人其他基础性疾病。排除手术禁忌症之后,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Intertan内固定术。记录入院后第1天,术后第1天、出院前1天凝血四项中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以及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HGB)及红细胞压积(Hct),采用SPSS 2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60例患者的随访,出院前中药组血红蛋白(HGB)为100.37±17.34g/L,对照组血红蛋白(HGB)为96.13±9.98 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9,P=0.028<0.05);出院前中药组红细胞压积(Hct)为33.06±4.91%,对照组红细胞压积(Hct)为30.73±4.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2,P=0.547>0.05);出院前中药组隐性失血量为-220±350.45 ml,对照组隐性失血量为354.74±548.327 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37,P=0.039<0.05);出院前中药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为17.46±1.04 s,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为13.47±1.43 s,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4,P=0.028<0.05);出院前中药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为40.67±9.78 s,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为37.23±3.5 s,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15,P=0.049<0.05);出院前中药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为3.21±0.6 g/L,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为4.37±0.85 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39,P=0.02<0.05);出院前中药组凝血酶时间(TT)为17.69±1.54 s,对照组凝血酶时间(TT)为16.57±1 s,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49,P=0.026<0.05);出院前中药组D-二聚体(D-DI)为2.81±3.8 ug/ml,对照组D-二聚体(D-DI)为2.18±1.3 ug/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856,P=0.039<0.05)。住院随访期间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血栓栓塞、血管或神经损伤,手术刀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均未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结论:服用加味复元活血汤与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和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二者都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但服用加味复元活血汤的患者在改善隐性失血,延长凝血酶激活时间,抑制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形成,降低D-二聚体的含量要优于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

刘俊[8](2019)在《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PFNA(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住院费用、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术后30天死亡率的影响,为临床上治疗该类患者时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8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住院的231例行PFNA治疗、年龄≥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全身麻醉组(182例)和椎管内麻醉组(49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基础疾病、ASA分级、骨折Jensen-Evans分型、住院费用、麻醉费用、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费用、住院天数、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前后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及其差值、术后并发症和术后30天死亡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纳入的231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基础疾病、ASA分级、骨折Jensen-Evans分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管内麻醉组住院费用为(46394.97±7523.76)元低于全身麻醉组(49450.25±3262.35)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内麻醉组麻醉费用为(6302.60±849.41)元低于全身麻醉组(8977.80±1093.20)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内麻醉组术中出血量为100(100,150)ml低于全身麻醉组200(100,200)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内麻醉组术中输血费用为420(215,420)元与全身麻醉组420(420,420)元相等,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椎管内麻醉组术后输血率(12.2%)低于全身麻醉组(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前后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及其差值、术后并发症和术后30天死亡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0天死亡率的影响无差异,但与全身麻醉相比,椎管内麻醉可以减少患者住院费用、麻醉费用、术中输血费用、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输血率,在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建议优先选择椎管内麻醉。

翁煜宏[9](2019)在《消肿活血汤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术后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消肿活血汤预防股骨粗隆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IFF)术后疗效的临床研究评价消肿活血汤的疗效以及探究其作用机理。同时为预防并发症找出更有效的方案,为本病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收集2017.10-2018.12中医院骨科住院病人,按“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出90例股骨粗隆骨折术后的患者(血瘀型)进入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90例股骨粗隆骨折术后的患者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每组45例:A组(对照组)45例、B组(研究组)45例。通过观察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凝血功能情况、患肢肿胀程度及两周后的Harris评分来评估两种治疗方案。同时分析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结果:治疗1周、2周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与术前对比P值均小于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B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均值均大于A组,认为在抗凝效果上B组患者比A组存在优势。治疗1周、2周后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P值均小于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B组患者VAS评分均值均小于A组患者,认为在止痛效果上B组患者所用药物比A组存在优势。治疗1周、2周后两组患者的患肢大腿腿围对比P值俊小于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B组患者大腿腿围均值均小于A组患者,认为在消肿作用上B组患者所用药物比A组存在优势。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对比P值小于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B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中位数大于A组患者,认为在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B组患者优于A组患者。总有效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5<0.05,且B组患者有效率(95.56%)大于A组患者有效率(82.22%),认为采用中药配合常规西药的预防效果优于单纯运用西药的预防效果。结论:消肿活血汤配合西药比较单纯西药在预改善股骨粗隆骨折术后凝血功能、止痛、消肿及髋关节功能及总体疗效方面更有优势,说明消肿活血汤对股骨粗隆骨折术后并发症(血瘀型)具有确切临床疗效。中药治疗对髋关节功能具有改善疗效。静脉壁受损、静脉血流动力学差及高凝的血液状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石航[10](2019)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我们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分析,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住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年龄≥65岁)。入院后1d、3d分别检测血钠水平。低钠血症是指血钠浓度<135 mmol/L,并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低钠血症的发生与年龄、侧别、骨折类型、性别和多种内科合并症的关系。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172例,男性56例,女性116例。左侧骨折94例,右侧骨折78例。根据AO骨折分型,31A1型65例,31A2型96例,31A3型11例。165例患内科疾病:62例合并高血压病,38例合并冠心病,20例合并肺部疾病,23例合并糖尿病,22例合并脑血管疾病。79例患者发生低钠血症。与正常组相比,性别、侧别、年龄、高血压、冠心病或骨折类型无显着差异。有无脑血管疾病与有无糖尿病也无显着差异。然而,合并肺疾病的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高于无肺疾病的患者。结论:低钠血症在临床上容易被忽视,是临床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之一,现已明确为不良预后的标志,低钠血症常见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本研究发现合并肺部疾病导致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增高。因此在临床上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更应该注重意肺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二、折断螺钉在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折断螺钉在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股骨粗隆下骨折相关的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 解剖与生物力学相关研究
    3 股骨粗隆下骨折分型概况
    4 股骨粗隆下骨折治疗方法概述
    5 总结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3 临床基本资料采集
    3.4 术前准备
    3.5 手术方法
    3.6 术后处理与功能锻炼
    3.7 术后随访及评价方法
    3.8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4.2 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的比较
    4.3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资料的比较
    4.4 两组患者术后髋部疼痛及髋关节功能的比较
    4.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特点
    5.2 高龄患者股骨粗隆下骨折治疗措施分析
    5.3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在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中临床疗效分析
    5.4 问题与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2.1 股骨近端的解剖结构
        2.1.1 颈干角与前倾角
        2.1.2 骨小梁系统
        2.1.3 股骨矩
    2.2 病因及受伤机制
    2.3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
        2.3.1 AO分型
        2.3.2 Evans分型
        2.3.3 Evans-Jensen分型
    2.4 临床表现及诊断
        2.4.1 病史及症状
        2.4.2 体征
        2.4.3 影像学检查
    2.5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案
        2.5.1 保守治疗
        2.5.2 手术治疗
    2.6 术后功能锻炼
    2.7 总结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治疗方法
        3.3.1 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3.3.2 手术方法
        3.3.3 术后处理与评估
    3.4 临床资料采集及疗效观察
        3.4.1 临床资料采集
        3.4.2 观察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临床资料
        4.1.1 术前合并症
        4.1.2 ASA风险分级
        4.1.3 Singh指数
        4.1.4 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4.2 术中相关资料
        4.2.1 手术时间
        4.2.2 围手术期输血率及总失血量
    4.3 术后相关资料
        4.3.1 骨折愈合时间
        4.3.2 术后6 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
        4.3.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第5章 讨论
    5.1 内固定物的生物力学分析
    5.2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5.2.1 住院时间
        5.2.2 住院费用
    5.3 临床疗效分析
        5.3.1 手术时间
        5.3.2 围手术期输血率及总失血量
        5.3.3 骨折愈合时间
        5.3.4 术后6 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
        5.3.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5.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成年人体股骨干曲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及参考文献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橘术四物汤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及安全性指标
        3.2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
        3.3 髋关节功能评定(Harris评分 )
        3.4 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3.5 并发症发生情况
    4、统计学处理分析
    5、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1、中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的概述
    2、现代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认识
        2.1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损伤机制
        2.2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
        2.3 现代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的概述
    3、方药探讨
        3.1 组方追本溯源
        3.2 组方配伍及方义
        3.3 本方药理活性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对于PFNA疗效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加味复元活血汤合并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确定标准
        (三)股骨转子间骨折AO分型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脱落及剔除标准
        (七)相关指标的收集及计算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分组
        (二)内固定材料的选择
        (三)术前准备
        (四)手术方法
        (五)术后处理
        (六)统计学处理
    三、观测指标
        (一)患者术前基本资料
        (二)手术相关数据
        (三)术后相关数据
    四、数据分析
        (一)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分析
        (二)手术相关数据分析
        (三)术后隐性失血量数据分析
        (四)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分析
讨论
    一、本次研究数据结果的分析
    二、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现状及原因的研究
    三、股骨转子间骨折凝血指标的研究
    四、目前主流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方法
    五、中医学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凝血的阐述
    六、复元活血汤在治疗隐性失血及抗凝方面的应用
    七、本次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关于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血及凝血研究现状
    一、中医学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二、现代医学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三、中医学对骨折后隐性失血的研究进展与治疗
    四、现代医学对骨折后隐性失血的研究进展与治疗
    五、中医学对骨折后凝血的研究进展与治疗
    六、现代医学对骨折后凝血的研究进展与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8)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1 五种手术方式术前术后对照图
附录2 2015年至2018 年两组住院总费用柱状图
在校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消肿活血汤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术后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股骨粗隆骨折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1.2 中医对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疗
        1.2.1 中药内治
        1.2.2 手法整复
        1.2.3 手法配合骨牵引
    1.3 现代医学对于股骨粗隆骨折的研究现状
    1.4 现代医学对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疗
        1.4.1 非手术治疗
        1.4.2 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1.5 PFNA术后并发症及预防研究
        1.5.1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
        1.5.2 压疮
        1.5.3 感染
        1.5.4 疼痛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整体方案
        2.2.1 研究方法及样本量估计
        2.2.2 病历资料采集
        2.2.3 诊断标准
        2.2.4 纳入标准
        2.2.5 排除标准
        2.2.6 剔除标准
        2.2.7 治疗方案
        2.2.8 疗效评定方法
        2.2.9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及病理完成情况
        2.3.2 疗效评估
    2.4 安全性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结果
        2.5.2 讨论
    2.6 问题与展望
        2.6.1 问题
        2.6.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折断螺钉在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黄涛.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D]. 范翘楚. 吉林大学, 2021(01)
  • [3]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 张浚哲.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D]. 汪祥.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橘术四物汤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锡.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对于PFNA疗效影响的研究[D]. 许晓.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加味复元活血汤合并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因素研究[D]. 李建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D]. 刘俊. 暨南大学, 2019(02)
  • [9]消肿活血汤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术后疗效的临床研究[D]. 翁煜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分析[D]. 石航.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折断螺钉在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