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科广告专业的设计教育

浅谈文科广告专业的设计教育

一、浅谈文科广告专业的设计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1](2021)在《对标数字广告与新媒体营销的广告学专业新文科优化布局》文中研究指明国内高校广告学专业的发展建设在历经近四十年的多个不同阶段后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当前新文科发展的契机应根据自身属性和各校特色寻求更大的跃升空间。文章以对标数字广告与新媒体营销为基准,阐述了广告学专业新文科优化布局的逻辑与构想,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执行办法与考核标准。

尹瑛,殷娟娟[2](2021)在《体系重构与路径创新:数字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文中认为数字媒体时代给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时因势调整专业布局、适应传媒人才培养需求变革,精准对接国家社会需求、动态优化升级课程体系,开拓创新培养路径、依托优势专业凝练人才培养特色成为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子娟[3](2021)在《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广告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探析——以珠海科技学院为例》文中提出当下,强调"应用为本"的广告学专业在新文科背景下遇到不少挑战。地方民办高校如何把握新文科建设的契机,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是新形势下必须思考的问题。文章以珠海科技学院为例,探讨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广告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王云松,刘巧云[4](2021)在《新文科视域下传媒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以广告学双创人才培养为例》文中认为近几年,高校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全人教育的均衡,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开展课程思政、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并借助创新教育所塑造的多元化知识技能,广告学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学科,探索协同育人模式,制定和完善专业建设规划,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广告学人才培养体系,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体系,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度,推进专业向应用型方向发展。

张武玉玲(Truong Vu Ngoc Linh)[5](2020)在《越南语汉越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中越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频繁接触,越南语深受汉语影响。为满足交际需要,越南语多次从汉语借入大量词语,它们被称为汉越词。汉越词是汉语和越南语长期接触的产物,是现代越南语词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渗透到越南语词汇的各个层次,并制约着越南语的语体风格。“汉越音”“汉越语”“汉语借词”“汉越词”“汉源词”均是学界沿用的术语,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观点、使用的术语也不同。本研究以越南语汉越词为研究对象,统一使用“汉越词”这一术语。本文以汉越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全面描述汉越词语音、语义、语法和表达特点的基础上,以越南官方出版的不同类型代表性报纸《人民报》《青年报》为语料依据,统计不同领域媒体语言的汉越词出现频率及使用特点;以越南中部城市洞海市为调查地,采用实地观察法、图像搜集法以及访谈式问卷调查法,调查汉越词在城市牌匾用文中的使用情况、市民所持态度和期望,并据此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洞海市不同社会特征的调查对象为问卷调查被试,考察洞海市居民和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汉越词的知晓和使用特点,以及相关的语言态度。本研究试图通过以上描写和调查分析,较全面地揭示汉越词在不同领域的使用现状和特点,弥补以往汉越词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汉越词的描写方面。为适用越南语的特点,汉语词借入越南语后经历了语音、语义、构词方式的加工改造,并逐渐定型。汉越词以汉语音译形式为主,既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特点,又在长期本土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多种语音变体形式;词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和自造式汉越词方面,其中构词方式以并列复合式和偏正式为主,另有使用汉越语素构造的新词;词义变化主要涉及词义缩小、词义扩大和词义转移;汉越词成语可分为完全音译自汉语成语和汉越成语变体两类,后者主要使用越南语素代替、改造汉越语素或完全使用越南语语素。报纸语言汉越词使用方面。政治、经济类报道中,汉越词使用率相当高,其数量随时事变化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有一定差异;教育类报道汉越词使用的比例高于文化和文艺类报道。与越南改革开放前相比,改革开放后汉越词在政治领域的使用率高于文化和文艺领域。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和深入,大量汉越词进入越南语词汇系统,并促进了汉越词的进一步本土化。与此同时,越南语口语和书面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英语词汇。牌匾用文方面。城市牌匾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信息,是城市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表明,多数被试支持牌匾使用越英双文,部分被试认为应当使用越南文单文,少数被试表示接受使用外文单文。多数被试希望牌匾能够“更加国际化”“为顾客提供方便”“代表国家形象”。牌匾中出现的汉越词使用率高达78.8%,体现出汉越词在官方语言使用方面的重要地位。语言能力、语言使用及汉越词使用方面。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大学生不同专业被试的媒体接触和语言使用存在差异,多数被试学习英语,其次是汉语、俄语,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均不高;被试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体是社交网络,各类媒体接触以越南语为主。被试对汉越词的认知与使用存在滥用和误用问题;多数被试不能明确区分越南语词和汉越词的使用场景,这在书面语(如报纸、公文、课堂或会议发言)等正式场合较为普遍。本文全面考察了汉越词的结构特点以及不同领域中的使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汉越词使用的因素,预测了汉越词的发展趋势,为汉越词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曹丹[6](2020)在《“新文科”视域下广告学专业创新创意人才培养路径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文科"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理念,切合全球技术变革时代的呼声,广告学专业创新创意人才的培养因其学科特性而与"新文科"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且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但在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转型中,当前广告学专业创新创意人才培养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新媒体技术的挑战以及同新业界的脱节尤为突出。当前高校广告学专业创新创意人才培养可以从融通"新文科"理念匹配国家创新战略、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多学科协同的知识谱系、融入创新技术大力创建教学实验平台、优化师资结构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等新路径加以探索。

黄启兵,田晓明[7](2020)在《“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技术的推动、新需求的产生以及新国情的需要等时代背景下,我国"新文科"产生并具有一系列新特性:学科交叉、知识应用、适应国情。我国"新文科"源于新国情,适应新国情,从而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新文科"的两大本质特征:一是它是一种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国家工程;二是"新文科"建设强调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执着坚守和传承。"新文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创新、适应与卓越,课程设置及教学手段等适应时代发展特征;在学术研究方面应注重技术化、跨学科性及应用性;在社会服务方面应顺应国家、社会需求;在管理方面应模糊学科界限,建设跨学科平台,扶持特色、优势学科等。

杨星元[8](2020)在《罪恶感诉求对复合情绪和广告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在的广告商主要采用两种说服策略(理性与情感)来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理性诉求是由有意识的思想通过信息处理来驱动的。而情感诉求则是由无意识的思想或直觉驱动的,但它却是一柄“双刃剑”。根据广告情感的效价,情感诉求分为积极情感诉求和消极情感诉求。一般来说,情感广告的效价与广告效果正相关。也就是说,积极的情感广告(相对于消极的情感广告)可以带来更好的广告效果。但是,也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在广告中传达消极情绪会带来积极的反应。罪恶感诉求作为消极情感诉求中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通过激发消费者的内疚情绪,进而改变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而近几年,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罪恶感诉求广告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却忽略了诉求强度、消费者的复合情绪的存在。因此,本研究从罪恶感诉求强度出发,加入消费者复合情绪这一概念,探讨罪恶感诉求强度、消费者复合情绪和广告效果之间的关系。本文以27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PSS20.0及PROCESS3.4对6组实验中回收的221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罪恶感诉求强度对复合情绪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具体来说,罪恶感诉求强度负向影响积极情绪,正向影响消极情绪,而与内疚情绪则呈倒U型关系;(2)罪恶感诉求强度为适中时,广告效果最好;(3)复合情绪中的消极情绪和内疚情绪,中介了罪恶感诉求强度与广告效果之间的关系,而积极情绪的中介效应没有被验证。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几点营销建议:(1)企业在设计广告时一定要重视罪恶感诉求的运用;(2)企业在使用罪恶感诉求时,一定要控制其强度,相比较而言,适中的罪恶感诉求强度的广告效果最好;(3)合理、适度利用消费者复合情绪,可以更好的帮助营销从业人员在客户沟通方面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陈日红[9](2020)在《日本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图案”一词,最早由日本人将其与英文“DESIGN(设计)”对译而成。自20世纪初作为“新学”从日本传入后,便正式拉开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序幕。从最初的“图案”,发展演变为当下的“艺术设计”,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工艺图案教育受日本影响较深。从大量史料研究来看,日本自1868年开始推行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为目的的明治维新运动,积极吸收西方文明成果。他们通过推行新学制,以传统工艺为基础,融合西方近代设计思想,大力兴办工艺图案教育,并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国内博览会,来推动图案事业的发展。且在一批工艺图案教育家的大力倡导和深入研究下,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图案学和图案教育体系。从而具备了影响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条件。从“甲午”惨败中警醒的国人,不仅看了到新兴工业文明在传统农耕文明面前的优势,更看到了国民教育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日本成为近代中国主要的学习对象,包括其教育制度。为救亡图存,中国大批有识之士纷纷赴日考察绘画和工艺图案教育,将日本近代《学制》中的工艺图案教育移植到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中,并兴办工艺学堂,在师范学堂中开办图画手工专业,从而催生我国近代正规工艺图案教育的较早萌芽。在“支那保全论”背景下,日本向中国派出百余位教习,深度参与中国新式学堂中手工、图画、工艺和图案等课程的教学。他们将日本较为成熟的图案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和教材范本带入中国,为萌芽时期的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注入新的血液。自20世纪初至40年代,一批批中国青年学子在民族危亡时刻,为“实业救国”而东渡扶桑,在日本各学校学习绘画、工艺和图案等专业。尽管他们中只有少部分人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学业,但数百位留日美术生将日本近代各时期工艺图案教育的最新成果带回国内,并播散之。中国留日美术学生回国后,大部分进入国内正在兴办的各类公立或私立美(艺)术专门学校,有的成为学校创办者而积极倡导工艺图案教育,有的成为图案科教授或主任而躬耕工艺图案教育第一线,实现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和“美育救国”的理想。因有留日经历,故他们在办学模式、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均移植或模仿日本工艺图案教育体系。这些学校,既为发展中的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培育了师资,也为社会工商业发展培养了急需的实用美术人才。近代各美(艺)术学校均设有工艺图案专业,其师资多为有留日背景者,经过二三十年发展,逐步构建起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体系。在此期间,日文优秀原版工艺图案教材被引进,或被指定为学校教材由日本教习授课,或作为参考书目被一引再引。一些有留日背景或接受过日式图案教育的学者们,或是积极译介日本教材,或是借鉴日本文献编撰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教材。早期图案学家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并将中国传统艺术理念融入其中,来解析中国传统图案构成原理,并提出“美”与“实用”的图案设计原则,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图案学”理论雏形。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图案学思想,对中国新时期的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直绵延至今。总体观之,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日本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深度的影响,促成了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体系和图案学的初步形成,为其后中国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因在“以日为师”的背景下,不顾国情一味地移植和模仿日本,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囫囵吞枣而消化不良,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迟滞和阻碍了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全面发展。

占佳聪[10](2020)在《民初江苏“新教育”思想传播研究 ——以《教育研究》(1913-1916)为例》文中指出作为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传播的先驱,《教育研究》是研究民国初期江苏地区教育发展情况的重要刊物之一。从1913年创刊至1916年停刊,《教育研究》秉持着“前所编着,不能得教育之真谛,意在征求教育界之新经验、新学理”的宗旨,进行着“新教育”思想的传播推广和各项“新教育”改革实践探索,适应了当时教育发展的需求,为“新教育”思想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推动了民初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文对民初“新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的诞生的研究,展现了民初“新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教育刊物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认为“新教育”思想的诞生与传播是历史必然,《教育研究》在江苏地区的诞生是大势所趋。这种必然性来自于当时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变化、思想文化基础等因素;对《教育研究》中“新教育”思想传播内容的研究,从“新民”培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新式教育体系建构思想、新式教学方法改革思想、西方教育新潮和本土新教育活动的宣介五个方面的传播内容分别展开论述;对《教育研究》“新教育”思想传播方式的研究,揭示了其传播形式的丰富性,展现在精心策划栏目、合理设置传播议题、创新编排版式、广告端正新颖等方面;对《教育研究》“新教育”思想的传播效果的研究,认为《教育研究》的办刊是一次由旧入新的尝试,具有开启民智的宣传启蒙意义,在培育“新民”、教育救国、促进教育实用化和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方面有进步意义。而《教育研究》的“新教育”思想传播的不足体现在系统科学性不足,导致传播影响力有限,偏向保守功利,导致教育改革不彻底不全面。但总体而言,《教育研究》对当下教育期刊的建设与当前教育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与启示。

二、浅谈文科广告专业的设计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文科广告专业的设计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对标数字广告与新媒体营销的广告学专业新文科优化布局(论文提纲范文)

广告学专业的整体发展历程
广告行业发展转型对高等教育的期待
广告学专业新文科发展的工作重点
对相关高校广告学专业新文科优化布局的现实建议

(2)体系重构与路径创新:数字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因时因势调整专业布局,适应传媒人才培养需求变革
    (一)对接国家战略,提升国家传播话语权,新闻传播教育改革重任在肩
    (二)调整专业结构,突出人才培养针对性是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转型发展关键
二、精准对接国家社会需求,动态优化升级课程体系
    (一)对接传播技术变革,强化技术前沿课程成为新闻传播“双一流”高校突出优势
    (二)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现实出发优化升级课程体系是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务实选择
三、开拓创新培养路径,依托优势专业凝练人才培养特色
    (一)师资、技术和平台三大短板制约了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改革
    (二)探索构建“双引擎三融合四协同”的人才培养路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3)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广告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探析——以珠海科技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用为本:当前民办高校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以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二)以赛促学,有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校企联动,无缝对接社会人才需求
二、亦步亦趋: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师资缺乏,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二)课程体系滞后,难以紧跟市场变化
    (三)产教对接质量不高,难以助力地方发展
三、守正创新: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广告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专思融合:做到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二)学科交叉: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产教融合:强化实践创新能力
    (四)内优外引:进一步优化师资力量
四、结语

(4)新文科视域下传媒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以广告学双创人才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文科视域下传媒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的必要性
2 广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问题
    2.1 教学内容陈旧
    2.2 师资不足
    2.3 缺少配套机制
3 新文科视域下传媒类专业协同育人培养目标
    3.1 人才培养方面
    3.2 科学研究方面
    3.3 社会服务方面
    3.4 文化传承方面
4 新文科视域下传媒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构想
5 新文科视域下传媒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构想构建框架
    5.1 创新创业教材讲义资源的建设
    5.2 培育学生项目
    5.3 创新创业平台基地的建设。
        5.3.1 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的组织
        5.3.2 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班的探索
        5.3.3 创新创业导师的引培
6 结语

(5)越南语汉越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汉越词的概念界定与历史分期
        (一) 概念界定
        (二) 历史分期
    三、汉越词研究综述
        (一) 音系研究
        (二) 词汇研究
        (三) 其他研究
        (四) 以往研究不足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一) 研究内容
        (二) 调查研究方法
        (三) 理论依据
第一章 汉越词的描写
    第一节 语音特点
        一、语音系统
        二、汉越词的形成及发展
        三、汉语音保留与分化并存
        四、汉越词与越南语本族词的语音对应
    第二节 词汇特点
        一、词义对应的越南语本族词
        二、无词义对应的越南语本族词
    第三节 词义变化
        一、词义扩大
        二、词义缩小
        三、词义转移
    第四节 词性变化
        一、词义不变,词性改变
        二、词义、词性均改变
    第五节 构词特点
        一、单音节汉越语素特点
        二、构词方式
        三、构词方式变体
        四、自造式汉越词
    第六节 汉越词成语
        一、越南语中的汉语成语
        二、汉越成语变体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报纸语言汉越词使用调查
    第一节 《人民报》和《青年报》的汉越词使用
        一、《人民报》中汉越词的使用
        二、《青年报》中的汉越词使用
        三、《人民报》和《青年报》中汉越词使用对比
    第二节 《人民报》和《青年报》中汉越词的特点和变化
        一、汉越词的语音变化
        二、汉越词的词汇变化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平省洞海市牌匾用文及汉越词调查
    第一节 调查概况
        一、调查点和调查对象
        二、问卷结构及调查方法
    第二节 洞海市牌匾用文
        一、牌匾用文种类
        二、牌匾用文现状
    第三节 市民对牌匾用文的态度
        一、外语学习情况
        二、对牌匾用文的态度
    第四节 越南语言政策的历史沿革与洞海市牌匾用文的历史变迁
        一、越南语言政策的历史沿革
        二、洞海市牌匾用文的历史变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言能力、语言使用及汉越词使用调查
    第一节 语言能力调查
        一、学习外语的种类
        二、外语能力
    第二节 语言使用调查
        一、日常生活语言使用
        二、专业阅读和写作的语言使用
        三、语言使用的社会差异分析
    第三节 汉越词的使用现状
        一、使用领域
        二、词语选择与使用
        三、汉越词成语使用
        四、汉越词使用的语境
    第四节 语言使用的差异分析
        一、词语使用
        二、词义识别
        三、成语使用
        四、句子使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一、语言使用调查结论
        二、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
第五章 汉越词使用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二节 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汉越词使用的总结与反思
    一、汉越词使用的总结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人民报》文章篇目表
附录二: 《青年报》文章篇目表
附录三: 越南广平省洞海市民及大学生牌匾用文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四: 洞海市民和大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调查问卷
附录五: 洞海市学生语言使用调查问卷
后记

(6)“新文科”视域下广告学专业创新创意人才培养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文科”概念的界定
二、“新文科”理念价值与广告学专业的学科关联性
    (一)与服务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变革指向相关联
    (二)与培育复合型创新创意人才理念指向相关联
    (三)与协同多学科知识交融谱系指向相关联
三、当前高校广告学专业创新创意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新技术驱动革命给广告行业以及广告教育带来的挑战
    (二)当前我国高校广告专业创新创意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
四、“新文科”视域下高校广告学专业创新创意人才培养路径
    (一)创新理念:融通“新文科”理念匹配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定位
    (二)课程革命: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多学科协同的知识谱系
    (三)重视实务:融入创新技术大力创建教学实验平台或基地
    (四)优化师资: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师资培育

(7)“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文科”溯源
    (一)“新文科”概念追溯
    (二)“新文科”概念的实源
        1.新技术改变了文科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方式
        2.新需求要求文科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追求创新与卓越
        3.新国情促使文科应具中国特色与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二、“新文科”的特性
    (一)当前学界的声音
    (二)我国“新文科”之“新”
三、“新文科”的建设路径
    (一)实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适应学术研究的新范式
    (三)确立顺应社会需求的新标准
    (四)探索文科管理的新方法

(8)罪恶感诉求对复合情绪和广告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四、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上
        (二)研究内容上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罪恶感诉求
        (一)罪恶感诉求的内涵
        (二)罪恶感诉求研究现状
    二、复合情绪相关研究
        (一)复合情绪的界定
        (二)复合情绪的相关理论研究
        (三)复合情绪的影响因素
    三、说服知识理论
    四、抗拒理论(Reactance Theory)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设计
    一、假设提出
    二、模型构建
    三、实验设计
        (一)实验情景
        (二)实验设计
        (三)确定正式问卷
第四章 实证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一)正式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
    二、描述性统计
    三、操控检验
    四、信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五、假设验证
        (一)主效应检验
        (二)中介效应检验
研究结论和营销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罪恶感诉求强度与复合情绪的关系
        (二)复合情绪的中介效应
    二、营销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日本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1.6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2章 “文明开化”推动日本近代工艺图案教育发展
    2.1 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近代教育发展
        2.1.1 学习欧美启动新学制建设
        2.1.2 日本近代学制的颁布与完善
    2.2 日本近代工艺图案教育
        2.2.1 工部美术学校
        2.2.2 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
        2.2.3 东京美术学校
        2.2.4 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2.2.5 京都高等工艺学校
        2.2.6 东京高等工艺学校
    2.3 日本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国内博览会
        2.3.1 积极参加万国博览会
        2.3.2 大力举办国内劝业博览会
    2.4 日本近代工艺图案教育先驱
        2.4.1 日本近代工艺教育之父——纳富介次郎
        2.4.2 日本近代工业(工艺)教育开拓者——手岛精一
        2.4.3 日本近代工艺图案教育家——松冈寿
        2.4.4 日本工艺图案第一大家——岛田佳矣
    2.5 日本近代工艺图案研究成果
        2.5.1 日本第一部工艺通史《工艺志料》
        2.5.2 日本第一部图案研究着作《一般图案法》
        2.5.3 日本第一部工艺图案教材《工艺图案法讲义》
        2.5.4 大日本图案协会与日本第一本工艺图案杂志《图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甲午战败”促使中国学习日本工艺图案教育
    3.1 有识之士考察日本工艺图案教育
    3.2 东京美术学校接待中国考察者
    3.3 效仿日本的《癸卯学制》与工艺图案教育
        3.3.1 《癸卯学制》制订中的日本因素
        3.3.2 《癸卯学制》中工艺图案教育设置的日本化倾向
        3.3.3 《癸卯学制》颁布之后的中国工艺图案教育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支那保全”催生来华日本教习
    4.1 日本教习来华背景
        4.1.1 “支那保全论”的产生
        4.1.2 “支那保全论”使日本对中国输出教育
        4.1.3 清政府对延聘日本教习的态度
    4.2 日本教习在华教学活动及影响
        4.2.1 在华日本教习基本概况
        4.2.2 担任图画、手工和工艺图案等课程的日本教习
        4.2.3 日本教习在华的相关活动
        4.2.4 日本教习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影响
    4.3 知名日本教习个案考析
        4.3.1 最早来华的工艺教习盐田真
        4.3.2 影响最大的来华图案教授斋藤佳三
        4.3.3 其他日本教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业救国”掀起赴日留学热潮
    5.1 留学日本的诸多因素
        5.1.1 深重的民族灾难危机
        5.1.2 便捷的地理文化因素
    5.2 日本接收中国留学生的背景及准备
        5.2.1 日本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的准备
        5.2.2 以东京美术学校为代表的学校接收中国留学生
    5.3 在日学习绘画与工艺图案的中国留学生
        5.3.1 留日学生整体概况
        5.3.2 留日绘画和工艺图案学生名录
    5.4 工艺图案学生留日经历个案考析
        5.4.1 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首位外国留学生陈之佛
        5.4.2 申请助学金完成学业的王道平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日为师”深度影响中国工艺图案教育
    6.1 近代各校工艺图案教育均受日本不同程度影响
        6.1.1 照搬日本体系的北平艺专工艺图案教育
        6.1.2 仿效日本模式的上海美专工艺图案教育
        6.1.3 融合东西所长的国立杭州艺专工艺图案教育
        6.1.4 逐渐本土化的私立武昌艺专工艺图案教育
    6.2 近代工艺图案教材中的日本因素
        6.2.1 大量引进日本原版工艺图案教材
        6.2.2 积极翻译日本工艺图案教材
        6.2.3 借鉴参考日籍文献编写本土教材
    6.3 图案学的中国化及后续影响
        6.3.1 图案学的中国化
        6.3.2 图案学思想的后续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促进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体系和图案学的初步形成
    7.2 盲目借鉴迟滞了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全面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10)民初江苏“新教育”思想传播研究 ——以《教育研究》(1913-1916)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及意义
第一章 民初的“新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的诞生
    第一节 “新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与教育刊物的蓬勃发展
        一、大势所趋,江苏先行
        二、教育改革,办刊先行
    第二节 “新教育”思想内涵与传播动因
        一、“新教育”的含义
        二、“新教育”思想的流传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诞生
        一、江苏省教育会与《教育研究》的诞生
        二、《教育研究》的出版发行与办刊人群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研究》“新教育”思想的传播内容
    第一节 “新民”培育思想
        一、“新民”的含义
        二、培育“新民”的原因
        三、典型“新民”教育思想
    第二节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风起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传播
    第三节 新式教育体系建构思想
        一、新式基础教育体系构建思想
        二、新式师范和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思想
    第四节 新式教学方法改革思想
        一、新式学科教学法
        二、其它新式教学法
    第五节 对西方教育新潮与本土新教育活动的宣介
        一、对西方新教育思潮的介绍
        二、对本土新教育实践的宣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育研究》“新教育”思想的传播方式
    第一节 精心策划的栏目
        一、栏目整体建构灵活多样
        二、高度重视特色栏目策划
    第二节 合理设置的议题
        一、新式教育思想议题的普及传播
        二、最新教育时事言论的宣传报道
    第三节 创新编排的版式
        一、版式整体设计简洁大方
        二、版式细节设计巧妙别致
    第四节 端正新颖的广告
        一、广告类型有限、版式端正
        二、广告策略新颖、内容恰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育研究》“新教育”思想的传播效果
    第一节 《教育研究》“新教育”思想传播的作用
        一、宣传启蒙、开启民智、培育“新民”、教育救国
        二、以凝聚人才促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三、以立足实际达成教育的实用化效果
    第二节 《教育研究》“新教育”思想传播的不足
        一、办刊的系统科学性不够,导致传播的影响力有限
        二、偏于保守功利的价值取向,导致教育改革不彻底不全面
    第三节 《教育研究》“新教育”思想传播的启示
        一、具有进步性的由旧入新的尝试
        二、对当代教育期刊建设及教育发展的镜鉴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谈文科广告专业的设计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标数字广告与新媒体营销的广告学专业新文科优化布局[J]. 刘静. 声屏世界, 2021(23)
  • [2]体系重构与路径创新:数字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 尹瑛,殷娟娟. 新余学院学报, 2021(05)
  • [3]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广告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探析——以珠海科技学院为例[J]. 张子娟. 传播与版权, 2021(06)
  • [4]新文科视域下传媒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以广告学双创人才培养为例[J]. 王云松,刘巧云. 质量与市场, 2021(03)
  • [5]越南语汉越词研究[D]. 张武玉玲(Truong Vu Ngoc Linh).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新文科”视域下广告学专业创新创意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 曹丹.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06)
  • [7]“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 黄启兵,田晓明.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2)
  • [8]罪恶感诉求对复合情绪和广告效果的影响研究[D]. 杨星元. 安徽大学, 2020(07)
  • [9]日本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影响[D]. 陈日红.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10]民初江苏“新教育”思想传播研究 ——以《教育研究》(1913-1916)为例[D]. 占佳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浅谈文科广告专业的设计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