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产手机迎来丰收年 最高增幅达10倍(论文文献综述)
金伦秀[1](2020)在《韩中日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产业是一个集知识,劳动于一体的产业,特别是在信息化社会中,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朝阳产业。在电子产业中包含电话等电子产品,其中电子工学尖端技术的电脑产业是其领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电子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产品的寿命周期虽短,但具有头脑技术的密集性,高附加值和高投资效率,作为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少的产业,也可以说是能源点监测带的合二为一的产业。在过去的30年里,世界电子产业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从1990年开始,数字技术发展迅速成为IT或电器电子产业增长的原动力,随之而来的是新形式的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产生了很多影响。从韩中日三国的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日本是三国中最发达的国家。其次,韩国也通过产业化后的培育政策,在世界电子产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中国相对来说是一个后起之秀。近年来,中国通过大量的研发投资和技术模仿战略,在技术层面也有很明显的成长。虽然这三国有互补的一面,但竞争也日益激烈。在本研究中,利用国际竞争力指标贸易特色指数,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市场比较优势指数等,以电话机和电脑等成品和电子零部件和半导体等非成品为中心,对韩中日三国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接下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韩中日三国在哪些品种上具有优势或劣势。分析结果摘要如下。从TSI指数的情况看,在成品(电脑、电话机)方面,中国具有最强竞争力,日本则比较脆弱,而且从电子零部件和半导体品种来看,日本在电子零部件品种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韩国在半导体品种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而中国在电子零部件和半导体方面都比韩国和日本弱。以RTA指数为基准,中国仍然在成品上具有竞争力,而日本则显示竞争力较弱。而在电子零部件中,按照日本,韩国,中国顺序有竞争力。在半导体中依次出现韩国,日本,中国的顺序有竞争力。因此在非成品中韩国和日本出现类似情况,这方面的中国则判断为脆弱。MCA指数结果来看,计算机和电话品种上是按中国、韩国和日本的顺序有竞争力。在电子零配件领域,中国占优势,日本占优势,但韩国则处于弱势。从半导体来看,与电子零部件相反,韩国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日本是中间的,中国是脆弱的。总的来说,在成品上,中国的竞争力最强,日本不具备竞争力。在非成品方面,日本相对具有竞争力,而中国和韩国则是相似。最后本研究以上述分析结果为基础对韩中日电子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崔晨[2](2020)在《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拉松在带动全民健身和扩大城市影响力的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带动、城市推广和全民参与。以马拉松为代表的相关产业,已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发展,弘扬地方文化,促进产业结构和城市升级的新动力。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展开深入研究。在了解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经济因素得出结论,为以后兰州乃至其他省市、举办马拉松赛事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建议或者意见。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的体育消费与赛事投融资现状分析;第二部分,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参赛选手对赛事满意度的调查;第三部分,马拉松赛事现存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大型体育赛事刺激了相关投融资,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相关企业的成长以及城市第三产业。大型体育赛事能够带动城市产业发展,尤其对现代服务业影响最为深远。大型体育赛事产生的体育消费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而参赛选手的满意度是办赛城市体育赛事相关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筹备、举办、赛事服务是对城市综合实力的考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使用体育Vlog等新媒体技术进行赛事转播,展现赛事和城市的独特魅力。2、建立赛事“积分制”奖励体系,提升选手参赛欲望。3、通过引导社会资本,组建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投资基金,建立马拉松赛融资系统性平台,以期缓解赛事融资来源过于单一的问题。
吴圆圆[3](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张婷[4](2019)在《华谊兄弟财务风险防控研究》文中提出影视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仅蕴含着自身商业价值,更肩负着意识形态输出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文化产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一直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与扶持。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特殊的人力资源并购模式,天然的“轻资产”属性,电影收入极高的不确定,纳税管理机制薄弱等已经给行业发展埋下诸多隐患,高速发展的拐点已经到来。本文以我国影视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华谊兄弟为研究对象,其发展历史较长、规模较大、业态较全,一直占据行业领先地位。通过将企业财务活动分解,识别出华谊兄弟具有四大财务风险,分别是:与并购活动相关的商誉减值风险,与筹资活动相关的股价崩盘风险,与投资活动相关的投资决策风险,与纳税活动相关的违规避税风险。联系影视行业特性与华谊兄弟企业实际,探讨风险发生的可能原因,认为其从根本上来自于华谊兄弟对特定艺人的过高依赖,主营业务收入高不确定性带来的流动性不足,“去电影单一化”战略下的投资战略转移失当,以及监管宽松下的投机行为等。因此,针对不同风险及其成因,本文立足华谊兄弟客观环境提出相应防控措施:(1)对商誉减值风险,提出分步实施并购计划,合理评估并购标的盈利能力,加速高溢价并购标的周转与处置;(2)对股价崩盘风险,提出推进融资方式多元化,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战略化,并加强媒体优化治理;(3)对投资决策风险,提出加强院线布局,线下衍生以影视消费品投资为起点,线上衍生将游戏投资作为战略管理;(4)对违规避税风险,提出建立与艺人税务的隔离墙,将税务纳入财务共享中心,并引入专业税务师事务所。
张卫[5](2019)在《回首过往 看2018年“中国食品”(下篇)》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时,各行各业都开始进行供给侧改革,食品行业也不例外。在2018年,食品行业取得了哪些成就?又出现了哪些变动?这一年的食品安全状况如何?下面,我们将进行2018年"中国食品"(下篇)的分析,从行业动态、食安事件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阚周洁[6](2018)在《当代民营电影企业华谊兄弟公司产业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当代中国民营电影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华谊兄弟公司为案例,通过对其产业化发展历程、公司运营模式以及全产业链发展策略的分析,论述了华谊兄弟公司的产业化经验对中国民营电影企业发展的启示。首先,论文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这四个方面剖析影响当代中国民营电影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从而阐述华谊兄弟公司所处的宏观外部产业环境。然后,根据华谊兄弟公司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将其电影产业化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电影产业的起步阶段(1994-1999)、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5)、电影产业链的初步形成阶段(2006-2009)、电影全产业链布局阶段(2010-2018)。其次,在论文主体部分,作者首先分析了华谊兄弟公司产业化运营状况,主要对公司的发展战略与业务布局、公司管理模式、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运营风险这几个方面具体探究公司的治理情况。接着,从电影产业链垂直整合与电影全产业链价值这两方面,对华谊兄弟公司电影全产业链发展策略进行详细研究。最后,论文通过论述华谊兄弟公司的产业化经验,总结出其对当代中国民营电影企业发展的启示。
郝吉祥[7](2012)在《动漫广告实例分析及对我国动漫广告业启示》文中提出动漫广告作为一种广告形式,在现代广告业开始之初就伴随着广告业的发展不断发展,是集广告业与动漫产业两者特色的共生产业。近年来,随着新媒介技术革新、广告产业改革、动漫产业壮大,动漫广告业业不断发展,一方面在广告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业越来越成为动漫产品价值增值的一个直观手段。本文首先选取中国广告业中四个重要奖项中获奖作品和部分入围作品,通过对选取样本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近年我国动漫广告发展的类型、原因、营销手法,从而得出对于动漫广告产业的一个宏观认识。其次分析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概况及区位优势及发展制约因索,最后将广告产业发展置于样本分析内容中,得出对于我国广告产业发展的建议。
范德臣[8](2012)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营销研究》文中认为媒体的发展大致分为精英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个人传播时代三个阶段,从整体上展现出“分总分”的业界形态。从旧到新,传媒的本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少数人能够支配和享受信息传播的时代到如今的草根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以个人为中心的传媒时代的到来。2003年,中国正式将电影作为产业来发展,电影市场化使电影的商品属性凸显出来。在市场经济中,如何能够在国内外影视行业的冲击下存活并盈利,成为从业者要考虑的首要任务。这也转变了很多电影从业者认为电影不属于商品,一谈到电影市场就嗤之以鼻的陈旧观念,纷纷开始研究电影营销。新媒体环境是电影营销的媒体平台,它拥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但这并不代表电影营销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相反,媒体的变革给电影营销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给营销带来新的考验,迫使从业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应对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迎合受众的审美情趣,制定适合的营销方案。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空前繁荣,201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131.15亿元人民币,并且国产影片票房连续七年超过进口影片,这与行业政策对中国电影的保护不无关系。2012年,中国入世时签定的对国产电影的10年保护已到期,意味着国产影片在卸掉防御的情况下与好莱坞正面交锋。好莱坞的全面进入,给国产电影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将给中国电影带来新技术、新营销模式和营销理念,为国产电影注入强心剂,而中国电影票房将迎来历史新高。这一举动,将会有更多优秀的好莱坞影片能够与国内观众见面,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这个阶段的发展之后,国内电影营销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如今正在实施的“三网融合”为新媒体带来更新的技术支持,将给新媒体带来新的契机。虽然现在还处在政策磨合及技术研发的初级阶段,但三网融合在未来势必成为新媒体鼎盛时期的催化剂。应运而生的跨国媒体也将发挥建立国际传播渠道,整合国内资源,开拓国外文化市场等作用。这种跨国媒体将大大带动中国文化市场,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能力。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最终实现国际信息大融合。
杨旦修[9](2011)在《规制与发展—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其原动力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的社会背景,在此背景下,政府不断放松规制,市场机制逐渐增强,表现出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的博弈演进,推动投融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制播分离模式的深化发展以及产业价值链完整建构,并共同演绎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产业化发展过程。我国电视剧产业规制是从政府绝对控制的背景下起步的,从1979年至今的30余年的电视剧产业化发展进程,总体上看是一个不断放松规制的过程,这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的社会背境。政府在文化传媒政策与电视剧行业政策两个方面,放松规制。主要有:制作资金逐步向民营资本甚至外资开放,制作机构的资格准入逐渐向民营公司开放,题材从规划审批到备案公示,审查制度与内容管理规定从粗放、模糊到精细化、透明化、规范化发展,发行机制逐步建立与健全,以及播出管理从紊乱到有序等等。放松规制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作用于电视剧产业化发展。目前规制存在的问题是,规制政策层次不高、效力不够,随意性大,且具有模糊性。发展方向是政府管办分离,减少对产业领域的干预,继续增强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完善法制化规制体系。我国电视剧投融资领域,政府不断放松规制,从当初的只允许国家资本准入,到默许民营社会资本参与,最后到积极鼓励民营社会资本准入,同时允许外资有限参与。融资方式也日趋活跃,主要有国家财政资金、社会赞助、企业债券、私募基金、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境外资金等等。基本形成了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与外资踊跃参与投融资多元化格局。投融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民营资本的大量涌入,激活了电视剧制作市场,推动了电视剧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目前还存在投融资领域的政策风险问题、非公资本的信任问题与电视剧企业难以作为合格的融资主体等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电视剧投融资体系,大力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与健全投融资风险防范机制,推动电视剧投融资领域的专业化建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电视剧制播体制改革,是在政府不断放松规制的前提下发展的。制作机构、播出机构的准入以及市场化经营方面,不断开放。推动了制播体制改革的发展,形成了从高度垄断的制播合一到制播分离模式的初建,再到制播分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制播分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释放了电视剧市场的活力,推动了电视剧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转型升级发展。目前还存在电视台所属制作公司转企改制问题,以及制作系统与播出系统的各自整合问题以及制播系统纵向整合问题。制作系统、播出系统先形成垄断竞争格局,再形成制、播系统的战略联盟基础上的制播分离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是从制播分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了从不完整到完整建构的发展过程。产业价值链完整建构以及电视剧产业链上的策划市场、制作市场、发行市场、播出市场、衍生产品开发市场的基本形成,加速了我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目前还存在电视剧产业各环节的分工细化以及专业化发展问题,每个环节市场地位不平等问题以及每个环节多元化经营有待开发等等问题。推动我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优化建构是未来发展方向。在深入探讨我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中的四个核心问题以后。再分析美剧、韩剧的生产观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通过横向比较,认为我国电视剧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尊重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电视剧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树立电视剧作为商品的观念、实施流水线生产方式、实行边制边播的运行机制、确立编剧中心地以及推动走出去工程等等。总体看来,我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是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继续放松规制,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毕燕茹[10](2010)在《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文中指出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通过贸易、投资等国际经济活动,不仅拓展了一国产业活动的地域空间,而且改变了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一国产业结构演进日益受到国际分工和他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刻影响,国家间产业结构演进形成客观互动关系,即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演进趋势。在经济区域化主流发展态势下,产业结构国际化更多表现为国际区域化特征。随着国家间产业结构互动程度的深入,国与国之间形成紧密的产业分工关系,最终形成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整体演进,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区域经济合作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演进。中国是开放的大国,中国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是一个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在产业结构国际化演进背景下,应突破以往以民族国家为立场的“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思维定势,立足中国产业结构国际化演进的视角,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地缘经济战略联系在一起,扩大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范围。在实践中表现为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东向的东盟、亚太经济组织等,西向的上海合作组织。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就是在上海合作组织大框架下进行的,除土库曼斯坦外中亚国家都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如地理相邻,经济结构强烈的互补,双方开展合作的良好意愿等,但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尚未展开。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产品结构失衡问题,即中国长期向中亚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从中亚国家进口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这种贸易失衡已经引起中亚国家心理失衡;二是中国新疆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与中亚国家相比,中国新疆的综合竞争力并不占优势,尤其是产业竞争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经验证明,区域经济合作深化将带动产业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促使区域内产业重新整合,各国(地区)都必将以不同方式和比较优势参与这一进程,谁掌握了产业整合的先机,谁就将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显然中国应该力争掌握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产业整合的主导权。本文正是基于产业结构演进国际化互动的大背景下,对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进行研究,通过加强双边的产业联系,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对产业合作定义、合作机制、内容进行了界定。产业合作是三次产业的全面合作,产业合作需借助贸易、投资、金融等产业合作互动机制实现。本文主体内容部分主要阐述了以下内容:第一通过对中亚国家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具有梯度差异和强烈互补性,具备开展产业合作的动力和物质基础;第二,通过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贸易、投资以及金融合作的研究分析,得出各种机制在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贸易合作是我国与中亚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产业合作形式;第三从三次产业层次,梳理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已有产业合作的实践,并对其进行评价。中国与中亚国家三次产业合作都已经起步,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合作的深度、合作领域亟待拓展。最后本文在对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实践和互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目前深化产业合作思路:宏观上要畅通产业合作互动机制,即贸易自由化、投资扩大化;中观上梳理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契合点,以拓宽双边产业合作的领域;微观上提出企业参与产业合作的思路。在分析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特点基础上,提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推进路径:以哈萨克斯坦为产业合作突破口,将中国新疆作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重要落脚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构筑中国东部——中国西部——中亚国家的产业转移雁行模式。最终通过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使中国的专业化生产在中亚国家区域内若干层次上展开,形成良性互动中的产业结构整体性演进,提高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实现区域产业合作的互利共赢。
二、国产手机迎来丰收年 最高增幅达10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手机迎来丰收年 最高增幅达10倍(论文提纲范文)
(1)韩中日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标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构成 |
1.4 本文的创新 |
1.5 技术路线 |
2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背景和文献综述 |
2.1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理论背景 |
2.2 文献综述 |
3 研究方法及各项数据指数介绍 |
3.1 贸易特化指数 |
3.2 相对贸易优势指数 |
3.3 市场比较优势指数 |
3.4 数据介绍 |
4 韩中日电子产业的现状 |
4.1 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和现象 |
4.1.1 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 |
4.1.2 中国电子产业的进出口现状 |
4.2 韩国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和现象 |
4.2.1 韩国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 |
4.2.2 韩国电子产业的进出口现状 |
4.3 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
4.3.1 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 |
4.3.2 日本电子产业的进出口现状 |
5 韩中日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
5.1 韩中日电子产业的贸易特色指数比较 |
5.2 韩中日电子产业的相对贸易优势指数比较 |
5.3 韩中日电子产业的市场比较优势指数比较 |
5.3.1 中国和韩国的比较 |
5.3.2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
5.3.3 韩国和日本的比较 |
6 韩中日电子产业的问题和对策 |
6.1 韩国电子产业的问题和对策 |
6.1.1 韩国电子产业的问题 |
6.1.2 韩国电子产业的对策 |
6.2 中国电子产业的问题和对策 |
6.2.1 中国电子产业的问题 |
6.2.2 中国电子产业的对策 |
6.3 日本电子产业的问题和对策 |
6.3.1 日本电子产业的问题 |
6.3.2 日本电子产业的对策 |
7 结论和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 |
1.3.2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 |
1.3.3 消费者行为相关研究 |
1.3.4 大型体育赛事满意度与消费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归纳演绎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相关投融资分析 |
3.1.1 投融资现状调查 |
3.1.2 政策支持 |
3.1.3 产生的效益 |
3.1.4 案例分析 |
3.2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参赛选手消费情况分析 |
3.3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带动城市产业发展分析 |
3.3.1 餐饮业、住宿业 |
3.3.2 旅游业 |
3.4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参赛选手的满意度调查 |
3.4.1 参赛选手的描述性分析 |
3.4.2 赛事前、中、后期满意度调查 |
3.4.3 赛事满意度差异性比较 |
3.4.4 赛事现存的问题和不足 |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附件 |
(3)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4)华谊兄弟财务风险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财务风险的概念界定 |
1.2.2 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
1.2.3 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的基本理论 |
2.1 财务风险的内涵 |
2.1.1 狭义的财务风险 |
2.1.2 广义的财务风险 |
2.2 财务风险的内容 |
2.2.1 商誉减值风险 |
2.2.2 股价崩盘风险 |
2.2.3 投资决策风险 |
2.2.4 违规避税风险 |
2.3 财务风险的成因 |
2.3.1 并购资产价值评估难 |
2.3.2 媒体关注传导股价崩 |
2.3.3 投资战略方向失偏颇 |
2.3.4 全面纳税管理机制弱 |
2.4 风险防控的理论依据 |
2.4.1 博弈理论 |
2.4.2 坏消息隐藏理论 |
2.4.3 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理论 |
2.4.4 控制论及其发展 |
3 华谊兄弟财务风险及成因 |
3.1 华谊兄弟企业背景 |
3.1.1 华谊兄弟发展现况与治理结构 |
3.1.2 华谊兄弟所处影视产业链环节 |
3.1.3 华谊兄弟行业特征与企业特性 |
3.2 华谊兄弟财务风险 |
3.2.1 商誉减值风险 |
3.2.2 股价崩盘风险 |
3.2.3 投资决策风险 |
3.2.4 违规避税风险 |
3.3 华谊兄弟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
3.3.1 对特定艺人高依赖导致的不合理并购 |
3.3.2 流动性不足却信息披露声誉不佳 |
3.3.3 去电影单一化导致的投资策略不当 |
3.3.4 监管宽松下的投机空间 |
4 华谊兄弟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
4.1 商誉减值风险的防控 |
4.1.1 分步实施并购避免巨额商誉形成 |
4.1.2 对并购标的盈利能力合理评估与控制 |
4.1.3 对高溢价并购标的加强周转与处置 |
4.2 股价崩盘风险的防控 |
4.2.1 推进融资方式多元化 |
4.2.2 战略化企业社会责任 |
4.2.3 加强媒体传播优化治理 |
4.3 投资决策风险的防控 |
4.3.1 加强院线布局完善电影产业链 |
4.3.2 线下衍生以影视消费品为起点 |
4.3.3 线上衍生转游戏为战略投资 |
4.4 违规避税风险的防控 |
4.4.1 建立与艺人税务的隔离墙 |
4.4.2 将税务纳入财务共享中心 |
4.4.3 引入税务师事务所鉴证咨询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 |
5.3 研究局限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6)当代民营电影企业华谊兄弟公司产业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 民营电影 |
二 产业化 |
三 电影产业 |
第三节 研究范围、方法及意义 |
一 研究范围界定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当代中国民营电影产业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政治规定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 |
第二节 市场经济加速电影产业化 |
第三节 社会文化影响电影产业的市场需求 |
第四节 科技改变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 |
第三章 华谊兄弟公司电影产业化历程分析 |
第一节 电影产业的起步阶段(1994-1999) |
一 以创新取胜的广告业务 |
二 从影视业试水到初露峥嵘 |
三 小结 |
第二节 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5) |
一 华谊太合影公司的成立 |
二 电影相关业务的拓展 |
(一)电影发行业务的开拓 |
(二)艺人经纪公司的建立 |
三 国际合作借鉴经验 |
四 股权回购与外资引人 |
五 小结 |
第三节 电影产业链的初步形成阶段(2006-2009) |
一 公司并购与业务拓展 |
二 上市前的资本运作 |
三 创业板的成功上市 |
四 小结 |
第四节 电影全产业链布局阶段(2010-2018) |
一 上市后公司发展战略的调整 |
二 电影产业链下游衍生品的开发 |
三 影视产业的整合与重组 |
四 港台合拍与国际合作的探索 |
五 小结 |
第四章 华谊兄弟公司产业化运营分析 |
第一节 公司战略发展与业务布局分析 |
第二节 公司管理模式分析 |
一 灵活专业的弹性管理模式 |
二 强调专业分工的模块化管理 |
三 各业务板块的融通联动式运营 |
四 长期人才激励制度的建立 |
第三节 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一 专业人才的吸引 |
二 品牌化的运营 |
三 核心团队的凝聚 |
四 全产业链资源的整合 |
第五章 华谊兄弟公司电影全产业链发展策略研究 |
第一节 电影全产业链发展策略的概述 |
第二节 电影产业链垂直整合分析 |
一 电影投融资 |
二 电影制作 |
三 电影发行 |
四 电影放映 |
五 电影衍生品 |
第三节 电影全产业链价值分析 |
一 全产业链运作提升公司价值 |
二 艺人经纪形成协同效应 |
三 “影剧联动”打破各业务板块壁垒 |
四 “影视IP+地产经济”商业模式的探索 |
五 互联网时代大娱乐生态圈的建设 |
第六章 华谊兄弟公司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对策及启示 |
第一节 公司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一 政策调整的风险与对策 |
二 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
三 人才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
四 市场竞争的压力与对策 |
五 品牌维护的风险与对策 |
第二节 公司的产业化经验对民营电影企业的启示 |
一 政策的判断与企业战略的制定 |
二 良好的品牌信誉和版权意识 |
三 多元化融合发展的大电影产业布局 |
四 “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探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7)动漫广告实例分析及对我国动漫广告业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状况及研究方法综述 |
1.1 动漫广告业的研究现状 |
1.2 动漫产业研究状况概述 |
1.3 广告业研究状况概述 |
1.4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动漫广告基本概念论述 |
2.1 动漫广告定义 |
2.2 动漫广告的特点 |
2.3 动漫广告的媒介平台 |
第三章 动漫广告实例选取分析 |
3.1 研究样本筛选标准 |
3.2 选取标准介绍 |
3.3 样本媒体形式 |
3.4 样本涉及行业 |
3.5 结果分析 |
3.5.1 数量分析 |
3.5.2 动漫广告涉及行业分析 |
3.5.3 动漫广告表现分类 |
3.6 新媒体动漫广告分析 |
3.6.1 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动漫广告的价值含量 |
3.6.2 新媒体促进动漫广告的表现力提高 |
3.6.3 新媒体促使广告投资大幅削减 |
3.6.4 新媒体的发展使动漫广告的消费目标得以明确 |
第四章 动漫广告的发展条件分析 |
4.1 目标消费者群体扩大 |
4.2 动漫制作和媒介互动技术日益成熟 |
4.3 我国动漫产业和广告业的长足发展 |
4.3.1 中国广告业发展势头良好 |
4.3.2 动漫业发展蓬勃 |
4.3.3 国内的政策环境与扶持措施 |
4.3.4 动漫广告在业界越来越受到重视 |
第五章 动漫广告的营销途径研究 |
5.1 动漫与目标产品融合类型 |
5.1.1 在产品上包装设计和商标形象上融入动漫元素 |
5.1.2 利用知名动漫形象 |
5.1.3 将动漫单纯作为技术手段 |
5.2 动漫广告生产方式 |
5.2.1 品牌授权 |
5.2.2 创造企业自有动漫形象 |
5.2.3 广角度全方面塑造动漫形象 |
第六章 我国动漫广告产业分析 |
6.1 动漫广告发展现状 |
6.2 我国动漫广告业发展建议 |
6.2.1 在专业化道路上探求我国产业风格,创建动漫广告形象主体 |
6.2.2 整合动漫产业力量,发展集团化动漫制作营销机构,推进我国动漫广告产业化发展 |
6.2.3 引进培养动漫人才,建设以创新为核心能力的人才队伍,促进我国动漫广告业的现代化 |
6.2.4 改革动漫创作理念,创造以目标消费者为受众的动漫产品,引导我国动漫广告业的全民化 |
6.2.5 灵活运用动漫创作技术,创作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产品,开创我国动漫广告业的新纪元 |
6.5.6 借文化产业政策东风,走国家、民族交流的动漫道路,迈向我国动漫广告业的国际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媒体的特点 |
第一节 新媒体的特性及媒介应用 |
第二节 对新媒体电影营销的SWOT分析 |
第三节 新媒体营销理论的转型 |
第二章 当下电影营销状况分析 |
第一节 营销生态环境 |
第二节 电影营销策略 |
第三节 营销个案分析——以《英雄》为例 |
第四节 国产电影的周边产业问题 |
第三章 电影营销进入“微信息”时代 |
第一节 微博与电影营销 |
第二节 “微电影”营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9)规制与发展—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脉络 |
第一章 政府规制、市场机制与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
第一节 放松规制,激活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
第二节 当下我国电视剧产业规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
第二章 投融资与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
第一节 投融资多元化,催生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
第二节 当下我国电视剧投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
小结 |
第三章 制播体制与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
第一节 制播体制改革,加速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
第二节 当下我国电视剧制播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
小结 |
第四章 产业价值链与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
第一节 产业价值链建构,给力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
第二节 当下我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
小结 |
结语 对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的基本认识 |
附论 美剧、韩剧的产业经验兼及对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
第一节 美剧的生产观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
第二节 韩剧的生产观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
第三节 美、韩经验对我国电视剧产业化升级发展的启示 |
附录: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导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有关中亚问题的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关于中亚问题的研究综述 |
(二) 国外关于中亚问题的研究综述 |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要素禀赋互补性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产业结构互补性 |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具有良好外部条件 |
四、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创新和难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本文研究创新和难点 |
(四) 研究内容 |
第二节 区域产业合作相关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国际区域产业合作 |
二、国际区域产业合作的互动机制 |
(一) 国际贸易 |
(二) 国际投资 |
(三) 国际金融 |
三、国际产业合作相关理论研究 第二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演进及互补性分析 |
第一节 中亚五国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哈萨克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 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
(二) 哈萨克斯坦产业发展 |
(三) 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
二、吉尔吉斯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
(二) 吉尔吉斯斯坦产业发展 |
(三) 吉尔吉斯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
三、塔吉克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 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
(二) 塔吉克斯坦产业发展 |
(三) 塔吉克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
四、乌兹别克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 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
(二) 乌兹别克斯坦产业发展 |
(三) 乌兹别克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
五、土库曼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 土库曼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
(二) 土库曼斯坦产业发展 |
(三) 土库曼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
六、中亚五国独立后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评价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互补性分析 |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梯度差距 |
(一) 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产出结构比较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变动对比分析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互补性分析 |
三、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之一:贸易合作 |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整体贸易情况 |
二、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贸易情况 |
(一)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 |
(二)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 |
(三)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贸易 |
(四)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贸易 |
(五)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贸易 |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
(一) 贸易结合度分析 |
(二) 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
(三) 贸易互补性分析 |
(四) 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四、小结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之二:投资合作 |
一、中亚国家吸引外资特点 |
(一) 外资来源国 |
(二) 投资领域 |
二、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状况 |
(一) 中国在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 |
(二) 中国在中亚的间接投资 |
(三) 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投资 |
三、小结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之三:金融合作 |
一、中亚国家金融业发展概况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 |
(一) 上合组织框架下的金融多边合作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双边合作 |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特点 |
四、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实践与评价 |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第一产业合作 |
一、中亚五国农业概况 |
(一) 中亚五国农业概况 |
(二) 中亚五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合作 |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概述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棉花贸易 |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 |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技术与项目合作 |
四、小结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第二产业合作 |
一、中亚国家独立初与中国第二产业的合作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
(一)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 |
(二) 中国和土库曼斯坦的能源合作 |
(三)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合作 |
三、小结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第三产业合作 |
一、我国与中亚国家电信业合作 |
(一) 中亚各国电信业发展概况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电信业合作现状 |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电信业合作评价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合作 |
(一) 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发展概况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 |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的机制建设 |
(四)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水平评价 |
(五)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的前景 |
三、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战略思考 |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因素分析 |
一、大国对中亚市场争夺 |
二、中亚国家经济实力和经济环境 |
(一) 中亚国家经济实力 |
(二) 中亚国家经济环境 |
三、中亚国家复杂心态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战略思考 |
一、中国与中亚产业合作推进路径 |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战略突破点——哈萨克斯坦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中战略承接地—中国新疆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思路 |
(一) 完善产业合作互动机制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契合点 |
(三) 企业参与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思路 |
三、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产业竞争力分析 |
(一) 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相似性 |
(二) 中国新疆工业产品出口能力分析 |
(三)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产业竞争力比较 |
四、构筑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雁行模式 |
(一) 雁行模式的实现前提 |
(二) 雁行模式的构筑方式 后记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
四、国产手机迎来丰收年 最高增幅达10倍(论文参考文献)
- [1]韩中日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 金伦秀.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为例[D]. 崔晨.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3]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4]华谊兄弟财务风险防控研究[D]. 张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5]回首过往 看2018年“中国食品”(下篇)[J]. 张卫. 中国食品, 2019(01)
- [6]当代民营电影企业华谊兄弟公司产业化进程研究[D]. 阚周洁.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7]动漫广告实例分析及对我国动漫广告业启示[D]. 郝吉祥. 内蒙古大学, 2012(01)
- [8]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营销研究[D]. 范德臣. 西南大学, 2012(09)
- [9]规制与发展—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研究[D]. 杨旦修. 南京大学, 2011(06)
- [10]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D]. 毕燕茹. 新疆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