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师范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论加强师范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一、论加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李强[1](2021)在《“六个一”工程: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与实践探索——以阿坝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坝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以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抓手,基于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借鉴美国CBTE项目成功推行的实践经验,为提升应用型师范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积极探索,构建了师范生职业能力"六个一"工程培养模式。该模式由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师范生职业能力提升共同体以及模块化教学体系等三部分有机构成,为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师教育发展提供镜鉴和参考。

叶鸿[2](2021)在《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赵倩倩[3](2020)在《教育社会学视阈下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从历史的演进来看,社会和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与此同时教育也深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如此教育自身通过不断扬弃,从而逐渐具有了自己的特性。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科学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样也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深层变革。时至今日,信息技术整合已逐步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它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2005年,学者koehler和Mishra初次提出把技术整合到教师知识结构里面,进而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 TPACK)的理论框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TPACK已经成为当前教师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提升专业素养、增强教学绩效所必备的理论。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其TPACK水平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发展,从而对他们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深入考察师范生TPACK水平的现状,并采用一定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原因,进而提出师范生TPACK水平提升的针对性策略,既有理论的需求,又有现实的迫切性。本研究采用质与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路径对师范生TPACK发展进行考察,通过收集、整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对TPACK相关研究现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将国外权威性的量表作为参考,编制适合本研究师范生TPACK水平的调查问卷,选取不同年级的师范本科生,采用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了解师范生TPACK水平的发展现状。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框架而言,师范生TPACK水平不高;师范生与技术相关的知识水平(TK、TPK、TCK)普遍低于其他元素知识水平;性别会影响师范生的技术知识水平(TK)和教学法知识水平(PK);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师范生TPACK水平显着高于大一、大二年级师范生;理工类和文史类的TPACK水平在七个元素知识中的均值都显着高于艺体类,而理工类和文史类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师范生参加过一些课程设置,比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会影响师范生的TK、TPK、TPACK,在其他因子上没有显着差异。最后通过教育社会学视角来分析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进而提出促使师范生TPACK水平发展的针对性策略。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从学校、师范院校教师和师范生自身三个方面出发,提出提升师范生TPACK水平的策略和建议:(1)学校应提供提升TPACK水平的机遇和制度;(2)提升师范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3)增强师范生TPACK水平的教学实践。

张琳[4](2019)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017版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基础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阶段,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人类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进行了信息时代的新阶段——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具有潜力支持教育教学变革,改变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师范生比作为数字移民的大部分在职教师有更强烈的认同感。若师范大学能有效地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当代师范生便能成为未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推动者与催化剂。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五大问题:(1)为了促进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师范生需要相应地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目前师范大学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哪些模式?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培养成效如何,是否能够胜任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3)在师范大学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哪些因素促进了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又有哪些阻碍因素?(4)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与课程实施中哪些策略发生了作用?哪些策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5)如何综合各个层面利益主体的力量,系统性地实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常态化发展?本研究在研制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产出结构的基础上,指向2017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内涵,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标准,制定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目标框架;以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为框架,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对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与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三种不同培养模式的三所师范大学做了个案研究,以量化与质化的方法对三所师范大学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以深度访谈各方利益主体、多元数据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于三个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的现状做了研究,分析了各个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意愿、行为与影响因素,剖析了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源,总结了三种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其适用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对于三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在三个案例中各个层面被证明有效的培养策略,从而形成了师范大学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能力,其能力结构需要突出核心素养的指向。本研究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中融于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在整合学科知识的教学法(TPACK)框架中融入了核心素养因子,形成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法(TPACCK)框架,作为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突出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课程的相关性,为师范大学设置培养路径指明方向。第二、个案研究中的三所师范大学的三种培养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其有效性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部具体的情境。自上而下基于通用信息化课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符合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时,能够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反之就会失效;自下而上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有赖于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示范,如果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意愿不强、能力欠缺,那么这种模式也就失去了动力源;多方协同综合培养的模式因其多元的动力源而相对存在一定的优势,如果动力源均产生预期的效果,那么这种模式便兼具前两种模式的优势,使得师范生既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又能在教师示范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依然存在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示范均不符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而导致模式失效的风险。第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课程实施三个层面采用合适的培养策略共同推进。顶层设计的整体策略是设置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培养路径,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多元化发展路径中的利益主体形成共同愿景,为各方利益主体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院系管理层面要发挥其中层的变革领导,通过人员支持、文化支持、设备支持等保障措施来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支持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体验。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注重技术支持教学的导向以及核心素养的指向,重点发展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解决教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还应注重课程与学科以及学科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在系统中多方利益主体协同推动之下,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获得常态化发展。

杨丝丝[5](2019)在《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它是提升教学质量、转变学习方式、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推动力量。教师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排头兵,是教育改革的执行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中所必须的重要技能。职前教师作为未来的准教师,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对今后的教学质量起重要作用。所以,在职前教育阶段,对职前教师进行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发展新要求,显得十分重要。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高文凭、高素质的未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因此,全面了解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情况,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有哪些原因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根据发展中的问题和影响原因,能否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去探索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相关概念,以H大学173名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分析全日制教育硕士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态度、技术环境、信息责任、资源准备、实际运用、实践储备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统计分析了解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现状。其次,本文深入探索了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因素,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总结出自我态度观念、学校支持、相关政策、教育实习、相关信息技术课程可能会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产生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进一步调查验证自我态度观念、学校支持、相关政策、教育实习、相关信息技术课程能否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产生直接影响,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统计分析得出相关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实习、学校支持、相关政策和自我态度观念会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最后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增设技术类课程,加强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增设实践类课程,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供一线课堂实践机会,加强实践能力、建立教育实习评价标准,提高学习态度、创设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实习,培养信息素养;健全软硬件设施,提供优质教学环境、开展实践活动,提供针对培训机会、提高教师引导,增强学生意识;高校、政府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推进能力培养工作。

杨月燕[6](2019)在《省属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对高中地理教师需求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师范学校(下称高师)作为中学师资培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为高中输送合格地理教师的重任,其人才培养是否契合高中地理教师需求,影响着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及高中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对高中地理教师需求的适应性,不仅有利于优化高师地理师范人才培养路径,而且有利于提升高中地理教师育人水平。然而,当前对于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对高中地理教师需求的适应性研究相对较少,定量、系统的深入研究尚待开展。论文以省级国家机构所创立或者管理的高等师范学校(下称省属高师)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部门(国务院部门机构)直属的高等师范学校(下称部属高师)为参考,运用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差异化指数法,分析省属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了解高中地理教师能力现状,估算省属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对高中地理教师需求师资契合度,揭示省属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对高中地理教师需求的适应性,最后提出提高省属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对高中地理教师需求的适应性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省属高师在人才培养上具有自己特点,但存在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改进方面:第一,注重培养人才的多样性,但要突出师范生培养方向;第二,人才培养规格对教师一般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要求体现较多,但在专业性能力要求上体现不够;第三,重视专业必修课程的培养,但是在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门数及开设广度上有待提高;第四,重视地理师范生地理实验能力的培养,但是地理野外实习课程有待提高;第五,教师教育课程比重有待提高;第六,注重学生教育基础课程培养,但是对于课程间的均衡性有待改进。(2)省属高师毕业的高中地理教师的能力表现整体较好,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从教师的一般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三个方面设置问卷对高中地理教师的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省属高师毕业的高中地理教师能力的平均值为2.9,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与部属高师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需进一步提高教师能力的培养,让省属高师毕业的潜在师资更加适应高中地理教学。(3)省属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与高中地理教师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距离。通过差异化指数法对其进行师资契合度的计算,得出两者之间的契合度为71.18%,处于中度水平,说明省属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对高中地理教师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偏差。研究成果立足省属高师地理科学人才培养与高中地理教师需求之间的关系,根据两者的契合度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可为优化省属高师地理师范人才培养路径和提升高中地理教师育人水平提供参考。

王赛丽[7](2019)在《基于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与模式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开展有效整合技术的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技能,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对未来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TPACK(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理论框架的提出为深刻理解技术和教师知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同时,也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研究旨在以TPACK理论框架为指导,探索有利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培养方式,以更好的提升新疆中小学未来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为更好的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本研究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和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首先,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以新疆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来自教育实践场中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实需求,以及教师在实际应用中有所欠缺的方面,从而为师范生的培养提供现实参考。其次,以新疆A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表现和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为了解新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情况,本研究根据教育部科研项目最新研制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和有关TPACK的相关成果,从师范生的角色特点(未来教师和学生)出发设计了问卷和访谈提纲,用以调查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情况及特点,结果显示该校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并不理想;同时,对该校师范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内容分析,结合相关授课教师的访谈内容,了解该校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上的具体情况。综合上述三方面的调研结果,本研究以TPACK为视角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进一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师范生整合技术的能力水平偏低;课程间相互分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课程缺乏一定情境性的创设。为提升师范生整合技术的能力,解决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的不足,TPACK理论框架为其提供了一定启示与指导,本研究以TPACK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分析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和培养路径,以及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所呈现的新特点,基于此,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策略、评价方式几个各方面初步构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以期为新疆高校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上提供一定参考。

王年琴[8](2019)在《TPACK框架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被认为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知识的有效运用来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关注度很高,但查阅相关文献发现针对TPACK框架下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提出并验证有效性的研究尚有不足。基于此,笔者在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化学专业师范生的水平现状,提出TPACK框架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旨在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TPACK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人本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和体验学习圈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整理了TPACK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典型案例,并对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整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选定西北师范大学2016级化学专业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较为权威的TPACK量表,编制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调查问卷,经过试测,依据数据结果进行问卷的信效度分析。分析之后将问卷进行具体实施,对收集到的前测数据作描述性分析,旨在了解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第三部分,针对学生存在的如:TPACK能力总体水平不足、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薄弱、师范生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欠缺等问题,构建TPACK框架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模型,本研究共提炼出了六种策略,来分别提升师范生的意识与态度、技术环境、自主学习、交流能力、资源准备、过程设计、教学实施、信息责任以及创新能力这九种能力,并将这些策略在《信息化教学》课程中进行实践,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第四部分,对实践结果进行效果评估,主要通过对量表的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如在线讨论发帖、回帖质量分析、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评价和教学环节实施评价,了解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程度,如果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则说明策略有效。本研究的结论是:通过对策略的具体实践,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所提升,验证了TPACK框架下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有效,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还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完善。

刘维烨[9](2019)在《南京市高中体育教师TPACK水平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的应用于学校教学当中,而在体育教学中虽得到初步运用但还不够深入,体育教师对于技术与教学方法、教学知识的整合运用水平有待提高。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127名南京市高中体育教师TPACK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与建议如下:研究结果:(1)南京市高中体育教师TPACK整体水平偏低,教师计算机水平偏低,由于教师对于技术知识的掌握不充分,学校没有技术支持等原因造成;(2)不同性别的体育教师在TPACK整体水平和各维度水平上不存在差异;(3)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在TPACK整体水平上不存在差异,但在TCK维度上见习教师的得分高于其他职称教师,由于见习教师易接受新鲜知识,在技术整合过程中能够进行创新;在CK维度上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得分好于其他教师,由于这两个职称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能够对内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而其他教师由于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欠缺导致其得分较低;(4)不同教龄的体育教师在TPACK整体水平上存在差异,其中0~5的体育教师在TPACK整体水平上得分较低,由于教学工作年限短,缺乏教学经验等原因造成;(5)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在TPACK整体水平上有差异,学历越低的教师在TPACK水平上的得分越低,本科和专科教师由于所受教育的年限短,使用教学方法陈旧等原因造成。(6)是否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体育教师在PCK、TCK水平上存在差异,未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得分低于参加过培训的教师,由于未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对于技术知识的掌握较为局限,教师从掌握知识到运用新知识需要一定时间等原因造成;(7)体育教师在问卷中各维度的三个核心知识水平为TK<CK<PK,四个复合知识水平为TPACK<TPK<TCK<PCK,教师关于技术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充分,在课堂中较少运用信息技术,由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内容安排较少,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研究建议:(1)教师自身要多参加信息技术培训,需更有针对性,培训主要内容为技术知识的普及与运用,提高教师整体计算机水平,鼓励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技术知识,对于新的知识做到现学现用。(2)教师职后培训应特别关注0~5年教龄和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多邀请两类教龄教师参与教学研讨活动,同时注意研讨的方式,以共同学习为主题。(3)应多组织本科学历和专科学历教师外出看课学习,增强理论知识,学习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学校应在合理范围内积极投入技术硬件和软件,指导教师学习使用软件或设备,增加对体育教师课堂考察与课后评价,督促教师学习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汪洋[10](2018)在《“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1世纪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外部教育环境也发生着相应变化。全球教师教育领域对“教师专业化”呼声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步伐正在加速。以上的因素正影响着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师范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新的形势也对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近年我国教育部组织的调查发现部分师范院校不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育实践质量不高,师资队伍薄弱。同样,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教师教育的培养理念与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也存在一定差距。鉴于以上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国家希望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各师范院校相关学科加强师范生的培养。笔者认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优秀美术教师培养的重要阵地,理应体现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精神与要求,并及时发现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所针对地进行改革探索,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体现美术教师“专业化”特征,以适应卓越美术教师的培养要求。笔者基于以上思考开展研究,本研究共分为八章,每章节的概要如下:绪论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环境、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解读、专业研究现况出发,提出了我国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部分问题,指明了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阐明了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通过对国内外卓越美术教师培养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了研究成果,分析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为本文提供学术研究的基础。第一章通过文献研究,围绕国内外教育政策、文件、各国艺术教育专家对卓越美术教师相关认定标准进行梳理与比对,探讨“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和专业素质标准,调查华东地区相关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专业素质现况并做出调查结论,为后续课程与教学改革指明人才培养方向。第二章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对教育部颁布的“卓越教师培养”相关政策文件中有关课程设置与教学指导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寻找未来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依据。通过文献的比较分析,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为本研究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第三章通过调查研究,探明我国华东地区9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现况与问题,并归纳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等问题的特征,从内因和外因出发,分析和寻找形成问题的根源,为本研究后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客观证据。第四章从后现代课程理论研究出发,同时参考课程设置相关的政策建议,提出“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的改革理念、原则和策略。通过对笔者所在院校特色培养方案的制定,从理论依据与现实改革两个方面来建构“卓越教师”视域下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格局。第五章从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研究出发,并参考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提出专业类课程“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的改革理念、原则、策略;通过笔者参与教学的三个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的分析,力求局部验证改革理念的有效性,给未来相关院校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第六章从教师教育实践理论研究出发,并结合了教学实践指导的相关政策,提出实践类课程“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的改革理念、原则、策略,通过笔者参与指导的两个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的研究,来部分证明改革思路的可行性,为将来同类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经验。第七章从社会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出发,分析未来美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和转变,尝试从标准、模式、体系、方法、资源五方面,对今后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提出展望与建议。

二、论加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加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六个一”工程: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与实践探索——以阿坝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况透视: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二、经验借鉴:美国CBTE项目与“六个一”工程培养模式的内在耦合性
    (一)美国CBTE项目概述
    (二)美国CBTE项目与“六个一”工程培养模式的内在耦合性解析
        1.“三能三会”核心能力诉求与“能力本位”具有价值的内在耦合性
        2.“六个一”工程模块教学与CBTE项目“模块簇”具有实践范式的耦合性
        3.“六个一”工程职业能力提升共同体与CBTE项目利益相关者团体具有运行机制的耦合性
三、实践创生:“六个一”工程培养模式与实践探索
    (一)构建师范生职业能力“六个一”工程培养路径框架
    (二)构建“六个一”工程师范生职业能力提升共同体
    (三)建立“六个一”工程模块化教学体系
四、反思生成:“六个一”工程培养路径的经验总结与反思
    (一)进一步明确需求侧导向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目标
    (二)全方位革新“互联网+教师教育”发展理念,促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
    (三)完善学习产出导向的教师教育职业能力课程群建设
    (四)建立健全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五、总结

(3)教育社会学视阈下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六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二、教育社会学
第二章 师范生TPACK水平的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量表的设计与检验
        一、已有TPACK量表的分析
        二、师范生TPACK量表设计
        三、量表的结构信度和效度分析
    第二节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第三章 师范生TPACK水平的结果分析
    第一节 师范生TPACK的整体水平情况
    第二节 师范生TPACK在各个维度上的水平情况
        一、基本因子水平的现状分析
        二、复合因子水平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师范生TPACK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性别对师范生TPACK水平的影响分析
        二、年级对师范生TPACK水平的影响分析
        三、学科专业对师范生TPACK水平的影响分析
        四、相关课程设置对师范生TPACK水平影响分析
    第四节 分析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师范生TPACK水平提升的策略
    第一节 学校应提供提升TPACK水平的机遇
    第二节 应提升师范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第三节 增强师范生TPACK水平的教学实践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师范生TPACK水平的调查问卷
致谢

(4)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迭替: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二、顺势而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
        三、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天使还是魔鬼
        四、培养窘境:师范教育亟需振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ISTE教育者标准》2017版
        二、欧盟《教育者数字能力的欧洲框架》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
        四、三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第二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启示
        一、《2014 标准》的制定目的
        二、《2014 标准》的能力维度
        三、《2014 标准》的能力层级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研制依据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
    第四节 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与层级研制路径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层级
第三章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设置
        三、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课程实施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愿与行为
    第三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较低
        二、实习时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基本缺失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识最强
        四、主动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动机不足
    第四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实施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缺失
        三、部分实习学校的负面体验
        四、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的缺乏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的缺位
    第五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二、保障措施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第六节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培养定位未强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系统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
        三、教师专业发展未强调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信息化教学行为以促进知识传递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四、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较高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选修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正面影响
        三、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四、师范生丰富的校外教学与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五、课程设置不利于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学习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优势
        二、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局限性
第五章 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多元路径建设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的信息化教学行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四年中获得较大提升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五、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内在动机充分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与比赛的正面影响
        三、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设置问题的负面影响
        五、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六、师范生信息化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二、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六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
    第一节 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成效差异启示: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三要素
        二、动力源差异启示: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三、治理权力分布差异启示:激发中层的联动作用
    第二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策略
        一、形成培养目标的共同愿景
        二、明确变革领导核心机构
        三、设置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四、重视院系的变革推动力
        五、评价机制支持创新与多样性
        六、设施建设重视教师的需求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中层变革策略
        一、支持学科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与师资发展
        三、配置专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四、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
        五、重视学科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
        六、加强实习期间对师范生的支持
    第四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显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二、隐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缘由
        1.1.1 教育信息化对职前教师的新要求
        1.1.2 全日制教育硕士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1.2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综述
        1.2.1 国内关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
        1.2.2 国外关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总体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总体思路
    1.5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5.1 概念界定
        1.5.2 理论基础
2 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测评
    2.1 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问卷的设计
        2.1.1 设计过程
        2.1.2 调查问卷的来源
        2.1.3 调查问卷的构成
        2.1.4 分析工具
    2.2 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问卷的测评
        2.2.1 效度分析
        2.2.2 信度分析
3 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3.1 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问卷的正式形成及发放
    3.2 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描述性分析
        3.2.1 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描述性分析
        3.2.2 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3.3 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背景变量中差异性分析
    3.4 各影响因素与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关系
        3.4.1 各影响因素与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之间相关分析
        3.4.2 各影响因素与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之间回归分析
    3.5 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结果及讨论
        3.5.1 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水平一般,亟待提升
        3.5.2 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背景变量中存在显着差异性
        3.5.3 各影响因素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显着
4 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策略建议
    4.1 相关信息技术课程层面
        4.1.1 增设技术类课程,加强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4.1.2 增设实践类课程,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4.2 教育实习层面
        4.2.1 提供一线课堂实践机会,加强实践能力
        4.2.2 建立教育实习评价标准,提高学习态度
        4.2.3 建设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实习,培养信息素养
    4.3 学校支持层面
        4.3.1 健全软硬件设施,提供优质教学环境
        4.3.2 开展实践活动,提供针对培训机会
        4.3.3 提高教师引导,增强学生意识
    4.4 相关政策层面
        4.4.1 高校、政府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推进能力培养工作
5 结束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省属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对高中地理教师需求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师人才培养与高中师资需求之间存在偏差
        1.1.2 教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
        1.1.3 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视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优化高师地理师范人才培养路径
        1.2.2 有利于提升高中地理教师育人水平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1.3.2 高中地理教师能力研究
        1.3.3 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对高中地理教师需求的适应性研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数据来源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省属高师
        2.1.2 人才培养
        2.1.3 高中地理教师需求
        2.1.4 适应性
        2.1.5 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对高中地理教师需求的适应性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学科结构理论
        2.2.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第三章 省属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及特点分析
    3.1 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3.2 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3.3 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3.3.1 通识教育课程分析
        3.3.2 专业教育课程分析
        3.3.3 教师教育课程分析
    3.4 存在差距与改进方向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省属高师毕业的高中地理教师能力现状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问卷设计
    4.4 高中地理教师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5 高中地理教师能力现状水平分析
        4.5.1 省属高师毕业的高中地理教师能力水平分析
        4.5.2 不同性别的高中地理教师能力水平差异性分析
        4.5.3 不同教龄的高中地理教师能力水平差异性分析
        4.5.4 教师能力访谈分析
    4.6 调查结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省属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与高中地理教师需求的契合度分析
    5.1 契合度测度
    5.2 影响省属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与高中地理教师需求契合度的因素分析
        5.2.1 不同高师学习的影响
        5.2.2 教师任职学校环境的影响
        5.2.3 师范生自身努力的影响
    5.3 省属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与高中地理教师需求的契合度分析
        5.3.1 省属高师毕业的高中地理教师总体能力的师资契合度
        5.3.2 高中地理教师三种能力的师资契合度
        5.3.3 高中地理教师各项能力的师资契合度
        5.3.4 不同性别的高中地理教师能力师资契合度
        5.3.5 不同教龄的高中地理教师能力师资契合度
    5.4 存在差距与改进方向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高省属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对高中地理教师需求适应性的策略
    6.1 地理教师一般性能力提高策略
    6.2 地理教师专业性能力提高策略
    6.3 地理教师发展性能力提高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与不足之处
        7.3.1 可能的创新点
        7.3.2 不足之处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7)基于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与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1.1.2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现实诉求
        1.1.3 TPACK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新思路
    1.2 核心概念与理论解析
        1.2.1 核心概念
        1.2.2 理论基础解析
        1.2.3 TPACK理论框架解析
        1.2.4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方法
        1.4.5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TPACK理论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小结
    2.2 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小结
3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需求与现状调查
    3.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分析-源于中小学
        3.1.1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3.1.2 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情况分析
        3.1.3 研究结论
    3.2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调查
        3.2.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3.2.2 调研工具设计
        3.2.3 问卷质量评估
        3.2.4 问卷调查的实施与数据分析
        3.2.5 访谈调查的实施与数据分析
        3.2.6 研究结论
    3.3 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课程分析
        3.3.1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3.3.2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3.3.3 学科教学法课程
        3.3.4 教学实践
        3.3.5 其他课程开设情况
4 基于TPACK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4.1 TPACK视域下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现实依据
    4.2 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分析-理论依据
        4.2.1 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分析
        4.2.2 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路径
        4.2.3 TPACK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指导
    4.3 基于TPACK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4.3.1 确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4.3.2 重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方案
        4.3.3 建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4.3.4 丰富师范生的评价方式
    4.4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
        4.4.1 加强中小学与高校间的联系
        4.4.2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4.4.3 加强新疆高校教师整合技术能力的发展
        4.4.4 提升师范生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能力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5.2.1 对TPACK理念的剖析不够深刻
        5.2.2 研究对象的选取上
        5.2.3 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
    5.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8)TPACK框架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挑战
        1.1.2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1.1.3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带来的启示
        1.1.4 问题提出
    1.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行动研究法
        1.3.4 研究思路
2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2.1.2 信息化教学
        2.1.3 信息化教学能力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TPACK研究现状
        2.2.2 国内TPACK研究现状
        2.2.3 国外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现状
        2.2.4 国内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现状
        2.2.5 文献综述小结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人本主义理论
        2.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2.3.3 体验学习圈理论
    2.4 本研究的维度
3 师范生TPACK水平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TPACK量表的设计与信效度检验
        3.1.1 TPACK量表的设计
        3.1.2 TPACK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3.2 TPACK量表的实施及结果分析
        3.2.1 TPACK量表的实施(前测)
        3.2.2 师范生TPACK水平现状调查分析
        3.2.3 师范生TPACK水平现状总结
4 TPACK框架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4.1 策略提出的依据
    4.2 策略提出的原则
        4.2.1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4.2.2 整合性原则
        4.2.3 教学活动设计的多样性原则
    4.3 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模型构建
        4.3.1 理论基础
        4.3.2 策略模型的构建
        4.3.3 策略实施行为的阐释
        4.3.4 策略可行性分析
5 TPACK框架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的实施
    5.1 《信息化教学》课程前端分析
        5.1.1 课程背景介绍
        5.1.2 学习者分析
        5.1.3 教学目标分析
        5.1.4 基于CK的课程内容分析
        5.1.5 基于PK的教学活动分析
        5.1.6 基于TK的教学技术分析
    5.2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的实施
        5.2.1 第一阶段行动研究
        5.2.2 第二阶段行动研究
        5.2.3 行动研究总结
6 TPACK框架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效果分析
    6.1 前后测量表对比分析
    6.2 学习结果评价
        6.2.1 在线讨论发帖、回帖质量分析
        6.2.2 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评价
        6.2.3 教学环节实施评价
7 总结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调查问卷
    附录二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致谢

(9)南京市高中体育教师TPACK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信息技术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
        1.1.2 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步骤
        1.4.1 研究步骤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三个核心概念(TK、PK、CK)
        2.1.1.1 技术知识(Tehnological Knowledge)
        2.1.1.2 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
        2.1.1.3 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
        2.1.2 四个复合概念(PCK、TPK、TCK、TPACK)
        2.1.2.1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2.1.2.2 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e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2.1.2.3 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e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2.1.2.4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y Pedagogy and Content Knowledge)
    2.2 TPACK研究现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1.1 TPACK基本框架研究
        2.2.1.2 TPACK的测评
        2.2.1.3 TPACK发展模式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4.1 对已有TPACK问卷的分析
        3.2.4.2 问卷的设计
        3.2.4.3 预调查
        3.2.4.4 问卷的效度检验
        3.2.4.5 问卷的信度检验
        3.2.4.6 问卷的正式发放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南京市高中体育教师基本信息的统计与分析
    4.2 南京市高中体育教师TPACK整体水平的人口学背景因素差异性分析
        4.2.1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在TPACK整体水平上的差异性分析
        4.2.2 是否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体育教师在TPACK整体水平上的差异性分析
        4.2.3 不同学历体育教师在TPACK整体水平上的差异性分析
        4.2.4 不同教龄体育教师在TPACK整体水平上的差异性分析
        4.2.5 不同职称体育教师在TPACK整体水平上的差异性分析
        4.2.6 南京市高中体育教师TPACK整体水平的现状分析
    4.3 南京市高中体育教师各维度知识的人口学背景因素差异性分析
        4.3.1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在各维度上的差异
        4.3.2 是否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体育教师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4.3.3 不同学历高中体育教师在各维度水平上的差异性分析
        4.3.4 不同教龄高中体育教师在各维度水平上的差异性分析
        4.3.5 不同职称的高中体育教师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4.4 南京市高中体育教师各维度问卷题目分析
        4.4.1 TK(技术知识)分析
        4.4.2 CK(学科内容知识)分析
        4.4.3 PK(教学法知识)分析
        4.4.4 PCK(学科教学知识)分析
        4.4.5 T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分析
        4.4.6 TP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分析
        4.4.7 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美术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的研究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比较研究
        (三)调查研究
        (四)案例研究
    六、论文的基本架构
第一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标准与现状
    第一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
        一、国内外教育政策、文件对卓越美术教师的相关认定
        二、各国艺术教育专家对理想美术教师的理解
        三、“卓越美术教师”视域下的师范生培养目标
    第二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标准
        一、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分类
        二、“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结构
        三、“卓越美术教师”视域下的师范生素质标准
    第三节 华东地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现况调查
        一、调研说明
        二、调查量表设计
        三、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知识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能力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五、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态度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改革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政策指导文件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第二节“卓越教师”相关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政策指导文件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三、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
        四、思考与启示
    第三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发达国家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
        一、美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二、英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三、德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四、日本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五、思考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一、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二、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问题表征
    第二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一、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二、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教学实施的问题表征
    第三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问题归因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问题的外在归因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问题的内在归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第一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诉求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原点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基础
        三、“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一、“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二、“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第三节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一、方案制定的依据与标准
        二、课程结构的设计
        三、培养模式的设计
        四、课程的具体设置
        五、培养计划的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第一节“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理念基础
        一、“意义性学习”理论
        二、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指向
        三、“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一、“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原则
        二、“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策略
    第三节 学科综合探究取向的《美术作品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美术作品鉴赏》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改革思路
        三、《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教学实践
        四、《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第四节 社会文化议题探究取向的《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探索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探索思路
        三、《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第五节 美术教育情境模拟取向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改革思路
        三、《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本章小结
第六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第一节“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理念基础
        一、“反思性实践”理论
        二、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指向
        三、“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一、“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原则
        二、“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策略
    第三节 项目实践与教研反思取向的《美术教育实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实习》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改革思路
        三、《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第四节 校外资源合作取向的《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探索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场馆美术教育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探索思路
        三、《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发展
    第一节 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展望
        一、当代社会的全面变革
        二、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面对的挑战
        三、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方向
        四、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愿景
    第二节 研究回顾反思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本研究的成效
        二、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三、未来研究方向
        四、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附录九
    附录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致谢

四、论加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六个一”工程: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与实践探索——以阿坝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为例[J]. 王亚,李强.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2]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研究[D]. 叶鸿. 西南大学, 2021
  • [3]教育社会学视阈下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D]. 赵倩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2)
  • [4]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 张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杨丝丝. 河南大学, 2019(01)
  • [6]省属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对高中地理教师需求的适应性研究[D]. 杨月燕.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7]基于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与模式构建[D]. 王赛丽.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8]TPACK框架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D]. 王年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南京市高中体育教师TPACK水平研究[D]. 刘维烨.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D]. 汪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论加强师范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