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伯峡水电站左岸泄洪洞开挖施工

工伯峡水电站左岸泄洪洞开挖施工

一、公伯峡水电站左岸泄洪洞开挖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谢省宗,吴一红,陈文学[1](2016)在《我国高坝泄洪消能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文中指出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建成和在建一大批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型水利枢纽,为了满足工程建设的迫切需要,向设计提供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泄洪消能方案,促使我国在高水头大流量泄洪消能技术和高速水流的研究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本文重点评述我国在高水头、大流量泄水建筑物泄洪消能方面所取得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宽尾墩联合消能工、窄缝挑坎消能工、高拱坝水垫塘消能、内消能工和高水头泄洪隧洞掺气减蚀等若干新的研究成果。

刘美华,高雄[2](2011)在《黄河公伯峡水电站左岸泄洪洞混凝土施工结构缝及裂缝渗漏的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黄河公伯峡水电站左岸泄洪洞混凝土施工结构缝渗漏及产生裂缝原因,对渗漏进行化灌处理,处理后的结构伸缩缝和裂缝均达到不渗漏的效果,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张钰奇[3](2009)在《公伯峡水电站旋流泄洪洞模型试验与原型观测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竖井进流水平旋流内消能工具有消能率高、施工简单、布置灵活、工程造价低等优点,对其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公伯峡右岸旋流泄洪洞是国内第一个在百米级水头和千立方米泄量级进行旋流内消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我国首次建成的并投入运行的水平旋流消能工,在我国旋流式消能泄洪洞设计、研究与工程应用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通过结合反演法和模型试验,研究分析其水力学模型试验与原型观测试验成果;从试验条件、泄流能力、流态、通气特性、水流掺气特性、壁面压力、空化特性及整体运行可靠性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分析原型观测成果与模型试验成果的可靠性、误差与精度,借助相关理论验证并确定旋流泄洪洞的各项合理水力特性参数,论证泄洪建筑物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与原型试验计算总消能率均在85%左右,泄流能力相似;原型观测试验观测到水垫塘内的流态与常、减压模型试验不一样,在模型试验中旋转水流移动的距离更长;通过对掺气特性对比发现,原型观测试验中环形掺气坎下游空腔长度远大于模型值,水流的挟气能力更强,旋流洞通气孔的通气量原型观测与模型试验结果比较接近;环形掺气坎上游测点压力的原模型结果比较接近,环形掺气坎下游各测点时均压力原模型压力测量结果差异较大,原模型脉动压力均方根结果基本一致;对于电站整体运行,由于右岸旋流泄洪洞采取了内消能工,出口水流流速已降至12m/s~15m/s,对下游消能区冲淤已不起控制作用,下游消能区最大冲坑在下游防护设计范围内,因此下游消能区是安全的。

王君利[4](2008)在《黄河公伯峡水电站枢纽工程设计优化综述》文中指出公伯峡水电站工程枢纽主要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引水发电系统和泄水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适应了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有利于施工和运行。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采用了水平旋流消能、左右岸采用高趾墙、挤压墙固坡、面板一次浇筑、引水钢管采用弹性垫层管代替伸缩节、左岸泄水建筑物采用舌型鼻坎、侧扩加折流檐鼻坎及扩散型扭曲的新型挑流鼻坎、优化施工洪水等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实现发电提前1 a,节约工程投资7.73亿元。工程已安全发电运行3 a以上,各建筑物运行正常。

陈念水,吴曾谋,王卫国,王凡[5](2006)在《公伯峡水电站右岸旋流泄洪洞选型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公伯峡水电站特定的水头和泄量,研究了公伯峡水电站导流洞改建成水平旋流泄洪洞和竖井旋流泄洪洞两种型式,并对选定的水平旋流泄洪洞进行了体型优化研究。

姚福海,春光魁[6](2005)在《黄河公伯峡水电站施工导流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伯峡导流隧洞和右岸旋流泄洪洞结合布置,洞内Ⅲ、Ⅳ类围岩长度占不洞长的71%。在设计中,充分吸取了国内同类工程的经验教训。工程开工后,结合黄河上游的水文特点和施工现状对有关导流时段和临时建筑物的布置进行了大量的优化调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姚福海,春光魁[7](2005)在《黄河公伯峡水电站施工导流设计》文中指出公伯峡导流隧洞和右岸旋流泄洪洞结合布置,洞内 、 类围岩长度占洞长的71%。在设计中,充分吸取了国内同类工程的经验教训。工程开工后,结合黄河上游的水文特点和施工现状对有关导流时段和临时建筑物的布置进行了大量的优化调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周恒,李玉杰,张文江,王卫国[8](2005)在《公伯峡水电站泄洪建筑物布置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公伯峡水电站泄洪建筑物布置采用了两岸分散、左岸相对集中的平面布置格局,立面上采用表、深孔相结合的分层孔口布置,设置了开敞式岸边溢洪道、深式压力泄洪洞以及采用开敞式进水口的水平旋流泄洪洞。泄洪建筑物布置格局合理、型式多样、运用灵活,妥善解决了泄洪建筑物泄洪、排沙、放空、检修、施工期放水等运用要求。同时水平旋流消能泄洪洞在国内的首次应用,丰富了泄洪建筑物的型式,为导流洞的永久利用提供了新的经验。

安盛勋,吴曾谋,陈念水[9](2005)在《公伯峡水电站工程设计回顾》文中研究说明公伯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龙~青段已建和在建的15个电站中惟一的土石坝枢纽工程。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随着对客观自然条件认识的逐步加深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设计不断进行了调整、修改、完善和优化,取得了较好效果。

冉新民[10](2005)在《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与施工》文中研究指明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具有断面小、安全性好、施工方便、造价低等优点,日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展很快,现已广泛应用,并在设计机理、施工组织、工程观测、埋设研究和运行维护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公伯峡水电站工程为黄河干流上的第一座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结合坝址地形、地址条件,公伯峡水电站设计与施工具有许多特点,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施工质量。这些特点有:大坝两岸均设置38m和50m的重力式高趾墙,满足了枢纽建筑物的总体布置要求;在主堆石区(3BI)设立强透水区,以确保坝体的抗渗稳定性;结合坝料碾压试验,采用K30方法对坝体填筑质量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表明,K30方法可以快捷的检测坝体填筑质量;在垫层坡面施工中,采用挤压式混凝土边墙坡面施工方法,以替代传统工艺中复杂的工序,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使垫层料坡面压实的施工质量也有所提高。 本文全面总结了施工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论述了坝基开挖和基础处理措施、筑坝材料制备方法、坝体填筑碾压质量保证措施、度汛方案、混凝土面板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关键点的施工方法等。该经验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西安理工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本文重点介绍混凝土挤压式边墙技术,它是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上游坡面施工的新方法。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混凝土挤压式边墙技术,设计与施工。

二、公伯峡水电站左岸泄洪洞开挖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伯峡水电站左岸泄洪洞开挖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坝泄洪消能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宽尾墩联合消能工
    2.1宽尾墩-消力池联合消能工
    2.2宽尾墩-中(底)孔(挑流)-消力池联合消能工
    2.3宽尾墩-台阶式溢流坝面-消力池联合消能工
    2.4宽尾墩-挑流联合消能工
3 窄缝挑坎挑流消能工
4 高拱坝泄洪消能技术
5 内消能工技术
    5.1孔板消能工
    5.2旋流消能工
6 高水头泄洪隧洞掺气减蚀新技术
7 结语

(3)公伯峡水电站旋流泄洪洞模型试验与原型观测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水平
    1.3 公伯峡右岸泄洪洞设计阶段试验研究成果
    1.4 公伯峡右岸泄洪洞原型观测试验与模型试验对比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论文主要内容
2 公伯峡右岸旋流泄洪洞体型设计和施工技术
    2.1 公伯峡右岸泄洪洞工程体型设计与体型优化
        2.1.1 体型设计原则
        2.1.2 方案比选
        2.1.3 最终选择的体型布置
    2.2 公伯峡右岸旋流泄洪洞施工技术
        2.2.1 竖井段开挖施工
        2.2.2 竖井及通气孔滑模施工技术
        2.2.3 起旋装置及旋流洞施工技术研究
3 公伯峡右岸旋流泄洪洞模型试验
    3.1 模型比尺
    3.2 泄流能力
    3.3 水流流态
    3.4 沿程时均压力分布
        3.4.1 常压试验沿程时均压力分布
        3.4.2 减压试验沿程时均压力分布
    3.5 脉动压力
    3.6 通气量及掺气浓度
    3.7 空化特性
        3.7.1 门槽、堰面及竖井的空化特性
        3.7.2 起旋室内及其出口收缩段的空化特性
        3.7.3 旋流洞及其与水垫塘衔接段的空化特性
        3.7.4 水垫塘内的空化特性
        3.7.5 水垫塘出口收缩段的空化特性
        3.7.6 水垫塘后退水洞部分的空化特性
    3.8 出口流态及冲淤地形
    3.9 消能率
4 公伯峡右岸旋流泄洪洞原型观测试验
    4.1 测点布置
        4.1.1 水力学观测仪器
        4.1.2 结构观测仪器
        4.1.3 临时安装的仪器
    4.2 试验条件
    4.3 观测方法
        4.3.1 压力观测
        4.3.2 底流速、通气孔风速(通气量)观测
        4.3.3 掺气浓度观测及环形掺气坎空腔长度探测
        4.3.4 水流空化噪声观测
        4.3.5 空气噪声观测
        4.3.6 流激振动观测
        4.3.7 结构与动力响应观测
        4.3.8 流体温度观测
        4.3.9 上、下游水位观测
        4.3.10 流态观测
        4.3.11 闸门开度观测
        4.3.12 利用涂层痕迹(图像)分析方法观测
    4.4 观测成果
        4.4.1 水流流态
        4.4.2 压力分布
        4.4.3 通气孔风速
        4.4.4 掺气特性
        4.4.5 水流噪声
        4.4.6 掺气特性过水后过流表面检查
        4.4.7 主要结论
5 常压、减压模型试验与原型观测试验对比
    5.1 试验条件
    5.2 水力特性对比分析
        5.2.1 泄流能力
        5.2.2 流态
        5.2.3 通气特性
        5.2.4 水流掺气特性
        5.2.5 壁面压力和空化特性
    5.3 公伯峡右岸旋流泄洪洞整体运行可靠性
        5.3.1 运行要求
        5.3.2 整体运行可靠性
6 总结与讨论
    6.1 结论
    6.2 几点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黄河公伯峡水电站枢纽工程设计优化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设计优化
    2.1 对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的修改调整和优化
    2.2 施工详图阶段主要设计修改
        (1) 施工洪水优化
        (2) 泄水建筑物的调整
        (3) 混凝土面坝堆石坝的优化设计
        (4) 发电引水钢管结构型式的优化
        (5) 右岸三级阶地砂砾石层防渗方案的变化
        (6) 溢洪道检修闸门起吊方式改变
3 结 论

(5)公伯峡水电站右岸旋流泄洪洞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对旋流消能泄洪洞的研究水平和应用实例
        1.2.1 国内外研究水平
        1.2.2 应用实例
2 旋流消能泄洪洞体型比较选择
    2.1 水平旋流消能和竖井旋流消能的比选
        2.1.1 水平旋流消能方案
        2.1.2 竖井旋流消能方案
        2.1.3 旋流消能方案比选
3 水平旋流消能泄洪洞溢流堰流态选择
4 提高抗空蚀性能的研究
    4.1 竖井设置掺气设施的研究
    4.2 水平旋流消能泄洪洞体型优化
        4.2.1 水平旋流消能泄洪洞初选体型
        4.2.2 提高起旋器与旋流洞连接处 (升坎) 的边壁压力
        4.2.3 通过减压试验对体型进行优化
        4.2.3.1 常压与减压试验主要成果比较
        (1) 竖井空腔
        (2) 起旋室及旋流洞流态
        (3) 旋流洞与水垫塘的衔接段——圆变城门洞型段
        (4) 水垫塘内及出口收缩段流态
        4.2.3.2 减压试验后对体型进行优化
        (1) 优化旋流洞与水垫塘的衔接段体型
        (2) 优化水垫塘出口收缩段体型
5 水平旋流消能泄洪洞选定的体型
6 结 论

(10)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国内外建设概况
    1.2 混凝土面板堆的特点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2 公伯峡水电站工程勘测情况
    2.1 区域地质条件
    2.2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2.3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4 枢纽各建筑物地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2.5 天然建筑材料
3 公伯峡水电站工程枢纽总布置
    3.1 工程概述
    3.2 自然条件
    3.3 枢纽总布置
4 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
    4.1 坝体设计
    4.2 面板、趾板(高趾墙)及接缝设计
5 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板施工
    5.1 施工导流与度汛有关说明
    5.2 公伯峡导流洞工程洞挖施工方法
    5.3 围堰防渗型式简介
    5.4 坝基处理
    5.5 坝料施工
    5.6 趾板与面板混凝土施工
    5.7 挤压式边墙
6 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板原型观测
    6.1 原型观察项目与特点
    6.2 观侧设备布置
    6.3 公伯峡水电站原型观测情况
7 结语
    7.1 公伯峡水电站的枢纽布置特点总结
    7.2 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板设计与施工特点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公伯峡水电站左岸泄洪洞开挖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坝泄洪消能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J]. 谢省宗,吴一红,陈文学. 水利学报, 2016(03)
  • [2]黄河公伯峡水电站左岸泄洪洞混凝土施工结构缝及裂缝渗漏的处理[J]. 刘美华,高雄. 西北水电, 2011(06)
  • [3]公伯峡水电站旋流泄洪洞模型试验与原型观测对比研究[D]. 张钰奇.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4]黄河公伯峡水电站枢纽工程设计优化综述[J]. 王君利. 西北水电, 2008(01)
  • [5]公伯峡水电站右岸旋流泄洪洞选型研究[J]. 陈念水,吴曾谋,王卫国,王凡. 西北水电, 2006(04)
  • [6]黄河公伯峡水电站施工导流设计[A]. 姚福海,春光魁. 西北五省(区)水电学会联系网第20次会议论文集, 2005
  • [7]黄河公伯峡水电站施工导流设计[J]. 姚福海,春光魁. 西北水电, 2005(01)
  • [8]公伯峡水电站泄洪建筑物布置与设计[J]. 周恒,李玉杰,张文江,王卫国. 西北水电, 2005(01)
  • [9]公伯峡水电站工程设计回顾[J]. 安盛勋,吴曾谋,陈念水. 西北水电, 2005(01)
  • [10]公伯峡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与施工[D]. 冉新民. 西安理工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工伯峡水电站左岸泄洪洞开挖施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