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脾理气方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化疗耐药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江梅[1](2021)在《32种人参皂苷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增殖作用的构效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探讨32种人参皂苷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生长的影响,探讨人参皂苷的不同结构以及不同浓度与肝癌细胞生长的关系;2、探讨32种人参皂苷对人肝正常细胞HL-7702是否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研究方法:以HepG2、SMMC7721和HL-7702细胞为实验对象,考察32种人参皂苷对三种细胞增殖的影响。设置药物组、对照组和空白组,药物组:32种人参皂苷用0.5%DMSO的10%DMEM高糖培养基依次配制4个浓度梯度(10umol/l、20umol/l、40umol/l、80umol/l)的药物溶液,每个浓度设置4个平行孔;对照组:加入含0.5%DMSO的10%DMEM高糖培养基。空白组:不含细胞和人参皂苷的含0.5%DMSO的10%DMEM高糖培养基。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培养24小时后,加入药物,培养48小时后,用CCK-8法检测HepG2、SMMC7721和HL-7702细胞的存活率。以上实验均重复三次。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32种人参皂苷的结构和浓度与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关系,以及对正常肝细胞是否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研究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32种人参皂苷对HL-7702人正常肝细胞均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2、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随着糖基数目的减少而增强。3、糖基在C-3的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较糖基在C-6和C-20的人参皂苷强。4、PPD型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较PPT型人参皂苷强。5、20(S)型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较20(R)型人参皂苷强。6、双键在C-20(21)的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较双键在C-20(22)的人参皂苷强。研究结论:1、32种人参皂苷对HL-7702人正常肝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2、32种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的构效关系为:(1)糖基数量对抑制作用的影响为:随着糖基数量的减少,抑制作用增强;(2)糖基位置对抑制作用的影响为:C-3>C-20>C-6;(3)苷元结构对抑制作用的影响为:PPD型>PPT型;(4)20(R、S)构型对抑制作用的影响为:20(S)>20(R);(5)C-20双键位置对抑制作用的影响为:C-20(21)>C-20(22)。
谢贵萍[2](2021)在《黄芪四君子汤增强进展期胃癌术前辅助化疗敏感性及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我们既往研究发现,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来源的IL-8介导了胃癌细胞对顺铂耐药。调控胃癌患者外周血清IL-8水平是否影响胃癌化疗敏感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黄芪四君子汤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外周血清IL-8水平和术前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消化肿瘤外科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接受2周期术前辅助化疗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60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中药组(辅助化疗+中药)32例和对照组(辅助化疗)28例。(2)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清IL-8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标本IL-8表达;应用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肿瘤退缩分级(TRG)判断术前辅助化疗效果,并对化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3)应用中医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取黄芪四君子汤中5味中药含有的化学成分。以口服吸收率≥30%、类药性≥0.18、半衰期≥4为条件筛选药物的活性成分,进一步检索查找每种活性成分对应的作用靶点,筛选与IL-8之间有相互作用的活性成分。用CCK-8法检测槲皮素对人胃成纤维细胞系Hs738存活率的影响,确定作用浓度;体外研究槲皮素对胃癌细胞条件培养基作用后Hs738细胞IL-8表达的影响,设人胃癌细胞系MKN-45条件培养基/Hs738细胞组(对照组)、MKN-45条件培养基/Hs738细胞/槲皮素组(槲皮素组);应用western blot检测Hs738细胞α-SMA表达。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辅助治疗前外周血清IL-8水平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374.637±372.974 pg/mL;中药组 337.243±254.103 pg/mL;P>0.05);术前辅助治疗后中药组患者IL-8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对照组 254.721±309.264 pg/mL;中药组121.191±109.960pg/mL;P<0.05)。中药组化疗敏感者19例(59.38%),对照组化疗敏感者8例(28.57%)(P<0.05);中药组中化疗敏感患者胃癌组织IL-8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化疗耐药患者。影响胃癌患者化疗敏感性的因素包括Lauren分型(P<0.05)、中药治疗(P<0.05)及外周血清IL-8水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外周血清IL-8水平、Lauren分型是影响患者术前化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2)自黄芪四君子汤的五味中药中共筛选出119个活性成分,黄芪和甘草共有的活性成分槲皮素对应的作用靶点之一是IL-8,应用槲皮素进行初步研究。槲皮素浓度在0~10μmol/L范围内、作用时间36h内对Hs738细胞存活率无显着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槲皮素可降低胃癌细胞条件培养基作用后Hs738细胞的α-SMA及IL-8表达水平(P<0.05)。结论:(1)黄芪四君子汤可能通过降低胃癌患者外周血清IL-8水平增强进展期胃癌术前辅助化疗敏感性;(2)黄芪四君子汤主要成分之一——槲皮素可抑制胃成纤维细胞活化,减少其IL-8分泌,可能与黄芪四君子汤化疗增敏作用相关。
黄雯洁[3](2021)在《健脾养胃方干预DNA损伤修复酶FEN1介导胃癌5-Fu耐药的机制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探讨健脾养胃方基于调节DNA损伤修复酶FEN1表达而提高晚期胃癌化疗疗效的临床作用及其抑制胃癌对5-Fu耐药的初步机制。方法:1.纳入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晚期胃癌患者50例,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予健脾养胃方+化疗,对照组予单纯化疗。观察2周期,记录各病例治疗前后肿瘤病灶大小、外周血FEN1表达、生命质量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安全性指标等结果。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疗效差异。2.FEN 1与胃癌对5-Fu耐药的关系及健脾养胃方对BGC823/5-Fu耐药的影响及其对FEN1介导DNA损伤修复干预作用的探索:①运用体外测定8-oxo-dG的方法,通过HT8-oxo-dG ELISA Kit检测比较非耐药细胞BGC823和耐药细胞BGC823/5-Fu DNA损伤修复效率的差异。②使用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测定比较BGC823和BGC823/5-Fu中DNA损伤修复途径相关基因APE1、FEN1、Pol β和XRCC1的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③运用流式细胞术,使用Annexin V-FITC/PI凋亡试剂盒检测各浓度健脾养胃方联合5-Fu对BGC823/5-Fu凋亡率的影响。④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观察各浓度健脾养胃方联合5-Fu对BGC823/5-Fu中γ-H2AX的磷酸化水平影响,直观反映细胞DNA的损伤情况。⑤同样运用体外测定8-oxo-dG的方法,检测各浓度健脾养胃方对BGC823/5-Fu中DNA损伤修复效率的影响。⑥使用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测定各浓度健脾养胃方对BGC823/5-Fu中FEN1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①肿瘤客观疗效:试验组客观缓解率(ORR)高于对照组(40%vs 28%),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外周血FEN1表达:治疗前后,试验组FEN1基因表达基本维持稳定(P>0.05),对照组FEN1表达显着上升(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对照组FEN1上升程度显着高于试验组(P<0.05)。③生命质量评分:治疗前后,试验组在总健康状况、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及各症状评分方面较治疗前改善,对照组仅有角色功能和疼痛的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在疲乏、恶心呕吐及总健康状况方面较对照组改善(P<0.05)。④中医症状评分:试验组中医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64%vs 28%,P<0.05);治疗前后,试验组的嗳气、胃胀、纳少、呕吐、乏力症状及总体评分有显着改善(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在胃胀、纳少、呕吐、乏力、总分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⑤安全性评价:两组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研究结果:①BGC823/5-Fu 的修复效率显着高于 BGC823(73.52±2.93%vs 40.97±2.19%,P<0.01);BGC823/5-Fu中FEN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BGC823(P<0.01)。②中、高浓度健脾养胃方联合5-Fu可有效增加BGC823/5-Fu的凋亡率(P<0.01);健脾养胃方协同5-Fu造成BGC823/5-Fu中的DNA损伤,γ-H2AX的磷酸化水平随健脾养胃方浓度递增而增加;各浓度健脾养胃方均可显着降低BGC823/5-Fu的DNA损伤修复效率(P<0.01);健脾养胃方可显着降低BGC823/5-Fu中FEN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浓度呈正相关。结论:1.健脾养胃方可维持化疗期间体内FEN1基因稳定性,抵抗经化疗后受损的肿瘤细胞自身过度的DNA损伤修复,从而提高化疗有效率;并提高胃癌患者生命质量、改善中医症状,且临床使用安全性良好。2.FEN1高表达是BGC823/5-Fu的重要特点,其直接导致了 DNA损伤修复效率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胃癌细胞对5-Fu的耐药。3.健脾养胃方可通过降低FEN1介导的DNA损伤修复水平增加细胞内DNA损伤,并且提高耐药细胞的凋亡率,减少胃癌对5-Fu的耐药性。
刘艺[4](2020)在《健脾理气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健脾理气法联合经皮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分为TACE组与结合优化组。TACE组:TACE+基础治疗;采用经皮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予注射用洛铂、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与罂粟乙碘油5~20 ml混悬液栓塞肿瘤血管,同时给予常规保肝、止吐等基本对症支持疗法。结合优化组:在TACE组治疗基础上辨证属于“肝郁脾虚证”,加服健脾理气方常规服用,连续用药4周后观察疗效。共纳入患者64例,结合优化组32例,TACE组32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病灶大小、肿瘤标志物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生活质量评分(Karnofsky评分)、体质量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等。结果:结合优化组在缩小病灶、降低甲胎蛋白水平、改善中医学症状、增加体质量、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优于单纯TACE组,并且有一定的减少毒副作用、增加疗效的作用。但对癌胚抗原与糖类抗原199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健脾理气法联合TACE的综合治疗模式安全、有效,可以有效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缩小病灶,在减毒增效方面的优势明显。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崔玮[5](2020)在《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甘青虎耳草(Saxifraga tangutica Engl.)为常用藏药,生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等地海拔2900-4900m的针叶林灌丛中,味苦性凉,清泻肝胆,疗伤、治急性中耳炎、风热咳嗽。药理研究表明,甘青虎耳草具有抑菌、抗病毒、消炎和抗肿瘤作用。甘青虎耳草中富含黄酮、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本研究进行了:1.甘青虎耳草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通过超声波辅助乙醇浸提法提取得到甘青虎耳草粗黄酮,再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中黄酮纯度为48.5%,然后将萃取物经NKA-Ⅱ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得到的黄酮纯度达到82.07%。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设计正交试验优化了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条件:乙醇80%,料液比1:25 g/mL,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5min,提取次数4次。提取量可达81.73mg/g。2.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抗肿瘤作用研究。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与小鼠H22肝癌细胞共孵育,可诱导细胞凋亡,核酸电泳呈凋亡特征性梯状带;经流式细胞分析,凋亡率达31%。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与浓度和作用时间正相关(P<0.05)。小鼠肝脏注射H22细胞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灌胃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对小鼠原位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3.0%、46.7%、64.3%;生存时间分别延长13.11%、33.01%、46.12%;肿瘤标志酶AFU、ALP、GGT水平显着下降(P<0.05),肝功能指标ALT、AST显着降低P<0.05)、ALB及A/G比值则显着升高(P<0.05);肝组织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SOD和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T淋巴细胞的增值能力显着升高(P<0.05)。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为半数致死量(LD50)>10000mg/kg,显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为实际无毒。结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具有抗肝癌作用。
芦冲[6](2016)在《尖叶假龙胆醇提物对H22荷瘤小鼠及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影响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尖叶假龙胆对H22荷瘤小鼠及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实验:制备低、中、高剂量尖叶假龙胆醇提物(EEGA)含药血清,体外培养人肝癌Bel-7402细胞。实验分为空白组、EEGA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5-FU)。应用MTT技术分析EEGA含药血清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抑制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EEGA含药血清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率和周期的分布的影响;RT-PCR检 测 人肝癌Bel-7402细 胞 内 Bax、Bcl-2和caspase-3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人肝癌 Bel-7402 细胞内Bax、Bcl-2和活化的caspase-3蛋白水平。体内实验: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成六组:空白组、模型组、EEGA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EEG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定量药物,阳性药组腹腔注射5-Fu。观察荷瘤小鼠一般生存状态,测定肿瘤抑制率;测定各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浆TNF-α、IL-1 β、IL-6 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CD3+、CD、CD8+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CD3+、CD4+、CD8+淋巴细胞;瘤组织包埋切片处理后进行HE染色,TUNEL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内Bax、Bcl-2,caspase-3、VEGF水平;RT-PCR检测肿瘤组织内 Bax、Bcl-2 和 caspase-3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和活化的caspase-3蛋白水平。结果1体外实验1.1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EEGA各组和阳性药组都有效抑制了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EEGA各组随着药物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增长,抑制率升高。1.2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正常培养的人肝癌Bel-7402细胞与正常大鼠血清作用后的细胞的凋亡率差别不大,约为5-10%。EEG A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都能够明显诱导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凋亡。1.3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显示,EEGA各组及阳性药组均引起人肝癌Bel-7402细胞周期阻滞,表现在G0/G 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减少。1.4 RT-PCR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血清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 内 Bax、Bcl-2和caspase-3 mRNA水平没有 明 显 的 影响,EEGA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组都能够使Bax mRNA的表达上调,同时下调Bcl-2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Bax/Bcl-2mRNA的比值,诱导caspase-3mRNA表达明显上调。EEGA各剂量组间比较显示,EEGA各剂量组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内Bax、Bcl-2和caspase-3 mRNA水平的影响呈一定的量效关系。1.5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血清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内Bax、Bcl-2和活化caspase-3蛋白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EEGA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组都能够明显诱导Bax蛋白的表达,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Bax/Bcl-2蛋白的比值,上调活化的caspase-3蛋白水平。EEGA各剂量组间比较显示,EEGA各剂量组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内Bax、Bcl-2和活化的caspase-3 蛋白水平的影响呈一定的量效关系。2体内实验2.1H22荷瘤小鼠造模成功率1 0 0%,造模后期模型组荷瘤小鼠瘤体生长迅速,各方面状态变差,体重减轻。阳性药组与模型组比较,瘤体增长减慢,但体重下降明显、各方面状态欠佳。EEGA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瘤体增长减慢,各方面状态良好。2.2与模型组比较,EEGA各组及阳性药组平均瘤重明显降低。EEG A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1 7.62%、27.75%、3 8.2 8%,阳性药组抑瘤率为64.1 8%。2.3 EEGA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略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各剂量组及模型组与5-FU组、正常组比较,脾指数均有显着性差异,提示EEGA可以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而5-FU在抑制肿瘤的同时,也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功能。2.4EEGA各剂量组胸腺指数均大于荷瘤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而5-FU组可使胸腺指数明显降低,与各组比较均有差异。2.5Elisa法检测荷瘤小鼠血浆TNF-α、IL-1 β、IL-6的含量结果显示,同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明显降低。同模型组比较,EEGA各剂量组血浆内细胞因子的含量升高,同空白组比较,阳性药组血浆内这些细胞因子的含量减少。2.6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同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CD4+细胞比例降低,CD8+细胞比例升高,CD4+/CD8+的比值降低。同模型组比较,EEGA各剂量组CD4+细胞比例升高,CD8+细胞比例降低,CD4+/CD8+的比值升高,阳性药无明显改善。2.7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同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中CD4+细胞比例降低,CD8+细胞比例升高,CD4+/CD8+的比值降低。同模型组比较,EEGA各剂量组CD4+细胞比例升高,CD8+细胞比例降低,CD4+/CD8+的比值升高,阳性药无明显改善。2.8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肿瘤细胞生长旺盛,可见丰富新生微血管。EEGA各组和阳性药组肿瘤细胞生长局限,新生微血管较少。2.9TUNEL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在1 0%左右,EEGA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分别为 25.88±1.96%、35.38±2.1 3%、47.38±3.58%、74.63±2.07%。2.1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EGGA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B ax 阳性细胞比例递增,Bcl-2 阳性细胞比例递减,Bax/Bcl-2比例递增,活化的caspase-3阳性细胞比例递增。而VEGF的阳性表达在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2.1 1 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EEGA各组和阳性药组都能够上调Bax mRNA的表达,下调Bcl-2 mRNA的表达,上调Bax/Bcl-2 mRNA的比值,上调caspase-3 mRNA表达,且在EEGA各剂量组中呈一定的量效关系。2.12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EEGA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组都能够明显诱导Bax蛋白的表达,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Bax/Bcl-2蛋白的比值,上调活化的caspase-3蛋白水平,且在EEGA各剂量组中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1.尖叶假龙胆醇提物含药血清可抑制人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能够诱导其凋亡、影响细胞周期分布。2.尖叶假龙胆可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细胞生长,能诱导其凋亡。3.尖叶假龙胆可改善H22荷瘤小鼠机体免疫力。4.尖叶假龙胆可通过调节Bax与Bcl-2的比值及活化的caspase-3蛋白水平来实现抗肝癌作用。
叶莹仪[7](2014)在《健脾理气方联合吉非替尼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人肝癌细胞HepG2进行体外培养实验,观察健脾理气方(Jianpiliqifang, JPLQF)及其有效成分熊果酸(ursolic acid, UA)联合吉非替尼(gefitinib, G)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抑制作用,探讨联合抗肿瘤增敏机制。方法:选取人肝癌细胞,HepG2作为研究对象,接种在含10%胎牛血清、1%的青链霉素双抗的DMEM中,置37℃、5%C02、相对湿度90%的培养箱中培养,每3-4d传代1次。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种板,培养24h后加药。实验分成以下各组:①JPLQF2、4、6、8、10、15、20mg/mL不同剂量组;②G20μM组;③JPLQF+G联合用药组;④空白组;⑤对照组;⑥UA5、15、20、25、30μM;⑦UA+G联合用药组,各组相应试剂处理后继续培养,进行以下实验:MTT法测定各组对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33258染色法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DNMT1和EZH2蛋白表达的情况及对AMPKa和EGFR激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结果:1.健脾理气方及其有效成分熊果酸联合吉非替尼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不同浓度健脾理气方及其有效成分熊果酸对人肝癌细胞HepG2均具有显着的抑制增殖作用,且随药物浓度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健脾理气方或熊果酸分别联合吉非替尼后,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单独用药组,具有相加效应。2.健脾理气方及其有效成分熊果酸联合吉非替尼对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影响健脾理气方、熊果酸、吉非替尼、健脾理气方或熊果酸分别联合吉非替尼作用于人肝癌细胞HepG224h后,经Hoechst33258染色,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肝癌细胞出现典型凋亡形态学变化,以联合作用时变化更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健脾理气方和熊果酸能引起HepG2细胞早期凋亡,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联合用药早期凋亡率升高,其促凋亡作用高于单独用药组。3.健脾理气方及其有效成分熊果酸联合吉非替尼对人肝癌细胞HepG2DNMT1和EZH2蛋白表达及相关激酶的影响健脾理气方、熊果酸、吉非替尼及健脾理气方或熊果酸联合吉非替尼作用人肝癌细胞HepG224h后,均能下调DNMT1及EZH2蛋白的表达水平,且两药联用DNMT1及EZH2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更明显。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健脾理气方10mg/mL或熊果酸20μM作用能增加AMPKα激酶磷酸化、减少EGFR激酶磷酸化。结论:1.健脾理气方、熊果酸、吉非替尼及健脾理气方或熊果酸联合吉非替尼均能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且联用的增殖抑制效果更强,具有相加效应。2.健脾理气方、熊果酸、吉非替尼及健脾理气方或熊果酸联合吉非替尼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均具有诱导细胞凋亡作用,且联用后促凋亡效果更强。3.健脾理气方、熊果酸、吉非替尼及健脾理气方或熊果酸与吉非替尼分别联用能下调人肝癌细胞株HepG2DNMT1及EZH2蛋白表达水平,以联合作用较明显。4.健脾理气方10mg/mL或熊果酸20μM具有增加AMPKα激酶磷酸化、减少EGFR激酶磷酸化的作用。
周宇姝[8](2013)在《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临床部分纳入Ⅲb-Ⅳ期、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组采用新健脾理气方联合体外高频热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新健脾理气方,观察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在晚期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晚期肝癌提供新的治疗方案。2.实验部分采用人肝癌细胞株HepG2进行体外实验,探讨:①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治疗肝癌的作用及机制;②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是否能达到协同增效的效果。研究方法:1.临床部分根据纳入标准选入41例肝功能Child-Pugh A或B级、Ⅲb-Ⅳ期(AJCC分期)、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新健脾理气方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新健脾理气方250ml bid po, d1-30;体外高频热疗采用珠海和佳公司生产的HG-2000型体外高频热疗机(电磁波频率为13.56MHZ),设置温度为42.5℃-43℃,每次60min,每周至少3次)。对照组单纯口服新健脾理气方治疗。30天为1周期,治疗连续3周期。在首3个月治疗,每月复查一次,之后每2个月复查一次,以评估两组的疾病控制率(DCR=CR+PR+SD)、疾病进展时间(TTP)、总体生存时间(OS)、毒副反应。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的基本特征、近期疗效、毒副反应评价采用描述性统计,TTP、OS采用Kaplan-Meier分析;临床特征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rn χ2检验;近期疗效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 Test。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部分选取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作为研究对象,细胞生长于含10%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和100U/ml链霉素的DMEMH培养基中,细胞传代24h进入对数生长期后进行各种干预措施。新健脾理气方组加入0.25mg/ml、0.5mg/ml、lmg/ml、1.5mg/ml、2mg/ml浓度新健脾理气方溶液的完全培养基200ul;热疗组细胞置于43.0℃恒温循环水浴箱中孵育1小时;新健脾理气方+热疗组加入上述各浓度新健脾理气方溶液的完全培养基后,再放置于43℃恒温水浴箱中孵育1小时;对照1组加入等体积完全培养基,对照2组加入与2mg/ml新健脾理气方溶液等体积PBS的完全培养基,空白组加入不含细胞、与对照组等体积的培养基。处理后的各组细胞放置于37℃,5%C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分别于24、48、72小时按实验要求进行。MTT法测定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作用后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ax、Bcl-2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1.临床部分(1)临床特征患者于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纳入研究。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分期、体力状态评分、肝功能分级、肝炎状态等均无显着性差异,组间分布均衡(P>0.05)。对照组1例因未遵循治疗方案而出组。实际可评估疗效病例40例,已死亡31例,其余9例正在随访中,41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见表1-1。其中95%为男性患者,年龄32-79岁,中位年龄60岁。体力状态为1分、2分的患者分别为19例(46.3%)、15例(37.5%),3分的患者有7例(17.1%)。乙型肝炎背景的患者33例(80.5%),丙型肝炎患者3例(7.3%)。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以A级患者为多,共29例(70.7%),B级的有12例(29.3%)。所有患者在入组时均属晚期肝癌,其中分期为Ⅲb/Ⅲc期和Ⅳ期的患者分别为20例(48.8%)和21例(51.2%)。(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TP)分别为4.5个月和3.1个月,治疗组的mTTP延长了1.4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中位总体生存时间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总生存时间(mOS)分别为6.6个月和5.5个月,治疗组的mOS延长了1.1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疾病控制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DCR=CR+PR+SD)分别为25%和15%,治疗组的DCR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毒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均无明显变化,无明显血液学毒性反应,无呕吐、腹泻等胃肠道毒性反应,无过敏、脱发及皮肤毒性反应。2.实验部分(1)MTT法检测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研究新健脾理气方及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作用不同时间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呈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经热疗处理后不同时间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增殖抑制率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呈一定的时间依赖关系,其中以热疗后72h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抑制率为最高。新健脾理气方与热疗联合应用后的增殖抑制率高于单独应用热疗及单独应用新健脾理气方的增殖抑制率,具有协同效应,且以二者联合应用作用24h后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抑制的协同效应最强。(2)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研究新健脾理气方、热疗及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作用于人肝癌细胞株HepG224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肝癌细胞出现凋亡相关的形态学改变。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作用于人肝癌细胞株HepG2后,其细胞的凋亡形态学改变更为明显。新健脾理气方、热疗作用于人肝癌细胞株HepG224h后,肝癌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均有升高,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的凋亡率升高,二者联合应用的促凋亡作用增强。(3)Western Blotting检测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Bax. Bcl-2蛋白表达的研究新健脾理气方、热疗及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作用24h后出现Bax蛋白表达增强、Bcl-2蛋白表达减弱和Bax/Bcl-2升高,其中以终浓度为0.5mg/ml的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时Bax/Bcl-2升高最为明显。选定终浓度为0.5mg/ml的新健脾理气方、热疗及二者联合作用不同时间,亦出现Bax蛋白表达增强,Bcl-2蛋白表达减弱及Bax/Bcl-2升高。二者联合作用24h的Bax蛋白表达增强最为明显,作用48h的Bcl-2蛋白表达减弱最明显,作用48h的Bax/Bcl-2升高最明显。研究结论:1.临床部分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新健脾理气方联合体外高频热疗可有效延长总生存时间和疾病进展时间,且较单纯新健脾理气方中药治疗效果好,为不能接受手术、介入及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原发性患者提供了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2.实验部分(1)新健脾理气方与热疗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均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二者联合应用的增殖抑制率升高,具有协同效应。(2)新健脾理气方与热疗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均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二者联合应用的促凋亡作用增强。(3)新健脾理气方与热疗单独及联合应用均上调人肝癌细胞株HepG2Bax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二者联合应用时Bax蛋白表达增强更明显,Bcl-2蛋白表达减弱更明显。
杜震生[9](2012)在《新健脾理气方对H22小鼠肝癌及EGFR-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以手术、放化疗、介入性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和中医药治疗为主。近些年,随着新健脾理气方(简称XJPLQF)治疗肝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许多实验对新健脾理气方治疗肝癌的机理进行了多方探讨,研究结果显示新健脾理气方抑制肿瘤的有多重作用。许多研究表明了EGFR-STAT3信号传导通路参与肿瘤的形成。本研究从EGFR-STAT3信号通路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新健脾理气方治疗肝癌的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目的本试验目的在于从动物实验入手,研究新健脾理气方对肝癌EGFR-STAT3言号通路的作用及新健脾理气方治疗肝癌的机理。方法建立皮下实体瘤动物模型,然后将造模后的小鼠随即分成5组:荷瘤模型组(模型组)、CTX阳性对照组(CTX组)、新健脾理气方低剂量组(XJPLQF氏剂量组)、新健脾理气方中剂量组(XJPLQF中剂量组)和新健脾理气方高剂量组(XJPLQF高剂量组),另外设正常空白对照组(正常组),共6组,每组10只昆明种小鼠。空白对照组和荷瘤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CTX组用环磷氮芥腹腔注射,各中药组以低、中、高剂量的新健脾理气方中药灌胃。停药后24小时取材。观察新健脾理气方对H22肝癌小鼠肿瘤细胞形态学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新健脾理气方对H22肝癌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以及CD4+/CD8+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22肝癌小鼠肿瘤细胞FasL表达来判断新健脾理气方对肝癌小鼠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机制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ax、 Bcl-2表达判断新健脾理气方对H22肝癌小鼠肿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GFR、 TGF-α、 STAT3蛋白表达以及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22肝癌小鼠肿瘤细胞的EGFR mRNA和STAT3mRNA表达,以判断新健脾理气方对EGFR-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给药前各组小鼠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第14天荷瘤模型组与各用药组及正常对照组的体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体重大于其它用药组及正常对照组,提示模型组肿瘤不受抑制的生长,造成小鼠体重迅速增加的假象。抑瘤率比较发现,新健脾理气方各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抑瘤作用,其中高剂量组效果较好。2.新健脾理气方各组的CD4+细胞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各组之间CD8+细胞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XJPLQF高剂量组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小鼠肿瘤组织FasL均有阳性表达。组间比较,XJPLQF中、高剂量组小鼠肿瘤组织FasL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而其他各组之间的FasL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4.免疫组化法结果表明,各实验用药组和模型组在bax基因蛋白表达方面存在差异,XJPLQF高剂量组和CTX组bax基因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用药组和模型组在bcl-2基因蛋白表达方面存在差异。XJPLQF高剂量组和CTX组bcl-2基因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EGFR-STAT3通路5.1免疫组化法:XJPLQF高剂量组及CTX组EGFR的染色阳性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其余组之间EGFR染色阳性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XJPLQF高剂量组及CTX组TGF-α的染色阳性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其余组之间TGF-α染色阳性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XJPLQF高剂量组及CTX组STAT3的染色阳性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其余组之间STAT3染色阳性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2原位杂交法:XJPLQF高剂量组及CTX组EGFR mRNA的阳性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其余组之间EGFR mRNA阳性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XJPLQF高剂量组及CTX组STAT3mRNA的阳性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其余组之间STAT3mRNA阳性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s rho相关分析表明,EGFR mRNA与STAT3mRNA在H22肝癌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表现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0.530,P=-0.000)。结论1.新健脾理气方可能对H22肝癌小鼠肿瘤的生长的具有抑制作用。2.新健脾理气方可能具有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干预免疫逃逸的作用。3.新健脾理气方可能具有诱导H22肝癌小鼠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4.新健脾理气方可能具有降低EGFR、 TGF-α(?)PSTAT3的表达,从而阻断EGFR-STAT3信号通路传导的作用。
谢丹[10](2012)在《大黄素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及AIF、EndoG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治疗棘手,目前肝癌的手术、介入化疗等技术虽有所提高,但疗效仍然不尽人意,故寻找新的低毒高效的药物迫在眉睫。大黄素(Emodin)是大黄、虎杖等多种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大黄素对多种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效应。机制研究发现大黄素能通过死亡受体途径或线粒体通路,诱导Caspase依赖的细胞凋亡。本研究以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移植瘤裸鼠为研究对象,观察大黄素对移植瘤细胞凋亡及AIF、EndoG表达的影响,探讨大黄素体内抗癌机制。方法:采用裸鼠皮下接种癌细胞悬液的方法复制裸鼠人肝癌移植瘤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带瘤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25mg/kg大黄素组、50mg/kg大黄素组、100mg/kg大黄素组。对照组予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l%DMSO、实验组分别予腹腔内注射大黄素25mg/kg、50mg/kg、100mg/kg,连续注射14天。实验过程中观察裸鼠的一般情况,测量瘤体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图,计算肿瘤生长延迟时间。停药次日处死裸鼠,取病灶组织。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肿瘤病灶组织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AIF、EndoG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化学检测各组AIF、EndoG分布情况。结果:1.32只裸鼠均成功建立模型。试验过程中裸鼠一般情况正常,各组之间裸鼠体重无差异(P>0.05)。2.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组裸鼠移植瘤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肿瘤的体积较小。各组瘤体平均体积(cm3)分别为:对照组(1.37±0.14)、25mg/kg大黄素组(0.86±0.08)、50mg/kg大黄素组(0.58±0.12)、100mg/kg大黄素组(0.38±0.09);不同剂量大黄素组的肿瘤平均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且100mg/kg大黄素组瘤体积比50mg/kg大黄素组和25mg/kg大黄素组都显着减少(P<0.05);不同剂量大黄素组肿瘤生长延迟时间分别为:25mg/kg大黄素组(1.9±0.6)d、50mg/kg大黄素组(3.4±0.9)d、100mg/kg大黄素组(4.6±1.1)d。3.TUNEL法测定凋亡各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对照组(8.23±1.65)%,25mg/kg大黄素组(34.38±8.73)%,50mg/kg大黄素组(48.14±9.57)%,100mg/kg大黄素组(68.71±10.56)%。不同剂量大黄素组凋亡指数都明显高于对照组,100mg/kg大黄素组最高(P<0.05)。实验组对比对照组能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减小肿瘤的体积,延迟肿瘤生长,并呈剂量相关性。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随着大黄素剂量的不断增加,肿瘤组织中AIF、EndoG蛋白表达逐渐增强,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不同剂量大黄素组肿瘤组织中AIF及EndoG的表达位置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由胞浆向胞核移位的现象;对照组肿瘤组织中AIF、 EndoG的表达位置的变化不明显。结论:1.大黄素可以明显抑制SMMC-7721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促进肿瘤凋亡;2.经AIF、EndoG介导的非Caspase依赖的线粒体通路诱导细胞凋亡,是大黄素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移植瘤生长的机制之一。
二、健脾理气方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化疗耐药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脾理气方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化疗耐药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32种人参皂苷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增殖作用的构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现状 |
1.2 肝细胞肝癌的危险因素 |
1.3 肝细胞肝癌的治疗进展 |
1.4 人参皂苷的研究现状 |
1.5 人参皂苷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 |
1.6 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细胞株 |
2.2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HepG2、SMMC7721 以及HL-7702 细胞的常规培养 |
2.4.2 研究分组及处理 |
2.4.3 CCK-8 法检测 |
2.5 数据处理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32 种人参皂苷对HL-7702 人正常肝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 32 种人参皂苷对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1 人参皂苷的糖基数目与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2.2 人参皂苷的糖基位置与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2.3 人参皂苷的类型与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2.4 20(S)型和20(R)型人参皂苷与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2.5 人参皂苷C-20 双键位置与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3 32 种人参皂苷对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3.1 人参皂苷的糖基数量与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3.2 人参皂苷的糖基位置与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3.3 人参皂苷的类型与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3.4 20(R)型和20(S)型人参皂苷与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3.5 人参皂苷 C-20 双键位置与 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实验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参皂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黄芪四君子汤增强进展期胃癌术前辅助化疗敏感性及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胃癌化疗耐药现代相关机制研究 |
1.1 细胞外囊泡 |
1.2 多药耐药蛋白(ABCB1) |
1.3 肿瘤微环境 |
1.4 课题组前期关于胃癌化疗耐药机制的研究 |
2. 中医药在胃癌化疗中的协同作用 |
2.1. 胃癌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
2.2 中医药在胃癌化疗中的协同作用 |
2.3 小结 |
3. 黄芪四君子汤的组成、功效和运用胃癌治疗的理论基础 |
3.1 黄芪四君子汤的组成和功效 |
3.2 黄芪四君子汤运用于胃癌治疗的理论基础 |
4.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
5. 槲皮素的药理学作用 |
5.1. 槲皮素的来源与物理化学性质 |
5.2. 槲皮素的药理作用 |
5.3 槲皮素的抗肿瘤作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分组 |
1.2 给药方案 |
1.3 相关检测及化疗敏感性判断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及治疗前、后IL-8表达水平 |
2.2 黄芪四君子汤可增强进展期胃癌化疗敏感性 |
2.3 黄芪四君子汤可能通过降低胃癌患者外周血清IL-8水平增强化疗敏感性 |
2.4 中药组和对照组治疗安全性指标评价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黄芪四君子汤化学成分筛选 |
1.2 槲皮素对人胃成纤维细胞活化及IL-8分泌的影响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槲皮素对人胃成纤维细胞毒性检测 |
2.2 槲皮素影响人胃成纤维细胞活化及IL-8表达水平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 发表论文 |
致谢 |
(3)健脾养胃方干预DNA损伤修复酶FEN1介导胃癌5-Fu耐药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DNA损伤修复酶FEN1在肿瘤耐药中的研究进展 |
1.1 肿瘤耐药的定义 |
1.2 FEN1的定义及功能介绍 |
1.3 FEN1作为DNA损伤修复的重要核酸酶与肿瘤耐药的关系 |
1.4 DNA损伤修复所介导耐药逆转剂的研究现状 |
2 中西医对胃癌耐药的研究现状 |
2.1 胃癌耐药的主要机制 |
2.2 西药逆转剂在胃癌中的研究 |
2.3 中药逆转剂在胃癌中的研究 |
3 “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治则指导下健脾养胃方抗胃癌的理论及机制研究 |
3.1 中医对胃癌的总体认识 |
3.2 “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治则在胃癌治疗中的地位 |
3.3 健脾养胃方抗胃癌的临床及机制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选择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分组设置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指标及观测节点 |
3.4 疗效评价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FEN1检测方法 |
3.7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疗效评价 |
4.3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FEN1介导的胃癌细胞DNA损伤修复与胃癌对5-Fu耐药的关系 |
1.1 BGC823/5-Fu与BGC823的DNA损伤修复效率差异比较 |
1.2 BGC823/5-Fu和BGC823中DNA损伤修复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 |
2 健脾养胃方对BGC823/5-Fu耐药的影响及其对FEN1介导DNA损伤修复的干预作用 |
2.1 健脾养胃方联合5-Fu对BGC823/5-Fu凋亡的影响 |
2.2 健脾养胃方联合5-Fu对BGC823/5-Fu中DNA损伤情况的影响 |
2.3 健脾养胃方对BGC823/5-Fu中DNA损伤修复效率的影响 |
2.4 健脾养胃方对BGC823/5-Fu中FEN1表达的影响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临床研究分析 |
2 实验研究分析 |
3 健脾养胃方组方及其在胃癌耐药中的研究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健脾理气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2 一般资料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情况观察 |
4.2 安全性指标 |
4.3 主要观察指标 |
4.4 次要观察指标 |
5 疗效评价 |
5.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5.1.1 实体瘤疗效标准 |
5.1.2 肿瘤标志物变化(AFP、CEA、CA199) |
5.2 中医证候积分情况评价 |
5.3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
5.4 体质量的变化 |
5.5 肝功能变化情况评价 |
5.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 |
6 统计学方法 |
7 结果 |
7.0 两组实体瘤大小变化疗效比较 |
7.1 肿瘤标志物变化(AFP、CEA、CA199) |
7.2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分析 |
7.3 两组患者卡氏评分变化分析 |
7.4 体质量变化分析 |
7.5 肝功能变化情况评价 |
7.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 |
7.7 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1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2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的研究 |
2 西医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2.1 西医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
2.2 原发性肝癌的现代治疗 |
3 健脾理气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
4 健脾理气方组方研究 |
4.1 方剂组成配伍 |
4.2 方剂用药研究 |
4.3 方剂药理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主要疗效指标 |
5.1.1 两组实体瘤疗效比较 |
5.1.2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变化 |
5.2 次要疗效指标 |
5.2.1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
5.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
5.2.3 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分析 |
5.2.4 肝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
5.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健脾理气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虎耳草属药用植物研究现状 |
1.1.1 虎耳草属药材中活性物质的分离及成分分析 |
1.1.2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临床应用 |
1.3.2.1 治疗中耳炎 |
1.1.2.2 治疗牙患 |
1.1.2.3 治疗慢性气管炎 |
1.1.2.4 治疗前列腺增生 |
1.1.2.5 治疗荨麻疹 |
1.1.3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药理作用 |
1.1.3.1 抗炎症作用 |
1.1.3.2 抑菌作用 |
1.1.3.3 治疗增生类疾病 |
1.1.3.4 保肝护肝功能 |
1.1.3.5 抗肿瘤作用 |
1.1.4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研究展望 |
1.2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
1.2.1 中药治疗肿瘤的机理 |
1.2.1.1 对恶性肿瘤细胞的细胞毒理作用 |
1.2.1.2 对恶性肿瘤细胞程序调亡的作用 |
1.2.1.3 对肿瘤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
1.2.1.4 对恶性肿瘤细胞原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调控 |
1.2.1.5 对恶性肿瘤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
1.2.1.6 对恶性肿瘤的抑制和抗转移作用 |
1.2.1.7 对恶性肿瘤的反突变作用 |
1.2.1.8 对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
1.2.1.9 对肿瘤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 |
1.2.2 中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研究 |
1.2.2.1 活血化瘀药物的实验研究 |
1.2.2.2 扶正固本药物的实验研究 |
1.2.2.3 清热解毒药物的实验研究 |
1.2.2.4 单复方和验方的实验研究 |
1.2.2.5 中药预防肝癌的实验研究 |
1.2.3 中西医结合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
1.2.3.1 外科手术结合中医中药治疗 |
1.2.3.2 化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
1.2.3.3 放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
1.2.3.4 中药介入疗法治疗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与纯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1.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 |
2.1.4.1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流程 |
2.1.4.2 黄酮含量的测定 |
2.1.4.3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2.1.4.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正交试验 |
2.1.5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提取 |
2.1.6 黄酮纯度的计算 |
2.1.7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 |
2.1.7.1 树脂的预处理 |
2.1.7.2 树脂的筛选 |
2.1.7.3 静态吸附平衡时间考察 |
2.1.7.4 静态解吸平衡时间的考察 |
2.1.7.5 静态吸附上样液浓度的考察 |
2.1.7.6 静态吸附洗脱液浓度的考察 |
2.1.7.7 静态吸附上样液pH的考察 |
2.1.7.8 NKA-Ⅱ大孔吸附树脂动态洗脱曲线的考察 |
2.1.7.9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纯化效果的考察 |
2.2 结果 |
2.2.1 芦丁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2 料液比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3 乙醇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4 乙醇浸提次数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5 乙醇浸提时间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6 提取温度对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7 正交试验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
2.2.8 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验证结果 |
2.2.9 树脂筛选的结果 |
2.2.10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平衡时间 |
2.2.11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平衡时间 |
2.2.12 上样液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的影响 |
2.2.13 洗脱剂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的影响 |
2.2.14 上样液PH对甘青虎耳草黄酮静态吸附的影响 |
2.2.15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动态洗脱曲线 |
2.2.16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效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外抑瘤作用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
3.1.4 主要仪器 |
3.1.5 不同浓度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
3.1.6 H22细胞的培养 |
3.1.7 胎盼蓝染色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致死率 |
3.1.8 MTT比色分析法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抑制率 |
3.1.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H22细胞的观察 |
3.1.10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3.1.11 H22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
3.1.12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生长的影响 |
3.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影响 |
3.2.3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3.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细胞株 |
4.1.2 动物 |
4.1.3 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
4.1.4 试剂 |
4.1.5 仪器 |
4.1.6 甘青虎耳草黄酮急性毒性试验 |
4.1.7 小鼠H22肝癌细胞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
4.1.8 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
4.1.9 小鼠抑瘤率和脏器指数的测定 |
4.1.10 生命体征观察 |
4.1.11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的测定 |
4.1.12 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4.1.13 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测定 |
4.1.14 小鼠肝癌的病理学检测 |
4.1.15 生存时间观察 |
4.1.16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 |
4.2.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4.2.2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H22肝瘤的抑瘤效果 |
4.2.3 一般状况观察 |
4.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癌诊断指示酶的影响 |
4.2.5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
4.2.6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2.7 小鼠生存率分析 |
4.2.8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和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影响 |
4.2.9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对H22肝癌小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 |
4.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导师简介 |
(6)尖叶假龙胆醇提物对H22荷瘤小鼠及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影响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概述 |
1.1 现代医学对于肝癌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
1.3 现代医学对肝癌的治疗现状 |
2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概述 |
2.1 祖国医学对肝癌病名的认识 |
2.2 肝癌的病因病机 |
2.3 肝癌的治则治法 |
2.4 辨证分型 |
2.5 治疗 |
2.5.1 辨证论治 |
2.5.2 专方专药的治疗 |
2.5.3 中成药的治疗 |
2.5.4 中药注射液治疗 |
2.5.5 中药外治法治疗 |
2.5.6 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综合治疗 |
3 抗肿瘤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
3.1 杀伤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
3.2 诱导肝癌细胞分化凋亡 |
3.3 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肝癌转移与复发 |
3.4 抑制端粒酶活性 |
3.5 逆转多药耐药性 |
4 尖叶假龙胆的研究进展 |
4.1 尖叶假龙胆的植物性状与药材形状特点 |
4.2 尖叶假龙胆的主要产地 |
4.3 尖叶假龙胆的化学成分研究 |
4.4 尖叶假龙胆化学成分抗癌的作用研究 |
4.4.1 龙胆苦苷抗肝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4.4.2 齐墩果酸和熊果酸抗肝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体外细胞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尖叶假龙胆醇提物(EEGA)制备 |
2.2 EEGA含药血清制备 |
2.3 体外细胞的培养 |
2.4 实验分组 |
2.5 MTT法检测细胞增值的影响 |
2.6 流式检测细胞凋亡影响和周期的分布情况 |
2.7 RT-PCR检测细胞内Bax、Bcl-2和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 |
2.8 Westen blot检测细胞内Bax、Bcl-2和活化的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 |
3 实验结果 |
3.1 MTT结果 |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 |
3.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 |
3.4 Bax、Bcl-2和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 |
3.5 Bax、Bcl-2和活化的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 |
动物实验研究 |
1 EEGA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细胞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1.5 实验方法 |
1.6 实验结果 |
1.6.1 EEGA对H_(22)肝癌小鼠一般状况的影响 |
1.6.2 EEGA对肝癌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2 EEGA增强H_(22)肝癌小鼠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
2.1 实验动物 |
2.2 细胞株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试验药物及试剂: |
2.5 实验方法 |
2.6 指标检测方法 |
2.6.1 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测定 |
2.6.2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浆TNF-α、IL-1β、IL-6的含量 |
2.6.3 流式细胞术检测H22肝癌小鼠脾脏CD_4~+、CD_8~+淋巴细胞 |
2.6.4 流式细胞术检测H22肝癌小鼠外周血CD_4~+、CD_8~+淋巴细胞 |
2.7 实验结果 |
2.7.1 EEGA对H_(22)肝癌小鼠脾脏指数的影响 |
2.7.2 EEGA对肝癌小鼠胸腺指数的影响 |
2.7.3 EEGA对H_(22)肝癌小鼠血浆TNF-α、IL-1β、IL-6的影响 |
2.7.4 EEGA对H_(22)肝癌小鼠脾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CD_4~+、CD_8~+、CD_4~+/CD_8~+的影响 |
2.7.5 EEGA对H_(22)肝癌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4~+、CD_8~+、CD_4~+/CD_8~+的影响 |
3 EEGA抑制肝癌机制探讨 |
3.1 实验动物 |
3.2 细胞株 |
3.3 主要仪器设备 |
3.4 试验药物及试剂 |
3.5 造模方法 |
3.6 指标检测方法 |
3.7 实验结果 |
3.7.1 HE染色结果 |
3.7.2 TUNEL结果 |
3.7.3 免疫组化结果 |
3.7.4 Bax、Bcl-2和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 |
3.7.5 Bax、Bcl-2和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 |
讨论 |
1 尖叶假龙胆抗癌作用的理论依据 |
2 前期试验和实验中的一些问题 |
3 模型的选择 |
4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探讨 |
4.1 中药血清药理学含义及优点 |
4.2 中药血清药理学存在的问题 |
5 指标方法选择及结果评价 |
5.1 EEGA诱导人肝癌Bel-7402细胞和荷瘤小鼠H22凋亡的作用 |
5.2 EEGA对荷瘤小鼠H22免疫的影响 |
5.3 EEGA抗肝癌的机制研究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7)健脾理气方联合吉非替尼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及治疗进展 |
1.2 肝癌的致病因素 |
1.2.1 微生物感染 |
1.2.2 致癌化学物质的摄入 |
1.2.3 长期酗酒 |
1.2.4 社会心理因素 |
1.2.5 遗传因素 |
1.3 EGFR |
1.3.1 EGFR简介 |
1.3.2 EGFR的功能 |
1.3.3 EGFR与肿瘤 |
1.4 吉非替尼 |
1.4.1 吉非替尼简介 |
1.4.2 吉非替尼抗肿瘤效应 |
1.4.3 吉非替尼与肝癌 |
1.5 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
1.5.1 病因病机及治疗 |
1.5.2 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肝癌的依据 |
1.5.3 有关吴万垠教授的健脾理气方 |
1.5.4 健脾理气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肝癌的意义 |
1.6 DNA甲基化转移酶1和zeste基因增强子2 |
1.6.1 DNA甲基化转移酶1 |
1.6.2 zeste基因增强子2 |
1.6.3 DNMT1与EZH2 |
1.7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 |
1.7.1 AMPK结构与功能 |
1.7.2 AMPK与肿瘤 |
1.7.3 AMPK与肝癌 |
1.7.4 DNMT1、EZH2、EGFR、AMPK四者的关系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健脾理气方及其有效成分熊果酸联合吉非替尼对HepG2细胞增殖凋亡的观察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1.3 实验方法 |
2.1.4 统计学方法 |
2.1.5 实验结果 |
2.1.6 讨论 |
2.1.7 结论 |
2.2 健脾理气方及其有效成分熊果酸联合吉非替尼抗癌的机制研究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2.4 统计学方法 |
2.2.5 实验结果 |
2.2.6 讨论 |
2.2.7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8)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
1.2 肝癌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2.1 手术切除 |
1.2.2 肝移植 |
1.2.3 全身化疗 |
1.2.4 分子靶向治疗 |
1.2.5 微创治疗 |
1.2.6 放射治疗 |
1.2.7 免疫治疗 |
1.2.8 基因治疗 |
1.2.9 肿瘤热疗 |
1.3 中医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
1.3.1 病因病机 |
1.3.2 中医辨证分型的现代研究 |
1.3.3 健脾理气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依据 |
1.3.4 有关新健脾理气方 |
第二章 新健脾理气方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
2.1 资料和方法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病例选择 |
2.1.3 入选方法 |
2.1.4 治疗方案 |
2.1.5 观察指标 |
2.1.6 研究终点 |
2.1.7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一般资料 |
2.2.2 中位疾病进展时间 |
2.2.3 中位总体生存时间 |
2.2.4 疾病控制率 |
2.2.5 毒副反应 |
2.3 讨论 |
2.3.1 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优势 |
2.3.2 两组疾病控制率分析与比较 |
2.3.3 两组生存时间分析与比较 |
2.3.4 两组毒副反应分析与比较 |
2.4 小结 |
第三章 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实验研究 |
3.1 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研究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方法 |
3.1.4 实验结果 |
3.1.5 小结 |
3.1.6 讨论 |
3.2 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研究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2.4 小结 |
3.2.5 讨论 |
3.3 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 BAX、BCL-2蛋白表达的研究 |
3.3.1 实验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统计分析 |
3.3.4 Western-blotting结果 |
3.3.5 小结 |
3.3.6 讨论 |
3.3.6.1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ting)基本原理 |
3.3.6.2 关于Bel-2与Bax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9)新健脾理气方对H22小鼠肝癌及EGFR-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吴万垠健脾理气法的研究 |
1.1.1 脾虚癌毒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病机 |
1.1.2 健脾理气法在原发性肝癌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
1.2 肝癌的现代医学临床研究 |
1.2.1 药物治疗 |
1.2.2 肝脏恶性肿瘤原位消融 |
1.2.3 肝脏恶性肿瘤的手术疗法 |
1.2.4 肝脏恶性肿瘤的放射疗法 |
1.2.5 肝脏恶性肿瘤的热疗疗法 |
1.2.6 肿瘤的现代治疗 |
1.2.7 肝脏恶性肿瘤的局部治疗 |
1.3 肝脏恶性肿瘤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 |
1.3.1 辨证论治 |
1.3.2 辨病论治 |
1.3.3 单方验方 |
1.3.4 外治法 |
1.3.5 围手术期治疗、介入及放化疗 |
1.4 中西医结合防治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 |
1.4.1 控制肝脏恶性肿瘤细胞增殖 |
1.4.2 促进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
1.4.3 影响肝癌细胞周期进程或DNA合成 |
1.4.4 诱导肝脏恶性肿瘤细胞分化 |
1.5 健脾理气制剂中药防治肝脏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
1.5.1 排毒促进肝脏造血功能 |
1.5.2 控制癌前病变及细胞增殖 |
1.5.3 调节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 |
1.5.4 预防肝脏恶性肿瘤转移 |
1.5.5 诱导肝脏恶性肿瘤凋亡 |
1.5.6 对第二信使的影响 |
1.5.7 新健脾理气方单味药抗肿瘤当代药理研究 |
1.5.8 健脾理气法的临床运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2.1 新健脾理气方影响H22肝癌小鼠肿瘤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本研究结果显示 |
2.2 新健脾理气方影响H22肝癌小鼠免疫状态的实验研究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本研究结果显示 |
2.3 新健脾理气方对H22肝癌小鼠肿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影响的实验研究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本研究结果显示 |
2.4 新健脾理气方对H22肝癌小鼠肝癌EGFR-STAT3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
2.4.1 实验材料 |
2.4.2 实验方法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本研究结果提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大黄素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及AIF、EndoG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肝癌细胞株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主要试剂及药物 |
2.1.4 细胞培养用液 |
2.1.5 组织固定液 |
2.1.6 0.01M磷酸盐缓冲液(PBS)配制 |
2.1.7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细胞传代 |
2.2.3 细胞冻存 |
2.2.4 药液配制 |
2.2.5 复制裸鼠人肝癌模型 |
2.2.6 各组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
2.2.7 瘤块离体及标本保存 |
2.2.8 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细胞的凋亡 |
2.2.9 免疫酶法检测瘤体组织AIF、Endo G蛋白表达 |
2.2.10 荧光显微镜观察AIF、Endo G分布 |
2.2.11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裸鼠移植瘤模型建立 |
3.2 大黄素对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
3.2.1 大黄素对移植瘤裸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3.2.2 大黄素对移植瘤裸鼠体重的影响 |
3.2.3 大黄素对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的影响 |
3.3 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细胞凋亡 |
3.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瘤体组织AIF、ENDO G蛋白表达 |
3.5 免疫荧光化学检测移植瘤细胞内AIF、ENDOG的定位及表达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健脾理气方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化疗耐药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32种人参皂苷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增殖作用的构效关系[D]. 刘江梅. 南昌大学, 2021(01)
- [2]黄芪四君子汤增强进展期胃癌术前辅助化疗敏感性及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D]. 谢贵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健脾养胃方干预DNA损伤修复酶FEN1介导胃癌5-Fu耐药的机制及临床研究[D]. 黄雯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健脾理气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D]. 刘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 崔玮.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6]尖叶假龙胆醇提物对H22荷瘤小鼠及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影响和机制研究[D]. 芦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健脾理气方联合吉非替尼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 叶莹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周宇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9]新健脾理气方对H22小鼠肝癌及EGFR-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D]. 杜震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10]大黄素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及AIF、EndoG表达的影响[D]. 谢丹. 中南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