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蛋白、Bcl-2蛋白和PCNA在砷角化皮损中的表达

P53蛋白、Bcl-2蛋白和PCNA在砷角化皮损中的表达

一、砷角化皮损中P53蛋白、Bcl-2蛋白及PCNA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张青玲[1](2020)在《NQO1基因及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是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侵袭及转移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常见发病危险因素为紫外线(UV)辐射、病毒感染、机体免疫状态等。目前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激光和冷冻治疗、放射治疗及药物治疗等,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NAD(P)H脱氢酶1(NQO1)是一种器官中广泛分布的黄素酶,以NAD(P)H为供体,催化醌类化合物的双电子还原为对苯二酚类化合物。据报道,NQO1基因缺失,易使小鼠受到氧化应激的影响,发展为肿瘤。也有报道称NQO1敲除可减少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而过度表达则增加细胞增殖。基于上述不同的观点,NQO1被认为同时具有抗癌和致癌作用,这取决于不同的条件和细胞种类。由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紫外线诱导的氧化应激密切相关,我们推测NQO1可能在鳞状细胞癌中起作用。阿苯达唑是一种驱虫药,但近期研究表明阿苯达唑具有抗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黑色素瘤等)活性,但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文拟对NQO1基因及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机制,为阿苯达唑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第一部分NQO1对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侵袭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检测NQO1基因对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为研究鳞癌的发病机制和寻求有效诊断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NQO1表达水平检测收集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肿瘤周围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评估鳞癌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NQO1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人皮肤细胞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以及鳞癌细胞SCC12和SCC13中NQO1蛋白表达水平。2.重组腺病毒的构建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获得NQO1基因过表达或敲除的重组腺病毒。3.NQO1过表达或敲除对皮肤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细胞生长实验用于评估NQO1对CSCC增殖的影响;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用于评估NQO1以及阿苯达唑对CSCC细胞平板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细胞侵袭实验和Wound-healing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对CSCC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4.机制研究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QO1过表达或敲除对细胞增殖相关调节蛋白如Cyclin D1、Cyclin E、SOX2等表达影响,对E-cadherin、snail等EMT相关分子标志影响,以及EMT相关信号通路标志性分子如AKT、JNK和p38 MAPK等的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从而揭示NQO1对CSCC增殖、侵袭迁移影响的机制:用深红色染料检测细胞内ROS水平,用于评估NQO1对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结果:1.NQO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NQO1在CSCC损伤区几乎没有检测到或部分检测到。在CSCC病变周围的免疫细胞中可观察到NQO1免疫反应性。与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相比,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SCC12和SCC13)和皮肤细胞中NQO1蛋白水平略低。2.NQO1过表达或敲除对皮肤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细胞生长实验:NQO1过表达导致CSCC细胞系(SCC12和SCC13细胞)细胞增殖显着降低,而NQO1敲除则增加了细胞增殖;与细胞增殖实验结果相似,NQO1降低了SCC12和SCC13细胞的克隆形成活性;细胞侵袭实验:NQO1过表达显着降低了SCC细胞侵袭能力,而NQO1敲除增加了CSCC细胞侵袭;Woundhealing细胞划痕实验:NQO1过表达减少细胞迁移,而NQO1敲除增加细胞迁移。3.NQO1对CSCC细胞增殖相关调节因子的影响NQO1过表达显着降低了细胞增殖相关调节因子如Cyclin D1、Cyclin E等的水平,NQO1敲除增加了这些细胞增殖相关调节因子的水平。4.NQO1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分子标记的影响NQO1过表达使CSCC细胞E-cadherin水平升高,N-cadherin、Vimentin、Snail、Slug水平略有下降,而NQO1敲除略微降低了CSCC细胞E-cadherin的水平,而增加了其他分子的水平。5.NQO1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NQO1过表达轻微地降低了CSCC细胞磷酸化AKT、JNK和p38MAPK的水平,而NQO1敲除则增加了磷酸化AKT、JNK和p38MAPK的水平。6.NQO1对CSCC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NQO1过表达明显降低了CSCC细胞内ROS水平,NQO1的敲除导致了CSCC细胞内ROS水平显着升高。结论:NQO1可抑制CSCC增殖、侵袭迁移;NQO1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可能与调节增殖相关调节蛋白如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及p63等水平有关;NQO1可抑制CSCC细胞的侵袭迁移,其机制可能与调控E-cadherin、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Snail、slug等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分子标记的表达水平有关;NQO1对皮肤鳞状细胞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与降低EMT相关细胞内信号通路中AKT、JNK和p38mapk等的磷酸化水平有关;NQO1可降低CSCC细胞内ROS的水平。第二部分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研究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1.通过MTT实验评估阿苯达唑对CSCC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凋亡的影响。2.通过TUNEL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阿苯达唑对CSCC细胞凋亡的影响。3.机制研究通过TOPflash实验检测阿苯达唑对CSCC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Westernblot及MTT实验检测阿苯达唑对内质网应激的影响;平板克隆形成实验、MTT实验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阿苯达唑对CSCC干细胞特性的影响。结果:1.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凋亡的影响MTT实验显示,在阿苯达唑浓度大于等于0.2μm时可降低SCC12和SCC13细胞的生存能力;Tunel检测显示,与DMSO处理对照组相比,阿苯达唑处理组超过浓度大于等于0.5μm时凋亡细胞明显增加;Western blot示阿苯达唑诱导CSCC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2.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特异性作用使用正常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进行对比试验显示,阿苯达唑剂量超过0.2μM时可诱导SCC13细胞凋亡,而在阿苯达唑剂量超过1.0μM仍未能诱导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凋亡。3.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阿苯达唑增加了SCC12和SCC13细胞内质网应激诱导凋亡相关信号分子半胱天冬酶-4和半胱天冬酶-12水平。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预处理抑制了阿苯达唑诱导的CHOP和半胱天冬酶-12的活化。4.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干细胞特性的影响阿苯达唑在无毒剂量0.05μM和0.1μM时能显着降低SCC12和SCC13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导致TOPflash活性降低;这些数据一致,Western blot显示阿苯达唑处理使Wnt/β-连环蛋白明显减少。结论:阿苯达唑可诱导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凋亡;阿苯达唑诱导CSCC细胞凋亡具有特异性;阿苯达唑诱导CSCC细胞内质网应激;阿苯达唑能作用于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降低CSCC的干细胞特性。

邢天娇[2](2020)在《小檗碱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裸鼠模型抑制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前期体外实验的基础上,体内实验研究小檗碱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裸鼠移植瘤的体积、重量、增殖及凋亡的影响。通过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阐明小檗碱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作用及其可能抑制机制,为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对A431细胞进行细胞培养,裸鼠背部皮下注射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系建立移植瘤模型;适应性饲养3周后,根据瘤体大小将裸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低剂量组(腹腔注射小檗碱10mg/kg),中剂量组(腹腔注射小檗碱20mg/kg)和高剂量组(腹腔注射小檗碱25mg/kg),将对照组设为阴性对照组;经不同浓度的小檗碱处理后,连续5周,每周检测移植瘤体积、重量,并计算抑瘤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移植瘤组织HE染色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表达水平,观察移植瘤细胞的增殖能力;TUNNEL实验检测棕黄色阳性凋亡细胞数,观察移植瘤细胞的凋亡情况;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和Ezrin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和Ezrin蛋白表达水平,反映细胞的凋亡与侵袭的能力;用统计软件SPSS 22.0对不同浓度组与对照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浓度小檗碱作用下,皮肤鳞状细胞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生长指标不同。随着小檗碱浓度的升高,肿瘤体积逐渐减小(均P<0.01),重量逐渐减轻(均P<0.01),抑瘤率逐渐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移植瘤组织HE染色表明,随着小檗碱浓度的增加,肿瘤细胞坏死的面积、程度、范围随之增加,提示小檗碱可以促进移植瘤细胞的坏死。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随着小檗碱浓度的增加,Ki67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提示小檗碱可以抑制裸鼠A431移植瘤细胞的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各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NEL实验可知与对照组相比,随小檗碱浓度增加,组织的棕黄色凋亡细胞逐渐增加,表明小檗碱可以促进裸鼠A431移植瘤的凋亡(低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均P<0.01)。荧光定量PCR方法可知与对照组相比,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凋亡蛋白Bax m RNA相对表达量低剂量、中剂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Bcl-2 m 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减弱(均P<0.01);Caspase-3 m RNA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表达增加(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Ezrin m RNA相对表达量低剂量、中剂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表达增加(P<0.01)。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小檗碱浓度逐渐增加后,Bax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均P<0.01),Bcl-2蛋白低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表达逐渐减弱(P<0.01),Caspase-3蛋白逐渐增强(均P<0.01),Ezrin蛋白逐渐减弱(均P<0.01)。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小檗碱通过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裸鼠移植瘤细胞的增殖及促进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作用,进而有效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裸鼠移植瘤生长及抑制移植瘤细胞存活,其机制可能与小檗碱上调Bax、Caspase-3的表达,同时下调Bcl-2、Ezrin的表达有关。

王洁[3](2020)在《紫草素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及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来探讨紫草素对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同时对其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的机制进行实验研究,旨在明确紫草素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探索其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431细胞,将之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紫草素组、中剂量紫草素组和高剂量紫草素组,经不同剂量紫草素处理后,采用CCK-8法检测上述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 B1)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丝/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和p-AKT的表达变化。结果:1.CCK-8法分别于24、48、72 h时检测对照组、紫草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A431细胞的活力。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紫草素各剂量组A431细胞的活力均显着降低(P<0.05);随着紫草素作用时间的延长,A431细胞的活力也随之下降(P<0.05)。紫草素不同剂量组之间的细胞活力差异均显着。该研究结果表明,紫草素对A431细胞的活力具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2.流式细胞仪分别对不同剂量紫草素作用后,A431细胞周期的比例。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紫草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A431细胞的S期和G2/M期细胞所占比例均显着增高,G0/G1期细胞的所占比例则显着降低,上述各比较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紫草素低剂量组相比,紫草素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A431细胞的S期和G2/M期的百分比均显着升高,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则显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紫草素中剂量组相比,紫草素高剂量组A431细胞的S期和G2/M期所占比例均显着升高,而G0/G1期细胞的比例则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紫草素能够促使A431细胞S期和G2/M期细胞的比例显着增高,减少G0/G1期细胞比例,从而将细胞阻滞在S期和G2/M期,从而减少A431细胞增殖。3.流式细胞仪分别对不同剂量紫草素作用后,A431细胞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紫草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A431细胞的凋亡率均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紫草素低剂量组相比,紫草素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A431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紫草素中剂量组相比,紫草素高剂量组A431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紫草素能够诱导A431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4.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不同剂量紫草素作用后,A431细胞中PCNA和Cyclin B1 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紫草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A431细胞中PCNA和Cyclin B1 mRNA的表达水显着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紫草素低剂量组相比,紫草素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A431细胞中PCNA和Cyclin B1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紫草素中剂量组相比,紫草素高剂量组细胞中PCNA和Cyclin B1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紫草素能够抑制A431细胞中PCNA和Cyclin B1 mRNA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5.western blot法分别对不同剂量紫草素作用后,A431细胞中AKT和p-AKT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紫草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A431细胞中p-AKT蛋白的表达显着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紫草素低剂量组相比,紫草素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A431细胞中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紫草素中剂量组相比,紫草素高剂量组A431细胞中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各组细胞中AKT蛋白的表达均无显着差异(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紫草素能够抑制A431细胞中AKT蛋白的磷酸化,继而抑制其激活,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紫草素能够抑制CSCC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同时抑制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PCNA和CyclinB 1的表达有关。

郭莹[4](2016)在《ALA-PDT对尖锐湿疣组织中Bcl-2和Survivin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尖锐湿疣(CA)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近年来本病在全球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与其传播方式、性开放的程度和HPV的生物学行为有关。HPV是目前发现最小的双链球型DNA病毒,特异性感染人类,引起皮肤及黏膜的病变。据报道目前HPV型别已超过180种,但90%以上的CA感染是由HPV6、11型引起。感染对象主要是性活跃的青年男女,潜伏期20天6个月不等,平均3个月,显性感染有典型临床表现,肉眼可见淡红色的丘疹或乳头瘤样的疣体,继发感染后可伴有糜烂、恶臭、瘙痒及疼痛等不适,疣体长期不愈,可出现恶变。临床发现CA传染性强,疣体生长迅速,治疗后易复发,部分疣体有癌变倾向,加重了患者的经济、心理负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目前无直接清除HPV感染的药物,CA常规治疗后易复发。光动力疗法(PDT)是近年来治疗CA的一种新方法,皮肤科应用较多的是艾拉光动力疗法(ALA-PDT)。大量的临床资料已证实ALT-PDT在CA的治疗上有着创伤小、安全性高、耐受性好等优点,并可清除亚临床感染、降低复发。ALT-PDT治疗CA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Bcl-2和Survivin是两种较为肯定的凋亡抑制因子,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在CA中的研究不多,本实验我们通过检测ALA-PDT治疗前后CA组织中凋亡抑制因子Bcl-2和Survivin的表达变化来探讨ALA-PDT治疗CA的相关机制。材料及方法1材料48例CA患者均来自2014年9月2015年9月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为1860岁,平均33.25岁;病程2周到4个月,平均为53.10天;男性疣体主要见于阴茎、肛周等部位;女性主要分布在大小阴唇、外阴等部位。临床表现符合典型CA临床特征,醋酸白试验阳性,原位杂交显示HPV感染,组织病理下见挖空细胞。所有患者无其他系统性疾病,传染病四项全阴性,就诊前未进行任何治疗。2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48例CA患者采用ALT-PDT治疗,治疗前的CA组织为对照组,治疗后1周的CA组织为实验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治疗ALT-PDT前后CA组织细胞中凋亡抑制因子Bcl-2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判定:Bcl-2的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浆,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主要定位在细胞浆,胞核也有表达,二者阳性表现均为淡黄色至棕褐色颗粒样物质。评定标准采用半定量等级评分:观察阳性表达的着色强度和细胞百分数,着色强度评分标准为:0、1、2、3分,分别对应不着色、淡黄色、黄色、棕黄或棕褐色;阳性细胞占总细胞的百分比:0、1、2、3、4分,依次对应≤10%、11%25%、26%50%、51%75%、≥76%。分别算得各自的评分后相乘得出总分,评判如下:0分代表阴性,1-4分代表弱阳性(+),6-8分代表阳性(++),9-12分代表强阳性(+++)。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Bcl-2和Survivin在ALT-PDT治疗前后的阳性表达率比较采用χ2检验;阳性表达强度差异比较采用秩和检验,Bcl-2和Survivin在ALT-PDT治疗后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Bcl-2在光动力前后CA组织细胞中的表达48例ALA-PDT治疗前CA细胞中Bcl-2阳性表达42例,阳性表达率为87.50%(42/48),表达强度多在+++++;48例ALA-PDT治疗后CA组织细胞中Bcl-2阳性表达18例,阳性表达率为37.50%(18/48),表达强度多为+;治疗前后两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0,P<0.001),两组阳性表达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38.40,P<0.001)。2 Survivin在光动力前后CA组织细胞中的表达48例ALA-PDT治疗前CA细胞中Survivin阳性表达38例,阳性表达率为79.16%(38/48),Survivin表达强度多为+++++;48例ALA-PDT治疗后CA组织细胞中Survivin阳性表达20例,阳性表达率为41.67%(20/48),Survivin表达强度多为+;治疗前后两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P<0.001),两组阳性表达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9.72,P<0.001)。3 Bcl-2和Survivin在光动力后CA组织细胞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48例ALA-PDT治疗后CA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18例,阴性30例;Survivn阳性表达20例,阴性28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ALA-PDT治疗后48例CA组织中Bcl-2和Survivin表达呈正相关(r=0.480,P<0.05)。结论1 ALA-PDT治疗后CA组织中Bcl-2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明显降低,提示ALA-PDT治疗可能通过降低Bcl-2的表达,促进CA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2 ALA-PDT治疗后CA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明显降低,提示ALA-PDT治疗可能通过降低Survivin的表达,促进CA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3 ALA-PDT治疗后Bcl-2和Survivin表达降低呈正相关,提示ALA-PDT治疗后降低的二者可能协同作用,促进CA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

刘影[5](2016)在《两种遗传性皮肤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对机体起着保护和调节等作用。人的皮肤主要包含了两大组织层:靠外的表皮(epidermis)及其下真皮(dermis)。毛囊、汗腺等腺体是皮肤附属器。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表皮及相关皮肤附属器有关,包括了两个部分:(1)播散性浅表光线型汗孔角化症散发病例的遗传学研究播散性浅表光线型汗孔角化症(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atosis. DSAP)由Cherosky在1966年进行首次描述。目前认为DSAP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已经有5个染色体连锁位点及7个相关致病基因被相继发现。其中MVK是被报道次数最多的DSAP致病基因。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皮肤科确诊了6例DSAP散发病例。对这6例患者的MVK基因编码区进行了直接测序分析,发现了两个新的DSAP致病错义突变c.31C>T(P11S)和c.1004G>A (G335D),以及一个己知错义突变c.1126G>A (G376S)。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认MVK在正常人和DSAP患者的皮肤中皆有表达,但是两者MVK表达位置有差异。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野生型和三种突变型MVK蛋白质在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中的定位,没有发现明显差异。对氨基酸突变后MVK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改变进行分析,发现当位于ATP结合结构域的第335位甘氨酸突变成天冬氨酸后,氨基酸之间的氢键发生较大改变,导致此处肽段的二级结构Loop区发生轻微变化,这或许影响了ATP同MVK的ATP结合结构域的相互作用。AutoDock软件分析出G335D突变体与ATP的结合能比野生型的低,这间接证明了此位点突变可能影响了ATP同MVK的结合作用。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发现,P11S、G335D和G376S这三个MVK蛋白质突变体的半衰期皆不同程度地短于野生型。最后我们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利用siRNA干扰了MVK表达之后,细胞会出现异常凋亡。这种异常凋亡过程可能与PARP1相关。(2)一个X染色体连锁隐性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全家系的遗传学研究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全(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 HED)是175种遗传性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目前已知HED有多种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已鉴定EDA、EDAR、EDARADD和WNT10A这4个基因和HED发生相关。其中EDA是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在本研究中,经孝感市中心医院确诊了一个HED家系。我们直接对先证者的EDA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和内含子的交界区进行了测序分析,发现了一个位于类TNF结构域的错义突变c.T1061>C,此突变导致第354位亮氨酸突变成脯氨酸(L354P)。在家系内未患病的男性成员和168个正常人对照中均未发现此突变。对野生型和突变型EDA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进行模拟,发现L354P改变了相应位点处残基的氢键结构,导致此处肽段的二级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类TNF结构域中二级结构的改变很可能影响了EDA与配体EDAR的结合,从而干扰了整个信号通路的传递,导致了外胚层发育过程中的障碍及不健全。因为此家系中的致病突变位于X染色体上的EDA基因中,所以此家系所患疾病名称最终被定义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全(X-Linked reccesive 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 XLHED)。综上所述,本论文对两种和皮肤生长发育相关的疾病DSAP和XLHED进行了遗传学研究,发现了新的致病突变。这些新突变扩展了相关基因的突变谱,为产前诊断及分子诊断提供了依据,为精准医疗提供基础。我们还对这些突变做了相关功能性分析,努力探讨致病突变导致病症表型的分子机制,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赵丽军,孙殿军[6](2012)在《人群慢性砷暴露与蛋白表达的改变》文中指出人类通过环境长期暴露于砷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一直以来受到专业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体内外实验证实,无机砷对机体的损害效应是复杂的、多系统的。目前,已经从高砷暴露人群的皮肤、血液、尿液、痰液等生物样本中发现了一些与砷暴露有关的蛋白表达的改

张跃[7](2012)在《鲍温病HPV分型检测和hMLH1、hMSH2、p16、p53蛋白的表达》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不同部位Bowen病发病的关系并检测肿瘤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抑癌基因p16和p53在Bowen病中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20例鲍温病组织来源于2004-2011年皮肤科病理证实标本,其中肛周生殖器3例、手部1例、手部以外非生殖器部位16例,另取10例正常皮肤为对照。采用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扩增分型方法对Bowen病皮损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免疫组化法检狈(?) Bowen病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hMLH1、hMSH2、p16(?)p53蛋白的表达。结果:①在20例Bowen病组织中共检出6例高危型HPV阳性感染,阳性率为30%。其中肛周生殖器2例,为HPV16HPV18型,阳性率67%(2/3)。手部1例,为HPV16型,阳性率100%(1/1)。手部以外非生殖器部位3例,为HPV16、HPV16、HPV33型,阳性率19%(3/16)。②hMLH1、hMSH2在Bowen病中较正常皮肤组织阳性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0,P<0.05)、(t’=-7.153,P<0.05);p16、p53在Bowen病中的表达较正常皮肤组织阳性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25,P<0.05)、(t’=3.647, P<0.05); hMLHl与hMSH2、p53蛋白表达存在相关性(r=0.553,P<0.05)、(r=-0.490,P<0.05)。③HPV感染组hMLH1、hMSH2、p16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非感染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则低于非感染组。结论:①HPV可能参与了多部位Bowen病的发病。②hMLH1、hMSH2、P16和p53在Bowen病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Bowen病的发生、发展有关。③hMLH1、hMSH2蛋白在高危型HPV感染的Bowen病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可能会因HPV感染而反馈性的增加,p16和p53蛋白的表达异常也与HPV感染导致肿瘤的机理相一致。实验结果表明高危型HPV感染导致肿瘤的发病机制可能有hMLH1、hMSH2、p16、p53蛋白共同的参与。

颜芹[8](2012)在《皮肤癌相关文献复习及纳米雄黄干预P53、Bcl-2在A431细胞中表达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考察纳米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纳米雄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增殖的机理。方法:本实验主要包括纳米雄黄通过机械研制法制备,A431细胞的形态学观察,运用免疫组化法、RT-PCR技术探讨纳米雄黄诱导人皮肤鳞癌A431细胞凋亡和抑制增殖的作用机理。结果:纳米雄黄可以明显诱导人皮肤鳞癌A431细胞的凋亡,且与顺铂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并发现纳米雄黄诱导肿瘤人皮肤鳞癌A431细胞凋亡的机理与上调P53的表达和下调Bcl-2的表达有关。结论:纳米雄黄可有效诱导皮肤鳞癌A431细胞发生凋亡。纳米雄黄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实现抗肿瘤作用,与顺铂联合用药,可产生协同作用。

蔡大幸[9](2011)在《eIF4E、MMP-9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屑病(psoriasis, PS)是一种常见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在不同种族、区域中具有不同发病率。目前认为该病是在一定遗传因素背景下,由环境因素诱发的,由免疫介导的一种慢性、反复性、炎症性皮肤病。T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是银屑病免疫功能紊乱的核心,贯穿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感染、受潮、外伤、精神压力等,是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重要环境因素。银屑病属多基因遗传病,易感基因数目较多,目前已发现了多个与银屑病相关的易感位点(PSORS1-PSORS9),其中位于6p21的PSORS1和位于17q25的PSORS2是最主要的易感基因位点。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的出现,更多新的位点被发现。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异常是银屑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特征。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E, eIF4E)作为最有效的调控因子,在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翻译水平上控制着蛋白质合成的速率,与细胞的转化、凋亡耐受、创伤的愈合和寿命的延长密切相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形成有限的具有活性的eIF4E,用于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所需mRNA的翻译表达;当机体存在肿瘤时,eIF4E基因表达增高,其下游各种癌基因的表达增强。有研究证明银屑病皮损中磷酸化的eIF4E及eIF4E结合蛋白(eIF4E binding proteins,4E-BP)的蛋白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均较非皮损区高,说明eIF4E在银屑病皮损中可能存在异常表达,参与疾病的病理过程。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作为一类蛋白水解酶,具有结构相似、功能复杂的特点,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参与细胞表面、细胞外基质蛋白的降解过程,是细胞微环境的重要调节因子,在细胞增殖、迁移、分化、老化、凋亡和宿主防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MMP-9是MMPs家族成员之一,属eIF4E下游的作用因子。MMP-9与银屑病的关系国内外已有报道。本研究利用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对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eIF4E和MMP-9进行检测,探讨eIF4E和MMP-9与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情况。另选择散发寻常型银屑病病例,利用第三代遗传标志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基因分型技术,选择eIF4E和MMP-9基因中的3个SNP位点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旨在探讨eIF4E和MMP-9是否与银屑病具有相关性,寻找该区域是否存在银屑病易感基因。第一部分eIF4E和MMP-9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研究目的:探讨eIF4E和MMP-9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研究方法:1.选择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男21例,女19例),皮肤活检取下皮损分成两半,一半制成银屑病组织蜡块(共40块),另一半置液氮冰冻;选择30例正常皮肤,制成正常皮肤组织蜡块30块及相同组织液氮冰冻。采用PV-9000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IF4E和MMP-9在银屑病皮损及正常组织中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eIF4E和MMP-9在银屑病皮损与正常皮损中的差异表达进行对比分析,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eIF4E与MMP-9的相关性,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利用RT-PCR法检测40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和30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中eIF4E和MMP-9的表达。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定量分析其在正常皮肤组织中与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性。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未见eIF4E表达,银屑病皮损中eIF4E以弱阳性和阳性为主。MMP-9在正常皮肤与银屑病皮损中均见表达,但银屑病皮损中以阳性、强阳性为主。eIF4E在银屑病皮损中的阳性表达与发病年龄相关,与病程、临床类型、临床分期、PASI评分无相关性;MMP-9在银屑病皮损中的阳性表达与发病年龄、病程、临床类型、临床分期、PAS I评分无相关性。2. 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银屑病皮损中eIF4E的表达与MMP-9的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P>0.05)。3.RT-PCR结果显示:银屑病皮损组和正常皮肤组扩增目的片段后,eIF4E cDNA的吸光度为1.39±0.13,正常皮肤表达为0,表达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正常皮肤中MMP-9 cDNA的吸光度值为2.00±0.11,银屑病皮损中MMP-9 cDNA的吸光度值为6.71±0.68,MMP-9在正常对照组、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eIF4E和MMP-9在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质水平上在银屑病皮损中均表达阳性,且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两者可能参与银屑病的病理过程。第二部分eIF4E和MMP-9基因与汉族寻常型银屑病的关联分析研究目的:探讨eIF4E和MMP-9基因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关系,以期揭示上述基因是否为银屑病的易感基因。研究方法:采用基于群体的病例对照关联分析方法,收集188例银屑病患者(男性110例,女性78例)及280例健康对照人群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标本,常规方法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利用Taqman分型方法对MMP-9基因内的2个SNP位点rs4810482及rs3918254以及eIF4E基因内的SNP位点rs11723037进行基因分型,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采用PLINK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Haploview4.2软件对MMP-9两个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rs4810482位点所在序列(NT011362.10:g.14830642T>C),采用MatInspector软件预测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果:1.利用PLINK1.07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所有三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遗传平衡;2.位于MMP-9基因上游调控区域的rs4810482等位基因T在银屑病组中的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OR=1.49,95%CI=1.12-1.99, p=0.006),在隐性与显性遗传模型分析中,此差异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位点可能改变了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3.利用Haploview4.2软件对MMP-9两个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的结果表明,两位点之间处于较弱的连锁不平衡(r2=0.06)4.在检测的其它两个位点中,rs11723037(eIF4E)和rs3918254 (MMP-9)位点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银屑病组与对照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位于MMP-9基因上游调控区域的rs4810482与银屑病具有显着相关性,MMP-9可能是银屑病的一个易感基因。2. eIF4E基因与银屑病无相关性。

张春敏[10](2010)在《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SCC)患者组织中Survivin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Survivin和Caspase-3在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二)以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外实验,初步观察雄黄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及机制,为应用雄黄治疗SCC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一)对2007-2009年期间收集的46例皮肤鳞癌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经组织病理确定并组织分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组织中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二)以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在37℃、100%湿度、5%CO2孵箱单层传代培养,培养基为含10%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100U/mlml链霉素的DMEM培养液,MTT法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诱导凋亡的作用;RT-PCR法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的改变。结果:(一)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本组46例患者组织病理均有不规则肿瘤细胞团块构成的癌巢,侵入真皮网状层或更深;根据Broder分级标准,Ⅰ级鳞癌15例,占32.6%;Ⅱ级鳞癌17例,占37.0%,即高分化鳞癌32例,占69.6%;Ⅲ-Ⅳ级鳞癌即低分化鳞癌14例,占30.4%。所有病例手术切缘彻底。对照组标本20例,均取材于手术切除的正常面部、腹部及外阴部皮肤。(二)免疫组化结果1.Survivin蛋白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Survivin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癌组织中多呈弥漫性分布,在鳞癌组织内及正常对照皮肤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57%(32/46)、0.0%(0/10),二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高分化鳞癌及低分化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9.38%(19/32)、92.86%(13/14),二者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aspase-3蛋白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Caspase-3的蛋白表达主要在细胞浆。在皮肤鳞癌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Caspase-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96%(17/46)和90.00%(18/20);在高分化鳞癌及低分化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3.75%(14/32)、21.43%(3/14),二者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鳞癌组织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的关系32例Survivin表达阳性组织中有8例Caspase-3表达阳性(8/32,25.00%),而14例Survivin表达阴性组织中有9例Caspase-3阳性表达(9/14,64.29%),二者表达均为阴性者5例,Surv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0.375,P<0.05)。(三)雄黄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的体外干预实验结果1.不同浓度雄黄对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当雄黄浓度在30-400μg/ml时,A431细胞的增殖被抑制,其抑制率随雄黄浓度(30,60,100,200及400μg/ml)的增高而增大,抑制率分别为4%,14%,26%,39%及66%。高浓度雄黄处理细胞后产生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导致细胞死亡。不同浓度雄黄处理A431细胞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浓度大于60μg/ml时A49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光镜下观察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正常A431细胞呈菱形、多角形,生长旺盛;不同浓度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24h后肿瘤细胞生长不佳,细胞体积稍微缩小,形态不规则,胞膜皱缩,部分细胞漂浮,有部分细胞死亡,并出现小片状无细胞生长区,飘浮细胞增多等现象。随着雄黄浓度的增加,上述现象更加明显。而对照组细胞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核固缩现象偶见。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A431细胞经浓度分别为60、100、200μg/ml雄黄作用24 h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早期凋亡细胞数分别为15.24%、26.07%和11.97%。4.雄黄对Survivin及Caspase-3 mRN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浓度组雄黄(60-200μg/ml)作用A431细胞24h后,与对照组比较Caspase-3产物浓度随雄黄浓度升高而增大,但至200μg/ml时,其浓度又明显降低;Survivin产物浓度则随雄黄浓度升高而减小;内参β-actin见不到肉眼可见的浓度变化。结论:(一)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皮肤鳞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Survivin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鳞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低其表达率越高,因此Survivin可能抑制了鳞癌组织的凋亡;(二)Survivin与Caspase-3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负反馈调节作用;(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雄黄具有抑制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增殖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雄黄能诱导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四)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基因的表达、提高凋亡蛋白Caspase-3基因的表达发挥作用的。

二、砷角化皮损中P53蛋白、Bcl-2蛋白及PCNA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砷角化皮损中P53蛋白、Bcl-2蛋白及PCNA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NQO1基因及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流行性学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1 紫外线
        2.2.2 乳头瘤病毒感染
        2.2.3 机体免疫状态
        2.2.4 化学致癌物
        2.2.5 基因突变
        2.2.6 家族史
        2.2.7 其他相关皮肤病
        2.2.8 其他因素
    2.3 治疗
        2.3.1 手术治疗
        2.3.2 激光治疗和冷冻治疗
        2.3.3 靶向治疗
        2.3.4 放射治疗
        2.3.5 基因治疗
        2.3.6 光动力疗法
        2.3.7 其他疗法
    2.4 随访
    2.5 小结
第3章 NQO1 对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侵袭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组织标本及细胞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试剂盒
        3.1.4 主要仪器
        3.1.5 实验方法
        3.1.6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NQO1 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内的表达水平
        3.2.2 NQO1 对细胞增殖和平板克隆形成活性的影响
        3.2.3 NQO1 对细胞增殖相关分子水平的影响
        3.2.4 NQO1 对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3.2.5 NQO1对EMT相关细胞内信号分子的影响
        3.2.6 NQO1对SCC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3.2.7 NQO1 抑制剂双香豆素对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组织标本及细胞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试剂盒
        4.1.4 主要实验仪器
        4.1.5 实验方法
        4.1.6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阿苯达唑的结构
        4.2.2 阿苯达唑对鳞状细胞癌细胞系的细胞毒作用
        4.2.3 阿苯达唑诱导SCC12和SCC13 细胞凋亡
        4.2.4 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特异性作用
        4.2.5 阿苯达唑诱导CSCC的凋亡与内质网应激有关
        4.2.6 阿苯达唑和内质网应激诱导剂衣霉素对CSCC影响
        4.2.7 阿苯达唑对CSCC和角质形成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4.2.8 阿苯达唑对肿瘤干细胞特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小檗碱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裸鼠模型抑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皮肤常见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治疗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紫草素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及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ALA-PDT对尖锐湿疣组织中Bcl-2和Survivi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两种遗传性皮肤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皮肤主要的结构和功能
    1.2 皮肤的发生
    1.3 皮肤附属器
    1.4 角质层中的脂类
    1.5 汗孔角化症及其亚型病症概述
    1.6 X染色体连锁隐性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全病症概述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2 播散性浅表光线型汗孔角化症散发病例的遗传学研究
    2.1 前言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一个X染色体连锁隐性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全家系的遗传学研究
    3.1 前言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4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4.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2 本文所用到的主要缩略语
附录3 本研究用到的专业软件

(7)鲍温病HPV分型检测和hMLH1、hMSH2、p16、p53蛋白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人乳头瘤病毒与皮肤病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皮肤癌相关文献复习及纳米雄黄干预P53、Bcl-2在A431细胞中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皮肤癌的理论探讨与文献复习
    一、中医对皮肤癌的认识
    二、皮肤鳞癌病因及病机
        (一)紫外线照射
        (二)人乳头瘤病毒(HPV)
        (三)个人因素
        (四)其他因素
    三、皮肤鳞癌与凋亡相关因子的研究
        (一)Bcl-2、Bax 与肿瘤细胞凋亡
        (二)P534
        (三)Survivin 与 Caspase-35
        (四)Fas/Fasl
    四、皮肤鳞癌的治疗
        (一)手术治疗
        (二)放射治疗
        (三)光动力学疗法
        (四)Mohs 显微切除法
        (五)基因治疗
        (六)药物治疗
        (七)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纳米雄黄干预 A431 细胞的相关实验研究
    一、一般材料与纳米雄黄溶液的制备
        (一)一般材料
    二、主要溶液的配制
    三、细胞培养
        (一)细胞培养方法
        (二)细胞悬液的制备
    实验一、纳米雄黄对人皮肤鳞癌 A431 细胞的形态学及生长状态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一)纳米雄黄溶液制备
        (二)细胞培养
        (三)实验分组
        三、实验步骤
        四、实验结果
    实验二、免疫组化法检测纳米雄黄对人皮肤鳞癌 A431 细胞 BCL-2 表达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一)纳米雄黄制备
        (二)细胞培养
        三、实验分组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
    实验三、RT-PCR 法检测纳米雄黄对人皮肤鳞癌 A431 细胞 P53 介导 WIP1 MRNA 表达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一)纳米雄黄制备
        (二)细胞培养
        三、实验分组
        四、实验步骤
        (一)总 RNA 的提取
        (二)RT
        (三)PCR
        五、实验结果
讨论
    一、关于肿瘤细胞凋亡的现代研究概况
        (一)P53 与肿瘤细胞凋亡
        (二)Bcl-2 与肿瘤细胞凋亡
    二、纳米雄黄分析及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一)纳米雄黄对人皮肤鳞癌 A431 细胞的形态学影响
        (二)纳米雄黄对人皮肤鳞癌 A431 细胞 Bcl-2 表达的影响
        (三)纳米雄黄对人皮肤鳞癌 A431 细胞 p53 表达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9)eIF4E、MMP-9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eIF4E和MMP-9的表达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IF4E、MMP-9基因与汉族寻常型银屑病的关联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创新性和局限性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课题综述: 银屑病遗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英文论文3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及文献研究
    一、中医对皮肤鳞癌的认识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二、皮肤鳞癌病因及机制研究
        (一) 紫外线
        (二) 人类乳头瘤病毒
        (三) 放射线照射
        (四) 化学物质刺激
        (五) 继发于慢性皮肤病变
        (六) 遗传因素
    三、皮肤鳞癌与凋亡相关因子的研究
        (一) Caspase家族
        (二) Livin与Survivin
        (三) p53
        (四) bcl-2、bcl-xl与bax
        (五) Fas与FasL
        (六) 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
    四、皮肤鳞癌的治疗进展
        (一) 传统手术治疗
        (二) Mohs显微切除法
        (三) 光动力疗法
        (四) 咪喹莫特乳膏
        (五) 基因治疗
        (六) 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urvivin和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实验试剂
        (三) 实验仪器
        (四) 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一) 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
        (二) 免疫组化结果
    三、讨论
        (一) 中医学对皮肤癌的病因病机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病因及机制研究
        (三) Survivin和Caspase-3与肿瘤的关系研究
        (四) Survivin和Caspase-3与皮肤鳞癌关系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的研究
    前言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 主要实验仪器
        (二) 主要药品及实验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一) 细胞培养
        (二) 细胞传代
        (三) 细胞冻存和复苏
        (四) 细胞增殖抑制率测定—MTT法
        (五) 光镜观察细胞形态
        (六) 流式细胞仪检测及分析
        (七) RT-PCR法检测Survivin及Caspase-3的mRNA表达
        (八) 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一) 不同浓度雄黄对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
        (二) 光镜下观察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三)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四) 雄黄对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四、讨论
        (一) 雄黄的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
        (二) 雄黄抗肿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三)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增值抑制作用
        (四)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五、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的论文科研情况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四、砷角化皮损中P53蛋白、Bcl-2蛋白及PCNA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NQO1基因及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张青玲. 吉林大学, 2020(08)
  • [2]小檗碱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裸鼠模型抑制机制的研究[D]. 邢天娇.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3]紫草素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及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D]. 王洁.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 [4]ALA-PDT对尖锐湿疣组织中Bcl-2和Survivin表达的影响[D]. 郭莹. 郑州大学, 2016(03)
  • [5]两种遗传性皮肤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 刘影.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6]人群慢性砷暴露与蛋白表达的改变[J]. 赵丽军,孙殿军.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2(04)
  • [7]鲍温病HPV分型检测和hMLH1、hMSH2、p16、p53蛋白的表达[D]. 张跃. 遵义医学院, 2012(04)
  • [8]皮肤癌相关文献复习及纳米雄黄干预P53、Bcl-2在A431细胞中表达的研究[D]. 颜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eIF4E、MMP-9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D]. 蔡大幸. 山东大学, 2011(06)
  • [10]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D]. 张春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P53蛋白、Bcl-2蛋白和PCNA在砷角化皮损中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