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对情感型犯罪嫌疑人讯问的一般过程及其心理学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博[1](2021)在《侦查讯问中情感感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犯罪人不仅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应当追求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近年来刑事司法改革中的刑事和解制度、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逐步确立和贯彻就是其具体体现。就侦查讯问而言,一方面是获取犯罪嫌疑人供述的有力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感化、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情感感化方法有助于实现这两方面的任务,是顺应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形势和发展趋势的讯问方法,在侦查讯问中应当得到充分运用。基于此,本文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首先对情感感化方法的基本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其次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了解情感感化方法在侦查讯问中的使用现状,着重分析此方法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对策。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情感感化方法的一般原理。首先对研究对象的含义进行界定,其次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情感感化方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最后讨论了情感感化方法在刑事司法层面和侦查讯问实务层面的价值。第三部分是情感感化方法在侦查讯问中的使用现状调查。本章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抽取部分侦查人员与在押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描述了该方法在侦查讯问中使用的基本状况。第四部分是情感感化方法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于当前情感感化方法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如:侦查人员对情感感化方法掌握不足,缺乏相对固定的使用模式;情感感化方法使用前的准备工作不足;情感感化方法使用的技巧性不足。第五部分是侦查讯问中情感感化方法使用的改进对策。一是提炼情感感化方法的使用要领;二是注重情感感化方法的技巧性;三是依据犯罪嫌疑人特征,有针对性的运用情感感化方法;四是加强侦查人员培训,弥补专业知识短板。
张函[2](2021)在《侦查讯问中的心理同情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侦查讯问中,心理同情方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讯问方法。该方法从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出发,探究犯罪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存在的消极情绪以及供述障碍,对犯罪嫌疑人的难处和委屈表示同情和安慰,有针对性地加以缓解和引导,从而改变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态度。本文结合学科融合趋势,将心理学、心理咨询中的同情借鉴到侦查讯问中,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应用建议。本文主要由绪论、心理同情方法概述、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具体的应用建议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本部分主要包含选题的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以及实践意义、采取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心理同情方法概述。本部分主要包括心理同情方法的含义,心理同情方法与共情、合理化策略、情感影响、情感感化等相关概念的厘清,心理同情方法应用于侦查讯问的理论基础,以及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价值。第三部分是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部分基于实证调查获取的数据资料,指出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实践应用中主要存在语言表达方式过于强硬、应用频率偏低、应用时机和同情程度把握不准、表达同情的途径选择缺少针对性、法律界限把握不当以及犯罪嫌疑人感受效果欠佳等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实践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本部分主要从侦查人员、犯罪嫌疑人、心理同情方法本身三个方面分析成因:侦查人员方面的原因包括侦查人员对心理同情方法不了解、侦查人员的配备不利于表达同情等;犯罪嫌疑人方面的原因包括犯罪嫌疑人对同情的理解程度和心理状态不同等;心理同情方法本身的原因主要是这种方法对侦查人员的要求较高,并且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范围有所选择。第五部分是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建议。本部分基于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包括应用前做好准备,配备合适的侦查人员,了解案件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情况;把握合适的同情程度和应用时机,优化表达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表达同情的途径;保证讯问过程的合法性,不可减轻犯罪嫌疑人的实际责任,不可出现引供、诱供或骗供等在内的有针对性的应用改进建议。
刘凯[3](2008)在《侦查讯问心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侦查讯问是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讯问的结果不仅会影响犯罪嫌疑人的命运,而且还影响到司法程序进度和质量。因此,探索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过程中的心理形成、变化及各种反应,把握犯罪嫌疑人供述时心理的行为特点、诊断途径和诊断方法,对于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把握讯问的核心内容、提高讯问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如正常社会成员一样有着趋利避害的本能或心理动机,在实施任何行为前也会有一个理性的选择过程,这种理性选择也受社会行为规则(如法律、道德等行为规则)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在侦查讯问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使犯罪嫌疑人选择拒供或假供来逃避法律惩罚或避免其它的各种损失,但当嫌疑人认为这种惩罚或损失无法逃避时,嫌疑人会努力减少或减轻这种必然的惩罚及损失,包括如实供述或检举他人犯罪等;讯问人在侦查讯问中能采取措施来影响与控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帮助其如实供述。法制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侦查机关的犯罪侦查工作要求也不断提高。刑诉法关于传讯时限和律师提前介入侦查的规定,以及“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列入宪法修正案等现象表明,对侦查讯问工作严格程序、保障人权、规范行为的要求进一步凸显出来,这也使侦查机关长期以来依赖强攻硬取、疲劳审讯战等传统办案模式失去了生存的法律基础。因此,在法律的框架内,按照侦查工作的规律特点,提高侦查讯问心理谋略在整个犯罪侦查活动中的份量,以智取胜、以谋破案,既是侦查工作新的出路,也对广大民警提高侦查工作水平、探索讯问工作新经验提出了迫切要求。在讯问过程中侦查机关(讯问人)如何抓住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以便提高侦查讯问工作的效率以尽快地获取嫌疑人的口供或深挖犯罪,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既不放纵犯罪,又能较好地保护人权;同时关注侦查讯问人员的职业心理特点、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及侦查心理障碍的类型及调适,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侦查讯问心理的几种主要学说或观点进行了简述,然后采用系统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犯罪嫌疑人在讯问阶段常见的几种心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分析了侦查讯问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李波[4](2001)在《试论对情感型犯罪嫌疑人讯问的一般过程及其心理学应用》文中认为预审作为刑事诉讼活动中侦查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查明案件事实真相 ,证实和揭露犯罪 ,保障无罪不追究等方面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和把握情感型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 ,合理布置预审阶段 ,掌握预审策略 ,是刑事诉讼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试论对情感型犯罪嫌疑人讯问的一般过程及其心理学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对情感型犯罪嫌疑人讯问的一般过程及其心理学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侦查讯问中情感感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情感感化方法的一般原理 |
2.1 研究对象的含义界定 |
2.1.1 情感、情绪及二者关系 |
2.1.2 感化的概念 |
2.1.3 侦查讯问中的情感感化 |
2.1.4 情感感化与相关概念之厘清 |
2.2 情感感化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
2.2.1 情感体验与社会认知 |
2.2.2 态度改变理论 |
2.3 情感感化方法的价值 |
2.3.1 在刑事司法层面的价值 |
2.3.2 在侦查讯问实务层面的价值 |
3 情感感化方法在侦查讯问中的使用现状调查 |
3.1 研究设计说明 |
3.1.1 问卷设计 |
3.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1.3 相关情况的说明 |
3.2 问卷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4 情感感化方法在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侦查人员对情感感化方法掌握不足,缺乏相对固定的使用模式 |
4.1.1 侦查人员对情感感化方法掌握不充分 |
4.1.2 使用多基于个人经验总结,缺乏相对固定的使用模式 |
4.2 情感感化方法使用前的准备工作不足 |
4.3 情感感化方法使用的技巧性不足 |
4.3.1 情感感化与其他讯问方法结合不足 |
4.3.2 情感感化的针对性不强 |
4.3.3 情感感化过程中侦查人员未能引起情感触动 |
5 侦查讯问中情感感化方法使用的改进对策 |
5.1 提炼情感感化方法的使用要领 |
5.1.1 情感感化的基本要求 |
5.1.2 情感感化方法使用要领示意图 |
5.1.3 结合大数据侦查,做好情感感化的准备工作 |
5.1.4 实施中适时评估与调整 |
5.2 注重情感感化方法的技巧性 |
5.2.1 积极倾听,构建良好沟通关系 |
5.2.2 丰富感化形式、主体,提升感化效果 |
5.2.3 注重情境氛围营造,增强感染力 |
5.2.4 强化讯问方法间的密切配合 |
5.3 依据犯罪嫌疑人特征,有针对性的运用情感感化方法 |
5.3.1 根据年龄与性别差异,有针对性的运用情感感化方法 |
5.3.2 针对累犯心理,多种方法结合促进态度转变 |
5.3.3 结合社会经历,运用人生闪光点激发积极情感 |
5.4 加强侦查人员培训,弥补专业知识短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面向侦查人员的问卷(一) |
附录 B 面向在押人员的问卷(二)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侦查讯问中的心理同情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深度访谈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案例研究法 |
2 心理同情方法概述 |
2.1 心理同情方法与相关概念之厘清 |
2.1.1 心理同情方法的概念 |
2.1.2 心理同情方法与共情的关系 |
2.1.3 心理同情方法与合理化策略的关系 |
2.1.4 心理同情方法与情感影响的关系 |
2.1.5 心理同情方法与情感感化的关系 |
2.2 心理同情方法应用于侦查讯问的理论基础 |
2.2.1 需求层次理论 |
2.2.2 学习理论 |
2.2.3 认知反应理论 |
2.2.4 期望-效价理论 |
2.3 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价值 |
2.3.1 缓解犯罪嫌疑人的消极情绪,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
2.3.2 获取犯罪嫌疑人的信任,建立心理相容关系 |
2.3.3 消弱犯罪嫌疑人的供述障碍,形成良性供述动机 |
2.3.4 减少犯罪嫌疑人翻供现象发生 |
3 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3.1 心理同情方法的应用频率偏低 |
3.1.1 犯罪嫌疑人对于应用心理同情方法的感知 |
3.1.2 侦查人员对于心理同情方法应用频率的直接感知 |
3.1.3 不同讯问方法应用频率的比较 |
3.2 表达同情的时机选择不准 |
3.3 表达同情的途径选择缺少针对性 |
3.4 语言表达方式过于强硬,无法引起共鸣 |
3.5 虚假同情与过度同情问题 |
3.5.1 虚假同情问题 |
3.5.2 过度同情问题 |
3.6 法律界限把握不当 |
3.7 犯罪嫌疑人的感受效果欠佳 |
4 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实践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侦查人员方面的原因分析 |
4.1.1 侦查人员对心理同情方法不够了解和重视 |
4.1.2 侦查人员的选配不利于表达同情 |
4.2 犯罪嫌疑人方面的原因分析 |
4.2.1 犯罪嫌疑人对同情的理解能力不同 |
4.2.2 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不同 |
4.3 心理同情方法本身的应用条件有限制 |
4.3.1 适宜应用的犯罪嫌疑人范围有所限制 |
4.3.2 对侦查人员的同情能力要求较高 |
5 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建议 |
5.1 应用前做好准备 |
5.1.1 配备合适的侦查人员 |
5.1.2 了解案件的情况 |
5.1.3 了解犯罪嫌疑人的情况 |
5.2 选准表达同情的时机 |
5.3 优化应用过程中的表达方式 |
5.3.1 语言表达诚恳 |
5.3.2 耐心倾听 |
5.3.3 适当以肢体语言进行反馈 |
5.4 有针对性地选择表达同情的途径 |
5.4.1 同情犯罪嫌疑人生活中遇到的难处和委屈 |
5.4.2 说明在相似情况下有些人也有可能做出同样的行为 |
5.4.3 根据案件情况,适当将部分过错归因于被害人 |
5.4.4 适当指出实施犯罪行为可能存在同伙的诱惑、欺骗或威胁 |
5.4.5 表明被害人或证人可能夸大了后果的严重程度 |
5.4.6 与其他犯罪行为进行对比,降低犯罪行为在道德层面的严重程度 |
5.5 把握合适的同情程度 |
5.6 保证讯问过程的合法性 |
5.6.1 降低犯罪嫌疑人对道德责任的感知,而不是减轻实际犯罪后果 |
5.6.2 把握引诱、欺骗的界限,防止出现引供、诱供或骗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心理同情讯问方法应用情况调查问卷(针对服刑人员) |
附录B 心理同情讯问方法应用情况调查问卷(针对侦查人员)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侦查讯问心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侦查讯问心理的相关概念研究 |
1.1 犯罪心理 |
1.2 侦查讯问心理 |
第二章 犯罪嫌疑人接受讯问的一般心理规律 |
2.1 试探摸底 |
2.2 对抗相持 |
2.3 动摇反复 |
2.4 如实供述 |
第三章 常见的犯罪嫌疑人拒供与供述心理 |
3.1 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 |
3.1.1 畏罪心理及其产生原因 |
3.1.2 侥幸心理及其产生原因 |
3.1.3 对立抗拒心理及其产生原因 |
3.2 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心理 |
3.2.1 供述的心理学基础 |
3.2.2 供述心理的行为特点 |
第四章 侦查讯问心理的对策研究 |
4.1 改变被审讯人认知的策略 |
4.2 影响被审讯人情绪的策略 |
4.3 发掘利用矛盾的策略 |
4.4 讯问过程的操纵策略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试论对情感型犯罪嫌疑人讯问的一般过程及其心理学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先导阶段的心理学分析 |
(一) 在了解掌握犯罪嫌疑人资料时, 要杜绝例行公事的想法。 |
(二) 讯问气氛的控制。 |
二、心理接触阶段的心理学应用 |
三、获取犯罪事实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
(一) 谨防情感型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反复。 |
(二) 对口供进行心理分析。 |
(三) 正确分析客观因素对案情 (事件) 的影响。 |
四、整理材料阶段应注意的心理问题 |
(一) 对犯罪嫌疑人讯问完成后的心理变化的观察分析。 |
(二) 认真审查, 推敲口供。 |
1.口供语言的规范性。 |
2.口供语言的易懂性。 |
3.口供的安全性。 |
4.口供的阅读、签名。 |
四、试论对情感型犯罪嫌疑人讯问的一般过程及其心理学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侦查讯问中情感感化方法研究[D]. 张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2]侦查讯问中的心理同情方法研究[D]. 张函.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3]侦查讯问心理研究[D]. 刘凯. 山东大学, 2008(02)
- [4]试论对情感型犯罪嫌疑人讯问的一般过程及其心理学应用[J]. 李波.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