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识别经过粉饰的企业会计报表(论文文献综述)
周青[1](2021)在《上市公司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以博迈科为例》文中指出在会计领域的研究中,盈余管理一直都是学者们热衷的课题。国内外不乏从动机、经济后果、手段等角度对其进行探索的研究,且多是从应计盈余或是从真实盈余切入。而事实上除这两种方法以外,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也是比较多见的一种手段。其主张在净利润不发生变化的基础上,以错误的分类方式将核心费用项目转嫁到非核心项目上,从而对利润结构进行粉饰,实现核心利润虚增、盈余持续性得以美化的目的。现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业绩门槛,符合监管要求,推高股票定价。实施分类转移并不会对最终的净利润产生影响,只是对利润结构做了调整。如果以净利润作为资本市场准入门槛和股票定价,那么上市公司就失去在IPO过程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然而在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准入制度核准制下,我国监管部门对IPO的公司确立的最低业绩门槛是以“净利润和扣非后净利润孰低”为标准的。拟上市公司在非经常性损益大于零的情况下,是存在分类转移动机来提高“孰低原则下的净利润”的。不仅如此,从以往的发行审核实践来看,发审委专家更关注IPO公司盈余的可持续性。在利润表中核心盈余往往更具有持续性,所以拟上市公司极有可能迎合发审专家偏好,虚增核心盈余以传递更具持续性的盈余结构信息,这进一步增强了拟上市公司分类转移的动机。本文首次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首先,本文从概念、理论出发回顾盈余管理,并对其文献成果做了梳理,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经济后果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评述。同时梳理了IPO制度背景、IPO中盈余管理的研究、以及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研究。根据已有学者对我国A股市场2007-2016年IPO的公司实证研究的结论,即上市公司在IPO前三年存在显着的分类转移,且制造业企业更为明显。在大样本中选取案例典型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该公司在国际油价大跌的背景下业绩异于同行业持续增长成功过会,上市后业绩大幅度下降,同时非经常性损益剧增,收到发审委及上交所诸多问询。本文通过分析其进行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因、机会以及上市前后财务数据波动,判定其在IPO过程中存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最后对公司盈余管理后的经济后果及案例进行总结。对案件分析后得出结论:(1)具有多种IPO动机的博迈科确实在IPO过程中存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行为;(2)博迈科能够有机会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是IPO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非对称,导致其利用了会计准则的漏洞,通过多种手段维持上市前出色业绩成功过会;(3)博迈科的公司治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缺失等内部因素给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最终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不仅损害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的研究以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为背景,研究并发现了我国上市公司IPO运作中具有分类转移进行盈余操作的存在动机与可能,并对其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向政策制定者、市场监管者、审计师等多种主体提出可行意见,促进公众对分类转移的识别能力,帮助投资者更好的确立投资策略,促进市场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有效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高荣尚[2](2021)在《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风险预警研究 ——以尔康制药为例》文中认为上市公司通过财报将自身经营情况和业绩展示给社会公众,相关使用者通过对其财报信息的解读和分析做出投资判断,由此可见财报披露准确性和真实性的重要性,然而今年医药行业接二连三爆出舞弊案件,康美药业、康得新等医药白马神话一夜之间跌落谷底,给企业自身及社会公众都造成了巨大伤害,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俨然已经成为行业一个极具典型的问题。如何利用公司披露的有限信息,反过来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目前对上市公司舞弊预警分析主要分为对指标的具体分析和模型实证分析两大类。关键指标分析方法简单直观,能够通过对比分析,直接找到舞弊风险点,但是分析不够全面,分析判断主观性太强;模型分析基本上都是基于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处理,譬如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决策树和神经网络等数据处理方法的实证研究,都有非常大的数据支撑,分析结果比较客观,预测准确率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这些实证建模研究都需要准确采集大量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不同的数据来源群体和挑选的指标得到的结论也有所不同,存在行业和地域适用性问题;对于单个案例的模型分析目前比较常用的是Beneish教授于1999年提出的M-score模型,该模型用于检测可能操纵公司财务报表的领域得到国内外相关行业机构和组织的普遍认可。以上两类分析方法数据来源实际上都是被分析目标的各项指标,各自都有优缺点,目前国内外研究都在不断探索完善,分析方法也越来越全面,但无论是个案分析还是实证研究,都无法直接断定企业舞弊事实,结论只可作为一种风险预警参考,研究目标都是尽可能的提高预测准确度,具体还需结合很多其他方式方法才能认定舞弊与否。尔康制药(300267)作为曾经国内市场辅药制造业的“龙头”股,是湖南省的明星企业,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和政府的支持,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样的“优质”企业于2015年就开始了的财务造假行为,实际上直到2018年才被真正揭露出来,对众多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一连串的赔偿诉讼至今未决。尔康制药典型的家族式控股结构、相对单一的收入来源和超高的毛利率,其以虚增收入为主的造假手段极具代表性。本文从外部投资者角度,针对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选取尔康制药作为案例代表,基于其2014至2016年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性等常规财务指标和收入、费用、现金流等重点项目,运用静态分析、趋势分析和行业比较等方法,再结合目前比较常用的财务舞弊预警Beneish模型对分析对象进行舞弊风险预警分析。通过分析研究,最终得出尔康制药存在以下几个可疑信息:(1)主要利润增长来源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其产品超高的毛利率;(2)超出经营需求的高存货和固定资产规模;(3)销售收入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但同行业对比并未发现存在这种行业特征;(4)与净利润不相符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5)折旧和减值等科目的异常计提;(6)家族式控股结构和2016年明显的高管离职减持动作;(7)Beneish模型对尔康制药的测试结果表明其财务报告存在舞弊嫌疑。综合整体模型测试结果、细分指标和关键项目分析,推测尔康制药可能在高管意志的驱动下,采用操纵收入的手段来增加利润,又试图将虚增的部分转移到固定资产和商誉等科目用折旧和减值的方式进行抵消。通过对整个尔康制药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其存在很高财务舞弊风险的结论,对投资者来说,能够达到舞弊风险预警的效果。
翟麟靓[3](2020)在《基于GONE理论的FR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保持着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资本市场在这一大环境下得以迅速壮大,“一带一路”等积极利好的政策更是助力企业扩大市场范围,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然而伴随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的还有层出不穷的问题,财务舞弊便是其中发生频率高、破坏力大的一个难题。尽管证券监管法律法规在不断改进,以适应和解决当下层出不穷的舞弊问题,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只有提高自身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学会根据行业发展阶段、经济政策和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相结合,及时掌握企业实施财务行为的动因,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财务舞弊对自身造成的损害。所以,基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背景探讨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是符合当下的现实需要的。理论方面:在阅读积累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后,论述了冰山理论、舞弊三角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了GONE理论作为基本理论。在现实案例选择方面:近两年证监会披露的违法违规案例中,FR公司因舞弊金额大、持续时间长、市场影响恶劣,被证监会点名批评,并被处以顶额行政处罚,6名主要负责人被给予20-90万元的罚款和年限不等的市场禁入措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FR公司财务舞弊事件作为案例对象,通过案例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以及将公司财务数据进行横向与行业均值比较和纵向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运用财务舞弊动因的经典理论GONE,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对FR公司的案件发生和证监会对相关负责人的处罚结果进行回顾;其次,对FR公司的采用的财务舞弊手段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手段主要有虚构海外业务,虚增巨额利润,利用“非”关联方,隐蔽虚增收入的关联业务,如对外隐瞒重大借款和数亿元的担保等;再次,指出FR公司具有大股东高比例股权质押、高管接连辞职、买高额责任保险、审计费用成倍增加等舞弊特征,并以财务舞弊经典理论GONE为基础,从贪婪、机会、需要、暴露四个因子的角度剖析舞弊动因,识别出公司在股权结构、内部控制、管理层素质等内在问题;最后,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建议。旨在为投资者规避财务舞弊风险提供一定的借鉴方向,降低财务舞弊带来的损失。
苏梅[4](2020)在《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帽”研究 ——以J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ST制度是我国特有的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旨在加强对盈利能力低下公司的披露,督促其摆脱经营困境,同时提醒广大投资者密切注意潜在的退市投资风险,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根据我国颁布的证券市场退市管理制度,ST公司第三年继续亏损就要受到限制,被勒令暂停交易,若公司持续第四年亏损,则面对退市风险。由于我国上市“壳”资源的稀缺性,ST公司在无法利用主营业务增加利润的情况下,选择利用我国法律法规制度的漏洞和外部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粉饰财务报告,从而避免退市,维持上市资格。久而久之,这种普遍操纵现象容易造成我国市场经济的不规范,导致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因此加强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操纵利润的乱象研究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文以两度被处以退市风险警示的J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综述法梳理现有的国内外有关盈余管理的理论,在已有的研究理论基础上,通过运用经验识别法和总体应计利润模型初步识别出J公司两次摘帽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再通过对比分析法,分别纵向、横向分析公司的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从而具体研究J公司分别在两次摘帽期间利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并分析其盈余管理动机,同时运用财务指标分析公司利用盈余管理顺利摘帽后的效果,分析其财务能力是否得到真正提升,最后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治理建议。本文最终研究发现:第一,分别利用盈余管理的经验识别和模型识别,检验出J公司确实存在利用盈余管理粉饰利润行为;第二,我国退市制度的不完善,监管力度的不健全,盈余手段的隐蔽性都为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可操作性;第三,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实现摘帽虽然能暂时维持上市资格,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短暂的获利方式并不能使公司获得持续的盈利能力,不能改善公司真实状况;第四,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公司要真正发展主营业绩,实施战略发展,相关会计制度要能有效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外部监管机构要真正落实监督。
路潇潇[5](2020)在《战略风险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研究 ——以乐视网为例》文中指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世界各国相对独立的经济朝向“一体化”经济的趋势发展,各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也呈现日益复杂化和多变化的趋势。为了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经济中占得一席之地,大多数企业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灵活调整自身初始拟定的发展战略以适应新环境发展的需求。然而企业发展战略的动态调整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战略风险,这又会进一步引发企业的错报风险,因此,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并非易事。基于此,本文借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运用战略相关理论对公司战略管理的动态过程进行准确而适当的还原,使用相关风险分析工具对公司的战略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之后,探究战略风险演变为重大错报风险的机制。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战略角度出发,运用PEST模型分析宏观环境、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法研究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基于以上战略风险分析,着重研究了以下内容:(1)首先,研究了战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之间的关系;(2)其次,研究了战略风险演变为重大错报风险的间接路径与直接路径;(3)最后,研究了影响战略风险演变为重大错报风险的内外部机制。研究发现:(1)战略风险可以通过影响经营环节,向财务报表传递重大错报风险;战略风险也可以直接影响重大错报风险,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2)在间接传导方面,战略风险对经营环节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应收账款、研发支出、利润等方面,进而造成重大错报风险;在直接传导方面,战略需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策略等方面,带来的对财务能力的影响直接反应在财务报表中,引起重大错报风险。(3)在外部机制影响下,资本市场和准则制度的不完善会使企业通过虚增收入导致战略风险演变为重大错报风险;媒体关注度提高会通过外部监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战略风险演变为重大错报风险。在内部机制影响下,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会增加战略风险演变成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当企业的内部治理存在问题时也会对战略风险演变为重大错报风险造成影响。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贡献在于:研究视角上,从战略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在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影响下战略风险演变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路径,为其他企业应对战略风险提供启示和借鉴,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研究思路上,与现有文献主要分析案例本身的财务危机不同,本文着重研究战略风险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传导机制,丰富了战略风险经济后果的文献。研究方法上,分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层次之间环环相扣,清晰地呈现了风险传导路径。
刘丁睿[6](2020)在《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与决策有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中介制度,具有维护资本市场中资本商品交易秩序的重要作用。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各方参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信息媒介,也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演化,审计报告逐渐发展为标准化模式,自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传统标准化模式审计报告受到了诸多挑战,为满足使用者对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日益增高的需求,国内外相关机构相继开展了审计报告改革工作,其中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是一项核心内容。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旨在通过提高已执行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来增加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通过为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提供除审计意见以外的增量信息来提高审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在审计报告的预期使用者中,投资者是审计报告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服务对象,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是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的首要目的,研究关键审计事项向投资者传递了怎样的增量信息,以及关键审计事项所传递的增量信息是否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国内外审计报告演化历程和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现状为背景,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特点,基于投资者视角对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的增量信息内容和决策有用性进行研究。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全面实施以来,在现有研究中缺乏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的深入理论分析,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以解释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实现增量信息价值的具体机制,同时缺乏对关键审计事项实施现状进行全样本的动态分析,也未对其信息含量与审计意见进行区分,难以得知在不同类型审计意见基础上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价值及决策有用性的差异。本文针对既有文献研究存在的不足,基于投资者视角构建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具备增量信息和决策有用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检验,探讨其具体作用机理。在研究脉络上,本文首先从关键审计事项的改革需求、披露内容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综述,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寻找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其次,本文基于审计报告改革的脉络,对关键审计事项形成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并对2016-2018年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颁布以来的实施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第三,本文基于马克思资本商品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形成增量信息和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并根据理论框架和实施现状提出研究假设;第四,采用我国新准则全面实施以来2017-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对关键审计事项在不同审计意见基础上具备的增量风险披露信息和决策有用性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形成以投资者视角为基础的关键审计事项实现增量信息价值和决策有用性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并根据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局限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投资者在决策时需要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的双重风险信息。本文基于投资者视角,根据马克思资本商品理论对投资者决策信息需求进行分析。投资者的审计需求由资本商品的本质属性和定价机制决定,资本商品的价值并不完全由现有价值决定,而是根据未来价值决定,因此投资者在决策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信息具有双重需求,一方面投资者需要注册会计师合理保证历史会计信息的公允可靠,充分揭示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另一方面投资者需要对投资的安全性和未来收益的可获得性进行判定,充分了解企业潜在的持续经营风险。同时投资者需要了解相关风险程度,以便在审计意见相同的公司中进一步筛选,进一步优化投资策略,提高投资收益。本文根据投资者的需求动机探讨传统审计报告模式的不足和关键审计事项实现增量信息价值的具体机制,为进一步分析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增量和决策有用性奠定理论基础。(2)关键审计事项的增量信息披露能力在不同类型审计意见下存在差异。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中,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与关键审计事项内容均显着正相关,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中,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与关键审计事项内容的多少无显着相关关系。这说明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能够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提供增量风险信息,关键审计事项能够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风险披露维度,改善传统审计报告“二元化”或“一刀切”的结论模式,将“风险的有无”扩展为“潜在风险的高低”;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下,在审计结论已经具有重大风险指示作用的情况下,关键审计事项难以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披露增量风险信息。(3)在不同类型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存在差异。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对于投资者决策具有负面影响,并能反映在股票价格之中;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下,投资者不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对关键审计事项产生额外的市场反应,关键审计事项不具有决策有用性。这说明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能够将增量信息有效传递至投资者,从而影响投资者决策并产生负向的市场反应;而在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情况下,关键审计事项所传递的风险信号作用弱于审计意见,投资者不再对其敏感,也不会左右投资者的决策意愿和行为,这说明非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审计结论已经对审计过程中识别出风险的总和进行了概括,当审计意见披露风险足够重大时,关键审计事项无法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基础上提供增量决策相关信息,投资者不再对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信息敏感,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增量价值和决策有用性难以体现。同时,本文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事务所声誉和机构投资者对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效应调节作用不显着。本文研究表明,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有用性在不同审计意见下产生差异,这与关键审计事项的增量信息在不同审计意见下存在的差异相一致,说明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所传递的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能够有效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投资者在利用关键审计事项作出决策时,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其信息含量的基础上的,表明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已经具备一定成熟度,资本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具有一定有效性。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发现投资者对于不同审计意见和关键审计事项中风险信息敏感度可按照重大错报风险、重大持续经营风险(持续经营不确定性)、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一般持续经营风险的顺序依次递减,相应地,不同审计意见和关键审计事项之间的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也按照非无保留审计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关键审计事项、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顺序依次递减。因此,关键审计事项扩展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的风险区间,扩展了审计报告的信息披露层次,弥补了审计意见信息含量不足的缺陷。综上所述,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实施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实现了审计报告模式改革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但是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增量价值和决策有用性在不同审计意见下存在差异,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进一步揭示了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风险信息并有效地将风险信息传递给投资者,从而辅助其进行投资决策;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下,由于风险信息已经通过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了传达,因此关键审计事项难以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向投资者进一步提供增量信息,难以影响投资者决策并产生相应市场反应。本文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审计制度理论,建立了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实现信息增量价值和决策有用性的分析框架和具体机制,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制度表征职能,弥合投资者的期望差距,对于审计报告模式的深化改革和资本市场体制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陈泽雨[7](2020)在《基于风险因子理论的康美药业财务舞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一就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屡禁不止,仅2019年一年间,中国证监会已开出136份行政处罚决定,每月平均发生11起舞弊案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违反市场“三公”原则,危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破坏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对于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降低市场风险意义重大。2019年,康美药业财务造假事件浮出水面,查出舞弊金额近300亿元,被称为我国A股史上规模最大的财务造假案,引发市场剧烈震动。本文围绕康美药业财务舞弊事件,先梳理分析舞弊手段,接着运用风险因子理论从个别风险因子,一般风险因子两个角度探究其财务舞弊的深层次动因,并据此提出防范和治理公司财务舞弊的具体对策。研究发现管理层道德品质扭曲、融资需求过大、股权结构不合理、独立董事形同虚设、会计师事务所监督不力,处罚力度过轻等问题是康美药业财务舞弊的动因。依据分析出的舞弊动因,本文对防范和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提高管理层道德品质及法律意识;制定积极稳健的经营方案;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指标;优化股权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内外部审计监督;加大对财务舞弊的处罚力度;建立投资者索赔机制。
魏薇[8](2020)在《信永中和审计乐视网关联方交易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证券和金融市场的快速成长,金融体系趋于多元化。IPO发行上市成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许多上市公司通过重组、收购、兼并,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经营模式也发生了质变。关联方交易有其特殊的优点,例如,合规的关联方交易可以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又提高了企业效率,更能有效地管理资本和债务;另外,上市公司出于各种自身的动机,粉饰报表,调节收入和利润,利用关联方交易可以操纵利润、转移投资风险。因此,关联交易也容易产生相应的风险。有些企业不惜采用财务造假的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导致关联方交易存在舞弊情形,既侵占了债权人和投资人的权益,更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虽然监管层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遏制了一部分此类非公允关联方交易的滋生,但却无法完全杜绝通过非关联化的手段隐匿关联关系,以此达到逃避税收、操纵收入及利润等目的行为。该类业务的复杂性和隐蔽性造成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和识别难度大大提升。为了保持资本市场秩序的稳定,同时保护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自身利益,进一步研究规避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成为此篇论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对关联方及其交易的研究做理论综述,然后介绍了与关联方相关的理论,包括关联方及其交易的界定,关联方交易审计及审计风险、舞弊三角模型及风险导向的审计理论。论文第三章选取了关联方交易审计出现问题的典型案例乐视网,研究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对乐视网进行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中与关联方交易审计相关的问题。第四章针对第三章提出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以会计师事务所和外部监管部门两个角度提出笔者五个可能导致关联方审计失败的原因。第五章结合前文提出的问题和分析的原因从六个方面提出降低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第六章基全文的分析和对乐视网关联方交易舞弊案例的思考,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
宋伊南[9](2020)在《H公司IPO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为核心,强调企业风险分析的系统观和战略观,针对识别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IPO审计具有周期长、工作量大、风险高的特点,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路对IPO项目进行审计,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而审计资源的分配、程序的设计以及具体的实施都是依据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而决定,因此准确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M会计师事务所对H公司IPO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过程。通过阐述M会计师事务所对此项目的风险评估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风险评估程序设计过于简单、风险评估内容缺乏深度、风险评估结果不能很好地指导风险应对。进而提出改进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并设计改进思路。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查阅公司的相关资料以及分析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方式了解H公司及其环境。利用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分析法来识别H公司的外部风险,从公司性质、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应用、舞弊三角模型的角度识别H公司的内部风险,运用COSO内控框架对H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分析,以识别内控的设计和执行风险。然后将识别出的风险因素划分为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评估指标设计的基础。之后引入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H公司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对指标的子项目赋予权重,将下级子项目得分汇总,得出上级项目得分,依次类推,得出三个级别指标项目得分。最后根据得分确定指标风险,从而得出H公司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为较高水平。结合各因素的得分结果划分风险等级,找出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较高的报表项目:存货、应收账款、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通过为M会计师事务所设计重大错报风险应对措施方案,将H公司IPO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宋冬梅[10](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研究 ——以康得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及资本市场都取得了快速前进。借助资本的力量,大量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选择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基于上市高溢价的利益驱使,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给投资者利益带来了伤害,而且造成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破坏,严重打击了公众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行为不胜枚举,且愈演愈烈,尤其是2019年双康兄弟(康得新与康美药业)把整个A股搞得沸沸扬扬,引起了证券市场的巨大震荡,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欺骗性最强的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造假,探究其特点、发展阶段及常用手段。通过对康得新暴雷前多年的财务报表研究,揭示其财务舞弊的可能性,并结合康得新案进一步提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识别方式及防范对策建议,进而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使得我国证券市场更加健康有序。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财务舞弊识别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并进一步对本文研究的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理论基础、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财务舞弊动因、手段予以剖析,尤其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舞弊,详细研究其发展阶段、特点以及最常见手段。第三部分是康得新案例分析,介绍康得新发展历程、财务舞弊的始末,康得新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手段,并通过解读康得新财务舞弊曝光前的年报,识别出报表的“异常”,进而为本文识别财务舞弊提供一些借鉴。第四部分结合康得新案例总结财务舞弊的识别方式,同时对其他财务舞弊的识别方式进行补充;并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康得新案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统计归纳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有关财务舞弊的国内外理论进行研究,并对财务舞弊的成因、手段、识别及防范措施进行总结。同时,本文对2013年至2019年中国证监会披露的IP0及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对财务舞弊的动因和手段进行总结,并结合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康得新案,将财务舞弊理论在实例中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实例中对财务舞弊的成因、手段进行直接客观的剖析,同时结合康得新案例对财务舞弊的识别方式进行总结,进而有助于对财务舞弊识别方式进行更加直观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财务舞弊的防范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本文将财务舞弊与会计信息失真、财务错报、财务造假、报表粉饰、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等相关概念进行定义和区分;二是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尤其是识别难度最高的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舞弊详细研究其发展阶段、特点以及最常见手段,通过对虚构经济业务具体手段的深入剖析,更有利于提高对财务舞弊的识别能力;三是结合康得新案例进行财务舞弊识别,进一步提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识别方式。
二、注意识别经过粉饰的企业会计报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意识别经过粉饰的企业会计报表(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以博迈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
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概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回顾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 |
(一)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 |
(二)盈余管理的契约安排动机 |
(三)盈余管理的政治成本动机 |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 |
(一)应计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
(三)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
三、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
(一)盈余管理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
(二)盈余管理的股票市场反应 |
(三)盈余管理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 |
四、综述简评 |
第三章 IPO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
第一节 我国IPO制度背景 |
第二节 IPO中的盈余管理 |
第三节 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企业简介 |
一、公司简介 |
二、公司经营现状 |
(一)行业竞争情况-发行人所处行业的情况 |
(二)上市前公司经营情况 |
三、公司股权结构 |
四、公司治理结构 |
第二节 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
一、资本市场动机 |
(一)达到监管部门的业绩门槛 |
(二)迎合分析师对核心盈余的预测 |
(三)获得更高的股票发行定价 |
二、契约动机 |
(一)货币薪酬激励动机 |
(二)股权激励动机 |
第三节 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机会分析 |
一、IPO存在严重的信息非对称 |
二、会计准则不完善 |
三、公司治理制度不完善 |
第四节 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判定 |
一、上市前后业绩波动异于同行业公司 |
二、上市后业绩大幅度下降非经常性损益剧增 |
三、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
(一)将成本费用分类转移至营业外支出 |
(二)报告披露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
(三)将正常经营费用分类转移至研发费用 |
第五节 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经济后果 |
一、收到发审委及上交所诸多问询 |
二、给投资人造成巨大损失 |
三、超额募集资金损害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
第六节 案例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企业应完善内部治理与控制 |
二、监管者应完善上市审核制度 |
三、审计师应加强对分类转移行为的审计 |
四、会计准则制定者应关注会计要素的分类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风险预警研究 ——以尔康制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本文创新点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舞弊 |
二、财务舞弊预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舞弊动因相关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三、内部控制理论 |
第三章 文献综述和分析方法概述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舞弊手段 |
二、舞弊风险识别方法 |
三、文献评述 |
第二节 分析方法概述 |
第四章 尔康制药财务舞弊风险预警分析 |
第一节 案例介绍 |
一、尔康制药案例概况 |
二、尔康制药财务舞弊动因 |
三、尔康制药财务舞弊主要手段 |
第二节 基于财务信息的具体分析 |
一、审计、附注等基础信息提取与分析 |
二、基本财务指标分析 |
三、关键项分析 |
第三节 Beneish模型测试 |
第四节 案例分析结论 |
第五节 应对措施及建议 |
第五章 总结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特点 |
二、分析方法小结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GONE理论的FR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财务舞弊动因 |
1.3.2 财务舞弊手段 |
1.3.3 财务舞弊治理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财务舞弊概述 |
2.1.1 财务舞弊概念的界定 |
2.1.2 常见的舞弊方式 |
2.2 GONE理论 |
2.2.1 GONE理论含义 |
2.2.2 驱动因素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FR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介绍 |
3.1 FR公司简介 |
3.2 FR公司舞弊事件回顾 |
3.2.1 舞弊过程分析 |
3.2.2 报表粉饰情况分析 |
3.3 FR公司财务舞弊表现形式 |
3.3.1 大股东高比例股权质押 |
3.3.2 企业高管接连辞职 |
3.3.3 陷入债务纠纷 |
3.3.4 审计费用成倍增加 |
3.3.5 财务预警模型中Z值急剧下降 |
3.4 FR公司财务舞弊手段 |
3.4.1 虚构海外业务 |
3.4.2 利用“非”关联方虚增预付账款和资产 |
3.4.3 隐瞒借款和担保等重大事项 |
3.5 FR公司财务舞弊的影响 |
3.5.1 对FR公司的影响 |
3.5.2 对舞弊实施者的影响 |
3.5.3 对投资者的影响 |
3.5.4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第四章 基于 GONE 理论的 FR 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4.1 贪婪因子分析 |
4.1.1 管理层道德水平低下 |
4.1.2 贪图政府补贴 |
4.2 机会因子分析 |
4.2.1 股权高度集中 |
4.2.2 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
4.3 需要因子分析 |
4.3.1 并购产生的资金需要 |
4.3.2 规避退市需要 |
4.4 暴露因子分析 |
4.4.1 暴露可能性小 |
4.4.2 暴露后处罚力度弱 |
第五章 启示与借鉴 |
5.1 加强企业文化道德建设 |
5.1.1 提高管理层的道德素质 |
5.1.2 提高财务人员法律意识 |
5.2 减少企业舞弊机会 |
5.2.1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
5.2.2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
5.2.3 完善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能 |
5.2.4 提高对跨国贸易监管力度 |
5.2.5 提高投资者风险防范能力 |
5.3 降低企业不良需要 |
5.3.1 拓宽融资渠道 |
5.3.2 优化市场评价标准 |
5.4 完善市场监管机制 |
5.4.1 加强对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管 |
5.4.2 提高舞弊惩罚力度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帽”研究 ——以J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盈余管理概念相关研究 |
1.2.2 盈余管理动机相关研究 |
1.2.3 盈余管理手段相关研究 |
1.2.4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思路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盈余管理理论相关概述 |
2.1 ST制度概括 |
2.2 盈余管理理论基础 |
2.2.1 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 |
2.2.2 盈余管理产生的基本前提 |
2.3 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
2.3.1 基于资本市场预期动机 |
2.3.2 满足相关证券监管的要求 |
2.3.3 基于会计信息所订立的合约动机 |
2.4 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
2.4.1 利用应计盈余管理手段 |
2.4.2 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手段 |
第三章 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初步识别 |
3.1 J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
3.1.1 J公司简介 |
3.1.2 J公司行业背景分析 |
3.1.3 J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3.2 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经验识别 |
3.2.1 通过净资产收益率识别 |
3.2.2 通过营业利润与净利润识别 |
3.3 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模型识别 |
3.3.1 检验模型分析选择 |
3.3.2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四章 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体分析 |
4.1 J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
4.1.1 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 |
4.1.2 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
4.1.3 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
4.1.4 利用成本费用进行盈余管理 |
4.2 J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
4.2.1 维持上市资格动机 |
4.2.2 高管对薪酬需求动机 |
4.2.3 筹资和融资需求动机 |
4.2.4 监管机制的不完善提供可能性 |
4.3 J公司盈余管理后果分析 |
4.3.1 J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
4.3.2 J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
4.3.3 J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
4.3.4 J公司发展能力分析 |
4.3.5 盈余管理手段对净利润影响分析 |
4.4 案例小结 |
第五章 规范ST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 |
5.1 完善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
5.1.1 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与披露 |
5.1.2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
5.1.3 完善关联交易的价值评估与披露 |
5.2 强化ST公司证券市场监督制度 |
5.2.1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
5.2.2 合理规划ST公司退市制度 |
5.3 提高ST公司内部治理能力 |
5.3.1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
5.3.2 完善管理者报酬激励机制 |
5.3.3 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 |
5.4 加强和完善外部监督 |
5.4.1 增强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 |
5.4.2 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监管力度 |
5.4.3 提高外部使用者的识别能力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5)战略风险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研究 ——以乐视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战略风险的经济后果 |
1.2.2 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因素 |
1.2.3 战略风险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
1.2.4 文献总体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战略风险的内涵 |
2.1.2 重大错报风险的涵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舞弊动因理论 |
2.3 战略风险的一般传导机制 |
2.3.1 战略风险演变为重大错报风险的间接路径 |
2.3.2 战略风险演变为重大错报风险的直接路径 |
3 乐视网案例介绍 |
3.1 乐视网简介 |
3.1.1 乐视网简介与乐视危机 |
3.1.2 乐视网组织架构 |
3.2 乐视网发展历程与战略选择 |
4 战略风险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路径 |
4.1 乐视网的战略风险分析 |
4.1.1 外部环境分析 |
4.1.2 内部环境分析 |
4.2 通过经营环节演变为重大错报风险 |
4.2.1 研发支出过度资本化 |
4.2.2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提取不严谨 |
4.2.3 应收账款数额剧增 |
4.2.4 关联方交易金额巨大 |
4.2.5 递延所得税资产过度确认 |
4.3 战略风险直接演变为重大错报风险 |
4.3.1 少数股东巨额亏损 |
4.3.2 资金需求量大而利润过低 |
4.3.3 大量债券融资导致债务危机 |
4.3.4 其他直接演变机制 |
5 战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关系的内外部影响机制 |
5.1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5.1.1 融资约束 |
5.1.2 法规准则 |
5.1.3 媒体关注 |
5.2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内部控制 |
5.2.2 股权结构 |
5.2.3 股权激励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战略收缩及时止损 |
6.2.2 聚焦企业核心业务 |
6.2.3 加强内部控制监督 |
6.2.4 调整公司治理结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与决策有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审计报告模式改革的需求 |
2.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内容 |
2.3 关键审计事项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
2.4 关键审计事项对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影响 |
2.4.1 对审计师的影响 |
2.4.2 对上市公司治理当局的影响 |
2.4.3 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历史沿革和实施现状 |
3.1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历史沿革 |
3.1.1 标准化审计报告主要内容的历史沿革 |
3.1.2 关键审计事项的形成 |
3.2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
3.2.1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结构分析 |
3.2.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内容统计 |
3.2.3 关键审计事项的行业特征分析 |
3.2.4 关键审计事项的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分析 |
3.2.5 关键审计事项与审计意见类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1 基于资本商品理论的关键审计事项提供增量信息的机理分析 |
4.2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分析 |
4.3 基于青木昌彦制度理论的关键审计事项决策有用性分析 |
4.4 假设提出 |
4.4.1 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增量相关假设 |
4.4.2 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相关假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的实证检验 |
5.1 实证研究设计 |
5.1.1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
5.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实证结果分析 |
5.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内生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的实证检验 |
6.1 实证研究设计 |
6.1.1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
6.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2 实证结果分析 |
6.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2 相关性分析 |
6.2.3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
6.3 进一步研究 |
6.3.1 事务所声誉的调节作用 |
6.3.2 机构投资者的调节作用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内生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7.3.1 研究局限 |
7.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风险因子理论的康美药业财务舞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财务舞弊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财务舞弊手段的研究 |
1.2.3 关于财务舞弊治理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财务舞弊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财务舞弊相关概念 |
2.1.1 财务舞弊定义 |
2.1.2 财务舞弊类型 |
2.1.3 财务舞弊危害 |
2.2 财务舞弊常见手段 |
2.2.1 利用信息披露舞弊 |
2.2.2 利用关联方交易舞弊 |
2.2.3 利用收入确认舞弊 |
2.2.4 利用成本费用舞弊 |
2.2.5 利用资产舞弊 |
2.2.6 利用会计政策舞弊 |
2.3 财务舞弊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内部人控制理论 |
2.3.4 财务舞弊动因理论 |
3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事件始末 |
3.1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事件回顾 |
3.1.1 康美药业基本情况 |
3.1.2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过程 |
3.1.3 证监会对康美药业的处罚 |
3.2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
3.2.1 虚增存款 |
3.2.2 虚增存货 |
3.2.3 虚增销售凭证及发运凭证,增加营业收入 |
3.2.4 关联企业互相进行交易,占用巨资买卖本公司股票 |
4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4.1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个别风险因子分析 |
4.1.1 道德品质因子 |
4.1.2 动机因子 |
4.2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一般风险因子分析 |
4.2.1 舞弊机会因子 |
4.2.2 舞弊暴露的可能性因子 |
4.2.3 舞弊受惩罚程度因子 |
5 防范财务舞弊的对策及建议 |
5.1 关于控制个别风险因子的治理对策 |
5.1.1 提高公司管理层道德品质及法律意识 |
5.1.2 制定积极稳健的经营战略 |
5.1.3 建立多元化考核指标 |
5.2 关于控制一般风险因子的治理对策 |
5.2.1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
5.2.2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
5.2.3 加强审计机构的监督职能 |
5.2.4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惩罚力度 |
5.2.5 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 |
5.2.6 建立投资者索赔机制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信永中和审计乐视网关联方交易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关联方交易的相关文献 |
1.2.2 关于风险导向审计的相关文献 |
1.2.3 关于关联方交易审计的相关文献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案例分析法 |
1.4 论文基本框架 |
2 关联方交易审计相关理论综述 |
2.1 关联方及其交易的认定 |
2.1.1 关联方关系的认定 |
2.1.2 关联方交易的认定 |
2.1.3 关联方交易中的舞弊手段 |
2.2 关联方交易审计及审计风险 |
2.2.1 关联方交易审计的含义 |
2.2.2 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 |
2.3 舞弊三角模型 |
2.3.1 舞弊的压力要素 |
2.3.2 舞弊的机会要素 |
2.3.3 舞弊的借口要素 |
2.4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3 信永中和对乐视网关联方交易审计的现状调查 |
3.1 信永中和及乐视网基本情况介绍 |
3.1.1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情况 |
3.1.2 乐视网的公司概况及其经营状况 |
3.2 乐视网的财务风险及债务危机 |
3.2.1 乐视网的财务风险 |
3.2.2 乐视网的债务危机 |
3.3 乐视网的关联方及其交易状况 |
3.3.1 乐视网关联方的数量及股权分布 |
3.3.2 乐视网关联方交易的主要类型及金额 |
3.4 信永中和审计乐视网关联方交易中存在的问题 |
3.4.1 未对异常交易和情况保持足够关注 |
3.4.2 未能严格执行关联方交易的审计程序 |
3.4.3 未能规范披露审计报告 |
4 乐视网关联方交易审计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注册会计师未执行有效的分析程序 |
4.1.1 未对乐视网关联方交易的往来款项执行有效分析程序 |
4.1.2 未对乐视网合并报表内关联方交易的异常情况执行有效分析程序 |
4.1.3 未对乐视网合并报表外关联方交易的异常情况执行有效分析程序 |
4.2 注册会计师未保持职业怀疑、职业道德缺失 |
4.3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 |
4.4 未发现乐视网严重的内部控制缺陷 |
4.4.1 控股股东一股独大 |
4.4.2 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
4.4.3 内部控制审计失败 |
4.4.4 乐视网企业内部存在舞弊的机会 |
4.5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问题 |
4.5.1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有缺陷 |
4.5.2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力低 |
5 乐视网关联方交易审计问题的应对方案 |
5.1 利用大数据,科学识别异常关联方交易 |
5.2 合理执行关联方交易审计的分析程序 |
5.3 充分了解企业内部环境,实施控制测试 |
5.4 执行关联方交易审计时重视审计人员的指派 |
5.4.1 重视人员指派及审计轮岗制度 |
5.4.2 重视相关专家的协助工作 |
5.5 提升审计人员职业水准及风险识别防范能力 |
5.6 建立有效的关联方交易审计规范、完善外部监督体系 |
5.6.1 建立有效的关联方交易审计规范和程序 |
5.6.2 完善外部监督体系 |
6 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H公司IPO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IPO审计相关概念 |
2.1.1 IPO审计的含义及特点 |
2.1.2 IPO企业财务报表中常见的错报领域 |
2.2 审计风险模型及重大错报风险相关概念 |
2.2.1 审计风险模型 |
2.2.2 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概念 |
2.3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识别和评估 |
2.3.1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
2.3.2 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 |
第三章 H公司IPO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现状 |
3.1 H公司IPO审计项目简介 |
3.1.1 审计主体 |
3.1.2 审计对象 |
3.1.3 计划审计程序及工作安排 |
3.2 事务所对IPO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现状 |
3.2.1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内容 |
3.2.2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方式 |
3.2.3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及应对措施 |
3.3 事务所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
3.3.1 风险评估内容片面且缺乏深度 |
3.3.2 风险评估程序设计过于简单 |
3.3.3 风险评估结果未能很好地指导风险应对 |
3.4 改进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及思路 |
第四章 H公司IPO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识别 |
4.1 外部环境 |
4.1.1 宏观环境 |
4.1.2 行业环境 |
4.2 内部环境 |
4.2.1 公司性质 |
4.2.2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与运用 |
4.2.3 目标战略及相关经营风险 |
4.3 财务状况 |
4.3.1 偿债能力分析 |
4.3.2 营运能力分析 |
4.3.3 盈利能力分析 |
4.3.4 成长能力分析 |
4.4 内部控制 |
4.4.1 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 |
4.4.2 业务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 |
4.5 舞弊风险因素 |
4.6 H公司IPO审计项目的风险识别结果 |
第五章 H公司IPO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价 |
5.1 H公司IPO审计重大错报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
5.1.1 构建H公司重大错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5.1.2 H公司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因素权重分配 |
5.1.3 建立评价集和评价矩阵 |
5.1.4 进行H公司重大错报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5.2 对H公司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及分析 |
5.2.1 重大错报风险总体水平 |
5.2.2 各层次风险水平 |
第六章 H公司IPO审计项目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 |
6.1 总体应对措施 |
6.2 进一步审计程序 |
6.2.1 与存货有关的实质性程序 |
6.2.2 与应收账款有关的实质性程序 |
6.2.3 与营业收入有关的实质性程序 |
6.2.4 与营业成本有关的实质性程序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10)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研究 ——以康得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 |
1.2.2 财务舞弊手段研究 |
1.2.3 财务舞弊识别研究 |
1.2.4 财务舞弊防范与治理研究 |
1.2.5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研究 |
2.1 理论基础 |
2.2 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 |
2.2.1 财务舞弊 |
2.2.2 会计信息失真、财务错报及财务造假 |
2.2.3 报表粉饰、盈余管理及利润操纵 |
2.3 财务舞弊动因 |
2.3.1 舞弊的动机或压力 |
2.3.2 舞弊的机会 |
2.3.3 舞弊的态度或借口 |
2.4 财务舞弊主要手段 |
2.4.1 虚构经济业务 |
2.4.2 其他方式 |
第3章 康得新案例分析 |
3.1 康得新公司介绍 |
3.2 康得新财务舞弊始末 |
3.2.1 事件曝光时间轴 |
3.2.2 财务舞弊事实及处罚 |
3.3 康得新财务舞弊动因及手段分析 |
3.3.1 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3.3.2 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
3.4 康得新财务舞弊识别-基于年报 |
3.4.1 总体分析 |
3.4.2 同行业对比分析 |
3.4.3 重大事项关注分析 |
3.4.4 分析结论 |
3.5 康得新案例总结 |
第4章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方式及防范对策 |
4.1 财务舞弊识别方式 |
4.1.1 通过康得新发现财务舞弊的识别方式 |
4.1.2 其他财务舞弊的识别方式 |
4.2 财务舞弊防范对策 |
4.2.1 加强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建设 |
4.2.2 加强对大股东监管及政府监督 |
4.2.3 加大处罚力度并健全民事赔偿机制 |
4.2.4 改变会计师事务所聘任关系并定期轮换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注意识别经过粉饰的企业会计报表(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以博迈科为例[D]. 周青.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风险预警研究 ——以尔康制药为例[D]. 高荣尚.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基于GONE理论的FR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研究[D]. 翟麟靓.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4]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帽”研究 ——以J公司为例[D]. 苏梅.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5]战略风险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研究 ——以乐视网为例[D]. 路潇潇.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6]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与决策有用性研究[D]. 刘丁睿. 吉林大学, 2020(01)
- [7]基于风险因子理论的康美药业财务舞弊研究[D]. 陈泽雨.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信永中和审计乐视网关联方交易案例研究[D]. 魏薇.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9]H公司IPO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研究[D]. 宋伊南.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10]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研究 ——以康得新为例[D]. 宋冬梅. 山东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