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对文科综合测试中的历史复习要做到“六精”(论文文献综述)
韩月[1](2020)在《高中历史答题规范的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考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历史这门学科作为高考文科综合的一部分,其考试内容日渐专业化、学术化、规范化。高考所要考查的各种能力最终通过学生的试卷反映出来,越是考查综合能力类的题目,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要求就越高。因此,考试内容的规范化要求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在高中历史的答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规范答题的问题,规范学生历史答题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具有推动作用。高中生,特别是高二、高三的学生,对历史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不论是答题思路还是书面表达,都会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从而影响历史卷子的最终得分。因此,只有合理规范学生的答题方式,才是减少学生在答题中失分的关键。规范学生答题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对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十分重要。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当今高中生历史答题现状,利用实习机会将理论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取新乡市区及周边县镇的三所中学有关学生答题规范方面的真实数据资料,探讨高中生答题时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将不规范问题总结概括为审题不规范、答题过程不规范、反思不规范三个方面,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有关历史答题研究之处。基于此,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教师明确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体现为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历史知识薄弱、能力不足等现象。历史题的难度日渐增强,教师也面临“教”与“考”两难的矛盾困境。针对高中生历史答题规范的问题及原因,先以学生、教师为切入点,以期为提高高中生历史答题规范能力提供一些形成性对策,后结合不同题型的历史题目分类,提出高中生答题时具体的结果性对策。首先,学生应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提高对答题规范的重视程度等;然后,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引导示范作用,强化学生的答题规范训练。最后,为进一步推动高中生将规范答题落实到实践中,参考高考历史评分细则以及相关方面理论研究,总结出一套历史答题规范。
杨绍艳[2](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一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某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就此展开,新高考的文理不分科、选科制度、学考、一科多考等政策给高中数学学科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强基计划对基础学科的重视提升了数学学科地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明了数学教学方向,人教A版新教材搭建了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的桥梁。高一作为高中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形成的数学印象和学习节奏至关重要,新高考使数学学科对高一学生选科的影响减小,但学生对学好高中数学的迫切度上升。本文以高一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为理解新高考方案的突破口,从教学一线出发,以重庆市某中学为具体实例,对新高考下高一数学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作了科学的探讨。在精读新高考方案以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新旧课标、新旧教材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5个维度调查了学生对新高考,数学新教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了解了高一数学学情,特别关注了高一学生在学习时存在较大困难的数学内容。接着通过访谈对师生教学情况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询。发现一线数学教师理念高度不够,缺少相关培训,教学上没有明确的策略应对新高考带来的挑战;新高考提升了数学学科的地位,破解了文理分科的弊端,但新高考的赋分制度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数学焦虑,选课走班导致学生与数学教师交流机会变少;大多数高一新生不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以及函数相关内容学习起来有困难,较欠缺数学抽象核心素养。针对调查中反映的问题,首先,教师应注重自身专业发展,提升个人理念,精心设计高中数学开学第一课,对学生的选科、志愿规划、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学科渗透,力求解决学生因新高考、高中数学学习产生的心理问题;其次,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文理不再分科,就要讲出理科的深度且不失文科的韵味,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落实数学学科素养;最后,利用信息时代教学工具、数学文化素材做好高一核心内容函数的教学,为学生后续学习夯实基础。全文以期能为当前还未实施,或者刚实施新高考的地区的高一数学教师提供指向,提高高一阶段数学教学实效,为整个高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谭未[3](2020)在《基于2015-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选择题分析的高中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如今中国社会的重大事件,是广大学子通往高等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其一方面起着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则具有直接的导向引领意义,尤其高考关乎到莘莘学子的发展与未来,因此历年的高考一直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考历史试卷存在多种类型,其使用的地区与适用的学子也各不相同,但无论是哪一套高考试卷,选择题始终是重要题型之一,由于选择题立意多变、考查范围广泛、考查方式灵活,且其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稳居在48分左右,因此一直受到教师与学子的重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高考历史试卷命制经验的积累,使用新课标全国I卷的地区日益增加,且多为中东部地区教育较为发达的省份,从而导致此类地区教师的教学压力与学子的备考升学压力剧增,因此在如此形势之下,探究近年新课标全国I卷历史选择题的特征并在此前提之上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就非常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本文以2015—2019年高考全国I卷历史选择题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分析,探究选择题的整体结构特征以及命题特点,并结合自身在凤凰县高级中学将近四年的教学经历,进而提出相关的高中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检视2015—2019年期间有关全国I卷历史选择题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2015—2019年全国I卷历史选择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大的部分,其一为选择题结构分析,主要为题量分析、分值占整套历史试卷的比例分析和从通史、专题史的角度分析考查内容的分布状况;其二为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分析,主要从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试题类型特点、考查的知识点特征、史学理论和社会热点考查、注重知识体系考查五个方面进行探究。第三部分,主要是笔者结合自身在凤凰县高级中学的教学实践,从学生考试角度与教师教学角度两个方面分析现今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从学生考试结果的反馈而言,学生存在历史概念模糊、时空观念缺乏、知识体系构建薄弱和材料分析归纳能力不足的缺陷;从教师教学角度而言,存在一定程度忽视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教学理念和模式传统、学生学法指导薄弱的问题。第四部分,在对2015—2019年高考全国I卷历史选择题与凤凰县高级中学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之后,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历史教学策略,主要包括重视历史核心素养、深化历史概念教学、加强基础知识掌握和学法指导、注重培育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四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五部分,本文的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现今的高中历史教学有所裨益。
何丹[4](2020)在《高考试题能力指向与历史教学设计 ——以全国卷“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真题为样本》文中研究表明高考以考试成绩作为高校招生的方式,是目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制的适用于全国大部分省区的高考试卷,对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考历史命题经历了注重“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阶段。高考历史命题的重点从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为目标到以考查学生能力和素养为目标的转变。但是,历史基础知识也不容忽视。高考历史试题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历史教育工作者研究高考历史试题,把握高考历史考查的方向,不仅对高中历史教学和复习备考有着指导意义,还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因此,本文试图以高考历史全国卷“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真题为样本,以高考历史命题的能力要求为理论基础,对高考历史试题考试能力的一般指向性进行分析,并将高考历史试题能力与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进行针对性分析,最后思考提高学生能力的新授课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文章内容共三章:第一章,论文主要分析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的能力要求。论文对高考历史的指导性文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解读,分析高考历史命题的理论依据。第二章,论文主要分析高考历史试题能力的指向性。论文根据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的能力要求,以全国卷“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真题为样本,分析高考历史试题能力的要求在高考真题中的体现,归纳总结高考历史试题能力的一般指向性。第三章,是对高考历史试题能力指向与教学设计的分析。论文以人民版“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对高考历史试题一般性能力指向的历史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对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设计提供示范。然后,论文根据高考历史试题能力的指向性和能力指向的教学设计的示范,对高考历史试题能力指向的教学设计进行思考,为高考历史试题能力指向的新授课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提出建议,并对高考历史试题能力指向的教学设计的实践进行反思。
王建强[5](2020)在《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教学的重点改革方面。小学作文课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对于农村语文课程而言,作文教学的开展缺乏主动性,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也较为落后,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张阳[6](2019)在《高三历史复习中高考模拟题的选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如今,高考渗透进千千万万的普通中国家庭,被每一个家庭视为事关子女前途命运的重要转折点。高考有助于国家选拔人才,推动社会流动。在紧张沉重的高中全面复习、备战高考的阶段,教师依旧担负着双重任务,在各自学科方面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也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过程中,存在选用大量高考模拟题作为训练素材的现象。虽然也能为高考复习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但是历史教师选用模拟题的方法不当的话,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导致高考复习成效不高。本文以作者在高三历史复习中选用模拟题产生的问题出发,分析当前高三历史复习中选用模拟题的现状。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明确高考历史模拟题在高三复习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进而寻找和分析高三历史复习中选用模拟题的典型案例,探索高三历史复习中选取和使用模拟题的策略。从兼顾学生能力提升、减轻学生负担以及应对高考出发,在选取高考历史模拟题时,应当力求选用新材料、新内容的试题,按照一定的方式分类整理,同时还需注意控制模拟题的数量,根据高三复习的不同阶段,选择恰当的时机;在使用高考历史模拟题时,应当运用模拟题中的材料来创设更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以感性的方法赏析试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高三历史高考复习应当以能力促高考,模拟题的使用也仅仅只是众多高考复习方法中的一种。
喻亚楠[7](2018)在《初中地理的有效复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初高中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湖北十堰市的地理学科虽然加入中考,但是分值很低,课时安排很少,如何短时高效引导学生复习很重要。从笔者任教学校所在的教育局成绩对比来看,笔者的有效复习计划已经慢慢显示优势。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利用问卷调查和文献调查继续摸索有效复习的策略。有效复习的研究在教学中是永恒的主题,也是笔者永恒的教学追求。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在当前应试教育下的中考地理教学现状和命题趋势。当前关于有效教学和有效复习的研究趋势。第二部分:关于“有效复习”概述。主要阐述学习与复习的基本概念,复习与认知心理学;复习课的目的、类型、特征;有效复习课几种模式“趣味教学模式、激励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地图主导模式”;有效复习的评价方法。第三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当前学生对地理复习课的兴趣、当前复习课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对当前复习的合理化建议,进而得出结论帮助教师改革创新;通过2018年2月1日举行的期末考试试卷了解当前教师采取文中所述的有效复习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效果第四部分:初中地理阶段复习和中考复习策略。通过举例和实践教学经验,我明白在复习教学中,虽然教材一样,不创新复习模式,固守旧识,必定被时代淘汰。中考复习战线很长,教师不仅要制定出合理的有效复习方案,还要能守住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李晓岩[8](2017)在《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入学考试是高校人才选拔的“守门员”,考试科目与内容作为入学考试的核心构成,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承载。其中考试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而考试内容则决定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中英两国分别作为东西方考试的发源地,高校入学考试在其高校录取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进入新世纪后,面对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两国在考试科目与内容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研究从考试科目设置、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科目内容、命题内容四个维度,以中英两国政府、相关机构颁布的文件、法令、报告以及考试大纲、考试试卷等为载体,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由表及里、系统地探析了两国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及其特征,进而比较中英两国在考试科目与内容上的异同,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研究一:中英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比较研究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折射了国家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应然定位。在考试科目设置形式上,我国始终为“统考科目+”的形式,而英国始终为自由选考形式。我国以试点改革推进的形式,从文理分科调整为科目选考,其目的在于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促进其个性化发展;英国则以整体改革推进的形式,从模块化调整为线性,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保障考试的学术性与严格性。在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上,我国相对较为稳定,有渐增趋势,而英国2000年后基本呈渐增趋势,但在新考试改革中考试科目大量删减与合并。在考试科目设置类型上,两国的综合型科目都趋于消亡;我国考试科目类型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为基础型科目,并设有三门统考科目,着重于促进考生全面性知识结构的形成,新高考改革中设置了选考科目,为考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英国考试科目类型丰富,以拓展型科目为主,在新考试改革后,基础型科目比重逐步提高,均为选考科目,着重于促进考生个性化知识结构的形成。研究二:中英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的比较研究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体现了其对所选拔人才的知识结构的应然要求,而考生的考试科目选择则体现了人才知识结构的实然样态。在高校考试科目要求上,以历史、物理和经济学专业为例,两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以基础型科目和“不限”为主。我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较为模糊,以“三选一”或“不限”为主,专业排名前十与后十的高校科目要求差异不大;而英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则差异较大,专业排名前十的高校一般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而且其要求除考试科目外,还涉及科目等级、考试次数、科目组合等,后十名则以“不限”为主。在考生的考试科目选择上,基础型科目是两国考生的主要选择,在两国共同的考试科目中,生物在两国考生选择人数排序中较为靠前,而物理均排名最后。我国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文理交叉组合为主,而英国则以理科组合为主。研究三:中英入学考试科目内容的比较研究考试科目内容体现了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考核要求。以物理科目为例,以考试大纲为分析载体,我国考试的考核目标表述概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侧重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与分析,而英国则表述具体,变化较大,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类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维度上的考查较为均衡,英国更突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两国的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均呈下降趋势,但在考核内容的平均深度上呈现相反趋势,我国考核内容的平均深度呈下降趋势,而英国呈上升趋势。总体而言,我国物理科目的考核内容呈现“浅而窄”的趋势,英国则呈现“深而窄”的趋势。研究四:中英入学考试命题内容的比较研究考试科目设置和科目内容考查最终都通过命题内容得以落实。以物理科目为例,以试卷为分析载体,我国试卷知识点覆盖率明显低于英国,英国试卷和考试大纲中各模块知识点占比分布,较之我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由此说明英国试卷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够反映考试大纲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我国物理试卷题量较少,但分值较高、时限相对较长,由此说明我国的物理科目考试具有“点深”的特点,而英国物理试卷则为题量较多,但相对而言分值较少、时限较短,由此说明英国的物理科目考试具有“面广”的特点。我国客观性题型的题量与分值占比均高于主观性题型,由此可看出其略侧重于对考生思维结果的考查;英国则主观性题型的题量与分值占比均高于客观性题型,其略侧重于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全面”“模糊”“趋易”“结果”,即我国考试科目设置更注重于引导考生全面性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意图满足考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较为模糊,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文理交叉为主;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降低,更关注于对考生结果性的知识与能力考查。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个性”“清晰”“趋难”“过程”,即英国考试科目设置更注重于引导人才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致力于提高基础型科目的地位,以使人才掌握更坚实的学术基础;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尤其是理科专业较为清晰,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理科组合为主;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提高,更关注于对考生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基于以上研究,我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基于分类选拔的考试科目设置方案,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多维设置选考科目要求以便达到对所要选拔人才的精准定位;并逐步加强对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进而引导中学专注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适度增加试卷题量,降低试题难度,以提高考试命题的代表性。但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讨论,如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立意、内容的公平性、改革的方式等等,可以说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左雪琳[9](2017)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策略研究 ——以四川高考采用全国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考作为我国现阶段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之一,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2014年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公布后,高考逐渐恢复“全国一张卷”的形式,深化课程实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题中之意。由于高三一整学年都在进行复习教学,所以尤其需要在复习板块下功夫,注重复习策略的构建。本选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策略的构建展开探究:第一章主要围绕选题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界定相关概念,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梳理,概括出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此外,对调研情况作一简要说明。第二章主要对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的依据和目标进行阐述,指出以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学生情况、立德树人为依据展开高三复习,达到基础知识过关、综合能力突破、应试技巧提升、德育目标达成的复习目的。第三章结合实际调研情况,重点分析目前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应对全国卷的高考复习过程中,教师层面存在的复习课课型认识不足、学情把握不准、评价方式浅显的问题,及学生层面出现的复习自主性不强、知识调度运用不灵、考试技巧掌握不牢的问题。围绕问题挖掘其产生的原因包括:课程自身特点的约束、政治教师角色转化的滞后及传统评价体系的制约。第四章则从问题出发,从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原则、教师专业发展及复习内容、方法、评价等角度提出构建优化复习效果的复习策略。
蒋勇[10](2015)在《安徽省高考历史试题研究(2009-2014)》文中提出考试具有双重性质,它不仅是进行教育评价、教学测量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因此,对高考及其试题的研究,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这样仅可以改善复习方法、提升试题作答技巧等方面的能力,还可以从试题中反观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为新课程改革服务,提升教育水平。自2009年起,安徽省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开始自主命题,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本文对六年以来安徽高考历史试题进行了分析评价,了解安徽历史高考试题变革的特点、趋势、作用以及有待改进之处,思考在高考影响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应当采取的对策,并探寻解决的对策。全文共分为六个个部分,分别从引言、安徽省历史高考简要回顾及试卷分析的方法基础、安徽高考历史试卷统计分析、安徽高考历史试题的评价、安徽省高考历史试题研究的反思以及结语进行书写,其中正文共有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安徽省历史高考做出简要回顾,回顾安徽省历史高考自1977年以来的演变与变化情况;其次,本文分析安徽高考历史试卷的方法基础,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角度分析六年以来安徽高考历史试题。第二部分为安徽高考历史试卷统计分析,从试卷结构、试卷知识点覆盖以及安徽高考历史试卷变化分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第三部分是对安徽高考历史试题的评价,分析试题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六年来安徽高考历史试题呈现出的优点、试题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总结安徽高考历史试题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是对安徽省六年以来高考历史试题的研究反思,主要从试题反映出的“教”与“学”问题以及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考两个角度阐述。本文研究六年以来安徽历史高考试题,希望本文研究能有益于促进高中历史教学以及高考命题改革,将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更好地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去,能够较好地发挥高考的各项功能与作用,进一步提升历史教育教学质量。
二、应对文科综合测试中的历史复习要做到“六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对文科综合测试中的历史复习要做到“六精”(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历史答题规范的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答题规范的相关研究 |
(二)历史答题规范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历史答题规范的相关概述 |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
(一)答题规范 |
(二)答题技巧 |
(三)历史答题规范 |
二、有关历史答题规范的相关依据 |
第二章 高中历史答题规范问题的调查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一)访谈对象 |
(二)问卷调查对象 |
四、研究过程 |
(一)研究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五、高中历史答题不规范的表现 |
(一)审题不规范的表现 |
(二)答题过程不规范的表现 |
(三)反思不规范的表现 |
六、高中历史答题不规范的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
(一)学生因素 |
(二)历史题因素 |
(三)教师因素 |
第三章 解决高中历史答题不规范的对策 |
一、解决高中历史答题不规范的形成性对策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二、解决高中历史答题不规范的结果性对策 |
(一)审题规范 |
(二)答题过程规范 |
(三)反思规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2)新高考背景下高一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学科背景 |
1.1.3 现实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新高考相关研究 |
2.2 高一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
2.3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
3 概念界定 |
3.1 新高考 |
3.2 重庆新高考 |
4 新高考背景下高一年级数学教学现状调查 |
4.1 调查设计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目的 |
4.1.3 调查方法 |
4.2 调查结果分析 |
4.2.1 问卷结果与分析 |
4.2.2 访谈结果与分析 |
5 新高考背景下高一数学教师教学策略 |
5.1 着力提升教师理念 |
5.1.1 通晓当下新高考方针政策 |
5.1.2 明晰数学新课标和新教材 |
5.2 调控高一学生心理问题 |
5.2.1 精心设计数学开学第一课 |
5.2.2 面批第一次数学月考试卷 |
5.3 优化高一数学课堂教学 |
5.3.1 运用信息时代数学教学工具,提升数学学习兴趣 |
5.3.2 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学习思维 |
5.3.3 挖掘教材所含文化教学素材,渗透数学文化素养 |
5.3.4 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数学教学,人人实现数学发展 |
5.3.5 提升学生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
6 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
6.1 案例一:高中数学开学第一课 |
6.2 案例二: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
6.3 案例三:函数的概念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新高考背景下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 B: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3)基于2015-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选择题分析的高中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梳理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一、2015—2019年全国I卷历史选择题分析 |
(一)2015—2019年全国I卷历史选择题结构分析 |
(二)2015—2019年全国I卷历史选择题命题特征分析 |
二、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 |
(一)从学生考试角度分析 |
(二)从教师教学角度分析 |
三、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
(一)以历史核心素养培育为指导,开展有效课堂教学 |
(二)深化历史概念教学,拓展内涵外延 |
(三)注重基础知识掌握,强化学法指导 |
(四)培育科学的历史记忆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考试题能力指向与历史教学设计 ——以全国卷“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真题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动态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研究的可行性、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高考历史命题的依据 |
第一节 高考历史命题与课程标准 |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
三、高考历史命题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
第二节 高考历史命题与《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
一、《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解读 |
二、高考历史命题与《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关系 |
第二章 高考历史试题能力指向性分析——以全国卷“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真题分析为例 |
第一节 理解试题设问要求,获取、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
一、理解试题的设问方式,获取作答角度 |
二、理解试题考查意图,获取、解读有效信息 |
第二节 联系所学知识与历史试题“新材料”,得出新结论的能力 |
一、把握历史试题材料与历史事实关系 |
二、依靠历史试题材料,得出新结论 |
第三节 针对试题考查指向,归纳概括历史事物的能力 |
一、分析、归纳、概括、叙述历史事实 |
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
第四节 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发现、探究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
一、发现历史与现实问题,提出新观点 |
二、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证历史与现实问题 |
第三章 高考历史试题能力指向与教学设计分析——以人民版“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 |
第一节 高考历史试题能力指向的教学设计分析 |
一、高考历史试题能力指向与课前准备分析 |
二、高考历史试题能力指向与课堂导入设计 |
三、高考历史试题能力指向与教学过程设计 |
四、高考历史试题能力指向与课后习题设计 |
第二节 高考历史试题能力指向与教学设计的思考 |
一、基于高考历史试题能力指向的教学设计方案思考 |
二、高考试题能力指向与教学设计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中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
(一)应对考试的教学目的 |
(二)相关的教育人员缺乏作文指导与评改的能力 |
(三)阅读面不广,缺少写作经验 |
二、农村中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
(一)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把加大写作总量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
(二)建设资深的教师团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三)把扩大阅读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
三、结语 |
(6)高三历史复习中高考模拟题的选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高三历史复习课 |
2.高考模拟题 |
(五)研究综述 |
1.对高考命题的研究 |
2.对高三历史复习课的研究 |
二、高三历史复习课模拟题选用的分析 |
(一)M中学高三年级选用高考历史模拟题的现状分析 |
1.高考历史模拟题的来源 |
2.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的选取 |
3.高考历史模拟题的使用 |
4.存在的问题 |
(二)选用模拟题的趋向 |
1.选用材料丰富新颖,内容形式多样 |
2.选用史学前沿动态、时事政治,紧密联系当下 |
3.可以进行专题训练、专项能力训练、变式训练 |
4.可依照学生能力进行分层训练 |
三、高三历史复习课选用模拟题的课堂案例分析 |
(一)案例选择依据和方法 |
(二)试卷讲评课选用模拟题的案例分析 |
1.案例背景 |
2.案例描述 |
3.案例分析 |
(三)复习课中选用模拟题的案例分析 |
1.案例背景 |
2.案例描述 |
3.案例分析 |
四、高三历史复习选用模拟题的策略 |
(一)选取模拟题的策略 |
1.求新 |
2.适度 |
3.分层 |
4.适时 |
(二)使用模拟题的策略 |
1.运用新材料,步入新情境 |
2.把握历史观,注重科学性 |
3.培养探究欲,保证开放性 |
4.感性评习题,提升写作力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教师访谈记录 |
致谢 |
(7)初中地理的有效复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及命题趋势 |
1.1.2 应试教育与教学改革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有效教学研究 |
1.2.2 国内有效教学及地理有效复习研究现状 |
1.2.3 评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理论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教学和有效教学 |
2.1.2 复习与有效复习 |
2.2 复习课教学 |
2.2.1 复习课教学的目的 |
2.2.2 复习课类型 |
2.2.3 复习课特点 |
2.3 有效复习教学 |
2.3.1 有效复习教学的原则 |
2.3.3 有效复习教学的评价方法 |
2.4 理论基础 |
3 初中地理有效复习现状调查 |
3.1 问卷调查 |
3.1.1 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
3.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 试卷分析 |
3.2.1 分析对象与分析内容 |
3.2.2 调查结果 |
3.3 总结 |
3.3.1 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
3.3.2 试卷结果分析 |
4 有效复习策略 |
4.1 阶段性复习策略 |
4.1.1 承前启后温故知新 |
4.1.2 夯实基础拓展思路 |
4.1.3 练研结合求新求异 |
4.2 中考复习策略 |
4.2.1 疏通脉络,融会贯通(结合课程标准) |
4.2.2 重点剖析,举一反三(结合中考说明) |
4.2.3 强化训练,精准点评(结合中考真题) |
5 有效复习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选择 |
5.1 趣味教学模式 |
5.2 激励教学模式 |
5.3 合作学习模式 |
5.4 地图主导模式 |
5.5 情境引入模式 |
6 案例研究 |
6.1 阶段性有效复习设计案例 |
6.1.1 教学选题描述 |
6.1.2 教学方法选择 |
6.1.3 教学过程 |
6.1.4 教学评价 |
6.2 中考有效复习教学设计案例 |
6.2.1 教学选题描述 |
6.2.2 教学模式选择 |
6.2.3 教学过程 |
6.2.4 教学评价 |
7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考试科目与内容:人才选拔的主要承载 |
1.1.2 实践困境:考试科目与内容改革的“失策” |
1.1.3 他山之石:英国的考试科目与内容可资借鉴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高校 |
1.2.2 入学考试 |
1.2.3 考试科目与内容 |
1.3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3.1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研究现状 |
1.3.2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设计与思路 |
1.4.1 研究对象与问题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3 研究边界与可比性分析 |
1.4.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5 研究思路 |
2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比较 |
2.1 研究设计 |
2.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
2.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
2.1.3 研究分析框架 |
2.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分析 |
2.2.1 中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分析 |
2.2.2 中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分析 |
2.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分析 |
2.3.1 英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分析 |
2.3.2 英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分析 |
2.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比较 |
2.4.1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比较 |
2.4.2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比较 |
本章小结 |
3 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的比较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
3.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
3.1.3 研究分析框架 |
3.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分析 |
3.2.1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分析 |
3.2.2 中国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分析 |
3.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分析 |
3.3.1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分析 |
3.3.2 英国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分析 |
3.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比较 |
3.4.1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比较 |
3.4.2 中英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比较 |
本章小结 |
4 入学考试科目内容的比较——以物理科目为例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
4.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
4.1.3 研究分析框架 |
4.2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分析 |
4.2.1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目标分析 |
4.2.2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分析 |
4.2.3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分析 |
4.3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分析 |
4.3.1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目标分析 |
4.3.2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分析 |
4.3.3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分析 |
4.4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比较 |
4.4.1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目标比较 |
4.4.2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比较 |
4.4.3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比较 |
本章小结 |
5 入学考试命题内容的比较——以物理科目为例 |
5.1 研究设计 |
5.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
5.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
5.1.3 研究分析框架 |
5.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分析 |
5.2.1 中国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分析 |
5.2.2 中国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的关系分析 |
5.2.3 中国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的关系分析 |
5.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分析 |
5.3.1 英国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分析 |
5.3.2 英国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的关系分析 |
5.3.3 英国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的关系分析 |
5.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比较 |
5.4.1 中英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比较 |
5.4.2 中英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关系比较 |
5.4.3 中英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关系比较 |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启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1.1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比较研究的结论 |
6.1.2 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比较研究的结论 |
6.1.3 入学考试科目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
6.1.4 入学考试命题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
6.1.5 总的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构建基于分类选拔的考试科目设置形式 |
6.2.2 多维设置定位精准的选考科目要求 |
6.2.3 逐步加强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
6.2.4 继续提高考试命题的代表性 |
6.3 研究讨论 |
6.3.1 综合能力的考查何以可能 |
6.3.2 知识立意、能力立意与人的立意 |
6.3.3 考试科目与内容的公平性尚待探讨 |
6.3.4 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方式或需改进 |
6.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6.5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9)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策略研究 ——以四川高考采用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主要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策略 |
(三)复习策略 |
(四)思想政治课复习策略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六、调研情况说明 |
(一)调查对象及进度 |
(二)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 |
(三)样本的选取与获得 |
第二章 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依据及目标 |
一、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依据 |
(一)考试大纲是出发点 |
(二)课程标准是支撑点 |
(三)学生情况是立足点 |
(四)立德树人是落脚点 |
二、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达到的目标 |
(一)基础知识过关 |
(二)综合能力突破 |
(三)考试技巧提升 |
(四)德育目标达成 |
第三章 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教师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复习课课型认识不足 |
(二)学情把握不准 |
(三)教学评价浅显 |
二、学生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复习自主性不强 |
(二)知识调度运用不灵 |
(三)考试技巧掌握不牢 |
三、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
(一)思想政治课学科特点的约束 |
(二)政治教师角色转化的滞后 |
(三)传统教学评价体系的制约 |
第四章 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策略的构建 |
一、构建思想政治课复习策略需要处理的几组关系 |
(一)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
(二)教科书与资料书的关系 |
(三)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
二、高三思想政治课的复习策略 |
(一)以立德树人凸显学科核心素养 |
(二)遵循思想政治课基本教学原则 |
(三)促进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 |
(四)构建以优化复习效果为目的的复习教学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状况 |
(10)安徽省高考历史试题研究(2009-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理论价值 |
2 现实意义 |
(三) 相关文献综述 |
1 针对某一年的高考安徽历史试卷进行的分析研究 |
2 针对某一种题型 某一道试题,或从某一视角对安徽高考历史卷进行的具体分析 |
3 将高考安徽卷和其他自主命题地区的高考卷或全国卷进行横向比较的研究 |
4 对历史高考试题的多年份纵向分析研究 |
(四)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计量研究法 |
3 归纳研究法 |
4 理论研究法 |
(五) 主要内容与写作特色 |
1 主要内容 |
2 写作特色 |
一 安徽省历史高考简要回顾及试卷分析的方法基础 |
(一) 安徽省历史高考简要回顾 |
1 单科考试阶段(1979年至1994年) |
2 “3+2”模式阶段(1995年至2000年) |
3 “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阶段(2001年至2008年) |
4 自主命题阶段(2009年至2014年) |
(二) 试卷分析的方法基础 |
1 定性分析 |
2 定量分析 |
二 安徽高考历史试卷统计分析 |
(一) 试卷结构 |
1 考试题型 |
2 分值分布 |
(二) 试卷知识点覆盖 |
1 必修一政治史 |
2 必修二经济史 |
3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 |
4 选修内容(总体概括) |
(三) 安徽高考历史卷变化分析 |
1 考试内容的比例变化 |
2 能力要求的变化 |
三 安徽高考历史试题的评价 |
(一) 试题与课程标准关系 |
(二) 试题呈现的特点 |
1 就试卷的结构而言,试题编排呈现时序性 |
2 试题持续的稳定以及凸显学科能力考查 |
3 试题突出能力立意,注重历史思维深度,难度适中 |
4 关注历史素养以及史学理论,逐渐渗透史学新观点,全方位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
5 试题命制凸显时代性和现实性 |
6 注意结合地方实际考查地方史 |
(三) 试题商榷 |
(四) 安徽高考历史试题命题趋势 |
1 注重基础 |
2 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进行综合考察 |
3 体现史学新观点 |
4 贴近生活,突出能力立意,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
5 彰显地方特色,试题命制不断完善并创新 |
四 安徽省高考历史试题研究反思 |
(一) 考试中反映出的“教”与“学”问题 |
1 考试反映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
2 考试反映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建议 |
(二) 历史高考试题命题思考 |
1 命题注重对历史素养的考查 |
2 命题凸显探究性 |
3 命题保持彰显地方特色 |
4 提升命题的规范性 |
5 借鉴其它省市试题命题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应对文科综合测试中的历史复习要做到“六精”(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历史答题规范的现状调查研究[D]. 韩月. 河南大学, 2020(02)
- [2]新高考背景下高一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某中学为例[D]. 杨绍艳.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3]基于2015-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选择题分析的高中教学策略研究[D]. 谭未. 西南大学, 2020(01)
- [4]高考试题能力指向与历史教学设计 ——以全国卷“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真题为样本[D]. 何丹.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5]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J]. 王建强. 华夏教师, 2020(08)
- [6]高三历史复习中高考模拟题的选用策略研究[D]. 张阳.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初中地理的有效复习研究[D]. 喻亚楠.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8]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D]. 李晓岩. 西南大学, 2017(04)
- [9]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策略研究 ——以四川高考采用全国卷为例[D]. 左雪琳. 西华师范大学, 2017(02)
- [10]安徽省高考历史试题研究(2009-2014)[D]. 蒋勇.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