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盛典——写于中华世纪坛“世纪殿”观

公共艺术盛典——写于中华世纪坛“世纪殿”观

一、公共艺术的盛典——写在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观后(论文文献综述)

王岩松[1](2017)在《媒介多元介入的壁画形态研究 ——以1979年以来的中国壁画为例》文中认为自1979年中国壁画复兴以来,当代壁画艺术经历了城市建筑空间、艺术观念和科技的新变化,传统的壁画理论已经无法诠释壁画在发展演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功能转换、形态多元等新问题。当代壁画不再局限于二维、平面、静止的绘画形态,而拓展出多维、立体、动态的多元形态。壁画创作在媒介应用方面融入了新观念和新科技,创作出跨学科、多学科融合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壁画作品。新型材料、综合装置、影像艺术、计算机新媒体等新媒介的应用,超越了传统壁画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多元的壁画形态。媒介作为壁画最根本、最主要的载体,是壁画理论研究和壁画实践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壁画媒介是壁画形态与叙事模式的传达媒介物。从壁画的演进轨迹来看,壁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媒介的发展史。壁画媒介的发展与应用促使壁画创作者的观念、壁画的叙事模式、壁画的形态都发生了改变,从而推动了壁画的发展。因此,壁画媒介的演进与壁画的发展同步。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壁画“媒介多元介入与形态多元”这一现象的研究,归纳出当代中国壁画的三种形态,即:功能转换的壁画形态、叙事转换的壁画形态和媒介异化的壁画形态。得出了“壁画传统的继承、艺术观念的冲击、科技手段的应用、建筑空间的制约是形成壁画‘媒介多元介入与形态多元’现象的根本原因”的结论。全文在论证过程中,“媒介如何介入壁画”是“线”,“叙事模式与壁画形态”是“点”,通过对不同媒介、不同叙事模式、不同壁画形态的探讨,进一步论证了壁画形态多元化现象的成因,推论出中国当代壁画的未来走向,并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和分析。本文中的“当代壁画”界定为“1979年以来的中国壁画”,区别于“当代艺术”的概念特指。同时,本文从“媒介”这一理性、客观的脉络入手,提炼出关于媒介介入与壁画形态的本体问题,包括媒介的形式、媒介的介入方式、媒介介入后的壁画叙事模式转换、媒介介入后的壁画形态转换等问题。围绕本文的核心观点,论文从壁画媒介的概念入手,首先分析了媒介的概念、价值及影响壁画媒介多元介入的客观因素,概述了壁画媒介与壁画形态的分类及特征。同时,以历时性的视野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去审视与梳理壁画的媒介与形态的嬗变历程,分别从新媒介的介入、媒介的拓展、媒介的创新三个角度,剖析了壁画媒介与壁画形态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实例分析了传统壁画媒介介入与叙事模式转换后,叙事转换的壁画形态的成因;同时,又以多元媒介的实例论证了创新媒介介入后,促使当代壁画形态异化的成因。本文通过对壁画媒介多元介入壁画并形成多元的壁画形态这一现象的剖析,同时也是对这一时期壁画创作演进过程的梳理。最终,总结了壁画媒介多元介入与壁画形态的理论,剖析了壁画的现实形态,为壁画的未来走向做了前瞻性的论述和判断。

荆雷[2](2012)在《中国当代手工艺的核心价值》文中指出手工艺的价值世界,从形而上的角度是一个意义世界的创设和建构,其价值目标指向人的自由;从形而下的角度,它是一个蕴含着感知与经验的世界,其价值目标指向对自在的生命体的尊重。当代手工艺以其尊重生命的个性,尊重生成过程中的可能性,开敞了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命境界的探寻空间,作为对于人的本质存在的追间,它不仅仅为当代技术化生存的人提供了逃避与安顿精神的暂时家园,在本质意义上,更加深刻地昭示着人类获得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价值向度。论文在引言和绪论中,丛于实地调研和大事年表的梳理,对当今中国手工艺的存在现状做了简要描述,并提出论文的研究视角以手工艺艺术创作实践为主体,通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探索和努力,以彰显手工艺生命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核心价值追求,对存在十社会不同层面的手工艺形态起到了引领和启迪的作用,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对手工艺价值观念的逐步转变。在第二章以“人”、“技”、“器”及相互关系作为手工艺价值本体研究的框架,试国论证手工艺从其本质角度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展现手工艺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追求和谐统一的原发性本质状态。并将其置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探讨艺术与技术的自律性发展对手工艺价值观念变化的影响,提出手工艺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追求由混融到分裂及至精神价值回归的发展脉络。第三章丛于中国当代的综合社会背景以及所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念变化,探讨伴随着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观念的颠覆,西方当代手工艺及中国当代艺术在观念与形式语言探索方而的影响,使手工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转变,催生了在学院领域的实验性、学术性手工艺艺术创作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并逐步以直而当今社会问题和生活现实的感召力,对处于社会不同层面的手工艺形态产生的积极影响,获得了具有“当代”意义的价值转换。第四章对中国当代手工艺的核心价值从生命价值和文化价值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总结梳理了以体验和生成为核心的生命价值、以观念性和公共性为主体的文化价值所展现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建立起而向未来的核心价值理念。结语部分则以文化自觉的中国当代手工艺为题,分析具已经逐步显露出来的文化“内生性”价值取向以及日趋兴盛的发展态势。

唐斌[3](2010)在《美术馆与知识生产 ——全球化背景下美术馆与知识生产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美术馆早已不只是一个固定的、局限的建筑空间,它被看做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以全方位、整体性与开放式的观点洞察世界的思维方式。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它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历史自身写作的需要,也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自觉努力地进入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艺术史的进程。美术馆文化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意识对于整个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壮大,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建构越来越发挥出积极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进入“知识型社会”,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与理解也在发生着转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和消费趋于多样化,美术馆作为一个特别的文化载体、文化现象,它是用最为直观的图像保存着人类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传承着文化的延续、传播着人类的知识。本论文以美术馆为研究对象,从知识生产的角度,以美术馆与社会、美术馆与文化、美术馆与教育作为切入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这些问题展开梳理与书写,揭示隐含在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的美术馆背后的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内涵,阐释美术馆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美术馆的知识生产和美育的意义。同时进一步思考中国的美术馆在全球化进程中、在国际交流与对话中如何传承与传播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和文化自主等问题。

刘虹[4](2002)在《袁运甫的公共艺术创作成就》文中提出 袁运甫1933年生,江苏南通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作为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自197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壁画落成之日起,他便与张仃、吴冠中、祝大年等知名艺术家共同催动了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顺应时代呼唤"大美术"的要求,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袁运甫向世人奉献了一件件令人称赞的公共艺术作品。他涉猎广泛,公共艺术之外,他还在油画、水墨画、水粉画、插图、标志、邮票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装帧等艺术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当然"他的最大成就和事艺心得,便是他始终专注以装饰艺术、绘画艺术和理论研究为支撑的公共艺术实践。"谈到袁运甫,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20世纪70年代末他参加绘制的首都机场壁画——《巴山蜀水》。正如首都机场壁画群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里程碑一般,《巴山蜀水》这幅被誉为中国现代山水画的经典作品同样是袁运甫艺术创作的里程碑。《巴山蜀水》的恢宏壮美留给了首都机场,而这次亲自参与制作大型壁画的工作经历,却使得他从实践上领略到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壁画的魅力,他庆幸找到了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壁画;并懂得了鲁迅先生早在1931年的《理惠拉壁画"贫人之夜"说明》指出的"壁画最能尽社会责任。因为这和宝藏在公候邸宅内的绘画不同,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属于大众的。艺术是时代的另一个缩影,它表现、反映生活并为生活服务。20世纪

丁宁[5](2001)在《公共艺术的盛典——写在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观后》文中研究表明在新千年的岁首,读者想必对我们寄予很大期望,而我们正是在条件可能的范围内进行调整,使之适应读者的要求。今年,我们将与广大读者、作者携手,办好本栏目,提高学术水准、艺术水准使之更富于前瞻性,让美术家栏目成为我们共同的家园。本期我们推介装饰艺术家袁运甫先生为本期名家,他的作品富有浓郁的个人特点,其语言更显出炉火纯青的境界,特别是近几年袁先生的作品愈见大气与精湛。其他作品也都分别展示出各自的风格特点,具有独到之处;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主持人 徐恩存

二、公共艺术的盛典——写在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观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共艺术的盛典——写在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观后(论文提纲范文)

(1)媒介多元介入的壁画形态研究 ——以1979年以来的中国壁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2 研究的对象
        1.1.3 研究的基本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壁画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
        1.2.2 关于媒介多元介入的壁画形态研究现状分析
        1.2.3 与相关研究的不同之处
    1.3 关于媒介多元介入的壁画形态研究的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基本假设与理论资源
        1.3.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3.3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
        1.4.1 现象分析法
        1.4.2 分析与归纳法
        1.4.3 个案调研法
        1.4.4 文献学研究方法
        1.4.5 田野作业研究方法
        1.4.6 图像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多元的壁画媒介与多元的壁画形态
    2.1 壁画媒介的概念、价值
        2.1.1 壁画媒介的概念
        2.1.2 壁画媒介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2.2 促进壁画媒介多元介入的影响因素
        2.2.1 壁画传统的继承
        2.2.2 艺术观念的冲击
        2.2.3 科技手段的应用
        2.2.4 建筑空间的制约
    2.3 多元的壁画媒介
        2.3.1 传统媒介
        2.3.2 拓展的传统媒介
        2.3.3 异化的媒介
    2.4 多元的壁画形态
        2.4.1 壁画形态的分类标准
        2.4.2 功能转换的壁画形态
        2.4.3 叙事转换的壁画形态
        2.4.4 媒介异化的壁画形态
第三章 1979年以来壁画媒介与壁画形态嬗变的历程
    3.1 媒介的装饰——20 世纪80年代装饰化的壁画形态
        3.1.1 装饰化的壁画形态形成的原因分析
        3.1.2 媒介多元与装饰化的机场壁画形态
        3.1.3 机场壁画形态的社会影响
        3.1.4 装饰化的壁画形态的局限性
        3.1.5 机场壁画复兴运动后的壁画新媒介与新形态
    3.2 媒介的拓展——20 世纪90年代泛化的壁画形态
        3.2.1 媒介的拓展与应用
        3.2.2 泛化的壁画形态
        3.2.3 泛化的壁画形态的理论探索
    3.3 媒介的创新——21世纪初媒介异化的壁画形态
        3.3.1 媒介的创新
        3.3.2 壁画与建筑理性融合的异化形态
        3.3.3 全国美展参展壁画的异化形态
第四章 传统媒介拓展与功能转换的壁画形态
    4.1 传统媒介的拓展
        4.1.1 混合媒介:蔡玉水印尼壁画《天堂巴厘岛》的媒介拓展
        4.1.2 从油彩到玻璃:叶武林中国现代文学馆壁画的媒介拓展
    4.2 功能转换的壁画形态
        4.2.1 赏析辨识:教育、宣传、导视性壁画的功能转换形态
        4.2.2 视听音画:全景画的叙事模式与功能转换的壁画形态
    4.3 小结
第五章 传统媒介介入与叙事转换的壁画形态
    5.1 传统媒介与叙事模式的转换方式
        5.1.1 传统媒介的介入
        5.1.2 传统壁画的形式借鉴
        5.1.3 历史符号的片段移植
        5.1.4 地域特色的壁画表达
    5.2 叙事转换的壁画形态
        5.2.1 墙上的虚幻:3D壁画的叙事转换形态
        5.2.2 宣泄与时尚:涂鸦壁画的本土化形态
        5.2.3 气质吻合、以石为绘:贝聿铭中国建筑作品中本土化的壁画形态
        5.2.4 绘山刻水、锻古绣今:南京地铁二号线、十号线壁画本土化的壁画形态
    5.3 小结
第六章 创新媒介介入与媒介异化的壁画形态
    6.1 创新媒介的介入与创作语境的拓展
        6.1.1 创新媒介的介入
        6.1.2 传统经典与历史遗存的新表达
        6.1.3 叙事模式与壁画形态的新变化
    6.2 媒介异化的壁画形态
        6.2.1 虚拟与互动:北京地铁新媒体壁画的地域文化新呈现
        6.2.2 音画与影像:上海中华艺术宫新媒体壁画的形态转换
        6.2.3 3D打印与蝴蝶效应:上海地铁新媒体壁画的新形态
    6.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理论研究与现实形态
        7.1.1 艺术本质的理性坚守
        7.1.2 壁画现状的剖析应对
    7.2 壁画亟待解决的问题
        7.2.1 呼吁立法与保护当代壁画
        7.2.2 推广与传播当代壁画
    7.3 未来走向
附件
附:图表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2)中国当代手工艺的核心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一、当代手工艺的研究情况综述
        二、现代哲学的价值论转向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手工艺的价值系统分析
        二、中国当代手工艺的核心价值分析
    第四节 基本概念阐释
        一、核心价值
        二、当代手工艺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手工艺的价值体系
    第一节 手工艺的价值本体研究
        一、人的尺度:作为价值主体的“人”
        二、作为价值实现手段的“技”
        三、作为价值客体的“器”与“物”
        四、“人”、“技”、“器”之关系分析
    第二节 手工艺价值观念的流变
        一、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混融
        二、物质价值的贬低与精神价值的遮蔽
        三、精神价值的回归
第三章 中国当代背景下手工艺的价值转换
    第一节 手工艺价值转换的社会背景
        一、文化多元化价值观的建立
        二、工具理性价值观的批判
        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建构
        四、市场化的艺术背景
    第二节 手工艺价值转换的动因
        一、传统手工艺价值观的颠覆
        二、西方当代手工艺的影响
        三、消解边界的当代艺术
        四、“符号消费”的大众文化
    第三节 手工艺价值转换的形态
        一、作为“艺术家”的自我意识
        二、超越物性,开启心性
        三、技艺的悬置与符号化
第四章 中国当代手工艺的核心价值
    第一节 生命价值:体验与生成
        一、原发性的情境体验
        二、从预设到生成
    第二节 文化价值:反思与建构
        一、直面当下社会现实的反思
        二、追求前卫精神的观念性
        三、建构公共意义的对话平台
结语 文化自觉的中国当代手工艺
    一、人的自觉:“成为你自己”
    二、文化的“内生性”自觉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当代手工艺发展历程大事年表(1949-2011)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3)美术馆与知识生产 ——全球化背景下美术馆与知识生产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概况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构架
第一章 全球化与美术馆
    第一节 全球化的理论认识
        一、全球化是一种客观的、整体性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和趋势
        二、未来全球化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导航的全球化
        三、两种社会学的全球化理论研究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
        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三、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第三节 文化全球化
        一、文化全球化的概念
        二、文化全球化的特征
        三、文化全球化的趋势
    第四节 全球化时代的美术馆
        一、美术馆与博物馆
        二、美术馆与全球化
第二章 知识生产与美术馆
    第一节 知识生产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生产的阐释
        二、知识生产的主客体——人
        三、知识生产的范畴与特征
    第二节 知识生产与社会发展
        一、知识生产经历的三个时代
        二、全球化时代的知识生产——知识经济时代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的知识生产与美术馆
        一、人文知识生产
        二、全球化时代知识生产的表现
        三、全球化时代美术馆的知识生产
第三章 美术馆与社会
    第一节 美术馆与社会发展
        一、博物馆与美术馆的概念
        二、社会发展中的美术馆
        三、博物馆概念的演变
    第二节 美术馆与"学习型"社会
        一、新博物馆学研究的出现
        二、美术馆与学习型社会
    第三节 美术馆的信息传播
        一、美术馆传播的定义及其内涵
        二、美术馆传播的要素及特征
        三、美术馆传播的主要目的
        四、美术馆传播的直接目标群——参观者
第四章 美术馆与文化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
    第二节 美术馆与国家文化
        一、美术馆与国家文化遗产
        二、美术馆与国家文化平等
    第三节 美术馆与城市文化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定位
        二、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博物馆运动"
        三、美术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第四节 美术馆知识生产的大众化与精英化
第五章 美术馆与教育
    第一节 美术馆的教育功能
        一、美育是美术馆的一项重要功能
        二、美术馆在美育方面的优势
        三、充分认识美术馆美育功能的意义
    第二节 大学教育与知识生产
        一、教育是生产力
        二、大学教育与知识生产
        三、教育消费与知识的生产
    第三节 美术馆与大学教育
        一、美术馆与大学教育的共同理念
        二、美术馆与大学教育发展
        三、美术馆与大学教育的互为结合、互为促进的知识生产模式
第六章 全球化时代美术馆知识生产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国家形象与文化自主
        一、在文化发展中,既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又要避免文化保守主义
        二、继承传统文化,坚持自主创新
        三、在文化交往中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并重
    第二节 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
        一、美术馆与文化传承
        二、美术馆与文化传播
    第三节 文化全球化中的中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05年以来国内部分美术馆重要展览
附录二 2005年以来国内部分美术馆重要教育活动
致谢

四、公共艺术的盛典——写在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观后(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多元介入的壁画形态研究 ——以1979年以来的中国壁画为例[D]. 王岩松. 上海大学, 2017(02)
  • [2]中国当代手工艺的核心价值[D]. 荆雷.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7)
  • [3]美术馆与知识生产 ——全球化背景下美术馆与知识生产及相关问题研究[D]. 唐斌. 中央美术学院, 2010(10)
  • [4]袁运甫的公共艺术创作成就[J]. 刘虹. 设计艺术, 2002(03)
  • [5]公共艺术的盛典——写在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观后[J]. 丁宁. 美术观察, 2001(01)

标签:;  ;  ;  ;  ;  

公共艺术盛典——写于中华世纪坛“世纪殿”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