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瘦素与胰岛素抵抗(论文文献综述)
杨士珍[1](2021)在《杨芽黄素对小鼠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猪肉生产中,适当的脂质沉积会提高出栏猪的体重,增加肌肉内脂质的积聚,提高猪肉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但过度的脂质沉积对猪的繁殖性能和肉品质等相关经济性状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人类健康而言,脂质的过度沉积,会导致诸多代谢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等的发生。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安全有效的调控脂质沉积策略。杨芽黄素(Techtochrysin,Tec)是一种类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已有研究发现其具有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和抗炎等作用。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和细胞生物技术,分别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评估杨芽黄素对脂质沉积的影响。该项研究不仅为猪肉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治疗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策略。1.Tec对3T3-L1脂肪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1)Tec(≤40μM)对3T3-L1细胞活力无影响(细胞活力>99.9%);(2)Tec(40μM)显着促进3T3-L1细胞分化和脂质积累。(3)Tec(40μM)显着促进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过氧化酶增殖因子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Gama,PPARγ)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Beta,C/EBPβ)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并下调脂质分解相关基因含Patatin样磷脂酶域(Patatin-Like Phospholipas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Pnpla2)和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Lipe)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2.Tec对db/db小鼠脂质沉积和糖脂代谢的影响。(1)Tec(25 mg/kg/day)连续处理db/db小鼠5周,对其采食量和体重无影响。(2)Tec(25 mg/kg/day)处理显着增加了小鼠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Inguen White Adipose Tissue,i WAT)的重量(P<0.05),同时降低了肾周白色脂肪组织(Perirenal White Adipose Tissue,p WAT)的重量(P<0.05),表明Tec改善脂肪组织脂质沉积分布;形态学研究发现Tec显着减小i WAT和p WAT脂肪细胞直径(P<0.05);Tec处理不影响db/db小鼠肝脏重量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P>0.05),以及骨骼肌的重量(P>0.05)。(3)Tec(25 mg/kg/day)处理组小鼠皮下脂肪组织中TG合成相关基因PPARγ和C/EBPβ的m 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脂解相关的Pnpla2和Lipe的m RNA和蛋白的水平下降(P<0.05),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ion of Protein kinase B,p-AKT)的表达上升。(4)Tec(25 mg/kg/day)改善db/db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受性(P<0.05),降低小鼠的血液血糖浓度以及血清中TG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的水平。3.Tec通过介导胰岛素信号通路(IRβ/IRS1/AKT)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质沉积。(1)在不添加胰岛素的条件下,Tec(40μM)单独处理可以促进体外培养脂肪细胞的分化和脂质沉积,且与胰岛素(Insulin,INS)阳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2)在不添加胰岛素的条件下,Tec(40μM)单独处理可促进脂质合成相关基因PPARγ和C/EBPβ的m RNA和蛋白表达,同时下调脂质分解相关基因Pnpla2和Lipe的m RNA和蛋白表达(P>0.05),且都与INS处理阳性对照组基因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3)Tec(40μM)可以单独诱导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胰岛素受体β(Insulin Receptorβ,IRβ)和AKT的磷酸化。(4)当用IRβ磷酸化抑制剂GSK1838705A(GSK)处理细胞后发现,Tec激活IRβ和AKT磷酸化和促进葡萄糖吸收的作用消失(P>0.05);当用胰岛素受体α(Insulin,Receptorα,IRα)受体的阻断剂AGL-2263(AGL)处理细胞后发现,Tec仍可激活IRβ和AKT的磷酸化并促进葡萄糖吸收(P>0.05)。以上结果表明Tec通过调控IRβ的磷酸化水平进而促进胰岛素的敏感性。综上所述,体内实验表明Tec改善小鼠脂质的异位沉积并改善脂肪组织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稳态;体外试验发现Tec可以在不添加胰岛素的条件下促进脂肪细胞分化成脂;机制上,Tec通过激活IRβ/IRS1/AKT信号通路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聚脂。该项研究为猪肉品质改良和人类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阿依古丽·阿力木[2](2021)在《十溴联苯醚对C57BL/6小鼠脂肪细胞因子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和实验室检测,探讨十溴联苯醚对小鼠体重、糖脂代谢和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十溴联苯醚与脂肪细胞因子和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5个不同剂量的十溴联苯醚(BDE-209)染毒处理组和对照组。BDE-209染毒60天后,小鼠做葡萄糖耐量实验,摘眼球采血,取肝脏、脂肪、肺脏和肾脏组织。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胰岛素、瘦素(LEP)和脂联素(Adp)浓度。以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小鼠肝脏、脂肪和肺脏组织中LEP、Adp和PPARγ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亚硫酸氢盐基因组测序法(BSP)检测小鼠肝脏组织PPARγ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结果:1.体重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的第45、60天,高、较高、中剂量组小鼠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脏器重量:与对照组比较,30 mg/kg/d组以外其余干预组小鼠肝脏、肺脏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较高剂量组脂肪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PGTT试验: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空腹血糖和腹腔注射葡萄糖后30 min的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E染色:染毒组肝脏组织结构紊乱,并低剂量组除外干预组肝脏组织伴有局部炎症细胞浸润。5.ELISA:与对照组比较,染毒组小鼠胰岛素、脂联素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组瘦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脂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染毒组小鼠HDL-C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组小鼠TC、TG、LDL-C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q RT-PCR和Western blot:与对照组比较,肝脏组织染毒组、肺脏和脂肪低、较低剂量组脂联素m 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脂肪组织高、较高剂量组和肺脏高剂量组瘦素m 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脂肪组织高、较高、中剂量组和肺脏高、较高剂量组PPARγm RNA表达量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脂肪、肺脏组织染毒组脂联素、瘦素、PPARγ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BSP甲基化:小鼠肝脏组织中PPARγ基因甲基化率为44.6%(16/36),未甲基化率为55.4%(20/36);在染毒组中,发生甲基化(11/30,36.7%)和未甲基化(19/30,66.3%)PPARγm RNA表达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9±0.65),(2.46±0.92)t=2.118,P=0.043);PPARγ蛋白表达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0.26),(1.0±0.12)t=1.151,P=0.881);PPARγ甲基化与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DE-209可引起小鼠体重、肝脏、肺脏、脂肪等组织重量增加。2.BDE-209可能使小鼠葡萄糖耐受性受损,进一步导致胰岛素抵抗。3.BDE-209可引起小鼠糖脂代谢紊乱。4.BDE-209改变小鼠肝脏组织形态。5.BDE-209通过影响瘦素和脂联素的m RNA和蛋白表达,可引起小鼠脂肪细胞因子异常分泌。这可能是BDE-209调节脂肪细胞分化和脂代谢紊乱的机制之一。6.PPARγ基因启动子区低甲基化修饰导致其m RNA表达上调,进而影响其蛋白表达和生物学功能变化,从而参与胰岛素抵抗。
李竹苑[3](2020)在《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本研究观察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2.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建立NAFLD大鼠模型,运用加味理中汤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实验大鼠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探讨加味理中汤对NAFLD的疗效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一般基础治疗。治疗组予加味理中汤治疗,采用农本方颗粒制剂,每日1剂,每剂用温开水150ml冲服;对照组予易善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每次456mg口服,每日三次,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通过肝脏瞬时弹性检测(Fibrotouch)测定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及安全性的情况。2.动物实验研究:选取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65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余55只大鼠予高脂饲料(58%基础饲料+2%胆固醇+40%猪油)喂养12周以建立NAFLD大鼠模型,从第8周周末起至第12周周末,随机抽取1只大鼠观察其肝脏病理改变,至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随机取10只为模型组,剩余40只为实验组。实验组4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按《动物与人体的每公斤体重剂量折算系数表》计算出大鼠模型实验所需用药剂量,高、中、低剂量加味理中汤混悬液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灌胃4周;西药对照组则予易善复按142.5mg/kg/d剂量分别给予10只大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10ml?kg-1)灌胃,每天1次,共4周;空白组不造模,予等体积蒸馏水(10ml?kg-1)灌胃,每天1次,共4周。16周末处死,观察大鼠肝脏形态及病理改变,计算肝指数;采集血液标本测定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观察实验大鼠的体重、肝湿重、肝指数、肝脏形态及病理学、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评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脏CAP值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症状评分、血脂(TC、TG)、CAP、FPG、FINS、HOMA-IR、CAP值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肝功能(AST、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研究过程中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未出现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1)体重、肝湿重、肝指数:(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升高(P<0.01);(2)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体重、肝湿重、肝指数降低(P<0.01),其中高剂量组体重下降效果优于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肝湿重、肝指数下降优于中剂量组(P<0.01);(2)肝脏病理:(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病理切片光镜下呈弥漫性脂肪变性,可见大小不一的脂肪空泡,部分可见炎细胞浸润;(2)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的肝脏病理切片示脂肪变较模型组改善;(2)血清瘦素(LP)、FPG、FINS及HOMA-IR:(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LP、FPG、FINS及HOMA-IR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中剂量组大鼠的LP、FPG、FINS及HOMA-IR均下降,(P<0.01);中药低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无明显下降(P>0.05);(3)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大鼠的LP、FPG、FINS及HOMA-IR降低效果优于后者(P<0.01);(3)实验研究过程中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结论:1.加味理中汤在治疗NAFLD过程中有显着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CAP,且安全性较强,无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加味理中汤能减轻模型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降低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清瘦素水平,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3.加味理中汤对NAFLD的综合治疗作用优于易善复。
宋爱群[4](2020)在《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肥胖与食欲调节紊乱关系密切。下丘脑乃摄食中枢,是机体调控摄食、调节能量代谢的关键部位。中枢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及2型糖尿病早期发病的重要机理。所以,本实验以前期研究为基础,以高脂饲料喂养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从肠道微生物群介导的脑肠肽的变化导致的中枢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出发,探究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模型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的调节,对肠-脑轴的调控,以及对胰岛素敏感性和体质量的影响的关系,进一步阐明电针联合限食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可能机制。方法100只健康SPF级Wistar雄性大鼠(8周龄)。从中随机选取15只喂以总热量为3.8kcal/g的普通饲料作为对照,剩余85只均喂以总热量为5.4kcal/g的高脂饲料进行造模。8周后,将喂普通饲料的大鼠随机挑选13只作为正常组,测量所有大鼠的体质量、肛鼻长,并计算Lee’s指.数,将达到肥胖标准的大鼠再随机抽取52只均分成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n=13/组)。再从各组大鼠中随机挑选3只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以检测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用以确定胰岛素抵抗造模成功。随后每组均取10只分别予以相应的干预方法。(1)正常组(n=10):喂以普通饲料,不予处理;(2)模型组(n=10):喂以高脂饲料,不予处理;(3)电针组(n=10):喂以高脂饲料,同时选取中脘、关元、足三里(后三里)、丰隆穴进行针刺。并加电针(韩式LH202H型)治疗,其中,同一侧的丰隆和足三里穴连接一对电极,关元和中脘穴连接另一输出的两个电极。选用连续波,频率为2Hz,强度为1m A。每周治疗3次,每次电针10分钟,总疗程为8周;(4)限食组(n=10):每天给予30%热量限制以进行饮食控制,单独饲养,共8周;(5)电针联合限食组(n=10):每天给予30%热量限制的同时予以电.针治疗(治疗方案与电针组相同),共8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的第2、4、6、8周对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肛鼻长进行测量,并根据公式计算Lee’s.指数。且在各种干预方法处理后第6周,分别测量所有大鼠的腹腔糖耐量以及腹腔胰岛素耐量。所有干预结束后,再在各组大鼠中随机选取3只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用以检测胰岛素敏感性。随后按检测需要对大鼠进行灌注取材或取新鲜粪便、血液、肠道、结状神经节以及脑组织等进行指标检测。(1)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大鼠在处死前,取其新鲜粪便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的分布和特定菌群、代谢功能。(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处死大鼠前,心尖取血,以检测胰岛素水平以及血清leptin、CCK的含量。(3)免疫印迹法(WB):分别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 R、CCK、CCKR以及结状神经节和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水平。(4)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 R、CCK、CCKR的基因表达水平。(5)免疫组化法:检测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最后区和孤束核中C-Fos表达。结果1.电针联合限食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及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1)进食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进食量明显增高(P<0.01)。干预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的进食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到干预的第8。周,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提示电针能够抑制肥胖大鼠的进食量。而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因每天给予模型组进食量平均值30%的热量限制,故从第2周开始,两组大鼠进食量即明显少于模型组及电针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但这并不能说明该两组大鼠的主动进食量下降,但至干预的第8。周,这两组大鼠的进食量仍然进一步减少,表明限食和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抑制食欲。而在各个时间点,电针联合限食组相比于限食组,其进食量进一步下降,表明电针与限食在抑制食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2)体质量结果显示: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体质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且均超过正常组大鼠体质量均值的20%。在干预的前4周,各组大鼠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体质量开始下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体质量下降明显(P<0.05)。而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体质量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该趋势一直维持至第8周。而与电针组相比,电针联合限食组体质量明显减低(P<0.05)。(3)Lee’s.指数结果显示: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Lee’s.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在干预的前4周,各组大鼠Lee’s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Lee’s.指数下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的Lee’s.指数下降明显(P<0.05)。而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的Lee’s指数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该趋势一直维持至第8周。而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Lee’s指数明显减低(P<0.05)。(4)血糖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各设定的时间段,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餐后血.糖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餐后血糖升高显着(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餐后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餐后血糖明显减低(P<0.05)。(5)血清胰岛素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胰岛素明显减低(P<0.05)。(6)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IPGTT试验表明,各组大鼠的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无统计学差异,在腹腔注射葡萄糖后30分钟升高且到达峰值,接着开始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30分钟开始直至120分钟,血.糖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在30分钟至120分钟时的血糖均显着降低(P<0.01)。IPITT试验表明,各组大鼠的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无统计学差异,在腹腔注射胰岛素后30分钟,正常组、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血糖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60分钟后,各组大鼠的血.糖均逐渐回升。120分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血糖显着降低(P<0.01)。GIR结果表明:在干预的第0周,与正常组相比,造模成功的各组大鼠的GIR值明显降低(P<0.01),且造模的各组大鼠之间差异无显着性。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GIR显着升高(P<0.01)。2.电针联合限食能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血清脑肠肽含量及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1)血清脑肠肽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CCK含量明显降低(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CCK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CCK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leptin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leptin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leptin明显减低(P<0.05)。(2)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明显减少,厚壁菌门丰度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均有升高趋势,厚壁菌门丰度均有降低趋势。且模型组拟杆菌属、乳杆菌属、阿克曼西亚属及柔嫩梭菌属丰度明显减低,经电针和限食干预后,上述菌群属水平丰度明显升高,且电针联合限食组各菌属丰度与正常组更接近。属水平heatmap显示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丰度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肠道微生物群有相似性,且这三个干预组与正常组之间也有一定相似性,但模型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着。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样品的物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电针联合限食干预均可以调节改变的物种,使之接近正常物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样品的物种与正常组最接近。(3)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COG聚类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群在能量产生与转化、氨基酸的转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转运与代谢、脂质的转运与代谢和无机离子转运与代谢方面COG蛋白功能聚类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以上功能COG蛋白功能聚类均有上升趋势。COG聚类heatmap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有相似性,且三个干预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模型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着。(4)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KEGG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明显减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明显升高。而对于KEGG代谢通路聚类的影响,模型组在ko00785(脂肪酸代谢)、ko00640(丙酸代谢)、ko00650(丁酸代谢)、ko00230(嘌呤代谢)、ko00240(嘧啶代谢)、ko00030(糖磷酸通路)、ko00600(鞘磷脂代谢)、ko00400(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代谢)、ko00970(氨酰生物合成)的KEGG聚类降低。予电针联合限食干预后,上述代谢通路的KEGG聚类有逐渐升高的趋势。3.电针联合限食能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的表.达(1)结肠组织CCK及CCKR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相比于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2)结肠组织leptin及leptin R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leptin的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相比于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leptin.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leptin.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4.电针联合限食能提高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中枢对脑肠肽的敏感性(1)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2)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3)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4)最后区中C-Fos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升高明显(P<0.05)。(5)孤束核中C-Fos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升高明显(P<0.05)。结论1.电针联合限食能够减轻IR状态肥胖大鼠的体重及Lee’s指数,减少其进食量,显着降低血清胰岛素含量,增强IR状态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2.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改善IR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调节IR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的含量,使其中脑肠肽leptin含量降低,而血清CCK的含量增加。3.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显着提高IR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中脑肠肽CCK、CCKR和leptin R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而使leptin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降低。4.电针联合限食可以提高IR状态肥胖大鼠中枢(下丘脑和脑干)对脑肠肽CCK和leptin的敏感性。5.电针联合限食通过改善IR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调节IR状态肥胖大鼠血清及肠道脑肠肽含量,并进一步提高中枢(下丘脑和脑干)对脑肠肽CCK和leptin的敏感性,从而控制IR状态肥胖大鼠的食欲,减轻其体重,改善其胰岛素敏感性,且电针和限食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协同作用。综上表明,电针联合限食可以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脑肠肽的含量以及中枢对脑肠肽的敏感性,即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及能量代谢的目的,且电.针和限食具有协同作用,这为临床上运用针灸配合限食干预肥胖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汤梦阳[5](2020)在《血清常见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在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其与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相似,主要源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以补偿胰岛素抵抗情况下所增加的胰岛素需求。炎症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类炎症/抗炎因子通过影响数个胰岛素信号通路中激酶的激活和转录与转录后调节系统及重要脂质因子的代谢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发展。目前已发现多数炎症/抗炎因子在妊娠期间发挥重要作用,随孕期发展而变化,与GDM联系紧密。但是,关于此类炎症/抗炎因子的探索均是分别在不同的研究中所进行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存在差异,而在某特定研究对象中的系统性探究仍然较少,且部分抗炎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与GDM的相关性仍然未知。因此,本课题为进一步系统性探索炎症因子与抗炎因子在妊娠期间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中国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进行了 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所有受试者均根据年龄,孕前身体质量指数,孕周进行配对,最终共纳入孕中期受试者200对,孕晚期受试者130对。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肿瘤抑制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瘦素,NGF和生长转化因子 15(growth differentiated factor 15,GDF15)的浓度。结果发现,在孕中期,病例组IL-8水平较低(P=0.015),而NGF水平较高(P<0.001);且NGF与空腹血糖、餐后1h与2h血糖、葡萄糖曲线下面积、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呈独立正相关(P<0.05),瘦素和IL-6与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呈独立正相关(所有P<0.05),TNF-α与胰岛素抵抗呈独立正相关(P<0.05)。在孕晚期,NGF与IL-6的血清浓度在GDM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不再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瘦素水平表现为在病例组低于对照组(P=0.031),但GDM患者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孕妇(P<0.001),且GDF15与糖化血红蛋白呈独立正相关(P<0.05)。此结果为发现GDM的诊断标记物和制备GDM的新型治疗药物及探究GDM的病理机制提供了可能性。
李戈[6](2020)在《脂肪因子、基因与早期发育环境互作影响儿童青少年代谢异常的队列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肥胖呈快速低龄化趋势,导致糖尿病、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等代谢疾病发生提前,造成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但并非所有的肥胖患者均出现代谢异常,存在肥胖但代谢正常的人群,称为“代谢健康型肥胖”;另一方面,体重正常的人群也存在常见于肥胖人群的代谢异常风险,称为“体重正常的代谢性肥胖(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 Weight,MONW)”。代谢异常的早期监测在正常体重人群中容易被忽视,肥胖患者并非均需要针对代谢异常的治疗。在体重正常和肥胖的人群中对代谢异常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分型干预,有利于实现代谢异常的早期精准防控以及合理利用日趋紧张的医疗资源。脂肪组织具有储存能量和分泌脂肪因子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多种机制调节机体代谢状态。脂肪组织的功能受个体遗传背景和外界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在代谢异常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本研究将从脂肪功能的角度着手,在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中探寻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和预警标志物,探讨肥胖相关疾病的早期防控措施,以期为代谢异常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Beijing Child and Adolescent Metabolic Syndrome Study,BCAMS)队列。2004 年 BCAMS 队列募集了 3500 多名6-18岁的学龄儿童。对上述人群进行10年后追访,完成深度随访的研究对象有559人。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采集研究对象在基线和随访阶段的饮食、运动及睡眠等生活方式,记录出生体重、体长等宫内发育营养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等信息。统一标准完成临床检查(青春发育状况、体量指标、2小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以及血生化指标、脂肪因子等检测。检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来源的15个亚洲成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相关的基因位点,5个2型糖尿病相关的基因位点,以及6个脂联素水平强相关的基因位点。利用850k芯片完成外周血DNA甲基化检测。肥胖定义采用中国儿童青少年BMI肥胖标准。MS诊断采用修正后的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小组第 3 次报告标准(Adult Treatment Panel Ⅲ Guidelines,ATPIII)。代谢不健康的定义为出现一个或以上MS组分。研究结果1.脂肪因子与代谢异常的相关性分析:纳入3213名儿童青少年的基线横断面分析显示,高瘦素水平联合高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Binding Protein4,RBP4)水平可以在正常体重或者超重肥胖的人群中识别代谢不健康表型。独立于评价肥胖的体量指标,脂联素水平降低、瘦素水平升高以及RBP4水平升高与儿童青少年MS的患病风险增加相关。随着脂联素、瘦素和RBP4水平异常数目的增加,儿童青少年MS的患病风险显着增加,提示脂肪因子网络失衡是儿童青少年代谢异常的早期标志。十年随访的纵向分析显示,儿童期RBP4水平可独立于传统的代谢风险指标预测成年期胰岛素抵抗、高血糖及MS的发生发展。校正基线代谢指标后,儿童期瘦素和脂联素水平与随访MS的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儿童期RBP4水平联合基线MS组分可以显着增加传统风险因素对成年期MS的预测价值。上述发现为瘦素、脂联素和RBP4的临床转化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2.脂肪功能相关基因与早期发育环境互作影响代谢异常: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佳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及低出生体重都是MONW的独立风险因素。与脂肪功能相关的CDKAL1位点是MONW的潜在易感基因位点。我们还发现良好的宫内发育环境可以增强CDKAL1 rs2206734位点对MONW的保护效应,并且这种增强作用能被良好的儿童期综合环境进一步放大。外周血细胞CDKAL1基因启动子区和基因体的高甲基化改变与低出生体重儿童青少年的代谢异常风险增加相关,提示甲基化修饰是连接CDKAL1基因与早期宫内环境交互作用的重要桥梁。在正常体重的儿童青少年中,我们还发现脂联素基因ADIPOQ的rs6773957位点和脂联素受体基因CDH13的rs4783244位点与代谢异常相关,提示脂联素及脂肪功能对维持代谢健康有重要作用。这些相关性在正常体重组中比在超重肥胖组中更显着。儿童期的饮食模式可以修饰ADIPOQ rs6773957位点与MONW表型的相关性,即不健康的儿童饮食模式可以增强ADIPOQ rs6773957位点与代谢异常风险的相关性。研究结论瘦素、脂联素与RBP4等脂肪因子反映脂肪功能,是肥胖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标志物及潜在的治疗靶点。脂肪功能相关的CDKAL1 rs2206734位点、ADIPOQ rs6773957位点与CDH13 rs4783244位点是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潜在易感基因位点。这些位点相关的代谢异常遗传风险可以被宫内及后天的环境因素所修饰,而营养干预等环境因素的效应可能在特定基因分型的人群中更加明显。针对不同的遗传背景或危险因素制定代谢异常的综合防控措施,有利于代谢疾病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对科学防控肥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刘元茹[7](2020)在《肥胖诱导的脂肪因子与RAS系统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新疆某地区614岁不同民族肥胖儿童与正常体重儿童血清中脂肪因子浓度与胰岛素抵抗关系明确肥胖诱导的脂肪因子与RAS系统的关系,为肥胖可能预防和治疗的靶点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9月在新疆北疆某地区随机抽取的一所民汉合校小学,对614岁学龄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共计调查1402例学龄儿童,其中共检出肥胖儿童270例,肥胖率为19.26%。进行体格检查及血样采集(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红蛋白)检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并采用成组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筛选出肥胖儿童41例(男18例、女23例)作为病例组,平均年龄为(10.04±1.66)岁。正常体重儿童41例(男18例、女23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10.12±1.68)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70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无差异性。性别及民族采用频数匹配的方法,保证性别、民族在两组间均衡可比。从而分析不同儿童血清中脂肪因子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关系,进而得出肥胖儿童诱导的脂肪因子与RAS系统的关系。结果:新疆614岁不同民族学龄儿童中,探讨儿童血清中脂联素、瘦素、抵抗素、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II水平的变化,旨在了解其在儿童单纯性肥胖中的意义。结果显示单纯性肥胖儿童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瘦素、抵抗素、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II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肥胖组中,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肾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II成正相关,相关指数分别为:0.338,0.553,0.608。即说明胰岛素抵抗指数越大,肾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II水平越高,RAS系统活性越高,进一步导致胰岛素抵抗与体质的增加。结论:肥胖组脂联素、瘦素、抵抗素的浓度与对照组具有显着的差异;肥胖诱导的脂肪因子与RAS系统活性密切有关,为肥胖可能预防和治疗的靶点提供依据。
赵肖君[8](2019)在《不同干预方式改善高脂诱导大鼠瘦素抵抗状态的比较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瘦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形成瘦素抵抗肥胖大鼠模型,综合比较经皮穴位电刺激、游泳运动和药物干预对肥胖大鼠血糖血脂相关指标及下丘脑中PTP-1B及SOCS-3水平的不同影响,探讨其在改善机体瘦素抵抗状态和胰岛素敏感性中的可能机制,以期为临床干预瘦素抵抗导致的肥胖及相关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50只8周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高脂组(n=40),分别予以正常饲料喂养和高脂饲料喂养8周造模。造模期间一周一次记录各组大鼠体重、进食量、肛鼻长,计算Lee’s指数,评定肥胖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高脂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n=8)、电刺激组(n=8)、游泳运动组(n=8)、西药立普妥降脂组(西药降脂组)(n=8)、中药山楂籽油降脂组(中药降脂组)(n=8),各组仍予以高脂饮食。于干预第8周末立即处死并取材,处死前测定各组大鼠的体重及肛鼻长,计算Lee’s指数。大鼠心尖取血,生化试剂盒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糖化血红蛋白(GHb)含量;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胰岛素(Insulin)、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脏肝小叶的组织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肝脏细胞内线粒体形态变化及相关结构变化状况;RT-PCR法检测下丘脑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的mRNA水平及白色脂肪组织内Leptin、Resistin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下丘脑PTP-1B、SOCS-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1.高脂喂养8周后,高脂组大鼠的体重、Lee’s指数及饮食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肥胖模型造模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大鼠血清胰岛素、瘦素、抵抗素含量及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等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肥胖大鼠模型同时具备瘦素抵抗状态。2.干预8周后各组脂代谢变化情况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五组TC、TG、FFA均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其余四组TC、TG、FFA均降低(P<0.01);与游泳运动组比较,电刺激组、西药降脂组TC、TG、FFA均升高(P<0.01),中药降脂组除TC稍升高外(P<0.05),TG、FFA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3.HE染色和透射电镜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经游泳运动干预后的肥胖大鼠肝脏组织及细胞形态有明显的改善,中央静脉明显,肝小叶形态基本清晰,肝索排列相对规则,凋亡细胞减少,脂质细胞数量较少,炎性浸润不明显,细胞排列相对紧密;细胞结构相对完整,凋亡现象不明显;电刺激组大鼠表现为肝脏组织结构相对清晰,肝小叶结构基本恢复,细胞内结构相对完整,线粒体数量减少;中药降脂组大鼠表现为肝脏组织结构相对完整,肝小叶形态基本正常,突出表现为细胞内脂肪聚集增多,细胞形态变大;西药降脂组大鼠表现为肝脏基本结构可见,显着存在内质网溶解,线粒体增多及部分融合,细胞形态偏瘦。4.白色脂肪组织内Leptin、Resistin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五组白色脂肪组织内Leptin、Resistin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不同干预组均显着降低了白色脂肪组织内Leptin及Resistin的表达(P<0.01)。且西药降脂组与游泳运动组无显着差异(P>0.05);电刺激组和中药降脂组则显着高于游泳运动组(P<0.01)。5.下丘脑内PTP-1B及SOCS-3蛋白相对表达量和mRNA水平:正常对照组下丘脑内PTP-1B及SOCS-3蛋白相对表达量和mRNA水平均显着低于其余五组(P<0.01),模型对照组PTP-1B蛋白相对表达量和mRNA水平则显着高于不同干预组(P<0.05或(P<0.01))。其中,游泳运动组在抑制下丘脑神经元内PTP-1B及SOCS-3的mRNA水平方面显着优于电刺激组及中药降脂组(P<0.05),西药降脂组则与游泳运动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不同干预方式对改善机体瘦素抵抗状态和胰岛素敏感性均有明显作用,其中游泳和西药降脂组作用优于经皮穴位电刺激和中药降脂组。2.机体瘦素抵抗状态和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与下丘脑内PTP-1B及SOCS-3的蛋白表达和转录活性下调有关。
岑文[9](2019)在《针灸治疗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针灸对伴有胰岛素抵抗的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患者体重、腰围、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HtR)及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水平及胰岛素抵抗(IR)情况的影响,进一步说明针灸能够有效改善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IR水平,同时对比说明针灸治疗与常规饮食运动疗法的优异。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采用饮食及运动干预治疗,疗程为80天。治疗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予针灸治疗。针刺取穴:中脘、气海及双侧天枢、水道、足三里、丰隆、阴陵泉、大横、支沟、带脉,温和灸取穴选双侧丰隆、足三里,每次治疗均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所有观察对象于治疗前,4个疗程结束后1天以及疗程结束1月后观察指标:体重、腰围、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HtR)、体脂率(F%)、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作用指数(IAI),同时评估脾虚痰湿证的证候积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体重、BMI、腰围、WHtR、F%、FPG、FINS、HOMA-IR、IAI(文中以lnIAI行统计学分析,下同)、TG、TC、LDL-C、HDL-C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或P<0.05)。(2)疗程结束1月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体重、BMI、腰围、WHtR、F%、FPG、FINS、HOMA-IR、IAI、TG、TC、LDL-C、HDL-C仍较治疗前改善(P<0.01或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体重、BMI、FPG、FINS、HOMA-IR、IAI、TG、TC较治疗前改善(P<0.01或P<0.05),腰围、WHtR、F%、LDL-C、HDL-C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对照组WHR在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1月后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能改善WHR(P<0.05),疗程结束1月后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区别(P>0.05)。(4)治疗后、疗程结束1月后,两组WHR,FPG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下肥胖体征,以及IR相关及血脂相关生化指标、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合并胰岛素抵抗的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症状体征,疗效优于单纯饮食运动治疗,尤其在减轻体重,减少腰围、WHtR,改善FPG、FINS,调节血脂,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方面具有优势。并且这些作用有一定的持续效应。
吴希[10](2017)在《辅助降糖颗粒干预ZDF大鼠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组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由综述、文献研究及实验研究三部分构成。综述由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动态、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代谢组学研究进展构成。文献研究通过对5年来收录于中国三大主要中文数据库有关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文献用药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探讨核心用药、药对、基础方等用药规律,进一步归纳总结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实验部分由辅助降糖颗粒对ZDF大鼠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辅助降糖颗粒对ZDF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两部分构成。[目的]探讨辅助降糖颗粒联合二甲双胍以及单独使用对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并从小分子代谢物角度探讨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及药物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及基础。[方法]8周龄雄性ZDF大鼠诱导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M)、二甲双胍组(X)、辅助降糖颗粒组(Z)、联合组(辅助降糖颗粒+二甲双胍)(L)各12只,以及同系非糖尿病ZL组(N)大鼠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大鼠一般情况、摄食量、体质量等变化,治疗12周后进行血糖、OGTT、糖化血清蛋白、血脂四项、空腹胰岛素等指标检测。同时各组随机抽取血清样本10个,进行GC-TOFMS检测。[结果]相对于N组,M组摄食量及体质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GTT空腹及各时间点血糖均升高(P<0.05);OGTT曲线下面积(AUC)升高(P<0.05);Fins升高及ISI下降(P<0.05);糖化血清蛋白(GSP)升高(P<0.05);TC、TG、HDL、LDL升高(P<0.05)。与M组相比,X、Z、L三组摄食量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M组大鼠体重逐渐增加,分别从8周、1 1周及12周开始X、Z及L组与M组差异持续有统计学意义(p<0.05);OGTT空腹时点Z组及L组血糖下降(P<0.05),30、60和120分钟时点L组血糖下降(P<0.05);AUC比较,X组及Z组具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L组下降(P<0.05);X组、Z组的Fin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组的Fins下降(P<0.05);X组及L组ISI升高(P<0.05);X组、Z组及L组的GSP下降(P<0.05);X组、Z组及L组的TC、HDL、LDL均降低(P<0.05),三组的TG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X组,Z、L两组的摄食量及体质量组间差异均不明显;OGTT则只有L组120分钟时点血糖下降(P<0.05);X组、L组在AUC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组Fins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I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组、L组的G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组的TC、HDL、LDL均降低(P<0.05),TG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代谢组学研究结果:由5组大鼠的PCA散点图可见,M组和N组样本各自集中,分离显着。X组、Z组及L组样本各自集中,尽管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有明显分离趋势。依据代谢物与质谱检测峰的匹配度大于80%的标准,M组对N组差异代谢物显着下调的包括苏氨酸、甘氨酸、脯氨酸、棕榈油酸、棕榈酸、缬氨酸、肌醇、丙氨酸、氧代脯氨酸、氨基丙二酸、磷酸盐、花生四烯酸,显着上调的包括天冬氨酸、油酸;X组对M组差异代谢物未见显着下调,显着上调的包括甘油酸、棕榈酸、乙醇酸、2-羟基丁酸、2-羟基吡啶、磷酸盐、花生四烯酸;Z组对M组差异代谢物显着下调的包括天冬氨酸,显着上调的包括甘油酸、乙醇酸、羟胺、琥珀酸、花生四烯酸;L组对M组差异代谢物显着下调的包括天冬氨酸,显着上调的包括甘氨酸、脯氨酸、棕榈油酸、异亮氨酸、肌醇、丙氨酸、磷酸盐、亚油酸、羟胺、花生四烯酸;L组对X组差异代谢物未见显着下调,显着上调的包括羟胺和花生四烯酸;L组对Z组差异代谢物未见显着下调,显着上调的包括硬脂酸、甘氨酸、棕榈油酸、异亮氨酸、肌醇、丙氨酸、磷酸盐、油酸、花生四烯酸。[结论]辅助降糖颗粒可以降低ZDF大鼠的摄食量和体质量、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及TC、LDL。联合组可以降低摄食量和体质量、OGTT当中0’、30’、60’、120,血糖、AUC、Fins、GSP、TC、LDL,并升高ISI。联合用药相比较于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更加有利于降低120’血糖、TC、LDL及改善ISI。由此得出辅助降糖颗粒可以改善T2DM大鼠摄食量、体质量及糖脂代谢,联合组除了以上作用外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相对于单独使用二甲双胍起到增效的作用。同时代谢组学提示辅助降糖颗粒联合二甲双胍或者单独使用的良好药效,可能是通过干预能量代谢、氧化应激、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脂代谢、嘧啶代谢以及胰岛素信号传导等途径来实现的。饱和脂肪酸可以加重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具有增加饱和脂肪酸浓度的副反应,联合用药则可以避免这一不利影响。因此辅助降糖颗粒可以起到减轻副反应的作用。
二、瘦素与胰岛素抵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瘦素与胰岛素抵抗(论文提纲范文)
(1)杨芽黄素对小鼠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1.1 动物脂肪组织与脂肪细胞 |
1.1.1 动物脂肪组织概述 |
1.1.2 动物脂肪组织分类 |
1.1.3 脂肪细胞类型 |
1.1.4 脂肪细胞的大小及周转率 |
1.2 动物激素对动物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 |
1.2.1 脂联素对动物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 |
1.2.2 瘦素对动物脂质代谢的调控 |
1.2.3 胰岛素对动物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 |
1.3 天然产物调控激素水平改善动物代谢紊乱 |
1.4 杨芽黄素概述及生物活性 |
1.4.1 杨芽黄素概述 |
1.4.2 杨芽黄素药代动力学特征 |
1.4.3 杨芽黄素生物活性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杨芽黄素对小鼠前体脂肪细胞脂肪沉积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细胞毒性检测及细胞培养 |
2.2.3 油红O染色 |
2.2.4 RNA提取及定量PCR |
2.2.5 细胞总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 |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杨芽黄素对3T3-L1 细胞处理浓度筛选 |
2.3.2 杨芽黄素对分化基因和蛋白表达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杨芽黄素对db/db小鼠脂质沉积和代谢的改善作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动物与饲料 |
3.2.2 动物处理与分组 |
3.2.3 体重、采食量及采水量的测定 |
3.2.4 血清样本的采集及生化指标测定 |
3.2.5 葡萄糖耐受性(GTT)和胰岛素耐受性(ITT)的测定 |
3.2.6 石蜡切片制作及HE染色。 |
3.2.7 脂肪细胞面积大小的统计 |
3.2.8 RNA提取及定量PCR |
3.2.9 组织总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 |
3.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杨芽黄素处理对小鼠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
3.3.2 杨芽黄素处理对小鼠体重、采食量和采水量的影响 |
3.3.3 杨芽黄素处理对小鼠胰岛素敏感性及葡萄糖耐受性的影响 |
3.3.4 杨芽黄素处理对小鼠肝脏组织的影响 |
3.3.5 杨芽黄素处理对小鼠肌肉组织的影响 |
3.3.6 杨芽黄素处理对小鼠脂肪组织的影响 |
3.3.7 杨芽黄素对小鼠血糖的调节作用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杨芽黄素通过激活IRβ/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3T3-L1细胞脂肪沉积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油红O染色 |
4.2.3 RNA提取及定量PCR |
4.2.4 细胞总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 |
4.2.5 NBDG检测葡萄糖摄取 |
4.2.6 培养基中游离脂肪酸(FFA)检测 |
4.2.7 细胞热转移分析 |
4.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杨芽黄素促进脂肪细胞分化成脂不依赖于胰岛素 |
4.3.2 杨芽黄素单独处理对分化基因和蛋白表达影响 |
4.3.3 杨芽黄素对IRβ/IRS1/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影响 |
4.3.4 杨芽黄素通过激活IRβ/IRS1/AKT信号通路调控脂质沉积 |
4.3.5 杨芽黄素与胰岛素作用的比较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十溴联苯醚对C57BL/6小鼠脂肪细胞因子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内容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1 主要实验试剂 |
2.2 主要材料 |
2.3 主要仪器 |
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3.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3.2 受试化合物准备和配制 |
3.3 血样处理及葡萄糖耐量试验 |
3.4 胰岛素、瘦素和脂联素水平测定 |
3.5 血清中血脂水平测定 |
3.6 肝脏切片 |
3.7 荧光定量 PCR 法测定小鼠组织中 PPARγ、瘦素和脂联素 mRNA 的表达 |
3.8 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组织中 PPARγ、瘦素和脂联素蛋白表达 |
3.9 小鼠肝脏组织 PPARγ 基因 DNA 甲基化测定 |
4 质量控制 |
5 统计方法 |
6.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溴联苯醚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依据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标准 |
1.3.4 脱落及中止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病例分组 |
1.4.2 一般基础治疗 |
1.4.3 治疗组治疗方法 |
1.4.4 对照组治疗方法 |
1.4.5 观察指标 |
1.4.6 疗效评定 |
1.4.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例资料 |
2.2 症状评分比较 |
2.3 肝功能比较 |
2.4 血脂比较 |
2.5 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 |
2.6 肝脏CAP值比较 |
2.7 综合疗效评价 |
2.8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3.2 祖国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3.2.1 中医病因病机 |
3.2.2 中医治疗 |
3.3 理中汤的证治研究 |
3.4 关于加味理中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分析 |
3.4.1 加味理中汤的组方依据 |
3.4.2 加味理中汤的用药分析 |
3.5 观察结果分析 |
3.6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研究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与实验器材 |
1.4 实验方法 |
1.4.1 造模与分组 |
1.4.2 给药方法 |
1.4.3 标本采集 |
1.4.4 指标与检测 |
1.5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2 肝脏形态观察 |
2.3 各组大鼠体重、肝湿重及肝指数比较 |
2.4 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观察 |
2.5 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结果的比较 |
2.6 各组大鼠血清瘦素(LP)的检测结果的比较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3.1.1 “二次打击”学说 |
3.1.2 与NAFLD相关的因素 |
3.1.3 现代医学对NAFLD的治疗 |
3.2 瘦素、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
3.2.1 瘦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
3.2.2 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
3.2.3 瘦素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
3.3 动物造模分析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1 NAFLD的发病机制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辩证论治 |
4 中医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肥胖状态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1.实验方法 |
1.1 动物与分组 |
1.2 主要试剂及实验设备 |
1.3 干预方法 |
1.4 检测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及Lee’s指数的变化 |
2.2 各组大鼠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的指标的变化 |
3.讨论 |
3.1 实验结果分析 |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控食欲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
实验二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及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1.实验方法 |
1.1 动物与分组 |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
1.4 取材方法 |
1.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瘦素(leptin) |
1.6 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代谢功能 |
1.7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含量的影响 |
2.2 样品NDA处理结果 |
2.3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 |
2.4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功能的影响 |
3.讨论 |
3.1 实验结果分析 |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机制 |
实验三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脑肠肽的影响 |
1.实验方法 |
1.1 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
1.4 取材方法 |
1.5 WB检测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R、CCK、CCKR的蛋白表达含量 |
1.6 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CK、CCKR、leptin、leptinR的基因表达水平 |
1.7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蛋白表达影响 |
2.2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影响 |
3.讨论 |
3.1 实验结果分析 |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脑肠肽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
实验四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
1.实验方法 |
1.1 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
1.4 取材方法 |
1.5 WB 检测结状神经节和弓状核中 p-STAT3 的蛋白表达含量 |
1.6 免疫组化法检测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 表达以及最后区和孤束核中C-Fos表达 |
1.7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CCK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
2.2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leptin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
3.讨论 |
3.1 实验结果分析 |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脑肠肽中枢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
讨论 |
1.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模型制备的评价 |
2.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
2.1 中医对肥胖病因的认识 |
2.2 中医对肥胖病机的认识 |
3.针灸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选穴依据 |
4.干预方法的选择 |
4.1 电针频率及参数的选择 |
4.2 限食干预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作用 |
5.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 |
5.1 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参与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发生 |
5.2 电针联合限食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
5.3 电针联合限食可以调节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
6.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7.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文献综述1 |
参考文献 |
附件2 文献综述2 |
参考文献 |
附件3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5)血清常见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常见炎症因子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 |
绪论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研究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第二章 血清常见抗炎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和生长分化因子-15)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 |
绪论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缩写词简表 |
致谢 |
(6)脂肪因子、基因与早期发育环境互作影响儿童青少年代谢异常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脂肪因子与儿童青少年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儿童脂肪因子谱与体重正常代谢性肥胖和代谢健康型超重/肥胖的相关性 |
2. 儿童脂肪因子谱对代谢综合征的预测作用 |
讨论 |
第二部分 脂肪功能相关基因与早期发育环境互作影响儿童青少年代谢异常的研究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早期发育环境与脂肪功能相关基因互作影响儿童体重正常代谢肥胖表型 |
2. 儿童期饮食结构与脂联素相关基因互作影响代谢异常的患病风险 |
3. DNA甲基化参与基因和早期发育环境相互作用的初步探索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体重正常代谢性肥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肥胖诱导的脂肪因子与RAS系统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来源 |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体格测量 |
2.2 实验原理 |
3 伦理及知情同意 |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不同干预方式改善高脂诱导大鼠瘦素抵抗状态的比较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breviation Index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瘦素抵抗肥胖大鼠模型的构建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1.2 实验动物 |
1.3 动物饲料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方法 |
2.2 检测指标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大鼠体重变化情况比较 |
3.2 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大鼠Lee's指数变化情况比较 |
3.3 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大鼠血清瘦素(LP)、抵抗素(Res)、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GHb)变化情况比较 |
3.4 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大鼠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变化情况比较 |
4 讨论 |
4.1 高脂喂养诱导建立瘦素抵抗性肥胖大鼠模型的评价 |
4.2 瘦素抵抗与胰岛素抵抗的相互关联 |
第二部分 不同干预方式对瘦素抵抗肥胖大鼠模型脂代谢及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及器材 |
1.2 实验动物 |
1.3 动物饲料 |
1.4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方法 |
2.2 干预方法 |
2.2.1 自由游泳训练 |
2.2.2 经皮穴位电刺激 |
2.2.3 西药给药 |
2.2.4 中药给药 |
2.3 标本采集 |
2.4 指标检测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干预方式对瘦素抵抗肥胖大鼠脂代谢的影响 |
3.2 不同干预方式对瘦素抵抗肥胖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3 不同干预方式对瘦素抵抗肥胖大鼠白色脂肪组织瘦素(LP)及抵抗素(Res)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运动对瘦素抵抗型肥胖大鼠脂肪代谢的影响 |
4.2 抑制脂肪组织内瘦素及抵抗素mRNA的表达活性对改善肥胖大鼠模型瘦素抵抗的意义 |
4.3 肝脏细胞结构与能量代谢 |
4.4 运动改善瘦素抵抗肥胖大鼠肝脏细胞代谢的机制分析 |
第三部分 不同干预方式抑制下丘脑PTP-1B及SOCS-3表达改善瘦素抵抗状态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及器材 |
1.2 实验动物 |
1.3 动物饲料 |
1.4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方法 |
2.2 干预方法 |
2.3 标本采集 |
2.4 指标检测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干预方式对瘦素抵抗肥胖大鼠下丘脑PTP-1B/SOCS-3相对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3.2 不同干预方式对瘦素抵抗肥胖大鼠下丘脑PTP-1B/SOCS-3-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干预方式下调下丘脑PTP-IB及SOCS-3相对蛋白表达水平对改善肥胖大鼠瘦素抵抗的意义 |
4.2 不同干预方式抑制下丘脑PTP-IB及SOCS-3-mRNA的表达活性对改善肥胖大鼠瘦素抵抗的意义 |
4.3 游泳运动改善机体瘦素抵抗的机制分析 |
结语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1 叉头状转录因子(Fox)家族 |
1.1 叉头状转录因子O1(FoxO1) |
1.2 叉头状转录因子A2(Foxa2) |
1.3 叉头状转录因子O3a(FoxO3a) |
2 沉默信息因子SIRT家族 |
2.1 沉默信息因子-1(SIRT1) |
2.2 沉默信息因子-6(SIRT6) |
3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 |
4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 |
5 有关瘦素/胰岛素抵抗重要的信号通路研究 |
5.1 PI3K/AKT信号通路 |
5.2 IKKβ/NF-κB信号通路与其介导的炎症反应 |
5.3 JNK信号通路与其介导的炎症效应 |
6 其他相关机制研究 |
6.1 线粒体机制 |
6.2 肠道菌群失调机制 |
6.3 HPA轴的调控机制 |
6.4 内质网应激状态的调控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针灸治疗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和理论研究 |
1 腹型单纯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定义和评估 |
1.1 腹型单纯性肥胖的定义和评估 |
1.2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和评估 |
2 腹型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 |
2.1 腹型单纯性肥胖的患病率现状 |
2.2 腹型单纯性肥胖的危害 |
3 腹型单纯性肥胖及合并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 |
3.1 现代医学研究 |
3.2 传统医学研究 |
4 腹型单纯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治疗现状 |
4.1 现代医学治疗 |
4.2 传统医学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退出标准 |
1.8 针灸常见意外情况处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治疗组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3.3 其他记录 |
3.4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见表1 至表5) |
4.2 治疗结果 |
4.3 临床疗效分析 |
4.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饮食运动疗法对于腹型单纯性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
2 腹型单纯性肥胖的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的联系 |
3 针灸处方分析 |
3.1 针刺处方 |
3.2 温和灸处方 |
4 针灸治疗腹型单纯性肥胖的有效性对比 |
5 针灸治疗腹型单纯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 |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辅助降糖颗粒干预ZDF大鼠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组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动态 |
1. 炎症与胰岛素抵抗 |
2. 组织细胞因子与胰岛素抵抗 |
3. 肥胖、脂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 |
4. 氧化应激与胰岛素抵抗 |
5. 内质网应激与胰岛素抵抗 |
6.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胰岛素抵抗 |
7. 肠道菌群与胰岛素抵抗 |
8. 微量元素缺乏与胰岛素抵抗 |
9. 信号通路与胰岛素抵抗 |
10. 其他 |
11.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
1. 古文献中对糖尿病病因病机和治疗的认识 |
2. 中医药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药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1. 代谢组学概念及流程 |
2. 代谢组学与糖尿病的研究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胰岛素抵抗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 |
前言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辅助降糖颗粒对ZDF大鼠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辅助降糖颗粒对ZDF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四、瘦素与胰岛素抵抗(论文参考文献)
- [1]杨芽黄素对小鼠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士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十溴联苯醚对C57BL/6小鼠脂肪细胞因子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阿依古丽·阿力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 李竹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宋爱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血清常见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D]. 汤梦阳.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脂肪因子、基因与早期发育环境互作影响儿童青少年代谢异常的队列研究[D]. 李戈.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肥胖诱导的脂肪因子与RAS系统关系的研究[D]. 刘元茹.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不同干预方式改善高脂诱导大鼠瘦素抵抗状态的比较及机制研究[D]. 赵肖君.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9]针灸治疗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D]. 岑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辅助降糖颗粒干预ZDF大鼠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组学机制研究[D]. 吴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