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

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

一、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飞,王铭[1](2021)在《炎症介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关系》文中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早期预测和诊断对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的始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一些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可使斑块表面纤维帽变薄、斑块内脂质核变大、血管稳定性降低,导致斑块破裂。本文就近年研究的多种炎症介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关系进行总结。

朱泽阳,黄维,王旭颖,邢晓明,刘永刚[2](2021)在《C反应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反应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CHR)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49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斑块情况,并依据超声结果将其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各组的危险因素、血脂、炎性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估计各指标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预测价值。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C反应蛋白、CHR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ROC曲线显示,相比单一的C反应蛋白,CHR能更可靠的预测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结论CHR对颈动脉易损斑块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作为识别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新的循环生物标记物。

林朋[3](2021)在《基于血管内超声探讨MHR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onocyte to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MHR)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评估MHR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心病患者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PCI及IVUS的132例冠心病患者,入院后详细记录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并同时计算出MHR,并规律随访患者12个月,记录是否发生MACEs: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ition,TLR)、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等。分析IVUS图像,识别罪犯血管的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性斑块组(35例)、不稳定性斑块组(97例)。评估MHR在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分析MHR与PCI术后12月内发生MACE的相关性。结果1.入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显示与斑块稳定组相比,斑块不稳定组患者平均年龄大、吸烟比例高、糖尿病病史占比高、单核细胞计数、HDL-C、MHR、CRP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在性别、高血压病占比、收缩压、舒张压、LVEF、中性粒细胞比值、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HDL-C指标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介入资料对比,两组中植入的支架数目、支架长度、支架直径、罪犯血管占比以及IVUS指标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为比较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HDL-C、MHR、CRP及MHR联合CRP在评估斑块稳定性的价值,进行ROC曲线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HDL-C的曲线面积均小于0.7,MHR、CRP及MHR联合CR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6、0.710及0.732。3.应用ROC曲线分析MHR水平对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12个月内发生MACE的预测效能,曲线下的面积为0.794(95%CI:0.715~0.859,P<0.001),切点值在19.31时预测最大,诊断敏感性为68.42%、特异性为83.19%。4.将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2型糖尿病、LDL-C、HDL-C、CRP、MHR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呈显着相关(P均<0.05)。纳入上述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CRP、MHR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MHR对冠心病患者斑块的稳定性有诊断价值,是不稳定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MHR以及MHR联合CRP在评估斑块稳定性较单一指标更有意义,且对冠心病患者行PCI后12个月发生MACE具有预测价值。

乔磊[4](2021)在《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是一类以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为病理基础的疾病的总称,包含脑卒中、冠心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ASCVD是目前导致我国人口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给我国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尽管医学的不断进步,AS的防治策略仍有待完善。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AS的发病机制,探寻新的治疗靶点,对于提高我国ASCVD的防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巨噬细胞是AS斑块中的主要细胞群,在A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摄取脂质并转化为泡沫细胞,标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巨噬细胞泡沫化加重了斑块的脂质负荷、炎症反应和斑块不稳定性。因此,如何减少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内脂质沉积,是治疗AS的一个重要靶点,一直备受科学家的关注。近年研究发现,自噬-溶酶体系统在A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溶酶体作为细胞的“废物处理系统”,是细胞处理和降解废弃或未被利用物质的主要场所。自噬是细胞以溶酶体为最终降解场所的一种分解代谢过程。自噬在调控脂质分解代谢中的重要作用是过去十多年中一个令人鼓舞的发现。自噬通过调控脂滴分解代谢和脂质排出降低细胞的脂质负荷。这些研究催生了“脂噬(L1βophagy)”这一概念,指脂滴通过自噬途径运输到溶酶体,在溶酶体酸性水解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代谢的过程。促进脂噬过程是促进脂质代谢和胆固醇逆转运的重要途径。目前在AS领域中,关于自噬和脂质代谢关系的研究方兴未艾。根据降解底物运输到溶酶体的方式不同,自噬被人为的分为三种形式:大自噬(macroautophagy)、小自噬(microautophagy)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CMA)。三种自噬共存于真核细胞中,共同维持细胞稳态。其中,大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以下简称CMA)对哺乳动物细胞尤为重要。大自噬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噬,也是目前研究最为成熟的一种自噬。在过去10年中,已经充分证明大自噬参与了 AS的发生和发展。自噬通过改善内皮功能、促进巨噬细胞脂质代谢、降低斑块脂负荷和减轻斑块炎症等机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然而人们对另一种自噬过程,即CMA在AS中的作用,知之甚少。CMA是不同于大自噬的另一种自噬过程。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底物选择和运输方面。大自噬对底物选择缺乏特异性,其降解底物包含长寿蛋白、受损细胞器、脂滴和糖等成分;而CMA是一种具有严格选择性的自噬类型,其降解底物为胞质中带有特定标签(KFERQ序列)的蛋白质。CMA对底物的运输不需要大自噬过程中的典型双层膜性结构,而是通过热休克蛋白70(Hsc70)结合底物进而运送到溶酶体,与溶酶体膜上的LAMP-2A结合,进入溶酶体进行降解。相比于大自噬,CMA的选择性使其可精确有效地降解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键蛋白。近年发现,CMA参与调控肝细胞糖和脂代谢,如CMA通过促进脂滴相关蛋白的降解促进脂质分解代谢。这些研究将CMA和大自噬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联系起来,使得CMA成为调控脂噬过程的关键上游因子,为人类脂质代谢异常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线索。目前,CMA在AS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中尚无报道。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脂质代谢紊乱和慢性炎症为病理基础的疾病,以及CMA在肝脏糖脂代谢和免疫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推测CMA可能与AS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提出以下科学问题:在AS斑块中,哪种细胞主要承担CMA的功能?AS进展过程中,CMA如何变化?干预CMA是否影响AS进程?CMA在AS中的作用是否与调控巨噬细胞脂质代谢有关?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加深认识自噬-溶酶体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新的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2研究目的(1)探讨CMA在AS进程中的动态变化;(2)探讨干预CMA对AS的影响。(3)探讨干预CMA后对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影响,分析CMA影响AS的机制。3研究方法3.1构建小鼠AS进展模型给予ApoE-/-小鼠不同时间高脂饮食,分别高脂喂养8周、12周、18周、24周和38周,在小鼠主动脉根部分别构建早、中、晚期斑块模型。3.2临床冠状动脉标本人体冠状动脉标本来自于本实验室冻存的尸检标本。标本经固定、包埋、冰冻切片。3.3构建巨噬细胞LAMP-2A基因特异性敲除小鼠LAMP-2A是CMA的限速蛋白,针对LAMP-2A进行基因干预是目前研究CMA的最可靠手段。分别在C57BL/6小鼠和ApoE-/-小鼠背景中构建巨噬细胞LAMP-2A特异性敲除小鼠,在体内阻断CMA过程,研究CMA对小鼠AS的作用及分子机制。3.4一般检测指标检测小鼠摄食量、体重、血糖、血脂。3.5组织病理学检测(1)HE染色和油红O染色:HE染色观察斑块大体形态、结构和斑块面积;油红O染色观测斑块脂质成分和斑块面积。(2)免疫组化:对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斑块中巨噬细胞(MOMA-2或CD68)、平滑肌细胞(α-SMA)和LAMP-2A的表达。(3)免疫荧光:免疫荧光检测巨噬细胞(MOMA-2或CD68)和LAMP-2A共定位情况。3.6 LAMP-2B和LAMP-2C多克隆抗体的制备LAMP-2B和LAMP-2C兔多克隆抗体由AtaGenix实验室生产。分别针对小鼠LAMP-2B和LAMP-2C的胞浆尾端的氨基酸设计抗体。LAMP-2B,氨基酸399至 413:FISYMIGRRKSRTGY。LAMP-2C 氨基 401 至c 端:YLIGRRKTYAGYQTL。3.7小鼠腹腔原代巨噬细胞提取和培养分别从对照组小鼠和LAMP-2A敲基因小鼠中提取腹腔原代巨噬细胞。给予油酸钠刺激诱导泡沫细胞形成;给予氯喹、MG132、leupeptin等刺激检测降解途径;给予巴佛洛霉素刺激检测自噬流水平;给予mRFP-GFP-LC3自噬双标腺病毒转染检测自噬流水平。3.8 Western blot检测LAMP-2A、LAMP-2B、LAMP-2C、LAMP2、LAMP1、Atg5、Atg7、LC3B、Beclinl、SQSTM1/p62、SR-A、CD36、LAL、peril1βin 2 和β-actin 的表达。3.9泡沫细胞染色用Bod1βy 493/503或Oil-red-O对脂滴进行染色,观察泡沫细胞的形成。3.10统计学分析定量数据表示为均数±标准误(mean±SEM)。首先对所有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性检验。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以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4实验结果4.1巨噬细胞是小鼠和人体斑块中表达LAMP-2A的主要细胞对斑块中三种主要细胞成分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LAMP-2A在巨噬细胞中高表达,在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表达水平很低。主动脉根部切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显示,LAMP-2A主要与巨噬细胞共定位。免疫荧光进一步验证了在人体冠脉斑块中LAMP-2A和巨噬细胞高度共定位。4.2斑块进展过程中伴随着LAMP-2A水平逐渐降低研究结果显示,LAMP-2A在早期斑块(高脂8和12周)中含量较高,在中期斑块(高脂18周)出现降低,在晚期斑块中(高脂24和38周)含量明显降低。人体冠脉斑块免疫荧光显示,与狭窄程度较轻的早期斑块相比,严重狭窄的晚期斑块中LAMP-2A表达水平低下。4.3构建巨噬细胞特异性敲除LAMP-2A基因小鼠并验证其敲除效率以及对大自噬的影响为了研究CMA在AS中的作用,我们构建了巨噬细胞LAMP-2A基因特异性敲除小鼠。Western blot显示,在腹腔原代巨噬细胞中LAMP-2A被完全敲除,而其他溶酶体膜蛋白如LAMP-2B、LAMP-2C和LAMP-1均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显示,LAMP-2A在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中也未见表达。Western blot和自噬双标腺病毒(mRFP-GFP-LC3腺病毒)转染技术显示,LAMP-2A敲除的巨噬细胞自噬流水平略有增加,说明阻断CMA功能后大自噬水平代偿性升高,这也说明LAMP-2A敲除未影响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功能。4.4 LAMP-2A基因敲除小鼠斑块进展明显加速与对照组小鼠(L2Afl/fl/ApoE-/-小鼠)相比,LAMP-2A敲基因敲小鼠(L2Afl/fl/LysM-Cre/ApoE-/-小鼠)的体重、血脂、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取材时原位影像显示,L2Afl/fl/LysM-Cre/ApoE-/-小鼠主动脉弓及分支处斑块明显增多。大体油红O染色显示,L2Afl/fl/LysM-Cre/ApoE-/-小鼠主动脉斑块增多。主动脉根部切片HE染色及油红O染色同样显示,L2Afl/fl/LysM-Cre/ApoE-/-小鼠斑块面积增大。说明敲除LAMP-2A基因阻断CMA后,小鼠斑块进展加速。4.5 LAMP-2A基因敲除导致巨噬细胞泡沫化加重通过BODIPY493/503或油红色O染色发现,与正常小鼠来源的巨噬细胞相比,在受到油酸钠的刺激时,LAMP-2A敲除的巨噬细胞转化为泡沫细胞的比例更高,且细胞内脂质沉积更为严重。4.6 CMA对脂质代谢的调控与PLIN2降解无关MG132处理显着增加细胞中PLIN2(peril1βin2)蛋白水平。其他的溶酶体蛋白酶抑制剂对PLIN2蛋白的含量无影响。LAMP-2A基因敲除对巨噬细胞中PLIN2的水平无影响。4.7 CMA通过影响脂质相关的酶调控脂质代谢LAMP-2A基因敲除促进巨噬细胞泡沫化的作用与清道夫受体(SR-A和CD36)和胆固醇外排受体ABCA1无关。LAMP-2A基因敲除导致巨噬细胞中ACSL1蛋白水平升高,LAL降低,提示CMA缺陷导致巨噬细胞脂质合成增强,脂质分解受损。5结论(1)巨噬细胞是AS斑块中承担CMA功能的主要细胞。(2)AS进展伴随有CMA功能的降低。(3)CMA缺陷导致AS进展加速。(4)CMA缺陷导致巨噬细胞泡沫化加重,这是CMA影响AS的重要机制。1研究背景随着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认识的加深,“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这一理论已经被广泛接受。AS抗炎治疗正在逐步登上历史舞台。近年来,一系列大型临床试验正不断探索抗炎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验证的千预靶点从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60L-6)到白介素-1β(IL-1β),干预靶点逐渐“上游化’大部分临床研究结果不尽人意,直到2017年NEJM报道的以IL-1β为靶点的CANTOS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CANTOS研究确立了IL-1β作为AS抗炎治疗靶点的关键地位。然而,IL1β在机体免疫反应中发挥核心作用,通过中和抗体阻断IL-1β的生物学功能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免疫抑制的副作用,如在CANTOS研究中出现的严重感染和败血症。因此,另寻其他更为理想的靶点是今后AS抗炎治疗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研究发现,NLRP3炎症小体/IL-1β依赖的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NLRP3炎性小体作为IL-1β的上游调控平台,是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挥部”,参与了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过程。研究表明,在AS的早期即出现NLRP3炎性小体活化和IL-1β的分泌,且这种炎症状态贯穿整个AS进程。CANTOS研究虽不能确定NLRP3炎性小体在多大程度上促进AS的发生和进展,但它仍不失为治疗AS的一个有价值的治疗靶点。深入了解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机制,尤其是它的负向调控机制,是降低IL-1β水平和治疗AS的重要手段。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依赖需要上游“双信号”的调控.第一信号激活TLR/NF-kB通路上调NLRP3和前体IL-1β的表达;第二信号促进NLRP3炎性小体组装,并作为前体Caspase-1的平台促进Caspase-1活化。活化的Caspase-1切割前体形式的IL-1β和EL-18切割,形成活化形式的IL-1β和IL-18进而分泌到胞外发挥生物学效应。NLRP3炎性小体除了受到上游转录水平的调控,还受到下游转录后修饰的调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泛素化修饰。泛素化是调控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重要途径。NLRP3炎性小体的核心NLRP3蛋白在基础状态下处于泛素化状态,一旦NLRP3炎性小体活化,就会发生NLRP3蛋白的去泛素化。由于通过蛋白酶体或大自噬-溶酶体途径降解的蛋白质首先需要被泛素化标记,因此,去泛素化的的NLRP3炎性小体难以经这两种途径降解,这是导致NLRP3炎性小体持续激活的重要机制。泛素化的NLRP3炎性小体被有效降解和清除是负向调控NLRP3炎性小体的重要途径。相比于针对IL-1β的直接干预,或针对调控NLRP3炎性小体生成的上游靶点的干预,促进NLRP3炎性小体的下游降解是一种更温和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探索的另一种抗炎策略。相比于蛋白酶体或大自噬,CMA是一种更为有效和特异的蛋白质降解系统。目前没有证据表明CMA对底物的识别需要被泛素化修饰,而是依赖于蛋白质暴露的KFERQ序列。研究表明,CMA不仅可降解错误折叠的蛋白,在特定情况下,细胞中正确折叠和功能完全的蛋白同样可成为CMA底物,这些功能蛋白被CMA及时选择性降解清除有助于调节它们所参与的细胞信号通路。近年来,很多文献报道了CMA通过调控细胞活动中关键蛋白的降解参与了诸多细胞生命过程。然而,NLRP3炎性小体能否通过CMA途径降解并不清楚,且这种过程是否与CMA缺陷导致的斑块进展加速有关也不明确。据此,我们提出以下科学问题:CMA能否通过介导NLRP3炎性小体降解调控其活化,进而影响炎症反应和AS?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完善NLRP3炎性小体的调控机制,发现AS抗炎治疗的新的潜在靶点。2研究目的(1)探讨CMA对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影响,进而明确CMA影响AS的分子机制。(2)探讨CMA对NLRP3炎性小体降解的影响,进而明确CMA调控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机制。3研究方法3.1构建巨噬细胞LAMP-2A基因特异性敲除小鼠利用Cre-loxP系统选择性的删除LAMP2基因特异性编码LAMP-2A蛋白的8号外显子,并进一步与工具鼠LysM-Cre小鼠杂交,得到L2Afl/fl/LysM-Cre小鼠,同窝出生的L2Afl/fl/LysM-Cre-小鼠作为对照组。L2Afl/fl/LysM-Cre小鼠与ApoE-/-小鼠进一步杂交获得L2Afl/fl/LysM-Cre/ApoE-/-小鼠,同窝出生L2Afl/fl/LysM-CreVApoE-/-小鼠作为对照组。3.2 ELISA检测小鼠血清和细胞上清IL-1β、IL-18和TNF-a水平。3.3富集细胞上清蛋白通过丙酮沉淀法提取细胞上清中分泌形式的IL-1β(pl7)和caspase-1(p10+p12)3.4免疫荧光免疫荧光检测斑块中NLRP3和IL-1β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检测NLRP3和ASC以及NLRP3和LAMP-2A共定位。3.5 Western blot检测LAMP-2A、LAMP1、NLRP3、ASC、pro-Caspasel、Cleaved Caspase I(p10+p12)、pro-EL-1β、CleavedIL-1β(p17)、Flag、AldoA、Hsc70、CathD、JNK、p-JNK、p38 MAPK、p-p38 MAPK、p44/42 MAPK(Erk1/2)、p-p44/42 MAPK(Erk1/2)、NF-kB p65、p-NF-xB p65(Ser536)、IkBou p-IicBa(Ser32)、histone H3和P-actin的表达。3.6溶酶体提取通过溶酶体提取试剂盒提取小鼠腹腔原代巨噬细胞的溶酶体。3.7质粒转染在HEK293T细胞中转入Flag-LAMP-2A(Flag-LAMP-2A)、Flag-Hsc70、野生型的Myc-NLRP3、突变型的Myc-NLRP3、Myc-Caspase-1、Myc-ASC质粒。3.8免疫共沉淀免疫共沉淀检测腹腔原代巨噬细胞中内源性NLRP3与LAMP-2A以及NLRP3与Hsc70的结合;检测HEK293T细胞中转入外源性质粒后,NLRP3、Caspase 1、ASC与LAMP-2A的结合。3.9 RT-PCR RT-PCR检测IL-1β,IL-18、TNF-a和NLRP3的mRNA水平。3.10统计学分析定量数据表示为均数土标准误(mean±SEM)。首先对所有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性检验。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以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4实验结果4.1 LAMP-2A敲除导致小鼠血清和细胞上清中IL-1β和IL-18分泌增加与对照组ApoP小鼠相比,LAMP-2A敲基因小鼠(L2A-m0KO/ApoE-/-小鼠)血清中IL-1β和IL-18水平高于对照组,但TNF-cx无明显差异。给予野生型小鼠和LAMP-2A敲基因小鼠(L2A-(?)小鼠)腹腔注射LPS后,这一现象更加明显。体外实验显示,在给予相同的LPS和ATP刺激后,LAMP-2A敲基因的巨噬细胞上清中IL-1β和IL-18分泌明显增加,而TNF-cc无明显变化。4.2 LAMP-2A敲除对MAPK和IkB3/NF-kB通路无影响RT-PCR结果显示,经LPS刺激后,对照组和LAMP-2A敲基因组的IL-1β、IL-18和TNF-a的mRNA水平均无明显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LAMP-2A敲除对炎症相关通路,MAPK和IicBa/NF-KB均无影响。4.3 LAMP-2A敲除促进NLRP3炎性小体活化给予NLRP3炎性小体诱导剂LPS和ATP刺激巨噬细胞后,LAMP-2A敲除的巨唾细胞中NLRP3蛋白含量明显增加,但pro-Caspase 1和ASC无明显变化。LAMP-2A敲除后,细胞上清中活化的Caspase I(p10+p12)和活化的IL-1β(p31)也明显增多。细胞免疫荧光也显示,LAMP-2A敲除的巨噬细胞中NLRP3和ASC聚合增多,表明炎性小体组装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LAMP-2A敲除的ApoE-/-小鼠血管和主动脉根部斑块中NLRP3蛋白和IL-1β蛋白含量明显增多。4.4 NLRP3蛋白与CMA组分LAMP-2A和Hsc70相互结合经LPS或LPS联合ATP刺激后,对照组和LAMP-2A敲基因组的NLRP3的mRNA水平无明显差异。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巨噬细胞中NLRP3蛋白与LAMP-2A或Hsc70均存在荧光共定位。在人的冠脉斑块中也发现了NLRP3蛋白与LAMP-2A的荧光共定位。在LPS活化的巨噬细胞中,对NLRP3、Caspase 1和ASC进行免疫共沉淀(Co-IP)试验,结果显示,NLRP3与LAMP-2A相结合,且另外两个成分Caspase-1和ASC均不与LAMP-2A结合。将携带Myc标签的NLRP3、Caspase-1、ASC与携带Flag标签的LAMP-2A共同转入HEK293T细胞并进行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只有Myc-NLRP3与Flag-LAMP-2A存在结合。4.5 NLRP3蛋白是CMA的底物比对氨基酸序列发现,人和小鼠的NLRP3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均含有CMA底物所特有的KFERQ序列(人4个,小鼠5个);人的Caspase 1不含有KFERQ序列,小鼠的Caspase 1含有2个KFERQ序列;人和小鼠的ASC均不含KFERQ序列。因此,NLRP3炎性小体的三个成分中NLRP3蛋白最有可能是CMA的降解底物。为了进一步确定NLRP3中的KFERQ序列是LAMP-2A的结合位点,我们把人NLRP3中的四个KFERQ序列(355 LEKLQ 359、6Q3 QIRLE 6。7、798 QKLVE8(32和991EVLKQ995)中的Q及其临近的的氨基酸突变为AA。结果显示:与野生型NLRP3相反,突变的NLRP3不再能够与LAMP-2A结合。4.6 CMA缺陷导致NLRP3蛋白降解受阻通过检测正常饮食小鼠和饥饿小鼠的腹腔原代巨噬细胞的溶酶体中NLRP3炎症小体组分的含量,发现活化的溶酶体摄入了更多NLRP3、Caspase-1和ASC三种成分。通过提取WT小鼠、WT小鼠+Leupeptin(抑制溶酶体蛋白酶活性)、LAMP-2A敲基因小鼠和LAMP-2A敲基因小鼠+Leupeptin四组小鼠腹腔原代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溶酶体中NLRP3炎症小体的含量。结果显示,NLRP3蛋白通过CMA途径降解。Cycloheximide(CHX)诱导的蛋白质降解实验显示,在撤去LPS并加入CHX不同时间后,LAMP-2A敲基因组的巨噬细胞NLRP3蛋白降解速率明显减慢,而Caspase 1和ASC蛋白的降解未受影响。5结论(1)CMA是NLRP3炎性小体的一种调控途径,CMA缺陷促进NLRP3炎性小体激活。(2)NLRP3蛋白是CMA的一种底物,CMA缺陷导致NLRP3蛋白降解减慢。(3)巨噬细胞CMA功能缺陷通过上调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炎症加速斑块进展。

史张[5](2021)在《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第一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较高。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VW-MRI)技术预测复发性脑卒中。本研究旨在评估hr-VW-MRI在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复发性脑血管缺血事件风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首次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58例(平均年龄57.7±11.5岁;男性45例)。所有患者分别在初次入院前及临床规范治疗大于三个月后行hr-VW-MRI检查,并对每个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直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再次发生,随访时间不超过48个月。通过hr-VW-MRI评估并记录责任动脉最狭窄层面的狭窄率、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inal area,MLA)、斑块强化率及各种指标前后变化的百分比。PB的定义为(1-MLA/最狭窄层面的管壁面积)×100%。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并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结果:基线和随访两次hr-VW-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2±4.1个月,其中12例患者(占总人数的20.7%)在10.9±9.2个月内发生了同侧责任血管的复发性TIA或缺血性脑卒中。单因素分析表明基线的甘油三酯、PB变化百分比和PB进展与卒中复发显着相关(所有P<0.05)。多因素Cox回归发现PB进展(HR,6.293;95%CI,1.620-24.444;P=0.001)是复发性缺血事件预测的独立影像学特征。结论:PB进展与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独立相关,hr-VW-MRI有助于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预测和风险分层。第二章: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目的:前期研究认为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有助于预测(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引起的复发性脑卒中,但采用二维非全脑成像技术和缺乏规范临床随访及预后评估是其主要缺陷。本章研究旨在基于三维hr-VW-MRI通过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两个时间维度,探讨经强化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和影像特征的变化规律,并评估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和神经功能残障的独立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分析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行三维头颈联合hr-VW-MRI检查,并要求患者在强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指标(包括体育运动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临床症状和血液指标)和hr-VW-MRI影像特征的复查评估。随后在2021年3月1日前以电话采访形式进行患者症状和残障评估。通过改良兰金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来确定预后不佳和神经功能残障。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预后情况,并计算风险比(HR)、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I)。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为80人(平均年龄:59.64±12.03),两次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92.4±15.9天,长期随访的平均天数为583.4±130.8天。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活性减弱(强化率减低,P<0.001;直方图均数值升高,P=0.012)。在复发性卒中的高危因素研究中,凸月形斑块与短期卒中复发显着相关(HR=7.137;95%CI,1.531-33.277;P=0.047),而在长期随访中体育运动与否则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0.104;95%CI,0.018-0.591;P=0.010)。在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中,短期治疗后的预后优劣与患者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4.544;95%CI,1.238-24.761;P=0.045)、总运动代谢当量(OR=0.678;95%CI,0.465-0.990;P=0.044)和熵(OR=0.073;95%CI,0.011-0.473;P=0.006)显着相关,而斑块位于第二象限(OR=9.617;95%,2.0159-44.911;P=0.004)、服药依从性(OR=0.135;95%,0.030-0.610;P=0.009)和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6.234;95%,1.723-22.553;P=0.005)则与其长期治疗后神经功能残障有关。结论:hr-VW-MRI可评估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变化情况,并有助于ICAD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预测和功能残障评估。第二部分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目的: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而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的极化可能会使斑块的不稳定性转为稳定。我们设想构建一种共载125碘-氧化铁纳米粒(125I-ION)和姜黄素(Cur)的纳米粒脂质体(9-CCN(125I-ION/Cur)-LNPs),通过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和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的多模态成像手段,将姜黄素靶向输送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诊治一体化目的。材料与方法:首先,制备9-CCN(125I-ION/Cur)-LNPs,并检测铁和姜黄素的包封率、载药率以及该纳米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放射化学稳定性和弛豫时间。其次,对该纳米脂质体进行体外评估,检测分析9-CCN(125I-ION/Cur)-LNPs在巨噬细胞中的摄取情况,并分离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进而,建立新西兰大白兔的动脉粥硬化动物模型,在注射前及每10天注射靶向纳米粒脂质体后,分别在注射后6h及36h进行体内SPECT和MRI扫描,评估斑块情况。最后,离体兔主动脉,进行病理切片、染色,分析斑块的病理学特征。结果:透射电镜显示9-CCN(125I-ION/Cur)-LNPs粒度均一、超顺磁性好、放射化学纯度为97.2%,且在体内循环中较为稳定。体外摄取研究发现,姜黄素和核素放射性均在RAW264.7细胞中摄取较高,而MRI图中ION的摄取在两种细胞中几乎相同,并且体外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和姜黄素可促进巨噬细胞极化为M2表型。此外,体内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可以特异性地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促炎M1型巨噬细胞结合,并将125I-ION和姜黄素传递到巨噬细胞中。由于M1向M2极化,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得稳定,导致纳米粒脂质体的吸收显着减少,SPECT/CT核素摄取显着下降。结论:9-CCN(125I-ION/Cur)-LNPs实现了同时检测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核医学和磁共振联合成像的方式可精准检测斑块并评估疗效,实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治一体化。

李中康[6](2021)在《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动物实验:观察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损伤大鼠体重、血脂水平、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o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p65)、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保护脑组织的机制。2.临床研究:探究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LR4、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客观依据及辨证思路,为探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动物实验: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中剂量组(以下简称中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尾静脉取血检测血脂。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后,再次取血检测血脂,用线栓法致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脑梗死损伤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调脂通脉解毒方灌胃,西药组与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评分。灌胃2周后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并取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Lp-PLA2、TNF-α、hs-CRP、IL-6含量。2.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根据四诊信息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进行证候评分确定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NF-κBp65、TAK1、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1.动物实验1)大鼠血脂检测显示:经高脂饲料喂养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后较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TC、TG、LDL-C水平均出现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C水平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较其他组TC、TG和LDL-C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在TC、TG和LDL-C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HDL-C水平上升高(P<0.05)。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调脂通脉解毒方各剂量组及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评分升高(P<0.05),而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较其他各组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出现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与西药组脑梗死体积均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高剂量组较西药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TLR4水平降低(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和西药组TLR4 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西药组TLR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F-κB p65表达水平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p-NF-κB p65水平降低(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水平降低最多(P<0.05)。5)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PLA2、TNF-α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降低最多(P<0.05)。hs-CRP、IL-6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hs-CRP、IL-6水平降低最多(P<0.05),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1)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34.70%),气虚血瘀证其次(21.76%),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分别为风痰阻络证(17.65%)、肝阳上亢证(14.12%)、痰热腑实证(11.76%)。2)性别、年龄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7.1±10.8岁。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其中65~80岁的患者占到48.2%,65岁以下患者占35.9%。40~65岁患者风痰阻络证居多(31.15%),65~80岁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53.66%),80~90岁年龄段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居多(59.26%)。3)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特点:TOAST分型在各中医证候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分型无明显差异。4)各证候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各证候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p65表达量最高(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IL-6水平比较,气虚血瘀证表达量最高(P<0.05),痰瘀互结证其次,与风痰阻络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脂通脉解毒方可以调节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并能够减少脑组织中的NF-κB p65和TLR4蛋白的表达,降低Lp-PLA2、TNF-α hs-CRP、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性损伤,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抑制TLR4/NF-κB通路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2.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与中医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可作为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型的客观依据。

王朝阳[7](2021)在《巨噬细胞ILF3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17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占全球年总死亡率的31%。动脉粥样硬化是CVD的主要病因,最初仅仅被认为是血管退行性病变,但现在更多地被视作是一种慢性的脂质驱动的炎症浸润性疾病。胆固醇脂蛋白在动脉血管壁的浸润和积累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起始事件。这些脂蛋白的后续修饰诱导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壁并分化为炎性细胞,炎性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促进病变局部的炎症反应。根据2017年最新的CANTOS临床试验(Canakinumab抗血栓形成结果研究)数据显示,既往心肌梗死和高血清c反应蛋白的受试者接受IL-1β单克隆抗体(Canakinumab)或安慰剂治疗后,Canakinumab治疗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显着降低。此外,2019年最新的COLCOT试验结果数据也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0.5mg秋水仙碱治疗组可显着降低近期心肌梗死患者首次和总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Canakinumab与秋水仙碱作为直接的抗炎药物,这两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均证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炎症密切相关。免疫细胞的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免疫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及B细胞等,其中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最重要的是巨噬细胞。在病变区域内,巨噬细胞摄取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形成泡沫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浸润到病变损伤区域的巨噬细胞迁移能力降低,它们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同时通过调节胶原蛋白和蛋白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影响斑块的稳定性,并最终诱导病变区域发展为复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白细胞介素增强结合因子 3(Interleukin enhancer binding factor 3,ILF3),也被称为NF90/NF110,编码的双链RNA结合蛋白可与其他蛋白、mRNA和非编码RNA结合,以管理基因表达和mRNA稳定。ILF3参与多种细胞学功能,现有文献对ILF3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病毒领域。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ILF3可能在早期血脂异常、血栓形成、和中风亚型中发挥作用。据报道,非诺贝特作为一种降脂药物,可通过抑制ILF3活性来减轻炎症。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在乳腺癌中,ILF3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稳定性促进血管生成。尽管有证据表明ILF3在血管疾病中起作用,但ILF3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尚未被证实。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血清中ILF3水平升高明显,为了进一步明确ILF3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关系,我们通过本实验探索ILF3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影响以及其背后存在的机制。2.目的(1)明确巨噬细胞ILF3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2)探究血清ILF3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关系;(3)探究巨噬细胞ILF3与血清ILF3的关系。3.方法3.1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标本依据齐鲁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学要求,于山东省红十字会收集健康人体冠状动脉、颈动脉标本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累及冠状动脉标本。3.2实验动物(1)动物品系:1)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采用ApoE基因敲除8周龄雄性小鼠,C57/BL6J品系背景,购自北京华阜康公司,源自Jackson Lab。2)巨噬细胞特异性ILF3敲除小鼠(ILF3flox/flox),C57/BL6J品系背景,由北京唯尚立德公司协助构建。3)巨噬细胞特异性ILF3过表达小鼠(ILF3rosa-/+),C57/BL6J品系背景,由北京唯尚立德公司协助构建。4)Lyz2-Cre工具鼠由北京唯尚立德公司提供。(2)构建巨噬细胞ILF3特异性表达小鼠1)将ILF3flox/flox与Lyz2-Cre工具鼠交配得到巨噬细胞ILF3特异性敲除小鼠(ILF3flox/floxLyz2-Cre),并命名为ILF3M-KO。2)将ILF3rosa/+与Lyz2-Cre工具鼠交配得到巨噬细胞ILF3特异性高表达小鼠(ILF3rosa/+Lyz2-Cre)小鼠,并命名为 ILF3M-TG。上述所有小鼠繁殖过程中均用小鼠尾巴提取的DNA予以基因型鉴定。3.3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将上述巨噬细胞ILF3特异性敲除与过表达小鼠与ApoE-/-小鼠交配,获得ILF3wT/ApoE-/-,ILF3M-KO/ApoE-/-及ILF3M-Tg/ApoE-/-模型小鼠。经高脂饲料喂养8周、16周后,取材并将小鼠主动脉根部制作成切片,观察不同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3.4标本组织免疫学染色对人体冠状动脉、颈动脉标本及小鼠主动脉根部组织,切片分别行油红O染色观察斑块面积,天狼猩红染色检测胶原成分,CD68和α-SMA免疫学组织染色分析斑块内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数量。依据上述染色数据计算斑块易损指数,易损指数=(巨噬细胞阳性面积%+脂质阳性面积%)/(平滑肌细胞阳性面积%+胶原阳性面积%)。3.5腹腔巨噬细胞提取对不同基因型小鼠腹腔注射6%淀粉,三天后利用细胞贴壁方法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于后续细胞学实验。4.结果4.1 ILF3表达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1)对人体标本中狭窄程度不同的冠状动脉进行ILF3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发现ILF3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现明显正相关性。(2)Apoe-/-小鼠高脂喂养不同时间段,以构建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程度小鼠模型。取小鼠主动脉根部,通过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ILF3蛋白表达水平,发现随着Apoe-/-小鼠高脂喂养时间增加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加重,血管ILF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上述两项结果均表明在人体和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ILF3蛋白表达水平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呈现显着的升高,提示ILF3的表达变化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4.2 ILF3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巨噬细胞中显着高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发现:ILF3与巨噬细胞存在着明显的共定位现象;体外实验也证明ox-LDL刺激后,巨噬细胞ILF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4.3巨噬细胞ILF3激活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加剧斑块不稳定性对小鼠主动脉根部染色并分析后发现:巨噬细胞ILF3的高表达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使斑块的易损性增加;而抑制巨噬细胞ILF3的激活,可显着逆转这一现象。4.4转录组测序和蛋白质组测序联合分析提示巨噬细胞ILF3活化与脂代谢及免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通过对巨噬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和蛋白质组测序分析,明确了 ILF3活化与脂肪消化吸收及炎症反应等代谢途径相关,且与PI3K/AKT,MAPK和Rap1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4.5巨噬细胞ILF3活化促进斑块内脂质所致炎症微环境巨噬细胞ILF3敲除可显着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而巨噬细胞ILF3的过度表达则可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小鼠主动脉根染色证实了巨噬细胞ILF3高表达可增加斑块内炎症因子表达,而巨噬细胞ILF3的敲降则可抑制炎症的产生。5.结论(1)ILF3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巨噬细胞中高表达,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2)抑制巨噬细胞ILF3活化可显着减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而巨噬细胞ILF3高表达则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3)巨噬细胞ILF3通过介导脂质驱动的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发展。1.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由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和氧化应激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动脉壁内泡沫细胞聚集。泡沫细胞的形成是由于巨噬细胞脂质摄取过多和胆固醇代谢功能异常所致。除了过度的泡沫细胞堆积,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巨噬细胞具有独特的双重功能一一调节脂质积累和代谢,并维持慢性炎症反应,这两种途径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血管巨噬细胞是高度不均匀的可塑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所有阶段,从坏死核心形成到斑块破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巨噬细胞极化被证明在炎症反应的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巨噬细胞主要分化为两种表型:一是经典途径激活的促炎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另一种是非经典通路激活的抗炎型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最近的研究数据表明在人类斑块中M2型巨噬细胞可导致斑块的消退。与此同时,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模型也发现,在斑块消退过程中会出现M1型巨噬细胞减少和M2型巨噬细胞富集的现象,并且,有文章报道M2型巨噬细胞在抑制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起着重要的正性作用。靶向抑制巨噬细胞M1型极化被认为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可行途径。我们前面的研究已经证明巨噬细胞ILF3脂代谢异常的条件下,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具体机制仍未阐明。本研究利用巨噬细胞ILF3特异性敲除小鼠的巨噬细胞,通过转录组-蛋白质组学测序联合分析明确ILF3基因的调节靶点,并利用免疫沉淀-质谱检测分析与ILF3相互作用的蛋白,探究巨噬细胞ILF3对巨噬细胞极化以及炎症反应的相关细胞及分子机制,为临床寻找动脉粥样硬化可能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2.目的(1)探讨巨噬细胞ILF3的调控靶点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机制;(2)探讨巨噬细胞ILF3在脂代谢异常环境下的相互作用蛋白的变化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机制;(3)揭示巨噬细胞ILF3介导斑块内巨噬细胞极化调控斑块炎症微环境的分子机制;3.方法3.1巨噬细胞分离培养利用8~10周龄的ILF3M-WT、ILF3M-KO和ILF3M-Tg小鼠,在腹腔注射6%淀粉无菌混悬液后,用磷酸盐缓冲盐水(PBS)收集腹腔巨噬细胞,在添加10%牛血清、100 U/mL链霉素和100 U/mL青霉素的RPMI培养基中培养。收集的腹腔巨噬细胞后续用于脂质吞噬实验、流式细胞术、RT-PCR或免疫沉淀质谱。3.2 RNA免疫沉淀反应(RIP)按照 Magna RIP RNA-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 试剂盒(Millipore,Billerica,MA,USA)要求进行RIP检测。用抗体包括抗ILF3抗体(Proteintech,Chicago,IL,USA)和IgG抗体L沉淀mRNA。最终用qRT-PCR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标mRNA在免疫沉淀和Input组之间的倍数变化。3.3 mRNA稳定性分析和qRT-PCR用放线菌素D(10 mg/mL)处理巨噬细胞0、2、4、8、12和24小时。样品悬浮在 TRIzol 试剂(Invitrogen#15596018)中。根据 RNeasy Mini 试剂盒(Qiagen,Hilden,Germany)使用说明,从细胞中分离总RNA。使用带有gDNA erase(Perfect Real Time)的 PrimeScript RT 试剂试剂盒(Takara,Japan)对总RNA 进行逆转录,使用 LightCycler 480 SYBR Green I Master(Roche Life Science,NSW,Australia)进行qRT-PCR。每个转录本的表达利用对照基因β-actin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显示相对于对照样本的表达变化。3.4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提取组织标本蛋白和细胞蛋白,经BCA法检测蛋白浓度后,通过SDS-PAGE电泳及相应抗体孵育检测蛋白表达含量。3.5流式细胞术腹腔巨噬细胞经50 μg/mL oxLDL处理后,用Ml和M2亚型的标志物对细胞进行标记,将标记的细胞清洗、收集并使用FACS流式细胞仪系统进行分析。3.6免疫沉淀-质谱联合分析如前所述,从C57BL/6小鼠腹腔中分离巨噬细胞。在1 mL培养基中加入或不加入oxLDL(50 μg/mL)孵育24小时。使用免疫沉淀试剂盒进行免疫沉淀。利用Western-blot收集胶块进行质谱分析。3.7统计数据使用 GraphPad Prism 8(GraphPad Software)和 R v3.5.0(R Foundation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Vienna,Austria)以及 ggplot2 软件包 9,1 0 进行统计分析。验证数据的正态分布后,对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对三组或更多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s post test)评估统计差异。对于有两个自变量的数据,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后测。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4.1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联合分析提示巨噬细胞ILF3基因的表达变化与脂代谢异常及炎症免疫反应密切相关通过对巨噬细胞转录组学的测序和蛋白质组学测序的联合分析,我们明确了 ILF3基因的表达变化与脂代谢及免疫炎症反应等相关途径密切关联,且与CD36、Arginase1(Arg1)、MMPs等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密切相关。4.2巨噬细胞ILF3敲除通过调节脂代谢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ILF3M-WT ApoE-/-,ILF3M-KO ApoE-/-和ILF3M-Tg ApoE-/-小鼠,高脂喂养16周后,血清学检测发现:与ILF3M-WT ApoE-/-相比,ILF3敲除组(ILF3M-KO ApoE-/-)小鼠血清中胆固醇(Cholesterol,CHO)和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显着下降,而ILF3过表达小鼠组(ILF3M-Tg ApoE-/-)血清中胆固醇(CHO)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着升高。提取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进行油红O染色发现:与对照组相比,ILF3敲除后,巨噬细胞摄取ox-LDL的能力显着降低,而过表达ILF3的巨噬细胞对ox-LDL摄取显着增强。4.3巨噬细胞ILF3介导巨噬细胞极化,调节巨噬细胞的炎症因子分泌体外诱导巨噬细胞分化发现:巨噬细胞ILF3的激活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ILF3基因敲除,可显着抑制LPS和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同时巨噬细胞ILF3基因敲除显着降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释放。ILF3过度表达则可促进LPS和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向M1型转分化及炎症因子的分泌。4.4巨噬细胞ILF3通过ILF3-Rap1A/ERK/AP-1途径调节脂质介导的炎症反应通过对腹腔巨噬细胞进行IP-MS分析,我们明确了在ox-LDL处理下,巨噬细胞内ILF3可与Rap1A特异性结合且存在正性反馈作用。此外,我们也首次证明了 ILF3-Rap1A的正反馈可促进MAPK通路的激活并增强C-FOS和C-Jun(激活蛋白-1[AP-1]的两个亚基)的活性从而促进炎症反应。4.5巨噬细胞ILF3通过调节Arg1 mRNA的稳定性影响巨噬细胞极化利用RNA免疫沉淀我们确认了 ILF3和Arg1 mRNA之间的相互作用。RIP-PCR分析证明了 ox-LDL可促进ILF3与Arg1 mRNA的结合;且ILF3与Arg1 mRNA的结合可促进巨噬细胞Arg1 mRNA的降解。5.结论(1)揭示了巨噬细胞ILF3缺失可抑制泡沫细胞形成;(2)阐明了巨噬细胞ILF3可促进斑块内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3)揭示了巨噬细胞ILF3通过ILF3-Rap1A/ERK/AP-1途径以及Arg1 mRNA的稳定性影响巨噬细胞内的炎症反应;

陈婕[8](2021)在《宁心痛缓释微丸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兔血脂与炎症因子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医院制剂宁心痛颗粒(由黄芪、川芎、葛根、毛冬青、细辛组成)进行剂型改革,制备长效制剂-宁心痛缓释微丸,用宁心痛缓释微丸干预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分析干预前后血脂TC、TG、LDL-C、HDL-C及炎症因子hs-CRP、MMP-9、IL-6、IL-18、ox-LDL的变化,初步探研宁心痛缓释微丸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作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体重2.5±0.5kg的新西兰大白兔5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选取其中的6只作为B组空白组,以普通兔饲料进行喂饲。其余44只给予高脂饲料喂养为A组,第2周末注射小牛血清蛋白进行免疫损伤,第4周末行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术,第12周末于分组前48h、24h分别两次给予中国斑点蝰蛇毒+组胺触发斑块破裂,建立模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第13周起,A组动物根据造模成功后存活情况(共存活36只),随机分为6组:A1、A2、A3、A4、A5、A6组,每组6只。每组给药情况:A1组:宁心痛缓释微丸高剂量(9.0g/kg/d);A2组:宁心痛缓释微丸常规剂量(4.5g/kg/d);A3组:宁心痛颗粒高剂量(9.0g/kg/d);A4组:宁心痛颗粒常规剂量(4.5g/kg/d);A5组:辛伐他汀片(0.9mg/kg/d);A6组为模型对照组,不给药干预,予以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各组实验兔分别于实验开始第1、12、14、16周自耳缘静脉空腹取血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超敏反应C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表达水平。第16周末,处死各组实验兔后取腹主动脉采用Masson染色观察血管平滑肌及胶原增生情况。结果:1.选用新西兰白兔,通过高脂喂养加免疫刺激及主动脉球囊损伤、中国斑点蝰蛇毒(CRVV)和组胺触发,成功复制了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2.入组时(第1周末),各组实验兔体重、血脂水平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且符合正态分布。第16周末,A组实验兔血浆TC、TG、LDL-C水平均高于B组(P<0.05),同时,A 组 HDL-C 水平高于 B 组(P<0.05)。A1、A2、A3 组 TC、LDL-C 水平低于 A4 组(P<0.05),A1组HDL-C水平高于A4组(P<0.05),A1组TG水平低于A2组、A2组TG水平低于A4 组(P<0.05),A1、A2 组 TC、TG、LDL-C 水平高于 A5 组(P<0.05)。3.宁心痛缓释微丸对实验兔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表达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实验第16周末,A2组血清IL-6、IL-18、MMP-9、hs-CRP表达水平低于A4组(P<0.05)。A1组炎症因子IL-18、ox-LDL、MMP-9水平低于A2组(P<0.05),对于IL-6及hs-CRP,A1、A2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Masson染色观察血管,发现各组实验兔动脉组织间质细胞纤维化程度:模型组>宁心痛颗粒组>宁心痛缓释微丸组>辛伐他汀组>空白组。结论:1.宁心痛缓释微丸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兔具有调节脂质代谢作用,宁心痛缓释剂型调脂效应较颗粒剂型稍好,尤其是降低TC、LDL-C水平。2.宁心痛缓释微丸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兔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宁心痛缓释剂型抗炎作用较宁心痛颗粒剂型稍好,在抑制IL-18、ox-LDL、MMP-9表达时,宁心痛缓释微丸高剂量组有更好的抑制作用,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且通过病理观察证实宁心痛缓释微丸抑制炎性细胞表达、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优于宁心痛颗粒剂型。3.对剂型改革后的医院制剂长效剂型-宁心痛缓释微丸开展初步实验研究,表明在调节模型动物脂质代谢、炎症因子表达方面,缓释微丸具有较好的干预作用,部分检测指标优于传统剂型-颗粒剂,为未来临床应用、药剂制备、机制研究等提供了有益的客观依据。

王丹[9](2021)在《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关联性。方法: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45例,将这145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0例,观察组75例,对照组的患者仅仅有高血压,观察组的患者还患有冠心病。分析Lp(a)、Hcy、hs-CRP和IMT与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Lp(a)、Hcy、hs-CRP、IMT及斑块形成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后,Lp(a)(OR=1.02,P<0.001)、Hcy(OR=1.30,P<0.001)、hs-CRP(OR=4.73,P<0.001)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呈正相关,且纳入IMT变量后,正相关(关系仍有统计学意义。在调整年龄、性别后,IMT中左主干(OR=154.97,P<0.001)、左分叉(OR=52.74,P<0.001)、右主干(OR=183.64,P<0.001)、右分叉(OR=77.31,P<0.001)均和高血压并冠心病呈正相关。与正常组相比,斑块形成组与高血压并冠心病相关,其中左分叉(OR=4.83,P<0.001)、右主干(OR=9.34,P<0.001)、右分叉(OR=5.88,P<0.001)均为危险因素,但调整Lp(a),Hcy,hs-CRP后,该正相关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p(a),Hcy,hs-CRP均可能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晓强[10](2021)在《SCD40L在血清和血浆中的浓度差对于冠脉狭窄预测价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sCD40L(也称sCD40154)是一种炎症细胞因子,它大约95%来源于活化的血小板,以及少部分来自T淋巴细胞等。同时已有多项国内及国际研究证实,sCD40L(sCD154)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项研究旨在探讨炎症细胞因子sCD40L(sCD154)是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方法:收集2020-1-1至2020-8-31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因胸痛或心电图有明显缺血改变而接受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194例,在行桡动脉穿刺后,从动脉抽取血液样本10 ml,然后分成两份分别置入含EDTA和空白的试管中,静置三十分钟后分离离心,分别留取血浆和血清样本。根据患者术后CAG(Coronary Arteriongraphy,冠状动脉造影术)评分将患者分为四组,第一组患者的Gensini得分为0分,设为对照组;第二组患者的Gensini得分为1~24分,第三组患者的Gensini得分为25~53分和第四组患者的Gensini得分≥54分,以上三组设为实验组。然后由护理工作者记录上述住院治疗的患者基本临床信息,并在入院时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得患者临床基本的实验室数据。将所有实验者的血浆和血清样本置入EP管中,放入-80℃冰箱保存,采用国际认可的标准化诊断方法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亦称为酶标抗体法分别检测血清和血浆中炎症细胞因子sCD40L(sCD154)的浓度。收集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体重指数等),收集实验室指标(血生化、血糖、糖化血红蛋白、NT-pro BNP(Amino-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N端前体脑钠肽)、心肌酶谱、c Tn I(Cardiac Troponin I,肌钙蛋白I)等)。比较三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sCD40L在血清与血浆之间的差值的差异。比较第一组和第二、三、四组或四组中的基线资料差异,然后根据差异的结果,进一步探讨sCD40L及联合其他差异性结果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作用。结果:1.血清和血浆中的sCD40L差值大小在Gensini=0、1≤Gensini≤24、25≤Gensini≤53、以及Gensini≥54四组患者的比较中,四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LSD(Least Significance Difference,最小显着性法)法进行组与组之间两两比较,表明四组统计数据中两两组别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第三组和第四组对比中,sCD40L虽然呈增加趋势,但经过统计方法检验,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总体来说,血清和血浆之间的sCD40L浓度差值在四组中依次增加(P<0.05)。2.四组实验人群之间的性别、sCD40L(血清-血浆)、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白细胞计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运用符合比例优势假设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吸烟史、sCD40L(血清-血浆)、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白细胞计数对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具体来说,女性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上的OR值是男性的5.409倍,无吸烟史的患者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上的OR值是有吸烟史的1.587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严重的一组平均血小板体积的OR值是相对较轻组的0.008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严重的一组大血小板比率的OR值是相对较轻组的1.998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严重的一组血小板计数的OR值是相对较轻组的1.079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严重的一组白细胞计数的OR值是相对较轻组的1.800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严重的一组sCD40L(血清-血浆)的OR值是相对较轻组的1.007倍。结论:1.根据患者Gensini评分根据分值分成上述四组后,发现患者sCD40L在血清与血浆之间的水平差异大小与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相对于男性,sCD40L血清和血浆之间的浓度差对女性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更有预测价值。

二、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论文提纲范文)

(1)炎症介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MMPs
2 miRNA
3 IL
4 TNF-α
5 MCP-1
6 Gal-3
7 NF-κB
8 hs-CRP
9 小 结

(2)C反应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
    1.2 临床资料收集及生化指标测定
    1.3 颈动脉超声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临床资料比较
    2.2 C反应蛋白、CHR、糖化血红蛋白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基于血管内超声探讨MHR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附录 B 综述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调控巨噬细胞泡沫化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调控NLRP3炎性小体降解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外文论文3
外文论文4

(5)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章 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功能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1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2 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3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关系密切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治疗
        5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6 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
        7 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
        8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3 中医药在现代研究中发现的新作用
        4 中医药针对疾病治疗难点发挥的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药物与试剂
        3 主要仪器
        4 实验器械
        5 动物饲养
        6 实验方法
        7 取材
        8 观察与检测指标
        9 统计方法
    结果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体重的影响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5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6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7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Lp-PLA2、TNF-α水平的影响
        8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hs-CRP、IL-6水平的影响
    讨论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及炎症因子水平特点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方法
    结果
        1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2 各中医证候患者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
        3 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炎症因子差异比较
        4 不同中医证候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巨噬细胞ILF3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Ⅰ 巨噬细胞ILF3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Ⅰ
    符号说明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
    参考文献
论文Ⅱ 巨噬细胞ILF3影响脂质介导炎症微环境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Ⅱ
    符号说明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SCI论文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宁心痛缓释微丸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兔血脂与炎症因子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易损斑块的认识
        1. 易损斑块的定义
        2. 易损斑块的诊断
        3. 易损斑块的检测
        3.1 影像学检查
        3.2 实验室血清学指标
    第二节 中医学对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
        1. 中医学对于冠心病相关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学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从气虚血瘀立论辨治冠心病
        4. 益气活血方宁心痛颗粒的相关研究基础
        5. 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机制研究进展
        5.1 调节脂质代谢干预易损斑块的机制
        5.2 抑制炎症反应干预易损斑块的机制
        5.3 干预氧化应激抑制易损斑块的机制
        5.4 调节新生血管干预易损斑块机制
        5.5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千预易损斑块的机制
        5.6 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干预易损斑块机制
    第三节 中药缓释剂型的研究现状
        1. 中药缓释制剂的种类
        2. 中药缓释微丸的研究现状
        3. 中药缓释制剂的评价方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宁心痛缓释微丸的制备及血药浓度测定
        1. 中药复方宁心痛颗粒及宁心痛缓释微丸的制备
        2. 宁心痛缓释微丸血药浓度的测定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实验二 宁心痛缓释微丸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兔血脂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实验三 宁心痛缓释微丸对模型兔血清炎症因子及血管病理变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AS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建立
    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3. 宁心痛制剂各组分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分析
    4. 宁心痛缓释微丸干预模型兔血脂结果分析
    5. 宁心痛缓释微丸调节模型兔验炎症因子作用结果分析
    6. 本研究的意义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SCD40L在血清和血浆中的浓度差对于冠脉狭窄预测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1.国内外现状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3.实验室分析
        3.1 主要仪器及试剂
        3.2 标本及基础数据收集
        3.3 实验方法
        3.4 操作步骤
    4.统计分析
(三) 结果
    1.研究人群的一般特征及临床资料
    2.sCD40L在血清和血浆中的变化
    3.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CD40L 在冠心病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论文参考文献)

  • [1]炎症介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关系[J]. 陈建飞,王铭.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1(10)
  • [2]C反应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研究[J]. 朱泽阳,黄维,王旭颖,邢晓明,刘永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08)
  • [3]基于血管内超声探讨MHR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D]. 林朋.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乔磊. 山东大学, 2021(11)
  • [5]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史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6]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D]. 李中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巨噬细胞ILF3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朝阳. 山东大学, 2021(11)
  • [8]宁心痛缓释微丸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兔血脂与炎症因子作用[D]. 陈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相关性研究[D]. 王丹.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SCD40L在血清和血浆中的浓度差对于冠脉狭窄预测价值的研究[D]. 刘晓强.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