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立足主业到凸现特色——解读新华报业的核心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蔚晓燕[1](2018)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广电媒体正处于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中,受众需求与行为、广电媒体的传输渠道、内容生产模式都在发生变化,使广电媒体面临巨大生存威胁。为了研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城市广电媒体应如何以内容生产为突破口,解决生存问题,将广电内容作为产品进行分析,通过对城市广电内容生产的现状、问题、对策的研究,找到城市广电内容生产核心化之路。选取江门广电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聚焦了外部环境对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的影响;通过座谈法搜集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的组织架构、生产流程、受众需求、内容生产数量与质量,梳理了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现状、问题、对策等思路;通过调查问卷法增加了有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使用习惯、受众对内容满意度、内容传输渠道等分析。首先,从宏观环境(政治、技术、经济、社会)和微观环境(竞争环境、江门市综合实力、江门广电受众群体的分析)的描述对江门广电进行外部环境分析。接着对江门广电的简介、历史沿革、战略定位、组织架构、内容生产的现状做了详细阐述,从而对江门广电进行内部环境分析。其次,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中分析出内容生产的三个问题是江门广电内容供给与媒介融合的总需求不匹配、融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不完善、内容生产未实现全流程融合,并阐述形成的原因是内容生产的战略定位不清晰、内容生产的部门割裂、内容生产的系统封闭、内容生产的组织结构滞后。最后,依据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分别提出对策。一是通过确立顶层设计和完成内容供给侧改革,明晰媒体融合的战略定位;二是优化生产全流程,建设开放的系统,从而改造内容生产流程;三是通过创新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支持内容供给的组织结构。研究发现,一是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广电内容生产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应是广播电视媒体(包含其自生新媒体)根据受众需求单独生产新闻内容和与用户共同生产或单独生产除新闻以外的综艺、影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等各种形态的节目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节目研发、策划、采访、拍摄、制作、后期剪辑、包装、多媒介融合传播、互动反馈、再传播、内容评价管理、内容交易等一系列的环节。二是中国国情背景下,广电传统媒体在所属区域内具有对新闻/时事等内容生产的不可竞争性,媒介融合为广电媒体扩展了传播渠道,正在改变广电内容生产流程,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城市广电为了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必须进行内容生产供给改革、优化和开放内容生产流程、改革内容生产的组织结构。三是内容生产要引入价值理论和成本控制,建立融媒体内容生产的科学考核制度,城市广电受到资金投入和区域限制,只有在新闻、教育、美食、旅游、纪录片领域打好“本土化”之牌,才能提高受众忠诚度、市场占有率、内容生产质量。
郝彬彬[2](2013)在《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研究 ——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型期的中国出版业必然面临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本文以地方出版集团的竞争战略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并辅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个案进行解读,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地方出版企业竞争战略问题的探索。2003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确定了 9个地区35个宣传文化单位作为试点,就此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此背景下,地方出版集团先后经历了集团成立、转企改制、上市融资的集团化发展之路。由于与国外大型出版传媒集团的市场竞争自然整合之路不同,中国的出版集团更多是一种行政化的撮合,并带有强烈的行政区划特征,这不免使得地方出版企业的集团化过程有其先天不足。并且,随着中国政府履行加入WTO的承诺,逐步向外资和民营资本开放文化产业领域,以及来自以数字出版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势力的冲击,国内出版产业的竞争程度不断加剧,并将愈演愈烈。所以,要推进出版集团的市场化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各集团就需要利用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内部条件,挖掘自身优势,强势应对外部的竞争与威胁,因此,采取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集团市场竞争战略势在必行。在此背景和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地方出版集团市场竞争态势的解析,展现了我国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的现状及问题,为我国地方出版集团市场竞争战略的选择与执行提供了重要参考。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地方出版集团的形成及演变进行了梳理。本文回顾了中国出版业集团化以及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形成演变过程,通过对其发展的梳理,大致概括了我国地方出版集团的发展轨迹。总体上,我国出版集团经历了初步发展及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2年)和体制改革及深化转企时期(2003年至今)。第二,对地方出版集团展开了 SWOT分析。通过SWOT分析法总结地方出版集团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与挑战,从集团内外部环境条件及其相互作用中做出比较客观深入的分析评价,从而为后续的集团竞争战略研究提供决策基础。就内部而言,地方出版集团在其出版资金、出版资源等层面显现出一定优势,在集团公司化管理、出版市场开拓等领域存在一些劣势。从外部来看,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及对区域文化产业经济的扶持,为地方出版集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同时,区域外传统出版集团的跑马圈地以及民营出版势力的冲击构成地方出版集团的外部威胁。第三,运用总成本领先战略理论对地方出版集团的集团化运营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出版集团要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成本领先战略,从而奠定未来市场竞争的经济基础。具体要求包括,对影响出版企业成本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同时,通过控制成本驱动因素或者重构企业价值链来获取成本优势。在分析出版企业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的误区后,本文对地方出版集团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实施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笔者的建议。第四,对地方出版集团的差异化战略选择与实施做出了全面分析。本文运用差异化竞争理论,结合地方出版集团的实际情况与市场特征,明确出版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意义,指出差异化战略在企业战略运营中的实施路径,并分析差异化战略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驱动因素,总结了地方出版集团在选题策划、媒介品牌塑造、发行渠道变革和服务专业化方面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根据差异化理论找出竞争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五,对地方出版集团的目标聚集战略做出了分析和总结。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出版集团的产业实践,分析了目标聚集战略实施的风险与条件,并结合地方出版集团的实施现状提出了具体建议。最后,本文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从总成本领先、差异化竞争、目标聚集三个维度,对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问题展开了深度分析,从而作为我国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的个案借鉴。
谭慧[3](2009)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新媒体的出现给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重要的契机。为促进报业在数字时代的持续发展,“媒介融合”成为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和转型方向。本文从分析报业竞争力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受到的影响入手,对媒介融合前后报业竞争力要素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竞争力要素的构成,并阐述了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竞争力的培育途径和培育策略。就目前学者的研究状况来看,多数学者侧重于研究媒介自身拥有的特殊的资源与能力,没有将竞争力理论很好地应用到报业集团的实际运作之中。本文则从考虑报业外部环境出发,认为报业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确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需要融合背景下的影响因素综合一起来考虑。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通过搜集参考大量的相关文献,了解到国内外学者虽然重视对报业竞争力的研究但是对融合趋势下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第二章就新媒体浪潮对报业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剖析和分解,从而理出环境因素、资源因素、能力因素是影响报业竞争力构成要素的主因。接着在第三章中对媒介融合前后报业竞争力构成要素进行了大致梳理,对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行辨识,现阶段报业竞争力的构成为市场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知识能力。第四章、第五章,针对报业在融合背景下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别展开培育,系统的提出培育途径与培育策略。针对市场能力的打造要侧重于品牌以及公信力,开拓多元化渠道和盈利模式;资源整合能力的培育要从内容融合形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形态相结合,在内容产业价值链上锻造自己;而知识能力是竞争力构建的核心部分,要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和人才开发培养着手。本文较早从理论层面提出将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对报业竞争力影响新变化作为研究的主题,并结合国内外经验对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竞争力的难点,如培育途径和培育策略提出了分析和建议,在应用层面也提出一些相应的有较好操作性的对策,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黄书亭[4](2008)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韩梅[5](2005)在《中国各类财经期刊的对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经期刊是中国期刊园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异常活跃,作为经济现象的记录者和经济趋势的分析者,财经期刊不仅快速发展起来,并且非常显着。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在期刊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经营管理水平日益科学化和市场化。 但较之其他类别的期刊,尤其是文化生活类和时尚类来说,中国财经期刊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规模上都存在着差距。特别是近几年财经期刊蜂拥而出,竞争越来越激烈,其经营和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这进一步影响了财经期刊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财经期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其面对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对中国各类财经期刊的发展历程、发展特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作者论述了“中国各类财经期刊的对比分析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经期刊的历史回顾。作者对20多年来我国财经期刊的发展概况、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第二部分:中国各类财经期刊经营模式的对比分析。在该部分,作者按内容范围划分的标准把中国财经期刊分为三大类,并对它们的发展简况、市场定位、内容特色、读者特征、发行策略及广告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中国财经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从内容定位、人才管理、发行与广告经营等7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当前我国财经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部分:中国财经期刊的发展对策。针对财经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提出了9种发展对策。 第五部分:中国财经期刊未来发展趋势。作者对中国财经期刊的集团化、国际化等趋势进行了预测。
熊忠辉[6](2005)在《中国省级卫视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经济、文化、信息传播全球化进程加快,西方电视媒体正加速进入中国领土,或向我们倾销节目或通过卫星电视整频道落地,逐步占有中国电视市场。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行政、区域、观念、利益等方面的壁垒,中国目前只有中央电视台拥有全国性的电视网络并占据绝对市场地位,一个充分竞争的全国性市场格局尚未形成,中国电视生产力相对较弱,与西方电视媒体竞争乏力。因此,建立中国电视业新秩序,形成相互竞合、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局面,为中国电视业进入国际电视市场储备能量、增添动力,其意义重大。 自1989年到1999年,31个省级电视台全部实现频道上星,由此形成我国电视业的基本结构: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省级地面频道——地市电视台,逐步建立一张交叉重叠的全国性卫星电视网络。省级台是中国电视业的重要力量和关节点,其中只有省级卫视具备了跨区域发展的物理基础。省级卫视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发生化合反应,其扩张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业整体实力增强具有隘口和突破口的意义。 省级卫视借助卫星技术实现了本省强势覆盖和外省部分覆盖,在理论上已经具备强大的衍生价值,可以主打具有优势权的本省市场,还可以兼顾区域或全国市场。但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省级卫视表现出很强的事业属性,其活动经营范围也限制在本省域。这就决定了大部分省级卫视必然以新闻综合为频道定位,这又使得省级卫视的本地性强于外地性,与“以大众市场为目标”形成矛盾。此外,对本地性的依赖使得大部分省级卫视的发展受到本省域经济和文化发达程度的制约,其市场价值没有得到彰显。在这种形势下,省级卫视难免表现出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倾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省级卫视在广告经营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并由此产生突破本省范围的发展诉求,成为省级广电业向更大区域乃至全国范围扩张发展的“破城椎”,并与中央电视台、省级地面频道、地市电视台等对手在渠道覆盖、节目内容经营、频道价值定位、广告市场诸多方面展开日益激烈的竞争。但是,我国卫星电视发展中遗留下的诸如重“上”轻“下”、重公轻商、重大轻小、重管轻理等问题,致使省级卫视在市场经济中身份模糊和力量先天不足。而卫星电视是否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吸引广告客户的重要武器,也成为省级卫视发展的目标和前提。 省级卫视竞争力的培养在总体上必须依赖于其所处的技术、政治等宏观环境因素变量,这些变量构成省级卫视的两难处境:行政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如何平衡。在经济转轨时期,这个根本矛盾导致省级卫视在发展中生发出若干相关矛盾,比如:是播出平台还是内容集成商的角色模糊,覆盖渠道的唯一性对上游节目制
唐根希[7](2002)在《从立足主业到凸现特色——解读新华报业的核心竞争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报业集团的“产品”,就是新闻报道。这是报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报业集团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这是一个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勿庸置疑,知识经济时代,传媒业将成为主要产业。去年,我国加入了WTO。这意味着市场竞争是全球范围的。报业要图生存,必须走集团化、产业化之路。而报业集团的生存发展之道,在于核心竞争力是否处于强势。近年来南京报业市场的竞争,就已经达到了白热化。1999年年末,南京报业的价格战如火如茶,引领全国;至2000年,各报又各显神通,展开
二、从立足主业到凸现特色——解读新华报业的核心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立足主业到凸现特色——解读新华报业的核心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媒介融合背景下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二、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一)理论基础 |
1.PEST理论 |
2.竞争战略理论 |
3.战略与结构理论 |
4.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
5.消费者行为理论 |
(二)文献综述 |
1.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及对媒体的影响 |
2.媒体内容生产的问题及对策方面 |
3.小结 |
三、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分析 |
(一)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的宏观环境分析 |
1.政治环境 |
2.技术环境 |
3.经济环境 |
4.社会环境 |
(二)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的微观环境分析 |
1.江门广电竞争环境分析 |
2.广东省江门市综合实力分析 |
3.江门广电受众群体分析 |
4.小结 |
四、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的内部环境分析 |
(一)江门广电简介与历史沿革 |
1.江门广电简介 |
2.江门广电历史沿革 |
(二)江门广电战略定位 |
(三)江门广电组织架构 |
(四)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的现状 |
1.广电内容生产相关概念 |
2.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的供给研究 |
3.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的优势资源 |
五、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的问题 |
1.内容供给与媒介融合的总需求不匹配 |
2.融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不完善 |
3.内容生产未实现全流程融合 |
(二)江门广电内容生产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内容生产的前端战略定位不清晰 |
2.内容生产的部门割裂 |
3.内容生产的系统封闭 |
4.内容生产的组织结构滞后 |
六、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的对策 |
(一)明晰媒体融合的战略定位 |
1.确立顶层设计 |
2.开展内容供给侧改革 |
(二)改造内容生产流程 |
1.优化生产全流程 |
2.建设开放的系统 |
(三)变革内容供给的内部支持系统 |
1.创新改革组织结构 |
2.创新改革人力资源制度 |
3.创新改革财务管理制度 |
七、总结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研究 ——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的研究 |
1.3 研究对象 |
1.3.1 基本概念 |
1.3.2 主要内容 |
1.4 理论基础 |
1.4.1 总成本领先战略 |
1.4.2 差异化战略 |
1.4.3 目标聚集战略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地方出版集团的形成及演变 |
2.1 我国出版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
2.1.1 初步发展及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2年) |
2.1.2 体制改革及深化转企时期(2003年至今) |
2.2 地方出版集团的形成与演变——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 |
2.2.1 集团初创阶段——从河南人民出版社到河南出版集团(1953~2004年) |
2.2.2 深入转企阶段——从河南出版集团到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04~2007年) |
2.2.3 上市融资阶段——从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到“大地传媒”(2008年至今) |
2.3 小结 |
第3章 地方出版集团的SWOT分析 |
3.1 地方出版集团的内部优势(STRENGTH) |
3.1.1 出版资金相对充裕 |
3.1.2 出版资源较为丰富 |
3.2 地方出版集团的内部劣势(WEAK) |
3.2.1 出版集团公司化管理有待规范 |
3.2.2 出版市场有待开拓 |
3.3 地方出版集团的外部机遇(OPPORTUNITY) |
3.3.1 文化兴国战略提供产业政策支持 |
3.3.2 地方建设规划提供区域助推 |
3.4 地方出版集团的外部威胁(THREATEN) |
3.4.1 区域外出版企业的跑马圈地 |
3.4.2 民营出版势力的咄咄逼人 |
3.5 地方出版集团的竞争环境评价 |
3.5.1 宏观政策环境和出版业经营环境相对有利 |
3.5.2 内部管理和应对外部竞争能力存在不足 |
3.5.3 地方出版集团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取向 |
3.6 小结 |
第4章 地方出版集团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
4.1 地方出版集团获得成本优势的途径 |
4.1.1 控制出版成本驱动因素 |
4.1.2 重构出版价值链 |
4.2 地方出版集团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的误区 |
4.2.1 盲目发动出版价格战 |
4.2.2 出版业务整合不力 |
4.2.3 忽视出版管理成本 |
4.3 地方出版集团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建议 |
4.3.1 优化配置出版内部资源节约出版成本 |
4.3.2 充分整合出版外部资源追求规模效应 |
4.4 小结 |
第5章 地方出版集团的差异化战略 |
5.1 地方出版集团差异化战略的实施路径 |
5.1.1 出版物属性的差异化 |
5.1.2 出版物服务的差异化 |
5.1.3 出版物销售渠道的差异化 |
5.1.4 出版品牌差异化 |
5.2 地方出版集团差异化战略的驱动因素 |
5.2.1 出版环境驱动因素 |
5.2.2 出版政策驱动因素 |
5.2.3 出版组织管理驱动因素 |
5.3 地方出版集团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建议 |
5.3.1 强化差异化战略的全局思维 |
5.3.2 追求立于本土的出版品牌差异化 |
5.4 小结 |
第6章 地方出版集团的目标聚集战略 |
6.1 地方出版集团实施目标聚集战略的意义 |
6.1.1 有利于地方出版集团获得竞争优势 |
6.1.2 有利于提高地方出版集团的资源利用率 |
6.2 地方出版集团目标聚集战略的实施途径 |
6.2.1 对出版物进行集中化定位 |
6.2.2 出版业务着重于核心领域 |
6.2.3 持续提升出版创新水平 |
6.3 地方出版集团实施目标聚集战略的风险 |
6.3.1 出版技术进步风险 |
6.3.2 出版物替代风险 |
6.3.3 出版市场变化风险 |
6.3.4 出版竞争趋同风险 |
6.4 地方出版集团目标聚集战略的实施建议 |
6.4.1 出版市场定位专业化 |
6.4.2 出版产品生产专业化 |
6.4.3 出版产品经营专业化 |
6.5 小结 |
第7章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竞争战略分析 |
7.1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
7.1.1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现状 |
7.1.2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建议 |
7.2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差异化战略 |
7.2.1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差异化战略的实施现状 |
7.2.2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建议 |
7.3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目标聚集战略 |
7.3.1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目标聚集战略的实施现状 |
7.3.2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目标聚集战略的实施建议 |
7.4 小结 |
第8章 结语 |
8.1 研究贡献 |
8.1.1 系统分析了地方出版集团的竞争战略 |
8.1.2 对中原出版传媒集团进行了个案解剖 |
8.2 研究不足 |
8.2.1 地方出版集团一些资料相对欠缺 |
8.2.2 国外出版集团的经验借鉴相对较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竞争力研究的相关综述 |
1.2.2 媒介融合背景下报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媒介融合趋势对报业竞争力的影响 |
2.1 环境因素的影响 |
2.1.1 报业市场竞争状况的变化 |
2.1.2 宏观经济与政治制度的改变 |
2.1.3 社会文化环境的转型 |
2.2 资源因素的影响 |
2.2.1 信息资源的变化 |
2.2.2 受众资源的改变 |
2.2.3 广告资源的分流 |
2.3 能力因素的影响 |
2.3.1 个人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转型 |
2.3.2 企业文化内涵的再造 |
第3章 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竞争力的构成 |
3.1 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发展特征 |
3.1.1 环境因素影响下市场能力的提升 |
3.1.2 资源因素影响下资源整合能力的突围 |
3.1.3 能力因素影响下知识能力的转型 |
3.2 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竞争力要素的构成 |
3.2.1 市场能力 |
3.2.2 资源整合能力 |
3.2.3 知识能力 |
3.3 报业竞争力动力系统的形成机理 |
第4章 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
4.1 市场能力的培育 |
4.1.1 母体传媒既有品牌的培育 |
4.1.2 自身管理信息系统的培育 |
4.1.3 自身专有数据库的培育 |
4.2 资源整合能力的培育 |
4.2.1 内容资源的复合开发培育 |
4.2.2 受众资源互动利用培育 |
4.2.3 媒体的数字化融合培育 |
4.3 知识能力的培育 |
4.3.1 扁平化组织的培育 |
4.3.2 创新型组织的培育 |
4.3.3 市场化组织的培育 |
第5章 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
5.1 市场能力的培育策略 |
5.1.1 打造报业品牌 |
5.1.2 开拓多元化渠道 |
5.1.3 构建多元化盈利模式 |
5.2 资源整合能力的培育策略 |
5.2.1 打造内容融合形态下的产业价值链 |
5.2.2 锻造外部环境整合形态下的产业价值链 |
5.3 知识能力的培育策略 |
5.3.1 构建学习型组织 |
5.3.2 重视人才开发与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问题的意义与背景 |
1.3 案例研究论考 |
1.4 理论框架与篇章结构 |
1.5 成果及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2 美国杰出CEO的综合背景 |
2.1 美国近现代史概观 |
2.2 CEO与"美国的世纪" |
2.3 企业环境的综合透视 |
2.4 哲学视域中的管理与危机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
3.1 基本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
3.2 危机管理的理论渊源 |
3.3 危机管理的类型学分析 |
3.4 危机管理的多重研究向度 |
3.5 危机成因剖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泰罗、法约尔、韦伯时代(1890-1929) |
4.1 卡内基:蓝海战略与危机管理 |
4.2 卡内基&弗里克:罢工事件与连锁反应 |
4.3 摩根:危机管理中的传媒攻略 |
4.4.本章小结 |
5 西奥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1901-1972) |
5.1 福特家族:家族企业与危机管理 |
5.2 托马斯·沃森:企业文化、大型活动与危机管理 |
5.3 斯隆:组织变革与危机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德鲁克时代(1945-2005) |
6.1 小托马斯·沃森:向上管理与危机管理 |
6.2 艾柯卡:企业家社会的危机管理 |
6.3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探析——以韦尔奇为例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案例的危机管理拓展研究 |
7.1 休闲与创新 |
7.2 军旅生活对CEO危机管理策略的影响 |
7.3 杰出CEO人际关系策略考论 |
7.4 "事业部制"理论应用研究 |
7.5 危机管理策略的文化哲学批判 |
7.6 危机管理策略述要 |
7.7 本章小结 |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3 若干建议 |
8.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5)中国各类财经期刊的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意义 |
研究现状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经期刊的历史回顾 |
1.1 发展概况 |
1.1.1 总量 |
1.1.2 种类 |
1.1.3 定价 |
1.1.4 广告 |
1.1.5 发行 |
1.2 发展阶段 |
1.3 发展特点 |
1.3.1 发展形势——从萧条凋敝到繁荣昌盛 |
1.3.2 经营管理——从因循守旧到与国际接轨 |
1.3.3 发行——从公费订阅向自费购刊为主过渡 |
1.3.4 办刊思路——从计划生产到市场竞争 |
1.3.5 期刊社——从纯粹事业单位到庞大经济实体 |
2 中国各类财经期刊经营模式的对比分析 |
2.1 发展简况的对比分析 |
2.2 市场定位的对比分析 |
2.3 内容特色的对比分析 |
2.4 读者特征的对比分析 |
2.5 发行策略的对比分析 |
2.6 广告策略的对比分析 |
2.6.1 广告量 |
2.6.2 主要广告客户 |
2.7 版式设计和出版周期的对比分析 |
2.8 总体形象的对比分析 |
2.9 结论与启示 |
3 中国财经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数量众多尚未形成差异化 |
3.2 市场定位不准确且游移不定 |
3.3 选题和核心内容的判断不够清晰得当 |
3.4 经营策略实施不到位 |
3.5 经营模式不合理 |
3.6 人才短缺 |
3.7 竞争形势加剧 |
4 中国财经期刊的发展对策 |
4.1 独特的内容风格 |
4.2 准确的市场定位 |
4.3 科学的发行决策 |
4.3.1 合理的发行售价 |
4.3.2 多元化的发行模式和销售渠道 |
4.3.3 多样化的发行策略 |
4.4 有力的广告策略 |
4.5 强大的品牌营销 |
4.6 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
4.7 经营与采编的分离制 |
4.8 完善的人才机制 |
4.8.1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
4.8.2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
5 中国财经期刊未来发展趋势 |
5.1 投资环境开放化 |
5.2 细分化 |
5.3 集团化 |
5.4 国际化 |
5.5 资本化 |
5.6 短期化、厚刊化和全彩化 |
5.7 广告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省级卫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背景和目的 |
(一) 政府推进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 |
(二) 省级卫视寻求扩张发展的方式和途径 |
(三) 有关省级卫视的研究升温 |
三、关于研究对象的几点说明 |
(一) 关于省级卫视 |
(二) 省级卫视在中国电视业格局中的位置 |
(三) 关于事业性和产业性 |
四、研究的价值、方法和理论视野 |
(一) 本论文的期望价值 |
(二)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三) 本论文的理论视野 |
第一章 中国卫星电视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中国卫星电视发展的早期阶段 |
一、卫星电视在中国的崛起 |
二、卫星电视发展中存在并遗留的问题 |
第二节 中国卫星电视进入竞争时代 |
一、角逐场上的竞争对手 |
二、全面竞争的有关表现 |
三、卫星电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三节 境外卫星电视的影响 |
一、西方国家商业卫星电视的市场化特点 |
二、境外卫星电视对我国卫星电视的影响 |
三、我国对境外卫星电视的管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省级卫视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省级卫视的外部生存环境 |
一、省级卫视外部生存环境的构成因素 |
二、省级卫视面临的两极矛盾 |
三、省级卫视市场身份转型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
第二节 省级卫视经营的基本状况 |
一、全国卫星电视市场概况 |
二、省级卫视的市场概况 |
三、当前省级卫视市场的几个特点 |
第三节 省级卫视扩张发展的诉求 |
一、省级卫视扩张发展的动因 |
二、省级卫视扩张发展的前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省级卫视扩张发展及其面临的主要矛盾 |
第一节 省级卫视扩张发展及其面临的壁垒 |
一、主管部门对省级卫视扩张发展的确立 |
二、省级卫视扩张发展的主要方向 |
三、省级卫视扩张发展面临的障碍 |
第二节 省级卫视间的非均衡 |
一、区域非均衡的一般理论 |
二、省级卫视非均衡的主要表现 |
三、对省级卫视区域非均衡的认识 |
第三节 省级卫视扩张发展的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 |
一、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 |
二、省级卫视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 |
三、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省级卫视扩张发展需要的宏观条件 |
第一节 牢固树立文化产业观念 |
一、国际卫星电视的产业扩张 |
二、科学认识省级卫视的产业属性 |
第二节 制度变迁与政治支持 |
一、我国卫星电视行政管制的几个方面 |
二、我国对卫星电视管制存在的问题 |
三、卫星电视扩张发展寻求政治政策支持 |
第三节 市场化机制 |
一、所有制结构转型 |
二、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流通 |
三、市场机制存在着有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省级卫视扩张发展的战略 |
第一节 制定扩张发展战略的一般基础 |
一、影响电视产业演进的因素 |
二、在产业演进中打造竞争优势 |
三、关于战略基础的几点说明 |
第二节 省级卫视扩张发展的战略模式 |
一、资源驱动型战略模式 |
二、价值驱动型战略模式 |
三、区域驱动型战略模式 |
第三节 省级卫视间的联盟 |
一、关于建立省级卫视联合体的想象 |
二、省级卫视协同联盟的发展方式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四、从立足主业到凸现特色——解读新华报业的核心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融合背景下江门广电内容生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蔚晓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18(12)
- [2]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研究 ——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D]. 郝彬彬. 南京大学, 2013(05)
- [3]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竞争力研究[D]. 谭慧. 湖南大学, 2009(01)
- [4]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5]中国各类财经期刊的对比分析研究[D]. 韩梅. 武汉大学, 2005(05)
- [6]中国省级卫视发展研究[D]. 熊忠辉. 复旦大学, 2005(07)
- [7]从立足主业到凸现特色——解读新华报业的核心竞争力[J]. 唐根希. 新闻通讯,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