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诗的编纂、流传与译本

韩熙诗的编纂、流传与译本

一、韩偓诗的编集、流传与版本(论文文献综述)

范丽琴[1](2021)在《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福建地方诗歌总集指收录整个福建或福建某地区两个及以上作家作品的合集,其编纂者不限于本土文人,还包括客寓文人。福建最早的地方诗歌总集是唐代黄滔所编的《泉山秀句集》三十卷,现存最早的则是明代徐编、费道用等补录的《闽南唐雅》十二卷,此后福建地方诗歌总集蓬勃发展,充分展现了福建文学的发展轨迹。从时间分布上看,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自唐代发端,宋代勃兴,元代延绵不绝,至明清时期得到全面发展,出现明代中期和清代中期两座发展高峰,福建各府涌现出大量着名的地方诗歌总集,并在清代呈现出总结性的特点。从空间分布上看,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主要集中在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邵武府、建宁府次之,其他各府零星分布。在福建文学发展过程中,文人积极倡导诗派振兴风雅之旨,乡邦人文之盛与遗文散落的巨大反差,促使他们承前启后地进行征文考献,以备一郡之典。他们以“以人而存其诗”(选人)和“因诗而存其人”(选诗)的选录标准为主,对前人已刊刻或未付梓的总集、别集、诗话、笔记、方志、杂录等,甚至石刻藓壁、题画诗等多种文献载体进行全面搜集与整理,采用以人系诗、以体系诗、以主题系诗的编纂体例,编纂出诸如《闽海风雅》《全闽诗俊》《乾嘉全闽诗传》《闽诗录》《全闽明诗传》《国朝全闽诗录》《晋安风雅》《莆阳文献》《莆风清籁集》《清源文献》《螺阳文献》《丰州集稿》《昭阳扶雅》《建宁耆旧诗钞》《汀南廑存集》《柘浦诗钞》《建阳诗钞》《剑浦诗编》等一大批反映整个福建或某府某县诗歌发展状况的省级或府县级地方诗歌总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福建科举文化发展水平、福建地方文学家族的发展步伐相一致,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能够比较突出地体现福建地方文学的发展状况,其中所包含的正文和序、跋、凡例、人物小传、评注等附件资料不仅具有梳理福建文学发展脉络、拓展福建诗人群体研究、拓展福建诗歌批评研究等重要的文学意义,而且具有辑佚与校勘功能,具有保存作者资料、保存历史事件史料和地方特色文化史料记载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陈逸鸣[2](2021)在《周祖譔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文中认为周祖譔先生曾长期在厦门大学中文系工作,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周先生的《隋唐五代文学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断代文学史,既注重揭示文学与其他历史文化现象的关联,又探寻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较大的学术典范意义。周先生在众多学术论文里展示了系统、务实的方法论,其中最重要的"文史互证"理念产生于清代,成熟于陈寅恪与浦江清等,被周先生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又传于吴在庆等弟子。周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历代文苑传笺证》都与古代文学家的生平资料直接相关,前者在"求全""求实"两方面都几乎接近极致;后者的贡献主要在追溯史源、鉴别史料、裨补阙漏三个方面。周祖譔先生的高尚人格与学术成就,是厦门大学中文系的一笔永久的财富。

王亚杰[3](2020)在《陈元龙《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是宋人陈元龙为周邦彦词集作笺注之书。该书中有“庐陵陈元龙少章集注,建安蔡庆之宗甫校正”字样,应为南宋建安书坊所刻。书前有庐陵刘肃必钦序,该书分类编排,以春、夏、秋、冬、单题及杂赋为类,共十卷,笺注词作127首。该书注释丰富详赡,对理解和研究清真词大有裨益。本文拟从宋人注宋词的角度出发,详细探究陈注《片玉集》的成书缘由、内容、特色及影响。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陈注《片玉集》的成书缘由。首先,清真词音韵谐婉,广受欢迎,自然也吸引了词学家陈元龙的注意,故为其词作了笺注。其次,宋代诗文集笺注的成熟发展对词集笺注产生了影响,宋代一些名家如秦观、苏轼、叶梦得、陈与义等词人的词集均有人作注,陈元龙亦受到了这种笺注风气的影响。再次,清真词借字用意,言言皆有来历,化用前人诗词文赋浑然天成,如从己出,若不详加注释,普通读者便难以理解其词,陈元龙为清真词作笺注,便于读者理解其典故的用意。然后,陈元龙因前人旧注简略而详细笺注清真词,从而达到便于歌者“究其事达其意”的目的。歌者在充分理解清真词中用事用典的基础上演唱其词,以便能够声情并茂地彰显清真词之美,如此清真词也更受欢迎。最后,陈元龙的学术修养与好尚词学亦是其笺注清真词的重要原因。第二章研究陈注《片玉集》的笺注内容。陈元龙对《片玉集》所用词调的宫调属性进行注释,每首词调后皆注明宫调。他通过引用史籍文献、笔记小说、前人诗歌、词赋、辞书等方法注释了清真词中的46个词调,其注释方法比较感性,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他还依据词作内容为清真词设置词题,为其分类,便于读者理解词作的内容,同时,更便于歌妓应景演唱。他引用了很多前人的诗歌作品笺注《片玉集》中化用前人诗句、诗作意境,或者隐括前人诗作,有利于读者进一步深刻解读清真词。他还引用了很多史部书籍笺注《片玉集》中对历史典故的运用,通过注释清真词中暗用的典故、考订清真词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以及笺注清真词中两两对举的典故,既让读者对清真词用典来源有所了解,也便于读者理解清真用典的意图。他亦引用了丰富的子部书籍笺注《片玉集》中对笔记故事的博取,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清真词中所蕴含的深厚意蕴。他还借鉴传统的注释方法笺注清真词中字词名物的含义,既有利于读者理解字词含义,又对理解词句词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章探讨陈注《片玉集》的笺注特色。陈元龙采取分类笺注的适宜体例,把清真词按春、夏、秋、冬四景及单题、杂赋分为六类,又把六类词分为十卷,既有利于歌者应景演唱,也有利于读者阅读。他运用征引式的笺注模式,广泛征引大量经、史、子、集中的文献笺注清真词的用典、用语出处。他的笺注中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占其笺注内容的一半之多,征引范围广泛,数量极多,因此,也形成了以诗注词的笺注风格特色。第四章论述陈注《片玉集》的影响。作为宋代流传下来的词集笺注范例,陈注《片玉集》一书的价值不言而喻,其对后世词学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词调源流辨析、词集笺注和词作研究三个方面。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陈注《片玉集》亦给后世读者造成了误读,如对清真词点化前人作品以及典故运用的详细笺注,往往使人认为其词所用典故太多,因而批评其有些词作是典故的堆砌,从而影响人们对清真词的鉴赏。因此,在研读该书时,应多加辨别。

王孟云[4](2019)在《《郡斋读书志》着录唐五代别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古籍目录的角度研究唐五代别集,是唐五代文学研究的一条新思路,是古籍目录与文学关系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本论文以《郡斋读书志》中着录的唐五代别集为研究对象,考察唐五代别集的研究现状,厘清《郡斋读书志》着录唐五代别集的概况、史料价值及其文学批评方法,探讨古籍目录对唐集研究的价值,考查古籍目录所具有的文学意义。本论文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章对《郡斋读书志》着录唐五代别集的概况加以梳理。本章阐述唐五代别集的着录方式以及解题内容,形成对唐五代别集的初步认识;比较《郡斋读书志》袁、衢两个版本在着录唐五代别集上的差异,了解到袁、衢二本在集名的着录上存在脱字、篇卷数异、字误等方面的不同,以及解题内容中存在脱漏、讹误以及语言阐述的不同;此外立足于《郡斋读书志》着录的唐五代别集,从“唐集在宋之流传”和“宋人对唐集流传之努力”这两方面论述,探寻唐五代别集在宋代的流传状况,从而对《郡斋读书志》中唐五代别集的着录概况有深入了解。第二章着眼于阐述《郡斋读书志》中唐五代别集的史料价值。本章对唐五代别集的解题内容作深入挖掘,探析其在作家生平、文学现象及版本记录方面的史料。考察晁公武在编撰唐五代别集解题时的史料来源,论证唐五代别集解题史料真实可靠;分析晁公武对史料的考辨及所运用的考辨方法,从而说明晁公武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并非全盘吸收,而是加以甄别,更进一步说明唐五代别集解题史料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之上,对唐五代别集解题中作家生平、文学现象及版本史料价值作具体阐释。第三章重点论述《郡斋读书志》所着录唐五代别集的文学批评价值。本章对唐五代别集解题中文学批评材料作深入分析,研究晁公武的文学批评观及文学批评方法。挖掘出晁公武“文以载道”的唐代文学功用观、“喜清淡娴雅,厌浮俚艳丽”的唐诗风格观以及“文如其人”的唐诗认知观;对文学批评材料归类分析,总结出晁公武采取引证、摘句、比较及追源溯流的文学批评方法;总结《郡斋读书志》在文学批评上的地位,从而肯定其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贡献。

雷学洪[5](2019)在《吴融及其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吴融,是名重一时的晚唐诗人。唐昭宗时官至翰林承旨,是唐末时期少有的集高官职、出众才华于一身的诗人。一生围绕科举、仕宦辗转流浪,见证并述说了唐王朝的衰颓和濒临灭亡的历史。吴融交际广泛,与韩偓、贯休等人均有交往。创作丰赡,兼及诗、赋、制诰文等,其诗集《唐英歌诗》至今仍有流传。本文围绕吴融,主要从着述考辨和诗歌研究两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文献整理。第一节,梳理吴融诗文集创作及流传情况,确认吴融着作应当是很丰富的,然除诗集保存至今外,其他作品集均已散佚,仅存十余篇。明清间出现的《冤债记》非吴融所作,乃后人杂取众书而成的一部伪作。第二节,补叙吴融诗集版本情况,并对前人有关《唐音统签》、季振宜编《全唐诗》、曹寅编《全唐诗》所收吴融诗作依据的底本来源进行补正,认为现存所有吴融诗集版本均来源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记载的三卷《唐英歌诗》,四卷本吴融诗集在宋元间已经散佚,三卷本《唐英歌诗》乃四卷本吴融诗集散佚之际,重新辑录的本子。第三节,考辨和辑录吴融作品,对现存署名吴融的诗歌,以及前人辑录的吴融诗作进行全面考辨,发现前人增辑的部分作品存在误收的情况,并对吴融遗漏作品、和疑似遗漏作品进行了辑录和说明。第四节,鉴于吴融诗集尚无单行本,故而此节在详细比对各个版本基础上,对吴融诗集校勘举隅。发现现存各个版本之间异文较多,一些版本因前人各就所见做过校勘,然校勘结果存在诸多差异和分歧。第二章,诗歌风貌分析。在唐末混乱的时代背景下,吴融诗歌总体流露出悲凉声调,这种悲凉声调包括抒发一己之愁流露出的哀怨悲凉和有感时代苦难的沉郁悲凉两种。吴融诗歌风格多样,无法简单用归派别的方式进行概括,但其中存在两种突出的风格趋向:偏向绮密瑰妍、以才情写诗的一面;偏向淡泊情思、清丽诗风的一面。这与诗坛纷繁复杂和吴融个人品行密不可分。第三章,诗歌接受研究。吴融广泛师承,对中唐以来的元白诗风、温李诗风多有学习和接受。吴融提倡诗歌讽喻说,尊崇白居易,认同元白诗派理论,与元白诗派在语言风格、审美趣味方面都有相似的一面,对白居易的诗句用词也多有化用。吴融诗集中的一些绮艳题材受到温李诗风的熏染,诗歌意象繁密、注重使事用典,色彩艳丽,与温李绮艳、婉曲见意的特点一脉相传。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咏史诗,吴融也展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学习和接受。第四章,影响和流传研究。概述吴融在河南阌乡(晚年隐居地)的名声和影响,以及吴融诗歌在后世的流传、影响。吴融晚年曾隐居河南阌乡,当地至今流传着吴融的名声,明清间仍流传有悼念吴融的诗作。吴融诗歌在宋元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对黄庭坚、杨万里等都有影响,但之后影响有所减弱,这与后人对晚唐诗歌的喜好、品评风尚有关。

周芷娴[6](2019)在《九至十世纪“才调歌诗”与士人文化 ——以韦縠《才调集》为中心》文中指出文章以五代后蜀韦縠《才调集》这一文本为中心,抽绎出“才调歌诗”这一诗歌概念,并对中晚唐“才调歌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原因、创作谱系、文体特质及其后世嗣响等进行深入探讨,以此发掘中晚唐诗的深层内蕴。“才调歌诗”发端于进士文化,而其勃兴则源于中晚唐进士文化的“裂变”。唐代科举擢选博学之士,尤重对人才“百里挑一”的进士科,而进士科通常是以诗赋才能来决定士子及第与否,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社会对于“文才”的趣尚,以才学名世的进士群体如同耀眼群星一样冉冉升起。安史之乱以后,在轻薄无行的士风渐染之下,进士文化也发生了“裂变”,一时间进士狎妓之风与宴饮之风大盛。唐宪宗元和年间,以元稹、白居易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才子诗人群。元白诗风的形成正顺应着中唐以降进士文化的主流发展趋势——他们的诗歌创作将当时的浮薄士风引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诗潮。韦縠《才调集》以“才调”为选旨,其中的选诗为我们观察中唐元白以来进士群体的创作提供了有趣的线索。韦縠偏好选取元白一派的风情之作,诸如元白、小李杜、温韦等人的诗歌收录最多,其内容多冶游香艳,情感婉约细腻,生动地再现了中晚唐进士群体的真实面目与精神风貌。我们将这类诗称为“才调歌诗”。如果说白居易与元稹乃“才调歌诗”之祖,那么他们的“才调歌诗”称得上是典型,却称不上成熟、完美。元白的“才调歌诗”受时代氛围及其特殊的仕宦经历之影响,具有强烈的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色彩,但是他们对才子身份的自我标榜以及对于女色、情爱等的特殊经历与体验,又对“才调歌诗”的基本特质之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晚唐出现了以擅写朦胧情诗着称的李商隐,和以风流才子形象面世的杜牧,他们渐渐消解掉了元白诗中那些平白直露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浪漫的诠释成为后人解读小李杜诗歌最为重要的突破口;在小李杜之后,又有温庭筠与韦庄,相比前两代诗人,温韦不再注重在诗歌中表达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其诗更注重辞藻的柔媚与音韵的谐婉等这些艺术形式的深化,通常采用宫体与乐府等形式,这也使“才调诗歌”开始出现明显向词体转型的趋势。在体裁上,韦縠《才调集》中的选诗大多是富于乐感、辞藻富赡的近体诗;在题材上,韦縠则比较注重选取女性与恋爱等艳体;而在具体内容上,还表现出了对于才子与佳人风流事迹的浓烈兴趣,使《才调集》形成了香艳而浪漫的氛围。也由此,“才调歌诗”往往带给读者富于“乐感”、“艳色”与“浪漫”的直观印象,予读者以独特而唯美的阅读体验。在九至十世纪词乐文化逐渐勃兴的过程中,“才调歌诗”与“花间词”之间建立起了奇妙的艺术关联。从“才调”诗人与“花间”词人的创作根源来看,这两种艺术形式乃一脉相承;而随着晚唐以来士人精神面貌的转变,这两种艺术形式又在情感与欲望的传达上“渐行渐远”。韦縠《才调集》成书于五代后蜀时期,《才调集》除了体现选家韦縠对五代西蜀文化的接受外,更体现了韦縠以“五代西蜀文人”的身份对当时的诗坛乃至“词坛”进行的反思。延续着韦縠对于五代诗坛的种种反思与期望,《才调集》的风格体式在后世取得了越来越多文士的认同。

葛小禾,韩震军[7](2017)在《集成之作 研究精品——读吴在庆先生《韩偓集系年校注》》文中认为韩偓是晚唐诗坛上卓越成就的作家,其姨丈李商隐就对他青睐有加,称其诗为"雏凤清于老凤声"(1),后人对其诗也有很高评价:"其清丽,叔原、方回不能加;其绵密,骎骎秦郎‘和天也瘦’之作矣。"(2)然而一个获有如此高度评价的晚唐诗人,却并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诚然,在整个唐代诗歌中,晚唐一直以来就以其伤感颓然的特点而

张敬雅[8](2016)在《清代唐诗总集序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代唐诗总集尤其清代唐诗总集中很多有价值的序跋、小引和凡例,至今沉睡在各图书馆古籍部,是未被开掘的浑金璞玉,需刮垢磨光进行系统的学术清理,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文献和学理价值。本文“清代唐诗总集序跋研究”,最大特色是发现新材料、阐释新材料。文章以今存二百五十馀种清代唐诗总集为依托,以“序跋”研究为立足,致力发掘序跋文献价值、诗学价值。统论之,着力凸显清代唐诗总集序跋的内涵与价值,辨识总集与别集序跋差异,明确清代唐诗总集的类型差异与序跋的不同特色,分析序跋的基本文献问题,考察清代唐诗总集序跋体现的编纂思想,探究清代唐诗总集序跋与清人的诗学观。基于此,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唐诗总集编纂史述论,梳理历代唐诗总集,为序跋研究奠定基础。经梳理可见,唐诗总集编纂呈阶段性特征:由唐五代的兴盛,宋金元的低潮,明代的复兴,至清代进入集大成时期。清代唐诗总集量大质高,编选种类齐备。第二章揭示清代唐诗总集的类型差异构成其序跋不同特色。选集类序跋强调“精选”,突出“选诗为首选人其次”的标准;合集类序跋强调“求全亦求善”,突出“重在选人”的标准;全集类序跋强调“网罗赅备”,突出“通观全唐”。第三章从文献角度切入,厘清清代唐诗总集序跋总量,探讨重刻重抄本序跋增删、总集序跋入文集的删改等问题。还注意到序跋的留存史料、交代选诗来源、鉴定版本等文献价值。第四章旨在探索清代唐诗总集序跋体现的编纂思想。其编纂动机,当受清代崇唐学唐的炽热之风影响。然在崇唐学唐大背景下,人们或不满之前编集成果而另编他集,或企图借助唐诗总集来矫正诗坛流弊。与此同时,清人于唐诗总集序跋呈现多样化编选宗旨,既彰显“选学”为核心的“唐诗学”思想,亦申明推尊雅正诗教、提供后学范本的重要性。第五章通过清代唐诗总集序跋探析清人诗学观,解读清人对其所关注的唐诗热点问题的意见。发现清代唐诗总集序跋对唐诗分期问题争论激烈,对中晚唐诗尤其是中唐诗的意义有重大揭示,也涉及唐诗大家标举、各体大家的标举。除此,由序跋知悉清代的个别唐诗总集对诗体划分最近唐人分类实际。并且,清代唐诗总集多七律选本,对七言律诗尤为关注。

吕维[9](2015)在《南宋诗歌总集编纂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编纂学的角度对南宋时期所编诗歌总集进行研究,共分六章,前三章总论南宋诗歌总集的类型、编纂体例、特征、理论等,后三章为个案研究。第一章《南宋诗歌总集的类型》。在参考前贤分类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南宋诗歌总集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通代总集、断代总集、唱和诗总集、题咏诗总集、地方诗总集、单题材诗总集、家族诗总集、教材类总集、诗社总集九种类型,对每一类型总集的编纂动因、体例、特点等进行了简要的论述。第二章《南宋诗歌总集编纂的流变、体例及特征》。南宋诗歌总集的编纂,以理宗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承袭前人为主,也有所新变和拓展。后期达到了全面繁荣,总集数量众多,形态丰富,体例完备。出现了一些诗歌总集的编纂大家,产生了一些质量高、影响大的诗歌总集。编纂体例方面,在沿用以人系诗、分体编次、分类编次等传统体例的同时,将分体与分类相结合、对作家作品进行直接的等次划分、对所选作品进行圈点、评注,体现了编纂体例的新变与创造。编者具有自觉的流派意识、强烈的本朝意识和明确的实用意识,这是南宋诗歌总集编纂有别于前代的主要特征。第三章《南宋人的诗歌总集编纂思想》。南宋人明确认识到,诗歌总集的编纂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作者来说,有利于促进作品的保存和传播。对编者而言,可以通过编纂诗歌总集发表诗学主张、提高诗歌创作水平并伴随着所编总集的流传而留名后世。对读者来说,可以为他们的阅读提供便利,为他们提供欣赏、学习前人诗歌的范本。为了保证编纂质量,南宋人认为,诗歌总集的编纂者本身应该具有较高的诗歌创作水平和鉴赏能力。在选取作品时,编者应以公正的态度对待诗歌史的实际,“人选”结合“诗选”是较为理想的编选原则。编者有权对所选作品进行删节,从而使所编总集更加体现出“删汰繁芜”、“菁华毕出”的性质。第四章以《天台集》为中心讨论南宋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情况。南宋时期的地方诗歌总集今可考知者有二十三部,以集中所录诗歌与该地的关系为标准,大致可分为本土作家类和吟咏本地类两种类型。南宋人认为,地方诗歌总集与地理志在政治教化、宣传本土文化、促进文学创作等方面,具有相同的功能。这是地方诗歌总集编纂在南宋获得较大发展的原因之一。由于功能的相同,南宋时期所编的地理志和地方诗歌总集,有着相互靠拢的趋势。《天台集》是现存第一部地方诗歌总集。诗歌作品要与台州的人、事、地、物等相关,这是该集选诗的根本原则。出于保存地方文献的目的,《天台集》在长达四十余年的编纂过程中,选诗标准由严格趋于宽泛。从编次体例来看,全集没有进行统一,大致按照以人系诗的体例进行编次。其中李庚所编的《天台续集》上、中卷,借鉴了地理志的编纂体例,按照由州到县的顺序依次编排,较有特色。《天台集》具有重大的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保存文献、确定作品归属、作为他校本进行校勘等方面。第五章以《坡门酬唱集》为中心讨论南宋唱和诗总集的编纂情况。以唱和活动为标准,南宋时期所编三十余部唱和诗总集可分为题咏、游览、诗社、送行、集会、同题唱和等不同的类型。与北宋时期相比,南宋唱和诗总集的编纂有明显的从京城转移到地方的趋势,编纂体例、方式、形态等也有新变和发展。《坡门酬唱集》即是一例。该集选择“二苏”及“苏门六君子”间的次韵唱和诗为编纂对象,与高宗、孝宗两朝持续升温的“崇苏热”、“苏门六君子”称号的凝定及其时次韵唱和之风的盛行紧密相关。从编纂体例上来看,《坡门酬唱集》改变了前此唱和诗总集惯用的“以题系诗”的体例,采取了“以人系题”、“以题系诗”的二级层级结构,在编次各“题”时,以创作时间的先后为序,各“题”中的诗歌则以唱和关系为序进行编排。由于以次韵为选诗的唯一标准,该集并不能反映出“苏门”唱和的全貌,对“苏门”的次韵唱和诗也采摭未尽,编纂体例也有不够统一之处。第六章以《诗林广记》为中心讨论南宋教材类总集的编纂情况。应科举、江湖行谒等的需要,南宋时期出现了明确以教学为目的而编纂的诗歌总集。服务科举、指导初学是本类总集编纂的基本目的,重振诗道则是编者意欲实现的最终目标。教材类诗歌总集一般由具有较高创作成就、地位和影响的诗人进行编纂,所选诗作以近体诗为主。编纂体例方面,以“附选”辅助“正选”、对所选作品进行精心评点等,是教材类诗歌总集最显着的特色,体现了该类总集注重实用的特征。《诗林广记》是蔡正孙为“课儿侄”而编纂的诗歌教材。该集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创了“正选”结合“附选”的诗歌编次体例和选录他人评语以代自评的集评体例。由于《诗林广记》的主要文献来源是诗话总集和类书,加上蔡正孙的有意识改造,造成了录入诗作不完整、作品归属错误、诗评冠名错误、删节合并等方面的问题,改变了文献原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集的文献价值。

宁亚平[10](2014)在《《永乐大典·诸家诗目》(唐诗)研究》文中认为《永乐大典》不仅是我国一部大型的类书,而且就书籍本身来说,也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卷九0五到至卷九0九为《诸家诗目》,自汉李陵至明王达善《梅花百咏》。《永乐大典·诸家诗目》分为五个部分,《诸家诗目》一至三从372页到399页,《诸家诗目》四至五从8586页到8608页。《诸家诗目》唐诗部分从薛道衡开始,到《续本事诗》结束。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唐诗部分进行阐述。第一、先从体例与诗集方面进行研究,对《永乐大典·诸家诗目》唐诗部分的体例与诗集方面分析。首先分析《永乐大典·诸家诗目》的体例,根据分析,体例为《文献通考》、晁公武和陈振孙的评价及历代名家对唐诗的评价,这种辑录体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唐诗研究的基本目录资料。《永乐大典·诸家诗目》唐诗部分诗集的分类情况,通过分析,分为别集和总集。别集在古典文献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是研究某一作家的生平、背景、思想和成就的主要依据,也是一些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总集为了解或研究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献依据。第二、阐述文献存疑方面的价值。《永乐大典·诸家诗目》唐诗部分的抄录和其他文本的差异,通过分析发现,《永乐大典》在抄录的过程中去掉了重复的部分,删去与作者无关的评论,绝大部分都是原封不动的摘录。无论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还是从文献学的角度都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第三、阐述《永乐大典·诸家诗目》中的唐诗观。先谈唐人的唐诗观,然后是宋人的唐诗观,最后是元人的唐诗观。通过分析发现唐诗的观点是历代相承的,唐代的唐诗观追求注重唐诗的句法、章法,宋代的唐诗观追求平淡的意境,元代的唐诗观宗唐,并且追求新变。《永乐大典·诸家诗目》唐诗部分很有价值,它可以让我们看到唐代诗风的流变过程。它的史学与诗学的二重性质,既是我们了解唐代社会历史文化现象的重要文献的载体,又是我们研究唐代诗歌艺术发展规律的重要对象。本文仅对《永乐大典·诸家诗目》唐诗部分进行了浅显的研究,找出了抄录过程中的差异,并对《永乐大典·诸家诗目》唐诗部分所体现的唐诗观作出了阐释。希望为研究唐诗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永乐大典》提供了另一个参考资料。

二、韩偓诗的编集、流传与版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偓诗的编集、流传与版本(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目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文献考察
    第一节 考察缘由
        一、作家别集文献保存较少
        二、福建地方诗歌总集文献丰富
    第二节 现存文献的馆藏及版本考察
        一、现存文献的馆藏情况
        二、现存文献的版本情况
    第三节 已佚文献的着录考察
        一、已佚文献着录书目种类
        二、已佚文献的着录特点
    第四节 文献考察结果分析
        一、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发展特点
        二、原因分析
第二章 明代福建各府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发展历史
    第一节 福州府的省级、府县级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
        一、省级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
        二、府县级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
    第二节 兴化府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
        一、明郑岳《莆阳文献》
        二、明昌应时《郊居诗抄》
        三、其他诗歌总集
    第三节 泉州府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
        一、明何炯《清源文献》
        二、明朱炳如等《温陵留墨》
        三、其他诗歌总集
    第四节 其他府地方诗歌总集的零星编纂
        一、建宁府:《建宁诗选》《潭阳文献》《潭阳文献录》
        二、邵武府:《樵川二家诗》
        三、汀州府:《杭川风雅集》《临汀集》
第三章 清代福建各府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发展历史
    第一节 省级地方诗歌总集编纂的勃兴
        一、清代前期(清初至雍正)
        二、清代中期(乾嘉)
        三、清代后期(道光后至清末)
    第二节 泉州府地方诗歌总集编纂的繁荣
        一、清陈澍《螺阳文献》
        二、清柯辂《清源文献纂续合编》
        三、清周学曾等《温陵赋钞》
        四、清陈国仕《丰州集稿》
        五、其他诗歌总集
    第三节 兴化府地方诗歌总集编纂的兴盛
        一、清郑王臣《莆风清籁集》
        二、清涂庆澜《国朝莆阳诗辑》
        三、其他诗歌总集
    第四节 邵武府地方诗歌总集编纂的异军突起
        一、清朱霞《樵川二家诗》
        二、清周揆源《昭阳扶雅》
        三、其他诗歌总集
    第五节 其他各府编纂的零星出现
        一、清江远涵《建阳诗钞》
        二、清杨澜等《汀南廑存集》
        三、清高镛《剑浦诗编》
        四、清何澄《台湾杂咏合刻》
        五、其他诗歌总集
第四章 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因素研究
    第一节 编纂者
        一、官吏、乡绅
        二、学者、诗人
        三、藏书家、刻书家
    第二节 编纂缘由
        一、倡导诗派振兴风雅之旨
        二、乡邦人文之盛与遗文散落的巨大反差
        三、征文考献,以备一郡之典
        四、“接迹前人,流示后昆”
    第三节 选录标准
        一、“以人而存其诗”的选人标准
        二、“因诗而存其人”的选诗标准
    第四节 编纂材料来源
        一、前人所编的诗歌总集
        二、先贤诸家遗文
        三、石刻藓壁、题画诗、稀见方志等
    第五节 编纂体例
        一、正文编排
        二、附件编排
第五章 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文学意义
    第一节 梳理福建文学发展脉络
        一、编纂理论概括文学发展脉络
        二、编纂实践体现诗歌发展脉络
    第二节 拓展了福建诗人群体研究
        一、拓展了结社诗人群体研究
        二、拓展了家族诗人群体研究
    第三节 拓展了福建诗歌批评研究
        一、诗歌总集编纂者自撰诗话文献
        二、人物小传辑评中富含诗歌批评文献
        三、诗歌评注中富含诗歌批评观点
第六章 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文献价值
    第一节 保存诗歌文献
        一、仅存之作
        二、集外之作
        三、集内之作
    第二节 保存作者资料
        一、人物传记
        二、人物辑评
        三、诗话中的作者资料
    第三节 其他史料记载
        一、历史事件史料
        二、地方特色文化史料
        三、其他文化史料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周祖譔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具有典范意义的《隋唐五代文学史》
二、传承系统、务实的科研方法论
三、编订关于文学家生平资料的着作

(3)陈元龙《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陈注《片玉集》的成书缘由
    第一节 周邦彦词广受欢迎
    第二节 诗文笺注的成熟影响词集笺注
    第三节 清真词“言言皆有来历”
    第四节 便于歌者“究其事达其意”
    第五节 陈元龙的学术修养与好尚
第二章 陈注《片玉集》的笺注内容
    第一节 笺注清真词宫调、词调及词题
        一、笺注清真词所用宫调
        二、辨析词调源流
        三、依据词作内容设置词题
    第二节 笺注清真词对前人作品的化用
    第三节 笺注清真词对历史典故的运用
    第四节 笺注清真词对笔记故事的博取
    第五节 笺注清真词中字词名物的含义
第三章 陈注《片玉集》的笺注特色
    第一节 分类笺注的适宜体例
    第二节 征引式的笺注模式
    第三节 以诗注词的主体笺注风格
第四章 陈注《片玉集》的影响
    第一节 陈注《片玉集》对词调源流辨析的影响
    第二节 陈注《片玉集》对注评清真词的影响
    第三节 陈注《片玉集》对研究清真词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陈注《片玉集》援引经书文献
    附录B 陈注《片玉集》援引史书文献
    附录C 陈注《片玉集》援引子书文献
    附录D 陈注《片玉集》援引集书文献
    附录E 陈注《片玉集》援引赋体文献
    附表F 陈注《片玉集》援引前人诗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郡斋读书志》着录唐五代别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郡斋读书志》收录唐五代别集统观
    第一节 《郡斋读书志》着录唐五代别集概况
        一、唐五代别集的着录方式
        二、唐五代别集的解题内容
    第二节 袁、衢二本的唐五代别集着录
    第三节 从《郡斋读书志》看唐五代别集在宋代的流传
        一、唐五代别集在宋之流传
        二、宋人对唐集流传之努力
    小结
第二章 《郡斋读书志》着录唐五代别集解题的史料价值
    第一节 唐五代别集解题的史料来源
    第二节 唐五代别集解题的史料考辨
        一、考辨之内容
        二、考辨之方法
    第三节 作家生平及文学现象之史料
        一、作家生平之史料
        二、文学现象之史料
    第四节 唐五代别集的版本史料
        一、版本存佚之史料
        二、版本内容之史料
    小结
第三章 《郡斋读书志》着录唐五代别集解题的文学批评价值
    第一节 晁公武的唐五代文学批评观
        一、“文以载道”的唐代文学功用观
        二、“喜清淡娴雅,厌浮俚艳丽”的唐诗风格观
        三、“文如其人”的唐诗认知观
    第二节 《郡斋读书志》唐五代文学批评之方法
        一、引证法的运用
        二、摘句法的运用
        三、比较法的运用
        四、追源溯流法的运用
    第三节 《郡斋读书志》在文学批评方面的地位
        一、承前人之余绪
        二、立后人之模范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袁衢本《郡斋读书志》唐五代别集着录一览表
致谢

(5)吴融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吴融着述考证
    第一节 吴融诗文集源流考辩
        一、诗歌集
        二、制诰一卷
        三、赋集五卷
        四、《冤债记》一卷
    第二节 吴融诗集版本考补
        一、吴融诗集版本补叙
        二、吴融诗集版本源流补正
    第三节 吴融作品考疑与辑录
        一、诗歌作品考疑和辑录
        二、其他作品辑录
    第四节 吴融作品校勘举隅
        一、异文比对
        二、吴融诗集校勘举隅
第二章 吴融诗歌创作特点及多元风貌
    第一节 吴融诗歌的抒情主题与悲凉声调
        一、一己之悲
        二、时代苦难
    第二节 多样诗风与二元审美取向
        一、绮密瑰妍的学人诗风
        二、淡泊情思与清丽诗风
    第三节 吴融两种诗风的形成及认识
第三章 吴融对元白、温李诗风的学习和接受
    第一节 吴融对元白浅近诗风的学习和接受
        一、吴融诗教说和对白居易的推崇
        二、吴融对元白诗风的接受
    第二节 吴融对温李诗风的接受
        一、题材的继承:绮艳之作
        二、表现手法的学习和接受
        三、吴融对李商隐无题诗和咏史诗的学习和接受
第四章 吴融及其诗歌在后世的影响和传播
    第一节 吴融诗名在阌乡的流播
        一、吴融寓居阌乡缘由
        二、吴融声名在阌乡的流传
    第二节 吴融诗歌在后世的传播和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吴融诗歌系年
致谢

(6)九至十世纪“才调歌诗”与士人文化 ——以韦縠《才调集》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才调歌诗”的概念界定与选题缘由
        1. “才调歌诗”的提出
        2. “才调歌诗”与“艳情诗”的区别
        3.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才调集》及相关研究综述
        1. 选家韦縠家世、生平等的考述
        2. 《才调集》版本的考述与批注本研究
        3. 《才调集》编选体例、特色与韦縠诗学思想等研究
        4. 《才调集》其他相关研究
        5. 中晚唐艳情诗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篇章安排及其说明
第一章 进士文化背景下的“唐才子”及其“才调歌诗”
    第一节 唐人进士文化与“流转”的“唐才子”
        1. 初盛唐进士文化的生成
        2. 中晚唐进士文化的裂变与浮薄士风
        3. 进士文化在晚唐士人身上的另类折射
    第二节 中晚唐进士文化内部的冲突: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
        1. 韩孟诗派:进士主流文化的“反叛者”
        2. 元白诗派:进士主流文化的“弄潮儿”
        3. 元白诗风内部的冲突:“风教”与“风情”
    第三节 中晚唐“才调”内涵的转化与“风流才子”的出现
        1. 唐人诗文中“才调观”的递嬗
        2. 中晚唐富于“才调”的风流士人及其诗歌创作
        3. “才调歌诗”的提出与韦縠的“才调观”
    小结
第二章 中晚唐“才调歌诗”的创作谱系与代际更迭
    第一节 中唐“白才子”与“元才子”的“才调歌诗”
        1. 白居易的“才调歌诗”
        2. 元稹的“才调歌诗”
    第二节 中晚唐之交杜牧与李商隐的“才调歌诗”
        1. 杜牧的“才调歌诗”
        2. 李商隐的“才调歌诗”
    第三节 晚唐温庭筠与唐末五代韦庄的“才调歌诗”
        1. 温庭筠的“才调歌诗”
        2. 韦庄的“才调歌诗”
    小结
第三章 合乐、艳色与制造浪漫:“才调歌诗”的唯美三重奏
    第一节 合乐:“才调歌诗”中的音乐之美
        1. “韵高”、“词丽”的“才调歌诗”
        2. 唐人“歌诗”与中晚唐“才调歌诗”的流行
    第二节 艳色:“才调歌诗”中的女性与恋爱书写
        1. 从对“闺怨”的模仿到“艳情”的突破
        2. 成为书写焦点的妓女
        3. 唐才女们的创作
    第三节 制造浪漫:“才调歌诗”中的才子佳人式恋爱
        1. 中晚唐时期的“才子”与“佳人”
        2. “才子”与“佳人”间的相互认同
        3. 中晚唐浪漫文化的形成
    小结
第四章 “才调歌诗”与“花间词”的暧昧界限
    第一节 五代西蜀《才调集》的编选与《花间集》的问世
    第二节 “歌”、“诗”的分离与“词”的勃兴
    第三节 “才调歌诗”与“花间词”中的绮艳世界
    第四节 “才调歌诗”中的浪漫演绎在“花间词”中的消歇
    小结
第五章 《才调集》的成书背景、时代意义及其嗣响
    第一节 西蜀文学传统与韦縠“才调观”的形成
    第二节 韦縠对五代西蜀浮艳创作风气的接纳与反拨
    第三节 蜀地诗人的没落与《才调集》的愿景
    第四节 《才调集》在明清两代的嗣响
    小结
结语: 最后的“唐才子”与最后的“唐人选唐诗”
参考文献
附录: 《才调集》中138位唐代士人相关资料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7)集成之作 研究精品——读吴在庆先生《韩偓集系年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体例, 首录韩文
二、搜罗完备, 校勘精细
三、征信有据, 系年客观
四、究考博细, 笺注准确
五、感悟深切, “按”语独到
六、附录完备, 便于来者

(8)清代唐诗总集序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前人研究成果及缺憾
    二、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意义所在
    三、唐诗总集序跋的内涵与价值
        (一) 唐诗总集概念界定
        (二) 序与跋的差异及本文所论序跋范畴
        (三) 总集与别集序跋的差异
第一章 唐诗总集编纂史述论
    第一节 清以前的唐诗总集
        一、唐五代——唐诗总集编纂的兴盛
        二、宋金元——唐诗总集编纂的低潮
        三、明代——唐诗总集编纂的复兴
    第二节 清代——唐诗总集编纂的集大成时期
        一、清代唐诗总集量大质高的特点
        二、清代唐诗总集编纂的两次高潮
        三、清代唐诗总集编选种类的齐备
第二章 清代唐诗总集的类型差异与序跋的不同特色
    第一节 选集类的序跋特色
        一、强调“精选”
        二、突出“选诗为首选人其次”的标准
    第二节 合集类的序跋特色
        一、强调“求全亦求善”
        二、突出“重在选人”的标准
    第三节 全集类的序跋特色
        一、强调“网罗赅备”
        二、突出“通观全唐”
第三章 清代唐诗总集序跋的文献学研究
    第一节 清代唐诗总集序跋的基本文献问题
        一、序跋总量情况
        二、重刻重抄本等序跋增删
        三、总集序跋入文集的删改
    第二节 序跋的文献学价值
        一、留存着者及序跋作者史料
        二、交代选诗来源
        三、鉴定版本的主要依据
第四章 清代唐诗总集序跋中体现的编纂思想
    第一节 编纂动机
        一、崇唐学唐风气
        二、不满之前编集成果
        三、企图矫正诗坛流弊
    第二节 编纂宗旨
        一、凸显“选学”为核心的“唐诗学”思想
        二、推尊雅正诗教
        三、提供后学范本
第五章 清代唐诗总集序跋与清人的诗学观
    第一节 唐诗史的认识
        一、唐诗分期问题的争论
        二、“百代之中”——中唐意义的发现
    第二节 诗歌大家的标举
        一、唐诗大家的标举
        二、各体大家的标举
    第三节 诗体的讨论
        一、诗体划分与唐人分类实际
        二、七律的尤加关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一 清代唐诗总集一览表
    附表二 清代唐诗总集序跋摘编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南宋诗歌总集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第一章 南宋诗歌总集的类型
    一 通代总集
    二 断代总集
    三 唱和诗总集
    四 题咏诗总集
    五 地方诗总集
    六 单题材诗总集
    七 家族诗总集
    八 教材类总集
    九 诗社总集
    小结
第二章 南宋诗歌总集编纂的流变、体例及特征
    第一节 南宋诗歌总集编纂的流变
        一 拓展期: 高宗至宁宗朝
        二 繁荣期: 理宗朝至宋亡
    第二节 南宋诗歌总集的编纂体例
        一 以体相分和以类相分
        二 划分等次
        三 圈点评注
    第三节 南宋诗歌总集编纂的特征
        一 自觉的流派意识
        二 强烈的本朝意识
        三 明确的实用意识
    小结
第三章 南宋的诗歌总集编纂思想
    第一节 南宋人对诗歌总集编纂意义的认识
        一 对于作者的意义
        二 对于编者的意义
        三 对于读者的意义
    第二节 南宋人论诗歌总集编纂的具体问题
        一 论编纂者的态度
        二 论编纂者的素质
        三 论编纂方法
    小结
第四章 南宋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以《天台集》为中心
    第一节 南宋地方诗歌总集概论
        一 南宋地方诗歌总集的类型
        二 南宋人的地方诗歌总集编纂观
        三 南宋地方诗歌总集与地理志编纂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 《天台集》编纂研究
        一 《天台集》的编者及成书过程
        二 《天台集》的编纂体例
        三 《天台集》的文献价值
    小结
第五章 南宋唱和诗总集的编纂——以《坡门酬唱集》为中心
    第一节 南宋唱和诗总集编纂概论
        一 南宋唱和诗总集的类型
        二 南宋唱和诗总集编纂的特点
    第二节 《坡门酬唱集》编纂研究
        一 编纂背景
        二 《坡门酬唱集》的编纂体例
        三 《坡门酬唱集》的价值与不足
    小结
第六章 南宋教材类诗歌总集的编纂——以《诗林广记》为中心
    第一节 南宋教材类诗歌总集编纂概论
        一 南宋教材类诗歌总集编纂的动因
        二 南宋教材类诗歌总集编纂的特征
    第二节 《诗林广记》编纂研究
        一 《诗林广记》的编纂体例
        二 《诗林广记》选源考
        三 《诗林广记》编纂的不足及其文献价值重估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南宋诗歌总集叙录
附录二 南宋前地方诗歌总集叙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永乐大典·诸家诗目》(唐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课题的缘起
    二、 学术界的研究综述
    三、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永乐大典·诸家诗目》的体例与诗集
    第一节 《诸家诗目》的体例
        一、 第一种体例:《文献通考》、陈振孙与晁公武的评价
        二、 第二种体例:《文献通考》、晁公武或陈振孙的评价
        三、 第三种体例:《文献通考》、序、跋和其他作家的评价
    第二节 《诸家诗目》的诗集分类
        一、 《诸家诗目》的别集
        二、 《诸家诗目》的总集
第二章 《永乐大典·诸家诗目》文献存疑价值
    第一节 《诸家诗目》的抄录与《文献通考》的不同
        一、 《诸家诗目一》的抄录与《文献通考》的不同
        二、 《诸家诗目二》的抄录与《文献通考》的不同
        三、 《诸家诗目三》的抄录和《文献通考》的不同
    第二节 《诸家诗目》的抄录与其他文本的不同
        一、 《诸家诗目一》的抄录和其他文本的不同
        二、 《诸家诗目二》的抄录和其他文本的不同
        三、 《诸家诗目三》的抄录与其他文本的不同
    第三节 抄录的差异
        一、 脱了一个“也”字
        二、 重复的词语会删去
        三、 在选录中删去和诗人评论无关的词语
        四、 玄与元、秘与秘、大与太互换
    第四节 《诸家诗目》在文献学研究中的价值
        一、 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
        二、 了解学术的演变情况`
        三、 掌握古典文献的整理
第三章 《永乐大典·诸家诗目》的唐诗观
    第一节 唐人的唐诗观
        一、 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的唐诗观
        二、 韩愈的唐诗观
        三、 杜牧的唐诗观
    第二节 宋人的唐诗观
        一、 宋代作家的唐诗观
        二、 宋代诗话中的唐诗观
        三、 宋人在咏史诗所体现的唐诗观
    第三节 元人的唐诗观
        一、 王景初的唐诗观
        二、 刘将孙的唐诗观
        三、 黄溍的唐诗观
        四、 赵孟頫的唐诗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韩偓诗的编集、流传与版本(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研究[D]. 范丽琴.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周祖譔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J]. 陈逸鸣. 厦大中文学报, 2021(00)
  • [3]陈元龙《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研究[D]. 王亚杰. 河南大学, 2020(02)
  • [4]《郡斋读书志》着录唐五代别集研究[D]. 王孟云. 河南大学, 2019(01)
  • [5]吴融及其诗歌研究[D]. 雷学洪.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6]九至十世纪“才调歌诗”与士人文化 ——以韦縠《才调集》为中心[D]. 周芷娴.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集成之作 研究精品——读吴在庆先生《韩偓集系年校注》[J]. 葛小禾,韩震军.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8]清代唐诗总集序跋研究[D]. 张敬雅.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 [9]南宋诗歌总集编纂研究[D]. 吕维.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4)
  • [10]《永乐大典·诸家诗目》(唐诗)研究[D]. 宁亚平.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韩熙诗的编纂、流传与译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