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姜主要病害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满益龙,刘佳,周勇,朱航,刘哲铭,朱哲远,范胜平,周小毛[1](2021)在《汝城县小黄姜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防治方法》文中提出小黄姜是汝城县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病虫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汝城小黄姜的产量和品质,给小黄姜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于2020—2021年对汝城县小黄姜田间病虫害进行了调查,明确了该地区小黄姜的主要病害有姜瘟病、茎基腐病、炭疽病、叶枯病、纹枯病和斑点病等,主要虫害有根结线虫、姜螟、姜蛆、斜纹夜蛾和地下害虫等,对各病虫害的田间危害症状、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汝城小黄姜病虫害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指导。
王佳[2](2021)在《我国部分省市草莓种苗病毒种类检测与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草莓保护地栽培面积的增加和无性繁殖种苗的繁殖与调运,草莓病毒病的发生与流行日益严重。为明确侵染我国部分省市草莓种苗的病毒种类,本文应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对来自北京、河北、内蒙古、四川、辽宁、云南和陕西7个省市草莓种苗病毒病进行检测,经RT-PCR验证发现仅在‘红颜’种苗中检出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草莓斑驳病毒(strawberry mottle virus,SMo V)和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trawberry mild yellow edge virus,SMYEV)3种病毒,病毒复合侵染普遍发生。不同省市的‘红颜’种苗病毒检出率和病毒种类具有明显差异,且检出的SVBV和SMo V分离物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98%~99.8%和98.12%~99.34%。SMYEV辽宁分离物lnhy26的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与中国甘肃分离物sy02的同源性高达99.02%。为进一步明确不同品种草莓种苗病毒病发生情况,对来自北京和河北的33个品种草莓种苗病毒病进行调查及RT-PCR检测,明确侵染不同草莓品种的主要病毒种类是SVBV、SMo V、SMYE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4种病毒,且存在8种不同的病毒复合侵染类型。不同品种的草莓种苗病毒检出率和病毒种类具有明显差异。不同品种草莓种苗上检出的SVBV和SMo V分离物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51%~100%和91.11%~100%。SMYEV北京爱莎分离物bjash6的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与中国甘肃分离物sy02同源性为98.31%。2个CMV不同品种分离物的部分cp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隶属亚组ⅠA。为明确SMYEV辽宁分离物lnhy26的分子变异情况,扩增获得SMYEV辽宁分离物lnhy26约5 890 nt的核苷酸序列,其ORF1~ORF5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 Bank上已登录的分离物的同源性为84.29%~99.0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87%~99.17%,基因重组分析均未发现重组事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同一植株不同叶片中的SVBV和SMo V的含量差异显着,距离生长点较远的叶片SVBV含量较多,而SMo V与之相反。
张智勇[3](2021)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九龙街道小黄姜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文中研究指明1小黄姜价值1.1食用价值小黄姜是常食蔬菜之一,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多种物质,例如维生素、无机盐、蛋白质及纤维素等,同时也含有一些特殊成分,例如姜辣素、姜油酮及姜稀酚等。当前,小黄姜已经成为餐饮行业的必需品,可除腥、去臊及去臭。
李星月,向运佳,李其勇,符慧娟,倪建英,周小刚,张鸿[4](2020)在《四川丘区旱作生物灾害发生种类及其危害》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生物灾害是一类重要的自然灾害,它是指有害生物(包括病毒、细菌、菌物、有害植物、有害动物等)种群数量大暴发对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威胁或重大危害,主要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等。四川丘区农作物生物灾害种类多、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重,严重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通过结合四川丘区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开展了生物灾害的灾害种类、为害情况、为害趋势、为害加重原因等几方面的大量资料分析研究。文章总结了丘区旱作生物灾害发生的种类和其为害情况,提出防治策略"植物检疫为前提,农业措施防治为基础,物理措施为支撑,生物措施为重点,化学防治为保障"。掌握丘区生物灾害的发生种类及为害规律,有利于对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方法,并为减少在丘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损失提供了研究方向。
纪彦鸿,柳代善[5](2019)在《洋县黄姜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黄姜学名为盾叶薯蓣,属薯蓣科,为多年生藤本植物,是工业上提炼皂素和提制淀粉的重要化工原料,可合成50多种激素类药物。作为起始原料,其需求量愈来愈大,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洋县是秦巴山区黄姜种植适生区和重点县,常年种植黄姜1.6万亩。黄姜生产是我县浅山丘陵区农户勤劳致富的支柱产业,也是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的一项短、平、块项目。现将黄姜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合理选地,精细整地洋县浅山丘陵区土壤以黄褐土和水稻土为主,土壤有机
李晋华[6](2018)在《小黄姜(Zingiber officainale Rosc)人工种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姜是一种药食两用作物,具有很高经济价值。贵州省六盘水市小黄姜是姜的一个品种,因其纤维细、姜油含量高、口感好,有很好的市场竞争力。小黄姜在生产上通常采用无性繁殖方式生产种苗,繁殖系数低,反复重茬栽培导致小黄姜体内病毒积累、品种退化、品质下降等问题。人工种子技术可保证品种优良性状的遗传稳定性,在生产上应用,可提高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通过对小黄姜人工种子技术进行探索,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小黄姜人工种子制作技术采用茎尖脱毒与热处理脱毒两种方法获得小黄姜脱毒丛生芽作为人工种胚,以4.0%海藻酸钠、2.0%壳聚糖和2.0%氯化钙制作人工种皮,以MS+4.0mg/L+6-BA+1.0mg/L NAA+0.3%活性炭+0.1 mg/L青霉素+0.1%苯甲酸钠+2.0%蔗糖制作人工胚乳,络合时间为10 min时,包埋得到的人工种子,在无菌环境条件下萌发率与成苗率分别达到86.67%和83.33%。(2)小黄姜人工种子贮藏与萌发采用小黄姜人工种子制作技术包埋获得的小黄姜人工种子,用于贮藏与萌发试验。结果表明,人工种子在4℃贮藏10 d时,萌发率和成苗率最高,分别为63.33%和60.00%。在自然条件下,对人工种子喷施MS培养基+6-BA+NAA(浓度为1mg/L)以后,播种在复合基质(营养土:蛭石=2:1)中,萌发率与成苗率分别为61.67%和58.33%。说明本研究的贮藏和萌发条件有利于人工种子萌发生长。(3)小黄姜人工种子组培苗的病毒检测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对人工种子组培苗TMV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对照组小黄姜姜苗TMV浓度为3.336μg/L,而人工种子组培苗的TMV浓度平均值为0.4863μg/L。小黄姜人工种子TMV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茎尖脱毒与热处理脱毒两种方法相结合获得小黄姜脱毒丛生芽作为人工种胚可制成含TMV浓度低的人工种子。
郭志鹏[7](2018)在《30个苜蓿品种抗病毒感染特征及苜蓿花叶病毒分子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牧草作物之一,而苜蓿病毒病害的发生给苜蓿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明确苜蓿病毒种类、筛选抗病品种对苜蓿病毒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代测序技术突破了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无法检测未知病毒的局限性,目前已成为病毒检测鉴定的前沿技术之一。本研究通过对30个苜蓿品种的病毒病发病情况进行田间调查,利用多指标综合比较各苜蓿品种的抗性,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苜蓿品种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检测了河南地区30个苜蓿品种中的病毒病的种类,通过contigs拼接和比对在30个苜蓿品种中均检测出了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并对AMV来源的小RNA进行深度分析,进一步探讨苜蓿在抵抗AMV入侵时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分为三个试验:试验一:30个苜蓿品种对病毒病的田间抗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所有苜蓿品种的田间发病率均超过94%,病情指数范围为31.53~55.50;(2)30个苜蓿品种中,抗性较强的品种有1个,抗性一般的品种有6个,其余23个品种的抗性较差,分别占供试品种的3.33%,20.00%和76.67%;(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性较强的射手2号与其他苜蓿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远。试验二:小RNA深度测序鉴定苜蓿花叶病毒。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Velvet软件将利用深度测序技术得到的小RNA序列进行组装拼接,拼接的序列总长为7217 nt,占AMV全长(共8274 nt)的87.23%。(2)根据AMV来源的si RNA、定位在AMV基因组上的contigs以及对应的参考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对AMV进行PCR扩增,割胶回收和克隆测序。共扩增到5344 bp的片段,与AMV基因组的同源性高达96%;其中,与AMV的外壳蛋白基因组份的同源性为99%。(3)利用MEGA软件对AMV外壳蛋白基因组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本研究扩增得到的AMV分离物与AMV韩国分离物的亲缘关系较近,与AMV伊朗分离物的亲缘关系较远。试验三:苜蓿花叶病毒来源的小RNA的深度分析。结果表明:(1)AMV三个基因组来源的si RNA的极性分布差异较大,来自AMV三个基因组正义链的si RNA数量均高于来自负义链的si RNA数量;(2)AMV三个基因组来源的si RNA的长度分布几乎一致,其中长度为21 nt和22 nt的si RNA占主要部分;(3)AMV三个基因组来源的si RNA的5’碱基偏好性有所不同,其中,以“U”或“C”开头的AMV来源的si RNA要比以“A”或“G”开头的多,并且,在AMV来源的不同长度的si RNA中也遵循这样的规律;(4)AMV三个基因组来源的si RNA的热点分布区域差异较大,AMV-RNA1来源的si RNA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AMV-RNA1基因组600~800位置;AMV-RNA2来源的si RNA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AMV-RNA2基因组1190~1370位置;AMV-RNA3来源的si RNA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AMV-RNA3基因组1241~1580位置。
李德文,王少铭,罗莉斯,于二汝,冷家归,候颖辉[8](2018)在《小黄姜高产高效示范与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为小黄姜在贵州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在贞丰县和普定县开展小黄姜高产高效栽培示范,从姜种选择、播种、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小黄姜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杨松宸[9](2017)在《小黄姜(Zingiber officainale Roscoe)脱毒苗快繁及遗传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也称生姜,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姜分为小种姜、大种姜、山姜(野姜)等品种,习惯把小种姜叫“小黄姜”。六盘水市折溪乡小黄姜因姜油和姜辣素含量较普通生姜高,具有较强的市场优势。然而姜败育,不能形成种子,因此必须使用无性繁殖,但长期进行无性繁殖会导致的品种退化及品质差等问题。研究并建立六盘水小黄姜脱毒脱菌苗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可以大面积提高六盘水小黄姜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以折溪小黄姜为材料,对其脱毒脱菌苗组培再生体系及遗传变异情况进行探索,以期为小黄姜脱毒脱菌组培苗的大规模生产推广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小黄姜姜芽脱菌条件的优化本研究表明在剥去4层姜芽外层组织后,用75%酒精处理30s,结合0.1%升汞处理不同时间(0、3、6、9mins),得出75%酒精处理30s,0.1%升汞处理3min为最佳消毒组合;剥去不同的姜芽外层层数(09层)后用75%酒精处理30s,0.1%升汞处理3min得出剥去46层后,外植体的消毒率最高,死亡率最低。(2)小黄姜姜芽培养基优化本研究采用L9(32)正交的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素萘乙酸(1-naphthylacetic acid,NAA)和细胞分裂素6-苄氨基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组合对六盘水小黄姜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接种3个月后,正交组平均长出丛生芽1.7个,根3.1条。通过分析发现,当培养基中激素含量为1.0 mg/L NAA和4.0 mg/L 6-BA时,小黄姜丛生芽和根的分化生长具有较显着的优势,平均长出丛生芽4.1个,根12条。由此得出,该激素浓度条件可以很好的促进六盘水折溪小黄姜组培苗丛生芽和根的分化及生长。(3)小黄姜脱毒组培苗病毒检测采用酶联检测方法对脱毒组培苗的TMV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未脱毒小黄姜苗TMV含量平均为3.3174μg/L,而脱毒组培苗的TMV含量平均值为0.2995μg/L。经脱毒处理的组培苗TMV值均低于未处理组,表明结合茎尖脱毒与热处理脱毒可以有效降低小黄姜体内的TMV。(4)小黄姜脱毒组培苗遗传变异检测以哥伦比亚大学最新发布的第九套ISSR引物,对8个不同地方的小黄姜地区DNA进行PCR扩增。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5条引物,825,834,846,881,895。取八次继代脱毒苗各3株,提取DNA,利用筛选出来的引物分别去扩增,结果表明继代8次的组培苗没有发生遗传物质变异。
胡鲜梅[10](2017)在《生姜茎基腐病病原菌的鉴定与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姜茎基腐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和种子传播病害,目前对生姜茎基腐病的防治主要基于化学农药和肥料,开发替代型的环境友好型药剂势在必行。山东省生姜栽培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生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生姜病害的发生也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生姜茎基腐病的发生尤为严重,给姜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已成为生姜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本实验通过采集病样,在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对生姜茎基腐病病原菌进行研究。通过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生物防治实验,以期为生姜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山东省安丘生姜种植基地的不同发病地区,采集生姜茎基腐病病株60余株。分离纯化后,得到的病原菌腐霉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符合Koch法则。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得到三种不同的病原菌腐霉,分别是刺腐霉(Pythium spinosum)、群结腐霉(P.myriotylum)、林栖腐霉(P.sylvaticum)。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活体组织法测定了甲壳胺对P.myriotylum、P.spinosum、P.sylvaticum的抑制作用,结果得到甲壳胺对3种腐霉均有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422.7112 mg/L、401.6995 mg/L、446.9107 mg/L。活体组织实验结果表明,甲壳胺可有效抑制生姜茎基腐病的生长。3、采用显微观察照相技术观察甲壳胺处理后的腐霉菌丝形态的变化。观察显示甲壳胺处理后的菌丝膨大、扭曲,分枝增多,菌丝内部出现空泡化。4、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比较用甲壳胺处理的群结腐霉病原菌菌和对照组的表达差异。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共获得了77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237个上调基因,533个下调基因。将差异表达基因与GO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注释,经功能富集后发现,一些涉及跨膜运输有关的基因以及一些与跨膜运输有关的酶的活动发生改变。5、采用常规土样分离法对生姜不同发病地中的腐霉含量进行了测定。对安丘和昌邑发生生姜茎基腐病不同程度的地块进行土壤含菌量测定。测定结果是不发病地块每克土壤含菌量1-100个,重病地块每克土壤含菌量800-2500个。结果表明腐霉含菌量越高,生姜茎基腐病发病越重。6、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植物精油对腐霉的抑菌活性,从中筛选出4种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植物精油,分别是月桂精油、肉桂精油、天竺葵精油和丁香酚精油。丁香酚对供试腐霉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精油浓度在50 mg/L时,对三种腐霉的抑菌率均达到50%以上。浓度为150 mg/L时,4种精油对三种腐霉的抑菌率达到50%100%。7、本实验过田间防治技术研究了甲壳胺对生姜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田间试验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甲壳胺对生姜茎基腐病的防效可达到98.02%,增产51.14%。相比较其他的药剂可以明显预防生姜茎基腐病的发生,从而提高产量,有较高的投产使用优势。
二、黄姜主要病害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姜主要病害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汝城县小黄姜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汝城小黄姜常见病害发生与危害及防治方法 |
1.1 姜瘟病 |
1.1.1 田间危害症状 |
1.1.2 发生流行规律 |
1.1.3 防治方法 |
1.2 茎基腐病 |
1.2.1 田间危害症状 |
1.2.2 发生流行规律 |
1.2.3 防治方法 |
1.3 炭疽病 |
1.3.1 田间危害症状 |
1.3.2 发生流行规律 |
1.3.3 防治方法 |
1.4 叶枯病 |
1.4.1 田间危害症状 |
1.4.2 发生流行规律 |
1.4.3 防治方法 |
1.5 纹枯病 |
1.5.1 田间危害症状 |
1.5.2 发生流行规律 |
1.5.3 防治方法 |
1.6 斑点病 |
1.6.1 田间危害症状 |
1.6.2 发生流行规律 |
1.6.3 防治方法 |
2 汝城小黄姜常见虫害发生与危害及防治方法 |
2.1 根结线虫 |
2.1.1 田间危害症状 |
2.1.2 发生流行规律 |
2.1.3 防治方法 |
2.2 姜 螟 |
2.2.1 发生与危害 |
2.2.2 防治方法 |
2.3 姜 蛆 |
2.3.1 发生与危害 |
2.3.2 防治方法 |
2.4 斜纹夜蛾 |
2.4.1 发生与危害 |
2.4.2 防治方法 |
2.5 地下害虫 |
2.5.1 发生与危害 |
2.5.2 防治方法 |
3 小 结 |
(2)我国部分省市草莓种苗病毒种类检测与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我国草莓病毒病的发生现状 |
2 侵染草莓的主要病毒分子变异和株系划分研究进展 |
2.1 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 |
2.2 草莓斑驳病毒(Strawberry mottle virus,SMo V) |
2.3 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trawberry mild yellow edge virus,SMYEV) |
2.4 草莓皱缩病毒(Strawberry crinkle virus,SCV) |
2.5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
3 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在植物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
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植物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基于小RNA深度测序技术鉴定侵染我国部分省市草莓种苗的病毒种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方法 |
1.4 病毒检出率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RNA深度测序检测结果 |
2.2 RT-PCR检测结果 |
2.3 草莓病毒病典型症状 |
2.4 不同产地草莓种苗感染病毒的情况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品种的草莓种苗病毒病调查与检测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草莓组织总RNA的提取和RT-PCR检测 |
1.3 序列测定和分析比较 |
1.4 病毒检出率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T-PCR检测结果 |
2.2 草莓病毒病典型症状 |
2.3 不同品种的草莓种苗感染病毒情况 |
3 讨论 |
第四章 SMYEV辽宁分离物lnhy26 基因序列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草莓组织总RNA的提取和RT-PCR检测 |
1.3 序列测定和拼接 |
1.4 序列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MYEV辽宁分离物lnhy26 基因序列测定 |
2.2 基因序列同源性与系统进化树分析 |
2.3 基因序列重组分析 |
2.4 田间症状 |
3 讨论 |
第五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VBV和 SMo V的含量 |
1 材料及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草莓组织总RNA的提取和反转录体系 |
1.4 重组质粒的稀释和拷贝数计算 |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1.6 引物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VBV和 SMo V重组质粒的浓度和纯度测定 |
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3 草莓叶片总RNA的浓度和纯度检测 |
2.4 草莓叶片中SVBV和 SMo 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
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大豆黑斑病病原菌鉴定 |
作者简介 |
(3)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九龙街道小黄姜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黄姜价值 |
1.1 食用价值 |
1.2 药用价值 |
2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九龙街道小黄姜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
2.1 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
2.1.1 姜瘟病 |
2.1.2 叶枯病 |
2.1.3 炭疽病 |
2.1.4 纹枯病 |
2.1.5 根腐病 |
2.2 常见虫害及防治方法 |
2.2.1 螟虫 |
2.2.2 甜菜夜蛾 |
2.2.3 地下害虫 |
(4)四川丘区旱作生物灾害发生种类及其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农业生物灾害的种类 |
1.1 农业生物灾害的类别[5] |
1.2 四川丘陵旱作主要病虫害种类 |
1.2.1 小麦 |
1.2.2 玉米 |
1.2.3 油菜 |
1.2.4 薯类 |
1.2.5 大豆 |
1.2.6蔬菜 |
1.2.7 果树 |
2 农业生物灾害的为害 |
2.1 生物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
2.2 农业生物灾害发生为害的趋势 |
2.3 农业生物灾害为害加重的原因 |
3 四川丘陵旱作不同作物生物灾害发生情况 |
3.1 小麦 |
3.2 玉米 |
3.3 油菜 |
3.4 薯类 |
3.5 大豆 |
3.6 蔬菜 |
3.7 果树 |
4 展望 |
(5)洋县黄姜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合理选地, 精细整地 |
2 施足底肥 |
3 选好姜种, 保证苗齐苗壮 |
4 适期播种 |
4.1 姜种消毒: |
4.2 播种时间: |
5 栽种方式 |
6 田间管理 |
6.1 搭架: |
6.2 除草: |
6.3 补施追肥。 |
6.4 培土。 |
7 适时防治病虫害 |
7.1 起垄排湿: |
7.2 增施磷、钾肥, 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减轻病虫危害程度。 |
7.3 多菌灵浸种: |
7.4 化学防治: |
(6)小黄姜(Zingiber officainale Rosc)人工种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姜的药用价值及种植 |
2 人工种子 |
2.1 人工种胚 |
2.2 人工胚乳 |
2.3 人工种皮 |
2.4 人工种子的包埋 |
2.5 人工种子的贮藏 |
2.6 人工种子的防腐 |
2.7 人工种子的应用前景 |
3 病毒检测 |
3.1 血清学检测法 |
3.2 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EM)检测法 |
3.3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法 |
3.4 核酸序列扩增(Nucleic acid sequence based amplification,NASBA)检测技术 |
3.5 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人工种子技术条件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人工种胚诱导 |
2.2 人工种皮的制备及优化 |
2.3 人工胚乳的筛选 |
2.4 萌发基质及条件的筛选 |
2.5 贮藏条件的筛选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影响种子成形、萌发和成苗的人工种皮成分及络合时间 |
3.2 影响种子萌发和成苗的人工胚乳成分 |
3.3 影响种子萌发和成苗的萌发基质及条件 |
3.4 影响种子萌发和成苗的贮藏条件 |
4 讨论 |
第三章 小黄姜幼苗的TMV病毒检测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TMV标准曲线的制作 |
3.2 小黄姜人工种子幼苗TMV浓度测定 |
3.3 小黄姜幼苗和人工种子幼苗TMV浓度测定 |
4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30个苜蓿品种抗病毒感染特征及苜蓿花叶病毒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苜蓿病毒研究进展 |
1.1.1 危害苜蓿的主要病毒种类 |
1.1.2 植物对病毒的防御反应 |
1.2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生物学检测法 |
1.2.2 电子显微镜检测法 |
1.2.2.1 电镜负染检测法 |
1.2.2.2 电镜超薄切片法 |
1.2.2.3 免疫电镜检测法 |
1.2.3 血清学检测法 |
1.2.4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
1.2.4.1 聚合酶链式反应 |
1.2.4.2 核酸杂交技术 |
1.2.4.3 双链RNA电泳技术 |
1.2.4.4 DNA微阵列技术 |
1.2.5 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法 |
1.2.5.1 第二代测序技术平台 |
1.2.5.2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植物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
1.3 植物病毒病的防治 |
1.3.1 农艺防治 |
1.3.2 物理防治 |
1.3.3 化学防治 |
1.3.4 交互保护 |
1.3.5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选育抗病品种 |
1.4 展望 |
2 引言 |
3 30个苜蓿品种对病毒病的田间抗性初步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材料 |
3.1.2 田间实验设计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4 数据统计分析 |
3.1.5 苜蓿病毒种类的分子生物学验证 |
3.1.5.1 苜蓿病样总RNA的提取 |
3.1.5.2 cDNA的合成 |
3.1.5.3 高保真DNA聚合酶扩增反应 |
3.1.5.4 PCR产物的纯化 |
3.1.5.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3.1.5.6 连接 |
3.1.5.7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转化 |
3.1.5.8 菌落PCR检测 |
3.1.5.9 质粒DNA的提取 |
3.1.5.10 测序与序列比对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苜蓿病毒病的田间症状类型 |
3.2.2 苜蓿样品病毒病的检测 |
3.2.3 苜蓿病毒病的田间发病情况 |
3.2.4 苜蓿病毒病对30个紫花苜蓿品种表观指标的影响 |
3.2.5 苜蓿病毒病对30个紫花苜蓿品种叶茎比的影响 |
3.2.6 不同苜蓿品种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3.2.7 不同苜蓿品种之间抗病指标的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小RNA深度测序鉴定苜蓿花叶病毒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苜蓿病样总RNA的提取 |
4.1.3 苜蓿病样总RNA的质量评估与检测 |
4.1.4 苜蓿病样小RNA深度测序 |
4.1.5 苜蓿病样小RNA文库的构建及库检 |
4.1.5.1 苜蓿病样小RNA文库的构建 |
4.1.5.2 苜蓿病样小RNA文库的库检 |
4.1.6 苜蓿病样小RNA上机测序 |
4.1.7 苜蓿病样小RNA深度测序的数据分析 |
4.1.8 苜蓿病毒种类的分子生物学验证 |
4.1.9 苜蓿花叶病毒基因组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苜蓿病样小RNA深度测序结果 |
4.2.2 小RNA的拼接及苜蓿花叶病毒的筛查 |
4.2.3 苜蓿花叶病毒基因组克隆和序列分析 |
4.2.4 苜蓿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组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苜蓿花叶病毒来源的小RNA的深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苜蓿病样RNA的提取 |
5.1.3 苜蓿病样总RNA的质量评估与检测 |
5.1.4 苜蓿病样小RNA深度测序 |
5.1.5 苜蓿病样小RNA文库的构建及库检 |
5.1.6 苜蓿病样小RNA上机测序 |
5.1.7 苜蓿病样小RNA深度测序的数据分析 |
5.1.8 苜蓿花叶病毒来源的小RNA深度测序的数据分析 |
5.1.9 苜蓿花叶病毒来源的小RNA的热点区域的二级结构预测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苜蓿花叶病毒来源的siRNA的数量统计 |
5.2.2 苜蓿花叶病毒来源的siRNA的极性分布 |
5.2.3 苜蓿花叶病毒来源的siRNA的长度分布 |
5.2.4 苜蓿花叶病毒来源的siRNA的5’碱基偏好性 |
5.2.5 苜蓿花叶病毒来源的siRNA的热点区分布 |
5.2.6 苜蓿花叶病毒来源的siRNA的热点区二级结构预测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8)小黄姜高产高效示范与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示范点概况 |
2 供试材料 |
3 示范过程 |
4 示范结果 |
5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5.1 姜地选择与整地 |
5.2 姜种选择与处理 |
5.3 施足基肥, 适期播种 |
5.4 看苗追肥, 注意排水防涝 |
5.5 综合防治病虫害 |
5.5.1 姜瘟病 |
5.5.2 茎基腐病 |
5.5.3 姜斑点病 |
5.5.4 姜炭疽病 |
5.5.5 姜螟 (钻心虫) |
5.5.6 小地老虎 (土蚕) |
5.6 根据用途, 适时采收 |
(9)小黄姜(Zingiber officainale Roscoe)脱毒苗快繁及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姜的综述 |
2 植物脱毒方法 |
2.1 热处理脱毒 |
2.2 茎尖脱毒 |
2.3 冷疗法脱毒 |
2.4 热处理结合茎尖脱毒 |
3 姜的组培快繁 |
3.1 外植体的选择 |
3.2 外植体的消毒 |
3.3 培养基的选择 |
3.4 生长调节物质的选择 |
4 病毒检测 |
4.1 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
4.2 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 |
4.3 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 EM)检测法 |
4.4 第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CS)检测法 |
5 遗传变异检测技术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六盘水折溪小黄姜的组培快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度处理姜芽对组培苗长势的影响 |
2.2 外层组织数对外植体组织培养的影响 |
2.3 不同升汞处理时间对污染率和存活率的影响 |
2.4 不同激素培养对组培苗分化及增殖的影响 |
2.5 小黄姜茎尖再生过程 |
3 讨论 |
第三章 小黄姜TMV病毒检测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TMV标准曲线的制作 |
2.2 组培苗TMV含量测定 |
2.3 未脱毒处理植株和脱毒处理小黄姜组培苗TMV含量 |
3 讨论 |
第四章 小黄姜遗传变异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2.2 ISSR-PCR反应条件优化 |
2.3 ISSR引物的筛选 |
2.4 小黄姜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5 折溪小黄姜脱毒苗遗传变异检测 |
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附录 |
致谢 |
(10)生姜茎基腐病病原菌的鉴定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
1.1 生姜茎基腐病的研究进展 |
1.1.1 生姜茎基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
1.1.2 生姜茎基腐病的病原研究现状 |
1.2 腐霉菌的危害 |
1.2.1 腐霉菌的分类地位 |
1.2.2 腐霉菌的形态特征 |
1.2.3 腐霉菌的病害种类 |
1.2.4 腐霉菌的分离和检测方法 |
1.2.5 目前防治腐霉菌的方法 |
1.3 甲壳胺的研究 |
1.3.1 甲壳胺的应用范围 |
1.3.2 甲壳胺的抑菌作用机理 |
1.4 转录组及高通量测序 |
1.4.1 转录组学 |
1.4.2 转录组测序的方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
2.1 病株的采集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病原菌的分离及显微镜观察 |
2.3.2 致病性测定 |
2.3.3 病原菌测序鉴定 |
2.3.4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测定 |
2.3.5 不同浓度甲壳胺的抑菌实验 |
2.3.6 甲壳胺对腐霉菌丝形态的影响 |
2.3.7 甲壳胺对群结腐霉转录组的影响 |
2.3.8 田间防治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
3.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
3.2 致病性测定 |
3.3 测序分析 |
3.4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测定 |
3.4.1 10种植物精油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
3.4.2 月桂油、肉桂油、丁香酚油、天竺葵油对3种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
3.5 甲壳胺对3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3.6 甲壳胺对腐霉菌丝形态的影响 |
3.7 田间防治实验 |
3.8 甲壳胺对群结腐霉转录组的影响 |
3.8.1 RNA的提取 |
3.8.2 原始序列统计 |
3.8.3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3.8.4 基因功能注释 |
3.8.5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3.8.6 GO富集分析 |
3.8.7 KEGG富集分析 4 讨论 |
4.1 生姜茎基腐病的病原鉴定 |
4.2 植物精油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
4.3 甲壳胺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
4.4 甲壳胺对群结腐霉转录组的影响 5 结论 |
5.1 生姜茎基腐病的病原鉴定 |
5.2 植物精油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
5.3 甲壳胺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
5.4 甲壳胺对群结腐霉转录组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黄姜主要病害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汝城县小黄姜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防治方法[J]. 满益龙,刘佳,周勇,朱航,刘哲铭,朱哲远,范胜平,周小毛. 湖南农业科学, 2021(11)
- [2]我国部分省市草莓种苗病毒种类检测与序列分析[D]. 王佳.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3]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九龙街道小黄姜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J]. 张智勇.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1(03)
- [4]四川丘区旱作生物灾害发生种类及其危害[J]. 李星月,向运佳,李其勇,符慧娟,倪建英,周小刚,张鸿. 农学学报, 2020(02)
- [5]洋县黄姜高产栽培技术[J]. 纪彦鸿,柳代善. 农民致富之友, 2019(06)
- [6]小黄姜(Zingiber officainale Rosc)人工种子技术研究[D]. 李晋华. 贵州大学, 2018(05)
- [7]30个苜蓿品种抗病毒感染特征及苜蓿花叶病毒分子鉴定[D]. 郭志鹏.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8]小黄姜高产高效示范与栽培技术[J]. 李德文,王少铭,罗莉斯,于二汝,冷家归,候颖辉. 耕作与栽培, 2018(02)
- [9]小黄姜(Zingiber officainale Roscoe)脱毒苗快繁及遗传变异研究[D]. 杨松宸. 贵州大学, 2017(04)
- [10]生姜茎基腐病病原菌的鉴定与防治[D]. 胡鲜梅.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