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颖[1](2021)在《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体育的高速发展成为了促进我国综合实力发展的因素之一。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是曲折的。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建立,不仅扩大了全区大学生的体育活动空间,还推动了全区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与改革,为全区的高校搭建了交流与学习的桥梁。本文以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为研究对象,以非营利组织治理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概况,发展经历,发展的基本状况包括:职能的履行情况、性质的基本特征、规章制度与内部监管制度情况、内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情况、协会的资源与经费情况、以及协会的宣传方式情况,教师对协会的认知情况及参与情况及协会发挥的作用等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是经过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注册、教育厅主管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职能履行的不够充分,政府参与过多,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机制、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缺少监督管理部门和制度。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内部组织结构及相关部门的设立过于形式主义。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人力资源水平低下,存在工作人员配比不足的问题。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过于依靠政府,经费来源比较单一,致使经费比较匮乏。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方式单一。针对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发展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以下建议,为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需要进一步明确组织宗旨和目标,完善职能并准确定位。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大力度为协会提供政策支持,减少直接干预,使协会更大发挥和体现其职能和作用。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要完善组织内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监督体系,提高公信力。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应优化组织结构,增加独立的财务部门、商务部门和宣传部门,负责协会的资金运转、实体运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提高自身造血能力,为协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需要增加工作人员数量,各部门要配齐相应的工作人员,明确部门职责,真正地为高校学生和教师服务。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宣传方式,例如,建立网站、公众号平台,与媒体平台合作对赛事进行直播,提高协会的知名度,让更多地人深入了解协会。
高燕[2](2021)在《自媒体背景下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建设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视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是加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对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自媒体的优势与高校体育社团深度融合,改进并创新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模式,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本论文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掌握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借鉴优秀社团的建设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媒体背景下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路径。研究结论如下:1.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社团项目涉及广泛,包含了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项目,是全校第二大类的学生社团。其中,社团规模以中等水平为主,社团成员以大一、大二学生居多,且女生比例较高;学生参与社团的动机良好,以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强身健体、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主。在纳新宣传方面,多以传统宣传方式为主,少以QQ、微信等网络媒体为辅。在社团活动组织方面,活动内容多以日常训练、技能培训、正式比赛为主;活动场地以学校免费提供为主,活动器材以学员自备为主;活动经费来源渠道较窄,多以学校拨款资助为主,少以收取会费为辅,社团总体消费水平不高。在社团管理方面,学生体育社团注册后受校团委的统一领导,并对其有着明确的奖惩制度,但在内部管理上,缺乏一定的监督和管控。2.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校对体育社团建设的投入不足;社团管理队伍和培训机制不健全;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内容相对单一;学生体育社团内部管理不够规范,没有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围。3.通过自媒体对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的优势分析,研究发现自媒体拓宽了体育社团的宣传渠道,优化了社团成员的沟通方式,扩大了体育社团的活动空间,便捷了社团的活动组织与日常管理,使社团工作更加的效率化。4.对哈尔滨师范大学优秀的S.K轮滑社进行个案分析,其建设经验有:不断完善社团的管理制度,创新社团的活动形式,扩大社团的宣传与交流,丰富社团的文化内涵,使社团工作与自媒体技术有机融合。5.针对自媒体背景下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再借鉴S.K轮滑社的建设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媒体背景下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的发展路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自媒体素养和能力;借助自媒体技术,完善社团发展所需的客观条件;调整管理方式,增强社团成员的线上交流与合作;融入网络创新元素,丰富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利用多媒体联动宣传,增加社团影响力和吸引力;搭建自媒体平台,加强与区域高校体育社团联盟。
韩广洲[3](2021)在《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江阴高级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人际交往能力被列为人才应具备五项核心能力之一。我国教育领域也认同此观点,所以培养学生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直是我国教育目标之一。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原因,现如今许多高中学生出现一定的社交障碍,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体育社团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在完善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它打破了班级和年级的界限,使不同的学生参与进来,有利于结识新朋友,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积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探讨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个维度的影响,为高中体育社团的开展及提高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一些合理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开展情况良好,每月至少开展2次社团活动,每次活动时间在30-61分钟之间,开展的项目以传统运动项目为主,社团经费来源为学校拨款。2、江阴高级中学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有75%的成员善于交际。3、参加体育类社团成员与不参加体育类社团成员人际交往能力在交际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4<0.05),其它维度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不同年级的体育社团成员人际交往能力在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性别方面,只在异性交往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5<0.01),其它维度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每次体育社团开展的时间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体育社团开展频率方面,与交谈维度(p=0.018)、交际维度(p=0.012)、待人待物维度(p=0.040)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分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8<0.01)。6、体育社团人数在总分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27<0.05);活动形式在异性交往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2<0.05);运动负荷在异性交往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5<0.01)。7、通过体育社团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1)引导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促进身心健康发展;2)开展丰富多样体育社团,扩大学生交流平台;3)增加体育社团资源配置,合理控制师生配比;4)丰富体育社团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相互交流;5)合理增加活动时间频率,科学控制运动负荷;6)加强社团管理监督力度,完善体育社团建设。
陈少华[4](2021)在《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网球运动是高雅、文明、时尚的运动,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诚实守信、谦虚自信、自强不息。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网球运动在高校中逐渐推行和普及,但是由于高校自身发展的条件限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并不顺利。此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SWOT分析法对太原市11所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主要对这11所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影响的各个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客观评价和分析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现状,找出太原市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探求网球运动发展存在的有利因素,最终总结出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相关的结论和建议。根据研究和调查总结出以下几点:1.太原市高校网球场地发展现状,只有个别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情况比较好,例如山西大学为代表的全日制高校的网球场地建设比较多,学校网球氛围比较好。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职业技术学校网球运动开展受到没有网球场地的制约而无法开展。高校内缺乏室内网球场地,网球场地内部网球配套设施不充足以及网球场地老旧的情况。2.高校网球课程开展的情况。网球普修选修课程的开课率不高,网球专项课程和选修课程面对的教学对象比较局限。高校网球课程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方面还有所欠缺。3.高校网球教师现状。网球教师的数量不多,并且专业网球教师以及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的数量较少,导致学生的竞技水平不高并且在科研方面的发展受到影响。而随着高校年轻网球教师数量的增加,高校网球运动也在逐渐受到重视。4.高校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愿意更多地接触网球,对网球运动表现出很高的主动性,表现在对网球运动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网球运动的消费态度。作为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主体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网球运动中,对网球运动在高校中的发展有重要意义。5.高校网球社团和网球比赛的开展的现状。网球社团和高校网球比赛的组织情况比较乐观,通过网球社团和比赛的参与,学生多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而且社团和比赛对于高校网球运动发展有重要影响。
杨忞[5](2020)在《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部分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党的群团工作肩负着庄严使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汇聚成强大动力,共同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学生社团,既是高校重要的学生力量,也是身处高校的重要群团组织。切实增强学生社团,特别是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能够切实有效地把广大学生凝聚在学生组织中间,动员和激励更广大学生参与到理论学习中来,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学习最新理论,有机会共同进步,有机会更深刻地理解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新战略新思想,把更多学生凝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懈奋斗。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树人育人质量的过程中,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承载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本文以15家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现状与所处困境,透析理论学习型社团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弱项和难点,提出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的路径选择,以期在新时代新环境下,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能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升的重要助推力量,从而助力高校育人质量的提升和育人目标的实现。在导言部分,笔者详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现有研究,并对已有的关于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概念及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状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背景下,提升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理论引领、组织凝聚、骨干培养、途径创设、平台搭建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论文第一章主要概述了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内涵、功能和特点。高校学生社团随着时代变迁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发展阶段。理论学习型社团作为众多学生社团中的一部分,也随着社会发展经过起步、动荡、探索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概念逐渐明晰。笔者认为,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理论学习为主要活动内容,致力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觉悟,培养新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高校学生社团。它们不仅兼具学生社团的一般特点,更在政治性、时代性、学习性、实践性方面具有特殊表现,承担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文第二章,重点阐述了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二者在目标、任务、内容上显着一致,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也已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从各大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现状来看,理论学习型社团具有信念导向、精神激励、途径创新的功能,对于培养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发挥好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够实现理论学习型社团建立的初衷,从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论文第三章,通过对15家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理论学习型社团的调研走访,重点分析了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及问题。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在客观上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树立理想、实践感悟、自我实现等方面,能够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上凝聚成共识、在实践中丰富自我认知、在活动中提升个人素质、在社团中树立远大理想。与此同时,理论学习型社团在活动形式、学习积极性、学校指导、社团吸引力方面仍然面临一些困境,使得理论学习型社团安于现状、发展迟缓,也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对于社团定位认识不足、理论学习流于形式、其他活动冲击较大、内部建设不到位等原因,概括表现为支持度不够、专业性不高、抵抗力不足、感召力不强。结合前文所述的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论文第四章从几个角度提出了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路径。从学校角度来看,需要完善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的顶层设计,把理论学习型社团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宏观规划中,提高对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支持程度;从教师角度来看,需要完善导师指导制度,同步加强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理论指导和事务指导;从社团主体来看,需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开展好各类理论学习活动,提升理论学习实效;从学生角度来看,要提升理论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踏踏实实学理论,认认真真学思想;从长期建设来看,理论学习型社团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活动形式,打造属于自己的经典活动品牌以获取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在优化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还必须遵循党的领导、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等基本原则,不为创新而创新,要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来实现创新。
范广宁[6](2020)在《大连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高校体育社团对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与完善作用,因此重视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学校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体育社团的建立既满足了学校体育发展的多元化、多样化与全面化需求,同时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在对大连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为促进大连市高校体育社团的持续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运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大连市的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民族大学、辽宁警察学院等12所公办本科院校体育社团的管理者和成员为调查对象,对大连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大连市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从学生参与情况来看,大学生了解体育社团的途径较窄,致使大学生对体育社团的认知不足,体育社团类型集中化,致使学生需求难以满足;从社团运行情况来看,高校体育社团在招募、激励、保障、自律、自治及服务机制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与完善;从活动情况开展来看,高校对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支持力度有待提升,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专业水平较低。针对大连市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与原因分析,提出大连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优化建议:从学生参与情况出发,需要培养大学生参与高校体育社团的意识,在体育社团的类型上,均衡发展;从社团运行情况出发,需要健全高校体育社团运行机制;从活动开展情况出发,需要提高体育社团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能力,努力实现学校与社团适度结合的管理,安排相应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教师或学生到社团活动之中,同时还需提高高校对体育社团的支持力度等。
张雪琴[7](2020)在《参与学生社团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调查 ——以上海四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领导力的发展与培养,是当前领导力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仅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而且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主要校园生活方式,研究参与社团对大学生领导力提升的影响,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将参与学生社团划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参与动机、类型、方式和参与强度;把大学生领导力分为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和激励人心5个维度,文中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对上海市四所高校所进行的抽样调查。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先对4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参与社团现状和大学生领导力发展水平,分析了参与社团四个方面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作用,然后对三名指导教师、三名社团干部和三名普通成员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了大学生在参与社团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强化大学生社团参与来提升大学生领导力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领导力发展水平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性别和专业不同的大学生领导力差异不显着。而在年级、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经历和实习兼职经历上呈显着差异,高年级大学生、党员、有学生干部经历和实习兼职经历大学生领导力明显较高。在社团参与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上,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与大学生领导力存在相关性,且差异显着,参与社团的大学生比没有参与社团的学生其领导力程度更高;不同参与社团动机对大学生领导力影响存在差异,有良好动机的大学生比动机不良的大学生其领导力程度更高;不同参与社团类型对大学生领导力有影响,但差异不显着;不同参与社团方式对大学生领导力影响存在差异,从大学生领导力均值上看,社团干部的领导力高于普通社员;从社团参与强度上来看,社团参与时长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呈显着差异,呈正相关,参与社团个数为2个时大学生领导力得分最高。社团参与频率对大学生领导力中以身作则、共启愿景、使众人行和激励人心四个维度的影响呈显着差异。根据上述调查分析结果,笔者为社团发展提出若干建议,首先,学校应该加强社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动机,促进其能力全面发展。其次,优化社团结构,促进领导力科学提升。然后,建立社团发展激励机制,增强角色训练,保障领导力提升。最后,加强社团内涵建设,提高社团参与强度,促进大学生领导力持续提升。
邵雪[8](2020)在《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安徽部分高校的调查》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变、社会急剧变迁的转型期。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背景下入学的大学生,由于生理成熟提前和高学历化所带来的社会成熟延后,其社会性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自我中心化、不够自信、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社会性发展滞后导致大学生难以很快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缺乏对社会发展应有的推动作用。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探析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遵循文献梳理-概念界定-现状描述-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基本研究思路,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详细调查了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社团参与及其社会性发展现状,实证分析了制约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完善社团建设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把握研究动态,确定研究方向。界定了社会性、社会性发展等概念,阐述了同辈群体理论、第二课堂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分析考察了安徽部分高校大学生社团参与及其社会性发展现状,并依据调查数据和重点对象访谈,总结了安徽部分高校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思想道德失范、政治态度冷漠、角色定位不明确、个性发展受阻等。第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调查对象的个体特征和大学生社团参与情况两个方面,实证分析了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现性别、年级、政治面貌、是否参与理论学习类社团、是否参与学术科技类社团、是否参与公益服务类社团、是否参与素质拓展类社团、持续参与社团活动年限、参与社团活动的次数、与社团成员的交往频率十个变量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政治态度、角色适应、个性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第四,根据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从高校、社团自身、大学生个体三个方面提出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冷如愿[9](2020)在《高校社团中的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研究》文中认为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平台,蕴含着丰富的组织教育资源。思考大学生在高校社团中的组织公民行为问题,一方面有益于高校社团建设本身,同时,也能丰富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理论。目前国内外关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虽富有成果,但是涉及大学生,特别是针对社团内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还不够。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个案,着力探讨高校学生社团中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基本状况、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高校社团中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培育提供可行性建议。本研究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共识,综合使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在利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基本现状。侧重于访谈、观察等方法分析社团中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有以下发现:一、性别因素对社团普通会员的组织公民行为总体没有影响。而在社团干部群体中,女性社团干部的组织公民行为,在利他行为和保护组织资源两个维度强于男性社团干部,体现出性别的差异性;二、社团类型对于普通会员的组织认同和敬业精神具有显着影响,尤其体现为学术类社团的得分最低;三、社团成员的角色差异影响其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主要体现为社团干部在组织认同方面表现较好,人际和谐方面表现较差,而普通会员则刚好相反;四、社团成员在社团外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在组织认同、利他行为、敬业精神三个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前者的组织公民行为总体强于后者;五、影响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社团类型、社团活动、社团管理、社团内部组织建设、会员权益保障、同伴影响等。本研究继而认为,社团对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培养具有独特意义,亦具有局限性。要在这种总体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加强社团管理和制度建设、优化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团氛围,增强同伴影响力、重视学生骨干培养等方面提升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水平。同时,本研究也在整个校园环境中如何挖掘资源培养大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提出了建议。
孟杰[10](2019)在《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效动员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高校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探究高校社团思政教育功能,对于高校社团的民主政治建设,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青海高校社团的建设发展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通过对高校社团内涵的界定、高校社团特点的总结,类型的梳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指向的分析,结合青海特殊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总结出青海高校社团构成具有鲜明多民族性和社团活动内容民族传统文化色彩浓厚等特点,凸显出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容的多样性,即具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爱三有”教育;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现存问题分析青海高校社团思政教育功能的制约因素,最后,从夯实指导思想的价值引领、整合教育内容的有机统一、强化社团建设的多元发展三个方面探究青海高校社团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根据青海高校社团的民族性特征把民族文化型社团归纳为一个类型,突出青海高校社团的多样性;同时青海高校各种类型社团数量不一,体育文艺型社团较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型社团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反映出青海高校社团发展的不均衡性;调研中发现青海高校社团开展的德育活动不具吸引力,大学生参与热情低,理论学习型社团活动形式的创新不足等问题。因此,提升青海高校社团的思政教育功能还要翻越许多藩篱。
二、浅议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高校体育协会是推动建设体育强国的有效途径 |
1.1.2 高校体育协会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
1.1.3 高校体育协会是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体育精神的载体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协会 |
2.1.2 学生体育协会 |
2.1.3 高校体育协会 |
2.1.4 内蒙古学生体育协会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非营利组织治理理论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内蒙古学生体育协会概况 |
4.2 内蒙古学生体育协会发展历史价值 |
4.3 内蒙古学生体育协会的发展简述 |
4.4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发展基本状况 |
4.4.1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职能研究 |
4.4.2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性质的基本特征 |
4.4.3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规章制度与内部监管制度 |
4.4.4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内部组织结构 |
4.4.5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人力资源情况 |
4.4.6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资源与经费情况 |
4.4.7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宣传方式情况 |
4.5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作用 |
4.6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4.7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发展对策 |
4.7.1 调整组织目标,健全职能并准确定位 |
4.7.2 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监管体系 |
4.7.3 优化内部组织结构,明确相应部门的职责和权利 |
4.7.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增加工作人员数量 |
4.7.5 增加经费来源方式,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
4.7.6 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对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负责人访谈提纲 |
附录 2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高校体育教师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自媒体背景下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自媒体的兴起 |
1.1.2 自媒体在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
1.1.3 自媒体背景下增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自媒体 |
2.1.2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自媒体的相关研究 |
2.2.2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相关研究 |
2.2.3 自媒体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的相关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个案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分析 |
4.1.1 学生体育社团的类型及规模 |
4.1.2 学生体育社团的成员情况 |
4.1.3 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情况 |
4.1.4 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情况 |
4.1.5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2 自媒体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带来的优势 |
4.2.1 自媒体拓宽了体育社团的宣传渠道 |
4.2.2 自媒体优化了社团成员的沟通方式 |
4.2.3 自媒体扩大了体育社团的活动空间 |
4.2.4 自媒体提升了社团管理的工作效率 |
4.3 个案分析—哈尔滨师范大学S.K轮滑社 |
4.3.1 S.K轮滑社的基本概况 |
4.3.2 S.K轮滑社的发展特点 |
4.3.3 S.K轮滑社的经验总结 |
4.4 自媒体背景下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的路径选择 |
4.4.1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自媒体素养和能力 |
4.4.2 借助自媒体技术,完善社团发展所需的客观条件 |
4.4.3 调整管理方式,增强社团成员的线上交流与合作 |
4.4.4 融入网络创新元素,丰富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
4.4.5 利用多媒体联动宣传,增加社团影响力和吸引力 |
4.4.6 搭建自媒体平台,加强与区域高校体育社团联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江阴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今社会必备能力之一 |
1.1.2 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令人堪忧 |
1.1.3 体育社团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
1.1.4 江阴高级中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体育社团 |
2.1.2 人际交往能力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关于体育社团相关研究 |
2.2.1.1 体育社团功能和价值研究 |
2.2.1.2 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研究 |
2.2.1.3 体育社团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2.2.1.4 体育社团发展对策研究 |
2.2.2 人际交往能力相关研究 |
2.2.2.1 人际交往能力水平的评价 |
2.2.2.2 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研究 |
2.2.2.3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
2.2.2.4 体育社团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 国外文献综述 |
2.4 文献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心理测量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个案研究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1.1 体育社团开展项目情况 |
4.1.2 体育社团指导老师基本情况 |
4.1.3 体育社团管理情况 |
4.1.4 体育社团经费来源情况 |
4.1.5 体育社团每次平均活动时长情况 |
4.1.6 体育社团活动频率情况 |
4.1.7 体育社团活动形式情况 |
4.2 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情况分析 |
4.3 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3.1 参加与不参加体育社团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3.2 体育社团对不同年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3.3 体育社团对不同性别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3.4 每次参加体育社团的时间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3.5 每月参加体育社团的频率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3.6 体育社团的人数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3.7 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3.8 体育社团的运动负荷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4 基于体育社团的视角提升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 |
4.4.1 引导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
4.4.2 开展丰富多样体育社团,扩大学生交流平台 |
4.4.3 增加体育社团资源配置,合理控制师生配比 |
4.4.4 丰富体育社团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相互交流 |
4.4.5 合理增加活动时间频率,科学控制运动负荷 |
4.4.6 加强社团管理监督力度,完善体育社团建设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郑日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
附录二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江阴高级中学参加体育社团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附录五 参加体育社团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表》测试原始数据一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 |
2.2.2 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 |
2.2.3 各地区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 |
2.3 评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SWOT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场地的现状 |
4.1.1 场地的基本情况 |
4.1.2 场地的使用情况 |
4.2 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课程现状 |
4.2.1 高校网球课程类型 |
4.2.2 高校网球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安排 |
4.3 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教师现状 |
4.3.1 高校网球教师数量 |
4.3.2 高校网球教师职称和年龄 |
4.4 太原市普通高校学生现状 |
4.4.1 高校参与网球运动的学生的情况 |
4.4.2 高校学生对网球了解情况 |
4.4.3 高校学生消费情况 |
4.5 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现状 |
4.5.1 高校网球社团 |
4.5.2 高校网球比赛 |
4.6 高校开展网球运动的SWOT分析 |
4.6.1 太原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内部优势因素分析 |
4.6.2 太原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内部劣势因素分析 |
4.6.3 太原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外部机遇因素分析 |
4.6.4 太原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外部挑战因素分析 |
4.7 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矩阵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5)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部分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观点总结与研究述评 |
第一章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概念内涵 |
第一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和概念 |
一、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概念 |
二、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和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 |
第二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特点和功能 |
一、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特点 |
二、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功能 |
第二章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具体体现 |
第一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一、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的有力保障 |
三、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 |
第二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
一、信念导向,培养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 |
二、精神激励,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三、创新途径,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 |
第三章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现状 |
一、理论学习凝聚共识 |
二、传播理念树立理想 |
三、实践感悟深化认识 |
四、自我实现提升素质 |
第二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面临的困境 |
一、发展目标不明确,教师指导不到位 |
二、理论学习不充分,活动形式不丰富 |
三、品牌效应不明显,辐射范围不够广 |
第三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社团定位认识不足,支持度不够 |
二、社会环境影响较大,专业性不足 |
三、其他活动冲击较大,抵抗力不足 |
四、社团缺少内部建设,感召力不强 |
第四章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路径 |
第一节 优化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举旗定向的党的领导原则 |
二、尊重学生需要的以人为本原则 |
三、丰富活动形式的改革创新原则 |
第二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的路径选择 |
一、完善发展顶层设计,加强导师理论指导 |
二、强化社团组织建设,提升理论学习实效 |
三、建强学生干部队伍,提高社员整体素质 |
四、创新学习活动形式,打造社团活动品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调研问卷 |
附录二 :理论学习型社团对大学生政治素养影响的调查问卷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大连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境外研究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查阅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地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3 研究创新 |
3 研究结果 |
3.1 大连市高校体育社团的学生参与现状 |
3.1.1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类型 |
3.1.2 大学生参与高校体育社团的动机 |
3.1.3 大学生对校内体育社团的了解程度 |
3.1.4 大学生加入体育社团的途径 |
3.2 大连市高校体育社团的运行机制现状 |
3.2.1 社团招募新成员时大多没有运动技能或素质要求 |
3.2.2 学校对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 |
3.2.3 体育社团工作缺乏保障服务 |
3.2.4 体育社团组织的自治能力不高 |
3.2.5 体育社团成员的自律性不强 |
3.2.6 体育社团服务行为获得学生较高认同 |
3.3 大连市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开展现状 |
3.3.1 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内容和形式 |
3.3.2 高校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成员参与稳定程度 |
3.3.3 开展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的场地与设施 |
3.3.4 学校对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支持方式 |
3.3.5 开展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的经费来源 |
3.3.6 专业指导人员参与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的情况 |
4 讨论与分析 |
4.1 大连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制约因素 |
4.1.1 大学生对高校体育社团的认知不足 |
4.1.2 集中化体育社团类型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
4.1.3 体育社团组织的运行机制有待规范和完善 |
4.1.4 高校对于校内体育社团的支持力度不够 |
4.1.5 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
4.2 大连市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策略 |
4.2.1 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社团的意识 |
4.2.2 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类型均衡化 |
4.2.3 建立综合考量式招募机制与投票制管理保障机制 |
4.2.4 利用激发学生的内外动力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
4.2.5 运用权责分工与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社团自治机制 |
4.2.6 拓宽体育社团对校外的服务范围 |
4.2.7 加大经费、场地设施及管理制度的支持力度 |
4.2.8 提高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专业水平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连市高校体育社团开展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大连市高校体育社团工作开展实地调查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参与学生社团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调查 ——以上海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外的成功经验 |
(二)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 |
(三)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
(四)高校学生社团是开发领导力的有效载体 |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校学生社团 |
(二)大学生领导力 |
四、研究问题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高校社团相关研究 |
(一)国外高校社团相关研究 |
(二)国内高校社团相关研究 |
二、国内外大学生领导力相关研究 |
(一)关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必要性的研究 |
(二)关于大学生领导力结构维度的研究 |
(三)关于大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四)关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现状及发展策略的研究 |
三、高校社团和大学生领导力关系相关研究 |
四、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问卷设计 |
(一)理论框架的构建 |
(二)调查问卷的编制 |
(三)研究假设 |
(四)研究对象 |
(五)问卷检验 |
二、访谈设计 |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样本总体性说明 |
二、大学生参与社团状况 |
(一)大学生参与社团的动机 |
(二)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类型 |
(三)大学生参与社团的方式 |
(四)大学生参与社团的强度 |
三、大学生领导力发展水平状况 |
(一)大学生领导力发展总体水平 |
(二)大学生领导力各维度发展水平及差异分析 |
(三)个体因素差异性分析 |
四、参与学生社团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 |
(一)是否参与社团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 |
(二)参与社团的动机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 |
(三)参与社团的类型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 |
(四)参与社团的方式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 |
(五)参与社团的强度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 |
第五章 强化参与社团以提升大学生领导力的对策建议 |
一、目前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存在的问题 |
二、强化大学生社团参与,有效提升其领导力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安徽部分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 |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相关研究 |
三、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
一、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内涵 |
二、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同辈群体理论 |
二、第二课堂理论 |
三、社会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大学生社团参与及其社会性发展现状 |
第一节 调查概况 |
一、调查实施情况 |
二、问卷设计 |
三、样本基本情况概述 |
第二节 大学生社团参与现状 |
一、大学生参与社团的数量 |
二、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种类 |
三、大学生参与社团的动机 |
四、大学生社团参与度 |
五、大学生参与社团的收获 |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现状 |
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
二、大学生的政治态度 |
三、大学生的角色适应 |
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变量、假设与模型建立 |
一、变量的选取 |
二、研究假设 |
三、模型选择及建立 |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大学生角色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五、小结 |
第五章 加强社团建设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 |
一、加强社团组织制度建设 |
二、优化学生社团结构 |
三、强化对社团活动的指导 |
第二节 切实发挥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 |
一、健全学生社团内部管理制度 |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
三、构建社团成员交流协商机制 |
第三节 大学生要积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
二、主动参与社团活动 |
三、积极培养社会化意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影响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影响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9)高校社团中的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关键词界定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研究设计与实施 |
2.1 问卷设计 |
2.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2.3 访谈样本的确定 |
3 调研数据分析 |
3.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3.2 样本中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况 |
3.3 样本学生社团的现状分析 |
3.4 背景变量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分析 |
3.5 社团发展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分析 |
3.6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
4 研究结果讨论 |
4.1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总体情况 |
4.2 背景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
4.3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研究建议与思考 |
5.1 社团中培养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独特意义和局限 |
5.2 在社团中培养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策略 |
5.3 高校社团外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建议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10)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重难点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高校社团的基本概况 |
2.1 高校社团的内涵 |
2.1.1 高校社团的界定 |
2.1.2 高校社团的特点 |
2.2 高校社团的发展 |
2.2.1 建国前高校社团的发展 |
2.2.2 建国后高校社团的发展 |
2.3 青海高校社团的类型及特点 |
2.3.1 青海高校社团的类型 |
2.3.2 青海高校社团的特点 |
第3章 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3.1 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述 |
3.1.1 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界定 |
3.1.2 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依据 |
3.2 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指向 |
3.2.1 中国精神引领功能 |
3.2.2 核心价值导向功能 |
3.2.3 主体素质拓展功能 |
3.2.4 校园文化塑造功能 |
3.3 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
3.3.1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
3.3.2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3.3.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
3.3.4 “四爱三有”教育 |
第4章 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现状分析 |
4.1 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现状调研 |
4.1.1 基本情况分析 |
4.1.2 现状统计分析 |
4.2 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问题分析 |
4.2.1 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 |
4.2.2 对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 |
4.3 制约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 |
4.3.1 相关理论研究不足 |
4.3.2 政策性或制度性约束 |
4.3.3 社团自身的制约因素 |
4.3.4 社团成员的制约因素 |
4.3.5 社会层面的制约因素 |
第5章 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强化路径 |
5.1 夯实指导思想的价值引领 |
5.1.1 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 |
5.1.2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
5.2 整合教育内容的有机统一 |
5.2.1 爱国主义教育 |
5.2.2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
5.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5.2.4 “四爱三有”教育 |
5.3 强化社团建设的多元抓手 |
5.3.1 加大支持力度 |
5.3.2 优化社团管理 |
5.3.3 强化交流合作 |
5.3.4 加大舆论宣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四、浅议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 陈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自媒体背景下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建设路径研究[D]. 高燕.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江阴高级中学为例[D]. 韩广洲. 扬州大学, 2021(09)
- [4]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D]. 陈少华.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5]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部分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为例[D]. 杨忞.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6]大连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范广宁.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参与学生社团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调查 ——以上海四所高校为例[D]. 张雪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安徽部分高校的调查[D]. 邵雪.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9]高校社团中的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研究[D]. 冷如愿.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孟杰. 青海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