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作透镜成像光路图(论文文献综述)
夏晓梅,费志明[1](2021)在《探析圆柱透镜成像规律》文中研究说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透镜往往竖直放置且以点燃的蜡烛作为成像物体.这时所成实像与物体的左右差异性较小.学生虽做过实验,但对于实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特征却未留下深刻印象,当面对圆柱透镜成像问题时,缺乏有效的分析方法.本文拟探讨利用实验体验和立体成像光路图,清晰呈现圆柱透镜成像,逐步构建和完善透镜成像知识结构.
张润南,蔡泽伟,孙佳嵩,卢林芃,管海涛,胡岩,王博文,周宁,陈钱,左超[2](2021)在《光场相干测量及其在计算成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光场的相干性是定量衡量其产生显着的干涉现象所具备的重要物理属性。尽管高时空相干性的激光已成为传统干涉计量与全息成像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在众多新兴的计算成像领域(如计算摄像、计算显微成像),降低光源的相干性,即部分相干光源在获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图像信息方面具有独特优越性。因此,部分相干光场的"表征"与"重建"两方面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亟需引入光场相干性理论及相干测量技术来回答计算成像中"光应该是什么"和"光实际是什么"的两大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系统地综述了光场相干性理论及相干测量技术,从经典的关联函数理论与相空间光学理论出发,阐述了对应的干涉相干测量法与非干涉相干恢复法的基本原理与典型光路结构;介绍了由相干测量所衍生出的若干计算成像新体制及其典型应用,如光场成像、非干涉相位复原、非相干全息术、非相干合成孔径、非相干断层成像等;论述了相干测量技术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何强枝[3](2021)在《傅里叶域浴帘效应扩展的非侵入散射光学成像》文中研究指明“雾里看花花非花,水中望月月非月”,这句话形容事物由于传输介质的影响看起来变得虚无缥缈、琢磨不透、可望不可及。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发生,影响着人们获取世界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如深海探测、星体观测、雾霾天的出行和望远、生物组织下病变观察等等。光子在透过散射介质时,会与介质颗粒相互作用,其传输方向变得随机化,改变了入射光场的信息,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的散射”。如何实现透过散射介质的光学成像是一项极具挑战且意义重大的课题,在医学诊断、军事国防和安全监控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许多有效的方法被提出来应对特定情景下的散射成像任务,例如基于散射光子挑选的光学相干层析、基于相位共轭的波前整形法,基于传输矩阵测量的散射传输矩阵法、基于记忆效应的散斑自相关法和散斑解卷积法。这些技术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缺陷,但是同样面临一个在实际应用中的困难,难以处理动态系统的散射所带来散斑空间相关度降低而导致恢复图像质量下降的问题。本论文工作主要围绕着如何解决动态系统的散射成像问题。首先,针对静态散射介质的散射情况,介绍了基于光学记忆效应的两种散射成像技术——散斑解卷积法和散斑自相关术,验证了前者的高效性,并介绍后者的技术核心——相位恢复算法。然后,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了基于傅里叶域浴帘效应(FDSE)的散斑自相关术。该方法提出了傅里叶浴帘效应概念,将经典的空域浴帘效应(SDSE)拓展到空间频域;得益于浴帘效应对动态散射介质的免疫性,该方法很好地克服了动态散射介质所带来的图像质量衰退的问题。但是该方法存在光路装置特定限制(对第一个散射体的要求)以及在成像范围的局限,基于对其光路理论模型的充分论证,本文利用正透镜的傅里叶变换特性,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突破了原有限制。新方法在理论和实验上被验证了可实现散射介质后或散射介质之间任何距离上物体的成像恢复且不再受限于第一个散射体。通过散射片和(或)成像目标的随机平移(模拟动态情况),结合相位恢复算法实现了动/静态散射介质之间静/动态物体的非侵入式光学成像。此外,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收发一体式的新方案,对完全被动态散射介质包围的物体进行有效成像。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新散射透过模型的猜测,基于该新模型对原有的和改进后的基于FDSE的散斑自相关术进行了光场的标量衍射推导和定量分析,较好地解释了改进方案中正透镜的定量作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FDSE的散斑自相关术,有效地实现了动态散射系统中散射介质后或散射介质之间物体的成像恢复,具备了非侵入性、低成本、操作简单、高分辨率等优点。该方法将在医疗诊断、安全监控和军事国防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
牛文静[4](2020)在《基于液体透镜的新型定心仪测量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光学表面中心偏差是光学镜片加工和系统装配工艺中的常见误差之一,中心偏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光学镜头成像质量的优劣,因此镜片中心偏差检测与系统定心装配是高精度光学镜头制造技术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定心仪能够检测光学表面的中心偏差,为定心装配提供数据支持和中心偏差校正基准,是一种重要的光学车间设备,其测量精度和易用性是该设备的重要评价指标。本论文利用液体透镜的无位移变焦能力,在光学定心检测方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在反射式激光测量法中,传统定心仪对被测面的曲率中心离焦成像时,测量范围受定焦标准镜头的焦距限制,须根据待测透镜的曲率半径选择合适焦距参数的标准镜头,并调整到确定的工作距离,操作不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液体透镜的新型定心仪方案。该方案利用液体透镜无移动光学组件即可改变系统焦距的特点,在设定工作距离初始值的条件下,实现焦距与待测透镜的曲率半径匹配,测量时工作距离不变,无需更换镜头且调焦迅速,易于实现光学定心检测的自动控制。本文设计的定心仪系统采用了两片液体透镜,一片用来调整后焦距,另一片用来补偿像面的偏移。根据待测镜组的曲率半径和轴向位置分布,确定定心仪测头至合适的工作距离后固定不变,再通过调节两片液体透镜的焦距值,使系统的测量模式和测点位置符合各透镜的表面参数,该系统不仅可以解决被测面曲率中心离焦成像模式(“同侧”模式)工作距离受限的问题,还可提高被测面顶点离焦成像模式(“两侧”模式)的测量分辨率,理论计算和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定心仪系统的分辨率优于0.5μm,透镜表面曲率半径测量范围为-∞~-2mm和+2mm~+∞。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综述了中心偏差的测量方法,介绍了光学定心仪的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调研了液体透镜的种类、工作原理和应用。通过比较各种中心偏差测量方法以及各种测量光路的优缺点,结合液体透镜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学定心检测方法和系统总体方案。2.基于反射式激光测量法,建立了含多镜片的光学镜头中心偏差数学模型,该模型可根据系统像面上的光斑质心画圆直径以及“同侧”或“两侧”测量模式中偏心量的垂轴放大率计算每个光学表面的中心偏差的大小和方向。3.对本文较早研究的切换镜头法、变焦法和调焦法的测量原理进行了说明,完成了三种方法的光路设计和像质评价,并比较了这三种光学定心检测方法的特点。4.重点介绍了基于液体透镜的定心仪测量光路设计方案,给出了光学仿真模型,分析了光学模型中关键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一种已知结构参数的光学镜头进行定心装配的仿真实例,验证了基于液体透镜的无位移组件变焦实现光学定心检测方法的可行性。
仇轲[5](2020)在《基于衍射主镜的激光雷达宽视场接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深空探测领域要求的提高,高分辨率、高精度与超远距探测是天基光学观测系统的发展趋势,而大口径望远主镜系统是光学探测系统的核心,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传统意义上的单体镜由于系统重量与制造加工等局限性难以满足天基系统的需求。衍射成像技术具有面型精度要求低、轻量化、可制作口径大等特点,成为实现超大口径天基望远镜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以激光雷达大口径接收系统的宽视场接收为目的,进行了基于衍射光学元件的接收系统主镜设计,并进行了激光雷达宽视场接收方案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从光场相位变换角度出发,研究了光场的线性相位变化、二阶相位变化对输出光束的影响,用相控阵的概念解释了波束展宽的原理。光学相控阵是基于某种效应改变材料的折射率从而达到控制光场相位和光束方向的目的,而衍射光学器件是通过调节相位台阶的相应参数,使其产生高阶相位从而实现宽视场波束接收,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对普通单透镜、透镜组和菲涅尔透镜在不同视场时光束耦合进入光纤中的作用效果进行理论仿真,并对普通透镜视场展宽效果进行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光学透镜对于接收视场具有展宽作用。对于激光雷达系统,利用光学相控阵或衍射光学元件对光束进行压缩处理,可以将宽视场光束收入光纤中。分别对平面型和曲面型菲涅尔透镜进行三维建模,并导入ZEMAX软件,设计了平面型菲涅尔主镜和符合整流罩面型的共形菲涅尔主镜,研究了二者对于增大视场的效果。将所设计的平面和曲面菲涅尔主镜与场光学器件相结合,设计了非成像衍射光学接收系统。在1.5°半视场下,经过场镜和浸没透镜的二次聚焦,使光线能够更大限度的收入探测器中,系统同时满足高增益与大视场的要求。
唐武盛[6](2020)在《基于光学相位恢复方法的计算散射成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穿透散射介质的光学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光学计算成像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在军事侦察、消防搜救、汽车自动驾驶、水下成像、医学探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现有多种用于穿透强散射介质成像的散射成像技术,都有不同优缺点,其中基于光学相位恢复的散射成像技术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有望实现大视场、远距离、高质量的穿透成像。针对现有基于光学相位恢复的散射成像技术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光学相位恢复方法的两种代表性技术——相干衍射成像和傅里叶叠层成像入手,面向某些实际散射成像应用场景需要,实现技术框架设计和算法改进,提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光学散射成像技术,并进行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论文完成了如下研究工作:1.在光学相位恢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并验证单帧相干功率谱散射成像技术。介绍光学相位恢复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基于相干衍射成像光路设计并搭建了光学实验平台,以光的传播理论为基础,结合光学记忆效应和维纳辛钦定理,推导出目标的理想功率谱和散射的实际功率谱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作为单帧相干功率谱散射成像技术的理论基础。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仅用一幅采集的功率谱图像,就能够迅速重建被散射介质隐藏物体的清晰图像。2.改进单帧相干功率谱散射成像技术,实现对较高复杂结构物体的单帧快速散射成像。分析了影响图像重建质量的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数据源端影响因素及算法执行过程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动态调整反馈参数和非线性模量的频域加强方法,对单帧相干功率谱散射成像技术进行了优化,有效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率,提高了图像重建质量,并实现了较高复杂结构物体的散射成像。3.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可变孔径傅里叶叠层散射成像技术。基于孔径扫描傅里叶叠层技术的主体思想,提出可变孔径傅里叶叠层成像技术,并进行方法流程设计,模拟仿真及散射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的图像重建耗时更短、图像质量更优,同时对孔径位置偏差与孔径形状偏差具有较强的鲁棒性,适用于宽视场复杂结构物体的散射成像。4.提出并验证软扫描傅里叶叠层单帧散射成像技术。针对硬件扫描型傅里叶叠层散射成像技术比较耗时、对机械硬件要求高的缺点,以及单帧相干功率谱散射成像技术中仍普遍存在解模糊的问题,提出了单帧采集条件下的软孔径扫描傅里叶叠层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通过更充分地挖掘所采集的图像信息,加强光学相位恢复算法的频域约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重建出清晰且唯一的物体图像,有助于将傅里叶叠层成像技术拓展到实时性要求高的散射成像应用领域。总之,本文论述的基于光学相位恢复方法的计算散射成像技术,实现了相干光照明下透过散射介质对具有较复杂结构的目标物体的快速、高质量的成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散射成像技术普遍存在的耗时久、解模糊、窄视场、实验条件苛刻等局限,对于解决光学散射成像领域面临的应用基础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罗正琼[7](2019)在《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文中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对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是物理学发展的源泉,也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随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到逐渐实施,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肩负着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重任。本研究通过对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课程教与学现状调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培养情况,研究实验探究能力素养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关系,作为实验探究教学的核心。结合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教与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文献研究提出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对初中物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探究内容进行分类分析,结合生活经验,创设情景,制造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收集信息、处理实验数据”等方面设计实验探究,从改进实验方案、优化实验器材、突出实验效果进行教学设计,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达到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目的。将本研究中的教学设计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实践,对实践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建议。通过对学生实验探究当堂评价、学生期末成绩及学生访谈情况分析,利用本研究中的教学设计教学确实提高了初中学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
宋政言[8](2019)在《量子关联成像系统环境干扰的补偿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量子关联成像,又称作鬼成像,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正处于从实验室原理研究走向工程应用的阶段。又因其具有抗干扰、超分辨、能极弱背景下成像和非定域成像等优点,使其在星载和机载遥感探测、国防监测、雷达和医学成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领域的应用环境复杂多变,也是对量子关联成像能够广泛应用的挑战。本文主要工作是对量子关联成像系统在工程应用时所遭受的环境干扰进行分析和补偿研究。本文在讨论量子关联成像的原理和算法基础上,从量子关联成像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出发,对每个组成部分中存在的误差干扰进行分析和建模。主要研究了对光源波动干扰、扩束系统中存在的误差干扰、空间光调制器中的误差、光学系统误差和探测器误差。同时对量子关联成像系统在工程应用时所遭受的环境干扰误差进行分析和建模,包括物体和成像系统间的相对运动干扰、散射介质干扰和杂散光干扰。针对成像系统和成像目标的运动干扰研究了一种追踪补偿策略。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平移和旋转运动干扰使得参考光场和桶探测器的光强值之间的关联性丢失,进而产生运动模糊。该策略通过恢复二者的关联性来消除运动干扰,提升成像质量。通过仿真和实验得出结论,该追踪补偿策略可以有效消除运动干扰。最后针对成像光路中的散射介质干扰研究了两种补偿策略。通过理论分析得出透过散射介质的光场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参考光场特性相同的部分,另一部分是被散射介质破坏了的光场,最后的成像结果是由未干扰像和干扰像叠加而成。在二阶关联算法中对桶探测器值进行比例调制和指数调制用以补偿散射介质的干扰,并对实验结果的图像质量、峰值信噪比、结构相似性和截面强度四个方面进行对比,验证了通过比例调制和指数调制的方法能有效减小散射介质对成像结果带来的干扰。
祝林[9](2019)在《二维材料低能电子显微镜研究及超快显微镜研发》文中研究说明二维材料蕴含着新奇而丰富的量子特性和巨大的应用价值,是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随着对二维材料研究的深入,不断发现其所具有的丰富新奇物理特性,包括狄拉克(Dirac)电子、半导体、超导体、电荷密度波、铁磁体等,为未来高速多功能电子器件提供材料基础。最近生长在铜单晶表面单层二维材料Cu2Si被发现具有拓扑半金属(Topological nodal line semimetal)特性,是二维Dirac材料一种新型结构,因此直接在半导体硅单晶表面大面积、高质量分子束外延生长Cu2Si成为十分重要研究方向。拓扑半金属性的单层二维材料Cu2Si在高速低能耗电子器件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然而单层二维材料Cu2Si在硅单晶表面生长动力学过程及其物理特性仍需要原位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具有表面敏感性,多种量子成像机制的像差校正低能电子显微镜(Aberration-corrected low energy electron microscopy,AC-LEEM)在超高真空环境下原位实时研究单层二维材料Cu2Si在硅单晶衬底上生长动力学过程及其本征的物理特性。利用AC-LEEM对衬底析出、原位室温沉积高温退火和高温外延生长三种方法在Si(111)衬底表面制备二维材料Cu2Si的生长动力学及其表面晶体结构进行原位研究和对比。探索出高温外延生长方式是可控制备高质量硅基二维材料Cu2Si理想的方法。通过对比实验IV曲线发现局域Cu原子浓度相关的特征峰。空间分辨的特征峰附近IV曲线,发现在分子束外延生长非平衡态中,表面在?535?和737相界处存在Cu原子浓度连续变化区域并存在一个临界Cu覆盖度驱动737到?535?相变。结合原子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结果,发现具有?535?再构的前驱体和高质量Cu2Si的混合是产生浓度连续变化区域的原因。对高质量的二维材料Cu2Si在低温强磁场下进行四探针电导率测量,发现该系统呈现十分奇特的反弱局域效应(Weak anti-localization)。另一类二维范德瓦尔斯(vdW)层状材料允许不同种类的原子层相互组装以制备出具有前所未有特性和功能的vdW异质结,可以用来设计新型多功能电子器件。在不同功能vdW层状材料中具有铁电性的vdW层状材料在高速非易失性存储器、传感器及晶体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然而这些vdW层状材料中,具有铁电性的vdW层状材料种类目前还屈指可数,特别是在室温下具有强铁电性的vdW层状材料还有待发现。本文首次使用AC-LEEM倾斜环绕面内角的电子束成像技术成功发现在室温下超薄层vdW层状材料β′-In2Se3具有面内铁电性。选区低能电子衍射直接证实处于铁电态的β′-In2Se3表面存在一维超周期结构。原位变温高分辨AC-LEEM实验观察到β′到β相的可逆相变过程,相变临界温度高达200℃,相变到β相后表面铁电性和表面一维超周期结构消失,证实了铁电性与一维周期性结构的强关联。利用压电响应显微镜进一步确定β′-In2Se3表面面内铁电畴的存在和电偶极矩的方向,这与线偏振光学显微镜发现β′-In2Se3铁电畴具有线性二向色性结果吻合。通过低温原子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了解一维超周期结构是由两组宽度略有区别的原子链构成。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Se原子的位移能产生电极化强度且体系能量更低,为室温下β′-In2Se3的铁电性提供理论支持。随着越来越多二维材料不断应用到未来小型化多功能电子器件中,电子器件响应时间不断缩短,对这种超快响应过程的研究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目前缺乏基于实验室的,能够对二维材料超快响应过程进行高分辨直接成像研究手段。本文结合飞秒激光器和超快电子枪,利用泵浦-探测技术,在AC-LEEM的基础上,研发超快低能电子显微镜(Ultrafast LEEM,ULEEM),开创在高空间分辨率,超快时间尺度上研究二维材料超快过程的新技术。模拟超快脉冲电子在整个ULEEM中的飞行时间,设计双平行反射镜多次反射时间补偿光路补偿脉冲电子的延迟时间并结合激光稳定系统模拟真实实验环境,测试超快光路设计的指向稳定性。最终完成ULEEM总体光路设计方案并搭建部分ULEEM设备。调研和设计在铋金属多晶薄膜上进行超快相变实验方案,为接下来实现ULEEM建立基础。
林士涵[10](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思想方法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研究是结合当前教育界最前沿提出的核心素养理论为主要依据,对初中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体系开展有关研究。由于物理学科在整个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中也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也有其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并且物理学科本身也是极具特色的,尤其是在逻辑思维领域的培养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物理学科的学习不仅仅需要掌握有关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物理学科思考问题的方式,掌握有关的物理思想方法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在以终生学习为目的教育要求中、物理学科的设置中以及在最基本的培养受教育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和教材分析法,并在研究中与一线教师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借鉴教育一线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为主要参考方向,以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针对初中物理所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思想方法体系进行了筛选与汇总。在研究中最终确定下来的最基本的初中物理思想方法体系有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理想模型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整体法与隔离法、比值法、图像法、几何法、对称法、比较法、类比法以及逻辑思维法,研究中都会有对每一种思想方法在教材中的体现以及高频考点中的应用进行了剖析,最终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一定体系的研究结果。
二、怎样作透镜成像光路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作透镜成像光路图(论文提纲范文)
(1)探析圆柱透镜成像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眼直接观察实像 |
二、用圆柱透镜观察物体 |
三、圆柱透镜成像理论分析 |
1.俯视水平方向成像情况 |
2.侧视竖直方向成像情况 |
(2)光场相干测量及其在计算成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光场表征:从相干到部分相干 |
2.1 相干光场的复振幅表征 |
2.2 部分相干光场的表征 |
2.2.1 部分相干光场的关联函数表征 |
2.2.2 部分相干光场的相空间表征 |
2.3 几何光学近似下的光场表征 |
3 光场传输:从相干到部分相干 |
3.1 相干光场的传输 |
3.2 部分相干光场的传输 |
3.3 部分相干光场的相干模式分解 |
4 光场测量:从相位测量到相干测量 |
4.1 相位测量与相位恢复 |
4.2 相干测量与相干恢复 |
4.2.1 干涉相干测量 |
4.2.2 非干涉相干恢复 |
4.2.3 非干涉相干采样 |
4.3 光场成像与计算光场成像 |
4.3.1 光场直接采样 |
4.3.2 基于光强传输的计算光场成像 |
5 基于相干测量的计算成像新体制 |
5.1 光场成像与显微 |
5.2 非干涉相位复原 |
5.3 非相干全息术 |
5.4 散斑相关穿透散射介质成像 |
5.5 非相干合成孔径 |
5.6 非相干断层成像 |
6 相干测量的典型应用 |
6.1 生物显微成像 |
6.2 计算摄影 |
6.3 光束表征 |
6.4 光学测量 |
6.5 远场被动探测 |
6.6 无透镜成像 |
7 相干测量技术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7.1 时空相干性耦合情况下问题的复杂性 |
7.2 重要科学意义与有限实用价值间的矛盾性 |
7.3 从低维数据采样到高维相干函数重建的病态性 |
7.4 高维海量数据采集运算及其存储的挑战性 |
8 总结与展望 |
(3)傅里叶域浴帘效应扩展的非侵入散射光学成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受限于散射的光学成像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散射成像全链路的困难 |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光学记忆效应与静态散射介质 |
2.1 光学记忆效应 |
2.2 基于光学记忆效应的卷积模型和快速成像 |
2.3 散斑自相关术与非侵入式成像 |
2.4 相位恢复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傅里叶域浴帘效应的动态散射介质成像 |
3.1 空域浴帘效应 |
3.1.1 最小可分辨尺寸与光学厚度 |
3.1.2 对动态散射介质免疫 |
3.2 傅里叶域浴帘效应 |
3.2.1 基于散斑照明的傅里叶域浴帘效应 |
3.2.2 成像系统特性 |
3.3 实验过程和图像恢复 |
3.4 远场条件的限制 |
3.4.1 产生散斑照明的第一散射体 |
3.4.2 两种效应均失效的范围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透镜优化后的傅里叶域浴帘效应的散射相关术 |
4.1 正透镜的傅里叶变换特性 |
4.2 正透镜对傅里叶域浴帘效应的拓展 |
4.3 散射介质之间物体的非侵入式光学成像 |
4.3.1 动态散射介质之间静态物体 |
4.3.2 静态散射介质之间动态物体 |
4.3.3 动态散射介质之间动态物体 |
4.4 一种共轴光路反射式的非侵入式成像 |
4.5 在实际适用的成像场景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傅里叶域浴帘效应的拓展研究 |
5.1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与叠加积分 |
5.2 散射透过函数的新模型 |
5.3 一种对傅里叶域浴帘效应进行光场定量分析的猜想 |
5.3.1 基于新模型的理论推导 |
5.3.2 基于新模型的定量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4)基于液体透镜的新型定心仪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定心仪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透射式测量法 |
1.2.2. 反射式测量法 |
1.2.3. 三坐标法 |
1.2.4. 中心偏差测量方法比较 |
1.3. 液体透镜的简介和应用 |
1.3.1. 液晶透镜 |
1.3.2. 基于电润湿效应透镜 |
1.3.3. 压力驱动弹性膜透镜 |
1.3.4. 液体透镜比较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中心偏差测量原理 |
2.1. 中心偏差概念 |
2.2. 反射式激光测量法原理 |
2.2.1. 单个球面中心偏差测量原理 |
2.2.2. 多镜片中心偏差测量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定心仪系统测量光路设计 |
3.1. 测量光路设计分析 |
3.2. 测量光路优化设计 |
3.2.1. 切换镜头法 |
3.2.2. 变焦法 |
3.2.3. 调焦法 |
3.2.4. 三种方法优缺点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液体透镜的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 系统工作原理 |
4.1.1. 系统工作流程 |
4.1.2. 测量光路结构 |
4.1.3. 结构参数分析 |
4.2. 系统结构与组成 |
4.2.1. 整体结构 |
4.2.2. 系统组成 |
4.3. 定心装配仿真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基于衍射主镜的激光雷达宽视场接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大口径空间望远镜研究现状 |
1.2.1 分块可展开系统 |
1.2.2 稀疏孔径成像技术 |
1.2.3 分次发射与在轨装配 |
1.2.4 膜基衍射光学成像系统 |
1.3 衍射光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衍射光学国外研究现状 |
1.3.2 衍射光学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激光雷达接收视场研究 |
2.1 增大接收视场的传统结构 |
2.2 光场叠加原理 |
2.3 相位变换对光束的影响 |
2.3.1 线性相位变化对输出光束的影响 |
2.3.2 二阶相位变化对输出光束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光学元件的视场变换 |
3.1 普通透镜对视场的变换作用 |
3.1.1 光纤最大接收角计算 |
3.1.2 透镜的接收视场仿真 |
3.1.3 透镜扩宽视场实验研究 |
3.2 菲涅尔透镜简介 |
3.2.1 衍射光学元件 |
3.2.2 菲涅尔波带片 |
3.2.3 平面菲涅尔透镜 |
3.2.4 曲面菲涅尔透镜 |
3.3 菲涅尔透镜设计 |
3.3.1 平面菲涅尔透镜设计 |
3.3.2 曲面菲涅尔透镜设计 |
3.4 菲涅尔透镜对视场的变换作用 |
3.5 小结 |
第四章 衍射光学系统设计 |
4.1 非成像衍射光学系统基本概念 |
4.1.1 非成像光学理论 |
4.1.2 光学增益 |
4.1.3 场镜 |
4.1.4 浸没透镜 |
4.2 衍射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案 |
4.2.1 菲涅尔透镜+场镜 |
4.2.2 菲涅尔透镜+浸没透镜 |
4.3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论文研究成果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光学相位恢复方法的计算散射成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介质散射的光学视觉影响 |
1.1.2 散射的本质及光学散射成像的目的 |
1.1.3 光学散射成像方法简介 |
1.2 光学相位恢复方法与计算光学成像研究现状 |
1.2.1 相位恢复方法及计算光学成像 |
1.2.2 相位恢复方法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1.2.3 相干衍射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1.2.4 叠层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1.2.5 傅里叶叠层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1.3 计算散射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基于波前整形的散射成像技术 |
1.3.2 基于散斑相关的散射成像技术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光学相位恢复基本原理与方法 |
2.1 相干衍射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
2.1.1 记录衍射图样 |
2.1.2 光学相位恢复 |
2.2 叠层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
2.2.1 叠层成像的实现 |
2.2.2 傅里叶叠层技术 |
2.3 基于光学相位恢复方法的计算散射成像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帧相干功率谱散射成像技术设计与实现 |
3.1 单帧相干功率谱散射成像技术设计依据 |
3.2 技术设计 |
3.3 单帧相干功率谱散射成像技术实现 |
3.3.1 算法与实验结果 |
3.3.2 结果评估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帧相干功率谱散射成像技术改进 |
4.1 单帧相干功率谱散射成像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4.1.1 数据源端影响因素分析 |
4.1.2 算法执行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
4.2 动态调整反馈参数优化方法 |
4.2.1 方法设计 |
4.2.2 实验验证与分析 |
4.3 复杂结构物体的单帧功率谱散射成像 |
4.3.1 算法优化 |
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变孔径傅里叶叠层散射成像技术与实现 |
5.1 现有傅里叶叠层技术原理 |
5.1.1 现有傅里叶叠层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
5.1.2 傅里叶叠层技术拓宽成像视场原理分析 |
5.2 可变孔径傅里叶叠层成像技术设计 |
5.3 可变孔径傅里叶叠层成像技术验证 |
5.3.1 仿真验证 |
5.3.2 实验验证 |
5.4 基于可变孔径傅里叶叠层技术的散射成像实现 |
5.4.1 技术方法与实验系统设计 |
5.4.2 方法可行性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扫描傅里叶叠层单帧散射成像技术设计与实现 |
6.1 傅里叶叠层方法去除解模糊现象分析 |
6.2 软扫描傅里叶叠层单帧散射成像技术设计 |
6.2.1 技术框架设计 |
6.2.2 软扫描过程及重构算法 |
6.3 软扫描傅里叶叠层单帧散射成像技术实现 |
6.3.1 方法可行性验证 |
6.3.2 方法优越性验证 |
6.3.3 方法普适性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内容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高动态范围融合图像程序 |
(7)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实验对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
1.1.2 物理课程改革及课程标准对探究实验教学的要求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1.1 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1.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素养与物理实验探究教学 |
2.2 理论依据 |
2.2.1 发现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 |
2.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
3.1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课程教与学现状分析 |
3.1.1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课程现状 |
3.1.2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学生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要求 |
3.1.3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探究实验的主要内容 |
3.2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
3.2.1 访谈提纲的编制 |
3.2.2 访谈结果分析 |
第4章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研究 |
4.1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策略分析 |
4.2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教学设计分析 |
4.2.1 课标中提出的实验探究案例设计及分析 |
4.2.2 针对抽象概念的实验探究案例设计及分析 |
4.3 实践结果分析 |
4.3.1 教学设计的实施及结果检测 |
4.3.2 教学设计实践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教学设计建议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B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C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量子关联成像系统环境干扰的补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 |
2 量子关联成像的原理及算法 |
2.1 量子关联成像的基本原理 |
2.2 量子关联成像的成像算法 |
2.3 不同算法下的对比仿真 |
2.4 量子关联成像系统的调制矩阵 |
2.5 量子关联成像系统的分辨率 |
2.6 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3 量子关联成像系统的误差建模与分析 |
3.1 量子关联成像系统误差的分析与建模方法 |
3.2 物体与成像系统的运动干扰 |
3.3 散射介质对成像系统的干扰 |
3.4 杂散光 |
3.5 本章小结 |
4 量子关联成像对运动物体的追踪补偿 |
4.1 针对平移运动补偿的理论分析 |
4.2 针对旋转运动补偿原理的分析 |
4.3 对平移运动的物体成像仿真 |
4.4 对旋转运动的物体成像仿真 |
4.5 实验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针对散射介质对成像质量影响的补偿方法 |
5.1 理论分析 |
5.2 实验光路和实验结果 |
5.3 比例调制实验结果的分析 |
5.4 指数调制的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二维材料低能电子显微镜研究及超快显微镜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二维晶体材料 |
1.2 低能电子显微镜 |
1.2.1 低能电子的特性 |
1.2.2 低能电子显微镜发展历史 |
1.2.3 低能电子显微镜的成像模式 |
1.2.4 阴极物镜的像差和分辨率 |
1.2.5 物镜的像差校正 |
1.2.6 图像的衬度 |
1.3 论文选题及主要内容 |
2 三磁偏转器像差校正低能电子显微镜的优化 |
2.1 引言 |
2.2 真空系统 |
2.2.1 超高真空的重要性 |
2.2.2 超高真空的获得 |
2.2.3 设备的真空系统 |
2.3 实验系统结构组成和设备改进 |
2.4 三磁偏转器低能电子显微镜调试 |
2.4.1 低能电子显微镜的电子光路 |
2.4.2 三磁偏转器低能电子显微镜的调节 |
2.4.3 低能电子显微镜成像测试实验 |
2.4.4 低能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 |
2.5 本章小结 |
3 二维材料Cu_2Si低能电子显微镜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Si(111)单晶衬底准备 |
3.2.2 Cu分子束源和温度定标 |
3.2.3 低温强磁场下电导率测量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Si(111)-7×7 再构 |
3.3.2 析出Cu_2Si |
3.3.3 高温退火Cu_2Si |
3.3.4 高温外延生长Cu_2Si |
3.3.5 局域Cu浓度驱动表面相变 |
3.3.6 二维材料Cu_2Si反弱局域效应 |
3.4 本章小结 |
4 Β'-In_2Se_3面内铁电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低能电子显微镜测量 |
4.2.2 线性二向色性测量 |
4.2.3 压电响应力显微镜表征 |
4.2.4 扫描隧道显微镜表征 |
4.3 结果和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超快低能电子显微镜设备研发 |
5.1 引言 |
5.2 飞秒激光器 |
5.2.1 飞秒激光器的基本性能 |
5.2.2 激光脉宽压缩 |
5.2.3 飞秒激光器功率和脉冲稳定性 |
5.3 超快光电子显微镜 |
5.3.1 超快光电子显微镜光路设计 |
5.3.2 超快光电子显微镜成像 |
5.4 超快低能电子显微镜 |
5.4.1 电子飞行时间模拟 |
5.4.2 光路设计 |
5.4.3 飞秒激光指向不稳定性 |
5.4.4 时间分辨率 |
5.4.5 超快低能电子显微镜搭建 |
5.5 超快实验设计和展望 |
5.6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思想方法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初中物理思想方法解读 |
第一节 物理学思想方法介绍 |
第二节 数学思想方法介绍 |
第三节 逻辑思维方法介绍 |
第二章 物理学思想方法 |
第一节 控制变量法 |
第二节 理想实验法 |
第三节 理想模型法 |
第四节 转换法 |
第五节 等效替代法 |
第六节 整体法与隔离法 |
第三章 数学思想方法 |
第一节 比值法 |
第二节 图象法 |
第三节 几何法 |
第四节 对称法 |
第四章 逻辑思维方法 |
第一节 比较法 |
第二节 类比法 |
第三节 逆向思维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怎样作透镜成像光路图(论文参考文献)
- [1]探析圆柱透镜成像规律[J]. 夏晓梅,费志明. 数理化学习(教研版), 2021(09)
- [2]光场相干测量及其在计算成像中的应用[J]. 张润南,蔡泽伟,孙佳嵩,卢林芃,管海涛,胡岩,王博文,周宁,陈钱,左超.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1(18)
- [3]傅里叶域浴帘效应扩展的非侵入散射光学成像[D]. 何强枝. 汕头大学, 2021(02)
- [4]基于液体透镜的新型定心仪测量系统研究[D]. 牛文静. 苏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衍射主镜的激光雷达宽视场接收系统[D]. 仇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基于光学相位恢复方法的计算散射成像关键技术研究[D]. 唐武盛.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7]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D]. 罗正琼.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量子关联成像系统环境干扰的补偿方法研究[D]. 宋政言.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二维材料低能电子显微镜研究及超快显微镜研发[D]. 祝林. 重庆大学, 2019(01)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思想方法体系研究[D]. 林士涵.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