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章程(论文文献综述)
吴侃[1](2021)在《苏中苏皖《生活》杂志与青年教育改造研究(1945-1946)》文中研究指明
刘秀娟[2](2021)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宣传工作研究》文中认为淮北抗日根据地自1941年8月成立后,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就将反腐倡廉建设作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将建立廉洁高效的抗日民主政府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始终坚持与根据地的各种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作斗争。淮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等党政机关领导人都很重视加强根据地的廉政建设,注重将舆论宣传与根据地廉政建设相结合,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和宣传媒介,把根据地实施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快速而广泛地告知根据地和其他地区的民众。使民众知晓并且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根据地反腐倡廉的建设中来,获得群众的支持与信任,更好地建设廉洁高效的抗日民主政府,以达到巩固淮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目的。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廉政建设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廉政建设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根据地廉政建设进行的宣传工作,对新时代进行廉政宣传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以淮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中的宣传工作为切入点,对淮北抗日根据地时期的廉政建设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从宣传组织建设、宣传媒介、宣传方式等方面对淮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中的宣传工作进行系统的梳理,阐述淮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宣传工作的基本特点,总结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廉政建设宣传工作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通过对淮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宣传工作的研究,不断拓展对淮北抗日根据地时期的廉政建设的认识与研究。
王熙瑾[3](2021)在《剧本《沈其震》及创作阐述》文中认为话剧《沈其震》是一部现实主义戏剧,整个戏剧设计了两个时空并行推进的戏剧结构:现实时空中大连医科大学戏剧社的成员们正在准备迎新晚会上演的剧目——五幕话剧《沈其震》,戏剧社成员经过了定戏、谈戏、排戏、演戏的四个过程与沈其震所在的时空经历了归国、行医、入伍、挫败、育人的五个主要阶段同时进行,通过现实时空的牵线、引导,旧时空渐渐被打开,通过旧时空故事的演绎,现实时空中人们的疑惑也逐渐揭开并明朗。两个时空通过互相推进、相互呼应有机地将推进戏剧情节、展现戏剧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结合在一起,共同展现出书生救国的爱国探索和时空交错因变生光的戏剧力量。剧本第一幕讲述了戏剧社成员商讨确定迎新晚会节目,在商讨的过程中展现了沈其震1931年博士毕业毅然决定回国,受到了日本同学的攻击和质疑,埋下沈其震探索救国之路的种子。第二幕讲述了戏剧成员在探索沈其震成长历程有所突破,通过1937年沈其震在天津开诊所的切点展现了 1931至1937年沈其震回国探索救国的实践历程。第三幕讲述戏剧社排练的《沈其震》雏形作品通过了学校的节目审核,展现了 1938年沈其震开拓建设新四军医疗系统工作的努力和成果。第四幕讲述戏剧社五幕话剧《沈其震》进入紧锣密鼓的彩排环节,演绎出沈其震经受1940年皖南事变的打击后重新建立信心,决心入党的内心独白的艰难历程。第五幕,戏剧社的话剧作品《沈其震》正式演出,以沈其震成功开展统战工作、建立起大连医科大学,作为最后的高光节点,在与现实时空中大连医科大学新生的宣誓互动、精神碰撞中,最终落幕。在剧本阐释中,主要从剧本《沈其震》剧本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初衷、剧本主题的选择与表达、剧中人物的塑造和剖析、创作特色与技巧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萧宸轩[4](2021)在《中共在浙东的民众动员研究(1941-1945)》文中提出
吴云峰[5](2021)在《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互助合作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打破敌伪的经济封锁,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克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淮南抗日根据地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根据地在组织农户参加互助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循序渐进,逐步推广,抓住群众需要,解决群众困难,尊重群众意愿,利用适当形式,从而有效组织了互助合作。互助合作运动开展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如形式主义、强迫命令;违背公平合理原则;经营管理效率不高;农民的观望、落后分子的破坏等。根据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这些问题。如在经济条件相近、关系和睦的农户间开展互助,对落后分子进行说服教育,建章立制,惩戒营私舞弊者;发扬民主、确保公平等。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克服了小农经济的弊端,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物质财富,改善了民众生活。淮南抗日根据地互助合作运动对当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仍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张胜[6](2020)在《困境与转变:1941—1942年华中抗日根据地地方武装建设》文中提出全面抗战初期,中共领导的新四军在华中迅速发展壮大,然而华中地方武装却在主力部队大发展的同时困难重重。皖南事变后,华中抗日根据地形势更为艰难,地方武装作为保卫根据地的重要力量,其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在中共领导下,华中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普遍建立,华中地方武装逐步获得了政治上和供给上的保障,规模也迅速扩大。至1942年秋,华中抗日根据地深入开展"精兵简政"运动,使地方武装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成为中共领导的重要抗日力量。
阮武昌[7](2020)在《以传承革命传统为使命——祝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成立40周年和《大江南北》杂志创刊35周年》文中指出在祖国各条战线取得辉煌胜利,综合国力空前增强,国际威望大幅提高的形势下,我们迎来了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成立40周年以及《大江南北》杂志创刊35周年。40年前,在中共上海市委和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的关心以及市委原领导魏文伯、胡立教、夏征农等同志的支持下,上海市的一批新四军老同志以及一些大专院校研究党史的专家学者,怀着弘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传承革命历史的愿望,发起组建了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5年后,又创办了《大江南北》杂志。
潘宏,李果[8](2020)在《新四军在江淮文化建设简论》文中提出新四军是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由红军长征时留下的游击队整合而成。新四军军部于1937年12月组建,虽然地点经常变化,但活动范围集中在江淮地区。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统一战线的复杂局势,深受红军传统和江淮地域文化影响的新四军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其文化充分体现了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的特点。新四军文化建设成就显着,不仅宣传了抗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威望,还为人民军队培养了骨干力量,为新中国培养了建设力量。
朱桦[9](2020)在《中共革命中的“白皮红心”策略研究 ——以浙南游击区为例(1935-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中共革命史,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斗争方式和策略以应对革命形势和时局的变化,这是中共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白皮红心”策略正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共对敌的一种特殊的策略,是藉由中共组织和地方革命精英的力量团结一批同情革命的保甲长,控制住敌伪基层政权,助力中共革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各游击根据地曾普遍地利用这一策略进行斗争。本文重点关注的浙南游击根据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此,本文拟聚焦于浙南游击根据地的“白皮红心”斗争,进而阐述当时的革命领导者是如何利用这一策略进行革命斗争,包括论述这一策略的缘起、运作和影响等。在“白皮红心”的斗争策略下,挺进师入浙创建了浙南游击根据地,此后,浙南党组织则将这一策略广泛运用于全面抗战时期,并在斗争中获得巨大发展。在“白皮红心”策略的实施和影响下,城市里一些表面上隶属于国民党的组织默默接受中共领导。在农村,一些乡镇保甲还进一步强化了其“白皮红心”的属性,渐成“红皮红心”。值得注意的是,“白皮红心”策略亦有一些弊端。在推广策略的过程中,许多红色区域和干部被暴露,进而给浙南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此,浙南党组织对该策略进行了完善,这为党组织的长期嵌入浙南社会奠定了基础。同时,“白皮红心”策略在浙南游击斗争中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共革命的地方智慧。
王悦[10](2020)在《武装、政权与群众:抗日根据地在山西沁县的创建研究(1937-1939)》文中提出在战争的环境下,民众动员、民主政治制度的推行、经济建设的组织大多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的,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变迁也大多反映在相对独立的县的范围内。因而通过观察抗日根据地在一个县域内的创建实践将能更细致地反映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过程。本文主要将视线聚焦到山西沁县一地。山西沁县位于晋东南地区,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之称,自古为军事必争之地。民国以来,白晋路纵贯沁县南北,沁武公路横贯东西,交通运输的便利使沁县的地理位置愈发重要。抗战初期,随着决死第一总队进入沁县,特别是沁县抗日政权和各抗日救亡团体建立后,沁县逐渐成为晋东南地区的指挥中心、政治中心和主要的军需供给地。同时,沁县重要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国民党、阎锡山、日军等多方势力的聚集地,决死队、牺盟会、沁县抗日政权与各方力量展开数次博弈,使抗日根据地在沁县的创建过程别具特色。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沁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过程,探究是哪几个条件促成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武装是抗日根据地创建的保障。第一部分围绕抗日武装展开,分三节细致梳理抗日武装的进入、发展以及斗争的过程,可以发现军队的进入,使党迅速地在地方上立稳脚跟。并在抗日根据地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发展武装和对敌斗争保障了抗日政权的建立,使其能够自上而下地开展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政权是抗日根据地创建的核心。第二部分以沁县旧政权的改造过程为入手点,在梳理抗日政权所实施的政策措施以及与沁县境内阻碍抗日的力量斗争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与旧政权相比,抗日政权积极发展抗日根据地内的经济和文化事业,使上级的指示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使民众的经济文化生活有了显着的提高,有力地领导了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群众是抗日根据地创建的基础。在梳理抗战初期沁县的政治动员工作和沁县各群众抗日救亡团体的建立过程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在群众动员的基础上,群众的斗争逐渐成为有领导的、集中的斗争,充分地发挥了人民的力量,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有了坚实有力的基础。在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武装、政权、群众三者之间相互勾连共同促成了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二、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章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章程(论文提纲范文)
(2)淮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宣传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关于华中抗日根据地史及淮北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 |
1.2.2 关于淮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的研究 |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淮北抗日根据地及其廉政建设的基本概况 |
2.1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
2.1.1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地理位置及其战略重要性 |
2.1.2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过程 |
2.2 淮北抗日根据地腐败现象 |
2.2.1 淮北抗日根据地腐败的主要表现 |
2.2.2 淮北抗日根据地腐败现象存在的原因分析 |
2.3 淮北抗日根据地反腐倡廉措施 |
2.3.1 加强对根据地党政军干部及战士的思想政治教育 |
2.3.2 实行“三三制”原则,进行数次简政,加强廉政建设 |
2.3.3 建立健全根据地反贪污反腐败的法律法规 |
2.3.4 进行财政改革,完善财经制度 |
2.3.5 加强廉政建设的宣传工作 |
第3章 淮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宣传工作的组织建设 |
3.1 宣传组织机构及层次 |
3.2 宣传组织的主要工作 |
3.3 宣传组织人员 |
第4章 淮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宣传工作的主要形式 |
4.1 创办与利用报刊进行宣传监督 |
4.1.1 报刊中关于淮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的报道内容 |
4.1.2 报刊进行淮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的报道特点 |
4.1.3 运用黑板报宣传根据地廉政建设 |
4.2 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廉政建设宣传工作 |
4.2.1 传唱歌谣,宣传廉洁风尚 |
4.2.2 创作戏剧,调动群众参与廉政建设 |
4.2.3 运用标语,增强廉政建设宣传效果 |
4.2.4 通过大会讲话进行廉政宣传 |
4.3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根据地领导人廉洁作风的实践宣传 |
第5章 淮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宣传工作的特点与效果 |
5.1 淮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宣传工作的特点 |
5.1.1 舆论宣传和制度建设并举 |
5.1.2 注重发挥人民群众主体性作用 |
5.1.3 廉政建设宣传内容与形式具有多样性 |
5.2 淮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宣传工作的效果 |
5.2.1 提高了根据地群众、干部和战士参与根据地廉政建设的积极性 |
5.2.2 增强了干部和战士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意识 |
5.2.3 巩固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和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 |
第6章 淮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宣传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
6.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廉政建设宣传工作机制 |
6.2 重视新闻舆论宣传,建立健全舆论宣传工具 |
6.3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 |
6.4 将宣传内容、形式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剧本《沈其震》及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沈其震》剧本 |
人物表 |
故事梗概 |
第一幕 |
第二幕 |
第三幕 |
第四幕 |
第五幕 |
《沈其震》创作阐释 |
一、创作的灵感来源与初衷 |
二、剧本主题的选择与表达 |
(一) 书生救国的实践探索 |
(二) 时空交错的因变生光 |
三、人物的塑造和剖析 |
(一) 沈其震 |
(二) 王雨田 |
(三) 佐藤 |
(四) 戏剧社成员 |
四、创作特色与技巧 |
(一) 双时空并行的戏剧结构 |
(二) 悬念设计 |
(三) 舞美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互助合作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助合作的缘起 |
二、组织办法 |
(一)总结经验,树立典型 |
(二)循序渐进,逐步推广 |
(三)满足群众需要,解决群众困难 |
(四)尊重群众意愿,采用适当的形式 |
三、互助合作中的困难与问题 |
(一)形式主义、强迫命令 |
(二)违背公平合理原则 |
(三)经营管理效率不高 |
(四)农民的犹豫观望与落后分子的破坏 |
(五)制度不健全,少数干部营私舞弊 |
四、应对措施 |
(一)在经济条件相近、关系和睦的农户间开展互助 |
(二)对落后分子进行说服教育 |
(三)建章立制,惩戒营私舞弊者 |
(四)发扬民主,确保公平 |
五、互助合作的成效 |
(一)提高了生产效率 |
(二)克服了小农经济的弊端,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 |
(三)创造了物质财富,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 |
余论 |
(6)困境与转变:1941—1942年华中抗日根据地地方武装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1941年前华中地方武装的发展困境 |
二、华中地方武装发展的契机 |
三、1941—1942年华中地方武装规模的扩大 |
四、1942年后华中地方武装素质的提升 |
(8)新四军在江淮文化建设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新四军军部在江淮 |
二 新四军文化建设的背景 |
三 新四军文化建设的特点 |
四 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影响 |
(9)中共革命中的“白皮红心”策略研究 ——以浙南游击区为例(193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合作与掩护:“白皮红心”策略之缘起 |
第一节 “白皮红心”策略的萌芽 |
第二节 三年游击战争中的“白皮红心”现象 |
第二章 “白皮红心”与浙南游击根据地的开辟 |
第一节 挺进师入浙初期的国共对抗 |
第二节 两面保甲长与游击区的发展 |
第三节 抗日救亡下“白皮红心”式的社会团体 |
第三章 全面抗战时期浙南“白皮红心”之演进 |
第一节 从积极到稳妥:阶段性变化 |
第二节 由点向面的蔓延:区域性特征 |
第三节 “白皮红心”渐成“红皮红心” |
第四章 砥砺奋进:国共折冲下“白皮红心”的发展 |
第一节 国民党对“白皮红心”策略的应对 |
第二节 中共浙南党组织的蛰伏与厚积 |
第三节 “白皮红心”与浙南解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示意图 |
附录二 :解放浙南全境示意图 |
附录三 :浙南党组织在抗战初期领导的工、农组织概况表 |
附录四 :中共浙南特委统一战线教材(节选) |
致谢 |
(10)武装、政权与群众:抗日根据地在山西沁县的创建研究(1937-193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为什么是沁县: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章节安排 |
第一章 武装:沁县抗日根据地创建的保障 |
第一节 武装先行 |
第二节 沁县抗日武装的发展 |
第三节 武装斗争 |
第二章 政权:沁县抗日根据地创建的核心 |
第一节 改造——沁县抗日政权的建立 |
第二节 施政——沁县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
第三节 统一战线中的斗争 |
第三章 群众:沁县抗日根据地创建的基础 |
第一节 抗战前沁县群众的基本状况 |
第二节 政治动员 |
第三节 沁县抗日救亡团体的建立 |
第四节 群众性的参军劳军运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章程(论文参考文献)
- [1]苏中苏皖《生活》杂志与青年教育改造研究(1945-1946)[D]. 吴侃.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淮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宣传工作研究[D]. 刘秀娟.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剧本《沈其震》及创作阐述[D]. 王熙瑾.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中共在浙东的民众动员研究(1941-1945)[D]. 萧宸轩. 浙江大学, 2021
- [5]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互助合作运动研究[J]. 吴云峰. 中国农史, 2021(01)
- [6]困境与转变:1941—1942年华中抗日根据地地方武装建设[J]. 张胜.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20(04)
- [7]以传承革命传统为使命——祝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成立40周年和《大江南北》杂志创刊35周年[J]. 阮武昌. 大江南北, 2020(11)
- [8]新四军在江淮文化建设简论[J]. 潘宏,李果. 中国地方志, 2020(03)
- [9]中共革命中的“白皮红心”策略研究 ——以浙南游击区为例(1935-1949)[D]. 朱桦.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10]武装、政权与群众:抗日根据地在山西沁县的创建研究(1937-1939)[D]. 王悦. 山西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