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Yaris 2000年欧洲最佳汽车(论文文献综述)
王璇[1](2020)在《跨文化视域下李安电影《色|戒》与《断背山》改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安在当代华语电影界甚至世界电影界,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案,李安的电影作品,多次在华语文艺界掀起巨大浪潮,造成瞩目的文化现象。电影《色|戒》和《断背山》是李安获得国际声誉、同时也引起多方争议的两部作品,分别改编自中国作家张爱玲和美国作家安妮·普鲁的同名小说,李安兼具中西文化体验的跨文化背景,让他在处理中西题材时展现出独特的文化解读视角。本论文即从跨文化角度,通过文本细读方式,探究李安在对这两部中西小说作品的改编中体现出的文化交融现象。在对小说《色,戒》和《断背山》的改编中,李安立足一个局外人的文化位置,在对东方自我的审视里提炼出家国政治与个体认知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以西方人本价值理性,颠覆和消解了传统父权中心体系和集体主义话语;同时,在对西方他者的文化想象里,以中国传统伦理秩序探讨性别认同,并将出路设置为对家族脉络的回归。李安在两部文本中表现出用西方眼光审视东方迷境、东方情怀拯救西方困境的倾向性,体现出中西文化互补式的跨文化互动模式。在创造作品时,李安表现出双重编码的文化思路,作品中的文化符号具有中西双向的解读空间,易于东西方观众的接受。此外,李安在阐释中西作品时,将人性的自由与个体的认知作为思索的焦点,作为一位离散华人,他注重表现文化边缘者的身份认同与情感诉求,关注在现代文明的边缘空间里,个体的生存境遇和现实遭遇,在跨文化的救赎策略和对边缘人群的关怀里,体现出他超越文化差异的普世同理心,这也是他在文化策略之外,作品能够获得全球观众的另一必要原因。
李超[2](2020)在《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制药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医药市场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而我国无论在企业规模、产品结构、经济效益、研发能力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弥补这种差距,我国制药产业的未来应该走哪条发展之路,成为了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之所以以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美国和欧洲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奠基者和领跑者,是传统的制药强国,而日本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制药产业,逐渐形成了极具本国特色的产业环境和国家竞争力。美国、日本和多数欧洲国家能够形成尖端制药领域的领头地位,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不仅有助于规划我国制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更有助于我国在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身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等理论作为基础,从宏观视角分析制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总结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产业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能够体现制药产业内外表征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究各国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各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为探究关键竞争要素提供方向性指导;随后采用个体固定效用模型对各国头部制药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企业层面产业规模和产业质量指标下的竞争因素的作用;再使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各国产业结构进行解析,分析了各国制药企业分布的结构性差异;基于上述的研究过程,本研究分析了企业层面影响因素反映在产业层面的作用,确定了11个制药产业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推导出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和形成逻辑,并分析了各国竞争力形成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制药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特质,揭示了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路径,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未来发展战略。从产业层面来讲,本研究从实证结果推理出各个显着的影响因素与产业各方面的竞争力、以及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复杂的单向或双向关系,这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了精妙的循环。本研究注意到,某一些因素是可以通过“主动”改变或刺激来提高,如研发投入强度、员工数量、研发投入,进而启动整个相互作用的循环。因此,一般来说,在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国家和地区,要形成其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创新力度,扩大员工数量提升规模,从内部形成正向循环,也需要鼓励科学研究、完善金融制度和企业融资融券环境、制定合适恰当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国家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完善产业的支撑环境。基于对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的分析,本研究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制药产业的实际状况出发,本研究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六大战略方向,学习日本鼓励对仿创药的研发;并且,如果能以现代医学的科学方式去解构中医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持续推进中药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中国制药产业必将在世界独树一帜。
王乙涵[3](2020)在《阐释学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转型国家的成功和失败因素》英译汉项目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转型国家的成功和失败因素》是保罗·乌里奥的代表作品,笔者从第二大部分第六章的第二小章开始翻译,自第七章节结束。本报告从阐释学翻译理论角度分析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转型国家的成功和失败因素》中译本译者是如何应用翻译四步骤。本文列举了一系列翻译实例,分析在不同情况下翻译四步骤的发挥成功之处和受到的局限性。同时本文也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的过程中运用的翻译策略和这些策略对译文质量的影响。笔者发现,在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指导下,译者所翻译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转型国家的成功和失败因素》基本达到了准确和通顺的目标,笔者希望本翻译实践报告能为其他翻译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译者本人未来的职业发展积累经验。
尹泽妍[4](2019)在《“构图对比复杂” ——梅卡诺事务所的设计思想及手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荷兰现代建筑一直以其高水平设计而享誉世界,并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两种明显不同的设计倾向。一类以库哈斯为代表,凭借前卫思想、夸张手法在世界范围内宣扬“建筑理想”、引领建筑潮流;另一类则秉承荷兰主流的地域传统,以务实理念、微妙语汇构建“理想建筑”、聚焦建筑使用。而后者对当下改变建筑同质化、致力于城市更新、提高建筑品质的发展趋势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梅卡诺事务所即为此类建筑团体的典型代表之一。论文将该事务所的实践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构建“理想建筑”所运用的“构图、对比、复杂”的设计手法,以展示理性创新的荷兰建筑、提供可切实参考的设计经验。本文首先从荷兰的地域背景及文化特征、二十世纪以来荷兰现代建筑思想的发展、荷兰建筑教育等三个方面分析梅卡诺实用主义设计思想的形成背景,进而具体阐释该事务所的主创建筑师法兰馨·荷本提出的十项主张。基于这十项主张,重点研究并提炼出梅卡诺构建“理想建筑”的三种设计手法,分别为“有机构图,自然介入”、“材料对比,精致营造”以及“剖析复杂问题,研究式设计”。继而以这三种手法的运用具体分析梅卡诺在中国进行的各类实践项目。基于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本文对梅卡诺的实践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以探究其一步步呈现“理想建筑”的设计过程。另外,通过介绍梅卡诺的组织类型、团队构成、媒体宣传及工作特质展示具有典型荷兰性的建筑事务所的工作模式,以期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王媛媛[5](2019)在《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加速向制造业渗透,制造业领域将迎来一场智能化革命,进而引发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应对新工业革命和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我国也迎来新工业革命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由此提出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进而建设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因此,研究智能制造这一主导新工业革命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智能制造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技术进步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熊彼特和新熊彼特学派技术创新及演化经济学等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系统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智能制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是,探索智能制造发展演化的机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对智能制造的内涵、产生动力、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以及技术-经济范式进行分析;二是,对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基础性产业——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全球发展态势进行比较分析;三是,对G20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基础上,建立“制造业智能化指数”衡量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并进行国别和分行业的比较分析;四是,对美国、德国、日本智能制造发展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有益的经验借鉴。首先对其智能制造赖以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进行分析,其次对其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再次对这三个国家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并得出可供我国借鉴的有益经验;五是,分析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从顶层设计、标准体系建设、基础产业发展、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推动等方面分析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同时剖析了中国智能制造在发展基础、创新能力、推进机制、企业主体引领、政策规划以及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六是,提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即要以建设制造强国为目标的智能制造发展导向;建设政府引领、产业界主导、研究机构和大学紧密合作的智能制造创新网络;要涵盖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领域;以及实施面向不同发展优势和水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总之,发展智能制造是我国实现技术跃升及经济实力赶超的重要契机,应密切关注和研究新工业革命发展趋势以及智能制造技术-经济范式发展演化特征,把握各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态势、能力水平以及具体的推进战略,同时深入了解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优劣势,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和政策体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早日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和国家实力的历史性跨越。
夏正华[6](2019)在《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旨在分析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作者认为,这条路径分别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铺陈开来,法国通过推进多位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对内巩固实力,对外展现并优化国家形象,维护其国际地位。作者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系统阐述现代法国从强化民族凝聚力、到对外输出价值观与制度(法律)建设意识、到巩固政经影响力并参与(乃至主导)全球新型格局建构的大国发展轨迹,研究该国以兑现大国目标为导向的国家战略实践的成效与得失。在当前呼唤国际治理的全球化环境中,法国在博弈的同时,倡导国家个体融入合作机制与多边法规,为构建新型规范的国际秩序和增强国际法实施效率贡献了智慧---这些在国际法语境中提供让全球不同国家受益的理念、制度与体系的创举,的确是扞卫本国话语权、刷出一流大国“存在感”的有效举措,个中经验(亦包括教训)值得分析。本论文围绕国别案例展开分析。作者认为:法国基于一套文化自醒与自信的思维脉络,前瞻性地把法律、文化优势纳入国家战略实践的核心资源之中,在国际社会发挥精神与道义引领力,这有利于在处理与他国交往的问题时施加自身意愿,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调整与他国的关系(即减轻对外交往的阻力),同时又有助于引领国际规范与机制的创设进程,提升国际社会对本国政治主张、利益诉求、文化传播的认可度与支持度。当然,有着“文化终极归宿”之美誉的法国,确实把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本理念传递至国际社会各个角落,在倡导“国际社会网络构建及各国在该网络中互动需要规则”这一共识的达成上兑现了一个“大国”的承诺与责任,在推动国际法规则构建与实施中提供了方案与智慧,其中不乏独辟蹊径的创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法国范式。法国如何把强国战略放在国际多边合作舞台上去推进,特别是她如何在参与国际组织---一种特殊的国际法主体---的制度建设与运作中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话语平台、为本国谋求发展机遇、增强博弈能力,这是本论文论证的核心。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尝试将文化、国家战略、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多个领域衔接起来,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法国从强化政治影响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如何强化自身地位、依托外交展现国家政治影响力。第二章:法国从实现法律感召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数部有传世影响的法律文献,论述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以及法国通过影响国际社会制度构建来巩固自身利益与价值观的强国路径。第三章:法国从巩固文化吸引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巩固语言优势、展示文教活力、输出价值观,论述法国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强国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第四章:法国从扞卫经济竞争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对于建设有序、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的贡献,以及搭建能够切实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平台的意识与努力。第五章:将法国营造优势地位与优良形象、把自身话语(观点与立场)通过制度外化的方式影响他者的经验,纳入到对我国新时代大国发展的思考中,总结有助于中国制定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启示,促进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地位的上升。
刘伟[7](2019)在《欧盟国家援助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盟国家援助法(state aid law)是一项立意高远、主旨宏大的法律制度,旨在实现欧盟对各成员国国家援助措施的合理控制,目的在于防止政府通过援助措施扭曲市场竞争,同时也维护整个欧盟一体化的进程。欧盟国家援助法以《欧盟运行条约》第107、108、109条为基础,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理论扎实、规范严密、体系完整的法律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软法之治”的特征。欧盟国家援助法肇始于欧盟(欧洲联合)的初创理想:和平、繁荣与超国家主义,并由此奠定了它的底色与基调。从学理上来探讨欧盟国家援助法,可以发现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学说分歧构成了国家援助法的理论基础,援助的双刃剑效应构成了国家援助法存在的根本原因,对国家援助的竞争法控制构成了国家援助法的本质属性,而对国家援助的合理监管则是国家援助法的主要内容。欧盟国家援助法与欧盟竞争政策有着内在联系:国家援助法的本质在于防止国家援助对市场竞争的破坏,审查国家援助有赖于竞争法的基本分析范式,因而欧盟将其视为与反垄断政策相并列的竞争政策。欧盟国家援助法仅适用于企业,对非企业的援助不属于欧盟国家援助法的规制范围。所以,对企业的认定,是理解和适用国家援助法的前提。而欧盟语境中的企业主要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一个实体,而不论其法律地位和资金来源如何。目前,欧盟一般认为国家援助包含四项构成要件:转移国家资源、给予优势、措施具有选择性以及对成员国间的竞争和贸易存在影响。在转移国家资源的认定中,欧盟倾向于“累积说”,即将“给予国家资源”与“可归因于国家”这两个条件累积起来判断是否构成转移国家资源。国家援助中的优势主要是指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因国家干预而非基于正常市场条件获得改善。目前,欧盟委员会一般通过市场经济经营者测试来判断国家支持措施是否给予被支持对象以优势,即如果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是在正常经营条件下无法获得的,则被认为获得了国家援助上的优势。就选择性的认定而言,欧盟委员会通过对其进行地域选择性和对象选择性的区分,有效地降低了选择性要件的认定困难。国家援助认定的最后一步是对扭曲竞争和限制贸易的认定。在这一步中,欧盟一般采取较低标准来认定对竞争的扭曲和对贸易的影响,可以说,扭曲竞争和影响贸易基本上是赋予市场主体以优势后的必然结果。并非所有国家援助都会受到欧盟委员会的禁止,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形下,相关援助可以得到欧盟委员会的豁免。欧盟委员会目前采取“共同评估原则”,只有满足共同评估原则下的所有条件,援助措施才能被视为与《欧盟运行条约》相兼容。这些评估条件主要包括:援助必须为明确的共同利益目标作出贡献、能够解决市场无法自我实现的问题、是实现共同利益目标的适当政策工具、具有激励效应、援助限制在最低限度、援助的总体影响是积极的以及符合透明度要求。欧盟国家援助法的行政执法由具有超国家地位的欧盟委员会负责担纲。欧盟委员会不仅有权对成员国援助的兼容性进行评估,还有权对不符合《欧盟运行条约》的违法援助措施予以回收。同时,欧盟委员会还负责国家援助的日常监管。在此之中,欧盟委员会和成员国之间有着明确的权责划分。欧洲法院(含成员国国家法院)也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国家援助的实施,即有权对成员国的国家援助进行司法审查。《欧盟运行条约》第108条第3款构成了国家援助私人实施的法律基础,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成员国基于其国内法的规定,加强了对受国家援助影响的当事人的司法保护。按照欧盟内部的通行分类标准,国家援助的具体类型可以分为水平援助和部门援助。水平援助主要是针对非特定行业的国家援助,其一般被认为不会像部门援助那样扭曲竞争,因而受到委员会的重视,被用来实现委员会的市场矫正或再分配政策目标。而部门援助则主要是针对具体部门、行业的援助。欧盟对国家援助的控制并非是对国家援助的完全否定,而是希望以最少的财政支出获得最大的援助效果,欧盟国家援助法的不断革新也始终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对比欧盟国家援助法,我们能够发现我国财政补贴政策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忽视对财政补贴的实效分析,尤其是忽视其对市场竞争的负面影响;忽视财政补贴激励作用的发挥;补贴未能公开透明;缺乏对受补贴影响的市场主体进行救济的途径,等。因此,加强对我国财政补贴的竞争法控制,意义重大。主要措施包括:(一)重构理念:牢固树立维护市场竞争、协调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确保竞争中立的理念;(二)完善制度:确定财政补贴控制的主体,加强对补贴的必要性、适当性、实效性和积极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完善财政补贴的豁免机制。(三)配套措施:强化监督机制、承诺机制、信息披露机制、责任机制以及司法审查的协同治理。
肖丽萍[8](2016)在《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研究(2001-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政府-社会组织三位一体合力对经济发展对人文社会环境甚至于自然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效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迫在眉睫的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抑或是欠发展国家与地区对此都不可回避,也无法置身其外。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欧盟这个在区域一体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且最为成功的共同体,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关注已久。尤其是它在经过20世纪最后十年的政策酝酿后,从本世纪伊始,在世界上率先颁布了一系列的“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因此,从治理理论的“新治理范式”角度对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进行分析,并在较短的时间轴上对该政策进行跟踪考察,力图从政府角度研究该政策的发展规律,以期能够经世致用。为此,本文聚焦于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思想起源、出台过程、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实践与效应,以及成员国在执行“欧盟企业社会政策”方面的不同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与分析,力图总结出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变迁的理论规律。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框架结构和主要创新点,并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运用进行了剖析。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从历史层面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在欧洲的伦理思想起源,以期从传统的哲理性上为本世纪其相关政策的出台做一个历史铺垫。第二章是本论文的聚焦点。它疏理了“欧盟企业社会政策”的出台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并着重于分析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和驱动原因,尤其是在其间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博弈,探寻出欧盟企业社会政策从“自愿原则”逐步向“法律规制”演化的趋势及其底蕴。第三章在前文“欧盟企业社会政策”出台与发展及其理论规律探索的基础上,对于这些在历时不足二十年的,利用政策工具理论为框架,尽可能对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实践与效果进行追踪分析。它将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实践工具分为规制、合作、促进和支持四种,并指出政策效应目前尚主要体现在对欧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方面,并且以成员国对相关政策的执行实践及其效应为主,要从理论上归纳出欧盟层面的政策实践及其效应有待时日。第四章从欧盟成员国对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理解与执行的角度,选取英国、法国、丹麦、西班牙和中东欧作为典型进行模式化的归类分析,研究表明由于成员国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执行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时呈现出不同特点。第五章在前面四章层层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总结了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发展规律。这就是:法律规制的前提是全民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发展是一个从软性的自愿依从向法规化刚性政策过渡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成员国对政策工具的使用与其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相,但是落后地区起步晚却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最后,结合欧盟在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方面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经验就中国相关的发展现状提出借鉴。结语部分在凝练和提升本文研究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后续深入研究新课题。
左瑞娟[9](2015)在《西欧现当代教堂建筑艺术风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堂建筑是基督宗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造与重建是教会中的重要事件,其功能与形态也是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审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堂建筑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能够反映出基督宗教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变迁。本文以西欧现当代教堂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新范式为指导,从关注神学思想和教会组织等宗教本体问题,转向对具有实证价值的宗教建筑进行研究。论文的研究框架即以社会因素为横向维度,分别阐述了社会思潮、神学思想、建筑技术和艺术流派等四个方面对教堂建筑的影响。以时间为纵向维度,分析不同时代教堂建筑所呈现出的主要艺术风格,宏观把握教堂建筑的发展与变迁。第一章是从总论的角度探讨教堂建筑所承载的功能及象征意义。并对《圣经》文本中有关教堂建筑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后简要梳理了十九世纪之前西欧历史上曾出现的各种教堂建筑艺术风格。从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探讨了西欧现当代各时期主要的教堂建筑风格。第二章主要探讨十九世纪中叶哥特复古式风格的教堂建筑。哥特复古式是在建筑中模仿哥特建筑装饰的一种怀旧风格。该教堂建筑风格因具有西欧典型的文化特征,因而受到民族主义者的推崇。同时此建筑风格是对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再现,罗马教廷将其视为的天主教复兴象征。建构理论学家也对哥特式教堂的建构体系展开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推动了哥特复古式建筑的发展。浪漫主义艺术家们则因迷恋哥特式教堂中的激情与神秘,藉希望通过复兴哥特式建筑推行自己的艺术理念。因此,哥特复古式风格成为这一时期教堂建筑的主流形态。第三章探讨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风格教堂建筑。这一时期的教堂建筑在空间、结构、材料和装饰等方面均产生了创新革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发明”的方法被发现,创新成为时代命题。新教礼拜仪式改革运动也在这一时期兴起,建筑师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对教堂建筑空间形态的创新。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新材料、新结构、新施工方法被应用到教堂建筑中,推动了教堂建筑的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艺术家们对新时代的建筑形式展开探索,致力于创造出适合新技术的建筑装饰。这些创新共同为教堂建筑进入现代主义奠定基础。第四章探讨二十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主义教堂建筑。国际主义建筑风格是使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玻璃幕墙和框架结构建造的几何形态。该建筑风格是西欧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反思民族主义、建立欧洲一体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建筑技术发展至构件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结果。国际主义教堂建筑具有造价低廉、建造周期快速等优点,能够满足战后基督教会大量的教堂建造任务,因而得以被广泛建造。加之以立体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为首的抽象艺术运动,不仅在设计观念和形式语言两方面对国际主义教堂建筑产生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督宗教内部关于“崇拜偶像”的纷争。第五章探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表现主义教堂建筑。表现主义教堂建筑是西欧社会对绝对理性的反抗和探索,强调个体的差异、主观的情绪,在表现主义艺术运动的推动下,形成了一种雕塑般的建筑形态。同时,结构工程师们也在结构技术满足工程需要的基础上,探索结构的艺术化表现,发展出结构表现主义建筑。加之,梵二会议后教会呈现出对自由的尊重,对共融的向往,表现主义的教堂建筑频频出现。第六章探讨二十世纪末至今的多元化教堂建筑。在后现代的文化冲击下,社会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流派、理论和假说,多种文化形态并存。建筑技术高度发达,足以支持各种建筑形态的建造。当代艺术亦是纷繁复杂,为教堂建筑提供了多种形式语言。在此社会环境中,基督宗教也为了满足新时代人们的灵性信仰习惯,教会在不断世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往小型化、人性化、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教堂建筑也随之呈现出多元景象。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现当代教堂建筑艺术风格的研究为着眼点,试图用一个明晰的研究结构,根据不同时期教堂建筑所呈现出的主要艺术风格进行分类研究,从文化、教会、技术、艺术等的角度来全面解读。以期为我国基督宗教的教堂建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杨天[10](2013)在《《体坛周报》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报道研究》文中认为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传播的特征、传媒技术的日益发达、受众媒介产品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中国大陆独特的媒介生态环境等诸多力量,正不断挤压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2009年3月16日,拥有146年“印刷报龄”的美国《西雅图邮报》发行了最后一期报纸,更是标示着报纸传媒的发展境遇进入“寒冬”。在报业遭遇“寒潮”的现实环境下,报纸媒体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生存环境,成功地从“寒潮”中突围并走向“春天”已成为报人、学界日益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体坛周报》为分析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个案分析、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具体分析其对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报道中所涵盖的稿源、体裁、语言、标题、图片、版面等诸多因素,综合概括其不可替代的深度报道、一枝独秀的本报记者、足球赛事的独特魅力、第一时间的知情满足等报道特色,最终呈现新媒体时代《体坛周报》对体育类报纸媒体定位明确、特色稿件、强化细节、重视版面等启示。本文认为报纸媒体(尤其是专业性报纸媒体)在适应媒介融合传播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已经形成的采写编体系,努力构建融合传播平台,强化其不可替代的深广性、权威性、真实性等纸媒优势,精心生产适合当代受众消费习惯的精神产品,必将拓展出全新的生存空间,从“报业寒冬”成功突围,拥有崭新的发展前景。
二、Yaris 2000年欧洲最佳汽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Yaris 2000年欧洲最佳汽车(论文提纲范文)
(1)跨文化视域下李安电影《色|戒》与《断背山》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第一章 李安电影改编的跨文化叙事 |
第一节 导演李安与多元文化身份 |
1.1.1 漂泊感 |
1.1.2 跨界性 |
第二节 对东方自我的审视——《色,戒》改编 |
1.2.1 家国历史与个体身份的对立 |
1.2.2 父权与集体主义的寓言 |
1.2.3 以身体语言解构历史话语 |
1.2.4 物欲、权欲与情欲的弱化书写 |
第三节 对西方他者的想象——《断背山》改编 |
1.3.1 西部风情与山水美学 |
1.3.2 道与儒的对立思辨 |
1.3.3 父权的强化表达 |
1.3.4 去戏剧性和沉默叙事 |
第四节 东西方语境中的“离轨者”压抑 |
第二章 中西汇通:李安电影改编的文化交融 |
第一节 离轨者的逃逸空间 |
第二节 边缘人的失语境遇 |
第三节 放逐者的流散身份 |
2.3.1 对身份认同的渴望 |
2.3.2 夹层中的身份想象 |
第三章 多元视点:李安电影改编的跨文化阐释 |
第一节 双重文化符号编码 |
3.1.1 双重文本与双重解读 |
3.1.2 共通主题与普遍人性 |
第二节 贯通中西的主体认知 |
3.2.1 镜像和框格的空间隐喻 |
3.2.2 性实践与身体寓言 |
第三节 异化的文明与现时的焦虑 |
3.3.1 文化边缘的异化空间 |
3.3.2 文化差异的间隙逃逸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产业竞争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制药产业发展相关文献 |
2.2.2 企业竞争力相关文献 |
2.2.3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
2.2.4 竞争力评价体系文献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1.1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状况分析 |
3.1.2 美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1.3 日本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1.4 欧洲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2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企业发展周期视角下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3.2.2 制药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关因素的作用 |
3.2.3 制药产业发展内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3.3 制药产业特征分析 |
3.3.1 产业需求特征 |
3.3.2 产业竞争特征 |
3.3.3 产业技术特征 |
3.3.4 产业发展特征 |
3.3.5 产业盈利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及竞争力评价 |
4.1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 |
4.1.1 产业发展状况相关要素 |
4.1.2 产业支撑环境相关要素 |
4.2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
4.2.1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概述 |
4.2.2 评价指标的界定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
4.2.5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优势比较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制药产业关键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
5.1 产业规模、产业质量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
5.1.1 实证研究设计 |
5.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5.1.3 产业规模指标分析过程 |
5.1.4 产业质量指标分析过程 |
5.2 产业结构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比较 |
5.2.1 实证研究设计 |
5.2.2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
5.2.3 制药企业单一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
5.2.4 制药企业全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
6.1 产业规模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
6.1.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
6.1.2 关键因素分析 |
6.2 产业质量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
6.2.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
6.2.2 关键因素分析 |
6.3 产业结构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
6.4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与差异分析 |
6.4.1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关键因素作用 |
6.4.2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综合分析 |
6.4.3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差异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主要结论 |
7.2 对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启示 |
7.2.1 中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7.2.2 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分析 |
7.2.3 中国制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7.3.1 不足之处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阐释学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转型国家的成功和失败因素》英译汉项目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ments |
致谢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Source of Translation Project and Text Introduction |
1.2 Text Characteristics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2 Formul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regies |
2.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Hermeneutics |
3.2 Hermeneutics and Four Steps of Translation |
3.3 Translator’s Agency |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
4.1 Lexical Level |
4.2 Sentential Level |
4.3 Textual Level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Bibliography |
附录 |
作者简历 |
(4)“构图对比复杂” ——梅卡诺事务所的设计思想及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图1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梅卡诺事务所的简介及建筑设计思想 |
2.1 .梅卡诺建筑事务所简介 |
2.1.1 .事务所的成立与发展 |
2.1.2 .事务所的主创建筑师:法兰馨·荷本 |
2.2 .梅卡诺建筑设计思想的形成背景 |
2.2.1 .荷兰的地域背景及文化特征 |
2.2.2 .二十世纪以来荷兰现代建筑思想的发展 |
2.2.3 .荷兰的建筑教育 |
2.3 .梅卡诺事务所的建筑设计思想 |
2.3.1 .从“人、场所、目的”出发的设计理念 |
2.3.2 .法兰馨·荷本的十项设计主张 |
第3章 “有机构图,自然介入”的设计手法研究 |
3.1 .有机构图的组成要素及美学原则 |
3.1.1 .形态学组成要素 |
3.1.2 .心理学组成要素 |
3.1.3 .构图的美学原则 |
3.2 .平面的有机构图形式 |
3.2.1 .单体平面的丰富演变 |
3.2.2 .组团平面的灵活布局 |
3.3 .形体的有机构图形式 |
3.3.1 .单一形体的变化 |
3.3.2 .组合形体的生成 |
3.4 .立面的有机构图形式 |
3.4.1 .多样的立面划分形式 |
3.4.2 .有序的立面组织形式 |
3.5 .空间的有机构图形式 |
3.5.1 .空间元素的合理配置 |
3.5.2 .空间序列的轴线组织 |
3.6 .梅卡诺常用的构图手法总结 |
3.6.1 .“格栅式”构图手法 |
3.6.2 .“拼贴式”构图手法 |
3.6.3 .“非对称折线式”构图手法 |
3.6.4 .“实-虚-实”三段式构图手法 |
3.6.5 .“斜向切割式”构图手法 |
3.6.6 .“斜面窗”构图手法 |
3.7 .与荷兰前卫派事务所的建筑构图美学的比较 |
3.7.1 .与OMA事务所解构主义美学建筑的比较 |
3.7.2 .与MVRDV事务所剖面化立面建筑的比较 |
3.7.3 .与 UNstudio事务所的流线形图解建筑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材料对比,精致营造”的设计手法研究 |
4.1 .材料的质感对比 |
4.1.1 .单一质感的创造性运用 |
4.1.2 .混合质感的巧妙组合 |
4.2 .材料的虚实对比 |
4.3 .材料的色彩对比 |
4.4 .材料的肌理对比 |
4.4.1 .运用同种材料创造多层次肌理 |
4.4.2 .组合不同材料营造多样化肌理 |
4.5 .材料的线型对比 |
4.6 .材料的心理属性差异——梅卡诺蓝的独特运用 |
4.7 .材料的巧妙对比创造多变的建筑语汇 |
4.7.1 .改造项目中的对比手法运用:美国布鲁斯 C.博林市政大楼 |
4.7.2 .城市场地中的对比手法运用:英国伯明翰图书馆 |
4.7.3 .回应自然与城市的对比手法运用:莱里达剧院和会议中心 |
4.8 .梅卡诺使用砖材料的多样手法总结 |
4.8.1 .暖色倾向的色彩选择与组合 |
4.8.2 .创造凹凸感的不同砌筑方式 |
4.8.3 .与金属、涂料、玻璃的常用组合 |
4.9 .与“新荷兰”建筑事务所的材料运用方式的比较 |
4.9.1 .Winhov事务所以“材料作为概念”的平凡建筑 |
4.9.2 .KAAN事务所关注建造过程的常规建筑 |
4.9.3 .Koen van Velsen事务所强调技术与细节的日常建筑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剖析复杂问题,研究式设计”的设计手法研究 |
5.1 .对创新性社会住宅的研究设计 |
5.1.1 .住宅组团尺度:织补城市的个性化社区设计 |
5.1.2 .住宅单体尺度:绿色高效的立体公共空间设计 |
5.1.3 .住宅单元尺度:非传统家庭模式的可变户型设计 |
5.2 .对服务于多业主的混合用途建筑的研究设计 |
5.2.1 .建筑单体:合理的功能分层及丰富的剖面互动 |
5.2.2 .建筑组团:内向型庭院的组织布局 |
5.2.3 .建筑路径:营造连续的空间体验 |
5.3 .对结构外观和装饰外观协调呈现的研究设计 |
5.4 .对建筑与景观的结合方式的研究设计 |
5.4.1 .生长于场地的建筑景观 |
5.4.2 .渗透于场地的景观建筑 |
5.5 .对建筑改造更新的研究设计 |
5.5.1 .室内空间中历史元素与当代元素的拼贴 |
5.5.2 .建筑组群中历史元素与当代元素的组织 |
5.6 .对建筑流动性美学的研究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梅卡诺事务所的工作模式及在中国的实践 |
6.1 .梅卡诺事务所的组织类型 |
6.2 .梅卡诺事务所的团队构成 |
6.3 .梅卡诺事务所的工作特质 |
6.3.1 .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
6.3.2 .注重研究的设计模式 |
6.3.3 .民主协商的运行方式 |
6.3.4 .善于反省的工作态度 |
6.3.5 .对建筑形式语言的持续探索 |
6.4 .梅卡诺事务所的媒体宣传 |
6.5 .梅卡诺在中国的设计实践分析 |
6.5.1 .文化建筑类项目分析 |
6.5.2 .交通建筑类项目分析 |
6.5.3 .住宅建筑类项目分析 |
6.5.4 .城市设计类项目分析 |
6.5.5 .景观设计类项目分析 |
6.5.6 .室内设计类项目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梅卡诺建筑事务所作品年表 |
附录B 梅卡诺建筑事务所荣誉与奖项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附图2 |
(5)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智能制造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研究智能制造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技术进步理论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
一、技术进步和机器大工业生产理论 |
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
一、熊彼特创新及经济周期理论 |
二、弗里曼工业创新及演化经济学理论 |
三、佩雷斯技术-经济范式及技术革命周期演化理论 |
四、其他新熊彼特学派学者的创新和演化经济学理论 |
第二章 智能制造发展演化的机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 |
第一节 智能制造的定义及内涵界定 |
一、有关智能制造的定义概述 |
二、本文对于智能制造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智能制造产生的动力分析 |
一、技术进步是智能制造产生的根本动力 |
二、经济危机是智能制造产生的催化剂 |
第三节 智能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 |
一、制造业生产组织模式变迁 |
二、智能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创新 |
第四节 智能制造的技术-经济范式体系 |
一、范式及技术-经济范式概念界定 |
二、技术革命的划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变迁分析 |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智能制造技术-经济范式 |
第三章 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性产业全球发展态势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集成电路和传感器产业 |
第二节 高档数控机床产业 |
第三节 工业机器人产业 |
第四节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第四章 G20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分析思路及方法 |
一、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分析思路 |
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及直接消耗系数 |
三、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概念及其对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表征 |
第二节 相关产业的界定 |
一、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界定 |
二、机械自动化产业的界定 |
三、制造业的行业界定 |
第三节 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计算及数据来源 |
一、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计算方法 |
二、研究的国别及数据来源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各国智能制造总体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
二、分行业智能制造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
三、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分析 |
第五章 典型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 |
一、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
二、美国先进制造业及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 |
第二节 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工业4.0战略 |
一、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
二、德国高技术创新战略及工业4.0发展战略 |
第三节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及新机器人战略 |
一、日本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
二、日本新机器人战略及互联工业倡议 |
第四节 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比较与启示 |
一、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的相同点 |
二、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的不同点 |
三、几点启示 |
第六章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情况概述 |
一、智能制造发展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
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
三、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性产业持续发展 |
四、企业积极参与推动智能制造发展 |
五、各地方政府主动对接智能制造发展 |
第二节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智能制造发展基础薄弱,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 |
二、官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
三、智能制造推进平台缺失 |
四、企业的主体引领作用不突出 |
五、政策规划相对宽泛,没有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 |
六、相关教育和人才缺失 |
第七章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路径 |
第一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路径分析 |
一、发展目标:以建设制造强国为目标的智能制造发展导向 |
二、创新主导力量:政府引领、产业界主导、研究机构和大学紧密合作的智能制造创新网络 |
三、涵盖领域:涵盖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领域 |
四、重点环节和思路:面向不同发展优势和水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 |
第三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深化智能制造相关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 |
二、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攻关 |
三、健全智能制造发展的体制机制 |
四、完善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保障 |
五、强化智能制造相关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
第八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论文框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法国从政治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
第一节 联合国---法国重建大国实力的最佳阵地 |
一 法国对于联合国组建以及《联合国宪章》制订的贡献 |
二 法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 |
三 法国在国际外交中的特色与影响力 |
第二节 欧洲联盟---法国的“权力放大器” |
一 法国整合与影响欧洲的历史沿革 |
二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法国意志:从强大的欧洲到强大的法国 |
三 法兰西文化中的“欧洲认同”与“欧洲观念” |
第三节 法语国家组织---法语传播力的核心阵地 |
一 法国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主导性地位 |
二 法语国家组织之于法国的特殊意义 |
三 法语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作用 |
四 法国与法语国家组织共迎挑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法国从法律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
第一节 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 |
一 罗马法对于法国法律制度的深刻影响 |
二 大陆法系代表国家--法国 |
第二节 《论法的精神》对世界法治文明的启蒙影响 |
一 孟德斯鸠..西方法学理论与国家学说奠基者 |
二 《论法的精神》---为世界立法者立法 |
三 “三权分立”学说对于各国政体架构的原则性指导 |
第三节 《拿破仑法典》---欧洲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
一 拿破仑与他的治国创举 |
二 罗马法之集大成者 |
三 《拿破仑法典》---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
第四节 法国人权观念的世界性普及 |
一 法国人权观念及实践的创新性与普世性 |
二 法国《人权宣言》对于国际人权公约及宣言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法国从文化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
第一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文化软实力全方位展现的舞台 |
一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
二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软实力构建 |
三 法语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传播 |
第二节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法国复兴人文主义理念的竞技场 |
一 推动现代奥林匹克复兴的法国社会人文环境 |
二 “奥运之父”顾拜旦的“法式”人文情结 |
三 法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地位与作用 |
第三节 法国在文化全球化环境中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
一 文化全球化下的法语推广 |
二 法语国家大学联盟的文化传播力 |
三 法国高等教育国家战略融入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的进程 |
四 法国影视听传播网络的攻坚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法国从经济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
第一节 法国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特点 |
一 道德正义和实际利益的平衡 |
二 法国“经济爱国主义”的执着与妥协 |
三 在传统中寻求振兴经贸的创新点 |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法式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普及 |
一 《法英商约》--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雏形 |
二 当代国际自由贸易框架下的“多样性”本色 |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国影响世界金融政策走向的阵地 |
一 法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
二 法式思维在影响IMF决策能力上的体现 |
三 法国推动“欧洲联合文化”,建构欧盟在IMF的影响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对中国强国战略实施的 |
第一节 法国国家人文吸引力战略对中国树立文化自信的启示 |
第二节 法国国际政治生态观对中国外交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欧盟国家援助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1 研究资料的新颖性 |
1.5.2 研究内容的新颖性 |
第2章 国家援助法概述 |
2.1 欧盟法上的国家援助概念 |
2.2 国家援助的作用机理与存在条件 |
2.2.1 国家援助的作用机理 |
2.2.2 国家援助的存在条件 |
2.3 国家援助法的学理分析 |
2.3.1 对国家作用的审慎认识是国家援助法的理论基础 |
2.3.2 援助的双刃剑效应是国家援助法存在的根本原因 |
2.3.3 对国家援助的竞争法控制是国家援助法的本质属性 |
2.3.4 对国家援助的合理监管是国家援助法的主要内容 |
2.4 国家援助法与竞争法的关系 |
2.4.1 国家援助法的本质在于防止援助对市场竞争的破坏 |
2.4.2 审查国家援助有赖于竞争法的基本分析范式 |
2.5 国家援助法的历史成因与发展轨迹 |
2.5.1 历史成因 |
2.5.2 发展轨迹 |
2.6 国家援助法的法律框架 |
2.7 国家援助法的软法特征 |
第3章 国家援助的认定 |
3.1 理解欧盟法中的“企业” |
3.2 措施转移国家资源 |
3.2.1 选择性还是累积性? |
3.2.2 国家资源的认定 |
3.2.3 可归因性 |
3.2.4 转移国家资源的认定 |
3.3 措施使受援助者获得优势 |
3.3.1 优势的一般概念 |
3.3.2 市场经济经营者测试 |
3.3.3 间接优势 |
3.3.4 竞争性选择与优势 |
3.3.5 基础设施公共资金与优势 |
3.3.6 普遍经济利益服务补偿与优势 |
3.4 措施具有选择性 |
3.4.1 选择性要件的构造及原理 |
3.4.2 地域选择性 |
3.4.3 对象选择性 |
3.4.4 对选择性要件的豁免 |
3.4.5 国家援助与税收 |
3.5 措施影响竞争和贸易 |
3.5.1 扭曲竞争和影响贸易的类型 |
3.5.2 扭曲竞争和影响贸易的分析思路 |
3.5.3 扭曲竞争的执法(司法)共识 |
3.5.4 影响贸易的执法(司法)共识 |
第4章 国家援助的豁免 |
4.1 绝对豁免 |
4.2 相对豁免 |
4.2.1 援助有着明确的共同利益目标 |
4.2.2 援助可以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 |
4.2.3 援助是实现共同利益目标的适当工具 |
4.2.4 援助存在激励效应 |
4.2.5 援助限制在最低限度 |
4.2.6 援助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 |
4.2.7 援助具有透明度 |
4.3 微量援助豁免 |
第5章 国家援助的行政执法 |
5.1 国家援助的调查 |
5.1.1 对现有援助的调查 |
5.1.2 对新援助的调查 |
5.1.3 对违法援助的调查 |
5.1.4 对滥用援助的调查 |
5.2 国家援助的回收 |
5.2.1 目的和原则 |
5.2.2 机构和职责 |
5.3 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
5.3.1 利益相关方的界定 |
5.3.2 利益相关方的权利 |
5.3.3 利益相关方的投诉程序 |
5.4 国家援助的监管 |
5.4.1 年度报告 |
5.4.2 现场调查 |
5.4.3 与国家援助咨询委员会的合作 |
5.4.4 记分牌和公报 |
5.4.5 定期评估 |
5.4.6 对公共企业与公共当局财务关系的监管 |
5.5 关于欧盟国家援助行政执法的评述 |
5.5.1 缺乏威慑成员国等遵守国家援助法的规则 |
5.5.2 对第三人权利保护不力 |
5.5.3 程序拖延 |
第6章 国家援助的司法审查 |
6.1 国家法院在国家援助法中的作用 |
6.1.1 确定国家援助 |
6.1.2 干预停顿义务 |
6.2 国家援助的私人实施 |
6.2.1 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 |
6.2.2 损害赔偿的诉讼种类 |
6.3 国家援助中的刑事责任 |
第7章 国家援助的具体类型 |
7.1 水平援助 |
7.1.1 中小企业援助 |
7.1.2 培训援助 |
7.1.3 就业援助 |
7.1.4 研究、开发和创新援助 |
7.1.5 农业、林业及农村援助 |
7.1.6 环保与能源援助 |
7.1.7 风险融资援助 |
7.1.8 区域援助 |
7.1.9 救助与重组援助 |
7.1.10 危机援助 |
7.2 部门援助 |
7.2.1 邮政业 |
7.2.2 汽车业 |
7.2.3 宽带网络业 |
7.2.4 电视影视业 |
7.2.5 航空业 |
7.2.6 公共客运服务业 |
第8章 欧盟国家援助法的挑战、革新及展望 |
8.1 欧盟国家援助法面临的挑战 |
8.2 欧盟国家援助法的革新 |
8.2.1 国家援助行动计划 |
8.2.2 国家援助现代化改革 |
8.3 欧盟国家援助法的展望 |
8.3.1 更加强调援助措施的激励效应 |
8.3.2 由强调事前控制到重视事后评估 |
8.3.3 由纯粹的法律考量转向重视政治、社会等考量因素 |
8.3.4 英国脱欧对国家援助法的影响 |
第9章 欧盟国家援助法对我国财政补贴政策的启示 |
9.1 我国语境中的财政补贴 |
9.2 我国财政补贴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9.3 我国财政补贴制度的完善 |
9.3.1 重构财政补贴的理念 |
9.3.2 财政补贴控制的中国道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研究(2001-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二、本研究的资料基础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五、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一章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伦理基础追溯 |
第一节 古典时期工商业者社会责任思想观的萌生 |
第二节 中世纪宗教和行会对工商业者社会责任观的作用 |
第三节 启蒙思想家对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奠基 |
第四节 工业化及战后经济复苏对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伦理观的影响 |
第二章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形成过程 |
第一节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出台的动因 |
一、美国与新兴经济体的挤压 |
二、欧洲一体化深入发展的需要 |
三、欧盟福利国家制度摆脱困境的出路 |
四、全球化时代提升欧盟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 |
五、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大众媒体的助推 |
第二节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出台与推进 |
一、《推动欧洲企业社会责任框架绿皮书》开启了政策的伊始 |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报告》确立了政策实践途径 |
第三节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调整与加强 |
一、《推行增长与就业合作:使欧盟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优秀标杆》的政策调整 |
二、《2011-2014年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更新战略》的政策加强 |
第四节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在中小企业的细化 |
一、欧盟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其特殊性 |
二、欧盟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出台及其推进 |
第三章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实践及其效应 |
第一节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实践 |
一、使用支持工具传播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
二、使用促进工具激励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 |
三、使用合作工具促进利益相关方对话 |
四、使用规制工具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立法 |
五、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落实 |
第二节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效应 |
一、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对欧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
二、欧盟成员国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执行效应 |
第四章 欧盟成员国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模式比较 |
第一节 英国的市场机制运作模式 |
一、政府引领下突出市场调节机制的政策特质 |
二、非政府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实施的助推 |
第二节 丹麦的协商合作模式 |
一、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国家行动计划 |
二、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组织化运动特征 |
第三节 法国的法律规制模式 |
一、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律框架使之成为国家意志 |
二、吸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广泛性并注重国际合作 |
第四节 西班牙聚焦于“就业增长”的模式 |
一、在政府与社会对话的相互协商中启动 |
二、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与就业政策的配合 |
第五节 中东欧国家的借助外力模式 |
一、东西欧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差异 |
二、波罗的海三国相对先进 |
三、新入盟中欧国家的合作共赢 |
四、其他巴尔干地区国家的相对落后 |
第五章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经验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一节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经验分析 |
一、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动议与第三方即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
二、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出台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
三、法律规制的前提是全民意识的提升 |
四、政策工具的选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都密切相关 |
五、落后地区相对具有后发优势 |
第二节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发展现状 |
一、中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 |
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制定与施行概述 |
第三节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中国借鉴 |
一、经济转型期提供了中国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良机 |
二、对中央政府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建议 |
三、对地方政府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建议 |
四、对促进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方面的建议 |
结语 |
译名对照表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西欧现当代教堂建筑艺术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宗教社会学与基督宗教教堂建筑 |
一、宗教社会学的相关概念 |
二、教堂建筑的相关概念 |
三、时间和地域范畴说明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评述 |
一、现当代教堂建筑的相关研究 |
二、现当代基督宗教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教堂建筑:尘世中的神圣空间 |
第一节 教堂建筑的功能价值 |
一、教堂建筑是崇拜上帝的场所 |
二、教堂建筑是传播福音的场所 |
第二节 教堂建筑的象征意义 |
一、教堂建筑是显圣物的象征 |
二、教堂建筑是上帝之家的象征 |
第三节 《圣经》中的教堂与建造简史 |
一、《圣经》文本的教堂内容梳理 |
二、传统教堂建筑艺术风格简史梳理 |
第四节 教堂建筑是时代精神的产物 |
一、教堂建筑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
二、教堂建筑受教会组织的影响 |
三、教堂建筑受科学技术的影响 |
四、教堂建筑受艺术思潮的影响 |
第二章 荣耀与道德:哥特复古式教堂建筑 |
第一节 民族主义和民族建筑 |
一、民族主义兴起与表现 |
二、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民族特征 |
三、哥特复古式教堂建筑的民族特征 |
第二节 罗马天主教与哥特式教堂的复兴 |
一、罗马天主教的复兴 |
二、哥特式教堂的象征意义 |
三、建筑与宗教复兴的同构关系 |
第三节 哥特复古式教堂建筑的建构实践 |
一、建构理论的概念 |
二、哥特复古式教堂的建构探索 |
第四节 浪漫主义与哥特复古式教堂建筑 |
一、浪漫主义艺术运动概述 |
二、哥特复古式教堂的浪漫主义思想呈现 |
小结 |
第三章 创新的实践:新艺术运动风格教堂建筑 |
第一节 追求创新的时代主题 |
一、乐观与自由的社会风尚 |
二、发现“发明”的方法 |
第二节 教堂建筑的空间创新 |
一、礼拜仪式改革运动的兴起 |
二、教堂建筑的空间创新实践 |
第三节 教堂建筑的技术创新 |
一、工业革命的推动和影响 |
二、教堂建筑的技术创新实践 |
第四节 教堂建筑的形式创新 |
一、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艺术探索 |
二、教堂建筑的形式创新实践 |
三、艺术语言对教堂装饰的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抽象的表达:国际主义风格教堂建筑 |
第一节 欧洲一体化与国际主义建筑风格 |
一、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反思 |
二、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文化认同 |
三、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形态特征 |
第二节 危机神学与普世教会运动的需求 |
一、危机神学的教堂需求 |
二、普世教会运动的教堂需求 |
第三节 工业生产和功能主义的影响 |
一、工业生产对教堂建筑的影响 |
二、功能主义与现代主义建筑 |
三、国际主义风格教堂建筑的空间塑造 |
第四节 抽象艺术的冲击 |
一、抽象艺术的观念影响 |
二、抽象艺术的形式影响 |
三、具象艺术与抽象符号的意义表达 |
小结 |
第五章 雕塑般塑造:表现主义风格教堂建筑 |
第一节 理性信仰危机与反理性主义思潮 |
一、理性信仰危机 |
二、反理性思潮的兴起 |
三、表现主义建筑概论 |
第二节 梵二会议的自由与共融 |
一、梵二会议概述 |
二、梵二会议的革新精神 |
三、梵二会议的共融精神 |
第三节 高技派教堂建筑实践 |
一、高技派建筑的技术美学观 |
二、结构表现主义教堂建筑实践 |
第四节 表现主义艺术的雕塑空间 |
一、表现主义艺术的内容与形式 |
二、表现主义艺术影响下的教堂建筑 |
小结 |
第六章 人性与神性:多元化风格教堂建筑 |
第一节 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冲击 |
一、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批判 |
二、媚俗与消费的大众文化 |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解构 |
第二节 宗教世俗化与教会多样化 |
一、基督宗教世俗化 |
二、教会组织多样化 |
三、教堂建筑多元化 |
第三节 教堂建筑多样化的技术支持 |
第四节 多元化当代艺术的影响 |
一、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 |
二、拼贴艺术影响下的教堂建筑形态 |
三、极少主义艺术影响下的教堂建筑形态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10)《体坛周报》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
绪论 第一节 |
选题依据 第二节 |
概念界定 第三节 |
研究方法 第四节 |
论文框架 第二章 |
研究现状 第一节 |
对于《体坛周报》的研究 第二节 |
对于欧洲足球锦标赛报道的研究 第三节 |
对于《体坛周报》欧洲足球锦标赛报道的研究 第三章 |
《体坛周报》2012 |
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报道的要素分析 第一节 |
本报记者为主的稿源 第二节 |
多种形式组合的体裁 第三节 |
武侠战争风格的语言 第四节 |
情感美感并重的标题 第五节 |
兼顾多方的图片设置 第六节 |
强调视觉冲击的版面 第四章 |
《体坛周报》2012 |
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报道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
不可替代的深度报道 第二节 |
一枝独秀的本报记者 第三节 |
足球赛事的独特魅力 第四节 |
原创迅捷的知情满足 第五章 |
《体坛周报》对其他专业体育报纸报道的启示 第一节 |
受众定位 第二节 |
特色稿件 第三节 |
强化细节 第四节 |
重视版面 第五节 |
媒体合作 第六章 |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四、Yaris 2000年欧洲最佳汽车(论文参考文献)
- [1]跨文化视域下李安电影《色|戒》与《断背山》改编研究[D]. 王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5)
- [2]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D]. 李超.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3]阐释学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转型国家的成功和失败因素》英译汉项目翻译实践报告[D]. 王乙涵.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构图对比复杂” ——梅卡诺事务所的设计思想及手法研究[D]. 尹泽妍. 天津大学, 2019(01)
- [5]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D]. 王媛媛.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D]. 夏正华. 武汉大学, 2019(06)
- [7]欧盟国家援助法研究[D]. 刘伟. 湖南大学, 2019(01)
- [8]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研究(2001-2015)[D]. 肖丽萍. 云南大学, 2016(06)
- [9]西欧现当代教堂建筑艺术风格研究[D]. 左瑞娟. 南京大学, 2015(07)
- [10]《体坛周报》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报道研究[D]. 杨天. 苏州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