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用管理专用章企业身份信用管理系统》进入试点示范阶段(论文文献综述)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市“十四五”数字泉城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济政办字[2021]3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济南市"十四五"数字泉城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31日济南市"十四五"数字泉城规划目录一、现状与形势(一)发展基础(二)问题与挑战(三)面临的形势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打造基础完善的全国区域性数据
张亚琳[2](2020)在《兰州市西固区税务局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深入推进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是税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体现。税务部门作为行政执法和经济管理部门,履行管理国家税收的职责,权力事项多,权力监管难,执法不规范甚至以税谋私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且随着税收改革的不断推进,税收新政频出、执法环境更加复杂、执法风险日益突出,税务机关迫切需要以法治为根本遵循,构建起科学有效、系统规范、监督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和减少执法风险,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本文旨在政府内部控制和税收执法风险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理论入手,根据兰州市西固区税务局的基本情况和业务范围,阐述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在基层税务部门的实践探索和有效成果,通过实地查阅、案例分析、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剖析兰州市西固区税务局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通过分析借鉴国内外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优秀经验,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总结出有利于改进兰州市西固区税务局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得出:兰州市西固区税务局在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实践中夯实了依法治税和规范执法的意识,优化了税收执法流程和效率,增强了风险认知和防控能力,但仍然存在着问题与不足。因此,本文探索如何在现有的实践基础上帮助基层税务部门进一步完善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提出了加强税法学习与宣传、增强内控意识和内控理论学习、完善人员配置和激励机制、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强化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内外部信息沟通和共享、建立综合治税体系等方面的对策,期望为我国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实证研究提供案例资源,为西固区税务局及其他基层税务部门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和减少执法风险,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税收治理能力,促进税收法治化提供参考性建议。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3](2019)在《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文中提出前言根据《关于印发2016年度物业管理课题研究计划的通知》(中物协函[2016]5号),《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被列为中国物业管理协会2016年的6个重点课题之一。课题负责人由沈建忠会长担任,课题组成员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湖北、陕西、广西、四川、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物业协会、物业服务企业、高校和杂志社等。本课题研究试图在物业管理行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开展抽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现状,梳理出存在的共性问题;然后,通过对少数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创新实践经验亮点的分析解读,
蒙克夫[4](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呼和浩特市税务部门优化纳税服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深化拓展,社会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大数据时代下的纳税服务工作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积极拥抱互联网,使纳税服务走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让基层税务部门为纳税人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智能、更规范的现代化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以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对象,简析了“互联网+”与纳税服务的整体概念、发展概况,通过当前“互联网+纳税服务”发展状况,结合国家税务总局呼和浩特市税务局(以下简称“呼和浩特市税务局”)在纳税服务工作中提炼的典型经验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短板,从优化总体思路、整合服务资源、完善流程机制、注重需求和遵从等四方面,提出有关意见建议。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纳税服务、“互联网+”等相关概念,并引述了公共管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章介绍提炼了呼和浩特市在“互联网+”背景下纳税服务工作的实践及典型经验。第三章从办税便利化、流程简约化和纳税人满意度等方面实证分析了当前基层税务部门税服务中存在的不足。第四章结合呼和浩特市实际,重点探讨了基层税务部门如何主动拥抱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制度+技术”,推动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并指出了大数据时代下提升纳税服务水平的思路与措施。
王薇[5](2019)在《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业是我国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其他行业发展的基础,在社会总产值中占有重要地位。工程建设标准是保障建筑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媒介。然而,纵观我国建设工程领域,违背强制性标准、降低标准甚至不采纳标准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建设工程领域安全问题不断,给人民生活和社会都带来不小的损失。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也面临着不断升级转型的趋势。传统建筑业向新型建筑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好的将新技术、新工艺结合新材料与新设备不断地融合到未来建筑业的发展应用中,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将新涌现的推荐性标准不断的运用到施工过程中。有效采纳推荐性标准,是不断地改进以及优化施工过程,转变建筑建造方式、提升建筑品质以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持与保障,有助于促进建筑业的升级转型,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如何控制施工企业的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和激励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是关系到建筑领域健康、长久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标准、工程建设标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动态博弈论与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扣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这一主题,深入剖析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的概念体系,为研究奠定基础。依据工程建设标准的基本法律属性,参照施工企业标准采纳行为异化的动机,将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划分为两类,分别是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以及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对于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施工企业在成本考量、工期追赶等多因素影响下,存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理性,因而会产生不按标准施工的机会主义行为。对于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存在着收益不确定性,施工企业不能很好地确定采纳推荐性标准的未来收益情况,因而会存在由于未来不确定性而采纳动力不足的问题。针对两种情况,在定性分析两类标准采纳行为存在问题以及原因基础上,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知识分别构建博弈模型,阐明两类标准采纳行为中各相关主体的动态博弈行为,为分析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的控制与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的激励奠定基础。在深入剖析工程建设标准采纳异化行为基础上,按照委托代理理论与演化博弈理论的基本架构,分别构建了施工企业基于经济理性的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约束控制模型与基于不确定性的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激励优化模型。对施工企业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采取约束控制措施,在控制合约中加入激励、惩罚措施分析不同策略对其行为动向的影响,同时提出引入信息公开的方式以提高监管效率。对于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加入激励措施、监管措施以及公众监督进行各参数不同影响的分析,同时提出引入声誉机制以提高激励效果。为验证针对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构建的约束控制与激励优化模式具有有效性,引入元胞自动机的研究方法,对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和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进行仿真研究。参照元胞自动机的基本理论,结合施工企业标准采纳行为构建仿真模型。对不同类别的标准,采用对比仿真的方法,分析不同参数模式下,施工企业的标准采纳行为动向。通过仿真,展示了施工企业标准采纳行为的演化动态,研究了不同措施对施工企业行为动向的影响,最后针对不同类别的标准,提出规范施工企业采纳行为的对策建议。
崔红蕊[6](2019)在《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区块链技术的动因、场景及风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代表着开放、共享、去中心化的核心精神的区块链技术蓬勃兴起。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继互联网科技之后最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实践,部分应用场景已经落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总体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为全面把握我国商业银行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整体情况与发展趋势,本研究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和整理现有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区块链技术应用情况的国际实践和理论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结合对银行高管、行业专家学者的深度访谈和对银行从业人员的调查问卷的分析,深入剖析我国商业银行使用区块链技术的动因、应用场景以及相应风险变化情况;最后分别从国家监管部门、银行业协会和商业银行三个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基于深度访谈与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区块链技术的动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区块链概念的火爆、传统大中型银行纷纷试水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对银行有巨大的潜在作用、银行自身转型发展的需求和银行管理层支持使用区块链技术。同时,本研究还发现目前区块链技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落地的场景主要体现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和票据业务等四大场景中。基于对上述四大场景的详细剖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使用区块链技术后,不仅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传统银行风险带来了较大变化,还催生出许多新的风险:区块链技术本身面临诸多难题的风险、区块链业务带来的金融信息安全的风险、区块链生态系统缺乏带来的风险以及法律和监管政策模糊且滞后带来的风险等。不管是区块链技术给传统银行风险带来的变化还是区块链技术催生出的新风险均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亟待完善。针对以上分析,从我国国情出发,分别从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银行业协会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三个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提出对策建议: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加强监管科技应用,完善监管规则体系;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其次,对我国银行业协会的对策建议:搭建政产学研用多方合作平台,建设区块链产业生态;关注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加强行业标准化研究;构建区块链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培育领域专业人才;建立银行业区块链管理委员会,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最后,分别从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银行等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并构建了一套区块链技术场景下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张颖[7](2019)在《长川科技重大赊销客户违约风险估计与缓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赊销是企业扩大竞争优势重要且常用的手段,理想状态的赊销以无息的延期付款为代价换取“降低库存、增加获客、扩大销售、占领市场”的期望收益。然而赊销业务实践往往是偏离理想状态的,在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整体经济下行、资本市场债务违约增多的当前环境之下,过度宽松的信用政策往往伴随着较高的赊销客户违约风险。长川科技是一家具有赊销业务占比高、客户集中度高特点的高新技术企业,借着研究其重大赊销客户违约风险和风险缓释的契机,探讨类似赊销企业的赊销管理问题。本文将长川科技重大赊销客户管理研究分为两部分:重大赊销客户违约风险估计和违约风险缓释。在研究重大赊销客户违约风险估计时,通过分析赊销客户违约的影响因素,从债务风险、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守约意识五个角度选取11项能够反映赊销客户还款可能性的指标,结合CRITIC赋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再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偏大型正态分布函数量化估计出重大赊销客户的违约概率;接着研究重大赊销客户的违约风险缓释方法,结合各赊销客户违约概率对赊销收益进行风险调整,然后依据风险调整后的赊销收益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并分析了应收账款融资、应急资本保障和追债机制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债权流转等风险缓释措施在降低赊销客户违约概率或者违约影响程度方面的作用。最后,文章针对案例及类似企业提出了了几点有益的赊销业务管理启示:合理控制赊销业务比例,把握客户集中度高的双刃剑效应,全程化系统化赊销风险管理,精细化赊销收入和赊销成本管理,保持足够的财务张力。
河南省人民政府[8](2017)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专项方案的通知》文中提出豫政[2017]35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现将《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重大改革专项总体方案》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专项方案》《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监管服务体系建设专项方案》《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专项方案》《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专项方案》《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多式联
张磊[9](2017)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演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着来自教育系统内外的多重挑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识别这些挑战并开发相应的专业设置治理体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是与专业层次结构相关的教育系统功能表达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两分法”和现行专业目录的框架下,两个教育层次的规模对等发展和二者总体在高等教育中的绝对规模使得二者的并行发展呈现出一种双螺旋的运行模式。应用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范式分析发现,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专业层次适配是教育系统双螺旋专业发展模式中的结构要求,这种双螺旋的效率是实现教育系统特定功能的系统动力。通过构建和运算以专业关系为基础的各类关系矩阵,并结合系统耦合分析方法分析发现,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的对接和层次适配处于较为初级的自发为序的状态,表现在专业对接强度分布不均、专业层次结构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都有待提高等方面,这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因而,实现两个专业层次在专业结构上的良性互动以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演进并实现预期的教育功能是微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校际专业交往是中观层面关系到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和院校之间的专业资源配置问题。应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可以以矩阵形式构建并表达高校之间基于共同举办的专业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使用结构洞分析方法对这些矩阵进行分析发现,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存在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现象。由于内生冲突的存在,院校无法在提升校际专业交往效率的同时提升交往资源的集中程度和对网络的控制力,因而陷入两难决策的困境中。面对影响校际专业关系强度的技术性因素、学科与专业的隔离效应因素、学校发展历史性因素以及教育主体对校际专业关系功能和作用认识的主观因素等原因,开展校际专业关系网络治理以提升校际专业交往资源配置效率和院校专业交往能力是中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以就业为主要关系的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问题是宏观层面社会、教育与人的协同发展问题。在“社会—教育—人”的系统交互和社会与教育“母系统—子系统”的关系模式中,使用耦合分析方法和供需均衡分析方法对教育系统就业供需的专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专业供需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系统的专业供需处于整体上的供不应求状态,而在社会系统中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专业的供需又处于较大程度上的供大于求的状态,产生了“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它是教育系统专业设置的自发独立性与社会系统行业对专业需求的天然不均衡性二者冲突的系统表现,而这种冲突的解释和解决也必然需要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中进行。因此,调整专业与行业的供需关系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并实现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协同即成为宏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通过以上全局性的系统分析发现和识别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目前存在“微观上专业层次适配处于自发为序的状态”“中观上存在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宏观上存在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三个现象,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可以设立不同的治理目标并开发相应的治理工具以及配套安排等治理要素。使用链理论对这些治理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可以发展出一个使各治理要素在横向内容上相互补充和协调,在纵向层次上相互衔接和配套,在时间上保持延续和动态演进的三维治理链,该治理链体系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在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地区治理方面构建机制框架方面所做的一种尝试。
国务院办公厅[10](2017)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文中指出国办函[2016]1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统筹推动本地区本部门"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各地区各部门
二、《信用管理专用章企业身份信用管理系统》进入试点示范阶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用管理专用章企业身份信用管理系统》进入试点示范阶段(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市“十四五”数字泉城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济南市“十四五”数字泉城规划 |
一、现状与形势 |
二、总体要求 |
三、打造基础完善的全国区域性数据中心城市 |
四、打造创新高效的数字政府样板城市 |
五、打造便捷惠民的数字社会示范城市 |
六、打造共建共享的数字生态创新城市 |
七、打造自主可控的数字安全领先城市 |
八、保障机制 |
(2)兰州市西固区税务局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内部控制 |
1.2.2 政府内部控制 |
1.2.3 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税收执法风险 |
2.1.1 税收执法与税收执法风险的内涵 |
2.1.2 税收执法风险的分类 |
2.1.3 税收执法风险的特征 |
2.1.4 引发税收执法风险需要承担的行政与法律后果 |
2.2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2.1 内部控制的内涵 |
2.2.2 内部控制的目标 |
2.2.3 内部控制的原则 |
2.2.4 内部控制的要素 |
2.3 政府内部控制 |
2.3.1 政府内部控制的内涵 |
2.3.2 政府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 |
2.3.3 政府内部控制的要素体系 |
2.4 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
2.4.1 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内涵 |
2.4.2 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 |
2.4.3 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要素基本框架 |
第三章 西固区税务局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现状 |
3.1 西固区税务局基本情况 |
3.1.1 西固区税务局组织架构 |
3.1.2 西固区税务局主要业务职责 |
3.2 西固区税务局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 |
3.2.1 控制环境方面 |
3.2.2 风险评估方面 |
3.2.3 控制活动方面 |
3.2.4 信息与沟通方面 |
3.2.5 监督方面 |
3.3 西固区税务局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典型案例分析 |
3.4 西固区税务局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效果调查 |
3.4.1 依法治税和规范执法的意识得到提升 |
3.4.2 税收执法流程得到优化 |
3.4.3 风险认知和防控能力得到增强 |
第四章 西固区税务局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实施状况评价的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4.2 西固区税务局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4.2.1 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2 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3 控制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4 信息与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5 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 西固区税务局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税收法律制度不完备 |
4.3.2 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
4.3.3 税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
4.3.4 人员配置与内控要求不符 |
4.3.5 执法风险意识不足 |
4.3.6 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
4.3.7 缺乏外部支持和信息共享 |
4.3.8 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五章 国内外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经验借鉴与启示 |
5.1 美国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经验 |
5.2 澳大利亚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经验 |
5.3 重庆市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经验 |
5.4 厦门市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经验 |
5.5 国内外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启示 |
第六章 完善西固区税务局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
6.1 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法学习宣传 |
6.2 增强内控意识和内控理论学习 |
6.3 完善人员配置和激励机制 |
6.4 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
6.5 强化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 |
6.6 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
6.7 加强内部信息沟通和共享 |
6.8 建立外部信息共享和综合治税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西固区税务局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效果调查 |
附录 B “西固区税务局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实施状况评价”调查访谈提纲(领导班子、部门领导适用) |
附录 C “西固区税务局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实施状况评价”调查访谈提纲(非领导人员适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互联网+”背景下呼和浩特市税务部门优化纳税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创新点和不足处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纳税服务 |
2.互联网+ |
(二)理论基础 |
1.新公共服务理论 |
2.纳税遵从理论 |
3.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4.整体性治理理论 |
二、“互联网+”背景下呼和浩特市纳税服务实践 |
(一)集成服务资源实现办税信息化 |
1.实体办税服务厅建设方面 |
2.构筑“互联网+纳税服务”体系方面 |
3.推进整体税收信息化方面 |
(二)完善服务机制实现流程规范化 |
1.规范税务登记方面 |
2.简化办税流程方面 |
3.统筹协作服务方面 |
(三)促进征纳沟通实现服务人性化 |
1.宣传税收政策知识方面 |
2.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方面 |
3.完善纳税信用体系建设方面 |
三、呼和浩特市纳税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呼和浩特市纳税服务存在问题 |
1.办税信息系统不稳定功能不全面 |
2.办税缴费耗时较长 |
3.税收政策落实覆盖面不够广 |
4.纳税人满意度还有提升空间 |
(二)呼和浩特市纳税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纳税服务信息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
2.税务人员服务理念水平还有待提高 |
3.纳税服务机制还有待完善 |
4.征纳双方沟通交流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
5.纳税服务协作化程度还有待推进 |
四、“互联网+”背景下呼和浩特市税务部门优化纳税服务的建议及措施 |
(一)构建现代化纳税服务的总体思路 |
1.树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2.秉持集成化和集约式的服务手段 |
3.坚持法治化和规范化服务原则 |
(二)整合全市纳税服务资源 |
1.夯实纳税服务软硬件基础 |
2.整合纳税服务人力资源 |
(三)着力打造现代化纳税服务体系 |
1.完善纳税服务工作机制 |
2.实施简约化的办税服务模式 |
3.推行立体化的纳税信用模式 |
4.注重风险管理与纳税评估的有机结合 |
(四)完善需求管理注重宣传沟通 |
1.打造多元化税收宣传矩阵 |
2.完善无缝化征纳沟通格局 |
3.全方位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标准相关研究综述 |
1.3.2 标准采纳的相关研究 |
1.3.3 工程建设标准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的研究基础 |
2.1 概念体系及研究边界 |
2.1.1 工程建设标准的概念体系 |
2.1.2 标准采纳行为的概念体系 |
2.1.3 逻辑起点与研究边界 |
2.2 基础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动态博弈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3 工程建设标准采纳存在的问题及动力机制 |
2.3.1 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存在的问题 |
2.3.2 工程建设标准采纳问题产生的原因 |
2.3.3 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动因 |
2.4 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解析 |
2.4.1 嵌入经济理性的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分析 |
2.4.2 嵌入不确定性的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分析 |
2.4.3 标准采纳异化行为发生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约束条件的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控制 |
3.1 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解析 |
3.1.1 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相关主体 |
3.1.2 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过程 |
3.1.3 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存在的问题 |
3.2 嵌入经济理性的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模型 |
3.2.1 施工企业间采纳行为演化博弈模型 |
3.2.2 监管部门和施工企业间采纳行为博弈模型 |
3.3 约束条件下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控制合约设计 |
3.3.1 研究的基本假设 |
3.3.2 对称信息下标准采纳行为合约 |
3.3.3 不对称信息下标准采纳行为合约 |
3.3.4 完善监督机制的标准采纳行为控制合约 |
3.3.5 基于信息公开的监管效率提升模型 |
3.4 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控制模式设计 |
3.4.1 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控制机理 |
3.4.2 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控制过程 |
3.4.3 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控制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激励条件的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优化 |
4.1 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解析 |
4.1.1 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内涵 |
4.1.2 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两阶段模型 |
4.1.3 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存在的问题 |
4.2 嵌入不确定性的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模型 |
4.2.1 同级施工企业横向羊群行为模型 |
4.2.2 非契约约束下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合约 |
4.2.3 契约约束下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合约 |
4.3 激励条件下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优化合约设计 |
4.3.1 多任务标准采纳行为激励优化合约 |
4.3.2 竞争关系标准采纳行为激励优化合约 |
4.4 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优化模式设计 |
4.4.1 推荐性标准发展需求规律 |
4.4.2 推荐性标准的重新定位 |
4.4.3 推荐性标准向团体标准发展 |
4.4.4 基于声誉理论的激励效率提升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仿真与策略研究 |
5.1 施工企业标准采纳行为CA仿真 |
5.1.1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理论 |
5.1.2 元胞自动机的现实应用 |
5.2 基于约束条件下的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控制仿真 |
5.2.1 仿真模型构建 |
5.2.2 模拟仿真实验 |
5.2.3 仿真结果分析 |
5.2.4 案例分析-《施工扬尘治理标准》 |
5.3 基于激励条件下的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优化仿真 |
5.3.1 仿真模型构建 |
5.3.2 模拟仿真实验 |
5.3.3 仿真结果分析 |
5.3.4 案例分析-《绿色施工导则》 |
5.4 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控制与优化策略 |
5.4.1 强制性标准采纳行为的控制策略 |
5.4.2 推荐性标准采纳行为的优化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区块链技术的动因、场景及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分析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分析框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基础理论 |
一、区块链技术相关理论 |
二、区块链技术相关经济学理论 |
三、银行风险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章 区块链技术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区块链技术的相关概述 |
一、区块链的概念 |
二、区块链的特点和类型 |
三、区块链的基础架构 |
四、区块链的交易流程 |
第二节 区块链技术发展历程 |
一、萌芽阶段 |
二、区块链1.0阶段——数字货币阶段 |
三、区块链2.0阶段——智能合约阶段 |
四、区块链3.0阶段——扩展应用阶段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区块链技术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区块链技术的动因调查分析 |
一、商业银行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文献整理和分析 |
二、深入访谈银行高管和区块链专家学者 |
三、组织参与区块链相关学术会议研讨论证 |
四、制作并发放针对银行从业人员调查问卷 |
第二节 当前商业银行应用区块链技术的现状分析 |
一、国际代表性商业银行应用区块链技术的现状分析 |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用区块链技术的现状分析 |
三、区块链技术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价值和挑战 |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区块链技术的五个动因 |
一、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区块链技术的五个动因 |
二、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区块链技术的动因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分析 |
第一节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场景中的应用分析 |
一、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及痛点分析 |
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
三、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案例介绍 |
第二节 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业务场景中的应用分析 |
一、传统跨境支付业务模式及痛点分析 |
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模式分析 |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模式的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区块链技术在资产证券化业务场景中的应用分析 |
一、传统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及痛点分析 |
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 |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
第四节 区块链技术在银行票据业务场景中的应用分析 |
一、传统票据业务模式及痛点分析 |
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银行数字票据模式分析 |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银行票据案例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区块链技术的风险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区块链技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变动分析 |
一、使用区块链技术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
二、使用区块链技术后商业银行应用场景风险变动分析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区块链技术后催生的新风险分析 |
一、区块链技术本身面临诸多难题带来的风险 |
二、区块链业务带来的金融信息安全的风险 |
三、区块链生态体系缺乏的风险 |
四、法律和监管政策模糊且滞后的风险 |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
一、当前风险管理体系的战略思维与区块链思维不匹配 |
二、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相对僵硬 |
三、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相对冗长低效 |
四、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数据信息的整合能力较差 |
五、传统商业银行抵御外部风险的防御能力相对较弱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区块链技术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对银行业监管部门的对策建议 |
一、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出台产业扶持政策 |
二、加强监管科技应用,完善监管规则体系 |
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二节 对我国银行业协会的对策建议 |
一、搭建政产学研用多方合作平台,建设区块链产业生态 |
二、关注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加强行业标准化研究 |
三、构建区块链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培育领域专业人才 |
四、建立银行业区块链管理委员会,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
第三节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 |
一、大中型商业银行发展区块链技术的对策建议 |
二、中小型商业银行发展区块链技术的对策建议 |
三、构建区块链技术场景下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一、深度参与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标准的落地 |
二、加快区块链与其他前沿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
三、重视未来联盟链主流方向的布局 |
四、加速区块链金融业应用落地并向其他领域扩散 |
五、密切关注数字货币的研发进展,尽早做好布局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7)长川科技重大赊销客户违约风险估计与缓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赊销决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的相关研究 |
1.2.2 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及违约预测的相关研究 |
1.2.3 赊销决策和应收账款管理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方法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2.1 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与框架 |
2.2.2 信用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 |
2.2.3 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
2.3 赊销和应收账款管理方法概述 |
2.3.1 赊销业务管理模式 |
2.3.2 应收账款管理方法概述 |
第三章 长川科技赊销业务现况及风险分析 |
3.1 企业现状及赊销业务情况简介 |
3.1.1 长川科技企业基本情况 |
3.1.2 长川科技赊销业务情况及赊销管理制度 |
3.2 企业赊销业务的风险源分析 |
3.2.1 源于销售模式和管理制度的风险 |
3.2.2 源于赊销客户的风险 |
3.2.3 源于行业和技术的风险 |
第四章 长川科技重大赊销客户违约风险估计 |
4.1 违约风险估计的思路与方法 |
4.1.1 思路设计 |
4.1.2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及适用性 |
4.2 违约风险估计指标体系构建 |
4.2.1 赊销客户违约影响因素分析 |
4.2.2 指标体系构建 |
4.2.3 相关指标关联系数求解 |
4.3 基于CRITIC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4.3.1 CRITIC赋权法介绍 |
4.3.2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4.4 重大赊销客户预期违约概率估计 |
4.4.1 与理想状态关联度求解 |
4.4.2 赊销客户预期违约概率估计 |
第五章 长川科技重大赊销客户违约风险缓释措施 |
5.1 基于违约风险调整赊销收益 |
5.1.1 基于违约风险调整赊销收益的方法 |
5.1.2 重大赊销客户赊销收益风险调整的结果 |
5.1.3 赊销收益风险调整结果的管理应用 |
5.2 基于调整赊销收益的赊销客户管理 |
5.2.1 客户关系的维持和退出管理 |
5.2.2 赊销客户的差别定价管理 |
5.3 其他风险缓释措施 |
5.3.1 合理利用应收账款融资 |
5.3.2 建立应急资本保障和追债机制 |
5.3.3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债权流转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
1.2.1 研究对象 |
1.2.2 核心概念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对于专业设置的认知差异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3.3 国内研究 |
1.3.4 研究评述 |
第2章 专业关系的研究范畴与分析方法 |
2.1 专业关系的分类及其量化 |
2.1.1 专业关系系统分类 |
2.1.2 专业关系的主体范畴、数据与标识 |
2.1.3 专业关系赋值规则及量化框架 |
2.2 专业与院校之间举办关系的量化考察 |
2.2.1 本科院校与本科专业的举办关系 |
2.2.2 举办高职专业的院校与高职专业的举办关系 |
2.3 基本理论与方法 |
2.3.1 基本理论 |
2.3.2 分析方法和工具 |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3章 微观分析:专业层次适配与教育系统发展 |
3.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与专业对接 |
3.1.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 |
3.1.2 专业对接的含义与内容 |
3.1.3 本科专业目录与高职专业目录的对接关系 |
3.1.4 院校与专业的对接关系 |
3.2 专业层次相互关系的社会系统论 |
3.2.1 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论 |
3.2.2 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解释 |
3.2.3 专业对接之于教育社会系统的意义 |
3.3 适应—整合: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 |
3.3.1 专业对接与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关系 |
3.3.2 专业对接的基本单位与组织结构 |
3.3.3 专业对接关系的强度 |
3.3.4 专业对接强度的地区状态 |
3.4 整合—潜在模式维持:专业层次适配是双螺旋模式的结构要求 |
3.4.1 专业层次与双螺旋模式的社会系统关系 |
3.4.2 专业对接的双螺旋模式结构分析 |
3.4.3 双螺旋专业对接链的长度与层次适配 |
3.5 潜在模式维持—目标达成:双螺旋效率是教育功能实现的系统动力. |
3.5.1 专业层次双螺旋模式与教育功能实现的社会系统关系 |
3.5.2 专业对接指数 |
3.5.3 专业结构效率的系统分析方法 |
3.5.4 专业对接的耦合度分析 |
3.5.5 专业对接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
3.5.6 双螺旋模式的系统效率 |
3.6 小结与讨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特征及治理的原则、分类方法与空间 |
3.6.1 治理起点:地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性特征 |
3.6.2 专业层次适配地区特征的成因 |
3.6.3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空间 |
3.6.4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原则 |
3.6.5 专业层次适配的分类治理方法 |
第4章 中观分析:校际专业交往与院校专业发展 |
4.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 |
4.1.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的含义与特性 |
4.1.2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关系的内容 |
4.1.3 校际专业交往构建了校际专业关系存在形式的可能性空间 |
4.1.4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交往关系的强度 |
4.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是校际专业关系的社会存在表达形式 |
4.2.1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定义 |
4.2.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结构与属性 |
4.2.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存在性及其意义 |
4.2.4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构建方法 |
4.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与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3.1 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3.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形成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机制 |
4.3.3 结构洞: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测量 |
4.4 地区院校专业交往能力的分类实证分析 |
4.4.1 类型一:举办高职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4.2 类型二:举办本科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4.3 类型三:全局专业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4.4 类型四:基于专业对接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4.5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比较分析 |
4.5 小结与讨论: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引致的院校专业发展治理需求 |
4.5.1 治理起点: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 |
4.5.2 治理难题:影响校际专业关系网络调整和演化的因素追溯 |
4.5.3 治理目标:提升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5.4 治理工具 |
4.5.5 治理能力涵养 |
第5章 宏观分析:专业就业协调与社会事业发展 |
5.1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
5.1.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论 |
5.1.2 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冲突 |
5.1.3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 |
5.2 地区性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
5.2.1 研究方法设计 |
5.2.2 本科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
5.2.3 高职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
5.2.4 “需求导向”与“学科导向”的专业供需耦合差异 |
5.2.5 教育系统专业供需协调的“低水平发展陷阱” |
5.3 地区性就业供需行业结构耦合分析 |
5.3.1 研究方法设计 |
5.3.2 各行业的本科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
5.3.3 各行业的高职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
5.3.4 各行业的全局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
5.3.5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地区特征共性 |
5.3.6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层次和行业特性 |
5.4 小结与讨论:教育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治理 |
5.4.1 治理起点: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 |
5.4.2 专业供需平衡的动力机制 |
5.4.3 治理目标:教育、社会与人的协同发展 |
5.4.4 治理思路 |
5.4.5 治理工具 |
第6章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及行动路径 |
6.1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原则 |
6.2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目标 |
6.3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工具 |
6.4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配套 |
6.5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与运行 |
6.5.1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概念 |
6.5.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 |
6.5.3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运行 |
第7章 结语 |
7.1 主要的发现与结论 |
7.1.1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分析的三个发现 |
7.1.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行动路径总结 |
7.2 创新与贡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T地区高等院校名单、标识及举办的专业数量 |
附录B: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部分) |
附录C:能与高职专业目录对接的本科专业名单 |
附录D:能与本科专业目录对接的高职专业名单 |
附录E:T地区举办的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对接院校数量关系 |
附录F:T地区本科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
附录G:T地区高职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信用管理专用章企业身份信用管理系统》进入试点示范阶段(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市“十四五”数字泉城规划的通知[J].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8)
- [2]兰州市西固区税务局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研究[D]. 张亚琳. 兰州大学, 2020(01)
- [3]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A].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物业管理课题研究优秀成果汇编(2016-2018), 2019
- [4]“互联网+”背景下呼和浩特市税务部门优化纳税服务研究[D]. 蒙克夫.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5]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研究[D]. 王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6]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区块链技术的动因、场景及风险研究[D]. 崔红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9(12)
- [7]长川科技重大赊销客户违约风险估计与缓释研究[D]. 张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8]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专项方案的通知[J].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23)
- [9]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D]. 张磊. 天津大学, 2017(01)
-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J]. 国务院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