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式细胞技术在移植术后受者巨细胞病毒诊断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勤拯[1](2020)在《淋巴细胞亚群在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而感染并发症仍然是肝移植患者与临床医师面临的主要挑战。本课题探讨他克莫司药物浓度与CD4+T细胞绝对计数之间的相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与绝对计数在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中的临床意义,以找到适合评估肝移植术后患者感染风险的临床指标。方法:采集2019年4月至2019年8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肝移植手术患者的外周血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临床上样本采集时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将97例次全血样本分为非感染组(n=76)和感染组(n=21)。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血象变化,影像学结果(胸部CT等),血液、痰液、尿液和各种引流液的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计算得到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19+B细胞、CD3-CD56+NK细胞、CD3+CD25+T细胞的百分比和绝对计数,以及CD4+/CD8+比值;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肝移植术后患者全血中的他克莫司药物浓度。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他克莫司药物浓度与CD4+T细胞绝对计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结果:非感染组的他克莫司药物浓度略低于感染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肝移植术后患者的CD4+T细胞绝对计数与他克莫司药物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方面,非感染组的CD3+T细胞(t=4.314,P<0.01)、CD4+T细胞(t=2.549,P<0.05)及CD8+T细胞(t=2.258,P<0.05)高于感染组,CD19+B细胞(t=-3.312,P<0.01)则低于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CD4+/CD8+比值、CD3-CD56+NK细胞和CD3+CD25+T细胞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方面,非感染组的CD3+T细胞(t=12.037,P<0.01)、CD4+T细胞(t=11.134,P<0.01)、CD8+T细胞(t=8.516,P<0.01)、CD3-CD56+NK细胞(t=2.215,P<0.05)和CD3+CD25+T细胞(t=6.889,P<0.01)均高于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D19+B细胞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肝移植患者的他克莫司药物浓度未反映他克莫司对CD4+T细胞的抑制程度,也未能评估肝移植术后患者的早期感染风险;而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和绝对计数对于评估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监测CD3-CD56+NK细胞绝对计数有助于评估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风险。
李圣冰[2](2020)在《肾移植受者术后CMV感染与sHLA-G5表达及其免疫逃逸相关机制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感染是肾移植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肾功能不全的病因之一。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是导致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匹配程度是决定肾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MHC自身也是抗病毒细胞免疫中的重要分子。本研究观察肾移植术后CMV感染时非经典MHCⅠ类分子中的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kocyte antigen-G,HLA-G)表达变化,分析CMV感染对受者移植肾功能和免疫状态的影响,验证CMV UL111A基因编码的病毒白介素-10(cytomegalovirus encoded interleukin-10,cmvIL-10)对靶细胞HLA-G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CMV可能的免疫逃逸机制。本研究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初次行同种肾移植的受者59例,根据感染情况分组:CMV-DNA载量>1×103 copies/ml,CMV-DNA(+)组(n=29);CMV-DNA载量<1×103 copies/ml,CMV-DNA(-)组(n=30);另纳入3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H组)。统计分析各组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值得出,CMV-DNA(+)组的Scr值为245.47±168.33μmol/ml,显着高于CMV-DNA(-)组(105.21±43.28μmol/ml,P<0.001)和H组(55.10±13.45μmol/ml,P<0.001);BUN值为18.49±13.70μmol/ml,亦显着高于CMV-DNA(-)组(10.02±6.13 mmol/ml,P=0.001)和H组(4.31±1.41 mmol/ml,P<0.001),提示CMV感染是导致移植肾功能不全的病因之一。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结果如下:CMV-DNA(+)组受者总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数量和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405.64±370.09 cells/μl,184.99±184.57 cells/μl,195.74±203.18cells/μl,101.25±115.22 cells/μl,53.10±51.86 cells/μl和1.13±0.71,均显着低于CMV-DNA(-)组(1330.62±594.57 cells/μl,P<0.001;737.57±402.45 cells/μl,P<0.001;551.05±240.74 cells/μl,P<0.001;192.58±142.54 cells/μl,P=0.004;131.11±96.21 cells/μl,P=0.002;1.42±0.70,P=0.017)和H组(1463.64±352.10 cells/μl,P<0.001;827.94±232.53 cells/μl,P<0.001;605.02±191.45 cells/μl,P<0.001;248.39±160.76 cells/μl,P<0.001;295.20±225.08 cells/μl,P<0.001;1.47±0.47,P=0.013),说明CMV-DNA(+)组受者免疫功能显着下降。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HLA-G分子G5(souble human leukocyte antigen-G5,sHLA-G5)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表达得出,CMV-DNA(+)组的sHLA-G5水平为124.29±71.82 U/ml,显着高于CMV-DNA(-)组(35.22±25.23 U/ml,P<0.001)和H组(39.74±21.18 U/ml,P<0.001);IL-10水平为67.22±69.09 U/ml,亦显着高于CMV-DNA(-)组(15.17±37.61 pg/ml,P<0.001)和H组(28.74±11.89 pg/ml,P<0.001)。说明具有免疫抑制特性的sHLA-G5和IL-10表达增加可能与CMV感染的发生风险有关。在体外实验中,我们培养了CMV易感的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系HK-2细胞。当细胞生长至80%融合后,分别将含CMV UL111A基因的EGFP标记质粒和仅含EGFP标记的对照质粒转染至HK-2细胞中,作用48小时后分别用Trizol法和RIPA强裂解液提取细胞RNA和蛋白。通过反转录PCR将提取的细胞RNA反转录为cDNA,实时定量PCR检测到与转染对照质粒的细胞相比,转染UL111A的细胞HLA-G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09);蛋白印迹法检测到与转染对照质粒的细胞相比,转染UL111A的细胞HLA-G蛋白水平亦增高(P=0.023)。证实CMV UL111A基因编码的cmvIL-10能够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HLA-G表达,这可能是CMV实现免疫逃逸的途径之一。综上,本研究发现肾移植受者CMV感染时,sHLA-G5显着增高。这可能是CMV在体内潜伏性或活动性感染的机制之一,为CMV感染的诊断和防治提供重要依据和思路。在体外实验中,CMV UL111A基因转染后,HK-2细胞HLA-G表达水平升高,提示cmvIL-10可能通过促进HLA-G的表达实现病毒免疫逃逸,为进一步研究CMV免疫逃逸的可能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徐建丽[3](2018)在《亲缘间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PBSCT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及移植后aGVHD与共刺激分子B7家族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亲缘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RH-PBSCT)治疗恶性血液肿瘤临床疗效,并分析移植后免疫重建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分析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共刺激分子B7家族与其的关系,以期初步探讨a GVHD发生的机制,从而建立我们独特RH-PBSCT模式并不断进行优化。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RH-PBSCT模式进行移植的154例患者(RH组),分析植入、DFS、OS、GVHD、感染、NRM及复发,并与同期行同胞HLA全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MS-PBSCT)的115例患者(MS组)进行了比较。对其中118例患者(RH组78例,MS组40例)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及Treg细胞数目;使用流式细胞CBA及ELISA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Th1/Th2/Th17细胞因子及TGF-β、B7家族,分析移植后两组免疫重建规律及B7家族变化,a GVHD对RH组免疫重建及B7家族变化的影响。结果:1.(1)RH组有1例患者未植入,MS组全部植入成功。3年的DFS和OS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09,P=0.159)。(2)RH组a GVHD的累计发生率明显高于MS组[(61.1±3.9)%比(33.9±4.4)%,P<0.05],但Ⅱ~Ⅳ度和Ⅲ~Ⅳ度a GVHD的累计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36.7±4.5)%比(25.1±4.2)%,P=0.494;(11.8±3.1)%比(8.0±2.7)%,P=0.368];RH组与MS组c GVHD及局限性c GVHD的累积发生率无差异[(59.2±4.4)%比(69.4±4.8)%,P=0.731;(51.7±4.6)%比(49.0±5.8)%,P=0.151],RH组广泛性c GVHD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MS组[(14.3±4.2)%比(42.1±6.3)%,P=0.01];RH组皮肤型a GVHD的累计发生率明显高于MS组,而肝脏和消化道发生a GVHD的累计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RH组以皮肤c GVHD为主,MS组以肝脏cGVHD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a GVHD的发生与HLA配型、相合位点数有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HLA配型是发生a GVHD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HLA配型、疾病状态、a GVHD的发生是发生c GVHD的危险因素;(3)感染、NRM及复发、间质性肺炎累计发生率在RH组及MS组无明显差异[(64.6±3.7)%比(40.3±4.2)%,P>0.05,P=0.120,P=0.820,P=0.832];出血性膀胱炎、带状疱疹的累计发生率RH组高于MS组[(36.1±3.8)%比(17.7±3.3)%,P<0.05;(15.9±2.9)%比(8.5±2.4)%,P=0.049]。移植前后巨细胞病毒抗体及DNA阳性率、EB病毒DNA两组无明显差异(P=0.928,P=0.883,P=0.653)。2.1移植后RH组与MS组相比,CD3+T、CD8+T、B细胞、NK细胞在移植后恢复两组之间无差异,移植后CD4+T、CD4/CD8比例在RH组恢复慢,与M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2、IFN-γ水平在移植后均有升高,RH组升高水平及持续时间较MS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4及IL-10水平在移植后均有降低,IL-4在RH组移植前后均检测不出,而MS组持续低水平,两者有统计学意义;RH组及MS组IL-10水平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RH组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IL-17及TGF-β水平下降明显,而MS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发生a GVHD后RH组CD3+T、CD4+T、CD8+T、CD4/CD8比值、总B细胞、NK细胞与未发生a GVHD组变化无明显差异,IL-4、IL-17、TGF-β血清水平高于未发a GVHD患者(P=0.02,P=0.006,P=0.031)。患者在发生a GVHD后Treg细胞数量显着低于未发生a GVHD患者(P=0.006)。IL-10水平在未发生a GVHD患者血清逐渐增加,但在发生III-IV度a GVHD患者明显降低(P<0.05)。3.1移植后B7-1水平在移植后逐渐升高后再下降,MS组B7-1总体水平高于R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在a GVHD发生后,MS组3月、6月、9月时B7-1水平低于未发生GV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1水平在移植后MS及RH组中均升高,两组之间无差异;RH组未发生GVHD患者PD-1水平较发生GVHD者明显升高,两者差异有意义(P=0.039)。PD-L1水平在移植后降低,RH组恢复快于MS组,但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MS组发生a GVHD患者组PD-L1水平高于未发生a GVHD组,两者差异有意义(P=0.02)。2RH组发生a GVHD后患者PD-1水平低于未发生a GVHD患者,而TGF-β水平升高,相关性分析中两者呈负相关,B7-1水平发生a GVHD者也低于未发生a GVHD患者。结论:我们独特的RH-PBSCT模式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虽然总的a GVHD发生率明显高于MS-PBSCT,但重度a GVHD发生率并不高,主要的发生部位为皮肤;RH-PBSCT后1年内CD4+T细胞及其各个亚群均存在免疫重建延迟,RH组血清IL-4、IL-17、TGF-β水平的升高和Treg及IL-10水平降低对a GVHD早期临床诊断的确立能提供帮助。RH-PBSCT后未发生a GVHD时B7-1水平显着低于MS-PBSCT,而RH-PBSCT后发生a GVHD时B7-1水平与未发生a GVHD患者比较无差异,表明我们独特的RH-PBSCT模式可能通过B7家族中B7-1参与a GVHD的调控,从而降低重度a GVHD发生率。
陆英,张祥忠,刘文达,刘贵连,袁青,林东军[4](2016)在《血清和尿CMV-DNA定量监测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诊断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和尿CMV-DNA定量监测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出血性膀胱炎(HC)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HSCT的120例受者临床资料,自预处理前1周开始至移植后100 d,每周1次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CMV-DNA,对于出现CMV-DNA血症或者尿路刺激征的患者同时检测尿CMV-DNA。采用χ2检验比较CMV血症患者和CMV-DNA正常受者发生HC的比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HSCT后100 d内,120例受者中47例(39.2%)出现CMV血症,其中同时合并CMV尿症者16例(占CMV血症患者的34.0%);73例血清CMV-DNA正常的受者中4例(5.5%)出现CMV尿症。CMV血症患者中,16例(34.0%,16/47)发生HC;而血清CMV-DNA正常的患者中,仅4例(5.5%,4/73)发生HC;两组发生HC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9,P<0.05)。20例检出CMV尿症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征及尿常规异常,考虑为CMV相关性HC,给予抗病毒治疗后获得良好效果。结论 HSCT受者仍有较高的CMV感染率,对于出现CMV血症患者,同时监测尿CMV-DNA有助于早期诊断CMV相关性HC,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王垒,彭贵主[5](2016)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文中研究指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影响移植肾/人预后的重要因素。CMV感染潜伏期长、发生率高,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近年来,CMV诊断学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包括DNA检测手段的改进、流式细胞术的应用及多种检测技术(如基因诊断与免疫检测)的联合应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肖漓,白剑,何秀云,韩永,许晓光,樊文梅,毕丽丽,高钰,孔祥瑞,魏玉香,石炳毅[6](2016)在《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肾移植受者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受者体内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CD15和CD62L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5年1月在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142例受者的血液样本,其中男95例,女47例;选取2009年9月至2015年1月在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体检中心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男22名、女9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外周血CMV-pp65抗原检测将肾移植受者分为CMV高活动性感染组、CMV活动性感染组和CMV阴性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CD15和CD62L的平均荧光强度,并进行比较。绘制CD11b、CD15和CD62L在诊断肾移植受者CMV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肾移植受者中CMV高活动性感染组(n=17)和CMV活动性感染组(n=65)的中性粒细胞CD15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776.31±89.53和554.39±67.89,高于CMV阴性对照组(n=60)的334.92±44.69和健康对照组(n=31)的310.56±3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MV高活动性感染组中性粒细胞表达CD11b和CD62L的比例为42.31%±6.11%和40.35%±6.47%,低于CMV活动性感染组(62.45%±5.67%和65.65%±5.33%)、CMV阴性对照组(70.74%±6.55%和70.37%±6.71%)和健康对照组(72.52%±6.48%和72.43%±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11b和CD62L表达率在诊断CMV活动性感染时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56.61%和44.35%,敏感度均为100.00%,特异度为76.67%和58.06%,ROC曲线下面积为0.851和0.628;CD11b和CD62L表达率在诊断CMV高活动性感染时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66.57%和69.56%,敏感度为81.54%和87.69%,特异度为100.00%和98.33%,ROC曲线下面积为1.000和0.991。CD15荧光强度在诊断CMV高活动性感染和CMV活动性感染时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542.71和408.03,敏感度为100.00%和98.46%,特异度均为100.00%,ROC曲线下面积为1.000和0.999。结论肾移植受者CMV感染后中性粒细胞CD15表达上调,CD11b和CD62L表达下调,可以作为辅助诊断CMV活动性感染的实验室依据。
张丽萍,白剑[7](2015)在《器官移植后巨细胞病毒的院内感染:检测与监测》文中提出背景:巨细胞病毒是器官移植患者最易感染的机会性病毒之一,严重者可导致移植器官失去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是临床治疗的关键。目的:对器官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准确程度、检测时间和临床意义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分别检索维普数据库、Pub 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有关器官移植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文献,以及通过手工查阅书籍,以"transplantation,cytomegalovirus"为英文检索词,"器官移植,巨细胞病毒"为中文检索词。共检出中文31篇,英文1 894篇,选择代表性好、相关领域权威杂志的文献共35篇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对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无创检测仍然是以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为主,该方法可以准确反映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状况,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也是临床上最具诊断价值的方法。对巨细胞病毒的分子进行生物学检测可以从可以帮助检出潜在的感染人群,而且其检出时间比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早,适用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抢先给药治疗。定量核酸检测技术可通过定量的分析巨细胞病毒-DNA的拷贝数判断患者体内的病毒含量,为判断隐性感染的患者提供了更为灵敏的监测方案。血清中巨细胞病毒-IgG和巨细胞病毒-IgM可以判断器官移植受者是否感染过巨细胞病毒以及后期的发病风险。病毒培养以及组织学的检测已经沿用数年,这两者是检测巨细胞病毒的金标准,但这些方法对于早期发现感染和诊断活动性感染意义不大。免疫学检测方法为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巨细胞病毒特异性的细胞的监测可以从早期、动态、准确的监测巨细胞病毒在体内的发展,评估巨细胞病毒发病风险,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发展提供新途径。
范宇[8](2014)在《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监测及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与意义:BK病毒(BK virus,BKV)属于多瘤病毒(polyomavirus)一种,是导致肾移植术后移植物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肾移植手术的广泛开展,由BKV感染导致移植物功能受损、进展为BK病毒性肾病(BKVN)进而导致移植物丢失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根据国外研究显示,在肾移植受者中有1%~5%的人会发生BKVN,其中大约50%导致移植肾失功,由此引起了移植学者的高度重视。当前对引起BKV感染或病毒激活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而BKVN与强效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的时间几乎同时出现,意味着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此大多数学者认为移植受者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是引起BKV感染复发的最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国外对肾移植受者BKV感染免疫状态监测的研究非常少见,国内则未发现有文献报道针对该领域的探索。因此,本课题在我研究所前期对BKV感染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通过监测观察移植受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状态,揭示BKV感染的免疫机制,为BKV感染和发生BKVN的移植受者监控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免疫学理论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选择在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受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时期健康人群做为阴性对照组。2、标本的采集:入组的研究对象于术前及术后每三个月定期收集尿液和血液标本,进行real-time PCR BKV DNA载量监测,对于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活检穿刺,行病理学检查。3、研究对象分组:根据BKV感染筛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即正常受者、病毒尿症受者、病毒血症受者和病毒性肾病受者。4、BKV感染监测方法:检测研究对象尿液和血液BKV DNA载体量:收集研究对象尿液及外周血标本,应用BKV试剂盒(我所专利技术,专利号:201110211891.1)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移植术后受者尿液及外周学标本BKV DNA载量。检测阳性标准为大于或等于1×103copies/ml。5、BKV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检测方法:细胞免疫反应检测方法:提取并纯化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对象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制备包含BK病毒VP1、VP2、VP3、LT-Ag和st-Ag肽段的重叠肽池(overlapping peptide pools),应用重叠肽池与PBMC混合培养,体外刺激PBMC生成相应的细胞因子,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体外培养后PBMC中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应用流式细胞学检测INF-γ/IL-2/TNF-α诱导型BK病毒特异性T细胞增殖情况,分析BKV细胞免疫反应状态。6、其他相关临床资料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包括研究对象性别﹑年龄﹑供肾类型﹑配型情况、术后并发糖尿病(PTDM)﹑急性排斥反应和(AR)术后早期肺部感染(pneumonia)以及免疫诱导方案、单独和联合免疫抑制方案等相关资料);实验室指标(重点记录移植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免疫抑制药物浓度、血常规、尿常规等相关实验室检验指标)7、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2007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录入及表格绘制。应用SPSS统计软件(16.0版)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应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并应用随机分组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应用平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表示,并应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ROC曲线下面积对比分析BK病毒尿症和BK病毒血症预测BKVAN进展的价值,应用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BK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应用graphpad(5.0版)软件进行绘图制作。结果:1、尿液BKV DNA载量预测BKVN发生的阳性指标为5.04±0.15log10copies/ml,血浆BKV DNA载量为4.08±0.10log10copies/ml。尿BKV DNA载量指标预测BKVN发生的敏感度100%,特异度57.7%(P=0.003),其阳性预测值(PV+)为26.3%,阴性预测值(PV-)为95.7%。应用血BKV DNA载量指标预测BKVN发生的敏感度100%,特异度82.9%(P=0.002),其阳性预测值(PV+)为83.3%,阴性预测值(PV-)为98.8%。2、在对210例肾移植术后早期受者的临床观察中,尿BKV DNA阳性者92例(43.8%),尿BKV DNA载量中位数为4.32×105copies/ml(5.73×103~9.44×109copies/ml);血BKV DNA阳性者46例(21.9%),血BKV DNA载量中位数为5.55×103copies/ml (3.28×10311.38×106copies/ml],病理学活检证实BKVN者7例(3.3%)。术后69个月是病毒尿症和病毒血症发生率最高的时间点。3、服用FK506是术后发生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r=0.232,P=0.012),服用CsA对发生病毒血症的影响显示了负相关关系(r=-0.232,P=0.012)。其余各种免疫诱导治疗方案(ATG/IL-2R/无诱导)与术后BKV感染的发生未发现统计学相关性(P>0.05)。术前病毒血症阳性与移植术后BKV感染有统计学相关性(P<0.05)。性别﹑供肾类型﹑术后糖尿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早期肺部感染均与BKV感染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4、肾移植术后病毒血症受者的术后3个月内最低肌酐值为108.6±31.5μmol/L,发现BK病毒血症时的血清肌酐值为187.5±85.6μmol/L,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0.001)。而病毒尿症受者在发生前后血肌酐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5、肾移植术后受者BKV特异性蛋白VP1、VP2、VP3、LT和st体外刺激细胞免疫反应以CD4+T细胞占优势比例(>90%)。在发生病毒血症和BKVN时VP1、VP2、VP3体外刺激IL-2/IFN-γ+/TNF-α+CD4+T细胞免疫反应强度均明显下降(P<0.05)。LT、st体外刺激细胞性免疫反应变化差异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肾移植术后病毒尿症和病毒血症受者在体外刺激IL-2/IFN-γ+/TNF-α+CD4+T细胞免疫反应强度中VP1、VP2、VP3蛋白的反应强度普遍高于LT和st蛋白,而VP1和VP3蛋白又显着高于VP2蛋白(P<0.05),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着差异(P<0.05)。7、肾移植术后持续BKV病毒血症受者易发展为BKVN,此类受者的5种BKV特异性蛋白体外刺激IL-2/IFN-γ+/TNF-α+CD4+T细胞反应强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持续病毒尿症受者中未发现类似现象。结论:1、应用我研究所自行研发的BKV DNA载量检测试剂盒预测BKVN的指标为:尿液BKV DNA载量阳性值为107copies/ml,血浆BKV DNA载量阳性值为105copies/ml。即当检测标本BKV DNA载量大于阳性值时可作为明确BKVN的诊断指标。2、肾移植术后早期应规律定期监测尿、血标本中BKV DNA载量变化,尤其在术后69个月是BKV感染的高峰时段,监测BKV感染的间隔时间最长不应超过3个月,对持续BK病毒尿症受者必须进一步明确病毒血症的发生。3、FK506是肾移植术后BKV感染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后高危受者可采取减免该种类药物或更换为其他免疫抑制药物的措施。对移植术前对供、受者进行常规的BKV筛查是预防和减少术后进展为BK病毒血症和BKVAN的另一有效措施。对术前BKV阳性受者,术后应加大对BKV感染的监测力度,同时早期给予适当的预防性临床干预措施。4、BKV感染发展至病毒血症阶段即可能影响移植肾功能,对发现BK病毒血症的受者,尤其是持续病毒血症的受者应及时进行降低免疫抑制药物等临床干预,减缓进展为BKVN的几率。5、体外刺激肾移植术后受者BKV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以CD4+T细胞免疫反应为主。移植受者BKV感染发展至病毒血症阶段时,VP1、VP2、VP3三种结构蛋白体外刺激病毒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强度明显下降。6、VP1和VP3两种BKV特异性蛋白体外刺激BKV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度显着高于其他BKV特异性蛋白(VP2、LT-Ag和st-Ag),提示BKV特异性免疫反应可能以VP1和VP3两种结构蛋白为主导。7、肾移植受者发展至病毒血症阶段时BKV特异性免疫反应受到严重抑制,若机体不能及时恢复其抗病毒能力,则持续病毒血症状态下极易发展至BKVN而导致移植肾功能受损甚至移植物丢失。
李国文[9](2014)在《监测T淋巴细胞亚群在评估肾移植术后免疫状态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的有效方法是同种异体肾移植术。随着免疫抑制药物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肾移植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概率逐渐减少,移植肾的存活率得到了大大提高。但一直以来,由于肾移植后没有准确的监测免疫功能的指标;如何客观并准确地评估移植后患者的免疫状态,在免疫抑制不足和免疫抑制过度之间取得平衡,从而指导免疫抑制药物的个体化合理应用已经成为移植医生需要研究及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临床目前常通过有创手段和非侵入手段监测肾移植术后免疫状态,包括受体的全身情况、血肌酐、彩色多普勒超声、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监测、移植物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但是血肌酐敏感度和特异性较差,对临床上的预防及治疗等意义不大;彩色多普勒超声受到超声诊断医生主观影响较大;目前临床上评估免疫状态的常用手段是监测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但是由于不同受者的体内药物代谢存在着个体差异,且机体内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免疫抑制药物的血药浓度,许多术后患者仍不可避免排斥反应的发生;而移植物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对患者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不易反复监测。鉴于上述情况,本次研究拟通过检测移植肾受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来评估受者的免疫状态。比较健康者、尿毒症期患者和术后肾功能稳定受者外周血T细胞的差异,了解移植术前与术后免疫状态之间的变化,同时比较肾功能稳定受者、急性排斥和感染时外周血T细胞的差异,意在证明T细胞在肾移植术后监测其免疫状态变化的意义;最后通过前瞻性分析和比较从围手术期到术后6月采用T细胞监测组患者与未采用T细胞监测的患者之间急性排斥、感染的发生率,以验证动态监测T细胞有助于了解移植术后的免疫状态,为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第一章比较T细胞在健康者、尿毒症期患者和术后肾功能稳定者之间的不同目的本部分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尿毒症期患者和肾功能稳定受者外周血T细胞的比例,并结合受者的状况,与健康人群进行比较,观察肾移植术前与术后T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术后肾功能稳定患者各2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取健康正常者25例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三组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不同。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中所得数据均经过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①CD3+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在健康组、尿毒症组与术后稳定组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在健康组和尿毒症期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二组分别与术后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在健康组、尿毒症组与术后稳定组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 CD3+CD4+/CD3+CD8+在健康组、尿毒症期组和术后稳定组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健康组中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尿毒症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与术后稳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8+T淋巴细胞计数在健康组、尿毒症组与术后稳定组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先,免疫抑制药物对移植受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有影响;其次,血清肌酐水平、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及输血等内科相关治疗对T淋巴细胞的变化影响较小。第二章比较T细胞在肾移植术后不同免疫状态之间的变化目的本部分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肾功能稳定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受者及感染时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比例,并结合受者的具体状况,比较三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差异,观察肾移植术后不同免疫状态下T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纳入69例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接受同种异体尸体供肾和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手术的术后患者,所选患者均术后两周内血肌酐下降至正常水平,术中未发生超急性排斥,检测期间患者未出现其他影响患者免疫状态的疾病(如发生肿瘤或肾小球肾炎复发)。根据患者入院时不同的病情分为3组,即术后肾功能稳定组(n=25),急性排斥组(n=23)和肺部感染组(n=21),供受者ABO血型相同,淋巴细胞毒性试验<10%,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15%,人类白细胞抗原错配数均少于4个。通过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三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三组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中所得数据均经过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①纳入试验患者一般性资料分析: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主要免疫抑制剂构成上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CD3+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在稳定组、急性排斥组与感染组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在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组中最高,与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感染组的CD3+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为三组中最低,与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D3+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在急性排斥反应组中为最低,与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感染组中,CD3+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为三组中最高,与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同样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CD3+CD8+的比值在急性排斥反应组中最高,感染组中最低,两组与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5)。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组中最高,与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感染组的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三组中最低,与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8+T淋巴细胞计数在急性排斥反应组分别于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③CD3=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在感染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在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抗感染等对症及支持治疗后症状改善时,CD4+的百分比由19.87±7.95升高至38.42±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D8+的百分比由46.76±8.58降低至35.28±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CD3+CD8+的比值由0.36±0.74升高至1.25±0.68,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由208±151(个/ul)升高至462±179(个/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P<0.05);CD3+CD8+T淋巴细胞计数由316±182(个/ul)升高至393±187(个/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CD3+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在抗排斥治疗前后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排斥在激素冲击等一系列治疗后症状改善时,CD3+CD4+的百分比由49.14±7.81降低至38.26±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8+的百分比由21.37±8.26升高至39.83±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CD3+CD8+的比值由2.53±0.68降低至1.45±0.84,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由697±189(个/ul)降低至546±205(个/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8+T淋巴细胞计数由363.7±199.6(个/ul)升高至415.4±216.4(个/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CD3+CD4+T淋巴细胞与移植物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②动态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别是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指导临床上的免疫抑制剂用药。第三章采用T细胞监测的肾移植受者与未采用T细胞监测的受者之间术后并发症的比较目的本部分通过监测T细胞亚群绝对计数的变化,评估受者术后免疫状态情况,并依此适当调整免疫抑制剂用药及相关对症治疗,验证T细胞亚群有助于指导肾移植术后的用药方案。方法纳入因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52例患者,根据患者围手术期至术后6月内有无采用T淋巴细胞监测免疫状态情况,可分为T细胞监测组(术前1d及术后3月内每周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并根据亚群变化调整免疫剂用药方案);未采用T细胞监测的为对照组。详细记录入选受者术后3月内的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体重、供体类别、配型、免疫诱导治疗、基础免疫抑制方案、血清肌酐(Scr)、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AR)、感染、人/肾存活等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3月内每周行CD3+CD4+T细胞计数检测,根据CD3+CD4+T细胞计数水平调整免疫诱导和基础免疫抑制剂方案,根据既往的参考文献和我们的经验将CD3+CD4+T细胞计数目标值控在300-500个/μL或术前水平的60%-80%。观察每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概率,对两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率间比较采用X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小样本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学的显着性水准定为0.05。结果①纳入试验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HLA配型、供体类型、基础免疫抑制方案、抗体诱导治疗和DGF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监测组和对照组术后1月平均肌酐水平分别为140.8±22.0μmol/L和153.5.4±25.5μmol/L,术后6月为145.6±37.6μmol/L和149.2±59.1μmol/L,术后1月和6月两个时间点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③监测组急性排斥反应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感染事件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动态监测T细胞的绝对计数有助于了解移植术后的免疫状态,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阮光萍,王金祥,姚翔,庞荣清,邓永丽,吕燕波,王强,马丽花,潘兴华[10](2012)在《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检测的新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传统的检测CMVpp65抗原的方法是间接免疫荧光,操作麻烦,步骤较多,整个实验需要6个多小时,而且只能定性。需要寻找一种简便的可以定量的方法来检测CMVpp65抗原阳性细胞。因此我们设计了流式的方法来检测CMVpp65抗原阳性细胞。方法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试剂盒中的一抗和购自invitrogen公司的二抗进行了流式标记移植病人外周血中的WBC,操作步骤明显简便了,只需不到2 h就可完成检测,而且可以定量检测CMVpp65抗原阳性细胞。同时我们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病人尿中的CMV基因的拷贝数。结果流式检测阳性率高的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也为阳性,同时流式检测强阳性的病人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到CMV基因,表明病人处于CMV病毒血症。结论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试剂盒中的一抗和购自invitrogen公司的二抗进行流式标记,成功检测了移植病人的CMVpp65抗原阳性细胞的百分比,新方法可以定量,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人尿中的CMV基因的结果符合率较高,可以推广应用。
二、流式细胞技术在移植术后受者巨细胞病毒诊断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式细胞技术在移植术后受者巨细胞病毒诊断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淋巴细胞亚群在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患者资料 |
1.2 感染的诊断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5 研究方法 |
1.5.1 样本的采集与分组 |
1.5.2 他克莫司药物浓度的检测 |
1.5.3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的检测 |
1.5.4 外周血CD4~+T细胞绝对计数的检测 |
1.6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2.1 各指标的正态性检验 |
2.2 他克莫司药物浓度的分析 |
2.3 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的比较 |
2.4 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2)肾移植受者术后CMV感染与sHLA-G5表达及其免疫逃逸相关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巨细胞病毒在移植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亲缘间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PBSCT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及移植后aGVHD与共刺激分子B7家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亲缘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肿瘤的临床疗效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患者资料 |
1.2 入组与排除标准 |
1.3 预处理方案设计 |
1.4 加强的GVHD预防方案 |
1.5 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
1.6 加强的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
1.7 移植物植入及造血重建的判断 |
1.8 aGVHD的治疗 |
1.9 观察指标 |
1.10 aGVHD的诊断和分度标准 |
1.11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亲缘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及aGVHD对免疫重建影响的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移植过程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亲缘间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7 家族的变化及a GVHD对其影响的初步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移植过程 |
1.3 患者标本采集流程 |
1.4 Th1/Th2/Th17 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CBA) |
1.5 B7 共刺激分子的检测方法(ELISA)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表 |
(4)血清和尿CMV-DNA定量监测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预处理方案及病毒防治 |
1.3 CMV-DNA检测方法 |
1.4 CMV血症、尿症判定标准和HC诊断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CMV-DNA检测结果和HC发生情况 |
2.2 CMV尿症患者的临床特点 |
2.3 HC的治疗 |
3 讨论 |
(5)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肾脏穿刺活检及病毒培养 |
Shell vial培养技术 |
影像学检查 |
抗体检测 |
基因检测 |
CMV早期基因 |
磷酸化蛋白抗原检测 |
PP65抗原 |
PP67抗原 |
免疫功能监测 |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 |
T淋巴细胞亚群 |
自然杀伤(NK)细胞 |
淋巴细胞代谢标志物———三磷酸腺苷(ATP) |
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 |
CMV特异性免疫应答 |
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剂(SOCS) |
小结 |
(7)器官移植后巨细胞病毒的院内感染:检测与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数据的提取 |
2 文献证据综合提炼Comprehensive extraction |
2.1纳入资料基本概况 |
2.2 纳入资料的研究结果特征 |
2.2.1 抗原学检测 |
2.2.2 定量核酸检测技术 |
2.2.3 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测 |
2.2.4 病毒培养法检测 |
2.2.5 移植物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2.6 免疫学检测方法 |
3 小结Conclusion |
作者贡献: |
利益冲突: |
伦理要求: |
学术术语: |
作者声明: |
(8)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监测及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尿液与血液病毒载量在肾移植受者 BK 病毒性肾病诊断中的应用 |
1.1 研究背景 |
1.2 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2 标本的采集时间和处理方法 |
1.2.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BKV DNA 载量 |
1.2.4 移植肾穿刺活检及病理学诊断 |
1.2.5 统计方法 |
1.3 结果 |
1.3.1 一般临床资料 |
1.3.2 BKV DNA 载量预测 BKV 感染和 BKVN 进展的分析 |
1.4 讨论 |
第二部分 肾移植术后早期 BK 病毒感染和 BK 病毒性肾病的流行病学观察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及免疫抑制剂方案 |
2.2.2 免疫抑制方案的选择 |
2.2.3 标本采集时间与检测方法 |
2.2.4 资料收集及分组方法 |
2.2.5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一般临床资料 |
2.3.2 肾移植术后 BK 病毒尿症、BK 病毒血症及 BKVN 发病情况 |
2.3.3 肾移植受者 BKV 感染的一般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
2.3.4 肾移植受者 BKV 感染的免疫抑制方案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2.2.5 BK 病毒血症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肾移植术 BK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资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分组 |
3.2.2 BKV 感染监测方法 |
3.2.3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制备 |
3.2.4 重叠肽池的制备 |
3.2.5 体外细胞培养 |
3.2.6 流式细胞仪检测 |
3.3 结果 |
3.3.1 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及 BKV 感染情况 |
3.3.2 肾移植术后受者 BKV 特异性蛋白的免疫原性 |
3.3.3 肾移植术后 BKV 感染受者的病毒特异性免疫反应 |
3.3.4 肾移植术后持续 BKV 感染的免疫动力学 |
3.4 讨论 |
第四部分 肾移植术后 BKVN 受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干预性治疗体会(7 例报道) |
4.1 研究背景 |
4.2 资料与方法 |
4.2.1 临床资料 |
4.2.2 围手术期及术后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情况 |
4.2.3 BKVN 受者的临床干预方案 |
4.2.4 统计方法 |
4.3 结果 |
4.3.1 肾移植术后 BKVN 的临床表现和发病过程 |
4.3.2 实验室 BKV DNA 载量和病理学活检的诊断结果 |
4.3.3 对 BKVN 受者进行干预性治疗的临床疗效 |
4.3.4 7 例肾移植术后 BKVN 受者的预后 |
4.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实验不足之处 |
肾移植术后 BK 病毒感染及 BK 病毒性肾病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研究进展综述 |
一、BK 病毒抗病毒免疫反应简介 |
二、BK 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
三、BK 病毒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 |
四、BK 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
参考文献 |
肾移植术后 BK 病毒感染和 BK 病毒性肾病的监测、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综述 |
一、BK 病毒学 |
二、流行病学 |
三、发病机制 |
四、诊断 |
五、治疗策略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文章发表 |
附录 |
致谢 |
(9)监测T淋巴细胞亚群在评估肾移植术后免疫状态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比较T细胞在健康者、尿毒症期患者和移植后肾功能稳定者之间的不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肾移植术后不同免疫状态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采用T细胞监测的肾移植受者与未采用T细胞监测的受者之间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检测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主要试剂 |
1.2间接免疫荧光法实验步骤 |
1.3流式细胞术 |
1.4荧光定量PCR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流式细胞技术在移植术后受者巨细胞病毒诊断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淋巴细胞亚群在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中的临床意义[D]. 王勤拯. 青岛大学, 2020(01)
- [2]肾移植受者术后CMV感染与sHLA-G5表达及其免疫逃逸相关机制的探讨[D]. 李圣冰.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3]亲缘间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PBSCT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及移植后aGVHD与共刺激分子B7家族关系的研究[D]. 徐建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4]血清和尿CMV-DNA定量监测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诊断意义[J]. 陆英,张祥忠,刘文达,刘贵连,袁青,林东军.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6(03)
- [5]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J]. 王垒,彭贵主.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6(03)
- [6]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肾移植受者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及意义[J]. 肖漓,白剑,何秀云,韩永,许晓光,樊文梅,毕丽丽,高钰,孔祥瑞,魏玉香,石炳毅. 中华医学杂志, 2016(20)
- [7]器官移植后巨细胞病毒的院内感染:检测与监测[J]. 张丽萍,白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0)
- [8]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监测及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研究[D]. 范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
- [9]监测T淋巴细胞亚群在评估肾移植术后免疫状态的临床意义[D]. 李国文.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10]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检测的新方法[J]. 阮光萍,王金祥,姚翔,庞荣清,邓永丽,吕燕波,王强,马丽花,潘兴华. 免疫学杂志,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