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析C语言中的sizeof(论文文献综述)
祝丽华[1](2021)在《基于定值特征的缺陷自动确认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静态缺陷检测工具不运行被测程序,通过分析源代码检查程序中是否有故障。这些静态检测工具可以帮助软件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在软件开发早期发现软件中的潜在缺陷。但是静态检测工具都面临误报和漏报的问题。漏报无可避免,但是误报会导致警报量大,人工确认成本高。因此寻找一种提高人工确认效率的方法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定值特征的缺陷自动确认方法。该方法从与缺陷发生密切相关的缺陷变量出发,沿着控制流逆向推导缺陷变量的传播路径,并结合全局数据流在各个路径上寻找缺陷变量的定值数据。本文在研究了变量定值类型后总结出六种定值模式,之后具体分析了在每种定值模式下的定值数据查找策略和变量定值结构组成。接着根据全局定值点和语句结构特征提取出缺陷定值特征。最后基于此缺陷定值特征,在缺陷检测系统中实现了缺陷自动确认算法。本文所述的基于定值特征的缺陷自动确认方法已在DTS缺陷检测系统中实现,并在4个开源项目中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进行自动确认的平均准确率为75.21%,符合设计预期。本文研究减少了人工确认的警报数量,为缺陷自动确认提供了技术支持。
杨棋智[2](2021)在《针对Vala语言的gRPC相关工具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逐渐发展,电子测量的规模不断扩大,测试流程日趋复杂,对高性能的电子测量仪器程控需求与日剧增。Vala是一种新兴的编程语言,它效率高,性能好、运行速度快,与底层硬件系统兼容性好的同时还具有高级语言抽象和便捷的语法特性,是嵌入式、电子测量开发的优秀编程语言。对于现代测量而言,模块化、网络化、远程化已经成为现代电子测量的重要需求和发展趋势。而近年来,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和微服务架构在很多计算机软件系统中广泛应用,为电子测量提供了新的契机,将一个电子测量系统的不同测试模块由不同服务的形式呈现,这离不开RPC(Remote Procedure Call)框架的软件支持。gRPC是谷歌开发的一款RPC框架,该框架提供了众多语言之间的RPC功能交互,如Python、Java,但并未提供Vala语言的RPC支持。Protocol Buffer是与gRPC匹配的序列化机制,用于解决RPC数据传输中的序列化问题,但也未包含Vala语言的支持。本文着笔于此,结合Vala语言在现代电子测量领域的优势和现代电子测量的需求和趋势,设计了一种针对Vala语言的gRPC软件工具,实现了Vala语言对gRPC框架的支持,研究如下:(1)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Protocol Buffer序列化机制的Vala语言的序列化库,该序列化库采用分层设计的思想,根据Protocol Buffer机制特有的编码算法,以底层的编解码模块为基础,将核心基类和属性注册机制相结合,为所有的派生类提供了数据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方法,最终根据用户定义的proto文件生成可用Vala库文件,实现了Vala语言序列化软件工具的功能。该序列化库能将二进制信息序列与Vala语言进行相互转换,可用于数据传输或RPC等场景,为实现Vala语言的远程过程调用提供了软件支撑。(2)在Vala语言的序列化库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的Vala语言的gRPC库,通过将Vala语言特有的Vapi机制与gRPC核心库中的核心底层API进行接口适配,Vala语言得以使用C语言实现的gRPC底层功能接口。通过分层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的软件设计思想,本设计将底层逻辑抽象为上层应用程序可用的、包含了RPC中主要功能行为的客户端和服务端基类,用户通过继承这些功能基类即可实现RPC功能。将该软件库和gRPC框架相结合,即可实现Vala语言与其他编程语言的远程过程调用,Vala语言程控的电子测量设备就可通过该软件工具与其他上层应用软件实现远程过程调用、远程测试、模块化测试等。
牛广阔[3](2020)在《LTE网络中接入与切换流程分析与优化》文中提出LTE技术作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代表,在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甚至改变了部分行业的结构。但伴随时间的推移尤其是5G商用化的开始,LTE的一些潜在问题:如大型基站在复杂场景下搭建困难,升级和运维的高成本问题开始逐渐显露。基于SDR设备搭建专用小型基站可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本文在专用网络场景下,以IMSI为身份标识将用户分为认证用户和非认证用户,通过着重研究用户接入和移动性管理流程,对这两类用户的接入和脱离方案进行了区分设计,并对OAI平台相关部分进行了定制化开发,搭建了仿真系统模拟实际场景,最后进行了系统测试和分析。论文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分析了 OAI平台的结构和主要模块的作用。重点研究了基于OAI平台的PLMN选择、小区选择、小区重选、附着和跟踪区域更新流程,并指出了平台的未完善之处。为实现专网对用户的认证功能,进行了身份认证流程的研究,同时为减少专网对非认证用户的影响,设计了非认证用户脱离策略即采用TAU Reject和RRC Connection Release的方式脱离,避免反复接入专网。2.完成了搭建专用网络的总体方案设计,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对各个模块进行合理设计和改进,在工程上逐个完善并为自动化部署方案作了铺垫。最终补全了 UE用于小区选择和重选的相关SIB,重新整合了 Attach和TAU流程,设计实现了用白名单完成专网身份认证的方案,实现了非认证用户的合理脱离策略。3.使用USRP B210和PC搭建OAI平台,对改进后的以及新增的SIB进行了测试,设计了大量实验并分析了 RSRP对小区重选成功率的影响,验证了 UE在空闲模式下的小区重选策略以及身份认证流程,测试结果表明处于公网的终端能够对本文所搭建的专网进行正常的小区重选,实验规定的非认证用户能按照设定的方案进行脱离,实验总体符合预期测试结果。
祝翘楚[4](2020)在《基于UVM双域结构的验证平台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集成电路产业的迅速发展,晶体管数量规模和集成复杂度显着提高,芯片验证过程所需的仿真时间也在不断增加。近几年,业内提出了联合模拟和联合仿真等软硬件联合加速验证过程的方法。因为联合仿真采用的硬件加速器较为昂贵且前期环境设置复杂,中小型公司倾向于使用FPGA资源进行联合模拟。该模式仿真环境不易调试,只加速待测设计,不能加速验证平台的时序部分。目前联合仿真验证平台的编写以System Verilog语言与UVM验证方法学的结合为主。双域结构UVM验证平台比传统验证平台复用性更高,但主要用于硬件加速器的软硬件联合仿真中。因此本文研究UVM双域结构验证平台在FPGA软硬件联合仿真的应用。本文设计了一种适用于FPGA软硬件联合仿真的UVM双域结构验证平台。首先根据UVM联合仿真理论,构建一个UVM双域结构的验证平台。将通用验证平台拆分为包含时序的硬件侧HDL域和不含时序的软件侧HVL域两部分,两部分可以分别编译和同时运行。然后基于TCP协议套接字,用C语言设计实现了双域之间的通信管道。利用SV的DPI-C接口进行SV验证平台和C套接字的连接和数据转化。采用C语言中的子程序和SV中的等待函数结合的方法,实现后台等待进程解决线程同步问题。最后设计并完善了硬件侧的事务处理器组件,包含在HDL域中的总线功能模型和在HVL域中的代理两部分,使其同时具有通过传输协议传递数据和进行事务级数据和信号级数据的转化的作用。将一个I2C IP核作为待测设计,对该UVM双域结构验证平台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通过基本数据传输测试、基于I2C协议的数据传输测试和待测设计的功能覆盖率统计,得到功能测试结果:传输通道返回的数据准确完整;事务处理器能处理基于I2C协议数据的事务级与信号级的转换;待测设计的功能覆盖率达到100%;平台能够满足基本功能验证的需求。通过测试软件侧和硬件侧之间数据传输速度和待测设计仿真运行速度,得出性能结果:与传统UVM仿真平台相比,该平台对单纯数据传输加速2倍以上,对待测设计的仿真加速13倍以上。本文设计的UVM双域结构验证平台功能与预期设计要求一致。与传统UVM验证平台相比具有加快仿真速度,提高仿真效率,平台复用性高的优点。与传统FPGA联合仿真相比,解决了前者不能加速验证平台的时序部分和难以调试的问题。该平台实现了仿真加速与调试便捷的目的,是UVM双域结构验证平台与FPGA软硬件联合仿真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贾继康[5](2020)在《基于句法分析和规则联合的中文校对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时代的高速发展,自然语言处理现已广泛集成到Web和移动应用程序中,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自然交互,其学科范围广泛,比如语音合成与识别、机器翻译、句法分析等等,而文字在这些研究领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字常常以报纸、电子刊物,及其网站等方式在人群中进行传递,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这些庞大的信息也令人眼花缭乱。而在这海量的文字信息中,难免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传统的人工校对方式在人力,物力,以及周期等方面都开销比较大,显然不能满足文本校对的需求。因此,文本自动校对技术已然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通常而言,文本检错和文本校对是分开进行的,这样比较符合文本自动校对的逻辑步骤。句法分析又是实现文本自动校对的方法之一,同时句法分析与句式结构研究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从此角度对文本进行校对的研究占比较少。目前众多的文本自动校对技术,本质上都是在探讨汉语句子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却鲜见对于句式研究成果应用到信息处理中。究其原因,中文信息处理中句子结构的形式化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汉语的句式结构。因此,本文针对句式结构、句式成分之间的修饰关系等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二元词和三元词概念,以满足算法中涉及到的规则需求;提出了句式规则集,用以实现校对需要。与此同时,根据研究需要,提出了二、三词元规则集,以满足本文涉及到的基于规则等相关算法。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和相关的准备工作,提出基于句法分析和规则联合的文本句式结构检错,只针对文本实现检错的校对方法。首先,关于分词和词性标注对于检错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使用最新分词技术手段和词性最优模型,针对中文文本之间的修饰关系,构建二、三词元规则集,得到句法分析的解析、合成过程。其次,再利用动词谓语句式表,构建句式规则集,从而直接实现对句式结构的检错。然后,根据构建的二、三词元规则集,再次实现二者相结合的规则集。在构建的各个规则集下,实现句式检错模型的建立,提出基于规则集模型的句式识别检错和规则集模板与句式模型相结合的句式识别检错。最后,本文将这两种文本检错方法,分别使用了C语言编程实现。通过在Windows系统中的控制台(CMD)下编译可执行文件,以方便移植使用。与此同时,也可在云服务器上实现动态的规则集训练。通过真实数据测试得出了检错文本的召回率,准确率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结合模型的准确率为84%,召回率为87%,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可研究性。
高云云[6](2019)在《C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相比于其他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算是较新的科学体系,还有很多技术领域有待学者进一步探索。编译技术是系统软件的设计学科,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学习编译器设计的目的不仅在于其本身的理论和技术,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更值得学者学习借鉴。本文基于C++编程语言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系统的实现了一个C语言编译器MiniC,并结合MiniC的源代码,从前端和后端两个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编译器各个模块数据结构和算法框架的设计实现。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前端部分实现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及与语义分析。词法分析部分采用有穷状态自动机进行单词识别,然后采用哈希表结构实现单词的插入与查找。采用语法制导翻译,在语法分析的过程中直接驱动语义分析,并采用栈式结构组织符号表,实现符号的存储及作用域管理。后端部分实现包括汇编与链接。汇编过程采用直接翻译方式将源语言翻译为机器指令,着重阐述了寄存器的分配算法、程序运行时的存储管理及目标文件生成。链接过程对符号进行分析及重定位,将符号引用与定义相关联,最终生成Windows系统下PE文件格式的可执行文件。错误管理贯穿整个编译系统,统计编译及链接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然后向用户输出。最终对编译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实现的C编译器能够将源程序经过编译、汇编生成目标文件,再通过链接生成可执行文件,并在目标机器上成功运行得到正确的结果。
吴树森,董小社,王宇菲,王龙翔,朱正东[7](2020)在《UPPA:面向异构众核系统的统一并行编程架构》文中研究指明主流异构并行编程方法如CUDA和OpenCL,其编程抽象层次低,编程接口靠近底层,无法为用户屏蔽底层硬件和运行时细节,导致编程逻辑复杂,编程困难易错.同时应用性能绑定于底层运行时环境,在硬件架构变化时需要根据硬件特征进行针对性改动和优化,无法保证上层应用的统一.为了简化异构并行编程,提高编程效率,实现上层应用的统一和跨平台,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异构众核系统的高层统一并行编程架构UPPA(Unified Parallel Programming Architecture).架构中首先提出了数据关联计算编程模型,实现了不同层级不同模式并行性的统一描述,简化了异构并行编程逻辑,提供了高层统一的并行编程抽象;继而设计了数据关联计算描述语言为用户提供简便易用的统一编程接口,通过高层语义结构保留了应用的并行特征,可以指导编译和运行时系统实现向不同硬件架构的自动映射,保证了上层应用的统一,并采用C语言兼容的语法提供针对高层语义结构的语言扩展,保证编程接口的易学易用;最后提供了基于OpenCL的编译和运行时原型系统,以OpenCL为中间语言实现了高层应用在不同异构系统上的执行,提供了良好的跨平台特性.我们使用数据关联计算描述语言对Parboil和Rodinia测试集中的多个测试用例进行了重构,并在NVIDIA GPU和Intel MIC两种异构平台上进行了验证测试.每个测试用例重构的代码量与测试集提供的串行代码相当,仅为测试集OpenCL代码的13%~64%,有效地降低了异构编程的工作量.在编译和运行时系统的支持下,重构代码无需改动就可以在两种平台上执行.相比于人工编写且经过优化的测试集OpenCL代码,重构代码在GPU和MIC两种平台下分别能够达到其性能的91%~100%和76%~98%,这表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编译与运行时系统的高效.
尤洋[8](2019)在《供电公司机房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电力信息机房的日常运维管理工作中,由于机房中的各类通信设备硬件对于运行环境有着非常严苛的温湿度、电源等要求,所以机房管理员需要定期对机房的环境状态进行巡检。但是随着国内智能电网的不断普及,电力信息机房的数量也随之大大增加,传统的人工定期巡检模式无法有效确保电力信息机房环境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此情况下,电力信息机房环境的自动监测和控制成为国内电力系统近年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本文按照眉山供电公司的电力信息机房运维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设计和实现了一套电力信息机房环境状态集中监控系统。系统能够通过各类传感器设备、自动控制装置等,对公司的电力信息机房环境状态进行自动化监控与上报,并对环境异常进行自动监测和报警,实现无人值守的机房环境管理模式。在论文研究过程中,首先对国内近年来的技术发展和趋势进行了总结介绍。在此基础上,对眉山供电公司的电力信息机房运维管理现状进行考察和问题总结,详细分析系统的研发目标及功能用例结构,并阐述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在系统的功能设计中,主要对系统的总体设计、Web软件模块设计、控制主机硬件功能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等关键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设计和研究。按照系统的功能设计方案,采用Java Web技术、Oracle数据库技术以及C语言技术等,对系统内部包含的Web服务功能体系以及机房的控制主机硬件功能进行了分别实现和分析。最后,对系统的Web软件服务功能和控制主机硬件功能进行了测试分析,评价了系统的应用表现。机房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可以通过机房内部的各类硬件设备,实现环境状态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上报,并在Web服务体系中实现环境状态数据的集中化保存及异常分析、告警处理等,可以提高公司的电力信息机房运维管理效率和质量。
朱薪豪[9](2019)在《面向C语言安全子集静态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在航天、航空和无人驾驶等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航天等安全关键领域对嵌入式软件安全性、可靠性的特殊要求,促使了C语言安全子集静态检测技术的发展。目前Coverity、Checkmarx等商业公司也为安全子集提供了静态检测工具,但是由于大家针对安全子集的标准不同,所以国外的商业软件很难适应我国的航天领域的要求。而国内学者在GJB 5369-2005《航天型号软件C语言安全子集》的研究方面并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到全局类规则在文件间检测方面的约束,致使检测工具不能对代码进行全面的检测。因此,对我国航天型号软件C语言安全子集的检测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这一课题,本文在GCC编译器前端预处理和词语法分析等技术的研究之上,提出了基于GCC编译器实现支持C语言安全子集的静态检测工具的设计方案。本文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基于GCC编译器的词语法分析等编译技术,并以GJB 5369-2005《航天型号软件C语言安全子集》为基础,对其定义的各类规则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以GCC编译器为系统原型,针对每一类规则设计了具体的检测算法,实现了符合GJB5369-2005标准的C-Check静态检测工具。(2)研究C安全子集中全局类规则在文件间的检测算法。根据全局类规则的特点提出了适合GCC编译器前端的编译检测方案。通过在各种词素解析过程中收集全局信息的方式代替抽象语法树的遍历过程,避免了遍历不必要节点时的性能消耗,提高了算法的检测效率。本文将提出的C-Check静态检测工具与业界主流的静态检测工具Cppcheck相对比,实验结果表明,C-Check在保证较高的检测准确度和检测性能的前提下能够比Cppcheck发现更多的代码安全缺陷。
张素兰[10](2019)在《三值光学计算机大任务管理软件的理论与设计》文中提出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并行性使得光学计算方法成为新型计算机研究领域中较多研究者关注的发展方向。随着三值光学计算机原型系统SD16的问世,这种新型计算机已经成为这个研究领域里的佼佼者。三值光学计算机具有处理器位数众多、处理器可以按位进行分配和按位重构等特点,这使得它在解决复杂计算问题时比传统计算机系统更有优势。随着三值光学计算机硬件逐步完善,对其编程环境和应用软件的研究日渐增多。从计算机科学原理,人们已经深知:处理器的任务管理软件是其编程环境工作方法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编制高效应用程序的必需基础。因此,对三值光学计算机的任务管理软件之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为本领域的重要前进方向之一。作为涉猎这个研究方向的第一部专题论文,作者以三值光学计算机的最基本应用场景——被计算的问题包含大批量数据,称之为大任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三值光学处理器原型系统SD11和SD16为背景,详细探讨三值光学计算机管理大任务的基本理论和策略,以及相关软件所包含的核心技术和实现方法。作者从2013年开始研究三值光学计算机的大任务管理软件,在团体前期预研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提出了大任务独占光学处理器的原则,在该原则下,确立了大任务管理软件的研究对象,建立了大任务管理软件的总体架构、大任务处理策略、大任务管理软件的流程等基本理论和核心技术。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及时应用取得的理论成果,实现了一款三值光学计算机大任务管理软件雏形,并在SD16系统上对该软件进行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这款软件达到了设计目标。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提出了大任务独占光学处理器的原则,确立了三值光学计算机大任务管理软件的研究对象。2.建立了三值光学计算机针对大任务的管理软件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和总体框架。3.编制了适合三值光学计算机当前需要、基本功能可用的大任务管理软件。
二、解析C语言中的sizeof(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析C语言中的sizeof(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定值特征的缺陷自动确认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数据流分析技术 |
2.2 缺陷确认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缺陷定值特征分析 |
3.1 缺陷定值特征描述 |
3.2 变量定值模式 |
3.2.1 赋值操作 |
3.2.2 函数返回值 |
3.2.3 函数入口参数 |
3.2.4 地址类型参数传递 |
3.2.5 函数副作用 |
3.2.6 混合定值 |
3.3 变量定值结构 |
3.3.1 赋值操作 |
3.3.2 函数返回值 |
3.3.3 函数入口参数 |
3.3.4 地址类型参数传递 |
3.3.5 函数副作用 |
3.3.6 混合定值 |
3.4 缺陷定值特征 |
3.4.1 定值点语句结构化模型 |
3.4.2 缺陷定值特征结构模型 |
3.4.3 实例分析 |
3.5 缺陷特征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缺陷自动确认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自动确认系统架构设计 |
4.2 定值特征提取模块设计 |
4.2.1 定值特征提取流程设计 |
4.2.2 定值特征提取模块类设计 |
4.3 定值特征提取算法实现 |
4.3.1 路径生成 |
4.3.2 定值数据获取 |
4.3.3 定值语句结构生成 |
4.3.4 缺陷定值特征生成 |
4.4 缺陷特征码实现 |
4.5 缺陷自动确认实现 |
4.5.1 集合相似性度量 |
4.5.2 缺陷自动确认流程 |
4.5.3 缺陷自动确认算法实现 |
4.5.4 缺陷自动确认界面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1 实验环境 |
5.2 实验结果及问题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针对Vala语言的gRPC相关工具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软件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设计 |
2.1 远程过程调用(RPC) |
2.1.1 远程过程调用流程 |
2.1.2 接口描述语言与Protocol Buffer |
2.1.3 远程过程调用框架功能分析 |
2.2 软件需求分析 |
2.2.1 软件结构总体需求分析 |
2.2.2 序列化库功能需求分析 |
2.2.3 Vala语言的gRPC工具功能需求分析 |
2.3 总体软件方案设计 |
2.3.1 模块设计与分层设计 |
2.3.2 元类设计思想与设计模式的应用 |
2.3.3 开发工具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序列化库设计 |
3.1 序列化库总体设计 |
3.1.1 序列化库结构方案设计 |
3.1.2 proto文件简介 |
3.2 编码解码模块软件设计 |
3.2.1 Protocol Buffer编码结构 |
3.2.2 Varint编码和Zig Zag编码 |
3.2.3 编解码模块的软件设计 |
3.3 核心逻辑模块软件设计 |
3.3.1 核心基类的设计与属性注册机制 |
3.3.2 序列化反序列化流程设计 |
3.4 数据描述模块软件设计 |
3.5 源码生成模块软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RPC通信库设计 |
4.1 gRPC通信库总体设计 |
4.2 gRPC核心库与Vapi |
4.2.1 Vapi机制 |
4.2.2 gRPC核心服务Vapi设计 |
4.3 核心功能模块软件设计 |
4.3.1 RPC中的数据交换单元 |
4.3.2 RPC中的日志功能单元 |
4.4 客户端与服务端功能模块软件设计 |
4.4.1 客户端功能设计 |
4.4.2 服务端功能设计 |
4.4.3 gRPC相关功能设计 |
4.5 源码生成模块软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与验证 |
5.1 序列化库测试 |
5.1.1 编解码方法测试 |
5.1.2 源码生成及源码功能测试 |
5.2 gRPC库测试 |
5.3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LTE网络中接入与切换流程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当前发展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 |
1.5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基于OAI平台接入与切换流程的分析与研究 |
2.1 OAI平台介绍 |
2.1.1 软件平台 |
2.1.2 硬件平台 |
2.2 接入与切换理论分析 |
2.2.1 小区选择的方式接入网络 |
2.2.2 小区重选的方式接入网络 |
2.3 身份认证理论分析 |
2.3.1 身份认证关键技术分析 |
2.3.2 拒绝连接策略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基于OAI平台接入与切换的设计与实现 |
3.1 方案总体设计 |
3.2 基站配置模块设计与实现 |
3.2.1 嗅探工作 |
3.2.2 自动化配置脚本的实现 |
3.3 接入与切换模块设计与实现 |
3.3.1 ASN.1的介绍和使用 |
3.3.2 小区重选相关SIB设计 |
3.3.3 小区重选相关SIB实现 |
3.4 身份认证模块设计与实现 |
3.4.1 过滤功能设计与实现 |
3.4.2 拒绝连接功能实现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方案测试与结果分析 |
4.1 整体环境的搭建 |
4.2 小区重选功能测试与分析 |
4.2.1 SIB测试与分析 |
4.2.2 UE接入与切换测试与分析 |
4.3 身份识别模块测试与分析 |
4.3.1 接入流程测试与分析 |
4.3.2 脱离策略测试与分析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UVM双域结构的验证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验证语言和验证方法学 |
1.2.2 仿真技术的发展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联合仿真的加速原理和UVM双域结构 |
2.1 联合仿真加速原理 |
2.2 UVM双域结构的概念和框架 |
2.2.1 传统UVM验证平台 |
2.2.2 双域UVM验证平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TCP/IP协议的Socket通信管道 |
3.1 套接字简介 |
3.1.1 采用TCP/IP协议的流格式套接字 |
3.1.2 C语言的套接字函数 |
3.2 通信管道的具体实现 |
3.2.1 TCP套接字的基本工作流程 |
3.2.2 服务器和客户端SV部分驱动器的工作流程 |
3.2.3 线程同步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事务处理器的实现 |
4.1 事务处理器的结构 |
4.2 I2CBFM模块的开发 |
4.2.1 I2C协议概述 |
4.2.2 模型功能定义 |
4.2.3 主机驱动器设计 |
4.3 事务处理器功能的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功能验证与性能分析 |
5.1 软硬件联合仿真验证平台整体架构 |
5.2 基本功能验证 |
5.2.1 基本数据传输 |
5.2.2 基于I2C协议的数据传输 |
5.2.3 功能覆盖率 |
5.3 仿真加速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句法分析和规则联合的中文校对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中文文本校对的研究现状 |
1.2.3 中英文校对研究难点比较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3.1 主要工作 |
1.3.2 创新点 |
1.4 本文主要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文文本自动校对常见方法和模型研究 |
2.1 文本校对的总体类型 |
2.2 总体框架设计 |
2.3 语料库 |
2.3.1 语料库概述 |
2.3.2 语料信息缺失问题 |
2.4 语言建模方法研究 |
2.4.1 常用语言模型 |
2.4.2 数据平滑 |
2.4.3 语言模型的应用 |
2.5 中文文本校对模型研究 |
2.5.1 基于上下文语境的N-gram中文校对模型 |
2.5.2 基于句法分析的常用方法 |
2.6 语料预处理及句法建模基础准备 |
2.7 本文针对中文校对研究的技术路线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规则模板的句法分析 |
3.1 规则模板库的构建 |
3.1.1 二元句法合成规则构建 |
3.1.2 三元句法合成规则构建 |
3.2 句法规则层次化分析 |
3.2.1 句法规则层次化定义及表示 |
3.2.2 二元词汇层次化分析合成 |
3.2.3 三元词汇层次化分析合成 |
3.3 基于规则模板的句法分析算法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1 实验数据与评测指标 |
3.4.2 实验设计 |
3.4.3 句法分析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基于句法分析的句式校对算法研究 |
4.1 基于句法分析校对概述 |
4.2 基于句法分析的汉语文本校对模型的总体框架 |
4.3 句式识别校对框架及规则模板构建 |
4.4 二、三元语句层次化分析模型 |
4.4.1 合成规则的构建 |
4.4.2 二、三元层次化分析 |
4.4.3 层次化语句分析算法描述 |
4.5 基于多层协调的句式识别校对算法 |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1 实验数据与评测指标 |
4.6.2 句式搭配错误检错结果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实验分析 |
5.1 校对流程和整体框架 |
5.2 举例测试 |
5.3 文本综合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科研成果 |
附录B:核心程序源代码 |
(6)C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C语言简介 |
1.2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流C语言编译器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编译系统设计原理概述 |
2.1 词法分析 |
2.1.1 正则表达式 |
2.1.2 有穷状态自动机 |
2.1.3 从正则表达式到有穷自动机的转换 |
2.1.4 单词识别 |
2.2 语法分析 |
2.2.1 上下文无关法 |
2.2.2 FIRST、FOLLOW集合 |
2.3 语义分析 |
2.3.1 语法制导翻译 |
2.3.2 符号表 |
2.4 汇编生成目标文件 |
2.5 链接生成可执行文件 |
2.5.1 PE文件格式 |
2.5.2 可选文件头 |
2.6 主流编译器及相关工具实现技术对比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编译系统前端设计与实现 |
3.1 词法分析 |
3.1.1 分词算法框架 |
3.1.2 单词编码规则 |
3.1.3 DFA实现 |
3.1.4 单词表数据结构 |
3.1.5 哈希冲突解决方法 |
3.2 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 |
3.2.1 文法定义 |
3.2.2 类型信息 |
3.2.3 符号表设计实现 |
3.3 错误管理 |
3.4 模块间关系及类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编译器后端设计与实现 |
4.1 目标机器 |
4.1.1 汇编指令 |
4.1.2 寄存器分配 |
4.2 运行时的存储管理 |
4.2.1 过程活动记录 |
4.2.2 栈式存储管理 |
4.3 生成目标文件 |
4.3.1 节数据存储 |
4.3.2 Obj文件生成 |
4.4 生成可执行文件 |
4.4.1 导入库文件 |
4.4.2 外部符号解析及重定位 |
4.5 模块间关系及类结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分析及测试 |
5.1 实验环境 |
5.2 系统分析 |
5.3 词法分析器功能测试 |
5.4 语法分析器功能测试 |
5.4.1 基本运算测试 |
5.4.2 语句测试 |
5.5 目标文件生成测试 |
5.6 可执行文件测试 |
5.7 错误管理测试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7)UPPA:面向异构众核系统的统一并行编程架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相关工作 |
3 高层统一的并行编程抽象 |
3.1 数据关联计算编程模型 |
3.2 运行时无关的统一并行表达 |
3.3 编程模型应用示例 |
4 统一的并行编程接口 |
4.1 数据 |
4.2 计算 |
4.3 关联结构 |
4.4 数据关联计算表达式 |
4.5 矩阵相乘实现示例 |
5 跨平台的编译与运行时原型系统 |
5.1 运行时接口 |
5.2 编译过程 |
5.2.1 内核生成 |
5.2.2 主机端文件生成 |
5.3 执行管理 |
5.3.1 线程映射 |
5.3.2 数据管理 |
5.3.3 同步操作 |
6 实验测试 |
6.1 基于数据关联计算方法的测试用例重构 |
(1)SGEMM |
(2)SpMV |
(3)Stencil |
(4)Histo |
(5)BFS |
(6)NN |
(7)Kmeans |
6.2 代码量对比 |
6.3 跨平台可移植性分析 |
7 结论与未来工作 |
Background |
(8)供电公司机房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1 Java Web开发技术 |
2.1.1 Java EE平台 |
2.1.2 JSP开发技术 |
2.2 C语言DLL开发技术 |
2.3 软件开发模式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1.1 业务概述 |
3.1.2 问题分析 |
3.2 系统研发目标 |
3.3 系统功能需求 |
3.3.1 基本数据管理需求 |
3.3.2 机房状态巡检需求 |
3.3.3 异常告警管理需求 |
3.3.4 数据报表管理需求 |
3.4 系统性能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网络拓扑设计 |
4.2.2 硬件结构设计 |
4.2.3 功能模式设计 |
4.3 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
4.3.1 基本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
4.3.2 机房状态巡检模块设计 |
4.3.3 异常告警管理模块设计 |
4.3.4 数据报表管理模块设计 |
4.4 系统硬件功能设计 |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1 逻辑结构分析 |
4.5.2 物理表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软件功能实现 |
5.2.1 基本数据管理模块实现 |
5.2.2 机房状态巡检模块实现 |
5.2.3 异常告警管理模块实现 |
5.2.4 数据报表管理模块实现 |
5.3 系统硬件功能实现 |
5.3.1 环境状态监测数据处理功能实现 |
5.3.2 机房状态控制指令处理功能实现 |
5.3.3 数据通信服务功能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与方法 |
6.1.1 控制主机测试环境 |
6.1.2 Web服务软件测试环境 |
6.2 功能测试分析 |
6.2.1 机房控制主机功能测试 |
6.2.2 系统Web服务功能测试 |
6.2.3 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
6.3 性能测试分析 |
6.3.1 性能测试过程 |
6.3.2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面向C语言安全子集静态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语言安全子集标准 |
1.2.2 安全子集检测工具 |
1.2.3 支持安全子集的编译器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C语言安全子集与GCC编译器相关技术分析 |
2.1 航天型号软件C语言安全子集分析 |
2.1.1 GJB5369-2005 标准概述 |
2.1.2 GJB5369-2005 对代码缺陷的理解 |
2.2 GCC编译流程和原理分析 |
2.2.1 编译整体流程 |
2.2.2 编译前端技术 |
2.2.3 重要节点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C语言安全子集编译检测方法研究 |
3.1 C语言安全子集规则举例分析 |
3.1.1 表达式规范类安全规则 |
3.1.2 函数声明定义类安全规则 |
3.1.3 控制流规范类安全规则 |
3.2 C-Check检查器的系统设计与分析 |
3.2.1 三种编译器对安全子集的支持 |
3.2.2 C-Check系统设计原则 |
3.2.3 C-Check系统框架设计 |
3.2.4 C-Check的模块化实现 |
3.3 C语言安全子集检测算法设计 |
3.3.1 声明定义类相关规则 |
3.3.2 版面书写类相关规则 |
3.3.3 表达式和初始化相关规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针对全局类规则检测算法的研究 |
4.1 文件内检测缺陷分析 |
4.2 全局规则相关技术分析 |
4.3 全局类规则的检测算法设计 |
4.3.1 全局规则检测难点 |
4.3.2 全局规则检测算法主要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静态检测工具C-Check的实验分析 |
5.1 实验环境介绍 |
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2.1 准确度测试 |
5.2.2 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三值光学计算机大任务管理软件的理论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计算研究现状 |
1.2 三值光学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
1.3 三值光学计算机任务管理软件的发展历程 |
1.4 课题来源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6 论文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值光学计算机任务管理软件的基本理论 |
2.1 三值光学处理器对任务管理软件带来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案 |
2.1.1 三值光学处理器对任务管理软件带来的新问题 |
2.1.2 SZG文件 |
2.2 三值光学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架构 |
2.3 任务分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值光学计算机大任务管理软件的关键技术 |
3.1 大任务处理策略 |
3.2 大任务SZG文件的解析方法 |
3.3 针对大任务处理器位分配策略 |
3.4 大任务重构潜像表生成方法 |
3.5 大任务数据帧生成方法 |
3.6 大任务结果文件 |
3.7 大任务管理软件总体视图 |
3.7.1 模块接口 |
3.7.2 模块时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值光学计算机大任务管理软件的设计 |
4.1 大任务管理软件流程设计 |
4.2 大任务管理软件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4.2.1 通信模块 |
4.2.2 任务生成模块 |
4.2.3 SZG文件解析模块 |
4.2.4 处理器位分配模块 |
4.2.5 重构潜像表生成模块 |
4.2.6 操作数编码生成模块 |
4.2.7 结果文件生成模块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任务管理软件对大任务处理的实现和测试 |
5.1 大任务管理软件的实现 |
5.1.1 系统环境 |
5.1.2 主要程序文件及函数 |
5.2 大任务管理软件的有效性实验 |
5.2.1 测试用例及测试过程 |
5.2.2 大任务管理软件测试过程实现及分析 |
5.3 实验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应用案例—元胞自动机 |
6.1 三车道交通流问题在TOC上的算法实现 |
6.2 大任务管理软件在元胞自动机实验中的作用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四、解析C语言中的sizeof(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定值特征的缺陷自动确认方法研究与应用[D]. 祝丽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针对Vala语言的gRPC相关工具设计及实现[D]. 杨棋智.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LTE网络中接入与切换流程分析与优化[D]. 牛广阔.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基于UVM双域结构的验证平台设计[D]. 祝翘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基于句法分析和规则联合的中文校对方法研究[D]. 贾继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C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高云云.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7]UPPA:面向异构众核系统的统一并行编程架构[J]. 吴树森,董小社,王宇菲,王龙翔,朱正东. 计算机学报, 2020(06)
- [8]供电公司机房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尤洋.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9]面向C语言安全子集静态检测技术的研究[D]. 朱薪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3)
- [10]三值光学计算机大任务管理软件的理论与设计[D]. 张素兰. 上海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