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00年痰菌谱及细菌耐药性动态研究

1998-2000年痰菌谱及细菌耐药性动态研究

一、1998~2000年痰液致病菌菌谱及细菌耐药性的动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丝雨[1](2021)在《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分别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变迁,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最佳方案、临床药物应用提供合理依据,加强对疾病的防控,改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中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患儿的病原菌种类、药敏结果及临床资料。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或校正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以革兰氏阴性菌(69/121,57.0%)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39/121,32.2%)、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26/121,21.5%)、大肠埃希菌(15/121,12.4%)为主要致病菌;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以革兰氏阳性菌(28/45,62.2%)为主,CNS(22/45,48.9%)、大肠埃希菌(6/45,13.3%)、肺炎克雷伯菌(6/45,13.3%)为主要致病菌。2015~2019年间,CNS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017年后未再检出。2.新生儿败血症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3.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和新生儿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分别占85.4%和84.0%。C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92/152,51.7%)、克雷伯菌(28/152,15.7%)和鲍曼不动杆菌(11/152,6.2%);H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克雷伯菌(33/94,35.1%)、大肠埃希菌(13/94,13.8%)和阴沟肠杆菌(13/94,11.7%)。2015~2019年间,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4.新生儿肺炎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发现对厄他培南、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头孢三四代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结论:1.2015~2019年间,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以CNS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2015~2019年间,新生儿肺炎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普遍耐药率高,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3.新生儿败血症近五年主要致病菌检出率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的规范应用有关。4.新生儿肺炎近五年检出大肠埃希菌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有关;鲍曼不动杆菌的变化,考虑该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出现耐药有关。

马金龙[2](2020)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的耐药表型、基因型、同源性以及质粒的转移性和生物信息,探讨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以后临床的抗感染治疗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2014年10月~2015年3月青岛某家医院分离自神经外科ICU六位患者痰液标本中的6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粘质沙雷菌,运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重新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改良Hodge试验(modified Hodge test,MHT)检测菌株是否产碳青霉烯酶。(2)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多重PCR(multiplex PCR)检测菌株是否携带碳青霉烯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头孢菌素酶(Amp C)编码基因以及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磷霉素耐药相关基因,并进一步通过测序和序列比对确定耐药基因型。(3)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检测菌株间的同源性。(4)对菌株进行接合试验,检测携带耐药基因质粒的转移性。(5)基于二代MiSeq测序平台获取菌株及携带质粒的序列,使用ResFinder、The Transposon Registry、ISfinder和INTEGRALL在线网站和数据库分析质粒的耐药基因、移动元件和整合子等信息;Inkscape0.48.1软件绘制质粒基因结构图。结果(1)6株粘质沙雷菌临床分离株药敏表型一致,对头孢曲松、氨曲南、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磷霉素耐药;改良Hodge试验结果均阳性。(2)6株粘质沙雷菌都携带四种耐药基因: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2、ESBLs基因blaSRT-1、氨基糖胺类耐药基因aac(6’)-Ic和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7。(3)经Xba I酶切粘质沙雷菌基因组PFGE显示6株菌电泳条带位置和数目均完全一致,依据Tenover规则判断6株粘质沙雷菌属相同的菌株(Indistinguishable),即暴发菌株。(4)质粒接合试验显示6株粘质沙雷菌均可将携带blaKPC-2基因的质粒成功转移到大肠埃希菌J53AziR,经S1核酸内切酶酶切显示粘质沙雷菌和接合子都携带一个大小约100 kb的质粒;接合子对头孢曲松、氨曲南和厄他培南耐药,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中介,对其它药物均敏感;接合子只检测到blaKPC-2基因,未检测到blaSRT-1、aac(6’)-Ic和fosA7基因。(5)粘质沙雷菌菌株携带一个质粒,命名为pS1-KPC2(GenBank号:MN615880),该质粒属于接合型IncFIIK不相容性组,仅携带blaKPC-2基因,blaKPC-2位于Tn1722的单位转座子ΔTn6296上。结论(1)该院神经外科ICU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表现为多重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是菌株携带KPC-2基因,产生碳青霉烯酶。(2)携带blaKPC-2、blaSRT-1、aac(6’)-Ic和fosA7耐药基因粘质沙雷菌的克隆播散是导致神经外科ICU患者医院感染暴发的原因,此为国内外首次报道。(3)IncFIIk质粒的转移性和ΔTn6296的结构特点促进了blaKPC-2基因的水平传播。

李奔[3](2019)在《单中心PICU细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室常见细菌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为临床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同时分析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便指导耐药菌的防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PICU微生物培养病原菌及药敏结果,统计分析PICU常见细菌分布特点、耐药情况及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细菌分布:14101份送检标本培养出779株非重复细菌,分别为革兰阴性菌529株(67.9%),革兰阳性菌250株(32.1%)。常见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29株(16.6%)、不动杆菌属110株(14.1%)、金黄色葡萄球菌93株(11.9%)、大肠埃希菌66株(8.5%)、肺炎链球菌57株(7.3%)等。痰培养、导管尖端培养及皮肤分泌物培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而血培养、尿培养及脑脊液培养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感染好发于婴幼儿,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感染好发于年长儿。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上升,而革兰阳性菌下降。2013年2015年主要耐药菌检出率逐年升高,2016年起逐渐下降。2、细菌耐药情况:大肠埃希菌及克雷伯菌属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7.6%、68.1%。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极高,均超过70%。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耐药率为4.5%6.1%,但克雷伯菌属耐药率高达40%左右。鲍曼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性,仅对四环素类稍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仅对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耐药率较低。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及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均超过50%。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及红霉素耐药明显,未发现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MRSA发生率为44.1%。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率高达90%以上,对喹诺酮类极敏感。3、细菌耐药危险因素分析:院前使用三代头孢或以上抗生素≥3天、住院期间有侵入性操作、病原菌检出住院日>1周是引起主要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我院PICU微生物培养总阳性率不高,常见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2、不同标本、不同年龄、不同住院日及不同年份病原菌分布有差异,临床经验性用药时要有针对性。3、我院PICU细菌耐药情况随着PICU投入使用时间延长而增高,但经过严格的院感管控,比率已经明显下降,说明规范管理是降低院内耐药菌感染的重要手段。4、我院PICU多重耐药菌比例偏高,药敏有自己的特点,这对临床早期经验性用药有极大的指导作用。5、引起主要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院前使用三代头孢或以上抗生素≥3天、住院期间有侵入性操作、病原菌检出住院日>1周。针对危险因素应该及早防范,减少耐药菌的发生。

谢思露[4](2020)在《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 探讨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特征及感染特征,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控和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2.摸索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实验条件,为进一步探究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奠定实验条件基础。3.探讨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能力的关系,为深入理解细菌生物膜感染、耐药机制及感染防控与治疗提供理论基础。4.探讨临床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能力、生物形成能力、生物膜相关基因和耐药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有效防控细菌的感染与流行、提高清除效率与疗效以及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5月-2019年4月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判读按CLSI2019标准;2. 收集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临床信息:年龄、住院科室、住院天数、基础疾病、抗菌素使用情况、接受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细菌感染等。3. 在微孔内营养肉汤、脑心浸液肉汤、MH肉汤、LB肉汤和TSB肉汤中37℃静置培养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构建生物膜,分别培养0 h、4 h、8 h、12 h、24 h、36 h、48 h、60 h、72 h、84 h、96 h、108 h、120 h,用结晶紫染色法对各培养基中生物膜形成量进行测定,绘制生物膜生长曲线,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4.用结晶紫染色法和筛选出的实验条件对所有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量进行测定,判断临床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5.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对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和MBIC。判断临床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耐药能力(耐药率、多重耐药性、MIC、MBIC)。6.对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相关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包括ESBLs基因(blaPER、blaVEB、blaCTX-M、blaTEM、blaSHV)、blaAmp C基因、碳青霉烯酶基因(A类:blaKPC、blaGES、blaIMI,B类:blaNDM、blaVIM、blaIMP、blaSPM、blaGIM、blaSIM,D类:blaOXA-23-like、blaOXA-24-like、blaOXA-51-like、blaOXA-58-like)、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a、aac(6’)-Ⅰb、aph(3’)-Ⅰa、ant(3’’)-Ⅰa)、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arm A、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gyr A、par C)、外膜孔蛋白基因(car O、omp A)及主动外排泵基因(ade B、ade J、ade G、ade S、ade R、abe M))和生物膜相关基因(aba I、bap、bfm S、bfm R、csu A、csu AB、csu C、csu D、csu E)进行PCR扩增和扩增产物电泳,产物测序后序列BLAST比对,确定基因型和亚型。结果:1.收集到130株临床鲍曼不动杆菌,非MDR菌株51株(39.2%),MDR菌株79株(60.8%),其中XDR菌有21株(16.2%)。临床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自ICU病人,大多分离自痰液标本。≥60岁的老龄感染者占84%(105/130)。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最高(61.5%),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6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5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16.9%,对替加环素中介5株(3.8%),未检出对替加环素耐药菌株。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管切开/插管、尿道置管、入住ICU、住院时间超过30天、使用两联及两联以上抗菌素、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超过30天、气管切开/插管是引起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在5种培养基中鲍曼不动杆菌均能形成生物膜,在不同培养基中生物膜形成量差异明显。鲍曼不动杆菌在LB肉汤和BHI肉汤中生物膜形成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H肉汤、TSB肉汤和NB肉汤中生物膜形成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两种培养基中生物膜形成量显着高于后三种培养基(P<0.05)。在不同的培养时间点,生物膜形成量各异,培养48 h形成的生物膜量显着高于培养36 h形成的生物膜量(P<0.05),与培养60 h形成的生物膜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鲍曼不动杆菌在LB肉汤和BHI肉汤中培养48 h的生物膜结构更紧密厚实。4.130株临床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生物膜量总体呈正偏态分布。130株临床鲍曼不动杆菌中,生物膜阴性菌株有14株(10.8%),有116株(89.2%)能形成不同程度的生物膜,其中生物膜弱阳性47株(36.2%)、中阳性51株(39.2%)、强阳性18株(13.8%)。5.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MDR菌株和XDR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都以中阳性(43.1%,47.6%)为主,非MDR菌株以弱阳性(37.3%)为主。MDR菌株和XDR菌株的生物膜阳性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与XDR菌株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显着强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与XDR菌株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膜阴性菌在MDR菌株和XDR菌株中所占比例显着低于非MDR菌株(P<0.05),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在非MDR、MDR和XDR菌株中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中非MDR菌株所占比例均显着低于生物膜阴性菌株(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所占比例无差异(P>0.05)。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中非MDR菌株、MDR菌株和XDR菌株构成比无差异(P>0.05),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菌株耐抗菌素数目呈正相关(rs=0.237,P=0.007)。7.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阳性菌株对12种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均显着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P<0.05),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对11种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均显着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P<0.05),随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弱阳性、中阳性、强阳性),临床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上升,但仅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 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MBIC值与MIC值均呈正相关,这三种抗菌素对菌株的MBIC/MIC比值均≥1,其中以2和4为主(>70%),最高达128。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的MIC值均显着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P<0.05),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强阳性菌株之间的MIC值无差异(P>0.05)。菌株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对其的MIC值均无相关性,与头孢他啶对其的MIC值呈弱正相关(rs=0.184,P<0.05)。随着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增强,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对菌株的MBIC值增加(P<0.05),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MBIC值呈正相关(LEV:rs=0.276,P=0.003;TAZ:rs=0.201,P=0.04)。亚胺培南对生物膜形成能力不同的菌株的MB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MBIC值没有相关性。随着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对菌株的MBIC/MIC比值增加(P<0.05),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MBIC/MIC比值呈正相关(LEV:rs=0.353,P<0.001;IPM:rs=0.290,P=0.002)。头孢他啶对生物膜形成能力不同的菌株的MBIC/MIC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MBIC/MIC比值没有相关性。9.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相关基因aba I、bap、bfm S、bfm R、csu A、csu AB、csu C、csu D、csu E的检出率分别为81.5%、85.4%、83.8%、98.5%、80.8%、83.8%、90.0%、90.8%、90.0%。生物膜阳性菌株除bfm S外的其余生物膜相关基因检出率均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P<0.05),生物膜阳性菌株的生物膜相关基因检出数目显着高于阴性菌株(P<0.05),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之间各生物膜相关基因检出率和检出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30株临床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基因blaPER、blaTEM、blaNDM、blaAmp C、blaOXA-23-like、blaOXA-24-like、blaOXA-51-like、blaOXA-58-like检出率分别为3.8%、24.6%、3.1%、87.7%、55.4%、0.8%、80.8%、3.8%,未检出blaKPC、blaSHV、blaGES、blaVEB、bla IMI、bla CTX-M、bla VIM、bla IMP、bla SPM、bla GIM、bla SIM。bla TEM-1、bla Amp C、bla OXA-23-like和blaOXA-51-like基因在XDR菌株和MDR菌株中的检出率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在MDR菌株与XDR菌株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NDM-1基因阳性菌株均为MDR,头孢他啶对其MIC均>1024μg/m L;blaTEM-1、blaAmp C、blaOXA-23-like和blaOXA-51-like基因阳性菌株对内酰胺类抗菌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阴性菌株(P<0.05),携带blaTEM-1或blaOXA-23-like基因的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100%;头孢他啶对blaTEM-1基因阳性菌株的MIC、MBIC值显着高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MBIC/MIC比值无差异(P>0.05),对blaAmp C基因阳性菌株与阴性菌株的MIC、MBIC、MBIC/MIC比值无差异(P>0.05);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blaOXA-23基因阳性菌株的MIC和MBIC值显着高于阴性菌株,MBIC/MIC比值均显着低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blaOXA-51-like基因阳性菌株的MIC值显着高于基因阴性菌株,MBIC/MIC比值均显着低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MBIC值无差异(P>0.05)。11.临床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泵基因ade B、ade G、ade J、ade R、ade S检出率分别为76.9%、68.5%、97.7%、3.8%、73.8%。未检出abe M基因。MDR菌株和XDR菌株的ade B、ade G、ade R、ade S、ade B+ade R+ade S和ade B+ade G+ade J检出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之间无差异。ade B、ade G和ade R+ade S基因阳性菌株对13种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P<0.05)。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ade B、ade R+ade S基因阳性菌株的MIC和MBIC显着高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对ade B、ade R+ade S基因阳性菌株的MBIC/MIC比值显着低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P<0.05),头孢他啶对ade R+ade S基因阳性菌的MBIC/MIC比值显着低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头孢他啶对ade B基因阳性和基因阴性菌株的MBIC/MIC比值无差异。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对ade G阳性菌株的MIC和MBIC值显着高于基因阴性菌株,左氧氟沙星对ade G阳性菌株的MBIC/MIC比值显着低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亚胺培南的MBIC/MIC比值无差异。头孢他啶对ade G阳性菌株的MIC、MBIC和MBIC/MIC比值与阴性菌株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Ia、aac(6′)-Ib、ant(3")-Ia、aph(3′)-Ia和arm 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3.8%、16.9%、15.4%、43.8%和52.3%。MDR菌株和XDR菌株的aac(6′)-Ib、ant(3")-Ia、aph(3)-Ia和arm A基因检出率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c(3)-Ia基因阳性和基因阴性菌株间,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无差异(P>0.05),aac(6’)-Ib、aph(3’)-Ia和arm A基因阳性菌株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P<0.05),ant(3")-Ia基因阳性菌株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都高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无差异(P>0.05)。ant+aph+aac基因阳性菌株对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未携带这三种修饰酶基因或携带基因≤2种的菌株(P<0.05),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无差异(P>0.05)。13.临床鲍曼不动杆菌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gyr A和par C的检出率分别为86.2%和97.7%,gyr A和par C基因的突变率均≥99%,74株菌存在gyr A基因第83位氨基酸Ser→Leu突变,69株菌存在par C基因第80位氨基酸Ser→Leu突变。gyr A基因Ser83→Leu83突变菌株和par C基因Ser80→Leu80突变菌株对喹诺酮类抗菌素的耐药率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未突变菌株(P<0.05),gyr A基因Ser83→Leu83和par C基因Ser80→Leu80双位点突变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00%。MDR菌株和XDR菌株的gyr A基因Ser83→Leu83突变、par C基因Ser80→Leu80突变以及双位点突变检出率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氧氟沙星对gyr A基因Ser83→Leu83突变菌株和par C基因Ser80→Leu80突变菌株的MIC和MBIC值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未突变菌株,MBIC/MIC比值均显着低于相应基因未突变菌株(P<0.05)。14.临床鲍曼不动杆菌外膜孔蛋白基因omp A和car O检出率分别为100%和70.8%。MDR菌株和XDR菌株的car O基因检出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r O基因阳性菌株对13种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car O基因阴性菌株(P<0.05);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car O基因阳性菌株的MIC、MBIC值显着高于car O基因阴性菌株(P<0.05),MBIC/MIC比值显着低于car O基因阴性菌株(P<0.05)。15.临床鲍曼不动杆菌XDR菌株和MDR菌株生物膜相关基因aba I、bap、bfm S、csu A、csu AB和csu E检出率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XDR菌株csu C和csu D的检出率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XDR菌株与MDR菌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a I阳性菌株和csu A阳性菌株对这13种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bap阳性菌株、bfm S阳性菌株、csu AB阳性菌株和csu C+csu D+csu E阳性菌株对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外的12种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阴性菌。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生物膜相关基因阳性菌株的MIC和MBIC值几乎都显着高于生物膜相关基因阴性菌株,MBIC/MIC比值显着低于生物膜相关基因阴性菌株或无差异。16.临床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相关基因blaTEM、blaOXA-23、ade B、arm A、aph(3’)-Ⅰa和gyr A-ser→leu80阳性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显着强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P<0.05)。在130株临床鲍曼不动杆菌中,随着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blaOXA-23、arm A、aph(3’)-Ⅰa和gyr A-ser→leu80基因的检出率显着升高(P<0.05)。在79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aph(3′)-Ⅰa基因的检出率随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而升高,在生物膜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中aph(3’)-Ⅰa基因的检出率显着高于生物膜弱阳性和阴性菌株(P<0.05)。结论:1.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住院天数超过30天、气管切开/插管是引起MD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在LB肉汤培养基中37℃微孔内培养48h形成的生物膜量最大,可作为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的实验条件。3.绝大多数临床鲍曼不动杆菌都能形成生物膜,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问题值得重视。同一菌株的生物膜态菌比浮游态菌的耐药能力更强。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更强,生物膜阳性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能力(多重耐药性、耐药率、MIC、MBIC、MBIC/MIC比值)比生物膜阴性菌株强,生物膜形成能力强弱与耐药能力(耐抗菌素数目、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MBIC、MBIC/MIC比值)强弱呈正相关。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生物膜阳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5.生物膜相关基因aba I、bap、bfm S、csu A、csu AB、csu C、csu D和csu E与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密切相关,但与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强弱无关。aba I、bap、bfm S、csu A、csu AB、csu C+csu D+csu E基因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能力(耐药率、MIC和MBIC)强弱呈正相关,与多重耐药性相关,但与多重耐药性能力强弱无关。6.耐药相关基因blaTEM-1、blaAmp C、blaOXA-23-like、blaOXA-51-like、blaNDM-1、ade B、ade G、ade R、ade S、aac(6’)-Ib、ant(3")-Ia、aph(3’)-Ia、arm A、car O、gyr A-Ser83→Leu83突变和par C-Ser80→Leu80突变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能力(耐药率、MIC和MBIC)呈正相关,与菌株的多重耐药性有关,但与多重耐药能力强弱无关。blaOXA-23、arm A、aph(3’)-Ⅰa、gyr A-ser→leu80与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呈正相关,aph(3’)-Ⅰa与生物膜形成能力正相关性强。

朱榕生[5](2019)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辅助管理下某院2015-2018年抗菌药物使用前后临床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为遏制细菌耐药,世界各国持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包括我国在内的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门急诊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等已取得一些成效,但治疗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仍然普遍,难以改进,核心原因在于微生物标本送检极不规范,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可靠性差、耐药性严重高估,致使目标性抗菌治疗比例低。目的:本研究在抗菌药物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基础上,拟通过分析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后临床分离菌株分布及耐药数据,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可靠的临床微生物依据,为细菌耐药监测提供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某院采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辅助抗菌药物管理,重要功能之一为在开立治疗用抗菌药物医嘱前,保障微生物标本送检,并在后台生成相关节点数据供后续分析。从医院检验信息系统收集2015-2018年住院送检的各类微生物标本检出的临床分离菌株数据,并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后台的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及相关微生物标本采样时间节点数据匹配,得到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后检出的临床非重复分离菌株信息,分析其分布、耐药情况,以及4年间临床常见分离菌耐药趋势。结果:1.2015-2018年全部住院标本共计检出细菌及真菌非重复菌株6903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7900株,占25.9%,革兰阴性菌44055株,占63.8%,真菌7082株,占10.3%。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标本检出1501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661株,占31.1%,高于全院(P<0.01),革兰阴性菌9451株,占62.9%,真菌905株,占6.0%,低于全院(P<0.01)。2.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临床分离菌株检出前五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后,前五位检出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念珠菌属、大肠埃希菌,差异明显,而且苛养菌如链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占比明显降低(P<0.01)。3.临床分离菌株主要来源于非无菌标本,痰标本占首位。不同标本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差异较明显。4.全院所有非重复菌株整体耐药性明显高于抗菌药物使用前检出菌株。5.4年间,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呈逐年好转趋势;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稳中有降;肺炎克雷伯菌对各抗菌药物耐药率有上升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平稳。结论:本研究首次依托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准确构建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临床分离菌株数据库,监测数据更贴近临床实际,可更好指导临床抗菌药物使用。

兰秋红[6](2018)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综合ICU病原菌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本部2015年和2016年病原菌菌群临床分布情况及病原菌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搜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ICU本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两年内临床诊断为感染患者的送检标本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并分析常见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使用Excel和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ICU本部2016年较2015年病原菌标本送检量提高,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下降(分别为13.59%和8.98%)。2 2015年和2016年检测出感染病原菌的患者科室来源主要为胸外科(分别为28.68%和33.11%)和急诊(分别为28.68%和18.54%)。2015年和2016年两年内检出的致病菌,其标本来源主要是痰液(分别为75.24%和61.24%),其它标本来源包括胸水、血液、腹水、尿液等。3 2015年和2016年两年内检出的致病菌中G-菌占主要部分(分别为79.68%和81.76%),均检出251株,其中前五位的包括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亚种、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G+菌比例较少,2015年检出54株,2016年检出44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屎肠球菌,且屎肠球菌较前增加;真菌检出比例最少,均以白色念珠菌为主。4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如下:(1)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普遍较高。2015年和2016年两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偏低;对于氨苄西林/舒巴坦、左旋氧氟沙星及妥布霉素的耐药率,2016年较2015年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前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其它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2)铜绿假单胞菌对于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2016年较2015年有所下降,对于氨曲南、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2016年较2015年有所上升。(3)肺炎克雷伯菌及亚种的耐药率2016年较2015年有所下降,其中对于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及头孢呋辛酯的耐药率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4)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普遍偏低,2016年与2015年相比,对于哌拉西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下降(P<0.05);而对于复方新诺明及头孢替坦的耐药率上升(P<0.05)。(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零,对于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2016年较2015年下降。(6)屎肠球菌对于奎奴普丁/达福普汀、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零,对于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2016年较2015年无明显变化。结论: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ICU本部2016年较2015年病原菌标本送检量提高,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下降。两年内收治的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且耐药现象严重,两者均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两者均对于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低。2016年与2015年相比,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均较前下降,而屎肠球菌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

赵晨[7](2018)在《2014-2016年急诊内科临床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急诊内科临床细菌分布和耐药特点,为急诊内科抗菌药物使用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16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内科感染性疾病临床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2014-2016年急诊内科共分离出非重复细菌1669株,其中G-菌1372株占82.2%,G+菌297株占17.8%,痰液是主要分离源占61.4%,血液分离菌株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前五位分离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22.2%)、大肠埃希菌(17.8%)、鲍曼不动杆菌(15.2%)、铜绿假单胞菌(9.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1%)。呼吸道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所占比例较高,仅次于肺炎克雷伯菌。泌尿道标本肠球菌属以屎肠球菌为主,粪肠球菌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4.2%)。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受试药物的耐药率均有所升高,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由69.9%上升至78.5%。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0%,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中耐甲氧西林菌株(MRSA和MRCNS)检出率分别为31.0%和93.6%,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高度敏感,但2014年检出1株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1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在80%以上。结论:急诊内科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痰液是主要分离源,血流感染比例逐年增加。呼吸道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和泌尿道标本中屎肠球菌分离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耐药严重,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逐年升高。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高度敏感,但葡萄球菌属中出现了耐药菌株。临床应重视细菌耐药性的动态监测,规范急诊内科抗菌药物使用。

赵梦晔[8](2018)在《两种类型的肺结核患者肺部菌群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与上呼吸道不同,早期研究普遍认为下呼吸道是无菌的,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下呼吸道菌群的复杂性与肺部疾病相关。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导致常见的肺部感染疾病,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且疾病类型较多。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对78例非空洞型和空洞型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菌群进行测定和分析,对比细菌及真菌的分布差异,研究肺部菌群变化与疾病类型的关系,为肺结核不同病理类型的发生发展及疾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长期生活在陕西西安地区的北方肺结核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3个月内均未接受任何治疗,取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为实验样本。(1)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对不同疾病类型的肺结核患者的肺部细菌菌群多样性进行检测。(2)基于ITS区的PCR技术检测不同疾病类型的肺结核患者的肺部真菌检出率并利用单克隆测序技术检测空洞型肺结核患者肺部的真菌多样性。结果:(1)健康人肺部菌群结构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与之相比,肺结核患者肺部菌群的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2)非空洞组与空洞组肺结核患者肺部细菌种类在门水平大体上是相似的,前5位依次是: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和Cyanobacteria(蓝藻细菌),其差异表现在不同细菌的相对丰度上;与非空洞型相比,空洞型肺结核患者肺部的菌群复杂度更高。PCoA分析显示非空洞组与空洞组的肺内菌群结构无明显差异,UPGMA方法对肺部不同分组间细菌群落构成的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同样无法有效实现样本间和组间聚类。(3)痰菌阴性和痰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肺部优势细菌种类是较为相似的,其相对丰度存在一定的不同,与痰菌阴性组相比,痰菌阳性组肺结核患者肺部的菌群复杂度更高。(4)四组疾病患者的BALF样本DNA真菌ITS区扩增结果显示,空洞(+)组肺结核的真菌感染率最高,达100%,空洞(-)组真菌检出率分别为90%、非空洞(+)组和非空洞(-)组患者肺部的真菌检出率分别为40%和50%。针对一例典型的空洞(+)肺结核患者的BALF样本的测序结果显示,该患者肺部真菌的优势菌群为枝孢菌属和镰刀菌属,分别占57.9%和21%。结论:(1)肺结核病人下呼吸道存在与健康人群不同的独特的细菌群落。(2)空洞型与非空洞型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优势菌组成无差异,但是其丰度存在不同,空洞组菌群复杂度更高。(3)痰菌阴性组与痰菌阳性组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优势菌群无明显差异,其丰度存在不同,痰菌阳性组复杂度更高。(4)空洞型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真菌的含量明显高于非空洞患者。

朱于娟[9](2017)在《RICU和呼吸科普通病房主要肠杆菌科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耐药性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医院感染是当前影响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抗菌药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医院感染的防控形势严峻。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在所有感染性疾病的死亡原因中排首位,下呼吸道感染(LRTI)在医院感染中的发病率排第二位,病死率30-70%,是导致原有疾病治疗失败、经济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后,革兰氏阴性菌已成为医院感染及LRTI的主要致病菌。目的:通过比较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和呼吸科普通病房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LRTI的构成比及其耐药性特点,寻求在呼吸科不同医疗单元RICU和呼吸科普通病房,针对该两种细菌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以2013年1月2016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ICU与呼吸科普通病房诊断为LRT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病区进行分组。细菌学结果来源于痰液标本、下呼吸道分泌液刷检物或支气管肺泡冲洗液标本(经下呼吸道分泌液刷检或支气管肺泡冲洗(LRT-SB-BW)获得的标本)及血液标本。对分离到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LRTI患者的标本来源构成、细菌构成及常用抗菌药的药敏结果等细菌学相关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RICU与呼吸科普通病房痰液标本、LRT-SB-BW标本、血液标本检出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该两种肠杆菌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RICU的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检出率为80.7%,明显高于大肠埃希氏菌的19.3%;呼吸科普通病房的肺炎克雷伯氏菌检出率也恰为80.7%,明显高于大肠埃希氏菌。(3)RICU与呼吸科普通病房常见的两种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大肠埃希氏菌构成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RICU与呼吸科普通病房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多种抗菌药的耐药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耐药率低于50%的仅有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亚胺培南,其中后两者低于30%;而对于呼吸科普通病房,除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其他抗菌药耐药率均低于50%;丁胺卡那、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于10%。(5)RICU与呼吸科普通病房的大肠埃希氏菌对多种抗菌药的耐药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RICU,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低于50%,除头孢吡肟,与肺炎克雷伯氏菌较为相似。对于呼吸科普通病房,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亚胺培南对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率均低于20%。结论:1、RICU的LRTI的常见病原体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大肠埃希氏菌的构成比,与呼吸科普通病房比较,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2、无论是RICU还是呼吸科普通病房,肺炎克雷伯氏菌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大肠埃希氏菌的检出率。3、对于RICU及呼吸科普通病房的肺炎克雷伯氏菌所致的LRTI,经验治疗可选择亚胺培南或亚胺培南联合丁胺卡那的方案;而对于RICU及呼吸科普通病房的大肠埃希氏菌所致LRTI,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亚胺培南,或两者分别联合丁胺卡那可作为经验治疗的选择方案。

李玲[10](2016)在《2011-2013年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我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状况及耐药特点,为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2013年我院综合ICU发生医院感染病人标本中分离出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非重复分离株1270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895株(70.47%),革兰阳性(G+)菌375株(29.53%)。G-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氏菌;G+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粪肠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均未超过20%。铜绿假单胞菌对三、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逐年上升,2013年均已超过65%。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三、四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2013年已超过7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结论综合ICU医院感染病人中分离出的细菌以多重耐药菌株为主,应加强监测,临床医生应结合本院病原菌流行特点,合理选用抗生素。

二、1998~2000年痰液致病菌菌谱及细菌耐药性的动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8~2000年痰液致病菌菌谱及细菌耐药性的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血培养结果部分
        3.1.1 病原菌分布情况
        3.1.2 2015~2019 年血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3.1.3 血培养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
        3.1.4 常见病原菌抗生素治疗情况
        3.1.5 出生情况比较
        3.1.6 临床资料比较
    3.2 痰培养结果部分
        3.2.1 病原菌分布
        3.2.2 2015~2019 年痰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3.2.3 痰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3.2.4 常见病原菌感染后抗生素治疗情况
        3.2.5 临床资料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血培养结果分析
    4.2 痰培养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现况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2)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仪器与试剂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2 实验菌株
        2.1 菌株来源
        2.2 菌株保存
    3 细菌鉴定及药敏
    4 碳青霉烯酶表型筛选
    5 耐药基因的检测
        5.1 基因组DNA的提取
        5.2 耐药基因相关引物设计
        5.3 PCR扩增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
    6 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
        6.1 试剂配制
        6.2 细菌的包埋
        6.3 细菌的裂解
        6.4 胶块的洗涤
        6.5 胶块内DNA的酶切
        6.6 电泳及成像
    7 细菌接合实验
        7.1 液相接合实验
        7.2 S1核酸酶酶切及脉冲场凝胶电泳
    8 粘质沙雷菌携带的质粒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分析
结果
    1 粘质沙雷菌与其接合子的药敏结果
    2 碳青霉烯酶表型筛选结果
    3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4 粘质沙雷菌临床株Xba I酶切PFGE结果
    5 粘质沙雷菌临床株及接合子S1核酸酶酶切PFGE结果
    6 粘质沙雷菌携带的质粒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致谢

(3)单中心PICU细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入院时患儿情况
    2.3 培养的细菌分布统计
    2.4 常见细菌的耐药性统计
    2.5 引起主要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3.1 标本阳性率
    3.2 培养的细菌分布特点分析
    3.3 常见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3.4 危险因素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获奖及发表论文情况

(4)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感染者临床特征分析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二章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实验条件摸索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三章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能力的关系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四章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相关基因、耐药相关基因与生物膜形成能力、耐药能力的关系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能力与生物膜形成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辅助管理下某院2015-2018年抗菌药物使用前后临床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路线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分离菌分布情况
    3.2 临床分离菌株标本来源分布
    3.3 抗菌药物使用前后常见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情况比较
    3.4. 临床常见分离菌耐药趋势
4. 讨论
    4.1. 临床细菌分布情况
    4.2. 临床分离细菌标本来源分布
    4.3. 常见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情况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综合ICU病原菌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菌耐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2014-2016年急诊内科临床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急诊感染性疾病
    2.1.1 感染性疾病的复杂性
    2.1.2 感染性疾病诊断困难
2.2 急诊抗菌药物应用现状
    2.2.1 抗菌药物使用率高
    2.2.2 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或使用不规范
    2.2.3 急诊医生抗菌药物知识缺乏
2.3 急诊微生物标本送检及耐药现状
    2.3.1 急诊临床标本送检
    2.3.2 急诊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
2.4 急诊应对策略及面临的问题
    2.4.1 急诊持续耐药监测
    2.4.2 临床药剂师的作用
    2.4.3 急诊指南的发展
    2.4.4 注重对急诊医师抗菌药物的培训
    2.4.5 快速诊断测试的发展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标本采集
3.3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
3.4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培养阳性患者一般特征
4.2 标本来源分布
4.3 2014 -2016年分离细菌菌株分布
4.4 2014 -2016年主要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4.4.1 肠杆菌科细菌
    4.4.2 非发酵型G-杆菌
    4.4.3 葡萄球菌属
    4.4.4 屎肠球菌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两种类型的肺结核患者肺部菌群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肺部感染简介
    1.2 肺结核简介
        1.2.1 肺结核及其分类
        1.2.2 空洞的形成
        1.2.3 肺结核诊断的研究进展
    1.3 高通量测序的发展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肺部感染致病微生物多样性的系统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文献的检索和汇总
        2.2.2 文献的筛选和排除
        2.2.3 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
        2.2.4 数据整合与讨论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文献检索结果
        2.3.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
        2.3.3 纳入文章数据结果的整合和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二代测序法检测空洞型与非空洞型肺结核患者肺部细菌的多样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样本
        3.2.2 实验试剂和设备
        3.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样本的前期处理
        3.3.2 样本DNA的提取及浓度检测
        3.3.3 细菌16SrDNA V4区基因片段的扩增及Illumina测序
    3.4 实验结果
        3.4.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3.4.2 微生物群落DNA提取与验证
        3.4.3 测序数据的预处理及OTU的构建
        3.4.4 OTU分析和物种注释
        3.4.5 样本复杂度分析
        3.4.6 TB组与健康对照组肺部细菌菌群的差异
        3.4.7 空洞组与非空洞组肺部细菌菌群的差异
        3.4.8 痰菌阴性组与痰菌阳性组肺部细菌菌群的差异
        3.4.9 四组样本的物种丰度聚类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空洞型与非空洞型肺结核患者肺部真菌的对比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样本
        4.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真菌标准菌基因组DNA提取
        4.3.2 样本处理及DNA提取
        4.3.3 真菌ITS区PCR扩增及电泳
        4.3.4 样本回收及检测
        4.3.5 载体连接、转化及克隆子筛选
        4.3.6 阳性克隆子筛选及测序
    4.4 实验结果
        4.4.1 真菌标准菌基因组DNA的ITS区扩增结果
        4.4.2 40例样本真菌ITS区检测结果
        4.4.3 文库的构建
        4.4.4 DNA测序结果及系统发育树
    4.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RICU和呼吸科普通病房主要肠杆菌科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耐药性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收集
    二、菌株来源
    三、标本采集
    四、细菌药敏结果
    五、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不同病区送检标本检出该两种细菌的构成比
    2.2 RICU 与呼吸科普通病房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大肠埃希氏菌临床标本构成情况
    2.3 RICU及呼吸科普通病房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药敏情况
        2.3.1 RICU及呼吸科普通病房大肠埃希氏菌的药物耐药情况
        2.3.2 RICU及普通呼吸科病房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药物耐药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10)2011-2013年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标本采集
    1.3 仪器及试剂
    1.4 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
    1.5 评价标准
    1.6 诊断标准
    1.7 统计学分析
第2章 结果
    2.1 标本种类分布
    2.2 2011-2013年细菌菌株分布及构成比
        2.2.1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耐药情况
        2.2.2 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抗菌药耐药情况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1998~2000年痰液致病菌菌谱及细菌耐药性的动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王丝雨. 大理大学, 2021(09)
  • [2]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马金龙. 青岛大学, 2020(01)
  • [3]单中心PICU细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D]. 李奔.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谢思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辅助管理下某院2015-2018年抗菌药物使用前后临床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朱榕生. 浙江大学, 2019(03)
  • [6]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综合ICU病原菌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D]. 兰秋红. 河北医科大学, 2018(02)
  • [7]2014-2016年急诊内科临床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赵晨. 吉林大学, 2018(01)
  • [8]两种类型的肺结核患者肺部菌群的对比研究[D]. 赵梦晔. 西北大学, 2018(06)
  • [9]RICU和呼吸科普通病房主要肠杆菌科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耐药性的比较分析[D]. 朱于娟. 苏州大学, 2017(05)
  • [10]2011-2013年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李玲. 青岛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1998-2000年痰菌谱及细菌耐药性动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