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式种子精选机的使用与维护(论文文献综述)
张会娟,吴峰,谢焕雄,王建楠,刘敏基,颜建春[1](2021)在《国内外种子清选机发展概况浅析》文中提出种子清选是种子采后加工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之一,但目前国内种子清选设备在作业质量、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国内实际需求。在对市场上常用的4种种子清选机类型、工作原理以及适用范围分析的基础上,阐述目前国内外种子清选机的发展概况并对国内外部分设备性能分析比较,总结我国种子清选机存在的性能不稳、适应性不强、可靠性差、原材料质量和加工工艺水平落后、产品加工质量等问题,提出今后我国应因地制宜研发国产化新型高效种子清选机,提升企业加工能力,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升级换代与应用等相关措施与建议。
赵正楠,李子敬,卜燕华,王茂良,孙宏彦,董爱香[2](2016)在《一串红种子风筛选和重力选关键参数研究》文中提出为确定一串红种子风筛选和重力选关键参数,提高一串红种子净度和发芽率,使用风筛式种子清选机LA-LS和重力式种子清选机LAKTA对不同收获时间、不同收获地点的国产一串红品种‘奥运圣火1120’、‘83’、‘73’进行风筛选和重力选,并对其风筛选和重力选的适宜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串红种子风筛选适宜参数是振动频率417次/min,喂料速度3档,筛选24次;使用重力式种子清选机对一串红种子进行清选,对发芽率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是纵向倾角、振动频率;喂料速度、横向倾角。适合一串红种子重力选适宜参数是纵向倾角1°,振动频率7档,喂料速度6档,横向倾角4°,筛选2次。获选率大于94%。
侯安东[3](2014)在《多监测参数和控制方式的种子处理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种子风筛清选设备通常采用单筛箱单吹风技术,筛床的振动频率固定或只能通过机械方式粗调,风量大小只能通过风门位置来调节。其控制方式还停留在以电气控制、手动操作为主的阶段,用户对设备的风压、振动频率、转速、温度等参量的调整仅凭经验,这给良种的选择带来了诸多困难。设备总体自动化水平比较低,功能单一,控制系统检测、控制的参量较少,控制过程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控制效果难以满足指标要求。并且,传统设备人机交互的接口单一,方式落后,用户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便。同时,在实际生产中,老式设备经常会发生种子通道阻塞、进料不均等情况,导致生产效率低,生产效果差,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在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课题编号:2012AA10A505)项目基金支持下,致力于智能化种子干燥及精细化选别装备技术研究,特别是集风力筛选、振动筛选分级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式风力筛选机的研发工作。该设备根据种子加工的工艺流程来设计,相对于老式风筛清选机,具有以下优势:(1)设备采用负风压机型,增加了后吹风技术多道沉降,风量由风门位移和风机主轴转速共同调节,通过两台变频器分别控制筛床的振动频率和风机转速。其控制系统能够检测关键参数和实施优化控制,智能化水平和控制方式的多样性有很大的改善。(2)系统采用新型HMI触摸屏为用户提供一个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HMI触摸屏,用户可以实时观察种子处理过程中设备状态并通过图形化按钮发出控制指令。合理的页面编辑使操作流程更加直观和简易。系统提供了不同的操作模式及种子模型供用户参考。(3)本文还设计了一款遥控器允许用户实现多角度远距离调试设备,遥控器配备LCD液晶屏实时显示设备的状态和控制参数供用户监测。(4)系统可对多种参量进行动态监控,采用了精密传感器采集风门位移、风室内负气压等关键参量,实现设备的精确自动控制。实践证明,该系统可靠性高,实用性强,且具有非常好的用户体验,已成功应用种子风力筛选机。
杨虎[4](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赵丁超[5](2011)在《种子清选机喂入量动态检测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清选机喂入量动态检测与控制系统以单片机技术和变频调速技术为核心,利用传感器以及单片机控制软件实现种子清选机喂入量的自动监控。本论文设计了喂入量动态检测与控制系统的硬件设备和相关的软件,并进行了实际的物料试验。首先,根据系统所要达到的功能要求和设计目的,确定了相关的模块单元:单片机、I/O模块、键盘与显示模块、A/D转换模块、变频器控制等。对所设计电路应用Protel软件制作PCB板。软件方面,设计了系统工作流程图,完成系统初始化、数据采集与处理,以及对片外的变频器控制信号输出等程序的编写,从而达到对给料电机变频调速的精确控制。最后,对该系统进行了物料试验,虽然试验结果与预想有一定的偏差,但由试验可以证明系统的设计是可行的、思路是正确的。种子清选机喂入量动态检测与控制系统的研究,为新型清选机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支持,对提高清选机的自动化水平、工作性能,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武文斌,周淑娟,王帅强,张峻岭[6](2009)在《世界磨粉技术的发展历史》文中研究表明论述了世界磨粉技术历史的三个发展阶段,记录了整个19世纪小麦磨粉经历的技术革命,描述了从古代的手工操作到现代的高度机械化加工过程,其中简述了我国在世界面粉工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发展历史。
王东坡,上官春雪[7](2008)在《复式种子精选机的维护与保管》文中提出5XF-1.3A型复式种子精选机,通过更换筛片和风量调节,可对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豆类、油菜、牧草、绿肥等种子进行精选。由于该机与其他农机有所不同,若保管
侯建华[8](2005)在《小型谷物清选机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谷物清选机械目前国内已经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但是由于市场上大部分都是种子加工成套设备,由于其价格高,能耗大,还不能完全适应小型种子生产和经营部门的要求。因此,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谷物清选机械,对提高我国种子产品质量、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立足国情,基于我国不同类型种子生产和经营部门的经济和技术水平,研制开发出一种实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小型谷物清选机械。 本文在介绍国内外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现状与动态的基础上,分析了研制价格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小型谷物清选机的意义和市场需求,制定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对系统的机架、筛体、振动机构、风机进行了重点研究设计。 该小型谷物清选机采用单相220伏交流电源供电,使用非常方便,而且节约能源,动力只需1.5kw。机架设计为车驾式,整机可框在地排车下盘上,移动方便。进料装置采用了结构简单的顶置式人力提升装置,采用插板活门控制流量,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喂料均匀。筛体的上筛采用圆孔棱面筛、下筛采用圆孔平面筛,提高了生产率,其生产率几乎比平面筛要提高2.3倍,而且对粗混杂物及小谷粒有较高的分离率。由于三角形的纵向棱增加了筛上细小物料定向运动的可能性,并促进了下层谷粒通过筛孔的分离过程。筛孔一部分开在棱的侧面上,这不仅在底面形成沟槽,而且增加了有效筛孔面积,同时对谷粒的定向运动不会产生限制。传动机构采用三角带传动,传动平稳,结构尺寸小;带轮采用实心轮。振动机构采用偏心轴承连杆机构,偏心轴承为标准件,这不仅简化了加工过程,而且减少了摩擦损耗。采用低压、后向、直叶片离心式风机,通过调节进风口面积的方法来调节风量。 在整机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性价比,选用价格低、性能稳定的零部件。通过运行试验,试验结果与设计要求基本一致,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颜克涛[9](2005)在《台面式种子分选机的分选机理和小麦分选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以丹麦DAMAS公司研制的实验室台面式种子分选机为研究对象,从台面的结构入手,分析了台面的运动参数,得出台面的运动规律(非对称往复运动)。 对台面分选机理的分析,主要从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两个方面入手。 理论分析方面,以台面的运动规律为基础,分析了台面上种子颗粒的受力情况和分布情况,根据种子的分布,将种子分为三个区域:与前侧板接触区域、与后侧板接触区域和中间区域。根据不同的区域,分别深入地分析了颗粒的受力情况,得出颗粒的运动参数。通过比较颗粒的运动参数,定性地描述了不同区域内颗粒的运动轨迹。最后,根据颗粒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轨迹,阐述了设备可调工作参数(台面倾角θ和电机转速n)对分选结果的影响。 试验验证部分,先对小麦颗粒进行了初步清选,除去灰尘及杂物,得到尺寸大小基本一致的试验物料。通过合理地选择试验因素及试验水平,安排完全分选试验,得到共25组数据。对数据进行极差分析、方差分析,找出工作参数(θ和n)对分选结果的影响;通过曲线图直观分析,找出工作参数的取值范围以及不同分选要求下的较佳取值;最后,通过非线性回归,得出两端出料口物料样品千粒重与对分选结果有直接影响的工作参数(台面倾角θ)之间的拟合关系。
蔡卫国[10](2005)在《种子精选分级试验台机构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根据目前国内外种子检测分级方面的现状,对种子检测分级试验台机构和分级自动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着重于实时检测分级试验台的机构设计和分级自动控制系统的功能实现,涉及机械设计、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传感器等众多技术领域。 本研究确定种子精选分级试验台的主体机构呈梯形,由落种机构、输送机构、图像采集和数据处理单元、精选分级机构、控制系统组成。种子经过落种机构落入传送带上的预制孔穴内,并跟随传送带沿梯形框架运动,当进入视觉采集区域时,摄像头对动态种子图像进行采集,基于形态学信息并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将种子分为4级,最后由精选分级机构对种子实施分级。 本研究选择可编程控制器PLC来实现对整个试验台的控制,由色标传感器对种子位置进行实时跟踪,快速、准确地获得运动中每一粒种子的位置信息,通过电磁阀控制高压气流的通断,将种子按其级别信息吹入相应的容器里, 研究还包括PC机与可编程控制器PLC之间的通讯功能的实现。 最后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试验性验证,当传送带速度为0.2m/s,气压为0.8MPa时,种子分级合格率可达90%以上,此时系统处理速度为15粒/秒。实验结果表明:该试验台整体设计方案可行,达到了对种子进行动态实时检测分级的目的和要求,并且进一步优化系统结构后可以产业化推广。
二、复式种子精选机的使用与维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式种子精选机的使用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种子清选机发展概况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种子清选机工作原理与分类 |
2 国内外种子清选机发展概况 |
2.1 风筛式清选机 |
2.2 比重式清选机 |
2.3 窝眼筒式清选机 |
2.4 复式清选机 |
3 存在问题 |
3.1 中小型清选机性能不稳,适应性不强、可靠性差 |
3.2 原材料质量、加工工艺等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整体制造、装配质量不高 |
3.3 缺乏严格的质量把关机构与专业技术人员,产品加工质量难以保证 |
3.4 企业缺乏前瞻性眼光,降质压价,产品多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 |
4 我国种子清选机发展思考 |
4.1 因地制宜研发国产化新型高效种子清选机 |
4.2 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升级换代与应用 |
4.3 提升企业加工能力,加快培养专业技术研究人员,发展和壮大一批种子清选机龙头企业 |
4.4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快速提高种子产业化水平 |
(2)一串红种子风筛选和重力选关键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试验仪器 |
1.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2.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风筛式种子清选机适宜参数的确定 |
2.1.1 不同振动频率、喂料速度对种子物料分离的影响 |
2.1.2 不同振动频率、喂料速度对种子净度的影响 |
2.1.3 不同筛选次数对种子净度和发芽率的影响 |
2.2 重力式种子清选机适宜参数的确定 |
3 讨论 |
3.1 试验设备其他参数影响 |
3.2 种子物料其他参数对试验的影响 |
4 结论 |
(3)多监测参数和控制方式的种子处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录 |
表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种子风筛清选机国外发展现状 |
1.3 种子风筛清选机国内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种子风力筛选机功能原理与结构 |
2.1 新型种子风力筛选机的整体设计 |
2.2 风力筛选的功能设计及实现原理 |
2.2.1 功能设计 |
2.2.2 设计方案的理论基础 |
2.3 机械机构设计 |
2.4 电气原理与组成部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系统方案研究 |
3.1 主板控制系统设计 |
3.1.1 继电器驱动电路设计 |
3.1.2 传感信号转换电路设计 |
3.1.3 nRF24L01 无线通讯 |
3.1.4 供电系统设计 |
3.1.5 串口通讯电路 |
3.1.6 系统可靠性设计 |
3.2 上位机控制系统 |
3.3 无线遥控器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初始化 |
4.2 A/D 数据采集的实现 |
4.3 触摸屏应用开发 |
4.4 遥控器软件设计 |
4.5 现场数据通讯协议 |
4.5.1 USS 串行通讯协议 |
4.5.2 触摸屏的自由口通讯协议 |
4.5.3 无线通讯协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风力筛选机性能测试 |
5.1 系统关键参数控制 |
5.2 风力筛选机样机 |
5.3 种子检验及设备试验鉴定的方法 |
5.4 种子风力筛选机整机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风力筛选机电气原理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4)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
二、玉米种子工程 |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种子清选机喂入量动态检测与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清选机械的研究概况 |
1.2.1 国外清选机械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清选机械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单片机技术 |
1.4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
2.1 系统设计要求 |
2.2 系统的设计思路 |
2.3 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
2.3.1 喂入量检测与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2.3.2 清选机喂入量检测与控制系统的构成 |
2.3.3 喂入量调节方式的确定 |
2.3.4 系统喂入量的动态计量与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单片机 |
3.1.1 C80051F350 单片机特点[53] |
3.1.2 单片机引脚图及功能介绍 |
3.2 信号采集模块 |
3.2.1 称重装置的分析及设计 |
3.2.2 称重传感器的选用 |
3.2.3 压力信号采集与处理 |
3.2.4 霍尔开关 |
3.3 单片机控制变频器的实现 |
3.3.1 给料设备的设计 |
3.3.2 4~20m A 电流信号 |
3.4 LED 显示与键盘单元 |
3.5 RS232 接口 |
3.6 电源单元 |
3.7 报警电路的设计 |
3.8 抗干扰措施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语言 |
4.2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4.3 系统的主程序 |
4.4 系统初始化程序设计 |
4.5 显示子程序 |
4.6 A/D 转换子程序及数据处理 |
4.7 喂入量控制程序设计 |
4.8 报警子程序设计 |
4.9 软件抗干扰措施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 |
5.1 称重传感器的标定 |
5.1.1 试验设备 |
5.1.2 标定方法 |
5.1.3 称重传感器的标定 |
5.2 喂入量检测与控制系统检测精度试验 |
5.2.1 试验目的 |
5.2.2 试验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控制实验 |
5.3.1 试验目的 |
5.3.2 试验设备 |
5.3.3 试验方法 |
5.3.4 测试步骤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系统电路图 |
附录B 系统程序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小型谷物清选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水平 |
1.2.1.1 谷物清选机清选原理和类型 |
1.2.1.2 谷物清选机的应用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指标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谷物清选机的结构及特点 |
2.1 谷物清选机的结构 |
2.1.1 进料装置 |
2.1.2 清粮装置 |
2.1.2.1 谷粒的物理特性 |
2.1.2.2 筛选 |
2.2 风机 |
2.2.1 清粮风机的特点 |
2.2.2 清粮装置和分离装置的功率消耗 |
2.2.3 物料在筛面上的运动分析 |
2.2.4 风机的性能参数 |
2.3 振动机构的设计 |
2.3.1 偏心振动机构 |
2.3.2 自衡振动器 |
2.4 电动机种类的选择 |
2.4.1 电动机的选择原则 |
2.5 传动机构的设计 |
2.5.1 三角胶带传动的参数选择 |
2.5.2 带轮材料的确定 |
2.5.3 带轮的结构和尺寸 |
3 谷物清选机的总体设计 |
3.1 机架的设计 |
3.2 喂入装置的设计 |
3.3 振动筛的设计 |
3.3.1 筛子参数选择 |
3.3.2 振动机构的设计 |
3.3.3 平面筛筛子性能的测试 |
3.3.4 棱面筛结构的性能试验 |
3.4 清粮风机的设计 |
3.4.1 清粮风机的结构性能参数 |
3.4.2 风机的加工工艺 |
3.5 电机的选型 |
3.5.1 电动机型式的选择 |
3.5.2 电动机电压等级的选择 |
3.5.3 电动机额定转速的选择 |
3.5.4 额定功率的选择 |
3.6 传动机构的设计 |
3.6.1 三角胶带传动的参数选择 |
3.6.2 电机—偏心轴皮带轮三角胶带传动的参数选择 |
3.6.3 带轮材料的确定 |
3.6.4 带轮的结构和尺寸 |
4 小型谷物清选机性能测试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要求 |
4.3 试验材料 |
4.4 取样 |
4.5 样品处理 |
4.6 试验程序 |
4.7 试验结果计算 |
4.8 谷物清选机参数设计 |
4.9 关键问题的解决 |
4.10 技术指标 |
4.11 使用效益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2.1 课题展望 |
5.2.2 谷物清选机的发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重要文章 |
(9)台面式种子分选机的分选机理和小麦分选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设备结构与分选机理 |
2.1 设备简介 |
2.1.1 整体结构 |
2.1.2 台面细部特征描述 |
2.1.3 工作过程 |
2.2 台面运动参数分析 |
2.3 谷物在台面上的分布 |
2.3.1 上下方向 |
2.3.2 前后方向 |
2.4 颗粒在台面上的受力及运动轨迹定性描述 |
2.4.1 受力分析 |
2.4.2 运动轨迹定性描述 |
2.5 工作参数对分选结果的影响 |
2.5.1 台面倾角θ的影响 |
2.5.2 电机转速n的影响 |
2.6 结论 |
第三章 分选试验与结果分析 |
3.1 试验设备 |
3.2 试验目的 |
3.3 试验原料及预处理 |
3.3.1 风选机除尘除杂 |
3.3.2 筛选机筛选 |
3.3.3 窝眼筒清选 |
3.4 试验方案设计 |
3.4.1 试验指标的确定 |
3.4.2 千粒重的测定 |
3.4.3 取样方法 |
3.4.4 试验因素选择及因素水平选取 |
3.5 试验步骤 |
3.6 结果分析 |
3.6.1 极差分析 |
3.6.2 方差分析 |
3.6.3 曲线图分析 |
3.6.4 回归分析 |
3.7 与重力式分选机的比较 |
3.8 结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种子精选分级试验台机构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种子精选分级的意义 |
1.2 国内外种子分级方法综述 |
1.3 种子精选分级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章 种子精选分级试验台的总体设计 |
2.1 分级方案比较 |
2.2 种子精选分级试验台的工作原理 |
2.3 落种机构设计 |
2.4 物料输送机构设计 |
2.5 图像采集与处理单元设计 |
2.6 精选分级机构设计 |
第三章 种子精选分级试验台自动控制系统 |
3.1 控制系统介绍 |
3.2 控制系统硬件 |
3.3 分级控制算法原理 |
3.4 通信功能实现 |
第四章 种子精选分级试验台的试验数据分析 |
4.1 种子精选分级试验台的总体调试 |
4.2 种子精选分级试验台的试验数据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复式种子精选机的使用与维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种子清选机发展概况浅析[J]. 张会娟,吴峰,谢焕雄,王建楠,刘敏基,颜建春.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1(02)
- [2]一串红种子风筛选和重力选关键参数研究[J]. 赵正楠,李子敬,卜燕华,王茂良,孙宏彦,董爱香.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07)
- [3]多监测参数和控制方式的种子处理系统研究[D]. 侯安东.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4]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5]种子清选机喂入量动态检测与控制系统研究[D]. 赵丁超. 河南科技大学, 2011(09)
- [6]世界磨粉技术的发展历史[J]. 武文斌,周淑娟,王帅强,张峻岭.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9(01)
- [7]复式种子精选机的维护与保管[J]. 王东坡,上官春雪. 科学种养, 2008(01)
- [8]小型谷物清选机的研制[D]. 侯建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05(12)
- [9]台面式种子分选机的分选机理和小麦分选试验研究[D]. 颜克涛.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 [10]种子精选分级试验台机构与控制方法研究[D]. 蔡卫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