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畜牧业协会在京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玲,Matthew Wedzerai[1](2021)在《日粮添加甜菜碱可提高蛋鸡骨强度》文中提出蛋鸡骨质疏松症是在产蛋期间结构性骨发生进行性损失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更易骨折。在全球家禽业中,骨折和腿无力都是较为严重的问题,30%左右的产期末期笼养母鸡都有至少1次骨折,每年都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当前,蛋鸡骨折及其他形式的骨损伤引起的问题在我国一些鸡场颇为常见,后果也较为严重。母鸡产蛋期间骨折的发生率较高,在商业条件下鸡群规模减少并不罕见。散养时,60%~80%的产蛋鸡都会患有胸骨骨折,已经成为欧洲和其他许多地区鸡蛋生产行业面临的首要福利问题。甜菜碱对于减轻动物的热应激反应具有良好的效果,因而在家禽工业中作为饲料添加剂而广泛使用。本文介绍了爱丁堡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甜菜碱的另一新功效——"提高蛋鸡骨强度"。
包宝德[2](2021)在《1949-1966年间中蒙文化交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蒙之间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在中蒙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当时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不仅促进了中蒙关系的发展,也为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积极因素。这是学界在研究中蒙关系史中较为薄弱的领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回顾新中国成立后中蒙文化交流的历史,积累其经验,对于今天的中蒙文化交流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了中蒙文化关系建立的背景。中蒙建交后,双方关系徘徊不前,直到两国大使到任后,双方关系才取得实质性进展。建交初期,两国的建党与国庆等重大纪念日成为两国领导人来往的重要契机,也是政治交往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马匹、烟草、茶叶等传统商品成为中蒙之间有限贸易往来的基础,以此初步建立了贸易关系。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中蒙文化关系的建立。中蒙互派大使后,中国为促进两国的友好互信,从中国文化外交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出发,再结合两国关系的实际情况,向蒙古提出文化交流的意愿,但因蒙古的迟疑未能实现。1952年初,当蒙古向中国提出签订经济合作协定时,中国再次提出建立两国间的文化关系。经中蒙两国的多轮谈判协商,最后签订了《中蒙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标志着中蒙文化关系的正式建立。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中蒙文化交流的内容。从1949年至1966年之间,中蒙在展览会、艺术、文化和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友好旬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为两国文化工作者和两国人民提供了相互了解和学习的平台。在教育方面,中蒙主要以互派师生、教育代表团和文化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来进行文化交流。展览会方面中蒙通过直接举办或派遣文化代表团,进行工业、美术、农牧业等图画或实物展览,宣传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工农业的成就。在艺术方面,中蒙主要是互派大型的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代表团进行互访和表演。最后,对中蒙文化交流进行总结。这一时期的中蒙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关系、学术交流、贸易交流的发展。
张院萍[3](2019)在《智能畜牧分会:给畜牧业看得见的未来——访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李希荣、秘书长何新天、副秘书长刘强德》文中指出在畜牧业的广阔领域行走,放眼高天厚土,万壑群山,他们从没有对之无视、无感,从没有忘记要不断从中汲取向善向上的力量。他们一直在用担当诠释初心,用实干践行使命,彰显着属于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彰显着他们立足本职、勇于担当的时代风貌和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这就是跟中国畜牧业协会断断续续接触近十年来,给我的体会与感受。而近期,针对中国畜牧业协会成立智能畜牧分会的采访,让这种感受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4](2009)在《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记录了中国饲料工业发展的亮点和焦点,我们串起亮点,就寻找到了行业发展的脉络,进而去探讨行业发展规律;我们关注焦点,就寻找到了行业精神和风貌,从而产生不断创新的动力。
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秘书处[5](2007)在《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大事记》文中提出2002年 2002年4月26-27日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筹备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协会领导、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北京华都集团、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北京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北京德佳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萧谈[6](2007)在《对2006年中国畜牧业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回顾》文中提出本刊2006年第24期已经对“对2006年中国畜牧业富有影响力的新闻人物介绍”进行了回顾,并进行了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本期刊登的是“对2006年中国畜牧业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回顾”,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投票,评出最富有影响力的10件畜牧业大事件。
黄淑美,伍慕仪[7](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国畜牧业协会[8](2001)在《热烈祝贺中国畜牧业协会成立》文中认为
侯一凡[9](2020)在《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油画艺术多元发展,少数民族题材油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今内蒙古自治区为行政区域划分的中国北方草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草原生态、人文景观构建了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长久以来围绕“草原”母题展开的艺术创作始终没有间断过,其拥有持久的地域魅力且具有可探索的文化深度。以草原题材展开的油画创作发端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其相较于内地及沿海发达地区起步稍晚,但在国内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较早的发展起来,并且拥有相对扎实的根基。从兴起到繁荣发展的70年中,内蒙古的草原题材油画拥有一支执着的创作队伍,以他们的不懈努力,在全国美术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曾经的辉煌成就书写了内蒙古美术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页,其发展阶段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后期影响值得研究。对探索时期的梳理以及辉煌时期的总结,有利于未来民族美术的积极发展。目前就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的研究现状来看,在广度与深度上,仍有可探索的空间,笔者尝试从学理层面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并进一步思考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全球化”与当代前卫艺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民族题材美术与当代艺术发展的位差,使内蒙古的油画家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面对草原生态环境发生的改变,那些对曾经抒情性传统的延续也使草原题材油画创作走入瓶颈期。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亟待发现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应对与转变,从而寻求民族艺术的创新之路。本文将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节点,结合主流艺术发展脉络对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进行整体研究。从共时与历时两方面的视野,结合草原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切入,借助其方法对地域特点进行考证,借助民族学、文化学的视角对人文背景进行分析,借助美学、图像学的方法对艺术本体进行解读,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针对其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展开多纬度的探讨,以期为地域美术研究打开新的思路。本文拟突出问题意识,并以此架构全篇,即分五章内容,针对四点聚焦问题展开讨论:(一)第一章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形成的地缘环境与人文背景,以及第二章发展脉络及时代因素,围绕北方草原生态文化圈,在全国艺术形态同时期发展的比较视野下,探讨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如何形成,如何表现,如何发展。(二)第三章在对作品创作内容的分类研究,以及第四章对本体的艺术特色与审美分析中,通过分析作品生成的艺术特点及横向对比异域民族题材油画创作,探讨研究对象形成了哪些独特的地域艺术品格,廓清其艺术个性及美学特征。(三)第五章的文化追问中,将草原题材油画发展视为一个动态的生命体,探讨在其生长过程中草原文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而艺术创作又是怎样丰富和传承草原文化的。根据艺术反映论与决定论,研究双向影响促进下,草原文化与草原题材艺术创作在当代语境中的相互作用。(四)在本文的结语部分,通过前文系统的梳理与学理分析,进一步明晰当代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如何在新的生态文化语境中,适应新变化,化解新矛盾,产生新能量,焕发新生命。
中国畜牧业协会信息分会[10](2020)在《构建畜牧业供应链追溯体系研讨会在京召开》文中指出为加强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探讨食品安全追溯在畜牧业推广中的经验教训,2019年11月21日,中国畜牧业协会信息分会在北京召开构建畜牧业供应链追溯体系研讨会。中国畜牧业协会信息分会于2019年7月成立,其核心任务之一是加快畜牧业信息化进程。追溯技术是引导畜牧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抓手,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要实现追溯,
二、中国畜牧业协会在京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畜牧业协会在京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2)1949-1966年间中蒙文化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概述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中蒙建立文化关系的历史背景 |
(一)中蒙建交及互派大使 |
(二)两国关系的发展 |
二、中蒙建立文化关系 |
(一)蒙古提出签订经济合作协定 |
(二)中国提出文化合作的原因 |
(三)中蒙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的签订 |
三、中蒙文化交流的内容 |
(一)中蒙文化交流的友好旬 |
(二)中蒙教育交流 |
(三)中蒙文学交流 |
(四)中蒙艺术交流 |
(五)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智能畜牧分会:给畜牧业看得见的未来——访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李希荣、秘书长何新天、副秘书长刘强德(论文提纲范文)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
因时而变随事而制 |
使命已晓敦本务实 |
思者常新恒者行远 |
(4)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74年 |
■1975年 |
■1976年 |
■1977年 |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9)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
第一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形成的地缘环境与人文背景 |
第一节 北方草原的地域环境与生活方式 |
一、以草原为主的多样化自然生态 |
二、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游牧空间 |
三、四季轮牧与天人相谐的生活方式 |
第二节 人文背景与审美心理构建 |
一、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与虔诚的民族信仰 |
二、自由、坚韧与包容的民族心理特质 |
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审美心理互渗 |
第三节 传统艺术中的视觉审美要素 |
一、岩画结构的朴拙概括 |
二、青铜造型的力度扩张 |
三、鹿石雕刻的线性解构 |
四、寺庙壁画的多彩韵致 |
五、民间美术的装饰表现 |
第二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发展脉络及时代因素 |
第一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早期形态 |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与“两结合”创作方法的体现 |
二、主题性创作的普遍关注 |
三、本土化与民族化的初期探索 |
四、内蒙古油画发展根基的奠定 |
第二节 新时期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多向度拓展 |
一、美术创作的复苏与开放自由的情感表现 |
二、现实主义表达中个人风格的自觉追求 |
三、精神空间探索——关于“风情”与“超风情”的问题 |
四、以妥木斯为代表的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群体的形成 |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的草原题材油画创作 |
一、当代新兴艺术群体及其探索实践 |
二、他文化冲击下探究草原文化取向 |
三、风情性的延续与创作发展的瓶颈 |
第三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类型呈现 |
第一节 草原地域生活与民族风情 |
一、自然生态图景 |
二、游牧生活表现 |
三、草原民俗活动 |
第二节 历史再现与视觉叙事 |
一、浪漫激越的草原文明进程 |
二、革命时期的现实主义再现 |
三、当代草原建设的多样表达 |
第三节 文化追问与象征内涵 |
一、史诗传说与文化符号 |
二、文化遗迹的厚重积淀 |
三、神圣而虔诚的草原仪式 |
第四节 精神探索与生命哲学 |
一、民族肖像的精神世界窥探 |
二、母性的主题及永恒的光辉 |
三、鞍马文化的精神象征 |
四、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引发的生存反思 |
第四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本体的审美分析 |
第一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艺术表现 |
一、宏阔的视觉空间构图 |
二、意象性造型与写意性笔法 |
三、色彩运用的特有张力 |
四、粗犷的浮雕肌理塑造 |
五、线性表达的内在骨力 |
六、平面化与装饰性的语言表现 |
第二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审美意蕴 |
一、质朴与醇厚的鲜活力——民族生活的原生态表达 |
二、畅然与高古的穿透力——传统艺术的提炼与升华 |
三、造化与心源的转化力——自然物象内化的草原情怀 |
四、含蓄与奔放的表现力——诗意的抒情美与劲健的刚性美 |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中的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 |
一、藏民族题材油画创作 |
二、新疆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 |
三、三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共性与个性 |
第五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文化追问 |
第一节 创作对象、主体与受众视角的草原文化表达 |
一、以游牧经济形态为基础的地域文化彰显 |
二、法度自然的生态性文化观照 |
三、异度空间天人共生的审美共鸣 |
第二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中的民族文化交流 |
一、油画语言呈现中西方艺术跨文化的创作实践 |
二、艺术语言的中性调和体现游牧文化的包容性 |
三、全球化语境下民族身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中草原文化的当代意义 |
一、开掘——民族文化审美资源 |
二、传承——保存民族文化的鲜活性 |
三、创新——提升民族艺术在民族文化谱系中的文化内涵 |
结语:问题与出路 |
参考文献 |
图片出处 |
附录 |
附录1 内蒙古油画大事记(1946-2019) |
附录2 油画家燕杰访谈录 |
附录3 油画家王延青访谈录 |
附录4 画家王荣访谈录 |
附录5 油画家博·阿斯巴根访谈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中国畜牧业协会在京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日粮添加甜菜碱可提高蛋鸡骨强度[J]. 张振玲,Matthew Wedzerai. 畜牧产业, 2021(12)
- [2]1949-1966年间中蒙文化交流研究[D]. 包宝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智能畜牧分会:给畜牧业看得见的未来——访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李希荣、秘书长何新天、副秘书长刘强德[J]. 张院萍. 中国畜牧业, 2019(11)
- [4]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J].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中国饲料, 2009(18)
- [5]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大事记[A]. 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秘书处. 中国禽业发展大会暨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2007
- [6]对2006年中国畜牧业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回顾[J]. 萧谈. 中国牧业通讯, 2007(01)
- [7]《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J]. 黄淑美,伍慕仪. 农业考古, 2005(03)
- [8]热烈祝贺中国畜牧业协会成立[J]. 中国畜牧业协会. 中国禽业导刊, 2001(23)
- [9]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D]. 侯一凡.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10]构建畜牧业供应链追溯体系研讨会在京召开[J]. 中国畜牧业协会信息分会. 畜牧产业,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