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论文文献综述)
史雪莹[1](2021)在《对外汉语生肖动物词汇教学研究 ——以对英语国家汉语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徐珺[2](2021)在《浅析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文中认为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文化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动物习语。而动物习语的翻译对于国际文化交流也至关重要,好的翻译不仅要保留源语特色,还需准确传达源语意义,因此本文探讨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及其方法。
邓茹蓝[3](2021)在《对外汉语教材动物文化词研究 ——以《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文中指出
丁楚凡[4](2021)在《汉语、普什图语动物词文化含义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徐奕君[5](202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中高级水平学生的动物成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语是中华民族历时五千多年以来文化的产物,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动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缺少的一枚璀璨明星,在成语中有一部分成语中具有动物词,也具有一部分动物文化含义。这些动物成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部分,通过对动物成语的研究和全面讲解,不但可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还能够让留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本文首先对成语概念进行阐述,确定成语的具体概念,阐明成语教学的重要地位。再点明成语教学的重要性,论述成语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词语教学和语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针对成语教学的意义引申出动物成语研究,第三、四、五章节主要论述动物成语的相关内容,例如:探讨汉语动物成语的特点、研究动物成语中的动物词与国外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国家中动物词的意义差异,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文化意义。由于中外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动物成语在教学中会肯定会遇到学习困难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习得偏误、教学困等难等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论文的重点,在最后一章进行了阐述,具体研究针对汉语动物成语教学的方法与策略。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原则、教学设计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方法当中,采用适用于当下课堂和学生水平的教学方法:故事讲授法、视听展示法、对比教学法、训练强化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虽适用于各种词语教学,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从文化的角度再进一步的结合动物文化的具体意义进行成语选择和具体备课。动物成语有别于其他种类的成语,因此从文化差异地视角下进行对外汉语动物成语教学策略的研究,在确定了教学对象的基础下,研究教学原则、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最终确定适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全面地进行动物成语教学。本文通过以上关于动物成语的教学研究,希望能为今后的对外汉语动物成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张翠玲[6](2021)在《对泰汉语动物词汇教学研究》文中指出
姜俊楠[7](2021)在《认知视角下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以蝙蝠、狗和蛇为例》文中指出动物隐喻作为隐喻的一大分支,广泛存在于习语、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是隐喻的重要研究对象。本研究在动物中选取了蝙蝠,狗和蛇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以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和大链条隐喻为理论基础,进行英汉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本研究首先通过概念隐喻理论,将三种动物隐喻映射的目标域分为外观域、性质域、人物或行为域和抽象域四个概念域。同时根据大链条隐喻将动物与人类、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应用到动物隐喻中。其次,在每种概念域中,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三种动物的英汉隐喻分别进行整合模型构建,为之后的对比分析提供有力的证据。最后,论文将蝙蝠、狗和蛇的英汉隐喻进行语义和语用层面的对比,并探讨了导致英汉动物隐喻异同的动因。研究结果表明:英语中关于蝙蝠的隐喻几乎都是贬义,而在汉语大多数是褒义,但在个别几点上英语和汉语关于蝙蝠具有相同的贬义语义。英语中涉及的狗的隐喻有褒义也有贬义,但是在汉语中与狗相关的隐喻少数的语义是褒义,大多数是贬义,虽然与英语中对应的隐喻在语义上相差不多,但在语用层面差之甚远。英语中蛇隐喻的语义和语用大多数与汉语相同,有褒义也有贬义,但无论英语蛇隐喻还是汉语蛇隐喻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通过大链条隐喻中基本大链条的层级排列分析发现,英汉动物隐喻的共性是因为隐喻映射的始源域具有相同的属性与行为。英语和汉语中的动物隐喻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烙印,他们的特性也可以反映出英语和汉语不同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心理、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以及不同的语言系统。本研究将动物隐喻的认知机制和其英汉语义与语用进行了分析与对比,有助于隐喻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可以增强学生对隐喻的掌握能力,避免对动物隐喻的语用失误,促进跨文化交际。同时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于成琛[8](2019)在《汉语动物类词汇对外教学研究 ——以《发展汉语 高级综合》中的狗、鱼、马、鸡、牛、相关词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汉语中,动物类词汇的使用频率极高,而且其内涵也是相当丰富的,其中蕴含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因此,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理解与运用汉语中的动物类词汇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在思维习惯、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一动物的文化象征义可能存在差异,那么与之相关的动物类词语的使用也不同,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发生误解,造成交际障碍,影响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本文以《发展汉语高级综合》Ⅰ和Ⅱ两本教材为研究样本,对教材中出现的动物类词语进行统计,选取其中的“狗”、“鱼”、“马”、“鸡”和“牛”五种动物及其相关词语进行分析,围绕相关汉字的字形和动物类词语的语义文化,从部首教学法出发,探求相关汉字的字形教学方法;从隐喻映射角度,研究动物类词语的语义文化教学方法,试图引导学习者建立自己的第二语言隐喻机制,培养学习者的汉语思维方式,构建学习者自己的汉语知识理解与运用体系,希望对今后的对外汉语动物类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正文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范围及其意义,从汉语动物类词汇的本体研究、对比研究、教学研究三方面分析了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首先说明了选取《发展汉语高级综合》这一教材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然后对动物类词汇的含义进行了界定,之后分别对教材Ⅰ和Ⅱ当中出现的动物类词语进行统计与分类,最终选取“狗”、“鱼”、“马”、“鸡”和“牛”这五种动物。第三部分对“狗”、“鱼”、“马”、“鸡”和“牛”这五种动物的本身字形和相关的动物部首“犭(犬)”、“鱼”、“马”、“隹”和“鸟”、“牛”进行了论述,并选取其中的“犭(犬)”部字进行汉字教学示例。第四部分是对“狗”、“鱼”、“马”、“鸡”和“牛”这5个动物的动物类词语进行语义文化的分析,并对《发展汉语高级综合》中出现的相关动物类词语展开对外汉语教学示例,希望对学习者学习汉语和对外汉语动物类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第五部分是围绕教材、学生和教师三方面,说明了对外汉语动物类词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在今后的对外汉语动物类词汇教学中,这类情况能有所改善。
杨镕静[9](2018)在《浅析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对比与翻译》文中研究指明受地理环境、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的部分动物词所代表的含义有所不同,在进行英汉翻译的过程当中,就有必要了解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之间的差异,并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翻译,以使译文与原文相符,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文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本文对比了英汉动物词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探讨了英汉动物词的翻译策略。
王晓珊[10](2017)在《英汉动物词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技巧》文中提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学习语言必须深入了解语言所属的文化。动物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本文简述了中国文化里十二生肖动物的起源,分析对比了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差异,探索了动物词常用翻译方法及其翻译技巧,指出文化是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内容,正确理解英汉动物词文化内涵对于翻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论文提纲范文)
(2)浅析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 英汉中的动物习语对比 |
1.1 喻体相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似 |
1.2 喻体相同,文化内涵不同 |
1.3 喻体不同,文化内涵相同 |
1.4 同一动物词汇在另一文化中缺失情感意义或文化内涵 |
2 动物习语的主要翻译方法 |
2.1 直译法 |
2.2 套译法 |
2.3 意译法 |
2.4 增译或加注法 |
3 结语 |
(5)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中高级水平学生的动物成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二章 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概述及其意义 |
2.1 成语的概念 |
2.2 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 |
2.3 成语教学的意义 |
2.3.1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
2.3.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
2.3.3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三章 动物成语的特点及中外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
3.1 动物成语的来源 |
3.2 动物成语的特征 |
3.2.1 动物成语的结构特点 |
3.2.2 动物成语的褒贬义特点 |
第四章 动物成语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 |
4.1 文化内容理解偏误 |
4.2 感情表达理解偏误 |
第五章 动物成语习得偏误的成因 |
5.1 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5.1.1 语义和感情色彩理解不当 |
5.1.2 语法运用不当 |
5.1.3 文化背景不同 |
5.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5.2.1 教学内容相对薄弱 |
5.2.2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
5.2.3 教学方法单一 |
第六章 汉语动物成语教学的方法及策略 |
6.1 教学方法 |
6.1.1 故事讲授法 |
6.1.2 视听展示法 |
6.1.3 对比教学法 |
6.1.4 训练强化法 |
6.2 教学策略 |
6.2.1 教学方案的设计 |
6.2.2 教学内容的选择 |
6.2.3 教学原则的设定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认知视角下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以蝙蝠、狗和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
1.2 Object of the Research |
1.3 Method of the Research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Studies on Metaphor |
2.2 Studies on Animal Metaphor |
2.2.1 Cultural Aspect |
2.2.2 Semantic Aspect |
2.2.3 Translation and Literature Aspects |
2.2.4 Cognitive Aspect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
3.1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
3.1.1 Featur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
3.1.2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
3.2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
3.2.1 Basic Integration Process |
3.2.2 Four Integrated Networks |
3.3 The Great Chain Metaphor |
Chapter Four Classification of Target Domains of Bat,Dog and Snake Metaphors and Integration Networks’Construc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Metaphors |
4.1 Appearance Domain |
4.1.1 Integration Networks’Construction of Bat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Appearance Domain |
4.1.2 Integration Networks' Construction of Dog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Appearance Domain |
4.1.3 Integration Networks’ Construction of Snake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Appearance Domain |
4.2 Nature Domain |
4.2.1 Integration Networks’Construction of Bat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Nature Domain |
4.2.2 Integration Networks’ Construction of Dog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Nature Domain |
4.2.3 Integration Networks’ Construction of Snake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Nature Domain |
4.3 Character or Behavior Domain |
4.3.1 Integration Networks’Construction of Bat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Character or Behavior Domain |
4.3.2 Integration Networks’ Construction of Dog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Character or Behavior Domain |
4.3.3 Integration Networks’ Construction of Snake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Character or Behavior Domain |
4.4 Abstract Domain |
4.4.1 Integration Networks’Construction of Bat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Abstract Domain |
4.4.2 Integration Networks’ Construction of Dog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Abstract Domain |
4.4.3 Integration Networks’ Construction of Snake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Abstract Domain |
Chapter F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auses fo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nimal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5.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nimal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5.1.1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Appearance Domain |
5.1.2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Nature Domain |
5.1.3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Character or Behavior Domain |
5.1.4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Abstract Domain |
5.2 Causes fo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nimal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5.2.1 Causes for Similarities |
5.2.2 Causes for Differences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
6.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6.3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Acknowledgements |
(8)汉语动物类词汇对外教学研究 ——以《发展汉语 高级综合》中的狗、鱼、马、鸡、牛、相关词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范围及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汉语动物类词汇的本体研究 |
(一) 汉语动物类词汇的来源研究 |
(二) 汉语动物类词汇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研究 |
二、中外动物类词汇的对比研究 |
(一) 中外动物类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
(二) 中外动物类词汇的隐喻对比研究 |
(三) 中外动物类词汇的翻译研究 |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动物类词汇的教学研究 |
(一) 汉语动物类词汇习得与偏误研究 |
(二) 汉语动物类词汇教学设计研究 |
第三节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一、语料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关于对外汉语教材选择和动物类词汇的概说 |
第一节 选择《发展汉语高级综合》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 |
第二节 动物类词汇的概念界定 |
一、基本动物名称词语 |
二、以基本动物名称为语素构成的词语 |
第三节 《发展汉语高级综合》动物类词汇概述及分类 |
第二章 《发展汉语》中动物类词汇的汉字形体分析和教学 |
第一节 “狗”字形体和犭(犬)部字 |
第二节 “鱼”字形体与鱼部字 |
第三节 “马”字形体与马部字 |
第四节 “鸡”字形体和隹部、鸟部字 |
第五节 “牛”字形体和牛部字 |
第六节 “狗、鱼、马、鸡、牛”汉字和相关同部首教学 |
第三章 《发展汉语》中动物类词汇的语义文化分析 |
第一节 《发展汉语》中动物类词汇的语义文化分析——“狗” |
一、“狗”的文化象征义分析 |
二、“狗”的概念意义和转义 |
三、以“狗”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示例 |
第二节 《发展汉语》中动物类词汇的语义文化分析——“鱼” |
一、“鱼”的文化象征义分析 |
二、“鱼”的概念意义与转义 |
三、以“鱼”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示例 |
第三节 《发展汉语》中动物类词汇的语义文化分析——“马” |
一、“马”的文化象征义分析 |
二、“马”的概念意义和转义 |
三、以“马”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示例 |
第四节 《发展汉语》中动物类词汇的语义文化分析——“鸡” |
一、“鸡”的文化象征义分析 |
二、“鸡”的概念意义与转义 |
三、以“鸡”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示例 |
第五节 《发展汉语》中动物类词汇的语义文化分析——“牛” |
一、“牛”的文化象征义分析 |
二、“牛”的概念意义与转义 |
三、以“牛”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示例 |
小结 |
第四章 动物类词汇教学相关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教材编写中的相关问题及其对策 |
第二节 学生学习方面的相关问题及示例 |
一、文化误读 |
二、汉字偏误 |
三、混淆问题 |
第三节 教师方面的相关问题及对策 |
一、轻视动物类词汇及其文化教学 |
二、未因材施教 |
三、讲解不充分 |
四、练习不充分 |
五、教师素养不高 |
第四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
一、教学原则 |
二、教学方法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浅析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对比与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差异对比 |
(一) 动物词相同, 文化内涵相同 |
(二) 动物词相同, 文化内涵相悖 |
(三) 动物词不同, 文化内涵相同 |
(四) 文化内涵缺失 |
二、英汉动物词的翻译策略 |
(一) 直译法 |
(二) 意译法 |
(三) 注释法 |
(四) 替代法 |
三、结语 |
(10)英汉动物词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文化里的十二生肖及其历史渊源 |
2 英汉动物词文化内涵比较 |
2.1 英汉同一动物词表达相同内涵 |
2.2 英汉同一动物词表达不同内涵 |
2.3 英汉不同动物词表达相同内涵 |
2.4 英汉动物词文化空缺现象 |
3 动物词翻译技巧 |
3.1 直译法 (Literal Translation) |
3.2 意译法 (Free Translation) |
3.3 释义法 (Explanation) |
3.4 替代法 (Substitution) |
4 结语 |
四、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外汉语生肖动物词汇教学研究 ——以对英语国家汉语教学为例[D]. 史雪莹. 青岛大学, 2021
- [2]浅析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J]. 徐珺. 英语广场, 2021(19)
- [3]对外汉语教材动物文化词研究 ——以《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D]. 邓茹蓝.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4]汉语、普什图语动物词文化含义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丁楚凡.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5]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中高级水平学生的动物成语教学研究[D]. 徐奕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6]对泰汉语动物词汇教学研究[D]. 张翠玲. 西北大学, 2021
- [7]认知视角下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以蝙蝠、狗和蛇为例[D]. 姜俊楠.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汉语动物类词汇对外教学研究 ——以《发展汉语 高级综合》中的狗、鱼、马、鸡、牛、相关词语为例[D]. 于成琛. 苏州大学, 2019(04)
- [9]浅析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对比与翻译[J]. 杨镕静. 北方文学, 2018(17)
- [10]英汉动物词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技巧[J]. 王晓珊. 英语广场,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