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县域卫生资源调整比较分析

秭归县县域卫生资源调整比较分析

一、秭归县调整县直卫生资源的比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曲超[1](2020)在《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之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政策,也是调节基于生态环境服务、保护和发展成本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等重要政策,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当前,我国生态补偿工作已经进入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实践在全国开展得早,投入资金多,补偿效果好,但同时,由于部门利益分割,补偿资金来源单一,补偿机制不健全,尤其是没有开展系统回顾和绩效评价,生态补偿工作未形成工作闭环,难以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基于此,本文系统评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概念,从博弈论角度论证了基于绩效评价进行补偿的合理性,构建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总体框架和指标体系,开展了生态补偿政策效益、效应和效率的综合评价,测算了实际补偿与按绩效应支付补偿的差额,为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科学支撑和政策建议。本文理论部分对生态补偿的理论与机制进行了分析。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生态补偿相关研究文献。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主要回答了生态补偿“为什么补、补什么、谁来补、补给谁、补多少、怎么补”等问题,揭示了生态补偿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管理学理论主要回答了“好不好、怎么改”等问题。其次,对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梳理,从政策设计、政策执行、补偿效果分析、补偿效应评价、投入产出效率等多位维度进行了评述。之后,采用博弈论方法,按照预补偿、后补偿、按照绩效补偿三种模式,对生态补偿的激励机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发现在绩效补偿模式下分配补偿资金并进行博弈,有利于提高生态补偿的预算刚性和资金使用效率。本文实践评述与框架设计部分对国内外生态补偿法律、政策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并设计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基本框架。一是发展阶段方面,我国的生态补偿经历了初设阶段(1978-2004年)、形成阶段(2004-2012年),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等三个阶段,梳理了三个阶段出台的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二是实践进展方面,我国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基本实现全覆盖,重点区域生态补偿取得新进展,市场化生态补偿取得新突破;同时,总结了美国、欧盟、拉美等国家生态补偿实践情况;归纳出我国生态补偿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策针对性不强、补偿效率不高等实践方面的问题。三是框架设计方面,针对当前研究对象集中在生态补偿效果评价、研究领域集中在生态环境绩效研究、研究方法集中在EPI指数等线性加总等不足,系统性提出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主要目标、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全面拓展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文实证分析部分包括四项内容:一是采用熵值法测度生态补偿的六项效益。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综合效益均呈上升趋势,总体熵均值由2011年的16.77增加到2018年的33.58,增加了100.20%。上海市、浙江省、重庆市熵均值位于前列,贵州省、安徽省、云南省熵值增速位于前列。二是采用DID模型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效应进行了评价,回归结果显示生态补偿显着改善了流域水质。在各控制变量中,人均GDP、氨氮排放强度通过1%显着性水平检验,表明其与政策效应关联性较强。通过改变窗期、子样本回归、安慰剂等进行稳健性检验,证明政策效应具有稳健性。三是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流域的综合补偿效率进行了计算,发现综合效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其规模效率下降是导致综合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四是综合以上三个逻辑层次评价结论,以效应评价作为可信度参考,以效益评价作为计算基数,以效率评价作为调整系数,测算了按绩效应补偿的金额,形成绩效评价工作闭环。2011-2015年应在实际补偿的基础上额外补偿,而2016-2018年应扣减补偿资金。分省市测算,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湖北省、安徽省等5个省市应给予额外补偿。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四项政策建议:一是突出综合化,构建系统全面的生态补偿制度;二是突出市场化,不断创新生态补偿运行机制;三是突出绩效化,坚持生态补偿科学标准和效率导向;四是突出激励化,以生态补偿为抓手推动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方荀[2](2020)在《宜昌市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不仅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相应地,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国家和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也要以医疗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公立医院改革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就一直在探索能实现维护社会公平、保障人民权益的改革之路。2009年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医改的序幕。文章从政府责任的角度,在论述了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历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外公立医院改革中的经验借鉴的基础上,从配套政策、财政投入、具体措施等方面对宜昌市公立医院改革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宜昌市公立医院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完善宜昌市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政府责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要明确政府责任,切实实行管办分离,强化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其次要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引导社会多种资本投入;再次要建立医疗联合体,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健全相关配套政策;最后要加强政府监督,建立社会多方监管的模式。

张伟清[3](2019)在《内蒙古燕山-太行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精准扶贫、稳定脱贫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着越来越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脱贫攻坚战的重心转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一主战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本存量和产业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原因,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势必艰难,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既有共性也有特性,有必要对不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分类研究,以便分类施策,更好地确保脱贫攻坚的顺利完成。贫困是一个绝对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稳定脱贫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构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选取燕山-太行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蒙古片区的化德县、兴和县、商都县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贫困和反贫困理论与思想为指导,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并结合化德县、兴和县、商都县扶贫的历程,从自然地理环境、人力资本存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了贫困的成因,梳理了精准扶贫以来的具体举措和成效,提出了内蒙古燕山-太行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即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合作;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阻断代际贫困传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构建适宜的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无劳动能力者社会兜底。以期能够实现持续稳定脱贫,并能为其他地区实现稳定脱贫提供借鉴。

谭雪霏[4](2019)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文中指出“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是20世纪中国建设的最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期间,从四川江津到湖北宜昌的19个县市63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陆续受淹,112所集镇完成搬迁,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三峡特殊的峡江环境和故土的群体凝聚氛围是三峡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变了三峡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影响着三峡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以三峡工程建设为时间节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困境的前提下,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通过梳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彰显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独立品格与鲜明特性、探讨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这对于社会现代转型期间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采用历史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实证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从“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历时性展开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探讨该类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路径。第一章绪论首先阐明了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文化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并结合三峡文化资源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界定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文化资源”等研究中的相关概念,为开展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研究厘清了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具体分析了“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它是“前三峡时代”文化资源生成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因素的综合、是文化系统与自然系统耦合,具体而言主要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人文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这三方面对于文化变迁的影响力也是逐层加强。第三章主要归纳了在“前三峡时代”文化生态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研究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坚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逻辑起点、确立以“获取文化资源的途径”为基本的分类标准。将“前三峡时代”的区域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三大类,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第四章则主要阐述了“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及文化资源保护实践。分析“三峡工程时代”文化生态的主要变化在于:工程建设对外部环境的改变,移民搬迁对文化传承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重塑,并对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资源的变化进行了阐述。“三峡工程时代”也是三峡文化资源抢救保护的重要时期。在工程建设与资源抢救的时间赛跑中,国家、政府做出了积极思考与尝试:开展了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原生态到新生态的衍生重建,单一文化事项的到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通过上述实证研究,解释了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时刻进行着信息交换的非平衡系统第五章在分析了环境与文化互动的基础上,归纳了“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并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实践进行了反思。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和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是“后三峡时代”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就每一种文化资源各自的特性而言,由于其文化内涵特征的不同,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分别存在着景观化、静止化、大众化倾向;同时当整体文化生态系统受到超过“生态阀值”外来冲击时,各级结构则出现缺损和变化,存在着碎片化、同质化,功利性倾向。第六章正是在对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历时性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文化资源保护路径的策略研究。在追根溯源分析文化资源保护的纲领性文件精神和学习国际先进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以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为例,提出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保护的基本路径和策略。延续文化生态学思维,从文化资源本体和其所在文化生态系统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策略。通过保护,文化资源与其所处生态系统达到协调,最终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和可持续性发展。

周琎[5](2018)在《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基础设施是结构性社会关系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城镇化进程中缓解社会问题、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及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城市空间载体。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三峡库区进入后三峡时代,主要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故而,论文在三峡库区19个区县城市的城镇化进程时空背景下,以现实社会问题及人本需求为导向,将社会基础设施规划作为社会问题的治理途径,即通过城乡规划领域与系统协同论、社会学及经济学等融贯的交叉研究,以“现状问题析因—理论探索—数理模型—策略思考”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文案逻辑、田野调查、相关计量和协调测度等综合研究方法,形成三峡库区区域、城市及社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理论观及方法论的基本内容。(1)探索构建城乡规划领域以社会治理为目标的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框架(第2、3章)。研究表明,库区城镇化转型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不协同、库区社会基础设施需求与规划建设不协同及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供给与人本需求不协同分别是库区社会问题产生的具体诱因、物质因由及本质矛盾。构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人本需求三个系统的协同机制、推动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既是理论出路的主要实践策略,亦是库区社会问题的有效治理途径。(2)建构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的技术路线和协调测度模型(第4章)。通过静态协调度模型对三峡库区2000-2014年面板数据测度,结果显示,从三峡工程建设整体协调时期(2000-2010年)到后三峡时代失调时期(2010-2014年),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的协同状态从失调到基本协调再到失调、且呈现出失调趋势逐渐增大的时空变化表征。故此,提出了基于诊断结果的3种基本发展分类,以便针对不同类别的城市探讨具体协同规划策略。(3)提出基于适应性抉择模型的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规划的宏观调控框架和基于人本需求的城区具体设施协同规划策略(第5、6章)。在区域层面,以高等教育设施为例探讨了区域协同规划;在城市层面,以万州区为例,采用适应性抉择模型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各个子系统进行规划时序识别,针对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及停车设施进行地域化的规划标准及设计方法研究;在社区层面,以长寿区三道拐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对社区文化设施进行基于需求的社会问题治理途径探索。基于以上研究,论文提出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3点探索性策略:在现状建设实施方面,提出协同状态诊断模型来动态监控可能或已近出现的社会问题;在区域及城市层面通过适应性抉择模型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各个子系统进行基于新型城镇化及经济发展阶段的协调配置,满足库区非正式经济模式的人本空间需求;在城市及社区层面试图对现行城市规划的规范标准和技术措施进行地域化,并提出空间布局规划策略,以实现社会基础设施的社会福利保障及社会问题的治理效应。综上,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人本需求不匹配所引起的社会学问题既有一定的时空特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普遍意义。论文尝试在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到后三峡时代新型城镇化这一特殊时段中,通过交叉学科复合构建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框架,解析社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人本需求的相关机制,建构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社会基础设施“协同状态诊断—宏观调控框架—协同规划策略”的规划设计方法,同时探讨了基于需求满足的、社会基础设施分项规划的用地布局技术、实施管理与长效维护策略。

丁鸿[6](2018)在《国际发展援助中的对口援助模式研究 ——基于中非卫生合作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发展援助脱胎于“欧洲复兴计划”,即着名的“马歇尔计划”。在1960年之后的六十年间,国际发展援助在援助主体、目标、政策、理论、数据系统、援助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本文研究的焦点在于对口援助模式的定义、内容、特点、援助效果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系统地梳理以及相应理论框架的建立。首先,本文通过梳理国际发展援助模式的不同类别,进而提出了一种在援助组织阶段以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参与度为衡量标准的官方发展援助模式,即对口援助模式。该模式主要以中国对内支援经验和对外援助实践作为该援助模式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和依据,将广义府际关系作为援助组织的基础,使得政府间合作网络扩展到构建援助双方合作关系上,从而确保官方援助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通过与国际上三类普遍的援助类别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对口援助模式在立项邀约、部门协同以及财政限制三方面的特点。接着,本文转入中非卫生合作视角,通过具体梳理中非在卫生领域的合作,进一步确立对口援助模式在中非卫生合作中的应用。随后,从对口援助模式所构建的跨国政府间横向合作网络的三组对口关系出发,提出影响对口援助模式援助效果的假设因素,从理论分析和影响机制两个方面来建立研究假设。然后,通过分析三个影响因素在四个具体的中非卫生合作案例中对援助效果的影响情况,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根据具体合作案例所反应的问题和情况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并对该模式能否做“中国经验”的国际推广进行了前景预展。总而言之,本文拟解决的问题是期望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确立出一种新的对外援助模式,通过较系统地梳理该模式的理论框架及实际运行,为其他国家提供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对于中国本身而言,中国经验只有拥有更为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才能更正确地被国际社会所认知和理解;对于国际社会而言,虽然中国经验正被越来越多国家、组织、学者所重视,但缺乏正确认识的途径和方式,也因而引来很多误解和恶意揣测;对于与中国有类似经历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经验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即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主导发展过程。

黄梦男[7](2018)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研究 ——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撤乡并镇为个案》文中提出自城市化从欧美兴起以来,大体上经历了三种模式:欧美的自然城市化模式,拉美的人为城市化模式以及中国正在经历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中国之所以选择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用比欧美国家短得多的时间实现城市化;二是要避免陷入“拉美陷阱”;三是基于中国国情,农业人口多,城市基础薄弱,乡镇数量大且容纳能力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因此,我们党和政府适时制定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来应对城镇化挑战,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手段之一,它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颁行,不仅对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我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乡镇作为国家最基本的行政单元,是国家行政区划改革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乡镇,其社会、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等方面成为行政区划改革着重考虑的要素。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现行乡镇行政层级及行政区划已表现出诸多不适。因此,研究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相关内容成为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探讨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相关问题。研究思路如下:第一,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重点考察了国内外关于行政区划改革方面的研究,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分析了推动我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现实动因以及新型城镇化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2013年行政区划调整为范本进行个案分析,力求发现惠水县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及尚存或引生的问题,从而管窥我国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第四,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炼行政区划调整存在的问题,诸如,行政区划调整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改革目标不清晰、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滞后、乡镇区划调整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难以厘清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指导调整原则、及时跟进相关的配套改革、进一步理顺乡镇区划调整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后续工作等措施,以此来化解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出现的问题。

刘建华[8](2017)在《手足口病发病趋势预测及传播动力学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深入研究和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毒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预测和掌握该病的流行趋势及规律,对于更好的防控手足口病,保护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完善防控手段和制定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利用GIS软件绘制县级地区发病率分布情况图。利用Geocoding软件对所有报告病例进行经纬度定位,再导入GIS软件开展核密度分析,绘制核密度和点密度图。2.开展个体危险因素和群体危险因素现场调查,利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再利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并计算相关危险因素的OR值及95%可信区间,筛选个体及群体危险因素。3.依据2008年~2016年手足口病各月发病率数据,利用ARIMA模型进行建模和预测,产出线性预测序列和残差序列。依据残差数据序列,利用NARNN模型进行建模和预测,进一步产出残差预测序列。再将两者结果进行综合,最终形成发病率预测结果序列。4.根据2008~2016年各月发病率特征,按照发病率高低将手足口病月发病率(1/10万)划分为3个状态(发病率<7.5;7.5≤发病率<10;发病率≥10)。再建立马尔科夫链模型计算预测区间转移概率,得出2017年各月发病率所处状态预测结果。5.利用传播动力学方法建立SIR模型,结合全局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考察各因素间影响程度,利用Matlab软件实现疫情模拟计算过程,从而判断疫情走势。结果1.流行特征方面:宜昌市2008~2016年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7988例,报告发病率总体呈锯齿状,偶数年发病率较高而奇数年较低。全年发病呈4~6月和11~12月双高峰。长江水系流经乡镇和非流经乡镇的月累计报告发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93,P<0.0001)。报告病例点密度分析集中趋势同各县级累计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百分比结果一致,排名前三位的地区为西陵区、夷陵区和宜都市。人群不同性别(X2=30.90,P<0.0001)、类别(X2=52.99,P<0.0001)和年龄(X2=4.06,P=0.0440)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九年间检测阳性3162例,其中EV71病毒感染2226例,占实验室检测病例数的70.40%;CoxA16病毒感染454例,占14.36%;其他肠道病毒感染482例,占15.24%。EV71病毒检测阳性病例核密度分布主要集中于宜昌市城区和夷陵区晓溪塔街道。其他肠道病毒检测阳性病例主要集中于秭归县茅坪镇和长阳县龙舟坪镇。CoxA16病毒分布范围较EV71病毒最广,主要集中于宜昌市城区和兴山县古夫镇。2.个体危险因素分析方面:居住在低层(1~3层)为患病者的保护因素(OR=0.698)。居住地周边有公共厕所是患病者的危险因素(OR=1.294)。通过传统媒体了解疫苗信息(OR=2.785),手足口病知识知晓情况评分为0分是不患病者的危险因素(OR=2.535)。人工喂养方式(OR=1.837),身体状况良好(OR=3.573)是不患病者的危险因素。参加课外学习班,能独立排便者,有家族史者,有过敏史者,共用水杯者,啃咬手指者,最近10天去过长途汽车或者火车站者以及最近10天去过商场超市者是手足口病不患病者的保护因素,其OR值分别为0.648、0.473、0.315、0.568、0.670、0.566、0.492 和 0.802。3.群体危险因素分析方面:教职工人数与幼儿数配比高于1:5标准,教职工人数与幼儿数配比在1:5~1:7标准范围内,幼儿园配备医务室以及幼儿园有专车接送学生者是手足口病发病率较低地区的保护因素,其OR值分别为0.079、0.193、0.175和0.101。公共厕所有灭蝇蛆措施和粪池加盖者是手足口病发病率较低地区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4.346和10.629。4.预测和模拟方面:根据拟合优度(BIC=3.022)和LB统计量(P=0.334)选定最优模型为ARIMA(1,0,5)×(1,1,0)12。ARIMA模型预测结果同实际值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对发病高峰等基本趋势预测相符。根据均方误差、相关系数(R=0.89251)最终确定隐含层神经单元数为15,时延数为5时的NARNN模型最优。ARIMA-NARNN组合模型预测结果进一步显示发病呈总体下降趋势。从马尔科夫模型对2017年发病率状态预测结果看,各月发病率落在低发病率状态区间的概率较大。不确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在k~β(2,7)时,理想状态下和考虑群体影响因素时疫情会持续蔓延的可能性分别约为98.75%和98.44%;k~β(0.5,10)时可能性约为78.75%和80.31%;K~β(0.2,15)时可能性约为45.78%和45.31%。在理想状态下,若不采取任何防控措施时,经过约30个单位时间感染者数量快速攀升至峰值;随着防控措施落实程度加强,高峰出现推迟,且峰值下降迅速。在考虑群体影响因素时,防控措施对峰值出现时间(150~200个单位时间之间)影响不大,但防控措施越严密其峰值就越小。结论1.宜昌市手足口病发病周期性明显且存在地域上的相对集中趋势。2.影响宜昌市发病的个体危险因素复杂多样,个体差异、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和认知因素共同构成发病原因集合。3.群体危险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可能通过教职工、医务室、校车以及园内公共厕所等关键节点实现。4.宜昌市2017年手足口病呈总体下降趋势,发病率将可能处在较低的状态。暴发疫情模拟显示,群体因素及防控时机对疫情态势影响较大,但接触不是传播的唯一因素。数据质量较高时可用ARIMA建模预测;资料质量难把握时,组合模型可能更优。区间划分得当则马尔科夫链模型可实现急性传染病短期趋势预测。GSUA方法和SIR结合,可更好的认识和把握疾病流行特征、关键控制节点以及发展态势,为防控提供有用信息。创新点1.利用GIS方法开展分析,较好把握了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集中趋势。2.群体与个体因素研究的结合,弥补了手足口病在一般个体及群体危险因素调查上的缺失和不足。3.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别建模开展预测和模拟,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手足口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趋势。局限性1.若能进一步开展随访观察,应能更好的解释研究结果。2.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和人文等因素存在差异,结果外推需谨慎。3.若能结合实验室检测查明血清型和病毒亚型,将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杨亮承[9](2016)在《扶贫治理的实践逻辑 ——场域视角下扶贫资源的传递与分配》文中研究说明纵观中国的扶贫历程,虽然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扶贫资源瞄准偏离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一方面国家在扶贫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而另一方面贫困群体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扶贫资源。这是中国扶贫治理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本文从场域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扶贫资源瞄准与分配过程的考察,分析中国扶贫治理制度表达与实践之间背离的原因,讨论基层扶贫治理的实践逻辑,既可以扩展扶贫治理研究的理论分析视角,同时也为新时期精准扶贫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学术助力。本文将布迪厄场域理论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将基层扶贫资源的传递与分配的实践过程放在“扶贫场域”内进行研究,分析场域中行动者在扶贫实践中资本运作和策略选择的过程,从而探讨扶贫治理的实践逻辑,寻找扶贫瞄准偏离的原因。在场域视角下,扶贫治理是一种行动者的实践过程,扶贫场域是行动者“争夺”扶贫资源的实践空间,行动者在场域中拥有不同的资本并占据着不同的关系位置,通过策略性互动影响扶贫资源的分配格局,使得扶贫资源的分配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研究发现,在扶贫场域中,国家的扶贫政策并非是简单的自上而下执行过程,而是一个资本运作和策略选择的实践过程。从纵向上看,县级政府在基层扶贫实践中具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和支配权,可以在扶贫资源分配和使用中加入自身的发展意图和利益诉求,并策略性的应对乡村社会的需求;依附于县级政府的乡镇政府,在扶贫治理中主要协助上级政府完成扶贫工作,扮演着一种协调者的角色,但其在乡村扶贫资源分配和使用中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空间,通过策略性行动从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村干部扮演着基层政府代理人、村庄当家人以及理性人等三种角色,一方面完成基层政府安排的任务,另一方面利用自身在信息、经济资本、政治资本等方面优势,控制着村庄内的扶贫资源,村庄获取扶贫资源更多的是建立在村干部的个人能力之上,而在村内资源分配的过程中也以个人利益为核心;贫困户在扶贫场域中处于被支配地位,而且往往因为缺乏获取资源能力而处于扶贫资源分配格局的末端。从横向来看,扶贫场域中乡村社会内的行动者之间因为其所具有的关系资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等资本数量的差异性,而在扶贫场域中处于不同的结构性位置,同时也在扶贫资源的“争夺”中拥有不同的行动能力,进而获得不同规模的扶贫资源。通过对扶贫场域中不同行动者的行动选择及其逻辑的考察,文章认为扶贫实践是一种场域中的实践过程,其实践逻辑在于行动者在互动与博弈中形成的扶贫资源的传递与分配机制。“精英俘获”是行动者策略性互动所呈现出的一种局部秩序,是一个暂时性的、阶段性的策略整合状态,其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扶贫工作的内卷化。因此,如何打破扶贫中被各种权力关系所掌控的利益链条,改变贫困群体在扶贫治理中的结构性位置,使农村贫困群体从扶贫实践中获得真正的实惠,成为了新时期推进和提升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应对和解答的问题。

孙博[10](2013)在《林西县贫困问题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贫乏的现象,它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体现。由于各国对贫困的划分标准不同,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面临着贫困问题的困扰。造成贫困的原因很多,如环境、观念、灾害和经济发展等,贫困问题是一个引起全球关注的社会问题,它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消除贫困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贫困问题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贫困现象已成为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研究地区贫困和反贫困的问题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发展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对内蒙古林西县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通过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林西县的贫困不仅是一种收入贫困,它是多方面贫困的综合体。内蒙古林西县是中国众多特困县之一,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从各个方面剖析林西县贫困的原因,如产业发展、卫生医疗等。在研究林西县贫困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试图探索在资源与环境约束背景下开发式扶贫模式在同类地区中实施过程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希望得出导致开发式扶贫模式低效率的制度原因。在林西县的反贫困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因地制宜制定相关制度,实现软硬环境相适应。在研究分析基础上笔者提出林西县反贫困的路径创新,即构建以反经济贫困为主,反文化贫困为辅的扶贫新模式。

二、秭归县调整县直卫生资源的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秭归县调整县直卫生资源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一)文献分析
        (二)历史沿革
        (三)主要原则
        (四)标准核算
        二、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一)文献筛选
        (二)总体分布
        (三)实证研究情况
        (四)评价方法情况
        三、生态补偿绩效研究进展
        (一)生态补偿绩效的评价重点
        (二)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主要功能
        (三)生态补偿效果评价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演绎分析法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框架
        一、论文结构
        二、论文框架
    第五节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来源与机制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生态补偿
        二、生态补偿模式
        (一)市场主导型生态补偿
        (二)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
        (三)社会参与型生态补偿
        三、生态补偿绩效评价
        (一)绩效
        (二)公共政策绩效评价
        (三)生态补偿绩效评价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经济学理论
        (一)外部性理论
        (二)公共物品理论
        (三)产权理论
        (四)博弈论理论
        (五)生态资本理论
        (六)生态价值理论
        二、管理学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绩效管理理论
    第三节 生态补偿机制比较与经济学分析
        一、纵向与横向生态补偿模式比较
        二、生态补偿激励机制经济学分析
        (一)预补偿型
        (二)后补偿型
        (三)按绩效评价补偿型
        (四)三种补偿模型的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补偿实践述评
    第一节 我国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及政策
        一、生态补偿法律法规
        二、生态补偿政策进展
        (一)初始阶段:生态补偿依附于环境管制
        (二)形成阶段:体现“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三)完善阶段: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第二节 我国生态补偿实践
        一、我国生态补偿实践总体情况
        二、我国生态补偿重点实施领域
        (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二)森林(草原、湿地)生态补偿
        (三)流域生态补偿
    第三节 国外生态补偿实践
        一、美国生态补偿实践
        二、欧盟生态补偿实践
        三、拉美国家生态补偿实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框架设计
    第一节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步骤与指标构建思路
        一、总体思路
        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三、绩效评价主要目标
    第二节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方法比选
        一、方法比较
        二、方法选择
        (一)效益评价——熵值法
        (二)效应评价——双重差分法
        (三)效率评价——三阶段DEA方法
    第三节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一、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指标
        二、生态补偿效应评价指标
        三、生态补偿效率评价指标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熵值法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效益评价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现状
        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状况
        二、森林生态补偿状况
        三、流域生态补偿状况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效益综合评价
        一、生态补偿效益分类
        (一)经济效益
        (二)生态效益
        (三)环境质量效益
        (四)污染减排效益
        (五)资源节约效益
        (六)社会公平效益
        二、描述性统计
        三、效益熵值分析
        (一)11省市生态补偿综合效益熵值分析
        (二)11省市生态补偿各单项效益熵值评价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DID模型的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补偿效应评价
    第一节 流域生态补偿效应评价模型的设定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定义
        三、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第二节 长江干流生态补偿政策效应评价
        一、平行趋势检验
        二、DID模型设置
        三、基本回归
        四、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长江支流赤水河生态补偿政策效应评价
        一、平行趋势检验
        二、基本回归
        三、分行业回归
        四、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效率评价
    第一节 各类生态补偿综合效率评价
        一、综合效率评价第一阶段
        二、综合效率评价第二阶段
        三、综合效率评价第三阶段
        四、综合效率与单项效率对比
        五、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环境效率评价
        一、调整前的生态补偿环境效率
        二、调整后的生态补偿环境效率
        三、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生态补偿脱贫效率评价
        一、调整前的生态补偿脱贫效率
        二、调整后的生态补偿脱贫效率
        三、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按综合绩效评价的生态补偿金额测算
        一、纳入计算的生态补偿总金额
        二、综合效益总量
        三、11省市绩效熵值
        四、11省市基于综合绩效评价的生态补偿资金分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生态补偿制度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实现全覆盖
        二、生态补偿规模逐年提高,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三、生态补偿政策效应显着,宜在重点流域总结推广
        四、生态补偿综合效率先升后降,规模效率低为主要因素
        五、补偿金额与绩效评价结果背离,由补偿不足转变为补偿过度
    第二节 不足之处
    第三节 建议
        一、突出综合化,构建系统全面的生态补偿制度
        二、突出市场化,不断创新和完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
        三、突出绩效化,完善生态补偿的科学标准和效率导向
        四、突出激励化,推动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图1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表1 2016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情况表
    表2 2017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情况表
    表3 2018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情况表
    表4 长江经济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重点补助县域名单(2018年).
    表5 长江经济带各类主体功能区面积(km~2)及占比(2018年)
    表6 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1-2018年流域绩效评价指标概况
    表7 黄河流域8省区2011-2018年流域绩效评价指标概况
    表8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调查问卷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2)宜昌市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2.1 理论基础
    2.2 核心概念
3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历程中的政府责任转变及国外经验借鉴
    3.1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历程中的政府责任转变
    3.2 国外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政府责任经验借鉴
4 宜昌市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政府责任现状分析
    4.1 宜昌市政府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现状
    4.2 宜昌市公立医院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5 完善宜昌市公立医院改革中政府责任的对策
    5.1 明晰政府职责,强化医院法人地位
    5.2 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多元资本
    5.3 加强区域医疗合作,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5.4 完善医院监管机制,建立多种监管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内蒙古燕山-太行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 论文主要框架内容
    (五)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可能的创新
        2.不足之处
一、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 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2.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反贫困理论
    (二) 相关概念界定
        1.绝对贫困
        2.相对贫困
        3.精准扶贫
二、内蒙古燕山-太行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历史与现实
    (一) 从扶贫到精准扶贫的政策演进
        1.体制变迁带动的扶贫阶段(1978 年-1985 年)
        2.大规模区域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 年-1993 年)
        3.综合性扶贫攻坚阶段(1994 年-2000 年)
        4.整村推进式扶贫阶段(2001 年-2012 年)
        5.精准扶贫阶段(2013 年-至今)
    (二) 内蒙古燕山-太行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现实
        1.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缓慢
        2.教师流失现象依然严重
        3.收入差距仍呈现扩大趋势
    (三) 内蒙古燕山-太行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成因
        1.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发
        2.人力资本存量不足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三、内蒙古燕山-太行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成效
    (一) 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稳定脱贫的必经之路
        2.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
    (二) 精准扶贫的具体举措
        1.发展生产措施
        2.易地搬迁措施
        3.教育帮扶措施
        4.生态补偿措施
        5.社会保障兜底措施
    (三) 精准扶贫的成效
        1.贫困村、贫困户大幅度减少
        2.贫困户收入显着增加
        3.贫困户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拓宽
四、内蒙古燕山-太行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构建
    (一) 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构建
    (二) 实现长效稳定脱贫的对策措施
        1.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合作
        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阻断代际贫困传递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聚焦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5.完善社保体系,兜牢民生底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重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重难点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三峡人文文化、三峡宜昌库区文化
        二、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
        三、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第二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山高林密的地形地貌
        二、丰富多样的河流水系
        三、复杂立体的气候差异
    第二节 生产方式
        一、山地畲耕、谷底农耕的原始农业
        二、沿江而行,更迭频繁的过境贸易
        三、血缘聚落、地缘社会的集体劳作
    第三节 人文环境
        一、信巫重祀的民间信仰
        二、开放交融的航运精神
        三、不畏艰险的峡江特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第一节 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
        一、古代建筑
        二、古代遗址及古墓葬、石刻
        三、近现代重要史迹
    第二节 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
        一、表演艺术
        二、民间文学
        三、传统知识技艺
        四、社会实践、仪式与民俗
    第三节 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
        一、文献资源
        二、影像文化资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第一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
        一、三峡工程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移民搬迁对社会文化的冲击
        三、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构建
        四、新三峡文化资源的形成
    第二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一、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
        二、政府引导的活态衍化
        三、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和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第一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
        一、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
        二、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
        三、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
    第二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一、对基于资源特性保护的反思
        二、对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
    第一节 国际文化资源保护制度与经验借鉴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二、欧洲文化遗产保护
        三、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节 基于文化本体特征的文化资源本体保护
        一、基于文化特征的分类管理
        二、基于文化过程的分层保护
        三、基于文化逻辑的空间构建
    第三节 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文化资源保护
        一、基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
        二、基于体制机制的体系保障
        三、基于文化自觉的价值引导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峡宜昌库区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及以上)
附录2 三峡宜昌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级及以上)
附录3 秭归县端午节文化活动访谈实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选题的确定
        1.1.1 选题的切入点
        1.1.2 选题背景与时空范围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1.2.1 三峡库区社会问题的界定及梳理
        1.2.2 源于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问题研究
        1.2.3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调控对象维度
        1.2.4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协作空间层次
        1.2.5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核心关系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社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研究
        1.3.2 城乡规划视野的协同规划研究
        1.3.3 社会基础设施的协同规划研究
        1.3.4 三峡库区的相关研究
        1.3.5 已有研究小结及评述
    1.4 选题的研究逻辑及技术框架
        1.4.1 论文的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2 困境与成因: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梳理
    2.1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辨识
        2.1.1 社会基础设施的概念辨识
        2.1.2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的功能细分
        2.1.3 城镇化的演进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1.4 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层次
    2.2 三峡库区城镇化转型特征及问题
        2.2.1 人口城镇化:移民驱动型过渡至平稳聚集型
        2.2.2 经济城镇化:经济逐步转型,但工业化低于城镇化
        2.2.3 社会城镇化:社会事业逐步复苏、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2.2.4 生态环境城镇化:生态破坏型转向为生态保护型
        2.2.5 土地空间城镇化:移民政策迁建型过渡至人居环境改善型
        2.2.6 小结:库区城镇化转型对社会基础设施所需与日俱增
    2.3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问题
        2.3.1 文化设施设施现状:偏重大中型设施,欠缺社区级设施
        2.3.2 教育设施建设现状:布局均等性欠佳,单体可拓性较差
        2.3.3 医疗卫生设施现状:空间布局不均,就医条件落后
        2.3.4 社会福利设施现状:设施种类单一,数量质量偏低
        2.3.5 其他社会基础设施现状:补充建设得当,但仍相对欠缺
        2.3.6 小结: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城镇化进程矛盾渐生
    2.4 三峡库区城市居民对社会基础设施的需求调查
        2.4.1 以人为本的社会福利需求提升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影响
        2.4.2 基于人本需求的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供需调查概况
        2.4.3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供需调查反馈及问题小结
        2.4.4 三峡库区受访者对各类社会基础设施的需求度
        2.4.5 小结: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已逐渐难以满足人本需求
    2.5 源于社会基础实施供需矛盾的社会问题产生本因
        2.5.1 库区城镇化转型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不协同是具体诱因
        2.5.2 库区社会基础设施需求与规划建设不协同是物质因由
        2.5.3 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供给与人本需求不协同是本质矛盾
    2.6 小结:社会基础设施规划不协同是库区社会问题的产生缘由
3 内涵与构架: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
    3.1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理念释出
        3.1.1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念构建的要义
        3.1.2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原理
        3.1.3 基于系统论的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本质探索
    3.2 社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人本需求协同发展的关系建立
        3.2.1 核心价值趋同—国家政策的指引
        3.2.2 目标诉求同质—社会福利的需求
        3.2.3 空间载体同构—需求的物质供给
    3.3 社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人本需求的相关机制研究
        3.3.1 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对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的拉力机制
        3.3.2 新型城镇化对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机制
        3.3.3 新型城镇化对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机制
    3.4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理论框架探索
        3.4.1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基础
        3.4.2 新型城镇化进程协同:协调发展及社会经济学理论
        3.4.3 规划编制协同:社会基础设施规划相关理论
        3.4.4 人本需求协同:生理与心理需求理论
        3.4.5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规划的三维协同理论框架
    3.5 小结: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是库区新型城镇化的治理途径
4 表征与分类: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状态诊断
    4.1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方式
        4.1.1 传统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评价方式:实时监控性较弱
        4.1.2 基于协调测度的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框架
    4.2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体系的构建及效验
        4.2.1 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体系研究
        4.2.2 社会基础设施系统的界定及指数选取
        4.2.3 新型城镇化系统的界定及指数选取
        4.2.4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
        4.2.5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体系效验
    4.3 基于协调测度的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
        4.3.1 三峡库区SI-Ur体系协调度的评估框架
        4.3.2 三峡库区SI-Ur体系协调度的计量评估
        4.3.3 三峡库区SI-Ur体系协调度的时空表征
    4.4 基于协同状态诊断结果的三峡库区城市发展类型划分
        4.4.1 良性协调发展型
        4.4.2 初步互动萌芽型
        4.4.3 低度协调改进型
    4.5 小结: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是规划基础
5 宏观调控策略: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规划
    5.1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规划的必然性
        5.1.1 基于宏观调控调控的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规划抉择
        5.1.2 基于社会福利提升的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规划抉择
    5.2 三峡库区区域城镇化阶段及城镇体系布局预判
        5.2.1 三峡库区区域城镇化及工业化阶段预判
        5.2.2 三峡库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历程梳理
        5.2.3 基于系统论的库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探索
        5.2.4 三峡库区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模式探讨
    5.3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规划适应性抉择模型建构
        5.3.1 三峡库区区域社会基础设施适应性抉择模型构建
        5.3.2 基于阶段性相关的库区社会基础设施适应性识别
        5.3.3 基于阶段性识别的库区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抉择
    5.4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规划:以区域性教育设施为例
        5.4.1 三峡库区区域性教育设施现状及问题
        5.4.2 三峡库区区域性教育设施协同规划机制
        5.4.3 三峡库区区域性教育设施协同规划路径
    5.5 小结:宏观层面的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以调控为主要途径
6 中观协作治理: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城区协同规划
    6.1 基于适应性抉择模型的三峡库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规划识别
        6.1.1 三峡库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适应性抉择的要义
        6.1.2 三峡库区区县社会基础设施的适应性识别
        6.1.3 三峡库区区县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抉择
        6.1.4 三峡库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适应性抉择结果
    6.2 低度协调改进型城市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以万州区为例
        6.2.1 万州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问题概纳
        6.2.2 基于治理入学难问题的基础教育设施协同规划研究
        6.2.3 基于治理就医难问题的医疗卫生设施协同规划研究
        6.2.4 基于治理停车难问题的停车设施协同规划策略
    6.3 基于需求分析的社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研究
        6.3.1 基于人本需求的协同规划必要性探讨
        6.3.2 基于人本需求的社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框架
        6.3.3 基于文化复建的社区文化设施协同规划:以三倒拐历史街区为例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与难点
        7.2.1 创新点
        7.2.2 难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1 三峡库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1 社会基础设施发展方针政策的演变
    附录3.1 库区高等院校及职业教育学校一览表
    附录4.1 库区可用立体式停车设施及特点一览表
    附录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国际发展援助中的对口援助模式研究 ——基于中非卫生合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国际发展援助
        (二)援助模式
        (三)对口援助模式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际发展援助研究
        (二)对口援助模式研究
        (三)综述评论
    四、内容结构及研究方法
        (一)内容结构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对口援助模式框架
    一、国际发展援助的模式类别
        (一)援助决策阶段
        (二)援助实施阶段
        (三)援助组织阶段
    二、对口援助模式运行机制构建
        (一)政府间合作网络的纵向对口度构建
        (二)政府间合作网络的横向对口关系构建
    三、对口援助模式的特点
        (一)立项上的邀约性——与项目援助模式比较
        (二)组织上的协同性——与方案援助模式比较
        (三)财政上的独立性——与预算援助模式比较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对口援助模式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跨部门协同度
        (一)理论分析
        (二)影响机制
    二、供求均衡度
        (一)理论分析
        (二)影响机制
    三、政策保障力
        (一)理论分析
        (二)影响机制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口援助模式下的中非卫生合作
    一、政策发展——从援助到合作
    二、主要援助内容及形式
        (一)人力资源援助
        (二)基础设施援建
        (三)公共卫生防控
    三、管理机制演变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一、乌干达医疗队及中乌友谊医院
        (一)项目概况
        (二)因果机制分析
    二、江苏省承办医疗培训班
        (一)项目概况
        (二)因果机制分析
    三、援非抗疟中心
        (一)项目概况
        (二)因果机制分析
    四、援助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技术项目
        (一)项目概况
        (二)因果机制分析
    五、案例评论与总结
第六章 建议与前景
    一、国内发展建议
        (一)建立央级统筹部署
        (二)增强同领域内部门协同的层级深度
        (三)深化互动框架的地方性导向
        (四)建立评估反馈机制
    二、国际发展前景
        (一)稳固的援助来源
        (二)对等的援助关系
        (三)政府间对口网络新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

(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研究 ——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撤乡并镇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动因及相关理论
    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动因分析
        (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一般动因
        (二)我国现实行政区划调整的特殊动因
    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基本理论
        (一)乡镇行政区划的界定
        (二)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三)行政区划优化论
        (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惠水县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及动因分析
    一、惠水县的基本概况
    二、惠水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历史回顾
        (一)惠水县建制沿革
        (二)改革开放以来惠水县的行政区划调整回顾
    三、惠水县2013年行政区划调整内容
        (一)惠水县2013年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
        (二)驱使惠水县2013年行政区划调整的因素分析
        (三)惠水县2013年行政区划调整的方法与步骤
        (四)惠水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前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 惠水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及问题
    一、惠水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成功经验
        (一)优化了资源配置
        (二)增强了发展能力
        (三)提高了行政效能
        (四)提升了服务水平
    二、惠水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半径增大,管理难度增加
        (二)职能界定模糊,职能运行不畅
        (三)配套措施滞后,监管能力不强
        (四)民族性未体现,权益保障不力
    三、国内外行政区划调整的借鉴价值
        (一)国内外行政区划调整的案例解读
        (二)国内外行政区划调整经验总结
        (三)对惠水县的借鉴价值
第四章 优化民族地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深层思考
    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缺乏科学战略研究,指导调整存在偏差
        (二)乡镇内部运作不畅,实现转变动力匮乏
        (三) 相关配套措施滞后,乡镇缺乏监管机制
        (四)新型城镇化认知不足,乡镇联动乏力
    二、优化民族地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原则,指导行政区划调整
        (二)理顺乡镇条块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三)完善配套机制,推进乡镇区划调整法治化
        (四)厘清城镇化与行政区划调整的关系,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67结语与展望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8)手足口病发病趋势预测及传播动力学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宜昌市2008~2016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手足口病个体及群体危险因素研究
    第一节 手足口病个体危险因素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手足口病群体危险因素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手足口病的发病趋势预测及模拟
    第一节 时间序列与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马尔科夫模型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传播动力学模型模拟暴发疫情走势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结论
创新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9)扶贫治理的实践逻辑 ——场域视角下扶贫资源的传递与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
    1.4 研究视角与方法
第二章 中国扶贫历程与实践
    2.1 中国农村扶贫历程
    2.2 自上而下的资源传递过程
    2.3 制度表达与实践结果的背离
第三章 理县及其扶贫概况
    3.1 理县基本情况
    3.2 理县扶贫概况
第四章 扶贫治理的实践空间:扶贫场域
    4.1 扶贫场域及其利益
    4.2 扶贫场域的结构
    4.3 扶贫场域中的惯习
    4.4 小结
第五章 科层体制内行动者的行为选择与逻辑
    5.1 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行动选择与逻辑
    5.2 乡镇政府的行为选择与逻辑
    5.3 小结
第六章 乡村社会内行动者的策略及其逻辑
    6.1 资源动员与扶贫资源的获取
    6.2 村庄内行动者的行动策略与资源分配
    6.3 扶贫资源的分配格局:精英俘获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下一步的研究构思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林西县贫困问题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动态
        1.2.1 国外关于贫困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关于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实地调查方法
        1.3.2 比较分析方法
        1.3.3 系统分析方法
        1.3.4 共性分析与个性分析相结合
    1.4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贫困问题理论概述
    2.1 贫困问题理论概述
        2.1.1. 国外关于贫困的涵义、类型、标准的相关研究
        2.1.2 国内关于贫困的涵义、标准、类型的相关研究
    2.2 贫困与反贫困的基本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2.2.2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2.3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
        2.2.4 涓流理论
        2.2.5 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2.2.6 自然资源贫乏论
        2.2.7 阿玛蒂亚·森贫困理论
    2.3 贫困线与贫困标准
        2.3.1 贫困线的定义
        2.3.2 贫困线与贫困标准
第3章 林西县的经济发展和贫困状况
    3.1 资源与环境概况
        3.1.1 环境概况
        3.1.2 资源概况
    3.2 产业发展和人均生活水平
        3.2.1 产业发展
        3.2.2 人均生活水平现状
        3.2.3 教育
        3.2.4 医疗卫生
    3.3 现有的民政工作
        3.3.1 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3.3.2 规范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与使用
        3.3.3 整合资金和项目
        3.3.4 稳步开展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衔接
        3.3.5 加大社会扶贫工作力度
第4章 制约林西县发展因素
    4.1 导致林西县贫困的主要因素
        4.1.1 特殊的地理位置
        4.1.2 特殊的自然环境
        4.1.3 矿产资源开发难度大
    4.2 其他导致林西县贫困的因素
        4.2.1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4.2.2 家庭额外性支出
        4.2.3 传统观念保守
        4.2.4 生活环境不堪
第5章 林西县脱贫思路
    5.1 林西县反贫的目标与关键
        5.1.1 确定反贫主导思想与目标
        5.1.2 脱贫的关键
    5.2 林西的脱贫基本思路
        5.2.1 结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开展帮扶项目
        5.2.2 改善林西县的农村卫生
        5.2.3 对于贫困地区采取分类考核再治理方案
        5.2.4 “因地制宜”采取以产业带动经济增长
        5.2.5 发展有规模的特色养殖与特色食品加工
        5.2.6 加强社会保障
        5.2.7 引导村民遏制“人情礼”风气
        5.2.8 改善机制培养与吸引人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秭归县调整县直卫生资源的比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D]. 曲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宜昌市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 方荀. 三峡大学, 2020(06)
  • [3]内蒙古燕山-太行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研究[D]. 张伟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4]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D]. 谭雪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D]. 周琎. 重庆大学, 2018(04)
  • [6]国际发展援助中的对口援助模式研究 ——基于中非卫生合作的分析[D]. 丁鸿.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2)
  • [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研究 ——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撤乡并镇为个案[D]. 黄梦男. 贵州民族大学, 2018(12)
  • [8]手足口病发病趋势预测及传播动力学模拟研究[D]. 刘建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9]扶贫治理的实践逻辑 ——场域视角下扶贫资源的传递与分配[D]. 杨亮承.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10]林西县贫困问题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D]. 孙博.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秭归县县域卫生资源调整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