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豆粕市场压力重重(论文文献综述)
刘浩[1](2021)在《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料比测算及区位差异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国家高度重视奶业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实施奶业振兴,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推进,奶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布局不断优化,2020年奶牛规模化比率达到67%,TMR普及率达到90%以上,奶业主产省原料奶产量占到全国的80%以上。然而,我国养殖积极性低,原料奶供给不足严重影响奶业持续健康发展,连续多年我国奶源自给率跌破70%,近十年奶牛存栏减少了15%,市场预警机制缺失,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需解决。测算规模牧场的奶料比,并探究奶料比区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对于优化奶牛养殖结构,缩小区域差距,完善我国原料奶定价机制,促进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国内外奶料比的研究现状,猪粮比、蛋料比的发展现状以及原料奶价格和饲料价格的进行了文献综述,利用670家规模牧场的面板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首先分析全国和五大奶业产区规模化牧场奶牛养殖饲料结构和成本构成情况,基于成本角度,确定玉米、豆粕、青贮玉米和苜蓿草的价格权重分别为27%、17%、30%、26%,不同奶业产区权重各异。其次,在分析玉米、大豆、玉米青贮以及苜蓿草的价格与原料奶价格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全国和五大奶业产区的奶料比模型,测算出其奶料比值,全国奶料比平均值为2.11,处于中水平奶料比(1.5—2.5)层次,五大奶业产区奶料比值具有明显差异,南方产区奶料比值最高,华北产区最低,都呈向好发展趋势。最后,分析判断了不同产区奶料比差异的原因,研究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奶料比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优质青贮玉米、苜蓿草等在重要饲草的种植面积,对农牧交错地带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加快形成我国饲草产业现代化体系,保证饲料有效供给,稳定养殖成本。第二,不断完善我国奶业市场监测体系,利用奶料比良好的价格和市场预测能力,构建基于奶料比的奶业市场预警机制,定期发布奶料比,给行业和市场提供参考。第三,多举措缩小奶料比区域差异,政策上,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打破省际贸易壁垒,促进资源跨区域调配;技术上,加强我国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建设,对生产要素及相关农产品产品区域流动性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南方产区要发展多种模式奶牛养殖,减少原料奶预期调配压力,促进区域奶业可持续发展。
柳直[2](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研究说明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陈元春[3](2020)在《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国力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相对的是,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反复的对中国进行指责,其中之一的理由就是中国具有不正当的贸易行为,并且要求对双边的贸易协定进行重新谈判。大豆作为我国主要进口的农产品,在加入WTO以来,进口量不断攀升,在贸易协定的谈判中有重要作用,重新对我国大豆贸易进行审视在谈判中有积极作用。本文站在全球大豆贸易的高度来分析中国的大豆贸易,在全球大豆贸易中中国进口了绝大多数的大豆,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等国生产了绝大多数的大豆,但是美国居于支配地位。这个支配地位不仅体现在种子,生产,贸易,加工等方面,更体现在金融,补贴,贸易规则的制定上。综合来看,这些体现了美国强大的实力,也体现了美国寻求更进一步支配地位的愿望。因此研究中国的大豆贸易离不开这个大的环境。本文首先对有关贸易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标准贸易模型,再到新贸易理论等,通过梳理可以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然后从种子,生产,加工,贸易和流通,消费对世界大豆及其产品进行了简单的刻画。最后运用劳伦斯指数,进口商品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GL指数,Bruekhart指数,HIT指数等指数对我国大豆的国际贸易进行了量化。研究表明,从种子,生产,加工,贸易等各个环节,我们不仅在国际没有优势,就是在国内优势也不十分明显;我国的大豆进口量逐年创新高。由于影响贸易的因素很多,并且分为可以量化和不可以量化的,本文在第四章运用面板数据对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研究认为,两个国家的GDP和人口数,人均大豆消费量,汇率,国内外的大豆价格差,距离对大豆的贸易有显着的影响,其中GDP对大豆贸易有正向影响,距离对大豆的贸易量成反比关系,汇率的回归结果是正值,说明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大豆的进口,通货膨胀率对大豆的贸易量有负向影响,中国大豆的市场价与美洲三国的价格差对大豆贸易的影响并不显着,人口对大豆贸易量的影响也是负值,人均大豆消费量是对大豆的贸易量有负向影响。不可以量化的因素对大豆的国际贸易也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究竟哪些因素有很重要的影响呢?这个要结合中国所处的贸易大环境说起,中国的贸易环境是处在以美国为首的国际体系下从事的国际贸易,美国的政策指向性对中国大豆的国际贸易有重要的影响,美国农业的政策目标是支配农产品的贸易,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合适的补贴和提高农场主的收入,增进社会的福利。因此本文后续的写作将按照这个指向性研究对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价格是经济的核心变量,价格的高低决定了资源的流向,这也是美国支配贸易的一种手段,因此第五章开展对大豆定价权的研究。本章创新性的提出如下公式:期货价格=市场价格+中间商平均利润+操纵利润+随机波动误差则:期货价格=市场价格*(1+中间商平均利润率)+操纵利润+随机波动误差我们在这里设定中间商的平均利润率是恒定的,约等于10%,因为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如果一个行业长期保持超额利润,那么不断的资本就会进入这个行业来获取超额利润,如果一个行业长期不能获得平均利润或者亏损,那么就会不断有厂商退出这个行业,最终这个行业的利润率一定是平均利润率。同时,农产品市场是近似完全竞争市场,大豆的市场价格是在近似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均衡价格,那么从理论上讲大豆的CBOT价格也应该是均衡的,这符合一般经济学规律。通过检验可以发现大豆CBOT期货价格存在操纵行为。同时本文又设计了期货-成本(双重)价格加成差和期货-市场价格差两个指标对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行为进行了判定。第六章分别对中美两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定,并且将中国主要大豆的省份运用DEA法进行分解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G)自改革开放以来呈下降趋势,美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G)以3-4年为周期进行增长。对中国各省大豆的管理无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各地相差极大。在对中美大豆农业支持政策研究的第七章,研究表明,中国对农业的整体支持没有超过中国承诺的WTO上限,但是已经非常的逼近上限;美国对大豆的支持自从2004年以来没有超过美国承诺的WTO上限;对大豆而言,中国政府对大豆提供的大量补贴对大豆产量的提高并不明显。第八章则研究了中国大豆贸易的福利效应,研究表明,大豆贸易的长期和短期的福利波动非常明显,但是总的福利是正向的。中国进口大豆总能给中国带来福利改善。本文整体研究表明,中国的大豆贸易是在以“二战”以来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下进行的,美国通过和中国签订贸易协定获得优势,又通过操弄定价权不仅长期获得了超额利润,而且大幅减少了补贴,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对中国来讲,应该在目前的这个框架下,结合大豆供给安全和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尽力参与具有定价权的期货市场交易;根据定价理论,据理力争最大化的运用WTO规则寻求最大的补贴额度,在国内则寻找效率最高的补贴数额;由于我国大豆进口的集中度很高,对供给风险也要做好相应的预判。
李亚茹[4](2018)在《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与定价 ——基于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最低收购价与临时收储政策连续实施多年,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价格调控机制面临国内外价格倒挂、进口量与库存量齐增、仓容压力巨大及种植结构失衡等困境。我国政府于2014年推出农产品价格形成与政府补贴相脱钩的价格机制改革,其核心是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即目标价格补贴与生产者补贴政策。目标价格补贴与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近5年,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农产品面积核实成本较高、难以调整种植结构及政府财政资金压力较大等困境。随着农产品市场化定价的形成,价格风险已成为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因素。农产品“保险+期货”主要包括“价格保险+期货”和“收入保险+期货”两种形式,作为保险与期货的跨界融合,既克服了农民难以进入期货、期权市场的困难,又弥补了农产品价格保险目标价格厘定困难和缺乏系统性价格风险转移机制的两大内生缺陷,其自推出之日起便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稳步扩大“保险+期货”模式。与目标价格补贴与生产者补贴政策相比,农产品“保险+期货”具有相似的运作机制,但国家财政资金压力相对较小,保险公司完善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可显着提高运行效率,且属于WTO绿箱政策,比较优势明显,故其在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中的政策定位值得探讨。尽管农产品“保险+期货”发展如火如荼,但现行试点方案采用“保险+场外看跌期权+场内期货”单一的运作模式,存在农户承担较大基差风险、保险公司“中介”地位尴尬与期货公司对冲压力较大等问题。鉴于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方案的现存问题,特别是基于方案设计与定价在“保险+期货”中的缺失及重要意义,本文尝试基于价格调控机制视角研究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与定价问题。本研究具体章节的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绪论。首先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接着初步界定了农产品价格保险、农产品收入保险、农产品“保险+期货”(包括“价格保险+期货”与“收入保险+期货”)、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及价格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而给出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主要研究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2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首先分别梳理和评述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价格调控政策、“保险+期货”及农业保险定价的相关文献,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然后阐述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产品风险管理、价格调控、“保险+期货”及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既引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又奠定了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章,农产品价格风险及“保险+期货”的引出。首先以玉米和鸡蛋为例,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周期性、季节性、地区差异性、金融化、集聚性与非对称性等特征;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四大类因素为供给、需求、政策与国际市场因素。其次,采用基于历史模拟、极值理论POT模型的Va R法,评估全国七大玉米主产区与六大鸡蛋主产区的价格波动风险,结果发现,玉米与鸡蛋价格波动风险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需分地区向农户提供价格风险保障。最后,通过梳理国内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的演进历程引出农产品“保险+期货”。农产品“保险+期货”作为保险与期货的跨界融合,既克服了农户难以进入期货、期权市场的困难,又弥补了价格保险的两大内生缺陷,比较优势明显,但仍面临基差风险、制度风险、违约风险与定价风险。尽管农产品价格风险是不可保风险,但保险人通过不断改进自身的技术条件能将不可保风险转化为可保风险,农产品“保险+期货”利用现有技术可将赔付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可行性强。第4章,中美农产品“保险+期货”的实践方案及比较借鉴。本章首先以育肥母牛风险保护保险(LRP)、生猪毛利润保险(LGM)为例,分析美国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的具体实践方案,得出有益于我国“价格保险+期货”方案设计的经验启示,如完善的再保险体系是推行农产品“保险+期货”的前提、较短的理赔款计算周期可有效保障农户实际损失等;以玉米(排除收货价格)收入保障保险(RP(HPH))与大豆(排除收货价)区域收入保障保险(ARP(HP))为例,介绍“收入保险+期货”实践方案,得出多种保险补贴政策分别是经营“收入保险+期货”的基础和前提等经验启示;以奶牛利润保障项目(MPP-Dairy)为例,介绍运用保险运作机制代替传统牲畜价格支持政策的实践,得出基于保险机制的价格支持政策,可显着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启示。其次,详细分析了国内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大连”方案、“北票与法库”方案、“桦川”方案及“重庆”方案四个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方案。尽管四个试点方案各具特色,但存在“保险+场外看跌期权+场内期货”三个环节的操作流程、交易所与期货公司占据主导地位及完全基于期货市场价格设计产品的共同特点;面临农户承担较大基差风险、保险公司“中介”地位尴尬及期货公司对冲风险压力大等问题。最后,从基本运作模式、参与主体、产品内容与市场环境四个方面比较中美农产品“保险+期货”的实践方案,得出我国需加大力度推进农产品期货与期权发展、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步伐、完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与重构“保险+期货”运行机制的启示。第5章,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的政策定位与总体方案。本章首先梳理了我国现行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的现状,发现其主要面临国内外价格倒挂、进口量与库存量齐增、仓容压力巨大、农产品种植结构难以调整与种植面积核实成本高等困境。其次,阐述了农产品“保险+期货”作用于价格调控机制的理论逻辑,即价格调控政策通过作用于调控对象以达到政策目标。若农产品“保险+期货”是一种价格调控政策,其调控对象包括国家、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及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故从国家、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相关企业四个方面分析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接着,通过比较农产品“保险+期货”与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得出其可作为大宗农产品传统价格支持政策的重要补充、现代价格补贴政策的替代与鲜活农产品调控目录制度重要工具的政策定位。最后,从运行机制、方案设计与农产品适用范围三个方面,初步构建我国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总体方案。即从运行机制方面,中央财政给予资金补贴、财政部与农业农村部主导、银保监会监督指导、商业保险公司运作、期货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农业农村部与银保监会牵头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再保险管理机构提供再保险。从方案设计方面,坚持可复制、可持续与简单易懂的原则;短期方案仍采用与现有试点相似的三个环节的运作模式;长期方案采用两个环节的运作模式。从农产品适用规则与范围方面,本文研究认为养殖业适用于“价格保险+期货”方案,种植业适用于“收入保险+期货”方案;具体而言,农产品“保险+期货”适用于稻谷、小麦、棉花、玉米、大豆、鸡蛋等农产品。第6章,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与定价。本章设计的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方案仍采用与现有试点类似的三环节模式,但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与现有模式不同,此方案具有显着降低农户基差风险与保险公司是风险承保主体两大特色。设计方案中农产品现货价格保险与场外看跌期权的本质是固定执行价格离散算术平均欧亚期权,本章主要运用期权定价模型厘定其费率。农产品价格波动呈现出明显的随机波动与跳跃特征,故采用随机波动率跳跃扩散Bates模型拟合其价格波动路径。首先,运用基于M-H算法的贝叶斯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模拟(MCMC)方法估计Bates模型的参数;其次,运用方差减少技术的Monte Carlo方法模拟农产品价格波动路径,最后,基于固定执行价格离散算术平均欧式亚式期权定价公式计算得出保费。本文选取河南、山东、河北、江苏、湖北、四川六大鸡蛋主产区价格数据厘定鸡蛋“价格保险+期货”方案的费率,实证结果发现:基于期货市场价格的鸡蛋价格保险不能满足养殖户价格下跌风险保障的需求;基于现货市场为农户提供价格保险,运用场外看跌期权为保险公司提供的再保险保障非常有限,远不能满足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的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保险公司分散极端风险的需要;设计的鸡蛋“价格保险+期货”方案中保险公司承担的场外期权对冲风险较之现行“价格保险+期货”试点,有助于降低养殖户的基差风险。为确保期权定价法费率厘定结果的准确性,本章分别运用农业保险定价的参数法与非参数法厘定设计方案的费率。由实证结果可知,期权定价法的费率厘定结果均略高于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的费率厘定结果,但都小于0.01,可见,本文运用随机波动率跳跃扩散Bates模型厘定鸡蛋“价格保险+期货”方案的费率是可行的。第7章,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与定价。本章首先设计保险公司向农户提供的收入保险,且采用区域收入保险的形式,价格指数与产量指数分别是农产品省级现货价格与亩均产量;保险公司向期货公司购买分散部分价格风险的场外看跌期权产品;期货公司通过复制场内期权分散场外看跌期权的价格风险三个环节的基本运作模式。选取国内玉米七大主产区即河北、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与河南,进行“收入保险+期货”方案定价的实证研究。首先选择Weibull(3P)、Burr(4P)、Log-Logistic(3P)、Logistic、Lognormal(3P)、Normal与Gamma(3P)七类分布分别模拟玉米七大主产区的价格对数收益率与产量波动率数据,以K-S、A-D与卡方检验三类方法选取七大主产区价格与单产风险的合适分布。接着以欧式距离最小为选择标准,在五种Copula函数中选出最优相关函数。最后依据收入保险费率厘定公式计算保费。由费率厘定结果,我们发现同一保障水平下,不同地区的区域收入保险费率差异较大,全国玉米七大主产区费率高低的排序与各地区价格、产量风险的相关性并不直接相关;同一地区不同保障水平下,区域收入保险的费率差异较大。第8章,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出本文研究得出的七大基本结论,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尝试探讨了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的作用及政策定位。首次基于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面临的困境,分析农产品“保险+期货”作用于价格调控机制的理论逻辑,即价格调控政策通过作用于调控对象以达到政策目标。农产品“保险+期货”作为价格调控政策的调控对象包括国家、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及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故从国家、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及相关企业四个方面初步分析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的可能作用。通过比较农产品“保险+期货”与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初步得出其可作为大宗农产品传统价格支持政策的重要补充、现代价格补贴政策的替代与鲜活农产品调控目录制度重要工具的政策定位。第二,从运行机制、方案设计、农产品适用范围三个方面,初步构建我国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总体方案。即从运行机制来看,本文认为需由中央财政给予资金补贴、财政部与农业农村部主导、银保监会监督指导、商业保险公司运作、期货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农业农村部与银保监会牵头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再保险管理机构提供再保险。就方案设计而言,本文认为应坚持可复制、可持续与简单易懂的原则;短期方案可采用与现有试点相似的三个环节的运作模式,但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较现行试点方案有所改进;长期方案则采用两个环节(即保险公司提供农产品价格或收入保险,再保险机构向保险人提供相应的再保险方案)的运作模式。从农产品适用规则与范围来看,本文研究认为养殖业适用于“价格保险+期货”方案,种植业适用于“收入保险+期货”方案;具体而言,农产品“保险+期货”适用于稻谷、小麦、棉花、玉米、大豆、鸡蛋等农产品。第三,基于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地区差异的评估结果,尝试探讨分地区承保农产品的价格波动风险。本文分别采用基于历史模拟和极值理论POT模型的Va R法,评估全国七大玉米主产区与六大鸡蛋主产区的价格波动风险,结果发现,玉米与鸡蛋价格波动风险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需分地区向农户提供价格风险保障。故设计的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与“收入保险+期货”方案中价格保险与收入保险的农产品价格指数不再是现行试点方案的农产品期货价格,而是农产品的省级现货价格。省级现货价格与农户实际售卖价格的差异小于农产品期货价格与农户实际售卖价格的差异,可见,本文探讨的分地区承保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可显着降低农户承担的基差风险。第四,尝试运用期权定价法,厘定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方案的费率。本文初步设计的“基于现货市场的价格保险+对冲部分风险的场外期权+场内期货”的方案中,农产品现货价格保险与场外看跌期权的本质是固定执行价格离散算术平均欧亚期权,故尝试运用期权定价法厘定其费率。农产品价格波动呈现出明显的随机波动与跳跃特征,采用随机波动率跳跃扩散Bates模型拟合其价格波动路径。且分别运用农业保险定价的参数法与非参数法厘定设计方案的费率,以确保期权定价法费率厘定结果的准确性。由实证结果可知,期权定价法的费率厘定结果与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的费率厘定结果差异均较小,可见,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期权定价法是可行的。
马英辉[5](2018)在《中国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如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经历了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这些政策虽然保障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但对产业相关主体的利益造成了深远影响。为改变我国粮食价格倒挂的局面,自2014年开始针对大豆和棉花实施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该政策重点覆盖了相关品种的主产区。在目标价格实施期间,市场的价格导向作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农户的市场参与度显着增加。但不可否认,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显着影响着目标价格补贴的政策效果。因而,对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效果的认知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分析,更需要结合现实情况用一个清晰的逻辑将政策效果进行层层梳理,并利用农户和市场层面的数据加以测度、佐证,不仅有利于提高对目标价格实施效果的认识,而且对推进国家粮食政策的市场化改革、保障粮食安全、协调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农民家庭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正值目标价格三年试点结束,大豆和玉米将实施统一的补贴政策,需要在过去的实施经验中总结不足并明确未来的改革方向。本研究想要回答的问题如下:从农户层面看,大豆目标价格如何影响农户的种植行为,不同家庭特征的农户对该政策的认知有何不同?对农户的产量和收入是否有显着提升?考虑其他政策的影响时,政策效果又是如何?从市场层面看,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大豆价格形成机制产生怎样的影响,国内大豆市场与国际大豆市场、大豆产业链产供销环节、大豆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另外,政策的效率如何,试点区与非试点区主体福利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此基础上要素市场价格是否会因为供求关系变化受到影响,真正的增收效果有多大?综上问题,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如下:研究内容一: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考察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程度,着重分析政策的增产效应。从理论层面讨论政策如何影响农户的种植决策,进而改变了大豆的产量,并尝试分析对农户收入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对耕作可持续性造成的影响,同时与大豆临时收储政策的影响进行对比,从微观层面分析两种政策对农户种植决策影响的差异。并放松大豆种植户种植行为同质化的假定,进一步探讨农户差异对大豆目标价格的政策认知的影响。同时,利用微观入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增产效应。最后,考虑在相关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下,目标价格补贴的增产效应的变化。研究内容二:目标价格补贴对大豆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考察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下市场定价目标的实现程度。本章从大豆需求的差异性角度出发,对比不同来源、不同加工用途的大豆在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前后的需求量变化情况,并验证如下观点:第一,对大豆价格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前后国际大豆价格如何影响我国大豆价格?分析国产大豆价格与进口大豆价格的传导关系变化;第二,考察目标价格实施以来国内大豆价格变动对豆油、豆粕的价格传导机制;第三,分析在我国大豆市场的新格局下,我国的大豆期货市场是否发挥了大豆现货价格的“稳定器”功能。研究内容三: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经济福利分析本研究通过构建均衡移动模型来模拟目标价格变化对我国大豆市场均衡产生的效果,由于参数需要,测算了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的大豆供给反应弹性。最后通过模拟的方式分析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对政府财政支出和经济福利变化的影响。回答开放程度较高的市场下,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福利分配效率问题。研究内容四: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要素市场的影响在内容三的规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要素市场放入大豆均衡移动模型中,分析目标价格对我国大豆生产要素市场的“托市效应”,衡量政策对要素需求和要求价格的影响程度,进而利用要素需求量和要素价格的反应,以及不同类型种植户要素禀赋数量和结构,推算目标价格提高对拥有不同要素禀赋农户收入的影响,从而模拟政策的“收入效应”。得到如下结论:第一,目标价格对农户增产的作用有限,对大豆种植面积的乘数效应弱,目标价格更多以支持价格的形式影响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对农户种植面积的刺激呈现倒U型;第二,玉米临储政策因比价优势,抑制了大豆目标价格的增产效应;第三,目标价格补贴完善了价格形成机制,改变了过去进口价格接受者的地位,国产大豆在食用领域发挥出非转基因大豆独有的优势,国产大豆在油用市场也出现了差异化的需求特征;第四,在开放市场环境下,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经济效率不高,35.46%的政府支出成为无谓损失;第五,目标价格补贴对要素市场产生影响,补贴最终会提高土地租金等要素价格,导致约30%的政策漏出。从目标价格补贴的政策目标实现程度到福利分析,本文研究尝试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价格支持政策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和量化手段,具体来看,可能的创新如下:第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对大豆目标价格进行量化分析;第二,分析大豆产业时考虑大豆用途的差异性,将油用大豆需求和食用大豆需求加以区分;第三,分析生产环节时考虑政策试点区和非试点区的差异性,对两个地区生产者福利分类探讨;第四,利用大豆局部均衡模型对目标价格的政策效果进行模拟,并引入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Armington替代弹性,扩展Allen和Hicks的“两投入、一产出”模型以描述要素投入情况。
田聪颖[6](2018)在《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如世界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之后,进入了重要的调整关口期。大豆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先后经历了临储政策、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以及现行的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经验,为探索我国农产品补贴政策的发展方向与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那么,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作用效果究竟如何?是否完成了既定目标?如果政策效果存在偏差,那么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理解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向生产者补贴政策的变迁逻辑?这一变革是否具有合理性?对我国大豆补贴政策的选择和发展方向有哪些启示意义?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运用政策评估理论,构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评估框架,对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展开全过程评估,包括政策方案评估、执行过程评估、政策效果评估、政策回应性评估以及政策终结分析。具体来说,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研究内容一: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方案及执行过程评估。本部分研究开展政策目标分析、政策方案及执行过程评估,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在于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目标、政策方案及政策执行过程是否适当,以及是如何影响政策执行成败的。研究发现:(1)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具有多重目标,且多重目标之间存在内在矛盾;(2)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方案存在未建立部门间的有效协作机制、部分内容缺乏细节说明、补贴依据的选择未兼顾差异、政策流程中个别环节有所滞后、政策配套保障措施较少等问题;(3)试点地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目标价格水平未充分考虑大豆与玉米比价、豆农对补贴政策具体内容的认知度不高、局部地区“卖豆难”、市场价格采集环节的准确性难以保障、“补贴额的拨付”环节执行迟缓等问题,进而对政策效果产生了影响。研究内容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效果评估。本部分研究选取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两个主要政策目标开展政策效果评估:(1)基于完善大豆价格形成机制的视角,运用回归分析、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研究大豆价格形成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判断国内大豆产业链及国内外市场间的整合程度对回归结果进行佐证。研究发现:不同政策时期,大豆价格影响机制差异较大,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时期,国内大豆供需及国际大豆价格成为影响大豆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不同政策时期市场整合度进行比较,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回归结果。除此之外,运用多层市场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大豆市场主体利益的影响。(2)基于引导大豆生产,保障农民利益的视角,运用实证数学规划模型,模拟多种政策情景下农户种植行为。通过情景模拟,剔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以外的因素变化,得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大豆生产的促进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大豆补贴政策从临储政策调整为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并未很好起到促进大豆生产,保障农民种植利益的作用。研究内容三:豆农对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回应性评估。本部分研究意在掌握豆农对补贴政策直观的认知、描述和判断,了解豆农对政策的满意度,并进一步认识其政策需求与偏好。研究发现:豆农普遍都知晓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但对大豆目标价格水平及标准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对目标价格水平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补贴标准的满意度;在做出种植决策时多数农户不会参考目标价格水平,且超过一半的农户认为目标价格补贴对提升大豆种植积极性的作用不大。由此说明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落实到农户层面时,多数农户将其简化成了与种植面积挂钩的简单直补,由此也进一步弱化了政策效果。研究内容四:从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到大豆生产者补贴的政策变迁启示。本部分研究对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和生产者补贴的政策原理展开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探讨大豆直补方式从目标价格补贴向生产者补贴转变的现实逻辑,认为以大豆生产者补贴替代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具有一定合理性,然而也存在一些局限。根据对试点地区的实地调研情况,借助实证数学规划方法,得出的实证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上述观点。综合以上研究,本文认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出台符合时代背景,然而并未实现政策的既定目标,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评估结果来看,我国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多重政策目标之间具有内在的矛盾性;政策方案及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补贴力度及补贴方式对试点地区农户的激励作用有限;受补农户对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均不甚理想,这些因素均限制了补贴政策效应的发挥。而以大豆生产者补贴取代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虽具有一定合理性,然而也存在一些局限,对其效果不应过高估计。
王小小[7](2018)在《A公司运用期权期货工具管理市场风险研究 ——以豆粕市场为例》文中提出在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受到的影响也越大,而多数不确定因素都会通过市场价格波动反映出来。从2012年到现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的剧烈波动,许多企业包括大型国企央企和小规模的民营企业都在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中受到严重的创伤甚至倒下。这就是本论文要讨论的企业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如何规避和管理一项面临的重大风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本文以A公司为例,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农产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研究,探索国内涉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企业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综合分析A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风险以及A公司在过去市场风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通过上面的理论结合A公司的实际情况,重点运用期货市场对A公司原材料库存进行动态管理,运用期权工具对公司库存风险敞口进行套期保值风险对冲。最后还提出企业管理市场风险的实施保障,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提出建议和解决的思路,企业内部如果缺乏专业的金融人才和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配套,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只会放大企业的市场风险,企业外部如果没有完善和健全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外部环境,企业就没有安全和高效的对冲场所。现如今,运用期货和期权等高端金融工具进行市场风险的对冲和管理是必然趋势,企业要把防范风险变成实际的有效的行动。
严炯钧[8](2017)在《广东省2017年6月玉米、豆粕、进口鱼粉价格分析》文中指出农业部统计,全国400个监测县4月底生猪存栏综合信息:生猪存栏环比增长0.4%,同比下降1.4%;能繁母猪存栏环比持平,同比下降2.1%。资料显示,1-4月生猪存栏下降1.7%,但猪的出栏重量增加2.8%,所以全国猪肉产量增长。海关总署统计:4月进口玉米0.29万t,去年同期115.55万t;4月进口高粱34.13万t,去年同期63.23万t;4月进口大麦108.7万t,去年同期24.81
严炯钧[9](2014)在《广东省8月玉米、豆粕、进口鱼粉价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参考7月养殖、饲料生产和原料供求状况,仅对广东省8月玉米、豆粕、进口鱼粉价格作以下探讨。1玉米强势广东7月玉米价格坚挺,月内涨100元/t。业内人士介绍,东北平舱价上扬,广东码头库存下降,优质玉米缺货,价格发力上涨。统计资料显示(表1),7月份全国主要地区玉米价格上扬:黑龙江价格2 265~2 300元/t,高于上月同期的2 275元/t;吉林价格2 310~2 350元/t,高
严炯钧[10](2013)在《广东省8月玉米、豆粕、进口鱼粉价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州市施行《广州市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方案》,将通过认定和扶持建设100个标准化大中型养猪场打造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广州市农业局7月8日为首批34家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颁牌,预计年出栏肉猪36.6万头。据悉,广州市将实行农产品准入制度,养猪场领牌为实现准入迈出了第一步。据广州市饲料工作办公室统计,2013年上半年全市工业饲料总产量152.39万t,同比减产
二、吉林豆粕市场压力重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豆粕市场压力重重(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料比测算及区位差异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数据说明 |
1.5.1 调研样本 |
1.5.2 原料奶和饲料价格数据 |
1.6 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6.1 创新点 |
1.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五大产区奶业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饲料构成分析 |
2.1 五大奶业产区生产现状 |
2.1.1 五大奶业产区布局 |
2.1.2 奶业生产现状 |
2.2 规模化牧场饲料结构分析 |
2.2.1 全国奶牛养殖饲料结构情况 |
2.2.2 不同产区奶牛养殖饲料结构分析 |
2.3 规模化牧场成本构成分析 |
2.3.1 全国奶牛养殖成本构成分析 |
2.3.2 不同产区奶牛养殖成本构成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原料奶价格与主要饲料价格的关系分析 |
3.1 原料奶与主要饲料价格概况 |
3.1.1 原料奶价格分析 |
3.1.2 主要饲料价格分析 |
3.2 研究方法 |
3.2.1 协整模型设定 |
3.2.2 单位根检验 |
3.2.3 协整检验 |
3.2.4 Granger因果检验 |
3.3 实证结果 |
3.3.1 样本与数据说明 |
3.3.2 单位根检验结果 |
3.3.3 协整检验结果 |
3.3.4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料比模型构建与测算 |
4.1 奶料比定义及模型 |
4.1.1 奶料比概念 |
4.1.2 奶料比模型 |
4.2 奶料比模型的构建 |
4.2.1 奶料比中饲料的选取 |
4.2.2 玉米、豆粕、青贮玉米、苜蓿草的成本权重确定 |
4.2.3 奶料比模型的构建 |
4.3 奶料比测算 |
4.3.1 全国层面奶料比测算 |
4.3.2 不同产区奶料比测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奶料比的区位差异原因分析 |
5.1 自然资源禀赋的制约 |
5.2 人文资源因素 |
5.3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
5.4 技术因素 |
5.5 区域发展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五大奶业产区饲料权重具有明显差异 |
6.1.2 近年来我国奶料比表现为中水平奶料比 |
6.1.3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更有利于提高养殖收益 |
6.2 对策建议 |
6.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优质饲草产业 |
6.2.2 以奶料比为基础,构建原料奶预警机制 |
6.2.3 多措并举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全产业链健康稳定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
一、“旅大”简介 |
二、苏军进驻旅大 |
三、中共建党建政 |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
一、创建与整理 |
二、成效与不足 |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
二、货币“贴帖”过程 |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
一、改革的背景 |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
结语 |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
(一) 经济层面 |
(二) 经济之外层面 |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 国际贸易的概念 |
二 国内研究概况 |
三 国外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二 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图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可能的创新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一章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 |
一 绝对优势理论 |
二 比较优势理论 |
第二节 新古典贸易理论 |
一 要素禀赋理论 |
二 里昂惕夫悖论 |
三 HOV模型 |
第三节 引力模型及其应用 |
一 引力模型 |
二 引力模型实证应用的定理 |
第四节 贸易措施 |
一 关税 |
二 区域贸易协定 |
三 出口补贴和进口配额 |
第五节 标准贸易模型 |
第六节 新贸易理论 |
一 产业内贸易理论 |
二 相互倾销理论 |
三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
第二章 世界大豆概况 |
第一节 生产 |
第二节 加工 |
第三节 贸易和流通 |
第四节 消费 |
第三章 中国大豆的国际贸易结构 |
第一节 进口商品结构分析 |
第二节 进口商品结构相关指数分析 |
一 结构变化指数 |
二 进口集中度指数 |
三 产品分散度指数 |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相关指数分析 |
一 Bruelhart指数 |
二 HIT指数 |
第四章 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主要大豆生产国概况分析 |
一 巴西农业概况 |
二 美国农业概况 |
三 中国农业概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和数据来源 |
一 万有引力模型 |
二 中国大豆进口影响因素分析 |
三 实证分析 |
第五章 大豆定价权研究 |
第一节 定价的方法 |
第二节 中美大豆价格关系研究 |
第三节 大豆期货价格与成本的关系 |
一 美国大豆价格分析 |
二 中国大豆价格分析 |
三 中美大豆价格比较 |
第四节 大豆期货市场操纵研究 |
第五节 大豆期货价格的几个特点 |
第六章 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
第一节 中美大豆生产概述 |
第二节 理论模型和数据来源 |
一 理论模型 |
二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一 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
二 美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中国大豆主产省(区市)研究 |
一 理论模型 |
二 数据来源 |
三 实证分析 |
第七章 中美大豆补贴对贸易的影响 |
第一节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演变 |
第二节 《农业协定》 |
第三节 中国加入WTO时承诺 |
一 对农业的承诺 |
二 对农业支持措施的承诺 |
第四节 中国补贴的测算 |
一 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
二 农业“黄箱”补贴的测算 |
三 农业的单项补贴值和总补贴值 |
第五节 美国大豆补贴分析 |
第六节 中国对大豆的补贴是否提高了产量 |
一 模型和数据来源 |
二 大豆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七节 实证分析 |
第八章 大豆贸易的福利分析 |
第一节 理论模型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进口大豆的弹性值估计 |
第三节 大豆进口福利的长短期分析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与定价 ——基于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相关概念 |
1.2.2 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的相关概念 |
1.2.3 农产品价格风险及其管理的相关概念 |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 |
1.4.1 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 |
1.4.2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
1.4.3 随机模拟与仿真研究相结合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与价格调控政策的相关文献 |
2.1.2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相关文献 |
2.1.3 农业保险定价的相关文献 |
2.1.4 国内外研究简评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蛛网理论 |
2.2.2 农产品风险管理与价格调控的相关理论 |
2.2.3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相关理论 |
2.2.4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农产品价格风险及“保险+期货”的引出 |
3.1 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
3.1.1 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特征 |
3.1.2 农产品价格风险的影响因素 |
3.2 农产品价格风险地区差异的VaR度量:以玉米和鸡蛋为例 |
3.2.1 农产品价格风险评估模型:历史模拟法与极值理论POT模型 |
3.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3.2.3 农产品价格风险地区差异评估的结果与分析 |
3.3 中国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的演进 |
3.3.1 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农产品期货(1990) |
3.3.2 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农产品价格保险(2011) |
3.3.3 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农产品期权(2013) |
3.3.4 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农产品“保险+期货”(2015) |
3.4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引出:比较优势及可行性 |
3.4.1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优势:与期货、期权及价格保险的比较 |
3.4.2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可行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中美农产品“保险+期货”的实践方案及比较借鉴 |
4.1 美国农产品“保险+期货”实践方案及启示 |
4.1.1 牲畜“价格保险+期货”的实践方案及启示 |
4.1.2 农作物“收入保险+期货”的实践方案及启示 |
4.1.3 牲畜利润保障项目(MPP)的实践方案及启示 |
4.2 中国农产品“保险+期货”的试点方案与问题 |
4.2.1 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实践:“大连”方案 |
4.2.2 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实践:“北票与法库”方案 |
4.2.3 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实践:“桦川”方案 |
4.2.4 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实践:“重庆”方案 |
4.2.5 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方案的共同点与问题 |
4.3 农产品“保险+期货”实践方案的中美比较及借鉴 |
4.3.1 中美农产品“保险+期货”实践方案的比较分析 |
4.3.2 农产品“保险+期货”实践方案中美比较的启示借鉴 |
4.4 本章小结 |
5.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的政策定位与总体方案 |
5.1 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的现状及困境 |
5.1.1 中国现行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概况 |
5.1.2 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的实施现状 |
5.1.3 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面临的主要困境 |
5.2 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的作用分析 |
5.2.1 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作用的理论逻辑 |
5.2.2 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
5.3 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的政策定位 |
5.3.1 作为大宗农产品传统价格支持政策的重要补充 |
5.3.2 作为大宗农产品现代价格补贴政策的替代 |
5.3.3 作为鲜活农产品调控目录制度的重要工具 |
5.4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总体方案 |
5.4.1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运行机制 |
5.4.2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短期与长期方案 |
5.4.3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种植、养殖业适用规则及范围 |
5.5 本章小结 |
6.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与定价 |
6.1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 |
6.1.1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方案设计的运作模式 |
6.1.2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方案设计的特色 |
6.2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的期权定价方法 |
6.2.1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期权定价模型的选择:随机波动率跳跃扩散模型 |
6.2.2 随机波动率跳跃扩散Bates模型 |
6.2.3 随机波动率跳跃扩散Bates模型的参数估计:MCMC法 |
6.2.4 方差减少技术的Monte Carlo模拟定价 |
6.3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期权定价法的实证研究:以鸡蛋为例 |
6.3.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6.3.2 随机波动率跳跃扩散Bates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
6.3.3 鸡蛋“价格保险+期货”方案的核心内容 |
6.3.4 鸡蛋“价格保险+期货”的定价结果与分析 |
6.4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期权定价法的稳健性检验:基于参数法与非参数法 |
6.4.1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定价的参数法:基于GARCH类模型 |
6.4.2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定价的非参数法:核密度估计 |
6.4.3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三类定价方法的比较 |
6.5 本章小结 |
7.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与定价 |
7.1 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 |
7.1.1 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的基本运作模式 |
7.1.2 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 |
7.1.3 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方案设计的特色 |
7.2 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的定价模型 |
7.2.1 农产品价格与单产风险相关性测度的Copula函数 |
7.2.2 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的费率测算过程 |
7.3 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定价的实证研究:以玉米为例 |
7.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7.3.2 玉米单产与价格风险分布模型的选择 |
7.3.3 玉米单产与价格风险联合分布的选择 |
7.3.4 玉米“收入保险+期货”的定价结果与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5)中国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
导论 1.1 |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
研究目标与概念界定 1.3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1.5 |
使用数据的简要介绍 1.6 |
技术路线 第二章 |
目标价格与相关支持政策效应研究综述 2.1 |
国外目标价格类政策的研究述评 2.2 |
国内农业生产支持政策的相关研究述评 2.3 |
国内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相关研究评述 2.4 |
文献评述 第三章 |
大豆产业发展与生产支持政策演变 3.1 |
我国及世界大豆生产情况分析 3.2 |
国内外大豆消费变化情况分析 3.3 |
我国大豆贸易情况分析 3.4 |
国内外大豆供求平衡与市场价格 3.5 |
我国大豆生产成本与竞争力分析 3.6 |
我国大豆生产相关支持政策的演变 3.7 |
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的政策梳理 3.8 |
本章小结 第四章 |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4.1 |
目标价格对农户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4.2 |
不同类型农户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
目标价格补贴增产效应的实证分析 4.4 |
相关价格支持政策对目标价格增产效应的抑制作用分析 4.5 |
本章小结 第五章 |
目标价格补贴时期大豆价格形成机制的分析 5.1 |
本章研究的问题 5.2 |
目标价格实施前后国产大豆价格与进口大豆价格传导 5.3 |
目标价格实施前后油用大豆产业链价格传导的差异 5.4 |
目标价格实施前后国内大豆期现货价格关系 5.5 |
目标价格期间价格形成机制变化的新解释 5.6 |
本章小结 第六章 |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福利分析 6.1 |
本章研究的问题 6.2 |
理论分析 6.3 |
模型构建 6.4 |
参数设置 6.5 |
模拟分析 6.6 |
本章小结 第七章 |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要素市场的影响 7.1 |
本章研究的问题 7.2 |
模型构建 7.3 |
参数设置 7.4 |
模拟分析 7.5 |
种植者要素收入的进一步讨论 7.6 |
本章小结 第八章 |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
全文的研究结论 8.2 |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
村干部调查问卷 附录2 |
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3 |
相关表格 附录4 |
三要素替代关系推导 致谢 作者简介 |
(6)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介绍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评估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评估的理论框架 |
2.2 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局部均衡分析 |
2.3 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效应的经济学探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概述 |
3.1 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概念解释 |
3.2 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历程 |
3.3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国际做法及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方案及执行过程评估 |
4.1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目标分析 |
4.2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方案评估 |
4.3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执行过程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效果评估——基于完善大豆价格形成机制的视角 |
5.1 问题的引出 |
5.2 我国大豆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
5.3 大豆临时收储时期的市场价格扭曲:表现及成因 |
5.4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大豆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 |
5.5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大豆市场主体利益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效果评估——基于引导大豆生产、保障农民利益的视角 |
6.1 问题的引出 |
6.2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大豆生产及农民收益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豆农对政策的回应性:认知与满意度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样本农户对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认知及评价情况 |
7.3 农户种植大豆意愿及动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从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到生产者补贴:政策变迁的启示 |
8.1 问题的提出 |
8.2 大豆生产者补贴与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效果的经济学原理比较 |
8.3 从大豆目标价格到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变迁的现实逻辑 |
8.4 从大豆目标价格到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效果的实证检验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
9.1 主要结论 |
9.2 政策含义 |
9.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省级访谈问卷 |
附录二 县级访谈问卷 |
附录三 大豆流通、加工主体访谈问卷 |
附录四 大豆种植户调研问卷 |
后记与致谢 |
作者简介 |
(7)A公司运用期权期货工具管理市场风险研究 ——以豆粕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回顾 |
2.1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
2.2 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管理理论 |
2.2.1 期货市场功能理论 |
2.2.2 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 |
2.2.3 套期保值的基本原则 |
2.3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理论 |
2.3.1 期货价格的形成机制 |
2.3.2 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价格发现功能 |
2.3.3 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价格平抑功能 |
2.4 企业风险管理和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理论文献回顾 |
2.4.1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文献综述 |
2.4.2 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理论文献综述 |
第3章 农产品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以及行业应用现状 |
3.1 农产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
3.2 农产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现状 |
3.2.1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 |
3.2.2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有效性分析 |
3.2.3 农产品期权市场的发展现状 |
3.3 饲料行业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
3.3.1 饲料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2 饲料企业应用衍生品工具套期保值的现状分析 |
第4章 A公司现状与问题以及豆粕市场概述 |
4.1 A公司简介和发展历程 |
4.1.1 A公司简介 |
4.1.2 A公司的发展历程 |
4.2 A公司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采购模式单一 |
4.2.2 缺乏有效的套期保值操作策略 |
4.2.3 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
4.3 豆粕市场概况和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
4.3.1 豆粕市场概况 |
4.3.2 影响豆粕价格的因素 |
4.3.3 目前国内豆粕市场供需分析 |
第5章 A公司运用期权期货工具管理市场风险的方案设计 |
5.1 A公司运用豆粕期货合约进行库存采购管理 |
5.1.1 豆粕期货合约介绍 |
5.1.2 豆粕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相关性分析 |
5.1.3 运用豆粕期货合约进行动态库存管理 |
5.1.4 运用基差原理降低采购成本,改变单一采购模式 |
5.2 A公司运用期权进行风险敞口管理 |
5.2.1 期权基本交易策略 |
5.2.2 期权对冲风险方案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A公司实现市场风险对冲的实施保障 |
6.1 企业外部的实施保障 |
6.1.1 衍生品市场的制度完善 |
6.1.2 衍生品市场的流动性保障 |
6.1.3 期货合约交割制度的完善 |
6.2 企业内部层面的实施保障 |
6.2.1 建立套期保值管理制度和完善组织结构 |
6.2.2 公司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
6.2.3 优秀管理人才和金融专业人才的储备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局限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8)广东省2017年6月玉米、豆粕、进口鱼粉价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振荡回落 |
1.1 东北产区政策性补贴谢幕 |
1.2 千万t政策粮上市 |
1.3 市场缺粮 |
1.4 价格将逐渐回落 |
1.5 广东到货成本高 |
1.6 广东到货量少 |
1.7 南北博弈 |
2 豆粕低位徘徊 |
2.1 4月进口大豆802万t |
2.2 全球大豆产量、期末库存继续增长 |
2.3 进口量施压市场 |
2.4 广东生猪养殖逐渐走出低谷 |
2.5 广东地区油脂厂积极预售规避压力 |
3 进口鱼粉缓步下行 |
3.1 秘鲁中北部渔区捕捞活动顺利 |
3.2 秘鲁市场鱼粉跌价纳客 |
3.3 1-4月进口鱼粉到货49万t |
3.4 国内主要港口进口鱼粉库存高 |
3.5 粤西对虾养殖开局不利 |
3.6 广东市场前景黯淡 |
(9)广东省8月玉米、豆粕、进口鱼粉价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强势 |
1.1 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有补贴政策 |
1.2 华北粮源短缺 |
1.3 广东临时存储进口玉米售馨 |
1.4 南北价格同步上涨 |
1.5 广东码头玉米库存量大幅减少 |
1.6 广东进口高粱货源充足 |
1.7 退运125.2万t含MIR162转基因成分的进口玉米 |
2 豆粕偏弱 |
2.1 6月进口大豆638万t |
2.2 豆粕市场困境重重 |
2.3 广东进口大豆库存逐渐解压 |
2.4 植物蛋白原料紧缺, 豆粕需求或可增加 |
2.5 临时存储大豆竞价销售成交清淡 |
2.6 美国新作大豆动态是市场风向标 |
3 进口鱼粉高位 |
3.1 秘鲁中北部渔区将难以完成本捕季配额 |
3.2 秘鲁市场价格坚挺 |
3.3 进口鱼粉“藏粮于民” |
3.4“威马逊”吹走广东市场“旺气” |
3.5 进口鱼粉后涨无力 |
(10)广东省8月玉米、豆粕、进口鱼粉价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稳中偏强 |
1.1 2013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提高 |
1.2吉林省2013年首次省级储备粮竞价交易会成交13.09万t玉米 |
1.3 500万t国家临时存储玉米移库入关 |
1.4市面玉米开始紧缺 |
1.5玉米库存充足 |
1.6广东码头玉米库存量下降 |
1.7散装玉米南北同涨, 产销区顺价 |
1.8广东地区集装箱玉米价格稳定 |
1.9 1-6月进口玉米减少36.7% |
2豆粕弱势振荡 |
2.1 6月份进口大豆693万t, 为单月最高纪录 |
2.2广东地区7月份大豆压榨量稳定 |
2.3广东地区油脂厂积极应对库存 |
2.4美国新作大豆好于预期 |
2.5豆粕近无忧远有虑 |
2.6国际大豆期价相对平稳 |
3进口鱼粉稳中趋跌 |
3.1秘鲁南部渔区捕季延长60 d |
3.2秘鲁中北部渔区将按时结束捕季 |
3.3秘鲁市场压力重重 |
3.4广东早造虾成活率低 |
3.5广东贸易商亏损滞销 |
3.6我国1-6月进口鱼粉减少27.2% |
3.7国内主要港口进口鱼粉库存量下降 |
四、吉林豆粕市场压力重重(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料比测算及区位差异原因分析[D]. 刘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3]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陈元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与定价 ——基于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D]. 李亚茹.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2)
- [5]中国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D]. 马英辉.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6]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评估研究[D]. 田聪颖.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7]A公司运用期权期货工具管理市场风险研究 ——以豆粕市场为例[D]. 王小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04)
- [8]广东省2017年6月玉米、豆粕、进口鱼粉价格分析[J]. 严炯钧. 饲料广角, 2017(06)
- [9]广东省8月玉米、豆粕、进口鱼粉价格分析[J]. 严炯钧. 饲料广角, 2014(15)
- [10]广东省8月玉米、豆粕、进口鱼粉价格分析[J]. 严炯钧. 饲料广角, 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