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利战略:企业腾飞的翅膀(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艳[1](2019)在《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研究》文中提出作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生要素,技术创新不仅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表现,更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引发产业革命的重要内核,在新技术革命时期,尤其如此。虽然技术创新的主要参与和推动力量是企业等市场主体,但创新的持续推进离不开必要的国家干预。历次工业革命无不彰显国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干预色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则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核心竞争力之争。2018年备受关注的中美经贸摩擦不仅仅是单纯的国际经贸摩擦,更是两国之间创新能力的博弈;不仅是技术之战,更是法律之战。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亦表明,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企业技术创新和政府作用都是构建一国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创新与有力保障。创新必需的良好法治、竞争、文化等营商环境的营造不仅是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重要目的,更是其干预的重要表现。经济法作为促进和保障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之法,对经济运行的介入和调节使命决定了其内含的国家干预本质。在众多法律制度领域,经济法在有效链接政府与市场、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中的重要规范与保障作用无可取代。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既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谦抑性干预,又是以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适度干预。经济法既能对技术创新行必要的促进、激励与保障作用,又能以其特有的规制功能引领技术创新朝向合理化方向发展,通过激励与规制双重维度的作用发挥,彰显其在创新驱动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促进法的本质。本文立足于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和我国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基于技术创新的生产力本质和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经济职能,在经济法视域下考察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问题,意图在经济法国家干预理念与制度保障下,正确界定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最优体制保障、最佳界限厘定等,在促进技术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的双重维度充分彰显经济法在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中的制度作为。这既是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必然因应,亦是经济法自身制度创新的应有之义。本文共有五章,沿着基础理论——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与论证逻辑进行展开。具体如下:第一章为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与经济法:理论与因应。该章试图建构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视域勾连。第一节首先从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的基本内涵展开,界定了本文研究范畴下的主要概念。本文的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涵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运营全链条的完整经济行为,国家对其干预建立在弥补或修复市场失灵、防范技术风险等基础之上。文中的国家干预并非广泛意义的国家干预,而是以政府等经济管理主体为主的政府干预行为,与政府干预具有概念统一性。这里的概念解读与限定意在与经济法视域下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基本研究语境与范畴保持一致。接着梳理了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回顾比较了不同阶段技术创新理论中相应国家干预元素的变迁,试图解构论文中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由来及演进。第二节重点梳理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不同理论分支,为论文研究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问题奠定直接理论基础。本节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与介绍主要从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不同维度进行分类,首先从激励、引领、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视角,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市场失灵理论和市场创造理论。根据传统的国家干预理论,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必要性主要源于该领域市场失灵的存在。技术创新因其明显的知识外溢性、高风险性等特征使其具有不同于一般市场失灵的特点与表现,决定了不同的国家干预需求。在对技术创新领域传统市场失灵理论梳理与阐述的基础上,论文接着对近年来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领域的“市场创造理论”进行了介评与分析,意在拓宽本文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理论支撑。市场创造理论对于技术创新领域的国家干预解读超出了一般意义上国家干预的诱因与范畴,将国家在新技术革命时期技术创新领域的相应超强规划与干预解读为弥补或修复市场失灵之外的市场创造的内容。这也是近年来在非主流经济学领域备受关注的全新观点,其在技术创新领域“企业家型国家”的角色定位的确反映了现代国家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无论该理论是否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国家干预的市场失灵理论,其对印证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不可或缺都有所裨益。其次从防范技术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干预视角,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风险社会理论和负责任创新理论,意在从规制与约束技术创新负面效应的角度,为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另一维度寻找理论支撑。现代社会充满了风险,其中技术创新尤其是新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的风险更加难以预估。技术创新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在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典型正外部性的同时,亦会因技术成果的滥用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经济秩序失范、危及经济安全等负外部性,甚至会挑战道德、伦理与法律等。国家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对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进行预防与消弭,敦促技术创新主体进行负责任创新。而无论是风险社会理论还是负责任创新理论,其实都暗含了必要的国家干预需求。而其中不当的国家干预与规制本身又可能成为新的风险源泉,因此必须将这种国家干预纳入法制的框架,以避免其干预在消弭市场失灵的同时,产生新的干预失败问题。这种需求就与经济法本身的国家干预本质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因此,论文最后介绍了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理论,为本文经济法语境下研究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问题建立自然的理论衔接。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本国经济运行之法,本身就具有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进行双重矫治与匡正的内在功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作为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必要组成部分,自然与经济法的国家干预理论具有天然契合性。论文分别从国内外经济法概念与代表性经济法国家干预理论的视角诠释该理论的主要内容。以上相关理论建立了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完整理论架构,也奠定了全文研究与论证的维度与基调。第三节针对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与经济法之间的因应重点着墨,亦是本文论证的重要铺垫,主要在于解决从经济法视域下审视与论证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必要性。技术创新会影响制度创新,推动其不断发展完善;而制度创新又进一步保障与规范技术创新。论文主要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为接下来论证技术创新与经济法之间的因应奠定基础。技术创新尤其是新技术革命直接推动经济法的发展,同时经济法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回应性品格也决定其回应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的必然性。经济法不仅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回应与调适、完善自身,更应以其必要的创新与发展,保障技术创新在安全、有效的制度环境中运行。论文主要从经济法的经济性和现代性特征、经济法促进发展之法的使命以及经济法之风险防范与规制法功能等三个方面论证经济法与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之间的必然回应关系。以上对经济法与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之间关系的论证再次夯实本文研究的范畴与语境。第二章为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现状。该部分是论文研究的实证逻辑起点,目的在于通过对我国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现状的分析,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瓶颈。第一节主要论述了我国技术创新体制发展的不同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我国技术创新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正在逐步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是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机制体制尚需完善、自主核心技术依然缺乏、距离创新型国家标准还有差距等,这些均制约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对相应国家干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节重点论述了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相关国家干预的现状,从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第一个维度展开。本节首先论述了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及经济法规制的正当性。促进技术创新几乎是所有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首要目的,也是国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体现,主要在于通过克服技术创新过程各环节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更好激励和促进技术创新与发展。在技术创新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扩散以及市场进入等不同阶段,存在的市场失灵及相应国家干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国家介入的程度与手段也应有所区别。经济法作为规范国家干预经济运行之法,理应通过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规范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保障作用。论文接着阐述了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相关政策及具体举措。主要梳理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科技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此处的国家干预政策主要表现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等顶层制度设计,也属于广义上的经济法律规范范畴。在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主要举措方面,论文分别从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的营商环境优化,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优化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激励,主导或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实践层面展开,意在说明及国家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积极作为。最后重点论述了促进技术创新领域的具体经济法律制度的现状。首先梳理了激励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专门法律制度安排与相关经济立法。在专门法律制度安排领域,本文主要列举了与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相关的具体法律,重点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新修订部分的“市场导向”亮点进行了详细解读。在相关经济法律制度部分,本文重点围绕激励技术创新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安排和维护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制度安排两个维度进行列举与介绍。前者主要体现为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领域的相关法律规范,后者则主要是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市场规制法律规范,主要在于呈现经济法在促进技术创新领域的制度保障现状和基本样貌。第三节重点从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防范维度呈现我国经济法在防范技术风险领域的立法及制度现状。首先是对防范技术风险国家干预及经济法规制的正当性分析,论文从技术风险的定义出发,介绍了技术风险的不同成因、危害与不同分类。本文的技术风险主要是指技术应用过程中结合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产生的外部风险或负外部性,并非指技术研发过程中因其不确定性产生的内部风险,该风险类型是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过程中着力规避的对象。接着再次重申经济法对其进行规制的正当性。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目前技术风险防范领域国家干预的政策及立法体现。由于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政策在所有技术创新政策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技术风险防范的政策内容异常薄弱,因此本部分与相关经济立法一并阐述与呈现。第三章为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困境,亦是本文的问题提出部分。该部分共分为三节,每一节呈现一个较为突出的困境或问题,为下文的针对性对策解决提供论证的对应框架。第一节从目前科技创新体制角度论述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困境。重点围绕现行体制下的主体同构与政策协调问题展开。体制是否顺畅直接关乎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效果,现行体制下的干预主体众多之累、协调沟通之困及政策弥合之惑均是制约干预效果与成本的重要因素,也是文章着力研究、探讨与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意在通过干预体制优化下主体的同构、政策的弥合等为解决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扫清主体不统一与干预效果掣肘之困。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创新驱动发展之基本要义,更是经济法与技术创新国家干预进行勾连的重要背景。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过程中,科技、经济等不同干预主体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甚至是深度融合必要且迫切。现有体制下,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国家干预主体涵盖了科技、经济等众多管理部门,看似国家对技术创新支持与鼓励的全面覆盖,但也会呈现出干预主体繁多、机构烦冗的困扰。在国家一贯主张并力促科技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背景下,当前科技与经济管理平行体制下的干预主体沟通、协调之困无疑会阻碍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步伐,这也是导致我国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重要原因。文章从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提出及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主体之间的协调与政策联动之困。第二节重点探讨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界限厘定之困。国家干预界限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学和经济法学研究中历久弥新的话题,由于二者之间的界限始终难以准确界定,因此在技术创新领域依然具有探讨与研究的必要。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方面,依然因干预越位、缺位并存对干预适度的把握造成困扰。在防范技术风险的相关干预领域,也存在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平衡难题。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国家干预越位或缺位其实就是干预失灵的问题,对其进行充分预警有利于尽可能减少干预失败造成的损失或成本,尤其在促进技术创新的举国体制下,过度的产业政策激励未必产生应有的效果。本节最后一部分以光伏和新能源领域的产业政策实施为例,探讨了目前对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失败的预警不足之困,为下文进一步思考相应的经济法矫治对策进行铺垫。第三节为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不足之困。本节是在第二章经济法制度现状基础上,进一步从促进技术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的双重维度探讨经济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目前虽然有关于促进和规制技术创新的经济法律制度,但是相关制度还很不完善,防范技术风险、新兴产业规制等领域亟需补缺。第四章为美国、日本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借鉴。本文重点选择美国和日本两个典型创新型国家作为蓝本,通过对两国不同科技经济发展和国家干预传统下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及其立法的介绍评价,为我国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体制保障、界限厘定及经济法律制度完善提供启示与借鉴。论文前两节分别围绕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创新及国家干预进行介评,分别梳理了两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国家干预及立法。美国虽然历来具有市场自由主义的悠久传统,对国家干预具有天然的排斥和反感,但是美国崛起与创新之路却始终伴随国家干预的影子,其在新技术革命时期的“企业家型国家”角色更为彰显,不同时期的科技政策与立法一直是其国家干预的体现和保障。美国自工业革命以来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协同共进下依靠技术创新的力量逐步实现其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虽然也属于资本主义创新型国家,并且和美国一样经历了早期经济复苏与发展过程中市场换技术的阶段,但是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之路却与较强的国家干预紧密相随,其一路发展过来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国家干预传统与我国比较相似。日本这种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广泛存在的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与经济改革与发展更加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第三节重点总结美国、日本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对我国的启示。首先,无论是倾向于市场自由的美国还是重产业政策的日本,在以技术创新为内核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均离不开不同程度的国家干预,而科学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是其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其次,美国和日本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家干预是以充分尊重市场为前提的适度干预,国家干预与市场自由相得益彰、游刃有余,所有相关干预手段和措施均是基于市场失灵修复或必要领域的市场塑造和引领。美国和日本均重视对政府干预失败的预警,为尽量减少政府失灵,美国一直秉承市场优先、经济自由的悠久传统,对国家干预保持一定的忌惮和谨慎;日本为汲取创新领域相关产业政策的失败,也在不断调整干预力度与模式。再次,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两国实现技术腾飞与经济跨越的重要保障。两国不仅高度重视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还注重对技术创新与发展过程中相应经济风险防范的立法规制,以保障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降低野蛮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道德、伦理风险与秩序失范。这些均对我国相应国家干预提供了有益启示与借鉴。第五章为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完善。本章为论文的对策篇,亦是论文着力追求的创新之处,论文针对前文提及的问题,在进行域外借鉴的基础上逐一进行完善。第一节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的干预体制优化,与前文提及的第一个突出问题相对应。论文认为,解决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体制之困的关键是应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管理体制的大部制改革,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科技与经济管理部门,使其具备从技术研发到投入市场、转化为产业的全链条技术创新管理与干预能力,避免因现行科技、经济管理体制相对分立下出现的干预低效问题。论文首先提出了科技与经济管理体制的大部制改革探索,介绍了大部制改革的含义及我国历次改革的概况,指出了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现实需求和地方科技与经济管理大部制改革的探索等改革的内在动力和改革的基础,同时分析了改革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了深度推进的具体措施等。由于大部制改革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在现行体制下关键是解决好现有干预主体以及相关干预政策之间的协调与联动问题,论文针对以上问题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现行体制下,尽量加强相关干预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建立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降低干预的沟通成本问题;加强政策实施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减少政策实施中的掣肘与低效问题。第二节为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边界的正确厘定。分别从应客观审视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之边界、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限度、预警及矫治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失灵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内容为对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之边界的客观审视。文章主要从坚守市场失灵弥补之边界,正视引领、塑造市场的超强干预之边界和探索技术风险防范之边界三方面展开。首先,技术创新是以企业等市场主体为主的自发行为,动力主要源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实现的需要,放松管制、减少干预是技术创新所需的最佳外部环境。产业革命与转型是技术创新的最终归宿,只有尊重市场规律的谦抑干预、适度干预,才能真正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其次,国家在基础研究和重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领域的超强引领与干预必不可少,意在发挥其“企业家型国家”角色,这也和我国建构型、过渡型的市场经济体制相契合。再次,在抑制、消弭、防范技术创新风险和保障经济安全领域,国家亦负有重要的干预责任,文章强调了对技术风险防范领域国家干预的强化与重视,不仅与前文的风险社会及负责任创新理论因应,又与文章促进技术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的双重经济法律制度设计进行呼应。第二部分为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限度。首先论述了技术创新领域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基本互动规则,接着阐述了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适度原则,该部分主要结合经济法国家适度干预原则进行论证。适度干预或需要干预其实是对国家干预界限的一种笼统却又相对灵活的表达,适度其实就是为了避免干预的越位或缺位问题。政府失灵的存在更需要国家在干预经济运行中始终保持谦抑的品格,以需要国家干预作为介入经济运行的边界标准。引领、主导型超强干预抑或以尊重市场为前提的谦抑、必要干预均以正确发挥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己任。本部分对适度干预的必要性、判定原则、判定标准及适度把握等进行了阐述。国家干预的界限与限度掌握不好,极易产生国家干预失败。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失败的预警及矫治。首先论述了国家干预失败的含义、原因及表现。在对一般意义上国家干预失灵进行界定与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技术创新领域对其表现进行阐述。国家干预失灵或政府失灵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回避但却难以有效解决与矫治的问题,技术创新领域亦是如此。本节最后一部分提出了相应的矫治方案。首先论述了公共选择学派关于政府失灵的一般矫治手段。但是无论是改革宪政、财政立宪还是引入公共部门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均非经济法视域下能够解决的问题。文章接着从立法、执法、司法及社会监督等方面简要论述了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失败的综合矫治对策。经济法视域下的矫治与匡正主要借助于经济法律制度的建构与完善,将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行为纳入经济法律制度框架本身即是一种矫治,也是经济法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双重矫治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文中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失灵的经济法矫治其实就是通过相应的经济法律制度设计将其干预行为纳入法制的框架,也为文章最后一节经济法律制度完善埋下伏笔。第三节为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完善,呼应论文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主要解决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制度完善问题。本节共有三部分内容,首先结合目前技术创新国家干预领域的政策与法律现状、困境,进一步强调了加强经济法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其实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既是广义的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其干预行为的一种规范与保障。接着呼应全文关于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基本维度,分别从促进技术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的双重维度展开对经济法律制度完善与创新的论述。前者主要论述了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度和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竞争法律制度的完善,更好发挥经济法在弥补市场失灵,促进、激励创新方面的作用;后者则从防范新技术发展下共享经济、金融科技、人工智能产业、基因技术应用等新业态、新经济相应风险维度,通过相应市场监管或规制法律制度的创新或完善,发挥经济法通过必要的国家干预以防范相应经济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作用。其中贯穿了国家干预过程中对鼓励创新与必要监管、创新主体私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兼顾、创新自由与国家安全等兼顾的综合平衡与考量,亦对新技术革命时期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元共治下的国家干预定位进行思考。结论部分再次重申关注与研究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重要性,并对未尽研究进行展望。要充分发挥经济法在促进、鼓励技术创新与有效防范、规制相应技术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合理厘定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界限,正确把握干预的限度,对干预失灵进行充分预警并进行相应的矫治,同时还应关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的干预体制优化与主体同构问题。只有遵循制度创新保障和决定技术创新的规律,对经济法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与完善,才能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和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负经济法促进发展之法的使命。
刘丽娟[2](2017)在《专利动机对专利商业化模式选择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技术性为主导的经济时代,网络技术、通讯等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竞争已经日渐凸显,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竞争,甚至已经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经济进步的脚步加快,带动了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专利技术含量与专利申请量大幅度提高,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专利申请动机不明确、专利商业化率低、专利商业化模式选择不对应等问题。总而言之,从我国企业的专利现状来看,专利商业化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在总结以往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动机行为理论为支撑,以阶段门为视角,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案例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专利动机对专利商业化模式选择的影响。综合来看,传统动机驱动下的专利商业化模式更多体现在对货币化利润的追求,而战略动机驱动下的专利商业化模式则更多体现在企业对于未来的战略规划,体现了非货币化价值。而在阶段发展过程中,专利商业化模式的选择更多体现在模糊前端和新产品开发阶段,最后产品上市阶段更多的是对专利商业化模式选择的体现。随着企业的发展,传统动机逐渐向着战略动机的方面发展。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动机并不是纯粹的单方面起着影响作用,在模糊前端阶段保护动机的影响为主,但并不能排除企业在规划着对外的防御,也存在着战略动机的影子;在战略动机驱动时,同时还会考虑到经济动机,企业利润等方面。企业在专利商业化的进程中,保护动机、经济动机与战略动机既相辅相成,在不同发展阶段又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并随着企业的发展,战略动机越发重要,最后结合案例与SPSS分析,进一步论证了专利动机对专利商业化模式选择的影响。文章在对以往专利动机和专利商业化研究的基础上,将专利商业化模式选择进行了阶段性划分,分三个阶段进行专利动机作用于专利商业化模式的影响分析,角度更新颖,并构建了整体的影响框架,对企业专利方面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但文章也存在局限性,没有从心理学角度运用实证方法直接进行研究;着重考虑专利动机的影响作用,没有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对于企业专利商业化模式的选择,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范式,不同的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的综合情况来确定自身的专利商业化模式;同时,成功的专利商业化模式可能不止是单纯的一种模式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一种为主,其他为辅下综合发展的结果,实际应用中情况各异要灵活选择。
周冬雪[3](2017)在《推动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沈阳具有近百年的工业发展历程,工业化基础雄厚,同时包袱也较重。沈阳市作为全国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其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推动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路径极具复杂性,以知识产权制度为研究视角,尤其是探讨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障新型工业化的全面创新改革发展路径,试图解决其滞后性和不适应等问题,也越发显得重要。文章在对新型工业化内涵及知识产权保障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知识产权立法、行政执法、司法保护和服务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结合推动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知识产权制度现状,梳理并分析了沈阳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借鉴国内外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知识产权促进制度的实践,提出了推进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知识产权制度保障相关建议。在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方面,提出了制定囊括促进企业创新创业、循环经济、两化融合等内容,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地方性法律法规;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方面,提出了建立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专利、商标、着作权等“多合一”的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在司法保护建设方面,提出构建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机制,完善司法纠纷解决机制,设立沈阳市知识产权仲裁院;在促进知识产权服务管理方面,提出了完善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制度、促进专利代理等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对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以事中事后监管取代准入审批等政策。总之,本文试图为促进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知识产权保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制度设计,弥补了以知识产权视角对沈阳新型工业化进行专题研究的空白。
刘正权,陈璐[4](2016)在《CTC创新发展战略——技术专利化 专利标准化 标准国际化》文中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技术与成果,技术标准化工作引领行业发展,而标准的国际化则提升国际话语权、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TC)自创立以来不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通过不断研发,形成的创新技术与成果经过申请专利获得保护,而专利技术再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实现技术的共享从而得到升华。CTC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发展思路的引导下,将创新技术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积极参与并主导国际、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制定,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姜德军[5](2015)在《W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半导体是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半导体产业是电子工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半导体行业具有发展速度快,竞争激烈的特点,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是每一个半导体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W半导体公司的发展性问题为出发点,以MBA所学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对W半导体公司以及半导体行业竞争对手的数据进行了收集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寻求适合W半导体公司的发展战略。首先,论文对半导体产业的宏环境进行分析,包括了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和全球化因素分析。接着在了解半导体行业发展特征、商业模式演进过程和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结合波特五力模型进行行业分析,总结出W半导体公司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然后,论文从研发能力、人力资源、财务状况、市场营销和产品结构等多个角度对W半导体公司的内部状况进行分析,概括出W半导体公司的优势和劣势。最后,运用SWOT分析法结合W半导体公司的企业愿景,提出以现有盈利项目带来的大量现金流为基础,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以“乐高”式组合模式来降低成本,占领更多市场,同时加强技术和专利储备,着手朝阳产业,发展新兴市场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实施战略的保障措施。
任莉,战晓冰,姚琳[6](2013)在《专利信息服务业的饕餮盛宴——中国专利信息年会诞生与发展》文中认为PIAC,2010年闪亮登场,从此开启了一个让专利事业腾飞的梦想;PIAC,经历了2010、2011、2012年成功举办的洗礼,2013年将更具特色;PIAC,凝聚着大家的努力创新,带着业界的认可、支持和赞誉,将再次书写传奇,敬请关注——2013年9月12~13日;创新的热情将继续燃烧,PIAC将继续演绎精彩……
王玉莉,高增涛[7](2012)在《创新型国家与国家专利战略之辩证解读》文中研究表明"创新型国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迅速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而"国家专利战略"则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向纵深层次发展提供了破解策略。国家专利战略与创新型国家战略二者相得益彰,相互包含、相互渗透,是一种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的关系。
胡超琼[8](2012)在《N公司专利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企业间竞争的核心已经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而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推动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专利战略对于技术创新成果扮演着产权安排的角色,使有技术创新的企业在一定的期限内享有一方市场的独占权,从而实现创新企业利益最大化。N公司作为全球闪存盘及移动存储领域产品与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其发明填补了中国在计算机领域核心发明空白。直面国内外相关企业的挑战和激烈竞争,公司该如何实施专利战略直接将影响公司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将专利转变成可持续性的专利收益目标的实现。论文采用了宏观环境分析、行业分析、SWOT分析以及战略选择等战略管理方法,分析了N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状况,归纳出了公司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在外部环境中面临的机会、威胁。根据战略分析结果,N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有利机会,实施进攻型专利战略,提高品牌影响力,培育企业的竞争力。论文为N公司制定了未来三年的专利战略目标,以及为达到该目标的专利战略实施措施和保障制度。本论文的研究为N公司未来三年的专利发展指明道路,并指导N公司进行内部资源分配和管理实施措施,对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同时,N公司作为国内专利领域的标杆企业,本论文对同行业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姚永晖,贾宏君[9](2010)在《关于加强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专利工作的思考》文中认为当前,CMMB技术体系初步建立、产品市场不断繁荣、业务类型不断丰富、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专利也已成为影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好专利工作将为CMMB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本文分析了CMMB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专利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广电行业实际做出了具体的思考。希望能够对相关部门出台具体措施有所裨益。
汪法频[10](2008)在《磨硬腾飞的“翅膀”》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群落中,那些奔跑不停一路领先者,无不有其制胜之"器":科技。凭借技术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依靠技术进步赢得市场主动权—科技,名副其实成为企业腾飞的"翅膀"。
二、专利战略:企业腾飞的翅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利战略:企业腾飞的翅膀(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与经济法:理论与因应 |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家干预的变迁 |
一、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概述 |
二、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 |
三、技术创新理论中国家干预的变迁 |
第二节 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主要理论 |
一、市场失灵理论与市场创造理论 |
二、风险社会理论与负责任创新理论 |
三、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理论 |
第三节 经济法与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因应 |
一、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影响及协同 |
二、经济法与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呼应 |
第二章 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及发展现状 |
一、我国科技创新的体制演变 |
二、我国技术创新取得的主要成就 |
三、我国技术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相关国家干预的现状 |
一、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及经济法规制的正当性 |
二、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相关政策及具体举措 |
三、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相关经济立法 |
第三节 我国防范技术风险相关国家干预的现状 |
一、防范技术风险国家干预及经济法规制的正当性分析 |
二、防范技术风险国家干预的相关政策及经济立法 |
第三章 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困境 |
第一节 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现行干预体制之困 |
一、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含义及意义 |
二、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干预主体协调之困 |
三、技术创新国家干预政策联动之困 |
第二节 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边界厘定之困 |
一、促进技术创新中的干预适度之困 |
二、防范技术风险中的监管平衡之困 |
三、对干预失败预警不足之困——以部分产业政策为例 |
第三节 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不足之困 |
一、促进技术创新的经济法律制度尚需完善 |
二、防范技术风险的经济法律制度明显不足 |
第四章 美国、日本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借鉴 |
第一节 美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介评 |
一、美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概况 |
二、美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小结 |
第二节 日本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介评 |
一、日本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概况 |
二、日本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小结 |
第三节 美、日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及立法的启示 |
一、技术创新与发展得益于良好的体制保障 |
二、技术创新中的政府与市场灵活互动、并行不悖 |
三、充分重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中的立法保障 |
第五章 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完善 |
第一节 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的体制优化 |
一、探索科技、经济管理的大部制改革 |
二、实现不同干预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与协调 |
三、加强现有体制下相关干预政策的协调与联动 |
第二节 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边界的正确厘定 |
一、客观审视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之边界 |
二、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限度 |
三、预警及矫治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失灵 |
第三节 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完善 |
一、强化经济法律制度完善的必要性 |
二、促进技术创新的经济法律制度完善 |
三、防范技术风险的经济法律制度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2)专利动机对专利商业化模式选择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动机行为理论 |
2.2 模糊前端理论 |
2.3 阶段门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专利动机分析 |
3.1 专利动机的分类 |
3.2 专利动机的主要表现 |
3.3 专利动机的演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专利商业化模式分析 |
4.1 专利商业化模式分类 |
4.2 专利商业化阶段划分 |
4.3 专利商业化阶段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专利动机的影响分析 |
5.1 模糊前端阶段的影响 |
5.2 产品开发阶段的影响 |
5.3 上市阶段的影响 |
5.4 影响框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案例与实证分析 |
6.1 华为公司简介 |
6.2 华为公司专利商业化实证分析 |
6.3 专利动机对华为专利商业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推动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论文的写作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新型工业化实施的知识产权理论概述 |
2.1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
2.2 实施新型工业化的知识产权战略背景 |
2.3 新型工业化与知识产权的联系 |
2.3.1 知识产权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核心要素 |
2.3.2 知识产权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源泉和动力 |
2.3.3 知识产权是有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基本保障 |
第3章 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知识产权保障制度现状 |
3.1 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知识产权保障制度取得的成就 |
3.1.1 沈阳市具备一定的政策法规基础 |
3.1.2 沈阳具备比较雄厚的创新资源和能力基础 |
3.1.3 沈阳市知识产权发展具备一定的人才基础 |
3.2 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知识产权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
3.2.1 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不完善 |
3.2.2 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效能不高 |
3.2.3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不严格 |
3.2.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不完善 |
第4章 国内外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知识产权制度分析 |
4.1 国内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知识产权制度分析 |
4.1.1 成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知识产权制度分析 |
4.1.2 南京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知识产权制度分析 |
4.2 国外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知识产权制度分析 |
4.2.1 美国工业化进程的知识产权制度分析 |
4.2.2 日本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知识产权制度分析 |
4.2.3 德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知识产权制度分析 |
第5章 完善推动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 |
5.1 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规规章政策体系 |
5.1.1 完善推进两化融合的知识产权相关政策制度 |
5.1.2 完善专利等知识产权领域的保障制度 |
5.1.3 建立和完善促进沈阳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
5.2 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 |
5.2.1 建立综合型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
5.2.2 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 |
5.3 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 |
5.3.1 完善知识产权司法纠纷解决机制 |
5.3.2 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 |
5.4 支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管理体系建设 |
5.4.1 建立鼓励知识产权创造的奖励机制 |
5.4.2 出台加强知识产权运用转化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规章 |
5.4.3 鼓励出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办法及实施细则 |
5.4.4 引导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CTC创新发展战略——技术专利化 专利标准化 标准国际化(论文提纲范文)
栉风沐雨60载改革创新铸辉煌 |
创新技术专利化推动成果产业化 |
专利技术标准化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
技术标准国际化助推业务全球化 |
(5)W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主要内容 |
1.2.3 技术线路图 |
1.3 全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1.1 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 |
2.1.2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
2.2 半导体行业研究现状 |
2.3 战略研究工具 |
2.2.1 PEST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矩阵 |
第三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宏观形势分析 |
3.1.1 政治环境(Political Factors) |
3.1.2 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
3.1.3 社会文化环境(Social cultural Factors) |
3.1.4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
3.1.5 全球化因素(global Factors) |
3.2 行业竞争分析 |
3.2.1 半导体行业发展特征分析 |
3.2.2 半导体行业价值链及商业模式 |
3.2.3 无晶圆半导体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2.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第四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W半导体公司简介 |
4.2 研发能力 |
4.2.1 技术能力分析 |
4.2.2 研发投入 |
4.3 人力资源 |
4.4 市场营销 |
4.5 财务指标 |
4.6 产品结构 |
4.6.1 移动及无线业务 |
4.6.2 存储业务 |
4.6.3 网络业务 |
4.6.4 其他业务 |
第五章 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 |
5.1 W半导体公司SWOT分析与备选战略 |
5.1.1 优势(Strengths) |
5.1.2 劣势(Weaknesses) |
5.1.3 机会(Opportunities) |
5.1.4 威胁(Threats) |
5.1.5 SWOT矩阵与备择战略 |
5.2 W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选择战略选择 |
5.2.1 W半导体公司战略目标 |
5.2.2 产品积木组合战略 |
5.2.3 开拓型专利战略 |
5.2.4 成本领先战略 |
5.2.5 产品创新战略 |
5.3 W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
5.3.1 组织结构调整 |
5.3.2 创新保障机制建设 |
5.3.3 加强研发管理 |
5.3.4 引入外包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专利信息服务业的饕餮盛宴——中国专利信息年会诞生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举办盛会促创新 |
三年跨越三大步 |
聚焦PIAC2013新特色 |
附1:中国专利信息年会部分参会嘉宾及演讲题目 |
1.2012年中国专利信息年会部分参会嘉宾及演讲题目 |
(7)创新型国家与国家专利战略之辩证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
二、国家专利战略的内涵 |
三、国家专利战略与创新型国家的关系 |
(一) 实施国家专利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 |
(二)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实施国家专利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
(8)N公司专利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 外部环境分析 |
2.1 闪存应用和移动存储行业背景 |
2.1.1 闪存应用和移动存储行业发展历程和市场预测 |
2.1.2 闪存应用及移动存储行业发展分析 |
2.2 宏观环境分析 |
2.3 行业环境分析 |
2.3.1 国内闪存发展状况 |
2.3.2 新进入者的威胁 |
2.3.3 竞争对手分析 |
2.3.4 供应商分析 |
2.3.5 客户分析 |
2.3.6 替代品威胁分析 |
2.3.7 闪存盘竞争市场分析 |
3 内部因素分析 |
3.1 企业概述 |
3.2 资源分析 |
3.3 能力分析 |
4 N公司专利战略方案制定 |
4.1 N公司优势(S)分析 |
4.2 N公司劣势(W)分析 |
4.3 N公司机会(O)分析 |
4.4 N公司威胁(T)分析 |
4.5 N公司SWOT分析 |
4.6 N公司专利战略目标制定 |
4.7 专利战略的选择 |
5 N公司专利战略实施和保障措施 |
5.1 N公司专利战略实施 |
5.1.1 构建专利申请体系 |
5.1.2 构建专利维护体系 |
5.1.3 构建专利运营体系 |
5.2 N公司专利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2.1 建立持续自主创新机制 |
5.2.2 完善企业专利预警机制 |
5.2.3 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 |
5.2.4 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关于加强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专利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CMMB产业发展现状 |
2 CMMB专利工作存在的问题 |
1. 对专利工作的认识有局限,创新环境建设和知识产权运作意识尚待加强 |
2. 缺乏有力的行业组织,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缺乏指导 |
3. 缺乏高效、规范的专利管理机构 |
4. 缺乏明确的知识产权政策 |
5. 对专利文献的利用未形成常规的机制 |
6.标准制定中的专利披露和信息保密制度需要落实和加强 |
7.科研项目中的专利工作力度小 |
8.专利战略缺位 |
9.专业人才缺乏 |
3思考及建议 |
1.明确CMMB专利工作的指导原则 |
2.尽快成立产业联盟 |
3.组建CMMB专利池 |
4.尽快出台CMMB知识产权政策 |
5. 定期开展专利检索和评估工作 |
6. 指导行业和企业建立健全专利披露和信息保密制度 |
7. 加大科研项目中的专利工作力度 |
8. 促进专利工作与标准化工作的有机结合 |
9. 加强广电高端复合人才的培养 |
4结束语 |
四、专利战略:企业腾飞的翅膀(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研究[D]. 张金艳.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2]专利动机对专利商业化模式选择的影响机理研究[D]. 刘丽娟. 广西科技大学, 2017(04)
- [3]推动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研究[D]. 周冬雪. 沈阳工业大学, 2017(08)
- [4]CTC创新发展战略——技术专利化 专利标准化 标准国际化[A]. 刘正权,陈璐. 《中国建材科技》金属复合材料专辑(2016年12月), 2016
- [5]W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姜德军. 东南大学, 2015(02)
- [6]专利信息服务业的饕餮盛宴——中国专利信息年会诞生与发展[J]. 任莉,战晓冰,姚琳.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3(07)
- [7]创新型国家与国家专利战略之辩证解读[J]. 王玉莉,高增涛. 中国经贸导刊, 2012(35)
- [8]N公司专利战略研究[D]. 胡超琼. 大连理工大学, 2012(S1)
- [9]关于加强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专利工作的思考[J]. 姚永晖,贾宏君.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0(10)
- [10]磨硬腾飞的“翅膀”[J]. 汪法频. 建筑, 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