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度“亚洲企业200强”(论文文献综述)
王兴[1](2016)在《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以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学科为例》文中认为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期刊编委被喻为国际学术期刊的“守门人”,在国际科研产出评价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CI期刊编委一方面扮演着学术话语权控制者的关键角色,决定着期刊文章的发表与否;另一方面,他们通常也是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精英,他们自身较高的科研产出能力也能为本校科研产出的提升直接贡献力量。因此这些编委人才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所大学的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SCI期刊编委可能是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产出质量、学科水平、国际学术话语权还与国外那些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差距的背景下,分析一所大学所拥有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本校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关系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化学、计算机、经济学三个学科中构建SCI期刊编委数据库,在这三个学科中分别选取1387所大学、1573所大学和984所大学,分别在三个学科中对这些大学拥有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这些大学的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h指数等科研产出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我们通过将大学编委数量按不同数据段进行分组统计,精确分析大学编委数量不同取值范围内其与大学科研产出关系的特点;通过分位数回归方法,详细刻画大学科研产出位于条件分布不同位置时,大学的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相关性的变动差异。同时,本研究就大学的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探究:我们在计算机学科中通过小样本的截面数据对假设的因果机制进行验证;在化学学科中选取时间序列数据,对大学的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我们也结合微观案例与部分编委的访谈结果对大学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此外,我们还分别在三个学科中聚焦于ARWU(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学科排名200强的大学,就这些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标志着这些大学学科水平的各个计量学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实证检验。文章的结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学科中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兼顾反映论文数量与质量的总被引频次、h指数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且相关性较高。三学科中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更加突出反映质量的篇均被引也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但是相关性较低。上述这些特点首先体现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结果里,同时,在分组统计分析结果以及分位数回归结果中也都有所印证。第二,分组统计分析、分位数回归分析详细刻画了化学、计算机、经济学三个学科中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二者的相关性,为我们展现了更多丰富信息。分组统计分析发现,三个学科中,大学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h指数的相关程度在编委数量的不同数据段中基本一致,但是与篇均被引的相关程度在编委数量的不同数据段中则并不相同。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除部分学科中的部分指标外,三个学科中大学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总体上呈现这样一种现象:当大学的科研产出指标位于条件分布的越高(低)分位点时,大学的编委数量对这些科研产出指标的影响系数也越大(小)。我们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讨论。第三,ARWU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学科排名200强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代表着这些大学学科水平的各计量学指标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然而相关程度又各不相同。三个学科中,编委数量与总被引频次、h指数,ARWU学科排名得分的相关性相对较高。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HiCi学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数量的相关性在三个学科中各有不同。而三个学科中,编委数量与篇均被引和高质量论文比的相关性较低。此外,分别在三个学科中进一步将200强大学分为1-100名与101-200名两组大学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分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上述未分组前的相关性特点基本一致。第四,化学学科中部分顶尖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两者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结合对部分化学顶尖期刊编委的访谈结果以及化学、计算机学科中的个案结果对大学的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作用机制进行剖析:从编委作为学术话语权掌控者影响大学科研产出的角度看,编委的话语权对于一所大学科研产出的影响尽管可能存在,但是影响可能较小。从学者基于自身较高的科研产出水平当选为编委的角度看,编委通常都具有较高的科研产出水平,一所大学科研产出的数量与质量越高,这里面所蕴含的编委数量越多的机率也应越大,相应地,编委基于自身较高的科研产出水平也能为本校贡献一定数量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因此大学的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在这一角度上可能互为因果关系。也即大学的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关系可能更多的是基于编委自身科研产出水平的高低这一作用机制,而受编委掌控学术话语权这一作用机制的影响要小。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有三点。第一,在化学、计算机、经济学三个学科中对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反映科研产出质量的篇均被引、h指数等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实证检验。以往的研究多是选取科研产出数量的指标或排名与编委数量进行相关分析,而篇均被引、h指数等指标则尚未涉及。第二,基于大样本,通过分组统计以及分位数回归方法在化学、计算机、经济学三个学科中对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细致刻画,在此三个学科中展现了二者关系的全貌。第三,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邮件访谈以及小样本案例验证等多种方法对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
陈昳[2](2014)在《中铁EY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基本建设设计施工领域里的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已进入全球500强,企业品牌价值也已进入世界500强,并成功在香港和内地整体上市,目前在全球建筑业最大承包商中位列第四,亚洲第一。而EY有限责任公司是总公司下属的勘察、设计、咨询大型企业。中铁EY公司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是落实股份公司和中铁EY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保持中铁EY公司竞争优势的现实需要;是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国际发展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中铁EY公司国际化经营现状优劣势的分析。笔者认为公司的经营范围及核心产品上,因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在更高层次上、更广领域里多元覆盖的产业格局。在区域目标市场上,因在2014开始全面开拓非洲市场,扩大亚洲地区的市场份额,大力开发拉美和大洋洲市场。从而形成“大海外”的经营布局,同时逐步完善和完成海外经营点的布局。最后为了保证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公司确定了以准确合理定位,再造国际经营流程;强化主业,产生整合效应,构建多元国际化经营格局;创新经营模式,实现业务升级;加快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步伐,强化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建立健全国际化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业务和项目管理水平;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为主的保障措施。
卢梅,孙莹莹,郑涛[3](2013)在《中国设计公司国际化水平研究——基于国际市场最大200家设计公司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期刊历年来关于国际市场最大200家设计公司的统计情况,分析国际工程设计市场近五年的变化趋势,并着重介绍入围ENR 200强的中国设计公司在国际工程设计市场的现状及发展情况。参考建筑企业国际化评价模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目前中国设计公司的国际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价,提出中国设计公司的综合能力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孙莹莹[4](2013)在《基于DB视角的中国承包商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研究》文中提出DB(Design-Build)设计-建造总承包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工程项目承发包模式。中国承包商在国际市场的总承包能力与国外大型承包商还存在较大差距,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承包商的咨询设计业务能力明显滞后于施工承包能力。因此,中国DB承包商在国际市场如何加强设计咨询业务水平,提升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这对于中国承包商在国际市场的集约型和效益型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论文对国际工程承包和咨询设计市场历年营业额发展趋势以及中国承包商在国际工程市场的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从全球、行业、地区、国别的角度分析了咨询设计市场和承包市场之间的关联性和因果关系;其次,论文运用GM(1,1)模型预测了国际工程市场未来5年的发展规模,结合DB总承包模式在国际工程市场的发展前景,论证了我国国际承包商大力发展咨询设计业务来增强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必要性;然后,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及问卷调研,得出了影响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主要因素,构建了承包商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评价模型进行定量评价;最后,论文分别从政府和企业层面针对性的提出了中国承包商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建设对策。论文对中国国际承包商评价和提升其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陈淑英,郦润华[5](2012)在《ENR2012工程设计双榜出炉 中国企业排名继续呈现上升势头》文中指出近日,《工程新闻记录》(ENR)正式发布2012年度《200强国际设计公司》和《全球150强设计公司》,中国设计企业在两大榜单上的排名有何新变化?本文结合ENR2007年~2012年的全球工程设计企业150强、国际工程设计企业200强排名进行分析,以剖析变化特点。
沈悦青[6](2011)在《基于文献计量学指标的世界一流学科遴选与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一流大学对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日前对全世界范围大学的学科发展水平进行国际比较的研究并不多,而揭示我国大学的学科水平,以及与世界一流大学各学科之间的差距是我国政府和高校必须直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学科的论文产出情况是学科水平的重要体现。20世纪80年年代以来,文献计量方法以其客观性和高效性被广泛应用于学科评价中,因此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计量学指标分析并解读我国学科的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本研究论述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现实意义和文献计量方法被广泛用于学科评价的事实,提出了采用文献计量指标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学进行学科评价的问题,进而分析了揭示我国主要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与世界一流水平差距的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收集和整理全世界1200余所大学发表国际论文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两项文献计量指标——论文总数和Q1论文比例(基于期刊影响因子而得)对世界大学在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经济学等13个学科的表现进行评价,不仅分析了国家层面和大学层面的学科表现,遴选出各个国家和大学的世界一流学科,还从学科角度进一步揭示出各学科的优势国家和学校,呈现出世界各国和世界大学的“一流学科分布图”。最后,提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若干政策建议。
李锋[7](2011)在《异质企业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新贸易理论放松了新贸易理论关于企业同质性的基本假定,把国际贸易理论关注的焦点从国家和产业转向企业,较好的解释了企业的内销、出口和对外投资等行为选择。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外贸发展方式并不理想。因此,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主题与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需求存在理想的契合点。论文以异质企业的行为选择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异质企业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和路径,并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从国内现有文献看,关于新新贸易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尚不多见,选择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献综述部分就新新贸易理论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理论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概述了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对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理论进行了梳理,发现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加工贸易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完善贸易战略等方面,以异质企业为视角进行的研究比较少,从微观层次分析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较为缺乏。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异质企业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分析部分重点研究了异质企业如何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在研究异质企业内涵与成因的基础上,阐释了异质出口企业和异质非出口企业如何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论文还设计了一个异质企业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简单模型,分析异质企业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异质企业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部分论证了异质企业在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通过对7041家北京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和非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的比较分析发现,无论是在企业规模还是在收益率等方面,出口企业明显优于非出口企业,但是只出口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具备异质性,存在“异质企业的悖论”,然而其通过自身转变缩小了差距,出口并内销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扩大企业规模过程中没有实现收益率的同时扩大。通过对2004-2009年中国出口200强企业、民营出口100强企业、北京纺织服装出口100强企业数据的分析发现,异质企业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了一定作用。通过对北京制造业25个出口行业人均增加值、创新率和增加值率与出口交货值比例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企业创新率和增加值率是推动外贸发展转变的重要力量。此外,还检验了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异质企业的具体表现。异质企业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部分研究了企业异质化的主要途径。该部分重点分析企业异质化的理论框架,阐述企业异质化的宏观背景,并就企业异质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企业异质化是培育异质企业的有效模式,产品差异化、规模扩大化、经营产业链化和品牌国际化是企业异质化的主要途径。企业异质化的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表明:我国企业的异质化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模式来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总之,论文将国际贸易的前沿理论与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理论上扩展和检验了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从新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为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进行新的探索。但是,由于理论创新和微观企业数据获取的困难,论文一定存在局限和不足之处,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中纸投资顾问国际研究部,中华纸业杂志社[8](2010)在《2010全球纸业200强排行榜》文中研究说明联合发布(二○一○年十月)说明:1、本排行榜所指的2010全球纸业200强,是指全球范围内从事纸浆、造纸、纸制品等相关业务,并以2009年销售额从高到低排序的最大200家企业。
冯立新[9](2010)在《信息广场》文中研究表明成思危:通胀预期已非常明显本刊讯着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日前在"2010投资与理财年会暨第四届学习型中国-投资理财论坛"上表示,目前通胀预期已非常明显,今年二季度CPI有继续上升的可能性,值得各方关注。成思危表示,去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了"保八"目标,但也付出了"大量投资"和"流动性过剩"的代价,接下来应该更多地从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
王潇潇,朱瑨,李启明,邓小鹏[10](2010)在《2008年度国际市场最大200家设计公司市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美国《工程新闻记录》周刊所做的2008年度200家最大设计公司的排名情况,并对这一排名进行了分析和对比。2008年度200强设计公司的国际市场营业额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22.4%。中国大陆进入200强的设计公司有22家,比2007年的19家多了3家,营业额比2007年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但相对于国际市场的快速增长,中国的份额仍有待提高。
二、年度“亚洲企业200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年度“亚洲企业200强”(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以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编委个人科研产出水平的研究综述 |
2.2 关于编委与科研产出相关性的研究综述 |
2.3 关于将编委数量用作大学学科排名的研究综述 |
2.4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资料的来源与处理 |
3.2 分位数回归方法 |
3.3 怀特异方差检验方法 |
3.4 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 |
4 化学学科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相关性研究 |
4.1 化学学科SCI期刊编委在各大学的分布 |
4.2 化学学科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
4.3 化学学科编委数量不同数据段大学的分组统计 |
4.4 化学学科分位数回归分析 |
本章小结 |
5 计算机学科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相关性研究 |
5.1 计算机学科SCI期刊编委在各大学的分布 |
5.2 计算机学科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
5.3 计算机学科编委数量不同数据段大学的分组统计 |
5.4 计算机学科分位数回归分析 |
本章小结 |
6 经济学学科大学S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相关性研究 |
6.1 经济学学科SSCI期刊编委在各大学的分布 |
6.2 经济学学科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
6.3 经济学学科编委数量不同数据段大学的分组统计 |
6.4 经济学学科分位数回归分析 |
本章小结 |
7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相关性的讨论 |
7.1 三学科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相关性的综合对比分析 |
7.2 三学科分位数回归结果的解释 |
本章小结 |
8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关系研究 |
8.1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因果关系的理论分析 |
8.2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因果关系在计算机学科中的案例验证 |
8.3 化学学科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
8.4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因果关系及相关编委制度的访谈及分析讨论 |
本章小结 |
9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基于ARWU学科排名世界200 强大学的分析 |
9.1 SCI期刊编委在学科排名世界200 强大学中的分布 |
9.2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学科水平的相关性 |
9.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研究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说明 |
附录1 化学9本期刊编委访谈提纲 |
附录2 化学、计算机、经济学编委数量前100 强大学名单 |
附录3 化学、计算机、经济学编委数量前10强大学中任职4本以上期刊编委名单 |
附录4 受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9 所大学1998-2014 年编委数量及论文数量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中铁EY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 研究的方法及可行性研究 |
1.4 论文的机构 |
第2章 中铁EY公司国际化的必然性 |
2.1 国际化经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
2.2 中铁EY公司发展战略要求国际化经营的发展 |
2.3 国际化经营是保持中铁EY公司竞争优势的现实需要 |
2.4 国际化经营是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 |
小结 |
第3章 市场环境与中铁EY公司国际化经营现状分析 |
3.1 外部环境的PEST分析 |
3.2 行业分析 |
3.3 中铁EY公司国际化经营现状 |
3.4 中铁EY公司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 |
第4章 中铁EY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规划和目标 |
4.1 制定国际化战略的理论依据 |
4.2 中铁EY公司国际化指导思想与经营目标 |
4.3 国际化营业额、合同额和利润目标 |
第5章 实现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保障措施 |
5.1 国际化定位与经营流程再造 |
5.2 构建主业清晰的多元国际化经营格局 |
5.3 创新经营模式与业务升级 |
5.4 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与项目团队建设 |
5.5 建立健全国际化经营管理机制 |
5.6 提高业务和项目管理水平 |
5.7 社会责任与企业和谐发展 |
5.8 国际化经营风险及对策 |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DB视角的中国承包商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本章小结 |
2 国际工程承包与咨询设计市场概述 |
2.1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概况分析 |
2.1.1 国际工程承包商国际市场分析 |
2.1.2 国际工程承包商行业市场分析 |
2.1.3 国际工程承包商地区市场分析 |
2.2 国际工程咨询设计市场概况分析 |
2.2.1 国际工程咨询设计公司国际市场分析 |
2.2.2 国际工程咨询设计公司行业市场分析 |
2.2.3 国际工程咨询设计公司地区市场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国际工程承包与咨询设计市场关联性及因果性分析 |
3.1 灰色关联性分析原理及方法简介 |
3.1.1 灰色关联度分析 |
3.1.2 原理和方法简介 |
3.2 基于全球市场的关联性分析 |
3.2.1 数据的选取 |
3.2.2 全球市场关联性分析 |
3.3 基于地区和行业市场的关联性分析 |
3.3.1 基于地区市场的关联性分析 |
3.3.2 基于行业市场的关联性分析 |
3.4 基于国别市场的关联性分析 |
3.4.1 六国国际咨询设计与承包关联性分析 |
3.4.2 六国在各地区的国际设计和承包关联性分析 |
3.5 国际咨询设计与承包营业额的因果关系检验 |
3.5.1 单位根检验 |
3.5.2 协整检验 |
3.5.3 Granger 因果检验 |
3.5.4 结论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国际工程市场发展趋势及总承包模式分析 |
4.1 灰色数列 GM(1,1)模型原理及步骤 |
4.2 国际工程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
4.2.1 全球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
4.2.2 地区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
4.2.3 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
4.3 国际工程总承包及其主要模式 |
4.3.1 国际工程总承包及总承包能力的界定 |
4.3.2 国际工程总承包的主要模式 |
4.4 中国承包商在国际工程市场的发展状态分析 |
4.4.1 中国承包商在国际承包市场发展状态分析 |
4.4.2 中国承包商在国际咨询设计市场发展状态分析 |
4.4.3 主要国家国际工程承包和咨询设计营业额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承包商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评价及建设对策 |
5.1 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分析研究 |
5.1.1 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构成分析 |
5.1.2 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构成的调研情况 |
5.1.3 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构成的调研结果分析 |
5.1.4 影响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因素分析 |
5.2 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5.2.1 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2 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 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的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评价 |
5.3.1 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5.3.2 基于熵权法的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评价结果 |
5.3.3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的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评价结果 |
5.3.4 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
5.4 中国承包商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建设对策 |
5.4.1 政府管理政策建议 |
5.4.2 企业内部管理对策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5)ENR2012工程设计双榜出炉 中国企业排名继续呈现上升势头(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内地上榜企业收入占据榜单总额比重不断提升 |
整体排名位置有所提升, 且增速较快, 新上榜企业数量有所增加 |
2011年中国内地企业全球工程设计业务分布格局变化较大, 电力设计占据比重增长较快, 水利设计降速明显 |
中国内地企业国际工程设计 (海外工程设计) 业务主要分布在电力、石油化工/工业, 各块业务比重呈现波动变化状态 |
中国内地企业国内工程设计收入优于国外市场, 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
中国内地企业国际工程设计收入 (海外工程设计收入) 来源于亚洲/澳洲地区最多;同时非洲市场的占有率仅次于欧洲地区设计企业 |
(6)基于文献计量学指标的世界一流学科遴选与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世界一流学科 |
1.1.2 文献计量视角下的学科评价日益广泛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
1.2.2 现有关于一流学科遴选的国家性学科排名概述 |
1.2.3 现有关于一流学科遴选的全球性学科排名综述 |
1.2.4 对上述全球性学科排名的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计量学指标用于世界一流大学分布研究 |
2.1 论文数和Q1 论文比例世界200 强大学的国家和地区分布 |
2.2 我国大学的论文数和Q1 论文比例 |
2.2.1 我国大学的论文数和Q1 论文比例及其世界排名 |
2.2.2 我国大学的论文数和Q1 论文比例增长情况 |
2.3 研究结论 |
第三章 文献计量学指标用于世界一流学科遴选和分布研究——学科维度 |
3.1 世界一流学科的国家和地区分布——论文数和 Q1 论文比例同时进入世界百强的情况 |
3.2 世界一流学科的国家和地区分布——论文数和 Q1 论文比例分别进入世界百强的情况 |
3.2.1 数学 |
3.2.2 物理学 |
3.2.3 化学 |
3.2.4 地球科学 |
3.2.5 机械工程 |
3.2.6 电力电子与通信工程 |
3.2.7 土木工程 |
3.2.8 化学工程 |
3.2.9 计算机科学 |
3.2.10 材料科学 |
3.2.11 经济学 |
3.2.12 心理学 |
3.2.13 社会学 |
3.3 研究结论 |
第四章 文献计量学指标用于世界一流学科遴选和分布研究——国家维度 |
4.1 主要国家的世界一流学科——论文数和 Q1 论文比例进入世界百强的情况 |
4.1.1 美国 |
4.1.2 英国 |
4.1.3 加拿大 |
4.1.4 德国 |
4.1.5 意大利 |
4.1.6 法国 |
4.1.7 荷兰 |
4.1.8 西班牙 |
4.1.9 瑞士 |
4.1.10 比利时 |
4.1.11 日本 |
4.1.12 韩国 |
4.1.13 中国香港 |
4.1.14 中国台湾 |
4.2 我国的世界一流学科——论文数和Q1 论文比例进入世界百强的情况 |
4.3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文献计量学指标用于世界一流学科遴选和分布研究——大学维度 |
5.1 世界一流学科的大学分布——论文数和 Q1 论文比例同时进入世界百强的情况 |
5.2 我国拥有世界一流学科的大学——论文数和 Q1 论文比例进入世界百强的情况 |
5.3 研究结论 |
第六章 研究建议 |
6.1 重视原创性科学研究,实现从数量增长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的转型 |
6.2 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 |
6.3 提升社会科学国际化水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异质企业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选题的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新新贸易理论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文献综述 |
2.1 新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研究的新进展 |
2.1.1 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2.1.1.1 异质企业贸易理论 |
2.1.1.2 企业内生边界理论 |
2.1.2 新新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 |
2.1.3 新新贸易理论的创新点 |
2.1.3.1 界定比较优势的新来源 |
2.1.3.2 分析贸易福利的新来源 |
2.2 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研究 |
2.2.1 贸易商品优化理论 |
2.2.1.1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
2.2.1.2 扩大高技术产品贸易 |
2.2.1.3 发展服务贸易 |
2.2.2 完善贸易战略的理论研究 |
2.2.2.1 比较优势战略 |
2.2.2.2 竞争优势战略 |
2.2.2.3 其他贸易战略 |
2.2.3 贸易主体培育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异质企业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分析 |
3.1 异质企业的概念 |
3.1.1 异质企业的内涵 |
3.1.2 异质企业的贸易边界 |
3.1.2.1 集约贸易边界 |
3.1.2.2 扩展贸易边界 |
3.1.3 异质企业的成因 |
3.2 异质企业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逻辑 |
3.2.1 异质出口企业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
3.2.1.1 生产率高能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 |
3.2.1.2 规模大能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
3.2.1.3 国际品牌和营销战略能提升国际市场控制力 |
3.2.1.4 产业链经营能增强对商品价格形成的影响力 |
3.2.2 异质非出口企业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
3.2.2.1 提升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率 |
3.2.2.2 替代部分低生产率出口企业 |
3.2.3 异质企业通过内部贸易提升出口附加值 |
3.2.4 异质企业与里昂惕夫之谜 |
3.3 模型 |
3.3.1 模型假设 |
3.3.2 模型分析 |
3.3.3 主要结论 |
3.4 小结 |
第4章 异质企业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 |
4.1 基于主要出口企业数据的检验 |
4.1.1 基于北京外商投资企业数据的检验 |
4.1.2 基于中国出口200 强和民营出口100 强企业数据的检验 |
4.1.3 基于北京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数据的检验 |
4.2 基于主要行业数据的检验 |
4.2.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分析 |
4.2.1.1 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4.2.1.2 计量模型的建立 |
4.2.2 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分析 |
4.2.2.1 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4.2.2.2 计量模型的建立 |
4.3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出口企业数据的检验 |
4.3.1 国际金融危机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机制 |
4.3.2 基于中国出口200 强和民营出口100 强企业数据的检验 |
4.3.3 基于北京纺织服装出口100 强企业数据的检验 |
4.4 小结 |
第5章 异质企业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
5.1 理论框架:企业异质化 |
5.1.1 产品差异化 |
5.1.2 规模扩大化 |
5.1.3 经营产业链化 |
5.1.4 品牌国际化 |
5.2 企业异质化的宏观背景:中国出口三十年历程回顾 |
5.2.1 货物贸易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依然较低 |
5.2.2 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快速上升后开始回落 |
5.2.3 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出口主体 |
5.3 企业异质化路径选择的实证分析 |
5.3.1 产品差异化的实证分析 |
5.3.2 规模扩大化的实证分析 |
5.3.3 经营产业链化的实证分析 |
5.3.4 品牌国际化的实证分析 |
5.4 企业异质化案例分析 |
5.4.1 安踏:产业链经营的典范 |
5.4.2 李宁:品牌国际化带动市场国际化 |
5.4.3 铜牛:品牌战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
5.4.4 海尔:产品差异化与品牌国际化的有机结合 |
5.5 小结 |
第6章 总结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结果对于中国的政策启示 |
6.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8)2010全球纸业200强排行榜(论文提纲范文)
1入围门槛连续降低, 国际纸业榜首地位“固若金汤” |
2整体经营状况显着好转, 市场实现扭亏为盈 |
3区域格局保持稳定, 北美、欧洲和亚洲仍居主导地位 |
4亚洲企业全面飘红, “中国制造”地位日渐提升 |
(10)2008年度国际市场最大200家设计公司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设计公司前二十强分析 |
2.1 排名变化 |
2.2 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 |
2.3 行业市场分析 |
3 国际设计公司市场分析 |
3.1 行业市场分析 |
3.2 地区市场分析 |
4 中国设计公司的情况分析 |
4.1 概况 |
4.2 入围中国公司情况分析 |
四、年度“亚洲企业200强”(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以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学科为例[D]. 王兴.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2]中铁EY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D]. 陈昳.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1)
- [3]中国设计公司国际化水平研究——基于国际市场最大200家设计公司对比分析[J]. 卢梅,孙莹莹,郑涛. 科技管理研究, 2013(11)
- [4]基于DB视角的中国承包商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研究[D]. 孙莹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6)
- [5]ENR2012工程设计双榜出炉 中国企业排名继续呈现上升势头[J]. 陈淑英,郦润华. 中国勘察设计, 2012(08)
- [6]基于文献计量学指标的世界一流学科遴选与分布研究[D]. 沈悦青.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7]异质企业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 李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09)
- [8]2010全球纸业200强排行榜[J]. 中纸投资顾问国际研究部,中华纸业杂志社. 中华纸业, 2010(19)
- [9]信息广场[J]. 冯立新.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0(05)
- [10]2008年度国际市场最大200家设计公司市场分析[J]. 王潇潇,朱瑨,李启明,邓小鹏. 建筑经济,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