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化教学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孟晓平[1](2021)在《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郑先常[2](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李亮[3](2020)在《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资源特点进行的师生、生生间交互行为方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调查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实情况、揭示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试图阐释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的提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从初中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改进的客观需求、初中生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现实诉求、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等方面阐明研究的选题背景;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维度阐明本本文的研究意义;从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有关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方面进行文献的回顾与梳理;从理论研究、调查研究、量化研究、实践研究四个方面描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研究对象与方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本研究以“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形式选取280名具有不同人口性质的初中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来尝试揭示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在规律,为论文研究研究垫定方法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相关理论的探讨。从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涵意义、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框架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论文后续研究垫定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对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主要从教学准备环节、教学实施环节、教学反思环节等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并对不同类型学校、性别、教龄、职称的初中体育教师群体进行差异性的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在教学准备环节,课堂内容准备一般有效、课堂目标设定较低有效、课堂计划设定经常有效;(2)在教学实施环节,课堂开始部分、教学讲解经常有效,课堂提问与讨论、教学示范、复杂动作教学设计、独立练习与指导、学练时间管理等方面一般有效,激发动机、错误预防与纠正、课堂氛围管理较低有效;(3)教学反思环节较低有效;(4)在群体差异方面,完全中学优于其他类型学校、10年以上教龄有效性更高、高级或特级职称有效性更高。第五部分是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调查现状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当前初中体育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主要存在课堂目标设定偏离学生的学情、激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力度不够、动作练习缺乏错误预防与纠正、体育课堂氛围管理的管理不足、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行为匮乏等5个方面的问题。第六部分为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在把握调查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得出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缺失的因素主要有初中学校、体育教师、初中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五个层面的因素。其中初中学校层面包括课堂教学行为的监督与指导、体育教研氛围的营造、体育教师的培训与学习;体育教师层面包括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初中学生层面包括体能与技能基础、体育学习的策略、对教学行为的反馈;教学内容层面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多少;教学环境层面包括自然条件因素、器材设施的配备情况、体育课堂同场教学情况、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第七部分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对策。针对当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的对策主要有:发挥初中学校的导向作用;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优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等。第八部分是结论与建议。研究者站在全局的宏观视角,对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后,分别从理论内涵、调查结果、问题揭示、因素分析、提升策略五个方面下定结论。从初中学校、体育教师、中学生主体、后续展望四个方面提出重点建议。
许燕[4](2020)在《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一直是上海市教委推出的一项重要课程与教学改革举措,同时也是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和理论工作者不断探讨的问题。在二期课改的推动下,教学方法愈加趋于兴趣化和多样化,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身心特点。但是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现有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是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个别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仍然沿袭陈旧的教学方式,换汤不换药,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上也很少有实质性的推进。究其原因,与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缺乏清晰的设计理念、思路和方案以及体育组和体育教师层面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创新和探索不无关系。因此,不管是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是从“以人为本”来看,如何为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疏通好路径,为改革提供具体的操作思路,就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数理统计等方法,抽样选取14所小学进行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进行调查研究,为上海市学校体育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研究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总体上来看,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比较好,但是,由于师资场地紧张,部分教师以及学校仍沿袭传统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校在体育课中状况不佳,课程改革一般。2.体育课模式改革比较合理,符合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要求,并且部分学校根据年级进行课时划分,体现了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兴趣化、多样化,大部分学校通过变换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比较合理,学校还配备了学生热爱的体育设施,但未能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4.情境教学模式和主教材以游戏方式开展情况较多。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若通过创新手段,给课堂增添趣味性因素,不仅能引导小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还能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高。通过游戏的最终目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点往往是教师容易忽略的问题。5.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表现的都比较积极,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学生在提问和讨论环节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课堂提问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提问为辅。教师的问答策略运用不太合理,提问效果一般。6.体育教学评价形式多样,形成了“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教学评价形式。学生自我评价的手段多种多样,但使用率不高,教师的有效指导不足。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反馈比较及时准确。7.大部分教师在电化教学技术的使用上掌握较好,但对自制特色运动小器材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刘超[5](2020)在《“翻转课堂”在初中实心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始。新的课程改革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效的提升自主性和独立性,使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怎样去学,学什么,因此学生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成为核心要素。随着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进行,新型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不断对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以及教材为中心)发起挑战。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新起点上,这需要彻底的摒弃“旧时代”的观念(课上教师以讲授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知识的转化则被放到课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教学流程,容易出现学生与其他教育组成要素之间信息交流不能流畅进行,从而降低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与态度异常低落、自主独立完成参与体育锻炼与练习的意识程度薄弱、欠缺对体育知识技能的纵向探究能力等现象。2011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2011--2020年)》,使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更快速的整合,为教学建造了智能化信息教学环境,提供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教育软件工具,倡导鼓励课程评估的多元性与发展性,并更深入把教学的中心转移到学生层次。《规划》的制定使教育与科学技术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跟随时代进步的步伐进入到实践教学领域之中。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把“知识内在化与转移”在时间与空间上发生了转变成为其主要的教学特征,可以有效地解决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学习方式,传统老师与学生角色,教师教学方式等),并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体育兴趣,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并最终帮助发展终身运动,从而实现教育方式的创新。本文通过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到实心球教学以及其相关素质的教学实验中,经过对国内外相关资料的阅读与实验研究分类,以澄清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知识。从我国学习者现状与学习环境现状两个方面对我国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际实行状况进行系统有效有根据的现状分析,教学实验过程的设计根据我国体育课实施现状进行设计,选取同一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8周的教学实验,以及通过教学实验结束后测试的数据对实验假设进行论证分析。通过以上研究此次实验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小学学生更易接受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并且此教学模式在相同条件下更有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与理论的学习,以及学生达标成绩的提高。第二,教师在课前制作教学视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学生在无形中增加了课上课下的锻炼时间,同时学生的潜力可以通过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来实现,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来增加其自信心。第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体育学习的兴趣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合作探究学习与课后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的改善。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教学理念也被充分体现,精简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第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各个学习要素之间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关系,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动机。第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质是信息化教学,利用当代信息科学技术促进教育教学。
陈长洲[6](2020)在《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自21世纪初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以来,构建课堂中学习者的主体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现代教育要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习者释放潜能。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也更加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重要趋向。上海市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先行者”,上海市中学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效果怎么样?以及如何进一步在上海市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为回答上述问题,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对进一步深化上海市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有所裨益。首先,研究编制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估量表;其次,研究运用自编量表对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了调查;再次,研究探究了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效应;最后,研究对教师相关信念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效应进行了探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编制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估量表包含26个题项,四个维度,分别是创建积极的人际关系和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声音、鼓励高阶思维和适应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经过对该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良好,可以作为基于学习者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的评估工具。(2)当前上海市中学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整体水平较高,且体育教师感知水平显着高于学生感知水平。从学生评估角度,上海市中学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性别没有显着性影响;但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显着性影响。从教师评估角度,不同教龄、职称、学历、授课规模以及周课次量均会对体育教师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具有显着性差异。(3)研究发现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可以显着改善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学习动机、体质健康成绩和体育课学业成绩。其中,学生基本心理需要和学习动机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体质健康成绩和体育课学业成绩之间均呈双重中介效应。(4)研究发现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效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念可以显着预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教师的自主支持可以显着预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创建积极关系、尊重学生声音以及鼓励高阶思维,而对适应个体差异没有显着预测作用;体育教师的一般信念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没有显着预测作用。因此,加强对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反思意识、自主支持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念培育可以改善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水平。
牟浩飞[7](2019)在《翻转课堂在初中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教学的改革,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主流,翻转课堂顺应时代的潮流出现。翻转课堂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平台为媒介、以分组学习为方式,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本文以济南市实验初级中学八年级一班和五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以翻转课堂在初中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对篮球投篮技术翻转课堂进行设计并展开教学。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首先对翻转课堂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其次对篮球投篮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进行设计,根据设计内容展开篮球投篮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最后通过篮球教学实验对翻转课堂进行验证与对比得出研究结论:(1)翻转课堂研究理论相当成熟,在国内外的各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应用,实施翻转课堂应具备的条件是:完善的网络技术设备、学生高度的自主性、教师的专业素养等。(2)篮球投篮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共同促进学生篮球投篮技术知识技能的内化。(3)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在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篮球投篮技术、知识理论水平的提高。(4)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合作能力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翻转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
王希[8](2018)在《新乡市区初中体操类项目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水平四运动技能目标的要求,体操类运动项目是明确规定的六类运动技能之一,是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必学内容。新课标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7年,但体操类项目教学的开展不容乐观。本研究客观分析目前新乡市区初中体操类项目的开展现状,对该项目教学和训练有促进作用,为新乡市区体育教育工作提供帮助。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新乡市区初中体操类项目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乡市区初中体育教研组组长、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涵盖体操类项目教学情况、学生对体操类项目开展的认知分析、影响体操类项目开展因素及相应对策分析等几大方面,在全面分析新乡市区初中体操类项目开展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体操类项目教学情况新乡市区初中完成教材规定体操类项目建议课时数完成情况有待改善;新乡市区初中全都开设的体操类项目有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技巧运动;实用类体操、校园集体舞、体育舞蹈和街舞在新乡市区初中开展情况不好;中招体育考试项目对轻器械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有重大影响;河师大附中实验学校开展体操类项目种类最多,市三中开展体操类项目种类最少;新乡市区初中67.5%的体育教师进行体操类项目教学时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不够广泛;(2)体操类项目课外活动情况新乡市区所有初中都能很好的利用大课间组织学生进行不同项目和形式的体育锻炼;新乡市区27所初中里只有市四中和市开达学校开设了体操类项目课外体育活动,市四中开设了健美操兴趣小组,市开达学校开设了体育舞蹈兴趣小组;新乡市区27所初中里只有两所学校组织了体操类项目体育俱乐部,项目分别是为啦啦操和舞蹈;新乡市区27所初中里共有两所学校开展了体操类项目课余体育竞赛活动,都是借助学校运动会这个平台完成的,分别为广播操比赛和健美操比赛。(3)师资情况体育教师群体以中年人为主;男女教师性别比例约为3:1;体操类专项教师稀缺;体操类项目部分教学培训在学科方面存在交叉现象;(4)场地器材情况新乡市区27所初中均未设立专门的体操馆或者体操房供体操类项目教学使用;(5)影响新乡市区初中体操类项目教学的因素保护与帮助的特点导致教学组织难度加大;缺乏体操类项目专项教师;器械体操危险性大;学生身体素质差;中考指挥棒影响大;场地器材不足,练习密度难以保证;教师教学能力有限;(6)针对新乡市区初中体操类项目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增强体育教师体操类项目教学技能;市教育部门要重视招聘体操类项目专业教师;积极完善体操类项目教学内容;国家要完善学校体育相关法规,学校应积极推行体育保险制度;体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积极开展校际间体操类项目比赛,提高学生对体操类项目教学的兴趣。
毛健[9](2014)在《寿光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教育一天天受到人们的关注,青少年的健康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在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实施中,学校是独一无二的场所,它具备实施健康教育课程的所有条件和优势。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一优势,就要对学校这一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为了更好的解决健康教育这一人人关注的社会性问题,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的深化,健康教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更要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为了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这一课程中不仅仅能够提高运动技能,树立自己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坚定意志,更重要的是能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养成学生个人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在教学时就要把体育教育内容和卫生保健、运动知识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体育与健康课中融汇健康教育这一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引起学生、学校以及家长对健康知识的重视,同时使学生更加的热爱健康教育课程,能用更好更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认识水平来对待健康行为,从而使健康教育的效果更加显着。通过对本案例的研究学习,让那些还没有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且吸取经验教训,更加顺利的把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起来。本文选取了寿光市初中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法、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综合研究方法进行了针对中学生的健康意识、健康行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健康教育的开展现状和实施情况的综合调查。并且通过调查结果对更好的深化体育改革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这次的综合调查提出的一些意见将成为体育与健康教育更密切的结合依据,同时也为寿光市中学生体质的提高和相关部门做决策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其意义非常深远。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它强调了体育课程框架内所包含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又充分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课程的性质就是以增进初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而现在初中体育课主要以学习技能和方法为主,往往在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忽略或轻视健康教育内容这块知识。而通过对多所学校的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来看,许多学生也希望能学习更多的关于健康的保健知识。为此,本文在对寿光市4所初中进行了体育课程健康教育现状调研基础上,对现有600名初中学生对在上健康教育内容的认识和意愿、效果评价进行了问卷设计和调查;并对30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个别专家采用了访谈法,另外结合文献法、数理统计方法对寿光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归纳整理,了解和分析制约寿光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进行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必要的对策帮助我们体育老师来认识学生对健康教育课的意愿和需求,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焦晓霞[10](2011)在《多媒体技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多媒体技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既有优势又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指出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应提高广大体育与健康教师的电教技术素质,在运用多媒体时明确目的,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技术负载的信息量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多媒体技术辅助作用的关系。
二、电化教学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化教学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
4.3 本章小结 |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7 本章小结 |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
6.1 量表的研制 |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2 研究局限 |
8.3 展望 |
9 致谢 |
10 主要参考文献 |
11 附录 |
12 个人简历 |
(3)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初中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改进的客观要求 |
1.1.2 初中生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现实诉求 |
1.1.3 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1.3.1 体育课堂 |
1.3.2 体育课堂教学 |
1.3.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 |
1.3.4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 |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综述 |
1.4.2 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 |
1.4.4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课堂观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相关理论探讨 |
3.1.1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涵意义 |
3.1.2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
3.1.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评价指标 |
3.1.4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框架 |
3.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现状调查 |
3.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总体情况 |
3.2.3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差异分析 |
3.3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课堂目标设定偏离学生的学情 |
3.3.2 激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力度不够 |
3.3.3 动作练习缺乏错误预防与纠正 |
3.3.4 体育课堂氛围管理的创设不足 |
3.3.5 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行为匮乏 |
3.3.6 体育教师群体人口学差异过大 |
3.4 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
3.4.1 初中学校层面的因素 |
3.4.2 体育教师层面的因素 |
3.4.3 初中学生层面的因素 |
3.4.4 教学内容层面的因素 |
3.4.5 教学环境层面的因素 |
3.5 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
3.5.1 发挥初中学校的导向作用 |
3.5.2 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
3.5.3 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 |
3.5.4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
3.5.5 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调查问卷 |
附件 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访谈提纲 |
附件 3 初中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4)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小学兴趣化概念研究 |
2.2 有关快乐体育的研究 |
2.3 快乐体育园地的研究 |
2.4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 |
2.5 校本课程的研究 |
2.6 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的研究 |
2.7 小学体育课趣味性的研究 |
2.8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观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课程改革方面 |
4.1.1 体育课程开展情况分析 |
4.1.2 校本课程开展情况分析 |
4.1.3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
4.2 体育课程教学方面 |
4.2.1 情境教学模式开展情况分析 |
4.2.2 主教材以游戏方式开展情况分析 |
4.2.3 有效提问环节使用情况分析 |
4.2.4 参与讨论环节开展情况分析 |
4.2.5 展示环节开展情况分析 |
4.2.6 自评、互评方式开展情况分析 |
4.2.7 电化教育技术开展情况分析 |
4.2.8 自制特色运动小器材开展情况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5)“翻转课堂”在初中实心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翻转课堂的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
1.3.1 翻转课堂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 实心球项目相关理论 |
1.4.1 项目简介 |
1.4.2 项目技术(见附件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假设 |
2.3 我国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现状分析 |
2.3.1 教学现状分析 |
2.3.2 对教师调查分析 |
2.3.3 对学生的调查分析 |
2.4 实验设计 |
2.4.1 时间地点 |
2.4.2 实验对象 |
2.4.3 实验步骤 |
2.4.4 实心球教学方法 |
2.4.5 实验控制 |
2.4.6 教学的方法进和流程 |
3 实验结果分析 |
3.1 对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数据分析 |
3.2 运动技能的数据分析 |
3.3 对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分析 |
3.4 对学习能力的数据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调查问卷(实验前) |
附录五 调查问卷(实验后) |
6 致谢 |
(6)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国际趋势: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 |
1.1.2 政策导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由关注“教”到“学”的转变 |
1.1.3 研究趋向:体育课堂教学研究中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
1.1.4 实践诉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有待评估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 |
1.5 研究假设 |
1.6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理论研究 |
2.1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内涵阐释 |
2.1.1 “学生”与“学习者”的辩证考究 |
2.1.2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内涵 |
2.1.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内涵 |
2.1.4 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内涵 |
2.2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2.2.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2.3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
2.3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
2.3.1 麦库姆斯和米勒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论模型 |
2.3.2 本研究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估工具的编制与检验 |
3.1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估工具的编制 |
3.1.1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14条原则 |
3.1.2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构成要素 |
3.1.3 量表题项的编制与优化 |
3.2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估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
3.2.1 预测试与检验 |
3.2.2 正式发放与检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现状 |
4.1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概况 |
4.2 学生感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
4.2.1 不同性别学生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
4.2.2 不同年级学生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差异 |
4.3 体育教师感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
4.3.1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
4.3.2 不同教龄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
4.3.3 不同职称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
4.3.4 不同学历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
4.3.5 不同授课班级规模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
4.3.6 不同周课次量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效应 |
5.1 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影响效应 |
5.1.1 假设模型的提出 |
5.1.2 实证检验与结果 |
5.1.3 分析与讨论 |
5.2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效应 |
5.2.1 假设模型的提出 |
5.2.2 实证检验与结果 |
5.2.2.1 研究工具 |
5.2.2.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
5.2.2.3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5.2.2.4 分析与讨论 |
5.3 对学生体育课学业成绩和体质健康成绩的影响效应 |
5.3.1 假设模型的提出 |
5.3.2 实证检验与结果 |
5.3.3 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教师信念相关因素对上海市中学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效应. |
6.1 假设模型的提出 |
6.2 实证检验与结果 |
6.2.1 研究工具 |
6.2.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6.2.3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6.3 分析与讨论 |
6.3.1 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
6.3.2 体育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
6.3.3 体育教师自主支持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
6.3.4 体育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信念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
7.1 为学而教:重视体育教师相关信念的培育 |
7.2 因境设学:强调情境化的体育课堂设计 |
7.3 师生对话:构建“交互性”的教学主体间关系 |
7.4 因材施教: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和主体差异评价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反思 |
8.2.1 研究创新点 |
8.2.2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问卷调查(学生) |
附录2 问卷调查(体育教师) |
附录3 访谈提纲(体育教师)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翻转课堂在初中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选题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翻转课堂的起源 |
2.2 翻转课堂的内涵及外延 |
2.2.1 翻转课堂的概念界定 |
2.2.2 翻转课堂的内涵 |
2.2.3 翻转课堂与微课、慕课的关系 |
2.3 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2.3.3 翻转课堂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3.研究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分析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3.2.6 数据统计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 |
3.4 研究步骤 |
3.5 可行性分析 |
4.翻转课堂在初中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应用的设计与实施 |
4.1 翻转课堂设计的理论基础 |
4.2 翻转课堂设计的教学理念 |
4.3 篮球投篮技术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 |
4.3.1 翻转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
4.3.2 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 |
4.3.3 翻转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
4.3.4 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 |
4.3.4 翻转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 |
4.4 篮球投篮技术翻转课堂教学的实验步骤 |
4.4.1 实验实施步骤 |
4.4.2 影响实验实施的因素 |
4.5 篮球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实施具体环节 |
4.5.1 课前准备环节 |
4.5.2 课前预习环节 |
4.5.3 课中练习环节 |
4.5.4 课后巩固环节 |
4.5.5 翻转课堂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
5.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测分析 |
5.1.1 翻转课堂实施前体质水平测试指标分析 |
5.1.2 翻转课堂实施前篮球技能水平分析 |
5.2 实验后测分析 |
5.2.1 翻转课堂实施后对学生体质变化情况分析 |
5.2.2 翻转课堂实施后对学生篮球投篮技术动作技能分析 |
5.2.3 翻转课堂实施后对学生的投篮成绩影响分析 |
5.2.4 翻转课堂实施后对学生知识内化程度分析 |
5.2.5 翻转课堂实施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 |
5.2.6 翻转课堂实施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
5.2.7 翻转课堂实施后对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分析 |
5.3 篮球投篮技术翻转课堂教学实验中存在问题分析 |
5.4 翻转课堂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5.4.1 翻转课堂在篮球教学中实施的条件和要素 |
5.4.2 翻转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
5.4.3 翻转课堂实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新乡市区初中体操类项目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
1.1.2 中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
1.1.3 体操类项目发展堪忧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国外中学体操类项目开展情况研究 |
1.2.3 国内中学体操类项目开展情况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新乡市区初中体操类项目教学现状 |
3.1.1 教学情况 |
3.1.2 课外体育开展情况 |
3.1.3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
3.1.4 场地器材情况 |
3.1.5 学生对体操类项目教学的认知及态度分析 |
3.2 影响新乡市区初中体操类项目教学的因素分析 |
3.2.1 保护与帮助的特点导致教学组织难度加大 |
3.2.2 缺乏体操类项目专项教师 |
3.2.3 器械体操危险性大 |
3.2.4 学生身体素质差 |
3.2.5 中考指挥棒影响大 |
3.2.6 场地器材不足,练习密度难以保证 |
3.2.7 教师教学能力有限 |
3.3 针对新乡市区初中体操类项目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
3.3.1 增强体育教师体操类项目教学技能 |
3.3.2 市教育部门要重视招聘体操类项目专业教师 |
3.3.3 注意开展器械体操项目教学内容 |
3.3.4 国家要完善学校体育相关法规,学校应积极推行体育保险制度 |
3.3.5 体育教师应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
3.3.6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操类项目比赛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9)寿光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政策法规 |
2.1.1 健康教育的概念 |
2.1.1.1 身体健康 |
2.1.1.2 运动技能 |
2.1.1.3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
2.1.2 相关政策法规 |
2.1.2.1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 |
2.1.2.2 做好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2.1.2.3 开展以场所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2.2 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对健康教育的研究 |
2.2.2 国内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调查研究 |
2.2.3 国外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数理统计法 |
3.3.4 访谈法 |
3.3.5 实地调查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寿光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开设现状 |
4.1.1 初中生的健康意识及健康知识的教育 |
4.1.2 初中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完成情况 |
4.2 寿光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手段 |
4.2.1 寿光各初中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开展的方法与手段 |
4.2.2 寿光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与手段的比较总结 |
第五章 提升寿光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进行健康教育的对策 |
5.1 确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新课程理念 |
5.1.1 提升课程价值的手段 |
5.1.2 提升课程新理念 |
5.2 构建新的《课程标准》目标体系 |
5.2.1 课程目标 |
5.2.2 领域目标 |
5.2.3 水平目标 |
5.3 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
5.3.1 有效改进学习评价方法 |
5.3.2 有效把握学习评价重点 |
5.3.3 掌握成绩评定的四维目标 |
5.4 注重开发与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 |
6.2.1 提升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的教学知识能力 |
6.2.2 强化体育教师自我学习和同事合作开发、改进健康教育课教材 |
6.2.3 加强与校外以及社会各界进行联系强化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结束语 |
(10)多媒体技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媒体技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
(一) 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
(三) 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
(四)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
二、多媒体技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一) 现有的体育与健康电教资源匮乏 |
(二) 受传统体育与健康教学理念的束缚 |
(三) 体育与健康教学多媒体配置成本较高 |
三、多媒体技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
(一) 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师的电教技术素质 |
(二) 运用多媒体技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
(三) 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的关系 |
(四) 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技术负载的信息量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关系 |
(五) 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的关系 |
四、电化教学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研究[D]. 孟晓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 李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4]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D]. 许燕.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5]“翻转课堂”在初中实心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超.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视角[D]. 陈长洲.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7]翻转课堂在初中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牟浩飞. 济南大学, 2019(01)
- [8]新乡市区初中体操类项目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王希.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寿光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 毛健. 鲁东大学, 2014(03)
- [10]多媒体技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焦晓霞.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