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踪新变化 谋求新突破——金盾出版社选题策划实践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徐荟[1](2015)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热点图书出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的重大社会变革之下,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剧变。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图书出版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宏观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开启了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十年间,引起社会舆论热议,得到广泛关注的图书层出不穷,呈现出丰富多姿的热点图书的出版图景,多元的图书热点亦折射出90年代复杂交错的思想文化景象。因此,本文试以90年代出版的热点图书为案例,将其置于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出版体制改革背景中进行考察,从行业政策层面分析90年代出版市场化的客观原因。同时,密切结合市场经济发展下思想意识的转变,解读图书热点格局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通过对热点图书出版特征的整理及归纳,勾勒出以大众文化兴起、个人意识觉醒、中国民族意识强化为主线的九十年代思想地图。本研究主要采用资料分析、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等研究方法,阅读、收集、整理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为之后的90年代出版史相关学术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对90年代国内热点图书出版进行开放性、交叉性的文化研究,将其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对照关联、辩证分析,思索出版经济、阅读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如何关联并互相作用,深化出版与社会文化的内在思想联系,这既为研究出版史提供了超越出版领域的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也为未来出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的双效图书提供参考实例及发展方向。
陈进武[2](2014)在《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审丑”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审丑,从曾经的不为人所接受到如今的炙手可热。这样一种鲜明而又强烈的反差现象,无疑是促人深思的。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审丑成型于19世纪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并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成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学思潮。相较于西方文学审丑的起步早、发展快与成果多,中国文学的审丑则是晚近的事情。新时期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给当代文坛从形式到内容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与创作界对“丑”的态度转变,一些文学作品开始大量描写丑,并由此掀起了审丑文学创作的高潮。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多元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坛呈现出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尤其是各式各样的文学现象相继或同时登台亮相。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家们的小说创作出现了从单纯的审丑到逐步转变为向审丑纵深处探寻的发展趋势。令人遗憾的是,审丑在当下文学发展的复杂语境之中的嬗变状况却未能引起研究者们的充分关注。鉴于此,我们尝试突破审丑研究的既有格局,确立中国当代文学审丑的整体研究视角,开拓一种新的审丑研究的学术范式。本论文既侧重从理论层面来加以深入阐述,又试图从文学本体角度研究小说审丑嬗变,尤其是从小说叙事等内部因素把握审丑的流变,以期为当代文学创作及发展提供一定的镜鉴。本论文分为导论、正文(第一章至第五章)、结语等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我们着重考察、发掘与辨析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具体情况。前四章依次对小说审丑嬗变的文化层面(即“泛审美”)、小说审丑嬗变的人性层面(即“审恶”)以及小说审丑嬗变的价值层面(即“嗜丑”)等进行了重点探讨。第五章则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不同层面之关系、小说叙事伦理的新变等进行了整体的考察。导论部分对于审丑在中西方社会文化之中的特征做了一定的描述与判断,并明确作为本文研究课题的“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研究”的具体构成。这一部分就问题的缘起、选题意义与学术史价值、目前研究现状的梳理与反思、研究设想与学术目标等四个层面做了整体且充分地说明与阐述。第一章对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审丑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梳理,以呈现出文学审丑“流动”的脉络。这一章是对新时期以来文学审丑嬗变演进的历时性寻踪,这又将按通常意义上划分的新时期文学、90年代文学和新世纪文学三个阶段进行描绘与考察。但由于这30余年时间不算太长,加之这一时期文学现象与思潮状况尤为丰富与复杂,因此,我们划分的三个阶段的界限不可能径渭分明,而所梳理的线索只是特定阶段的突出与侧重。在这一章中,我们也力图理清“审丑”从新时期至今的衍化脉络,并确证了“审丑”嬗变的必然性。第二章是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文化层面的探讨。这一章重点阐述了“审丑”嬗变在文化层面主要表现的“泛审美”的具体状况。这又主要辨析了从“审丑”到“泛审美”发生的原因与背景、表现形态与演变的逻辑层面。特别是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小说的审美主体的既“在场”又“缺席”、审美形态的“审美”与“欲望”的互渗,以及审美精神出现影像仿真的模糊化等表现。这样一种从“审丑”到“泛审美”的嬗变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一种新的美学的发生,但也恰是其本质的平庸性又使其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含混”美学。第三章是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人性层面的探讨。在小说审丑嬗变的人性层面,如同打开的“潘多拉之魔盒”,各种“恶”的因素聚焦式出现在90年代以来的小说之中。这一章侧重考察了从“审丑”到“审恶”的嬗变情况。作为人性层面核心体现的“审恶”的表现形态与逻辑层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观照,即具象的社会表象之“恶”、潜隐的文化本质之“恶”,以及这两者终极指向是更为抽象的人性之“恶”。可以肯定的是,“审恶”事实上是在“解构”审丑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新审丑之“重构”,这样的审丑“重构”更是对于当下审美的一种重构。不过,“审恶”本身就存在着深刻性与损害性并存的两面性。第四章是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价值层面的探讨。在审丑嬗变的价值层面,“嗜丑”无疑是对于审丑的颠覆与解构。这一章主要分析了从“审丑”到“嗜丑”的嬗变情况,同样考察了这一嬗变的生成背景、表现形态及其逻辑推演过程等。在这一章中,我们分析了“嗜丑”是否颠覆与解构审美的问题,并重点阐述了“低劣之丑”、“颓败之丑”与“荒谬之丑”这三种表现特征。这些特征指向的是价值形态与精神倾向等意义之上的。正因为对于审丑的颠覆力最为强劲,“嗜丑”所具有的审丑因素最不稳定,它是始终处在一种价值泛化的混乱与无序状态,甚至是出现无价值或反价值的倾向。论文第五章着眼于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三个层面的共生联动及互反互现的情况,以厘清小说审丑嬗变中的特殊的、动态的交融状况。在这里,我们还辩证地探讨了由小说“审丑”嬗变延伸出的这样三个问题,即考察视角是文学性或民间性,反抗审丑的创作是审丑的或证美的,精神诉求是启蒙的或审美的等。从这些特殊的角度来探讨,既可审视与求证小说审丑嬗变的不同层面关联性,也能从具体创作中辩证看待审丑的嬗变。此外,我们还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与小说叙事伦理的新变问题进行了讨论,侧重从自由叙事伦理中的写实伦理与个体叙事伦理中的人性表达等两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考察。本论文的结语部分,我们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做出简要的归纳总结。同时,本文透过小说审丑嬗变的现象,以展现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动向,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当下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钟雯雯[3](2013)在《外文出版社图书选题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外文出版社是一家国际性的综合出版社,也是我国唯一一家以国际化概念界定的出版社。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成立以后即开始以“外文出版社”的名称出版发行外文版图书。1952年7月1日,国际新闻局被撤销后,正式成立了专门从事对外书刊宣传、编译出版外文版书刊的外文出版社。出版社在行政上隶属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业务方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统筹,以“用外文说明中国,以图书沟通世界”为出版社宗旨。外文出版社成立60年,用43种文字,翻译出版了2万余种图书,共印刷4亿多册,发行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仅从这些客观数据就可以看出,外文出版社在国家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树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外文出版社成立六十年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时期(1952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7年)、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时期,外文出版社的图书选题主要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着作,中央重要文献、法令、公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充分展示新中国面貌的选题。“文化大革命”时期,外文出版社的图书选题主要以出版多种语言毛泽东着作为主,同时,配合中美、中日建交,重点出版相关英、日文图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外文出版社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图书选题宏观上分为面向国外读者出版的外宣类图书和面向中国读者出版的市场类图书。通过上述论述,分析外文出版社图书选题的整体特色。并就转企改制以来,外文出版社面临的出版选题困境提出改制背景下的发展策略,即继承和发扬既有选题特色、创新中国文化传播选题、合作开发双向型选题。
路小静[4](2010)在《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的出版业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我国的出版单位也经历了事业单位管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司制改造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由于出版业具有显着的意识形态特征,出版业长期以来受党和政府机关的重视,被过分地强调了其政治和教化功能,而出版物的商品性这一重要属性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并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由此以后,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国文化产业成长期的主导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出版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出版业的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虑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出版业必须“走出去”。而今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正面临着五大问题:我国出版业作为国家垄断产业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产生的阵痛一直没有消失;外国出版巨头开始涉足中国,我国出版企业的实力无法与之匹敌;缺乏出版业“走出去”人才、版权贸易人才、翻译人才,成为我国“走出去”的瓶颈;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改变着全球人们的阅读习惯;我国的出版行业组织、版权中介机构还远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01年我国加入WTO,这对我国出版业而言既是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我国出版业如何抓住机遇、大力改革、加快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出版企业的实力以实现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转变,是摆在所有从事出版从业人员面前的艰巨课题。本文结合我国出版业发展状况,通过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系列问题,以下简要介绍全文内容。首先,本文对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许多制约因数进行了概述。具体表现在:中国出版业正在按中央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具备条件后可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这一改革正在全面推开;国内出版市场尚未完全放开,作为国家特许经营的出版企业,经营风险较小,获利空间较大,“走出去”开拓国际业务动力不足,或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走出去”的行动相对迟缓;分析了我国出版产业管理体制、市场结构以及出版集团、中介组织的弊端。其次,本文分析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三种主要模式:一是出版物出口。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出版物实物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在西方出版物市场所占份额极小,影响十分微弱,需在增加外文图书的基础上,扩大营销网点和营销渠道。二是版权输出,这是当前我国走出去的主要形式,我国的版权输出从改进内容入手,力求突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让承载中华文化精华的出版内容通过版权贸易方式进入到西方主流社会。三是资本输出,即对外进行直接投资。让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可利用直接设立新设、并购海外出版企业等方式在海外成立出版公司,以此让我国的出版企业在跨国出版传媒的传统领地上争得立足之地。再次,本文借鉴了国外出版业发达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日本出版业“走出去”的模式与经验,通过分析发现,虽然美国出版物的输出重在强化资本的输出,英国的图书出口具有强大优势,日本的动漫产业发展与输出特色十分鲜明。但是它们也存在共性的特点:一是将实物出口、版权贸易与资本输出完整联合起来,齐头并进地促进本国的出版业“走出去”;二是克服三种瓶颈,包括本土语言的教育和推广、国际市场的选择以及本土化运作;三是利用三种动力,即以政府相关部门为驱动,以行业自身发展需求为起点,借高新科技相关领域之力量。最后,论文阐释了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对策:政府支持,从融资、税收等方面加大对走出去的扶持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培养“外向型”的人才;打造走出去的主体,即采取上市、并购等方式将我国出版企业做强做大;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促使出版企业“走出去”等。全文在文化产业、文化多样性、文化软实力及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国情、依据我国图书出版业现状条分缕析,试图找到一条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发展之路,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及建议以供参考。
郭德征[5](2002)在《追踪新变化 谋求新突破——金盾出版社选题策划实践总结》文中认为
二、追踪新变化 谋求新突破——金盾出版社选题策划实践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追踪新变化 谋求新突破——金盾出版社选题策划实践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90年代社会热点图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1990年代 |
二、热点图书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1990年代畅销书研究现状 |
二、1990年代中国现代性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1990年代多元热点图书格局的体制背景 |
第一节 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和思想转型 |
第二节 90年代的中国出版业市场化改革:激活出版产业链条 |
一、发行体制改革激发书店和民营书商活力 |
二、出版制度改革加速出版社市场化转型 |
三、稿酬制度的多元化改革催生作者市场意识 |
第三章 1990年代热点图书的三支主线 |
第一节 市场化的图书选题及营销方式 |
一、选题契合大众阅读特点 |
二、借力大众媒体打造热点图书 |
第二节 个人化的创作视角与出版倾向 |
一、对市场经济大潮下迷惘与困惑的安抚和解答 |
二、个人生活代替宏大叙事的创作视角 |
第三节 重建民族文化自信的渴望 |
一、寻根:中国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热 |
二、全球化下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想象 |
第四章 追寻现代性:90年代热点图书出版的思想源泉 |
第一节 现代性:90年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主题 |
一、个人主体性的进一步觉醒 |
二、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国话语的诉求 |
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审丑”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选题意义与学术史价值 |
三、研究现状的爬梳与反思 |
四、本文的研究设想与学术目标 |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审丑”意识之演进 |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的生存处境 |
一、文学新气候的试探: 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
二、世纪末的“狂欢”: 九十年代的文学生态 |
三、一元、多样与断裂: 新世纪文学的处境 |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审丑创作的整体俯瞰 |
一、于“有声”处听惊雷: “行动”的新时期小说 |
二、从蜕变中转向多元: “喧哗”的九十年代小说 |
三、纷繁芜杂的“乱象”: “破碎”的新世纪小说 |
第二章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文化层面 |
第一节 膨胀与泛化: 从审丑到“泛审美” |
一、审美泛化: 消费时代的美学膨胀 |
二、“泛审美”: 当前小说的审丑泛化 |
第二节 “泛审美”在小说叙事中的表现形态 |
一、“实在”与“影像”模糊化的审美精神 |
二、“审美”与“欲望”互渗化的审美形态 |
三、“在场”与“缺席”融合化的审美主体 |
第三节 “含混”的美学: 神奇,抑或是平庸 |
一、泛化的结果: 一种“含混”的美学 |
二、反思与批判: 表象神奇与本质平庸 |
第三章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人性层面 |
第一节 收缩与聚焦: 从审丑到“审恶” |
一、“恶”的阐释与“审恶”的涵义 |
二、“审恶”: “恶”的集束式书写 |
第二节 “审恶”在小说叙事中的表现形态 |
一、表层: “混乱时代”的社会之“恶” |
二、内核: “奥吉亚斯牛圈”的文化之“恶” |
三、本质: “生命暗箱”的人性之“恶” |
第三节 重构审美及其多样存在的可能性 |
一、“恶”的聚焦: 重构审美及其多样的可能性 |
二、反思与批判: 深刻性与损害性并存的“审恶” |
第四章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价值层面 |
第一节 颠覆与解构: 从审丑到“嗜丑” |
一、“理性”与“非理性”变奏中的丑 |
二、“嗜丑”: 小说表现“丑”的泛滥 |
第二节 “嗜丑”在小说叙事中的表现形态 |
一、低劣之丑: 恣意横行的丑形丑态 |
二、颓败之丑: “精神”沉沦与虚无 |
三、荒谬之丑: “狼性”及价值颠倒 |
第三节 价值立场的混乱以及去价值化倾向 |
一、敞开的后果: 价值的混乱与无序 |
二、反思与批判: 去价值化的“嗜丑” |
第五章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延伸思考 |
第一节 审丑嬗变层面的共生联动及互反互现 |
一、文化、人性与价值层面的共生联动 |
二、文化、人性与价值层面的互反互现 |
第二节 多元诉求与纠缠融合中的小说审丑嬗变 |
一、反抗审丑: 证美的,抑或是审丑的? |
二、考察视角: 文学性,抑或是民间性? |
三、精神诉求: 审美的,抑或是启蒙的? |
第三节 小说叙事伦理与伦理叙事的“新变” |
一、自由叙事伦理中的写实伦理 |
二、个体叙事伦理中的人性表达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3)外文出版社图书选题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第2章 外文出版社概述 |
2.1 成立历史背景 |
2.2 出版宗旨 |
2.3 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
2.4 外文出版社的特殊性 |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时期(1952~1966)选题特色 |
3.1 党和国家领导人着作,中央重要文献 |
3.1.1 外文版毛泽东着作 |
3.1.2 外文版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着作 |
3.1.3 外文版中央文献 |
3.2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艺术作品 |
3.3 充分展示新中国面貌 |
3.3.1 中国基本知识 |
3.3.2 新中国新面貌 |
3.3.3 大型画册 |
第4章 文革时期(1967~1976)选题特色 |
4.1 以多种语言出版毛泽东着作 |
4.2 配合中美、中日建交,重点出版相关英、日文图书 |
第5章 新时期(1978 年至今)选题特色 |
5.1 对外宣传类图书选题 |
5.1.1 介绍中国基本情况 |
5.1.2 展现改革开放后新成就与面貌 |
5.1.3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着作以及中央文献 |
5.1.4 各历史时期的文艺作品 |
5.1.5 中、小型画册 |
5.1.6 学习中国文化的系列教材 |
5.2 面向中国读者的市场类图书选题 |
第6章 外文出版社选题整体特色分析 |
6.1 以“用外文说明中国,以图书沟通世界”为根本宗旨 |
6.2 以英语为主,多种语言对外出版 |
6.3 以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现实为选题主要内容 |
第7章 改制背景下的选题困境及发展策略 |
7.1 选题困境 |
7.1.1 国家出版任务与市场化选题之间的矛盾 |
7.1.2 对外传播的政治需要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
7.2 选题转型发展策略 |
7.2.1 继承和发扬既有选题特色 |
7.2.2 创新中国文化传播选题 |
7.2.3 合作开发双向型选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中国实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回顾 |
1.2.1 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内涵 |
1.2.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内涵 |
1.2.3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历史回顾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研究现状述评 |
1.4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的创新点 |
2 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分析 |
2.1 文化多样性、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理论 |
2.1.1 文化多样性 |
2.1.2 文化软实力 |
2.1.3 文化产业 |
2.2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2.1 垄断优势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1 竞争优势理论概述 |
2.3.2 竞争优势理论的特点 |
2.3.3 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 |
3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
3.1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现状 |
3.1.1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背景——出版业发展现状 |
3.1.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现状 |
3.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制约因素分析 |
3.2.1 政府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着出版业"走出去" |
3.2.2 市场体系不完善制约了出版业"走出去" |
3.2.3 出版企业竞争力不足制约了其"走出去" |
3.2.4 中介机构功能缺失制约了出版业"走出去" |
4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模式及分析选择 |
4.1 出版物实物出口 |
4.1.1 我国图书出口现状 |
4.1.2 图书出口现存问题分析 |
4.1.3 我国实物出口模式的利弊总述 |
4.2 版权输出 |
4.2.1 我国版权输出现状 |
4.2.2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分析 |
4.2.3 版权输出现存问题分析 |
4.2.4 我国版权输出模式的利弊总述 |
4.3 资本输出 |
4.3.1 我国对外资本输出的现状 |
4.3.2 中国出版业资本输出的形式 |
4.3.3 基于我国对外资本输出现状的分析 |
4.3.4 我国对外资本输出模式利弊的总述 |
5 国外出版业"走出去"战略模式与经验分析 |
5.1 美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 |
5.1.1 美国的图书出口 |
5.1.2 美国的版权输出 |
5.1.3 美国的出版资本输出 |
5.2 英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 |
5.2.1 英国的图书出口 |
5.2.2 英国的版权输出 |
5.2.3 英国的出版资本输出 |
5.3 日本出版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 |
5.3.1 日本动漫产业的兴起 |
5.3.2 日本动漫"走出去"的特点 |
5.4 国外出版业"走出去"模式取得成功的经验 |
5.4.1 有效克服语言、市场和当地风俗三种阻力 |
5.4.2 合理利用政府、行业协会和新科技三种力量 |
6 促进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
6.1 完善政府对出版业的宏观管理 |
6.1.1 完善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 |
6.1.2 强化出版业"走出去"人才的培养力度 |
6.1.3 完善出版企业的融资渠道 |
6.2 培育出版业"走出去"的市场主体 |
6.2.1 建立与完善现代出版企业制度 |
6.2.2 通过并购实现出版企业的规模扩张 |
6.2.3 打造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6.2.4 实施本土化战略,"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
6.2.5 创立出版业"走出去"的国际品牌 |
6.3 加强数字出版对出版业"走出去"的支持 |
6.3.1 数字出版发展概述 |
6.3.2 数字化出版的具体形态 |
6.3.3 利用数字出版加快出版"走出去"的建议 |
6.4 完善行业管理和中介机构的功能 |
6.4.1 发挥出版行业协会的管理与服务功能 |
6.4.2 完善版权代理机构对出版业"走出去"的促进作用 |
图表索引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四、追踪新变化 谋求新突破——金盾出版社选题策划实践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90年代社会热点图书出版研究[D]. 徐荟.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2]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审丑”嬗变研究[D]. 陈进武. 南京大学, 2014(05)
- [3]外文出版社图书选题特色研究[D]. 钟雯雯. 河北大学, 2013(S2)
- [4]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D]. 路小静. 武汉大学, 2010(05)
- [5]追踪新变化 谋求新突破——金盾出版社选题策划实践总结[J]. 郭德征. 出版发行研究,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