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芍药汤临床应用实例

清肝芍药汤临床应用实例

一、清肝止淋汤临床应用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孙薇丽[1](2021)在《《傅青主女科》带下篇学术思想探析及其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带下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傅山对带下一病认识深刻,见解独到。通过阅读傅山学术思想类文献及相关书籍探讨《傅青主女科·带下篇》中傅山对带下病病因病机、辨证治法、组方用药特点等学术思想;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近30年傅氏带下篇方剂的现代临床运用规律;通过Meta分析法,综合评价傅山带下篇方剂临床运用的有效性,以期为傅山治带方剂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为傅山医学思想研究提供文献学支持。方法全文共分为三部分:1.学术思想部分:通过阅读傅山学术思想类文献及相关书籍,对《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深入剖析,从傅山对带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特点、辨证治疗特点、方剂配伍特色和用药特点来归纳总结傅山治疗带下病的学术思想。2.方剂运用研究:分别以方剂名为关键词,检索CNKI、VIP、万方数据库,搜集1990-2020年来傅山治疗带下病方剂临床运用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信息提取,规范化处理相关数据,建立文献数据库。利用Excel进行文献计量学特征分析、方剂治疗的中西医疾病、方剂药物的使用及加减情况分析。3.循证医学系统评价:依据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对主要研究方剂完带汤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3个RCT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用Rev Man5.3进行文献异质性检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偏倚风险评估。结果1.学术思想部分:傅山认为带下病病因以湿邪为首,病机为“湿”损任带。五带辨证详明,分别为脾虚证、肝郁气滞证、湿热证、脾虚肝经郁火证、热毒证。带下病的治疗注重肝脾;五带均从“湿”而治;治湿不忘健脾;善用五行生克规律治疗。《傅青主女科·带下篇》五带对应五证,五证对应五方,辨证精当,组方配伍严谨。用药以健脾益气、祛湿止带为主,疏肝柔肝理气和清热燥湿为辅;根据带下病病症灵活用药,药味少而平和;善用引经药,重视奇经的作用。2.方剂研究部分:经过文献筛选后,共纳入临床应用类文献89篇,包括临床试验类文献66篇和临证经验类文献23篇。《傅青主女科·带下篇》5首方剂在纳入文献中均有出现,包括完带汤66篇,易黄汤12篇,清肝止淋汤6篇,加减逍遥散2篇,利火汤3篇。应用频次完带汤为87次,易黄汤为12次,清肝止淋汤6次,利火汤3次,加减逍遥散2次。涉及中医病名23种,西医病名29种。各方剂临床治疗疾病范围方面,完带汤临床治疗疾病范围最广,主要治疗的仍为带下病(外阴及阴道炎、盆腔炎性疾病、子宫颈炎症等),现代临床应用涉及妇产科系统其他疾病(崩漏、经期延长、经行泄泻、闭经、妊娠水肿等)、泌尿生殖系统(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非淋菌性尿道炎、特发性膜性肾病等)、消化系统(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等),皮肤系统(寻常痤疮、黄褐斑、外阴湿疹等)、男科系统(阴囊潮湿等)等多个系统;清肝止淋汤主要拓展应用于治疗各种妇科出血证(经间期出血、经期延长、崩漏、胎动不安);利火汤除了带下病的治疗,还应用于淋证;易黄汤、加减逍遥散均用于带下病治疗。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方面,完带汤仍以原方原量使用为主,人参常用党参代替,新增药物多为对症用药;易黄汤也为原方原量使用为主,新增药物多为对症用药。文献计量学统计结果为97.8%的文献作者来源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89篇文献中仅有1篇是中文核心,11篇是科技核心,文献无基金资助。3.循证医学部分:纳入符合要求的13篇完带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共计11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异质性检验P=0.95;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分析结果为OR=3.90,95%CI为(2.64,5.74);合并效应量Z检验:Z=6.88,P<0.00001,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偏移风险评估,为倒漏斗图,散点分布均匀,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移的可能性小。结论1.《傅青主女科·带下篇》认为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为“湿”损任带。带下病的治疗从“湿”而治,带下病的用药以健脾祛湿为主,疏肝柔肝理气和清热燥湿为辅;药味少而平和,用药重视奇经,善用引经药,注重五行生克。2.《傅青主女科·带下篇》中的方剂现代临床应用仍以治疗带下病为主。完带汤的使用频次最多,范围最广,除治疗带下外,还运用于妇产科其他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系统疾病等的治疗,体现了异病同治原则。所有方剂的原方药物及剂量均做了大部分保留,新增药多为对症用药。纳入文献病例的信息比较可靠,但文献质量有待提高。3.纳入13篇文献Meta分析完带汤(或其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带下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

梁宇[2](2021)在《经典名方完带汤历史沿革及本草考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发,包括文献、药材资源评估及质量溯源、药材饮片炮制规范、物质基准、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等六个方面的研究,而文献研究是整个研发的第一站,对于经典名方研发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遵古守正。完带汤是2018年国家首批公布的经典名方之一,被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及优势。本课题基于古今文献对该方历史沿革及其本草进行考证,其目的是为该方的研发提供传统理论依据。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古今文献对完带汤全方的方剂溯源、功效、剂量古今折算、用法和剂型、现代临床运用、禁忌等方面进行考证分析。第二部分为本草考证,主要是从中药材的基原方面、产地方面分析考证以明确全方入药品种及部位、产地等内容,从而为本方研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文献依据。第三部分对考证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考证结果发现(1)完带汤的来源可追溯至《辨证录》;(2)健脾、疏肝、升阳、止带、除湿是完带汤功效的核心内容;(3)鉴于完带汤原方剂量与药典推荐剂量差异较大,笔者经文献考据后建议临床该方参考剂量如下:白术30g,山药30g,人参6g,白芍15g,车前子10g,苍术10g,甘草3g,陈皮3g,黑芥穗3g,柴胡3g,其中强调白术土炒、芥穗炒黑,有利于入脾补虚和收涩止带;(4)完带汤现代临床应用广泛,治疗病种涉由妇科疾病及到内、外、妇、儿、男等多科疾病,辨证属于脾虚肝郁湿滞者等病证符合本方亦可使用,上述病证可归属于中医“带下病”“阴痒”“泄泻”“淋证”“厌食”“湿疮”“眩晕”等10余种病证;(5)素体痰湿壅盛,或脾胃气滞,或阴亏血少及孕妇者慎用本方;(6)完带汤复方制剂研发可倾向复方颗粒剂方向,充分发挥完带汤的临床价值和市场价值;(7)完带汤中各药基原、产地建议如下:白术的基原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产地以浙江产区为佳;苍术的基原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产地以茅山产区为佳;山药的基原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产地,产地以河南产区为佳。车前子的基原车前科植物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产地以四川产区为佳;白芍的基原为毛茛科植物植物芍药的干燥根,产地以浙江杭州产区为佳;柴胡的基原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以西北产区为佳;荆芥的基原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产地以江苏、浙江、江西、河北、湖北等地为佳;陈皮的基原为广陈皮类的干燥成熟果皮,产地以广东产区为佳;人参的基原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为完带,产地以长白山产区为佳;甘草的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产地以宁夏、内蒙古、新疆产区为佳。

邹聪[3](2021)在《丹栀逍遥散加减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血热型经期延长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来研究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类中肝郁血热型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收集肝郁血热型经期延长病例72例,以疏肝解郁、凉血调经为法,运用中药颗粒剂丹栀逍遥散加减口服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选穴:关元、气海、子宫、血海、三阴交、太冲、肝俞),与单纯运用中药颗粒剂丹栀逍遥散加减口服治疗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主症、次症改善情况,以及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并评估该治疗方案在临床上的可实施性、安全可靠度、毒副作用等。进一步探讨和拓展本病在现代生活中的病因病机及丹栀逍遥散的现代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评估了穴位埋线治疗妇科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观察临床病例72例,来自于湖北省中医院妇科门诊,且都是通过中医辨证为肝郁血热型的经期延长患者。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6例,观察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例病例脱落,实际统计病例数为70例。观察组给予颗粒剂丹栀逍遥散加减口服(药物组成:丹皮、栀子、柴胡、炒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煨生姜、甘草十味药加减组成)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取穴:关元、气海、子宫、血海、三阴交、太冲、肝俞),对照组给予颗粒剂丹栀逍遥散加减口服,两组患者药物均来自于湖北省中医院门诊药房。药物服用方式均是:每日两次、一次一包、分别早晚餐后半小时温开水冲服;服药时间均为:于月经第四天开始服用,继服七天,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穴位埋线,两周一次(分别于经期第一天、第十四天埋线一次),连续三个月经周期。并嘱患者治疗期间劳逸适度、情志条畅、饮食忌寒凉辛辣刺激之物。本治疗方案实施期间禁服其它药物,禁用其他治疗。评估并记录所以入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主症及次症积分,并使用软件SPSS17.0通过t检验、检验等方式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所得数据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在治疗结束后需进行3个月的随访。结果:经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后,观察组(丹栀逍遥散加减口服联合穴位埋线)病例共35例,痊愈12例,占34.29%;显效8例,占22.86%;有效13例,占37.14%;无效2例,占5.71%;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丹栀逍遥散加减口服)共35例,痊愈5例,占14.29%;显效7例,占20%;有效16例,占45.71%;无效7例,占20%;总有效率为80.00%。两种治疗对肝郁血热证经期延长患者均有效果,但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于治疗肝郁血热证经期延长,丹栀逍遥散加减口服联合穴位埋线优于单纯口服中药治疗。具体体现在主症中行经时间延长、经量过多两个症状的改善,以及次症胸胁胀痛、经行腹痛的改善程度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对于经色、经质这一主症及情绪抑郁、烦躁易怒、口苦咽干三组次症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经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口服丹栀逍遥散加减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血热证经期延长临床疗效更好这一结论。且在实验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安全度高,在临床上可实施性强。

冯一凡[4](2020)在《湿热病因与IVF-ET反复失败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历代医家治疗不孕不育大多从寒、湿、郁、痰、瘀及肾虚入手,并以补肾为基本治则,创立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为我们治疗不孕不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然而,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生存压力的增加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多女性在现代医学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的情况下,出现了IVF-ET反复失败的情况,中医辨证发现,这类女性当中很多存在着湿热症状严重的现象,且据临床观察发现,在200例IVF-ET反复失败患者当中,湿热证不孕者占据18%,这给本文写作提供了可能。因此,从湿热致不孕立论,采用临床观察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式,系统阐述湿热的致病机理及清热祛湿治法的应用原则,以期为临床治疗反复IVF-ET失败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临床观察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式,系统阐述IVF-ET失败湿热证的因、机、证、治,以病案记录为依据,总结湿热证不孕的治疗原则,以期为临床辨治反复IVF-ET失败湿热证提供参考。结论:IVF-ET反复失败患者常将失败原因归咎于营养不良,故生活中过于补充营养的认识误区为导致湿热内生的常见原因。湿热可引发人体内环境改变,致使阴道微生态失调,形成微生物致病,从而产生多种以湿热为表现的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带下量多色黄、外阴瘙痒等,临床但见患者现黄腻苔象,便可以清热祛湿为总法,结合不同临床症状进行治疗。但患者多次人工周期,往往有肾精不足表现,而湿热化热亦可导致阴亏,故临床应兼顾矛盾病机,权衡湿热与阴虚的轻重以定清化与养阴的主辅及用药比例,正确选方用药。

张滢丹[5](2019)在《《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现代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近30年发表的关于《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临床运用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系统评价,了解其文献发表现状,探讨各方剂临床使用情况,总结药物使用规律,评价随机对照试验质量水平,发现傅氏治崩方剂临床疗效,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文献学基础。方法利用电子检索搜集近30年(1989年——2018年)发表的关于《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临床运用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读秀知识库。根据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出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提取文献中信息,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利用Excel分析文献计量学特征,统计分析各方剂的临床使用情况、各方剂药物使用规律和加减变化情况,以率的形式表现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利用Weka3.8软件进行关联规则的分析;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文献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结果1.文献计量学分析:下载文献234篇,通过精读全文,按照排除标准对所下载的文献进行剔除,剩余纳入本研究的文献共116篇,其中临床试验76篇,临证经验40篇;期刊论文106篇,硕士学位论文5篇,会议论文4篇,报纸1篇;期刊论文共涉及64种期刊,核心期刊20种,文献39篇,非核心期刊44种,文献67篇。2篇文献得到基金支持。文献发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文献作者单位以省市级医院和区县级医院为主,作者单位共涉及28个地区,文献发表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2.方剂临床使用情况:纳入文献116篇,傅氏治崩方剂共使用139次,其中:固本止崩汤71篇文献,使用89次;逐瘀止血汤17篇文献,使用18次;加减当归补血汤9篇文献,使用16次;引精止血汤9篇文献,使用9次;清海丸6篇文献,使用8次;固气汤5篇文献,使用6次;平肝开郁止血汤3篇文献,使用3次。文献中,固本止崩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肾气虚型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加减当归补血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肾气虚血瘀型崩漏;固气汤主要用于治疗气虚型崩漏、胎漏胎动不安;引精止血汤主要用于治疗脾气虚型交感出血、男性性交后出血;平肝开郁止血汤主要用于治疗肝郁型崩漏;逐瘀止血汤用于治疗血瘀型崩漏、宫内节育器致月经异常;清海丸用于治疗阴虚型崩漏。各方剂治疗疾病及证型与傅山原文相符,又有所创新。各方剂治疗不同疾病总有效率达90%以上,但其产生疗效的机理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方剂使用方法以单纯口服中药汤剂为主,部分使用其他方法联合治疗。3.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方剂使用均以原方药物为主,并根据辨证论治进行一定的增删,新增药多为对证用药和辅助止血用药,炮制药物多为炭药。固气汤、平肝开郁止血汤、清海丸使用次数少,用药分析结果意义不大,研究存在较大空缺。4.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共24篇随机对照试验参与质量评价,整体研究水平较低,主要问题有:缺乏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缺乏预试验和样本量估计,缺乏伦理学思维,随机化水平低,盲法缺失,干预措施标准化水平不高,缺少合并用药规定,治疗时长不统一,结局指标测量方法不统一,缺乏安全性考虑,随访记录较少。在组间均衡性比较、疗效评价内容、统计学方法记录等方面较为完善。试验的理论依据呈现两极分化;在对照组的选择上具有多样性。5.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较高;固本止崩汤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现代临床运用现状表现为:1.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较少,核心期刊文献较少;缺乏大样本的研究和科研基金支持;临床报道的方剂集中在固本止崩汤,其他方剂的相关研究偏少。2.傅氏治崩方剂在临床广泛运用于各种妇科血证,表现出良好的疗效,现代临床使用既传承了傅山治崩思想,同时有一定的创新。3.各方剂在临床主要为原方使用,并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有一定的药物加减,炮制药物多为炭药,以加强止血作用。4.临床研究质量整体偏低;meta分析文献偏倚风险高,异质性大,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献发表,为临床使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5.在固本止崩汤的治疗机理、逐瘀止血汤治疗宫内节育器所致月经异常等多个方面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姜娜娜[6](2019)在《中医诊治崩漏病学术源流探析》文中提出目的 崩漏是指女子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不止,或者下血淋漓不尽,突然大量出血称“崩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漏下”。崩漏在女性初潮后至绝经期间均可发病,在临床上,二者可以交替出现,相互转化。崩漏病严重影响了女性患者的生活工作及身体健康。崩漏病在女性各年龄段皆可发病,更年期、青春期发病者较多;该病发病原因较多,其中较快的生活节奏、生活压力等原因也增加该病的发病几率,该病可不同程度的引起贫血、不孕等妇科中常见并发症。西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病归属于“崩漏病”范畴。相对于西医,中医对于崩漏病症诊治有一定的优势,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对于崩漏学术理论的研究比较匮乏,有关崩漏的研究,现代学者更加侧重对于临床方药组成、功效、成分的研究,鲜有对文献渊源、针药的施治理论依据进行研究。崩漏病的古代文献论述,多分散在许多医家的医籍中,造成我们对古代医家理论与经验的继承的困难。综上,为临床治疗崩漏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发掘新的诊疗方法,对于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深入研究是势在必行,继承方可创新。方法 本课题采用传统文献研究的方法,以先秦至明清时期与崩漏相关的医家医着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崩漏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证治类型、治法用药、禁忌、调护等方面。首先通过使用《中华医典》查找与崩漏相关医籍,再通过阅读古籍、整理与崩漏相关的内容、总结相关的治疗经验;相关的图书资料可从山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中获取。结果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本论文系统的对崩漏病名源流进行了考辨,从《黄帝内经》最先提出崩漏病名开始,到后世医籍中出现的血崩、崩中去血、漏下赤白、崩中、漏下、崩中漏下、血山崩不止、崩暴下血等相关的病名,从而全面的了解了崩漏病的定义、范围。第二、本论文以时间为轴,医籍为索,系统整理了历代医家有关崩漏病的理论认识。本论文将崩漏的发展过程分为先秦两汉时期、两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四个时期。本论文从每个时期的着名医籍有关崩漏的病名演变、发病的原因和机制、证治分型、治法方药、禁忌调护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先秦两汉时期是崩漏病认识的发端时期,《黄帝内经》最先提出崩漏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但由于时代的原因相关内容较少,但为后世诊治崩漏乃至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两晋隋唐时期是诊治崩漏病的发展时期,《诸病源候论》补充崩漏的病因病机,提出冲任脉虚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病机,劳伤、瘀血为病因。《针灸甲乙经》记载了治疗崩漏的针刺用穴。《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崩漏的理论和治法方药,补充了《诸病源候论》有证无方的不足,提出治疗崩漏的新方法灸法,丰富了崩漏病的诊治内容。宋金元时期是崩漏发展的上升时期,陈自明提出冲任热损。严用和提出崩漏病机以肝伤为主。对崩漏病的理法方药的认识更为深入,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李东垣提出脾胃虚弱致崩与肾阴亏虚相火失制致崩理论。张从正认为情志致病以悲为主和火热之邪致病。朱丹溪提倡崩漏乃是热为主,理法方药完备,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是崩漏发展的继承、总结、完善并发扬的一个时期。方之约提出治崩三法。李时珍《本草纲目》给予崩漏用药指导。张景岳提出治疗崩漏要注意脏腑虚实寒热辨证。王肯堂、武之望、赵献可等医家对前人医家诊治崩漏病的理法方药进行详细总结。各医家在学习总结前人经验之时,又总结自身诊疗经验,崩漏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治法用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并日趋提高,不断完善。崩漏以冲任虚损、肝脾肾损伤为病机,劳伤、瘀血为病因最为常用,治疗崩漏重视四物汤的应用。第三、本论文讨论了山西地域名老中医治疗崩漏的学术经验,治疗崩漏主要从肝、脾、肾入手。山西地域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受东垣脾胃学说和明清医家影响较大,为山西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结论 本论文通过系统研究得出秦汉时期崩漏病的诊治发端于秦汉,《黄帝内经》指出崩漏病机是阴虚阳搏,《金匮要略》记载治疗方药胶艾汤。隋唐至宋是崩漏病的发展时期,巢元方提出了冲任损伤的病机,劳伤、瘀血为病因。《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丰富了治疗崩漏的方药,提出了治疗崩漏新方法针灸疗法。宋陈自明提出补阴、理气祛瘀的治疗原则,并强调炭药和风药的应用。严用和的情志致病和肝伤为主要病机,完善了崩漏的病因病机,丰富了崩漏的治法方药。金元时期是崩漏病的鼎盛时期,刘完素提出了滋阴清热法与补法配合使用,后服补药。张从正提出七情以悲为主与火热之邪是崩漏的主要发病原因,治疗主张凉血和经,慎用燥药。李东垣提出了脾胃损伤、肾水阴虚是崩漏的发病主要原因,提出脾胃是崩漏的治疗根本,开创了补脾升阳法、滋阴凉血的治法。朱丹溪提出血热是崩漏的主要原因,主张补气血,因证治宜。明清是崩漏发展的完备时期,理法方药丰富完善,方之约提出治崩三法。张景岳治疗崩漏重视阴阳、寒热虚实辨证。王肯堂对治法、方药进行归类。武之望在收录崩漏诊治内容由证录方,对崩漏的诊治更加细化。赵献可丰富了崩漏诊断的方法,腹诊法。傅山治疗重气血、调理脏腑以肝、肾为主。萧埙否认方之约治崩三法,提出澄源、复旧、塞流的治法。唐容川提出了正治法和从治法。崩漏的冲任损伤、肝脾肾损伤为病机,劳伤、瘀血为病因最为常用,活血化瘀、温中补虚、滋阴清热的治法治则流传至今,四物汤一方在临床上被历代医家广泛应用并沿用至今。山西地域名医治疗崩漏从肝、脾、肾入手,崇尚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临证化裁。在学术思想上山西地域名医治疗多受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和明清时期医家的学术思想影响。

孙川[7](2019)在《傅山中医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傅山在妇科病证治疗方面独有见地,其治法思想内涵丰富,独树一帜,备受后世医家推崇。傅山妇科病证治法理论集中体现在《傅青主女科》一书中。本文以《傅青主女科》为主要文献资料,通过认真研读,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其一,分析傅山妇科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理论及诊治特色。通过归纳傅山对妇科常见病证的论述,同时结合“以方测证”的病机分析方法,对傅山论述不充分或不合理的某些病证病因病机,笔者重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二,分类阐述傅山妇科病证治法理论。通过归纳书中妇科病证所用治法,按照内治“八法”的分类规律,以温、清、消、补四法为主线进行分类阐述。其三,分析其组方用药特点。结合傅山治疗常见妇科病证所用的方药,分析其组方用药特点,进一步佐证傅山妇科治法理论的具体应用规律。同时,结合现代研究资料挖掘其治法指导下特色组方的更大范围的应用,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通过对具体治法、病证诊治、组方用药三方面的分析、探讨,系统地总结傅山在妇科病证治疗方面的治法理论特点以及对现代临床、科研的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傅山对带下、崩漏、月经、不孕等常见妇科病证既有对总体诊治的概述,又有针对不同证型的辨证论治。对于因湿邪所致之带下病,傅山没有拘泥于湿邪产生只与脾虚有关,而是根据具体证型,结合气血、脏腑、五行生克、经络等学说,认为肝、肾也是致湿的关键。对于血崩病,傅山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论治,而其“治急”所用之法也非盲目的使用收涩止血之品,而是根据病因病机辨证地通过补气、补血、清热、疏肝、化瘀等不同治法进行治疗。对于病因病机相对复杂的月经病,傅山从月经形成生理机制入手诊治,结合具体症状、病因、年龄、体质等因素,综合辨证论治。对于现代临床较为难治的不孕症,傅山主张结合患者月经、带下等病证共同治疗。此外对上述四种常见妇科病证,除判断病因病机外,其在立法及组方用药,同样也将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等学说融汇其中。在对病因病机的充分认识下,傅山治疗妇科病证所用治法以“八法”中温、清、消、补四大类治法为主。女子因有月经及孕育胎儿等特殊的生理功能,使其身体易出现精、气、血的不足,而常表现为虚证。根据女子生理和病理特点,其临证善用补法,这也是其治法的显着特色之一。此外,根据不同病证病机特点,他还善于将多种治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其温、清、消、补四种治法特点具体如下:一者,傅山所用清热法,多为清虚热,少有清实热。此外,傅山根据产生火热脏腑的不同,其清热法往往会针对性地选择清不同脏腑之药物。二者,傅山所用理气法以调肝之气机为主。因女子月经、孕育胎儿等特殊生理功能均受肝脏影响,一旦肝失疏泄必然会导致月经、受孕、妊娠、产后等生理活动失调。三者,傅山所用温法几乎均为温补相结合,多以温补肾阳和补益脾胃为主,且所用温热药均非大热之品。由于女子易出现气、血、阴、阳亏虚之病理特点,治疗时傅山在考虑具体病因病机基础上,充分照顾到气、血、阴、阳之间以及脏腑、经络间的功能关系,结合五行中的生克关系,有针对性地使用补气法、补血法、气血同补法及补阴法。四者,傅山所用理血法,并非单纯活血祛瘀或固涩止血,而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分析瘀血或出血的病因病机,针对病因病机辨证地使用理血法。即使治疗大出血病证时,傅山也不会妄用收涩止血之品。或祛瘀为先,再补气血;或祛瘀为主,兼补气养血。在治法指导下,傅山妇科疾病治疗所用方剂多为其自己创制。因其治病多根据病因病机而立法处方,他创制的完带汤、生化汤等方剂还可用于妇科以外的内科、男科、兽医等领域,且疗效亦佳。傅山用药喜用补益药,且用药注意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加之药对的灵活应用,通过不同炮制方法增强药味的功效,用药注意控制剂量使之主次分明。这些用药特色相结合,使得傅山治疗妇科病证所用方剂方虽小但药效精专。此外,傅山重视节欲在妇科病证治疗中的作用,这在其它中医妇科专着中是较为少见的。他在多种妇科病证的论述中都曾提到纵欲是引发疾病的主要诱因,提倡服药必须配合禁欲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傅山在妇科病证诊治方面的医学成就,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内容。本文对傅山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的研究其实也包含了对其病因病机理论、病证诊治特色、组方用药规律的探讨,尽笔者最大努力挖掘傅山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以期能为现代中医妇科科研、教学和临床用药提供有益参考。

杨希[8](2018)在《妇人病血水同治法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厘清血水同治法的学术源流;2、探讨血水同治法的概念,对《金匮要略方论》《血证论》《傅青主女科》等文献中血水同治法的特色性论述进行分析;3、总结血水同治法在妇人病中的证治规律。方法:1、文献研究:以《金匮要略方论》《血证论》《傅青主女科》等中医典籍以及现代期刊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2、理论研究:对上述资料进行研读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以及总结。3、临床研究:以跟师临床调研为辅,收集临床及部分医家中行之有效的血水同治法病案,从临床角度佐证血水同治法的理论。结果:1、血水同治法的发展从先秦两汉时期到明清时期一直在不断发展。2、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症并治第十四》中提出:“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这一论点为切入点,结合历代文献延伸“血不利则为水”的论述,阐明“水不利则为血”的观点,《血证论》中“水即是气”及《傅青主女科》中“治血则湿亦除”的等特色行论述丰富了血水同治法。3、结合后世《血证论》和《傅青主女科》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 1997)为参考,综合其他医家医论,佐以临床案例,初步整理妇人病中运用血水同治法的证治规律,总结归纳血水同病中8个临床常见证型,从血水同病血证偏重、水证偏重、血水并重及其他兼证4个角度总结出论治法则,以《金匮要略方论》、《血证论》、《傅青主女科》书中的5首方代表方剂进行论述。结论:1、血水同治法体现五脏一体观,血水生理病理与五脏关系密切,故在治疗时,应该层次分明,有主有次。2、血不利则为水,反之“水不利则为血”,血水同治是论治妇科疾病的重要原则。3、“水即是气”,血、水、气三者密不可分,在临床诊疗中要兼顾血、水、气三者,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用药时血、水、气侧重用药。4、在治疗妇人病带下时,治血则湿亦除,故在遣方用药时要祛湿与治血相兼顾。

安嘉玮,马宏博[9](2017)在《傅山带下病的治疗与临床应用举隅》文中研究表明清·傅山所着的《傅青主女科》在带下病的治疗上有独特之处,以颜色分类,并融合脏腑、冲任、气血论述,对临床上诊治带下病有重大启发意义:治疗带下病时,要有整体的观念,不仅要重视带下的颜色,还要重视带下的质、量及患者的舌脉和全身伴随症状。临床带下病的治疗除口服药物的内治法之外,综合运用外阴熏洗、阴道冲洗、肛门导入、阴道纳药等外治法治疗,亦有非常好的效果。

陆雪秋[10](2017)在《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研究是研究中医传统制方方法及用药模式。中医古代制剂,是基于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用药观认知下的中医制方理念、方法及用药模式,病是本,方是治,制是体,剂型是方的表现载体。中医在生命认识的基本方法下产生了独特的疾病观,在独特疾病观念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用药观念。即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将药物据疾病辨证论治组合成方,将方根据疾病、体质等特点制成一定的剂型,用于防病治病。现有的制剂研究文献,主要以现代制剂的比较应用研究为主,未见到有关中医古代传统制剂的整理研究。本论文将基于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用药观及制药观认知下,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医古代传统制剂形成的理论基础、制剂特色及主要内容,为中医制剂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渊薮及经验借鉴。本研究的对象资料主要依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进行确定。其内容主要包括先秦至明清时期有关本草古籍、临床古籍为主,旁参了部分出土文献、史书,约涉及古籍文献146余种。综合运用史学、文献学、目录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按时间顺序整理研究有关传统制剂文献。论文主要关注了传统制剂概念的内涵外延、制剂发展变化过程,并探讨分析了中医传统制剂与生命观、疾病观、用药观的内在关系,分析中医制剂的基本理论、临床使用特色及规律,本论文并对传统制剂下的制作器具、煎服方法等进行简要概述。论文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即传统制剂概念、古代传统制剂理论、临病制剂、制剂技术、制剂器具及煎服方法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传统制剂进行概念及功用的简述。古代传统制剂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等。对这些概念的认识,经历了历代诸多医家临证实践后,认识渐趋于一致。如汤剂的概念,由“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到“去大病用之”,将汤剂的应用归于大病、暴病一类,比如伤寒、温病、痈疽等,都可以用汤剂治疗。有关散剂的概念,经历了由“去风寒湿气”到“去急病用之”的过程,散剂逐渐扩大应用范畴。丸剂使用,早期文献记载为“破沉冷,破积聚,消诸坚症”,为舒缓治疗之法,故多用于疾病后期或者慢病治疗,如高秉钧治疗“先后天俱不足,营亏血虚不充络,腿发流痰”,先用汤剂治疗,待“脾胃醒复,饮食加增,再商丸剂调治其本”。体现了丸剂舒缓治疗之功用。膏者谓“熬成稠膏也”,去久病用之。丹剂多由硫磺、水银等矿物质炼制而成,如白降丹、红升丹。现亦有丸剂以朱砂为衣,称为丹,如至宝丹、紫金丹等。酒剂即浸煮酒药也,多用于治疗痹症,以其行气血之功。梳理古代制剂治疗疾病范畴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历代医家随着对疾病与制剂认识的不断积累,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发展的概貌。第二部分,主要对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用药观与制剂关系进行梳理,发掘制剂与疾病内在之规律。中医生命观与制剂关系研究主要从气、精气神、脏腑功能、体质特点进行论述。气是人体之根本,据气多少、病盛衰、治缓急,定方大小。精气神是人体三宝,精气神对人体具有滋养作用,食气入胃生精,脾散精于肝、心、肺,作用于筋脉、皮毛。据精气神制剂,有补益精气、镇定安神等制剂思想。据脏腑功能制剂,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制剂体现在其藏、传方面,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据体质制剂,体质有东南、西北之异,用药亦有分两轻重之说,即因地制剂、因人制剂。中医疾病观与制剂关系分析,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分析与制剂内在关系。根据病因定制剂,陶弘景提出“察病之源,以制其剂”。张元素进一步阐发,提出六气主治用药。据病势定制剂,宋代赵佶提出“凡病始作,多以汤液,盖取其荡涤之功,甚于丸散,病久日深,乃以醪醴”。提出疾病初期,用汤液治疗,取“其荡涤邪气”。疾病日久或者经络血脉不通者,用醪醴治疗,“取其宣通闭滞”。根据病位定制剂,沈括提出“欲达五脏、四肢者莫如汤,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中医治疗观与制剂的关系分析,主要论述调理阴阳、调理虚实治疗观念下的制剂;根据五行进行制剂,基于和法治疗理念进行组方制剂,分析制、方、剂之间的内在规律。据阴阳制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临床有阳剂、阴剂之分;据虚实制剂,“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视其虚实,调其逆从,有补剂、泻剂之分;据五行制剂,根据五行相生相克法制剂,如清金制木法、抑木培土法等。“和”法是总的治疗大法,如调整阴阳,调整虚实,调整五行,调整体质,其本质皆为和其不和也。此外,中医治疗观,均指向据本制剂,即是治病必求于本。中医用药观与制剂关系分析,包括药性、毒性、升降浮沉、君臣佐使、七情配伍、七方十剂、古方八阵等原则,将百药和合成方,根据病情缓急,将方制成所需要的剂型,是中医理法方药的体现。第三部分,分析传统制剂与疾病的关系,选取代表性着作,如《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傅青主女科》《刘涓子鬼遗方》等,分析外感、儿科、妇科、外科等临病制剂特色。“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故治疗外感病多用汤剂。《圣济经》:“夫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于汤为宜。伤寒之治,多先于用汤者如此”。徐大椿曰:“凡病只服煎药而愈者,惟外感之症为然”。提出治疗外感伤寒以汤剂为主。张仲景《伤寒论》创立伤寒制剂,载方113首,其中汤剂99首。伤寒制剂包括桂枝汤剂、麻黄汤剂、柴胡汤剂、葛根汤剂、大黄汤剂、白虎汤剂、附子汤剂、茯苓汤剂、栀子汤剂、泻心汤剂、黄芩汤剂、甘草汤剂等,并由此衍生出诸多汤剂,为后代立治疗外感之规矩准绳。妇科如《傅青主女科》全书载方77首,其中,汤剂68首,散剂4首,丸剂1首,丹剂4首。傅青主治疗妇科疾病,重视肾病制剂、肝病制剂、调气制剂、调血制剂等法,讲究治法与制剂相结合的原则。儿科如《小儿药证直诀》下卷诸方120首。此书以五脏辨证为纲,寒热虚实为目,补泻为原则,全面论述了肝病、心病、脾病、肺病、肾病等制剂特点。外科以《刘涓子鬼遗方》为例,分析临病制方特点,全书方剂共147首,其中载散剂30首,汤剂46首,膏方63首,贴方6首,熏方1首,洗剂1首。刘氏治疗痈疽善用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以散剂和汤剂为主,外治法以膏为主,体现中医治疗外科疾病,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特点。综上所述,外感病以汤剂为主,妇科以汤剂为主,儿科以散剂、丸剂并用,外科先用散剂,再用汤剂调理,续用膏剂,内治法与外治法并用。第四部分,本节总结了制剂的具体制作技术。如汤剂,包括有咀药物煎煮、药物为末煎煮、为末水调服的饮剂等制作方法。丸剂的制作,包括有蜡丸、醋丸、面丸、糯米丸、糕糊丸、姜汁糊丸、滴丸、蜜丸、酒丸、黄瓜丸、猪肝丸、羊肝丸、蚯蚓丸、火炙丸、黄丹丸、朱砂丸、青黛丸等19种丸剂的制作方法。散剂,包括成霜法、烧灰法、烧烟法、判散法、锉末法、捣散法等。膏剂的制作包括蜜膏法、自然成膏法、煮膏法、猪脂熬膏、醋煮膏法等。丹剂包括火煅法、朱砂为衣、硫磺制丹、乳汁制丹等。酒剂有酿酒法及煮酒法等。第五部分,本节论述了制剂器具如铜器、铜刀的应用,及铜器的禁忌;铁器、铁刀的应用,及铁器禁忌;银器、银刀的应用;瓦器的应用等。制剂器具有宜有忌,器具功用,如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炮制论项下:“银器制者取锻炼而去其毒;砂锅制者取煎熬而味真……铁器制者犯虔修而失炮规”。根据药物性质,而选取适当的制剂器具,对制剂的作用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如制备不当,反而药味全失,甚则产生毒副作用。如铁器禁忌,“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男损荣,女损卫也”。从煎服用水、用火、煎药的各种方法、服药次序、服药禁忌及体质等方面,论述了中医制剂与煎服方法的关系,为制剂发挥疗效的必要保障。从煎服用水而言,有井华水、雪水、泉水、长流水、甘澜水等区别,根据病情需要,用不同的水予以煎服。煎药用火,是药效发挥的重要因素,煎太过,或不及,都对中药充分发挥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炮炙大法》:“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煎药各法,举例了汤剂如主药先煎、后下、子仁、芳香、角类、有毒中药等煎药法。丸剂有煮丸药法、酒服丸、米饮服丸、枣汤服丸等;散剂有酒服散、顿服、白汤调服等法。介绍了处方剂量分析、服药与病位、体质关系,冷服、热服等法,以及服药禁忌、饮食宜忌等。本文创新点见如下:1.选题创新。目前医学界对制剂的研究,主要为现代制剂的临床比较应用上,而基于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下的中医古代传统制剂研究甚少,为此促成了本选题的开展。论文研究主要着眼于中医古代传统制剂形成及发展的理论与思想基础上,研究传统制剂的精髓与内容,并对传统制剂的技术、器具以及煎服方法进行阐述。本论文初步概括中医古代传统制剂的理论及内容框架。2.史料、方法的创新。所用史料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涉及的本草古籍、临床综合性古籍为基础,旁及出土文献、其他历史书籍、考古文物等近146本古籍文献。本文采用史学、文献学、目录学、统计学等方法进行研究,梳理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按照历史朝代的演进,初步勾勒出传统制剂理论发展的框架及历史脉络,揭示其内在规律,构架古代中医制剂的发展历程,为现代研究中医制剂起铺垫作用。3.结论创新。通过本研究发现,深入发掘中医古代传统制剂与疾病、药性、体质等内在关系。本论文总结了中医传统制剂内涵,即病是本,制是体,方是用,剂为表型形式。在临病制剂方面,深入研究外感、妇科、儿科、外科等疾病与制剂的关系,突出古人运用汤、丸、散、膏等制剂与所治疗疾病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了炮制器具如铜器、铁器、银器、瓦器的应用及禁忌,系统总结煎药方法与疾病、体质的关系。对当今的研究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所以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二、清肝止淋汤临床应用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肝止淋汤临床应用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傅青主女科》带下篇学术思想探析及其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傅青主女科·带下篇》学术思想探析
    1. 《傅青主女科》对带下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特点
    2. 《傅青主女科》五色带辨证详明
    3. 《傅青主女科》带下病治疗特色
    4. 《傅青主女科》带下病方药特色
第二部分 《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方剂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1.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完带汤治疗带下病疗效的Meta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带下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经典名方完带汤历史沿革及本草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完带汤全方古今文献沿革分析
    1.方剂溯源
    2.功效主治
        2.1 健脾祛湿
        2.2 疏肝解郁
        2.3 升阳止带
    3.剂量古今折算
    4.用法和剂型
    5.禁忌
    6.现代临床应用
        6.1 资料和收集方法
        6.2 结果分析
        6.3 小结
第二部分 完带汤组成药味的本草考证
    1.基原图考证
        1.1 白术、苍术
        1.2 山药
        1.3 车前子
        1.4 白芍
        1.5 柴胡
        1.6 荆芥
        1.7 陈皮
        1.8 人参
        1.9 甘草
    2.产地源流考
        2.1 白术、苍术
        2.2 山药
        2.3 车前子
        2.4 白芍
        2.5 柴胡
        2.6 荆芥
        2.7 陈皮
        2.8 人参
        2.9 甘草
第三部分 总结
    1.历史沿革
    2.临床运用
    3.本草考证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综述 经典名方完带汤临床运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作者简介

(3)丹栀逍遥散加减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血热型经期延长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疗效评定标准
        1.7 观察项目
    2 治疗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结果及分析
        4.1 两组治疗前各方面情况的可比性的分析
        4.2 两组治疗后疗效分析
        4.3 安全性分析
        4.4 随访观察
讨论
    1 证型来源
    2 经期延长临床论治
    3 丹栀逍遥散
        3.1 源流考证
        3.2 古代运用
        3.3 现代临床运用
        3.4 现代实验室研究
        3.5 药物分析
    4 穴位埋线治疗经期延长的理论依据
        4.1 选穴依据
    5 结果分析
    6 观察分析
    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经期延长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经期延长的认识
        1.2 经期延长的基本病机
        1.3 经期延长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对经期延长的认识
        2.1 经期延长的西医概念
        2.2 经期延长的西医发病机制
        2.3 经期延长的西医治疗
    3 总结
创新点
    1 选题新颖
    2 内容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湿热病因与IVF-ET反复失败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不孕理论研究
    1 反复IVF-ET失败病因探讨
        1.1 IVF-ET技术含义
        1.2 IVF-ET反复失败病因研究
        1.3 IVF-ET反复失败治疗研究
    2 湿热病因致不孕古今文献研究
        2.1 古代文献研究
        2.2 现代文献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及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湿热型不孕辨证标准
        2.3 病例选择标准
    3 统计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IVF-ET反复失败湿热证病因来源
        1.1 饮食因素
        1.2 地域因素
        1.3 体质因素
        1.4 药物因素
        1.5 其他因素
    2 IVF-ET反复失败湿热证病机认识
    3 IVF-ET反复失败湿热证临床表现
        3.1 湿热致月经病症状
        3.2 湿热致带下病症状
        3.3 湿热致外阴病症状
    4 IVF-ET反复失败湿热证治法方药
        4.1 清热祛湿为总法
        4.2 以黄腻苔为主,结合临床症状
        4.3 兼顾矛盾病机
        4.4 验案举隅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5)《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现代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名词说明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1.5 文献筛选与整理
    1.6 建立数据库
    1.7 数据规范化处理
    1.8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计量学分析
    2.2 方剂临床使用情况
    2.3 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
    2.4 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
    2.5 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3 讨论
    3.1 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讨论
    3.2 方剂临床使用情况结果讨论
    3.3 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结果讨论
    3.4 傅氏治崩方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结果讨论
    3.5 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讨论
    3.6 存在问题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医诊治崩漏病学术源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崩漏的定义、病名沿革
    1.1 定义
    1.2 病名沿革
2.先秦两汉时期对崩漏的认识
    2.1 概述
    2.2 《黄帝内经》
    2.3 张仲景《金匮要略》
    2.4 《神农本草经》
3.晋唐时期对崩漏的认识
    3.1 概述
    3.2 王叔和《脉经》
    3.3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4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5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3.6 小结
4.宋金元时期对崩漏的认识
    4.1 概述
    4.2 宋代官修医着
    4.3 齐仲甫《女科百问》
    4.4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4.5 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4.6 金元四大家
    4.7 小结
5.明清时期对崩漏的认识
    5.1 概述
    5.2 方之约《丹溪心法附余》
    5.3 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
    5.4 万全《万氏女科》
    5.5 李时珍《本草纲目》
    5.6 王肯堂《证治准绳》
    5.7 武之望《济阴纲目》
    5.8 张介宾《景岳全书》
    5.9 赵献可《邯郸遗稿》
    5.10 傅山《傅青主女科》
    5.11 萧埙《女科经纶》
    5.12 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
    5.13 沈金鳌《妇科玉尺》
    5.14 唐容川《血证论》
    5.15 小结
6.地域医家
    6.1 山西地方名医
    6.2 山西名老中医治崩特色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诊治崩漏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傅山中医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傅山及《傅青主女科》概述
    1.傅山概述
    2.《傅青主女科》概述
二、妇科病证诊治
    1.带下病诊治
        1.1 理论阐述
        1.2 诊治特色
        小结
    2.血崩病证诊治
        2.1 理论阐述
        2.2 诊治特色
        小结
    3.月经病诊治
        3.1 理论阐述
        3.2 诊治特色
        小结
    4.不孕症诊治
        4.1 理论阐述
        4.2 诊治特色
        小结
    5.病证部分总结
三、妇科病证治法分析
    1.清热法
        1.1 清肝经火热
        1.2 清胃中火热
        1.3 清肾中火热
        小结
    2.理气法
        2.1 平肝开郁法
        2.2 疏解肝肾法
        2.3 解郁养血法
        2.4 顺气益阴法
        2.5 开郁醒脾法
        小结
    3.温里法
        3.1 温中补血法
        3.2 温经除湿法
        3.3 温补心肾法
        3.4 温肾暖脾法
        3.5 温肾止呕法
        3.6 温肾利水法
        小结
    4.补益法
        4.1 补气法
        4.2 补血法
        4.3 气血双补法
        4.4 补阴法
        小结
    5.理血法
        5.1 活血祛瘀法
        5.2 止血法
        小结
    6.治法部分总结
四、妇科方药分析
    1.方剂举隅
        1.1 完带汤分析与现代运用
        1.2 养精种玉汤分析与现代运用
        1.3 生化汤分析与现代运用
        小结
    2.用药分析
        2.1 药对分析
        2.2 单味药分析
        2.3 炮制分析
        2.4 用量分析
        小结
    3.方药部分总结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傅山中医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妇人病血水同治法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血水同治历史源流
    1 先秦两汉——萌芽时期
    2 隋唐五代——进步时期
    3 宋金元——丰富时期
    4 明清时期——相对成熟时期
    5 小结
第二部分 血水同治相关理论
    1 血与水的概念
    2 血与水的关系
        2.1 生理关系
        2.2 血与水的病理关系
    3 小结
第三部分 血水同治论妇人病的部分文献研究
    1 唐容川与《血证论》
    2 《血证论》中血水相关论述
    3 血水同治理论——阴阳水火气血论
    4 阴阳水火气血论在妇人病中的运用
    5 傅青主与《傅青主女科》
    6 《傅青主女科》对血水的相关记载
    7 傅青主血水同治用药特色
    8 小结
第四部分 妇人病证治规律研究
    1 发病特点
    2 辨证基础
    3 辨证分型
    4 论治法则
    5 代表方剂
    6 医案节选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与结论
    1 研究结果
    2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傅山带下病的治疗与临床应用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傅青主女科》带下病的治疗和分类
    1.1 白带下
    1.2 青带下
    1.3 黄带下
    1. 4黑带下
    1.5 赤带下
2《傅青主女科》治疗带下病的临床应用
    2.1 黄白带下
    2.2 赤带下
    2.3 黑带下
3 讨论

(10)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中医古代传统制剂研究
1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论文框架及内容梗概
2 古代制剂发展概念演变
    2.1 古代制剂概念发展演变
    2.2 传统剂型概念发展演变
        2.2.1 汤剂概念演变
        2.2.2 散剂概念演变
        2.2.3 丸剂概念演变
        2.2.4 膏剂概念演变
        2.2.5 丹剂概念演变
        2.2.6 酒剂概念演变
        2.2.7 小结
3 中医古代制剂理论
    3.1 中医生命观与制剂关系分析
        3.1.1 据气之盛衰制剂
        3.1.2 据精气神制剂
        3.1.3 据脏腑功能制剂
        3.1.4 据体质异同制剂
        3.1.5 小结
    3.2 中医疾病观与制剂关系分析
        3.2.1 据病因制剂
        3.2.2 据病势病位制剂
    3.3 中医治疗观与制剂关系分析
        3.3.1 据阴阳制剂
        3.3.2 据虚实制剂
        3.3.3 据五行制剂
        3.3.4 据正治反治制剂
        3.3.5 小结
    3.4 中医用药观与制剂关系分析
        3.4.1 以药性之偏,调疾病之偏用药观
        3.4.2 制约药物毒性用药观
        3.4.3 升降浮沉用药观
        3.4.4 药类法象用药观
        3.4.5 君臣佐使用药观
        3.4.6 七情配伍用药观
        3.4.7 七方用药观
        3.4.8 十剂用药观
        3.4.9 古方八阵与新方八阵用药观
        3.4.10 小结
4 临病制剂
    4.1 《伤寒论》
        4.1.1 汤剂
        4.1.2 丸剂
        4.1.3 散剂
        4.1.4 膏剂
        4.1.5 小结
    4.2 《傅青主女科》
    4.3 《小儿药证直诀》
    4.4 《刘涓子鬼遗方》
    4.5 小结
5 制剂技术
    5.1 汤剂
    5.2 丸剂
        5.2.1 丸剂制作总述
        5.2.2 丸剂制作方法
    5.3 散剂
        5.3.1 散剂制作总述
        5.3.2 散剂制作方法
    5.4 膏剂
        5.4.1 膏剂制作总述
        5.4.2 膏剂制作方法
    5.5 丹剂
    5.6 酒剂
    5.7 不宜入汤酒药物
    5.8 小结
6 制剂器具
    6.1 铜器
        6.1.1 铜器应用
        6.1.2 铜刀应用
        6.1.3 铜器禁忌
    6.2 铁器
        6.2.1 铁器应用
        6.2.2 铁刀应用
        6.2.3 铁器禁忌
    6.3 银器
        6.3.1 银器应用
        6.3.2 银刀应用
    6.4 瓦器
    6.5 小结
7 煎服方法
    7.1 煎药用水火
        7.1.1 煎药用水
        7.1.2 煎药用火
    7.2 煎药各法
        7.2.1 汤剂煎服法
        7.2.2 丸剂煎服法
        7.2.3 散剂煎服法
        7.2.4 酒剂煎服法
    7.3 服药注意事项
        7.3.1 服药与疾病关系分析
        7.3.2 服药与体质关系分析
        7.3.3 服药禁忌及饮食宜忌分析
    7.4 小结
8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四、清肝止淋汤临床应用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傅青主女科》带下篇学术思想探析及其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D]. 孙薇丽.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经典名方完带汤历史沿革及本草考证[D]. 梁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丹栀逍遥散加减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血热型经期延长的临床观察[D]. 邹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湿热病因与IVF-ET反复失败相关性研究[D]. 冯一凡.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现代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D]. 张滢丹.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中医诊治崩漏病学术源流探析[D]. 姜娜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傅山中医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研究[D]. 孙川.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8]妇人病血水同治法证治规律研究[D]. 杨希.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1)
  • [9]傅山带下病的治疗与临床应用举隅[J]. 安嘉玮,马宏博. 光明中医, 2017(21)
  • [10]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研究[D]. 陆雪秋.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12)

标签:;  ;  ;  ;  ;  

清肝芍药汤临床应用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