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中直流调制的协调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卓敏[1](2020)在《混合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谐波交互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由基于电网换相换流器的传统高压直流(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LCC-HVDC)和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柔性直流(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MMC-HVDC)共同馈入同一交流电网而构成的混合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Hybrid Multi-Infeed Direct Current System,HMIDC)中,当多回直流馈入同一条或多条距离较近的交流母线时,各直流通过交流子系统将会产生谐波交互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计算系统主要元件交流侧谐波阻抗特性,建立谐波交互作用阻抗分析模型,对其中交流侧和直流侧之间的谐波交互作用进行分析评估,并在PSCAD/EMTDC下搭建混合三馈入直流系统进行验证。首先对系统中主要元件的谐波阻抗特性进行推导分析。基于开关函数模型得到两种换流器交流侧与直流侧之间谐波传递规律,并对其交流侧等值谐波阻抗建立解析计算模型和时域仿真计算模型,结果表明:LCC-HVDC换流器谐波阻抗可通过调制规律计算得出,MMC-HVDC换流器谐波阻抗可通过仅考虑电流内环的简化模型计算得出,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在较宽频段保持一致。最后依次分别对交流滤波器、受端交流系统、架空输电线、负荷的谐波阻抗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谐波阻抗均可以等效为RLC串并联形式,并且可通过系统和元件参数直接等效计算得到。根据上述谐波阻抗特性,对HMIDC系统建立谐波交互作用分析模型,利用谐波阻抗矩阵分析各回直流的交流侧之间谐波交互作用机理,提出利用谐波交互作用因子衡量不同逆变站交流侧之间谐波交互作用强度,对系统各谐波阻抗参数对谐波交互作用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通过混合三馈入直流输电系统简单算例和IEEE39节点测试系统算例对上述结果进行仿真分析验证。最后基于谐波交互作用分析模型,结合单馈入直流交流侧与直流侧之间的谐波传递规律,引入谐波互阻抗和直流谐波转移阻抗,对HMIDC系统不同回直流的直流侧到交流侧和直流侧到直流侧的谐波交互传递特性进行分析,并通过混合三馈入直流输电系统简单算例和IEEE39节点测试系统算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不同回直流的直流侧谐波同样可以通过交流子系统传递,考虑频率变换后的谐波互阻抗和直流谐波转移阻抗能够表征这种传递效应的强弱。
卢奕[2](2020)在《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呈现出明显的逆向分布特性,为实现能源的大范围优化配置,多馈入直流系统规模骤增。随着直流输电系统传输功率增加,交直流混联系统运行状态趋近于极限,电网某处故障可能引发直流换相失败,一旦多直流换相失败造成其传输功率中断将导致潮流转移继而引起大面积失负荷、解列等严重威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连锁故障。现有直流系统换相失败风险量化评估方法对多馈入直流系统各元件动态特性以及受端系统运行方式过分简化,而数字仿真分析法则过于费时;现有直流系统换相失败抑制方法分别从交流无功补偿和直流控制系统保护策略两方面开展研究,缺少综合各自优点的协同控制方法。针对多馈入直流系统换相失败问题的严峻性以及目前直流系统换相失败评估和抑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多直流馈入受端系统无功电压特性和直流系统换相失败机理,设计考虑元件无功电压特性和直流受端系统运行方式的多馈入直流系统同时换相失败评估方法和受端系统换相失败边界划分方法,并针对性提出考虑多资源协同的直流系统连续换相失败抑制策略,对于多馈入直流系统的合理规划与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具有重要理论参考和工程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考虑多馈入直流系统无功电压特性的同时换相失败风险评估方法。从多馈入直流系统交互作用机理出发,考虑换流站静态和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无功电压特性以及直流系统不同控制方式下各元件无功电压交互作用,推导得到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计算公式。根据换相失败本质为晶闸管熄弧角不足,定义换相失败评估因子。基于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和换相失败评估因子,提出考虑多馈入直流系统无功电压特性的同时换相失败风险评估方法。以山东电网多馈入直流系统为例,对所提考虑多馈入直流系统无功电压特性的同时换相失败风险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仿真分析,并对直流换流站加装同步调相机后多馈入直流系统交互作用因子和同时换相失败风险的变化进行分析。2)提出一种基于扩展雅克比矩阵的多直流馈入受端系统换相失败边界划分方法。基于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提出交直流交互作用因子的定义,并考虑多馈入直流系统各元件无功电压特性和受端系统运行方式提出其基于扩展雅克比矩阵的计算方法。针对所提计算方法与基于阻抗比的计算方法对应各自特点以及适用场景比较分析。根据换相失败评估因子提出分级换相失败评估因子,并通过该评估因子与交直流交互作用因子实现受端系统交流母线故障导致直流系统换相失败风险等级划分。以不同运行方式下的山东电网为例,仿真分析本文所提基于扩展雅克比矩阵的交直流交互作用因子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基于扩展雅克比矩阵的多直流馈入受端系统换相失败边界划分方法的有效性。3)提出一种考虑多资源协同的直流连续换相失败紧急控制方法。针对直流系统连续换相失败控制问题,在分析连续换相失败过程、机理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同步调相机强励和直流功率速降相协同的连续换相失败紧急控制方法。充分利用同步调相机无功电压特性,提出以同步调相机自发无功响应与强励控制为基础的同步调相机紧急控制策略;针对同步调相机响应时间过长的不足,采用直流功率速降紧急控制策略予以弥补,两种方法相协同组成抑制直流连续换相失败的紧急控制方法。通过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验证所提直流连续换相失败紧急控制方法在减弱直流落点电压波动、抑制连续换相失败的有效性。
李鹏[3](2020)在《混合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恢复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压直流输电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建设,电力系统的结构形态逐步向交直流混联方向发展。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比例提高,给系统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了发生大停电事故的风险,使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面临新的挑战。同时,高压直流输电在电力系统恢复过程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合理利用可有效加快系统恢复进程,为新形态下的电力系统恢复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基于实际电力系统的结构特点以及我国电网的发展趋势,主要针对混合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在大停电后的恢复问题,分别研究了适用于黑启动过程的柔性直流输电控制方式,网架重构阶段的机组与直流恢复顺序优化和面向并行恢复策略的系统分区优化等问题。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黑启动过程的柔性直流输电控制方式,分析了柔性直流系统作为黑启动电源时的启动特性与控制方式,通过对黑启动过程的深入分析发现了现有矢量控制的局限性,进而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同步机的,能够适用黑启动过程的柔性直流系统的控制方式;同时,对于混合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的黑启动问题,提出了由柔性直流直接支撑常规高压直流启动的设想,并对其可行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仿真分析对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进行了验证。2)建立了一种网架重构阶段考虑交直流相互作用的机组与直流恢复顺序优化模型,分析了系统恢复过程中交流与直流系统之间以及直流与直流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采用能够计及柔性直流对常规高压直流的影响的受端系统强度指标,建立了网架重构阶段机组与直流恢复顺序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设计了基于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的求解方法,实现了对优化模型的求解,通过IEEE-39节点系统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3)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混合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的基于局部拓展算法的分区优化方法,考虑系统的运行特性以及交直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线路进行赋权,进而建立了系统的复杂网络模型,进一步考虑柔性直流与常规高压直流对于恢复分区的影响,制定了适用于混合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恢复的分区原则,设计了基于局部拓展算法的分区优化算法,通过IEEE-39节点系统算例的优化结果对所提恢复分区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余建平[4](2020)在《多直流馈入系统动态无功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作为远距离大容量电力输送及区域电网互联的重要方式,在我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我国的负荷中心位于华中及华东地区,已有多条直流馈入其中,直流落点密集、直流间联系紧密。换流站一般采用半控型晶闸管作为换流器件,其无功电压调节特性与常规电源相反,受端系统严重故障时,如若无法提供足够的无功支撑,则会引发多个换流站同时发生换相失败,故障恢复过程中也存在后续换相失败的隐患。调相机作为动态无功补偿设备,可在系统电压跌落期间发出大量的无功功率以支撑电压的恢复,国内已有多个换流站装设有调相机。本文针对调相机参与下的直流无功控制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针对交流系统参数对交直流耦合程度、直流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为研究对象,推导了多馈入短路比及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关于交流系统参数的一般表达式。以三馈入系统为例,研究了交流系统参数与多馈入短路比和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之间的联系,指出了交流系统等效阻抗、直流系统间联系阻抗变化时多馈入短路比和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变化的方向。针对调相机提升逆变站抵御换相失败的能力,构建了以换相失败判断依据、换相失败免疫指标、多馈入短路比及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的逆变站抵御换相失败评价体系,在不同多馈入短路比情况下,量化对比了调相机接入前后、调相机接入位置对当地换相失败免疫指标、同时换相失败免疫指标及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调相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接入系统抵御换相失败的能力,降低因其他逆变站发生故障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调相机励磁电流的直流附加控制,故障及故障恢复期间通过直流附加控制生成一个随励磁电流变化的触发脉冲提前量以增大关断面积。针对故障恢复初期无功需求较高的问题,采用直流附加控制和不等速率恢复电流指令相结合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显示,基于调相机励磁电流的直流附加控制可有效降低故障恢复过程中的功率波动,而基于调相机励磁电流的直流附加控制可与不等速率恢复电流指令协同作用,有效降低故障恢复期间的无功需求,使各个直流子系统依据系统强弱有序地恢复至稳定状态,降低了故障恢复过程中发生后续换相失败的风险。
白帅涛[5](2020)在《弱交流电网下特高压直流低压限流控制功能的优化》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对清洁能源发展的推动,以及考虑到清洁能源与负荷远距离逆向分布的情况和高压直流输电在清洁能源输送中的明显优势,预计我国将有更多的特高压直流投入运行,一些地区将形成多条特高压直流馈入的受端电网。届时,交直流之间、直流与直流之间耦合强度将进一步增加,各直流控制之间对协调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形成后,受端电网受入功率比例增加,内部机组提供功率比例降低,故障发生将对电网造成较大冲击,可能影响多条直流的稳定运行,同时故障后系统恢复的难度也进一步增加。为此,本文重点对故障发生后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的故障特性及恢复特性展开分析,并进一步对多直流的控制系统进行了协同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了多特高压直流馈入的电网故障后换相失败发生的原因。首先结合换相过程,在理论推导层面上,阐述了换相失败的本质;继而围绕导致熄弧角变化的因素,探讨了影响换相失败的因素;随后,搭建了基于PSD/BPA仿真分析软件的山东-河北特高压环网仿真模型,并以交流线路三永N-2故障为例,仿真了故障后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的故障特性和恢复特性,以理论研究为依托,分析了实际电网中换相失败发生的根本原因。研究了直流系统控制环节中低压限流控制环节参数及斜率设置对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故障后恢复的影响。首先分析了VDCOL控制特性,并研究了VDCOL控制环节参数及斜率设置与直流恢复过程中换流站的动态无功需求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VDCOL参数及斜率设置对于后续换相失败的影响;随后,基于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EMTDC,搭建了双馈入直流输电系统仿真模型,通过设置不同的控制策略,以接地短路故障为例,仿真分析了在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中多低压限流控制环节参数及斜率设置对于故障后系统恢复的影响,并总结了其规律。研究了抑制MIDC输电系统后续换相失败的VDCOL控制参数及斜率设置方法。首先基于低压限流控制环节参数及斜率设置对系统恢复影响的分析结果,结合多馈入有效短路比,提出了整体调、差异调的优化策略;继而从易于调控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调整恢复电压阈值UL来改变低压限流控制特性的方法;针对增大控制措施对后续换相失败抑制程度的问题,提出用增大首次发生后续换相失败时故障的严重程度建立优化模型;针对优化模型具体求解问题,结合整体调、差异调的优化策略,给出了具体的求解方法。最后在PSCAD/EMTDC搭建的小系统及PSD/BPA搭建的大系统中进行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抑制不同位置故障引起的多直流后续换相失败,使得多直流协调恢复。
汪永坤[6](2020)在《动态无功补偿设备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电网换相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line-commutated converter based high-voltage direct current,LCC-HVDC)以其输送容量大、传输距离远、可异步联网等优点,逐渐成为远距离、大功率输电的首选输电方式。但由于LCC-HVDC采用无自关断能力的普通晶闸管作为换流器元件,必然存在着发生换相失败的风险。动态无功补偿技术是抑制高压直流输电换相失败的有效措施。本文对以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ic synchronous compensator,STATCOM)和同步调相机为代表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抑制高压直流输电换相失败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1)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原理进行研究,包括其拓扑结构、数学模型以及控制策略,分析高压直流换相失败机理、判据、抑制或恢复措施等问题,对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原理和对换相失败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2)针对含有STATCOM的HVDC输电系统模型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兼顾HVDC系统稳态和暂态特性的STATCOM协调控制策略,根据HVDC运行工况,针对稳态控制模式,提出两个子模式间的切换准则,针对暂态控制模式,提出STATCOM快速无功输出控制策略,并提出附加HVDC逆变侧关断角负反馈下垂控制策略;(3)对含同步调相机的HVDC系统模型进行研究,根据同步调相机的暂态无功输出特性研究了调相机抑制HVDC换相失败的原理,针对传统发电机励磁电压控制方式主要考虑维持机端电压恒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同步调相机接入HVDC系统的励磁电压无功协调控制策略;(4)对同步调相机与STATCOM协调配合抑制HVDC换相失败进行研究,分析含同步调相机和STATCOM联合运行HVDC系统模型,对比分析同步调相机与STATCOM联合运行抑制换相失败效果,针对HVDC系统换流站无功补偿原理和容量需求,以及STATCOM与同步调相机无功输出限制,对同步调相机和STATCOM进行无功协调控制优化,提出一种同步调相机与STATCOM协调配合优化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验证。
李程昊,谭阳琛,熊永新,詹锦,姚伟,艾小猛,饶宇飞,文劲宇[7](2019)在《特高压直流多馈入系统换相失败预防协调控制》文中指出直流多馈入系统中直流落点间的电气距离较近,不同直流系统间的无功电压耦合关系密切,换相失败预防控制(CFPREV)可能对其他直流系统的正常换相产生影响。在分析CFPREV对多馈入直流系统换相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特高压直流多馈入系统换相失败预防协调控制策略。该协调控制策略可以自适应调节CFPREV输出,在其他直流系统具有较低换相裕度时降低CFPREV输出,从而降低逆变器的无功需求,避免其他直流系统的换相失败。以规划建设中的河南特高压直流多馈入系统为例搭建了仿真模型,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换相失败预防协调控制器的有效性。
肖超[8](2019)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连锁反应的阻断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电网换相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Line-commutated converter based high-voltage direct-current,LCC-HVDC)凭借其功率调节迅速灵活、传输容量大、损耗小、传输距离不受同步运行稳定性限制等优势,在大区电网互联、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大容量直流输电规模的不断增长,交直流、送受端之间的耦合影响日趋紧密,单一电网故障可能在直流系统的动态响应下传导、放大,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故障反应。换相失败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运行中的常见故障,若换相失败未得到有效抑制,将可能引发连续换相失败甚至造成直流闭锁,以上连锁反应将给交流系统带来巨大的有功和无功冲击,严重威胁交直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亟需通过有效的阻断方法避免换相失败连锁反应带来的影响。充分挖掘直流系统自身和外部可控设备的控制能力,提升直流系统对换相失败连锁反应的阻断能力对于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针对直流系统换相失败连锁反应的阻断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从预防换相失败、阻断连续换相失败和抑制连续换相失败对交流系统带来的影响三个层次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内容:(1)为克服现有换相失败预防控制参数缺乏定量选取依据的问题,从换相失败预防控制的启动电压和触发角调节量两方面对现有换相失败预防控制进行了优化改进。首先,计及换相过程直流电流的动态变化和故障发生时刻对换相过程的影响,结合直流系统控制响应特性方程推导了临界换相电压的计算式;其次,根据满足受端交流电压跌落下的换相裕度控制需求,建立了逆变站触发角调节量计算方法;最后,基于所得临界换相电压和触发角调节量计算方法优化现有换相失败预防控制。(2)为避免受端交流系统电压跌落导致LCC-HVDC系统发生连续换相失败,针对混合双馈入直流系统中的连续换相失败抑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两种控制方法:1)为量化混合双馈入直流系统中电压源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VSC-HVDC)系统逆变站在受端故障期间的无功控制量及其对LCC-HVDC连续换相失败的抑制能力,提出了基于VSC-HVDC逆变站功率可控域的连续换相失败抑制方法。通过建立VSC-HVDC逆变站无功控制量与LCC-HVDC逆变站连续换相失败临界电压等价关系,计及VSC-HVDC逆变站自身容量及外部系统约束,提出了满足连续换相失败抑制目标的VSC-HVDC逆变站功率可控域及基于此可控域的连续换相失败抑制方法。2)为充分发挥混合馈入直流系统对连续换相失败的抑制能力并兼顾电网安全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有功无功协调的连续换相失败抑制方法。通过建立LCC-HVDC逆变站关断角、LCC-HVDC直流电流和VSC-HVDC逆变站输出无功量的关联模型,计及LCC-HVDC和VSC-HVDC系统运行约束,提出了基于LCC-HVDC直流电流与VSC-HVDC无功坐标平面的混合双馈入直流系统连续换相失败可控域;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混合双馈入直流系统传输功率变化量最小为目标函数、以连续换相失败可控域为约束的优化模型,进而提出了考虑LCC-HVDC有功与VSC-HVDC无功协调的连续换相失败控制方法。(3)为降低受端交流系统故障恢复期间LCC-HVDC系统的连续换相失败发生风险,提出了一种考虑LCC-HVDC系统逆变站动态无功特性和换相裕度的恢复控制方法。分析了故障恢复期间直流逆变站无功外特性对受端交流电压恢复的影响,建立了逆变站无功交换量与直流电流、触发超前角和受端交流电压的关联模型,得到了满足交流电压恢复控制目标的直流电流约束关系;计及故障恢复过程中换相电压幅值和电压谐波对换相裕度的影响,建立了满足换相面积动态约束的直流电流指令约束关系。基于所得直流电流约束关系并结合常规低压限流环节设计了交流故障恢复控制器以改善LCC-HVDC系统的交流故障恢复特性。所提控制方法通过故障恢复阶段直流电流指令的在线计算与动态调节,可抑制直流系统动态无功特性对受端换相电压恢复的影响,降低恢复过程中连续换相失败发生风险。(4)为抑制连续换相失败发生对送端交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健全直流紧急功率控制的连续换相失败穿越控制方法。首先,基于直流逆变站换相失败过程的分析,建立了连续换相失败下直流逆变站的有功输出模型;其次,针对连续换相失败穿越能力的限制因素,分析了直流连续换相失败引起传输功率暂降对送端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理论建立了直流连续换相失败过程中送端系统功角和加速面积变化量的滚动计算模型,进而提出了利用相邻健全直流紧急控制实现连续换相失败穿越的控制方法,以提升交流系统对连续换相失败的承受能力,降低连续换相失败引发直流系统闭锁的风险。本文针对如何提升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换相失败连锁反应阻断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成果对于充分利用直流系统自身和外部可控能力提升交直流混联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具有良好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参考价值。
谭阳琛[9](2019)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协调预防与紧急功率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快速发展,交流系统承载能力较弱的问题凸显,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系统呈现“强直弱交”的特征。“强直弱交”混联电网下交直流系统相互依存,交直流系统间的耦合关系密切。混联电网中交直流系统间的耦合关系主要表现为:交流系统为直流系统提供无功电压支撑以保证直流系统正常换相;直流系统传输的功率改变将影响交流系统的稳定性。为了保证“强直弱交”混联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研究交直流系统间的相互影响的机理,并提出提升混联电网稳定性的控制措施。本文首先着眼于交流系统对直流系统的影响,基于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模式研究了高低压阀组发生换相失败的主导因素。提出了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下换相失败预防协调控制,协调控制提前了非故障层阀组换相失败预防控制的启动时间,提升了非故障层阀组抵御换相失败的能力。基于特高压直流多馈入系统研究了换相失败预防控制对多馈入系统的换相过程的影响。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特高压直流多馈入系统换相失败预防协调控制,协调控制器可以自适应地调节换相失败预防控制器的输出,从而避免了其它直流系统的换相失败。基于规划建设中的系统搭建了仿真模型,算例研究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本文接下来着眼于直流系统对交流系统的影响,设计了改进型直流紧急功率控制器。为了提升仿真研究的精确度,基于ADPSS搭建了交直流机电-电磁暂态混合仿真模型。在电磁暂态模型部分设计了改进型直流紧急功率控制,控制器在功角正摆过程与回摆过程均能抑制其摆动,提升了交流电网的稳定性。
闫旭[10](2019)在《大直流接入下电网安全稳定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我国一次能源分布与经济发展状况不均衡,需要充分发挥电网对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降低负荷中心煤炭耗量、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投运了多项特高压直流工程,在获得区域间电力输送规模大幅提升的同时,由于特高压直流工程容量大、与交流系统间耦合关系复杂,故障扰动对系统的冲击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本文围绕特高压直流馈入受端电网安全稳定问题开展研究,包括交流系统对直流系统支撑能力指标、直流故障冲击弱交流联络线风险及控制策略、交直流故障导致电压失稳风险及控制策略。通过广泛查阅关于直流故障和交流故障引起功率转移及电压变化的相关文献,明确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计及直流落点外电容器补偿的多馈入有效短路比指标比现有多馈入有效短路比指标更能准确地反映交流系统的强弱程度,本文利用公式推导及仿真计算研究了计及直流落点外电容器补偿的多馈入有效短路比指标受补偿点与直流落点距离、直流落点间距离、补偿容量等因素的影响规律。研究了直流故障后功率转移冲击弱交流联络线,导致联络线两侧系统功角失稳的特性,提出一种利用抽蓄切泵、直流调制、切负荷等多资源优化控制策略。为评估不同直流的功率提升调制的效果,基于失稳属性和根本特征,提出以联络线两侧母线电压相角差为主要评估指标,并对馈入山东的三回直流的调制效果进行了评估。为应对直流故障冲击弱交流联络线风险,制定了以抽蓄切泵、直流功率调制、切负荷为优先级,以最小切负荷量为目标的多资源优化控制策略,并通过华北电网算例验证了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了多直流馈入电网格局下电压失稳的风险,提出了方式预控和改进直流控制环节两方面的应对措施。以通过交直流高比例受电的山东电网为实例,分析了多直流闭锁故障、交流系统三永N-2故障等不同故障形式引发电压失稳的特性;分析了在交流系统严重故障时电压失稳的主要原因,故障后交流系统动态无功支撑能力无法满足直流系统恢复正常状态的无功需求是关键因素;制定了包括限制直流功率、增加受端系统机组旋转备用容量、增加调相机开机台数的方式预控方案;提出了改进直流控制环节控制策略,通过优化直流VDCOL参数,降低直流恢复过程的无功需求,防止电压失稳。
二、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中直流调制的协调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中直流调制的协调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谐波交互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混合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概述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HVDC中的谐波分析方法 |
1.2.2 换流器阻抗-频率特性 |
1.2.3 HMIDC系统谐波交互作用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HMIDC系统谐波产生机理及交互影响介绍 |
2.1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谐波产生机理 |
2.1.1 LCC-HVDC产生的谐波 |
2.1.2 MMC-HVDC产生的谐波 |
2.2 HMIDC系统中谐波的交互影响 |
2.2.1 谐波交互影响的类型 |
2.2.2 谐波交互影响的危害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MIDC系统谐波阻抗模型 |
3.1 LCC-HVDC换流器等值谐波阻抗 |
3.1.1 开关函数模型 |
3.1.2 换流器两侧谐波传递规律 |
3.1.3 交流侧等值谐波阻抗 |
3.1.4 时域仿真计算 |
3.2 MMC-HVDC换流器等值谐波阻抗 |
3.2.1 MMC-HVDC控制策略 |
3.2.2 开关函数模型 |
3.2.3 换流器两侧谐波传递规律 |
3.2.4 交流侧等值谐波阻抗 |
3.2.5 时域仿真计算 |
3.3 交流侧其他元件等值谐波阻抗 |
3.3.1 交流滤波器的谐波阻抗 |
3.3.2 受端交流系统的谐波阻抗 |
3.3.3 架空输电线路的谐波阻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MIDC系统交流侧谐波交互作用分析 |
4.1 谐波交互作用分析模型 |
4.2 谐波交互作用因子 |
4.3 谐波交互作用强度的影响因素 |
4.3.1 LCC-HVDC之间的谐波交互作用 |
4.3.2 LCC-HVDC对 MMC-HVDC的谐波交互作用 |
4.4 混合三馈入直流系统交流侧谐波交互作用仿真分析 |
4.4.1 交流系统等效谐波阻抗的影响 |
4.4.2 联络谐波阻抗的影响 |
4.4.3 交流滤波器的影响 |
4.5 IEEE39节点测试系统交流侧谐波交互作用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MIDC系统直流侧谐波传递特性分析 |
5.1 直流侧向交流侧谐波传递特性 |
5.2 直流侧向直流侧谐波传递特性 |
5.3 混合三馈入直流系统直流侧谐波传递特性分析 |
5.3.1 谐波互阻抗和直流谐波转移阻抗 |
5.3.2 仿真验证 |
5.4 IEEE39节点测试系统直流侧谐波传递特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馈入直流系统换相失败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多馈入直流系统换相失败风险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3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仿真模型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考虑多馈入直流系统无功电压特性的同时换相失败风险评估方法 |
2.1 引言 |
2.2 直流系统无功电压特性 |
2.2.1 LCC-HVDC控制方式及其无功电压特性 |
2.2.2 投切式无功补偿装置无功电压特性 |
2.2.3 同步调相机无功电压特性 |
2.3 基于多馈入直流系统无功电压特性的同时换相失败风险评估方法 |
2.3.1 考虑多馈入直流系统无功电压特性的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 |
2.3.2 基于换相失败风险评估因子的多馈入直流系统同时换相失败风险评估方法 |
2.4 算例分析 |
2.4.1 实际多馈入直流系统 |
2.4.2 多馈入直流系统同时换相失败风险评估方法 |
2.4.3 多馈入直流系统同时换相失败风险评估方法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扩展雅克比矩阵的多直流馈入受端系统换相失败边界划分方法 |
3.1 引言 |
3.2 交直流交互作用因子计算方法及其特点分析 |
3.2.1 基于阻抗比的交直流交互作用因子计算方法 |
3.2.2 基于扩展雅克比矩阵的交直流交互作用因子计算方法 |
3.2.3 两种方法特点以及适用场景 |
3.3 基于扩展雅克比矩阵的多直流馈入受端系统换相失败边界划分方法 |
3.3.1 分级换相失败评估因子 |
3.3.2 基于扩展雅可比矩阵的多直流馈入受端系统换相失败边界划分方法 |
3.4 算例分析 |
3.4.1 不同运行方式下的实际多馈入直流系统 |
3.4.2 多直流馈入受端系统换相失败边界划分方法 |
3.4.3 多直流馈入受端系统换相失败边界划分方法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多资源协同的直流连续换相失败紧急控制方法 |
4.1 引言 |
4.2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连续换相失败机理分析 |
4.2.1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连续换相失败过程分析 |
4.2.2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影响因素 |
4.3 考虑多资源协同的直流连续换相失败紧急控制方法 |
4.3.1 同步调相机紧急控制 |
4.3.2 直流功率速降紧急控制 |
4.3.3 考虑多资源协同的直流连续换相失败紧急控制方法 |
4.4 算例分析 |
4.4.1 算例系统 |
4.4.2 考虑多资源协同的直流连续换相失败紧急控制方法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论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混合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恢复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电力系统恢复的研究现状 |
1.2.2 计及直流参与的电力系统恢复研究现状 |
1.2.3 混合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恢复的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于虚拟同步机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黑启动控制方法 |
2.1 引言 |
2.2 柔性直流系统的黑启动控制方法 |
2.2.1 柔性直流系统的启动特性 |
2.2.2 柔性直流系统的控制方式 |
2.2.3 柔性直流系统的虚拟同步控制方式 |
2.3 黑启动过程中柔性直流独立启动常规直流的方法 |
2.3.1 混合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结构 |
2.3.2 常规高压直流的启动特性 |
2.3.3 柔性直流独立启动常规高压直流的可行性分析 |
2.3.4 柔性直流独立启动常规高压直流的方法 |
2.4 仿真分析 |
2.4.1 柔性直流的虚拟同步控制方式仿真 |
2.4.2 柔性直流独立启动常规高压直流的仿真 |
2.4.3 基于张北四端柔直电网的黑启动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混合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网架重构优化 |
3.1 引言 |
3.2 系统恢复过程中交直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
3.2.1 混合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的耦合单端口等值模型 |
3.2.2 HMIDC系统中LCC-HVDC的启动与受端系统的强度 |
3.2.3 HMIDC系统中LCC-HVDC的运行与受端系统的强度 |
3.3 考虑交直流相互作用的直流与机组恢复顺序多目标优化模型 |
3.3.1 目标函数 |
3.3.2 约束条件 |
3.4 基于NSGA-Ⅱ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
3.4.1 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
3.4.2 机组与直流启动顺序多目标优化算法 |
3.5 算例分析 |
3.5.1 算例设置 |
3.5.2 多目标优化结果 |
3.5.3 HVDC参与对系统恢复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局部拓展算法的混合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恢复分区方法 |
4.1 引言 |
4.2 混合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恢复分区模型 |
4.2.1 恢复过程中交直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
4.2.2 电力网络的复杂网络模型 |
4.2.3 分区原则及约束条件 |
4.3 基于局部拓展算法的分区优化方法 |
4.3.1 局部拓展算法 |
4.3.2 基于局部拓展的分区优化方法 |
4.3.3 分区优化算法流程 |
4.4 算例分析 |
4.4.1 算例设置 |
4.4.2 考虑柔性直流参与的分区结果分析 |
4.4.3 未考虑柔性直流参与的分区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多直流馈入系统动态无功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3 直流输电系统抑制换相失败措施研究现状 |
1.4 直流系统协调控制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交流系统参数对多馈入直流系统的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基本模型 |
2.3 多馈入短路比及多馈入交互因子的推导 |
2.3.1 多馈入短路比和多馈入交互因子的定义 |
2.3.2 自阻抗表达式的推导 |
2.3.3 互阻抗表达式的推导 |
2.4 交流系统参数对多馈入短路比的影响 |
2.4.1 交流系统等效阻抗对多馈入短路比的影响 |
2.4.2 直流系统间联系阻抗对多馈入短路比的影响 |
2.5 交流系统参数对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的影响 |
2.5.1 交流系统等效阻抗对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的影响 |
2.5.2 直流系统间联系阻抗对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相机对多馈入直流系统换相失败抵御能力的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调相机模型 |
3.2.1 调相机本体模型 |
3.2.2 调相机励磁系统模型 |
3.3 不同故障状态下的调相机无功响应 |
3.4 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原因及原理分析 |
3.5 逆变站抵御换相失败能力评价体系 |
3.5.1 换相失败判断依据 |
3.5.2 换相失败免疫指标 |
3.5.3 多馈入短路比 |
3.5.4 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 |
3.6 调相机提高逆变站抵御换相失败能力原理分析 |
3.6.1 调相机次暂态无功特性 |
3.6.2 调相机暂态无功特性 |
3.7 调相机对逆变站抵御换相失败能力影响分析 |
3.7.1 调相机对逆变站抵御当地换相失败能力的影响 |
3.7.2 调相机对逆变站抵御同时换相失败能力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调相机参与下的多馈入直流系统无功控制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调相机参与的直流系统控制 |
4.2.1 调相机参与的直流系统控制基本原理 |
4.2.2 仿真验证 |
4.3 直流系统有序恢复参考指标 |
4.4 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受端系统故障无功需求分析 |
4.4.1 等速率恢复电流指令下的无功需求分析 |
4.4.2 不等速率恢复电流指令下的无功需求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成果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发表论文 |
申请专利 |
(5)弱交流电网下特高压直流低压限流控制功能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影响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的因素研究 |
1.2.2 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抑制措施的研究 |
1.2.3 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协调恢复的研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MIDC输电系统后续换相失败原因分析 |
2.1 引言 |
2.2 换相过程及换相失败原理 |
2.3 多馈入输电系统模型 |
2.4 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VDCOL对 MIDC输电系统后续换相失败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直流输电控制系统 |
3.3 VDCOL特性分析 |
3.3.1 VDCOL模型及特性 |
3.3.2 VDCOL特性对换相失败恢复的影响 |
3.4 双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模型 |
3.5 案例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抑制MIDC输电系统后续换相失败的VDCOL参数设置方法 |
4.1 引言 |
4.2 抑制后续换相失败优化策略 |
4.3 VDCOL的参数差异化设置方法 |
4.4 仿真验证 |
4.4.1 优化目标函数 |
4.4.2 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 |
4.4.3 仿真分析与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动态无功补偿设备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压直流输电发展现状 |
1.2.2 HVDC换相失败研究现状 |
1.2.3 动态无功补偿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接入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分析 |
2.1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原理与控制方法 |
2.1.1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工作原理与结构 |
2.1.2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方式 |
2.2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分析 |
2.2.1 换相失败机理分析 |
2.2.2 换相失败判别方法与处理措施 |
2.2.3 换相失败仿真 |
2.3 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对换相失败的抑制作用 |
2.3.1 STATCOM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3.2 同步调相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3.3 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对抑制换相失败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STATCOM对 HVDC换相失败抵御能力的影响研究 |
3.1 含STATCOM的 HVDC系统分析 |
3.2 STATCOM控制策略分析 |
3.2.1 STATCOM数学模型 |
3.2.2 STATCOM直流侧电压控制 |
3.2.3 STATCOM 交流侧控制 |
3.3 计及系统稳态和暂态特性的改进协调控制策略设计 |
3.3.1 系统级控制策略 |
3.3.2 稳态控制模式 |
3.3.3 暂态控制模式 |
3.4 仿真分析 |
3.4.1 仿真模型结构与参数 |
3.4.2 稳态控制方法验证 |
3.4.3 暂态控制方法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同步调相机对HVDC换相失败抵御能力的影响研究 |
4.1 含同步调相机的HVDC系统分析 |
4.1.1 含同步调相机的HVDC系统模型 |
4.1.2 同步调相机抑制HVDC换相失败分析 |
4.2 同步调相机励磁控制分析 |
4.2.1 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分析 |
4.2.2 同步发电机机端电压励磁控制 |
4.2.3 同步发电机无功功率励磁控制 |
4.3 励磁电压无功协调控制策略设计 |
4.3.1 传统调相机控制方法 |
4.3.2 新型调相机励磁无功电压协调控制策略 |
4.4 仿真分析 |
4.4.1 交流故障仿真 |
4.4.2 抵御换相失败性能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同步调相机与STATCOM协调配合抑制HVDC换相失败 |
5.1 同步调相机与STATCOM联合运行系统模型分析 |
5.2 同步调相机与STATCOM联合运行抑制换相失败效果 |
5.2.1 联合运行改善系统暂态特性 |
5.2.2 联合运行对换相失败指标影响 |
5.3 同步调相机与STATCOM协调配合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
5.3.1 HVDC换流站无功平衡与无功补偿原则 |
5.3.2 基于改进惯性权重的粒子群算法 |
5.3.3 协调配合优化无功控制策略 |
5.4 仿真分析 |
5.4.1 协调配合改善系统暂态特性 |
5.4.2 协调配合抑制HVDC换相失败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连锁反应的阻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高压直流输电发展现状及换相失败问题 |
1.2.1 高压直流输电发展现状 |
1.2.2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换相失败问题 |
1.3 高压直流系统换相失败连锁反应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换相失败机理研究现状 |
1.4.2 换相失败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
1.4.3 换相失败对交流系统的影响及其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5 现有研究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参数优化的高压直流系统换相失败预防控制方法 |
2.1 引言 |
2.2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原理及换相失败机理 |
2.2.1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基本控制原理 |
2.2.2 换相失败机理 |
2.3 换相失败预防控制参数优化选取方法 |
2.3.1 启动电压计算方法 |
2.3.2 触发角调节量选取方法 |
2.4 仿真验证与分析 |
2.4.1 临界换相电压计算结果验证 |
2.4.2 换相失败预防效果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VSC-HVDC无功控制的直流连续换相失败抑制方法 |
3.1 引言 |
3.2 混合双馈入直流输电系统 |
3.2.1 LCC-HVDC系统数学模型 |
3.2.2 VSC-HVDC系统数学模型 |
3.2.3 混合双馈入直流输电系统结构 |
3.3 基于VSC-HVDC逆变站功率可控域的连续换相失败抑制方法 |
3.3.1 满足连续换相失败抑制目标的VSC逆变站功率可控域 |
3.3.2 基于VSC逆变站功率可控域的换相失败抑制方法 |
3.4 仿真验证与分析 |
3.4.1 控制效果验证 |
3.4.2 可控域验证 |
3.4.3 不同电压跌落程度下的可控域变化 |
3.5 基于混合双馈入直流系统协调控制的连续换相失败抑制方法 |
3.5.1 协调控制原则 |
3.5.2 基于协调控制的连续换相失败可控域 |
3.5.3 有功无功协调控制优化模型 |
3.6 仿真验证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考虑直流动态无功特性和换相裕度的故障恢复控制方法 |
4.1 引言 |
4.2 故障恢复期间直流逆变站动态无功特性分析 |
4.3 故障恢复期间直流电流控制量选取方法 |
4.3.1 直流动态无功特性约束关系 |
4.3.2 换相面积动态约束关系 |
4.3.3 谐波电压对换相面积的约束 |
4.4 故障恢复控制器设计 |
4.5 仿真验证与分析 |
4.5.1 对称短路故障下控制效果 |
4.5.2 不对称短路故障下控制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5 提升交流系统连续换相失败穿越能力的紧急控制方法 |
5.1 引言 |
5.2 直流系统连续换相失败下的功率特性 |
5.3 连续换相失败穿越能力的限制因素 |
5.4 基于健全直流的紧急功率控制方法 |
5.4.1 紧急功率控制思想 |
5.4.2 紧急功率控制量求解方法 |
5.5 仿真验证 |
5.5.1 不同控制方法下的仿真对比 |
5.5.2 不同直流容量配比的仿真对比 |
5.5.3 整流侧无功变化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协调预防与紧急功率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下换相失败预防协调控制 |
2.1 引言 |
2.2 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结构及其控制策略 |
2.3 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下换相失败的主导因素分析 |
2.4 换相失败预防协调控制策略 |
2.5 仿真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3 特高压直流多馈入系统换相失败预防协调控制 |
3.1 引言 |
3.2 换相失败预防控制对特高压直流多馈入系统的影响分析 |
3.3 特高压直流多馈入系统换相失败预防协调控制 |
3.4 协调控制器效果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交直流系统机电-电磁混合仿真及其改进直流紧急功率控制 |
4.1 引言 |
4.2 基于ADPSS的天中直流详细电磁暂态模型 |
4.3 基于ADPSS的交直流系统机电-电磁暂态混合仿真 |
4.4 基于ADPSS的直流紧急功率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申请清单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大直流接入下电网安全稳定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直流工程现状及直流模型 |
1.2.2 直流控制策略 |
1.2.3 特高压直流、交流输电及其技术对比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稳定性判据及仿真软件 |
2.1 短路比指标 |
2.1.1 多馈入短路比 |
2.1.2 计及直流落点外电容器补偿的多馈入有效短路比 |
2.2 仿真工具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应对馈入直流故障导致弱交流联络线解列的功角稳定控制策略研究 |
3.1 联络线静态稳定极限的概念 |
3.2 直流闭锁故障后潮流转移至联络线特性 |
3.3 应对馈入直流故障导致弱交流联络线解列的资源综合优化控制策略 |
3.3.1 受入型直流故障的控制措施 |
3.3.2 应对馈入直流故障导致弱交流联络线解列的资源综合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直流馈入电网格局下电压失稳特性研究 |
4.1 直流系统模型 |
4.1.1 直流控制系统模型 |
4.1.2 VDCOL模型 |
4.2 交直流故障导致电网电压失稳风险研究 |
4.2.1 昭沂直流双极、鲁固直流双极同时闭锁故障 |
4.2.2 昭沂直流双极、鲁固直流双极及银东直流双极同时闭锁故障 |
4.2.3 比较不同闭锁功率对电压影响 |
4.2.4 交流系统N-2 故障形式 |
4.3 控制策略 |
4.3.1 直流降功率控制 |
4.3.2 增加旋转备用容量 |
4.3.3 投入调相机 |
4.3.4 改进后的VDCOL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四、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中直流调制的协调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谐波交互影响研究[D]. 李卓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D]. 卢奕. 山东大学, 2020(12)
- [3]混合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恢复优化研究[D]. 李鹏. 山东大学, 2020(11)
- [4]多直流馈入系统动态无功控制策略研究[D]. 余建平. 东南大学, 2020(01)
- [5]弱交流电网下特高压直流低压限流控制功能的优化[D]. 白帅涛. 华北电力大学, 2020(02)
- [6]动态无功补偿设备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中的研究[D]. 汪永坤.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7]特高压直流多馈入系统换相失败预防协调控制[J]. 李程昊,谭阳琛,熊永新,詹锦,姚伟,艾小猛,饶宇飞,文劲宇. 电网技术, 2019(10)
- [8]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连锁反应的阻断方法研究[D]. 肖超. 重庆大学, 2019(01)
- [9]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协调预防与紧急功率控制研究[D]. 谭阳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大直流接入下电网安全稳定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D]. 闫旭.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标签:直流输电论文; 谐波论文;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论文; 交流电压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